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微生物实验报告(精选7篇)
项目一:食品中细菌总数的测定…………………………1
项目二: 革兰氏染色技术………………………………5
项目三:饮用水中大肠菌群测定………………………7
指导老师:郭永班级:食品1002班学号:2010040734
姓名:任冠华
食品微生物综合实验报告
项目一:食品中细菌总数的测定
1.目的
本方法规定了食品中菌落总数的测定方法。本方法适合于各类食品中菌落总数的测定。2.设备和材料
温箱:36±1℃。恒温水浴:46±1℃。电炉 吸管。广口瓶或三角瓶:容量为500ml玻璃珠:直径约5mm。平皿:直径为90mm。试管。酒精灯。试管架。灭菌刀或剪子。灭菌镊子。3.测定步骤 检样稀释及培养
(1)以无菌操作,将检样25g(或mL)剪碎放于含有225mL灭菌生理盐水或其他稀释液的灭菌玻璃瓶内(瓶内预置适当数量的玻璃珠)或灭菌乳钵内,经充分振摇或研磨做成1∶10的均匀稀释液。(2)用1mL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1mL,沿管壁徐徐注入含有9mL灭菌生理盐水 或其他稀释液的试管内(注意吸管尖端不要触及管内稀释液),振摇试管,混合均匀,做成1∶100的稀释液。(3)另取1mL灭菌吸管,按上条操作顺序,做10倍递增稀释液,如此每递增稀释一次,即换用1支1mL火菌吸管。
(4)根据食品卫生标准要求或对标本污染情况的估计,选择2~3个适宜稀释度,分别在做10倍递增稀释的同时,即以吸取该稀释度的吸管移1mL稀释液于灭菌平皿内,每个稀释度做两个平皿。(5)稀释液移入平皿后,应及时将凉至46℃营养琼脂培养基(可放置于46±1℃水浴保温)注入平皿约15mL,并转动平皿使混合均匀。同时将营养琼脂培养基倾入加有1mL稀释液的灭菌平皿内作空白对照
(6)待琼脂凝固后,翻转平板,置36±1℃温箱内培养48±2h。菌落计数方法
做平板菌落计数时,可用肉眼观查,必要时用放大镜检查,以防遗漏。在记下各平板的菌落数后,求出同稀释度的各平板平均菌落总数。
菌落计数的报告
食品微生物综合实验报告
(1)平板菌落数的选择
选取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平板作为菌落总数测定标准。一个稀释度使用两个平板,应采用两个平板平均数,其中一个平板有较大片状菌落生长时,则不宜采用,而应以无片状菌落生长的平板作为该稀释度的菌落数,若片状菌落不到平板的一半,而其余一半中菌落分布又很均匀,即可计算半个平板后乘2以代表全皿菌落数。平皿内如有链状菌落生长时(菌落之间无明显界线),若仅有一条链,可视为一个菌落;如果有不同来源的几条链,则应将每条链作为一个菌落计。(2)稀释度的选择
应选择平均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稀释度,乘以稀释倍数报告之。
若有两个稀释度,其生长的菌落数均在30~300之间,则视两者之比如何来决定。若其比值小于或等于2,应报告其平均数;若大于2则报告其中较小的数字。
若所有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均大于300,则应按稀释度最高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之。
若所有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均小于30,则应按稀释度最低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之。
若所有稀释度均无菌落生长,则以小于1乘以最低稀释倍数报告之。
若所有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均不在30~300之间,其中一部分大于300或小于30时,则以最接近30或300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报告之。菌落数的报告
菌落数在100以内时,按其实有数报告,大于100时,采用二位有效数字,在二位有效数字后面的数值,以四舍五入方法计算。为了缩4.出现的问题
①接种过程操作速度太慢,导致培养基与接种液无法充分混合。②平板划线不规律。③仪器使用不熟练,配合不够默契。5.参照国标得出结论部分食品国标 短数字后面的零数,也可用10的指数来表示。
食品微生物综合实验报告
瓶(桶)装饮用水菌落总数限量是≤20CFUmL,/总大肠菌群(MPN/100mL或CFU/100mL)不得检出,耐热大肠菌群(MPN/100mL或CFU/100mL)不得检出,大肠埃希氏菌(MPN/100mL或CFU/100mL)不得检出常温液态奶≤10cfu/ml。6.结论:
自来水(或啤酒)的培养基均未培养出菌落,表示自来水(或啤酒)中菌落总数合格。土壤(或污水)的培养基中发现有大量菌落,则自来水和啤酒中无超标现象,符合卫生标准。
项目二:细菌涂片制作及革兰氏染色技术
食品微生物综合实验报告
一.目的
学习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细菌涂片制作、干燥和固定技术。掌握细菌的简单染色和革兰氏染色技术 二.设备和材料
菌种
大肠杆菌16h 牛肉膏蛋白胨琼脂斜面培养物,金黄色葡萄球菌16h 牛肉膏蛋白胨琼脂斜面培养物。溶液和试剂
草酸铵结晶紫染液,革兰氏碘液,95%乙醇,番红复染液等。仪器和其他用品
酒精灯,载玻片,显微镜,双层瓶(内装香柏油和二甲苯),擦镜纸,接种环,试管架,镊子,载玻片夹子,滤纸,滴管和无菌生理盐水等。三.测定步骤
1、细菌涂片制作
(1)涂片。用接种环从试管培养液中取一环菌,于载玻片中央涂成薄层即可,或先滴一滴无菌水于载玻片中央,用接种环从斜面挑出少许
(2)干燥。涂片后自然干燥,也可在酒精灯上略加热,使之迅速干燥。
(3)固定。固定的方法主要取决于勇什么染色方法,常用的有火焰固定法和化学固定法,火焰固定法的主要操作要领是:手持载玻片一端,标本面向上,在灯的火焰外侧迅速来回移动3~4次,约3~4s.2、革兰氏染色法
涂片→干燥→草酸铵结晶紫(60s)→水洗→革兰氏碘液媒染(60s)→95%酒精脱色(30s)→水洗→番红(2min)→水洗→干燥→镜检。
脱色是革兰氏染色关键的一步,可直接用95%酒精冲洗脱色,直到流下的酒精无明显的紫色为止。然后,应立即用水冲洗,以避免脱色时间过长而影响最终染色结果。另外,挑菌量、固定温度、染色时间也是影响结果的重要因素,只有通过反复实践,才能获得满意的结果。
食品微生物综合实验报告
四.注意事项: 1.革兰氏染色成败的关键是酒精脱色。如脱色过度,革兰氏阳性菌也可被脱色而染成阴性菌;如脱色时间过短,革兰氏阴性菌也会被染成革兰氏阳性菌。脱色时间的长短还受涂片厚薄及乙醇用量多少等因素的影响,难以严格规定。
2.染色过程中勿使染色液干涸。用水冲洗后,应吸去玻片上的残水,以免染色液被稀释而影响染色效果。
项目三:饮用水中大肠菌群测定
食品微生物综合实验报告
一、目的:
1.学习食品中大肠菌群检测程序、方法。2.掌握食品中大肠菌群检测结果的报告方式
二、实验器材
1.培养基:乳糖胆盐发酵管,伊红美蓝琼脂、乳糖发酵管、蛋白胨 2.试剂:革兰氏染液
3.器皿:水浴、均质器或乳钵、载片等 三.内容、方法与步棸 1.检样稀释
以无菌操作将检样25mL(或g)放于有225mL灭菌生理盐水或其他稀释液的灭菌玻璃瓶内(瓶内予置适当数量的玻璃珠)或灭菌乳钵内,经充分振摇或研磨做成1:10的均匀稀释液。固体检样最好用均质器,以8 000-10 000 r/min的速度处理1min,做成1:10的均匀稀释液。用1mL灭菌吸管吸取1:10稀释液1mL,注入含有9mL灭菌生理盐水或其他稀释液的试管内,振摇试管混匀,做成1:100的稀释液。
另取1mL灭菌吸管,按上条操作依次做10倍递增稀释液,每递增稀释一次,换用1支1mL灭菌吸管。
