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技术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发酵技术(精选8篇)

发酵技术 篇1

没有处理的畜禽粪便直接施到地里后,当发酵条件具备时,生粪便开始发酵,若发酵部位距根较近,且作物植株较小,发酵产生的热量会影响作物生长,严重时导致植株死亡,发酵降解过程中产生甲烷、氨等有害气体,没有充分腐熟的粪便直接施用会使土壤和作物产生酸害和根系损伤。

粪肥发酵目前全国的方法主要是堆积发酵,目的是杀死病虫害,分解部分有机物,增加植物可利用养料。一 发酵剂的选择

1、日本系列的有em菌,酵素菌。EM原液中微生物的群体连携作用,可以改善土壤环境,抑制有害微生物,丰富有益微生物,形成再生机制,溶解磷、钾、固氮,使能量立体化汇集,并改善土壤的酸、碱、粘、沙和易涝、易旱等不良性质,促进团粒化,提高土壤的保水和透气性能。EM原液菌群分泌与合成的物质如各种有机酸、氨基酸、酶、活性激素、抗氧化酵素等,可直接促进植物生长,还能分解残留的农药,使土壤还原于抗氧化状态,减轻并逐步消除土传病虫害和连作障碍。光合作用与新陈代谢加强。充分发挥农作物在良性状态中惊人的生长能力

2、国产的有活力99,天津科大的高活性秸秆发酵剂,主要用于动物饲料方面的发酵。

3、神微(号称中国em),种植和环保用的是晟微。神微和晟微是由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维炯夫妇研制的。二

发酵剂的使用条件 1、1吨物料加1~2公斤发酵剂,混合搅拌均匀即可。

2、用适量的水将菌剂稀释后,喷洒到物料中,充分搅拌均匀。为提高菌种活性和加快发酵速度,稀释菌剂的同时可按上述用量加入红糖。

3、发酵水分应控制在40%~50%为宜。以手握成团,用力挤压没有水渗出指缝,松开手轻扣即松即可。

4、一般夏季发酵7~10天,春秋季发酵15~30天。发酵完成后,物料疏松,无原有臭味,略有氨味,肥堆表面均匀分布白色菌丝,表示完全腐熟。

5、发酵物料时,须用无消毒剂的饮用水(井水、河水等);如用自来水,尽量放置24小时后使用。

6、不能与杀菌剂或具有杀菌作用的物料混合使用。三

发酵方法

首先将牛粪捣碎,再向粪肥中加入足量的水,让粪肥湿透,然后按照底宽1.5-2米,上部宽1.2-1.5米,高度1-1.2米建堆,堆的长度不限,然后在堆的顶部使用直径为6-8厘米的木棒打孔,并且要深到堆底,间隔20-25厘米打一个通气孔,在粪堆顶部打6-7行通气孔,这主要是为了保证粪肥在发酵时有充足的氧气供应,然后覆盖旧薄膜,进行提温发酵。

在粪肥发酵时,要注意使用温度计插到粪表层20厘米以下的测温,将粪堆的温度维持60℃左右,维持1-2天时间即进行翻堆。翻堆时将粪堆外层的粪肥翻到粪堆里边,将里层的粪肥翻到外边,同时还要注意上层的粪肥与下层的粪肥交换位置,然后再次建堆发酵,并注意为粪肥补充水份,这样经过3-4次的翻堆之后,当粪肥无臭味时表明粪肥发酵腐熟完全,可以放心使用。

四 注意事项

1、是粪堆的温度不能超过80℃,以防高温将粪肥中的微生物杀死,严重时还会产生闷堆现象,导致发酵失败;

2、水分要控制好,不宜过少或过多,利于各种细菌真菌的生命活动;

一松研究院

咸晓艳

发酵技术 篇2

1 猪舍选址应考虑哪些因素

(1) 猪场整体防疫。要远离生猪批发市场、屠宰加工企业、风景名胜地和交通要道等。一般要求距离畜产品加工厂1000m以上, 距离主要公路300m以上, 可设置专用猪场通道与交通要道相连结, 且距离最近的村庄不少于2000m, 高压线不得在仔猪舍和保育舍上面通过。

(2) 地势较高、干燥、平缓、向阳。自然养猪法地址要求至少高出当地历史洪水水位线以上, 地下水位应在2m以下。平原地区适宜选择地势较高、平坦而有一定坡度的地方, 以便排水, 防止积水和泥泞。

目前垫料池有三种分布形式, 即地上式、地下式和半地上半地下式。这三种形式的选择要根据当地的地理情况来决定。

地上式垫料池适合地下水位高、雨水容易渗透的地区, 管理方便, 但地上建筑成本有所增加, 发酵床边缘的垫料发酵受周围环境影响大;地下式适合地下水位低、排水通畅的地区, 发酵效果比较均匀, 但需要挖掘床区下的泥土;三是半地上半地下式, 成本和效果介于前两者之间。

垫料池深度一般为80~100㎝, 过浅容易影响发酵率和垫料使用年限, 过深则浪费垫料和投入。另外, 规模养殖场栋舍间距要宽敞些, 一般在4m以上, 以方便小型器械行驶, 另外, 为防止夏季高温, 可将屋檐至檐顶的高度提高0.5~1m。

2 根据饲养数量确定发酵床的大小

好的发酵床就是能结合养猪生产的需要, 科学调整各垫料原料的种类和数量, 达到发酵菌种最适合生长和繁殖的培养基。

发酵床的面积要根据猪只的大小和饲养数量的多少进行确定。在发酵床上, 一般一头保育猪占0.3~0.8㎡的面积, 育肥猪为0.8~1.5㎡, 母猪为2.0~2.5㎡。

3 根据季节变化更换垫料

发酵床的垫料从提高生产效益的角度来考虑, 应根据不同季节进行调整。以育肥猪为例, 垫料中透气性原料 (如玉米秸秆) 占40~50%, 吸水性原料 (如锯末) 占30~50%, 营养辅料占10~20%, 菌种可视菌种成品类型而定, 可结合垫料要求添加。

垫料厚度也要因气温高低而有所变化。透气性原料, 冬季厚度要在60~70㎝, 夏季为40~60㎝;吸水性原料冬季30~50㎝, 夏季20~30㎝。

另外, 需预留10%左右的优良垫料原料, 在猪进舍前作为表层垫料来铺设。

4 如何铺设垫料

制作垫料需要的材料为, 垫料原料 (锯末、玉米等植物秸秆和树叶) 、菌种和其它辅料 (如深层泥土、鱼类营养液等) 。注意决不能使用防腐处理过的木材生产的锯末, 泥土也要采用地面20㎝以下未受污染的。

垫料的制作模式分为分层式和均匀式。分层式就是将不同垫料按照先后顺序铺设, 每一层均匀撒一定量的菌种、深层土和少量粗盐。需要注意的是玉米秸秆质地越实越好, 如果树叶缺乏, 可以简化掉树叶层。如使用固体菌种和粗盐, 最好将它们打碎后加少量锯末搅拌使其撒起来更加均匀。

