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院流感防控方案

2024-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卫生院流感防控方案(精选8篇)

卫生院流感防控方案 篇1

2018年冬春季流行性感冒疫情防控方案

2017年入冬以来,我区流感病例报告数量比往年增多,多地报告流感聚集性疫情,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做好2018年流感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为有效应对流感疫情,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一)早期发现流感病例,早隔离,早治疗,尽量避免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的发生。

(二)流感病人得到有效治疗。

(三)做好疫情报告、配合疾控部门做好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密切接触者管理等疫情处置工作。

(四)做好健康教育,辖区群众能知晓流感防控相关知识,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社会恐慌。

(五)流感疫情得到控制,避免疫情进一步扩散。

二、组织与领导

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流感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和医疗救治小组,负责组织和管理全院流感疫情的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业务培训

1月16日前对全院所有医务人员,全体村医做一次流感防空知识业务培训,并于1月18日前将培训材料上报县卫计局。

(二)加强疫情监测

防保科要加强流感样病例特别是流感聚集性疫情监测报告工作,每日统计流感样病例数据及时上报,特别注意学校等人群聚集场所的疫情监测,一旦有聚集性疫情发生,要按照原卫生部《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处置指南(2012年版)》要求,规范开展疫情报告和和疫情处置,协助疾控部门做好流行病学调查,以及临床相关样本的采集工作。临床科室要做好就诊病人的信息采集并做好登记,各类台帐要登记齐全,避免错漏。

(三)加强医疗救治

在我院****病区设发热隔离病房,各临床科室要按照《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8年版)(见附件)做好流感病人的医疗救治工作。门诊预检分诊点和发热门诊做好流感样病例的筛查、分诊,流感样病人要及时转诊到发热门诊或发热隔离病房,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重症病例,并及时组织救治,做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特别是孕妇、儿童、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等流感高危人群,各临床科室要高度重视。

(四)做好各类物品药品保障和人员调配

针对目前全区流感样病例持续增多的态势,后勤部门要做好收治大量病人的物资准备工作,及时协调病床以及各类用品,保证临床一线能正常开展;职能部门要根据各科室病人及工作量的多少及时调配工作人员,保证医疗救治工作正常进行。药剂科要及时足量筹备抗病毒药物以满足临床需求。

(五)做好院感控制工作 护理部要抓好院感工作,加强监督各科室的病房及诊室的消毒工作,监督工作人员做好手卫生和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生活垃圾严格分类放置;预检分诊点工作人员一经发现流感样病人,应立即发放口罩督促病人戴上,并将病人引导至发热门诊就诊,收住院的病人要按呼吸道飞沫传播病人做好隔离。

(六)加强健康教育,提高群众防范意识

防保科要积极主动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尤其是针对学校、托幼机构、人群聚集场所要制定并采取专门的宣传教育措施,通过印发宣传折页、播放影音材料、横幅、显示屏等方式,提高广大群众的知晓率。鼓励群众及早自愿接种流感疫苗,教育群众勤洗手、打喷嚏时用纸巾掩住口鼻、外出时佩戴口罩、避免去人多拥挤的的场所、均衡饮食、充足休息、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若出现发热或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同时,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加强舆情监测,积极回应社会关切,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确保社会稳定。

附件: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2018年版)

*******卫生院

卫生院流感防控方案 篇2

关键词:H7N9,公共卫生,卫生应急,监管

近年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不仅影响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对国家经济发展乃至国际社会安全稳定带来威胁。如何实现有效监管,科学合理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成为政府当前和今后亟待解决的主要任务。随着信息多元化和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日益突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必须认真对待的重大问题。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自从2003年SARS以来得到了明显加强,在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公共卫生监管在有些方面仍然不能适应现实和未来的需要。2013年H7N9禽流感事件的应对,暴露出我国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仍然存在着信息披露与发布、信息发布机制和预警、通信管制、政府依法行政能力等方面的问题。本文拟从现行公共卫生行政监管体制、法律规范解读及舆情引导等方面,对我国公共卫生监管进行探讨。

1 我国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控体系

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时有发生,已严重影响到我国国家公共安全和国际社会秩序。我国在应对这些突发事件过程中,公共卫生管理体制逐步建立,但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应急管理的完整体系仍然很薄弱。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工作具有临时性和经验性的特点,重心是紧急救援和减少损害,突发公共卫生危机前期预警和恢复重建、法律和制度保障缺乏[1]。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组织体系仍处于初步发展和完善中,主要包含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组织机构体系及其功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运作机制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支持系统等。当前我国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工作,专业技术机构包括医院、卫生防病、卫生监督及出入境检验检疫等机构,但这些部门条块分割严重,部门间职责界定不清,影响了应急处置的效率[2]。

我国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在2003年的SARS以后得到了快速发展,《传染病防治法》修订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规范相继颁布实施,中央、省、地市、县四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网络已基本建立,国家和各省分别设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指挥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及医疗救治等工作由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及政府有关部门具体负责组织实施[3]。“逐级上报、国家发布”是我国突发事件信息的报告与发布的主要制度。突发公共卫生监测报告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及个人须向所在地的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发现的疫情;卫生行政部门须同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直到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卫生计生委负责向社会发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必要时可以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向社会发布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并启动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须报国务院批准后实施;启动本地区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由各省、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同时须向国务院报告[4]。该体系对应对SARS及之后H1NI、H7N9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仍存在不足[5]。

