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中国文字博物馆有感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37中国文字博物馆有感(共7篇)

37中国文字博物馆有感 篇1

3月15日,我酒店组织部分人员到河南安阳中国文字博物馆进行采风,来到中国文字博物馆首先映入眼前的便是屹立于馆前广场上的字坊,金碧辉煌,庄重典雅。

博物馆主馆以中国文字发生、发展的文化史为主线,历史出土的文字载体、文物为支撑,文字书法艺术为融贯,文字传播应用为注脚,将文字历史、现代和未来汇于一堂,给世人生动阐述了中国文字的历史源流与现代价值,使我们每位参观者都身随中国文字的发展而前行,切身感受几千年的中国故事,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影响力。

中国文字博物馆不仅仅是中国文字的传承,更是展现中国当代科技的新貌。

博物馆宏伟壮观的建筑风格,金碧辉煌的装修格调,再加上馆内液晶版本的在现古人教学课堂及各种动态化科技的应用,更是让人叹为观止!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观看的4D版《神奇的博物馆》影片,他把中国的古文化及现代科技应用的淋漓尽致,不仅把中国古代发展史展现给了观众,更是把4D电影的动态感,立体感以及视觉冲击感让观众尽享当代科技的魅力。

37中国文字博物馆有感 篇2

据《光明日报》报道, 中国首座以文字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 前不久在甲骨文的故乡——河南省安阳市隆重开馆, 它以出土文字文物为支撑, 荟萃了历代文字样本精华, 让游客一日千年, 尽览中国文字从远古“婴儿期”发展至今的光辉历程。馆中集中展示了甲骨文、金文、陶文、玉石文字、简牍帛书、历代碑碣、汉字信息印刷术、汉字信息处理、少数民族文字等和文字有关的诸多内容。众多专家学者认为,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浩如烟海的历史, 通过文字的记录和梳理, 其发展轨迹变得脉络清晰、有章可循, 而文字本身百态千姿的发展史也得到生动展示。受聘担任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的是著名学者冯其庸, 李学勤、裘锡圭、饶宗颐、周有光、张颌、杨鸿勋、张海被聘请为中国文字博物馆顾问。

中国文字博物馆 篇3

四千文物集-“墉”

距离甲骨文发现地殷墟约8公里的中国文字博物馆,正门前两只造型奇特而夸张的金色铜质“凤鸟”各立一边,寓意中国文字腾飞。

经过“凤鸟”,就是“字坊”了,采用了甲骨文、金文中“字”之形而建。从字坊通向主题馆干道两侧,由28片铜质甲骨组成的碑林,隐含了殷商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元素甲骨文和青铜器,代表28星宿,象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是古典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体现。

穿过广场,正前即是博物馆主体建筑,它源于殷商甲骨文、金文所概括的最富哲理,最经典。最神圣的建筑形象——象形文字“墉”字造型,不仅表现了中国文字文化内涵,也显示了文字在中国文明发展史中举足轻重的地位。饕餮纹、蟠螭纹图案浮雕和红黑图案的雕墙和雕柱,让人想到了殷商宫殿的“四阿重屋”。

博物馆主体建筑共四层,一至三层是展厅。走进大厅,映入眼帘的是四块巨大的白色浮雕,顶部采用穹庐顶样式,大气磅礴,美轮美奂。四面的浮雕分别介绍了一片甲骨惊天下、中国文字发展简史、中国书法简史,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博物馆现已入藏文物4123件,其中一级文物305件,反映了中国文字发展史基本脉络,被誉为“一部让世人领略中华文明的景观式文字大典”。

博物馆除五个“中国文字发展史”展厅外,还设有故宫博物院院藏中国历代书法展临时展厅,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藏民族文字文物精品展临时展厅等。

一片甲骨惊天下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字和中国的甲骨文共同形成了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唯有中国的甲骨文穿越时空,将生命延续至今。

100多年前,当金石学家王懿荣偶然发现甲骨文并由此展开对甲骨文的研究时,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甲骨文发现地会为中国文字建造起一座殿堂。

