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数学教学策略分析

2024-08-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数学教学策略分析(精选12篇)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数学教学策略分析 篇1

覃塘三中

提要:新课程已走进中学数学教学,作为中学数学教师,如何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树立正确中学数学教学观,开展中学数学教学及评价成为目前首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现实数学教学的实际状况与新课程理念的冲突,明确作为数学教师应该建立起的新的教学理念,展开具体教学实践策略的分析,特别强调了对数学教学应树立正确的评价理念与采取的态度方法。由此进行对新课程理念下中学数学教学的思考与策略、评价分析,以求与同行的商榷。

关键词:课程改革理念数学教学策略评价

一、中学数学教学的实际状况与新课程理念

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映在课程上:教学内容相对偏窄,偏深,偏旧;学生的学习方式单

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对书本知识、运算和推理技能关注较多,对学生学习数学的态度,情感关注较少,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有这样一节课:教学中遇这到这样一道题“一个圆形花圃的周长是12.56米,求这个花圃的面积。”有一位学生这样做“12.56÷2×(12.56÷3.14)÷2=12.56×4=50.24(平方米)”。教师在旁边大大地划了个“×”,并告诉他求圆面积应该先求出半径,然后再用公式。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订正,算出结果是12.56平方米。课后问这位学生,他说:“圆的面积是周长的一半乘以半径,我先用圆周长的一半乘直径就等于算了两个圆面积,所以,再除以2。”多么有创意的解法!其实,这道题的错误是因为计

算时学生把两次除以2抵消了。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教学是否越来越机械了?”

分析我们的课堂教学,我认为可以用八个字概括:狭窄、单

一、沉闷、杂乱(教学视野狭窄,信息传递单一,师生关系沉闷,教学环境杂乱)。由此而产生学生知识静化、思维滞化、能力弱化的现象,而事实上,学生的数学学习不应只是简单的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的过程,应该更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因而改进目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势在必行。

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确立了崭新的理念,在课程目标上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在数学学习的内容强调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在数学学习的方式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建立目标多元、方法多样的教学评价体系;并充分考虑和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新课程下的中学数学教学实施策略

1.树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有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基于这样的理念,数学课程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树立其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2.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自我概念)来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的目标重心在于改变学生、促进学习、形成态度、培养性格和促进技能发展,完成社会化的任务。学生的目标在于通过规定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尽可能地改变自己,接受社会化。只

有缩小这种目标上的差异,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实现。

这首先要求教师转变三种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

其次,要求教师以新角色实践教学。这要求教师破除师道尊严的旧俗,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讲台,走进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

3.引入生活化的学习情境

《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是说,数学教学活动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例如有位教师上《一百万有多大?》时,首先问学生:“某企业五芳斋食品创收了近5.9亿美元,你知道5.9亿美元有多大吗?”“……”“那么谁还在其它地方见过这么大的数吗?”这种谈话方式学生很容易接受,学生自然感到既亲切又自豪,联系到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类似的大数,引入自然、亲切而又贴近生活,为学习新知陈设了一种民主、科学、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这种生活化、趣味化的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一种乐趣,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

4.选用开放性的教学内容

新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数学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解题训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开放性的教学内容首先表现在开放题的应用上,以开放题为载体来促进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弥补了数学教学开放性、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不足。数学开放题的类型很多,如:例1,某中学搞绿化,要在一块矩形空地上建花坛,现征集设计

方案,要求设计的方案成轴对称(可以用圆、正方形或其它图形组成),如何设计?(这是一道结论开放题)例2,有一种螃蟹,从海上捕获后不放养最多只能存活两天,如果放养在塘内,可以延长存活时间,但每天也有一定数量的蟹死去,放养期内蟹的个体重量基本保持不变。现有一经销商,按市场价收购了这种活蟹1000千克放养在塘内,此时市场价为每千克30元。据测算,此后第千克活蟹市场价每天上升1元,但是,放养1天需各种支出400元,且平均每天还有10千克蟹死去,假定死蟹均于当于全部售出,售价都有是每千克20元。(1)如果放养x天后将活蟹一次性出售,并记1000千克蟹的总额为Q元,请写出Q关于X的函数关系式;(2)该经销商将这批蟹放养多少天后出售,可获最大利润(利润=销售总额-收购成本-费用)?最大利润是多少?(这是一道方案探索题,在道条件开放题给出问题中要求设计不同方法(案),并寻求最佳方法(案),有助于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精神。)等等。

在开放题的使用中要注意,开放题中所包含的事件应为学生所熟悉,其内容是有趣的,是学生所愿意研究的,是通过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够解决的可行的问题;开放题应使学生能够获得各种水平程度的解答,学生所作出的解答可以是互不相同的;开放题教学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而好的开放题应满足非常规性、参与性、趣味性和挑战性、开放性以及探索性等特征中全部或数个。

5.采用多样性教学方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也即要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性教学方法。归纳为四类:教师引导,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6.展开参与性的教学过程

新课标不仅重视知识技能目标,还特别强调过程性目标,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探索感受。因而,充分展开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非常必要,为顺利有效地展开这一过程,我觉的应做好这三件工作:提高自主意识,激励主体参与,重视主动评价。

提高自主意识。展开过程的前提是学生应主动参与过程,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主意识,把学习当作自我的一种主体行为,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应尊重学生主体,给他们个体活动的机会,并且在活动中体验感受,享受成功、获取收获,这也正是《标准》所强调的教学要求。

三、新课标下的中学数学教学评价

新课程改革十分关注评价方法的改革,在评价建议中强调努力构建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主体和手段多标准化,既关心结果又关心过程的新的数学教学评价体系,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1、树立新的中学数学教学评价的理念。对于新课标下的教学评价,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三句话:多一把尺子,多一批人才;多一个角度,多一幅美景;多一份情感,多一片天地。

多一把尺子,多一批人才。人是有差异的,如果按同样的要求去对待每一个学生是不科学的。全面发展不等于均衡发展,木桶理论从一个侧面讲也不利于人才的培育。教师只有让学生基本素质得到全面提高的同时,让学生的特长更能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才是教育的成功。

多一个角度,多一幅美景。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人有多种智能,教师要有非此即彼的想法,不要以一概全,一棒子打死人。要想想你面对的学生将来不仅有科学家、文学家,也有艺术家,还有运动员,但更多的是普通的社会人,只有多角度地看待学生,才能看到展现在自己面前的不是单

一、灰色的图案,而是五颜六色的、丰富多彩的画卷。

多一份情感,多一片天地。陶行知曾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教师只有多带一份情感,才不仅能看到今天的好学生,也能看到明天的人才。有