根据食品卫生标准要求或对检样污染情况的估计,选择三个稀释度,每个稀释度,接种3管、2.乳糖发酵试验
将待检样品接种于乳糖 胆盐发酵管内,接种量在1mL以上者,用双料乳糖胆盐发酵管,1mL及1mL以下者,用单料乳糖胆盐发酵管。每一稀释度接种3管,置36±1℃ 温箱内,培养24±2h,如所有乳糖胆盐发酵管都不产气,则可报告为大肠菌群阴性,如有产气者,则按下列程序进 7
食品微生物综合实验报告
行。3.分离培养
将产气的发酵管分别转种在伊红美蓝琼脂平板上,置36±1℃ 温箱内,培养18-24h,然后取出,观察菌落形态,并做革兰氏染色和证实试验。4.证实试验
在上述平板上,挑取可疑大肠菌群菌落1-2个进行革兰氏染色,同时接种乳糖发酵管,置 36±1℃温箱内培养24±2h,观察产气情况。凡乳糖管产气、革兰氏染色为阴性的无芽胞杆菌,即可报告为大肠菌群阳性。5.报告
根据证实为大肠菌群阳性的管数,查MPN检索表,报告每100mL(g)大肠菌群的MPN值。
食品微生物综合实验报告
四.总结
1.实验步骤多且繁琐,因此需要小组成员的共同协作,从实验器材的刷洗到检样的稀释,以及培养基的配制等等都是需要每个成员认真密切配合的,如果哪位成员粗心大意或者偷懒少做步骤都会导致实验结果的变化,而这是我们食品工作者的禁忌。所以说,与队友的配合
食品微生物综合实验报告
和一丝不苟、任劳任怨的精神是至关重要的。
2.作为一个学生,很多东西都不懂,因此做实验的时候,必须要阅读实验步骤和实验要求,最重要的是认真听取老师的观点和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3.实验过程中,我们每个人都难免会有出错或者是不懂得地方,这时候一定要虚心求教,不能不懂装懂。尤其是当队友提出我们不正确的时候,不能不服气,更不能莽撞恶语伤人。
5.做实验时我觉得我的技术还不娴熟,一些细节还掌握不够比如涂片始终涂不均匀,导致镜检时观察到的现象总是一团一团或一对一对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虽然按照严格的步骤进行了操作,但就是做不出结果,现实与期望的相差太远,我想这里面的原因就是因为技术和细节没有达到标准要求。
微生物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本科教学评估中遇到的突出问题[4]。作为培养专业人才的老师, 更应该更新教育观念, 改变多年来形成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法, 将创新教育的思想和方法落实到日常教学工作中, 培养出不仅具有丰富理论知识, 并且具有高素质、有创新和探索精神的综合性人才[5]。
一、食品微生物实验课目前现状
首先, 实验内容简单, 缺乏专业特点。目前, 许多高校的学生无法体会到实验的意义及微生物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其次, 实验环节存在严重不足, 难以保证实验效果。学生的预习往往留于形式, 收获甚微, 在实验过程中, 有的学生技术操作不规范, 不能正确使用仪器, 数据记录或处理不正确, 遇到问题不知如何应对, 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实验报告抄袭严重。再者, 缺乏有效的考核方法, 不能客观地反映实验成绩[6]。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一) 减少验证性实验, 增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比例。
验证性实验相对较多, 试验性、综合性实验相对较少是目前实验教学课程中的突出问题。这不利于学生兴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设计性实验是一个连续、系统的研发实验, 这类实验的开设, 对于强化学生的实验技能, 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启迪创新意识大有裨益。通常实验室要提供若干个实验项目,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 这有利于因材施教, 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 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我们将微生物的检测原理、方法、步骤以及培养基的制备、灭菌、接种、染色、形态观察、分离纯化、菌大小测定、菌落记数、抑菌试验和生化反应等一系列实验融于整个教学内容之中;同时我们还精选了一些有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前生产水平的设计性实验, 如:“酸奶制品中乳酸菌活力的测定”、“啤酒中酵母菌的分离与鉴定”等[3]。
在设计性实验中, 通过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 并且通过老师交给学生一种连续的完整的食品微生物技术方法和手段, 使原来孤立的、不连续的实验形成一个连续的整体, 培养了学生对食品微生物实验操作的整体认识, 养成工作有序的良好习惯, 对学生毕业后很快胜任工作大有裨益[7]。
将某些综合性的实验课题应用于实验教学, 让学生根据前面所学实验技术设计新的实验方案, 将不同的实验技术综合运用。这不仅有利于巩固所学的实验技术, 激发学生的兴趣,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未知菌的培养、分离、纯化、记数和鉴定;大型真菌的野外采集、分离和初步识别;谷氨酸菌发酵条件的初步探讨和生长曲线的测定等。
(二) 注意基础技术训练内容。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内容的更新应根据本学科具体特点, 培养学生的目标以及学科的发展需要而确定。首先, 在实验项目选择上强调基础性, 如显微镜的使用、培养基的配置、灭菌锅的使用、微生物无菌操作技术、接种、革兰氏染色等微生物学的基本实验技术, 是实验课教学的基本实验技术, 是实验课的基本内容, 一定要突出其在食品微生物学实验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8]。
(三) 将科研课题知识融入课堂讲解内容, 增加学生新的知识。
科研课题大多是一些热点问题, 学生在课本上无法得知。因此, 虽然有些科研课题因条件所限不能作为实验内容, 但可以将这些知识融入到教学课堂。在学生动手操作之前, 结合教师本身及广大食品微生物专家的科研工作, 用一定的篇幅讲述国内外研究及工业生产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及有价值的产品, 可以极大地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目前研究较热的关于极端微生物的特性分离所需的极端微生物, 如嗜碱性纤维素的筛选可以从碱性土壤取样, 根据其产生纤维素酶并且耐碱的特性, 利用添加纤维素的碱性培养基, 通过培养后观察是否有透明圈来筛选嗜碱性纤维素酶产生菌。这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极端微生物的认识, 而且可以建立微生物筛选模型。
(四) 食品微生物学网络资源的应用。
微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同时也是分子生物学的基础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人们通常情况下看不见的微小微生物, 因此在实验之前看一些动画、短片等可以加强启发性和直观性良好的效果。在网络技术和网络资源不断发展和丰富的今天, 将网络资源应用到实践中可以产生良好的实验教学效果。
