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堂运用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

2024-11-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化学课堂运用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推荐9篇)

初中化学课堂运用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 篇1

固原市头营中学 虎顺平

内容摘要:本文对化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教学方法进行了界定,并结合教学实践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自己的思考:教与学交往的有效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学情境营造的有效性、教学媒体运用的有效性。并通过对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力图使广大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掌握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新教材、课堂、有效教学方法 课改提出“坚持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学的角度谈“全面发展”则“教学”意味着教师要有目的的引导学习。教学必须适合于学生发展水平的方式明释学生所学的内容若所采用的方法不易被学生觉知那就达不到原定的教学目标。在化学课堂中运用有效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主动学习、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有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1、“教学”一般意义上教学是指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统一活动它包含教师教和学生学两个方面。本课题所讨论的“教学”主要是指教师课堂教学中引起、维持或者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

2、“有效”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生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的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涉及的范围非常之广。不管是罗姆斯登的有效教学原则还是黛安蒙哥马利的教师要理解和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和过程的研究都特别强调主动学习、尊重学生人格的发展并强调师生的互动。

3、“有效教学”是指为了提高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现代教学理念与行为本课题所讨论的“有效教学”侧重于课堂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范畴。

二、目前课堂教学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

目前初中化学学科全面实施新教材,课堂教学状况已经开始发生一些变化,教材的编排体系呈现多样化,版面设计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学生在课堂活泼了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同时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但现状的课堂教学或多或少保留有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授课以讲授为主课程以必修课为主复习巩固以做习题为主目标以认知为主评价以分数为主的“五为主“现象还是有一定的代表性。特别是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学生学习状况课堂教学整体效益上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

(1)学生成长方面。因过分强调以提高教学成果为前提忽视了学生对学习的情感体验通过大量的训练来提高学习成绩片面地追求教学成绩因过分强调张扬学生个性、活泼好动而忽视了学生基本学习习惯的培养导致学生学习缺乏勤奋刻苦、静心思考等良好的意志品质。

(2)教师教学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的心理成长规律、学习特征、能力发展等方面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和重视课堂仍徘徊于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学中难免会充斥无意义的、无效的教学活动。

三、化学课堂有效教学方法的运用

1、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有位教育家说过“教育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作答。”课堂提问是课堂教育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撞击的重要双边教学形式。多年的教学工作实践让我深深感到课堂提问大有学问要注意提问的针对性与辐射面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注意要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时间与空间不要逼迫学生做立即反映或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问题要有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思路培养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

如裕安中学蔡绒英老师在《化学方程式》教学时通过提出问题(1)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2)从微观角度解释守恒的原因(3)写出碳在氧气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其中质量守恒定律及质量守恒的微观解释是最为重要的。接着教师又提出化学反应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那么在化学上有没有一种式子既能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是什么,又能反应质量守恒这一特点呢,为接下来学习“化学方程式”做了很好的铺垫。又如东门中学陆惠菊老师在《盐的化学性质》教学时整个教学过程围绕三个问题进行展开(1)你已经了解了盐能跟哪些物质反应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2)所有盐和盐都可以发生复分解反应吗(3)对比酸、碱的化学性质,盐还有什么性质,在交流讨论第一个问题时,反应活跃,写出了很多化学方程式,基本把初中学到的能与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全写了出来,在探究第二个问题盐与盐的化学反应时提供四种试剂,通过两两组合让学生得出需做六个实验。老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充分讨论,从实验中归纳出盐与盐发生反应所需的条件。解决第三个问题时,让学生回忆所学知识,补充盐溶液的酸碱性。问题的设计在整个教学模式中起着非常的作用,学生及时的反馈评价,使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通过同化有所提高,改进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初三化学是启蒙学科,化学教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其掌握化学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的基本能力,将学生顺利地引入化学科学的殿堂,是教师的主要教学目的,而适时、恰当的课堂提问,则能为此目的而起到重要的杠杆作用。

2、教与学交往的有效性

教与学交往的有效性是指师生与生生之间通过有效地交流,促使课堂教学目标有效达成,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有效知识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时时进行着交往有时通过提问、讨论、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课堂气氛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如《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一条重要规律。本节的知识将贯穿学生学习化学的始终。因此它的学习与教学显得犹为重要。在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时教师充当了一名组织者、引导者、交流的伙伴使课堂学习在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做到了师生、生生互动达到了一种师生情感交融、言语共鸣境界受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片段):

[教师]:化学变化前后的质量到底是怎样变化的呢、请同学们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实验方案

小组甲:用天平称量,反应前称量,记录读数;反应后称量,记录读数,然后进行比较。

小组乙:先称二只试管质量,然后取一定量的两种反应物放在两只试管中称量,算出反应物的质量,然后再称一只小烧杯的质量,反应物倒在小烧杯中,让它们反应后再称量算出生成物的质量进行比较。

小组丙:先在两只试管中分别取一定量的两种反应物,把它们放在一个 小烧杯中一起称量,记录读数。然后把其中一只试管中液体倒入另外一只试管中让它们反应反应后把生成物试管放在小烧杯中再称量记录读数。

[教师]:请同学们评价一下,哪个小组的方案好呢 [学生]:优化方案、动手实验

[学生]:交流探究结果(大部分小组得出结论反应前后的总质量没有改变)[ 教师]:你是怎样判断出硫酸铜和氢氧化钠反应前后总质量没有改变,这是不是 一个巧合呢?(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的意义?)我们知道一个科学结论的得出是要无数次反复的实验,同学们能否运用已 学过的化学知识再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一下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呢

[学生]:再讨论、交流动手实验(硝酸银溶液与氯化钠溶液的反应)初步得出结论。

[ 教师]:科学家经过无数次的实验证明,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结论]: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师生、生生交往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学生的探究和自主学习,若离开了与教师的有效交往,会使探究变得无序而降低效率,同时还应注重生生之间的密切合作如共同实验、小组讨论等活动的展开。课堂上师生、生生的交往还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使学生表现出好学、乐学的精神面貌更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

3、教学情境营造的有效性

现代发现学习公认的倡导者——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发现学习不仅想学生传授学科结构的知识,而且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精神独立解决问题和预见未知的能力。”组织发现学习的步骤之一就是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创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是使学习变得主动的有效方式之一。在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把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将新知识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知识建立起实质的联系,这样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新的知识。如大同中学丁月坤老师在执教《浩瀚的空气》时通过唐朝诗人李峤的诗“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感受风的力量证明空气的存在。东门中学倪丽娟老师在执教《世界通用的化学语言》时通过一系列的生活图片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世界通用的化学语言“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又如在学习《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这一内容时,往往学生在学习这节内容时都会感到头疼学生不太愿意学习。在教学中可以这样引入首先提出问题“同学们喜欢喝糖水吗?为什么?”再出示了三种不同的红糖水(在10ml的水中分别加入1g、2g、3g的红糖)然后请学生选择你最喜欢的糖水。学生们很快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并说明原因由此而引入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的公式并在实际问题中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学习起来觉得很轻松很快就掌握了有关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把要所学的内容与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联系起来,创设一个有趣的现实的情境,那将使学生能更快、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的知识。