2 公共卫生监管

作为国家行政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医疗卫生监管的一个重要领域,公共卫生监管是国家卫生行政部门依据法律、法规和规范等对社会公共卫生领域的相关事务进行监督管理的一种行政行为[6]。公共卫生监管主要包括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食品卫生、传染病卫生、学校卫生、环境卫生、职业卫生和放射卫生等公共卫生监管以及健康监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监管主要包括卫生应急资源,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资源、预案、报告、监测以及重大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事故等监管[7]。在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以前,我国的公共卫生监管工作主要是由各级卫生防疫站和其他相关卫生防病机构开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对健康需求日益增多,公共卫生事件也逐渐引起更多的关注。尽管我国进行了卫生监督体制改革,但由于当今公共卫生事件的突发性、复杂性和社会性等更加突出,对我国公共卫生监管体制也带来了更多新的挑战。

我国公共卫生行政监管体制属于横向行政结构模式,其纵向监管部门之间只有业务指导关系,在人权、事权、财权上并无领导和管理职能。卫生监督执法部门与政府其他相关职能部门条块分割,执法工作各行为政,制约了卫生监督执法处置工作[8]。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旦发生,某一行政区域的人、财、物等各项卫生资源,只能由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来协调,而上级卫生监管部门无权调配,影响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局性的监管职能的发挥。我国多年来一直是由行政机关委托行政性组织实施公共卫生监管职能,但很多卫生相关法律、法规都未明文授权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委托执法[9]。现在的卫生监督所、疾控机构及过去的卫生防疫站是我国的公共卫生监管的主体,其法律地位均很低下。

3 2013年H7N9禽流感事件

上海第一例患者(后被确诊为H7N9禽流感病例)于2013年2月19日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2月20被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26日凌晨被医院报告到上海市闵行区疾控中心。上海市疾控中心和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于2月26日至3月22日期间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查,排除非典等其他相关疾病的可能,发现患者感染H7流感的可能后,将相关标本送中国疾控中心。3月29日下午,中国疾控中心分离到H7N9禽流感病毒。3月30日,3名H7N9患者被国家卫生计生委专家确诊[10]。3月3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通报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信息,同时要求报告确诊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的省份实行疫情信息日报告制度。此后,上海启动流感流行应急预案III级响应,全国各地纷纷启动应急监测,部署禽流感疫情防控[11]。

与此同时,民众疑虑南京某小区不明死因麻雀、上海黄浦江上游漂浮大量死猪等与H7N9禽流感有关。北京有百人感染H7N9禽流感,洋葱可以预防流感、吃泡椒凤爪会得H7N9禽流感等谣言出现。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4月4日制定的防治技术方案提出板蓝根冲剂可用于预防H7N9禽流感,加速了各大药店板蓝根抢购断货。针对板蓝根药效问题,也有专家指出板蓝根对预防禽流感无用。4月6日,南京市政府不再提倡服用板蓝根预防H7N9[10]。概念混淆和不科学的应对新兴突发传染病,可能会导致不必要的谣言和过度恐慌,加大了疾病流行控制成本[12]。国家卫生计生委4月24日通报全国未报告新增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病例处于散发状态,尚未发现人传人的证据,并改为周发布人疫情信息,事件影响逐渐平息[10]。

4 我国公共卫生应急防控体系在H7N9事件中暴露出的问题

4.1 信息披露与发布不够

由于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不够健全,信息统计不够准确,影响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的及时性和应急处理的效率。为了不影响考评成绩,有些不利信息有时会被政府故意遮掩,常常出现迟报、少报、瞒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疫情等现象;另一方面,政府担心真实信息公开后会引起社会恐慌,也时常故意隐藏真实疫情信息。信息的不透明、公开的不及时不但会增加处置公共卫生事件的成本,而且还会加大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形成和加剧社会恐慌[13]。

疫情信息的披露与发布是H7N9事件暴露出来的最大问题。如前文所述,为体现中央对地方政府加强监管,我国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实行“逐级上报、国家发布的制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20条中的“重大、紧急疫情”标准不是很清楚。地方政府往往会选择较为稳妥的逐级上报,很少愿意触动红线。这次H7N9事件中,该制度的弊端被充分体现出来。从病人就诊到疫情确认公布产生了39天的“时差”。疫情早期是大众舆论最为慌乱的时期,做好早期防控工作是关键。幸运的是H7N9不具有人际传播性,没有引起更大疫情的蔓延。

4.2 信息发布机制和预警系统仍需完善

多年来,“条块分割”的危机管理模式在我国已经形成。各种应急管理职能部门和专业救灾队伍之间没有隶属关系,相互间责权关系不清晰,在应对危机事件中各行其政,缺乏协调[14]。不同部门之间信息流通存在困难。政府信息发布机制存在不足,信息发布的真实性和确切性急需加强。国家卫计委公布的H7N9禽流感治疗方案推荐的生脉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两种注射液均有不良反应记录。某省卫生厅说板蓝根可预防H7N9禽流感,但板蓝根是否真的有效[15]信息的不确切性影响信任,政府部门及相关部门之后发布的信息会引起公众的怀疑。辟谣可以暂缓民众的焦虑,但谣言一旦被证实,将极大挫伤政府的公信力。相关专业业务部门和政府管理部门在病毒的甄别和病例的上报上,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谣言和公众恐慌的出现,影响了政府公信力并导致更多社会不稳定因素的产生。应急预警系统仍需完善。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该把重点放在预防上而不是治疗上。不应只是关注当下利益,而要长远考虑可能发生的危机风险,更加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测和监控。除疾病的治疗外的相关重要信息传播,往往会影响到社会公众的心理问题,政府管理部门更应该重视应对这种突发疾病所带来的心理恐慌问题[10]。