网上英文文字材料是进行微生物学双语教学或英文教学的良好的辅助材料。同时可将网上下载的典型细菌、真菌和病毒的个体形态的高清图片编辑到课件中, 在实验课教学中能给学生更深的印象。
(五) 采用关键控制点提高食品微生物实验课教学质量。
关键点是教学过程关键步骤及相连两部分教学内容的连接处, 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每次实验均包含若干个关键控制点:教师首先根据实验的特性确定其中若干个关键点, 即实验操作中的重要环节, 要求学生掌握的重要内容。
关键点应适于教师检控学生的实验完成情况:关键点是可以对学生完成实验的质量给予评价, 能够评出优良等级的实验环节。这样便于教师量化实验成绩。
关键点是连续的, 贯穿整个实验环节, 关键点应相对均匀地分布在整个实验过程中避免对学生的管理时紧时松。这与实验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和能力培养的递进性一致的。
采用关键点控制和反馈调节方法, 可以从各种渠道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 对于分析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非常有利。重要的是要求教师针对课程内容恰当的制定关键点, 适度地把握反馈调节机制, 无疑也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实践证明, 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适度地引入微生物实验课教学, 形成以关键点控制和反馈调节为核心的教学质量保障系统, 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思考, 提高实验技能, 达到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
(六) 改革食品微生物学实验成绩的考核方法。
实验考核包括器皿包扎、接种、制片技术、显微镜使用技术、微生物分离技术、微生物计数技术、培养基配制及灭菌技术等。实验课的考核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很重要。为了使学生的实验成绩反映对实验的掌握程度, 应采取以下考核方法:1、实验课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综合评定, 其比例为6:4。平时成绩由实验验证的操作情况及实验报告综合而成。期末考核实行抽签考核方式, 将本期所做实验内容综合成若干张题签, 在分成若干组。每张题签上由口试题和操作题, 专业老师现场监考, 按题签对学生进行口试和操作成绩的评定。2、实习报告由专业教师批改评定成绩。3、理论考试题加大实验内容题的比例。这些改革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对实验课的重视程度, 促进了学生对实验操作的主动性、积极性。
(七) 全面开放实验室, 提高教学效率。
现在的一些师范院校的食品微生物实验室多半是半封闭、半开放的。为保证基础性、提高型、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正常开展, 使学生真正地融入到实验研究中, 提高实验的效率, 就必须全面地开放实验室。
学生可以运用已掌握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独立自主地对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进行实验研究;平等地与教师分析探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修改实验方案;还可以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开放实验室的工作环境和科研氛围提升了学生的科研素质, 更增强了学生独立工作的信心, 同时极大地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率。
三、准确把握讲授、示范、指导的尺度
实验课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但教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感, 准确把握讲授、示范、指导的尺度。每次实验前, 教师要给学生布置实验预习内容, 让学生带着问题预习和思考, 要求学生做到对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心中有数, 思路清楚, 提倡学生把自己当作实验的设计者。实验开始, 学生首先讲述自己的实验方案, 并上台操作演示。然后,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案和操作演示, 进行具体分析比较, 重点讲授并示范本实验的技术要点和成败的关键。实验过程中, 教师要巡回检查, 发现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要向全体学生反复讲解;对于个别问题, 要单独指导。同时要求学生重视每个细小的操作环节, 做到严肃认真, 一丝不苟。
四、建立校外实习点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专业兴趣, 让学生走出课堂, 实地参观学习, 了解食品微生物在实际中的应用。将传统的实验项目, 如“细菌总数的测定”, 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让学生亲自参加自来水和桶装水的抽检。通过这样的实验不仅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饮用水卫生检验方法, 而且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度的责任感及良好的专业心理素质。学生在校外实习能使学生达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可以补充校内实验课的不足, 是实验课的延伸, 可使学生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 尤其在目前高校教育经费不足的情况下, 校企合作, 多建立校外实习点显得十分重要。
五、结论
通过近几年各地食品微生物实验课教学内容改革, 不仅节省了教学时间, 而且提高了教学实验效率。新体系的建立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特别是新技术和新知识在实验教学中的渗透, 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的了解, 拓宽了他们的视野, 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验技能的掌握程度, 增强了科研意识和专业信心。通过实验环节和考核方法的改革, 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将不断地探索与改革, 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绍军.《食品微生物学》的理论与实践教学分比取向[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0, (3) :74~75.