4、教学媒体运用的有效性

教学媒体的运用必须密切结合教学目标,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服务于学生的“学”,具有针对性,也比较形象。对化学而言教学媒体包括化学实验器材和多媒体两大部分,在大多数情况下直接使用化学实验器材和试剂来做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但有些实验需要很长时间或反应时产生有毒有害气体或者理论上可行实际现象并不明显时可采用录象、动画等形式展示给学生看。

如:在《绪言》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介绍化学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以及当今我国在化学科学技术方面的辉煌成就,既形象又生动;又如学习分子概念时在做完《等体积水与酒精混合后体积少于两体积之和》的实验后,用多媒体演示:水和酒精两种分子用不同的颜色小球表示,水与酒精混合后,相互挤占了原来分子间的空隙,以致总体积少于水与酒精体积之和。整个过程相当直观有趣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再如《水》的教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演示实验“电解水实验”,如使用霍夫曼水电解器或简单装置,放在讲台上进行实验,由于装置小,可见度较差,往往坐在前排同学就已经很难看清了,更不用说在后排的同学了。这时如选用实物投影仪使用专用仪器做该实验,在投影屏幕上相当清晰,而且此套装置的装配控制都极方便,完全可以在教室中进行效果非常好。

教学媒体要尽可能做到与教学目标的整合、学习方式上的整合和教学内容上的整合,整合不是简单的引入或辅助,更不可能取代教师的所有教学形式,只有理解这一点,才能适时适度地运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目前已进入新教材全面实施阶段,在初中化学新教材的教学计划中,化学课的课时明显减少,但给教师自由支配的空间多了,怎么办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教学理论,把它落实到教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每一次教学都成为一个教师所能做到的最好的,也使之成为帮助学生学习最有效的一次教学。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课堂运用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 篇2

一、趣闻热点引发追问,激发兴趣

课堂上,只有教师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注意力才会凝聚,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对问题的思索探究,热情愉快地学得新知。相反,如果教师不注意创设迎合学生心理的问题情境,即使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的问题再有层次、有逻辑,教师的努力也会事倍功半。初中生对故事趣闻很感兴趣,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来创设问题情境,学生的探究动机定会受到强烈激发,教学效果也会更好。

例如,在学习质量守恒定律时,笔者曾引用一篇颇具闹剧性的“水变油”故事创设情境:20世纪80年代,我国出现了一位奇人,名为王洪成,他游历各地表演水变油的奇妙之术。他只要在水中滴入一种特制的神奇药水,水会即刻变为油,而且还会迅速着火,熊熊燃烧。以致当时一些媒体对其大力报道,甚至将他的把戏称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有的大企业也准备花费巨资购得这种轰动大江南北的神奇药水。讲至此处,学生个个面带好奇、惊讶之色,个个用探询的目光望着我,于是我就势提出大家心中共同的疑惑:“王洪成的神奇药水究竟是何物?水真的可以变身为油吗?如果不能,又是何缘由?本节课,就让我们来共同探究所有问题的答案。”如此一来,通过有趣的故事激起学生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探究真相的欲望,促使学生热情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与探究之中。

与化学知识相关的故事趣闻很多,如果教师能够在教学之中巧妙地结合运用,就会使课堂教学妙趣横生,从而激发学生自主探究以及学习新知的强大动力。尤其当今多媒体技术已经在教学中得以广泛运用,与教学相关的更多趣闻资料可以结合声音、图片甚至是以视频的形式来播放,还会给学生带来更为强烈的感官冲击,使学生兴趣倍增。

二、联系生活引发追问,驱动自主

化学隐身于生活与自然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初中的化学知识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联系更为紧密。如果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所熟悉的生活场景创设问题情境,会让学生感到化学亲切而重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促使学生积极活跃地去思考和探索,进而提高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分子和原子时,教师从校园中采摘几朵盛开的鲜艳花朵,将其带入课堂。创设情境时,笔者将鲜花分发给学生,并请学生互相传递共闻花香。学生感慨于花朵的清新香气之时,教师就势提问:“大家是否闻到了花朵的清香?我们为什么可以闻到这清新的香气呢?”接下来,教师向学生演示一个小实验:将几滴红色墨水滴进盛水的烧杯之中。随后请学生观察墨水在水中的变化,并提出疑问:“这种变化又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平日熟视无睹的现象中竟然潜伏着奇妙的化学知识,学生内心充满强烈的好奇和疑惑,层层追问进一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冲动,于是教师就势引领学生展开对新知识更为深入的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

加强化学教学与生活情景及自然现象的联系,不仅可让学生领悟化学的重要用途,还可以使学生视野更加开阔,思维得到更好的开发。联系生活情景、联系自然现象创设问题情境,还会使原本抽象枯燥的概念、理论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自主探索的动力增强,会使整个课堂气氛积极活跃,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三、实验现象引发追问,激活思维

实验在化学教学中意义重大,化学实验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情境,实验中伴随的各种奇妙的现象,容易激发学生喜欢化学、学习化学的热情,促使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从而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能够培养学生的认真、严谨、勇于探索的科学素养。

例如,在学习燃烧的条件时,教师先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实验材料——一个一次性纸杯和一支蜡烛,课上让学生自己做“纸杯烧水”的趣味实验:首先学生向纸杯中加水,然后点燃蜡烛并将烛火对着纸杯底加热。持续几分钟,杯子底部慢慢变黑,杯子里的水则开始沸腾。此时,学生将烛火熄灭,然后将杯底的炭黑轻轻除去,学生惊奇地看到纸杯底竟然完整无缺。教师随即抛出学生内心正要急于探明的问题:“烛火将纸杯里的水都煮沸了,纸杯竟然没被烧破,这是为什么呢?从中推测,燃烧需要怎样的条件呢?”接下来,教师让学生展开小组探讨。令学生震惊不已的实验结果已经激起了他们探究真相的强大动力,因此学生积极转动思维,踊跃探讨辩论,在一片热烈的气氛中,成功揭开了其中的奥秘:纸杯要想着火需要到达一定的温度,而这个温度要高于水沸腾时的温度,因此会出现水虽沸腾,但纸杯仍然完好的现象。当然,可燃物燃烧的一个重要条件也就随之浮出水面。

相比教师苍白的讲解,学生动手实验,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会使学生兴趣更浓,思维更活,理解更透,印象更深。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亲自动手实验,自主参与探究讨论,学生从中深切体验到了化学学习的极大成就感,从而学习化学的兴趣愈加浓厚。

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 篇3

关键词:情景教学;实验验证;多媒体;鼓励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4-001-01

