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上课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苏轼词两首上课(共6篇)

苏轼词两首上课 篇1

素材挖掘

【素材清单】

《念奴娇·赤壁怀古》描绘了月夜江上壮美的景色,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定**》记叙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表现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人生境界,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旷达之情。

【写作素材】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2、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他走到哪里苏轼一生的风雨,一生的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去挑战我们的人生。

滚滚长江东流水,淘尽了多少的英雄豪杰。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和顿悟,“乌台诗案”的苦楚已不再使他悲观,他用自己的行动,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

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想到古代“风流人物”的功业,引起了苏轼的无限的向往。“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想到周瑜惊天动地的功业,再联想到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却在党争之中屡遭贬斥,因“乌台诗案”险遭杀身之祸,只有感叹自己老大徒伤,只好“一尊还酹江月”,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一连串的打击、挫折和不幸,没有使他消沉颓丧,他总是以豪爽乐观的性格和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把自己从苦闷和失意中解救出来。来到黄州,在这最落魄的日子里,在他看来“回首向来萧瑟处”,却已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生活磨炼了他的意志,他对来自于各方面的打击和挫折早已习以为常,“何妨吟啸且徐行”“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不惊恐,不退缩,任其自然,泰然处之。这就是苏轼的气度、胸襟以及对人生的态度。

【素材激活】

一代文豪——苏轼

“蛰居皇城中,把盏临风,牵黄擎苍叹英雄。昔日汴河风光处,履履难重。成败任西东,此恨无穷,为了豪情谁与同?一蓑烟雨平生任,踏雪飞鸿。”东坡的一生极尽坎坷:爱情的曲折,仕途的偃蹇,政治旋涡的挣扎,满腹冤屈的难鸣。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劫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高唱“大江东去”,深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明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

写作运用

【适用话题】可用于“乐观与悲观”“心态与人生”“微笑着生活”“逆境与成才”“环境与成功”“功名与理想”“从容”“心态”“穷与达”“得与失”“坚持与放弃”“性格决定命运”等写作话题中。

运用范例:

1、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扁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

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谪贬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督都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缅怀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苏轼的赤壁》)

2、你才华横溢,气质过人。你是文坛上的宠儿,然而,你却是仕途上的弃儿。正因为你的出类拔萃,你遭来了别人的冷眼,遭来了别人的嫉妒,甚至遭来了小人的百般攻击,自出“乌坛诗案”后,你就与上层的官场生活绝缘了。你被一贬再贬,贬到岭南时,你居然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你向来对生活充满信心,当你被贬到黄州时,你竟语出惊人:“一蓑烟雨任平生”纵使你乐观对生活,笑傲人生,然而岁月无情,天亦无情,日渐衰老的你,禁得住再三的贬谪吗?你最终选择了放弃仕途上的追求,哪怕在荒芜僻静的海南岛上,也过的坦荡自在。你一生,入世、出世、经历坎坷,最终战胜了自己。是啊,都是坚持惹的祸,或许放弃没有错。(《坚持与放弃》)

3、您,一人一笔,走遍天涯海角;您,壮志难酬,唯有寄情于文字。屡次遭贬,打不倒您的信念;艰难世事,造就了您的豪放诗作。您的杰作,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怀古伤今,只为报效国家;论史谈玄,方显男儿本色。

您把苦难研成墨,把贬谪当做笔,挥毫出一首又一首豪放旷达的词章。

是您,凝望庐山,道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是您,遥望苍穹,唱出了“西北望,射天狼”的气概;是您,对饮明月,吟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人间祝福。

官场上的险恶**,并没有消沉您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您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尊还酹江月,消逝了多少哀伤与生活磨难。“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给赤壁带来了完美壮烈,这是诗,更是实。您,苏轼,让世人领悟到:面对生活坎坷应乐观,面对人生浮沉应有风度。(《烟雨任平生》)

4、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因此让人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最终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于岁月,无人见得了。(《可以穿越荆棘》)

5、很多人在困难面前抬不起头来,更谈不上有快乐可言。他们不会笑对人生,只有自暴自弃,快乐离他们很远。让我们看看苏轼,仕途的坎坷,造就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当他和同伴被贬时,同伴已是痛不欲生,但苏轼却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心态笑对人生,这是何等的胸怀!有这种胸怀的人还担心快乐会走吗?有这种胸怀的人必定会有自己的幸福,会在人生的扉页留下光辉的一笔。(《我的快乐妙方》)

6、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7、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8、“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躺在一叶扁舟上,任由小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沉沉浮浮。苏轼瞑目沉吟:忘了吧,你看那三国周郎,何等风流倜傥,意气风发,一代名将啊!如今,还不是随着这长江滚滚东流,消失在历史的洪流中?”想到这儿,苏轼笑了,好,就让我忘记这郁郁不得志的愁怀,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就让我铭记那曾经有过的豪情壮志,凝成诗篇,然后让后人铭记。日落的余晖,映照在江面上,江面一片灿烂。(《忘记与铭记》)

9、“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见证了孤苦无依的飘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带走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袭蓑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词一句总关情。(《一枝一叶一世界》)

10、与居士东坡在中秋月下相遇。

九百多年的岁月悠悠流淌,月儿几度阴晴圆缺,人间几番悲欢离合,东坡月下痛饮放歌的身影却仍在历史的星空下摇曳。其实,你何曾不是一轮圆月呢,悬挂于历史的星空,照亮了中国的文学史,更照亮了后来者的内心世界。这轮圆月从阴翳的云层中钻出,照得海天澄澈,照得千秋光明。

你还在黄州赤壁俯望江水吗?