[2]许喜林, 石英, 吴晖等.食品微生物学教学初探[J].微生物学通报, 1998, 25 (2) :121~122.
[3]谢主兰, 吴红棉等.改革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 注重综合能力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2, (5) :43~44.
[4]扈玉婷.微生物学教学改革初探[J].微生物学通报, 2001, 28, (1) :94~95.
[5]杨文博.优化微生物学教学[J].微生物学, 1996, 23 (3) :183~185.
[6]田洪涛, 贾英民, 张柏林等.食品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改革初探[J].微生物学通报, 2002, 23 (3) :102~104.
[7]刘慧, 李红艳.实验技术与管理[J].微生物学通报, 2004, 21 (3) :80~83.
关键词:中职教学;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综合能力
我国的中职食品专业中职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后,多在食品企业的一线生产线或岗位上工作,在研发部门工作的技术人员较少。因此在“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中,除教师的理论讲解之外,应在这一过程中适当得与实践相结合,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技术水平。因此,中职“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教学改革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开设综合实验的必要性
当前的中职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的教学实验在手法上比较单一,以单纯的实验操作为主,过程中没有针对性,导致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不牢固,对其中实际知识点的认识严重不足。在课堂中,教师为学生进行操作演示,学生照本宣科地将过程记下来,完成得比较机械化。可以说,目前中职教育中,该专业的实验缺少思考性,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完美结合。在社会实际工作中,学生无法独立完成工作,微生物的培养以及各个方面的操作水平都存在较大的瓶颈。传统的实验模式只能教会学生某一项特定的技能,并不能将学生与实际的综合工作结合在一起,因此也就存在很大的不足之处。基于此类情况,应提升学生的综合社会工作能力,根据学科的特点开展综合性质的实验教学,从各个方面培养食品微生物专业型人才,并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
二、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
1.选择适当的实验题目
在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实验教学中,学生应当自主独立地完成实验任务。在这一过程当中,题目的选择也尤为关键。实验的题目需要具有基础性与先进性,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意识,并且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饮料的细菌测定环节中,对各类不同种类的细菌含量的检测项目,学生在分析此类项目时,能够与自身的实际生活情况相结合。因为饮料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食品之一,因此也就使得学生意识到这是一项比较实用的任务,能够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也就有效地激发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水平。
2.设计实验方案
首先,实验开展的第一项准备就应该是实验方案的设计。在总结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学生应根据所选题目的特点,利用网络资源及图书馆文献资料等各种不同形式的资源撰写实验方案。实验方案中应包含实验的目的与原理,所需的实验仪器与材料,并重点突出记录步骤、注意事项等实施阶段应该注意的问题。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根据预先制订好的实验方案进行试验。
3.实施方案
实施过程主要包括实际样品的处理、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倒平板、接种、培养与观察等实验过程,将样品处理、样液的稀释、恒温培养、菌种鉴定等方面与实践教学完美结合。在所有的步骤完成之后,学生需要对实验数据进行实际分析处理,全面分析实验结果,从过程中得出实验结论,独立自主地完成实验报告的编写,对学生预先制订好的设计方案以及遇到的重点难点进行归纳分析,整理数据,从被动地编写实验报告向主动完成发展,杜绝抄袭等不良行为。通过这些实际措施的实施,将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实验教学效果展望
1.提高中职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当前我国的中职学生缺少学习的自主性,通常是被动学习。通过实验教学改革后,可将食品微生物专业的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大大提升。因实验过程均为学生自主独立完成,所以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并提高学生的知识思维,进而将学习化被动为主动。
2.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食品微生物技术多以实践操作为主,但目前的中职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较弱。综合实验的设计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学生的基本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使学习效果得到提升。
综上所述,“中职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的实验教学的开展是十分必要的。但目前我国的中职食品微生物检测教学实验改革中还存在着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将这其中的问题改善,是我国相关部门应面对的首要问题,对我国的食品检测技术与中职教育教学水平来说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周艳朵.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学园,2015(13):181.
[2]陶冶.中职微生物检验技术实验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5(3):64.