均匀式则是采取先将垫料按一定比例混合均匀, 然后再填入发酵池。无论采用哪种模式或填料方法, 只要能达到充分搅拌, 能够充分发酵即可。

5 如何防止夏季垫料温度过高和霉变

(1) 夏季垫料深度可比其它季节低一些, 但要保证高度在50㎝以上, 一般60㎝深的厚度比较适合, 在保证发酵的同时还能避免发酵产热过多。

(2) 营造垫料区域性发酵环境。正常季节, 特别是冬季, 可尽量将粪便均匀撒到垫料各个地区, 使其充分均匀发酵, 但夏季做法要相反, 要适量减少翻扒工作, 也不用将猪粪尿撒开, 而让其自然形成一个粪尿排泄区。有了粪便堆积, 可顺势向后堆积, 使其它区域的发酵营养源缺乏, 从而抑制发酵, 使垫料表面保持凉爽。

(3) 人工堆积垫料丘, 使部分地方成为薄垫料区 (20~30㎝) , 以方便猪只躺窝乘凉。如果当天最低气温高于25℃时, 可选择向垫料滴水降温法 (最高气温低于30℃时应停止滴水) 。

发酵技术 篇3

关键词:多菌种 食品生产 传统发酵食品 问题 解决措施

中图分类号:TS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6-0000-00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中国传统发酵食品非常喜爱,引起世界各地食品行业和健康组织的广泛关注。这是由于其具有生产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等优点。但对目前来说,大多数传统发酵食品企业规模较小、技术落后、工业化程度较低,在国际市场中缺乏一定的竞争力。因此,研究应用多菌种发酵技术生产传统发酵食品,对促进传统发酵食品行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我国传统发酵食品及多菌种发酵技术概述

传统发酵食品主要以促进自然保护、防腐、延长食品保存期为目的,是确保食品安全性最古老的手段之一。近年来,发酵技术经过不断的改善与创新,逐渐成为一种独特的食品加工方法,用于满足人们对不同风味、口感的要求。

我国传统发酵产品种类繁多,包括酱油、黄酒、豆豉、甜米酒和醋等。传统发酵食品不但风味独特,还具有一定的营养保健功能,如豆瓣酱、甜米酒等富含羧氨酸等成分,可以预防人类记忆力减退;发酵豆制品多含抗血栓成分,可以预防人类动脉硬化等疾病;乳酸菌成分可以刺激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抵抗力等。

多菌种发酵技术主要是利用生物及其代谢过程来解决各种问题及取得有用产品的工程技术。该技术以基因工程为核心,依据发酵目标产品定向开发菌株,通过分离、选育、发酵菌株等方式控制菌种添加量和比例,不仅可以提高发酵效率,而且能够稳定产品质量。

2 多菌种发酵技术在我国传统发酵食品生产中应用现状

多菌种发酵技术在我国传统发酵食品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如我国传统发酵食品通过利用多菌种发酵技术,从产品及生产环境中分离纯化出不同的菌种,主要为乳酸菌等细菌,还有酵母、霉菌等真菌。这些菌发酵可以大幅度提高原料利用率、减少加工时间,提高食品的生产效率,改善产品的风味品质。其中沈国华[4]利用多种乳酸菌发酵蔬菜时发现,接种后发酵速度比自然发酵超出3倍左右。李保英[5]等利用多菌种发酵混合制曲工艺对酱油风味影响进行研究,具体将米曲霉与黑曲霉成曲以3:1的比例混合发酵酱油,其各项指标较对照组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无论是感官指标还是理化指标都比对照组酱油要好。采用后期添加红曲米工艺能够改善酱油的风味和品质,提高酱油的红色指数。

3 多菌种发酵技术在我国传统发酵食品生产中常见问题分析

3.1我国大多数生产传统发酵食品企业技术水平较为落后

虽然在我国应用多菌种发酵技术生产传统发酵食品起步也较早,但我国大多数传统发酵食品企业规模较小、技术落后、工业化程度较低,大多数微生物的功能不甚明确,合成产品能力及工业应用性能不高,导致产品质量存在隐忧、原料利用率偏低等问题。在利用多菌种生产传统发酵食品过程中,需要充分了解传统发酵食品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生态学特征。但是由于传统发酵食品微生物群落结构比较复杂,以及我国一些专家对生态学缺乏研究,因此未能充分掌握传统发酵食品中微生物群落的结构组成、与环境的作用及功能等,这些问题将不利于传统发酵食品企业利用多菌种进行传统发酵食品的生产。

3.2多菌种发酵技术可能对传统发酵食品功能及风味品质产生不稳定的影响

利用多菌种生产传统发酵食品虽然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确保产品品质,但同时也会对产品风味和品质造成较大的影响。例如,多菌种可以更改传统发酵食品微生物群落结构;多菌种的接种方式、接种量、发酵时间将会影响到产品的品质,丢失传统发酵食品的原有风味,这些都不利于生产工艺的改革与创新。目前来说,未能明确传统发酵中食品功能物质的形成、风味物质的平衡与微生物群落的关系,同时对于多菌种对传统发酵食品的影响、发酵代谢的控制等问题的研究力度不够。因此,如何利用多菌种提高传统发酵食品的生产效率,保持传统发酵食品的优良特性成为了利用多菌种生产传统发酵食品中首要解决的问题。

3.3在菌种改良中过程涉及一些安全风险问题

在菌种改良中产生一些安全问题及生产过程中产生微生物的污染问题。这些问题主要与传统发酵食品生产工艺及特性有关,为利用多菌种生产传统发酵食品中所产生的安全隐患。例如在氨基酸食品生产领域,[1]发酵是当今的主要氨基酸生产方式,而如何构建优良的菌种以及保证发酵菌种的安全问题,是氨基酸发酵所面临的核心挑战之一。

4 解决措施

根据以上分析,对于利用多菌种生产传统发酵食品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解决对策:

4.1支持我国传统发酵食品企业发展多菌种发酵技术

政府及科研单位应该从政策、资金及科研资源上对传统发酵食品企业进行支持,帮助传统发酵食品企业改进及提升生产工艺技术,提高我国多菌种发酵技术在世界传统发酵食品行业的研究水平。从而改变我国大多数传统发酵食品企业规模较小、技术落后、工业化程度较低的落后局面。

