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枷锁读后感

2024-10-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精选6篇)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 篇1

好的小说是什么样的呢?我认为好的小说就是接近生活。那么我为什么读这本小说呢?因为它很出名,是一部名著。然而,往往这样的小说出读者却是无趣的,无趣到不能保证自己是否可以能够完整的把它读完。因为他会写一个人的外观,写一件衣服,或者写一餐饭,十分详尽。可是只要你坚持读下去你却会慢慢的爱上它。

是的,就是爱上了他的真实与平淡。很多世界名著都是这样,描写的只是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冗长而朴实的语句记录着日常生活的琐碎与变迁,和我们一样也只是一个极其普通的人,我们就是在这平常而又平淡的生活中度过一生。

如果一个人没有天分还要不要坚持呢?书中似乎建议我们放弃。我们不是天才,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内也成不了那个顶尖人物,你该怎么做?是尽快停步改投他行,还是继续坚持?

勤奋而努力却没有天分的普莱斯的自杀似乎是作者在建议我们放弃,就连我们的主人公菲利普最终也放弃了绘画这条人生路。人在成长过程中有这样几个阶段;接受父母的普通,接受自己的普通,接受孩子的普通,我们大部分人终其一生也只是个普通人。不是人人都是天才,也不是人人都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我们能做到的就是一天天让自己过好,使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书中诺拉可以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可以是善解人意的恋人。但是,往往这样的人却不被我们珍惜。诺拉独立而坚强,对菲利普的.爱平等而体贴,诺拉就像我们很多人都曾轻易失去的那个人。

生命到底有什么意义?或许你需要一块波斯地毯来告诉你答案。每个人对生命都有不同的解释与态度,作者残忍的告诉我们生命是没有意义的,又大但的让主人公菲利普选择放弃周游世界的梦想而勇敢的接受平淡的家庭生活。是环游世界更能实现人生的意义还是娶妻生子才是人生的意义?或者两者都没意义?我以为生命的意义在书里,可是翻了一大堆的书也没找到满意的答案。我以为生命的意义在亲情,友情,家庭里,但他们告诉的都是他们自己的路而不是我的路。也根本不想照做。现在有很多人终日而思,四处寻找,对人生的终极问题并不能得出确切答案。每个人的生命意义只能他自己去找,就像克朗肖所提到的波斯地毯。我们经历的生命过程就像在织一张波斯地毯,有人织出了绚丽多彩,有人织出了杂乱无章,生命的意义就在这张地毯中,你织出什么样子,就代表什么意义。但无论如何,你最好把它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谈人生的意义,我有时也怀疑这文学的意义,它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就拿我自己整天写的这些文字来说,它没有给自己或他人带来明确的作用和实际意义,或许写作和阅读就是它本身,并不为某个人而存在,它的意义也只是取决于写作和阅读他的人。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 篇2

一、金钱欲的枷锁

《金锁记》题为“金锁”, 文中也多次直言“黄金的枷锁”, 由此我们可以看见束缚曹七巧的金钱欲望。作为姜家二奶奶, 有着一个身患软骨症, 不能钻营的丈夫, 金钱是七巧唯一能抓在手里的东西。纵使七巧总是埋怨哥哥嫂子把她“卖”给了姜家, 其实七巧为了钱心里也是愿意的, 若非如此, 凭七巧的个性, 谁能真正强迫她?为了钱, 七巧嫁到了连仆人都瞧不起她的姜家, 日日夜夜饱受毫无生气的丈夫的折磨, 在姜家的病态生活, 极大地刺激了七巧的金钱欲, 使她比任何人都迫切地渴望金钱, 希望借此带来物质保障, 消除残酷现实中的危机感。终于, 七巧在老太太死后分得了一部分家产, 把钱抓在了手里。面对得之不易, 以一辈子为代价换来的金钱, 七巧变成了守财奴, 身边人都变成了觊觎她钱财的人, 自觉地套上了黄金的枷锁。“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 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 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1。七巧用黄金的枷角劈杀了芝寿、绢儿, 更葬送了长安长白的一生。出于对金钱的欲望, 七巧选择了加入姜家, 出于对金钱的守护, 七巧放弃了季泽, 失去了对男人的信任。七巧的悲剧由她强大的金钱欲引起, 同时七巧对金钱的控制, 在一定程度上是带有女性意识的, 她之所以牢牢抓着自己的钱, 也是因为潜意识里觉得这钱总有一天会落到男人手中, 所以对除儿子之外的一切男人都充满敌意。这却从侧面反映出了七巧对男人的依赖, 即使七巧一再强调男人都是不可靠的, 却没发觉自己一直都在忌惮着男人, 充满对男人的恐惧, 这正是宗法社会影响的结果。在宗法社会中, 女人一直作为男人的附庸而存在, 而女性想要得到财富更是难上加难。七巧的一生是悲剧的, 是因为她的金钱欲不能在当时的社会以正当正常的方式得到满足, 也因为她没有真正在封建社会觉醒。