食品微生物学实验
一、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目的与要求
(一)课程性质和特点
微生物学实验是为专业基础课《微生物学》配套的同步实验课程,为必修课程,本教学大纲是根据食品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制定的。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加深理解微生物基础理论,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研究态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熟悉并掌握微生物学研究方法,能用微生物学方法解决一些专业实际问题。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实践打下宽厚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要求学生熟悉微生物实验的基本原理,包括普通光学显微镜的工作原理,简单染色法原理,革兰氏染色法原理,测量微生物细胞大小的原理,微生物的分离、纯化的基本原理,培养基的配制原理,高压蒸汽灭菌原理、干热灭菌原理,细菌总数的测定原理,微生物生理生化反应原理,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检测原理等。
2要求学生掌握显微技术、染色技术、消毒与灭菌技术、接种技术、培养技术,代谢产物检测技术、菌种鉴定技术与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检测技术等,并运用这些技术从事微生物学研究、解决有关微生物专业的实际问题,为进一步学习有关专业课程与微生物学相关研究与生产基础奠定良好基础。
3.要求学生及时规范地写出实验报告:有绘图要求的实验,必须在课堂内完成显微镜下绘图,力求真实、准确;无绘图要求的实验,对实验结果要认真观察、记录、整理;实验报告写作要规范,要有简要的分析讨论。
(三)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侧重介绍微生物学实验原理、技术,开设时间最好略后或同步于微生物学理论课。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实验
一、普通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目的和要求】
1.学习普通光镜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
2.学习并掌握油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实验内容】
1.了解光镜各部分结构。
2.熟悉普通光学显微镜使用方法,并学习油镜的使用方法。
3.掌握利用光镜观察微生物的技能,了解细菌(球菌、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主要特征。
【重难点】
1.油镜的使用
2.聚光器的调节
【注意事项】
1.安全取放显微镜。
2.油镜使用后要彻底清洁。
实验
二、微生物的染色
【目的和要求】
1.学习并掌握微生物的制片技术
2.学习掌握简单染色的基本技术。
3.学习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内容】
1.简单染色技术并观察。
2.革兰氏染色并观察鉴定。
【重难点】
1.革兰氏染色,结果鉴定。
【注意事项】
1.革兰氏染色的染色和脱色时间要恰当,否则结果不明显。
2.观察芽孢时要调节光线,否则不易观察到。
实验
三、放线菌、霉菌的形态观察
【目的和要求】
1.练习丝状微生物的制片和简单染色技术。
2.了解放线菌、霉菌的形态特征。
【实验内容】
1.观察放线菌、霉菌的自然丝状生长状态。
2.简单染色并观察细胞特征。
3.熟悉显微镜下观察丝状微生物的一般方法。
【重难点】
1.放线菌、霉菌的自然丝状生长状态的观察。
2.比较两者形态的异同点。
【注意事项】
1.注意防止菌丝污染显微镜物镜镜头。
实验
四、酵母菌的形态观察及死活细胞的鉴别
【目的和要求】
1.学习水浸片法制作酵母菌临时装片。
2.了解酵母菌的形态特征,观察出芽繁殖的状态。
3.了解鉴别细胞死活的方法。
【实验内容】
1.水浸片法制作酵母菌临时装片。
2.观察酵母菌的形态特征,并注意芽殖的状态。
3.通过染色结果鉴别细胞的死活。
【重难点】
1. 酵母菌的芽殖特征。
2. 鉴别细胞的死活。
【注意事项】
1.美蓝染液水浸片法制作酵母菌制片注意染液的浓度和染色时间。
2.菌体与染液混合时不要剧烈涂抹,以免破坏细胞。
3.盖片时缓慢倾斜覆盖,以免产生气泡。
实验
五、微生物大小的测定
【目的和要求】
1.学习并掌握使用显微测微尺测定微生物大小的方法。
2.掌握对不同形态酵母菌细胞大小测定的要求,增强对微生物大小的感性认识。
【实验内容】
1.安装并校正测微尺。
2.测定并记录不同形态微生物细胞的大小。
3.处理数据,计算细胞平均实际大小。
【重难点】
1.换算目镜测微尺每格长度的代表值。
2.安全使用测微尺,保护高倍物镜镜头。
【注意事项】
1.校正目镜测微尺时光线宜弱些,以便找到镜台测微尺的刻度。
2.换高倍镜时要十分小心,防止压坏镜台测微尺和损坏镜头。
3.测量对象要有代表性,数据及单位换算要准确。
实验
六、显微镜直接计数法
【目的和要求】
1.了解血球计数板的结构和功能。
2.学习并掌握使用血球计数板测定酵母菌细胞或孢子数量的方法。
【实验内容】
1.制备菌悬液
2.检查血球计数板
3.加样并计数,计算样品的含菌量
【重难点】
1.计数板中计数室的寻找。
2.调节成合适的浓度以便计数和减小误差。
【注意事项】
1.清洗计数板时要小心,不能使用刷子等硬物,以免破坏精细度;干燥计数板不能火上烘烤。
2.取样时要摇匀菌液,且加样时不可有气泡产生。
实验
七、培养基的配制及灭菌
【目的和要求】
1.学习掌握培养基的配制原理。
2.掌握配制培养基的一般方法步骤。
3.熟悉高压灭菌锅的使用原理和方法。
4.熟悉干热灭菌箱的使用原理和方法。
【实验内容】
1.按照培养基的配方浓度要求计算各成分所需要的量。
2.准确配制培养基并灭菌。
3.各种玻璃仪器的包扎与灭菌。
【重难点】
1.规范准确量取各成分。
2.高压灭菌锅的安全使用。
3.干热灭菌箱的安全使用。
【注意事项】
1.计算要准确无误。
2.称量要精确。
3.安全使用高压灭菌锅。
4.安全使用干热灭菌箱。
实验
八、微生物的接种、分离与培养
【目的和要求】
1.学习微生物的接种、分离方法原理与培养技术。
2.学习无菌操作培养微生物的技术方法。
【实验内容】
1.学习常用的接种与分离方法,掌握无菌操作要求。
2.制备菌种混悬液,无菌操作进行划线及涂布培养。
3.学习一般微生物的培养方法。
【重难点】
1.无菌操作
【注意事项】
1.划线分离菌悬液要无菌操作,以免污染空气中杂菌。
