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工业大学实习报告wkh

2024-12-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广东工业大学实习报告wkh(推荐8篇)

广东工业大学实习报告wkh 篇1

实习报告

专业班级:食品科学与工程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吴克刚 实习名称:毕业实习实习周数: 5 实习地点:东莞百味佳食品有限公司

一、实习内容及进度

2013.10.21-2013.10.25:实习动员、查资料了解企业(概况、文化、产品、相关产品加工技术与理论知识)

2013.10.28-2013.11.22:驻厂实习与参观实习;学习企业文化、管理知识,熟悉工程技术人员的工作职责和工程程序,获得组织和管理生产的初步知识,虚心向工人和技术人员学习,培养热爱专业、热爱劳动、遵守组织纪律的良好品德;学习生产技术,巩固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了解和初步掌握生产的工艺流程和工艺设备、技术经济指标。2013.11.18-2013.11.22:整理实习资料、撰写实习报告。

二、实习心得体会

1、对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的认识

由香港百味佳食品贸易有限公司耗巨资组建,成立于1994年的东莞市百味佳食品有限公司,是生产销售各类调味食品的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厂区占地面积近三万五千平方米,拥有国内外领先技术水平的调味品加工设备和先进的生产工艺,专业从事生产、销售鸡粉(鲜鸡精)、鸡汁、沙拉酱、番茄沙司等系列高

品质的调味品。

公司严格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模式运作,以“质量是企业生存之道”为中心,坚持走质量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为确保产品质量,从原料的采购直到成品的出库,公司均建立相应的岗位责任制,并同时设立了开发、技术、品管、检测等多个职能部门,精心钻研,严格把关,运用先进科学工艺技术与严密的检验手段,对产品制造全程实行全方位监控,确保产品品质完全符合相关的卫生与质量标准要求。为更好地提高产品质量,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于2002年5月顺利通过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几年来,公司坚持实施品牌战略,通过推行先进的管理模式,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拓宽销售渠道,完善售后服务,努力打造“百味佳”品牌在业界和消费者心目中的良好形象。通过不断努力,“百味佳”品牌的系列产品已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认可、喜爱和信赖,并被中国社会调查所评为“中国名牌”。

公司拥有一支高学历、年轻化、业务素质强的营销队伍,以积极进取、敬业乐业的工作态度,通过不断努力,建立了庞大的销售网络,在全国建立了30个省级办事处,产品覆盖范围遍及全国各地。

2、实习岗位对专业知识的感性认识

2.1实习岗位: 炸粉车间实习生、果汁车间实习生。

炸粉车间:主要生产3种炸粉,分别为万用香脆炸粉、香辣炸粉、佳蒜香炸粉

果汁车间:主要生产水果饮料浓浆以及各种调味酱。2.2.参与生产的产品:

(1)万用香脆炸粉:油炸食品专用,可用于炸鱼片、炸鸡块、鸡腿、海鲜等食物。简单方便,炸出来的食物外酥里嫩、香脆可口、色泽金黄诱人。

(2)排骨酱:精选上好浓缩番茄酱、黄豆酱、腐乳等原料精制而成,具有浓缩番茄酱的美味酸甜味感,同时添加了黄豆酱、腐乳等传统发酵调味品,经过科学地配比,赋予了百味佳排骨酱产品独特的风味,复合了咸、鲜、甜、香等复杂味感,具有浓郁的酱香、甜润的味感,特别适用于排骨或腌制蒸肉类菜肴、以及一般烧烤肉类或煮炒调味之用。

(3)番茄沙司:精选上好浓缩番茄酱调配而成,普通的浓缩番茄酱其味偏酸、且没经过加热灭菌,生吃番茄酱不利于人体吸收。百味佳番茄沙司是经过热加工调配精制而成,可直接食用,酱汁浓稠细腻,浓郁馨香、酸甜可口,用于面、粉、面包等蘸点食用尤佳,应用于食物烹调,亦可给起到菜品增色、增味、增香的作用。

(4)香辣酱:百味佳香辣酱选用上好辣椒精制而成,独具潮州风味,其浓浓的麻油香气、结合蒜和豆豉的香气,香辣诱人,鲜美入味,可根据个人爱好直接用于蘸食、拌面、粉,或烹调菜式,尤其适用于制作香辣风味的菜肴。2.3生产工艺流程图

(1)炸粉(粉状复合调味料)

配置食用色素(日落黄)→原料(淀粉、辅料A、发酵粉)→搅拌混合→筛分→炸粉半成品→包装→成品

(2)排骨酱(酱状复合调味料)

原辅料验收→预处理→混合调配→加热灭菌→胶体磨处理→灌装→检验成品

2.4.操作及控制要点

2.4.1炸粉(粉状复合调味料)2.4.1.1操作要点

(1)预处理:原料均应符合国家标准。同时使用前需要进行必要的清洗、干燥、粉碎、过筛、酶解、过滤和浓缩等预处理。

(2)混合:按生产配方将各种原辅料混合。

(3)过筛:生产粉状复合调味料, 过筛即可得到成品。

(4)包装:每批产品在包装前必须进行检验, 检验合格后产品才能进行包装。根据包装的要求进行规格分装, 包装材料必须具有良好的防潮、隔氧和阻光性能。

2.4.1.2控制要点

(1)环境湿度的控制:粉状复合调味料的水分含量要控制在5%左右, 因其具有极强的吸湿能力, 所以生产环境的相对湿度必须控制在70%以下。

(2)卫生指标的控制:由于粉状复合调味料生产过程中无热处理过程, 对原料和生产环境要严格控制卫生标准。2.4.2排骨酱(酱状复合调味料)2.4.2.1操作要点

(1)预处理:所用原料有面酱、豆酱、花生酱以及各种香辛料, 原料均应符合国家标准, 使用前需进行必要的提取、过滤或磨碎等预处理。

(2)混合调配:按生产配方将各种原辅料混合, 并加热调配。(3)加热灭菌:根据不同的酱状复合调味料, 采用不同的灭菌方法。(4)胶体磨处理:将经过加热灭菌后的酱状复合调味料通过胶体磨磨碎, 同时也起到乳化均质的作用。2.4.2.2控制要点

(1)配料的处理:使用香辛料前必须进行检验, 其粉碎最好采用冷却粉碎机, 筛孔达80目以上, 使用的豆酱、酱油和香辛料一定要煮沸, 以免因所含的磷酸酯酶分解增味核苷酸, 从而失去增鲜作用。

(2)增稠剂的调配:复合调味料的首选增稠剂为变性淀粉类增稠剂, 其使用方便, 使用范围广, 因此, 只要控制好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 可达到很好的增稠效果。

(3)卫生指标的控制:应根据不同的酱状复合调味料所使用的原料和生产工艺, 选用不同的灭菌方法。食盐含量在10%以上的酱状复合调味料, 可采用热灌装。食盐含量低或蛋白质含量高的酱状复合调味料, 则宜采用灌装后杀菌的方法。

(4)乳化质量控制:蛋黄酱的生产中起稳定作用的是乳化剂和增 稠剂, 乳化剂一般添加量约为0.5%, 添加方法要适当, 乳化剂和增稠剂必须选用耐酸型的, 增稠剂可适量使胶类。2.5生产设备 2.5.1炸粉车间:

(1)卧式螺旋混合机:卧式双螺旋带混合机的传动主轴上布置双层螺旋叶片,内部螺旋将物料向外侧输送,外部螺旋将物料向内部聚集。物料在双层螺旋带的对流运动下,形成一个低动力高效的混合环引境。安装于搅拌轴上的内外径 4

螺旋带动桶体内物料,使搅拌器在桶体内最大范围翻动物料。搅拌装置工作时内螺旋带动靠近轴心处物料做轴心旋转,轴向由内至两侧推动,外螺旋带动靠近桶壁物料做轴心旋转,轴向由两侧至内推动,本混合物料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均匀混合。

(2)筛分机:利用散粒物料与筛面的相对运动,使部分颗粒透过筛孔,将砂、砾石、碎石等物料按颗粒大小分成不同级别的振动筛分机械设备。筛分的颗粒级别取决于筛面,筛面分篦栅、板筛和网筛三种。篦栅适用于筛分大颗粒物料,篦栅缝隙为筛下物粒径的1.1~1.2倍,一般不宜小于50毫米。板筛由钢板冲孔而成,孔呈圆形、方形或矩形,孔径一般为10~80毫米,使用寿命较长,不易堵塞,适用于筛分中等颗粒。网筛由钢丝编成或焊成,孔呈方形、矩形或长条形,常用孔径一般为6~85毫米,长条形筛孔适合于筛分潮湿的物料,网筛的优点是有效面积较大