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还要加上一句:只有爱的成功,才有教育的成功。教师只有充满情感地看待学生,才能看到你为学生搭设的无尽的、广阔的天地。

2、明确新的中学数学教学评价的特点。新课标下的中学数学教学评价有其显著的特点,即面向大众,承认差异,尊重个体。

3、实施新的中学数学教学评价的。新课标下的中学数学教学评价的实施强调过程,突出形成性评价;重视参与,突出参与性评价;重视个人成长经历,突出过程性评价。

强调过程,突出形成性评价。要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就必须重视数学教育的过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学习的体验与感受,这就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突出学生知识形成、思维形成、情感态度形成的过程,强调形成性评价。

重视参与,突出参与性评价。也即我们要十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共同参与评价,变教师独裁式评价为师生双主体平等对话式评价。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数学教学策略分析 篇2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和新课程改革的开展, 中学数学教学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的颁布为中学数学教学树立了全新的理念, 要求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数学应用技能。[1]在这种情况下, 中学数学教师认真反思当前的中学数学教育现状, 正确理解数学新课程理念, 从而寻求和施行全新的、适合中学生全面发展的数学教学策略显得尤为必要。

一、当前中学数学教学现状

正确认识问题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先导。下面简要分析一下当前中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 教学内容较为陈旧、老化, 与社会发展和需求不符。纵观我国中学阶段的数学课本, 我们不难发现, 尽管历经多次的数学课程改革, 但多次改革下的数学教材变化不大, 内容较为陈旧, 且带有严重的滞后性。很多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社会生活脱轨, 生活中可应用性不大;而生活中急需的数学知识和理论却在教学中反应不出来或较少涉及。

其次, 数学课程实施过程本末倒置, 忽视了中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仅是中学数学教学, 我国各阶段的教学都存在一个普遍问题, 那就是课程实施过程大部分都以教师、教材为中心,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在这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知识可接受性和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在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中, 长此以往, 将扼杀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热情, 这不仅不利于中学生掌握基本数学知识, 还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再次, 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讲述纯理论的书本知识为主, 比如较多关注数学公式、定义、运算和推理技能, 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关注较少。这往往使得学生只会做题, 一遇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便束手无策。知识的学习是为了服务生活的, 这极大地违背了数学教学目标和中学数学新课程理念。

二、中学数学新课程理念

当前推行的数学新课程改革对中学阶段的数学新课程理念做了如下规定:课程目标要体现基础性、普及型、发展性;数学学习内容要与时俱进, 强调现实性、时效性、挑战性;改变传统的“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听”的数学教学方式, 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引导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散思维的培养。[2]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数学教学策略探析

通过上述介绍, 认清当前中学数学教育现状, 梳理中学数学新课程理念之规定, 对于探讨中学数学教学策略具有极强的指导作用。

1.选择开放性的教学内容

新的数学课程理念认为:数学学习并不是单纯地概念教学、解题训练, 而是要关注社会生活, 使得数学学习内容具有开放性和现实性。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在具体数学习题的选择上, 要适当增加一些开放式的题目, 训练学生摆脱思维定式,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寻求采用多种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比如以下的例题:某中学搞绿化建设, 要在一片矩形空地上建一个花坛, 应该如何设计, 使得花坛呈轴对称?这个题目是常见的面积问题, 但解决方法多样, 并未将学生思维限定住, 不仅巩固了学生的数学知识, 还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2.教师要转变教学方法, 灵活运用教材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合理安排教材内容, 不仅要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还要注重学生的接受体验和情感体验过程, 不能一股脑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 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在某一知识点讲解时, 可灵活选择使用教具, 使得数学知识更加具有直观性;在必要的情况下还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亲身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

在教学方法上, 教师要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锻炼学生的发散能力和创新性思维。具体教学方法表述如下。

首先, 自主探究。学生自己思索、探索数学规律、自主寻求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 这远比教师单纯将数学规律、公式、方法呈献给学生要有效得多。教师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

其次, 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组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交流, 在活跃的教学气氛下, 教师与学生三者通力合作, 共同推动数学问题的解决。

3.教师要创设开放的教学氛围, 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要致力于改变传统的、枯燥的课堂环境, 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 使学生在45分钟的数学课堂上始终充满新奇感与求知欲望。比如在讲述“全等三角形”这一知识点时, 在某一例题讲述完后, 教师可发动学生热烈讨论, 寻求全新的证明方法, 使得学生增加对这一问题的兴趣。

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主体地位, 充分转变观念, 认清自身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动态知识的研究者。从学生视角出发, 走进学生, 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对话和交流, 以较高的热情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 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教师要始终做到在课堂上尊重学生、在课下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在生活中帮助学生, 从而使得学生爱上数学, 愿意学数学。[3]

4.实施新的数学课程评价,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对中学数学课程评价做了如下规定:强调过程, 注重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参与;重视个人的成长经历;承认差异, 尊重个体。这一新的规定促使教师及时转变教学思路, 更新教育理念, 使教师认识到不能以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知识接受过程, 重视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活力。

在此基础上, 教师还要尊重不同层次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 以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提倡解决问题的多样化过程, 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需求。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多多提供支持, 从而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共同发展。

四、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 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探讨中学数学教学全新策略极具现实意义和重要性。除此之外, 数学学科的逻辑性、基础性决定了较之其他学科的学习它更加抽象、枯燥。基于上述理论, 教师更应落实新课程理念和素质教育精神, 更新观念、转变思想, 使得学生爱上数学、愿意学数学, 在教师的指导下切实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和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2]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数学教学策略分析 篇3

一、树立新课程理念,明确学习观念,掌握教学实际状况

新课改之前政治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教学内容相对偏死,偏深,偏旧;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现实生活知识的机会;偏重于教材,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关注方面更加缺少。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了教师、教材、课堂,忽视了学习的真正主体,很难激发学生的情趣,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曾有一位老师在讲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时出了如此的思考题:建国以来我们祖国面貌发生了哪些巨变?本来这个题目的答案很简单,只要将书上的黑体字读一遍,即可回答并满足老师的要求,可偏有一个同学就没有那样做,而是从经济、政治、文化、体育、卫生等方面做了具体的举例回答,而这位老师很恼火,指责学生没有看书。那位学生肯定很纳闷,你想那位学生心里该是如何?我们不禁要问,我们的教学就如此教条、机械吗?一定要照搬书本吗?这岂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吗?