2.划线分离时各级划线区域不要重叠。
实验
九、细菌的代谢与生化反应—细菌对含碳、氮化合物的分解和利用
【目的和要求】
通过不同细菌对不同含碳化合物的分解利用情况,了解细菌碳代谢类型的多样性 通过不同细菌对不同含氮化合物的分解利用情况,了解细菌氮代谢类型的多样性
【实验内容】
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做不同生化反应试验,观察记录结果。
【重难点】
1.对实验结果有正确的判断
【注意事项】
1.无菌操作,以免污染空气中杂菌。
2.接种时标记要清楚,各菌种间切忌交叉污染
实验
十、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
【目的和要求】
1.学习食品卫生微生物学中菌落总数测定原理与方法
2.学习食品卫生微生物学中大肠菌群测定原理与方法
【实验内容】
1.测定饮用水中的菌落总数。
2.测定饮用水中大肠菌群的数量。
【重难点】
1.样品的量取、稀释、浇注法接种。
2.数据处理,结果的判断。
【注意事项】
1.注意无菌操作。
2.样品稀释倍数要准确,标记要清楚,接种前要摇匀。
3.培养基的温度要适宜。
4.数据处理。
三、有关说明和实施要求
(一)自学教材
本课程使用教材为:江南大学编写的微生物学实验讲义,GB/T4789.2-2008, GB/T4789.3-2008
参考书:钱存柔,微生物学实验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7
(二)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
1.本课程的最后成绩为各次实验成绩的平均值与实验操作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各次实
验成绩由实验报告成绩与实验操作实验成绩组成。
2.各次实验成绩的平均值占总成绩的70%,实验操作考核占总成绩的30%。实验报告评分依据:
1.实验报告撰写的完整程度以及正确性;
2.所观察结果的正确性、绘图的完整性;
3.实验结果的正确性;
4.回答问题的正确性;
实验题目: 湖塘水体和沉积物中微生物的观察
姓名:学号:
班级:组别:
指导教师:
实验(1)湖塘水体和沉积物中微生物的观察和计数
1.实验概述
1.1实验目的及要求
水体和沉积物是水生生物繁衍生息的基本场所。本实验通过实地调查和实验室观察实验,对湖塘水体和沉积物中微生物观察和定性,初步了解湖塘水体和沉积物中微生物的种类和分类;了解其对水体净化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1.2实验原理
(1)显微镜的原理
(2)血球计数板的结构和计算方法。
血球计数板是一块比较厚的特制玻片。玻片中央刻有4条槽,中央两条槽之间的平面比其他平面略低,中央有一个小槽,槽两边的平面上刻有9个大方格,中间的一个大方格为计数室,其长和宽均为1mm,深度0.1mm,体积0.1m3。计数室的规格是把大方格分成16个中方格,每一个中方格有分成25个小方格,总共有400个小格。
血球计数板的计算方法是:先求得每个中方格中微生物的平均值,乘以中格数,即为一个大格中的总微生物数,再乘以10000,即为稀释后的溶液中的总微生物数。如要换成原液中的微生物总数,乘以稀释倍数即可。
为简化计,通常取4个角上的4个中格进行计数,取其平均值,作为每个中格中微生物的平均值。
计算公式:微生物数(mL)=(100个小格内的微生物数/100)*400*10000*稀释倍数
2.实验内容
2.1实验方案设计
选择一个池塘,对湖塘和水体和沉积物采样,观察其中微生物并计数。要求手绘观察图像,计算微生物数量。
2.1.1实验设备和材料
(1)实验设备
显微镜、血球计数板、载玻片、盖玻片、滴管、移液管
(2)实验材料
校园池塘的水体和沉积物
2.2实验过程(实验步骤、记录、数据、分析)
(1)用压滴法制作表本片
取一块洁净的载玻片置于实验平台上,用滴管吸取湖水或含有沉积物的混合液,滴加在载玻片中央,用干净的盖玻片覆盖在滴液上,不要有气泡,即制成标本片。
(2)用显微镜观察标本片上的微生物。
(3)加被测样品到血球计数板
取干净的血球计数板,用盖玻片盖住计数室,用细口滴管吸取少量已经充分摇匀的湖水和沉积物的混合液,滴于盖玻片边缘,微生物自行深入计数室,静止5-10min,待微生物自然沉降稳定后计数。
(4)计数
先用低倍镜寻找大方格网的位置(视野不要太亮),找到计数格后,换用40倍物镜观察计数。
2.3结论
手绘观察到的微生物的形状,相对大小(见附图)
计算样品微生物数量
2.4 建议(如果有)
实验(2)湖塘水体和沉积物中微生物的革兰氏染色和定性
1.实验概述
1.1实验目的及要求
水体和沉积物是水生生物繁衍生息的基本场所。本实验通过实地调查和实验室观察实验,对湖塘水体和沉积物中微生物观察和定性,初步了解湖塘水体和沉积物中微生物的种类和分类;了解其对水体净化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1.2实验原理
微生物细胞由蛋白质、核酸等两性电解质及其它成分组成,表现出两性电解质的性质。细菌的等电点pI在2-5之间,所以当pH>5时,细菌带负电荷,容易与带正电荷的碱性染料结合而被染色。微生物体内的不同结构和染料的结合能力不同,故可用不同染料对微生物的不同结构分别染色。
2.实验内容
2.1实验方案设计
对池塘水体和沉积物中得细菌进行革兰氏染色和定性,进行微生物形态图的绘制。
2.1.1实验设备和材料
(1)实验设备
显微镜、接种环、载玻片、酒精灯。
(2)试剂
草酸铵结晶紫染液、革兰氏碘液、95%乙醇、番红
(3)实验材料
校园池塘的水体和沉积物
2.2实验过程(实验步骤、记录、数据、分析)
(1)涂片
取干净的载玻片于实验台上,在正面边角作记号,滴一滴无菌蒸馏水在玻片中央,灼烧接种环,冷却后取样品,与玻片上水滴混匀,在玻片上涂布成一层均匀的薄层,涂布面不宜过大。
(2)固定
即干燥,干燥过程最好在空气中晾干。为加速干燥,可在微小火焰上烘干,烘干后在火焰上方快速通过3-4次,使菌体完全固定在载玻片上。不宜长时间高温烘烤,易致急速失水使菌体变形。
(3)初染
滴加草酸铵结晶紫染色液染色1-2min,水洗。
(4)媒染
滴加革兰氏碘液,染1-2min,水洗。
(5)脱色
滴加95%乙醇,洗约45s,接着水洗。或滴加95%乙醇,将玻片摇晃几次即倾倒乙醇,如此重复2-3次后水洗。
(6)复染
滴加番红,染2-3min,水洗并干燥。
(7)镜检
显微镜观察。
2.3结论
观察颜色,并判断是G(紫色)还是G(红色)。手绘观察到的微生物图像,标明颜色。
2.3.1注意事项:
(1)涂片所用载玻片要洁净无油渍。
(2)细菌不宜多,涂片不宜厚,宜薄而均匀。
(3)染色过程中勿使染色液干涸。用水洗后,应该甩去玻片上残水以免染色液被稀释而影响染色效果。
(4)革兰氏染色成败的关键是脱色时间是否合适。如脱色过度,G易被误认为G。而脱色时间过短,G易被误认为G。脱色时间长短还受涂片厚薄,脱色时玻片晃动程度影响。
2.4 建议(如果有)
2.思考题
(1)涂片为何要固定?固定时要注意什么?