(3)食品输送带:聚氨酯(PU)输送带由经特殊处理的聚酯复合织物为承载骨架,涂覆聚氨酯(PU)树脂作载物面。聚氨酯(PU)输送带除了具有普通输送带抗拉强度高、曲绕性好、轻薄韧等特点外,耐油、无毒卫生、易清洁等。该传送带完全符合美国的FDA食品卫生标准,输送带其具有很好的耐磨性和抗物理老化性,是一种经久耐用的理想的输送带产品。

(4)粉碎机:根据被碎料或碎制料的尺寸可将粉碎机区分为粗碎机、粉碎机、超微粉碎机。在粉碎过程中施加于固体的外力有剪切、冲击、碾压、研磨四种。剪切主要用在粗碎(破碎)以及粉碎作业,适用于有韧性或者有纤维的物料和大块料的破碎或粉碎作业;冲击主要用在粉碎作业中,适于脆性物料的粉碎;碾压主要用在高细度粉碎(超微粉碎)作业中,适于大多数性质的物料进行超微粉碎作业;研磨主要用于超微粉碎或超大型粉碎设备,适于粉碎作业后的进一步粉碎作业。实际的粉碎过程往往是同时作用的几种外力,但高端粉碎机都是根据粉碎环境而量身定做的。

(5)旋风分离器:气体通过设备入口进入设备内旋风分离区,当含杂质气体沿轴向进入旋风分离管后,气流受导向叶片的导流作用而产生强烈旋转,气流沿筒体呈螺旋形向下进入旋风筒体,密度大的液滴和尘粒在离心力作用下被甩向器壁,并在重力作用下,沿筒壁下落流出旋风管排尘口至设备底部储液区,从设 5

备底部的出液口流出。旋转的气流在筒体内收缩向中心流动,向上形成二次涡流经导气管流至净化天然气室,再经设备顶部出口流出。

2.5.2果汁车间

(1)调配罐:又名拌料缸、混料缸,有节能、耐腐蚀、生产能力强、清洗方便、结构简单等优点,主要用于乳品和食糖及其它元素和各种药物再配合后进行搅拌均匀作用,是乳品、饮料、制药厂不可缺少的设备。采用材质为SUS304或316不锈钢。

(2)杀菌机:杀菌机对产品、包装容器包装材料、包装辅助物以及包装件等上的微生物时行杀灭,使其降低到允许范围内的机器。用于果蔬原浆,原汁,浓缩汁,牛奶,果汁饮料或类似产品进行连续灭菌工艺。物料在连续流动的状态下通过套管式热交换器加热至138~150℃,并在这一温度下保持一定的时间(2~4秒)以达到商业无菌水平,然后在无菌状态下无菌环境中灌装于无菌包装容器中。整个灭菌过程在高温状态下瞬时内完成,将能引起物料腐败和变质的微生物和芽孢彻底杀灭,同时,极大的保存了食品原有的风味和营养成分。

(3)浓酱型灌装机械:自动完成计量、灌装等全过程。整机采用不锈钢结构、整机与物料接触部分全部采用不锈钢材料。确保达到国际卫生标准。灌装量可在规定范围内任意调节。计量误差小。该机采用压缩空气为动力。以气动作为设备工作动力,是由储料斗;操作台;柱塞泵;换向阀;以及气缸;气动阀门;空气净化器;空气压缩机等组成。可适用于各种环境中使用。

(4)蒸煮罐:主要用于饮料、奶品、食糖、药物及其他元素和各种药物在配合后进行搅拌均匀贮存作用,是制造饮料、乳品、八宝粥,制药厂家不可缺少的设备,也可用于蒸煮各种不容易煮透煮熟肉食。蒸煮罐以蒸汽为热源(也可选用电加热),设备具有受热面积大、热效率高、加热均匀、加热时间短且温度容易控制;属于全封闭式无泄漏搅拌设备,锅体内外壳均为不锈钢材料制造,符合卫生要求并且安全、附件齐全、外形美观、安装及操作简单方便、安全可靠。

3、生产劳动的心得体会

在这实习的时间里,我收获了很多的东西,这些都是我在学校里和课本上找

不到的,现在我们即将踏入社会,这些实践性的东西对我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让我们脱离了书生的稚气,增加了对社会的感性认识、对知识的更深入的了解。

在以前的头脑中,企业和工厂环境应该都是挺好的。我就是怀着这种憧憬到了我们的实习工厂。实际上厂里空气挺差的,实习期间一直咳嗽,身体不适。第一天由工厂领导给我们进行了入厂安全讲座。第二天我们就正式进入车间参加生产。我们这组大概有9个人,前两天在炸粉车间,后两天在果汁车间。由车间的领班负责安排我们的生产学习,我们这些实习生一天工作8个小时左右,工人师傅则是一人一岗,晚上要加加班。对于我们来说,在学校里有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和同学朋友,这八个小时单调的工作难以想象。我深深地体会到挣钱不容易。

总之,虽然实习的时间很短,但对我来说,收获是很大的。我会更加珍惜我的学习,并且用实习的心得时时激励自己!

三、合理建议

1、持续改进产品品质

随着大众消费层次的提升,食品的安全、质量为广大消费者所关注,低质量、低价格和低口感的食品难以满足市场需求,食品制造企业为了提升产品层次,积极选用质量、品牌信誉更高的调味品产品。

2、逐步开发农村市场

调味品行业城乡市场发展极不均衡,在部分乡镇市场,全国性的品牌渗透力度不够,产品层次较低。这一方面表明我国调味品行业未来成长空间巨大,另一方面也使得业内企业需要在乡镇及农村市场投入更多的资源,以培育和开拓市场。

3、不断改革管理体制

广东工业大学实习报告wkh 篇2

一、会计专业实习调查分析

1、调查题及样本量的选择

根据调查目的, 我们将调查题分为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教学环节满意度调查、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素质的要求、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评价的四大方面。并采用专家论证和问卷调查等形式, 共设置了题目26道, 对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2012届会计专业毕业生实习情况进行了调查。本次调查共发送调查表300份, 回收278份, 回收率93%。

2、调查结果及分析

从表1调查结果看, 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选择在珠三角地区就业, 就业单位主要是民营或私营企业, 占了57.55%。由于调查的时间是在该届毕业生大四的下学期, 学生基本属于毕业实习阶段, 因此还有36.69%的就业学生存在专业不对口的现象。虽然我院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有了大大的提高, 但是我们也要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

从表2可以看出, 绝大多数单位在聘用会计人员时注重他们的外语能力和工作态度, 也对他们的专业知识有很高的要求。

表3从用人单位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评价中, 我们可以看到工作态度端正就占了42.45%, 学习适应能力强占了34.17%, 综合素质高占了19.42%, 业务能力强占2.16%, 其他占1.8%。

二、有效提升毕业生实习就业质量对策探析

1、完善就业指导机制

在高校就业指导机制的指导下, 应高度重视和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增强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帮助的力度, 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 不断完善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在从学生入学时就开展就业规划, 提前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念, 努力塑造专业化特色的人才队伍;在会计专业学生中开展内容全面、形式多样、方法先进的就业指导, 帮助学生及时了解就业市场的变化, 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 明确自己的职场定向, 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和就业方法;在学生实习的阶段要加以指导和帮助, 引导毕业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实现合理高效就业。

2、创新实践和实习教学环节

通过上面的调查, 我们可以看到我院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实习活动是有待进一步提高的, 因此我们学院的会计专业要创新实践和实习教学。在课堂上要使用真实的单位案例, 创造情景式教学模式。例如可以把我们学院的财务部门作为案例分析。还要提供给同学们实战演练的机会, 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多利用会计实验室进行电子账本制作、电算化核算模拟试验、财务管理分析模拟操作等上机操作, 让同学们反复练习, 熟练操作各种软件。还可以开展会计专业知识的竞赛, 例如可以举办“会计专业知识竞赛”“财务管理分析大赛”等活动, 让同学们把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与此同时, 应积极寻找在公司企业的实习机会, 以切身感受会计循环的业务流程。

3、立足课程体系改革

我国现有的大多数会计专业的教学都属于注重文化基础教育的以一种学科课程模式, 在此模式下, 学生们能够有厚实的理论基础, 然而这也造成了学生在社会经验的获取与实践能力的形成方面的不足。各高校在会计专业教学方面应对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在重视文化基础理论的教学同时也能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充分利用会计实验室与电算化实验室, 反复练习, 以熟练掌握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的基本技术, 多开展会计专业的活动, 多参与到各种公司的会计实践活动中去, 亲身地感受会计岗位的运作流程。通过课程体系的改革, 以构建一个以培养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宗旨的具有职业岗位特色的专业教学体系, 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