严格分析如此的课堂教学显然显得太狭窄、太单一、太沉闷、太杂乱,即教学视野狭窄,信息传递单一,师生关系沉闷,教学环境杂乱直接导致师生观念老化、知识静化、思维滞化、能力弱化,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探究、合作、分析讨论的过程逐步掌握和理解,尤其要凸显探索性和思考性,我们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因而改进目前的政治课堂教学势在必行,迫存眉睫。

二、注重政治教学实施的主要策略

构建师生互动型的课堂是可行有效的教学实施策略。教学中的师生互动实际上是师生双方以自己的固定经验来了解对方的一种相互交流与沟通的方式。这样通过探究学习与发展过程尽可能地改变自我,接受社会化,才有利于我们的政治教学之目标的达成与实现。

首先教师应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和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成为动态的研究者。必须以新角色开始实践教学,展开师生互动,与学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关系。走下高高讲台,摆脱师道尊严;走近学生身边,平易近人,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与内心交流;乐于一起探究、分析、讨论,勇于参与摸索、试验、实践。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学生质疑,老师解难,真正形成师生互动的新局面和积极探究、大胆实践的好风气。

政治学习并不是单纯地解题训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政治学习活动要成为政治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选用开放性的教学内容是促进新课程改革的有力措施。

开放性的教学内容首先表现在开放题的应用上,以开放题为载体来促进政治学习方式的转变,弥补了政治教学开放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不足。如老师讲“祖国面貌发生巨变”的知识时,举例“神问”五号飞船航天飞行。其包含地理、历史、政治的综合知识的运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感。

采用多样性教学方法必须突出学生是政治学习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引导、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才是最好的学习措施。实践操作中学生的思维在很大层面上借助于间接知识与直观感受,简单的操作活动与实践经历即可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理论。

总之,我们一定要树立新课程理念,明确学习观念,掌握教学实际状况,认真实施政治教学的主要策略,让所有的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学习,大胆探索科学奥秘,师生互动,生生合作,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合作能力。

作者单位 陕西省府谷县府谷中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数学教学策略分析 篇4

【摘要】口语交际是人们生活中运用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技能之一。文章从口语交际的概念及新课程标准对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出发,分析了口语交际教学发展滞后的原因,针对所存在的问题,从培养兴趣、克服心理障碍、勤于训练、科学评价四个方面对口语交际教学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期对口语交际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口语交际新课程存在的问题教学策略

口语交际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人的终身发展。然而,虽然教育界已开始注意到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重要性,但由于长期以来对口语交际认识的不足以及现行升学考试对口语交际能力考查的相对缺失等原因,使其在实际教学中发展滞后,急需深入研究。

一、口语及口语交际的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中把“口语”解释为“谈话时使用的语言”,既包括方言的口语,也包括普通话的口语,既指不连贯的只言片语,也指流畅的话语。它与书面语表面上是两个对立的概念,两者却有着密切的联系。口语是书面语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l】。语文教学中的口语指的是标准口语。那么,什么才是标准的口语呢?这通常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语言为本国通用语言,二是表达要符合人们的日常习惯。因此,标准口语可理解为:符合人们日常习惯和使用规范的本国通用语言的口头表达[21。

那么什么是口语交际呢?恩格斯曾有过精辟的论断:“人们用来互通信息、交流思想的语言,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一种特殊社会现象。其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专门用来交际的,语言的生命力和存在价值就在于交际;离开了人们的社会交际,语言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存在和发展。”柳所谓口语交际就是运用口头语言进行思想交流的言语活动,口语交际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具体交际情景的设置,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学活动。

二、新课标理念与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目标

(一)新课标理念

2O世纪7O年代始,“听说”被编人语文教材,8O年代教材中出现听说训练。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肯定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提法I4l,把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并把它放到了与阅读、写作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一提法的改变不仅反映了人们对听说能力认识的深刻变化,如将听、说分离的提法改为口语交际,回归了原本的整体,而且反映了语文新课程改革服务生活,重日常实际应用的新理念。因此,新课标对口语交际教学的重点也从演讲、辩论、报告等方面逐渐转换到日常说话式的训练,以更好地服务于生活实际和人的终身发展。

(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口语交际课程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不同学段有不同的要求。如从小学阶段到初中阶段,口语交际教学目标由“有表达的自信心”到“能注意对象和场合,学习文明得体地进行交流”,更强调得体地交流和表达;由“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到“能根据对方的话语、表情、手势等理解对方的观点和意图”,更强调理解能力的提升。

三、我国口语交际教学中的问题

(一)目标不明确导致教学价值取向偏离

国外课程标准中口语交际教学部分对各年级要达到什么目标规定得十分清楚。如美、德、英、日等国的课程标准,对各年级要达到什么目标及其口语交际教学的范畴、使用的技巧都有具体的规定[4l。而在我国语文新课标中,口语交际能力被笼统地表述为“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恰当机敏地进行口语交际”。只是把口语交际教学大致地划分了四个学段,至于每一个阶段究竟要达到一个什么目标并没有详细说明,以致教师在施教过程中没有参考的依据。反映在课堂上,则表现为教学目标的模糊性、教学内容的盲目性、教学评价的随意性。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脱节

我国现行的口语交际教材中,教学内容与教学实际需要不相适应。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教材内容缺乏针对性。在教学内容和教材编排上,并没能很好的体现口语交际互动式教学的特点,口语交际教材往往是“新瓶装旧酒”;另一方面是口语交际教学资源相对缺乏。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创设逼真的言语交际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口语交际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但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许多学校,特别是广大农村和西部贫困地区学校缺乏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施,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口语交际教学的顺利开展。

(三)教学策略运用不当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早已被教育者们倒背如流,但在考试的压力下,各种文艺活动、辩论、演讲比赛等几乎都被挤出了校园。为在表面上落实口语交际教学任务,更多地以复述课文取代专门的口语交际教学训练。口语交际课堂上往往是一个或几个同学参与,大多数的同学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的积极性和口语交际教学的互动性得不到很好的体现。

(四)教师口语交际素养匮乏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教师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这就要求口语交际教学的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完备的口语交际理论、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高超的语言应用能力。而我们一些教师自身的口语交际能力与口语交际教学对教师的要求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有些教师则不能准确把握口语交际教学的内涵、目标、要求、实施策略及测评方法,难以有效设计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活动。

(五)缺乏科学的教学评价

在课堂上出现了一种普遍而又奇怪的现象:小学生争先恐后发言,初中生稀稀落落发言,高中生羞羞答答不发言。其主要原因是他们根本不愿发言,因为学生、家长、老师关心的`都是考试.不考则抛在一旁。在当前的教学评价中,只笼统地提出了“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口语评价必须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评价体系如何构建及评价指标如何确定急需进行深入研究。

