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今生的眷恋诗歌

2024-10-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前世今生的眷恋诗歌(精选8篇)

前世今生的眷恋诗歌 篇1

是谁在前世欠下了今生的债,让信念在现实中消逝?

是谁在彼岸种下了孤独的花,弥散了忧伤,蹉跎了岁月?

是谁挖了爱情的鸿沟,陌生了彼此,朦胧了心灵?

是谁偷走了岁月,沧桑了面容,寂寞了等待?

是谁用今生下注,赌我一世倾心?

是谁用今生的无悔,换我来世的回眸?

是谁擦了记忆的幕布,碎了我一汪深情?

是谁摇了生活的床,扰了我一庄好梦?

是你,那纯真的瞳孔,指引我向往的方向。

是你,那温柔的微笑,停止了我的找寻。

是你,那深情的爱慕,坚定了我的信念。

是你,那坚挺的身躯,抚慰了我的迟暮。

你在前世许我来生相恋,我在今生还你一世温柔。

你在前世许我一片痴心,我在今生还你一世相守。

是时间的轨道碾过了稚嫩,碾过了青春,碾出了沧桑的裂痕。

是岁月的车轮滑过了成长的轨迹,滑破了誓言,滑破了理想和追求。

是现实的尖刀雕刻了彼此,雕出了伤痛,雕灭了希望。

谁会在黑暗里等待彼岸的花开?

谁会在孤独里守望未来?

谁会把寂寞当歌唱?

前世今生的眷恋诗歌 篇2

网络前世

人类的智慧创造了网络。将人类的智慧拟人化, 称其为智公。在智公生活的地方有两座山, 一座叫物资山, 一座叫能源山。这两座山支撑着一个巨大的东西, 无边无际, 无法企及, 叫做天道。智公挖掘物资山和能源山, 找到生存需要的东西。

在挖山的过程中, 智公勤于思考, 掌握了规律。这样, 就能够提高挖山的效率, 挖到的东西够用一段时间, 智公就有闲暇思考挖山工作以外的事情。从而, 智公就发明了各种工具, 有些可以代替智公身体的功能, 完成挖山工作;有的可以模拟智公想象的事情, 让智公娱乐;有的可以把智公头脑中的想法表达出来, 记录事情, 进行推理, 提高智公认识和控制事务的能力。

拥有工具后, 智公的生存状况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得到了许多惊喜, 坚定了智公钻研的信心。与挖山的重复劳动相比, 发明和使用工具显得更有意思。于是, 智公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思考和发明工具方面, 并把这些过程用语言记录下来, 称之为知识。智公发现, 应用知识的脑力劳动比使用经验的体力劳动作用更大, 感觉更愉快。这样, 智公就注重创造知识和应用知识, 使知识的门类越来越庞大、复杂, 以至于需要分科专门研究和应用, 这就形成了系统化、理论化的知识, 智公称其为科学。

有了科学, 智公思考、认识和控制事物的能力大大提高, 发明出了自动化的工具。这样, 智公不愿干的体力劳动可以全部由自动化工具完成, 智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科学研究, 创造自动化程度更高的工具, 这样就发明了生命化工具, 称之为动物。动物可以自己寻找需要的东西, 养活自己, 还可以通过繁殖保持种群的延续。种群之间形成食物链, 食物链下端的物种为了生存, 需要提高体能躲避食物链高端物种的追杀。处于食物链高端的物种, 为了争夺有限的领地, 要在本物种的个体间竞争, 胜者为王, 得到繁殖权, 延续自身的特征。败者随个体的死亡而消失。在这种物择天竞的环境中, 万类竞相争自由, 呈现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不过, 有时天道要发威, 让天气寒冷, 让大地发洪水。每当这时, 就会尸浮遍野, 满目萧疏。智公不甘心让自己的发明创造受天道的摆布, 决心培养出一种可以与天道抗衡的物种。

智公仔细观察所有的动物, 发现有一种脑力发达、上肢抓物、下肢行走的动物。这种动物会创造并使用简单的工具, 用口语联络, 集体行动, 能够捕杀最凶猛的食物链高端物种。智公决定将知识传授给这种动物, 并给其取命叫“人类”。为了增加人类的力量, 还将研究团队行为的最新科研成果:名利、欲望和制度应用到人类的身上, 使其能够团结万物共同应对天道的无常。

人类不负智公的厚望, 领导万物建造了房屋、船只。可让大家御寒、避雨, 躲避洪水, 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人类还发明了种植业, 以及各种扩展四肢功能的工具, 不但可以抵御天道无常产生的灾害, 还建设、发展出了适合人类生存的人造环境。从原始的部落、村庄, 到乡镇, 直至超级城市。人类所占的地方越来越大, 其他物种的生存空间日益减少。更有甚者, 人类为了满足一己私利的需要, 对其他物种随心所欲地蹂躏。消灭不可驯服和危险的动物, 或者捕杀使用其身体上的物质;可驯服者养, 以供玩乐或使用。这样就使物种的数量越来越少, 甚至使许多物种灭绝。