甲骨文的发现使安阳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文字之都”。安阳殷墟遗址不仅发现了规模宏大的商城。宗庙宫殿群和王陵大墓,还出土了数以万计的青铜器、玉器,甲骨文,陶器等珍贵文物。特别是自1899年起,相继出土了16万片甲骨,成为轰动中外的考古发现。

博物馆一楼展厅以“一片甲骨惊天下”为名,集中展示了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发掘和研究历程。

游走厅内,仿佛置身于殷商文化的历史长河,一个个浸润着商代独特气息的名词扑面而来:小屯、殷墟、占卜、甲骨;一位位研究甲骨文大师也迎面而来:王懿荣,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凝望着一幅幅历史久远的画面,聆听着一段段令人慨叹的佚闻逸事,真切地触摸到了那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甲骨文的发现宣告了我国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就已形成较成熟的文字体系。如今,发现的甲骨文单字约4500个,能够释读的约1500字。

中国汉字本源

博物馆第一展厅有处是反映古人制陶的场景。一台投影仪正在工作,栩栩如生的雕像后,是看起来触手可及的一泓清水和飞翔的鸟儿。精妙的声光电技术配合,把观众带入史前时代,体会汉字起源阶段的文明脉动。

据载:仓颉造字之后,“天雨粟,鬼夜哭,龙为之潜藏”,揭示了文字“出世”所产生的惊心动魄的力量。

在二樓北侧的第一展厅,栩栩如生的仓颉像和典型的考古地层剖面向人们述说着文字产生的不同版本。在甲骨文之前,中国文字还有一个漫长的发育过程。大汶口文化刻画符号,邹平丁公,高邮龙虬庄的“陶书”,良渚文化陶器上的连刻符号……目前,在河南漯河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年代最早的刻画符号,距今8000多年。

不过,汉字的确切年龄仍然是个谜,但这并不妨碍其作为世界上最高寿的文字一直传承至今。除甲骨文外,刻在青铜器上的商周金文同样重要。金文从商朝开始,至西周达于极盛,共经历1200多年历史。博物馆第二展厅对此进行了细致展现。

殷商文字至西周演化为大篆,其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然而,至战国时,各诸侯国“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言语异声,文字异形”,汉字进入一段混乱时期。秦朝的大一统结束了这段混乱期。公元前223年,李斯奉诏“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创制小篆。

由于书写不便,小篆渐渐“隶变”,一种新的字体——隶书在秦代出现,成为古今汉字的分水岭,从此,汉字又发展出行书,草书、楷书等,但其形态再无大变动。

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考古发现,主要依靠的是文字载体。所以,我们看到早期社会比较多的都是刻有符号的陶缸陶罐,以及甲骨、玉器、石器。这些符号既有形象的图画,又有抽象的纪事,真实地再现了现代文字的最初起源。

八大镇馆之宝

博物馆第二展厅钟鼎千秋、物以载文两个单元,展示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各式造型古朴、庄重肃穆的青铜器;长短不一、难以保存的竹简;造型精致小巧的铜印,晶莹剔透,质地温润的玉器,这些珍贵文物,见证着数千年的文字演变历程。

由国家文物局移交的伯梁其盔,太师虐簋,善夫吉夫酃(2件)、善夫吉夫鬲(3件)、环带纹铜壶八大青铜器,是中国文字博物馆的第一批藏品,为镇馆之宝。

1940年,陕西扶凤县任家村农民任玉在耕种时发现一窑穴,藏有100多件青铜器。当地土匪得知任家村挖出青铜器后,多次包围村庄,拷打村民,导致4人被枪杀,5人被拷打致残,但这批青铜器因被事先转移而未被抢走。两年后,这些青铜器陆续流出,八大镇馆之宝就属这批出土文物。

长方形的伯梁其盨,两端有兽首耳,圆足正背面有壶门形缺,盖上有四个云朵形扉,共31字,记载伯梁其制作此盨,为周王祈福的事,太师廑簋则记载了周王册命赏赐,对研究西周晚期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学术价值,善夫吉父酃2件,盖上有圈状捉手,肩,腹、盖上饰鳞纹,颈饰环带纹。盖榫和口内壁各有铭文15字,对研究西周历史及“善夫吉父”家族有重要意义:善夫吉父鬲3件,系西周晚期标准器,铸造范线范缀清晰,皮壳锈色清楚,有一件尚有挖掘时碰伤的痕迹,铭文17字,对研究西周青铜器及生活礼仪具有重要价值环带纹铜壶,此系西周晚期标准器,壶形制,纹饰属西周晚期典型器制,形体壮美,无铭文。环带纹铜壶颈部有一对衔环兽头耳,非常规整,有较高艺术价值。