4、积极参加实践, 提高综合素质

会计专业的学生在认真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应该把握机会, 加强实践, 积极参加社团和社会实践, 多参与到公司的会计岗位实践中去, 积累更多的社会经验, 为自己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同时要注重培养自己交流沟通、团队合作、创新、组织协调等各方面的能力,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实现全面发展。

摘要:通过对会计专业毕业生实习进行的各项调查, 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实习就业情况进行深入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以提高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优势, 抓住机遇, 促进就业。

关键词: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

参考文献

广东工业大学实习报告wkh 篇3

关键词: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广东工业大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3X(2009)04一D006-015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在工业化的进程中经历了非均衡的发展路径,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率先发展引领了全省的发展;广东工业大学的人才培养与此路径相适应,为满足广东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展望未来,面对广东的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之路,广东工业大学要应对和把握广东各功能区域的发展规划,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按照自身的优势和办学定位,优化和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为广东的区域经济发展大力培养和输送应用型人才。

一、广东的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本指地球表面的一个空间系统,现特化为被赋予特定的资源、环境与人口特征的社会结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社会历史条件、经济条件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区域经济中的生产要素、经济主体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经济活动的竞争性与企业追逐规模报酬递增的动力,使产业分布自然趋向集聚,产业集聚创造了区域的竞争优势,加快了不同区域间经济的差异性发展。因此,区域经济发展通常表现为非均衡发展的路径选择特征。

(一)广东经济区域划分

广东省土地面积17.98万平方公里,行政区域划分为21个地级市,2006年年底常住人口数为9304万人,国内生产总值(GDP)26204.47亿元,土地面积、人口数量、GDP分别占全国的1.9%、7.1%和12.5%。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广东整体经济发展迅速,但是由于省内区域自然条件基础、政策和社会经济、产业结构、人口素质、基础设施等要素存在差异,使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快于省内其他地区。统计部门把广东省21个地级市分划为珠江三角洲九市(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肇庆)、东翼(汕头、汕尾、潮州、揭阳)、西翼(湛江、茂名、阳江)和山区五市(韶关、河源、梅州、清远、云浮)进行区域经济指标统计,结果表明四大区域间的主要经济指标差异巨大。

2006年,珠江三角洲九市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82.5%(2005年占81.6%),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占全省的37.7%、82.7%、88.5%(2005年分别占40.2%、81.4%、87.9%);人均生产总值47094元(2005年为40259元),分别是东翼、西翼和山区五市的4.16倍、3.45倍和4.39倍(2005年分别为4.05倍、3.37倍和3.69倍)。可见珠江三角洲与其他三区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不断拉大。

(二)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现状主要成因

1邓小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理论的实践结果

1978年,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邓小平提出“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战略构想,这实际上是对区域经济学中的非均衡发展逐步向均衡发展推进战略理论深入浅出的描述。197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试办出口特区,1980年8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了《广东经济特区条例》,将“出口特区”正式改名为“经济特区”。广东经济特区大胆实践,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大胆改革,试验并推广流通、价格、财政、投资、金融等体制改革,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培养和发展市场体系等,成效显著。在中央领导下,广东采取区域推进的开放战略,不断拓展改革和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使开放区由沿海向山区腹地层层推进,这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所带来的结果,为珠江三角洲的先行发展提供了契机。

2产业集聚作用的结果

产业集聚是某些特定的产业因追求规模报酬、提升产业竞争力、减少运输成本而在空间上趋向于一个特定区位的现象,是区域产业发展的必然结果。民营资本发展、外资进入、政府设置产业区是产业集聚的主要动力。目前在广东主要有四类产业集聚区域:第一类是高新技术产业园集聚区域,包括高新技术应用型产业集聚区(深圳高新区、东莞松山湖等)、信息资讯及软件开发产业集聚区(广州科学城、佛山高新区等)、高新科技产业集聚区(中山火炬区、珠海高新区等);第二类是加工制造业企业集聚区,包括珠江口东岸电子、电器产业集聚区(东莞、深圳、惠州等)、家电制造企业集群、家具制造与销售企业集群(佛山顺德)、汽车制造业企业集群(广州花都、番禺);第三类是物流中心构成的放射状网络,如广州南沙港、深圳盐田港等国际性物流中心、广卅l新白云机场等国际性临空产业中心;第四类是跨国公司进驻而形成企业集聚网络,如东莞rr网络、顺德家电网络、广州汽车网络等。”…可见,在广东省,比较成熟并形成较大规模、有较大影响的产业集聚区,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核心区域,这些集聚区的存在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珠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

3地理区位和经济发展综合影响的结果

港澳对广东核心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香港,发挥了“前店后厂”的作用,促进了深圳、东莞的快速发展,并推动了广州一深圳双核型城镇体系的形成。这两个核心之间构成了轴带形式,形成珠海、东莞、中山等区域性中等城市以及顺德、南海、惠东等地区性小城市群,并在一定范围内集聚了若干数量的经济功能型城镇。广东省各地级市人均GDP自1990年以来存在着显著的正空间白相关特性,人均GDP高的地市其周边地市人均GDP也较高,经济发展的热点区一直在珠江三角洲,而盲点区主要分布在粤东和粤西两翼。笔者根据《广东统计年鉴2007》对2000—2006年各市GDP加以计算,求出各年广州的GDP与其他城市GDP的倍数,结果表明,广州与珠江三角洲部分城市的GDP差距在变小(括号外为2006年的倍数,括号内为2000年的倍数),如:深圳1.04(1.14),佛山2.07(2.37),东莞2.31(3.04),中山5.86(7.22);与粤北、粤东、粤西地区的大部分城市的GDP差距在变大,如:湛江7.89(6.67),茂名6.58(5.97),汕头8.24(5.54),揭阳12.49(8.01),韶关15.16(12.93),梅州17.39(13.81),云浮24.87(18.10)。

二、广东工业大学人才培养对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

人才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源泉。当一个区域人力资源状况好,高素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就业

多,当地的经济实力就强,发展后劲就足。有学者研究表明,人才比重与区域经济发展总量相关度极高、区域人才密度与人均GDP相关度极高、人才数量差距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相关度高。

广东工业大学是具有50年历史的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经管文法结合的、多科性协调发展的省属重点大学,其办学目标定位是“把学校建设成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鲜明、服务地方优势突出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广东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面向定位是“立足广东、主动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我校从1958年到2008年,已培养了本专科毕业生共87969人,其中本科生68010人,专科生19959人。长期以来,为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的应用型人才,全体毕业生中的87.64%在广东省工作,其中74.51%在珠江三角洲九市工作。2006年,我校毕业生在广东珠三角、东西两翼和山区四大区域的分布比重分别为88.64%、4.21%、3.07%、4.08%,与当年广东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分布比重相近。

(一)广东工业大学为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广东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经历了以下阶段:“起步阶段(1978—1983)”、“继续发展阶段(1984—1991)”、“加速发展阶段(1992—1998)”;1999年以后进入新的稳步发展阶段。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发展明显地反映了这个过程,而广东工业大学紧紧围绕广东经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的发展需要培养输送人才。

1起步阶段的人才输送

1978年,珠江三角洲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在农村开展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城市进行以市场调节为取向的经济改革,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大力发展纺织、轻工、化工、食品、一般日用品生产,开始出现个体、私营经济。我校的机械工程、轻工化工、电力、自动化等专业适应了该阶段的产业及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要求,1979年我校有44.78%的毕业生在珠江三角洲九市工作,而到1980年迅速上升到61.67%,其后的81、82、83年分别为48.39%、60.14%、59.46%,本阶段平均比例为54.89%。

2继续发展阶段的人才输送

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珠江三角洲进行了一系列的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大办乡镇企业,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三资”企业等多种经济成份,对国有企业进行体制改革,轻工化工、基础建设、城市建设、道路交通、电力行业等发展迅速,资本密集型产业比重增加,城市商业运作活跃,城市管理机构进一步规范。我校建筑、交通、轻工化工、机械工程、电力、自动化、商业服务、管理等专业毕业生大受欢迎,在珠江三角洲工作的毕业生数量稳步上升,1985年有62.50%的毕业生在此区域工作,1986年则上升到69.73%.1987—1991年分别为51.28%、75.77%、73.95%、73.33%、65.65%,本阶段平均比例为67.46%。