四、口语交际教学策略解析

(一)培养兴趣

兴趣是促使一个人认识某种事物和参与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而需要是兴趣的基础。因此,首先要让学生觉得口语交际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一种需要。可以讲述口语交际的一些生动的故事,组织一些寓教于乐的口语交际活动,以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内在需要。

例如:罗斯福曾在美国海军担任要职。一天,他的一个朋友问他关于在加勒比海一个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绝密计划。罗斯福向四周看了看,压低嗓门问对方:“你能保密吗?”对方忙表态:“当然能。”罗斯福接过话来:“那么,我也能。”二人同时哈哈大笑起来。罗斯福顺水推舟地按照对方的思路保守了秘密,风趣幽默,令人叫绝。

口语交际不仅是社会交往的手段,更是一种艺术。学生在听完这些经典例子之后,在回味的同时,会从内心深处感觉到口语交际的魅力,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克服心理障碍

在激起学生学习口语交际的兴趣后,首先要克服心理障碍,使学生敢于开121。产生口语交际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有自卑、固执和性格三个方面。针对其产生原因,克服口语交际心理障碍可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积极热情的鼓励。学生得到r鼓舞和激励,对口语交际的求知欲就会油然而生;二是创造良好的氛围。在一个思维活跃、发言积极的班级里,有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也会受到感染而主动发言;而在一个比较死板的班级里,即使是外向的学生也会沉默不语。热烈的发言气氛,良好的集体风气,对于克服口语交际心理障碍来说十分重要。

(三)勤于训练

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已铸成金文存放在牛津大学,可谓演讲的典范。然而,他的演讲才能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勤学苦练的结果。年轻时,林肯经常到法庭去听律师们的辩护,经常倾听政治演说家的演说,观察传教士的布道,并注意模仿他们,经常对着树桩、玉米演说。在具体教学中,口语交际训练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一是善于创造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教师应鼓励学生设计一些“情景模拟交际”,让学生积累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巧;二是充分发挥教师语言的示范作用。教师务必做到有声语言与体态语言的配合,唤起学生的共鸣;三是丰富口语交际的内容。卡耐基曾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全新的事物实在太少了。即使是伟大的演讲者,也要借助于阅读的灵感和得自书本的资料。想要增加及扩大词汇储存量的人,必须经常让自己的头脑接受文学的洗礼。”[7/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从阅读中积淀文化底蕴,积累精彩片段;四是结合多媒体进行口语交际教学。多媒体有集声、像于一体的优点,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增强可模仿性。

(四)科学评价

素质教育中的评价不应仅仅停留在甄别和选拔上,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口语交际评价体系主要包括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或途径两个方面。

制定具体的评价标准。比如,要求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能使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运用吐字发音技巧,使声音圆润、清晰、动听;合理运用语音的高低、强弱、长短、虚实等方面的变化,更准确地表情达意;尽量使语速、顿连、节奏、语气等符合交际情景。而把这些要求加以细化,就成了评价的标准。

建立多元评价渠道。反映学生口语交际的实际情况的渠道是多元的,其来源主要有以下四种:一是来自教师的反馈,这是最直接的;二是来自学生自身的反馈。对口语交际的态度,努力的程度,学生自己最有发言权;三是来自同学之问的反馈。学生平时交往最多的是同学,同学之问的反馈比较真实全面;四是来自学生家长的反馈。这是学生课外交际情况的主要反馈渠道。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数学教学策略分析 篇5

一、信息技术课程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以及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逐渐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这也为他们日后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是一种高度自动化的、能够进行快速运算、通讯以及逻辑判断的先进的电子设备。如今,信息化是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宽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为了适应这个发展趋势。我国已经确定在学校教育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同时加强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相融合。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信息技术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其教学设计是实施教学系统方法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程序。它综合了教学过程中诸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将运用系统方法的设计过程加以模式化。根据新课程理念并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以制作名片的具体教学实例进行分析。

1.创设情境教学模式,确立教学目标任务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各种各样的名片,创设情境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通过课堂演示一些名片,激发出学生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对名片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明确学习目标以及任务,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认知水平分析任务,教师应该起到帮助与指导的作用,让学生有目的、主动地学习。

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以任务为驱动,师生在完成主体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学习和掌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学生在需求中主动寻找解决方法,在学习到相关知识技能后,主动地将其运用到作品的创作当中,这种任务式、学以致用的学习方式把信息技术教学的目的最终落实到技术应用的价值上。

2.以任务为驱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师通过幻灯片提出学习任务及要求,并给学生一些必要的提示,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知识与技能方面,在文档中选择恰当的插入图片的方法,实现图文混排以及学习一些处理图片的方法,美化图片和文字以满足不同版面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围绕一个共同的学习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料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

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法是运用任务驱动来进行教学的方法,是课堂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任务,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且在教师的指引下,利用网络学习自主探索,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高了自学能力,获得了成就感。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合作互助精神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提出自己在学习环节中所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寻求其他小组成员的帮助,最终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应熟悉小组的学习交流情况,对学习的重点以及难点给予适当的解析。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并根据教学目标,将学习内容扩展延伸,进行有关训练。在此环节中,教师所讲授的是一些普遍存在的难点问题,学生虚心接受,通过思考更加深刻地理解问题,并且通过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共同分享学习成果,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需要进行长期的探讨。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材料、教学方法以及努力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也只有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度信息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三、结语

伴随课程改革的推进,在新世纪的今天,初中信息技术课程顺应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掌握、应用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科学发展和走向未来信息化时代的需要,成为当今合格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时代的信息化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迅猛发展,并且融人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社会空间。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信息技术正悄然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参考文献: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教学体会 篇6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强调: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促使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新课程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针对性、有效率的教学是一重要途径。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因此,新课标理念下的化学教学活动不应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改变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在教学活动中体现最新教学理念的关键。

一、鼓励学生化被动为主动的学习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结合化学学科特点,为学生提供开放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把教材变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以社会、生活中现实问题立意,结合社会热点、焦点、科技及人类密切相关的问题为素材,结合巧妙设计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强调培养学生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在关注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注重过程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情感,结合化学教学的学科特点,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如主动编题,看书上的资料也能有编题的可能性。

二、注重细节教学,关注学生的想法和体验,保护并开发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在有限的课时内尽量多地安排学生进实验室,通过感性的体会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也是化学教师的心愿。教师如何指导学生有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周光召先生说:科学精神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实事求是,一个是追求真理,这是最根本的内容。在实验这种最体现真理的发现过程中,教师必将回答学生提出的若干为什么,如在nh4cl固体分解的实验中,有同学尝试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了试管口,并且在实验报告中提出疑问为什么石蕊试纸变蓝了,而不是变红了?,书上只是介绍了分解产生的nh3和hcl在冷处相遇后又会化合为白色固体的事实,但学生多了一个加试纸的动作,多引出一个问题。教师对于这个细节的处理和回答,一定要让学生满意,有可能有偶然的因素,但学生看到的就是真理,教师是否引导到两种气体的扩散速率上去呢,虽然书上没有要求,但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有了教师的引导和鼓励是否可以激发他更深入地自我学习呢?

