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居家养老服务(共8篇)
为推进智能化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汉阳区桥西社区坚持创新发展,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网和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与侨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联手打造以E-脉手表、智能健康养老服务站为终端和服务平台的社区智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积极整合辖区为老服务资源,通过侨亚智能居家养老后台管理系统对安全、健康数据以及服务需求信息的采集和分析后进行服务介入,为辖区老人提供健康检测、预防管理,生活帮助和安全看护等服务。
自六月份试运行以来,先后共有400余名老人注册并多频次使用智能健康养老服务站进行体检。老人通过自助体检,全面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系统智能分析和预警,并提供动态的个人健康档案。社区与卫生服务站联合侨亚公司做了大量工作。
1、对12位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进行了系统培训,安排了每天的服务值班人员(周一到周六)。确定了相应设备管理责任人。
2、对于多频次(每月≤8次)应用智能健康养老服务站进行检测的老人,免费提供个人健康档案,目前已有15位老人得到了免费
1的健康管理服务。
3、为引导老人重视自我身体健康情况、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预防疾病或亚健康的产生,侨亚公司组织医疗专家定期(每周三)在社区举行各类老人感兴趣的预防保健、养生话题及健康管理知识讲座,面向全社区老年人免费开放。目前已进行了《夏季养生知识讲座》、《中老年人如何管理自己的健康》、《中老年人健康养生与饮食调理》、《老年人精神卫生保健与心理健康》,参加老人共计700人次。
4、为加强社区对所辖老人的养老服务,侨亚每月在赠送老人个人健康档案基础上,给社区月度的群体健康报告和建议。现已完成6、7月份。
5、接待了来自美国、福建、上海、北京等政府、养老服务运营商的学习与参观。倡导介绍了居家养老的桥西模式。
6、定期安排人员协助初次使用的老人进行体检,对亚健康人群上门跟踪介入,提供治疗、运动、生活指导及高血压、糖尿病等十大慢性病的预防和管理服务。
7、辖区家政服务、水电维修等120余家社会为老服务机构进入智能居家养老服务平台。目前有88人次通过平台搜索社会为老服务机构,完成居家养老生活服务82人次。
8、为20余名空巢、孤寡老人和患有多种疾病的居家老人配备了E脉手表或“一键通”等安全监护终端,实现了紧急呼救、定位查询、生命特征预警监测等安全看护。
1 老年人需求
老年人的需求就具体内容而言分为几类。首先是物质需求:如衣、食、住、行、用。其次是精神需求:如文化娱乐、医疗卫生、健康。第三是情感心理慰藉需求:如心灵沟通。常规的养老系统设计主要把老年人的健康信息发送到社区医疗单位, 家里的安防情况往往发给社区, 而出现在家里的一些除了安防之外的意外比如老年人在家意外跌倒、意外烫伤等情况就没有涉及。同时, 从心理学角度讲, 智能居家养老系统也不能代替老年人与子女的联系。
本系统增加一个意外防范模块, 一旦老年人在家出现意外可以向子女发出信息, 由子女确定是否查看家庭监控或者给老人通话。
2 物联网的概况
“物联网”的概念是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的Auto2ID实验室提出的。同年, 麻省理工学院的Gershenfeld Neil教授撰写了“When Things Start to Think”一书, 在书中提出了物联网应具备的属性和功能特征, 以这些为标志开始了物联网的发展。
物联网具有的功能特征是实现任何物体、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 使用任何路径/网络以及任何设备的连接, 最终实现“物物相联, 人物互动”的目标。因此, 物联网的相关属性包括了收集、计算、通信以及场景的连通性。这些属性表现的是人们与物体之间或者物体与物体之间信息数据的无缝连接, 从整个环节看包括信息采集、信息过滤、信息传输、信息管理4个部分。
信息采集是物联网实现“物物相联, 人物互动”的基础。采集设备一般采用嵌入式系统。
3 环境监测物联网的层次结构
一般来讲, 环境监测物联网系统结构包括几个层次。
感知层:该层的主要功能是通过感知设备, 获取物体的环境信息 (如温度、湿度、光照度) 、身份信息、位置信息等。该层涉及的技术有传感器技术、射频识别技术、二维码技术、微机电系统和GPS技术。该层中的设备需要通过无线传感器技术组成一个自治网络, 采用协同工作的方式, 提取有用信息, 并通过接入设备与其他设备实现资源共享与交流互通。
接入层:该层又叫汇聚层, 主要功能是通过现有的无线传感网 (wsn) 、WIFI、公用通信网、卫星网等基础设施, 将来自感知层的信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组并传送到互联网。
互联网层:该层的主要功能是以IPv6/IPv4为核心建立的互联网平台, 将网络内的信息资源整合成一个可以互联互通的大型智能网络, 为上层服务管理和大规模环境监测应用建立起一个高效、可靠、可信的基础设施平台。
运营层:该层的主要功能是通过大型的计算平台 (如云计算) , 对网络内海量的环境监测信息通过专家系统进行实时的、智能的管理和控制。
4 系统设计
本系统从本质上讲也是环境监测物联网, 只是检测范围仅限于家庭, 环境子系统和安防子系统使用运行ZIGBEE协议的家庭网关通过GPRS系统与社区或老人手机相连, 市面上有现成的产品不在本文讨论范围。而意外防范子系统的设计原则不是割裂家庭联系而是提供一个意外监控方式, 采用可穿戴设备监控方式。系统设计具体组成如图1所示。
本系统以意外跌倒为例论述。
意外跌倒子系统由传感器模块、判断控制模块、信息传输模块组成。通过加速度计和陀螺仪对老年人身体姿态和运动实时监测, 采集到的人体加速度和角速度经过处理器阈值进行判断分析, 决定是否启动安全气囊或直接给子女发短信。意外跌倒系统模块结构如图2所示。
传感器模块用加速度计、陀螺仪采集人体加速度信号和角速度信号, 再经A/D转换成控制模块可处理的数字信号。
判断控制模块是系统的核心, 由单片机接收到传感器模块传来的数字信号后判读是否出现跌倒, 是否向信息传输模块发信号。
信息传输模块由较为成熟的GSM短信发送模块构成, 收到单片机发来的跌倒信号后向老人的子女发救急信号。
判断依据为人体加速度向量幅值SVM判断法和人体位移判断相结合, 通过加速度幅值计算人体运动剧烈程度, 如果数字越大说明运动越剧烈。图3为判断流程。
5 结语
本系统综合运用了物联网各层次的典型技术, 在尊重老年人隐私和心理需求的前提下为老年人有质量、有安全的晚年居家生活提供一个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仇明.基于物联网Zig Bee技术的智能社区居家养老系统[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 (2) :71-75.