二、情欲的枷锁

那么七巧是如何陷入黄金枷锁中的?有学者曾指出, 题为“金锁”, 实为“情锁”, 七巧戴上的不是黄金枷锁而是对季泽的情锁。就我看来, “金锁”确为金锁, 只不过除了这道金锁外, 七巧戴的还有一道情锁罢了。这是每个人身上都戴着的枷, 一道名为金钱欲, 一道叫做情欲。作为一个正常的女性, 七巧是有情欲的, 但是丈夫却患有软骨症, 自然不能满足七巧的情欲, 于是七巧将目光转向了季泽, 渴望通过季泽获得爱, 然而季泽一向以金钱为先, 不愿意招惹她, 七巧只能将情欲生生压制下去, 变得更加歇斯底里起来。当季泽来访, 七巧是欢喜的, 但洞悉了季泽的动机之后, 七巧愤怒地打翻了酸梅汤。这里的酸梅汤带有女性情欲的象征:玻璃杯被打翻, 酸梅汤溅了季泽一身, 意味着女性情欲全盘皆输。季泽将七巧的反应视为疯子行径, 扬长走人。金钱在先的季泽看重的从来都不是七巧对他的情欲, 七巧的情欲出口也丧失了。七巧后续反应也令人寻味, 酸梅汤隐喻找不到归宿的女性情欲只能“一年, 一百年”点点滴滴坠地而循。季泽并未得到要骗的钱, 七巧在金钱上毫发无损。她失去的乃是情欲出路的唯一寄托。最大的心理支柱已倒, 唯剩的是前半生换来的钱, 自然要守。经过七巧与季泽的这次交锋, 七巧的情欲出口彻底被封锁, 与之相对金钱欲望越来越强烈, 同时衍生出了近似变态的控制欲, “七巧之千方百计折磨媳妇可理解为一名终身情欲被压制、精神被磨蚀、人格被扭曲的单亲母亲对儿子的非常态霸占。”2

三、欲望下的社会思考

张爱玲写七巧的情欲, 并不是带着批判的目光, 而是想借七巧引发社会的思考。情欲是每个人都有的, 男人的情欲很容易便能找到出口, 也不会招致多少指摘, 而女人被困在深闺大院, 受社会道德和伦理舆论的影响, 有着和男人一样的情欲, 却找不到宣泄的出口, 才引发了情绪失控和精神障碍。从这个角度出发, 作者女性意识的觉醒也就不难看出了。受西方思想影响, 再加上有一个文明开化的母亲, 张爱玲对于女性独立、男女平等一直都充满渴望, 但张爱玲笔下的女性却依旧饱受封建制度的折磨, 这是因为张爱玲已经意识到在她所处的时代, 男女平等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正因为无望, 所以女性的原始欲望只能被压抑, 只能被围困在枷锁之中, 面对命运, 这些女性无一不是恹恹的模样, 在无望的挣扎中走向绝望。

四、对比后期《怨女》

《怨女》是张爱玲后期对《金锁记》的改写,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对这篇文章的喜爱。《怨女》的大致故事情节和《金锁记》是一致的, 但是对于女主人公的欲望却有了不同的描写。《怨女》中增加了对银娣少女时代的描写, 通过对比出嫁前的潇洒快乐和出嫁后的压抑, 表现出了银娣的一个“怨”字, 但和《金锁记》相比, 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银娣和三爷终于有了实质性进展, 作者为他们在寺庙安排了一场偷情的戏码, 把偷情安排在象征着封建制度伦理纲常的寺庙前, 可见张爱玲对封建宗法对女性压迫的反抗心理, 《怨女》与《金锁记》不同的地方在于银娣找到了一定的情欲出口, 并最终把钱借给了三爷, 但其结果却和七巧并没有不同, 依旧被黄金枷锁束缚至死。作者给了主人公新的机会, 新的选择, 却逃不脱悲惨的命运, 这其中, 是不是隐含着作者对社会的失望呢?