4.3 H7N9例行通报制度合理性

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相关机构必须要及时、准确、全面地向社会公众公布可能严重损害社会公众健康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相关信息。H7N9暴发被视为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采取新增病例通报制度。及时公开信息披露有利于疫情防控,但也还有持不同意见的。部分地方甚至全国家禽行业协会及企业向各级政府递交公开信和诉求信等,提出为避免对疫情超密度的报道,要求停止“实行H7N9的每例通报,认为全国传染性和死亡几率都比H7N9流感病毒高,排名靠前的是病毒性肝炎、肺结核,均没有采用超常规的措施,对涉及的从业人员和行业有失公平”[16]。停止通报于法无据,广东卫生部门低调处理,“活禽接触史”在通报里不再出现,也不再主动给媒体发送病例通报信息[17]。

4.4 部分应急防控措施出台缺乏法律依据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还缺发法律支持。我国目前行政命令还常优于法治,对危机情境和公共紧急状态的对抗手段比较分散。《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相关法律法规及多种卫生应急预案,因其部门特征较强,横向整体协调不畅,在应急处置工作中存在法律盲点[18]。2013年H7N9事件中地方政府大多出现了对H7N9过度防控的现象,并没有贯彻执行我国《传染病防治法》相关条款的要求,已引起了专家学者们和卫生行政部门间的不同争论。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根据地方实际情况,按照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管理,地方政府可以决定公布本行政区域常见、多发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但国家并没有发布通告H7N9属于哪一类传染病,地方对H7N9防控的高投入缺乏法律依据[5]。对于H7N9禽流感的强制“隔离”机制还缺乏法律依据。《传染病防治法》第三十九条第一款和第二款几项内容,针对甲类传染病是强制性的,但第三款针对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病人,医疗机构采取必要的治疗和控制传播措施不够具体,也不具备强制性。由于H7N9禽流感是新生事物,还未“入法”,存在法律滞后的问题[19]。

4.5 非常规手段通信管制

根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结合各自实际情况,我国各地、各部门也先后制定了自己的应急预案。各级政府和部门在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时,虽然有各类相应的应急预案,但面对大量的网络谣言,往往显得很被动,特别是应对网络攻击当地政府部门及领导时,往往要求对本地通信采取管制措施。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通信自由的权利,非常规通信管制需要慎用,不能因地方领导个人因素而滥用而予以剥夺和限制。通信管制很容易在突发事件处理过程中造成不可预测的新危机事件发生,对百姓生活的影响巨大。目前各地的通信管制主要是根据领导意见而定,缺乏量化依据和应对过程中的动态及事后评估[20]。

5 我国公共卫生监管探讨

5.1 公共卫生行政监管体制

世界上成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的管理机制都是建立在多部门和部门间合作的。如美国的联邦应急管理局和德国的防灾减灾中心都强调政府及各部门的分工与协作,对应急资源采取的跨地区、跨部门及跨学科的全局综合性一体化而有效的管理,建立专职的卫生应急管理机构也是国际趋势[2]。公共卫生监管体制是国家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保障,为避免监管主体分隔、管理权限分散、监管不全面等的问题,凡是涉及人体健康的公共卫生事务应当归属统一的卫生监管部门。统筹考虑日常和应急状态对管理体制和机制的不同需求,为及时有效处理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更好地发挥全面的监管职能,借鉴国内外经验,并结合我国监管国情,建议整合我国卫生监督、疾病控制和人口健康等方面的交叉职能,可以在国务院尝试设部委归口管理的国家公共卫生管理局,在省、市、区(县)实行垂直监管的管理体制,设立完全独立的纵向结构的各级公共卫生管理局,直接接受上级监管机构的领导和管理[9]。

5.2 公共卫生监管主体立法授权

我国突发卫生应急事件相关法律、法规条目间的衔接、兼容性不好,相关权利和责任的界定也不能满足卫生应急工作现实需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的“隔离”就涉及法律界限问题,对于隔离措施具体内容、采取隔离措施决定权、依据标准、隔离对象以及隔离的时限等都没有明确的规定。

重大国家公共卫生事务关系到人民健康、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问题,责任重大,国家应当赋予相应的权力和责任。虽然许多应急预案里提及了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的相关部门,但相关部门的具体职责和任务没有细化,致使疫情应对过程中,各部门仍然存在职责不清、行动迟缓和协调不畅等问题,预案难以发挥正常的功能和作用,更多还是依靠政府的行政手段,由此也就会产生一些不协调、不统一、不规范的处理等问题。要提升公共卫生的行政管理能力和其监管威慑力及效率,树立公共卫生监管的权威性,需要加强公共卫生相关的法的立法工作,法律授权,依法设定公共卫生监管机构并明确其职责和权限。建立系统化、独立化、权威化的公共卫生监管体制是十分必要的。