3.加速发展阶段的人才输送

1992年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提出广东要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继续发挥龙头作用,力争用20年的时间赶上亚洲“四小龙”。同年中共召开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广东2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由此珠江三角洲引领全省进入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加速发展阶段,引进外资掀起高潮,基础设施和各种建设迅猛发展,公路、港口、码头、电力、通信建设突飞猛进,珠江三角洲对我校机电一体化、电力、自动化、材料、建筑、路桥、交通、信息工程、外贸等专业毕业生需求旺盛;1992年我校有70.53%的毕业生在珠江三角洲工作,1993—1998年分别为67.61%、75.74%、69.43%、62.20%、72.28%、78.54%,本阶段平均比例为70.90%。

4稳步发展阶段的人才输送

1998年起,广东经济进入稳步发展期。1998年广东制定“增创新优势”的发展战略,以技术密集型加工工业为重心,重点发展装备工业;2001年11月中国加入WTO,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迎来新的时期;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召开,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广东再创新优势,发展汽车、家电、电子产品、精密机械等高加工度工业,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信息化与工业化互动成了这一阶段的发展主题。以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我省工业的第一大支柱产业。珠江三角洲对我校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材料与能源、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信息工程、建筑学、工业设计、环境保护、艺术设计等专业毕业生需求大增,1999年我校有67.24%的毕业生到珠江三角洲工作,随后的2000—2006年,到此区域的毕业生比例分别为87.04%、86.01%、75.52%、83.24%、79.58%、81.59%,本阶段平均比例为80.20%。

可见,由于产业结构水平、城市化程度、基础设施、投资环境以及市场发育明显优于东翼、西翼和山区五市,因此珠江三角洲区域在每一个阶段都发展很快。每当珠江三角洲进入一个新的经济发展阶段,我校的毕业生流向该区域的比重就会增加,相应地流向其他三个区域的就减少,见图1所示。在每个阶段的前几年,流向珠江三角洲的比重都会出现明显的增量,如1979—1980年段、1983—1985年段、1999~2000年段分别出现斜率较大的“陡坡”,1992—1993年段出现“缓坡”,而同期流向省内其他区域之和的比重就出现下行。

(二)广东工业大学为中心城市及城市集群的产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在广东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各中心城市的产业结构经过整合发展,形成各具产业特色的城市和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出现了以深圳、东莞、惠州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为主的产业集群,以佛山、中山、江门为核心的家用电器制造产业集群,以广州为核心的重化工业产业集群;广州市成为华南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工业、原材料工业、汽车、石油化工、造船、钢铁工业、服务业都居于领先的城市。广东工业大学毕业生往城市(或城市群)流向也体现出专业特色,特质性明显。1962~2006年。我校共有13个学院(系)有毕业生,流向广州的主要有服务业、经济、管理、电子信息产业、装备制造业等相关专业所在学院的毕业生,流向深圳、东莞、惠州城市群的主要有电子信息产业及电子元器件等相关专业所在学院的毕业生,流向佛山、中山、江门城市群的主要有制造工程类、自动化、材料、轻工化工、建筑类等相关专业所在学院的毕业生,这些专业毕业生的流向,与上述城市与城市群的产业结构关联度较高。

三、广东工业大学人才培养的区域目标定位展望

当前广东的区域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统筹区域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也指出广东的区域协调发展道路,将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优化珠江三角洲地区空间布局,以广州、深圳为中心,以珠江口东岸、西岸为重点,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带动环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发展,形成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地区优势充分发挥的协调发展新格局,因此,广东工业大学的人才培养要紧紧围绕广东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划进行部署和改革,要“以优势学科专业为依托,结合学校现有的学科专业,以内涵发展与外延拓展相结合的原则”,改造现有专业,并主动地、有预见地规划、设置及申报新专业;要制定合理的毕业生就业区域流向规划,把握我省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区域的发展机遇,使我校毕业生能适应广东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实现人才价值。

(一)为中心城市的发展培养人才

培养适应广东中心城市发展需要的人才是我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广州市将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优势,强化“广州佛山”同城效应,增强高端要素集聚、科技创新、文化引领和综合服务功能,优先发展高端服务业,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深圳市作为经济特区,将继续发挥窗口和示范区作用,增强科技研发、高端服务功能,强化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地位。我校各专业要按照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的要求审视人才培养目标,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的工程实操能力、创新能力和服务意识,提高学生在中心城市就业的竞争力;毕业生也要自我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工程实践能力、技能水平与综合素质,形成为中心城市发展服务的能力。

(二)为珠江口东岸地区的发展培养人才

以深圳为核心,以东莞、惠州市为节点的珠江口东岸地区,将大力推进国际化进程,加快发展电子信息高端产品制造业,打造全球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金融、商务会展、物流、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深圳将建设通讯设备、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基地;东莞将加快加工制造业转型升级,建设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惠州将培育临港基础产业,建设石化产业基地。我校经济、管理、外语、信息、光电子、自动化、机电、材料与能源、生物、化工、艺术设计等专业,要根据东岸地区产业功能规划及其布局变化,加强人才的适应性培养,使更多的毕业生在这些新型的职业岗位具有就业竞争优势。

(三)为珠江口西岸地区的发展培养人才

以珠海市为核心,以佛山、江门、中山、肇庆市为节点的珠江口西岸地区,将规模化发展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打造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珠海将建成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和生态文明的新特区,并建设高栏港工业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航空产业园区和国际商务休闲旅游度假区;佛山将重点发展机械装备、新型平板显示产业集聚区和金融服务区;中山将建设临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和健康产业基地:江门将建设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区;肇庆将建设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集聚区。我校机电工程、自动化、金属材料、高分子、能源、信息、环境、化工、管理、建筑等专业,在西岸地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四)为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培养人才

珠江三角洲将建立有关城市之间、部门之间、企业之间及社会广泛参与的多层次合作机制。打破行政体制障碍,实现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城市规划统筹协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将加快城际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建设,建立统一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统筹推进能源基础设施一体化,形成统一的天然气、成品油管道网络;共建共享公共信息数据库,统一信息交换标准和规范,加强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协作,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我校建筑、土木工程、交通运输、物流、信息、计算机、应用数学、化工、法学、社会工作、经济、管理、外语等专业,将面临良好的就业环境和机遇。

(五)为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培养人才

以粤东、粤西、粤北及周边省、区相邻地区组成的环珠江三角洲地区,将在珠三角地区的辐射、服务和带动下,在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的推动下,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的多层次产业群和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产业协作体系,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港口运输系统,形成贯通珠江三角洲地区、连接周边地区的高速公路、铁路通道;粤东、粤西地区将建设石化、钢铁、船舶制造、能源生产基地,形成沿海重化产业带;粤北地区将培育成珠江三角洲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配套基地;珠江三角洲地区将健全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挂钩帮扶机制,促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重点扶持主导产业集聚发展的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形成产业集群。我校的建筑、交通运输、化工、材料、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专业在这些区域的产业发展中具有特色和优势,应把握环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发展特点,使人才培养能同时与这种产业发展布局相适应,让毕业生具有新的就业空间。

参考文献

[1][10][11]王世豪。金丹华.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内涵解析——以广东省为例[J].学习与实践,2007(7):22—27

[2][9]孙久文,叶振宇.产业集聚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中州学刊,2007(6):64—67

[3][5]广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广东调查总队.广东统计年鉴一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26,553—556.75

[4]陈淳.肖玲.广东四大区域经济差异分析及对策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8(2):49—50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论述专题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242

[7]冯洁.邓小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论与和谐广东建设[J].广东社会科学,2006(4):59—63

[8]卢获.广东改革开放的三个发展阶段及主要成就[J].特区经济,2001(7):7~10

[12]曾庆泳,陈忠暖.基干GIs空间分析法的广东省经济发展区域差异[J].经济地理,2007,27(4):558—561

广东海洋大学学生实验报告书 篇4

广东海洋大学学生实验报告书(学生用表)实验名称

学院(系)

WEB OF SCIENCE(SCI)课程名称 信息检索与利用 课程号 5009001 你的单位 专业 你的专业 班级 你的年级 实验日期 时间 学生姓名 你的名字 学号 你的学号 实验地点 图书馆