在张爱玲看来, 导致悲剧的不仅仅是有了欲望, 还因为没有追逐欲望, 满足欲望的条件, “宗法社会对女性长期的歧视与贬低, 构成了女性一种潜意识里的病变。”七巧和银娣的歇斯底里来自欲望, 更来自宗法社会对人格、情欲和性别上的压制与剥削。而女性的悲剧就来源于在这压制和剥削中仍不能彻底觉醒, 依旧摆脱不了对金钱的寻求和对男人的依赖, 张爱玲是“怒其不争”, 是借这些人之口, 抒发自己女性主义的悲愤。悲剧并非单纯来自欲望, 而是由于在根本不可能实现自己欲望的宗法社会中仍不能减少欲望。

参考文献

[1]苏丹洁.《名为“金锁”实为“情锁”——论文本<金锁记>之后现代女性主义解读可能》.《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7.

[2]张旻昉.《欲望的纠结情感的泯灭——谈<金锁记>中曹七巧的人物悲剧性塑造》.《电影·文学·艺术》, 2011 (01) .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 篇3

刘 曲

《人性的枷锁》是19世纪英国著名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享誉于世的作品。该小说具有明显的自传色彩,小说从作者本人的思想情感和早年人生经历出发,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叙述了主人公菲利普前半生的迷惘、探索、失望、挫折、和痛苦。故事中,作者大胆地运用了写实与虚构交融的创作手法,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曲折遭遇,揭露了社会从精神到物质上对人的折磨与奴役。

患有先天性跛足的菲利普,在他九岁的时候父母相继去世,他只好到伯父家住,这些灾难无情地夺走了他享受正常生活的权利。他从小就被朋友嘲笑、排斥,没人的时候默默哭泣。他很是踌躇,于是他虔诚祈祷,却没有得到任何的帮助。但是伯父的病故使他继承了一笔财产,三十岁的菲利普走出了谷底。他用温柔去对待每一个人,付出关心,就算是梅露德蕾,他也无条件卑躬屈膝。他不再对她依恋,摆脱不堪的往事,他遇见了健康、沉静的女孩——莎利,她和病态、浅俗的梅露德蕾形成强烈的对比,尽管她不是菲利普的最爱,却始终抚慰着菲利普受伤的心灵。

一、从社会矛盾中看菲利普的特点

既然说到主人公就不得不说一下作者,因为文章有时候就是作者生活的真实写照。我们就矛盾而言,毛姆说过:“自私、唯心论与淫荡、羞怯、无勇敢、怠惰、敏感、固执和缺乏自信,一个人如果可以具备这些东西就会形成矛盾的统一。”[1]《人性的枷锁》是当时社会矛盾的真实写照,并指出了那个时代社会现实中存在的很多弊端。主人公菲利普接触到了社会中的不同成员,他的女友米尔德丽德——点心店女招待员,是一个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元素。当菲利普忘记一切傻傻地爱着米尔德丽德时,她却同米勒私奔。虽然最后她还是选择悬崖勒马回来了,但这却给了菲利普重重的一击。米尔德丽德是一个视金钱至上的女人,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她认为女孩子只要嫁得好就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完全把自己的存在寄托在别人身上,结果不用多说,她最终只能得到悲惨的下场,沦为卖笑的人。

难以置信的是菲利普对米尔德丽德的所作所为:无论她怎样地伤害着菲利普,菲利普还是坚持傻傻地为她付出。米尔德丽德可以说是一个薄情寡义的女人,因为她对自己的孩子都是无法给与母爱的(她与米勒的孩子,后来被她处死),她还表现出极端倾向,更不用说去对别人有多人情味了。在和菲利普交往期间,她对菲利普的真情实意表现出极大的漠视,更为可恶的是她明明知道自己有性病还将性病故意传染给别人。她想要报复社会对她的不公正,所以这种极端的方式是她最好的选择。这表明她对社会中存在着的诸多的矛盾持有严重的可以说是消极或者病态的态度。从社会道德的层面来看,米尔德丽德无情无意、丧尽人性、作恶多端,但是换个角度来看,她的行为可能是理所当然的,毕竟生活在水深火热的社会环境中令她着实是万般无奈的、带有被迫的感觉。经过和米尔德丽德的恋爱,菲利普历尽苦难,不得不承受着社会生活中的种种复杂关系和人情冷暖给他带来的疼痛。表面上看菲利普像是摆脱了不现实的情欲折磨,更高点是进入了心旷神怡的境界,但是事实上在他身上时刻反映着社会中存在的矛盾。作为资本主义社会里典型代表的菲利普,他的理想和希望不得不化成泡影,社会总是支配着他的生活和命运,他无法自作主张并在很多情况下受着社会的束缚。