那时的你,因“乌台诗案”而锒铛入狱,几经周折得以不死,贬官黄州,面对滚滚长江东逝水,你高吟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的风流人物何其多啊,横槊赋诗的曹操,神机妙算的孔明,挽弓射虎的孙权……联袂接踵,纷纷登场,而你唯钟情于风流倜傥的周公瑾:“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英雄美人,何等风流潇洒;运筹帷幄,何等儒将风范!周郞34岁时,就已“功盖三分国”了。而此时的你已47岁矣,年近知命,华发早生,而报国之门何在?“人生如梦”一声长长的喟叹,饱含着多少文人泪志士血!

然而,东坡毕竟是东坡。

居庙堂之高,你心忧天下,率性真实;处江湖之远,你依然心忧天下,但恬然自适。你处乎人世之间,你又站在宇宙之外,你能理解生命的内涵,但又绝不虚浮。你说:“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今人余秋雨说,在黄州珠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了的淡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圣人训导:立德、立言、立功皆可不朽。立功只是其中之一而已,如果执著于以事功评判人生成败得失,怎会不患得患失?怎能够进退自主?此时的你已不再简单地为功业之兴废而感慨,虽然你从未舍弃功业之心,不然,你心中流淌的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而不是“遥想公瑾当年”了。然而,你有更为广阔的胸襟,你曾如此开导朋友:“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主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这轮圆月,何其饱满,何其圆润。

江天山月,日日如斯,有谁如东坡般如此参透人生?“超然于物外,无往而不乐。”清晨,布衣芒鞋,散步田间,谈天说地,无论与三教九流;傍晚,提酒拄杖,信步东坡,击水敲石,不管它月升月落。古城废园,被迫摘桤菊充饥,却能扪腹大笑。虽说贬谪流放,你的生活却是无人可比的生鲜活色,张弛自如。你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如此通脱自适,如何不触处生春?这种圆融贯通、自由无碍的人生境界,凡夫俗子何以能知,何以能及?

东坡通脱,但东坡亦有儿女泪。

告别徐州父老,你这样说:“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并非英雄气短,却有儿女情长。妻子王弗亡故十载,早忆阴阳两隔,你流着泪,记下这样一个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窗,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等文字,“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若非情到深处,若非铭心刻骨,哪能有这断肠之笔!天下有情人当有一哭,哭毕,我们还是以诗人自己的话,安慰一下那颗爱人的心:“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唐词两首鉴赏 篇2

[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解】①西塞山:在浙江吴兴县西面。②鳜鱼:大口细鳞,淡黄带浅色的鱼。③箬笠:竹篾和箬叶编成的斗笠。

【赏析】张志和的这首词,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这首词读来朗朗上口,为我们展示出了这样的一幅画面:一位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穿绿色的蓑衣。他在斜风细雨中尽情地欣赏着西塞山前飞翔的白鹭和桃花流水。

这位渔翁所处的环境幽雅宁静,完全避开了嘈杂、污浊的社会环境,是一理想的世外桃源。这种隐士的生活,也是张志和所追求的。因为他在唐肃宗时曾被贬官,赦还后,他便引退江湖,自号烟波钓徒,过上了隐士的生活。

渔歌子

[唐] 孙光宪

泛流萤,明又灭。夜凉水冷东湾阔。风浩浩,笛寥寥,万顷金波澄澈。杜若洲,香郁烈。一声宿雁霜时节。经霅水,过松江,尽属侬家日月。

【注解】①孙光宪,字孟文,自号葆光子。贵平(今四川仁寿县东北)人。唐末为陵州判官(节度使幕僚),后在荆南(南平国)为官。归宋后,任黄州刺史。②浩浩:广大的样子。③金波:指月光。④杜若:香草名。⑤霅水:即霅溪,在浙江吴兴县,东北流入太湖。⑥松江:即吴凇江,又名松陵江,在今江苏境内,是太湖最大的支脉。⑦侬:我。

【赏析】孙光宪在这首词中,为我们描绘出了这样的画面:在秋季下霜的夜晚,“我”泛舟经过霅水和松江。水边洲上传来杜若浓郁的香气和一声宿雁的清脆叫声。水面宽阔,风波浩渺,流萤明灭。这时,隐约的笛声传来,使“我”心情愉快。放眼四顾,顿觉得天地万物都入胸怀。