1.选择并分析检索课题

确定检索课题:计算机在图书馆的应用

分析出检索条件:图书馆学计算机1990候汉清马张华......如果是外文数据库,还要将以上内容翻译成相应文种

2.选择检索工具或检索系统

今天学习的是WEB OF SCIENCE SCI,所以这里用WEB OF SCIENCE SCI

3.1选择检索途径

SCI共有四种检索途径,我们需要用其中的三种,第一次检索用一般检索General Search

4.1制订检索策略

将检索条件与检索途径结合的方式列出来

(TI=图书馆学)AND(TO=计算机)AND(PY=1990)

5.1实施检索并列出结果格式

总共检索出多少条记录(数据)

(第一条有效记录)题名作者刊名出版时间引用文献数被引用次数

3.2选择检索途径第二次用被引文献检索

Cited Reference Search

4.2制订检索策略

(AU=HUANG)AND(so=LIBRARY)AND(PY=1990)

5.2列出检索结果

总共检索出多少条记录(数据)

(第一条有效记录)题名作者刊名出版时间引用文献数被引用次数

3.3选择检索途径第三次用高级检索

Advanced Search

4.3制订检索策略

(AU=HUANG)AND(TI=LIBRARY)AND(PY=1990)

5.3列出检索结果

总共检索出多少条记录(数据)

(第一条有效记录)题名作者刊名出版时间引用文献数被引用次数 成绩指导教师 黄西安

日期 2008.10.7 注:请用A4纸书写,不够另附纸。附页版面相同

广东工业大学实习报告wkh 篇5

“广东的吸引力不断弱化, 在引进人才方面的政策优势逐渐散失。”广东省科技厅厅长李兴华代表在发言中说。

“吸引力下降, 有优惠政策的问题, 但并不是主要问题。”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汪洋代表听了深有感触地说, 一个地方能否成为吸引人才的洼地, 创业环境、创业意识非常重要, 很多有作为的知识分子, 并不全是冲着待遇来的。如果有比较好的商业环境、创业氛围, 通过艰苦付出可以成就事业, 有人宁可选择艰苦。

汪洋强调, 现在要引起广东产生危机感的, 不是优惠政策在减少, 而是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创业意识正在丧失, 这才是可怕。比如安徽省的奇瑞汽车, 当年去当地干汽车的人, 都不是冲着“好待遇”去的, 创业之初在草棚里工作, 没有空调、电扇, 挥汗如雨地干, 但他们认为在那里可以成就中国民族汽车的梦想。最近我们到长三角学习考察, 就让人羡慕上海的商业环境。浙江的老板为什么常常把“大本营”放到了上海, 就是上海的商业氛围比较好。因此, 广东富裕了, 在引进人才的时候, 并不能单单给“有形”的东西, 给待遇。没有钱是万万不行的, 但仅仅靠钱也是万万不行的。

■现场花絮

欧广源插话三农, 张广宁惜时如金

“广州要增强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发展, 把解决好‘三农’作为现代化建设重要的战略任务。”广州市市长张广宁代表说。

听到此处, 主持会议的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欧广源感慨地说, 总理对农民真是有浓情厚谊, 特别关心农民、农业, 本届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做了几个大动作。一是取消农业税, 二是农村孩子上学全部减免书杂费, 三是给予农民医疗补贴……“是啊。概括得很好!”张广宁点头表示赞同, 他马上抓起话筒接着发言, “欧主任, 您插话的这段时间不能算我发言的规定时间内。”

惜时如金, 代表乐了。

张广宁:望广州亚运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亚运会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在本次两会中提了出来。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市长张广宁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 广州亚运也是全国盛事, 希望能将广州2010年举办亚运会写进政府工作报告。

张广宁说, 现在广州环境的状态与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还有较大的差距。环境压力仍然很大。城市环境建设的任务还很艰巨。因此下一步广州的重点工作就是进一步加强城市环境建设, 抓好青山绿地蓝天碧水工程, 不断改善广州的环境质量。

许宗衡:深圳推创业板“只等中央号令”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市长许宗衡谈到, 报告对于我国证券资本市场的制度建设来说有重大意义。他进而透露, 深圳推出创业板目前各项工作都已经准备就绪可以说是呼之欲出了!“现在就只等中央的吹号令了。”

许宗衡说, 目前深圳的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数量非常多, 但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一直是其发展过程中碰到的一个大问题, 创业板的推出将大大加强其融资能力。他预测, 深圳创业板的推出将加速香港与深圳资本市场的融合, 境外合格的投资者也将能够通过合法的渠道进入国内的资本市场。

李秉记:深圳汕尾要两家事当成一家干

汕尾市政协副主席李秉记非常关注广东的区域协调发展, 他在发言中提出了诸多探索性的观点。李秉记说, 深圳汕尾两市正在积极探索创新合作模式, 商讨两家的事当成一家的事来干。深圳有先进的管理理念、技术等优势, 汕尾有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优势, 两家合作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李秉记认为这是经济领域上的“飞地合作”, 也是实行“飞地管辖”、改变区域经济以行政区划为主体现状的一种有益尝试。

朱思宜:区域协调发展应得到制度保障

全国人大代表、韶关宜达燃料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朱思宜比较关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他表示此次政府工作报告有一系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 肯定将会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产生重要意义。朱思宜建议尽快制定促进区域发展的法律法规, 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制度上得到保障;分阶段制定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打破壁垒有序推进区域一体化;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要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机结合等。

李丽丽:保障义务教育经费推“教育券”

广东省茂名市南海工业科技学校 篇6

茂名市南海工业科技学校是一所规模宏大、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齐全的封闭式管理、开放式办学的全日制综合型技术院校,是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球500强企业人才培训基地,被列入万人技工人才工程计划单位。学生毕业前可带薪到我校委培企业实践一年,享有正式员工同等待遇,由企业每月发放2000元至5000元的生活补贴,实践期满转为正式员工,企业办理工伤、医疗、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险。每月工资按能力2800元以上。根据企业员工住房分配政策和规定,在单位连续工作满五年,可分配住房和迁穆户口到企业:连续工作满十五年按国家规定,退休后可终身事有国家退休工资,一旦投资,终身受益。

学校已与广东省技师学院和广东省海洋大学分别联合培养成人专科、本科以及继续教育等多学科多层次的立体教育体系。为学生深造和高质量的就业提供了最佳捷径。

招生专业

三年制商中起点(五年制初中起点)大学专科、本科

开设22个热门专业,其中电子技术应用、电子电讯、电子与计算机应用、计算机技术应用、汽车维修与驾驶、模具设计与数控工程,机电一体化、文秘与财会电算化、幼儿师范、服装设计与制作、物流管理与市场营销、商务英语、烹饪与酒店管理、财会电算化、工商企业管理等是学校骨干专业。

助学办法

1、凡报读我校三年制专业在校两年的学生,享有国家助学金3000元。

2、殴立奖学金:广泛设立奖学金,以鼓励优秀学生。

3、放假期间可参加勤工俭学:保证月工资不低于1200元。

4、特困生可由学生本人提出书面申请,山学校审批符合要求者,可减免部分学费。

收费标准

1、大学专科,本科层次只收在校二年学费、实习赞,每期学费1900元,实习赞1g00元,另收建档费、课本资料赞共2700元。

2、水赞、电赞、卫生费共3元/天,住宿费3元/天,每学年按10个月收赞;拥有现代化学生餐厅,物美价廉,可自由选购台口饭菜,丰俭由人。

3、各专业收费标准经有关部门核定,中途绝不加收任何费用。

入学指南

因委培企业定向指标有限,请提前打电话,手机短信,或写信预定学位。额满为止,预定内容要写清楚姓名,拟报专业和入学时间,家庭详细通讯地址(学校地址无效)和邮政编码即可。高考后,经大学专科、本科招生委员会严格审核后,将先后按7月10日、7月20日、8月10日、8月20日、9月10日和9月20日寄发录取通知书。

通讯地址:广东省茂名市商州金山开发区教育大道99号南海工业科技学校

邮编:525200

校长办公塞:张国强副校长(收)

联系电话:13686758309日15875851006

13692680980日0668-3171617

学校网址:www.nhjy.cn

广东工业大学实习报告wkh 篇7

《意见》要点

发展目标:

到2012年:

全省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水平和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培育1到2个辐射带动效应显著的国家级工业设计示范园区,3到5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10个左右省级工业设计基地,50家以上省级工业设计中心;

工业设计类专利申请量显著增长,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设计品牌;

工业设计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取得较大发展,培养和认定一批具有综合知识结构和创新能力的高、中、初级工业设计师,设计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专业人才素质和能力显著提高。

到2015年:

培育1到2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设计企业,建成4个左右辐射带动效应显著的国家级工业设计示范园区,5到10家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20个左右省级工业设计基地,100家左右省级工业设计中心;