一、情景教学 引人入胜的化学世界

科学的世界往往是神奇而又迷人的,化学更是如此,在化学的一开始,就让从未接触过化学世界的同学们认识到原来美丽的钻石的本质是碳元素,美丽的玛瑙竟然跟石头组成的成分相似,剧烈的爆炸原来是物质发生了剧烈的氧化反应而导致的......一幅幅美丽或者说是震撼的景象,将同学们的思维牢牢抓住。于是,要想给学生们一个深刻的课堂让他们更加轻松的理解化学知识,情景教学不得不说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化学中的情景教学,可能不像语言类的学习一样,只需要构建一个语言环境就可以了。科学探索类的课程,更需要我们运用严谨的态度去研究和论证如何去将学生带入到正确的学习情景中去。首先,要想构建一个情景,就必须要求我们对于将要教学的化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将生活实际运用到教学中去,既能够让人理解生活中的化学现象,更能够让人觉得化学是平易近人的,可以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其次,我们在将生活实际与理论化学联系起来之后,就要开始搭建一个简化的化学世界。在学习化合物的时候,一开始要求我们将化合物的理念告诉给学生,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化合物,然后,就应该就某种生活中常见的化合物构建一个教学情境。就拿二氧化碳来说,这是跟我们呼吸息息相关的物质,用它来构建一个二氧化碳的化学世界。从我们使用二氧化碳来构造所谓的“人间仙境”开始,将学生们置于一个用干冰制造的舞台效果里面,在这个舞台效果里去讲述二氧化碳的形成过程,然后再到二氧化碳各个形态的特征,,再到二氧化碳的各个用途,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这就可以让学生在这样的情景中学到更为杂实的很难忘却知识。

二、实验验证 从实证的角度探究化学

科学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可以用实验去验证所有的理论知识。而化学的学习当然也是离不开实验的设计和实践,我们在讲述一个知识点的时候,绝对不可以是泛泛而谈。泛泛而谈的知识显得过于的空泛,而应该通过实验去说明一些语言上难以叙述的问题。就比如我们在教学硫酸的时候,就可以通过实验去说明硫酸的一些性质。硫酸可以分为浓硫酸和稀硫酸,他们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不相同的,如果学生对于这两个的性质弄得不是很清楚,那就可能在以后的学习甚至是生活的运用中出现很大的问题。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浓硫酸与甘蔗或者与鲜猪肉皮的实验,去告诉学生为什么浓硫酸是危险的物品,为什么浓硫酸会让人毁容,从而让学生们形成一个正确的价值观,知道哪些化学药品会造成什么样的效果,就可以使学生对于化学中的危险药品的使用有一个把握,不至于因为对于药品性质的好奇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一个实验更美丽的地方在于,它可以让学生们动脑子去设计和总结,又可以让学生们动手操作,可以很大程度上的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做到初步的运用,让学生体验到化学不可忽略的魅力。

三、多媒体的运用 从遥不可及到近在咫尺

多媒体设备是现代教学中常常使用的教学设备,它不仅仅可以做到图文并茂,还可以做到声形兼备。虽然生活中的化学处处可见,但是在很多地方由于条件的限制,对于化学中的很多概念都只是纸上谈兵。如果说,能够将这些概念或者说是在学校里面不可以完成的实验在多媒体设备上演示给学生看,那么将对于化学的学习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不得不说,作为一种现代流行的教学设备,它的作用是巨大的。学生对于一门课程的学习最怕的就是单纯的记忆。多媒体设备可以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我们不仅仅是利用设备进行课本上的知识的补充,还可以演示出很多在现实中做不到的设计。例如,我们在讲述碳的世界的时候就可以用多媒体设备将钻石和金刚石的结构放出来给学生们看,学生们就可以通过这种直观的表现形式理解到原子结构对于各种元素的外在表现形式的影响。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之余给学生们播放化学相关的电影或者纪录片,提升学生们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

四、鼓励的力量 给学生起飞的翅膀

在日常教学中,一个班级里面的学生对于化学的学习有好有坏,这时候可能就会出现让很多老师头痛的事情了——某某同学因为长期的学习不顺利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对于没有弄上去的化学成绩置之不理。学习是一个不断的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同学确实会因为积累速度缓慢或者理解能力的差异而导致兴趣缺缺。对于每个同学,从心底出发没有人不想学好化学。在这个特别关键的岔路口,老师要及时和善于去发现同学们的心理动态,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同学要给与及时的鼓励,对于已经快学不下去的同学更要去主动交流,帮助他们从学习的困境中走出来。对于学生的鼓励,始终应该秉承着一个观念:化学的学习并不难,只要用心去理解和多加练习,成绩就一定能够得到提升。学习越差的同学就要越多的给他机会,因为学习越差的同学往往会越腼腆,会羞于面对任课教师,所以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对于这部分同学要更加关注,课下要多加交流,最终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

初中化学课堂运用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 篇4

课 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与实践》 课 题 类 别:教育教学课题

课 题 名 称: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与实践 课 题 负 责 人: 负责人所在单位: 电 子 邮 箱: 填 表 日 期:

一、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化学教学应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感受化学的重要性,提高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体验学习过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教学时效的内涵及衡量标准也由过去注重知识传授倾向的时效观逐渐向“生命课堂”的时效观转变。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支撑和归结。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校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课堂教学形式上比以前活泼了,学生参与教学比以前积极了。但当前我校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还普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教师的教学观念转变不彻底,部分化学教师课堂教学仍然以“师授”—“生受”为主,学生参与度不够;课堂导入无激情;课堂教学实效性不强;部分教师为单纯提高纸笔测试成绩搞题海战术,学生的课业负担重,致使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教学效率不高,这些问题已严重影响我校整体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即能够促进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协调发展,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践证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受方方面面、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问题。聚焦课堂、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近年来,国内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的课题也比较多,为切实提高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结合我校目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现状,我认为其改革应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方面下功夫。因此我选择本课题,旨在通过以初中化学课堂作为研究对象,从课堂教学行为(导入、活动、作业设计环节)入手,探索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从而大面积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研究的意义:

通过开展“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与实践”的课题研究,对我校初中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困惑与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帮助化学教师走出误区,使我校初中化学教师更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及理念,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进行系统地梳理与提升,明确其教学行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及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从而促进教师观念的转变,在教学实践中边教边研,努力实现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有较大的转变,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创造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有序的新型课堂,使学生乐于学习,全面发展,促进我校初中化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课题的概念界定及研究目标。

(一)概念界定

1.初中化学:九年级化学学科。

2.课堂教学:是指学生在校学习时的第一课堂,即以教室、实验室为教学场所,以班集体为教学单位的,以40分钟为一个教学时段的课堂教学。

3.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有提高。具体而言是指使学生在认知上,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使学生在情感上,由不喜欢到喜欢,由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在学习态度上,从“要我学”到“我要学”即关注学生在三维目标领域上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

(二)研究目标

1、通过理论学习和总结反思,寻求符合本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支撑。

2、调研当前我校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改变教师偏重于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师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努力实践“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基本理念,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操作策略。

4、创设教学情景,优化课堂教学,通过开展真实有效的互动教学,让课堂充满活力,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情感。改变学生偏重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和能力的发展,促进“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形成。

5、引领教师在“教中研”,在“研中教”,促使教师走专业发展之路,提高我校初中化学教师整体教研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和遵循的原则

(一)理论依据:

1、辨证唯物主义关于矛盾的理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教学工作中无论教师讲的再多,也只能是学生知识、能力形成的外因,是第二位因素:而学生自身的认识、实践、反思才是内因,是第一位的因素。

2、建构主义理论: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外界施加的信息只有通过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才能变成自身的知识。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于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得知识。因此,必须营造一个有利于师生互动的学习环境来与学生共同建构知识。

3、互动教育理论:教育活动是师生间生命与生命的沟通;教学过程则是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活动。这个过程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产生教学共振。

4、课改理念:改变学生被动接受性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二)遵循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转变教师自身理念,充分认识“以学促教,以教促学”的意义,认识学生学习的“主体”。

2、科学性原则。以我校各校学生实际开展研究,始终遵循课题科学化管理,课题组成员精诚团结,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承担子课题研究。

3、实践操作原则。组织积极开展“同课异教”“一课多讲”等各种类型的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进行有效教学实践研究,并及时总结,不断改进。

4、适时性原则。课题负责人及时反映课题研究情况,每月组织召开一次课题组成员会,总结阶段成果。

5、广泛性原则。该课题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改变教师被动教和学生被动学的现状,以成就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大面积提高我校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6、评价激励原则。在课题阶段研究中,定期开展优秀教学设计、优质课评比,力争高质量的完成该课题研究。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内容:

(1)调查问卷

①了解新课程下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

通过问卷形式了解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学生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教师讲授、师生互动、自学为主、练习为主)作业布置等方面。

②了解目前我校学生对于现有化学作业的认识。

(2)课堂教学有效性因素研究。

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支撑,对现行的课堂教学从教育的高度和学校实际情况出发进行全面深入的微观分析,对课堂教学环节进行观察、听课、跟踪研究;对课堂教学环节要进行分析研究;对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行为进行分析研究;对课堂教学的时间和效益进行分析研究;对筛选、提炼的有效教学策略加以验证分析;探究课堂教学过程优化的方法。

(3)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研究。

在课题研究中,突出探索当前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实际如何有机融合,让课堂“活”起来;将重点探究:情境创设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师生活动、生生活动方案,实现有效“互动”?如何优化作业设计,切实提高课堂效率,让教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得到真正的提升。

(二)方法

1、文献资料法。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及有关本课题的已有研究成果。

2、调查法。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了解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现状,教师作业布置情况,制定研究计划。

3、行动研究法。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不同的课型有效情境创设的方法;有效的师生、生生活动的方案;如何优化作业设计。

4、经验总结法。收集整理相关典型案例,在全县范围内交流、研讨。及时整理阶段研究成果。

五、已经取得的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 成果:

论文《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论文《提高初中化学试卷讲评课效率之我见》 参考文献:

1、《化学课程标准》

2、《走进新课程》

3、《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成果》

4、《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

5、《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

6、其他相关课题研究成果。

六、研究步骤及分工:

1、研究准备和启动阶段(2012.9~2012.10)

成立课题组;学习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指导;课题组成员交流,收集资料;研究文献综述;制定总的课题研究方案,开题报告。负责人:

2、实施研究阶段(2012.10.~2013.7)第一阶段:(2012.10~2012.12)(1)、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2)、调查了解当前我校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现状。具体负责人负责设计调查问卷,在师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并进行汇总统计,撰写调查报告。(3)、开展复习课“课堂观察”活动。

负责人:

第二阶段:(2013.1~2013.5)

(1)开展校内观摩课、示范课教学研讨活动,开展优秀教学设计、教学案例、优质课评比活动,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并请专家指导。

(2)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根据研究进度,及时调整实施方案。(3)整理材料,撰写教学案例、论文、阶段小结。

负责人:

3、研究总结阶段(2013.6~2013。7)

(1)对课题研究进行总结、梳理并展示研究成果,组织现场展示活动。(2)申请结题验收,出成果集,含论文、教学反思、教学设计、课例光盘等。

负责人:

七、研究成果形式

1、各种实践活动的记录资料、文字材料。

2、调查报告。

3、教学论文、教学案例集,优秀课堂教学实录。

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初探 篇5

要顺利开展有效教学,需要从三个层面进行组织与实施。优化教学设计是实施有效教学基础;优化教学策略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础;做好课后反思及课题研究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保障。

一、优化教学设计是实施有效教学基础

韩愈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是课堂教学设计重要环节,它能决定课堂教学的成败,即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关键。备课至少要三次,一是集体备课(突出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二是学习者特征分析(突出因村施教),三是备教师个人(突出自身的教学风格)。这三部分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1、集体备课,集思广益

集体备课是保证有效教学的关键,因为能够更好地剖析课标 与吃透教材,实现智慧的碰撞和资源的共享,激发群体意识,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把握好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优化的教学策略等,是教师协作探究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是发挥教师集体团队精神,集思广益,取长补短的最有效的备课形式。如:在备《空气》这一节内容时,对物质组成(可用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如:氧气、氮气;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没有专门的化学符号表示)如:空气,再通过举例说明:纯净物有固定的组成,如氧气、氮气。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组成混合物的各物质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各自的性质。如空气中的氧气和氮气就各自保持了自己的性质。怎样让学生理解组成混合物的各物质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各自的性质呢?在集体备课时有一老师提出:增加一个演示《白糖与铁屑的混合》的实验,将白糖与铁屑混合后,再将磁铁放在混合物的上方,学生可观察到磁铁将铁屑吸引了,通过这个实验学生更加能理解组成混合物的各物质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它们各自保持着各自的性质。

2、学习者特征分析,因材施教

俗话说:“教无定法,但教学有法”,因此针对教师的个体差异与所任教班级学生特点不同,仅依靠集体备课的教学设计仍然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甚至出现教学的低效与无效,为此我们应该在备课时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备好学生。备学生主要针对两个层面: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与现有学习能力两个方面。

3、扬长避短,培养当代学者风范

教师自身就是一种最好的课程资源,在备课中备出自己的独特见解,独特风格,备出真正“自我”。基于教师自身人人生阅历与教研资历不同,同样的教学内容,教师们对教材的加工与处理也不尽相同,所采取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教学资源也各不相同。诚然每一位化学教师要具有科学探究与开拓创新的意识,必须广泛收集资料,博览群书,博闻强记,博学多才,并在实践中研读课标,通读教材,活用教参,网络教研,与时俱进,具有当代学者风范,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在学习“爱护水资源”一节时,学生爱护水资源的情感较缺乏,在上课时为了增加学生的爱护水资源的意识,我引出了令人沉思的话语:“一滴水做不了很多事,但是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每人都节约一滴水,那13亿滴水就是260吨,可供1人吃约26000天就是约70年。”使学生认识到:一个小小的细节问题,能够引起多么惊人的后果!学生在情感上得到了升华。教师只有把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有机地结合,内化成自我,把文本“熟透”才能表现出自己的个性,这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采用怎样的引入方法,更能激起学生的共鸣资源,补充那个实验才更有效地突破本节的教学难点等,就显得游刃有余。备的作业应先做一遍,做到心中有数。教师还要备自己的“心理”,上每节教师都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饱满的激情迎接你的学生,开展你的课堂教学。再加上精彩的课堂教学设计,就能使初中化学教学散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优化教学策略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是一切创新的起源,好奇心是创新的前驱。没有兴趣与好奇心的学习,知识建构与能力发展等都无法谈起。初中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应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好奇心,意在驱动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1、激趣导入重开端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激趣导入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催化剂,让学生发现初中化学学习的趣味性与实用性,同时可以促进学生形成愉悦的心情,以良好的精神风貌迎接新知识的挑战。例如:第一节课我并未按教材的安排环节去上课而是先做了几个有趣味的化学实验,如“魔棒点灯”、“指示剂变色”等趣味实验把学生引入奇妙的化学世界,让学生们激发出学习化学的深厚兴趣,同时还利用多媒体图片介绍化学与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知道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2、承上启下注重知识的衔接