4.2通过多菌种发酵技术改善传统发酵中食品功能成分及风味物质

传统发酵食品风味形成主要与微生物的活动、生产工艺、生产环境息息相关。微生物代谢将原料中的脂肪、糖类、蛋白质等分解成氨基酸,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营养,并形成风味物质的前体,同时微生物代谢可以生成乳酸、乙醛、乙醇等,从而形成产品的风味。利用多菌种生产传统发酵食品过程中,需要对产品风味物质的成分及形成机理进行明确地阐明。并通过对食品风味化学分析技术的利用,对传统发酵食品的风味进行研究,以构建传统发酵食品的特征风味。

nlc202309041013

4.3 利用新技术改良发酵菌种,选择稳定的生产工艺

(1)合理筛选和改良发酵菌种,对传统发酵食品生产中所使用菌种的微生物生态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以及基因组学等方面的生物学进行研究,为菌种的定向改良提供有利的条件。通过新技术改良发酵菌种,使菌种微生物在混合生长环境实现优势互补,以达到我们所要求的高品质产品。(2)选择稳定的生产工艺,通过采用先进发酵工艺技术和生产设备,保证生产的产品品质稳定,并能够实现批量标准化及规模化生产。同时,生产发酵食品要考虑顾客的爱好,让产品最大限度地符合顾客和市场的需要。

4.4 降低食品菌种的安全风险

应加强对菌种的食用历史与菌种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胃肠道的繁殖性、转移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同时,应加强基因工程改造菌种的安全评价。在传统发酵食品生产过程中,企业需要结合危害分析和控制点(HACCP)实施指南对发酵食品进行管理,以提高发酵食品的安全标准和要求,防止生产中发生二次污染。

5 结语

总而言之,传统发酵食品作为我国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是食品资源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应当不断推进传统发酵食品工业化进程,提高其在食品市场的竞争力。本文通过利用多菌种发酵技术生产传统发酵食品中常见问题分析,需要对传统发酵食品生产工艺进行改革与创新,以解决多菌种发酵生产传统食品中的难题,同时要不断继承和发展传统发酵食品,促进食品行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薛群,应向贤,杨池,汪钊.系统生物学技术在氨基酸生产菌种改良中的应用[J].发酵科技通讯,2011,03:18-20.

[2]陈楠,戴传云.利用多菌种生产传统发酵食品研究进展[J].食品科学,2013,03:308-311.[3]舒畅,吴春生,钟慈平,索化夷,李林.发酵食品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进展[J].食品科学,2013,15:397-402.

[4]陈其钢,温明显.利用乳酸菌生产传统发酵食品研究进展[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3,18:50-53.

[5]李保英.多菌种酱油制曲工艺及其对酱油风味影响的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3.

[6]冯志成.酱油多菌种发酵风味物质的形成与应用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

2010.

收稿日期:2015-03-02

作者简介:陈悦群(1984—),男,广东揭阳人,本科,食品生物技术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传统发酵食品行业领域工作,对运用发酵技术生产氨基酸食品有一定的研究。

中药发酵技术研究取得新进展 篇4

随着养殖业的高度集约化生产,疾病的发生也呈泛滥趋势,由疾病造成的死亡及用药投入在逐年增加,给养殖业带来惨痛的损失。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抗生素的大量应用,导致病菌不断变异,耐药菌株层出不穷,抗生素的有效性不断下降,并导致动物免疫力低下,同时病害反复发作。形成了无药可用的局面。由于药残严重,又给人类的食品安全造成威胁。如何应对这一难题已刻不容缓。

哈尔滨中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与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历经十年科技攻关,共同开发的中药发酵制剂,秉承中华传统医学与现代生物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既提高了中草药物的生物利用率、又提高中草药物有效性,同时也发挥了微生物制剂调节自身菌群平衡,提高动物自身免疫力。充分体现了治于未病,防患于未然的科学理念。

中药发酵制剂经吉林德大有限公司、秦皇岛正大集团有限公司等全国几家大型养殖使用,产品效果显著,并在众多养殖场产生强烈反响。该制剂的绿色安全,标本兼治的实用性,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养殖场所信赖。

利用微生物发酵中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也具备了发展的有利条件,实时机也日趋成熟。哈尔滨中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与黑龙江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在这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并成功开发出一系列中药发酵制剂,市场推广的速度逐渐加快。可以预见,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发酵中草药物对扩大中药治疗范围、机型改进、创制新药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为中药吸收现代科技成果提供新途径,给中药研究注入新的内容和活力,为中兽药走向世界、造福人类起着进一步的推动作用,微生物发酵中药必将成为中兽药研究的新领域。

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我国人民与疾病斗争的历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近代,我国在中药现代化方面进展较慢,除了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理论不能很好地接轨外,研究手段落后也是原因之一,使中药未能被国际社会充分接受。中药的加工处理手段的现代化也应是中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如中药非常讲究炮制,通过炮制达到提高药效、改变药性、降低毒副作用等目的。微生物有着非常强大的分解转化物质的能力,并能产生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通过微生物的生长代谢和生命活动来炮制中药,可以比一般的物理或化学的炮制手段更大幅度地改变药性,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扩大适应症。由于真菌在微生物中具有种类多、次生代谢产物多、培养条件比较简单等特点,因此应当是发酵中药的主要功能菌。

1、微生物的药用历史是我国传统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利用真菌防病治病的国家,早在东汉年间成书的我国第一部药物学《神农本草经》中,就有灵芝、茯苓、猪苓、雷丸等药用真菌分别列项论述,这些药物至今沿用不衰。从这些真菌中药中已经分离到相应的纯菌种,有些已实行人工种植物代替野生品,不能人工种植子实体的,也可以通过培养菌丝体来代替,充分满足了医疗用药的要求,也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近50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药用微生物分类、化学、药理学、临床医学、制剂学及遗传育种、栽培驯化、发酵培养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微生态制剂、灵芝菌、虫草菌、蜜环菌、阿氏假囊酵母、竹红菌等在保健品和药品开发中占有非常突出的位置。由于微生物代谢产物具有各种各样独特的化学结构及生理活性,因此受到化学工作者和药学工作者的极大关注。

2、发酵也是传统中药加工炮制的重要方法之一,如片仔癀的主要成分是三七的微生物发酵物,建神曲、沉香曲、淡豆豉、半夏曲、红曲、麦芽也都是通过发酵而形成的药物。从某种意义上说,虫草是蝙蝠蛾幼虫经虫草菌、僵蚕是家蚕经白僵菌感染发酵而成的。这些经典药物都是经微生物发酵后产生了新的药理活性,其中虫草是非常名贵的中药。但这些品种都是利用自然界天然的菌种发酵的,一般多为霉菌、酵母、细菌等,由于菌种不纯,针对性不强,不能利用现代研究成果定向改变药物的性能或有意识地根据药物之间的特性进行有目的的组合,同时接入的微生物种类范围受到了极大限制,也不可能根据需要将几种微生物组合接种在一起;另一方面,对那些在自然界中不占优势、生长条件要求比较严格的微生物来说,就不可能在药物上生长起来。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微生物的作用。另外,是否会落入有害菌也不明确,所以微生物在药物中的潜在效能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