化学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将化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知识将会使学生认识到生活、生产中处处有化学,化学就在身边,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及用知识、智慧和行动保护环境的责任心和光荣感。也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

三、注重知识传承,把化学知识从零散的记忆整合为理论知识的贯穿体验

在学习高中化学的过程中,大多学生有知识杂乱、记忆点多的印象,知其然,然后知其所以然。虽然由于一些知识教授范围的局限性,教师不能在高中课堂上完整地阐述一门科学。但授之以渔的教学策略应该是教师所追求的,给学生一些启迪,让学生有自动往深和全去探索的目标和勇气,但如何实施,这需要一些教学设计和联想。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纵贯知识体系,特别是将学科中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生活化、经验化。

初三在讲实验室制co2气体的选料时,特别强调不能用碳酸钙和硫酸反应,理由是生成物caso4是微溶物,生成后影响碳酸钙和硫酸的接触,所以要用盐酸。此时已经间接指出了物质间的接触是反应的必要条件,接触机会越多、接触面越广,反应越容易进行,速率越快。在高中化学中,出现了钝化现象,提到铝表面生成的致密氧化膜,能阻止铝和浓硫酸的接触,而用硝酸汞处理过铝后,会看到铝失去致密氧化膜后的长白毛的现象。化学的教学从表象上升到反应速率理论,教师若将相关知识联想起来,把初中一些记忆性的知识拔高到理论层面,交给学生一把通用钥匙,学生在遇到新情境时才能不变应万变。

四、注重师生互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多年来,课堂上教师习惯于自己设计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究,很少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导致突然给学生机会让学生提问时,竟然不知道如何提问。教师只说不听,学生只听不说的机械课堂教学,让学生兴趣大减,没有兴趣的学习会让人觉得累,再加上过多的作业,高达44%的人都表现得累、无兴趣。调查部分学生的回答累,没精力、想睡觉,人不在状态、作业越来越多,忙得没时间思考、无兴趣,脑子懒得动。有一部分自信独立能力强的学生,发现问题时更相信自己的能力,不会提出问题与教师交流。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 篇7

数学这门学科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严格的逻辑严谨性,数学在社会各个行业的应用十分广泛,因此高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目前,在升学压力下,教师和学生一味追求高分和升学率,教学目标定位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而忽略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综合素质很难提高. 所以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数学教学的脉络和层次,把数学科学与人文素养相结合,将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们要不断改善教学方法,使之符合新时期素质教育下的教学模式,为国家培养一批具有高水平的综合性素质人才.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数学教学策略

1. 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旧式的教学方式是“填鸭式”教学,教师中规中矩地传授知识,学生机械地抄、写、背,这种机械式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需要.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尽最大可能整合每名学生都能接受的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创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学习情境,把学生引入其中. 教师们还要精心设计课堂各个环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例如采取课堂授课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并为学生提供前沿性的案例分析环节; 如通过实物展示、开展数学竞赛等方法,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教学质量.

2. 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实践教学在课堂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数学这门与生产实践密切相关的学科,教学过程更离不开实践环节.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淡化理论教学,注重知识的运用过程,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引入实际. 与社会接触的实践教学更有利于学生为将来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更好地与生产实践接轨. 例如在正余弦定理的教学中,教师要将题与实际结合来讲解,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下面一个例子就是余弦定理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例1甲船以每小时30槡2海里的速度向正北方航行,乙船按固定方向匀速直线航行. 当甲船位于A1处时,乙船位于甲船的北偏西105°方向的B1处,此时两船相距20海里,当甲船航行20分钟到达A2处时,乙船航行到甲船的北偏西120°方向的B2处,此时两船相距海里. 问: 乙船每小时航行多少海里?

分析利用解三角形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注意根据条件画出示意图,结合示意图构造三角形,然后转化为解三角形的问题进行求解.

解如图,连接A1B2,

因此,乙船的速度为海里 / 时) .

3. 培养学生的质疑和批判意识

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探索、发现问题,提出批判性质疑,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实践,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由自己发现思维事物比由他人告诉的事物更加容易理解和记忆长久,鼓励学生从身边事物的观察入手,通过自身实际的观察、实验、比较、推理等理性思维活动,促进学生思考,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鼓励学生多方法解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结束语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数学教学策略分析 篇8

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 G632.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1(A)—0035—01

有效教学突显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所倡导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它力求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并要求教师通过更新观念,提升教学艺术,使学生获得预期和应有的发展。笔者所在学校开展了“有效的教学策略年”活动,现将成功的经验和有效教学的策略及具体措施总结如下。

一、优化教学内容,打造精品课件

以年级备课小组为单位,群策群力,精心打造精品课件。

多媒体教学中课件的优化组合流程

精品课件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生动、形象的图片和动态画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阅读教学课件中的图示法,提高了学生对阅读材料整体理解的能力;网络梳理后的词法、语法、句法专项训练课件使学生走出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怪圈。实践证明,精心打造的课件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保证。

二、提升授课的艺术性

教师课堂语言的艺术性,是指语言的煽动性、趣味性和穿透力。教师要想提升课堂语言的艺术性,就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多读书,努力汲取丰富的语言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课堂语言幽默、生动,颇具感染力。下面列举了典型的几种课堂语言例句。

流行歌词例句

当讲到句法时,及时推出歌词性例句,能引起学生的优先感知。

It’s me who is always worrying about you.

牵挂你的人是我。

诗、词、名言例句

当讲到分词作状语时,及时引出李白的“静夜思”

Before my bed,there is bright moonlight.窗前明月光

As if the frog on the ground.疑是地上霜

Lifiting my head,I watch the moon.举头望明月

Lowing my head,I dream my home.低头思故乡

创造性例句

幽默感极强的句子

He appeared from under the bed and said he was a big noise.

三、精心设计趣味盎然的课堂活动

教师要在课堂活动的设计上下功夫,要富有弹性,灵性地采取有效调控措施,推动更高层次的互动,让课堂充满学习的激情,焕发生命活力。

充分利用教材中speaking和reading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话题,小组合编对话剧,进行现场表演。就阅读材料设置深层的“debate”话题进行正反方举例辩论。如高二英语unit6的阅读材料的读后辩题为:

Pro:being life long learners is available.