工业设计专利成为我省专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知名设计品牌不断增多;

培育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工业设计领军人物,以及一大批综合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设计人才,初步建成全国领先的工业设计大省,工业设计对广东省产业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推动作用显著增强。

重点任务:

创建工业设计产业基地。采取省市共建方式,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工业设计产业基地,重点推进广东工业设计城建设,把广东工业设计城打造成为辐射带动效应显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业设计高地。

构建工业设计创新体系。提高工业设计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能力,推动产业与设计对接融合,促进工业设计成果产业化。

完善工业设计支撑平台。组建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工业设计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加强对工业设计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

培育工业设计人才队伍。开展工业设计职业资格制度试点工作,建立符合工业设计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服务平台,提升工业设计教育水平,建立优秀工业设计评奖制度,营造有利于工业设计人才成长的环境。

积极推进粤港工业设计合作。深化工业设计领域的粤港合作和国际交流,积极引进新的设计理念、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粤港制造业与工业设计深度融合。

主要措施:

加快产业基地建设,提升产业集聚水平:

鼓励各地按照国家政策法规,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特点和实际条件,建设工业设计产业基地,推动工业设计企业、人才、资金等向基地集聚。

开展工业设计产业示范基地创建工作,培育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工业设计示范基地。

加快建设广东工业设计城,吸引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企业和设计大师进驻,推动产学研合作,建立面向全国的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

大力支持广州、深圳、佛山工业设计产业的高端发展,积极引导珠三角其他地区工业设计聚集发展,培育发展粤东西北地区特色工业设计,打造一批区域和行业工业设计产业集群。推动专业化发展,提升工业设计创新能力:

鼓励并支持设计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开展基础性、通用性、前瞻性的工业设计研究,支持开展基于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的工业设计应用研究;鼓励工业企业将设计业务外包给工业设计企业,推进工业设计企业专业化发展;鼓励制造企业、工业设计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加大对工业设计产学研项目的扶持力度,促进制造业企业产品升级换代和品牌建设;大力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设计成果产业化,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支持工业设计软件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提高工业设计原始创新能力,鼓励发展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岭南文化特色的工业设计项目和产品。

加强公共服务,完善工业设计发展平台:

推进综合性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实用、高效的工业设计基础数据库、资源信息库和共享交流平台;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自建或与高校院所合作建立工业设计中心,制订工业设计中心的申报、认定及扶持办法,开展省级企业工业设计中心认定工作,建立工业设计机构评级制度,开展工业设计企业资质评价和认定;强化知识产权社会中介服务,帮助企业建立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探索建立企业和个人申请工业设计专利和进行著作权登记的绿色通道。

定期举办“省长杯”工业设计大赛和优良工业设计奖评选,举办广东工业设计活动周等高水平工业设计展、工业设计论坛等系列活动,推动工业设计与产业发展融合共进;支持建立设计创新竞争力指数排名及发布机制。

加强人才培育,推进设计人才职业化:

建立健全工业设计人才评价机制,开展工业设计职业资格制度试点工作;探索有利于工业设计人才成长的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培育适应工业设计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加强高等院校的工业设计学科建设,积极推进具有硕士学位的工业设计研究生教育,加大对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科研、实验的软硬件支持力度,支持聘用有实践经验的工业设计人员任教;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创建工业设计实训基地,支持建立高端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基地,把广东工业设计培训学院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工业设计培训基地;探索工业设计精英培育机制,在有条件的企业或园区设立工业设计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支持有条件的单位选送优秀工业设计师参加各类国际设计活动、出国培训;参照引进科技领军人物的政策,制定引进设计创新团队、领军人物的有关资助政策和配套政策;加强海内外引才引智工作,加快完善设计技术入股等激励机制,推动各地政府和企业制定相应的引才计划,形成多层次立体式引才体系。

加强粤港合作,促进对外交流:

建立粤港工业设计人才、市场、信息交流协作机制,推动粤港工业设计常态化合作;积极引进香港工业设计服务,支持两地设计企业设立合资、合营设计公司;建设粤港两地设计信息、设计资源共享平台,联合建立区域设计资源库、知识库、资料库,促进两地工业设计服务平台的协作,推动工业设计重点项目合作;鼓励跨国公司和国外著名工业设计机构来粤设立工业设计机构,积极承接国际工业设计服务外包业务,推动工业设计服务出口;鼓励有条件的工业企业、工业设计企业在境外建立设计研发中心;支持企业和设计机构参与国际工业设计评奖、展览、竞赛等活动;支持国内工业企业和工业设计企业参与有关国际标准的制定。

加大财税支持力度,完善投融资机制:

统筹省财政现有可用于支持工业设计发展的技术改造、现代服务业发展、中小企业发展等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工业设计基础研究、数据库和知识库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工业设计成果产业化、信息化技术应用与融合等项目;工业设计企业经认定为软件企业的,可按税法规定享受软件企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企业用于工业设计的研究开发费用,按照税法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前加计扣除政策;工业设计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按照税法规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完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拓宽工业设计项目融资渠道,鼓励并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工业设计;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工业设计机构和企业上市,鼓励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对工业设计企业开展风险投资业务;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面向工业设计企业,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设计优势企业,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拓宽抵质押品范围,创新金融产品,积极给予信贷支持;鼓励信用担保机构为工业设计企业提供贷款担保;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设计企业享受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等有关政策。

加强组织协调,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由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牵头会省有关部门加强对全省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指导和协调。

加快组织编制全省工业设计“十二五”发展规划,加强对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引导。

建立健全工业设计产业统计制度及统计指标体系,提高工业设计统计数据的科学断口准确性,及时准确监测和分析全省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状况。

加强对工业设计行业协会的指导,规范各级工业设计相关协会组织建设,建立各级协会组织的信息和资源共享机制和工作协调机制。

产能过剩背景下的广东工业投资 篇8

广东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投资明显落后于鲁苏等省

(一) 近年来广东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投资增长明显放缓

20世纪90年中期, 我国开始告别短缺经济时代, 工业经济发展中的市场制约问题日益突出, 全国各省市工业经济效益普遍出现明显的恶化, 广东也不例外。市场的制约、企业经济效益的下降, 加上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 使得20世纪末广东工业特别是制造业投资总量出现徘徊, 个别年份还出现了下降。“九五”五年间, 全省制造业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累计完成1307.36亿元, 年均下降2.3%。其中, 2000年制造业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共完成投资262.51亿元, 比上年下降7.2%。

21世纪初, 进入工业化、城市化与国际化新阶段的我国经济包括广东经济运行, 伴随着世界经济的周期性好转及我国加入WTO的利好刺激, 逐渐摆脱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下的低速盘整, 迎来新一轮的上升周期, 各省市工业投资普遍出现了较快增长, 广东制造业投资增长也有所加快。其中, 代表产业结构高度化和适度重型化方向的电子信息、汽车机械、石油化工等行业投资增长较快, 有力地促进了这一时期广东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2001—2004年, 全省制造业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累计完成2361.14亿元, 年均增长35.2%, 增幅比“九五”时期高出37.5个百分点。到2004年, 全省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总额中制造业投资所占比重已提高到27.5%, 创1992年以来的新高。2005年, 全省城镇投资中制造业投资共完成1525.31亿元, 增长35.0%, 增幅比上年高出10.2个百分点。

但是, 近年来广东制造业投资增长明显放缓, 增速已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6、2007和2008年, 广东制造业投资完成额分别比上年增长8.5%、11.7%和9.5%;2009年, 广东制造业投资仅比上年增长1.4%。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 2003-2007年我国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39.0%, 比广东高出6.4个百分点, 其中2006、2007年分别比广东高出19.8和18.9个百分点。2008年, 我国城镇以上投资中制造业投资完成额比上年增长30.6%, 增幅比广东高出22.0个百分点。2009年, 我国城镇以上投资中工业投资完成额比上年增长26.2%, 其中制造业投资增长26.8%, 增幅仍明显高于广东。

(二) 广东同江苏、山东两省制造业投资的差距仍在扩大

2003年以来, 广东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先后被江苏、山东等省超过, 特别是工业投资力度明显小于江苏和山东。2003-2007年, 山东、江苏第二产业投资分别年均增长40.9%和38.9%, 增速分别比广东快10.6和8.6个百分点。其中, 2003-2007年山东、江苏工业投资分别年均增长40.2%和39.6%, 分别比广东快9.6和9.0个百分点。2003-2007年全国工业投资总额中, 广东仅占6.9%, 明显低于山东的12.7%和江苏的11.3%, 也略低于浙江的7.6%。