巧妙的衔接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润滑剂,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诠释或启发学生对基本化学概念的理解,注重知识的衔接。例如:我在上“元素”一课时,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导入,先让学生思考“水通电实验说明了什么”,让学生通过回顾这个实验,有效地导入了新课课题“元素”。这样的启发既有利于巩固已有的知识,又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重建,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重视了问题之间的衔接,同时重视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 ①不断地提高演示实验的质量

②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4、构建以学生为本富于教学机智的智慧型课堂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根据我的教学历程,不断地反思课堂教学的种种模式与策略,不断地探究教育的本质。从中总结出了新时代的智慧型课堂,必须有以下几个风格。

①授课时要注重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有的放矢地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与掌握知识并学以致用,让每位学生都在课堂学习中获得成功。

②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举例应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并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联系,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③教学过程中,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听课效率,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或技巧。

三、做好课后反思及课题研究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保障 教育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学相长,因此课后反思不但要针对教师,同时更要针对学生本身。教师进行的教学反思,回顾课堂中的不足和亮点,及时总结,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效果。而学生所要进行学习反思,回忆所学知识,有效进行梳理与巩固,使所学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1、学生课后对所学知识的梳理与巩固

在信息化时代,教师主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因此学生除了课堂高效率地学习知识外,关键在课后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发现所学的化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与学习息息相关,促进自身的知识结构的体系化,同时学生可以通过复习与一定的练习加以巩固所学知识,增强解题能力,以此实现知识的迁移,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等学习效果(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这方面的要求要有所不同)。

2、教师课后的教学反思

教师对每一节课进行反思是非常关键志必要的,反思可以按以下四种方式进行:①预设教学效果很好,而实际教学效果也很好;②预设教学效果很好,但实际教学却不好;③预设教学效果不好,而实际教学效果也不好;④预设教学效果不好,但实际教学效果却很好。教师按照以上四种情况分析这节课属于哪一种,然后剖析其中的课堂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运用是否恰当,对学生的引导是否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然后找到改进的方案与措施,唯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唯有这样,教师才可以在反思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3、教师课后的听课反思

课堂的有效教学途径之一,就是通过听课反思中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只有善于发现,才能更好地调整自身的课堂教学策略,更好地组织有效教学。因此,教师可以进行本学科听课,也可以跨学科听课,不断地进行听课反思,积累课堂有效教学的经验,然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改进与完善。

4、积极进行教育教学行为的课题研究

在初中化学有效教学的探究中,要善于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确定恰当的课题,然后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如教学理论、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的研究,这样有利于教师对自身的教育教学进行系统地梳理与提升,并形成一定的教育论文或教育成果,为教学科研留下珍贵的文字依据。

初中化学课堂运用有效教学方法的研究 篇6

“有效课堂”是指在课堂一定的时间内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在教学实践中,课堂低效会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在新课改理念下,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要发生改变,那么教师学会有效地教学,学生学会有效地学习,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追求的目标。如何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亲其师而信其道”,是说一个学生只有亲近这个老师,在心里接受这个老师了,才能跟老师学习所传授的知识。所以,教师和学生间必须建立起一种融洽、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爱学生,学生爱老师,教师真正走进了学生心里,学生才会亲近你,喜欢你,听从你的教诲,喜欢你教的这门学科,学习成绩肯定会明显高于其它学科,本学科教学质量也会提高。如果师生关系不融洽,学生就会排斥你,无论你课前准备多么充分,教学设计多么完美,学生根本不听你的这一套,那么你付出的一切都是徒劳,你的劳动完全得不到体现,根本谈不上有效教学。

作为一名教师,你千万不要用语言暴力讽刺、挖苦、打击学生,而是要热爱,关心、尊重、赞赏、激励、帮助每一位学生,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化学生,所以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创建和谐宽松的教学课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因素。

二、激发兴趣

做好化学实验是激发化学兴趣的手段。实验是一种最有效的直观教学方法。有人说,即使讲千遍,也不如做实验。在第一堂化学课学习中,我设计了几个趣味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例如,我事先将一白纱布蘸上酒精,然后在拿到火焰上烧,只见熊熊烈火,而纱布却不燃烧,直至火焰熄灭,纱布完好无损;接着再向一无色溶液中滴加另一无色溶液,混合溶液立刻变成玫红,使学生眼前一亮,然后又蹙起眉头,为什么呢?再找一学生让他向一瓶无色溶液中吹气,无色溶液就变成了“牛奶”;利用这些有趣的实验来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欲望。学生上课集中了注意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学习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在学习沉淀物时,可告诉学生菠菜含有丰富的草酸、草酸钠,而豆腐中含有较多的钙盐,如硫酸钙等成分,二者放在一起炖着吃,就会生成草酸钙沉淀物,常吃会在人体形成结石,而且破坏了两者的营养成分。学习醋酸时可补充做常见菜的烹调作用与杀菌消毒的作用。让学生从生活中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让学生感觉学习化学很有用,激发其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指导学生有效的进行课前预习

余文森教授说,当学生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能自己阅读教材和独立思考时,就让学生自己先去预习,自己先去学,然后教师再讲课。这样课堂学习效果会更好。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预习,教师可设计一张预习用的问题导读单,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文本。学生结合教材的内容和单上的要求来预习。阅读教材时,要采取“六字诀”方法,即“查、划、记、思、练、写”。查――以前学的知识忘了,一定要动手查一查,把新旧知识衔接上。划――划出化学中的概念、定律,反复理解推敲。如预习““氧化物”时,注意“两种元素”和“氧元素”是这个概念的关键所在。在预习“催化剂”概念时,“本身质量”、“化学性质”、“前后没变化”是关键词语。记――记下自己不懂的疑点难点。思――思考导读单上设计的问题。练――完成导读单上的反馈练习题。写――写感想,自己学会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指导学生有效的进行课前预习,然后针对学生独立学习中提出的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有的放矢,不仅可大大节省时间,学生也轻松接受所学新知,对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四、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变