智公发现, 当人类一致对付外来威胁时, 用名利、欲望和制度凝聚的力量可以产生强大的抵御作用, 实现了智公设计这些产品的初衷。但是, 当人类处于和平环境时, 这些产品会产生负作用, 是智公始料未及的。在外来威胁消除或者没有感到外来威胁时, 人类会为了各自的名利争斗, 失败者的名利被胜利方剥夺, 还会被限制人身自由, 甚至被囚禁、奴役、杀戮;人类的欲望使其不安于一般的需求, 将各自所得名利进行攀比, 对名利产生了无限的需求, 造成物资和能源的过度消耗;制度使不同地域的人群互相隔离, 为了集团的名利发动大规模的斗殴、屠杀。还专门成立了军队和军事工业, 使一些狂人对权力的幻想实现为战争, 疯狂地破坏人类的文明成就。为了所谓国家的名利, 不惜一切代价制造威力强大的武器, 将人类置于可能被顷刻毁灭的危险之中。在名利、欲望和制度的综合作用下, 人类对物资和能源的需求无限扩大, 物资山和能源山已经难以承受, 特别是能源山, 即将被人类耗尽。这时, 天道就会失去支撑, 砸落下来。人类就会毁灭, 智公也会失去安居的场所。

智公当初良好的用心, 竟造成了这样的结果, 智公非常后悔。想从人类那里收回名利、欲望和制度, 但已经无能为力。名利具有传染性, 从这个人身上还没有去除干净, 他已经传染给了另一个人。有的传染性是隐蔽的, 在适当的环境中才爆发。有的名利已经植入到人类的基因中, 现在还没有技术可以去除;欲望具有无限性, 难以思维。最先进的思维成果数学, 只能将无限近似极限处理。因为欲望是无限的, 也就无法确定能将欲望去除干净;制度具有固执性, 当某一区域的人类意识到自己习惯生存的制度可能失去时, 会发动一切力量进行抵抗, 甚至可能使用毁灭性的核武器, 同归于尽。脆弱、冲动的人类不能承受突然失去制度之痛, 只可能用和平演变的办法, 但是要待以时日。

人类呵人类, 难道只适合于在统一对付外来威胁时发挥团队力量, 而在应用难以预期后果的高科技成果时, 可能会违背发明者的初衷, 造成对环境的极大破坏, 害了别的物种, 也害了自己。这到底是为什么?有没有办法让人类与环境和谐发展呢。智公冥思苦想, 突然灵光乍现:发明了一种叫网络的东西, 让人类生存在网络中, 就会使原来形成的陋习彻底打破, 重新构建适合人类与环境和谐相处的新世界。

网络今生

从进入网络生存环境开始, 人类的历程就转入了一种新路线, 进入了一种新领域。如同人类刚刚以自然存在为对象, 开始思维与行动之旅一样, 起步于对自然存在的最根本属性认识, 也就是对本体的认识。将人类以自然存在为对象所进行的认识称为自然认识, 形成的所有知识称为自然知识体系, 相对应的行为称为自然行为。面对网络存在对象, 人类也应从对其最根本的属性认识开始。把人类以网络存在为对象所进行的认识称为网络认识, 相对应的知识和行为称为网络知识和网络行为。

在自然认识阶段, 人类从与自然一体的存在物分化为独立的存在物, 从与自然互渗的思维方式分化为概念思维方式, 经过了漫长探索、挫折的历程, 总结、创造出了物体化思维模式和思维工具。以这种思维方式为基础, 创造并建立了物体化的现代社会。其特征是, 思维对象及其外在化的表现对象有界、孤立、封闭。也就是说, 这些对象呈现出物体的表现形式:单独看是有界的, 相互看是孤立的, 整体看是封闭的。在这种思维方式的约束下, 对未表现出物体属性的对象, 只能做物体化处理, 即层层划分到呈现物体属性的细分部分后, 再进行思维和行动。对划分后失去的属性, 只能搁置, 或者视而不见。这种思维方法, 只能满足人类生命对物体的需求。对人类伴随物体需求满足后, 萌生并增长的精神需求无能为力。相反, 物体的力量对精神产生反作用, 使人类精神物体化。将人类分解为各种物体化的群体, 对物体形态顶礼膜拜, 耗尽生命相互对决或者竞争, 为追求一种物体的影子:名、利, 而拼斗终身, 在精神饥渴的状态下, 痛苦地终结生命。人类的意志不会任凭物体魔杖的摆布, 一些智力英雄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 建立了网络管理体系, 让物体这个野性十足的家伙戴上网络管理的缰绳, 在人类智力的指挥下, 俯首听命。

嫦娥的前世今生 篇3

据说嫦娥本名姮娥,《淮南子·览冥训》上有言:“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高诱注:“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按:嫦娥原作姮娥,汉代人因避文帝(刘恒)讳改为嫦娥。]羿是个大英雄,《淮南子·本经训》上说:“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尧乃使羿,……上射十日。”有人解释说,并未射十日,王母抽走了他一根箭,留下一日为万物取暖照明。除了射日的辉煌之举,后羿也曾为百姓射封豕长蛇,据《淮南子·本经训》载:“尧之时,……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断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封豨是大野猪,修蛇是长蛇,想来是极为凶猛的动物,较太阳更有攻击性,后羿的勇猛和正义感由此更可见一斑。作为这样一位英雄的妻子,嫦娥似乎应该觉得满足。但她却毅然决绝地抛却亲人、故土,做了永远回不了头的选择。

嫦娥的决绝成为千古之谜。天宫的生活是否就比红尘凡世好千倍?广寒宫是否值得牺牲人间亲情?嫦娥的离去是因为对远方生活的向往还是另有隐情?她会后悔吗?文学家们汲汲地对这些问题做出种种猜测。这些猜测不仅是为嫦娥设想她当时的想法和处境,而且也可以说是作家自己在对自己发问:如果我有一颗灵药?