答:原因有三
1、固定细菌,防止冲掉
2、变形蛋白易染色
3、杀死细菌,防止感染。实验中固定是用酒精灯烘干水样,应注意控制温度,控制时间,防止将菌体烧成灰烬,无法染色。固定时用载玻片背面靠近火源,而不是直接烘载玻片正面。
(2)革兰氏染色如果只做1-4步,不用番红复染,能否分辨革兰氏染色结果?为什么?
答:能。在酒精脱色后,不被酒精脱色而保留紫色者为革兰氏阳性菌(G+),被酒精脱色为革兰氏阴性菌。最后一步用番红染液复染,是为了让结果更清楚。
(3)革兰氏染色在微生物学中有何实践意义?
指导教师评语及成绩:
成绩:指导教师签名
总酸度是食品中所有酸性物质的总量,包括已离解的酸和未离解的酸,常采用酸碱滴定法进行测定,即用标准碱溶液进行滴定,以酚酞为指示剂来判断终点,并以样品中主要代表酸的百分含量表示。
样品中若颜色较深,不易观察终点时,常采用自动电位滴定仪进行测定,本实验终点PH控制在8.2。
2. 要求
1) 要求学会酸碱滴定法测定食品中的总酸度;
2) 要求掌握酸碱电位滴定仪的调节和使用。
3. 仪器、设备
1) ZD—2型自动电位滴定仪一套。
4. 试剂
1) 1000mol/L的氢氧化钠标准溶液;
2) PH9.18的缓冲溶液;
3) PH6.88的缓冲溶液。
5. 实验步骤
1) 按说明书接好电源及连线,打开电源开关;
2) 定位调节:将PH旋钮指向测量挡,温度补偿旋钮指向所测溶液的温度,将PH复合电极插入PH6.88的缓冲溶液中,打开磁力搅拌器开关,缓慢旋转定位旋钮,使其PH到达所对应温度的PH值,固定好定位旋钮不动。
3) 斜率校正:定位调节好后,将PH复合电极插入PH9.18的缓冲溶液中,打开磁力搅拌器开关,缓慢旋转斜率旋钮,使其PH到达所对应温度的PH值,固定好斜率旋钮不动。
4) 零位调节:按定量分析实验要求,在滴定管中装入标准氢氧化钠溶液,将“一般、自动、手动”调节旋钮指向“手动”位,不断的按启动按钮,排除橡皮管中的气泡,并使滴定管中的液位到达零位。
5) 样品测定:准确吸取处理好的样品溶液50 ml于100ml烧杯中,按下PH终点调节按钮,旋转PH终点调节旋钮,将终点设定在PH8.20。将电极插入溶液中,打开搅拌器开关,调节合适的搅拌速度,将PH旋钮指向滴定挡,将“一般、自动、手动”调节旋钮指向“一般”位,按下启动按钮开始滴定,到达终点后电磁阀会自动关闭,此时读出所用氢氧化钠的体积(ml)数。要求做两次平行试验,误差不大于0.05%
6) 实验结束后,关闭电源,清洗电极,并将复合电极插入氯化钾饱和溶液中。(每次使用前先用蒸馏水清洗浸泡)
6. 计算
XMVK100% V样式中:
X:样品的总酸度;
M: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摩尔浓度(mol/L);
V: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用量(ml);
V样:吸取样品溶液的体积(ml);
K:适当的换算系数(以该样品中主要酸的毫克当量数计)。苹果酸0.067;柠檬酸0.064;酒石酸0.075;乳酸0.090;醋酸0.060。
7. 注意事项
1) 对于酸度较高液体样品可取10 ml移入250ml容量瓶中定容至刻度,吸取50ml滤液再按上法进行测定;对于固体而言,应准确称取均匀样品10~20g于小烧杯中,用水移入250ml容量瓶中充分振摇后加水至刻度,摇匀,用干燥滤纸过滤,吸取50ml滤液再按上法进行测定。
2) 对于样品的取样量的多少,一般以滴定液的用量在10~20 ml为原则,滴定量太少,误差较大,滴定量太多,测定时间又较长。
1 改革实验教学的安排
1.1 强化实验教学环节
食品微生物课程总学时为96学时, (含理论学时和实验学时) 。过去理论课与实验课之比为2:1, 现在改为1:1。改革前每章的理论内容讲得很细致, 现在对理论知识有选择、有重点地讲述, 面对普遍易懂的知识一带而过,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理论知识, 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同时也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实践证明, 实验学时的增加不仅没有影响理论教学, 反而促进了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增加大型实验训练
在完成单元实验教学后, 增设大型实验训练, 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准备实验的能力, 利用单元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技术, 达到前后连贯、融会贯通的目的, 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平时单元实验基本是确定实验步骤, 学生只是具体操作、观察现象和记录结果, 只能训练单一的技能。增设大型实验后, 老师只提出设计实验要求, 学生在实验前必须对整个实验进行预先设计, 制定实验步骤、选择培养基和准备培养基的材料、试剂的配制、器皿和工具的准备等,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增强学生实验兴趣, 为学生将来独立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3 开放实验室让学生准备实验
食品微生物的学习中, 需要训练的基本操作技能很多, 仅靠课前预习、课堂训练, 往往难以熟练掌握, 开放实验室改变了学生课前预习为参与实验准备工作, 使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实验原理有个更明确、更完整的认识, 对实验内容也有更全面的掌握。
2 优化教学内容
2.1 根据学科与企业需求确定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 以往食品专业的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内容, 只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国家食品微生物检验标准选择一些常用的检验项目来做实验, 内容不多, 缺少基本技能的训练, 也缺少系统性及实用性。因此, 我们把实验内容改为两部分:一是常用基本技术;二是专业技术。而且特别强调基本技术的强化。其中基本技术包括常用实验物品及工具的包扎与灭菌技术、无菌取样技术、常用染料、试剂、培养基的配制技术、染色和制片技术、无菌接种技术、常用器皿的使用及维护技术;专业技术包括菌落总数测定、大肠菌群测定、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霉菌及酵母菌计数等。通过调整实验教学内容, 使食品微生物检验教学内容更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及实用性, 更符合培养学生技能的要求。