二、从作者和全文看菲利普的特点

在《人性的枷锁》中,毛姆的人生态度表明其个性方面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矛盾之处。作为一个正常人应该具备的共性他有,但是他的个性却占到了主导地位,这么多年来,毛姆在对生活、朋友的态度上总是一成不变,可以知道他是一个有规则、原则的人。他视一切都像是风轻云淡,虽然他缺少一份远大理想,但是他就是喜欢在自己不被打扰的世界里生活,也许只有那样才不会让他感到疲惫。毛姆就是一个充满“个性”的临床医生,有时候他喜欢评判别人的对错、善恶。按照罗宾·毛姆的观点,他就是一个胆怯而且还带有悲观情绪的社会旁观者。

有的人认为:“就菲利普而言,他的跛足很可能就是毛姆命运中有口吃的小说式写照。”[2]这也许就是畸形足的一个象征。我们来思考一下“如果他的口吃可以治好的话,威廉也许就可能不会成为不可知论的人;要是他不是口吃的话,几乎可以说威廉成不了一名作家;他有可能会像自己的兄弟一样成为一名律师。口吃这个缺点使威廉变得寡言自卑;口吃恰恰促使他成了一位很好的旁观者;也促使他成为一个对生活冷漠的观察者,这些现象都反映在他的作品里。也许口吃才使得他的散文精炼、清晰。口吃使他的对话巧妙变换着而且一直保持着和谐平稳。口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他成名。”[3]在《人性的枷锁》中,描述菲利普与姑娘打交道缺乏很大经验一事,作者写道:“他的想象力,还有他看过的书籍,唤起一种想在女子面前保持风度的愿望……存在着病态的羞涩心理,但是他又确信自己本能应该显示出狂放不羁、风流倜傥的骑士风度,结果可想而知当然被折腾得不知该如何是好了。”[4]

结语

《人性的枷锁》这部小说,它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可以把故事编制成一幅画面让人能够一目了然,小说生动地刻画出现实中的人物的性格特点,使人不得不叹一句人性险恶。社会现实就是很多人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却得不到救治。有社会矛盾并掺杂着许多个人矛盾令小说更加富有趣味性。

[1][3]李雪顺.生命似轻尘 死去也徒然——从《人生的枷锁》看毛姆的生命观[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4):35,29.

[2]许娟莉,韩鲁华.超越感性回归理性——对毛姆《人性的枷锁》的接受与解读[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40.

[4]段建军,杨丽.在失落中寻求爱的寄托——评析毛姆《人性的枷锁》中菲利普的情感历程[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1):23.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书评 篇4

人类可贵之处就在于每每跌跌撞撞疼痛前行的路上,哪怕世俗再残酷,我们仍在不断追求向往那美好的生活。而思想一定是自由的真,善,美作为衡量人性的标准,显得重中之重,不可或缺。

爱情,我们将其倾尽心力去追求的,也终将会失去,因为我们谁也不曾真的属于谁,我们甚至都不属于自己。妙的是,它所带给你那种幸福愉悦的感受,真实又幸福,但你最后又不得不为失去后的苦痛来买曾体会快乐的单!爱情会死亡,而温情和习惯会取胜,就像爱有尽头一样,恨也有尽头。然而不能确信的是,我们究竟是仍在爱着呢?还是只在痛惜失去的爱情呢?

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道枷锁,牢牢被牵制住,动弹不得。想要逃脱枷锁便要一一寻求答案。菲利普已然跃过枷锁勾勒出一幅精美绝伦,美不胜收的人生图案。那么你呢?

《人性的枷锁》读书笔记 篇5

最近连读了两本毛姆的长篇,第一部是《月亮和六便士》,接下来准备看《刀锋》,想要读毛姆不光是最近他的书突然变得红起来,《月亮和六便士》很长一段时间在下载排行的第一名,更重要的原因是:毛姆和我同月同日生!我想同月同日出生的人在宿命中一定会有某种相同的地方,窥探他人思想的同时,也许能对自己有一些了解。

《人性的枷锁》是一本半自传的小说,主人公和毛姆本人都是幼年父母先后去世,他在自私冷漠的伯父家长大,成长的过程中曾虔诚的信奉宗教,但很快便意识到宗教的虚伪,他在此后的很多作品中也表达出对宗教的鄙弃。我想书名中所指的枷锁,是小说中主人公在面对宗教和家庭的影响、以及各种所谓常理对人思想的禁锢。

小说的主人公曾在法国学习油画,结识的不同朋友的生存态度和观念开拓了他的思想,使他逐渐成长为思想独立的人,学会质疑很多被理所当然认为的事情。他曾迷恋于一个自己厌恶的女人,一贫如洗时曾想要自杀,后在朋友的帮助下找到服装店的工作勉强度日,在继承伯父的财产后才得以完成医学院的课程,取得了医师执照。