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必须由教师重教向重视学生学转变。在学习铁生锈的性质时,我不再平铺直叙地向学生讲授,让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是提前一周给同学们布置任务,让他们准备三支铁钉,把铁钉分别放在干燥的一个小瓶里、装点水的小瓶里、装满水的小瓶里,让他们每天观察铁钉的变化,然后教师也提前一周做这个实验。到了上这一节课时,先让学生叙述三根铁钉生锈情况,接着再和教师做的这个实验进行对比,学生很容易明白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成铁锈,接着让学生思考:一根铁钉哪一部分最易生锈呢?水面上,还是水面下,还是接触水面的部位?我们得到哪些启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做到防止铁生锈?学生通过这一实践活动,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提高了生活的能力,不仅降低了学习难度,也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实现了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新课改的理念下,要求由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向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转变。学生不能再当学习的容器了,而是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等方式来改变学习过程。在化学教材中,能让学生动手做的实验,我就让学生去做,把前后桌分成一组进行学生实验。实验前,给同学们讲清实验应注意的事项、做好这个实验的要领。老师一边讲,学生一边来操作实验,他们分工合作,配合默契,实验做完了,就得出了结论,实验单也很快就填完了。研究表明,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将取得不同的学习效应值。学生亲自参与学习过程,这样学到的知识不知比听来的知识要深刻多少倍。这种小组合作学习,促进了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降低了学习难度,而且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通过兵教兵,逐步缩小了学生学习差异,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五、合理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心理学研究表明,多重感官同时感知的学习效果要优于单一感官感知的学习效果。例如,视觉与听觉同时感知的信息要比单用视觉更全面、更深刻,也更有利于保持。初中化学教材中,在学习分子、原子及核外电子等微粒运动知识的时候,这样的内容学生看不见,摸不着,比较枯躁、抽象,如果用讲授法就不能形象地展示微粒运动变化的过程,而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制成微粒运动的3D动画,模拟微粒结合和分开的过程的话,画面形象逼真,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易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学习效率自然就会提高。合理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但实现了文字、图形、三维动画、声音、动静态图像等综合效果,实现了多重感官刺激教学,而且增大了课堂教学容量,节省了时间,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六、提高教师自身综合素质

在新课改理念下,我们提倡自主、合作、讨论、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少不了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就需要教师合理分组,每个小组要由不同层次的学生组成,最起码能做到兵教兵。其次,需要教师指导小组学会合作学习,给小组定时间,定任务,每人定分工。否则,小组合作学习生成问题质量低,讨论内容简单化,学生不会讨论交流,学习效能就会低下。再次,要使学生对小组学习能够长期保持热情,还要教师建立合作学习机制;组内要有合作学习公约;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合作基本技能等。

课堂上,教师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要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思考一个化学问题从哪里入手,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无论是化学现象的描述还是有关化学计算,以及化学实验的操作步骤都要有一定的顺序。在探究化学问题,讨论问题的时候也有一定的顺序,通常是沿着从表到里、由远及近的方式进行思考。通过教师对学生适时地进行化学思维的培养,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化学的方法。课堂上,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时,就会大大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还要努力丰富专业知识。灵活把握教材内容,精心备课,备教学目标、备教学内容、备教学方法、备学生。教学设计要最优化,哪个环节需要多少分钟,都需要教师做到心中有数。根据课堂情况,随时调整教学策略和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争取用最少的时间,做出最有学习效率的事情。教师的这种驾驭把握课堂的能力,需要通过教师平常不断学习、反思来提高自身素质,以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探初中化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篇7

一、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 在深入分析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和新教学目标要求的基础上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演示实验, 结合化学史的阅读、学生意想不到的错误、学生对问题的不同看法和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方法等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如:在有关"元素"教学中展示地壳、海水和人体中的元素含量表;在有关"化学材料"的教学中展示古代石器、瓷器、青铜器、铁器以及各种现代新材料的图片或实物;在有关"环境保护"的教学中组织学生观看有关环境污染造成的危害的影像和图片资料等;学习燃料时, 恰逢本地一出租房内因液化气泄漏, 房东夜间闻到气味后, 开灯检查, 导致爆炸, 五人死亡, 可将此新闻应用于情景创设, 引起学生对易燃易爆物安全知识的关注。教师也可以通过精心设计的富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来设置学习情景。如:“为什么在新制的氧化钙中加入水能煮熟鸡蛋” 再如:“你到过桂林吗?你见过溶洞吗?那倒挂的石钟乳, 那挺拔的石笋, 那千奇百怪的石狮、石猴, 那形态各异的飞禽走兽, 无不显示出大自然造物的神奇!那么它们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当你走入溶洞, 目睹那壮丽的景观时, 你能否自豪的宣称已经懂得其中的化学原理呢”?

在教学中,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真实的情景中发现问题, 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 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使学生的认识逐步得到发展, 这些都可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 提高课堂效率。

二、优化课堂教学流程,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根据教学内容、自己的教学特长来选择。但是, 在“二氧化碳性质”教学中讲授法仍占较大比重, 重视结果教学, 忽视过程教学, 不能着重引导学生通过一系列简单可行的探究活动去认识化学科学的魅力, 让学生领悟怎样从化学的角度去认识我们身边的世界, 因此也就不利于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形成, 新课程要求的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也就无从谈起。

如《氧气的制取》之教学, 先对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是简单的直接就告诉学生氯酸钾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加热得到氧气, 而使用学生通过自己预习, 设计对比实验方案, 引导学生讨论探究是什么物质的分解得到氧气的, 从而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提高效率。

其次, 要重视运用实验和其他直观教学手段。化学变化的性质属于一个抽象的、缺乏直观性和趣味性, 空洞抽象而且有一定深广度, 难于理解。为了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教学中要尽可能运用模型、图表、比喻、简单实验等直观方法。从宏观现象出发帮助学生理解微观粒子的变化实质, 以便树立概念, 掌握知识。教学中要尽可能展示实物、标本、模型、图表、多媒体等直观教具, 用实验和实物观察使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制法、用途及其相互转化规律形成鲜明具体的概念。例如, 学生从宏观的感觉:气体的扩散、物质的溶解、气体的压缩、阳光下灰尘的运动、多媒体中分子的分解和原子的重新组合、课本上分子、原子的扫描隧道显微镜的照片, 可以切实感受到分子的存在, 可以发现化学变化的本质, 了解化学反应之间的联系,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可以在计算题中通过分析找出旧物质与新物质之间的联系, 解决物质制备、分离等问题。

微观想象是化学思维的特殊形式, 教学中教师应借助宏观的现象, 启发学生进行微观想象。如利用蔗糖溶于水, 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 氨气分子的扩散使酚酞变红等实验, 想象出分子运动的情况:在水中, 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均匀地向水中扩散, 在水中分散着大量的溶质分子或离子, 它们之间的接触面积大, 反应速度快。当一定量的水中蔗糖或其他溶质的分子达到饱和后, 剩余的溶质又会变成晶体从溶液中析出。改变条件, 溶质的溶解和结晶动态地变化, 通入直流电时, 电流的作用, 阴阳离子的定向运动, 电极上电子的运动情景都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及时反思, 不断改进与提高教学方法

1.反思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 反思备课又是备好课的前提。因此,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就必须反思对备课的认识。教师要上好课, 起作用的因素很多, 但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础的因素就是教师备课, 正如感人的话剧, 前提要有感人的剧本。精彩的课堂需要充分的备课, 教师没有备好课是不应该不负责地走上讲台的。