5.3 政府除了监管,网络舆情更需要引导和回应

卫生院流感防控方案 篇3

本方案适用于各级各类学校、托幼机构。其他教育机构及其他部门举办的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学生夏令营和冬令营等参照本方案执行。

一、学校甲型H1N1流感疫情划分

(一)学校未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例

在学校内未发现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

(二)学校发现甲型H1N1流感散发病例

在学校内发现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但未发现与确诊病例有流行病学关联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急性起病,发热[体温≥37.5℃],或有明显的咳嗽、咽痛、鼻塞、流涕等呼吸道症状)者。

(三)学校出现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

1周内,在同一学校(或同一校区、高校同一学院)发现10例及以上聚集性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者,且其中至少有2例为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

二、职能分工

按照属地化管理、联防联控的原则,在地方政府及其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或防控指挥部的领导下,教育、卫生行政等部门密切配合,共同监督和指导所辖学校、教育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格局。

(一)卫生行政部门。指导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协助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完善防控预案;负责组织协调和督促医疗卫生机构对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进行指导;及时向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通报全国及行政区域内甲型H1N1流感疫情,并根据疫情变化情况,指导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及时调整和完善防控措施。

(二)医疗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从技术层面具体指导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并与辖区内学校建立信息联动机制;负责辖区内学校疫情分析报告、病例诊治、流行病学调查;学校暴发甲型H1N1流感时,按照卫生部相关防控方案和技术文件,做好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的处理等工作;负责指导学校根据疫情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各项防控措施。

(三)教育行政部门。会同卫生等部门,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学校应对甲型H1N1流感的对策、措施及应急预案;督促学校落实甲型H1N1流感的信息报告制度并及时上报相关信息;配合卫生部门,严密监测行政区域内学校甲型H1N1流感发生情况,并适时做出预警;指导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紧急应对和处置甲型H1N1流感疫情;检查督促行政区域内学校落实各项应对甲型H1N1流感的措施;协调解决学校应对甲型H1N1流感所需的物资、经费等保障;学校暴发甲型H1N1流感时,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的处理等工作。

(四)学校。在卫生部门指导下,根据教育行政部门的部署,制定本校的甲型H1N1流感应急预案;建立一把手负总责与分管校长具体抓的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责任制,并将责任分解到部门、落实到人;明确并落实甲型H1N1流感的信息报告人;具体落实学校防控甲型H1N1流感各项措施;保障防控甲型H1N1流感所必需的场所、设施、人员等;学校暴发甲型H1N1流感时,配合卫生部门做好学校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的处理等工作。

(五)其他相关部门。在地方政府及其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或防控指挥部的领导下,依据各自职责,全力支持和做好相关的学校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

三、防控措施

(一)学校未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例

学校未发现甲型H1N1流感病例时,要积极开展以下常规预防措施:

1.制订应对学校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预案、工作方案,明确各相关部门的具体职责。

2.组织校医或负责学校卫生工作的人员参加上级教育、卫生行政部门或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的甲型H1N1流感防控知识及技术的培训。

3.加强疫情应对物资准备。学校应在厕所(洗手间)、食堂、宿舍、教室和图书馆等公共场所配备充分的洗手设施。

4.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宣教,普及甲型H1N1流感预防知识,让每一个学生和教职员工都知晓甲型H1N1预防知识,包括勤洗手,尤其是在咳嗽或打喷嚏后要以清水和肥皂或洗手液洗手;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用过的纸巾要扔入垃圾箱;不随地吐痰;保证充足的营养和睡眠;锻炼身体;自觉监测自我健康状况,有病及时就医,不带病上课等。倡导师生保持健康行为,提高广大学生、教职员工对流感防治的正确认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5.加强教室、图书馆(阅览室)、教研室、宿舍等学生和教职员工学习、工作、生活场所的卫生与通风,特别是教室每一课间都要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6.积极开展学校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学校的环境清洁工作,尤其是厕所(洗手间)、食堂、教室、宿舍、浴室和会议室等公共场所。

7.坚持晨检制度。中小学校及托幼机构应每日开展晨检,特别是新学期开学或长假返校后一周内应强化晨检工作。高等学校要通过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寝室长等多渠道及时了解学生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者,要求其暂停上学,并及时就医。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症状消失24小时后,且晨检无异常即可正常上学,无需出具医疗机构相关证明。

8.做好学生日常缺勤登记,及时了解缺勤原因。一旦发现因急性呼吸道感染所致缺勤异常增多的现象,应立即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9.建立健全校内有关部门和人员、学校与家长、学校与当地医疗机构及教育行政部门联系机制,明确具体联系人和联系方式,完善信息收集报送渠道,保证信息畅通。

10.根据疫情防控需要,按照当地政府及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的部署,在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安排下,积极配合卫生部门组织开展本校甲型H1N1流感疫苗接种工作。接种应坚持知情、自愿、免费的原则,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严格掌握接种禁忌症,具体参见卫生部现行的《甲型H1N1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指导意见》。

(二)学校发现甲型H1N1流感散发病例

学校发现甲型H1N1流感散发病例后,应在强化各项常规预防措施的同时,采取以病例管理为主的防控措施,严防疫情传播。

医疗卫生机构应采取以下卫生防控措施:

1.指导患者按照当地卫生部门的要求,采取居家(在校)休息治疗或住院治疗。

2.做好患者居家和在校休息治疗的医学指导和病情跟踪工作。

3.指导、协助当地学校加强晨检工作,加强学校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监测和因病缺课监测,及时发现、报告和诊治可疑病例。