而年近30岁的菲利普最期望的是随着渡轮边行医边到西班牙旅行,欣赏大师的艺术作品。正当梦想马上就要实现的时候,女友的意外怀孕打乱了所有计划,而绅士的菲利普当然不会做出任何伤害他人或不道德的事情,在他打算向女友求婚的时候,他才猛然醒悟到自己的一生一直信奉别人向他灌输的理想,而从来不是出自内心的愿望。选择结婚,并不是什么自我牺牲,而是对妻子、家庭和爱情的渴望,他对这一切的渴望超过世间任何的.东西,他的愿望,是要从纷繁复杂、毫无意义的生活中编织一副错综复杂而又美丽的图案,虽然结婚、生子、最后死去,只是一副简单的图案,但对于从小失去双亲关爱,缺乏自信和被爱的菲利普而言,这不也是一副完美的图案吗。意识到生活并无意义,摆脱了传统观念和环境对人的种种限制,菲利普感到彻底的自由并充满了力量。

人性的枷锁读后感 篇6

普的精神世界

【摘要】英国小说家毛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发表的著名长篇小说《人性的枷锁》,真实地反映出了人性中的善与恶。小说通过对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形象的刻画以及不同人物的多种多样复杂的内心世界的描写,讲述主人公菲利普的成长历程,呈现给读者一个从自我迷失到回归本真的精神历程,达到精神世界以及人性的顶点。

【关键词】人性 枷锁 迷失 回归本真 精神世界

20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作品受到一战与二战的影响,被沉郁病态的风格所笼罩着。这个时期的作家的作品内容悲观绝望,抛弃了理性主义与至善本质的肯定。他们对真理、上帝、爱情乃至人性都提出了质疑,用杂乱随性的叙事方式表达着这个特殊时期人们精神的痛苦挣扎。毛姆在《人性的枷锁》中,对人生的意义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对宗教、爱情以及人做出了透彻的分析。通过描述主人公菲利普曲折动荡的成长历程,对人性的弱点以及人性的缺憾进行了阐述,深刻地表现出了人的精神以及肉体上的枷锁。主人公在亲情、宗教、情欲中迷失了自我,陷入了深深地枷锁当中,最终又突破重重枷锁,重见光明。

一、母爱的缺失与恋母情结中的迷失与回归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着不同的情感特征以及人性特点,在年龄的成长过程中,人性与情感经过了萌生、发展和成熟的历程,成长的过程便是在情感中不断迷失而后回归本真的过程。

在小说中,以主人公的童年阶段作为故事的开端。童年阶段的人性和情感,在弗洛伊德的观点下被认为是恋母情结的产生。主人公菲利普在这一阶段便萌生了恋母情结。在小说的开头,菲利普与女仆爱玛关于母亲去世的对话中可以看出,9岁的菲利普对于母亲的死亡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母亲是在菲利普早年丧父之后唯一的心灵慰藉。在母亲常年卧病在床的情况下,菲利普的童年并没有感受到完整的母爱,正是这样的原因,导致菲利普对于母爱产生了强烈的渴望。菲利普的恋母情结在母亲去世后才得到了彻底的觉醒。在伯父凯利牧师来接菲利普时,菲利普强烈地要求伯父将女仆爱玛一同带走,爱玛在此时是菲利普仅存在世界上的最亲近的人,与母亲有着同等的地位。但是伯父不愿付给爱玛工钱,残忍地拒绝了小菲利普唯一的请求。遭到拒绝后,菲利普“一头栽进爱玛的怀中,伤心地哇哇大哭起来”。母爱的缺失给菲利普的童年带来了非常残酷的情感折磨,在之后的人生当中,这一情感阴影

也一直挥之不去,成为青少年时期菲利普心中的一块伤疤。

恋母情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生活环境的变化而转移到其他对象或者转化为其他形式。菲利普寄居在伯父家时,面对的是与之前完全不一样的生活环境。伯父伯母因为抚养的责任与义务才将菲利普收养,因此菲利普在伯父伯母那里得不到太多的爱。冷血的牧师每天只知道死板地做祷告,伯母心地善良却胆小怯懦,不懂得如何给孩子爱。菲利普在这个家中没有温暖,只有物质上的满足,精神上空虚寂寞,比同龄人少了很多温暖与乐趣。菲利普每天与伯父在家与教堂之间两点一线地生活,表面上很正常,但是菲利普的内心世界中是非常的痛苦与寂寞的。弗洛伊德理论指出,性欲在人的儿童时期就已经产生,男孩儿的性欲对象为自己的母亲,女孩儿则是父亲。而性欲在强烈的压制下会有更强大的爆发。菲利普母爱的缺失无法得到弥补,对母爱的渴求以及恋母情结就变得愈发强烈。这种欲望的不断增长使得菲利普迷失了自我,本能地去寻找感情上的替代品。因此,在伯父家女仆玛丽安亲吻了菲利普以后,菲利普的心中得到了极大的慰藉,并从此对玛丽安产生了极大的好感,从此玛丽安的厨房成为了菲利普心灵的慰藉之所,来缓解因母爱缺失而造成的日趋膨胀的恋母情结。