[2]于文彬, 杜融, 肖龙, 等.老年人宜居环境体系的系统设计与应用[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 2011 (3) :10-13.
[3]胡向东, 韩恺敏, 许宏如.智能家居物联网的安全性设计与验证[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2) :171-176.
[4]刘振洲.谈物联网时代下一些系统设计的应对措施[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 2011 (1) :18-21.
当前,老有所养成为我国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内容之一。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体系,是当前应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顺利实现养老的关键。“智能居家养老”即老人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理环境的束缚,在自己家中过上高质量高享受的生活。
这种被誉为“最适合老人”的亲情养老方式,在重新构建大众的老年观念的同时,也愈来愈成为适应居家养老的社会化服务的一种趋势。国家适时推出的“智能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也为企业积极介入到这种新型服务模式中提供了时机。未来,智能居家养老将成为我国养老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一部分,并会对社会整体的养老福利服务政策或制度产生影响。
居家养老适应人口老龄化的需要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逐渐凸显,逐步上升成为制约我国社会民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据权威统计,2012年底全国老龄(超60岁)人口已经达到1.94亿;2013是中国的“养老元年”,因为这一年,中国老龄人口总数突破了2亿;预计2025年将达到3亿人;2050年将到达4.8亿,也就是全国平均三个人中,就有一个老龄人。
中国面临巨大的养老社会压力
如今中国超过两亿的老年人,有一半是空巢老人,有三千多万是失能半失能老人。20年后,中国将会出现7亿人口供养6.7亿老人的格局,同时“空巢”家庭比例将飙升至70%以上,养老问题将从单纯的家庭问题演变成复杂的社会问题。养老压力空前巨大。也正是在这种十分不美妙的预期下,国家在去年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版(主席令第七十二号)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5号),希望社会和企业关注养老行业,也希望动用社会的力量来减轻国家繁重的养老压力。
据悉,目前中国的养老方式,主要有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等几种。
其中“机构养老”意为入住养老院或类似公办的、民办的养老机构;“社区养老”是指由政府主导或政府支持社会组织开展的,为社区老年人提供公益或半公益的便民服务,例如日间照料、爱心送餐、陪伴就医、心理关怀等,让老人就近获得社区的养老服务;而老年人在家庭安度晚年的养老方式最为传统,这种方式就是居家养老。从比例来说,目前我国居家养老占到90%以上的比例,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目前覆盖能力尚不足3%和7%。虽然国家一直在推行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但是其高昂的费用以及“院舍化”和“官僚化”等诸多不足,成为阻挡老人进入养老机构的难题。
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强调人在老龄阶段后继续住在家里,维持原有生活及居住方式。但是这种传统的养老方式在实际操作中也面临诸多的难题,比如人随年龄增长,人的生理及社会功能下降是无法避免的事实。社会上多次出现的居家老人由于生活不能自理,精神没有寄托,又不想增加家人的负担,最终,在极度孤独和苦闷中、以自杀的方式告别了人世的新闻,就是这种方式面临的一系列的困境的解释。此外还出现的比如老人出门摔倒了无人搀扶、老人迷路从一个省走到另外一个省,或者迷路或走失而永远没有找回、因为不合理饮食等不健康生活习惯导致老年疾病迅速恶化而过早病逝等种种悲剧,都在说明伴随着经济发展、家庭结构变化以及传统道德观念的变化,旧有的家庭养老模式已不再适应形势发展,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正面临严峻挑战。或者可以说,居家养老模式的实现,需要一套服务体系来提供预防和服务。
这种体系,就是正在推行中的智能居家养老体系。
智能居家养老从无到有
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物联网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居家养老体系重新焕发活力给予了巨大的支持。最近几年,很多地方在尝试通过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来提高居家养老的服务能力,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智能居家养老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
智能居家养老是指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和物联网等先进技术,通过智能感知设备、互联网服务等手段,最大限度地实现老人的位置信息、生理健康指标、活动量等各类传感器和互联网、数据中心随时随地实时连接,让监护人(子女或家人)、服务机构和志愿工作者等,能远程自动实现对居家老人的安全看护、健康监测、精神关爱和生活服务等。可以看出,智能居家养老的实现离不开传感网、3G移动通讯、云计算、WEB服务、智能数据处理等IT手段的应用,也正是这些手段,将老人、政府、社区、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等紧密联系起来。
居家养老强调的是在老人原住地进行养老,但老人的生理功能下降使这个群体特别需要医疗保健的支持和生活照料服务。目前,已经形成了多种针对智能居家养老的服务和产品体系。以智能手表这样的可穿戴设备为例,其功能就包括定位、求助、监测和报警。通过智能手表的GPS定位技术,可以随时了解老人的位置,不再担心老人走失或迷路;老人一般行动不便,当老人摔倒或突发疾病时,可以一键SOS紧急求救,通知急救中心和家属,使他们在第一时间得到救助;此外,智能手表还能通过外接蓝牙医疗设备,监测老人的血压、血糖等健康指标,这些自动采集的健康信息,加上服务中心医护人员或家属进行健康调查或定期体检录入的数据,形成持续的健康档案,可以对老人进行更全面的健康监测、预警、建议和指导、干预等一系列健康管理。多样的信息监测手段,很快能够帮助老人防控心脑血管等疾病的意外突发风险、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包括合理作息、饮食、运动、服药提醒等),也有助于对老年常见慢性病的预防和康复治疗。比如当智能手表监测到脉搏异常时,手表就会主动报警,让家属或医护人员能主动了解情况,为老人消除生命健康的安全隐患。
目前,我国一些地方已经开始开展这种服务体系的构建,比如今年南京市就在鼓楼、秦淮、建邺、雨花台区进行智能化养老试点,利用智能腕表、12349热线等现代化信息手段,为老人提供健康管理和居家服务,打造真正意义上的“家庭养老院”。 据悉,南京市推出的智能腕表可以设置三个亲情号码,一旦老人超过安全范围,腕表就会向亲情号码发信息报警, 12349信息平台则能迅速准确定位老人的方位,便于寻找和救援。除此之外,腕表还能检测老人的脉搏、呼吸和体温,这些健康指标都会定时发送给子女。目前南京首批300名老人已经免费领到了这个“贴身保姆”,根据老人使用情况,今年政府预计会陆续免费发放10000只。特别是对百岁老人等“五类”老人,智能腕表免费提供,基本服务费也由政府买单。
合肥市民也对60岁以上的合肥市民推行了免费的智能手表和相应的居家养老服务。合肥市民只要拨打电话联系侨亚诺鼎居家养老中心,就有机会免费领取一块高科技智能手表。老人子女无论上班还是出差,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或手机APP随时随地远程监看到老人的健康数据,这项服务也得到了合肥市民的热烈欢迎。
我国开始智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
智能居家养老离不开信息化,离不开移动物联网等技术来实现。只有通过技术才能实现养老服务更加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为了让更多人关注智能居家养老服务,我国也适时推出了一系列促进智能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发展的政策。