这首词,画面辽阔,境界高远。读后,令人心情激动,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仿佛置身于词人所描绘的境界中,因而,宠辱皆忘,陶醉于大自然。

【练习】请比较这两首词的异同。

1.相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相同点:①两词都描绘出了令人陶醉的美景,语言通俗易懂。②两词都从视觉入手,写出了人的所见。

苏轼词两首教案 篇3

语文组 董铁楠

教学目标

1.继续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2.了解不同时期词作者的创作风格。

3.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是本课书的重点和难点。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词到苏轼,是一大转变。他以洒脱旷达之气入词,词体也由形式的解放进而

为内容的革新,形成了豪放词派,对南宋爱国词人的影响尤其显著,留下了更为丰富多彩的词篇。(板书课题)

二、写作背景

苏轼出狱后被派往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为了排遣内心郁闷,他在住地临皋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每天早饭后他就到那里去读书,跟朋友们谈论,或浏览风景。有时也到稍远的地方走走,到过赤鼻矶(当地人误以此为“赤壁”)、岐亭等地。

苏轼游赤鼻矶,据前后《赤壁赋》所记,共有两次,都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这一年里。这首词大概是这期间写的。当时他已45岁,所以词中有“早生华发”一语。

三、关于《念奴矫·赤壁怀古》

《念奴娇》是一首怀古词,主要是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即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作者在词中写的就是游览这个“赤壁”的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这首词写古迹、记古人、古事只是一种艺术手段,以古比今,言志抒情才是核心目的。

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报负,但是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来黄州之前,因写诗讽刺新法曾经下狱,险遭杀身之祸。但是他毕竟是个旷达的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就是他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心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四、整体感知

这首词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旷达 视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和这里有关的许多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于是词人开始寻找英雄的足迹:“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周郎是词人心中景仰的英雄,但是这里并不展开写,而是转而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慨叹,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人止不住内心情感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词中的豪壮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词的上片将周郎和赤壁并提,已经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作用,到下片再着力写周瑜的才干和功勋,英雄形象就格外鲜明了。“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指挥赤壁之战时正是青春年少、春风得意之时,“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赤壁之战对于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作为吴军统率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娴雅,沉着应战,谈笑间,巧用火攻烧掉了敌人的战船。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令词人满怀崇敬。

江山依旧,人事全非,多情自扰,徒增白发。于是引发了“人生如梦”的感叹,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一种出世与人世的精神矛盾,而苏轼是其中最达观洒脱的一个。所以在他的词中虽然也常有消极苍凉的思绪;但是终究掩盖不了其豪放旷达的精神。

教学反思

1.网络呈现真实学情,教学设计基于学情

我设计的网络阅读教学平台,有一个栏目是“外化学情”,要求学生把在阅读中的问题提出来。这样,每一个学生的问题都传到教师主机上,教师用网络广播的方式让全班学生都能看到大家提的问题,教师把学生提的问题归结为两个核心问题,作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在解决学生学习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只是给学生提供思路,给学生充分的独立学习的时间,这是基于学情的教学设计。

2.采用网络教学,尊重每一个学生

学生思考问题后,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思考结果输入到相应的学习页面上,完成后点保存提交按钮即可把学业表现传到教师机上。学生在课上学习的痕迹被记录下来,这样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虽然教师只对几个学生做了点评,但教师在课下可以把学生的学业表现调出来一个个批阅,这样教师可以知道每一个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给予适合学生的指导。这样既尊重了每个学生的付出,又针对每一个学生做了具体的指导。

3.微课的使用

“以小见大”的手法,“小”与“大”如何联系起来是学生理解的难点。用微课的形式,把学生理解的难点可视化。微课上的配乐很快地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中,很自然地就把学生引入作者的话语体系中。

4.同伴评,教师评

学生写出来的东西,同伴评价,教师在学生评价时给出评价标准。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评价其他同学写的东西,同伴能从语言表达及—意是否准确上做出相对合理地判断,有些内容学生判断不准,即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就本课来讲,学生评价出现偏差的都是对“以小见大”手法的理解不准所致,这时教师再讲,针对性强,效果明显。教师在课上就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这个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学情作为教学起点,重视思路设计;用网络教学平台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采用了微课的形式,体现了评价主体多元化的理念,每一个学生在课上都有所得。

苏轼词两首之《定**》教学设计

语文组 王志英

教学目标

1.继续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2.了解不同时期词作者的创作风格。

3.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一、教师范背《念奴娇 赤壁怀古》。学生划出节拍,按范背提示标出韵脚,然后诵读。

韵脚:物、壁、雪、杰、发、灭、发、月。

二、思考、讨论:

谈谈词人在赤壁所见所想。

明确:上片写所见之景,为英雄人物出场铺垫。起笔开阔,大江汹涌奔腾,使人想见锦绣山河中产生的千古风流人物。“故垒”两句点出赤壁所在,点出所想之人:周郎。“乱石”三句转为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宵,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把读者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江山如画”一句是在这雄伟画卷中自然而然得出结论,“一时多少豪杰”又转到写人。