4.原则上不必对散发的甲型H1N1流感病例的密切接触者(密切接触者指在未采取有效防护的情况下,诊治、照看传染期甲型H1N1流感患者;与患者共同生活;接触过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者)进行判定、追踪、登记和医学观察。

5.接到学校发现5例及以上有流行病学关联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者的疫情报告后,应立即组织调查核实,并采集患者标本送至具备条件的实验室开展检测。

学校应采取以下防控措施:

1.学校应对病例做好登记。

2.加强与居家休息治疗患者的联系,及时了解其每日健康状况。告知患者减少与其他人员的接触,必须接触时应戴口罩。

3.高等学校应在医疗卫生机构的指导下划分独立场所,安排无条件居家的患者自我休息治疗,减少与其他人员的接触,如必须接触,应做好防护如戴口罩。学校应指定专人照顾其日常生活,并配合卫生部门做好患者的相关治疗工作。患者一旦病情加重,应及时住院治疗。

4.居家和在校休息治疗患者症状消失后24小时,且晨检无异常即可正常上课,无须出具医疗机构相关证明。住院的患者应持有医疗卫生机构出具的出院证据方可上课。

5.与病例有过密切接触的学生和教职员工等可正常上课、上班,但学校应要求其进行健康状况的自我观察。观察期限自最后一次接触病例后5天,一旦出现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向学校报告。学校应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6.出现确诊病例的班级在加强晨检工作的同时,应增加午检,以及时发现、报告可疑病例。

7.1周内,学校发现5例及以上有关联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者,应立即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8.按照国家和当地政府有关规定,在卫生部门的具体指导下落实其他应急处置措施。

(三)学校出现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

学校出现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应在强化上述各项防控措施的同时,强化疫情监测、病例管理、感染控制、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和减少大型聚集活动等综合防控措施,减轻疫情危害。

医疗卫生机构应采取以下卫生防控措施:

1.对暴发疫情中发现的确诊、临床诊断甲型H1N1流感病例和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参照上述散发甲型H1N1流感病例进行管理。

2.对出现轻症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并与病例有过密切接触的学生和教职员工等,无需采集标本进行检测,可指导其采取上述散发病例的管理措施;指导密切接触人员中出现重症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者,或密切接触人员中出现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的高危人群及时就医。

高危人群指患甲型H1N1流感后可能病情较重,病死率较高的人群。包括:妊娠妇女;伴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除外]、肾病、肝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系统及神经肌肉疾病、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疾病、免疫功能抑制(包括应用免疫抑制剂或HIV感染等致免疫功能低下)、19岁以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者;肥胖者(体重指数≥40危险度高,体重指数在30~39可能是高危因素);年龄<5岁的儿童(年龄<2岁更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年龄≥65岁的老年人。

3.指导、协助当地学校加强晨检工作,指导发生疫情的学校开展晨午检和疫情日报、零报告。

4.及时公布疫情和防控措施信息,加强区域内的信息公布和通告工作,配合教育部门强化防治知识宣传教育,稳定学生和教职员工的情绪。会同教育部门做好媒体沟通工作,发挥媒体传播信息和引导舆论的作用。

学校应采取以下防控措施:

1.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通过多种形式(如健康告知书、宣传材料、电话、短信、黑板报等)做好与病例有过密切接触的学生、教职员工和家长的预防甲型H1N1流感宣传教育工作。

2.中小学校及托幼机构在做好每日晨检和缺勤登记的同时,应增加午检,并每日向当地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报告晨、午检和缺勤登记结果。高等学校应加强晨检工作,健全宿舍、班、院(系)、学生处和校医院等学生健康状况信息收集报送渠道。

3.加强学校的环境、玩具、教学用具等的清洁工作,尤其是厕所(洗手间)、食堂、教室、宿舍、浴室和会议室等公共场所的卫生工作。

4.学校出现暴发疫情期间,按照“非必须,不举办”的原则,尽量减少大型聚集活动。如必须举行,尽量在室外举行;如在室内举行,必须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采取有关防控措施,如保持良好通风,避免使用中央空调,同时尽可能缩短人群聚集的时间。社团和学生团体应尽量避免参加校外的活动。

5.加强对学校人员出入的管理,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校园。不得向任何机构提供场所举办各类培训活动。

6.停课措施。疫情达到以下标准时,可采取停课措施。原则上,停课的范围应根据疫情波及的范围和发展趋势,由小到大,如由班级到全校,由一个学校到多所学校等。

(1)班级停课。

①如班级当天新发现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达5例及以上,或发现当天内仍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学生累计达30%及以上,该班可实施停课,并立即报告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②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学校报告后,应立即组织调查核实,并采集患者标本进行检测。确认为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应通知学校继续实施停课,停课期限一般为7天。排除甲型H1N1流感疫情的,学校可根据卫生部门建议予以复课。

③班级停课由学校和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共同决定实施,同时报上级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④高校班级停课由高校自行决定。

(2)学校停课。

①如一所学校因急性呼吸道感染休息治疗的学生过多而影响学校正常教学活动时,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专家组对疫情风险进行评估,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会商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共同报请当地政府、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或防控指挥部同意后实施全校停课措施。

停课期限一般为7天。停课期限满后,如仍有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学生,需症状完全消失24小时后方可恢复上课。