但目前仍有部分教师对备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教师认为教材简单, 教案备得十分简单, 有的甚至在书本上画几个记号就算是备了课。教材虽然简单, 但其内涵却极丰富, 需要教师帮学生深入挖掘, 从而透彻理解教材。实践证明, 好课率与详案率呈正相关。有的教师认为备课就是把别人的优秀教案拿来抄就行了。别人的优秀教案是别人的实践经验的总结, 决不能代替自己的思考与实践。也有的教师认为备课年年写没有必要, 拿旧教案上课就行了。此类教师迷信旧教案, 以旧代新, 墨守成规, 以不变应万变, 必定上不好课, 教学质量必定差。

2.反思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上课而做的准备工作, 是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素质的有效途径, 是教师有效上课的重要前提。教学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一堂课的教学质量, 是上好课的必要条件。首先要反思教学目标。在传统教学中, 有的教师对教学目标这一概念认识不清, 将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混为一谈, 有的甚至用知识点代替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不同于教学目的,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 是用“学生学会了什么”来表示的, 而教学目的是一种理想状态, 甚至可能无法实现。有的教学目标的设计不是指向学生而是指向教师, 比如“培养学生…”等等, 这样的教学目标仍然把教师当作教学活动的主宰者,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的是知识的灌输和技巧的传递, 忽视了教材的育人功能。其次要充分考虑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 制定的教学目标要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有的教师经常这样埋怨学生, “这么简单的题目都做不出来”。碰到这种情况, 教师应该深刻反思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是学生不接受这种讲解方式, 还是教师点拔的不到位, 或者是教师的期望值过高等等

3.反思教学中的缺点

俗话说:人无完人, 金无足赤。再好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教师必须对此进行回顾, 剖析、梳理, 找出形成原因、分析关键因素、探究解决策略, 形成新的教学环节。首先要抓住盲点进行反思。所谓盲点, 就是事先没想到、估计到的情况。如一次没有成功的活动探究, 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 步骤烦琐的解题过程, 甚至由于某种原因对学生创造积极性的挫伤等。教师在课后应该将知识遗漏、重难点讲解欠佳、教学程序不尽如人意之处等原因找出来, 想出解决的办法, 使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成长。其次要抓住习题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反思。通过练习的形式来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段。学生在练习中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 也必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有些是个别的, 有些是普遍的, 也有些是教师意想不到的。教师应及时记录下来这些问题, 并及时反思, 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对症下药。

初中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尝试 篇8

【摘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正成为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研讨和实践的热点,这一方向汇聚了不少观点和实践体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过由于中高考的压力依然不小,有些老师片面的认为,提高有效性就是老师要少讲,学生要多练。戏称为“讲授短平快,练习快准狠。”

【关键词】 初中化学;讲授要科学;做好实验

一、抓住培养化学科学素养这个核心

1.讲授的科学性。

新课改实施后,为了降低教学难度,新编教材除了对有些知识进行了大量删减,有关概念的表述也不要求十分严谨,采取了“模糊化”处理。但这并不意味着科学性要求的弱化:科学性一直是理科教学的生命线,既然化学素养中的基础层次的“概念”不能再抠字眼或咬文嚼字地教,就应该把教学的出发点定位在中间层次的“观念”,进而带动最高层次的“理念(或思想)”的培养,即“不能教教材,而应用教材教”。于是在备课中我注重挖掘有意义的素材,不失时机的进行观念教学的尝试。

2.发展多元思维的训练。

在樹立正确的化学观的同时,开发教材中提供的素材进行多种思维方式的培养,有利于初步形成较全面的理念或思想方法,有利于思维品质的提高,也是发展化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我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内容,有意思地引入多元化的思维方法的熏陶。比如“溶解现象”这一章中有关溶液的计算始终是个难点,我借鉴“数学建模”的思想,提出了先绘溶液组成图,再分析有关数据,从而列出合理的算式。

二、围绕实验主线展开

毋庸置疑,化学实验在激发学习兴趣、发展观察、分析、判断能力、促进化学学习能力的提高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改更是突出了实验的地位,教学的主线应该围绕实验探究展开。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部分老教师不仅仍然沿用“黑板实验”代替“真实实验”这种陋习,仍然用“纸笔探究”替代“实验探究”外,有些青年教师更是异化为将能做的实验用视频或课件播放的形式展示一下,美其名曰“让学生看的更清楚”!好在我校生源基础较好,课改的推进没有人为干扰。于是我在教改中真正做到了以下几点:

1、开足实验。新教材中初中演示实验共有 80个左右(当然规定的学生分组实验也不大折扣的开出来),除了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因条件限制改为播放视频外,我都做了。除此之外,根据授课需要我还补充了某些实验。比如为了讲明熟石灰的溶解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我就用新制的熟石灰配成溶液,盛放在密闭的试管中,底部加热,可以清楚地看到下部的石灰水变浑浊,冷却后又变为澄清。效果出奇的好!再比如为了弥补因金属氧化物还原实验的缺失而造成的遗憾,我补充做了用氢气、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虽然做实验耗费了不少的精力,占用了一些课时,但我始终认为实验是化学课的灵魂,其功效是其他任何一种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没有实验,有效性就无从谈起!

2、做好实验。怎样将精心准备的实验做好也是有讲究的。为了增强实验的可视化效果,我有时会叫后面的学生凑经讲台观看或者来回巡视;公开课时一般都用实物投影仪放大。为了增加师生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不要只做个观众,我经常会让一两个同学上台合作完成实验,其余同学参与点评。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共同探究的目的。同样实验课我也是认真备课,课前和实验员老师共同检查仪器、药品等,实验开始后一直巡视检查、耐心指导、及时答疑,较好地起到了新课改所赋予的“引领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角色。

三、按照“三维”目标整合课堂教学

1.从教学设计中设定“三维”目标的达成途径和方法。我在讲授法的教学设计中适当增加讨论与互动的环节,让师生在交流中传递价值信息,让学生在思想的碰撞中体验全面的教育。比如,教材中“稀有气体发现史”的内容只安排了讲授法,而且这部分内容列在“氧气体积分数测定”的教学环节之后,学生的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已基本达成,情绪处于相对低潮期,教学效果比较平淡。其实这里蕴含着一个“从第三位小数的差异发现氩气”故事,我就充分发掘和并加以利用,对学生进行生动地榜样暗示强化教育,既了解了不同的科学探究方法,有有利于培养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更有利于发展合作意识。再比如,我在备“爱国的制碱专家——侯德榜”教学内容时,摒弃了以往常见的照本宣讲的形式,取而代之的是问题引导(你了解侯德榜吗?他的科学人品与居里妇人有什么共同处?……)——讨论交流(为什么侯德榜没有申请专利?他失去了什么?又赢得了什么?)——感悟升华(现代社会还需要学习侯德榜吗? 假如你是侯德榜,你会怎么做?……)的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创意能促使学生“情”“思”活动相互融合,使学生在认知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素的感染,达到“三维目标”共育的效果。