2013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组织开展2014-2016年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区域试点工作的通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13]7号)、《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32号)、《关于印发10个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的通知》(发改高技[2013]1718号),以及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版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2014年6月20,我国民政部开始试点智能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民政部下发通知,在7家养老机构开展国家智能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试点工作。这7家养老机构包括: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北京市大兴区新秋老年公寓、河北省优抚医院、江苏省无锡市失能老人托养中心、河南省社区老年服务中心中州颐养家园、安徽省合肥庐阳乐年长者之家、四川省资阳市社会福利院。
据介绍,国家智能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将应用物联网技术,在养老机构开展老人定位求助、老人跌倒自动检测、老人卧床监测、痴呆老人防走失、老人行为智能分析、自助体检、运动计量评估、视频智能联动等服务。
以合肥市庐阳区 “乐年长者之家”为例,这里通过现代通讯、智能呼叫、GPS定位等技术,打造智能化、专业化的居家养老服务,免费发放2300部具有“SOS”一键呼叫功能的夕阳通老人手机,为老人提供24小时服务,现已接听各类呼叫近10万人次。作为全国7家参与试点单位之一,“乐年长者之家”在整合智能养老物联网示范工程与现有的呼叫中心后,为智能居家养老模式的开展积累的大量的数据和经验。
目前,我国已经在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地开始了智能家居养老试点工作,意图推广该智能家居养老模式,成为智能养老的领跑者,在全国产生示范效应,进一步推动智能家居养老的普及,以缓解如今严峻的养老形势。国家适时推出的“智能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也为企业积极介入到这种新型服务模式中提供了时机。
比如青岛市十大软件外包企业之一的百灵科技经过多年深入养老机构、社区、地产交流调研,利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等技术研究开发了“百灵智慧养老平台系统”。百灵智慧养老系统可以为机构养老提供集团化、流程式的管理模式,并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和输送机构服务来满足社区居家养老需求,还可以为养老地产公司提供定制的智能化、封闭式养老小区解决方案。
厦门市老龄办也开始着手建立市级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系统。该系统将选取1-2个区依托市级平台,整合、组建居家养老应急救援与公共养老服务网络,努力打造“无围墙”的虚拟智慧养老院。这一计划已在6月份实施。该系统依托现代通信信息技术,着力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厦门市智慧养老服务中心”,力争在2015年前逐步将全市各区养老服务供求资源并入市级平台。
据介绍,智慧养老服务中心具备四项功能,即:基础数据功能、紧急救助功能、养老服务功能和服务管理功能。其中紧急救助功能方面,服务中心将按照全国养老服务统一服务号码的要求,开通12349呼叫热线和网络,搭建老年人紧急呼叫救助指挥平台,与120急救中心、110救援中心等机构建立联动机制,在老年人按下居家养老服务移动终端产品的紧急救助键后,可与其亲属及120急救中心、110救援中心等机构多方通话,并及时定位老年人详细地理位置,多渠道保障老年人急救信息畅通,保护老年人生命、财产安全。
另外江苏的南大苏福特也启动了“南大苏福特——IBM智慧养老项目”,南大苏福特副总裁许志怀介绍说,智慧养老模式下的老年公寓,将采用电脑技术、无线传输技术等手段,在地板和家电中植入电子芯片装置,使老人的日常生活处于远程监控状态。
此外,南京市还推出了物联网“智慧养老”项目,该项目预计到明年6月,将在鼓楼区覆盖5000户,让老人充分享受物联网带来的便捷和舒适。物联网“智慧养老”项目就是利用物联网技术,通过各类传感器告知家人,使老人的日常生活处于远程监控状态。比如,老人在家中摔倒,地面的安全传感器就会立即通知此前协议约定的医护人员和老人亲属;如果正在煮的东西长时间无人问津,那么,装在厨房里的传感器会发出警报,提醒健忘的老人;如果万一老人已经外出,也没有关系,传感器发出警报一段时间还是无人响应的话,这时煤气便会自动关闭。
中科院北京凯思昊鹏软件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智能养老健康品牌“中科普力康”借助先进的物联网技术,致力于打造全新的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全面照护独居老人健康生活为宗旨的亲情化居家养老服务关爱平台。
天津市商久盛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小巧的智能家居养老机器人——小智,最近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据悉,机器人“小智”通过3G网络和wifi无线局域网实现远程操控,不仅具备家庭安防、灯光、窗帘、煤气阀控制及家电的启动一般功能,更主要的是在一键呼叫的情况下,它可以对老人面部进行识别,从而为老人提供下订单、送餐、量血压、量体温,并可以和老人进行聊天、对话、唱歌等互动,成为老人的“好伙伴”。该产品不仅性能达到国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也填补了我国在家居养老机器人领域的空白。
技术之坎与隐私之忧
总体来看,目前的“智能居家养老”的服务模式是让老人在自己家中养老,然后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各类传感器和计算网络的实施连接,让老人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健康状况和出行安全)能被子女远程查看。作为一种新型养老模式,智能居家养老颇具人性化的一面。这种模式用家庭化的温馨和先进化的技术为老人谋福利,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提升了老年人的幸福指数。
而从当前的智能居家养老服务产品来看,大部分产品瞄准的是为老年人生理需求提供信息服务。比如开展的对老人身体状态和行动状态的远程监控、健康追踪系统、开展远程医疗、特殊状况下的紧急救助,以及辅助的养老服务功能和服务管理功能等,有条件的家庭,子女还可以借助相关产品可以远程“遥控”帮助开门、关灯等。物联网技术的发展确实可以解决很多“外在的”需求,不过,当前的智能居家养老体系尚未对老年人情感需求方面的信息服务提出过具体的工作思路,比如老人很需要亲友活动的信息、公益社交活动等等,还比如老年人的身体自我评价、精神自我评价,相关的产品在这方面的关注都还非常薄弱。
一个正常人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步入到老年岁月,在养老过程中需要的不仅是一种安全感,也需要满足老年人对自我尊重的需求。从这个角度考虑,目前智能居家养老体系所做的,也许并不完全是对的。比如对老人身体状态和行动状态的远程监控,就非常容易涉及个人隐私问题。隐私权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用通俗的话讲,隐私权就是保护个人不欲为外人所知的私人事务。
当智能手机和手表定期收集老人的地理位置信息,并回传给服务器,此时的老人已经完全暴露在网格化的世界中;当老人的身体状态都在智能系统中留下痕迹甚至发送给子女,甚至比如老人上厕所,系统也会告知子女,这是不是挺尴尬?互联网技术在居家养老领域的广泛使用的确已经引起了许多隐私权问题,而且在将来发展的过程中还会出现更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我国智能居家养老的迅猛发展,不仅得益于技术的突飞猛进,也得益于当前政策的宽松环境。但是这种宽松的环境也会造成相关的信息追踪方面监管不利,极有可能出现越界问题。如果这些信息被不法分子甚至恐怖分子所利用,我国智能居家养老也会面临信用的危机。
摘要:我国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时期,北京的老龄化水平一直居于全国前列,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而,如何解决好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成为了当下社会值得关注的主题。老年政策的得力与否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北京市顺应了时代的需求,制定了养老服务政策,即“九养”政策。本文就此政策的内容及实施进行分析与探讨,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促进老年政策的完善。关键词:老龄化;“九养”政策