②如当地甲型H1N1流感的流行强度或疾病严重程度有明显增强趋势时,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专家组风险评估结果,会商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共同报请当地政府、甲型H1N1流感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或防控指挥部同意后实施疫情所在地学校停课措施。

(3)各地可根据当地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作出科学研判,酌情调整班级和学校停课标准。

(4)停课期间管理。

①停课前,除应告知学生、家长及教职员工甲型H1N1流感相关知识外,应让学生、家长及教职员工与学校保持联系,报告其是否出现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学校应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每日报告学生和教职员工的健康状况。

②中小学校停课放假后,卫生、教育等相关部门应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加强放假学生的校外管理,学生应减少外出,并避免校外的聚集和其他集体活动。高校停课后,要加强停课学生的在校管理。

卫生院流感防控方案 篇4

为切实做好我县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全面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有效遏制疫情的发生与蔓延。2015年1月19日,卫生局组织督察小组对我院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开展了督导检查工作。

在检查的过程中发现防控工作存在问题,我院立即整改和进一步完善各项措施,做到切实从思想上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的充分准备。具体整改措施如下:

1、增强防控意识,克服松懈、麻痹思想。要充分认识人感染H7N9禽流感带来的严重危害和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要克服松懈麻痹和厌战情绪。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明确责任,继续加强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的组织领导,继续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各项防控工作。

2、建立健全应急值守制度,实行 24 小时值班,确保信息畅通,发现情况及时报告。切实加强疫情监测和报告制度,切实做到早发现、早 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3、进一步规范发热门诊和预检分诊工作。加强对发热病例的筛查,要合理设置发热门诊,强化预检分诊工作,制定切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预检、接诊、排查、报告、会诊、转诊等工作流程,各司其职、无缝对接。

4、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人感染H7N9禽流感相关知识的培训工作力度,通过培训掌握防控方案等相关技术文件。

5、进一步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充分借助基本公共卫生健康教育服务平台,采用多种方式,继续广泛宣传H7N9防控知识,引导群众形成健康的生活和行为方式,避免疾病的发生。

6、加强应急物资的储备,对防护用品、消毒用品和药品及时核查。

卫生院流感防控方案 篇5

最后,张传峰院长做了总结发言,张院长要求全体医务人员要严格执行《枣庄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疗救治流程》,要求各临床科室:

1、高度重视,高度警惕,严把首诊关;

2、严禁截留发热病号,对体温≥38℃的病人转往山亭区人民医院诊疗;

3、经山亭区人民医院首诊后,能够排除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方可到基层医疗机构进行后续治疗;

卫生院流感防控方案 篇6

汇报材料

自2009年春世界性的甲型H1N1流感开始蔓延以来,抚松一中在上级领导的指导下,在校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下,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省市县相关的文件和通知精神。尤其是省教育厅和市、县教育局下发的文件,能实事求是,对食品卫生安全和H1N1流感防控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学校按照“高度重视、积极应对、科学处置”的原则,做了大量的切实可行的工作,县教育局,卫生局还为我校提供了学生体温检测仪,这为防止流感的蔓延,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校食品卫生安全和H1N1流感防控各项工作都做得有计划,有步骤,收效显著。

一、学校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制定并实施了具体的工作方案和具体的责任分工。

成立了以校长王永志为组长,主管安全工作的副校任志深和工会主席徐连福及主管政教工作的校长助理、政教处主任宋贵军为副组长,和若干组员组成的预防甲型H1N1流感疫情工作领导小组。

为搞好这项工作,学校抽出一笔资金,来购买防治消毒药品。在体温仪不足的情况下,学校投入了近两千元,增添了四个体温仪,要求每名学生都配备了体温计,还为第一线的防控人员给予了适当的工作补助。每项工作都落实到了细处和实处。为抓好这项工作,我校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既派校医出去取经,又多次请进县疾控中心领导来我校进行防控专项指导工作,疾控中心的督导员对我校食品卫生安全和H1N1流感防控工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她天天来我校进行指导和检查,工作细致认真,有时还深入班级进行检查,配合指导我校校医的工作,并对有症状的学生进行跟踪追查,有力地带动了我校这方面的工作,使我校的食品卫生安全和H1N1流感防控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二、学校制定了严格的校门管理制度,对外来人员身份和健康信息进行严格的登记,安排专门人员测试全校教职工和外来人员的体温,为保证师生的安全,对身体有异常状况的人员,坚决不让进大门。

学校采取了严格的晨检、午检及登记记录、统计测试结果的措施,对教职工缺勤和学生缺课等情况进行认真的登记,并追踪了解情况,对出现发烧、咽痛、咳嗽等症状的教职工和学生由校安排的专职工作人员第一时间检测出来后,马上由校医复检,及时上报校甲型流感防控领导小组,并及时上报县疾控中心和教育局基教科,同时采取隔离措施,安排其到指定的正规医院治疗,症状消失后,隔离观察48小时,带着医院的病历证明回校,先到医务室进行体温检测,确实恢复正常,证明了没有甲型H1N1等流行传染病,又经校医复检,证明确实治愈了,方可进入课堂或办公室,进行正常的学习或工作。