3、微生物是发酵炮制中药的有力工具,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生物活性物质,并易于组织工业化生产。现代工业中许多生物产品都是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的,如各式各样的酶、抗生素。酶是一切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基础,它可以使复杂的化学反应在常温常压下迅速完成,如米曲霉在生长过程中产生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酸性蛋白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果胶酶、单宁酶、酯化酶、酰胺酶、淀粉酶和糖化酶等,酵母在发酵时可产生蔗糖酶、淀粉酶、脂肪酶、酒化酶等,这些酶中既有胞内酶,也有胞外酶;既有合成酶,也有分解酶。有些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可以分泌几十种胞外酶到培养基中去,微生物进行生命活动所产生的胞内酶更是有成百上千,这些丰富而强大的酶系是中药发生化学反应的物质基础,可以将药物的成分分解转化形成新的成分,这些新成分就是新的活性药物筛选的物质基础。这就是微生物可以用来发酵炮制中药的理论根据,如酶法已成为中药炮制的一种方法,据马田田等报道,提取小檗碱之前,药材经纤维素酶进行酶解后,可以提高小檗碱的收率<3,4>。另一方面,由于微生物也会形成丰富多样的次生代谢产物,它们有些本身就是功效良好的药物;或以中药中的有效成分为前体,经微生物的代谢可以形成新的化合物,或微生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和中药中的成分发生反应形成新的化合物。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可以和中药的有效成分发生复方、协同作用。微生物在中药的特殊环境中也有可能会产生新的代谢反应,因为中药的物质可能对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有促进或抑制作用,从而改变微生物的代谢途径,从而形成新的成分或改变各成分的相互比例。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有可能将中药中的有毒物质进行分解,从而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如菜籽饼、棉籽饼经微生物发酵后可以脱去有毒物质,从而用来饲喂牲畜;也有可能经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使原来不易消化吸收的物质变得易于吸收,如动物血经微生物发酵后,消化吸收率可以成倍地提高。由于微生物生长主要消耗的是动植物的蛋白质、糖等常规物质,有可能对有效成分有浓缩作用,如发酵法提取薯蓣皂苷就是通过发酵去除薯蓣中的淀粉。就微生态制剂而言,有益菌本身就是很好的药物,如双歧杆菌。微生物容易诱变,可以根据需要,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微生物进行改造,使之更适合中药发酵的需要。现代生物技术首先在微生物体中得到运用,也是基因工程等技术最成熟的领域。

4、微生物类群为中药发酵提供了充足的选择余地,据统计目前已发现的能产生抗细菌、抗病毒产物的微生物仅真菌就达200余种,抗肿瘤的真菌200种。据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我国药用真菌有41科、110属、298种,占藻类、菌类、地衣类等同属低等药用植物467种的63.8%,是低等药用植物中种数最多的一类。微生物的生物多样性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可供选择菌株,不同的微生物具有不同的特性,可能在中药发酵中具有不同的效果。但不同的微生物有时会产生大体上类似的生理活性物质,如人们已从冬虫夏草中分离出多达几百种真菌,但它们所产生的冬虫夏草的效果都是类似的;不同的培养基经同样的微生物类群发酵处理后也会产生药性的差异,如发酵淡豆豉时,用桑叶、青蒿同制的,药性偏于寒凉,适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之证;用麻黄、紫苏等同制的,药性偏于辛温,适用于外感风寒之证。

发酵工程技术在食品领域的应用 篇5

发酵工程技术在我国食品领域中应用比较广,通过对微生物的要求,可以更好的保证食品的安全性,还可以为人们日常生活及生产作出更大的贡献。

下面笔者对发酵工程技术在食品领域的应用情况进行简单的介绍,希望可以推动这项技术更好的发展以及更好的完善。

1 发酵工程当前的发展现状

科技在不断发展,生物工程在发展与研究的过程中,相关技术得到了完善,而且技术也越来越先进。

发酵工程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技术,其也是实践性比较去的一门科学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其也到了快速发展的阶段,这项技术在食品领域以及工业领域应用比较多,在农产品的加工中,发酵工程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下面笔者对这项技术发展阶段进行简单的分析与介绍。

1.1 农产品手工加工

在很早以前,由于人们对科技技术的研究并不重视,社会经济也比较落后,我国社会的发展主要是靠农产品生产以及加工,为了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我国发酵工程技术也逐渐萌芽。

很多家庭都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利用发酵技术,可以对特殊的农产品进行制作,这制作的过程中,研究出现了较多的发酵产品。

发酵工程农产品手工加工需要分析微生物生长特点,在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发酵后,提取率比较低,农产品的发酵工程效益并不高,所以,发酵工程技术发展比较缓慢,对这项技术的研究也比较少,阻碍了发酵工程技术的发展。

1.2近代发酵工程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技水平越来越高,一些近代发酵工程技术逐渐走入了人们的生活,这些新型的技术在食品领域、工业生产领域中应用比较广,而且受到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近代发酵工程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化学工艺方法,而且很好的将农产品与化学工程联系在一起,提高了发酵制品生产的效率,也提高了农产品加工的经济效益,这为发酵工程技术奠定了基础,有助于推动社会经济更快的发展,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使很多人认识到了研究发酵工程技术的重要意义。

1.3 现代发酵工程

在当前科技不断进步的条件下,现代发酵工程技术越来越先进,利用化学生产技术,可以发现食品中存在的对人身体有害的物质。

发酵工程技术具有较强的先进行,其主要是以“高效、高产以及健康”为原则,这项技术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更好的满足了人们的要求以及需求,而且更好的维护了人们身体的健康。

发酵技术 篇6

药用真菌的主要来源方式有三种,分别是野生采集、人工栽培和发酵培养。

1.1古老的采集方式的简介

在药用真菌的培养中,最古老的方式就是野生采集。在中国,由于气候、地质等自然条件的影响,药用真菌的野生资源稀少,采集起来费时费力,单靠采集野生的药用真菌远远无法满足人类社会的使用量。而且过量采集会危害生态平衡,引发环境危机。

1.2进步的栽培方式的简介

目前,我国大多采用的栽培方式是段木栽培或锯木屑瓶栽。人工栽培与野生采集相比更具进步性。它不依赖于天然的自然环境,相较于野生采集也具可控性。在某些种类的医用真菌培养中,它能够基本满足社会的需求。

1.3发展的发酵工程的简介

为进一步满足人类需求,供应富足且高质量的医用真菌。科研人员对培养真菌类药物的方法进行了大量研究,确立了新的培养方法——发酵培养。与传统的野生采集和人工栽培相比,发酵培养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发酵培养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能够保持药用真菌的可持续发展。2、发酵培育的反应条件较为温和3、发酵培养不会对生态平衡以及人类生存环境产生有害影响。