根据北京市老龄工作委员会的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0月,北京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经达到247.9万人,占总人口的19.4%,同2009年北京市户籍老年人相比,上升了1.2个百分点。根据国际标准,60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超过国家总人口的10%,该国家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的行列。北京市的户籍老龄人口比例高出国际标准将近十个百分点,可见北京市养老压力之大。北京市老年人口存在规模大、增速快、空巢化的现象,建构了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理念上摒除了以往问题取向的思维模式,遵循人本主义原则,千方百计的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在工作原则上,坚持城乡一体,把适度普惠与困难帮扶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城乡一体、覆盖全体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在运作方式上,抛弃了单纯由政府提供养老服务,转而将目光投向市场,运用“有形的手”对市场进行一定的调控。在依靠主体上,遵从我国本土的传统观念,重视家庭与社区对养老服务的巨大作用。政策的优势还包括资源的整合程度高、服务内容全方位广覆盖等。
1.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构建
北京市制定了居家养老服务政策,即“九养”政策来提高老年人服务水平。2009年北京市民政局、北京市残联等13委办局联合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北京市市民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办法的意见》。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个人自愿”的原则,构建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政策保障为主导、社会化运作为方向的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体系,完善本市“9064”养老服务模式,即到2020年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6%的老年人在社区养老、4%的老年人集中养老。提升老年人、残疾人的社会福利水平和生活质量,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1.1建立居家养老券服务制度及管理办法
养老券由北京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和北京市残联共同监制发放的,它是满足老年人在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心理慰藉等方面服务的经济手段。具有北京市户籍的80周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均符合申请养老券的条件,老年人可以在指定的签约服务单位如老年餐桌、托老所等使用养老券。养老券的使用,保障了老年人专款专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老年人的基本需求。在指定的签约服务单位使用养老券,便于确定服务标准,保障了服务质量,有利于服务单位的管理和监督。
为了充分发挥养老券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多重效应,北京市民政局和市残联制定了养老券的管理办法。在服务单位的发展方面、养老券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三个方面进行了规范。
第一,加快发展养老服务单位,提高服务水平。鼓励区县挖掘社区养老服务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开办养老服务实体,以签约服务单位等形式,开发符合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的服务项目,扩大养老券的使用范围。建立了激励机制,对小型企业进行扶持并制定了奖励办法,激发了街道及乡镇支持发展养老服务单位的积极性。
第二,健全养老券的管理制度。养老券管理单位自上而下分别为北京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区县主管部门、街道(乡镇)主管部门、社区(村)负责人。每一级别的主管部门都需要专门的负责人,主管养老券的管理工作。养老券的存放、预算、发放、结算、养老服务单位的统计、服务项目的统计及销毁都有相应的管理办法。养老券的上报制度有季报制度和年报制度,下级单位需配合上一级单位对本季度的养老券情况进行汇总和统计,并在季度末上报到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
第三,加强监管力度,严格落实责任追究机制。确立了定期检查本地工作落实情况的监管制度,对违反规定的部门采取批评、责令整改、取消签约资格等有效措施。
养老券服务及管理办法为养老券的有效使用和管理、提升服务水平有重大作用。满足了老年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保障了老年人将老年券使用在迫切需求的方面;对服务单位的管理,保证了服务质量,更便于对养老服务单位的监督;上报制度的确立,规范了养老券的使用和管理,及时掌握养老券的使用情况、了解全市老年人的总体状况、便于分析和调整策略。
1.2居家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
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政策从老年人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和最迫切的需求出发,为老年人提供方便、快捷、多样化、人性化的服务,帮助老年人解决居家生活困难。建立养老餐桌、托老所、无障碍服务车、实施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等措施是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养老餐桌在餐桌的设置、服务标准、服务范围上都有明确的要求和目标。在养老餐桌的设置方面,是聚集多方资源,利用城乡社区公益性用房、单位内部设施、居民空闲房屋等社会资源建立养老餐桌,同时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餐饮企业承担老年人的就餐服务。在标准方面,养老餐桌提供安全的配餐、就餐及送餐服务,并建立了服务商的管理、激励和监督机制。养老餐桌在服务范围上实现了城市社区与农村社区的全覆盖,使城乡居民均能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
城乡社区托老所是聚集社区服务中心、“星光老年之家”、社会空闲房屋等,开展以生活互助、文体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互助点,以解决老年人日间生活照料困难、生活枯燥等问题。托老所的激励机制是对运营满半年的托老所和互助点给予补贴:对月服务18天以上、服务满意率达到90%以上的托老所床位每月补贴100元;对月活动时间18天以上的互助点每月补贴100元。托老所的维持除了经济上的补贴还需要服务人员的配合,因而为了满足居家养老服务,在全市各街道聘用5至7名养老员;每个城乡社区(村)至少聘用1名养老员。养老员优先从“4050”人员和取得社会工作者资格且符合本市就业特困认定标准的人员中招聘,纳入公益性岗位。他们的工作任务除了要完成日常的照料服务之外,还需要承担宣传、探访、收集资料等工作。养老员的配备不仅提供了养老服务而且提供了一定的公益性岗位,解决了这些群体的就业问题。
无障碍服务车和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和出行提供了便捷和安全。无障碍服务车主要为方便组织老年人参加社会活动,用于社区托老所、社区“星光老年之家”、职业康复机构等开展活动。家庭无障碍设施改造旨在为老年人提供在洗澡、如厕、做饭、户内活动等方面的便利,逐步对有需求的老年人家庭实施无障碍设施改造。改造的实施过程由市、区县两级老龄办和残联共同完成,经费由市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承担。这两项工作的实施为老年人解决了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为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了便利。
养老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养老服务的最基本内容,解决的问题都是老年人日常生活中最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老年人最迫切需求的衣食住行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想老年人之所想。
1.3开展养老精神关怀服务
