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真题(精选8篇)
一.名词解释 每个5分
以禅喻诗 原型 《倪焕之》 哥德巴赫猜想 二.简答 每个10分
1.指出下面一段话的出处,分析其内涵:“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司空图《24诗品》的“典雅”)
2.指出下面一段话的出处,分析其内涵:“悲剧艺术的成分必然是六个,即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与歌曲。其中之二是模仿的媒介,其中之一是模仿的方式,其余三者是模仿的对象,悲剧艺术的成分尽在于此。”(亚里士多德《诗学》第六章)3.郭沫若诗歌《炉中煤》的创作特色 4.王蒙《蝴蝶》的思想艺术特色
2010年武汉大学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真题
一.名词解释
立象见意 文学性 叶绍钧 闻捷 二.简答题
1.写出出处以及文学理论内涵
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2.写出出处以及文学理论内涵
“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率与必然率可能发生的事……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历史则叙述个别的事。” 3.郭沫若《凤凰涅槃》的思想艺术特色 4.韩少功《爸爸爸》的思想艺术特色 三.论述题
1.中国古代文论中有“文如其人”的说法,而18世纪布封提出“风格即人”的观点,试比较二者异同
2.骆驼祥子的性格特点 3.余秋雨散文的创作特色
四.文学评论写作,不少于800字。犹大的面孔 ——达?芬奇
几世纪前,一位大画家为西西里城里一大教堂画壁画,画的是耶稣的传记。他费了好几年的工夫,壁画差不多都已经画好,就只剩下两个最重要的人物:儿时的耶稣和出卖耶稣的犹大。有一天,他在老城区里散步,看见几个孩童在玩耍,其中有个十二岁的男孩,他的面貌触动了这位大画家的心,就像天使——也许很脏,却正是他所需要写生的面庞。
那小孩被画家带回了家,日复一日,耐着性子坐着给他画,终于画家把圣婴的脸画好了。
但是这位作家仍然找不到犹大的模特,一年又一年过去了。他生怕这一幅杰作会功亏一篑,所以继续不断的物色。
这幅杰作没有完成的情形,传遍遐迩。许多人自以为面目邪恶,都毛遂自荐,替他充当犹大的模特儿。但都不是老画家心中的犹大:不务正业.利欲熏心.意志薄弱的人。
一天下午,老画家照常到酒店喝酒,正当自斟自酌的时候,一个面容憔悴.衣衫蓝缕的人摇摇晃晃地走了进来,一跨进门槛就倒在地上。“酒.酒.酒”,他乞讨叫嚷。老画家把他搀扶了起来,一眼看他的脸,不禁大吃一惊:这副嘴脸仿佛雕镂着人间所有的罪恶。
老画家兴至极,就把这个放浪的人扶了起来,并对他说:“你跟我来,我会给你酒喝,给你饭吃,给你衣穿。”
现在犹大的模特终于找到了,于是老画家如醉如狂地一连画了好几天,有时候连晚上也都在画,一心要完成他的杰作。
工作正在进行的时候,那个模特儿竟起了变化。他以前总是神志不清,没精打采的,现在却神色紧张,样子十分古怪。充血的眼睛惊惶地注视着自己的画像。有一天,老画家觉察到他这样激动的神情,就停了下来,对他说:老第,你有什么事这样难过?我可以帮你的忙?”
那个模特儿低下头,手捧住脸,哽咽起来了。过了很久,他才抬起头望着画家说:”您难道不记得我了吗?多年以前,我就是你画圣婴的模特儿。”
武大09年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真题
一.名词解释
寻根文学 隐含的读者 沉钟社 诗无达诂 二.简答
1.试论阿Q的革命观。
2.给出了元好问《论诗三十首》中论秦观诗的那首,说出出处及自己的理解。3.王蒙《春之声》的思想艺术成就。
4.“作家根据现实生活熔铸成的个别,应是一个显出特征的.优美的.生气灌注的整体”说出出处及自己的理解。三.论述
1.用刘勰的六观说评析一部作品。2.试论韩少功的长篇小说创作。3.艾青诗歌的意象特征
四.文学理论写作.读下面一篇微型小说,写一篇文学评论,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送一轮明月(林清玄)
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有一天趁夜色到林中散步,在皎洁的月光下,他突然开悟了自性的般若.他喜悦地走回住处,看见有个小偷光顾他的茅屋,找不到任何东西的小偷,在离开时看到了禅师.原来,禅师怕惊动了小偷,一直在门外等候,他知道小偷一定找不到任何东西,早就把自己的外衣脱下来拿在手上.小偷遇见禅师,正感惊愕的时候,禅师说:“你走了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归.夜凉了,你带上这件衣服走吧.”说着,把衣服披在小偷的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下头溜了.禅师看着小偷的背影走过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中,不禁感慨的说:“可怜的人啊,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禅师目送小偷离去,回到茅屋赤身打坐,进入了定境.第二天,他在温暖的阳光抚触下,从极深的禅定中睁开双眼,看到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的叠好,放在门口.他高兴的喃喃自语:“我终于送给了他一轮明月.”
武大08年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真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计20分。)1.以意逆志2.文学消费3.爱美剧4.中间人物论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计40分。)
1.写出下面这首诗的出处,并谈你对这首诗的理解。
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竹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稀。脱有形似,握手已违。2.写出下面这段话的出处,并简述它的文学理论内涵。
诗人既然和画家与其它造型艺术家一样,是一个模仿者,那么他必须模仿下列三种对象之一: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应当有的事。3.论述郁达夫《沉沦》的思想艺术特色。4.论述铁凝《哦,香雪》的思想艺术特色。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计60分。)
1.王国维《红楼梦评论》是怎样论述“第三种悲剧”的.2.意识与无意识在文学创作中有何意义? 3.‘中国新诗派’的思想艺术特征。
4.试论新时期文学现代主义艺术实验的意义和局限。四.文学评论写作(30分)
阅读下面这篇微型小说,写一篇评论文章,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七情六欲 莫小米
邻家女孩儿美丽异常,且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是优秀生,所以她后来变成精神病,让左邻右舍都感到无比惋惜。
据说她是因恋爱受挫而发病的。原本文静内敛的姑娘一旦发病就会让所有异性害怕。她 3 将所有**都清清楚楚地写在脸上,让人惊愕与惊悸。
当她与她的**被关进一间小小的病室后,她只得不停地来回快速走动,直走到精疲力竭才猛然栽倒在床上。如此治了发,发了又治,治了发„„一次比一次严重,其痛苦状让家人都伤心流泪。
后来医生向她的家人出示一个治疗方案。医生说,是否为她做一个大脑皮层切除手术,把她的七情六欲全部切除了吧,既然她自己已无法管住它们。切除之后,她不再痛苦,当然,也不再快乐,重要的是,她将获得她已久违了的宁静。
这真是一个既残忍又人道的主意!对七情六欲的处理将人截然区分———有人把七情六欲燃成点亮心灵的火炬,他成了艺术家;有人把七情六欲铸成杀人刀斧,他成了罪犯;有人把七情六欲封冻成冰,他成了僧侣;而这个可怜的姑娘,她只是把自己折磨得遍体鳞伤„„ 家人经过三天三夜的讨论,终于采纳了医生的建议。姑娘切除了七情六欲之后,风暴平息,眉眼依旧,美丽却荡然无存。
07初试文学理论回忆版
有的地方记不大清楚了,每一题是多少分也不记得了,呵呵 文学理论 一 名解
艺术真实 艺术生产 “回归自然” 才胆识力 二十四诗品 二 简答
1、为什么说形式创造对文学审美价值的实现具有“生死攸关”的意义
2、文艺复兴中的古今之争,叙述其内容并说明你的看法
3、一段话,记不清了,什么气 虚 心斋等等,问是谁说的,什么含义,你的看法 三 论述
1、从《文心雕龙 原道》看儒、道文化对刘勰的影响
2、文学语言与科学语言、日常语言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语言是最富于创造性的
3、“美是理念的感性呈现”,这句话的含义?你的评价?
四、写作
就一篇小小说《洗澡》写评论 800字 40分
06理论
一.名解 每题5分
移情说 象征 艺术生产 大音希声 诗无达沽 熏浸刺提 二 简答 每题15分
1.简述泰纳决定文学的三要素 2.简述刘勰的“体性说” 三 理解题 每题15分 看材料理解 1.(太长乐,大致意思是 灵感是神灵附体 诗人只有这种状态下才能作诗 等等)这段话作者是谁,言说的是什么文学理论问题,你对这个问题持什么看法.2.“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这诗作者是谁,言说的是什么文学理论问题,你对这个问题持什么看法 三 论述 每题30分
1.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的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2.从司空图《二十四诗品》看中国古代文论话语方式的民族特色
06现当代
一 名解 每个6分
湖畔诗社 《原野》 《红旗歌谣》 新写实小说 《尘埃落定》 二 简答 每题15分
1.李金发诗歌的特色及文学史地位 2.张爱玲小说的艺术成就 3.话剧《关汉卿》的创作特点
4.上个世纪90年代女性小说的创作倾向 三 论述 每题30分
1.试论鲁迅与周作人的文艺观的异同和变化
2.试论上个世纪90年代长篇小说创作的“文化保守主义”倾向
05 文学理论
一 名解 每个5分
文学本体论 陌生化 共鸣 兴观群怨 不平则鸣 童心说 二 简答 每题15分
1.怎么理解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 2.文化市场对文学生产和文学消费有什么影响 3.中国古代文论的思维方式有哪些特征 4.简述王国维德境界说 三 论述 每题30分
1.接受美学姚斯的一个观点:一个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座纪念碑,„„它更多得像一部管弦乐谱,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本文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对这段话的意思进行说明,并评价其在批评史上的意义.2.刘勰:《文心雕龙 神思》中一段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则神有遁心.” 结合文学创作的实际,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05现当代 一 名解 每个5分
语丝体 京派 《布谷鸟又叫了》 《心灵史》 二 简答 每题10分
1.简评胡适在新诗史 上的功过 2.简评《寒夜》中曾树生形象
3.简评《三家巷》.《苦斗》中的周炳形象 4.简评《马桥词典》的创作特色
5.简评郭沫若上个世纪从40年代到 60年代的历史剧创作 三 论述 每题20分
1.结合理论与创作论述现代文学与近代文学的关系 2.结合作品辨析鲁迅与老舍幽默讽刺风格的异同.3.结合作品评价马原的“叙述圈套” 4.结合作品论述张炜长篇创作的思想艺术特色
04年初试
一 现当代部分
(一)填空 每空0.5分
1、孙犁的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中篇小说《》 和长篇小说《》。
2、山药蛋派的主要作家有()()和()等。
3、闻捷的主要作品有抒情诗集《》和长篇叙事诗《》等。
4、老舍的主要话剧作品有《》《》等。
5、徐迟描写知识分子命运的报告文学名篇有《》《》等。
6、在朦胧诗的作者中,()被称为“童话诗人”,他的代表作有《》《》和《》等。
7、蒋子龙反映改革风云的代表作有《》《》和《》等。
(二)名词解释 每题5分
伤痕小说 探索戏剧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刘世吾
(三)简答 每题5分
1、什么是新写实小说
2、寻根文学有哪些重要作家(至少四个)
3、郭小川的抒情诗创作有哪些主要特色
4、十七年文学中,反映农村题材的长篇小说的主要问题在哪里 二 文艺理论部分
(一)填空 每空0。5
1、《文心雕龙》是()时期的批评家()写的
2、中国古代的诗歌理论的六义是指()、()、()、赋、()、()六个方面。
3、中西传统文学各自有自身的美学评价标准,分别各自推崇()和()。
4、德国美学家()在著作《判断力批判》中提出了美学上的四个()。
5、古希腊美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有()、()和()。
6、文学史上最主要的创作方法有()和()。
7、文学体裁的“四分法”把文学分为()()()和()四种基本类型。
(二)名解 每题5分 悲剧 题材 文本 史诗
(三)简答 每题10分
1、简述你对艺术灵感特性的理解
2、简述文学批评方法的一些主要类型及其特性
04年复试文艺理论
一 填空 每空1分
(一)写出下列文论著作的作者姓名
《拉奥孔》 《论朴素的诗与伤感的诗》 《文赋》 《沧浪诗话》 《美的历程》
(二)写出下面作者的文论代表作 曹丕 欧阳修 亚里士多得 康德 钱钟书
(三)写出下列文论观点的提出者
迷狂 风格即人 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 俄狄浦斯情结 陌生化 大音希声 知人论世 神与物游 不平则鸣 熏浸刺提 二 名解 每个5分
得意忘言 诗缘情 游戏说 象征 召唤结构 戏剧冲突 三 简答 每个10分
1、简述抒情文学的主要特征
2、简述金圣叹关于人物性格塑造的理论 四 理解 每题10分
写出所给材料的主要思想及意义。
1、《童心说》中一段材料,“夫童心者,真心也„„(略)”
2、恩格斯《致玛 哈克奈斯》一段材料,典型环境对典型人物的作用,原文略 五 论述 每题20分
1、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之间不平衡的表现形态
2、想象活动在文学鉴赏中的作用
3、以盛唐诗歌创作为例,谈谈文学流派的基本特点
04复试现当代
一 名解 每个5分
浅草社 新感觉派小说 《春风吹到诺敏河》 白嘉轩 二 简答 每题10分
1、林语堂散文的艺术特色
2、解放区长叙事诗的成就
3、分析《小巷深处》的情节和人物
4、话剧《茶馆》的象征意味
5、《子夜》与《上海的早晨》比较分析 三 论述 每题20分
1、结合作品论述鲁迅对乡土文学的影响
2、结合作品论述戴望舒和卞之琳诗歌风格的异同
3、结合作品论述伤痕文学的思想艺术局限
4、结合作品论述余华长篇近作的特点
武大02年硕士研究生考试试题
现当代文学
一.名词解释(共10分)1.新历史小说2.中国新诗派 二.简答题(共30分)
1.分析“五四”时散文发达的原因。
2.结合分析《创业史》梁三老汉形象的典型意义。3.结合作品分析舒婷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三.论述题(共60分)
1.为什么说鲁迅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2.概述抗战时期大后方与上海孤岛“剧场戏剧”的三股潮流。3.试论新时期文学中的人道主义主题
武汉大学2001年文学理论考研试题
一.填空.1.5X10=15 1.在方法论体系中,元方法是居于最高层次的方法,即哲学方法.不同的元方法之间具有--的性质.2.建构文艺学体系最科学的元方法是--.3.关于原始文艺发生的动因历来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其中影响较大的说法主要有--,--,--.4.物质生产与精神活动的分工,不仅产生了--,也使文艺成为--.5.人类以不同的方式对世界的掌握,是人类由--走向--的根本手段.6.在对象世界里,凡美的东西都体现着人的--.7.艺术家的反思能力是艺术家在创作中体现出来的--和--的能力.8.艺术思维主要有两种形式,即--和--.9.艺术激情大致可分为崇高性激情,讽刺性激情和--,--.10.文艺研究的基本目的一是--,一是--.二.名词.3X5=15 1.艺术直觉2.艺术家的构思能力3.高级艺象4.典型环境5.民族的艺术传统 三.简答10X4=40(要点须齐备,条理应清晰并略加说明)
1.简述劳动说对传统艺术起源理论的超越及其在理论上存在的不足之处.2.抒发情感作为文艺创作的内在动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艺术思维在掌握世界及确证人自身本质力量时起着何种作用? 4.简述民间文艺对文艺创作发展的推动作用.四.论述.15X2=30 1.为甚么说艺术体现了人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可与宗教精神或理性精神中的一种加以比较,说明)
2.请举例说明艺术辩证法总的法则.武大01现当代文学
一.名词解释(共20分)
1.《汉园集》(新诗集)2.《人啊.人!》(长篇小说)3.太阳社 4.西部文学 二.简答题(共20分)1.30年代京派小说的总体特征 2.新时期的浪漫主义文学的总体特征 三.论述题(共60分.每一组选作一题)
A 1.鲁迅《野草》的艺术特色。2.90年代“大散文”的艺术特色。B 1.戴望舒诗歌的艺术成就。2.郭小川诗歌的艺术成就。C 1.为什么所郭沫若的历史剧比后时期的历史剧更有艺术魅力? 2.为什么说《龙须沟》是老舍创作道路上的里程碑?