省际比较, 广东制造业投资总额已连续10多年小于山东和江苏, 甚至一度小于浙江。1996-2007年, 山东、江苏和浙江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分别累计完成26062.77、25285.11和16242.20亿元, 分别比广东高出86.2%、80.6%和16.0%亿元。其中, 2003-2007年山东、江苏和浙江制造业分别累计完成投资21042.59、19174.24和2166.17亿元, 分别比广东高出101.3%、83.5%和16.4%。2003-2007年五年间, 山东、江苏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46.1%和41.3%, 分别比广东高出13.5和8.7个百分点。

2008年, 江苏工业投资完成8282.4亿元, 比广东高出4370.08亿元;同比增长25.5%, 增幅比广东高出13.2个百分点。其中, 江苏省城镇以上投资中制造业完成投资4919.11亿元, 比上年增长26.7%, 比广东高出18.1个百分点。同年, 山东工业投资完成7747.19亿元, 比广东高出3833.63亿元, 其中制造业完成投资6866.00亿元, 比广东高出3807.86亿元;浙江限额以上投资中制造业完成投资3400.56亿元, 比广东高出347.40亿元, 比上年增长12.4%, 增幅比广东高出2.9个百分点。

2009年, 江苏工业投资完成6603.6亿元, 比广东高出2164.11亿元;比上年增长21.4%, 比广东高出7.7个百分点。其中, 制造业投资5999.4亿元, 比广东高出2893.54亿元, 比上年增长22%, 增幅比广东高出20.3个百分点。同年, 山东第二产业完成投9714.18亿元, 比广东高出5258.07亿元;比上年增长19.5%, 增幅比广东高出6.1个百分点。这也就是说, 2009年广东第二产业投资仅为山东的45.9%。2009年浙江省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 制造业完成投资3655.5亿元, 比上年增长7.4%。可见, 2009年广东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仍小于浙江制造业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额。

我国典型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在广东并不突出

据国家统计局官员分析, 2009年上半年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大约30%, 其中钢铁行业产能过剩26.9%, 铝冶金过剩34.3%, 铁合金过剩29.6%。另据工信部资料, 2009年第三季度我国24个工业行业中, 21个行业出现产能过剩。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行业为受到重点关注的产能过剩行业。

产能过剩问题的凸显, 跟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外需的急剧萎缩有关, 跟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的投资冲动、部分行业生产能力的大规模扩张也直接相关。遏制落后产能的过快增长, 提高消费率、降低投资率, 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举措。但是, 我们应看到, 在全国各省份中广东的投资率已连续几年处于倒数第一或第二的位置, 我国一些地区存在的钢铁、建材等行业生产能力的盲目扩张问题, 在广东并不突出。

(一) 典型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在广东并不突出

钢铁工业。广东是钢铁消耗大省, 但钢铁工业规模一直较小, 不存在盲目投资扩大产能的问题。相反, 在淘汰落后钢铁产能方面, 近年来广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截止2009年11月底, 广东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的总资产仅占全国的2.5% (比2003年降低0.6个百分点) , 远低于河北的15.5%、江苏的11.0%、辽宁的10.2%、山东的6.9%、上海的5.0%, 也低于浙江的3.1%。2009年, 广东钢产量才1048.00万吨, 仅占全国的1.9%。同年, 河北钢产量达1.32亿吨, 山东、江苏、上海钢产量分别达到5712.46、5231.77和1881.82万吨, 均远远超过广东。

水泥工业。广东水泥工业也不存在盲目扩张产能情况。2009年, 广东水泥工业销售产值占全国同行业销售产值的6.5%, 所占比重比上年低1.0个百分点, 比2003年低2.4个百分点。在水泥工业结构调整中, 广东注重把淘汰落后产能与推进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企业规模结构、区域空间布局结构的优化结合起来, 使近年来全省水泥工业的企业竞争力、产业集中度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均有较明显的提高。2009年, 广东新型干法水泥产能约占全省水泥产能45%, 全年生产线运转率达到98%。2009年1-11月, 全省规模以上水泥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7%, 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7.3%, 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下降15.0%。2009年, 全省水泥熟料7712.54万吨 (占全国的7.5%) , 比上年增长3.4% (全国为15.9%) 。

玻璃工业。玻璃工业是当前广东建材工业经济运行中效益相对较好的行业, 产销形势较好, 产能过剩问题并不突出。2009年, 广东玻璃及玻璃制品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的销售产值402.74亿元 (占全国10.8%) , 比上年增长9.8%;平板玻璃产量8101.86万重量箱 (占全国的14.4%) , 同比增长21.2%。目前, 南玻、信义、华尔润等大企业集团的平板玻璃业务毛利率都在40%以上。有关方面预计, 2009年全省玻璃行业盈利将超过20亿, 创近20年来的新高。

其他典型行业。广东铝冶炼、铁合金、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制造等行业的生产能力甚小, 产能过剩问题不突出。2009年, 广东铁合金冶炼工业的销售产值仅占全国0.7%;铝冶炼工业的销售产值仅占全国的0.3%。当然,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 2009年广东一些外向度较高的行业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也一度出现偏低的问题, 但这种生产能力的暂时性偏低, 不能同产能过剩划等号。

随着世界经济复苏, 广东外向型工业的产销形势正在好转, 生产能力利用率正在逐步提高。2009年, 广东制造业出口交货值比上年下降10.2%, 但12月份制造业出口交货值的同比增长速度已达到8.9%。此外, 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 也为广东工业实现内外销协调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2009年, 广东制造业销售产值比上年增长4.4%, 其中内销产值增长14.4%。

(二) 国家抑制产能过剩对广东典型行业的影响

总体来看, 近年来广东一直在积极推进增长转型与结构调整, 钢铁、水泥等行业发展中不存在盲目投资上项目、扩产能的问题, 当前中央高度关注的几大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 在广东的表现并不突出。

但是, 国家出台的抑制产能过剩的政策措施, “一刀切”特征明显, 对广东一些重点产业的结构调整, 无疑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以钢铁工业为例, 早在国际金融危机暴发前广东就已紧锣密鼓地推进结构调整, 在落后钢铁产能的淘汰及沿海现代钢铁企业的筹建等方面已取得较大进展。近年来, 已淘汰落后炼铁产能38万吨、炼钢产能995.6万吨, 接近“十一五”期间广东将淘汰千万吨落后产能的目标。2010年, 广东计划继续淘汰240万吨的落后钢铁产能。“关小”为“上大”腾出了容量空间, 但受有关部门“一刀切”的抑制钢铁产能政策的影响, 广东钢铁工业的结构调整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将面临更多不确定因素的制约。

警惕产能过剩背景下广东工业投资的持续滑坡

(一) 警惕对广东工业化阶段与工业发展地位的误判

新近公布的广东省统计公报透露, 广东珠三角地区人均GDP接近1万美元, 有人同日载文判断, 珠三角地区已进入后工业化时期。今年二月底发布的《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 (2008~2009) 》指出, 广东已处于工业化后期后半阶段, 浙江、江苏、山东已处于工业化后期前半阶段。此前, 还有不少书刊对广东包括珠三角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作过分析、判断。比如, 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的《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提出, 北京、上海两市处于后工业化阶段, 广东、天津、江苏、浙江、山东等5省市处于工业化后期;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11月出版的《广东工业化进程研究》认为, 1979-2000年广东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 进入新世纪后广东迈进工业化后期阶段。

长期以来, 我国各界对全国及各地、各个区域的工业化水平的分析评价, 大多是根据钱纳里等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6个变动时期的划分, 进行工业化所处阶段的判断。全球化背景下, 资本、技术等要素资本的流动相对容易, 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的欠发展达地区的生产能力的扩张往往比其生产力的提高快得多。按钱纳里时代的标准来判断今天的工业化进程, 往往会高估全球化背景下追赶型经济体的工业化所处的阶段。

此外, 广东区域工业化的水平是极不平衡的, 广大的粤东西北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水平与珠三角地区有着巨大的差距。2008年, 广东东西两翼、山区5市人均GDP分别为17973和15539元, 分别比当年全国人均GDP平均水平低4725和7159元;全省60多个县 (县级市) 中, 有59个县 (县级市) 的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国际比较, 目前我国包括广东的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仍比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及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低得多。日本、韩国至今仍把制造业的发展摆在极其重要的地位, 虚拟经济十分发达的美国当前也出现了“再工业化”的迹象。我国的工业化道路还很长, 制造业发展前景还很广阔。广东作为我国沿海临港重化工业发展条件优越、高新技术产业规模最大、经济技术实力相对较强的地区之一, 没有理由在新型工业化的进程中落在其他省份的后面。