人在由童年向少年过度的同时,在情感上也会有相应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恋母情结的突破与转变上。由于无法实现的性爱本能的需求造成的欲求不满推动了这种变化的发生。菲利普在女仆身上无法获得被百般压抑着的恋母情结,也无法得到真正的母爱。没有血缘关系的联署导致感情没有自觉性与持久性。在长期的恋母情结无法得到满足的状态下,压抑着的情绪逐渐转化为其它的形式得到发泄。菲利普后来在教会学校中的刻苦学习正是这种性欲向其他欲求所进行的转变。菲利普通过在宗教中麻痹自己而达到恋母情结的解脱。

二、在宗教信仰中的迷失与突破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不论在哪个阶段,都需要一个精神寄居地。而精神情感的建立与构成受环境影响非常大。菲利普在基督教氛围浓重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受到牧师伯父的影响使得菲利普每天都在教堂中进出,而在家中的伯母也经常给菲利普讲解《圣经》中的故事,观看圣经有关的画册,并要求菲利普背诵《圣经》。再这样的环境下,菲利普渐渐认为基督教是生活的一部分,信仰上帝是自己的义务。他坚信神灵的崇高性,相信天堂与地狱的存在。随后,菲利普非常自然地进入教会学校学习,励志成为一个忠诚于教会的终身为教会做贡献的有为青年。进入教会学校之后,菲利普发奋学习,以自己聪明的头脑与不懈的努力达到了优异的成绩。按照这样的节奏,进入牛津大学神学院进修便是菲利普之后的路,也是菲利普一直以来努力想要实现的梦想和伯父的期望。向宗教事业奉献出自己的一生是菲利普一直以来的理想。

在这个阶段,宗教成为了菲利普用来弥补母爱缺失的空当而找到的发泄口。恋母情结在宗教信仰中得到了压制,菲利普在宗教之中寻找到了新的精神依托。他狂热痴迷地信仰基督教,将经书读得烂熟于心,并进入了读经会来显示自己的虔诚。在菲利普读到圣经中“你们若有信心,不疑惑,不但能行无花果树上的事,就是对这座山说:你挪开此地,投在海里,也必成就。你们祷告,无论求什么,只要信,就必得着。”(新约《马太福音》第21章21节)这段话之后,学校牧师碰巧在随后的几天将其作为了布道的题目。菲利普在认真地听完牧师的讲解之后觉得这段话正如在说自己一样,随后他又对这段话反复地诵读,却无法想出这段话中所隐喻的内容。在圣诞节回到家中以后得到了伯父的回答:诚心可以移山。听到这样的回答,菲利普对上帝的信仰变得更加坚定,相信上帝是万能的。“宗教以欲望的世界代替现实世界,以盲目的顺从代替理性的判断”。菲利普在之后的每一天晚上都竭尽全力地向上帝祷告,希望上帝可以在开学之前治好他的瘸腿。菲利普一直坚信通过虔诚的祷告便能够感动上帝,让万能的上帝帮助自己。他幻想着自己穿着新靴子,在足球场上尽情地奔跑。在开学的前一晚,菲利普兴奋得几乎无法入睡,并在寒冷的夜晚全裸进行最后的祷告以示虔诚。结果显而易见,菲利普的瘸腿并没有变好。菲利普非常失望,希望伯父给自己一个解释,为什么自己如此虔诚地向上帝请求某件确定会发生的事情,却没有发生。伯父只是告诉他因为还不够诚心。菲利普觉得这是非常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不论自己多么虔诚都无法接近上帝。菲利普对伯父与上帝都失望至极,觉得自己被骗了。