武大2000年现当代文学考研试题
一.名词解释(20)
1.文明戏 2.《中国新诗》 3.肖也牧的创作倾向 4.轰动效应 二.简答题(20)1.左翼小说的主要特征。
2.“朦胧诗”给当代诗歌带来的革新意义。三.论述题(60,每一组选作一题)
A 1.鲁迅小说《在酒楼上》,《孤独者》中的主要人物形象的思想意义。2.比较分析李准,王汶石的短篇小说创作。
B1.冯至《十四行集》的思想艺术特征。2.马原小说创作的叙事特征。C 1.曹禺《北京人》的思想艺术特征。2.高行健的话剧所受外来影响。
武大1999年现当代考题
一名词解释(20)
1新诗戏剧化 2于质夫 3大连会议 4第四种剧本 二简答题(20)
1鲁迅《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开创性意义。2结合《哦,香雪》,《白色鸟》分析80年代小说诗化特征.三论述题(60,每一组选作一题
A 1.以李金发为代表的早期象征派诗的思想艺术特征。2.80年代“归来”诗人的几种主要类型。
B 1.老舍创作的“北京味儿”
2.80年代知青文学的发展演变
C 1曹禺《雷雨》所受外国戏剧的影响。2比较分析王蒙50年代中期和80年代初期的创作
武大1998年现当代文学考题
一,名词解释(20)
1,语丝文体2,革命浪漫蒂克3,政治抒情诗 4,新写实小说 二,简答题(20)
1,夏衍抗战时期戏剧创作的艺术特征
2,陈奂生形象的社会意义。三。论述题(60,每一组选作一题)
A 1分析《伤逝》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思想意义。2试论赵树理的小说的民族特色。
B 1以《沉沦》为例,谈谈郁达夫的小说创作风格。2试论张炜的小说创作的发展变化。
一、当前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不重视文学史料的现状
一切历史研究工作都要以史料的搜集、运用、理解和鉴辩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学术研究的学理化更加规范。由于受到商业文化气息的影响, 我国的学术研究逐渐脱离了学理规范, 片面重视主体主观意志的发挥。很多学者在没有对文学史料进行收集与整理的基础上就开始撰写文学研究著作, 甚至一些文学研究者认为史料研究是没有价值的。这就导致一些文学研究忽视客观存在的事实, 对现有的文学史料进行歪曲。如郭宛在《浪漫人生———胡适和他身边的女人》一书中就没有对已经公开的胡适日记进行严谨的考证, 造成了一些史料错误, 与胡适日记中的记载完全不符。作者为了吸引读者的兴趣, 罔顾历史史料, 对真实的历史事件进行有意的曲解和篡改, 没有尊重史实, 这样的文学研究显然不能令人信服。
二、文学史料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
(一) 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的完善需要发掘文学史料
随着我国思想的解禁和文学史料的挖掘, 文学研究摆脱了旧有的阐释式的研究模式, 开始重视对历史的本来面目进行还原。而发掘史料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开始逐渐完善与成熟的标志。如华东师范大学陈子善教授发掘张爱玲的史料, 对张爱玲在绘画领域和戏剧领域的造诣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 从而能够更全面、系统地对张爱玲进行研究, 并对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由此证明, 挖掘史料可以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这门学科进行完善。换言之, 如果没有文学史料的发掘, 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 只有重视文学史料的发掘, 才能使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不断完善, 走向系统化和规范化。
(二) 通过发掘文学史料能够纠正过去错误的文学研究观点
在当代文学研究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 错误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第一个原因是缺乏足够的文学史料进行研究, 造成了一定的研究盲目性。如对巴金文学生涯时间的界定, 之前一直认为1929年巴金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灭亡》是巴金文学生涯的起点, 然而在搜集和整理文学史料的过程中却发现巴金早在1922年就已经在《时事新报·文学旬刊》上开始文学创作了, 这就将巴金文学生涯的时间向前推至1929年。这对于巴金的文学研究非常重要, 也充分说明了资料发掘的重要性。第二个原因是文学研究主体本身存在各种问题, 对文学史料的发掘不够严谨和细致, 或者由于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而不敢将真实的言论发表出来, 只能屈从于政治要求。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发展历程正是伴随着文学史料的发掘而不断的修正和完善, 走向系统化和专业化的。随着文学史料的不断发掘, 我国的现当代文学研究才能取得更令人信服的结论。
(三) 改变当前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现状
不可否认的是我国的现当代文学研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存在着研究乏力的情况。很多研究者认为经过几代学者的研究, 30年的现当代文学史已经不存在研究的空白领域, 缺乏继续研究的价值, 甚至一些研究者悲观地认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已走入绝境。鉴于此, 怎样给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点和增长点就成为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但在浙江师范大学召开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学术生长点研讨会上, 与会专家并没有对文学史料予以重视, 绝大部分与会专家都认为文学史料无力改变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问题, 而将目光更多地集中于文学话语的运用与引入。
值得思考的是为什么会出现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问题, 一个重要的原因正是缺少文学史料。正是由于很多文学史料被湮没了, 才造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的很多空白点无法得到填补。研究鲁迅和周作人的专家钱理群先生通过系统地整理沦陷区的文学史料, 出版了《沦陷区文学史料选》, 极大地拓宽了现当代文学领域的范围, 使沦陷区的文学研究水平得到了新的提高。这也充分说明发掘文学史料能推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进展, 改变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现状。
丁景唐和马良春两位先生正是通过对文学史料的整理和搜集, 在国内左翼文学研究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应该学习两位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 通过搜集和整理文学史料来打破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乏力的现状, 给现当代文学研究带来新的增长点。
(四) 通过发掘文学史料来对研究主体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进行完善
发掘文学史料对于研究主体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能对研究主体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进行完善。研究主体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是辩证统一的, 研究者对文学史料的态度正是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的基础。如文学史料学专家和文学研究家王瑶先生就是一个集中的体现, 其《中国新文学史稿》引用了大量的文学史料, 具有极高的学术水平。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曾经涌现出大量的文学史专著, 出现了一个现代文学史写作的高潮时期。但上世纪50年代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文学史专著却并不多, 只有像《中国新文学史稿》这样严谨的文学史专著迄今还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领域必须参考的一本研究专著。王瑶先生的专著之所以能对一代又一代的文学研究者产生巨大的影响, 是由于在搜集和整理文学史料的过程中王瑶先生形成和提炼了自己高尚的学术品格和学术风格, 从而使文学研究具有了独特的意义。
与王瑶先生相类似的还有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人、现代文学著名作家唐弢先生, 其在六十年的工作中勤勤恳恳地进行文学史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完善了他的学术素质。由此可见, 只有在基础性的文学史料搜集和整理工作中勤恳踏实的工作, 才能练就一个学者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
受到商业化气息的影响, 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学术环境比较浮躁, 很多研究者往往片面追求数量而忽视质量, 不重视自己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的培养。只有通过文学史料的发掘, 不断培养自己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 才能做出真正有价值的文学研究。
三、结语
笔者认为鉴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及当前我国文学研究中存在的忽视文学史料的严重问题, 建立完善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学已迫在眉睫。只有建立完善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学, 对文学史料进行严格的整理、辨别、搜集和发掘, 才能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做到尊重客观文学史料, 推进现当代文学研究。这也是为了确保文学史料的真实性, 避免篡改文学史料的事情发生。只有这样, 才能够进行科学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史料管理和多渠道的史料交流。
摘要:挖掘文学史料对于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不仅能够完善现当代文学这门学科, 更可以纠正错误观点, 带来新的学术增长点, 对研究主题的学术人格和学术品格进行完善。然而, 当前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存在着不重视文学史料的倾向。本文从当前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不重视文学史料的问题入手, 具体分析文学史料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旨在摆正我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史料,学术品格
参考文献
[1]巴·苏和.中国蒙古文学史料学的起始与发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2012 (4) .
[2]石兴泽, 石小寒.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建设与文学研究[J].学习与探索, 2010 (6) .
[3]白春超.旧资料的发掘与新学术的发动——近几年中国现代文学的文献史料研究述要[J].宁夏社会科学, 2011 (6) .
关键词:西方现代性理论;当代文学研究;我国当代文学
新时期,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尤其是文学研究领域中,“现代性”理论的研究逐渐成为最受学者青睐的话题,更是各家刊物争相讨论的重点话题。关于“现代性”理论,各大报刊杂志也相继发表了大量的研究论文,据不完全统计,关于“现代性”研究论文在短短20年间出版专著20余种。其中有四部专著对现代性与中国当代文学进行了系统的深入研究,这些著作的出现不但推动了我国当代文学向现代性转型,更标志着20世纪我国文学领域对“现代性”问题的深入研究。
一、“现代性”概念的界定和引入
近年来,随着“现代性”问题的深入研究,学界对“现代性”的解释和界定愈发的宽泛、庞杂,从而导致学者们对“现代性”的认识越来越模糊不清,引起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困惑。“現代性”一词起源于西方,与“现代化”一样,是西方列强在20世纪将东方国家尤其是中国强行拖入“全球化”所带来的境遇。在西方,“现代性”的概念发源于公认的现代时间,即17世纪,到了19世纪,这个概念才广泛应用于西方经济学、西方哲学、西方文学艺术等领域[1]。而在东方国家,尤其是中国,“五四”时期经常出现在报刊杂志上的“欧化”等词就是中国意义上“现代性”的前身。一些学者认为,陈独秀在1916年的反对孔教时就已经应用了“现代性”一词。而在90年代,杨春时和宋剑华等人就试图用“近代性”来概括20世纪中国当代文学的性质。他们的观点是,20世纪的中国文学已经完成了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已经隶属于世界近代文学的范畴,但是不能完全被看做是世界现代性范畴,因此只具有近代性而没有达到现代性。他们的观点很快受到了多方面的质疑,一些学者对“近代性”和“现代性”做出了辩证,认为“近代”和“现代”之间在西方认知中没有什么区别,基本上等同于一个词,同时提出了“现代性”与“现代主义”之间存在本质区别的观点。
90年代中期以来,对于“现代性”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对20世纪中国文学性质的定义上,并对“现代性”的界定和特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总结。一些学者认为“现代性”指的是一个时间的概念,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现代性”除了时间概念外,更是一个“不同于传统习惯的理论思维”,认为“现代性”不仅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更是一个逐渐趋向完善的理论体系的构建[2]。
正当“现代性”的研究进入白热化时,王小明等人又提出了现代文学的“当代性”概念,他们认为现代文学界越来越远离当代生活,他们极力倡导现代文学研究要将研究重点放在研究者的现实生活中,甚至要与当代社会主流思想进行热烈的互动,这就是文学研究领域中的“当代性”。
二、中国和西方对“现代性”话语的质疑
追溯至法国启蒙时期,张扬的启蒙现代性可以一直延伸到康德时期的启蒙精神。再到法国波德莱尔发表了一篇美术评论,引起了世界性的广泛关注,奠定了审美现代性的基石。此后,马克斯韦伯对现代资本主义与新教伦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辩证,以及以海德格尔为代表的批判现代性都表明了西方艺术领域和文学领域对现代性的阶段性思考。
而国内虽然早在19世界20年代就已经使用现代性,但是对现代性的真正意义上的关注和思考直到90年代才开始初具模型。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最为主要的特征是时空的分离,然而在国内的思想进程中,对于时空的分离十分纷扰复杂,其中夹杂着现代性、前现代、后现代等模糊的概念,这是其他国家文学研究领域中从未出现的“风景”。
尤其是在90年代的社会进程中,国内掀起了铺天盖地的后现代主义浪潮,社会出现巨大的转型,文学领域以及思想领域受到了转型的冲击,商品化不断侵蚀着现代文学思想,文学领域和思想领域不断的出现裂隙,尤其是80年代的精英意识和理想主义遭到质疑时,知识阶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分化。坚持启蒙精神思想的人们对文学艺术领域由于拜金思想的冲击而不断迎合市场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批判,这使得人文科学领域引起了一场全国性的争论。许多较为年轻的学者认为文学应认同市场化的发展,根据世界的发展不断调整自己的评论尺度和理论立场。
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现代性理论范式
毫无疑问的,现代性的视野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拓展了新的平台,首先,现代性理论在本质上就具有多重性和交叉性,这些多重范式在形成冲突的同时也进行了互补,这不但为我国的现代文学领域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更使得启蒙现代性、审美现代性等多重范式在我国文学领域百花齐放,形成了生气勃勃的局面。在现代性的大主题下,分成不同的流派,并形成各自特点鲜明的研究范式。其次,现代性理论具有一定的包容性,在整合中国当代文学的同时,形成了规范各种文学思潮、各种流派的理论构建,并对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异端以及以张爱玲、沈从文等人代表的“考古新发现”等进行了全面的理解和全新的描述,从而被纳入到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大事件中。一些学者认为,从现代性的视角来看待20世纪的中国文学,就是将现代性收容到从古典向现代转型这一文化发展的进程中,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近代、现代、当代文学的划分框架,使之成为一个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这是对以往的研究范式的视野的拓展,并从而建立起一个更加完整的近现代历史和文学研究领域的体系。从这个角度出发来考察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不但发现了已经有定评的作品中的新的意义,而且还能够发掘在以往的研究范式中被遗漏的重要价值和意义,这对于我国的文学发展来说,是一个极大的突破。
nlc202309042231
(一)轻性现代性
以90年代迅速走红的张爱玲为代表,在传统的现代性理论研究中无法给他们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对中国近現代知识分子的现代性问题出现了一系列的“主义”和范畴,如民族主义、自由主义、精英主义等等,这些研究范式都无法给张爱玲为代表的一些作家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位[3]。继而,一些论者提出了“轻性知识分子”的概念巧妙了解决了这个问题。倪文尖等人从张爱玲的生活背景入手,进而考察了当时上海的发展进程,提出了与胡适等以思想文化方式推进文学发展进程的知识不同的“轻性知识分子”,也就是城市社会中的一些新知识分子阶层。他们也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关于中国“现代”的想象和实践,对于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工程,也有一部分不为大家所认可的意义。
(二)中产阶级现代性
王茜发表的一篇关于另类解读张爱玲的文章,在对张爱玲的研究上引起了巨大的舆论。他深刻的剖析了近年来持续的“张爱玲”的现象,用近乎犀利的言辞批评了张爱玲所创造的“中产阶级神话”,揭示张爱玲热的本质:以西方风情在中国本土文化中亮相,毫无疑问的引起了人们无穷的想象,并在贵族式的华美风情中获得主体意识的满足。随着中产阶级生活的不断形成,一种类似于中产阶级的气质出现在一些知识分子身上;还有一些物质上无法达到中产阶级水平的人,提前预付了中产阶级气质。拨开浮云看本质,张爱玲的作品中无论是精致的格调还是贵族的华美情怀都与当今的“中产阶级”联系起来,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物质已经达到中产阶级水平的知识分子还是只预付了中产气质的知识分子都在张爱玲缠绵琐碎的文字中获得了主体意识的满足感。
(三)反现代性的现代性
在现代性理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还有一个较为关键的反现代性的现代性问题,汪晖明确指出,反现代性的现代化理论不但是毛泽东思想的特征,更是鸦片战争以来我国中国文学思潮中的一个重要特征[4]。帝国主义的大肆扩张以及资本主义现代社会危机的暴露都构成了中国寻求现代性的时代大环境。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在这个大环境下该何去何从不得不是当代知识分子所要考虑的问题,如何能够规避西方资本主义的批判更是有识之士推动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在中国现代思想中,以悖论式的研究方式来寻求中国现行思想新道路的知识分子们衍生出了反现代性的现代性理论。然而,在理论层面上,关于现代性理论的所有观点都为人所熟知,仅以反现代性的理论范式来抗拒历史潮流的视点看起来较为单一和僵硬。
四、总结
由于每个民族的文化适应方式都受到了自身的历史与传统文化的极大的影响,因此针对制度的变化而做出的调整和适应也是各有千秋。并且随着社会的不断转型和发展,文化模式必然要应对当下社会思想的变革和趋同,这就使得现代性理论出现了多样化的形态,从而构成了多重现代性理论研究范式的局面[5],因此,近代性、现代性、后现代性等各种现代性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彼此之间既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更是相互冲突的关系。这也使得我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展现出了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相信在未来的一个阶段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现代性理论依然是研究领域的一个重点话题。
参考文献:
[1]刘蕾.论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型[J].文学教育(上),2016,No.35804:106-108.
[2]段吉方.反思与批判:“后现代”语境下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的现代性立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No.18705:77-83+159.
[3]夏燕靖.钩沉与还原:中国现当代艺术学史的多视域整合[J].艺术百家,2012,v.28;No.12401:14-34.
[4]农燕鹏.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的若干问题——兼及学科反思[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v.13;No.5702:67-70.
[5]袁苏宁.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叙事线索的演进和迭变——兼评80年代以来不同文学史观的理论特性[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v.40;No.20806:65-69.
有很多人会问我为什么考中国古代文学这个专业,这个专业听起来就不是很好找工作的样子,但是每次我的回答都是“热爱”。就是凭着这一腔的热爱之情我才能来到珞珈山,学习中国的文学历史,我想用下面这段文字记录我的考研经历,留给自己一些回忆,也希望能对正在奋斗或者迷茫中的你们会有帮助。
武大中古古代文学的难度不小,参考书官方不再指定,所以只能找一些别的年份的过来看,主要有:《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1卷)袁行霈 高等教育出版社;《外国文学简编》(亚非部分)(第四版)梁立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外国文学简编》(欧美部分)(第六版)朱维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4卷)袁行霈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3卷)袁行霈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文学史》(第二版,第2卷)袁行霈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概论》(第三版)於可训 武汉大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钱理群 北京大学出版社;《西方文论史》(修订版)马新国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论》李建中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童庆炳 高等教育出版社;《武汉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考研复习精编》(含真题与答案);《武汉大学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考研复习精编》(含真题与答案)等。资料备齐之后就开始复习,第一遍,先把课本过一遍,第一遍的时候不要纠结于背与不背的问题,这么多书,仅看一遍,就需要大概两个月的时间,所以,开始复习的时间早一些是很有优势的。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列出一个计划表,每天看多少,这样既保证了进度,也让自己每天很有成就感,复习着也比较有信心。第二遍的时候就该抓重点复习了,这么多参考书吗,抓住重点很困难,而且我们也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总结,这时候就用到了那两本精编,里面总结了重点和常考点,使复习效率提高不少。第三遍就是做真题,查缺补漏,真题可以去一些网站去下载,也可以买来做,多做两遍,一来检验自己的复习效果二来强化常考知识点和内容,把握命题的方向。(珞珈武大考研网)
对于英语,因为基础差,所以我决定报一个新东方的考研英语辅导班,一方面督促自己每天上进,另一方面来指导自己学习方向。成绩出来之后我知道,当初的选择并没有错,以我当时的水平如果没有辅导能考40分就不错了,但是我查到的成绩是73分,这是一个我连想都不敢想的高度。大三的下学期复习考研是辛苦的,白天上课,晚上自习,周末辅导班,而且上课的时间比在学校上课还要早上一个小时,那段时间真的是没有一点娱乐活动,整天奔波于各种教室之中。在为期两个月的辅导结束后,我感觉自己的英语水平有了一个很大的进步,首先在词汇方面,(珞珈武大考研网)新东方的词缀记忆法真的是很有效,不仅能把很长的单词很快拼写出来,而且能猜出生词的意思,这就是联想记忆法的魅力。其次在作文方面,老师会告诉你很多运用在作文中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词汇,来代替那些早在高中就该被淘汰的词汇。第三个就是,在辅导班中我结识了很多考研的同学,跟他们和辅导老师的接触,使自己的复习更有信心。
英语的集中学习过程暂时告一段落,但是英语可以说是一个慢热的学科,你每天复习可能见不到效果,但是如果你一天不复习就会感觉自己退步很多。真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啊!一直到考前,词汇我一天都没有放弃过,每天看,每天背,因为词汇才是英语考试的核心,如果不懂单词的意思,怎么做阅读,那可是考研试卷的半壁江山啊,还有写作,如果储存不够,拿初中生水平的单词去让阅卷人去看,那不是死路一条么,所以,重中之重的英语词汇啊!