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不仅体现在提高生活水平上,现代老年人的需求更多的体现在精神方面的追求,快乐的老年生活是在衣食无忧的基础上能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和内心的满足。以上的各项措施是应老年人生活方面最基本的要求,而为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需要开展精神关怀服务。各级老龄工作部门负责整合和开发辖区心理咨询服务资源,依托“96156”社区服务热线,充分发挥各类心理咨询专业组织和社区市民学校、老年学校的作用,组织专业人员为老年人及其家庭成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和相关知识培训,动员社区内志愿者特别是社会工作者,为老年人提供聊天、读书等志愿服务。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已经受到政府、社会及家庭等系统的重视,老年人的精神服务趋向多元化与规范化。
2.养老服务模式政策的优劣分析 2.1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优势 2.1.1理念上的与时俱进
北京市的养老服务政策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老年人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和最迫切的需求出发,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人性化的服务。政策坚持以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个人自愿,构建以家庭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政策保障为主导、社会化运作为方向的养老服务体系。在当今多元的社会,仅仅依靠政府提供老年人的福利保障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因为受到财政资金、服务人员和工作效率等方面的限制,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要在政府的引导下促使整个社会投入力量。受我国文化传统的影响,大多数老年人倾向于在家中养老,因而居家养老是主流。因而居家养老政策不仅遵从我国的本土文化,也体现了与时俱进。将家庭、社区和社会的力量聚集起来,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不仅具有现实性而且有很强的可行性。
2.1.2构建了城乡一体化的养老服务体制
北京市的“九养”政策构建了城乡一体化的养老服务,打破了城乡二元的户籍限制,将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统一纳入养老服务的体系中来,使城乡老年居民均能享受到“九养”政策的服务。“九养”政策的城乡一体化表现在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各个方面,首先在养老券的发放方面,不论城市还是农村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均可申请领取养老券。养老券的使用,使老年人能够专款专用,从根本上保障了老年人的饮食、日间照料等问题。其次,养老餐桌是为了解决老年人的饮食问题。整合社区活动中心、闲置房屋、餐饮企业的资源为城乡老年人提供健康合理的营养配餐,无论城乡均可以满足配餐、就餐和送餐服务。第三,托老所的建设也是城乡统一标准,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将托老所覆盖全市城乡社区(村),满足老年人的日间照料、文娱活动等需求。最后,在精神关怀、为老年人配备“小帮手”电子服务器、无障碍设施改造等方面也保证了城乡一致的标准。
2.1.3建立了有效的奖惩机制
“九养”政策明确了各项奖励和惩罚制度,有效的奖惩制度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实施起到了催化剂和激发积极性的作用。为了弘扬尊敬父母、关爱老人的传统美德,在北京市开展万名“孝星”评选表彰活动。活动采取基层初选、逐级上报和两级表彰的方式,推选出10000名尊老、敬老、爱老、助老、孝老的“孝星”。此项活动引发了全社会尊老敬老传统美德的热潮,为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顺利实施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
为了提高签约服务商的工作积极、保证服务质量,北京市民政局联合八家单位制定了《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单位管理规定(暂行)》,以下简称《管理规定》。《管理规定》制定了服务单位的确定程序、监督办法和奖惩制度等,规范了签约服务商的服务行为。奖惩制度确定了市政府每年评选表彰一批优秀居家养老服务单位,并予以奖励;对不符合规范的服务商,签约部门终止协议,取消服务商资格,终止结算的惩罚措施;对服务单位定期进行工作指导与交流,宣传推广优秀服务单位的先进经验。明确的奖惩制度激发了服务商的积极性,保证了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2.2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的不足 2.2.1政策实施标准的制定不够明确
北京市的“九养”政策是涉及多个部门协同管理、各个区县具体实施及家家户户的配合,因此是一个涉及多方的复杂系统。因而,保证政策的顺利实施不仅要有指导思想和意见,具体的实施细则更是一个好的政策能否贯彻到实践中的重要环节。“九养” 政策自从2009年实施以来已经经历了四年,从试点到全面推进,市民政局及残联等单位不断的调整策略和丰富具体细则,但仍然存在一些需要确定的标准。比如,“孝星”评选工作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缺乏客观的指标,基层的实际评选工作是根据平时的了解、推荐等传统方法得到的资料,未免出现不客观的问题。再如,优秀服务商的评选涉及16个区县的上千家服务商,因而很难确定标准,并且无法全程监督评选的服务商。还有一些上报材料各个指标拟定的合理性需要在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改进,去除冗杂的指标、筛选出反映养老服务情况的指标。
2.2.2区县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不足
“九养”政策采取属地管理的原则,发挥城乡社区(村)的资质优势,做好老年人的各项管理、服务工作,共同将辖区内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落实到位,但是在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区县负责居家养老服务的工作人员对文件不够熟悉,以致在做具体的工作中不了解工作程序,出现推迟、上报材料不准确等各类情况。其次,也有个别工作人员的思想觉悟不高,因此在工作中工作态度积极性不高,常出现拖沓、失误率高等情况。在具体的实施中,由于区县工作人员的能力和态度问题,不能完全将政策落实到位,工作的创新性不强、程式化。
2.2.3 精神关怀服务缺乏具体的计划
在精神关怀方面,“九养”政策的指导意见汇中指出,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主体、建立有效的动员机制和激励机制,优化配置社区公共资源和社会专业资源,形成市场服务和公益服务相结合的精神关怀服务发展格局。工作任务主要确定了四个方向,即开通“96156精神关怀服务热线”平台、举办精神关怀大课堂、设立心理服务站、上门关怀服务。虽然发布了指导意见,但是北京市的老年精神关怀服务还没有进入实行阶段,目前仍处在探索的时期。老年人精神关怀是一个可为的领域,需要在此基础上拓展工作范围、创新工作内容。目前的老年精神关怀服务大多数停留在表面文章,不够深入,不但不能给老年人带来心理慰藉,反而带来了很多的经济、人力物力的浪费。因而,系统的规划老年人精神关怀服务应列入工作日程,制定出符合老年人实际情况、可操作性强又有效果的策略。
2.2.4欠缺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估
“九养”政策实施以来,主管单位会按季度和收集各区县的报表,并对本的工作进行总结。但是,居家养老服务缺乏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因而无法掌握政策的实施效果,不能了解老年人对这项政策的满意度。政策的实施效果如何需要通过评估进行反馈,从而对政策进行适当的调整。养老服务政策需要对整个实施过程进行检测,要求对工作过程的每一步骤,每一级的段分别作出评估,将关心的重点落在各个步骤和程序怎样促成最终的介入结果。评估的方法是了解和描述介入活动的内容。养老服务政策也需要对实施的结果评估,在工作过程的最终阶段进行的评估,包括目标结果和理想结果两个部分。目标是指介入要努力达到的方向,结果评估是检视计划介入的理想结果以及这些结果实现的程度及其影响。
3.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的建议 3.1提高服务团队的专业化水平
居家养老服务政策的实施需要各方人才的加入,政府工作人员、专家、服务商、养老员等。因而我们需要从这几方面的人群进行专业化团队的建设。