2发酵工程的具体分析

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 篇7

2006年省畜牧兽医局从福建引进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 在南昌县进行了试点并逐步在全省推广, 近几年取得了较大进展。2009年5月省农业厅把生物发酵床养猪作为畜禽清洁生产一项主推技术。2010年7月省畜牧兽医局下发《关于开展发酵床养猪技术示范与推广的通知》, 要求全省进一步开展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示范, 加快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推广普及。目前, 全省运用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的养猪场200多家, 生物发酵床建筑面积80万m2, 养猪规模超过50万头, 其中遂川嘉裕牧业有限公司、江西五丰牧业有限公司、全南现代牧业有限公司、江西中宝农业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大型养猪企业和定南县农业局在栏舍设计、菌种分离、管理技术等方面有许多创新。2010年9月, 省畜牧兽医局委托省养猪行业协会, 召开了全省生物发酵床养猪经验交流会, 总结生物发酵床养猪的经验, 分析生物发酵床养猪存在的问题, 研究在适用范围内大力推广的方案。笔者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 将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进行了提炼, 介绍如下, 供读者参考应用。

1 生物发酵床养猪的特点及适用范围

1.1 特点

从我省推广应用的情况看, 生物发酵床养猪有以下特点:

1.1.1 利用微生物发酵降解粪尿, 不需要建设粪污处理设施。

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不同于一般的规模养猪, 猪粪、尿可长期留存猪舍内, 不向外排放, 不向周围流淌, 靠着拌入垫料中的芽孢菌、酵母菌、乳酸菌、光合菌等微生物的分解、转化, 实现了粪污无害化前置处理, 变双环节投入为单一环节投入。一般规模养猪是“养猪生产”后再进行“粪污处理”, 而生物发酵床养猪很好地将“粪污处理”前移到“养猪生产”环节一次解决, 减少了粪污的排放, 不需要建设粪污处理设施工程。

1.1.2 有效减少有害气体浓度, 改善空气质量。

猪粪尿通过芽孢菌、酵母菌、乳酸菌等有益微生物的分解、氧化, 将其中的氨、吲哚、硫化氢等有害物质通过氨基氧化酶、氨基转移酶及分解硫化物的酶转化成水、二氧化碳等无毒无臭的物质, 从而降低了粪便中的有害气体浓度。同时, 大量有益菌, 可有效转化肠内的游离氨 (胺) 水平, 分解细菌毒素, 降低有害物质在动物体内的积累。再加上生物发酵床猪舍独特的自由开闭式通风设计, 猪场内外臭味明显减少, 空气质量显著改善。

1.1.3 免去冲栏管理环节, 大量节省水资源。

不需要使用水去冲刷栏舍, 只需提供猪的饮用水, 用水量大幅降低, 比一般栏舍用水量下降80%左右。

1.1.4 有益微生物为优势菌群, 增强猪的抗病能力。

生物发酵床养猪垫料中拌入芽孢菌 (如纳豆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等) 、乳酸菌 (如双歧杆菌、粪肠球菌、嗜乳乳杆菌、乳酸乳杆菌等) 、酵母菌、光合菌等有益微生物, 配合饲料、饮水也拌入上述有益微生物, 甚至是利用某些菌种培养液 (pH3~4) 的酸性特点, 作为消毒剂喷洒在栏舍周围。这些有益微生物进入猪胃肠道内, 促进营养物质吸收, 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长, 增强机体的免疫力, 从而达到减少、控制疫病的目的。

1.1.5 有效控制药物残留, 提高了猪肉安全性。

生物发酵床养猪, 使用化学灭菌剂消毒仅限于食槽、走道及猪舍周围, 而垫料区禁用消毒剂喷洒消毒, 而且在日粮中限制使用抗生素, 能有效控制药物残留, 从而提高了猪肉的安全性。

1.1.6 饲养环境舒适, 符合动物福利原则。

动物福利的目标是维持动物康乐, 生理健康、心理愉悦是动物福利的标志。生物发酵床养猪吸收了传统养猪的优点, 相比规模养猪的限位饲养。发酵床养猪具有圈栏空间较大 (每头育肥猪活动面积在1.5 m2以上) 、柔软的发酵床面充分满足猪只翻拱的特性和保持拱食、沙浴的生物习性, 应激减少, 抗病力增强等优点。这些措施充分保障了动物福利, 猪健康快乐地生长。

1.2 适用范围

1.2.1 生物发酵床养猪适用地区。

生物发酵床养猪的猪粪尿可以长期留存猪舍内靠微生物降解, 几年后集中一次予以清理, 不会向周围流淌, 因此不需建设粪污处理设施, 也不需要大片农田消纳沼液。但是垫料反复使用, 铜、锌等重金属元素蓄积浓度相对较高, 垫料作为资源利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不能长期、大量用作农作物的肥料, 比较适合用于花草、苗木种植。因此, 生物发酵床养猪比较适合于平原地区或养猪密度很高的地区, 一些养猪场占地有限, 没有条件建设粪污处理设施, 或者沼液无处消纳的地方, 生物发酵床养猪是一个有效的选择。

1.2.2 生物发酵床养猪适用猪群。

实际生产中, 我省多数养猪场局限于保育、育成、育肥阶段, 但也有的场将种公猪、妊娠母猪、分娩母猪、保育猪、育成猪、育肥猪等均放在生物发酵床上饲养。目前, 提倡适用于保育、育成、育肥、后备母猪。妊娠母猪、分娩母猪和种公猪不提倡在生物发酵床上饲养。因为妊娠母猪后期肚皮臌胀, 体重剧增, 肚皮与垫料层接触紧密, 容易引发皮炎和过敏反应。母猪分娩期间, 垫料等杂物造成乳猪的脐带伤口及小猪阉割后的伤口发炎;哺乳母猪的乳头也应尽量避免接触垫料, 以免引发乳房炎症。种公猪宜单栏饲养, 应给予更优越的降温、换气、卫生条件, 因此最好不采用生物发酵床饲养。

2 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要求

2.1 菌种

发酵床菌种的选择好坏决定发酵床养猪的成败。菌种的配比、有效活菌含量、活性以及适应性等方面直接决定了生物发酵床的效果及使用年限。菌种一般由几种菌组合而成, 包含分解蛋白的丝状真菌、降氮除臭的芽孢杆菌、固定碳素的光合细菌、抑制病害的放线菌、分解糖类的酵母菌、在厌氧状态下有效分解的乳酸菌等。选择菌种的代次越低越好, 菌种代次越高, 其传代次数越多, 产生变异的机率就越高, 发生退化的概率越多, 分解除臭的能力就越差。这也是发酵床要定期补充菌种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 我省使用的菌种来源大体上可以分为3类:第一类引用日本洛东酵素, 我省大部分养猪场在使用。第二类为国内的益生素 (微生态制剂) 。第三类是养猪场自行采集、提纯复壮、增殖培养的菌种, 如全南现代牧业、江西中宝农业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大型养猪企业。选择自行培养土著菌作为菌种来源, 由于受技术制约, 这类菌的使用存在一定的风险。