下片将上片提及的周郎作了扩展。美景美女衬英雄,更见周瑜潇洒英姿,“羽扇”三句写周瑜战场上的从容儒雅,词人渴望自己能像公瑾一样为自己的国家建功立业,也表明他渴望萎靡难振的宋朝有如此英雄来扭转乾坤。“多情”后四句,是词人由他人想及自己。人生几何,何苦烦忧,还是放眼大江,举酒赏月吧!一位旷达明理、善于自解自嘲的词人形象跃然纸上。昂奋豪情与感慨超旷的思绪浑然为一。

三、讨论提问

《念奴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怎样的?

以景衬人,以他人衬自己,是这首词中的两层衬托。词的主旨也在衬托中得以强调。

《念奴娇》的上片说:“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为什么特别提出“人道是”三个字?

赤壁之战的战场到底在什么地方,一直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据考证,有人认为在现在湖北武昌的赤矶山,或湖北赤壁。而苏轼写这首词时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他所游的地方在湖北黄冈的赤鼻矶。用“人道是”这三个字,表示作者对于黄州“赤鼻矶”就是三国周瑜破曹处的说法是有怀疑的,是说人们传说是如此,而自己并不坚信。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几句的主语是谁?

对这几句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有些人认为主语是周瑜,因为它是承接上文的,是词人想像周瑜心恋故地,神游古战场,与词人相遇,笑话他功业未成而华发早生。大多数人认为主语是苏轼。是苏轼自己神游故国,自己笑自己自作多情,使得华发早生。细究词意,我们还是认为第二种理解更为确切。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

四、如何理解《定**》所抒发的感情?

野外出游,忽然遇雨,一般人都会慌张避雨,而词人却用平静的口气劝导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在风雨中漫步徐行,吟诗长啸,的确是一种不为环境所左右的自得境界。手持竹杖,脚踏草鞋,远比官服车骑来得轻捷、自在,已是

“竹杖芒鞋”的装束,谁还会害怕失去什么?“一蓑烟雨任平生”,此时在词人眼中呈现的,已经不是自然界的这场短暂变故,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大风雨。这一句,充满艺术的张力,一下拓宽了全词的境界。苏轼一生坎坷,屡经政治风雨洗礼,但是这也磨练了他的顽强意志,面对风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之,潇洒从容,这才是苏轼最具魅力的人格光辉。

词的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刚才还是风雨大作,转瞬间,“山头斜照却相迎”,人生的晴雨一如自然界的变化,反复无常,如何面对这样的现实呢?词人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当他回首走过的风雨历程时,竟达到了一种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旷达人生境界。《定**》也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期的作品,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述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

五、对《定**》中“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应如何理解?

这两句是说,虽然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而自己却像平时披着蓑衣在雨中行走一样坦然,一样毫无畏惧。在作者眼中,风雨交加也好,晴天丽日也好,都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结合作者当时的政治处境来看,他显然是用来比喻自己的生活遭遇和人生态度。

六、总结、扩展

句不离篇,并非一枝独秀;篇不离句,篇因句而生辉。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两首词,进一步体味词中意蕴。2.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附:板书设计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

所见:大江 淘浪 风流人物

乱石 惊涛 多少豪杰

所思:周郎(雄姿英发)自己(早生华发)

教学反思

1.网络呈现真实学情,教学设计基于学情

我设计的网络阅读教学平台,有一个栏目是“外化学情”,要求学生把在阅读中的问题提出来。这样,每一个学生的问题都传到教师主机上,教师用网络广播的方式让全班学生都能看到大家提的问题,教师把学生提的问题归结为两个核心问题,作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在解决学生学习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只是给学生提供思路,给学生充分的独立学习的时间,这是基于学情的教学设计。

2.采用网络教学,尊重每一个学生

学生思考问题后,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思考结果输入到相应的学习页面上,完成后点保存提交按钮即可把学业表现传到教师机上。学生在课上学习的痕迹被记录下来,这样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虽然教师只对几个学生做了点评,但教师在课下可以把学生的学业表现调出来一个个批阅,这样教师可以知道每一个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给予适合学生的指导。这样既尊重了每个学生的付出,又针对每一个学生做了具体的指导。

3.微课的使用

“以小见大”的手法,“小”与“大”如何联系起来是学生理解的难点。用微课的形式,把学生理解的难点可视化。微课上的配乐很快地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中,很自然地就把学生引入作者的话语体系中。

4.同伴评,教师评

学生写出来的东西,同伴评价,教师在学生评价时给出评价标准。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评价其他同学写的东西,同伴能从语言表达及—意是否准确上做出相对合理地判断,有些内容学生判断不准,即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就本课来讲,学生评价出现偏差的都是对“以小见大”手法的理解不准所致,这时教师再讲,针对性强,效果明显。教师在课上就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这个教学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以学情作为教学起点,重视思路设计;用网络教学平台让每一个学生参与课堂活动;采用了微课的形式,体现了评价主体多元化的理念,每一个学生在课上都有所得。

