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激趣六法

2024-08-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音乐课激趣六法(精选3篇)

音乐课激趣六法 篇1

。音乐课教学同其它学科一样。激发学习兴趣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学生有了兴趣,才会用心学,才能学得好。否则,将会“一寸不通,万丈无功”。怎样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呢?利川市都亭一小黄丽娅老师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方法,效果较好。1.律动激趣律动是根据音乐的性质和节奏学生做有规律的韵律动作。如随音乐做拍手、踏脚、点头、摆身等动作。让音乐的节奏融合在学生身体的动作之中,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以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比如,课前让学生模仿小兔的动作进入教室;课间,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随歌曲律动。教学中进行律动练习,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2.击乐激趣打击乐器,能增强音乐的表现力。前西德奥尔夫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打击乐器,培养音乐的直感。学校购买的标准儿童打击乐器不够用时,就发动学生自制。如用竹块做响板、用竹筒做双响筒、用易拉罐做沙锤、用汽水瓶盖做串铃等,做到人手一件打击乐。教《小拜年》,学生在学会歌曲后,配上锣、鼓、钗等打击乐,课堂上格外生动、活泼、热烈。

这不仅激发了学生音乐表演的兴趣,还有效地帮助学生增强节奏感,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3.故事激趣结合音乐教学内容,介绍聂耳、洗星海、贝多芬、莫扎特等国内外著名音乐家的故事,介绍他们对历史文化、社会进步的贡献以及他们的代表作品。教《国歌》时,讲聂耳自幼喜爱家乡民间音乐,少年时期习奏笛子、三弦的故事。他短暂一生中,创作了三十多首优秀歌曲,如《毕业歌》《码头工人歌》《大路歌》《义勇军进行曲》等。新中国成立后,把他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他的作品充分表现了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时代精神,为我国的人民音乐事业开辟了道路。低年级儿童对童话故事尤为喜欢。教《大鹿》时,课前,将这首歌的曲谱录制下来,上课时,一边讲故事,一边放音乐,并加上一些动作,学生情不自禁地拍起手来。一下子把学生引入童话情境之中,激起了学习兴趣。4.游戏激趣教学中学生边唱歌边做游戏,也能诱发学生的兴趣。做《小音符找家》游戏时,将学生分成两组,每组每人有一套写好音符和谱表的卡片,教师在琴上弹出一个单音,学生便将听到的音的音符贴在谱表上。

由于抓住了儿童的好胜心理,既能让学生辨别和掌握音的高低、长短,又熟悉了线谱上的唱名位置。做《打电话》游戏时,教师在琴上弹出一个二度或三度音程,比如弹一个“do,mi”,就问:“喂!你是谁?”学生举手回答:“我是“do,mi”答对了,大家鼓掌。就这样将抽象、枯燥的听音训练,在游戏中愉快地完成了。5.表演激趣组织学生用歌舞的形式表现歌曲的主题内容,其表演形式可多样,单人、双人或集体表演均可。教《火车开啦》时,把学生分成两组,组成两列火车,每组一人当司机,后面做车箱,随音乐节奏,在教室里按路线转圈,边唱歌,边做动作。用游戏来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形象,以达到激发兴趣的目的。6.图画激趣美术和音乐都是向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音乐是声音的艺术,美术是形象的艺术,它们都是形象教育的范畴,都反映一定社会生活,表现一定时代的思想感情。教《过新年》时,课前绘制了幻灯片,上课时,一边范唱歌曲,一边指导学生看图画:屏幕上小朋友载歌载舞、敲锣打鼓、燃放鞭炮的场面,很快将学生带入过年的欢快情景,逐渐,学生便步入音乐的情境之中,激发了学生学习这首歌的兴趣。

音乐课激趣六法 篇2

一、以“需”引趣

兴趣是建立在认识和需要的基础上的.学生进行学习总是受一定的学习动机的支配.在学习动机中, 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 或叫求知欲.在教学中, 教师要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对他们有用,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只有建立在正确求知欲的基础上的兴趣才能为进一步发展到建立在创新欲上的兴趣奠定基础.

二、以“疑”引趣

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 教师若善于把握学生的好奇心, 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知识的认识过程中, 要善于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 口欲言而不能”的进取状态, 这时学生的思维最活跃.如学习“角的度量”时, 教师可以出示以下问题: (1) 你在量角器上看到了什么? (2) 角的度量单位是“度”, 1°是怎样确定的? (3) 角的度量步骤是怎样的? (4) 试量出书角的度数是多少.这样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主体地位上来.