2.2 栏舍建筑

2.2.1 栏舍建造要求。

发酵床猪舍可在原猪舍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或新建, 一般要求猪舍东西走向坐北朝南, 为自由开闭的敞开式, 通常猪舍屋檐高3.0 m, 屋脊高4.5 m, 屋面朝南面的中部设有天窗, 南北墙底部有通风口, 形成空气对流, 利于通风换气, 保持空气清新和湿度, 太阳光可以通过天窗, 采光充分, 这样可使猪舍内部的微生物更适宜地生长繁殖, 利于发酵。北侧建自动给料食槽, 南侧建自动引水器。具体技术要求:

发酵床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床, 中间不应该有隔墙, 发酵床越大越便于机械操作, 发酵效果也越好。可根据猪的日龄和养猪数量不同, 在床面上设计桩子, 用来挂靠移动栅栏, 这样可根据猪的多少随时移动栅栏, 形成大小随意的栅栏舍。根据各地的实践, 猪舍单栏以中栏为宜, 面积控制在60~80 m2, 便于垫料的日常养护。

发酵床垫料面积应为栏舍面积的70%左右, 余下面积应作硬化处理, 成为硬地饲喂台和走道, 供生猪采食、饮水或盛夏高温的休息场所和人行走道。垫料高度以60~90 cm为宜, 保育猪可适当垫低, 育肥猪适当垫高, 夏季适当垫低, 冬季适当垫高。注意垫料区与饲喂台衔接处不可锋利。垫料进出口的设计要满足进料和清床时操作便利。加湿装置应保证后期垫料养护加菌时能共用。

饮水装置的安装设置, 必须满足滴漏跑冒和饮水外溅时以不浸湿发酵床垫料为原则, 通常保育猪栏设置饮水台与饲喂台合用, 饮水台下设导水管, 能将滴水及时排出;育成猪、育肥猪水嘴可设置在栏舍外侧, 滴水直接排入外面排水沟。

发酵床底部一般不做硬化处理, 可以节省投资, 而且自然土层与垫料接触在一定程度上可为垫料发酵提供了土著菌种。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方, 则底部必须硬化, 防止垫料底部发霉。

2.2.2 生物发酵床猪舍的建造模式

2.2.2. 1 地下式。

就是将垫料槽构建在地平面以下, 槽深60~90 cm (保育猪60 cm左右, 育成猪90 cm左右) , 新猪场建设时可仿地上槽模式, 一次性开挖一地下长槽, 再由铁栅栏分隔成若干单元。原猪舍改造时, 适宜在原圈栏开挖坑槽。地下式生物发酵床适用于地下水位较低的地区。我省的生物发酵床猪舍大部分采用地下式。其优点是造价低, 冬季保温性能好;缺点是透气性稍差, 无法留通气孔, 发酵床日常养护频繁。

2.2.2. 2 地上式。

就是将垫料槽建在地面上, 垫料槽底部与猪舍外地面持平或略高, 硬地饲喂台及走道须垫高60~90 cm (保育猪60 cm左右, 育成猪90 cm左右) , 并视养殖需要中间由铁栅栏分隔成若干圈栏, 以防止串栏。地上式生物发酵床适用于江、河、湖等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 屋檐较高的常规养猪场的改造。其优点是能保持猪舍干燥, 特别是能防止高地下水位地区雨季返潮;缺点是冬季保温效果差, 造价稍高。

2.2.3 生物发酵床猪舍通风设计 (见图1、2、3、4、5、6、7) 。

生物发酵床猪舍要求通风设施完善, 猪舍四面通透, 安装卷帘、遮阳网, 南方夏季高温时采用水帘降温、负压通风。如有条件的, 可以建造通风降温条件更好的栏舍, 如遂川嘉裕牧业开发有限公司设计建筑的负压通风生物发酵床猪舍, 试用3年, 效果很好。

2.3 垫料的制作

2.3.1 原料选择。

应选择供碳能力强、供碳均衡持久以及通透性、吸附性好的材料作为主要原料, 如锯末 (要求未作防腐处理, 不霉变) 、稻壳、秸秆粉 (均要求不霉变) 等;同时为确保生物发酵的进程及效果, 应选择一些原料作为辅助原料, 常用的有泥土、米糠、麦麸、磷酸氢钙、食盐、红糖或糖蜜等。

2.3.2 垫料配比。

锯末吸附能力和抗分解能力强, 可以延长垫料的使用年限。一般锯末和稻壳各占50%或6:4, 还可以根据当地情况, 适当配比秸秆粉、花生壳、玉米芯等其他原料。通过预处理, 达到合适的粒度、C/N、C/P、pH、水分后, 堆积发酵, 初步完成无害化、稳定化生化反应过程, 有益微生物种群达到一定数量后, 方可作为发酵床垫料。

2.3.3 制作方法。

将锯末、稻壳等主要原料按比例混合在一起, 还要加一定量的米糠 (2~3 kg/m3) , 将菌种活化后, 与发酵剂等一起均匀撒在表面, 充分拌匀。在拌料过程中, 喷水在垫料表面, 要求最后的含水量在45%左右。表观是:垫料潮湿, 手用力握成团, 不出水, 自然松开呈散状。最后盖上苫布进行发酵。发酵2~3 d, 发酵垫料在菌的活动下开始升温。发酵5~7 d, 内部温度达到50℃~70℃, 垫料就制作完成。发酵好的垫料铺平在猪圈垫料区, 再喷洒一遍发酵菌液, 待24h后即可进猪饲养。

2.4 发酵床的管理

2.4.1 饲养密度的控制。

养猪的头数过多, 发酵床的发酵效果就会降低, 不能迅速降解、消化猪的粪尿。一般保育猪0.5~0.7m2/头, 育成猪为0.75~1.0 m2/头, 育肥猪1.5~1.8m2/头为宜。

2.4.2 垫料的通透性管理。

长期保持垫料适当的通透性是发酵床保持较高粪尿分解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同时也是抑制病原微生物繁殖、减少疾病发生的重要手段。通常比较简便的方式就是使用机械小挖机将垫料定期深翻, 且匀拌。一般保育猪7~10 d翻动1次, 育肥猪2~3d翻动1次。

2.4.3 疏粪管理。

生猪具有集中定点排泄粪尿的特性, 所以发酵床上会出现粪尿分布不匀。粪尿集中的地方猪粪多, 湿度大, 消化分解速度慢, 只有将粪尿分散后均匀撒在垫料上 (即疏粪管理) , 并与垫料混合均匀, 才能保持发酵床水分的均匀一致, 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粪尿消化分解干净。通常保育猪可5~7 d进行一次疏粪管理, 中大猪应每2~3 d进行1次疏粪管理。将猪粪分散, 翻入垫料内部。

2.4.4 水分调节。

由于发酵床中垫料水分的自然挥发, 垫料水分含量会逐渐降低, 当垫料水分降到一定水平后, 微生物的繁殖就会受阻或者停止。适时补充水分, 是保持垫料微生物正常繁殖、维持垫料粪尿分解能力的关键因素。垫料中心发酵层的水分含量通常为45%~55%, 垫料表层的水分含量在30%~40%。常规可以采用加湿喷雾补水。在炎热天气, 猪栏内水分蒸发的快, 如发现猪在垫料上跑动时有灰尘飞扬, 要及时开动空中喷水管喷水, 调节垫料干湿度, 还可以起到降温的作用。水分过多时可打开通风口, 利用空气流动调节湿度, 或添加木屑降低湿度。