政治的复习方法,不想多说了,文科的学生稍微用点心,都能考出一个不错的成绩,如果你付出的再多一点,多做一些主客观题或者多背一些专题,那么你的成绩就能达到优异,所以,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啊。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
1、鲁迅
分析《呐喊》、《彷徨》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深刻批判。
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的总主题是反封建,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揭露批判极其深刻。
1、多数作品描写了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及制造的一系列人生悲剧,主人公主要是农民、知识分子和妇女。阿Q、孔乙己、祥林嫂,他们以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血泪人生,控诉封建社会的黑暗。如孔乙己身受封建科举制度和等级观念毒害,沦落到下层穷愁潦倒,表现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惊人冷漠。
2、揭示了封建思想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毒害的深广。
如《药》的悲剧是双重封建统治者用钢刀杀害革命者,封建迷信思想使华老栓把人血馒头当药为华小栓,但却治不老病。悲剧在于,华小栓吃的人血馒头,竟是反青革命志士的鲜血做成的。革命者为人民革命而献身,作为人民一员的华老栓并不理解。表现粗群众的愚昧麻木,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之深。
小说既暴露了封建势力造成的人民物质上的“病苦”,更着重暴露了人们精神上的“病苦”,以惊醒“不幸的人们”起来摆脱封建思想道德的枷锁。分析《呐喊》中的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
小说集《呐喊》中的阿Q、《故乡》中的闰土、《**》中的七斤,是三种类型的农民形象。他们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
一.共同点:都受封建势力压迫剥削,却愚昧麻木不觉悟。
二.不同点:闰土是个典型的旧中国农民,勤劳、质朴但精神近乎麻木。他儿童时代机灵、能干,二十多年后,由于社会的压迫使他像个木偶人。
七斤是另一类农民形象,虽与外界有接触,但仍然十分愚昧。“辫子**”,使他自己没有辫子而发愁得不知如何是好。这些都表现了农民的愚昧落后缺乏觉悟。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他是赤贫的雇农,被地主压迫,他不正视现实,常以精神胜利法自我陶醉,而忘却了自己失败者的悲惨屈辱的处境。
通过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小说揭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矛盾:农民被封建主义残酷压迫剥削,生活极其悲惨;农民精神上愚昧麻木,却没有改变自己悲惨境遇而奋斗的思想和行动。同时也提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农民问题。要改变农民悲惨的地位境遇和启发农民的思想觉悟,使农民从封建思想束缚中解放出来进行反封建斗争。简析《呐喊》中对辛亥革命的描写及其思想意义
《呐喊》中对辛亥革命的描写,主要有《阿Q正传》的后半部,是侧面描写,写辛亥革命在未庄和县城的影响。
1、在未庄,阿Q受到影响要“革命”了,他的“革命”观中有不少糊涂观念和错误思想。
2、假洋鬼子成为未庄的革命风云人物。
3、在县城,清朝的知县老爷、把总还是原官,但官的名称改了,而且也参加了革命党。这些描写,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1、对封建势力妥协,使封建势力摇身一变成为革命党,篡夺了革命胜利果实。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2、辛亥革命未能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农民,未能注意启发农民民主主义觉悟。分析评价《狂人日记》的思想艺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
《狂人日记》的思想是:“暴露礼教和家族制度的弊害”,揭露得异常深刻:
1、揭露了礼教的“吃人”本质。这是对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的最深刻最本质的揭露,是对封建统治者以仁义道德“吃人”的中国几千年历史和文化的最深刻最本质的揭露。
2、揭露了封建礼教毒害之深广。人人“吃人”也“被人吃”。吃人者不仅有封建家族制度象征的大哥;也有妇女和下层人民,他们是受礼教残害最深重的;也有青年和小孩。
3、作品通过塑造狂人形象,表现对封建传统的大胆怀疑和批判精神,也表现出严格的自审精神,寄希望于未来,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狂人是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封建叛逆者形象,是清醒的启蒙主义者形象。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狂人日记》思想上的深刻性和对民族现状和前途的“忧愤深广”的特色。
艺术形式上的主要特点:
1、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结合。现实主义,作品真实地描写了一个患“迫害狂症”者的故事,人物和环境都具有真实性。同时作者运用了象征和暗示等手法,赋予人物和环境以象征意义。
2、运用日记体形式;以心理描写为主,是**的心理描写;简练的白话语言。文学史上的意义:
《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成为中国文学进入现代的标志:
1、它以彻底深刻的反封建思想,以渗透于全篇的现代意识,显示其现代意义。
2、艺术形式上,西方现代主义方法象征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心理的细致描写,日记体的格式,成熟的白话,具有现代意味。分析评价《阿Q正传》的思想及其艺术成就
《阿Q正传》是鲁迅惟一的中篇小说。
思想上成就之一:
小说通过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农村社会典型环境的描写:
1、塑造了辛亥革命时期贫苦农民阿Q的典型形象。阿Q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在现实生活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但不正视现实,用盲目的自尊自大等种种方法自欺自慰,陶醉于虚幻的精神胜利之中。阿Q无法清醒认识自己的悲惨的社会地位和命运,做出改变自己境遇的反抗斗争。
2、阿Q还受封建正统思想的影响:深恶造反、“男女之大防”。是个集中了较多国民劣根性的艺术形象。
3、阿Q革命观中还夹杂着许多落后的观念。
阿Q形象的塑造和精神胜利法是普遍存在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性弱点,因此,阿Q是一个“现代的我们的国人的灵魂”。
思想成就之二:
提出了农民问题,即农民的悲惨的生活境遇和他们缺乏民主主义觉悟的矛盾。阿Q过着被剥削、受压迫的生活,但是他缺乏觉悟。作者把阿Q放在辛亥革命中考察。他有革命的要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求,但是他的革命观中狭隘报复、取赵太爷而代之等糊涂思想,他也没有完全摆脱精神胜利法。
小说通过阿Q的悲剧,在客观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提出了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觉悟的重要性。
艺术成就:
1、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阿Q、假洋鬼子、赵太爷等。
2、白描手法的成功运用。如阿Q瞪着眼睛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什么东西。”形象地表现了他的精神胜利法的性格特征。
3、作品基本风格是客观叙事的现实主义风格,在写实中又加入了讽刺,如对赵太爷的讽刺是尖锐无情的、对阿Q的弱点的讽刺比较温和,是一种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4、阿Q的悲剧性遭遇和喜剧性格,形成小说悲喜剧交融的特色。分析《彷徨》中祥林嫂、爱姑、子君等妇女形象和妇女问题的提出。
祥林嫂(《祝福》)、爱姑(《离婚》)、子君(《伤逝》)遭封建社会迫害的妇女,她们对封建主义的压迫有过反抗的行动,但最后都以悲剧告终。
《祝福》展示了封建礼教对妇女压迫的深重残酷。作品通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的系统周密、强大深固。从鲁四老爷、四婶到婆婆等这样一个周密的封建观念大网络,封建网络决定了中国妇女的悲惨命运,也无情地压碎了祥林嫂们的一切挣扎努力。
《离婚》中的爱姑,不能忍受那种丈夫另有新欢、叫她走就得离婚回娘家的极不公正的待遇。她的反抗是强烈的,但在七大人装腔作势的威风下终于屈服。
《伤逝》中的子君,是另一类型的妇女。她是受过“五四”新文化运动洗礼的知识女性。她说:“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这是妇女个性解放的呼声。她以此为思想武器,为自己的恋爱婚姻自由而奋斗,和史涓生建立起小家庭。封建势力的压迫、个性解放思想的局限性是造成悲剧的思想根源。
作品通过这三个妇女形象的描写,揭示了妇女的问题:
1、祥林嫂等的悲剧都是封建社会、礼教造成的,因此妇女解放必须反封建。
2、作品也表现祥林嫂和爱姑都还没有摆脱封建礼教的精神枷锁,她们的反抗缺乏清醒的意识和明确的目标。启示人们:妇女解放,必须自身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才能进行有效的斗争。
3、作品通过子君的悲剧说明离开了社会改革,妇女追求个人的自由幸福,是很难实现的。个性解放思想虽有一定的反封建作用,但不能解决妇女解放的问题。分析《彷徨》中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知识分子形象和在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
1、小说集《彷徨》中,涓生(《伤逝》)、魏连殳(《孤独者》)、吕纬甫(《在就楼上》)是基本属于同一种类的知识分子。他们都是新知识分子,接受了民主主义、个性解放等西方近现代思潮影响。
2、涓生为自己爱的权利而勇敢奋斗;魏连殳被人说成是“一个可怕的新党”,常在报刊上“发些没顾忌的议论”;吕纬甫年轻时敏捷精悍认真,敢于在小城封建迷信思想深重的氛围中破坏神像。但是他们的反抗都以失败告终。
失败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1、中国社会黑暗势力的强大,封建传统思想和习惯力量的根深蒂固,因此觉醒者受到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的压迫是深重的。
2、觉醒者自身的思想局限性和性格弱点。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进行反抗的思想基础是个性主义。
这些觉醒者在强大的旧势力压迫下,表现出自私卑怯(涓生)、动摇妥协(吕纬甫)、消沉颓废(魏连殳)。涓生在爱的小舟遭到社会黑风恶浪时,认为最重要的是救出自己,视子君为累赘,终于遗弃子君而造成悲剧。吕纬甫敏捷精悍认真变成现在的“敷敷衍衍,模模糊糊”。魏连殳以躬行所恶来报复社会、世俗的压迫、冷遇,却陷入更深的精神孤独和痛苦的境地,以自戕式的毁灭宣告了自己的失败。
涓生、魏连殳、吕纬甫等中国近代新知识分子形象及其悲剧,提出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道路问题,表明了个性解放、个人奋斗不是小资产阶级的正确道路,应别寻新路。分析评价《呐喊》《彷徨》的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一:
1、“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方法,人物形象具有深广的社会历史内涵,同时又非常个性化。
2、白描手法,采取“画眼睛”和“勾灵魂”的方法。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各种特征进行描写。如祥林嫂和子君的神态和眼睛、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孔乙己的长衫。
3、挖掘和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写幻觉、潜意识等,深入揭示人物的灵魂。
4、人物语言简洁传神,高度个性化。
艺术特色二:艺术多姿多彩
1、将浓烈的感情寓于客观的叙事之中为主要特色,但也常有诗意的抒情和以抒情手法为主的作品。
2、主要是以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来刻画性格,但也不乏对人物心理、幻想等的描写和以心理刻画见长。
3、基本上是悲剧的结局,但在悲剧中常融进幽默夸张的悲剧因素,形成悲喜剧交融的特色,并有以讽刺手法为主的喜剧作品。
4、创作手法以现实主义为主,但也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成分。
三.注意典型环境的勾勒和环境、气氛的渲染,浓郁的浙东地方风光和民俗民情,使小说成为中国现代最早的乡土文学。
四.结构形式丰富多样
1、小说多截取生活的横断面,以一个或几个生活场景、片段连缀而成;
2、或第三人称,或第一人称;
3、顺序为主,也有倒叙;
4、多为单线发展,也有两条线索的交叉叠合;
5、体式有日记体、随笔体、章回体、速写等多种;
五.以口语为基础,吸取有生命的古代语言,具有简洁、生动的特点。分析《呐喊》《彷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重要地位
《呐喊》《彷徨》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现实主义的光辉传统,表现在:
一.思想方面:
1、它以“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现实主义精神,如实描写,深入地状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写了社会的一切丑恶、罪恶和病根。由于作者站在革命民主主义立场上,因而作品对封建性旧社会的暴露批判,异常深刻,达到过去的文学所没有达到的思想境界。
2、作品渗透着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作品凝聚着作者对农民、妇女、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对人民解放和社会改革道路的执着探求。
3、作品从思想革命的角度,侧重描写和揭示封建思想对人民群众的精神奴役和毒害,暴露和解剖民族病态心理,期望中国人民摆脱封建传统思想束缚,改革国民劣根性。
二.《呐喊》《彷徨》的重要地位还表现在艺术上的杰出成就。作者在民族生活的土壤上,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从而丰富了中国文学的表现手法,开拓了多中创作方法的源头,革新了中国短篇小说的结构形式。分析鲁迅杂文的思想特色
鲁迅杂文以“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为主要思想内容,由此构成鲁迅杂文的两个思想特色:
一、批判性(战斗性)
1、对封建旧文明旧道德的批判,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我之节烈观》中批判封建父权、夫权、妇女节烈观等等。
后期杂文增加了批判资本主义文明,半殖民地都市等方面的内容。
2、暴露和批判国民劣根性,对卑怯、保守等国民性作了深刻的剖析。
3、社会批评的内容更为广泛,如对社会的一切黑暗,统治者的凶残,帝国主义的罪行等都予以猛烈抨击。这种批判,具有战斗的现实意义。
二、深刻性
鲁迅的杂文对各种问题的论述,都极其深刻,富有辨证哲理。
如《灯下漫笔》中揭露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的循环,这从人民的社会地位和心理对中国历史所做出的本质性论断,是何等的深刻。
《拿来主义》中批判封建闭关主义,论述国家民族应对世界采取开放态度,以及开放的意义和方法,见解精辟。分析鲁迅后期杂文的思想特点
鲁迅后期杂文在思想内容上的特点:
一、政治斗争和时评的文字增多了。杂文广泛揭露批判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罪行。
二、对旧中国社会、文明进行了更广泛的批判,对帝国主义奴化思想和半殖民地都市种种病态心理现象也予以深刻剖析。
三、后期杂文更为深刻有力,表现在:
1、把历史批判和现实批判相结合。批判现实时,深挖坏种祖坟,批判封建历史时,紧密结合现实斗争,如《病后杂谈》等。
2、辨证分析各种问题。
3、能运用阶级观点分析问题。如作者后期能运用阶级分析揭示国民性在不同阶级阶层身上的不同表现,以及国民劣根性形成的社会原因,并对比民族性优点作了开掘和发扬。
四、后期杂文表现出一种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如《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纪念左联五烈士。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
鲁迅杂文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一、形象性
1、善于以比喻和具体生动的事例,来论述抽象的道理,使说理形象化,把逻辑性和形象性和谐统一。如《拿来主义》中以“大宅子”比喻中外文化遗产,以人参、鸦片比喻精华、糟粕,形象的说明了对文化遗产要批判继承。
2、创造了类型形象,如叭儿狗、蚊子等类型形象,概括了社会上某一类人群的某种普遍性特征,用比喻、白描等方法创造出来,简练传神。类型形象具有典型力量。
二、抒情性
鲁迅强调作家应当有分明的是非和热烈的爱憎,像《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情文并茂,情感浓烈。
三、把社会上公然的、常见的、不以为奇的,但却不合理事物,加以精练、夸张予以辛辣的讽刺。
四、杂文文体多样,有抒情散文、叙事散文等。其风格也多姿多彩。结构严谨论证严密;三言两语,尖锐锋利。但多样而又统一,作为鲁迅杂文主要风格的,是切实锋利,精练泼辣,似匕首投枪。
五、语言鲜明生动、机智幽默,常有包含深刻哲理的警句。好用反语,常“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充满幽默感。简析《故事新编》中的古人形象