三、为保障我校食品卫生安全和H1N1流感防控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学校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保证每天利用间操时间和眼保健操时间通风两次,学校为各个班级发放消毒药品,由各班级生活委员利用间操时间和下午放学时间两次消毒。食堂、宿舍由工作人员负责消毒;图书馆,阅览室由专人负责消毒;公共区域,由学校总务处负责消毒。学校在教学楼和宿舍各处张贴了“甲型流感传染病的特征及预防”的宣传材料,发放了甲型流感的宣传单。多次利用校会、班主任会、班会等形式,来强调、宣传食品卫生安全和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强调了学生应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H1N1流感的蔓延。并利用多媒体,为全校师生讲解H1N1流感知识,要求全校师生要有防病意识,不去人员密集的地方,不接触外来人员,体温≥37.5℃伴有呼吸道症状的同学应及时向老师和家长报告。要求同学及老师个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参加学校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平时做到“四勤”(勤洗手脸、勤通风、勤晒衣服、勤锻炼);“四不”(不随地吐痰,不抽烟、喝酒,不共用生活用具,不过度紧张疲劳);“一报告”(发现传染病可疑者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并报告)。学校所进行的对甲型H1N1流感的一系列宣传活动,既要让广大老师、同学了解甲型H1N1流感的危害,同时又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消除不必要的恐慌,避免产生公众恐慌心理,产生不良社会影响,影响社会、学校稳定。为保证安全,学校毅然取消了各种大型活动,使防控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四、学校对食品卫生安全和H1N1流感防控工作高度重视,所召开的一系列会议(包括校会、班主任会、班会等)都有翔实、认真的会议记录,防控档案齐全,资料管理认真,各项工作都做得有声有色。

五、我校是一所大校,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和学生在学校进餐,学校对食堂的食品安全工作高度重视,不仅要求食堂每天必须定时多次消毒,而且还严把食堂进菜关和超市进货关。学校与食堂管理人员签订了安全协议书,责任落实到了人头。

总之,我校的食品卫生安全和H1N1流感防控工作,在上级教育部门和卫生部门直接领导下,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我校将继续努力,争取把食品卫生安全和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做得更好。

抚松一中

猪流感及其防控措施 篇7

一、猪流感病毒及对人类的威胁

1. 病原

流感病毒属于正黏病毒科, 包括A、B、C、托高土病毒属4个属。A型流感病毒可以感染多种动物, 包括许多禽类和哺乳动物。B型和C型病毒几乎只能从人体内分离到, 虽然也从猪体内分离到了C型流感病毒, 但未发现其感染。

目前该病呈世界分布, 但主要以地方性流行为主。单纯的流感病毒感染表现为发病率高 (100%) 、病死率低 (约4%) 的特点, 其严重程度与流行毒株、猪的日龄和健康状况、环境条件及细菌性继发感染相关。猪流感不仅危害猪体健康, 同时影响育肥猪的上市时间, 并增加饲养成本, 对养猪业造成的损失不容忽视。

世界各地流行的流感病毒包括3种主要的亚型, 即H1N1、H3N2和H1N2亚型。此外, H1N7、H4N6、H9N2、H5N1和H3N3等亚型病毒也从猪体内分离到, 但都未在猪群中引起传播。当前在墨西哥致人死亡的与在美国致人染病的甲型H1N1病毒是人类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 猪流感病毒的混合体。现在发生的甲型H1N1流感, 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人的感染病例是由猪传染的, 只在人群间传播。

2. 流行病学

过去, 本病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 主要发生于晚秋和初春及寒冷的冬季。阴雨绵延、过分寒冷、通风及营养不良等因素均可诱发本病的流行。但是, 当前猪流感病的季节性日趋淡化, 一年四季均可在猪群中流行, 气候骤变是该病暴发的诱因。此外, 阴雨潮湿、运输拥挤、营养不良和内外寄生虫侵袭, 均可促成本病的发生和流行。不同年龄、品种、性别的猪都可感染发病。病猪和带毒猪是本病的传染源。本病主要经呼吸道感染, 且传播迅速。同时, 该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猪的呼吸道分泌物中, 排出后污染环境、用具等。病猪、飞沫、空气、老鼠、蚊蝇等都可引起本病的传播。呈流行性暴发, 其发病率高, 但病死率低。

3. 对人类的威胁

猪被认为是禽、人流感病毒的中间宿主和基因混合器。猪由于呼吸道上皮同时具有两种类型的流感病毒受体, 因此人和禽流感病毒都可以感染猪, 这就为禽流感病毒感染人提供了两种可能。其一, 禽流感病毒在猪体适应后获得了感染人的能力;其二, 这为禽流感病毒与人流感病毒发生基因重配提供了机会, 含有禽流感病毒基因的重配病毒可能感染人并引起流行。此外, 猪也可能成为人流感病毒 (H1N1和H3N2亚型) 的贮存宿主, 一些人流感病毒亚型在人群中消失后, 可以在猪群中持续存在, 成为人流感的潜在传染源。

猪流感病毒不仅对猪体健康和养猪业危害大, 在整个流感病毒的遗传进化和生态分布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特别是对人类健康具有潜在的威胁。早在1918年, 美国、匈牙利和中国就有关于猪流感的报道, 这与1918年西班牙人类大流感的时间一致。1918~1919年, 人类有记录的流行性感冒最严重疫情发生, 那次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导致4000万人死亡。美联社报道, 人感染流感, 此前大多数易患人群均为老年人和儿童, 而当前的甲型H1N1流感主要攻击人群为青壮年。墨西哥政府说, 确诊甲型H1N1流感死者中大多数年龄都在25~45岁之间。