馆藏太师虐簋由中国国家博物馆转送。据周代礼制,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因此完整的太师虐簋应为一组4件。另两件分别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还有一件流走海外,2008年现身上海崇源秋季拍卖,拍卖价为800-1000万人民币。

从工艺鉴赏的角度来看,馆藏太师虘簋造型矮而厚重,鼓腹,圈足,颈两侧有风格独特的兽头耳,这个“耳朵”的造型在上万青铜器当中是唯一的。有盖,盖顶捉手为喇叭形。盖面与器腹均饰竖直纹,颈部及圈足上各饰粗弦纹一道,也非常别致。

但是,太师唐簋的价值绝不只体现在它的工艺上,更体现在它的考古价值上。太师虘簋是入藏8件青铜器中铭文最多的一件,这样的青铜器在万余件有铭文的殷周青铜器中,也不过70余件,这也正是太师虘簋价值上千万元的主要原因。

太师虐簋铸铭文7行,共70字,记载周王十二年正月既望甲午日,赏赐太师虐簋的史实。铭文中纪年,月序、月相,日辰四项皆全,可作为西周推断王世的标准器。铭文中“师量宫”为西周很多宫名中仅见,对研究西周晚期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学术价值。

“敬惜字纸”是中国绵延千年的传统。甲骨、青铜器。简帛等都曾做过文字的载体,但同文字关系最密切的当属纸张。公元105年,蔡伦历时8年研制成功植物纤维纸。这些看起来毫无分量的薄片,却成为中国献给世界的最沉甸甸的礼物。进入第五展厅,可以纵览汉字从雕版印刷到计算机时代的历程。

参观中国文字博物馆作文400字 篇4

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到了博物馆门前,最引人注目的是金光闪烁的字坊,它雄伟壮观地矗立在大门口。绕过字坊,穿过28片甲骨青铜器组成的碑林,就来到了主题馆。首先我们看到“一片甲骨惊天下”的字样,想到古代汉字是人们的血汗凝结成的,随后我们看到甲骨坑里那一片片的甲骨,大家都是更深入的体会到古人的用心良苦。

抱着对甲骨神秘探究的心情我们来到了二楼的第三展厅,首先看到甲骨的取代品——纸。

走进去,我们看到造纸术的发明者的头像,大家一定猜到了是“蔡伦”,跟着老师的引导我们看到了造纸术的过程和场景,看到造纸术需要那么多程序,特别麻烦,我认识到我们要爱惜纸张,节约用纸。

最后大家步入第三展厅,大步奔跑到电脑室,这可是我们最感兴趣的。我一会描红,一会玩印刷术,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文字的应用越来越方便。

中国文字有感精选事例 篇5

我是一年级的语文老师,一学期下来,孩子们已经认识的字已有不少,将要认识的字也越来越多。但近段时间,我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随着识字量的增加,多音字和形近字也在不断增加。而第一册教参中的识字教学目标是这样规定的:只要求学生整体认记,不作过多的字形和字意分析。这样一来,为了提高学生对生字的认记,我们惯用的“一字开花”、“给生字组词”、“看拼音写词语”等认记生字的活动中,经常出现“多音字混淆”、“形近字辩不清”、“别字乱搭”等问题。比如:学了问题的“题”、题目的“题”,有的孩子误以为就是提问的“提”;又如,学了刚才的“刚”,孩子们立刻就说了一个钢琴的“钢”;还有张贴的“贴”和服帖的“帖”、棉花的“棉”和丝绵的“绵”、“拖鞋”和“脱鞋”等等,连我们都需要三思后才能确定下来的字,更何况是一年级的孩子们呢?要能辨别清楚是何等难事啊!