小说塑造了各类古人形象:
1、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英雄形象,如《补天》中的女娲,《奔月》中的后羿。
2、历史是上“中国的脊梁”,如《理水》中的大禹,《非攻》中的墨子。
3、复仇英雄形象,如《铸剑》中的复仇英雄眉间尺和宴之敖。
4、讽刺性的人物,如《出关》的老子,《起死》中庄子。简析《故事新编》的艺术特点
1、“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即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都有文献可考,但又不受文献束缚,在把握古人古事精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想象和虚构。如《铸剑》原文献只简略记叙复仇故事,鲁迅则着重于性格刻画,这是出自作家在文献基础上的想象和加工,从而创造了一个有性格发展过程的真实丰满而又富有浪漫色彩的复仇者形象。
2、《故事新编》的创作方法,有现实主义、也有浪漫主义。如《铸剑》是一浪漫主义之作,其中虽有现实主义的描写,但作为主要倾向的,是以丰富的想象,离奇的情节等手法,塑造了眉间尺和宴之敖两个复仇者形象。
3、古今交融的艺术特色。以古人古事为情节为主,但也掺进了一部分现代生活内容。如《补天》中女娲腿间的“古衣冠的小丈夫”,《理水》中的文化山上的学者等。这些现实生活内容,暴露和讽刺了现实的种种黑暗面,增强了作品的战斗性。作者还常使这些人物说些现代语,如“时装表演”、“莎士比亚”等。简析《野草》的思想内容
一、《野草》的较多篇什,虽然流露出彷徨、苦闷等情绪,但着重表现的是黑暗重压下的战斗、追求、牺牲精神。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如《秋夜》中枣树的韧性战斗精神,正是鲁迅精神的富有诗意的形象表现。
《这样的战士》中战斗显得英勇而悲怆。战士面对“无物之阵”这样的“绝望的抗战”反映了鲁迅的思想矛盾,也更体现了鲁迅的清醒执着,永不停息战斗的坚韧意志。
《过客》中反映了在人生长途中战斗、探索的艰苦和矛盾,但不停顿地向前走,对旧社会绝无留恋的态度。
二、《野草》重点在袒露内心的矛盾和苦闷彷徨,展示了理想与现实、光明与黑暗、希望与绝望等等痛苦而激烈的内心矛盾,更显示了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
如《影的告别》中“彷徨于阴暗之间”的回环反复的语句,传达出内心斗争的深刻。
《希望》希望与绝望的激烈矛盾。
《墓碣文》自我解剖艰难痛苦。
三、以辛辣的讽刺针砭圆滑的处世哲学、无聊的围观等病态心理以及黑暗丑恶的社会世态,或以沉痛的笔刻画群众的冷漠麻木。简析《野草》的艺术特色
1、《野草》的多数篇什在艺术上采用象征主义的方法,以创造又物质感的形象来表现复杂的内心感受。
例:人物如过客;自然景物如天空、枣树都是象征性形象。作品中的故事也都具有象征性形象。
2、艺术构思奇特,写梦境的作品有9篇,创造了许多非现实性的形象和境界:如影和人的告别。
3、《野草》的艺术境界奇幻、神秘,但表现的是现实性的内容。
4、《野草》的语言精致形象,饱含诗情,具有音乐美、绘画美的特点。简析《朝花夕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思想内容:
1、描叙了作者从童年到壮年时期的某些生活片段,具有传记意义。
2、勾勒了从清末到辛亥革命时期的若干社会生活风貌,是一副副世态图和风俗画。
3、贯穿全书的,是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和对封建教育、道德、顽固派的批判。
4、展示了洋务运动和辛亥革命的某些历史真实,揭示了极为深刻的历史教训。
艺术特色:
1、十分注意人物刻画。作者运用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创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藤野先生》中的藤野先生;《范爱农》中的范爱农。
2、文体不很一致。如《狗·猫·鼠》《二十四孝图》《无常》三篇夹叙夹议,描述往事也批判现实穿插交织,有较多的杂文笔法。《藤野先生》《范爱农》重在写人。
3、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以深沉的感情记事怀人,以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刻画人物,在往事追叙中闪耀着社会批判的锋芒。简析《朝花夕拾》的人物形象
一、作为叙事散文,十分注意人物刻画,尤其是写人散文。人物性格鲜明,如长妈妈朴质、愚昧,范爱农耿直古怪,藤野先生严谨认真。
二、刻画人物方法有:
1、运用白描和画眼睛的方法。如范爱农眼球白多黑少。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2、如实描写,如写藤野先生衣着马虎等。
3、饱含感情,常有凝练的抒情文字。
三、全书贯穿的人物形象是“我”——作者自己。“我”从充满童心的孩提时代,到身受封建家长制迫害而萌发叛逆思想,离家出走,成为爱国青年等。既具有传记意义,又因注意性格刻画,“我”又是个十分成功的艺术形象。
§
2、郭沫若
分析评价《女神》所表现的“五四”时代精神
《女神》是“五四”狂飙突进精神的典型体现,它的思想内容集中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个性解放的强烈要求。
在文学上,要求张扬自我,尊崇个性,以自我内心表现为本位。个性解放的呼声通过对“自我”的发现和自我价值的肯定表现出来。
如:《天狗》中的“天狗”这种冲决一切罗网、破坏一切旧事物的强悍形象,正是那个时代个性解放要求的诗的极度夸张。
《浴海》的自我形象,同样是实现自我个性解放的诗的宣泄。这种个性解放的要求不仅仅着眼于个人本身,诗人将个体的解放作为社会、民族、国家解放的前提,将它们融合为一体。
《地球,我的母亲》中可以看出他个性解放的要求呈现出了劳苦大众利益的一致性。
二、反抗、叛逆与创造精神的歌唱
反抗、叛逆表现在:
《女神》诞生之时整个中国是一个黑暗的大牢笼,这激发了诗人反抗的、叛逆的精神。
如:《凤凰涅槃》中的凤凰双双自焚前的歌唱,对朽败的旧世界作了极真切而沉痛的描绘。凤凰的自焚,乃是与旧世界彻底决绝的反抗行动,是叛逆精神的强烈爆发与燃烧。
《我是个偶像崇拜者》中诗人表白崇拜自然界与社会界一切象征生命的事物,来否定一切人为的偶像,一切扼杀生机的旧传统,表现出对封建权威的极度蔑视。
《匪徒颂》将列宁、罗素、尼采等人一起赞颂,表达了自己要步其后尘挺身反抗的坚决意志。
创造精神表现在: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相信不断的毁坏和不断的创造正是万物万事发展的法则。
2、对20世纪科学文明的讴歌,如《笔立山头展望》。
3、对于大自然的神奇力量的歌唱,诗人笔下的大自然被充分的人化了。如《晨安》《光海》。
三、爱国情思的抒发
从《女神》中的《炉中煤》的年轻女郎,《凤凰涅槃》中更生的凤凰等形象,不难看出诗人对于祖国的深沉眷念与无限热爱。简述郭沫若小说的基本倾向和创作特色
1、郭沫若小说的基本倾向是强烈的爱国心和大胆反抗旧世界的叛逆精神。
2、创作特色是主情主义,这种主情主义是属于浪漫主义范畴的,是受到现代主义的影响。如《残春》就是“五四”新文学中最早运用意识流手法的作品。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3、历史小说在郭沫若的小说创作中占有一个特别的位置。他们帮助读者明善恶之分,知兴亡之理。
分析《女神》的浪漫主义特色
郭沫若的《女神》是一部浪漫主义诗集,主要特色有:
1、浪漫主义精神。浪漫主义重主观,强调自我表现。《女神》是“自我表现”的诗作,诗中的凤凰等,都是诗人的“自我表现”。诗中的“自我”主观精神,是强烈的反抗、叛逆精神,是追求光明的理想主义精神。
2、喷发式宣泄的表达方式。浪漫主义以直抒胸臆为主要表达方式,诗中的直抒胸臆表现为喷发式的宣泄,《凤凰涅槃》等诗最典型地体现这一表达特点。
3、奇特的想象和夸张。如从民间天狗吞月,想象为天狗把全宇宙都吞了,“如大海一样地狂叫”等。这种极度夸张的奇特想象最能表现强烈的个性解放要求和对旧世界的反抗、叛逆精神。
4、形象描绘的方式上,具有英雄主义的格调。
5、语言方面,带有强烈的主观性的色彩。一些描写自然的语句中,染上诗人当时的主观感觉。
分析评价《女神》在中国现代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及不足
郭沫若的《女神》是开一代诗风的新诗集。这就是它在新诗发展史上的地位。
一、思想内容上。《女神》体现了“五四”时代精神。它彻底反帝反封建和反抗一切旧势力的革命精神,对光明的向往等,是最强烈地体现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二、在艺术上,《女神》是中国浪漫主义新诗的开山之作,开拓和形成了浪漫主义新诗流派。《女神》以鲜明的浪漫主义独树一帜。它强烈的感情,伟美的艺术形象等对当时和后来的浪漫主义诗人发生重要影响。
三、在诗歌形式上,《女神》是自由体诗的一个高峰,为诗歌的革新和创造树立了榜样。它完全冲破了旧诗格律的束缚。诗节、诗行长短无定,韵律无固定格式。
不足之处:
1、他把形式的自由强调到绝端的地步,造成有的诗一泻无遗,有的诗过于散文化。
2、有的诗用语造句属于生造,还夹入一些欧化语法。分析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作的基本思想
郭沫若在抗战时期的历史剧基本思想是:
1、宣扬“舍身报国”的爱国精神,鞭挞卖国求荣的民族罪人。
《棠棣之花》叙述的是战国时义士聂政刺韩相侠累的故事。聂政是重义气的侠客,但他刺侠累的行为超出了“士为知己者死”而升华为雪家国“公仇”而舍身报国的崇高行为。
《屈原》中的屈原代表的是爱国的政治路线,以郑袖等为代表的卖国路线。剧中的屈原受尽迫害而始终坚持斗争。
3、宣扬“把人当成人”的民权思想,鞭挞了暴君的黑暗暴政。
《虎符》写的是姬夫人舍身窃符,窃符后为不辱信陵君名声而自戕身亡。整个剧本贯穿着“把人当成人”的主题思想。
《高渐离》歌颂义士高渐离为刺暴君秦王不惜牺牲个人性命的英雄气概,宣扬了“除掉暴君”的思想。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分析郭沫若历史剧的悲剧精神
1、以正义力量对垂死力量的对比悬殊的勇敢抗争及其过程中身历的磨难与痛苦。如屈原
2、经常使人物处于两难处境,来创造浓郁的悲剧情境,从中展示正义人物人格与道义的美。如聂嫈在扬弟英名与自取灭亡上的现实矛盾等。
这些历史剧充满着悲壮的情绪,标志着中国现代悲剧艺术的新进展。分析《屈原》中爱国诗人屈原形象
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塑造了战国时代楚国的政治家爱国诗人屈原的光辉形象。
1、他的性格特征是热爱祖国人民、坚贞不屈、勇于和种种危害国家的邪恶势力作斗争及诗人的气质。
2、屈原的政治主张是面对强秦的侵略,联齐以抗秦。为此,遭到了南后的迫害,南后以“淫乱宫廷”的罪名使他罢官。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屈原不是为个人荣辱,而是为国家的前途忧虑。他愤怒痛斥张仪。屈原的斗争使南后老羞成怒,进行更的迫害,把屈原关在庙中,并阴谋毒死他。
3、屈原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感,想火山岩浆。写出了震撼人心的“雷电颂”,“雷电颂”是对黑暗势力的愤怒诅咒,是对毁灭黑暗势力的光明与力的歌颂。表现了屈原崇高的内心世界:痛恨黑暗、追求光明,不屈的斗争精神和诗人的气质。
结尾屈原随卫士到汉北人民中间去,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简述《屈原》的浪漫主义特色和诗情
1、作者大胆地提出了“失事求似”的历史创作原则,如剧中将屈原坎坷的一生浓缩在一天里展开,创造了婵娟形象,以“淫乱宫廷”向屈原问罪等等,都参合着作家的大胆的艺术想象,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的统一。
2、根据历史可能性的原则舍弃了人物某些非必然的生活情节而突出其精神,从而将人物理想化。如屈原潜到汉北以图再起。
3、喷发式的感情表达方式和大开大阖的戏剧冲突的结合,如《雷电颂》。简述《屈原》的现实战斗意义
《屈原》作为具有浪漫主义特色的历史剧,其主题则是富有战斗性的。因此抗战时期的现实,和屈原时代的历史有着惊人相似之处。这表现在:
1、剧作中屈原坚持齐楚联盟团结抗秦,反对强秦妥协的精神,具有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现实意义。
2、屈原的诅咒黑暗、呼唤光明的“雷电颂”,更是喊出了国统区人民的心声,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应和效果。
§
3、茅盾
分析评价《蚀》三部曲的思想内容
《蚀》是茅盾的小说处女作,由三个系列中篇所作成:《幻灭》《动摇》《追求》。三部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整个作品以大革命前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为题材,深刻地揭示了革命中的各种矛盾和阶级分化。作者试图表现“现代青年在革命壮潮中所经过的个时期:幻灭、动摇、追求: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一、《幻灭》中,作者描写了一个抱着美好幻想的参加革命的小资产阶级女性的悲剧。主人公静女士从小在恬静的家庭中长大,把革命也看作是一件诗情画意的事,但现实的社会带给她精神世界的“幻灭”。“幻想破灭”成了她思想弊病。
从静女士的生活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踏入革命道路前后的思想境界,毫无准备的投入革命,革命动荡中必然就回出现个人主义的悲观幻灭心态。
二、《动摇》反映的是1927年春夏之交,“武汉政府”蜕变之前,湖北一个小县城的**。主人公方罗兰是革命队伍中思想极不稳定的知识分子典型,在激烈的阶级斗争面前,他表现得软弱动摇,以致让人有机可趁。他对反动势力打击不够,立场也不分明。在对待爱情上也表现出“动摇”的本性。一方面是结发之妻的纯情包围;另一方面是时代女性的性感诱惑。
方罗兰是属于即保留着传统道德,同时又呼吸时代新鲜空气的知识分子,在两者的选择中,他永远处在矛盾和动摇中。
三、《追求》是描写在大革命失败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各自的追求中所遭受的不同悲剧命运。在上海悲观、颓废等是他们流行的通病,然而,不甘黑暗现实的压迫,企图作一次新的挣扎和追求。
通过对张曼青的描写揭示教育救国梦的破灭;通过王仲昭揭示爱情至上主义的美梦破灭;通过史循揭示了“失败主义者“的失败;通过章秋柳揭示病态反抗者的悲哀。
《蚀》中的这些主人公,都难以摆脱精神上的枷锁,只能用这种病态的反抗来宣告对黑暗社会的诅咒,他们不是不想有所作为,而是根本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所以才在黑暗中盲目地、消极地追求新的出路。简析《动摇》中的胡国光形象
《动摇》中对土豪劣绅胡国光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1、政治上他是个投机革命的老奸巨滑的狐狸,玩弄反革命的手腕,善于伪装保护自己。他会察言观色,见机行事。他笑里藏刀,一旦革命是时机成熟,他就会毫不手软地镇压革命。
2、生活上,在剥削阶级荒淫堕落的本质上,他给自己罩上了一层温和的面纱。他的大度蒙蔽了一大批革命者,使他很快钻进革命堡垒的内部。简析《蚀》的艺术特点
一、再现与表现
1、作品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描写视角(本意是客观的,本能又是主观的)。
2、作品描写了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并相当逼真地反映了大革命前后社会生活的动荡,革命运动的起伏,具有鲜明的写实主义的创作特征。
二、现实与象征相结合
1、如《追求》本是想写成“又重新点燃希望的火炬,去追求光明了”的,然而结局却是“幻灭”,它超出了客观描写的本意,而趋于本能的表现。
2、作者常以象征主义手法赋予物体、自然景物等以特定的内涵。分析《子夜》的思想内容
茅盾《子夜》的主要思想成就有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
1、对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悲剧命运的描写。作品中描写的吴荪甫是上海工业界的巨头,他开办了规模很大的丝厂。作品还写出一些中小工业资本家,但他们的公司、工厂最后都以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经济破产结局。破产的原因是帝国主义、买办资本家、国民党政权的压迫。各种压迫使得民族工业举步维艰。再加上军阀大战,农村经济破产,更加深了民族工业的恐慌。吴荪甫等的失败结局,说明了实业救国道路是不行的,表现了中华民族工业资本家的悲剧命运。
2、表现了30年代的时代特征。民族资产阶级在帝国主义等的压迫下为求出路,而加剧对工人的剥削和工人起而反抗的时代特征。吴荪甫等使用各种手段压迫工人,使得无法生活,只得被迫罢工。
对中国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深刻揭示。小说中矛盾的焦点是中华民族工业的命运。资本主义列强的在中国大肆倾销剩余产品危及民族工业,而国民党政府也以苛捐杂税来排挤民族工业,买办资本家操纵中国的金融、公债市场破坏民族工业,以吴荪甫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工业资本家在这重重压迫下一步步走向破产结局。分析《子夜》里吴荪甫的形象
吴荪甫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
吴荪甫具有两个方面的性格
一、果敢、自信。他的理想是发展民族工业,摆脱帝国主义及买办阶级的束缚,最终实现资本主义。因此,在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斗争中,他表现出果敢、自信的性格。在与赵伯韬的斗法中,确实显示了他沉着干练、刚愎自用。
动摇、悲观。公司的连连失败,沉重的一击之下,他那的动摇、悲观就暴露出来了。当吴荪甫与赵伯韬的斗争中惨败时,他的悲剧命运也达到了高潮。
二、吴荪甫的性格充分显示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
1、一方面对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封建主义的不满;另一方面对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极端恐惧与仇视。
2、一方面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制度与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满;另一方面又依靠反动势力镇压工人农民运动。
两重性使得他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夹缝中,同时也决定了他命运的必然悲剧结局。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帝反封建反官僚军阀政治的可能性,然而由于当时政治和经济上的种种关系,其反革命的一面又随着革命的深入而暴露出来。简析《子夜》里赵伯韬的性格特征和形象意义
《子夜》里的赵伯韬是个买办资产阶级的形象:
1、他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走狗,并且与反动统治阶级有关系,后台的撑腰,他完全主宰着上海滩的金融市场。他的目的是消灭和吞并中国的民族工业。他是个心狠手辣的大魔王。在赵吴斗法中,他设下了个大陷阱,不遗余力地要把民族工业置于死地。
2、作者还用他荒淫的生活方式来揭示他骄奢的性格特征,他玩弄各种女人,并以此为豪。在他带有兽行的表演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带有流氓习气的洋奴精神。简析《子夜》的艺术特色
一、宏大严谨的结构。作品以吴荪甫为矛盾冲突的轴心,辐射出各种人物和事件。几条线索错落有致地进行铺叙,其中以吴赵斗法为整个作品的主线,以此带动其他几条线索的展开,使之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十分紧凑,时间跨度小人物众多。径纬交汇地建成了《子夜》这部作品的“网状结构”。
二、心理描写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1、采用传统的肖像描写、人物语言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
2、对人物下意识和幻觉的描写增强了整个作品心理分析的色彩。
3、运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吴老太爷的一切言行总是围绕着一个总体象征展开。分析评价《子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子夜》在中国文学史上地位,主要有两点:
1、成功地塑造了中华民族资本家的艺术典型吴荪甫形象。吴荪甫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吴荪甫具有两个方面的性格果敢、自信和动摇、悲观。吴荪甫的性格充分显示出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等不满;另一方面对工农运动和革命武装极端恐惧与仇视。一方面对统治阶级的腐败制度与军阀混战的局面不满;另一方面又依靠反动势力镇压工人农民运动。
两重性使得他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夹缝中,同时也决定了他命运的必然悲剧结局。民族资产阶级有反帝反封建反官僚军阀政治的可能性,然而由于当时政治和经济上的种种关系,其反革命的一面又随着革命的深入而暴露出来。
2、《子夜》是一部规模宏大的对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作全方位描写的文学作品。《子夜》是现代都市生活的广阔画卷,它描写了工厂生活和工人运动,描写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奋斗,买办资产阶级的活动,金融、公债市场的**,都市各阶层人物的面貌。它为中国现代都市文学开拓了广阔的天地。
简析《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标志着矛盾短篇小说成熟期的到来。这些小说融外来形式技巧于现实主义的再现创作方法之中,深刻揭示出中国社会的本质和农村阶级矛盾、阶级斗争以及农民、小商人的悲剧命运。
1、《林家铺子》叙述的是“一·二八“前后江南小镇林家小店倒闭过程的故事。小说以林老板的挣扎与破产为情节主线,以林小姐婚姻纠葛为副线,两线交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整个作品的情节有起有伏,分层铺开,首尾照应。作品以林老板与黑麻子、卜局长之间的冲突为主要矛盾,又以若干小事件作为多头线索,展开纷繁的细节,使得情节发展有张有弛,而有井然有序。
3、《林家铺子》实际上是当时社会的缩影,它展示了“一·二八“抗战前后的民族危机和经济恐慌,深刻地揭露和抨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大肆掠夺和欺压小商人以及农民的罪行,从而挖掘了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的中下层百姓的悲惨命运之根源。
《农村三部曲》包括《春蚕》《秋收》《残冬》,以三部曲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农村阶级矛盾的日益深化,农民迅速破产的悲惨命运以及他们定会走上反抗道路的历史必然。
1、《春蚕》通过描写30年代沪凇战役前后江南农村蚕农老通宝一家的养蚕“丰收成灾“的悲惨事实,形象地揭示出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给中国农民带来的民族灾难。由于转嫁危机与农民阶级形成的尖锐矛盾,同时勾勒了两代中国农民不同的思想与行为,预示着他们所走的不同道路。
老通宝是受封建旧意识毒害很深的老一代农民形象。
多多头却是一个正在觉醒之中的中国新一代农民的形象化身(从他对荷花的态度上可以看出他与众不同的思想)。他在勤劳这点上与老一代农民有着共同点,与老通宝相比,他显得豪爽、热情,更有独立见解。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2、作品中的景物描写自然优美,在工细的笔墨中又有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3、作品用极细腻的笔法描写了养蚕的程序、礼仪等民俗风情,为烘托人物的心境作了殷实的铺垫。
简析《白杨礼赞》、《风景谈》的思想艺术特色
《白杨礼赞》、《风景谈》是茅盾在抗战时期写的散文名篇
思想上:歌颂北方敌后军民团结一致在艰难环境中不屈不扰抗敌斗争的崇高精神,歌颂延安人的新生活、新风貌,歌颂延安精神。
艺术上:
《白杨礼赞》借物咏怀,具有浓郁象征色彩,景物、抒情、议论融为一体。
《风景谈》吸取电影的艺术手法,由六个场景组成,注意光、影、色彩、音响的搭配,有极强的画面感。
§
4、老舍
分析老舍小说的创作特色
一、纵观老舍的长、中、短篇小说创作,可以看到一个基本主题,那就是对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反思、批判。老舍继承了鲁迅的关于“国民性”的思考,在某些方面还显出了自己新的开拓与新的特色。
《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早期的长篇中,相当深入地剖析了中国国民的精神弱点,如被金钱锈损了灵魂的老张、浑浑噩噩的赵子曰、抱残守缺的马则仁。《二马》中把中国国民性的解剖放进了世界民族之林这个大手术室中,具有宏阔的视野,也从独特的角度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崭新的透视。显示了老舍开阔的文化意识。
《猫城记》中对中国社会现实、中国传统文化母体身上的毒瘤,其剖析达到了相当深入的地步。
《离婚》中直面现实,把小市民的庸俗无聊与官府的衙门的黑暗腐败连结在一起。表现了作者对民族文化批判意识已经达到自觉的程度,因而具有界碑的意义。
《骆驼祥子》《月牙儿》对地层贫苦市民的热情而深具痛惜之情的注视,形成了文化批判的另个侧面,深入到了抨击社会制度的层次。
《四世同堂》表达了老舍希望在民族战争的烈火中清算历史遗传病的新的思想高度,满怀着对民族性更新的信念。
二、以北京下层市民社会为中心,是老舍为自己的文化批判所开拓的领域。中国人的国民性在市民阶层中体现得相当充分与全面,而北京又是保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为典型的古城。从某种意义上说,老舍的小说只有一个“主角”,那就是北京。
三、鲜明强烈的“京味儿”。
1、写北京、北京人、北京的文化和民情风俗,北京的景观和地理风貌。
2、“京味儿”表现在语言上,老舍小说的语言在北京口语基础上的提炼,简短生动,但一般不同于北京的方言土语。
四、幽默的格调。幽默格调多样,具有几重性。既有温厚的同情,又有峻厉的讽刺。对下层贫民与某些小人物,他嬉笑怒骂的笔墨后面,不无辛酸、苦涩。对市侩、汉奸他的笔端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喷出了无情的怒火。早期的两部长篇有点铺排“为幽默而幽默”。《二马》则有所控制,是透出了灵气的幽默;《离婚》标志着他幽默风格的成熟。获得了“笑中有所思”的艺术魅力。通过祥子的悲剧分析《骆驼祥子》这部小说的思想
造成祥子的悲剧的主要有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
从客观上来说:
1、是把人变成鬼的旧社会的逼迫。祥子想买自己的一辆车的愿望,只不过是一个独立的劳动者的最低愿望,然而这一正当的愿望在那个社会里却似乎成了奢望。祥子历尽艰辛,三起三落。他不可能以一己力量与这个黑暗社会抗衡,而这个社会却把他从“人”变成了“鬼”——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2、虎妞的诱骗。祥子的生活理想与虎妞的生活理想截然不同,存在着尖锐的冲突。他们的婚姻是没有爱情“强扭的瓜”。这个一个资产者的丑女引诱与腐蚀无产者强男的悲剧。
从主观上来说:
1、个人奋斗的理想。祥子没有能看清当时社会的本质,也没有认识到个人奋斗根本不是劳动者人民摆脱穷困的求生之路。祥子的悲剧在于他的长期“执迷不悟“。
2、个人性格上,心理上的弱点。接踵而来的打击使祥子滋生了自暴自弃。他曾经全力反抗命运去最终屈从于命运的安排,他曾经对虎妞干预他的生活目的的企图有所抵制却最终受制于她,最后在虎妞生亡而小福子又自尽以后,他的理性彻底泯灭。他的道德之柱彻底崩溃,终于自我放纵,跌入了流氓无产者之列。
小说的思想:
1、祥子的悲剧在于他以血泪控诉旧社会对劳动者的无情压榨和摧残。小说真正地描写了祥子的要求、挣扎沦落的过程,从而真实的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恶。
2、揭示了个人奋斗不是劳动人民摆脱贫困改变境遇的正确道路。祥子走的是个人奋斗的道路,其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个人奋斗顺利的时候,表现为要强上进;遇到挫折,会自私自利。在屡受打击后,个人奋斗就变为自暴自弃,从自私自利变为损人利己。小说对祥子个人奋斗道路的批判,也揭示了悲剧的思想根源。说明祥子个人奋斗道路是走不通的。分析祥子的形象
老舍的《骆驼祥子》的祥子是城市地层社会劳动者的形象。在他的不幸遭遇中,作者突出了对他性格的刻画,体现了强有力的悲剧意味,这是通过主人公“精进向上—不甘失败—自甘堕落”的命运三部曲展开的:
1、祥子初到北平,怀抱着寻求新的生路的希望,开始了他的个人奋斗史。他年轻力壮,善良正直,乐于帮助与他同命运的穷人。他坚韧顽强的咬着牙,用孤苦的挣扎编织着美丽的梦想。
2、祥子连遭厄运,主要可以分为事业上的买车与个人生活上的娶妻两方面。命运的安排却是他追求不可得,躲避的被强加。所有这些,都表明祥子在命运的作弄面前不甘失败,竭力挣扎和抗争的生活姿态。
3、当虎妞病亡、祥子为葬妻而不得不再一次卖掉车子,此生已不复再有希望买车,又得知自己的意中人小福子也已不在人世时,终于不堪这最后的沉重一击。长久以来潜藏在他人性下的野性、兽性恶性发作,他吃喝嫖赌,如行尸走肉。残酷的现实扭曲了他的性格,吞噬了这个一度有着强大生存能力的个人奋斗者。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形象的意义:
1、祥子的悲剧在于他以血泪控诉旧社会对劳动者的无情压榨和摧残。小说真正地描写了祥子的要求、挣扎沦落的过程,从而真实的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恶。
2、祥子的又一典型意义是:揭示了个人奋斗不是劳动人民摆脱贫困改变境遇的正确道路。个人奋斗顺利的时候,表现为要强上进;遇到挫折,会自私自利。简析老舍长篇小说《二马》的思想和幽默特色
1、老舍的长篇小说《二马》思想上的重要特色是对国民性的剖析。作者把二马放在英国环境中考察,在中英民族性对照和老马、小马新旧两代人对比中,剖析中华民族性弱点。
老马是中国老派人物,人虽正派,但抱残守缺,他的人生哲学是“好歹活着吧”。他无所作为,一辈子未做过官却又是官迷,开口闭口以做官为上等。
小马则是感作感为,富有进取心,具有面向潮流走向开发的个性。
在中英民族性对照和新旧两代人对比中,小说对以老马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国民性弱点作了深刻批判。
2、小说也暴露了英国的种族歧视和偏见。
艺术上:《二马》标志着老舍幽默风格的形成,通过对人物的不合时宜的可笑行为的描写引导读者在笑中反思。如老马在店铺中摆店主架子,开着店铺却瞧不起做买卖,重面子轻法律等。
简析《猫城记》思想的复杂性
寓言体小说《猫城记》写一个漂流到火星上“猫国”里的机师在猫国都城的所见所闻,在科幻小说的外衣下寄寓着明显的政治讽刺意旨,为一个行将没落的社会(当时的中国)写照。
1、作品借猫人丑恶行径的描写,对中国这个古老民族的劣根性作了淋漓尽致的剖析。
2、间接地抨击了国民党政府内政外交的腐败、无能。
3、对革命力量进行了不正确的嘲讽。
4、在对民族前途的瞻望上,又染有比较浓厚的悲观色彩。作品的基本倾向则是表达了对统治中国的国民党政权的无情抨击与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国民性的严厉批判。简析老舍长篇小说《离婚》的思想和艺术
老舍的长篇小说《离婚》通过对北平财政所和几个科员及其家庭**的描写。
1、暴露和批判了旧中国官场腐败,社会黑暗。科员们整天无所事事、勾心斗角。如一肚子坏水的科员小赵。作品虽然描写的是点滴小事,但暴露和批判了旧中国的社会制度。
2、暴露和批判了因循守旧、凡庸的国民劣根性和生存哲学,对这种小市民性格和性格形成的社会生活环境等作了全面系统的挖掘。如主人公张大割就集中了北平市民社会的凡庸空气。
艺术上:《离婚》标志着老舍幽默艺术的成熟,语言含蓄而机智,幽默适度而有节制。简析老舍短篇《月牙儿》《断魂枪》等的艺术成就
老舍的短篇佳作有《月牙儿》《微神》《断魂枪》
《月牙儿》写母女两代被迫为娼。小说结构精致玲珑,“月牙儿”贯穿全篇。“月牙儿”是主人公命运的诗意象征。还具有渲染气氛、烘托意境、含蓄点题等多重作用。加强了作品的诗的韵味。作品兼具散文诗之风,抒情味极浓。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微神》也写暗娼。主人公自尊而倔强,不受人怜,具有人性美,艺术上也具有诗情浓郁特点。
《断魂枪》写拳师,写时代巨变中名拳师沙子龙的复杂心态。理智上认识到时代的狂风已把过去的世界连同自己的事业吹走,感情上却对过去的世界有着无限的留恋。这一人物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
简析《骆驼祥子》中虎妞形象及其对祥子悲剧的意义
虎妞在小说中兼有双重身份:车厂主刘四的女儿,人力车夫祥子的妻子。
1、这似乎是矛盾的两面兼于一身,使虎妞的性格呈现出二重性:
一方面,她沾染了剥削阶级家庭传给她的好逸恶劳,善玩心计和市侩习气,她缺乏教养,粗俗刁泼;另一方面,她被父亲出于私心而延宕了青春,心中颇有结怨。
2、她对爱情与幸福的追求长期被压抑,身受封建剥削家庭的损害,心理也因之**,虎妞是刘四的另一种压迫对象和牺牲品。在她有祥子的婚姻问题上,她并不是真的甘心做一辈子车夫的老婆,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企图把祥子也拉上她生活理想的轨道。
3、当然,虎妞对于祥子,也不能说是没有一些感情。祥子也得到她的关心——一种虎妞式的、近乎粗野的“疼爱”;而更多的,是她那种畸形的、祥子所接受不了的性的纠缠与索取,这是完全从她自身的需要出发,甚至也可以说,就是对祥子心灵和肉体两方面的摧残,她害了祥子。
不合理的社会和剥削家庭造成了她的不幸,而她介入祥子的生活,又造成了祥子身心崩溃的悲剧结局。虎妞是祥子向上进取的阻力和障碍,是导致祥子走向堕落的外在原因之一。分析《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
一、结构紧凑,落笔谨严。
作品以祥子的“三起三落”为发展线索,以他和虎妞的“爱情”纠葛为中心,两相交织,单纯中略有错综。既通过祥子与周围人的关系,把笔触伸向更广大的不同阶级、不同家庭的生活面貌,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的黑暗景象,又借此自然地揭示了祥子悲剧的必然性与社会意义。
二、丰富、多变、细腻的心理描写。通过以下方面来表现:
1、祥子的个性沉默、坚韧乃至木讷,心理描写就补充了祥子不善言语的个性。
2、以动作、情状写心理。
3、从语言方面写心理。
4、通过作者直接的剖析,托出祥子心理的变化。
5、通过别人的眼睛观察祥子的心理。
6、借助祥子眼中景物的变化来衬托心理。
三、鲜明突出的“京味儿”。
1、对北京的风俗民情、地理风貌、自然景物的描写。祥子及其周围各种人物的描写别置于一个老舍所熟悉的北平下层社会中。虎妞筹备婚礼的民俗的交代;北平景物的情景交融的描写到祥子拉车路线的详细叙述,都使小说透出北平特有的地方色彩。在烈日与暴雨下拉车的祥子,对瞬息间变化莫测的大自然的感受,既切合北平的自然地理情况,又与祥子这个特定人物的身份相一致。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2、“京味儿”还强烈地体现在小说的语言上。提炼了北京口语,生动鲜明地描绘北京的自然景物和社会风情,准确传神地刻画北平下层社会民众的言谈心理,简洁朴实、自然明快。人物语言,都是个性化的;叙述语言也多用精确流畅的北京口语。简析《四世同堂》中祁老者的形象
祁老者是“四世同堂”的祁家的长者:
1、他思想守旧,胆小怕事,顽固地想照陈旧的法规维持全家族的生活。当侵略者点燃的战火烧到家门口的时候,他还一厢情愿地力图保住自家的安宁。国家和民族的危亡,他似乎置若罔闻。
2、他持有传统观念的偏见,瞧不起大杂院的普通人家。
3、当战争初起时,他认不清日本侵略者的野心,但随着残酷的战争现实击碎了他安度晚年的幻梦,他心中逐渐萌生了仇恨和反抗的种子,他怒斥侵略者的罪恶和卖国者的丑行。老一辈北平市民觉醒的过程,在祁老者身上得到了信服的反映。简析《四世同堂》中祁瑞宣的性格
祁瑞宣是“四世同堂”的祁家第三代,既有从老一代市民身上留下来的性格特征,又接受了新式教育,这就使他的内心和行动都充满了矛盾。
他是祁家的长房长孙,在他的思想和性格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来自新与旧两方面的作用力。他善良,正直,具有爱国思想,却又软弱忍从,受着传统文化思想的束缚,既想“尽孝”,又想“尽忠”,只得在不能两全的境地中优柔寡断,苦闷不已,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家庭观念与民族意识之间的矛盾。他的思想中爱国思想还是占主导面,但他最终还是从矛盾、苦闷中得到解脱,走上反侵略的新生之路
瑞宣从苦闷中觉醒走向反抗的过程,是体现在他身上的国民精神弱点被逐渐清除的过程,是他不断摆脱传统文化影响的过程。简析《四世同堂》的结构特点
一、全景式、多线索的广阔场景。
1、《四世同堂》从时间上来说几乎跨越了八年抗战的全过程。
2、从空间上说,它的笔触遍及北平的小胡同、大杂院等,简直就是一副沦陷了的北平社会的全景图。
二、在人物关系的设置上,呈辐射型、网络状展开。它以小羊圈胡同的祁家四代人为中心,间以多重矛盾,既有中国人民与外国侵略者的矛盾,又有维护民族尊严者与出卖民族利益者的矛盾,也有同一个家庭内部的上与下之间、正与邪之间的矛盾,但结构严谨、匀称、完整。
简析《四世同堂》的文化反思色彩
《四世同堂》有一个鲜明的特色,这就是比较浓厚的文化反思色彩:
1、小说中心的祁家,实质上是中国封建礼教堡垒的象征,祁老者引为自豪的“四世同堂”正是传统家庭伦理的理想结构。老舍抓住了维系这个堡垒的内在文化纽结,把它置于小羊圈胡同的具体环境和广阔深邃的民族抗战的历史文化背景上加以表现,对体现了民族文化精髓的北平文化进行了沉痛的反思。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2、小说以明确的批判意识揭露了浮游在北平市民中的民族劣根性,以理性审视的目光,对“民族的遗传病”作了穿透性的剖析。企望在战火中焚毁国民性的劣根性,显示了改造与重塑“国民性”的努力。分析《四世同堂》的思想内容
老舍的宏篇巨著《四世同堂》由三部连续性的长篇《惶惑》《偷生》《饥荒》组成。反映的是抗战期间北京沦陷人民的苦难生活及其觉醒和斗争。作品以祁家为中心,广泛地描写了北京市民阶层的各式人等。
小说的思想内容可分为以下三点:
1、是异族统治下灵肉遭受折磨的痛史。亡国奴的生活是惨痛的。物质极度匮乏,人民陷于饥饿之中,生命没有保障。
祁天佑安分守己却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日寇枪杀;钱默吟老诗人被日寇抓住严刑拷打长期监禁;祁瑞宣作为教师面临着要他教日语的苦恼。
2、是憎恨侵略者、民族败类,也恨惶惑与偷生的国民性的恨史。小说描写了日本侵略者的罪行,也刻画了一批汉奸形象。如大赤包、蓝东洋、冠小荷等。汉奸没有好下场,也是作家憎恨感情的体现。
3、是颂扬爱国主义与民族气节,激励人民奋起抗争的壮史。如通过爱国诗人钱默吟,他深明大义,重视民族气节;祁瑞宣和老三后来也一起抗日等,颂扬了民族气节和中华民族不甘沦为亡国奴的抵抗精神。
§
5、巴金
简析巴金《灭亡》的思想内容和杜大心形象
《灭亡》是巴金第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中篇小说:
思想内容:作品通过一个无政府主义者杜大心的形象,真实地描述了自己从参加社会运动以来的心灵历程。真切地反映出某些青年知识分子在白色恐怖下的躁动、激愤与反抗的心理。
人物形象:杜大心是一个带有小资产阶级狂热性的革命者,他患有严重的肺病。肺病使他看不到人生的前途,过于强大的黑暗换金个又使他看不到人类的前途,最后白白牺牲了自己。
简析巴金早期表现社会革命的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
巴金早期表现社会革命、探索青年革命道路的代表作品有《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等。
这类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是:
1、无政府主义者的深刻印痕,如《灭亡》中的杜大心、《电》中的敏都走上暗杀的恐怖主义道路。表现出个人“革命”行动绝对自由,无纪律约束的特点。
2、人物性格理想化、类型化。如杜大心等都拼命工作,都患重病,都内心苦恼而苦行僧似的生活,都是人格高尚。
3、艺术上主观倾诉、激情宣泄、激愤、绝望、哭诉的抒情风格。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简析《激流三部曲》的思想内容
《激流三部曲》由《家》《春》《秋》三部长篇组成。其思想内容为控诉封建大家庭的罪恶腐朽及其走向崩溃,表现了青年一代的民主主义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
《家》描写高家祖孙之间的矛盾,以三个女性的悲剧控诉封建家庭的罪恶,以觉明抗婚觉慧出走表现了青年一代民主主义觉醒和反抗,高老太爷在绝望中死去标志封建大家庭开始走向崩溃。
《春》继续这一主题。惠和觉新相爱,但由于封建包办婚姻酿成了悲剧;淑英则在觉民等的帮助下,敢于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到上海,走上新生。
《秋》写封建大家庭彻底崩溃。一方面一些年轻生命的悲剧在继续,另一方面败家子变本加厉的挥霍,最后把高公馆卖掉,大家族解体。简析巴金小说创作风格的演变
巴金小说的创作风格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1、1929-941年为早期:主观色彩浓厚,风格多样,热情是他作品中最稳定、最有价值的东西。2、1942年后:热情有所收敛,风格由多样趋向统一,在客观写实的日常生活琐事中寄托人生理想,风格朴素自然。
《还魂草》是风格转变的代表作。这种风格演变有三个标志:
1、“家庭”涵义发生变化。早期“家庭”是黑暗的象征物。后期“家庭”是强权的对立物,作家珍惜的伦理组织。
2、作家塑造英雄形象的热情向塑造平凡的小人物转化;理想化、类型化的单纯性格转向生活化、立体感的复杂性格。
3、作家的人道主义思想本色越来越显示出来。简析《家》的艺术特点
《家》是一部具有很浓的主观情感色彩的现实主义作品。
1、它再现了五四时期内地四川封建势力浓重但五四时代浪潮已冲击着古老土地的典型环境,作品中的祖孙间的矛盾冲突也正是当时典型的社会矛盾冲突,塑造了高老太爷、觉新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许多生活细节也具有现实主义的真实性。
2、作者极端憎恨就制度旧家庭,热情歌颂敢于反抗旧势力的新生力量。强烈的爱憎感情渗透于《家》中,使《家》具有很浓的抒情色彩。或通过作品中人物抒发对旧制度的愤懑;或通过人物的心灵描写来倾诉旧制度的黑暗,如鸣凤投湖前的心理描写。分析评价《家》的思想成就
《家》的思想成就有三方面:
一、揭露和控诉的封建大家庭罪恶。这集中表现在三个年轻女性的悲剧中。
梅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牺牲品。她是旧式才女,与觉新青梅竹马。但父母之命的婚姻制度,使有情人不能成眷属。封建婚姻给她带来的是不幸、痛苦,最终抑郁而死。
鸣凤死于封建家奴制。高老太爷把她送给六十来岁的冯乐三为妾,她最终以投湖自尽的方式来抗议黑暗的社会。
瑞珏是封建伦理和迷信的牺牲品。她温柔贤淑,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对梅也是感情真纯。但封建伦理和迷信导致瑞珏难产而死。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这一切的悲剧都是由于封建家长制。三位女性的悲剧及高家的一切罪恶,都和封建家长制及其代表人物高老太爷有关。家长制使高家这个典型的中国旧式大家庭成为一个罪恶的深渊和黑暗的王国。
二、《家》表现和赞颂了年轻一代民主主义的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高家的第三代中的觉民、觉慧就是觉醒青年的代表。
觉慧在学校里参加了反对军阀的**,和同学一起半反封建的刊物,在家里支持觉民抗婚,怒斥“捉鬼”闹剧,并离家出走到社会上去,成为封建家庭的叛逆者。
觉民是个个性主义者。他和琴的自由恋爱,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决然离家抗婚。觉慧、觉民代表着一种生气勃勃的青春力量,一种反对封建的叛逆力量。
三、对封建大家庭的腐朽及其在时代潮流冲击下趋向没落、崩溃的描写。
高家是官僚地主家庭,成都北门首富,书香门第。表面上很融洽,内里却极其腐朽。第二代克安、克定便是高家腐朽的败家子的代表。克定在外面吃喝嫖赌。克安和他狼狈为奸。这个大家庭经济上挥霍亏空,精神上腐朽分裂。高老太爷一死,克定等在灵堂前就把家分了个彻底,“四世同堂”的封建大家庭崩溃解体了。
内部的腐败导致大家庭彻底崩溃,时代潮流冲击下产生的新生代进一步敲响了封建家庭的丧钟,使小说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分析《家》中觉新的形象
觉新是一个复杂性格的人物。他是一个清醒认识到自己悲剧命运的懦夫。
1、自愿的牺牲自己。因为受到过五四新思潮和反封建的新空气的影响,他切身认识到封建家庭制度必然崩溃的命运。但他受到的封建教育和封建家庭伦理观念的影响太深,作为封建家庭的“孝子贤孙”,使他自愿地挑起家庭的担子。他自愿为家庭牺牲自己,不敢反抗。
2、他是一个自觉的懦夫,对封建家长的专制意志处处退让、顺从甚至做帮凶。他牺牲了梅、瑞珏,还劝说觉民接受高老太爷定的冯家的亲事。
为了维护封建家庭他付出了自己和亲人的惨重代价。觉新的悲剧是封建末世的封建知识分子的悲剧。他清醒的认识到自己的命运,由此产生了绝望、悲观等心态。这一形象对现代中国的某些知识分子具有很大概括力。简析《家》中高老太爷的形象 高老太爷是封建制度的人格化。
1、高家的家长,依借封建制度和伦理道德来统治这个大家庭。他是高家一切悲剧的元凶。他要抱承重孙,于是依封建婚姻制度而造成了梅和觉新的悲剧;把鸣凤送给冯乐三为妾;甚至在他死后还受到迷信保护造成瑞珏的悲剧。但他对儿孙也有温情的一面,这是表现了他实现“四世同堂”家庭形式的一种满足。
2、高老太爷是封建末世的家长制代表人物,他是在理想幻灭极度失望后病死的。临死前他破天荒地答应取消觉民婚事要觉民觉慧不要走,是他为维护封建大家庭所做的最后的努力。他是带着幻灭感死去的。他的死具有象征意义,敲响了封建制度的丧钟。简析《家》中觉慧的形象
觉慧是封建家庭大胆而幼稚的叛逆者。
大胆表现在:他受五四思想影响,以改造天下为己任,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学校里参加了反对军阀的**,和同学一起半反封建的刊物,在家里中,和鸣凤恋爱,支持觉民抗婚,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怒斥“捉鬼”闹剧。他极端憎恨这个家庭,第一个冲出封建家庭的牢笼,成为封建家庭的叛逆者,代表着青年人追求真理的道路。
幼稚表现在:他以个性解放为武器,对封建家庭的认识是个逐渐的过程。觉慧是五四时期具有民主主义觉悟的知识青年形象,旧家庭礼教叛逆者的形象。分析《寒夜》的思想
《寒夜》是巴金解放前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标志着巴金在现实主义艺术探索中所达到的最高成就。他写这部小说是为了“控诉旧社会、控诉旧制度”,是为了“宣判旧社会、旧制度的死刑”。小说是通过三个小人物的感情纠葛和凄凉命运来展示这一主题的。
小说描写一个走向崩溃的家,是一个新文化运动中的新型家庭模式:
汪文宣和妻子都是新文化运动的产物,他们大学毕业,追求爱情与理想的统一,对生活充满着信心和勇气。由于贫困与疾病的折磨,特别是在长期仰人鼻息的社会环境中讨生活,他们的理想都发生了巨大扭曲。
汪文宣成了一个可怜的小公务员,懦弱、多病。曾树生则凭着美色当了资本家银行的“花瓶”。这种贫困以及心理的沉重负担给家庭带严重危机。加之汪文宣的母亲的加入,婆媳不和使原有潜在的感情矛盾进一步复杂化,终于陷入无以自拔的悲剧。最终,曾树生随人而去,汪文宣在吐血中身亡。简析《寒夜》的艺术特点
《寒夜》在艺术上达到了巴金所追求的无技巧的境界,风格朴素自然,是巴金最优秀、成熟的现实主义杰作。
1、抗战时重庆的典型环境和这环境中产生的最普通的小人物悲剧性格和命运,揭示出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
2、情节发展在日常生活琐事中推进;结构布局,一切象现实生活本身一样流动。
3、人物平凡,具有复杂性格和复杂感情。
4、大量的客观生活细节和日常生活琐事的描写支撑了小说的框架,这使得作品逼近生活,表现出一种与现实生活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简析《寒夜》中汪文宣的性格
《寒夜》的主人公汪文宣是个为了生活在图书公司整天埋首做校对工作的小公务员。菲薄的工资、贫困的生活,、庸俗势力的社会、仰人鼻息的环境,使汪文宣曾树生年轻有为的性格发生扭曲。汪文宣善良而懦弱无能,虽勤劳做事但仍受歧视,因正派不善巴结而心情郁结。家庭少有欢乐,婆媳经常不和吵架,使得他左右为难。在单位受气,在家又两面受气,终于肺病发作死亡。
简析《寒夜》中曾树生的性格
曾树生是个个人主义者。
健康、漂亮、追求幸福和自由,她无法容忍丈夫毫无生气的生活方式和婆婆的恶语中伤,整个家庭都笼罩着一股死亡的气息,她感到了压抑,并本能地企图摆脱这种压抑,于是她面临着道德的抉择和感情的折磨。最终因受不住生活希望的诱惑而离弃了丈夫和家庭。完全是一种个人意义上的追求幸福。因而也谈不上是追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她只是一个困境中企图拯救自己的妇女,她靠自己的选择来确定自己的生活价值意义。
因此,在这个人物身上产生出一种反道德、重自我的新型现代女性的道德特征。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
6、沈从文
简述沈从文的创作思想
1、沈从文把创作看成是自我生命意识的自由表现。在小说中表现真实地自我,自由地写自己所经历的题材与所经历的磨难,以及心灵的真切感受,其作品几乎可以看成是他的“自叙传”。
2、对人性的讴歌与表现,是沈从文在创作中一以贯之的审美思想。这种创造思想是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思潮的积极影响。沈从文把表现人性看成是美的至极,把它当作文学表现的终极的理想。他笔下的各种劳动者都表现出真、善、美的人性。生命、人性、自然三者的统一,构成了“一种爱与美的新的宗教”。分析评价《边城》中的“边城世界”的特点和意义
《边城》是沈从文的一部优秀的中篇小说。
一、《边城》用人性描绘了一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
1、这里人性皆真、善、美。人人勤劳,为他人作奉献。如老船夫忠于职守,对过河人分文不收,实在难却的则买了烟茶再招待乡亲。船总顺顺虽是富人,但常常体恤穷苦人,老船夫死后,他资助并组织安排料理丧事。商客、妓女等各式人均待人以诚,表现出仁厚、纯朴的土性乡风。加上美丽的自然环境,俨然是如诗如画的世外桃源。
2、集中表现“边城”世界人性美的,是发生在这里的一个爱情悲剧,这个故事也同样建立在人性思想的基础之上。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同时爱上了老船夫的外孙女翠翠,而翠翠却是心属傩送。天保求婚未成,失望之下驾船外出而以外溺水而死。船总在大儿子死后,一时未答应傩送娶翠翠的要求,使傩送与其父发生争吵而远走他乡。这种种的“不巧”,使翠翠与傩送的爱情终成“善”的悲剧。天保与傩送,对翠翠展开自由竞争,未伤同胞之情。作者所表现的似乎是一个“谁也没有错”的悲剧。
二、浓厚的悲剧意识
以翠翠为中心人物的恋爱悲剧,其实并非完全是“谁也没有错”的悲剧。苗、汉两个民族婚俗的对立与矛盾,是悲剧产生的一个根本原因。苗族的婚俗,是青年男女自由恋爱成婚。傩送以“马路”求婚,是苗族的习俗。他相信唱山歌能使翠翠心领神会。所谓“车路”,是汉族的婚俗观念。这种观念在作品中通过天保及其父得以表现。两种婚俗观念冲突的结果,使热恋中的翠翠与傩送生生分离。
三、认识这个民族的过去伟大处与目前堕落处。作者把一对男女自由恋爱的故事处理成悲剧,以次引起读者对“美”的毁灭的深沉思考。
茶峒地区历史上过着原始、自由自在的牧歌生活。20世纪20年代国民党实行黑暗的统治。非人性、非人道的现实生活,为满目疮痍的现实所感发,呼唤着自由、美好的、“牧歌”式社会的回归,并以次对当时湘西封建宗法社会进行批判。这种建立在人性、人道主义思想上的批判,是独特的、理想主义的,也是苍白无力的。简析《边城》中的翠翠形象
翠翠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的艺术形象。
翠翠来到人间,便是爱的天使与爱的精灵。她爷爷把她领大,一老一少相依为命。自然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即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她既是爱情的女儿,又是大自然的女儿。在她身上“天人合一”,她是美的精灵与化身。
翠翠身上的“美”,是通过她的爱情故事逐步表现出来的:
第一阶段:翠翠爱情萌生阶段。她在小镇看龙舟初遇傩送,爱情的种子就萌芽了。
第二阶段:翠翠爱情的觉悟阶段。两年后又进城看龙舟,她的爱情意识已完全觉醒。
第三阶段:翠翠对爱情执着的阶段。她在爱上傩送后,没想到傩送的哥哥也爱上了她。出于对爱情的忠贞,她明确向爷爷表示拒绝。然而,她与傩送的爱情却忽然受到严重挫折,傩送远走他乡、爷爷也死了使她一夜之间“长成大人“。最后,她像爷爷那样守住摆渡的岗位,苦恋并等待着傩送的归来,这些充分表现了翠翠性格坚强的一面。
在爱情挫折中翠翠的性格展现着柔中有刚的美。简析《边城》中的老船夫形象
老船夫是“善”的化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他是“边城”世界里的公仆,五十年如一日的摆渡,把它看成是自己的天职,任劳任怨,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质朴憨厚、狭义心肠,不仅拘收过客的钱财,而且还善待乡亲。
2、老船夫的“善”,主要通过对外孙女翠翠的呵护、关爱充分地表现出来。他是一位慈祥、仁爱,为孙女可以付出一切的爷爷。最大的心愿是翠翠能得到自由幸福的爱情。为此他遵循苗族婚恋习俗。他见天保对翠翠有意,便指出“马路”和“出路”求爱的途径,引来了天保家正式向他提亲,未料翠翠却把答应,好心办坏事。在明白翠翠心里有傩送之后,又为孙女与傩送的联姻劳碌奔波,受到船总的冷遇,他怕翠翠的自尊受到伤害,不讲实情,以至郁闷离世。
作者对老船夫的刻画是围绕着翠翠的婚事种种,特意“放大”了去表现一个平凡老人充满人情美、伦理美的宽大的胸襟,即一个纯真、至善、完美的人性的生命个体。分析沈从文《边城》的艺术特色与风格
《边城》在艺术表现方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
1、作者擅长将人物的语言、行动描写与心理描写结合起来,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如对翠翠的描写,作者静观、揣摩少女在青春发育期性心理所表现的各种情态,通过粗线条的外部刻画与细腻入微的心理描写,从而把羞涩、温柔的个性突现出来。
2、小说结构寓严谨于疏放。全篇围绕翠翠的爱情故事这一中心逐步展开,情节集中、单纯;作品以傩送、天保两人钟情与翠翠为纬线,以老船夫关心、撮合孙女的婚事为纬线,推动故事有节奏地向前发展。又以翠翠与傩送、天保的爱情纠葛为明线,以王团总想傩送当女婿为暗线。经纬交织,明暗结合,将情节的单纯性与复杂性完美结合。
3、作者特意在故事的发展中穿插了对歌、提亲、赛龙舟等苗族风俗的描写。特别是关于端午节风俗的描写,来展示边城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既是“边城”乡土性的诗意揭示,又是扑朔迷离的诗意烘托。
4、《边城》的艺术风格,是一首抒情的诗,一曲浪漫主义的牧歌。
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故事成为诗情的载体,抒情才是小说的“本事”与目的。作者叙事的笔端,倾泻着、流动着作者对“爱”与“美”的诗性的讴歌与咏叹。作者还在艺术上追求诗意化的表现。以关于动作、对话的白描与韵味发掘翠翠内心丰富的“潜台词”;情节结构方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面,以经纬交织、明暗结合的手法,烘托内在的情绪节奏;在乡土风俗描写方面,将人物的活动置于一副副风俗风情画面上,形成了诗情画意的意境。
《边城》的故事基本上建筑在梦幻的基础上。运用的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一半是“梦”,一半是理想的“现实”,并非对当时社会的写真。人物与故事是当时社会真实的超脱与超越。作者在“边城”世界里有意识地消解了种种对立因素。作品的结尾采用了比较平和、并非绝望结局,结尾更与余味袅袅的牧歌的情韵。简析《长河》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长河》是沈从文的一部长篇小说。
思想:作品思想上的突出之点,是敢于对国民党反动统治进行揭露与批判。
1、作者嘲讽批判蒋介石提倡的所谓“新生活运动”。
2、小说通过吕家坪保安队长与滕长顺一家的矛盾,揭露与批判国民党地方势力的罪恶。同时,作者还写到苗民对国民党地方罪恶势力的反抗。
艺术特色:
《长河》依然写人性美与风俗美,尤其对橘林秋色、农家摘果等乡土风俗风情,写得绚丽多彩,诗意盎然,颇具乡土气息。从人性美的表现看,滕长顺和夭夭的身上,保留着《边城》中老船夫与翠翠的影子,作者试图通过这两个人物,表现湘西的自古不变的“常”,即人性永恒的美。
分析沈从文短篇小说的思想
一、对湘西劳动人民悲惨命运的关注、同情,揭露旧社会的黑暗。
如《丈夫》描写一个青年农民进城看望当船妓的妻子,目睹妻子被人蹂躏,自己被人凌辱,麻木的灵魂终于有了人的自尊和初步觉醒,带着妻子回乡下去了。小说揭示了在经济压迫下和金钱魔力下人性畸形,批判了造成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
二、对现代都市文明的嘲讽与批判。
如《绅士的太太》流露了上流社会人物的假道学、假文明内质。
《八骏图》是讽刺知识分子的代表作,八位专家学者都是假正经假道学,他们奢谈文明而压制自己的人性形成性**。这是作者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阉寺性”问题的嘲讽和批判。
三、对湘西完美人性的表现与思考。短篇小说中,表现的是“优美、自然”的人性思想,而又以表现青年男女的性爱作为切入视角与中心话题。
如《柏子》写船夫柏子与妇人之间男欢女爱的故事。两人共同创造了食色和爱情的传奇,其中包含着人的自然性与人性本真的哲学思考。
四、重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创作用意。
沈从文的小说里有湘西人性世界和都市世界两个并存的世界,他用湘西人性世界反观和批判都市文明世界,而统一于完美人性的思考、表现和重建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创作用意。作者追求的完美人性,是一种未被都市文明扭曲、纯朴自然的人性。简析沈从文短篇小说的文体形态和文体结构
沈从文创造了三种基本文体形态:
1、描述湘西与都市下层人物日常生活与命运的写实故事。运用的温情的现实主义。
2、根据民间、宗教故事创作的浪漫传奇。运用的是浪漫主义的手法;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3、嘲讽、抨击现代都市“上等人”所谓“文明”的讽刺小说。运用的批判现实主义。
文体结构:
在文体创造上沈从文追求文体结构的千变万化。
结构上是自然、流畅和千姿百态;文体上则使他的小说打破各种文体间的界限,产生了明显的边缘性:有些运用散文笔致,似抒情散文,有的带有童话色彩,似民间故事。简析《湘行散记》、《湘西》的思想特色
1、《湘行散记》、《湘西》两本散文集,是文化的散文,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涉及湘西地区的政治、经济等地域文化。但并非作纯客观的介绍,而是从中融入作者强烈的主观评价和鲜明的审美感情。
2、两本散文集表现了作者炽热的本土性。反复抒写着他的一颗“湘西”之心,他书写湘西的历史与现实,因她是作者心中永存的一方热土。同时,作者还揭露与批判了贪官污吏的腐败。
3、鲜明的本族性。湘西民族问题,一直是作者的内衷隐痛,因此他很自觉地在散文中流露出其民族倾向,反复贯串着这样的思想:为苗族人民仗义执言,洗雪强加在他们头上“苗蛮土匪”的罪名和耻辱。
简析《湘行散记》、《湘西》的艺术特色
《湘行散记》、《湘西》在艺术上有着显著的特色:
1、作者以“我”的见闻与行动作为叙写线索,一方面叙述现实的人与事,一方面将湘西历史、地理等地域文化的背景资料加以穿插。
2、沈从文的散文融进小说的人物对话与细节、情节的描写,形成小说的情节性有情境氛围。
3、作者的抒情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姿态。
a)描绘山川风景、民风民俗时,多采用融情入景的手法形成诗一般的意境; b)叙述、评述湘西的历史与现实时,往往是议论与抒情的结合; c)涉及敏感的政治性问题时,作者则采用曲笔。
§
7、曹禺
简析《原野》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1937年曹禺写的三幕剧《原野》是作者唯一一部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
思想:
1、它通过仇虎复仇的悲剧反映了受尽地主焦阎王压迫的农民的挣扎和反抗。
2、仇虎受了旧传统道德观念的影响,认为父债子还是天经地义的事。这种非理性的复仇观念,使他的复仇行为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他之所以走上个人复仇的道路,是农民小生产的意识决定的。
艺术:
1、作品渲染仇虎内心的恐惧与内心的谴责,带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如他逃进森林时,产生的种种幻觉和内心的恐惧。
2、现代主义手法,如森林的阴森。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分析曹禺剧作的艺术特色
总的说来,曹禺剧作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人物性格鲜明;语言个性化,且具动作性,抒情性。
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表现在:
1、如《雷雨》时间跨度长达30年,但剧情却浓缩在24小时内;
2、地点集中:故事在周公馆展开;
3、人物集中:以周朴园为中心,以周、蘩为明线;周、侍暗线,由血缘关系使矛盾冲突尖锐,且使整个剧情波澜起伏。
人物性格鲜明:
《雷雨》、《日出》、《北京人》中塑造了蘩漪、周朴园、陈白露、李石清和曾文清、愫方等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蘩漪、陈白露、愫方更是个性鲜明,具有美学价值。
语言的个性化表现在:
1、人物语言不仅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征等,而且符合剧情规定的场景和人物心态;
2、《北京人》里的含蕴隽永、抒情写意的台词,就是动作性和抒情性融合在一起的个性化的语言,剧中人物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性格特征,推动剧情的发展;
3、《北京人》第三幕瑞贞和愫方的那大段台词,在平淡中迸发出一种不可遏止的感情冲击力量。
简析曹禺剧作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
曹禺剧作在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一、《雷雨》和《日出》的发表,是中国话剧创作艺术成熟的标志。剧作戏剧冲突尖锐复杂,结构严谨;人物性格鲜明独特,富有典型意义;戏剧语言个性化,且具动作性和抒情性。剧作的这些特点,是话剧创作成熟的标志。
二、促进了话剧从“案头剧”向“剧场剧”的发展。曹禺以前,多数剧本主要以阅读欣赏为主。曹禺的《雷雨》《日出》等剧作,具有极好的舞台效果。
三、促进了大型多幕戏剧的发展。曹禺以前,现代剧作多数为独幕剧和中型戏剧。《雷雨》等剧作,都是大型戏剧,演出时间2、3小时,剧情比较复杂,反映的生活内容更丰富广泛。《雷雨》《日出》以后,现代大型戏剧创作多起来了。分析《雷雨》对封建性资产阶级家庭罪恶的暴露及其反封建意义
《雷雨》对封建性资产阶级家庭罪恶的暴露主要表现在:
一、通过周朴园对家庭的家长制专制统治及其恶果表现出来。周朴园使周家成为一个黑暗王国,把聪明的蘩漪压制的性情抑郁乖戾,使周萍很他又怕他,导致蘩漪和周萍乱伦。
二、通过周朴园对侍萍始乱终弃导致侍萍不幸的一生表现出来。《雷雨》中复杂的血缘关系也由此决定,最后造成三死两疯的悲剧结局,这是封建性资产阶级家庭罪恶的恶果。分析《雷雨》中的周朴园形象
《雷雨》中的周朴园是带有封建性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雷雨》悲剧的罪魁元凶。
1、他专横暴戾、冷酷无情地压制、摧毁家中一切人的个性、尊严和自由思想,使公馆成为能窒息人的黑暗王国,他就是黑暗王国中的专制魔王。这最突出的表现于他和蘩漪的关系中。蘩漪是有个性、有思想、追求幸福的女性,在周公馆这个黑暗牢笼十八年,形成她抑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郁乖戾的个性。第一幕中的吃药一场,作者采用“大写特写”的戏剧手法,突出表现周朴园的专横暴戾、冷酷无情的性格特征。正是周朴园的这种性格造成了蘩漪与周萍的乱伦关系,摧毁了周冲向往自由平等的美丽幻想。蘩漪、周萍、周冲的悲剧,都是周朴园的封建专制造成的。
2、第二条线索是周朴园和侍萍的关系,三十年前周朴园为了要和有钱小姐结婚,把刚生了孩子的侍萍赶出家门,造成了侍萍一生的不幸。在以为侍萍死后,又把侍萍作为他的第一夫人怀念,当侍萍真的出现在他面前时,他又想用金钱来封侍萍的口和赎自己的罪,他的这种态度是对他的怀念的虚伪性最本质的揭露。
3、他和以鲁大海为代表的工人的关系上充分表现了他的冷酷的性格。他故意淹死民工发昧心财,指使警察打死罢工的工人,使用利诱收买手段破坏工人运动。分析《雷雨》中蘩漪的形象
《雷雨》中的蘩漪是一个鲜明独特、复杂而富有深度的艺术形象。
她的性格是抑郁乖戾、热情强悍、极端而尖锐的一种悲剧性格。这是由于封建性的家庭和环境造成的。蘩漪聪明美丽,而周朴园要的是“服从”,他冷酷无情地压制、摧毁蘩漪的个性尊严。她在周家被折磨了十八年,这是她性格形成的典型环境。三年前,周萍的出现,燃起了她被压抑的热情。她需要爱、能爱,她不顾一切的爱上了周萍且把一切都交给了周萍。日子一长,周萍悔恨和蘩漪的关系,想摆脱和蘩漪的关系。这使蘩漪不能忍受父子两代的欺负,她要做困兽的搏斗,她要破坏周萍四凤的关系,她要拉住周萍。她的反抗是极端的,在《雷雨》中她最具有“雷雨”的性格。她以尖锐的语言揭露和控诉周朴园和周家的罪恶,撕破他们道德家的伪善面目;她和专横的周朴园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正面交锋,是她推动剧情向高潮前进。
绝望的可怕的前途使蘩漪走向了最尖锐而极端的困兽之斗。
典型意义:
揭露了带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压抑、践踏人性、蔑视人的尊严的罪恶,激起人们对不幸妇女悲惨命运的同情和对于人的地位、尊严、权利的深沉思考,把反封建家庭的罪恶与个性解放联系起来,使剧本具有崭新的时代内容。简析《雷雨》中侍萍形象
侍萍是旧社会下层妇女
1、她纯朴善良、顽强有骨气,在她一生的遭遇中,集中表现了下层妇女所受的深重苦难。周朴园对她始乱终弃,她投河自尽遇救。三十年来她顽强挣扎生存,嫁给了周家的下人鲁贵生了女儿四凤。她的心愿是女儿决不能重蹈自己的路。当重新遇周朴园后,有骨气的撕碎周朴园想赎罪的五千元支票,决定立即带四凤走。
2、命运观念:当她知道周萍和四凤的关系后,决定让他们走,走的愈远愈好,并且永远不要回来。她把这一切都归罪于命运。分析《日出》的思想
《日出》是以30年代初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大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话剧。《日出》的思想是暴露半殖民地大都市黑暗糜烂面,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
一、剧本通过对半殖民地都是群丑的出色描绘暴露社会的黑暗糜烂。有工于心计的银行家潘月亭、卑躬屈膝的李石清、俗不可耐的顾八奶奶、洋奴张乔治等。这些都市群丑聚在陈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白露的寓所里寻欢作乐,而又尔虞我诈,充分暴露了被金钱扭曲了的畸形人性。
二、描绘“不足”者的被受欺凌。“小东西”被卖进妓院;小职员黄省三走投无路毒死自己的孩子后自尽被救发了疯。剧本描写了他们的悲惨命运,也描写了他们善良、忠厚和倔强的平性。
剧本正是通过对都市群丑和下层被侮辱被剥夺者的描写,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半殖民地中国大都市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图景,一方面是剥削者、“有余者”贪得无厌,醉生梦死;另一方面是被损害者、“不足者”备受侮辱。“有余者”和“不足者”形成强烈对比,表达了控诉“损不足以奉有余”的黑暗社会的主题。分析陈白露的复杂性格及形象意义
1、陈白露是个性格复杂的艺术形象,她是半殖民地大都市中的交际花。一方面追求奢侈的物质生活,为此她和张乔治等都市群丑厮混,强颜欢笑,维持她习惯的享乐生活。这实际上是出卖色相、自甘堕落的生活。另一方面,她精神上又厌恶这种生活,内心里厌恶张乔治等人,2、夜阑人静,会有一种没有归宿的感觉。但又不甘心漂泊无依的非独立的生活。她玩世不恭,游戏人间。她清醒的认识自己生活在黑暗中,但她沉溺太深无法自拔。
3、有正义感不能自救却想救人,为拯救小东西甘冒风险,这里表现她敢做敢为的倔强性格。她念着“太阳升起但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觉”而自尽。她成为黑暗社会的殉葬品。陈白露悲剧的意义在于揭露了金钱物欲世界对人性的异化、扭曲,使一个漂亮聪明的年轻女性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激起人们对金钱社会的憎恶。简析《雷雨》、《日出》的结构特点和曹禺戏剧结构艺术的变化
1、《雷雨》是属于锁闭式结构。
时间集中,从第一幕到第四幕时间不到20小时;地点集中,三幕都在周家客厅;剧本巧妙地以明线、暗线交织布局,以幕前情节推动现在的剧情。
2、《日出》则是人像展览式的结构,“用多少人生的零碎来阐明一个观念”,没有中心事件和中心人物,让陈白露将一个个人物引出。每个角色都占有相等的轻重,交相陪衬,共同烘托一个“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结构联系的是“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这一基本观念,用的是“横断面的描写”。分析《北京人》的主题
《北京人》通过描写曾家的腐朽、没落来表现埋葬旧生活、走向新生活这一主题。这一主题是通过虚实结合手法写现在、过去、未来的“北京人”而得到表现的。
1、现在的北京人是实写。主要人物有封建家长曾皓,儿子曾文清、儿媳曾思懿。
曾皓自私、吝啬、怕死,总是表现自己衰老多病,他最关心的是他的寿材。
曾文清是封建家庭培育出来的废物,外表温文儒雅,但什么事都不想做不会做,还抽鸦片,性格是“爱不敢爱,恨不敢恨”。在妻子的逼迫下,他决心离家出去做事,但最终因找不到现代生活中的位置,而自杀了。
曾思懿自私、口蜜腹剑、笑里藏刀。她强送曾皓去医院为了怕曾皓死在家中房子卖不出去;逼迫曾文清离家却又说我没逼你做事;对愫芳视为眼中钉又装出同情的样子,谋划让愫芳做曾文清的小老婆好一辈子侍侯她。
这一群现代北京人空虚、怯懦、腐朽,随着封建家庭的败落,表现了埋葬旧生活的主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与作品
愫芳是剧中最感人的艺术形象。她出身名门,受封建士大夫文化熏陶,但父母早亡,只得寄人篱下。她爱曾文清,是精神上的苦恋者。她性格温柔文静,忍受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忍受着曾皓、曾思懿对她的精神折磨。她性格中最具美学价值的是:宁愿牺牲自己,但愿能使别人快乐的道德情操。她自愿留在曾家就是希望曾文清在外面成了“人”。最后她跟瑞贞一起出走,向过去告别,面向未来,表现了埋葬生活,走向新生活的主题。她们又是未来的北京人,未来是虚写。
2、过去的“北京人”:北京猿人模型。剧作以人类祖先“北京人”作对照反衬,批判了不肖子孙——现在的北京人,并在一定程度上寄寓了作者对未来生活的社会理想和追求。分析《北京人》的戏剧冲突
《北京人》的戏剧冲突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曾思懿与曾皓之间。
曾思懿与曾皓的冲突是封建家庭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剧中共有3次冲突:
1、曾思懿策划了一场中秋讨债的戏,目的是使曾皓被迫交出存折。
2、曾思懿不顾众人反对,强要送曾皓去医院。名为救人,实是害怕曾皓死在家中,房子买不出去。
3、寿材抵债。
曾思懿与曾皓之间揭示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性,封建家长的权威也荡然无存,这是封建制度末世的特征。
二、曾思懿与曾文清、愫芳之间的矛盾冲突,既是性格冲突,又夹杂着感情纠葛。
1、曾思懿与曾文清是貌合神离的夫妻,但两人性格对立。两人冲突表现为曾思懿没有一天不给曾文清气受,曾文清忍气吞声逆来顺受一再忍让。
2、愫芳与曾文清精神上的相爱使三人之间的矛盾冲突更为复杂曲折。曾思懿总是对曾文清、愫芳笑里藏刀,给愫芳以精神折磨。她视愫芳为眼中钉,却又装出关心愫芳的样子,又盘算着让愫芳做曾文清的小老婆,好侍侯她一辈子。愫芳对她总是忍让,但在自己的终身大事上却有坚强的一面,并最后出走。《北京人》中“棺材”的象征意义
《北京人》中曾皓的棺材,象征封建阶级的灭亡。棺材被爆发户杜家枪了去,有着封建主义早晚要进棺材的寓意。简析《北京人》的艺术特色
1、在日常家庭生活画面中展开尖锐的戏剧冲突。在曾家内部日常家庭生活中表现人们勾心斗角的紧张气氛和尖锐冲突。
2、对人物性格、心理的细腻刻画,把人物的兴趣、心态等放在中国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形式。
郭小川:《致青年公民》《团泊洼的秋天》《望星空》
贺敬之:《回延安》《桂林山水歌》《雷锋之歌》 闻捷:《苹果树下》 李季:《黑眼睛》 艾青:《礁石》《鱼化石》《光的赞歌》 曾卓:《悬岩边的树》《有赠》 牛汉:《半棵树》《华南虎》 穆旦:《冬》《停电之后》 郑敏:《流血的令箭荷花》 流沙河:《草木篇》《故园九咏》 舒婷:《致橡树》《神女峰》《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 北岛:《回答》《宣告》《迷途》 顾城:《一代人》《弧线》
杨朔:《荔枝蜜》《茶花赋》 秦牧:《土地》《社稷坛抒情》 刘白羽:《长江三日》《日出》 巴金:《怀念萧珊》《小狗包弟》 孙犁:《黄鹂》 张洁:《拣麦穗》 杨绛:《干校六记》 贾平凹:《秦腔》《月迹》 徐迟:《哥德巴赫猜想》 余秋雨:《西湖梦》《苏东坡突围》 王小波:《我的精神家园》 史铁生:《我与地坛》 唐敏:《女孩子的花》 叶梦:《羞女山》
老舍:《茶馆》 田汉:《关汉卿》 高行健:《绝对信号》《车站》《野人》
梁斌:《红旗谱》 杨沫:《青春之歌》 杜鹏程:《保卫延安》 欧阳山:《三家巷》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吴强:《红日》 赵树理:《三里湾》《“锻炼锻炼”》 柳青:《创业史》
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
王蒙:《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春之声》《活
动变人形》
茹志鹃:《百合花》 宗璞:《红豆》 孙犁:《山地回忆》 卢新华:《伤痕》 刘心武:《班主任》《钟鼓楼》 陆文夫:《小巷深处》《美食家》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沉重的翅膀》 谌容:《人到中年》 汪曾淇:《受戒》《大淖记事》 林斤澜:《矮凳桥》系列小说 邓友梅:《在悬崖上》《那五》 冯骥才:《高女人和她的矮丈夫》《神鞭》 张贤亮:《灵与肉》《绿化树》 贾平凹:《腊月·正月》《浮躁》《废都》《高老庄》 王安忆:《小鲍庄》《长恨歌》 阿城:《棋王》《遍地风流(三篇)》 张承志:《北方的河》《黑骏马》 韩少功:《爸爸爸》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 马原:《冈底斯的诱惑》《虚构》 苏童:《1934年的逃亡》《妻妾成群》 余华:《现实一种》《十八岁出门远行》《活着》 《许三观卖血记》 池莉:《烦恼人生》《你是一条河》 方方:《风景》 刘震云:《一地鸡毛》 陈染:《私人生活》 林白:《一个人的战争》 陈忠实;《白鹿原》 张炜:《古船》 朱文:《我爱美元》