2.4.5 菌种补充。

定期补充菌种是维护发酵床微生态平衡, 保持其粪尿持续分解能力的重要手段。微生物的特性是繁殖速度快、生长退化也快;环境的剧烈变化也会导致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发生变化;此外发酵床日常养护不当也会对有益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种群数量产生影响。为了确保养殖过程的生态安全性, 必须定期对发酵床垫料补充菌粉或菌液, 使添加的目标微生物始终保持优势种群数量地位, 同时也确保其增殖潜力。通常可结合水分调节、疏粪管理、通透性管理等养护措施进行补菌, 也可通过猪舍加湿管道或者超微喷雾系统喷雾补菌。

2.4.6 垫料补充。

发酵床在消化分解粪尿的同时, 垫料也会逐步损耗, 及时补充垫料是保持发酵床性能稳定的重要措施。通常垫料减少量达到10%后就要及时补充, 补充的新料要与发酵床上的垫料混合均匀, 并调节好水分。

2.5 猪群的饲养管理

2.5.1 免疫接种。

猪场免疫接种, 是预防疫病流行的重要措施, 应根据疫病流行情况和母源抗体情况, 制定完整的免疫程序, 对哺乳仔猪、保育猪、育成猪、育肥猪和公、母猪进行免疫接种, 以提高猪群抵御疫病的能力。

2.5.2 驱虫。

入圈生猪要先彻底清除体内外的寄生虫, 防止将寄生虫带入发酵床, 以免猪在啃食菌丝时将虫卵再次带入体内而发病。

2.5.3 消毒。

垫料区禁止使用消毒剂, 防止消毒剂杀灭有益微生物, 饲喂台 (含食槽) 、走道及猪舍周围可以定期喷洒消毒液。

2.5.4 通风降温。

圈舍内湿气大, 必须注意通风换气。一般构建敞开式猪舍, 以利自然通风。同时安装卷帘, 夏季高温时放下卷帘, 采用负压通风, 水帘降温。

使用的垫料一定要经过完全发酵, 以免造成垫料发酵产生高热。阳光强烈时, 可放下遮阳网, 开启抽风机, 发酵床表面层湿度适当降低, 饮水管避免太阳直射。

2.5.5 病猪隔离。

饲养员每次加料时都要认真观察猪吃料和行为, 如发现个别发病猪或异常表现, 应及时隔离进行治疗。发酵床用益生菌原液150~300倍喷雾, 有条件的可用火焰消毒器对猪舍墙体、食槽、过道进行过火焰消毒。

2.5.6 饮水、饲料加入菌种。

生物发酵床养猪在饲料和饮水中添加益生菌, 用益生菌替代抗生素药物, 替代化学消毒剂。在猪场内外可选择菌液或中药类杀菌剂进行消毒, 营造一个良好的猪场小环境。

3 生物发酵床养猪需要继续深入探讨的问题

3.1 粪尿、垫料资源循环利用的局限性

采用生物发酵床养猪, 作为优质肥源的猪粪尿经微生物分解, 肥效降低;发酵产生的甲烷、二氧化碳向大气中排放, 不利于环保;垫料经过反复使用, 铜、锌、磷等元素含量较高, 作为农作物肥料等循环利用有很大的局限性。

垫料中防止高铜、高锌和其他重金属盐的沉积应从饲料源头抓起, 在设计饲料配方时, 须认真考虑猪对微量元素的需要量, 从严掌握微量元素的添加, 防止过量。另外, 添加植酸酶可以提高猪对磷的消化吸收率。严格限制饲料原料重金属盐的超标而引发的累积, 需要积极探讨其他的生物措施或理化措施, 降解铜、锌和其他微量元素, 降解重金属盐, 避免因过量造成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3.2 高效菌种的筛选、组合及菌种的本土化

生物发酵床养猪是集养猪学、微生物学、动物营养学、环境卫生学、土壤肥料学于一体的一套良性循环的生态养猪体系。发酵床系统分布的微生物众多, 且各司其职。土著微生物采集需要有一定的技术, 经验依赖性强, 养猪场自制菌种存在一定的难度。商品菌种又存在生物安全和有效含量的问题, 特定微生物是否对周边环境造成影响尚无权威认证, 而且商品菌种能否适应不同的气候环境有待观察。因此, 如何筛选出不同地点、不同季节, 适应当地气候、土壤等生态条件的高效菌种并进行优化组合, 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这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3.3 价格上升带来成本压力及猪垫料材料的选择

目前推广的成熟技术是使用锯末、稻壳做主要垫料, 但由于资源有限, 大面积推广将导致原料短缺, 价格上涨。因此, 发酵床的垫料选择不能千篇一律, 只要掌握好保水性与通透性垫料的配比, 不同地区应充分考虑当地的资源优势, 如锯末、玉米芯、花生壳、棉花秸秆、稻壳、山区的树枝粉碎等等。需要特别指明的是, 垫料不同, 地域不同, 垫料原料的选择和配比不同, 这些均需通过试验、试用, 经过实践检验, 这也需要深入探讨。

3.4 垫料整体更换时间

对于垫料整体更换时间, 各方说法不一, 也有观点指出“垫料少了就加, 不存在整体更换垫料”。垫料使用到了一定的时间, 通透性会越来越差, 分解粪污的效果也会越来越差。猪粪污里面蓄积的铜、锌等微量元素和重金属盐等有害元素不能被分解, 含量太高时会严重影响发酵床的正常运行。发酵床微生物繁殖的过程, 同时也是代谢的过程, 会不断产生代谢产物, 代谢产物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也会影响微生物的繁殖。基于以上原因, 发酵床垫料使用到了一定的期限必须整体更换。

发酵床使用寿命是根据垫料的使用寿命来确定的, 垫料质量好, 耐腐蚀, 用的时间就长。按理论计算:垫料理想使用天数=[ (25-垫料碳氮比) ×垫料总量×垫料含氮率]÷[ (粪尿碳氮比-25) × (日产粪量×粪含氮率+日产尿量×尿含氮率], 在锯末和稻壳各一半的情况下, 理论使用年限为4.06年, 考虑一些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 一般的发酵床使用2~3年是正常的。但使用年限受多种因素影响。究竟垫料整体更换时间何时合适?不同材料、不同配比如何确定整体更换时间?这些都需要继续深入的探讨。