屈原在《楚辞·天问》中,载有后羿射伤水神河伯眼睛,夺其妻洛神为家室的疑问,其原句是这样说的:“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民间据此推断嫦娥与后羿感情发生裂痕,负气奔月。屈原舍弃尘世,投向汨罗江,实在不是他心愿出世,而是见弃于他所钟爱的楚国和楚王。也许正因为此,在他的眼里,嫦娥的离开也是因为留不下去了,这种离开实在饱含伤心、无奈和无限的眷恋。

与此种说法类似,又有些许不同的是嫦娥后悔的说法。李商隐有首很著名的诗,题曰《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讲的是长夜无眠,嫦娥身居孤清冷寂的广寒宫,一定十分后悔当初自己贪恋天空的清辉和永恒的生命,而放弃人间更胜神仙生活的恩爱亲情。中国人向来很重人情,纵使人间有百般不如意、百般痛苦,也有时会有“我欲乘风归去”的想法,但实际上对红尘却更有千般不舍和眷恋,很难完全超脱,所谓“唯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所以便也有嫦娥回到人间与后羿团聚的说法。据《说郛》所言:“嫦娥奔月之后,羿昼夜思惟成疾。正月十四夜,忽有童子诣宫求见,曰:‘臣,夫人之使也,夫人知君怀思,无从得降。明日乃月圆之候,君宜用米粉作丸团,团如月,置室西北方,呼夫人之名三夕可降。’如期果降,复为夫妇如初。今言月中有嫦娥,大谬,盖月中自有主者,乃结璘,非嫦娥也。”大团圆的结局实在更像是编造拙劣的“神话”,但这一神话更符合国人求和、求满的心态。

现代以来,对生活温情脉脉的“大团圆”的描写被作家认为是“瞒”和“骗”的文学。现代的作家开始“睁了眼睛看”真正的生活。生活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人间亲情是否那样值得眷恋?嫦娥为什么要离开?又得到了其他的解释。鲁迅的伟大与他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有很大关系,他毫不留情地揭穿了英雄美人的爱情谎言,展现了现实凡俗世界对英雄、对每个人灵魂的蚕食和啮咬。后羿和嫦娥第一次被包围在“柴米油盐”的无奈中,英雄也能为“炸酱面”而气短,嫦娥的离开也许毫无眷恋。看鲁迅笔下的《奔月》实在又“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刚到内院,他便见嫦娥在圆窗里探了一探头。他知道她眼睛快,一定早瞧见那几匹乌鸦的了,不觉一吓,脚步登时也一停,——但只得往里走。使女们都迎出来,给他卸了弓箭,解下网兜。他仿佛觉得她们都在苦笑。

“太太……。”他擦过手脸,走进内房去,一面叫。

嫦娥正在看着圆窗外的暮天,慢慢回过头来,似理不理的向他看了一眼,没有答应。

这种情形,羿倒久已习惯的了,至少已有一年多。他仍旧走近去,坐在对面的铺着脱毛的旧豹皮的木榻上,搔着头皮,支支梧梧地说——“今天的运气仍旧不见佳,还是只有乌鸦……。”

“哼!”嫦娥将柳眉一扬,忽然站起来,风似的往外走,嘴里咕噜着,“又是乌鸦的炸酱面,又是乌鸦的炸酱面!你去问问去,谁家是一年到头只吃乌鸦肉的炸酱面的?我真不知道是走了什么运,竟嫁到这里来,整年的就吃乌鸦的炸酱面!”……