(二) 警惕工业发展中“投资驱动”力量的过早削弱

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中, 广东工业投资在沿海主要省市中相对较快, 对广东在90年代中后期成为我国工业经济总量的第一大省, 起了有力的推动作用。1995年同1980年相比, 广东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新增4169.06亿元, 高于山东的3336.48亿元和江苏的3283.34亿元。1985-1995年, 广东仅国有经济单位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累计额已达1653.6亿元, 分别比山东和江苏高出279.37和434.62亿元;1986-1995年10年间年均增长21.7%, 增幅分别比山东和江苏高出9.8和8.3个百分点。这一期间, 广东工业利用外资规模也远超过山东和江苏。到1995年, 全省核算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已达到4298.15亿元, 明显高于山东的3538.92亿元和江苏的3453.07亿元。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广东成为我国第一工业大省后, 粤鲁苏三省的工业增加值一直没有明显拉开距离, 而近10多年来广东工业投资力度的持续的相对减弱, 其直接的效应就是广东第一工业大省的地位正受到严重冲击与挑战。江苏、山东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早已超过广东, 两省的全部工业增加值与广东的差距均已非常小。例如2009年, 山东全部工业增加值仅比广东低1.6%。

投资力度减弱, 还影响了广东工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从2003年起广东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完成额就一直小于江苏。2003-2007年, 广东高技术产业投资完成额共计1619.92亿元, 比江苏少652.11亿元。2008年, 广东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完成447.00亿元, 比江苏少505.23亿元。2009年1-9月, 广东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完成208.48亿元, 同比下降33.1%, 占全国的5.9%, 所占比重明显低于江苏的16.8%、山东的10.7%、四川的8.2%和辽宁的7.8%。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广东重要的支柱产业, 其投资额也已连续几年落后于江苏。2009年1-11月, 广东电子信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5.6亿元, 大大低于江苏的743.4亿元;同比下降26.6%, 降幅比江苏大15.2个百分点。

广东要继续促进广东产业结构的成长, 包括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以促进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及时转换, 必须保持工业投资的合理规模和适度增长。

此外, 受工业投资空间布局构不尽合理的等因素的影响, 广东工业化、城市化的区域差异也明显大于江苏等省份。推进产业区域空间结构优化、全省区域和城乡的统筹发展, 也需要加大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重点开发地区的工业投资力度。

(三) 警惕后危机时代错失投资推动结构优化的良机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品牌影响力和自主营销能力低下, 缺乏进入高端产业或产业高端领域的投资经营能力, 核心竞争力不强, 是我国各地包括广东产业发展特别是工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高端上不去, 大家就只能挤在中低端产业、产业的中低端领域, 通过产能扩张求增长, 这样一来, 产能过剩问题迟早会凸显。因此, 从长远来说, 创新才有出路, 率先走向高端才能居于主动。

但要注意到, 创新驱动同投资驱动不是完全对立, 而是可以做到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以江苏为例, 近年来该省经济增长中投资驱动力明显增强的同时, 创新驱动力也在迅速提高。

广东产业技术水平仍较低, 产品和工艺创新能力有待增强, 必须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而在推进产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价值链提升过程, 要注重投资驱动与创新驱动的结合, 在投资驱动中注重增量投资结构与存量投资结构调整的结合, 用效率高、创新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强的企业重组缺乏竞争力的弱势企业, 用先进生产能力来替代落后的生产能力。工业投资力度的过度减弱, 必然会影响到科技进步的产业基础和企业实力, 影响到经济发展中创新驱动力的增强。

总之, 我们不应错失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推动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 加强投资驱动与创新驱动的结合, 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 把有限的要素资源引导和配置到优化存量、培育新的增长点上来, 着力催生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着力促进传统产业、现有优势产业的转型升级, 提升产业价值链, 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如果错过了当前和“十二五”期间通过投资驱动和创新驱动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转型的机遇, 广东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地位一定保不住。

(四) 结构调整中要处理好政府、市场与企业的关系

产能过剩问题的解决, 在欧美相对简单些, 因为有一套已经非常成熟的法规和机制存在, 问题企业只要根据规则去进行并购、破产或整合即可。但对处在转型期的中国, 政府、企业与市场的关系较为复杂, 政府职能还没有彻底转变, 大量国有资产还需要政府进行指导和调控, 产业结构调整仍然是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在这种情况下, 中央政府及时公布有关信息, 监测行业供求关系变化, 提出相应的政策操作建议, 无可厚非。当然, 在抑制产能过剩的过程中, 既要发挥政府的不可或缺的指导作用, 又要发挥市场的引导和企业的主导作用。

过去一段时期, 广东在淘汰落后产能过程中还是比较注重发挥政府、企业与市场的作用。接下来的投资驱动与创新驱动中, 面对的是后危机时代更加复杂多变的环境和更繁重、更紧迫的结构优化与增长转型的任务, 更需要处理好政府、市场与企业的关系。求解近10多年来广东制造业投资长期落后于山东、江苏等省的原因, 除了要考虑区位条件变化、资源禀赋不同等方面的因素, 还得从政府、市场与企业关系的处理上找根源。粤鲁苏等省现已站在新的起点上开始新一轮的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的竞争, 谁能处理好政府、企业与市场的关系, 谁就可能跑得更好。

广东地处沿海, 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 市场化、国际化水平相对较高, 在世界级的现代重化工业的发展和具有传统优势的轻纺食品工业的改组改造, 以及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等方面, 具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在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企业改组改造、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构建新的“增长极”等方面, 不但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政府也可以大有作为。特别是在产业投资与发展的规划引导、支撑服务体系的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完善, 以及吸引大型央企和跨国企业来粤投资等方面, 政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推进工业投资与结构优化

工业投资的有效增长及投资结构的优化, 直接关系到广东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 关系到广东新的“增长极”的培育与区域协调发展, 关系到广东能否继续当好我国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广东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必须努力保持工业适度投资规模, 积极进工业投资结构优化, 在进一步发挥工业投资对促进当前经济增长和增强未来发展后劲的作用上取得新突破。

(一) 发挥好相关规划的指导作用

加强产业投资重大问题, 特别是新兴战略产业投资与发展的前瞻性研究, 在固定资产投资大前期工作上取得新突破。推进产业投资与发展重大问题研究, 选定一些具有全局性、宏观性、战略性的重点、难点作为调研课题, 进行超前研究, 提出切实可靠的政策建议和规划思路, 努力做到以调研出思路、以思路带规划、以规划带项目。

(二) 发挥好重点项目的带动作用

进一步加强重点项目建设, 在发挥重大项目建设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促进作用上取得新突破。在重点项目安排及财政支持方面, 除了要继续加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外, 要更加注重在主导产业、先导产业中谋划和储备一批大项目, 通过重大项目建设推进产业结构成长, 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三) 发挥好产业园区的集聚作用

进一步优化投资布局, 引导珠三角产业向山区和两翼转移, 积极培育新“增长极”, 在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上取得新突破。继续改善欠发达地区的投资环境, 促进珠三角产业向山区和两翼转移。搞好产业配套, 提高各类开发区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产业承载能力, 使之成为产业资本集聚的主阵地、先进产业集聚区和科技进步先导区。

(四) 发挥好内外资企业的主导作用

积极吸引、谋划和推进大型央企在粤投资, 继续促进省、市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产向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有效率、有竞争力的企业集聚, 进一步鼓励民间投资和民营经济发展, 引导民间资本更多地投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 促进本土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创新招商工作机制和方式, 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需要, 突出对欧美、日本、韩国等重点国家和地区的招商, 突出专业化招商, 突出对重点行业招商, 突出产业龙头项目和关键项目招商。

(五) 发挥好体制机制的保障作用

努力创造各种市场主体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市场秩序。进一步清除民间投资的体制机制性障碍, 发展多层次的适应民间投资的融资体系, 在促进民间投资与民营经济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切实帮助民营企业解决投资建设和生产经营中的征地、办证、厂房租赁、资金筹措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六) 发挥好相关政策的激励作用

有效整合财政资源, 积极运用财税杠杆刺激企业增加投入和提高投资技术含量, 促进传统加工工业的调整、改造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加大对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开发应用的支持力度, 鼓励在重点产业集聚区建立公共技术检测、共性技术实验中心。继续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 发展壮大一批国家和省级工程 (技术) 中心。

上一篇:端午节送朋友的祝福语下一篇:化学课程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