首先需要对区县、街道及社区的工作人员进行工作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学习文件精神、熟悉工作程序、理解各项工作的意义及内容、及工作数据的收集、统计和分析能力。其次,要建立一支稳固的专家团队,对专家团队进行有效的管理,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让专家能在养老服务中持续发挥作用。服务商方面的管理,需要更加精确的明确各个方面的规范,有量化的指标。养老员的工作关系到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各个细节,而对老年人的服务需要很多专业的知识,包括心理学、护理知识等。因而,养老员的工作不仅仅是提供传统的照料,更需要专业化的知识为支撑,提供专业、有效的服务。
3.2建立一支社会工作的团队
社会工作的工作领域包括老年人社会工作,发挥社会工作在养老服务事业的作用,会对老年人事业产生举足轻重的作用。“九养”政策在制定、实施和调整的过程中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社会工作不仅可以在宏观上发挥整合、协调资源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在具体的实施中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建立一支专业的社会工作团队,需要确立社会工作者的身份,从社会工作者的考核、认证、培训到待遇上都有明确的规定。保障社会工作者团队的素质和待遇水平。
3.3政府培养和孵化合作机构
养老服务是一个大工程,仅仅依靠政府提供保障是不切实际的,受到经济和人力的限制,政府工作不可能事无巨细的触及养老服务的各个方面。因而,需要政府培养和孵化项目执行的合作机构。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招标的方式筛选出适合的合作机构,在合作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沟通,调适彼此的工作和职责。在信任和熟悉的基础上,将工作的权重逐渐交与有资质的合作机构。政府可以对具体的实施机构进行监督和管理,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服务质量,还可以降低政府的压力,最终受益的是广大的老年人。
4.总结
1、家庭保洁方面(擦玻璃、墙面、地面、厨房、卫生间)、2、育儿服务专业(月嫂、育儿师、育婴师、催乳师)
3、家庭服务人员:钟点工、护理老人、医院陪护
4、空调维修安装、移机、冲氟、收售
5、管道疏通、专业防水除臭、除甲醛
6、太阳能、水电暖安装维修、水暖卫浴安装维修
7、专业修锁、开锁、配钥匙、宽带安装监控
8、专业搬家、空调家具拆装、钢琴工艺品鱼缸ATM搬运
9、送水、鲜花速递
10、美容美发、足道养生、针灸推拿
11、服装干洗、沙发、窗帘、汽车坐垫清洗
12、文体特长教育服务方面、培训音乐
13、地暖、油烟机、高空外墙地毯、皮沙发清洗保养
14、旧家电家具回收、家电制冷设备维修、礼品回收
15、汽车租赁行业
16、专业换纱网、隐形防盗窗,门窗、铁艺、不锈钢、铝合金加工
17、制作维修安装卷帘门、玻璃门、车库门各种门类
18、婚庆、庆典专业服务19、20、化粪池清理
21、家庭刮瓷吊顶、刷漆隔断、木装修贴墙纸、地面砖
22、大型专业设计、家庭装修、装饰公司
23、幼儿园
24、家庭整体厨房、壁橱设计安装套门口
25、眼镜配制维修服务
26、民营医疗机构
27、健康特色医疗门诊心理咨询
28、窗帘布艺制作
29、大理石工艺制作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使本管辖区的孤寡、特困、空巢和高龄老人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根据上级有关政策和法律的规定,特制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章程。第二条.本单位的名称为**,地点为**。
第三条.本单位的性质是:以非营利的服务机构,致力于依托社区公共服务场所,打造老年人家庭式服务机构。第四条.本单位的宗旨: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尊老敬老、以诚相待、真情沟通、服务周到。
第五条.本单位接受**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第六条.本章程中的各项条款与法律、法规、规章不符的,以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为准。
第二章 举办者和业务范围
第七条.举办者:** 第八条.本单位业务范围: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精神慰藉、法律服务、助餐服务。
第三章 组织管理机构
第九条.**机构设立理事会和监事会,其中理事会**担任;监事会由**担任。
第十条.本单位的最高权力机关**,其有行使下列事项的决定权:
(一)制订和修改章程;
(二)选举和罢免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理事;(三)审议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四)决定终止事宜;(五)决定其他重大事宜。
第十一条.本单位设定的理事会由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及理事等组成。第十二条.理事会的职权是:
(一)执行**的决议;
(二)向理事会报告工作和财务状况;(三)决定设立办事机构和实体机构;
(四)决定副秘书长、各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聘任;(五)活动策划、安排和执行;(六)内部机构的设置;(七)制定内部管理制度;
第十三条.本单位的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素质好;(二)在本单位业务领域内有较大影响;
(三)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最高任职年龄不超过
70周岁,秘书长为专职;
(四)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五)未受过剥夺政治权利的事处罚的;(六)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第十四条.本单位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任期为三年,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任期最长不得超过两届。因特殊原因需延长任期的,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并经民办非企业登记管理机关批准同意后方可任职。
第十五条.本单位理事长为本单位法定代表人并不兼任其他团体的法定代表人。第十六条.理事长行使下列职权
(一)召集和主持理事会;
(二)代表本单位签署有关重要文件;(三)负责活动中心主要工作;(四)单位重大事项的决定。
第十七条.副理事长具体负责组织老年人活动中心的日常事务、及对外工作。
第十八条.秘书长是老年人活动中心主任领导总务工作的主要助手,具体负责管理老年人活动中心后勤工作。第十九条.监事会的职权是:
(一)对本单位服务人员违反法律、法规或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
(二)对本单位的财务进行监督;
(三)对本单位服务人员服务态度、服务质量进行监督。
第四章 资产管理、使用原则
第二十条.本单位经费来源:
(一)捐赠;(二)政府资助;
(三)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或服务的收入;(四)其他合法收入。
第二十一条.本单位经费必须用于本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和事业的发展,不得在个人中分配。
第二十二条.本单位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
第二十三条.本单位配备具有专业资格的会计人员,会计人员必须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会计人员调动工作或者离职时,必须也接管人员办清交接手续。第二十四条.本单位的资产管理必须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管理制度,接受监管会的监督。资产来源属于国家拨款或者社会捐赠、资助的,必须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并将有关情况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第二十五条.本单位换届或更换法定代表人之前必须接受民办非企业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组织的财务审
计。
第二十六条.本团体的资产,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私分和挪用。
第五章 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
第二十七条.服务对象