辛弃疾词两首之《水龙吟 登健康赏心亭》之教学设计

语文核心素养之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以真挚的感情去品读,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开拓知识面,丰富教学内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语文核心素养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咏史怀古词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教具准备 CAI课件

MP3朗读文件

纸质学案

第一课时

一、配乐朗诵

范读课文《辛弃疾词两首》,以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家的创作风格。

二、自由朗读“参考译文”。(早读或课外)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译文:

楚地的天空,千里弥漫着清爽的秋气,江河水流向天边,秋色无际。远望遥远的 山岭,有如插着玉簪的螺髻,向人们呈献愁恨。流落江南的游子,在落日的时候,在失群孤雁的哀鸣声中,站在楼上了望。把宝刀吴钩看完,把栏干拍遍,但没有人领会,我登临楼台的用意。

不要说鲈鱼正好可以切碎煮熟品尝,秋风吹遍大地,张季鹰怎么还没有回乡?如果只想像许汜一样,买田置屋,怕会羞于看见才气横溢的刘备。可惜年华如水流去,忧愁风雨,树木犹如此。请谁唤来身穿鲜丽衣服的美女拿着红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泪?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译文:

江山依旧,却无处觅求像孙仲谋一样的英雄豪杰。昔日繁华的歌舞台榭,英雄的业绩风流,总被历史的风雨吹得化为乌有。一抹斜阳映着丛密的草树,平常的街巷,人们说刘裕曾在这里寄住。想当年,他指挥的金戈铁骑,气吞万里,威猛如虎。

元嘉年间,刘义隆草草出兵北伐,梦想如霍去病在狼居胥山封坛祭天,作为全胜的纪念,却不料只落得惊慌败北狼狈逃窜。义隆北伐失败至今已四十三年,我遥望中原,扬州路上烽火杀敌的情景历历在目。那堪回首,而今侵掠中原的拓跋焘祠庙香火盛烧,一片神鸦鸣嗓,社鼓喧闹!靠谁来问我:将军年老,饭量可好?

三、知识积累(12分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遥岑()远目

玉簪()螺髻()鲈鱼堪脍()倩()何人

揾()英雄泪

舞榭()

巷陌()

金戈()元嘉()狼居胥()

可堪()

佛()狸祠

拓跋焘()

张浚()

王玄谟()2。试把下列句子中语序倒置的部分找出来。

⑴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⑵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⑶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3。解释下列词语,领会在词中的意思:

⑴“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一句中“玉簪螺髻”是形容

,运用了

修辞。

⑵“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中“落日”二字,比喻“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

⑶“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一句。“把吴钩看了”,借吴钩闲置身旁,烘托出词人的苦闷,“阑干拍遍”形象地表现出作者的情态。

四、研读

1.辛弃疾在创作这两首词时,人生处境和心理状态有什么异同? 答:

2.辛弃疾这两首词的在主旨和风格上有哪些异同点? 答:

五、选择式板演展示、表演展示(6分钟)

第二课时

一、齐声朗读、自由背诵课文《辛弃疾词两首》。

二、研读

1.试结合作者的经历,分析《水龙吟》中所抒发的“登临意”是怎样的思绪?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在《水龙吟》词中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登临意”的?

3.试以《水龙吟》这首词为例,谈谈你对辛弃疾词作刚健雄放这一独特风格的体会。

4.《永遇乐》一词的主旨归在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上,试结合全词内容,谈谈你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5.辛词长于用典。在这两首词中,作者各用了哪些典故?他借助这些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思? 答:

6.“英雄”一词在南宋时期的诗词作品中经常出现,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在辛弃疾的这两首词都提到了“英雄”,它们分别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你从其他诗词中再找出几例。

三、小组讨论(3分钟)

四、选择式板演展示、表演展示(5分钟)

五、自我创新展示(质疑问难)

①题目(要求就课文提问):

教学反思

1.网络呈现真实学情,教学设计基于学情

我设计的网络阅读教学平台,有一个栏目是“外化学情”,要求学生把在阅读中的问题提出来。这样,每一个学生的问题都传到教师主机上,教师用网络广播的方式让全班学生都能看到大家提的问题,教师把学生提的问题归结为两个核心问题,作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在解决学生学习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只是给学生提供思路,给学生充分的独立学习的时间,这是基于学情的教学设计。

2.采用网络教学,尊重每一个学生

学生思考问题后,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思考结果输入到相应的学习页面上,完成后点保存提交按钮即可把学业表现传到教师机上。学生在课上学习的痕迹被记录下来,这样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虽然教师只对几个学生做了点评,但教师在课下可以把学生的学业表现调出来一个个批阅,这样教师可以知道每一个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并给予适合学生的指导。这样既尊重了每个学生的付出,又针对每一个学生做了具体的指导。