如果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忽略了这些,一旦孩子到了高段,就会错字百出,成为“别字大王”……今天听了曹教授这一报告给我很大的启发: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可引导学生分析字形,学生就很轻易记住这些字,比如“燕”:二十个解放军,排队到北京,一个人喊口号,一、二、三、四……是我小时候认这个字时念的儿歌,至今还记得。有些很典型的字引导学生分析字形,编编儿歌,猜猜谜语,确实有助于学生记忆。但是这样的分析一定要在认识字音之后,不能让学生有这样的误解:什么和什么组合在一起就是什么字。因为汉字并不表音,分析字形只是在孩子认识后帮他进一步巩固。但是这样的分析一定不要过多过泛,否则孩子会感到厌烦,会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比如:《月亮的心愿》一课的“累”字,老师引导学生分析,有学生说是‘田’加“系”,老师纠正说,下面不是“系”,是“系”少一撇。孩子大多不认识“系”字,老师这一番话不是把学生越说越糊涂了吗?学生听不懂,哪来的学习兴趣呢?还有“太”这么简单的字,很多孩子都会认了,还来分析,不是多--此一举吗?一节课让孩子们分析七八个字形,其实只有少数孩子在发言,大多数孩子心不在焉。花费了很多时间,字形分析得很透彻,但对于字音,孩子却不一定记住了,因为字形和字音往往是没有什么联系的。我们成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有些生僻的字会写,但是字音总记不住。可见字形分析对识字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

参观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有感 篇6

会计(2)班 乔博儒 12030100

3今天我怀着期待与激动的心情来到了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这次的活动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深入了解和学习中国妇女儿童历史发展的机会。博物馆坐落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大楼之后,长安街沿街,从地理位置上体现出了党和国家以及全国妇联对于妇女儿童发展历史和未来的重视。此次参观活动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从女性学的角度出发,对于我国妇女儿童的发展进程与社会现状,我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前英国首相丘吉尔对于历史和未来有一个经典的论断,“我能看到多远的历史,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很普遍的,一个群体,拥有的历史积淀,决定了它未来的走向和前进的路程。妇女这一群体的过往,从史前时期到今天,从屈指可数的几件文物到大量的文字和实体资料;从石质的纺锤和“精美”的贞操带到西路军女战士战斗过的痕迹;从班昭《女戒》、七出三从,到能顶半边天;从十里红妆、札扎机杼,到婚姻自主、拿枪抗炮……这些的背后,是一个性别群体的抗争和解放,当然,也象征着女性和男性一样平等的现实和未来。

历史博物馆通常的意义是让后人了解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妇女儿童博物馆同样具有如此的意义。但同中华民族从辉煌到压迫,再到崛起的大背景下的历史不同,妇女的历史除去短暂的母系社会,几乎是从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开始就已经开始遭受压迫和奴役。总说我们现在的史观是“男性史观”,为统治者服务的历史对于女性之记载,多则成句,少则一语带过,几乎是无迹可寻的。

从博物馆内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以前的文物和文字资料来看,相比较其它的博物馆,的确是少之又少,而且很多只是“情景再现”,已经没有了原始文物。而从那些残存的,少量的文物资料来看,戊戌变法之前的两千多年里,妇女所扮演的角色无非只属于几个限定的场所:婚前的家庭、婚后的家庭、儿子的家庭,与“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这”三从“是如此相配。甚至武则天,也摆脱不了她的”前夫“,她的丈夫,她的儿子的王朝,也没有把那个”武周“政权延续下去。这说明,在奴隶或者封建社会下给予女性的活动范围是毫无自由的,她们在特定场所下进行男权历史所规定的活动——纺织、持家、生儿育女、厅堂厨房。她们不能选择自己的爱情和婚姻,甚至要为那个她们根本不了解不喜欢的男人戴上耻辱的”贞操带“;她们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和事业,甚至她们要为男人自己的空间和事业付出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她们甚至都不能自己左右自己的身体健康,为了符合当时男性的审美,她们用三寸金莲摧残着自己肉体和精神。她们一生几乎都在为别人服务,没有自我。我想她们其中的很多人也许怀疑过、不满过、甚至抗争过,但很明显的是,她们不得不屈从于不可改变的历史和现实。