菲利普对上帝的虔诚信仰遭受了现实毁灭性的打击,从那以后,菲利普对上帝的存在产生了怀疑,不再去做祷告。愿望的破灭让他开始意识到宗教的虚伪,身边的伯父便是一个鲜活的例子。表面上是正人君子,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却是个自私自利的守财奴。教会学校中也充斥着种种不和谐的现象,师生之间的勾心斗角以及同学对自己缺陷的瘸腿的冷嘲热讽和折磨蹂躏,朋友的背叛,都对宗教教义所说的仁慈博爱做出了否定。这种种的现实与理想的差别使得菲利普萌生了“人何必非要信上帝”的想法,然后果断地放弃了宗教这条衣食无忧的平坦道路,他终于明白自己的人生不能交给上帝决定,对伯母的哭泣哀求也熟视无睹,决心与宗教做出永远的决裂。此时的菲利普已经从宗教中找回了自我,不再迷失。在拜托了宗教之后,菲利普不在感受到束缚,感觉到了无牵无挂的自由。但这仅仅是表面的幻觉。虽然菲利普抛弃了宗教信仰,但却保留了宗教中的道德观念,这种道德观成为了此时的菲利普精神世界的核心。在上帝不再是生活的全部的时候,菲利普将道德准则作为生活的中心,将履行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作为生活的意义,同时善待他人,不去伤害他人。这种道德观在菲利普的心中根深蒂固,不需要上帝来做履行的见证人。弗洛伊德曾说过

宗教幸福违反人类的本性。宗教利用人类对幸福与快乐的追求做出靠不住的承诺。菲利普在打击中获得了对宗教的清醒认识,及时地结束了对宗教的狂热念头,从幻想回到了现实,不再依靠虚无缥缈的精神寄托,脚踏实地地依靠自己活下去。没有任何宗教可以满足所有人的精神需要,每个人都需要去寻找自己适合的信仰。

三、在情欲中的迷失和回归

弗洛伊德想人在青春期中努力的要摆脱来自父母的束缚,只有成功的摆脱了这种束缚,他才能像个成年人一样真正的成为社会中的一员。对于男孩而说,性的欲望从母亲身上转移到了别的目标上,从外界找到一个真正的实际的对象。在经过努力与斗争后,飞利浦终于成功的离开了他的伯父和教会学校,他来到了德国并学习起德语。在他租住的公寓内,有几个年轻而且漂亮的小姐,飞利浦经常被邀请和她们一起散步,已经十七八的他常常会激动紧张得不知所措,脸上也总是挂着红晕。他自然自语的说从没和哪个姑娘打过交道,这些让他感觉到如此的幸福和刺激新鲜,因为在这是在他以往的生活里从来都没有出现过的情景。他朦胧的感觉到自己喜欢和年轻的姑娘在一起,但是爱的对象却还不太明确。这算这样,他性爱的对象已经成功的母亲那里转移到了其他的异性身上,这就标志着他已经从少儿时期过渡到了青春期。黑德维格小姐什么执着的爱着自己的未婚夫,凯奇利毫不避讳的和一个中国男人出双入对,到最后竟然一起私奔了。年轻人的心在这些浪漫的刺激的爱情故事中熏染着,他发现眼前的这个世界是全新的。所以,幻想和被投射了情感的真实愿望就构成了爱欲。但经历的特殊(孤儿,坡足)使他感到自卑,这也就让他形成了一种懦弱胆小的性格,但是他又十分的自尊自爱,这些都决定了他在追求爱情上的非主动性。同他一起从德国回来的年龄上同他差几乎一半的威尔金森小姐主动向他表达爱意的时候,他又高兴又兴奋,尽管自己并不喜欢她,因为她和他想象中的爱人相差甚远,但是她的多情使他难以抗拒,他抗拒不了那种对异性的渴望和想要偷食禁果的念头,所以他对她逢场作戏,强迫自己去吻威尔金森小姐,装出一副和他极不相符的多情形象。后来他意识到这场游戏的危险性,才匆忙收场。到巴黎学习绘画时,又先后认识了普赖斯和诺拉,前者的脾气十分暴躁,却对飞利浦用情深深,尽管他不喜欢,却不忍心拒绝:而后者给予他母亲般无私的爱,他不爱她,可是他却很喜欢她。可以这么说,在青春期到成年人这段时期内,飞利浦一点都不缺乏对性爱的体验,这让他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但他却没有遇到过能使他心灵触动的爱情故事。

人在青春期内,对于性的骚动是无可避免的。处在这个阶段的人,往往对异性十分敏感,甚至要在异性的身上完成性的宣泄。爱情的最初表现就是情欲,疯狂的情欲也许会与爱情融为一体,甚至可以达到一种癫狂的程度。理想的爱情在飞利浦眼里就是一个拥有紫罗兰色大