3.微课的使用

“以小见大”的手法,“小”与“大”如何联系起来是学生理解的难点。用微课的形式,把学生理解的难点可视化。微课上的配乐很快地把学生带入学习的情境中,很自然地就把学生引入作者的话语体系中。

4.同伴评,教师评

学生写出来的东西,同伴评价,教师在学生评价时给出评价标准。学生根据评价标准评价其他同学写的东西,同伴能从语言表达及—意是否准确上做出相对合理地判断,有些内容学生判断不准,即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就本课来讲,学生评价出现偏差的都是对“以小见大”手法的理解不准所致,这时教师再讲,针对性强,效果明显。教师在课上就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苏轼词两首教学设计 篇4

2.根据语境解释相关词语的含义 七种常考的表现手法 能力 目标 1.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2.联系背景,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

情感 目标 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感情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感受苏轼豁达豪迈的精神之美

[知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著有《东坡集》,词有《东坡乐府》。

[知背景] 1.《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轼二十岁中进士,力图有所作为。但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写诗讽刺。于是有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怀着抑郁的心情游览黄州城的赤鼻矶,并创作了这首词。赤鼻矶被称为黄冈赤壁,并非赤壁之战的古战场所在地。

2.《定**》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知常识] 1.婉约词派与豪放词派

婉约派出现得较早。以唐温庭筠为鼻祖的五代“花间派”的一些词已开其端,宋初欧阳修及晏殊、晏几道父子至柳永的词奠定了该派的基础,至秦观、李清照时则登峰造极,而南宋姜夔的词,又在音律方面有了突破。这类词的主要特点是:题材较狭窄,一般不超出伤离送别、儿女恋情之类;多用含蓄委婉、蕴藉比兴的表现手法,曲折地表达细腻的思想感情,格律形式也较严密。

豪放派的形成在婉约派之后。北宋初范仲淹首开其风,苏轼继之而发扬光大,至南宋辛弃疾将其推向高峰。这类词的主要特点是:取材广泛,除儿女之情、离别之思外,多抒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表现方法以铺叙、直陈为主;风格豪放恢宏,往往不为格律所束缚。

苏轼在玉堂日,有位幕僚善唱词,苏轼问他:“我词何如柳七?”那位幕僚答道:“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色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之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这位幕僚的话也是对婉约词派与豪放词派之区别的形象注解。

2.乌台诗案

元丰二年(1079),苏轼四十三岁,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说他“衔怨怀怒”,“指斥乘舆”,“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他们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一、字音识记

1.公瑾(jǐn)

2.还酹江月(lèi)

3.樯橹(qiáng)4.吟啸(yín)

5.一蓑烟雨(suō)

二、词语解释

1.大江东去

大江:长江

2.故垒西边

故垒:古时军队营垒的遗迹 3.卷起千堆雪

雪:浪花 4.雄姿英发

发:勃发

5.羽扇纶巾

纶巾:佩有青丝带的头巾 6.樯橹灰飞烟灭

樯:挂帆的桅杆 橹:一种摇船的桨

灰飞烟灭:烧成灰烬,化作青烟散去 7.一尊还酹江月

尊:同“樽”,酒杯 酹:将酒洒在地上,以表示凭吊

8.已而遂晴

已而:不久,过一会儿 9.何妨吟啸且徐行

吟啸:吟咏长啸

10.回首向来萧瑟处

萧瑟:风吹雨落的声音 11.料峭春风吹酒醒

苏轼词两首上课 篇5

修4

1.填空:

《念奴娇·赤壁怀古》选自_______,是我国_______ 时期伟大词人_______的作品。词人有政治抱负,因作诗讽刺新法,被贬为 _______。贬居_______ 期间,曾两游_______ 附近的_______,写出了这首著名的词,时年_______ 岁。

2.选择: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黑字的字形、注音都正确的一组是()A.纶(lún)巾 酹(lèi)酒 樵(qiáo)悴崩摧(cuī)B.纶(lǔn)巾 酹(lēi)酒 樵(qiáo)悴崩催(cuí)C.纶(guān)巾 酹(lēi)酒 樵(qiáo)悴 崩摧(cuī)D.纶(guān)巾 酹(lèi)酒 憔(qiáo)悴 崩摧(cuī)

(2)“故垒西边”句中的“故”当“旧”讲。下列各句中的“故”和它意义相同的是()A.故作不良计 B.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C.池鱼思故渊 D.故国神游

(3)“樯橹灰飞烟灭”句中的“樯橹”借代水军。下列各句中加黑词语为借代用法的是()

A.终岁不闻丝竹声 B.举酒欲饮无管弦 C.足下蹑丝履 D.君当作磐石

(4)“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对这诗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羽扇纶巾”,指诸葛亮。诗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B.“羽扇纶巾”,指诸葛亮。诗句表现出诸葛亮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协助周瑜大破曹军。