Con:being life long learners is not available.

通过正反两方的激烈辩论,不但提高了学生用英语思辩的能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深层理解。

教师在课堂上有意创设轻松愉快,富有吸引力的课堂氛围,使学生饶有兴趣地步入知识的殿堂。如讲授sell sth for,buy sth for,spend on的用法时,教师精心设计一场拍卖自己上衣的场面:Now I’d like to sell my suit.Anyone who wants to get it is asked to report your price,the one who will offer the highest price will get it.学生心领神会,十分活跃,轻松愉快地报出了“一元”的高价,这样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

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真情的动起来,主动在学习的海洋里感悟、思考、收获。下面为小组合作学习七法:

a. 同桌合作准备课前发言

b. 小组合作预习新课

c. 小组合作表演对话

d. 小组合作归纳知识

e. 小组合作订正错误

f. 小组合作识记单词

g. 小组合作写作

通过合作学习,激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拓宽了学生自由活动的空间,展示了学生的个性风采。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 篇9

鹤壁市实验学校 徐素霞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鉴于此,本人就近几年来有关课改中的数学教学实践浅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深刻理解新《课标》,形成新的课程理念

新《课标》指出:设置数学课程的基本目的不再只是让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而更应该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用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与社会。“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交流、验证、推理与交流”。《课标》的这一理念从内容上强调了过程,不仅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相连,而且使学生的探索经历和得出新发现的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

二、领会新《课标》的内涵,转变教学方式

新《课标》中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 1 忆,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课改中的教师不应再作为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充当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与学生共同演绎知识认知与探究的过程。例如我市开展的“三勤四环节”教学法,它的要义就是通过“定向·诱导”、“自学·探究”、“讨论·解疑”、“反馈·总结”四个环节的教与学,促使学生养成勤动脑、勤动口、勤动手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升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以“三勤”为手段,通过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达到提高教育质量之目的的教学方法,对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意义和推动作用。再如我校学习实验的“杜朗口经验”就是以“三、三、六”学生自主学习模式为主,把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教师讲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其余的时间全部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时间,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实现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实现新课改的“三维目标”。

三、挖掘新《课标》的精髓,创新性使用新教材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教学 篇10

摘要: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抽象概括而形成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教学模式不同于一般具体的教学方式,它强调整体性、程序性,但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在教学模式改革这个整体行为中,教学目标的定位和设计是基础,教学内容的处理和设计是核心,教学结构的过程和方法的选用和设计是手段。启发式教学模式应该是以素质教育目标为基础,推导出相应的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结构、过程、方法设定的有机整体。启发式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在目标、内容、形式及手段上的根本否定和变革,但它并非是一种机械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思维模式。整个教学活动呈现出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线,以教师主导为辅线的动态构成。

关键词:

导入 精讲点拨 设疑 小结

正文: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通过教学实践抽象概括而形成的一种教学策略体系。教学模式不同于一般具体的教学方式,它强调整体性、程序性,但也并非一成不变的。培养和提高人的素质是教育教学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人们在教学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和实践,启发式教学就是其中实践范围最广,影响最大的一种教学模式。

达维多夫说:“要解决现代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归根结底要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设计而改变思维类型。”显然,在教学模式改革这个整体行为中,教学目标的定位和设计是基础,教学内容的处理和设计是核心,教学结构的过程和方法的选用和设计是手段。启发式教学模式应该是以素质教育目标为基础,推导出相应的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结构、过程、方法设定的有机整体。

近几年来,我在化学教学实践中为全面提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启发式教学模式的整体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大致可分为四个层次,现就一些感悟简述如下:

一、导入要奇——兴趣性

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揭示该课知识的社会实践意义,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这一阶段可直接作为新课导入,也可以设计在新课导入和进入新知识学习之间的过渡,但它决不等同于导入过程,而是启发式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一步,因为它直接牵动着学生发现、探索问题的兴趣。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 如果教师通过导课能够创设一种有趣的思维意境,从而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无疑会使教学事半功倍,例如,在讲氢氧化钠的性质时,可以设计几个非常有趣的实验:(1)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入热水中,水会沸腾起来,为什么?(2)向盛氢氧化钠溶液的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紫色的石蕊试液和无色的酚酞试液,观察显示的颜色。同学们带着一些问题自己去认识、分析、概括评价一下,这样一定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主动性。

这一阶段,从教育教学目标上,否定了以传授知识为目标的注入式教学,变教师讲授知识为学生探求知识,把教学的基点定位在发展思维和培养能力方面。从教学内容上讲,教师创设的情境和显现的内容,必须和教学的重点内容相关联,但最好不要是结论性的答案,而是在基本结论的一定范围内,留有余地,以便充分发展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从教学结构上讲,这一阶段以学生观察、联想活动为主,教师通过媒体显示或实物显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二、精讲点拨——科学性

通过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第一阶段,学生基本上都能进入有意义学习的心理过程,但千万不要认为直接讲授知识的时机已经成熟,否则,将截断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发展过程。教师应当承接第一阶段给学生呈现的与教学重点相关联的内容,通过精要、生动的讲解,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引导学生逐步接近知识结构。对于知识的讲授,无须讲求立论、讲解、分析、小结的完美程序。要知道这种完美的程序,只对教师“完成任务”的自我感觉有用,甚至是一种变相的对学生不负责任。教师必须把主要的精力放在捕捉学生学习的障碍和思维的灵感方面,并及时开导启发。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沿着思维的阶梯,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自觉地发现、掌握知识,从而调动他们潜在的勇气、胆识,培养他们的能力。在教学结构上,该阶段表现为通过教师的非定性讲述,勾勒出知识结构的模糊概况。学生在形式上是被动的,但在思维活动中,仍然居于有意义的主动地位。在这一教学阶段,教师通过讲解,勾勒出知识结构的轮廓,教师处于主导角色的位置。教师若要成为“主导”,重点应放在如何启发学生的“学”上。那么,教师必须转变备课只熟悉教参和教材,上课“照本宣科”的轻备课,重授课的教学思路,确立重备课,活课堂的教学思路。教学大纲和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仅仅为教师提供了教学的基本线索,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仅要熟悉教学内容,而且要着重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学生的认知和能力培养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广泛搜集现实的材料,设定使用的媒体和教学方法,并使之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扎实、科学、全面的备课,将会使课堂教学厚积薄发,游刃有余。从这个意义上看,教师备课的工作量要远远超过上课的工作量。