当年闪闪如岩下电,须发开张飘动射日的后羿在日常生活中也只落得这般田地,让人啼笑皆非的同时,也让人认识到生活、乃至亲情极为凡俗的一面。

故里一尊佛的前世今生现代诗歌 篇4

遥对大江,相传已观千年白云

但千年道行未能挡一遭劫难

生生被一条棒子扫落红尘

那棒子据考恰也是佛门宝器

领袖有诗钦定,斤两刚好千钧

北村茅屋里,一位痴汉拥妻叹息

自幼出家,已守十八载木鱼青灯

若非可怜泥菩萨,也坠落红海洋

怎肯欺师背祖,断送了元阳童贞

最可恨养下的小和尚个个顽劣

半夜烧食麻雀,竟敢去盗拆庙门

南山顶峰上,一尊大佛隆重开光

耗资千万元,三年方成的政绩工程

为教经济唱戏,责令旅游搭台

党政联席合议,佛面真用了真金

八丈金身招四方信众如潮

升官发财好姻缘,都说有求必应

东堂政协会,一位法师谈笑风生

说投胎在盛世,真乃做人之大幸

为众生保佑安乐,端赖我佛慈悲

佛门香火旺盛,则全靠领导英明

满座群贤赞法师大有国师风采

委员得以连任,级职已比副厅

央视大看台,叠放神州锦绣风景

金佛与**辉映,都成时尚明星

但我看袅袅青烟中的庄严宝相

总不见灵山拈花时的微笑神韵

倒是方丈眉眼令人想起村头二狗

只记不得他到底姓朱还是姓孙

写于二〇一二年九月十一日

【二】一位比女人还女人的男人

你尽可情切切看得花眼,以为天上掉下个活神仙

以及意绵绵听得骨软,架不住她莺声绕梁千百转

真色迷迷当如花美眷,拥入洞房颠倒衣裳

说不一定还肉麻麻,除非你正向往断臂山

当然不可说,乐意做女人只能是女人的特权

为能侍候皇阿玛,甚至还有男人争着做太监

从古到如今,都不少见阴阳颠倒、龙凤反串

只须弄清哪些是戏说,哪些才是历史的.真面

花家老爹年迈风瘫,导致木兰男装从军十年

杨门男人全都战死,剩下寡妇都作男人使唤

青春毁于战火中,一锅烩了松竹翠与小桃红

为修大寨田,任是铁姑娘,也硬撑着做铁汉

我从不叹息四大名旦的油彩早被雨打风吹散

也殊不信人妖主厨的泰式料理那么值得垂涎

此刻,却也潜心玩味一点文化意义(倘若真有)

敢情这世道,不少人都在暗里修习葵花宝典

写于二〇一二年二月十三日

【三】一幢二十年的高层烂尾楼

还真怀念那时候,当大老吊将孩子从梦中惊醒

我向孩子承诺,高楼建成了,领她上楼摘星星

如今孩子已从云上飞到大洋那边看月亮去了

我还惦记星星呢,绕工地围墙一圈,没找着登楼的门

但我很愿信,一篇颜色发黄变脆的广告文案仍在讲述

春天的故事,一棵经春风春雨催促而迅捷破土的春笋

而且还猜测,那位建筑师以钢筋水泥作诗的创作灵感

极可能来自统计师见证GDP高歌猛进的灰色圆柱模型

我个人的创造性发现是,那玩意儿倒是更像动漫中

孙猴儿玩暴涨后,戳在地上吓得玉帝也落魄的降妖棍

从而不担心,许多星暗云乱、乃至月黑风高的夜晚

那些阴森森、黑洞洞的窗户里,会有妖魔鬼怪滋生

而我最终还是要赞美,作为极具象征性的新地标

至少已经、并且还在继续改良着本地生态环境

整个盛夏,覆盖半条街的阴影为路人提供了惬意清凉

尽管墙根下,一冬积攒的冰凌入春看着还冷得透心

“类信贷”的前世今生 篇5

信贷经验 | 审贷感悟 | 案例解析 | 行业宏观 | PPP专栏

点击上方蓝色字体免费订阅

作者 | 王尔帝类信贷之迷——缘起 作为近些年国内银行业最大的创新之一,类信贷业务用辉煌的业绩,开启了诸多银行趋之若鹜的疯狂盛宴。应该说,类信贷业务是资本与监管之间反复缠斗后的特殊形态,具有极高的隐蔽性。然而从2015年末开始,其庞大的规模伴随着深刻的隐患开始逐渐浮出水面。一什么是类信贷

(一)疯狂出表

从形式上来看,类信贷是银行信贷资产的疯狂出表。银监会首次引用“类信贷”的概念是在《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严守风险底线工作的意见》(银监办发[2016]27号),其范围主要包括银行体系表内外最终底层资产为信贷资产的业务总称。区别于传统银行信贷业务,“类信贷”是利用了表外的资金和资产大做文章。从影子银行,到信贷资产转让,再到非标债权,实现了业务的大量出表,并且创造了极高的收益。

(二)次级贷

从内容上来看,类信贷就是次级贷。如果拨开眼花缭乱、芜杂不清的千种形态,穿透到最终的底层资产,我们将发现,类信贷投向的客户,往往都是银行由于各种政策限制,正在从表内退出或无法接纳的产能过剩、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等等行业客户。由于这些不符合银行内部风险偏好,或者外部监管要求的“次级资产”,无法从银行表内获取常规的信贷资源,而商业银行又迫切追求信贷扩张,便滋生出了类信贷的资产出表。二类信贷的发展

(一)从表内到表外

为了看懂类信贷业务,我们不妨简单回顾一下它的发展过程。说来也巧,提到次级贷,人们自然会想到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而正是在次贷危机之后,中国的次贷业务却迅速逆市发展起来。

从2010年起我国的影子银行迅速扩张,大大小小的信托公司遍地开花,热闹非凡。其主要的业务模式就是银信合作,由银行设计和发行信托产品募集资金,信托公司再将资金对接到有资金需求并愿承担高利率的客户中。这些客户其实就是银行由于各种政策限制,正在退出或无法介入的客户。在与信托公司的合作中,影子银行9%-15%的资产价格不断撩拨着银行的心弦,但囿于监管,银行表内的信贷业务无法接纳这些资产。于是银行开始尝试利用信贷资产转让,或者信贷资产理财——即后来的非标债权,用理财资金对接资产,从而将资产出表。

银监会随即出台文件,不允许理财资金直接购买信贷资产(银监发[2010]102号)。其本意是希望银行引入第三方进行风险隔离,但是后来银行仅是在产品组合中加了一层通道,让资金稍兜了一个弯,并没有将风险转移。

同时银监会在多份文件中,强调了一系列的“应当如何”、“不得如何”,对信贷资产出表业务制定了复杂的细节、繁多的禁忌,试图延长业务流程,提高交易成本,从而不断抬高业务门槛,进而挤压业务规模。但是遗憾的是这些文件并没有对出表的模式做出清晰的规范和引导。而且更致命的是,缺乏有效的监督执行的手段。