C.“羽扇纶巾”,指周瑜。诗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在诸葛亮协助下大破曹军。

D.“羽扇纶巾”,指周瑜。诗句表现出周瑜衣着儒雅,仪态从容,大破曹军。

中遇雨一事。

D.诗人以曲笔抒写胸臆,把日常生活的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地融合统一在一起,读来令人深受启迪。

【试题答案】

1.C 点拨:ABD的正常语序应为:A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B枣花簌簌落衣巾;D纤云弄巧,飞星传恨,暗渡迢迢银汉。

2.D 3.B 点拨:本项反引诗句,并非直抒胸臆;对古代英雄的景仰只能说是含蓄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愿望。

苏轼词两首上课 篇6

一、语基落实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A.故垒/累赘 公瑾/谨慎 惊涛拍岸/文韬武略 ......B.豪杰/借助 樯橹/蔷薇 吟啸徐行/风雨萧瑟 ......C.狼狈/疲惫 料峭/俊俏 羽扇纶巾/至关重要 ......D.蓑衣/绳索 斜照/写照 竹杖芒鞋/仗义执言 ......解析:A项,分别读: lěi/léi,jǐn/jǐn,tāo/tāo;B项,分别读:jié/jiè,qiáng/qiáng,xiào/xiāo;C项,分别读:bèi/bèi,qiào/qiào,guān/guān;D项,分别读:suō/suǒ,xié/xiě,zhàng/zhàng。答案:C 2.下列词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穿:直指。.B.一尊还酹江月 酹:祭奠。.C.何妨吟啸且徐行 徐:缓慢。.D.一蓑烟雨任平生 任:担负。.解析:D项“任”的意思是“听任”“任凭”的意思。答案:D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去”:①动词,离去;②动词,距离。B项“还”:①副词,还是;②动词,环绕。C项“且”,都是表并列的连词,不用翻译。D项“胜”:①动词,胜过,超过;②形容词,景色优美,景色美好。答案:C 4.将下列诗词名句补写完整。

(1)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苏轼《定**》)

(2)欲把西湖比西子,。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3)不识庐山真面目,。

(苏轼《题西林壁》)

(4)

,熟读深思子自知。

(苏轼《送安惊落第诗》)

(5)我欲乘风归去, ,高处不胜寒。

(苏轼《水调歌头》)

(6)

,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7)

,最是橙黄橘绿时。

(苏轼《赠刘景文》)

(8)竹外桃花三两枝,。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答案:(1)也无风雨也无晴(2)淡妆浓抹总相宜(3)只缘身在此山中(4)故书不厌百回读(5)又恐琼楼玉宇

(6)但愿人长久(7)一年好景君须记(8)春江水暖鸭先知

二、阅读理解

5.阅读文本选段,完成第5~8题。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首词的上阕写景怀人,在众多的风流人物中,作者为什么把怀念的对象锁定为周瑜?

解析:此题考查对词的内容和主旨的理解能力。可以结合所写景物的地点和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来思考。

答案:作者在千古风流人物中,把追怀的对象锁定在周瑜身上,不仅因为此地是三国赤壁之战的遗址,更因为作者怀有年老而无为、壮志不得施展的惆怅。这样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年少而功成名就、意气风发的周瑜,使作者与周瑜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作者英雄无奈的情感。6.词作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结束全词,表现了怎样的人生格调?

解析:此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把握和对作者流露出的观点态度的理解能力。在词的结尾,作者用祭奠江月来收束全词,表现了自己的忧谗畏讥和无可奈何,这在内容上是消极的。不过,这样的结尾却具有很高的艺术性,特别是“江月”一词,又让人感到作者的豁达与豪放。

答案:作者在对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英雄人物的追怀后,以“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结束全词,既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短暂的感喟和功业无成的无奈,又表现了作者襟怀旷达、自解自慰的超脱和豁达。7.定** 苏 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

解析:解答这个题目的关键是理解“任天而动”的含义,“天”指自然,“动”指诗人的主观情感。结合词前面的小序和词结尾处的“写胸臆”语分析即可。

答案:所谓“任天而动”即自然景物引发、牵动人的主观情感。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直写胸臆”。

8.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谈谈你对此词的理解。

解析:这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题目,只要能结合作品自圆其说即可。无论是“旷达人语”,还是“归隐人语”,其核心是对“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任平生”“归去”的解读。

答案:(1)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一蓑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实是“旷达人语”。(2)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确实是“归隐人语”。

三、积累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协作/提携

歼灭/忏悔

畜牧/牲畜 ......B.豁免/庆贺 膝盖/油漆 ....C.胆怯/商榷 扮演/搅拌 ....

载重/载体 ..

反省/节省 ..D.储存/贮藏 阻挠/妖娆 传记/传奇 ......解析:A项分别读:xié/xié,jiān/chàn,xù/chù;B项分别读:huò/hè,xī/qī,zài/zài;C项分别读:qiè/què,bàn/bàn,xǐng/shěng;D项分别读:chǔ/zhù,náo/ráo,zhuàn/chuán。答案:D 2.下列词句中加点的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千古风流人物

千古:永垂不朽的。..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C.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D.回首向来萧瑟处 ..