2.2 不断与企业进行交流, 不断充实实验教学内容
实验教学要与企业紧密联系, 经常参与企业的技术学习及技术交流, 把企业引进的先进仪器及检测方法及时增加到实验教学中来, 开阔学生视野, 增强他们的专业素质及职业精神。如显色培养基的应用, 传统的检测方法确定大肠杆菌需要5~7天时间, 且必须做生化鉴定才能确定, 使用大肠杆菌显色培养基只需24小时即可出结果, 大肠杆菌显蓝色, 其他菌显无色, 结果一目了然, 大大缩短了检验时间, 显色培养基的广泛使用必将是一个发展趋势。这样实验教学内容更能与企业实际相衔接, 也是培养目标中对高层次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
3 更新教学方法
3.1 重视实验前的理论教学
强调实验教学的重要性的同时, 也要重视理论教学, 重点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如我们在讲述革兰氏染色方法时, 通过分析革兰氏染色的原理是根据细菌细胞壁结构成分的不同, 因此在染色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脱色的时间掌握。通过这样的分析使学生能主动思维, 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分析问题的能力。
3.2 强化实验课的教学指导
学生进行实验操作之前, 实验指导教师应检查实验预习情况, 包括实验原理、器皿材料、操作步骤及实验的结果的考虑。在学生实验过程中, 要始终和学生在一起, 随时纠正、解决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检查学生的实验操作结果和实验纪录。对学生操作过程中的问题给予启发, 及时指点讲授, 让学生自己解决, 遇到实验结果异常时, 及时指导学生分析并找出产生异常现象的原因并解决问题。强化实验教学的指导, 使学生真正在实验中得到训练和提高。
3.3 课内外结合, 密切联系生产实际
在过去的实验教学中只局限于书本上的实验内容, 毕业后的学生大多与实践相脱节, 近几年来, 我们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或假期, 到一些与所学专业相关的行业去实习或勤工俭学, 把在社会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带回实验室, 使学生学以致用, 提高了学生的实际能力, 并将社会生产实践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思想带回学校, 促进学校的教学改革, 及时调整教学内容, 淘汰旧实验增加新实验, 以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
3.4 严格实验报告的填写
以往的实验报告只是要求学生将实验目的、步骤、内容、结果进行反映, 忽视了实验过程中记录、问题讨论和结果分析, 这就导致部分同学在课后抄袭他人的实验数据或结果。改革后, 我们强调的实验步骤中记录相关数据和结果。如形态观察与制片的实验、测量大小或计数的实验、培养基制备或微生物接种培养方面的实验都在课堂上检查、对原始记录打分并签字, 同时与每个学生一起分析实验结果中的不足之处, 并提出改进意见。大大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也为将来的科学研究打下良好的基础。
4 改革实验的考核方式
考核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 考核方式也起着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作用, 《食品微生物》实验考核采用理论笔试部分和动手操作部分相结合, 理论考试部分主要考核基本知识, 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主要考核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进行现场实验操作。并改变以往一次性评分为分阶段记分, 将学生实验课分数与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科学态度、工作作风和劳动卫生纪律联系起来, 全面考核学生。
5 实验教学改革的效果
5.1 培养了学生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
食品微生物实验对无菌的要求高, 稍有马虎其结果就会出现染菌的现象。在实验前的准备和实验中的每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的同时, 也养成了良好的工作态度。
5.2 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实验中有时结果正常, 有时结果不正常, 都要做出合理的解释。若要是正确的结果, 当然比较容易解释, 如果是不正常的结果, 反复验证, 要找出出现异常的原因, 做出合理的结论, 从而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5.3 增强了毕业后从事工作的能力
学生毕业分到生产单位的食品检验岗位, 即能独立开展工作, 深受领导好评, 现在有不少用人单位来我校索要毕业生, 我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也因此逐年提高, 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我们学校的教学改革是有成效的。
摘要:根据企业发展的要求, 通过改革实验教学安排、优化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实验教学考核方式, 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高职,食品微生物实验,实验教学,实验改革
参考文献
[1]武杰.食品分析教学改革与研究[J].大众科技, 2006, 8:138-139.
[2]肖兴.高职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24:122-124.
【食品微生物实验报告】推荐阅读:
食品微生物实验室操作手册12-05
食品卫生微生物检验实验室操作要求06-22
食品微生物检验重点12-30
食品微生物试题库12-28
食品生物化学教学大纲06-05
现代生物技术与食品安全课程心得10-26
初一生物实验报告06-15
微生物实验室制度09-22
微生物实验复习资料09-30
微生物实验室设计规划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