三、巧设疑问——思维性

古希腊教育家亚里斯多德讲过一段名言:“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日本的课堂提问研究者把提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徒劳的提问”;另一类是“重要的提问”,而区别两者的重要标志,就是看提问是否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设疑应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先感知后概括,亦即从实验事实入手,去归纳概括某种结论或道理,以实现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问题”是开启思维和发展思维的源泉,“一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式的”已成为日本教育家集中研究的问题,他们认为:“这是未来不断开发新技术人才必须具备的思维模式。”启发式教学模式以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传授知识仅仅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过程。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轴心,在教学结构上,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关系,既可以是师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又可以表现为学生之间的个别或群体讨论与对话。这一过程是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灵魂,教师要尽可能地有意制造认知过程中的障碍,如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立论,故意误导等,从而使学生在迂回曲折、历经坎坷的多向思维之后,获取知识。在教学技巧上,教师要尊重持不同观点或者是错误观点的学生,要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

四、小结精简——逻辑性

在经过前三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之后,教师要抓住学生急于鉴别自己探索结果的心理,回到主导地位中去,剖析错漏,归纳、推导出正确的结论,具体、准确、系统地讲述知识内涵和构成。化学课的小结,也是启发式教学模式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过程带有总结的性质,与传统教学总结不同的是,教师不是对自己的分段讲述进行自我总结,而是在学生自我发展的基础上,通过疏理学生认识结果,推导出结论,是学生由形象思维能力向抽象思维能力的迈进。由于学生思维主动性的贯穿和渗透,其教学结构表现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能动作用实现了有机的统一。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化学概念教学 篇11

关键词:概念教学;概念形成过程;教学错位;生长性

文章编号:1008-0546(2010)02-0043-02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0.02.019

化学概念是整个化学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如果把化学这门学科比作高楼大厦,那么化学概念就是构成这座大厦的基石,因此化学概念教学成为化学教学的核心。化学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认知程度,进而影响到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可以说学好化学概念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中学化学教学实践表明化学概念是化学中既不易“教”也不易“学”的内容,为此本文对中学化学概念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化学概念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一、中学化学概念教学的现状

中学化学教学历来都十分重视化学概念的教学,但由于教学理念的不同造成了化学概念教学着重点各有不同,用新的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论来审视传统的化学概念教学,我们会发现有许多成功和不足之处。

1.传统概念教学的成功之处

传统的概念教学着重从化学概念的文本出发,着力从三个方面讲解和剖析化学概念:一讲清化学概念的内涵,即它们的化学内容和化学意义;二强调化学概念的外延,即它们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三理清有关概念的联系和相近概念的区别。这样的教学严谨扎实,有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人类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积累的大量知识(以书本为载体的间接经验),形成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技能技巧,进而运用知识。

2. 传统概念教学存在的不足

(1) 对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重视不够

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刺激—反应)的影响,教师在化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有意无意中过于强调化学概念的知识本位,大大压缩了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新授课教学“重结果”的情况非常严重,很多教师在引入概念时没有让学生对其必要性获得足够的感性认识而是直接给出化学概念,致使一部分学生只是死记化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没有真正理解化学概念的实质,化学概念在他们的头脑中成为空中楼阁。题海战术成为他们学习化学的“捷径”,这种“熟记型”学习往往是比较机械的,学生对化学概念没有在感悟中“升华”。如在化学平衡一节,在没有帮助学生建立时间与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变化的关系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匆忙给出化学平衡的定义,然后进行大量的习题强化,导致许多学生对引入化学平衡的必要性缺乏充分的认识,没有理解为什么要引入化学平衡、什么是化学平衡、化学平衡的意义是什么,只是强记化学平衡的概念。这样的后果是使学生失去了化学学习的兴趣,而觉得化学概念只不过是玄之又玄的化学家们的游戏罢了。

(2) 化学概念教学中“二八”错位

一是在化学概念的建立和理解上所花的时间只占整个课堂的20%,而将80%的时间花在习题训练上。这种“短、平、快”的战术缩短了学生的认知过程,虽然加快了教学进度但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相去甚远,思维要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而这个“物质”基础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占有感性材料经过同化和顺应建立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

二是对80%的基础内容,只花20%的时间,而对20%的高要求的内容,却花80%的时间。新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是“应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体现基础性, 显然这种对全体学生在“高端知识”提出高要求是不合适的。

三是课堂教学只面向20%的学生,而让80%的学生在课堂上迷失方向。这样的错位只能是精英教育而不是国民素质教育,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休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 新课程理念下化学概念教学的对策

1. 化学概念教学应由“重知识”向“重过程”转变

任何一个化学知识的学习几乎都遵循这样的环节:实验、事例概念、规律题目。传统的概念教学将获得知识结论教学作为主要目标,忽视了学生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更多的表现为机械记忆,而不是理性分析。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应是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学生是信息加工主体,高中化学新课标中提出了“过程与方法”这一教学目标维度,在这一维度下,新课程对学生的学习要求从原来的“重知识”转变为“重过程”。

(1)重视概念的引入过程,使认识产生飞跃

化学概念是客观事物的化学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化学事物的抽象。任何一个化学概念的出现都不是可有可无的,都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抽象,而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条件决定了其抽象能力的缺失,因此教师要能够在形成概念前使学生获得十分丰富的、有助于形成这个概念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认识引入此概念的必要,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认识上产生飞跃。

(2) 充分还原稀释,使学生发现、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

每个化学概念都是人类知识的结晶,铭刻着人类思维发展的烙印。如果我们在进行化学概念教学的同时,能把浓缩在其中的思维历程充分还原稀释,让学生沿着前人思维活动的足迹去重演知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从中发现、体验、掌握形成概念的方法和学习科学思维的方法,那就等于教给学生一把打开思维宝库的金钥匙,从而把化学概念的教学作为帮助学生认识事物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法的手段。

(3)适当引入化学史,让学生感知化学的文化内涵

只有了解了化学概念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们的本质。教学实践中的难点,往往也是化学发展史上长期未能克服的困难;历史上化学大师们与之辩论和斗争的错误观点,往往也保留在学生的概念之中。认识上的反复和曲折正可反衬出正确理解化学概念的重要。化学历史上关键性的突破和化学家的伟大贡献,也正是化学的重点。

新课程改革强调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更关注将人文的因素渗透。萨顿提倡的新人文主义将科学和人文结合在一起,科学发展史就是一部完整的科学家奋斗史,通过学习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熟悉了定量、定性等思维方式;形成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预成性”向“生成性”转变

化学新课标对“方法”给予了更多的关注,目标的设计不仅仅指向“结果性知识”,而更多地侧重于“生成性知识”以及“生成知识的方法”。 化学概念的教学应由传统的“预成性”教学向“生成性”教学转变,教学过程应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将所要学习的知识“生长”到学生已有的认识上。