服务对象为户籍在辖区社区内并常年居住的老年人。政府提供福利性服务的对象应符合以下条件:
(一)高龄老人(80 周岁以上);
(二)“三无”老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 养人);
(三)空巢老人(无子女或子女不在本城区居住);(四)丧失或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缺乏家庭照料且享受 低保待遇的老年人;
(五)有特殊贡献的老年人(曾获得市级以上劳模、部分重 点优抚对象等)。
以上服务对象,根据老年人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经核实 批准后,分别明确无偿或低偿服务对象、有偿服务对象和志愿服务对象。
第二十八条.服务内容
(一)生活照料。提供日托、购物、配餐送餐、精神慰藉、家政服务等一般照料和陪护等特殊照料,完善便民服务网。
(二)医疗保健。建立老年健康信息档案,开展健康教育、疾病防治、老年保健、心理卫生、爱心护理等服务。(三)法律维权。通过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司法调整等形式,维护老年人在接受赡养、财产管理、婚姻保护等方面的 合法权益。
(四)文化娱乐。通过举办专题知识讲座、书法绘画等学习培训,开放图书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等形式,丰富老年人的 精神文化生活。
(五)体育健身。组织老年人体育健身团队,为老年人开展 体育健身活动提供场所和设施。
第六章 附则
第二十九条.本章程经**理事会议上表决通过。第三十条.本章程的解释权属**。
一、柳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基本情况
(一)调研对象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笔者走访了四个社区,即城中区的潭东社区、柳南区的十一冶社区、鱼峰区的三门江社区以及柳北区的元宝社区,对社区老人进行了访谈,基本情况如下:第一,从性别上看,被调查老人中男性82人,占45%;女性100人,占55%。第二,从年龄上看,60-70岁的老人占47%,70-80岁的老人占43%,80岁以上的老人占10%。第三,从身体健康状况看,身体有些有轻微的小毛病的老人占50%,大部分身体状况比较健康的老人占45%,还有5%的老人患有疾病。
(二)养老需求情况
1、生活照料需求。
进入老年阶段后,老人日常生活能力呈下降趋势,主要是“生活用品供给”服务,越是高龄的老人,这方面的需求越大。此外,“帮助购物”、“机电维修”也成为老人最大的生活需求。
2、精神慰藉服务需求。
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心理逐渐发生老化,容易被不良情绪笼罩,故精神文化是影响老人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调查显示,大部分老人还是比较满意现在的精神状态。
3、医疗保健服务需求。
健康是老年人最为关心的话题,在征询的服务需求中,老人对健康保健类需求问题比较热衷,对于是否需要保健和医疗护理服务时,大部分老人均表示“非常需要”。
(三)老人居家养老服务满意度情况
1、对居家养老的了解度。
当被问及“您是否了解居家养老”,达到了解程度以上的仅占25%,而大部分老人不知道居家养老的具体服务。部分人虽然知道有居家养老服务站,但很少问及。
2、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满意度。
对于居家养老的服务类型,大部分老人都享受到了生活照料类的“理发”,精神慰藉类的“看书报”,“看电影”,医疗保健类的“健康咨询”,“量血压”。对于社区资源充足性和适用性,老人认可度较高,81%的老人满意现状,47.5%的老人认为能够基本满足。
3、对社区工作人员的满意度。
对于社区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仅有14.75%的老人认为满意,28.75%的老人选择“一般”,高达55%的老人选择“不满意”。此外,50%的老人对社区工作人员的技能提出了要求,他们希望在遭遇紧急情况如突发疾病时,社区工作人员在掌握相关知识下迅速应对。
二、柳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配套政策不完整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服务体系不够完整,缺少用于具体指导社区居家养老工作的配套文件,社区在操作中缺乏依据,导致居家养老工作难以全面展开。
(三)配套设施不完善
老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公共服务方面有特别的需求,也对社区服务设施有特殊需求,主要体现在老年活动场所和生活照料机构。目前柳州市居家养老场所建设和管理由老龄委负责,在各个社区成立老年活动中心,根据各个社区的实际情况设置棋牌室、阅览室、日间照料室等,但目前服务设施配套仍未完善。
(二)服务资金不充足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初期开展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仅靠社区办公经费和老人本人自付的方式解决远远不够。由于社区的老人经济收入有限,加上老人的消费观念限制,居家养老服务站的有偿服务基本不能开展。因此,资金供给不足成为影响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
(四)服务队伍不完整
柳州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队伍由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组成,存在较大问题。第一,社区服务人员数量不足。工作人员除居家养老工作外,还承担社区其他工作,任务繁重。第二,志愿者年龄偏大。社区志愿者大部分是低龄老人、辖区单位青年人、退休党员等组成,工作中缺乏持续动力。第三,服务技能差。服务人员中大部分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缺乏专业服务知识。
三、改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策建议
(一)政策层面
1、完善土地政策。
根据居家养老服务场地和设施的需要,政府部门在编制土地规划时对该服务用地进行统筹和计划。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供地方式,可以采取划拨方式的则采用划拨方式;必须采取有偿方式的则适当减免土地使用税。在审批过程中,尽量为居家养老服务用地简化审批手续,保证土地尽快投入建设。
2、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政府可通过税收优惠政策,为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的设置、管理、服务和退出机制设定标准,并根据不同种类组织给予不同的优惠条件,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的投入。这些优惠政策可以采取如免征企业营业税、降低用于居家养老服务的进口设施的税费,低标准征收下岗职工和福利企业的税收等。
(二)资金保障层面
1、加大政府财政投入。
政府必须建立起居家养老资金预算制度,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专项资金,使老人均享受到居家养老服务的待遇。第一,居家养老服务内容遵循由易到难、由急到缓、由少到多的原则逐步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第二,老人的补贴实施货币补贴和服务券补贴两种方式结合进行。第三,政府承担社区工作人员培训的部分费用,其余费用提倡由社区、服务人员承担一部分。
2、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居家养老服务单依靠政府的的投入难以有效满足老人的需求,因此完善民间资金支持系统是一个解决途径。第一,倡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自动捐助,建立各种社会捐助专项基金,加强本地区与其他慈善团体或和个人的接触,筹集更多的慈善款项。其二,倡导社区通过提供低偿服务收取相关资金,缓解资金紧张,并用在服务和设施的再建设。
(三)组织层面
1、完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
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根据营利状况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营利性居家养老服务机构,主要包括各类家政服务、养老机构,如托老中心、老年婚姻所等;另一种是非营利性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如社区医院、学校、慈善机构等。这些机构可在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持下,在社区开办社区卫生服务、老年大学等机构,为老人接受更好的医疗条件和再教育服务提供了条件。
2、充分整合资源。