当然,女性不是从没有出头之日。凤毛麟角的女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词人,曲艺家、史学家等等。其实从自身情绪出发,班婕妤本人和她所书《女诫》,究竟是给予此后的女性一个确定的行为规范,还是给予她们一个永远跳不出的牢笼。但凤毛麟角仍旧是凤毛麟角的,和庞大的男性群体所构成的社会和政治体系相比,女性所占的比例,可以说是少的可怜。不论戊戌变法的人出于何种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他们仍然是打开了号召妇女解放的新篇章。后来的辛亥革命、兴办女学等,可以说是迎来了妇女等待了几千年的春天。我们不否认封建残余的顽固势力仍旧阻碍着社会的进步,但我们坚信平等和谐的社会终究是有所发展的。

此后,犹如雨后春笋般的,尤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女性得到更大的解放和长足的发展。她们的身影穿梭在新中国诞生前那片混沌黑暗、等待曙光的大地上。不论是两万五千里长征路上,与男人无异一样高寒缺氧雪山草地的女战士们,还是十里洋场上海滩里以美貌智慧周旋其中的地下党们;无论是在国外港澳奔走呼吁新中国的民主人士,还是在淮海战场上缝军衣纳军鞋的妇女们……她们无疑不是贡献了青春汗泪、甚至宝贵的生命。所以宋庆龄成为新中国第一位女副主席,无人异议,因为所有人都看到了女性在解放全中国的道路上那些卓绝的风险和无私的牺牲。

当新中国比《宪法》出台都早的《婚姻法》保障了一夫一妻制的准确实行时,当毛泽东同志斩钉截铁地说妇女能顶半边天时,当第一位女拖拉机手、第一位女飞行员、第一位女火车司机……她们驰骋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时,当妇女职业学校培养第一批职业女性时,世界也清楚地看到中国女性地位质的飞跃和女性自身人格尊严的崛起。

安阳文字博物馆作文 篇7

我们先去了林州的太行山大峡谷的桃花谷,哪儿的风景真美呀,然后我们还去了安阳的文字博物馆。我认为安阳的文字博物馆最好玩了。

博物馆一共分为三成,第一层讲的是甲骨文的出现时间和发现过程,第二层讲的是甲骨文的来历和制作方法,第三层讲的是文字的发展和各个民族的文字。

一层:甲骨文一殷商时期就被发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以前,当地的农民在采收花生时,偶然捡到一些龟甲和兽骨,被当成中药卖给药铺,清末金石学家王懿荣和学生赵军偶然在中药材的“龙骨”片上发现有古文字,于是开始了对此的搜集和研究。

二层: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纪录。商朝的人皆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要卜问,有些占卜的内容是天气晴雨,有些是农作收成,也有问病痛、求子的,而打猎、作战、祭祀等大事,更是需要卜问了!所以甲骨文的内容可以隐略了解商朝人的生活情形,也可以得知商朝历史发展的状况。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绵延使用了一段时期。

三层:现代汉字的发展,也许炎黄子孙根本不曾留意,随着现代信息资讯科技的迅猛发展,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赖以传承和延续的工具———古老的汉语言文字,在目前以英文为主导的现代信息资讯世界,正面临激烈挑战。香港文化传信集团有限公司以发展和弘扬民族文化为己任,几年来,他们投入巨资,组织力量,刻苦攻关,奋勇拼搏,终于使这种被动局面得以彻底改变,并转危为安。该公司及“奇人”朱邦复,从事汉字研究30余年,发明了“仓颉输入法”、首创“中文计算机”、研制成功全球第一颗中文“中国芯”———飞龙中文处理器。近期又与ibm紧密合作,凭着一颗中文“中国芯”,制定了世界多元文化低廉计算机工业全新标准和体系。这是世界信息资讯科技革命性的突破,它打破了电脑单一文化困局,开创了计算机多元文化的新时代。另外还有世界各个国家及各个民族的文字,如:朝鲜文、英文、俄罗斯文、韩文、壮文、伊拉克文、满文等等。

上一篇:读书节讲故事活动总结下一篇:德育教育学生个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