2.教真实的、有用的化学。“从生活进入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不应只是新课改的一句漂亮的口号!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的确还存在一些不合时宜的现象:有些教师还在教授机械化学知识,比如铁丝只能在“氧气”中燃烧,氢气只能通过燃烧才能变成水等等,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了在化学变化中只有一种条件在起作用的刻板影响。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树立全面的化学反应观,我给同学们观看了“新制的铁粉在空气中自然”的实验视频,结合课件讲解了在“神舟飞船”上使用的氢氧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收效很好。针对教学中弱化反应的用途和忽视反应热效应等实际问题,我都做了及时的补充讲解和实验探究。比如生石灰与水化合放热,学生印象最深的就是煮鸡蛋,教材的误导让我唏嘘不已,怎能忘记圆明园的焚毁,怎能忘记虎门销烟?再比如,分解反应到底是吸热还是放热的?我就让同学们用手触摸锥形瓶,感受双氧水分解是放热的;列出石灰石厂生产一顿生石灰耗能的数据,学生的亲身感受是最有力的教学!

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篇9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指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教学方法的科学化和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结合我们目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现状,我认为其改革应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方面下功夫。有效课堂的作用在于摒弃掉“无效或低效”的课堂教学行为,达到“轻负高质”的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益,使学生在牢固掌握“双基”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作些探索:

一、激发兴趣是化学有效课堂教学的前提

1、在实验中激发学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对学习有浓厚兴趣,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是学习的最高境界。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逐渐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和爱好,进而发展成为最重要、最强大、最有效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水平,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初中化学是化学启蒙教学,要特别重视对学习兴趣、学习愿望、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使学生热爱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要精心设计化学实验,在实验目的、操作程序、实验现象、结果分析等环节上多下功夫,设置悬念,让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获得体验,感受化学世界的神奇。如:启蒙第一节课不急于上新课,而是演示一组有趣实验:如“魔棒点灯”、“清水变果汁”、“白纸显字”、“烧不坏的手帕”等,通过感知这些神奇的变化,动脑(问题的实质)、动口(描述实验现象)从而达到引发、调动、培养、激发兴趣的目的,兴趣一旦形成,将会转化为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动力。作为一名优秀教师,无疑,教学应从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开始。初三学生刚刚接触到化学这一新课程,绝大多数学生都有较高的求知欲和较大的学习热情,关键是教师如何保持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常言道:眼见为实。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学科。初三学生对化学充满了好奇心,恨不得早一点跨进化学科学的殿堂,更希望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亲手动一动、做一做,化学课堂教学应认真做好每一

个演示实验,更不要放过任何一次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积极鼓励学生完成家庭实验,大力提倡学生进行实验的设计和改进,从实验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时,分别让学生亲自向石蕊试液和澄清石灰水中吹气,这时学生的兴趣就被调动起来了,通过亲自实验,并观察到了实验现象,教师再作分析、归纳,就很容易完成教学任务,从而达到完成教学目标;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问题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推进剂,适当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要善于创设一种氛围,巧妙地创造情景,合理地设置问题,让学生处于期待、困惑的心理状态,能有效激发并维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例如,在学习铁的性质时,我们将教材中铁钉生锈演示实验中的(1)先提前一周布置给学生回去做,到了上这一节课时,将实验室预先做好的铁钉生锈实验的三支试管展示给学生看,并让他们与自己所做的实验结果对照,学生很自然就接受了“铁在潮湿的空气中能跟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铁锈”这一事实。进而再请学生思考:“一半浸在水中的铁钉,哪一部分锈斑最明显,为什么?”再进一步讨论“你认为铁在什么条件下最容易生锈?你能有办法防止生锈吗?”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很快就理解了铁生锈的原因并对铁器防锈的方法也有了较深的了解,不仅学到了知识也提高了生活的能力。很明显,这一课堂改革提高了课堂效率,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更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化学有效课堂的保证

作为担任初三毕业班教学工作的化学教师,在师生关系中,一直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使得学生的个性难以得到张扬,更有甚者,对学生的学习包办代替,把自己的思维当成学生的思维,把自己的思想当成学生的思想。因此,创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学生关系,创造和谐的教学氛围,也能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效率。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老师提问质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心情舒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使之个性得到释放,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而教师不能搞一言堂,惟我独尊,更不能对学生

求全责备、讽刺、挖苦等,否则,就会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追求有效课堂教学成为一纸空文。如:在讲燃烧实验时,尽可能多地联系实际,用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实例,积极鼓励学生发言讨论。如:用一个玻璃杯罩住高低不同的两支燃着的蜡烛,一段时间后,哪一支蜡烛先熄灭?为什么?这一问题具有开发性,学生经过激热的争论,明白了蜡烛熄灭的关键在于蜡烛与氧气隔绝的本质原因,再讨论答案就显而易见了;再如:野炊时,两个小组分别选择了通风很好和通风不好的地方生火,结果都燃烧不旺,这是为什么?通过热烈的讨论,学生既能理解了燃烧的条件,掌握了所学知识,通过平等交流,改善了师生关系,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有效的教学行为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

课堂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和行为。有效教学行为指能够促进教学目标实现的行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和具体情况设计出多样化教学。

(1)发现探究式。探究学习是以发现并提出问题为起点,充分调动学生的聪明才智,让学生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经历和体验,达到过程和结果的开放性。开发学生潜能,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学习策略是构成课堂教学的有效行为。

(2)自主交往式

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有了兴趣后的学习活动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自主参与,合作交流,个性发展,共同提高是自主交式的基本特征。将讨论结果同全班同学交流。

(3)过程活动式

学生的探究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自行探究,用实验去探讨整个知识的全过程,这是以激励学生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究为特的教学。

四 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是化学有效课堂教学的根本

化学作为实验科学,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家庭实验等实验内容很多很多,结合培养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作为一名优秀的化学教师,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尽

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探索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会猜想、学会验证、学会推理,在探索中学会归纳、学会整理,培养多角度思考、多方向探究的习惯,培养知识的迁移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学生只有在亲自参与实验的基础上,才能理解教材中呆板的知识,也只有在亲自参与实验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出学生的创造动机、创造意识、创造观念及发散性思维能力,使学生的各种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唯有如此,我们的学生才可能有广阔的前途,我们的民族才大有希望,也唯有如此,才能使我们的有效课堂教学落到实处。

实验设计是实践能力和基础知识的综合,若没有过硬的基础知识实验设计不出来,没有过硬的实践能力实验完成不了,我们经常开展一些贴近实际的实验设计活动,评选优秀的实验设计方案。如:在讲解铁生锈的问题时,鼓励学生大胆设计铁在不同的介质中生锈的情况,来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更鼓励学生多观察日常生活中各种防止铁生锈的方法,学生通过亲自探究实验和多角度的观察,设计出多种防止铁生锈的方法,这样既有利于知识的掌握,更掌握一些实用的方法,真正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和创新的能力,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上一篇:磐安十八涡小学作文下一篇:拼车安全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