生成性教学在化学教学中最直接的体现是“概念变化”。所谓概念变化,是指学生在新的学习中,不同程度地扩展、更改或重组头脑中的已有概念以适应科学概念,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的过程。

3. 注重师生交流,关注异质反馈

化学概念教学中无论采用何种教学策略,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都是不可或缺的。只有进行充分的讨论和交流,才能暴露学生概念学习中的困难。在进行交流时教师不仅应关注已有共识的同质性回答,更应重视异质性反馈,异质性反馈往往是学生学习化学概念过程中观念的碰撞和思想交锋,能够帮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化学概念。

总之,化学概念的教学要注重化学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尽量接近科学家们在其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概念,以使学生从中领会化学家的实际创造过程和他们所运用的研究方法,在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罗祖兵.从“预成”到“生成”:教学思维方式的必然选择[J].课程·教材·教法,2008.2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数学教学策略分析 篇12

一.注重目标整合,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也是教学的动力, 它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首要条件, 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落脚点。

1.处理好三维目标关系。三维目标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仍然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 是教学的基石, 同时, 它又是载体, 学生数学思考、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都是依附于知识的发生、发展, 是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得以形成和发展的。而知识与技能,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必须依托教学活动的过程来实现, 没有过程就没有体验和感悟, 也不可能形成技能。两大领域的目标, 既各有内涵, 又相辅相成。

2.安排好课时教学目标。课时目标要符合三维目标的要求, 同时要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水平相适应, 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目标是行为的导向, 因此教学目标要简要、明确、具体。

3.实现好课时教学目标。虽然不能肯定地说每节课都能达到既定的目标, 特别是能力的要求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不可能靠一节课或短时间完成。但在教学中, 教师要尽最大努力去落实和实现教学目标。那种不注重过程与方法而专注于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获取是不可取的。同样, 如果只追求课堂教学中热热闹闹、华而不实的外在形式, 弱化知识与技能, 或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从教学中剥离出来, 企望通过讲授来实现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

二.注重用好教材,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对教材再加工, 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 也就是提倡用好教材。

1.用好教材的基础和前提是钻研教材。新教材是课改理念的文本体现, 是一个载体, 需要每一位教师去认真研读、感悟、领会教材, 了解教材的基本精神和编写意图, 把握教材所提供的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 分析教材所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学生活动的科学内涵, 才能体会新教材中蕴含的教学理念, 也才能备出高质量的课。

2.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用好, 就是基于教材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教材, 针对教材中的一些不足之处, 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 使之更好地为教学、为学生服务。用活, 体现在解放思想、勇于创新, 大胆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用实, 就是使教材更加切合本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使学生学得主动、扎实, 富有成效。

3.用好教材并不是无视教材或纵横无度地“创新”和“开发”, 使简单问题复杂化。教师要以客观、严谨的态度去审视新教材, 实践新教材, 促进教材的建设和发展。

三.注重情境教学, 增强课堂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展开的。因此, 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

课改以来, “创设情境”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些有趣新颖且富有思考价值、具有挑战性的课堂学习情境令教师们眼界大开。但是一些看似表面热闹, 牵强附会、缺少数学思考价值的学习情况真的令人不安和担忧。大量的精力放在情境的设计上, 大块的课堂时间在“非数学活动中”溜走。我们不得不反思, 这样的学习情境能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什么?我们不得不自问:什么是有效的学习情境?为什么要关注学习情境的创设?数学学习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情境?怎样创设数学学习情境?我认为可以创设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学习情境、有思维价值的数学活动情境、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源于数学知识本身的问题情境等等。

1.抓好教材文本资源利用。新教材特别注意选取生动有趣、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素材, 精心设计了单元主题图或重要课题的情境图, 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的理念。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情境图的作用, 这里要突出数学的特点, 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目光去观察思考, 从数学的角度去发现、提出问题。

2.发挥好教师创设教学情境作用。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 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中选取素材, 创设新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不仅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而且能激发学生认知的需要、学习的兴趣和探索的动机。

3.正确运用情境教学策略。在公开课、赛课中, 有的教师创设了太多太杂的教学情境, 多媒体课件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人为地降低思维要求, 变成以机器灌人。这需要进一步明确情境教学的目的和作用, 科学适度地进行情境教学。

四.注重活动教学,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 而数学活动应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活动。因此, 教师要从“以学论教”的理念出发, 精心设计数学活动, 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 在活动中发展”, 真正体现以学生主体实践活动为基础的有效课堂教学。

1.抓好学生动手实践机会。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 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 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它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

2.抓好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的学习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 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认识意义上的重演。让学生踏着前人的足迹部分地重新发现他们学习的内容, 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意义。教师要有目的地选择这些重演或再现的教学内容,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和时间, 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等数学活动。自主探索是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索, 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自主探索的情境, 而且要关注学生探索的过程和方法。学之道在于“悟”, 教之道在于“度”, 教师要处理好自主与引导、放与收、过程与结果之间的辨证关系。如果失去教师有价值的引导, 学生的主体性也不会得到充分的发挥。

合作交流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 课改以来, 广大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合作学习的方式, 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有的合作学习只流于形式, 把“合作”变成了“合坐”。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交流, 除了要认真进行分组、组内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职责等工作外, 具体实施时应注意:一是合作交流应建立在学生认知需求和交流需求的基础上。二是合作交流应以一定的时间作保证, 并在学生进行了较充分的自主探索、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三是合作交流并不仅仅是学生之间, 也是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因此学生不仅要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而且要学会倾听、尊重别人的意见。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都是学生学习的方式, 二者没有优劣之分。教师在教学中要使二者相互渗透, 相辅相成, 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形成自己对数学的理解, 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逐渐完善自己的想法, 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五.注重学法指导, 促进学生学习动机

要让学生学会学习, 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 从课堂改革入手, 形成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的教学行为。

1.转变教学观念。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观念,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做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2.转变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应当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必须以学生的学习为主线,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使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体现学生学会学习的一般过程。

3.重视学法指导。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一般方法, 还要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 指导学生学会数学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可以使学生逐步养成“数学地思维”的习惯, 养成勤奋刻苦, 求实创新的精神。

4.恰当学习方式。新课标提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探索学习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两种学习方式各有其不同的内涵和功能, 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总会呈现出自觉或不自觉地交替使用探索和接受这两种学习方式的状况。教学中, 教师应全面、综合地从教学内容、要求、教学条件和教学对象等因素出发, 引导学生采用恰当的方式学习, 从而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上一篇:应急应变能力下一篇:党群服务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