惊涛:令人吃惊的波浪。故国:旧地,指古战场。

向来:朝向来处。

解析:A项“千古”,自古而来;B项“惊涛”,狂浪巨涛,指像骡马等因为害怕而狂奔起来不受控制的波涛;D项“向来”,先前,原来。答案:C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从修辞手法看,不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A.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B.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C.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D.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解析:此题考查借代修辞手法的使用,从所给的四个语句看,只有A项加点的词是比喻,其余都是借代。答案:A 4.下面均是摘自宋代词人的词句,按词人的风格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②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③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⑤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A.①③⑤⑥/②④

B.①②③⑤/④⑥ C.①③④/②⑤⑥

D.①③⑥/②④⑤

解析:①③⑥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写的感情婉转缠绵,属婉约派。②④⑤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属豪放派。答案:D

四、阅读鉴赏(18分)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

满江红 赤壁怀古

戴复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1167—?),南宋诗人,该词作于宋宁宗嘉定十二年(1219)左右。②貔(pí)虎:本指猛兽,比喻勇猛的军队。③曹瞒,即曹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开头“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与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相比,显得起势平淡,不如苏词气势雄伟。

B.苏词中的周瑜形象,着墨较多,因而形象较鲜明;这首词写周郎,仅写到他的年轻和“气吞区宇”的英雄气概,别是一种写法。

C.对于赤壁之战,苏轼仅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一句;这首词则用浓墨重彩,极力渲染气氛,再现这一惊心动魄的场面。

D.“卷长波、一鼓困曹瞒”句,与“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相比,虽然都写到了赤壁之战的结果,但前者的表达效果明显优于后者。

解析:这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难分高下,都传神地描绘出了曹军崩溃之快,周瑜取胜之速。答案:D 6.同样是对三国古战场的凭吊,也同样写到周瑜这一英雄人物,两首词抒发的情感是否相同?谈谈你的理解。(6分)

解析:此题考查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能力,要结合词中的关键语句和写作背景理解。这首词中有“形胜地,兴亡处”“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可知作者身处多灾多难的南宋,是对国家命运的感慨。特别是“今如许”一问,更是对眼前国事的悲伤。而苏轼处在北宋早期,抒发的是对个人遭遇的感慨。

答案:①两首词抒发的情感不同。②这首词借凭吊古战场、缅怀英雄人物,抒发的是对眼前国势衰败的伤感;苏轼虽然也有对古战场和英雄人物的凭吊,感慨的是人生短暂和功业无成。7.①

临江仙 送钱穆父

苏 轼

②③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注:①钱穆父:苏轼的友人,时被谪出知瀛州。②改火:指的更替。③筠:竹。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词的上片写与友人久别重逢,“三改火”,即“三年”。

B.友人分别虽久,可情谊弥坚,相见欢笑,犹如春日之和煦。C.词的下片写月夜送别友人,营造出一种轻松散淡的氛围。D.词人对老友的眷眷惜别之情,写得深沉细腻,扣人心弦。

解析:C项理解错误,词的下片写月夜送别友人,营造出一种凄清幽冷的氛围,从“惆怅”一词可以看出。答案:C 8.对于“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两句,有人认为豪放达观,有人认为失意惆怅,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解析:对这句话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是苏轼豪放性格和达观态度的体现,然而在这些旷达之语的背后,仍能体察出词人对仕宦浮沉的淡淡惆怅,以及对身世飘零的深沉慨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是豪放达观,意在劝慰他人。诗人认为人生如行旅,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自当随遇而安。表现了诗人超然物外,恬淡自安的洒脱情怀。(2)是失意惆怅,意在感伤自身。诗人认为自己和友人一样不幸,表达了诗人对仕宦浮沉的惆怅、对身世飘零的慨叹。(如说既有豪放达观,又有失意惆怅,心境复杂,言之成理亦可)

五、表达交流(10分)

9.调整下面画线语句的语序,使前后句格式一致、字数相等。(可以增删字词)(4分)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苏轼不断被贬流放,这也许是东坡的不幸,地方人民却从中得到了大幸。苏堤无言,默默铭记着苏轼的功绩;赤壁有字,惊涛拍击着东坡的诗篇。

解析:画线语句表述的角度不一致,第一个分句陈述的对象是“这”,指苏轼不断被贬流放;而第二个分句表述的对象是“地方人民”,调整一致即可。答案:这也许是东坡的不幸,却是地方人民的大幸。10.《念奴娇·赤壁怀古》不同版本,文字略有不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句有另一版本“乱石崩云,惊涛裂岸”;“樯橹灰飞烟灭”句有另一版本“强虏灰飞烟灭”。你更喜欢哪一版本的语句?请结合词的意境,谈谈你的理解。(6分)

上一篇:校园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小结下一篇:爱运动的我写人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