社区是老人生活的重要场所,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主要起到生活照料和就近保障作用,应整合社区资源,以推动和支撑居家养老的发展。第一,根据各个社区的具体情况,充分利用上级优惠政策,为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便利。第二,建立老人信息库。对老人的状况和需求状况进行调查,建立起老人信息库,根据老人的需求咨询进行登记,并及时解决。第三,建立社区良好环境。社区通过增加良好的治安环境、培养友善邻里关系、提高社区居民的归属感。
3、提高社区工作人员服务质量。
【关键词】居家养老 老龄化 服务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快,如何加快我国养老事业建设,以实现对老龄化人口的妥善安置成为了我国养老事业的首要内容。从我国传统文化角度分析,家庭养老是每个人都比较向往和热衷的养老方式,但随着当代家庭规模日趋小型化,家庭养老水平正在逐渐下降。而机构养老又没有形成相应的机制,这使得我国养老服务事业出现了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的情况。如何能够更好地为居家养老群体提供更好的服务,使不同层次老年人都能够享受舒适的老年生活,成为了我国养老服务事业的主要问题。
一、国外居家养老服务现状分析
国外将“居家养老服务”称之为“老年社区照顾服务”,其是基于希望国家倡导的“在合适环境中养老(Aging in Place)”而建立起来。在这种养老服务模式下,老年人可以居住在自己的家中,并获得社区服务的相应照顾,以满足老年人日常生活的医疗卫生、日常生活等需求。西方学术界对此种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老年人社区照顾服务提法与概念
A.Jamison(1989)指出,老年人社区照顾服务是指对需要帮助的居家老人提供极可能的长期照顾。P.Schopflin(1991)提出,老年人社区照顾服务是以为制度性方式对老年人进行安置与照顾,其内容包括家庭清扫,贴身护理、膳食等。
(二)老年社区照顾服务供给特点(英国)
S.Tester(1989)经过对社区照顾服务研究发现,英国社区服务所提供的内容不仅包括日常看护、家政等基础性服务,还包括娱乐、教育等精神性服务,这些服务在为老年人日常生活提供照顾的同时,也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受到了老年人的喜爱。J.Alber(1992)提出职业私营养老金是社区照顾服务的主要资金来源,而这一切是在政府的鼓励与支持下实现的。Walker(1992)提出英国社区照顾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从政府变为了专业的独立服务部门,相比于政府而言,独立服务部门的服务水平有所提升,且服务范围更为全面。
(三)社区照顾服务系统(澳大利亚)
1985年,澳大利亚颁布了居家社区法案(Home and Community Care Act),法案重点内容就是进行整合性社区照顾服务体系的构建,以实现对服务片段的有效整合。Ackerman(2005)根据对澳大利亚的整合型社区服务体系研究提出,此种服务系统能够是服务输送提醒更具有弹性,从而有助于服务品质的提升。
二、国内居家养老服务现状分析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在有效控制我国人口的同时,大大削弱我国家庭养老水平。面对庞大的老龄化群体,学术界开始主张发展家庭式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模式,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目前,国内学者对居家养老的研究探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居家养老服务发展背景与意义
赵丽宏(2005)提出居家养老服务是世界绝大多数家庭的客观需要,其中东方家庭的需求度更大。任炽越(2005)提出面对庞大的养老群体,机构养老为国家带来的经济压力巨大,发展社会性居家养老服务势在必行。刘飞燕(2007)提出家庭“小型化”发展,使家庭养老面临严峻挑战,在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机构养老不受青睐的当下,实现家庭养老与社会服务养老的有机结合,更符合我国国情。张民省(2008)认为,随着老龄化步伐的加快,我国的养老模式应加快转变和创新,应大力发展居家养老模式。陈平(2010)提出居家养老是适合中国国情,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模式,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二)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内容
宋宝安(2003)指出老年人的需求主要包括饮食供应、医疗护理、体育活动、文化娱乐、文化知识更新、家庭关系调节、老年心理咨询;杨艳珠(2008)把老年人的需求归结为日常照料类、医疗保健类、精神慰藉类、法律维权类、文化娱乐类、应急救助类等服务需求;贾雪华(2009)指出目前居家养老服务研究的重点更多集中在物质需求方面,而忽略了对老年人精神需求的重视。
(三)居家养老服务缺陷及不足
一是资金问题。杨福彬(2003)、孙泽宇(2007)指出经费的缺乏导致政府购买服务的补贴标准较低,而养老需求人数的增多,会引起养护费用的增长,资金来源的不稳定性,会对居家养老服务水平产生制约。二是人员问题。赵立新(2004)指出当前居家要老服务人员工作重心更多的是创收,而并非真正的为养老服务需求人群提供服务。何荣(2005)指出养老服务职业声望的偏低,对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带来制约。孙钦荣(2012)等认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服务人员素质不高、专业水平薄弱等问题。三是服务内容问题。方秀云(2006)提出我国居家养老服务存在服务覆盖面窄、服务资源不足、服务内容单一、服务资源整合性差、专业技能偏低、医疗保健匮乏、医疗费用过高和精神关爱缺失等问题。耿雅琴(2013)等认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服务种类和层次较低、服务同质化严重、服务对象过于狭窄等问题。四是政府角色定位问题。李兵水(2013)等认为,政府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存在缺位问题,并据此提出政府应该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完善服务的购买、运行和监督机制。
(四)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方向
叶妍(2004)提出民营资本进入居家养老服务市场,使居家养老服务实现了市场化发展,有助于提高居家养老服务质量,会成为养老服务发展的主要方向。孙仲彝(2005)提出政府应将养老服务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通过对设社会各类资源的利用,来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方秀云(2006)提出居家养老服务的未来发展重点应放在对居家养老服务资源的整合方面。
三、研究述评
通过对上述文献的回顾、整理、分析,可以看出国外的居家要老服务发展相对较早,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现已较为完善。我国国内对居家养老服务的研究比较多,主要集中在居家养老服务背景和意义、服务需求内容、服务存在问题等方面,对于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资源整合意见,但对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具体构建和运作模式研究还是相对较少,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丁英顺.日韩两国居家养老服务比较及启示[J].日本问题研究,2013,04:60-66.
[2]陳笑笑.我国城镇老年人居家养老模式的问题及对策[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3,09:37-38.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4Y566)
【智能居家养老服务】推荐阅读:
居家养老服务现状10-18
居家养老家庭支持服务07-09
居家养老服务公司10-01
居家养老服务申请表11-03
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安排12-07
居家养老服务运营系统服务合作协议书12-11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实施细则06-15
凤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实施方案09-10
珙县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与探索09-13
集美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实施方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