眼睛的姑娘,她的皮肤就如同石膏般雪白,他想象自己的脸埋在她就像波浪般浓密的褐色头发中,该是多么的幸福。而在伦敦遇见女招待员米尔锥之前,他的爱都深深的保留在内心深处。飞利浦终于尝到了一见钟情的神奇滋味。他对她一见钟情,其实她也不是他心中理想的对象,但是她身上的高傲和冷漠,无礼和鄙视竟然激起了飞利浦对她疯狂的爱欲,他失去了理性,没有了尊严,一边骂着她没礼貌的狗婆,下决心再也不见他,一边却不能控制的去看她,当又一次受到冷遇,他像自己保证今后不会再来看她了,可是到了第二天,他就有鬼使神差的出现在她面前。她的一举一动都控制着他,使他的心情一会儿天堂一会儿地狱,这种不平等的爱,在每一次的折磨之后,就又上升一步,对自己的打击也就更深了一层。这就像瓦西列夫说过的单恋就是从内部烧尽了一个人的精神力量,给人造成了隐形的伤害,使人缺乏自信心,有时甚至完全没有了自信。这话说的一点没错,自从遇到了米尔锥,飞利浦的自尊和自卑就像两条吐着邪恶信子的毒蛇啃噬他,他的生活也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这种单恋的痛苦影响了他在医学院的学业,迟到,旷课,不及格;父母留下的遗产也被他花个精光。更为严重的是,他连最基本的对是非的判断能力业随着这种单恋的情况丧失了。米尔锥脚踏两只船,对感情很不严肃。他抛弃飞利浦,和一个德国男人结了婚,结果有了身孕的她被丈夫抛弃,又回过头来找飞利浦;而飞利浦却一点都不计较的收留了她,为了她的生产和养育孩子倾尽了所有,还欠下了债,而米尔锥却同飞利浦的一个同学私奔,后来花光飞利浦的钱的她又回来投奔飞利浦,最后她沦为街上卖身的妓女。他了解她的弱点,但他却不能自已,他深陷在痛苦的深渊,没有一点幸福和快乐,来到他面前的只有一个有一个的灾难。这些都说明他对她的情愫只是疯狂的情欲,这不是爱情。因为不管结局如何,爱情都会使人感到愉悦。而情欲带给人的只是痛苦。

欲望是不可能总是处于一种疯狂的状态的,必须要得到缓解。而爱的理智,就是缓解这一欲望的有效方式,也是超越精神情感的一种方法。所以,让欲望进入主体的自身结构中并加以理性的控制是缓解欲望的良好策略。

四、在经历一切之后回归本真

在经历了一次一次的痛苦与困境,一次又一次地挣扎的过程中,菲利普超越了一切,变得成熟并且理性,获得了纯粹的灵魂,回归了本真,并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意义。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一道道的枷锁,有些源于人的本性,有些源于社会道德、习俗、宗教、教育以及法律等方面,人的精神与人性的成长与成熟会受到这些枷锁的影响。只有在挣脱这些枷锁之后,才能找回迷失在各种各样的欲望与幻想中的自己,回归本真,达到人性的至高点。菲利普在经历了信仰的破灭、以及各种非道德主义的引导,建立起了为所欲为的行事准则,但

反而陷入了更深的虚无。最终菲利普在一块破旧的地毯中领悟到了人生是没有意义的这个道理。这样的虚无主义思想给菲利普带来了重新生活的信心。人生是无意义的因此也就没有必要对生活抱有恐惧的心理。所有的苦难与折磨都可以忽略不计。所有的痛苦与不幸只不过是和地毯上的错综复杂的图案一样的装饰品罢了,人生中所有的不幸与幸福都是人生图案中的一个小小的组成部分。菲利普超越了一切,也放下了一切,在回归本真中寻找到了真正的人生真谛。菲利普告诫自己要微笑地接受生活给予的一切包括幸福与不幸,枯燥与多彩,温暖与残酷。只有接受生活的一切才能达到人性的最高点。

毛姆在在最后的时候,让飞利浦过上了隐逸的生活。坚持存在主义的文学大师萨特也一直考虑人存在的问题。他在否定了传统之后,给人的出路就是自由意志的选择,这就比毛姆的不自由更上了一层楼,但正是《人性的枷锁》这一作品,反映了人们从传统向现代过度中的无奈和痛苦。传统与现代是天生的一对,现代是从传统中衍生而来,所以传统与现代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而毛姆的作品还带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国家就如同个人,人类从茹毛饮血的时代进入今天的高度文明,也是经历了无数的裂变过程。这正是这部作品的深刻所在。

【参考文献】

上一篇:给上司的生日祝福语下一篇:产业创新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