而银行通过引入信托、券商、基金子公司、融资租赁公司等机构合作创新,混业经营,由于银行在资金和资产方面都有绝对话语权,所以各种模式都能轻易打通。通过这些模式,银行将监管要求逐步压降的资产,在表外用高价格承接回来,从而极大提高了收益水平。

(二)从表外到表表外

针对银行表外业务的大量扩张,监管层进一步展开了各种围追堵截。比如要求信贷资产收益权转让必须全额计提拨备,占用经济资本等等。但逐利的资本从不会坐以待毙,银行紧接着创新出了各种方法夹缝求生。利用买入返售、远期回购协议,以及自有资金池的灵活错配,银行将表外的类信贷业务彻底从资产负债表中挪走了,或者称之为表表外业务。通过类似于反担保的抽屉协议,使信贷结构中的出资人变成了名义出资人,但实质出资人却又并不是真实的风险承担主体,而最终为风险兜底的机构,表面上已经与这笔业务没有关系,也就根本不会计入其资产负债表中。

最终,类信贷业务再一次躲过了监管层的视线,开始疯狂扩张,变成了冲出牢笼的洪水猛兽,还未成熟,却已泛滥。类信贷之痛——执迷 三类信贷的风险暴露

(一)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国内银行业在几十年间逐步构建起来的风险防线,在类信贷业务中几乎被摧毁殆尽。类信贷虽然在躲避内外部的监管中屡建奇功,但在应对各种风险时却直如飞蛾扑火一般彻底迷失。

为了追逐高回报,类信贷业务可以抛弃掉银行业本该有的审慎理念和严谨流程,抛弃掉尽职调查、风险评审、贷后管理等等各种风控手段,取而代之的是浩浩荡荡的资金,轰轰烈烈的项目,和表面上红红火火的业绩。但是所有的繁华都孕育着毁灭的种子。迅速提升的业绩和巨大的利润让人们变得膨胀和短视,也让类信贷业务欲罢不能,欲壑难填,从而使金融市场的整体风险迅速提升。

首先是类信贷的资产大部分都是“两高一剩”等限制性行业,或者原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行业整体的违约风险极高,而过度授信又加大了其泡沫,当其项目收益率不足以偿付类信贷利率时,整个游戏就变成了庞氏骗局;其次是类信贷业务的行业集中度和客户集中度极高,实体经济的风险极易放大倍数地传递到金融系统当中;最后是类信贷业务的风险缓释基本为零,由于类信贷的资金池中错配了大量不同期限、不同收益的结构化产品,根本无法将风险有效隔离,所有风险都由银行兜底,即使有个别银行能够侥幸将风险传递到了下一家手中,但对于系统整体而言,风险却越累越高,一旦潮水落下,便会空降成表内不良,甚至有可能引发系统性的风险。

(二)宏观经济的泡沫化

银行信贷对于企业来讲是一种财务杠杆,通过负债经营,加大杠杆,可以借鸡下蛋,在利润率不变的情况下,提升利润总量。而类信贷业务对于银行来讲,本质上也是一种杠杆,同样是利用非权益的体外资金池,对接表外和表表外的资产,来提升利润水平。所以这种模式对于供求双方,对于实体经济和金融市场,都是一种加杠杆的经营活动,进而加速了双方泡沫的形成。

更重要的是,类信贷使企业过度的负债经营,加大了财务杠杆,并开始极度膨胀。由于近些年我国持续宽松的货币政策,许多授信客户通过年年倒贷,使银行借款几乎变成了自有资本。不知从何时起,贷款挪用、借新还旧、短贷长用等等手段,已经成为了部分银行与客户间公开的秘密。而一些规模庞大,银企合作密切的客户,通过多家银行的类信贷资金,已经能够组成自己期限错配的资金池,玩起资本游戏,甚至搞起地下钱庄,或者干脆变成庞氏骗局,把银行绑架成了过河的卒子,只能陪人家一条路走到黑。

这类客户往往都是旧经济中的贵族,比如钢铁、煤炭、房地产,或者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他们利用高利率吸纳了大量的类信贷资金,但是一方面该行业整体的下行趋势是无法逆转的,短期的输血只是饮鸩止渴,而且过高的财务成本又加重了企业负担,造成更大的隐患;另一方面这些行业对类信贷的掠夺,客观上抢占了新经济的金融资源,哄抬了市场上的资金价格,使金融资源的使用效率极大降低。旧的不去,新的不来,短期内充裕的类信贷资金客观上推迟了去产能、去杠杆和产业升级等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类信贷之殇——轮回 四类信贷的风险分析

(一)反复的创新博弈

在IT领域有一个著名的“诺威格”定律,是由Google研究院的主任,诺威格博士提出来的。他指出“当一家公司的市场占有率超过50%以后,就无法再使市场占有率翻番了”。表面上看这是谁都明白的大白话,但却道破了许多企业,甚至行业的兴衰命运。

一家企业在发展上升期,可以通过抢占同行业的市场份额来实现自己的利润。当企业业务较少时,他可以保持每年20%、50%,甚至100%的利润增速,而当他的市场份额达到50%以后,或者整体行业的市场空间迅速收窄的时候,他就再也无法重现昔日的增长步伐。可这时,他如何向投资人交代?如何向管理层交代?如何向“追逐增量”的绩效考核交代?于是“创新”,“转型”,“跨界”就成为必然的选择。这就解释了IT行业的巨头们,在纵向发展触顶后,便纷纷开始马不停蹄地横向跨界。