三、以“得”引趣

作为一名学生, 出于好奇的心理, 他会对一些学科产生一定的兴趣, 当他产生了这样的兴趣, 在心理上就会萌生学习动力, 从而获得自我心理预期达到的目的和效果.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讲好, 使学生每课都学有所得, 所得愈多, 兴趣愈大, 反馈越强, 知识雪球就会越滚越大.正像古语所说:“兴趣产生于知, 只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

四、以“新”引趣

求新是正常人的心理.兴趣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之分直接兴趣是由学习过程本身和知识内容焕发的特点直接引起的, 新颖的教学内容和不落俗套的教学方法, 都可以引起学生对学习数学的直接兴趣.比如, 在学习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之前, 先要求学生用长为6 cm, 8 cm, 10 cm, 长为4 cm, 6 cm, 10 cm, 长为4 cm, 5 cm, 16 cm的三根细铁丝分别组成三角形模型, 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二、三组铁丝不能构成三角形, 并产生疑问, 这时学生会迫切地想知道原因, 这一教学方法就非常新颖, 教师就此因势利导, 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以“乐”引趣

课堂应该是快乐的场所.在教学中, 教师要适当选用一些精彩动人的实例资料、趣闻轶事来进行教学, 也可穿插一些小故事、智力竞赛等游戏活动, 来诱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使他们在欢乐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发展思维, 陶冶情操, 净化心灵, 学得轻松, 学得愉快.如在讲解“统计初步”这一部分内容时, 引入一个故事, 在很久以前, 有一个吝啬的财主, 让儿子去买一包火柴, 临走时叮嘱儿子, 火柴要根根点着火, 儿子买回了火柴.财主问:“儿子, 火柴是否根根点得着”?儿子响亮地说:“我把每一根火柴都点过了, 根根点得着.”在同学们哄堂大笑之后, 教师提出问题:“如果让你去办这件事, 你应该怎么办?”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内容.这样, 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了起来,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六、以“难”引趣

俗话说“乐趣寓于疑难之中”, 学习要有一定的难度, 形成一种可望而经过努力又可及的状态, 使多数学生既不感到高不可攀, 但又不是轻易地可以学懂它, 非经过一番动脑筋不可.如果将数学知识比作果子, 学习数学喻为“摘果子”, 就应该是“跳一跳, 摘得到”.要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的乐趣, 体会克服困难后的成就感, 并在克服困难中磨砺思维, 提高智力水平.

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要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 付出长期的努力, 创造乐学环境, 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 力求让学生在最佳的心理状态下学习.

语文课堂激趣“六法” 篇3

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想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首要的问题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呢?对于这个问题,许多语文界的老前辈做了很多的比较深入细致的探索,积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笔者经过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此也深有感触。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以“新”激趣

对事物的新奇感是学生兴趣形成的前提。好奇是高中生的特点之一。新奇的刺激能激发出他们学习的欲望,引起他们定向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因此高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往往来自于新。在课堂上,老师一次不落俗套的引入,一句不同凡响的话语,一回出人意料的设计,一件制作精巧制作的教具,就会成为学生注意的焦点,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

二、以“境”激趣

教师在情境中教学,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感悟,这一点在语文教学中特别重要。教师运用情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不但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智力活动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采用情感教学的最有效的手段是创设情境。

三、以“情”激趣

只有寓情感于语文教育教学之中,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边的活动过程,既有知识的交流,又有情感的互动。因此,语文教师要把情感教育融入到教学过程和教学手段中去。在授课时候,更应注意情思、情感等感情投入。教师切忌丝毫不顾课堂教学需要的情感,学生实际需要的教学教育情感,将生活中个人的喜怒哀乐带入课堂,带给学生,从而对本应生动有趣的课堂产生致命的影响。

四、以“动”激趣

高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生性活泼好动,参与意识强烈,让大家亲自参与,让学生动口,动眼,动手,动脑,充分动起来,使大家在活动中充分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激发创新火花,增添学习兴趣。让学生深入文本,了解文本,体会文本,全体学生参与,在活动中思想受到启迪,认识得到升华,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以“疑”激趣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好奇和疑问是产生兴趣的前提,是学习的内在动机。学生带着疑问学习,心中渴望解决面临的疑团,对所学的内容注意力就会集中,思维才会活跃,学习效率才会提高。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提问和鼓励学生质疑两方面多下功夫。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善于提问,精心设问,讲究提问艺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要设法为学生质疑搭桥铺路,创设情境,从而使教师的“问”逐步过渡到学生自己的“问”上去。

六、以“巧”激趣

上一篇:党员干部个人认识下一篇:关于中秋节的英文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