文艺论著书目
《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 徐迟:《现代化与现代派》 谢冕:《在新的崛起面前》
孙绍振:《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 徐敬亚:《崛起的诗群》 韩少功:《文学的“根”》
上世纪八十年代, 海外华人李欧梵在考察中国现当代文学中首先使用现代性理论。费正清在主持编写《剑桥中华民国史》的时候, 李欧梵也参与其中, 攥写的部分是中国现代文学史, 其在标示1895—1927 年文学趋势的时候使用的是判断语, 那就是“现代性的追求”。在该部分中, 李欧梵借用了《现代性的诸副面孔》这一经典著作中作者卡林内斯库的理论加以描述, 对审美现代性和启蒙现代性的不同路径进行分析, 对现代中国以及现代西方在不同语境中现代性的差异进行描述。李欧梵严格的区分这两种现代性的观点, 在国内现代文学研究中给予引入, 探讨了中国语境环境下现代性的特殊性。
上世纪九十年代, 人们逐渐的关注以及接纳“现代性的追求”这一命题以及李欧梵分辨的两种现代性。但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语境中,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已经开始引进现代性理论, 以启蒙现代性为文学视角, 并与当时的国家目标———四个现代化相呼应。启蒙现代性的文学观针对人性的践踏, 是对文革的社会想象的揭露。进入九十年代后, 随着国内市场化的深入, 在思想领域中的现代性命题被现实的激荡所激活, 内涵愈加丰富, 在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展现的涵盖力比较充足, 其多元性、多重性进一步显现, 但是其鲜明的内在矛盾也比较突出。或者可以这样理解:正是其丰富性、矛盾性以及混沌性, 才让该命题显现出强劲的生机和活力。
二.“中华性”和“西方性”:对“现代性”话语的质疑
追溯至康德时期, 其阐述的启蒙精神, 或者上推至法国启蒙运动年代, 张扬的启蒙现代性, 已经走过了两百多年。相对启蒙现代性而言, 法国诗人波德莱尔的一篇美术评论是西方学界明确界定审美现代性的根源。至此以后, 马克斯·韦伯考察了现代资本主义和新教伦理之间的关系, 海德格尔及后来者批判现代性, 然后到上世纪后半叶兴盛的清算现代性, 这都表明, 西方艺术家和思想界一直在思考现代性, 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但是, 反观如今国内, 却变得紧迫而局促。虽然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内就开始使用现代性, 然而, 却在上世界九十年代才开始引起思想文化界真正的关注。在吉登斯看来, 现代性的三大特征之首为时空的分离, 而在国内, 在思想和社会进程中, 却表现出短促的时空分离以及交错缠绕, 现代性、前现代、后现代被放置在同一时空内, 这道“风景”是前所未有的。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思想进程中, 中国大陆出现后现代主义并掀起浪潮。国内大规模推进市场经济进程, 社会面临巨大的转型, 思想文化和文学不可避免的受到一定的冲击, 商品化和物欲不断侵蚀文学和思想文化。面对这从未出现也从未遇到的社会现象, 文学界和思想界出现一定的裂隙, 各自的选择和批判也不相同;当八十年代的精英意识、启蒙情怀以及理想主义被质疑的时候, 知识阶层也出现了巨大的分化。坚持启蒙思想的人们, 对拜金主义、物欲横流的社会现象, 文学艺术领域中迎合市场的低俗现象, 进行猛烈的抨击, 并且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人文科学领域的大争论。一些年轻的学者, 坚持理解和认同市场化的合法存在观点, 认为世界的繁华自有其存在的道理, 应该对自己的评论尺度以及理论立场进行合适的调整, 这是一种文学认可也是一种新的文学态度。
三.在“后现代性”中重写“现代性”
我们应该怎样解释从“中华性”重返“现代性”的缘由呢?或许可以这样讲, 如今大陆的发展呈现出一定的不平衡态势, 互联网、移动通讯、市场全球化的出现, 以及人们对新出现建筑的戏称, 的确呈现出全球后现代主义的气象, 但是, 落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足以证明我们还处于实现现代性的道路阶段。因此融合现代性和后代性, 是我们适合的选择。
陈晓明被视为国内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发言人, 在他看来现代性没有终点, 但是他承认危机是后现代性和现代性的共同点, 怎样处理西方对中国文化、精神等领域的侵蚀。后现代话语经过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拓展尤其是融合后殖民理论之后, 其立场和理论主体出现很大的混乱情况。随着我们强化文化研究, 九十年代的思想界对文化差异的政治学明显重视, 重新以民族本位为出发点, 强化中西二元对立, 对现代性的基本价值准则加以批判和怀疑。不管是后现代性的描述还是现代性的言论, 民族本位和中西对立始终是难题。
四.启蒙现代性论者的自省与追问
反思并追问现代性理论的不仅有后现代主义者, 更有推崇启蒙精神的学人。就上世纪中国文学的启蒙现代性立场, 时至今日, 黄子平在一篇演讲中《再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其一检讨的是具有理想主义以及乐观主义气息, 并在启蒙思想大潮中具有宏伟抱负的学人, 其二, 检讨的是文学史观。他对启蒙的有效性进行质疑, 对重塑民族灵魂的可行性加以反思, 对启蒙者的身份是否合法进行检讨和反思。这一系列问题均是上世纪我国文学史的核心概念。
社会虽然进步了, 但是和科技、人性无关, 也可以说是统治的技术以及伪装的技术在进步, 战争的技术也在进步, 统治技术进步是理性进步的后果。就人性而言, 未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步。就被启蒙和启蒙的关系问题, 即启蒙自身存在迷惘需要被启蒙, 上世界二十年代的启蒙中, 曾有人持这样的疑问:启蒙者是谁, 被启蒙者又是谁, 有人这样分析, 阿Q临刑时需要画押但是画成了圆和瓜子形, 但是为什么会设计为圆而不是直接按手印。这正是叙述者内心矛盾和复杂的最好体现。《阿Q正传》中, 第一章的第一人称是作者自己, 为阿Q做传, 并且是前所未有的“正传”, 这也许是叙述者是一种类似于新青年和“茂才”的人, 同时又介于二者之间;第二章, 第三人称是叙述者自身, 但是不跟“传主”走要留在未庄, 阿Q去了城市。叙述者始终处于需要被启蒙的位置, 因此得出启蒙者也是需被启蒙的结论。上世纪八十年代, 人们在分析明暗面的时候倾向于把鲁迅的存在主义为依据, 这是非理性的表现。我们称二十年代的启蒙为“站在黑暗之口”, 而八十年代的“门”为旋转门, 四周都是光明, 但是一旦其开始工作———旋转, 我们却不知这种光明在什么方向。
五.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多重范式
1.世俗现代性或“中产阶级”的现代性
就张爱玲的作品和现代性的关系而言, 同样以“轻性”为着眼点, 以个人主义的话语为特征, 学界却对其有不一样的评价。王茜的《“中产阶级气质”的想像性满足———对“张爱玲热”的另一种解读》, 对最近几年的“张爱玲热”现象进行深入的剖析, 其中不乏犀利而又敏锐的言语对张爱玲在文学中构筑的“虚假的现代性”以及“中产阶级深化”进行猛烈的攻击。对“张爱玲热”的本质进行批判:“中产阶级深化”在中国本土文化披着贵族式华美的外衣以及西方的风情中亮相, 让人们的想象空间被进一步激化, 并让人们获得满足的主体意识。
随着获得中产阶级生活, 在一些知识者文化人身上形成了一种中产阶级的气质;还有这样一部分人, 生活水平没有达到中产阶级水平, 但是精神上已经感染了中产阶级的气质。在这样的意识形态中, 可谓是一场物质和想象的狂欢, “文学视野关注的对象已经不再是张爱玲, 而是走向更为可拍的大众文化符号”, 张爱玲和其作品紧紧地捆绑在一起, 形成社会文化符号, 在不同的语境中同时使用。王茜指出, 我们不难发现, 不管是怀旧的贵族情怀还是精致生活的情调, 亦或者个人主义等流行词出现如中产阶级, 如果我们细心的剖去媒体炒作的浮华, 留下的是一些和中产阶级气质相关的繁琐想象, 恰如在充满物欲的城市边缘。我们已经无法分辨究竟是张爱玲这个人还是其作品把这种想象的需要巧妙的传达, 无论是平凡的大众还是媒体均在张爱玲的情感中缠绵, 从中获得需要的想象性满足。
2.反现代性的现代性:积极的和否定的
在研究现代性和中国上世纪二十年代文学关系的过程中, 其中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为反现代性的现代性问题。《当代中国的思想状况与现代性问题》 的作者汪晖明确的指出“反现代性的现代性”是中国特有的现象, 同时阐述了, “反现代性的现代化理论”并不局限于毛泽东思想, 而是自清朝末期以来的思想特征。人们所说的传统因素仅仅是“反现代”取向的一个因素, 更重要的是内因为帝国主义的侵略以及资本主义社会危机的出现等这些历史情况, 这些共同组成了寻求现代性的历史语境。一些对中国现代化运动有利的有识之士、有志之士, 需要对中国现代化运动中怎样才能走出资本主义的侵袭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中国现代性思想中最基本的特征由对现代性的质疑和批判本身构成。所以, 以悖论式的方式通过思想努力和社会实践寻求中国现代性是中国现代思想以及重要思想家的主要方式。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反思是中国现代思想包含的内容。但是, 在对现代化进行寻找的过程中, 特定的语境下这种思想却发生了一系列本不应该具有的变化———反现代社会实践以及乌托邦主义:恐惧官僚制国家、轻视法律法规、推崇平等等。在国内的历史情境中, 理性化的过程和现代化的努力拒绝同行, 由此出现了深刻的历史反思和矛盾。在《关于现代性问题答问———答柯凯军先生问》中, 汪晖曾经指出中国现代思想中有一种特有的反现代性的现代性特征。我们从殖民主义时代开始寻求现代性, 这种寻求的本质的历史含义为批判资本主义以及反抗殖民主义。从梁启超、孙中山到毛泽东, 都坚持现代的立场, 他们也清醒的认识到西方现代性的弊端。不仅如此, 这种矛盾来源于现代性自身的冲突:现代性的结构并非一程不变, 其内部存在一定的冲突, 从现代性自身孕育中培育出反思和批判现代性, 也可以这样讲, 现代性自身也具有现代性。
六.结束语
在我国现代文学中, 现代性以及和此相关的种种已经显现出勃勃的生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理论———现代性理论理应成为研究的新的视角。
参考文献
[1]禹建湘.禹建湘20世纪乡土想像中启蒙与现代性的悖论[J].中国文学研究.2011 (04)
[2]王光明, 南帆, 毛丹武, 郑家建, 余岱宗, 郜积意, 荒林, 李金松, 林建煌, 郑国庆, 周霞, 谢惠英.在现代性话语场地里——现代性与中国文学的对话[J].东南学术.2000 (03)
[3]张志忠.从《追求现代性》到“20世纪中国文学”命题的提出——现代性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转型之一[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05)
[4]廖青鹏.半个世纪的花开花落——从《倾城之恋》到《小团圆》看张爱玲小说创作变化[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 (08)
[5]郑春光, 翟钰莹.此中有真意——李娟非虚构作品中的两个世界[J].石河子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02)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必要性;途径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必要性
(一)促进中国文学实现全球化发展
从发展历程上来看,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是从上世纪初期开始的,虽然发展时间并不长,但是其在整个中国文学发展历史当中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当中,蕴含着每一种思想潮流,由于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其中还存在着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等元素,实现了真正的多样化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文学西方化的现象,在这种现象之下,作者也擅长在作品当中揭示相应的社会矛盾,进而反应出来社会百态。西方文化对于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非常深刻,所以也必然会或多或少影响到当今社会对于现当代文化的理解。所以,通过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会通过文学看到整个社会的状态,进而对于文学的未来发展产生影响。
(二)文学自身发展的必然需要
从实践经验来看,如果文学能够始终保持一个相对独立的姿态,那么文学本身的自然形态就会更加突出以下。相反,如果文学并不能够实现独立发展,那么就会受到来自于政治、军事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这样一来,其中的观念形态也就会愈发明显。当前,我国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处于后者这样一个阶段。事实上,从中国现当代文学本身来看,其发展过程当中就已经受到了其他因素的影响,譬如说社会发展进程出现“大跃进”的时候,文学必然不能够按部就班的发展。而恰恰因为如此,其变得更加具有时代特色。对于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很大一方面也是希望找到其发展规律,将其放置在时代背景之下研究,为后世发展奠定基础。
二、中国现当代文化的发展途径
(一)从逻辑的视角进行原始资料的挖掘
不得不承认,当前我国很多现当代文学的相关史料都是存在着问题的,并且由于文坛上存在着恩怨,关于这些文坛恩怨恩怨的资料,绝大多数都是立足于不同的立场来进行表达,,关于这一点,从楼适夷和夏衍围绕冯雪峰的历史问题展开争论当中都能够看出来。基于此,我们在针对现当代文学进行分析的过程当中,一旦涉及到史料方面的引用或者是参考借鉴,那么应该尽量站在客观地角度上来进行分析,而不是过多的依赖于个人的想法或情感。值得一提的是,文学研究与分析过程当中,会涉及到或多或少的逻辑建构,所以需要更为注重审美的核心位置,尽可能避免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在现当代文学诞生初期,我国在关于文学研究的过程当中,更多的学者会以考据和批判的视角来进行文学阐述与分析,原因所在是当时已经存在着学者意识到传统文学当中存在着不足。文学发展到今天,关于现当代文学的研究,有的时候会被注入了牵强附会,或者是道听途书的命名,因此,怎样在当前的现实情境之下,对于自己的文学观点进行客观地阐述是极为重要的。如何注意史料和逻辑建构之间的联系,从而站在更为理智的角度上对于资料进行挖掘。
(二)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
关于文学研究的过程当中,不仅要融入历史学科的元素,还需要参考审美学科的元素。就文学本身来说,其实人类精神文化活动的重要产物,又和其他学科之间有着极其重要的联系。存在一部分学者在研究的过程当中,目光过于局限,单纯针对局部,或者是根据一部作品来反应一个时期文学的状态。更多的是需要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站在一个全面的视角上来分析相应的作品。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讲,只有真正明确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在对于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的时候,找到一个相对准确地定位。在西方文学研究思想当中,普遍认为,将文学放在一个整体中进行研究,并且这个整体并非一成不变,它会伴随着社会的前进与发展而不断进步。这种观点对于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分析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从近几年文学批评领域来看,其作用是很明显的。但是,由于商业化趋势的影响不断明显,使得在一段时间内,逐渐陷入到一个阶段化的状态。所以,注重整体与部分的统一,是希望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整体与局部的协调统一,更是为了避免社会原因所带来的文学不良发展。
(三)增强美学在作品鉴赏与分析中的作用
美学与文学之间的关联性较大,尤其是在文学作品的分析与鉴赏过程当中,美学的作用不容小觑。众所周知,由于社会认知不同,不同的读者对于现当代文学的审美视角也必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这种差异之下,原本呈现出来静态特征的文字,也能够流露出来一种动态的美感。在传统的文学分析当中,很多时候都难以充分重视起来美学的价值,甚至单纯地将其放在一个封闭的状态当中来进行研究,过分强调作者作品与创作之间的固定关系。事实上,文学作品的价值并不单纯依赖于作者本身,还会涉及到读者这一方面的接受意识。
三、结语
总的来说,现当代文学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与不可动摇的地位,尤其是在当前经济与文学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应当以一个崭新的视角来看待现当代文学的研究,充分调动美学、历史学科的辅助性作用,加强对作品的深入鉴赏。
参考文献:
[1]王洪生.意义与局限: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分析[J].北方文学:下,2015(2):95-95.
【武大文学理论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真题】推荐阅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业11-22
中国现当代文学教案格式09-18
北语中国现当代文学史07-26
中国当代文学期末复习06-06
中国当代文学必读书目06-24
中国当代文学试题答案10-16
中国当代文学史答案版01-03
中国现当代文学综合练习题及答案11-19
《中国当代文学史》阅读参考书目12-24
兰大《中国当代文学史》16春平时作业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