国内商业银行在2012年前,利润飞速增长,凯歌高奏,笑傲江湖。但在利率市场化、存款理财化、经济下行资产质量恶化之后,利润迅速收窄。这时摆在商业银行面前的局面是,负债成本连年上升,资产业务每况愈下,中间业务难当大任。但从上到下的考核导向仍旧是“增量考核”,利润只能增长,不能下降。逼得大家必须要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要业绩、要创新、要寻找新的业务模式和盈利模式。这是特定阶段下,摆在每一家银行面前的新课题。

(二)宽松的货币政策

类信贷业务发展的又一个背景,是我国近年来持续推行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双重力量交织的经济格局。我国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工具发展较慢,主板市场融资的闸门时断时续,而且效率较低。原本为了补充和完善主板市场功能的新三板,由于缺乏有效的二级市场流动性,始终不温不火,并没有发挥预想的作用。对于真正符合条件的融资主体,其实相对缺乏融资渠道,从而形成了“场外融资”的大量需求。民间融资、影子银行、非标债权等模式应运而生。但这些种野蛮模式只看收益,对风险控制过于宽松,导致了“劣币驱逐良币”,接纳的资产鱼龙混杂,甚至风险颇高,积累了极大的风险隐患。

国内广义货币供应量M2,从2012年的97万亿,增长到了2015年的139万亿,年均增长14%,而同期的GDP年均增长仅有9%。近四年间,广义货币供应量不但显著高于GDP,而且其增速也显著高于GDP增速,使M2/GDP的比值持续扩大。

积极的财政政策带动了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也吹大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钢铁等部分产业的泡沫。

地方政府强烈的投资欲望,成为类信贷快速发展的主体力量。近年来各地方政府纷纷建立表外工具借款,为开发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在实体经济增速放缓的过程中,大量的资本通过各种形式又被吸纳回了过热的泡沫中来,使尾大不掉,终成大患。

(三)原始的逐利冲动

在我国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资金的价格在同业和跨界的竞争中迅速提高,银行的利差迅速收窄,只有通过扩大规模来维持利润水平。但是,国内银行业的信贷规模要受到存款准备金、贷存比(今年已取消)、资本充足率等指标的限制,同时表内信贷资产还要受到经济资本占用等指标的约束,最后表内的利差收入还要受到贷款减值准备等项目的调剂,所有这些使得传统的表内信贷几乎毫无利润可言。于是,银行与监管层之间便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缠斗,衍生出了天量的类信贷。

其实金融行业天生就有一种脱离监管、脱离实体经济的冲动。金融本身并不直接创造价值和财富,它的价值本应是通过实体经济来实现的。如果把实体经济看做一个企业的话,资本的利润其实夹在企业的财务成本中,要受限于企业的毛利率。如果企业的毛利率不高,承担不起过高的财务成本,便支撑不起金融行业的增速要求。但是金融又是一个资本逐利的竞技场,永远在贪婪地追逐利润。所以纵观历史,每当实体经济遭遇下行周期,资本市场都会经历一场泡沫破灭的危机。从郁金香泡沫到伊利运河泡沫,从1929年大崩盘到滞涨危机,从互联网泡沫到次贷危机,屡试不爽。无论是混业还是分业,无论是巴塞尔协议还是存款保险制,无论是表内还是表外,难以克制的其实是人性的贪婪和恐惧。五类信贷的风控建议

(一)更灵活的风控 在商业银行的这场击鼓传花游戏中,很难有人能独善其身,也永远不会有办法能一劳永逸。风险的形态始终都在运动变化当中,也许未来对银行风控的要求,不是谁能高瞻远瞩高屋建瓴,而是谁能更及时地对变化做出反应,谁能更深刻地对现象进行洞察,谁能更灵活地对问题进行纠偏。

风控已经不能仅仅局限在业务流中的一个环节和一个阶段,那样只会被轻巧地越过或是蒙蔽。正由于逐利的冲动无处不在,所以风控需要不断地拓展更全面的视野和体系,不断地探索更灵活的角度和手段。

(二)更全面的监管

为了摆脱银监会的围堵,类信贷融合了信托、券商、甚至保险等各种通道的产品,从而变成了地道的混业经营。但分业的监管显然还没有做好准备。

以“非标债”为例,银监会的定义是“未在银行间市场及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债权性资产”(银监发[2013]8号),其内涵主要指信贷资产类理财和信托等“债权”,证监会的定义是所有场外交易产品,包含了股权、债权和其他权利,保监会的定义基本采纳银监会,但三会对“非标”的风险偏好和管理措施是大相径庭的。类似的,“资金池”这一形态,三会也同样存在不同口径、不同偏好的问题。

当混业经营遭遇分业监管,就会产生监管套利的空间。尤其是在各自为战又屡屡失利之后,显然需要一种更为全面的监管体系。

(三)更健康的模式

客观地讲,类信贷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产物,无论是需求方,还是供给方,都实实在在拥有庞大的市场。这种模式正是市场在多方博弈后,对以商业银行为中心,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秩序的挑战。而这一金融秩序已经运行了三十年。从这一角度理解,剑走偏锋的类信贷,其实也是对新模式、新秩序的迫切呼声。

中国时尚的前世今生 篇6

这样一个充满馨香、绵柔、精彩纷呈的时尚画卷,作为我们往往竟不知从何下手,我们从来没有读懂过我们的先辈,甚至我们也不打算读懂先辈们遗留在历史尘埃中那精彩绝伦、天人合一的万法自然的人生哲学!我们更是丢弃了先辈们创造的不输于任何民族的时尚宝库,不知是无知还是浮躁,总之,我们丢弃了我们最为宝贵最应值得继承和发扬光大的瑰宝,于是我们膜拜在西洋列强的脚下!