4 小结

4.1 生物发酵床养猪是有效的粪污处理措施, 在适宜范围内应大力推广

发酵床在改善养殖环境上, 与传统粪污处理模式相比较有自身特点, 有3个优势应予肯定:一是不需要建设粪污处理设施, 环境卫生明显好转;二是用水量大幅降低;三是仔猪保育情况好, 成活率高, 保健费用低。但该项技术的全面推广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 如资源的循环利用受限制、改造栏舍费用大、舍内温度高、增加了栏舍建筑面积等。因此, 生物发酵床养猪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推广该技术要因地制宜, 结合实际, 在适宜发展的地区大力推广。

4.2 高起点投入, 规范化生产

要保证发酵床正常运行, 必须具备3个条件:一是高效的发酵菌种;二是规范的发酵床圈舍构建;三是正确的发酵床维护和猪群管理, 这三点缺一不可。因此要高起点, 规范化生产, 务求成功。

4.3 存在一定的不足, 仍需继续深入研究

发酵床养鸡实用技术研究 篇8

【摘要】 利用有机生态菌进行发酵床养鸡无臭味、无污染、提高鸡的免疫力,省工省饲料,提高肉鸡的品质,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关键词】 有机生态菌 发酵床 养鸡 提高免疫力 无臭味 无污染

有效微生物(EM)制剂自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比嘉照夫研究成功以来,在养殖业方面有良好作用,因而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 在我国以往大多数是在微生态发酵床上养猪应用,其在除臭、防病、提高免疫力以及改善猪肉品质等方面都表现出极大的优势。

1.发酵床养鸡鸡舍建造技术要点

⑴发酵床鸡舍地址的选择: 选择地势高燥、平坦、运输方便、远离村庄的地方。

⑵发酵床鸡舍的建设要求:

①鸡舍的坐向最好为坐北朝南,或偏向东南。②棚体: 长60米,宽12.5米,棚高3.5米。其中围墙高1.8米,顶棚坡度1:4。③窗门: 南北两墙上每隔0.5米,开一个宽为1.3米、高1.0米的窗。④天棚顶最高处每隔10-12米开一个长8. 5米,宽3.5米,高1.0米的天棚,利于有毒气体逸出和扩散,新鲜空气的进入。

2.发酵床的制作

发酵床的主要原料是木屑、稻壳,一般我们经常铺40-45公分厚,即3-4麻袋木屑或稻壳。每平方米再撒上30斤黄土和半斤的兽用粗盐,粗盐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有利于有机生态菌微生物的繁殖。再按每平方米1.0斤把配好(加100倍水)的有机生态菌洒上去。注意锯木屑和稻壳的含水量在60%以内,这里要特别注意,当发酵床做好以后,不要立即把鸡放上去。先进行前期发酵,一周以后可以放雏。

3.管理方法

大棚调温方法: 冬天,温度降低时,选用透明度较好,保温性强的塑料膜或大棚膜覆盖窗、门、天棚,当室外温度降到零度以下时,窗、门内加盖一层塑料膜,发酵床内的有益微生物繁殖会产生大量的热或棚内加设热源。但应注意通风换气,防止疾病发生。春、秋天,随着温度升高或降低,及时适度揭开或覆盖塑料膜。夏天,主要做好降温工作。偏热时,要打开所有的窗和通风口,有条件时开电风扇降温,被阳光照射到的地方外挂遮阳网。禁止烟火、鞭炮在鸡棚旁施放,避免鸡惊而死亡。

4.发酵床养鸡降低氨气措施

改善饲养环境条件,最大限度的降低舍内氨味:肉鸡养殖突出的问题是温度与通风、除湿的矛盾不好解决,导致小气候环境恶化,特别是舍内氨气,是诱发大肠杆菌病的祸根。常常在管理不正确情况下产生氨气,为防止氨气对鸡的危害,其具体做法是:

(1)在加强保温的同时,加强通风。充分利用鸡舍的长轴通风、对流通风,有条件的进行机械通风。

(2)加强垫料管理,防止饮水器漏溢水,及时更换或添入新垫料,最好每隔3—5天更换一次干燥卫生垫料。

(3)于饲养前期(净化鸡群后),用0.3%(3两有机生态菌加100斤水)有机生态菌饮水,能有效地降低肉鸡粪便中氮、磷的排出量,抑制发酵,减少氨等有害气体的产生,降低氨味。

(4)于饲养中期,在饮水中添加0.2%的食醋,每周1~2次,能在降低氨味的同时促进消化。

(5)于饲养的中后期(30日龄后)。一是应用蒜醋液(每只肉鸡每次用蒜0.1-0.2克,按蒜:醋=1:4的比例,将蒜碾成蒜泥用醋浸泡)兑水饮服,每日两次,连用4-5天为一疗程。能有效降低氨味,提高饲料利用率。二是在应用抗大肠杆菌病的药物后,应用微生态制剂效果较好。

(6)平时多注意表面层的水份。注意观察表层垫料的含水量情况,不能扬尘,可以用手抓一把料,对着阳光吹口气,如果有扬尘,则需要喷洒一点水或50-100倍稀释的有机生态菌到垫料表面。如果太干,则需要洒上点水,最好是用1%的有机生态菌液水(99公斤清水+1公斤有机生态菌),如果阴雨天气发现表层垫料过湿,则要用耙铲插入料中约15厘米松料,以便空气进入,加速发酵产热,蒸发更多水分。太湿的情况下,也可采用掺新鲜垫料进行中和水分的方法。总之要使表面层垫料的含水量在30%左右。

(7)有机生态菌微生态垫料微生态平衡的维护,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①需要增加垫料厚度,即补充垫料,特别是进入冬天,或气温转冷的天气情况下,靠别的措施无法根本解决问题的情况。

②添加有活力的菌种,如添加有机生态菌,在15厘米以内层中每平方米洒入1%的1—2公斤高活力有机生态菌。

③减少饲养密度,这种做法主要是雏鸡进入中大鸡阶段,需要在进行密度调整的情况下进行。

(8)定期通风

虽然采用发酵床养鸡鸡舍空气得到大大改善,基本没有不良气味,但建议在每天中午温度较高时开窗通风,以降低舍内湿度也有助于排出多余的氨气、尘埃、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使得空气更加新鲜,从而减少呼吸道及肠道疾病的发生。

上述措施要综合起来应用,不是一项技术就能解决氨气问题。

参考文献:

[1]刘瑞生.EM在肉鸡养殖上的研究概况[J].中国动物保健2006(01):43-45.

[2]吴亨进等.EM 微生态制剂在肉鸡养殖中的研究应用概况[J].养殖与饲料,2007(10):61-62.

[3]吴亨进等.复合微生态制剂对肉鸡生产性能及空气质量的影响[J].养殖与饲料2008(05):18、28、38.

[4]魏利平.生态营养饲料的研究概况[J].养殖与饲料,2006(11):32-34.

[5]张民.益生菌的营养和免疫特性及其应用[J].营养研究,2003(2):9—11.

[6]张晓梅.饲喂不同类型微生态制剂对雏鸡消化酶活性的影响[J].饲料研究,1999(7):46.

上一篇:爱岗敬业,绽放青春下一篇:艺术设计2班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