在人们的印象中好像中国自古以来就缺少时尚,这个国度从来和刻板、僵化、封闭、沉闷紧紧相连,然而,翻开中国的历史,细细品味历史沉淀下来的漫长岁月,我们仿佛可以领略到穿过历史尘埃那散落在书籍之中我们先人曾经那样飘逸、那样不拘一格、那样热衷于追逐那时最时兴、最具个人享受的生活态度!他们曾经那样热爱生活,妆扮生活,曾经那样热爱美,那样善于创造美,给冰冷的历史平添一抹那温柔迷人的风情!

所以,如果不带任何偏见和选择性失明,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的历史有多长,中国的时尚就有多长!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时尚发展史!

那么究竟什么是时尚呢?按照来自权威的解释,时尚就是在特定时段内率先由少数人尝试、预认为后来将为社会大众所崇尚和仿效的生活样式,时尚这个词最早出自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夫道学者,学士大夫所当讲明,岂以时尚为兴废。”后来清人钱泳在《履园丛话•艺能•成衣》:“今之成衣者,辄以旧衣定尺寸,以新样为时尚,不知短长之理”中将“时尚”与衣服挂钩;如今时尚一词已经是个包罗万象的概念,它的触角深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是口不离时尚,已成泛滥成灾之势,

在时尚已被“庸俗化”、“恶俗化”的语境里,这里很有必要就其核心内容进行通俗的解读,按照权威的说法,时尚首先绝对是一个小众的生活方式,它是某个时代少数派意见领袖的先锋试验的作品,继而引发大众的追随,继而普及成流行文化,所以我们常常有一个误区,把时尚和流行相提并论,就是所谓的时尚流行或者流行时尚,我们直接把时尚等同于流行,把流行等同于时尚,其实,是先有时尚,然后才有流行,甚至可以这样说,时尚是流行之母!没有时尚的孕育就不可能产生流行!

而现在所谓引领时尚潮流的西方各大品牌无不如此,他们的品牌聚焦的就是当今那些少数派的意见领袖,像好莱坞的明星、体育明星、甚至政治人物等,他们品牌的策划、宣传等无不围绕这些而进行,通过这些明星所散发的影响力,进而推向大众,造成一种流行趋势。而这些品牌通过这些明星人物的试验、孕育之后,随着当今世界传媒资讯的发达和辐射力,转瞬便在世界各地流行开来,西方品牌在中国的成功之道就在于此。而中国品牌所扮演就是追随者的角色,并且散播影响我们的普罗大众,如果说欧美品牌很好的起到了传播本国文化的作用的话,那么我们的品牌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几乎为零,甚至是负面的影响,他们不过是欧美品牌在中国的代言人!看到LV我们就想到法国,看到“可口可乐”我们就想到美国,看索尼,我们就想到日本,而想到中国只能让人想起清朝的长辫子、分来飞去的武林人物、陪汉奸上床的无知的女人!

因此从这点上说,我们既没有弄懂什么是时尚,也没有搞明白怎样创造和传播带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时尚,与西方列强相比在这点上我们还是幼儿园的学生!

尿液检测的“前世今生” 篇7

公元1000年, 波斯名医依斯梅尔总结了他对尿液的研究, 并描述了7种针对尿液的观察和实验。到了中世纪, 显微镜的出现, 让医生可以看到尿液中的有形成分, 也是在这一时期, 发现了管型。随着检验学的发展, 伴随着血液细胞检测的发展, 苏格兰名医爱迪, 用爱迪计数法, 建立了尿沉渣定量检查法。

到了20世纪, 尿液分析成为了临床实验室的常规检测。同时在这一时期, 滤纸的发展与化学法的发展, 促进了过筛实验的发展, 即用试纸条作为载体, 用干化学法做底物反应, 对尿液进行过筛性实验, 并在不断的发展过程当中, 逐步对检测进行标准化的规范。1991年, 美国实验室标准委员会, 提出了尿常规检测的标准, 对尿液分析和尿液标本的采集、转运和保存提出了要求。我国也在1983年提出了这一问题, 并在1995年武夷山会议提出了尿液分析的标准化建议。

目前由于我国医疗卫生发展不均衡, 各个省市、各个医院, 对尿液分析的方法不尽相同。尿液干化学检测发展比较早, 技术较成熟, 各级医院均能开展。但尿沉渣分析仍以人工镜检为主, 在有条件的大型医院开始采用全自动化分析仪, 中小型医院以人工镜检或者半自动仪器为主, 其中手工方法有采用载玻片, 有的采用KOVA板, 还有用手工染色方法的。然而在某些地方, 有形成分的检测不开展。干化学毕竟是半定量的过筛, 而且影响因素多, 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假阳性及假阴性, 因此我们要将干化学的结果与临床相结合, 才有可能得出相对正确的结果。

因此, 引入正确高效的尿液有形成分检测方式, 势在必行。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进入20世纪以来, 尿液有形成分的检测方法不断地推陈出新:从最早的人工显微镜计数法, 到多媒体显微成像人工计数法、流式细胞仪分析法, 再到后来先进的数字成像自动识别法。可以说, 尿液有形成分的检测方法的技术水平已经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回想起刚开始的人工显微镜计数法, 虽然在结果的精确性上有很大的优势, 但却费时费力, 对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很高, 同时结果也存在着很大的人为差异。

多媒体显微成像人工技术法的出现,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 提高了工作效率, 但仍然没能解决主观判断结果的所有影响因素, 结果的差异还是很大。同时还存在着液路堵塞、清洗困难等使用问题, 所以在一段时间以后就被流式细胞仪分析法给代替了。

流式细胞仪法大大减少了人力物力, 无论在速度上还是在项目上都拥有很大的优势, 让使用者的双手完全从人工操作的繁琐中解脱了出来, 同时还拥有一定的定量参数信息, 便于医生对样本结果的判读……等等。可以说, 流式细胞仪法引领了尿液有形成分检测技术的第一次革命。

但是, 在这辉煌的背后又带来了新的困扰。由于尿液里面有形成分的形态和种类非常之多, 而且有很多形态类似根本性质却截然不同的有形成分, 流式细胞仪法以一种类似于盲人摸象的方式来识别区分尿液里面各种有形成分, 难免会造成较大假阳性率、假阴性率, 同时也会大大增加复检率。这样反而增加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 降低了结果的准确性, 实际仅能用于初筛。同时, 由于需要使用大量的特殊液体试剂, 无形中也增加了检验科室使用的隐性成本, 违背了引进尿液有形成分自动化分析仪器的初衷。

这样的遗憾直到数字成像自动识别法的出现, 才得以很好的解决。

这种方法既继承了人工显微镜计数法在结果上的精准, 又融合了全自动仪器在检测中的快速高效, 使其成为了尿液有形成分检测技术的第二次革命。它不仅拥有高效的运行时间, 同时以较高的识别率和较低的复检率获得了使用者的一致好评。可以说是自动化仪器最大程度地替代人工显微镜计数的一种优秀的方法学, 很好地在效率和结果的准确度之间寻求了一个恰当的平衡点。

这其中最优秀的代表当属朗迈全自动尿液分析流水线, 它是来自欧洲原装进口生产制造的一体化流水线, 集合了尿干化学和尿有形成分分析两大部分。一键式操作, 全景式视野图片, 不但操作快捷高效, 最为关键是尿液有形成分检测方面采用了全自动显微镜镜检方法, 有效地整合了人工镜检金标准的准确性和全自动仪器的高效率。集自动筛选与人工复核于一体, 无需复检, 机内自动离心加上高科技的神经网络系统, 提供尿液样本的高清晰全景视野图, 机内人工实时复核, 也避免了耗材的浪费。在使用经济性上也有它独到之处, 无需任何特殊液体试剂, 单人份耗材成本可控, 避免了使用中隐性成本的产生。

套套的前世今生 篇8

安全套的前世

所有负责任的讲述都是从“long longago”开始的: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埃及,也就是公元前两千多年,那里的人还比较崇尚“自然”。男人的阴茎就像女人的胸部一样,是值得他们骄傲的地方,当然要用好看的首饰装扮起来。这种挂在那里的装饰品就是安全套的最古老最原始的形态。而这种原始的套套也不是什么人都能挂的,它象征着财富和地位。

一千多年过去了,那些古埃及人的后代们发现祖先发明的那玩意儿只中看不中用啊,和老婆亲热的时候完全派不上用场,平时也难免叮铃咣当地略嫌麻烦。这时的古埃及人卫生意识开始加强,为了防止亲热过程中会发生感染,疾病,他们用山羊等动物的膀胱或盲肠来做安全套。

现存最古老的安全套

荷兰的一次性爱展览中,展出了10个在英国伯明翰的达德利古堡发现的安全套(还没有使用过,当然,也不指望它们还能用)。据考证,它们诞生于1640年左右,是用鱼鳔和动物肠子做成的,一端用丝线紧紧地缝起来,另一端开着口,套上后可以锁紧以免滑落。这种套套麻烦的是,需要用的时候,头天要在温暖的奶中泡一夜,不然,恐怕就算手忙脚乱一晚上都套不上去了。

安全套的今生

现代安全套是17世纪的英国人Condom先生发明的,据说这个人是英国查理二世的御医,所以我们看到安全套的英文就是“condom”。Condom把小羊的盲肠切成合适的长度,晒干后用油脂处理,还在开口的那段系上绢线,并用缎带做装饰。有人奇怪了,一个普通的套套,用完就扔的,还需要装饰吗7这个套套的“始祖”可是能反复使用的,市面上甚至还有二手安全套卖。此发明一出,举国欢欣,查理二世当仁不让,成为安全套的第一个受益者了,使他免去了中国同行同治皇帝那样花柳沾身、英年早逝的危险。而英国也因为这个小小的发明创了不少外汇收入。

这时的安全套主要是被人们用来预防疾病的,直到18世纪,人们才开始重视它的避孕功能。随着安全套在社会的流行,为了让它更“安全”、更有效,人们不断研究、改进安全套的材料和制作工艺,橡胶制作的安全套被发明出来了,它取代了原来用动物肠子做的安全套,价格更低廉,品质也更可靠。

上一篇:原创设备管理系统下一篇:看世界杯350字优秀作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