二、猪流感临床症状

猪感染流感病毒后1~3天, 病毒主要出现在气管和支气管上皮细胞内, 7~10天后则出现在肺细胞和巨噬细胞 (肺泡间质) 内。所以猪流感通常潜伏期为2~7天。

病猪体温突然升高到4 0.3~41.5℃, 最高可达42℃。病初厌食, 眼结膜潮红, 从鼻中流出黏性分泌物, 以后食欲废绝、迟钝、挤堆、倦怠、衰竭, 眼结膜充血, 畏光, 流泪, 眼鼻流出浆液性分泌物, 鼻分泌物有时带血。咳嗽, 呼吸和心跳次数增加, 最后严重气喘, 呈腹式或犬坐式呼吸。大便干硬发展至便秘, 小便短少呈黄色, 四肢乏力, 不愿活动。病程较短, 如无并发症, 多数病猪可于6~7天后康复。个别病例会转为慢性并因持续咳嗽、消化不良和进行性消瘦而死亡。妊娠母猪感染时, 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造成溶解胎、流产、死胎、木乃伊、早产和产弱子。初生猪因母猪发病缺奶和受传染可整窝死亡。

典型猪流感突然暴发, 传播迅速。病猪高热, 流泪, 鼻液增多, 咳嗽, 呼吸困难, 发生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 病程较短。有些毒株的单纯性感染, 没有典型猪流感的呼吸道症状, 呼吸症状很轻, 表现非典型增生性肺炎。有时继发或并发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猪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多杀性巴氏杆菌、猪链球菌等, 症状和病变加重。

三、猪流感防控措施

1. 预防

(1) 为防止流感传入猪群, 应采取标准的生物安全措施, 防止易感猪与感染动物接触, 特别是与禽类接触。此外避免疑似流感病毒感染的人员与猪接触。在流感危害严重的地区, 可以进行疫苗接种, 但注意在10周龄之前, 以避免母源抗体的干扰。目前市场上的疫苗主要是含H1N1和H3N2的灭活疫苗和亚单位疫苗。亚型之间无交叉保护作用, 因此, 在流行地区, 就地采取病料分离病毒, 制成灭活疫苗进行免疫, 会收到较好效果。

(2) 保证猪群圈舍内卫生, 尽量做到清洁、干燥、通风良好, 尤其是在冬季圈舍内的环境控制, 要处理好通风和保温的矛盾, 潮湿寒冷的环境下要做好防寒保暖的工作。

(3) 在疫病多发季节, 加强圈舍内的卫生消毒工作, 对圈舍、饲槽、工具、水源、人员等消毒, 对猪舍和饲养环境定期消毒, 可用0.03%的百毒杀或0.3%~0.5%的过氧乙酸喷洒消毒。同时在饲料中加入抗生素提前预防, 如黄芪多糖+氟苯尼考+阿莫西林。

(4) 对发病猪场的控制。当猪场发生流感疫情时, 应封场隔离, 禁止人员不必要的流动, 对进场人员以及车辆做到彻底消毒。猪舍内带猪消毒不要使用带有刺激呼吸道的消毒药物。在消毒过程中尽可能的将消毒液喷成气雾状, 形成的气溶胶被猪吸入后对呼吸道也有一定杀菌作用, 可以降低呼吸道的传染几率。

(5) 在流行期间, 可用大青叶或板蓝根30克 (每头每次成年猪用量, 仔猪减半) 煎汁, 喂饮健康猪, 每天1次, 连喂3天, 可起预防作用。用大青叶30克, 大贝50克, 生石膏30克 (每头成年猪用量, 仔猪减半) , 水煎服, 每天服1次, 连服3天, 进行防治。也可用两面针50克, 兰花草100克, 煎水, 拌料内服。还可用白英、马兰、海金沙、紫胡、桂皮各25克, 煎水后1次喂给。

2. 治疗

(1) 猪发烧时用解热镇痛药, 肌肉注射30%浓度安乃近3~5毫升, 或口服阿司匹林2~4克。为控制继发感染, 可肌肉注射2%氨基比林10毫升, 或青霉素5万单位/公斤体重。

(2) 对病猪要对症治疗, 防止继发感染。可选用15%盐酸吗啉胍 (病毒灵) 注射液, 每日2次, 连注2天;或3%安乃近注射液, 按猪每公斤体重30毫克的剂量, 肌肉注射, 每日2次, 连注2天;或清开灵注射液+盐酸林可霉素注射液+强效阿莫西林, 按每公斤体重0.2~0.5毫升, 混合肌肉注射, 每日1次, 连用3天。

(3) 发病猪只也可以肌注双黄连+头孢。同时应防止脱水、衰竭、缺氧、酸中毒等。静脉注射葡萄糖500~1000毫升, 用来解毒、增强抵抗力、增强心肌功能。5%碳酸氢钠稀释后静脉注射防止酸中毒, 同时注意缓解呼吸困难, 强心兴奋中枢。

(4) 如果猪全群感染, 可用中药拌料喂服。中药方为:荆芥、金银花、大青叶、柴胡、葛根、黄芩、木通、板蓝根、甘草、干姜各25克 (每头剂量, 体重50公斤左右) , 把药晒干, 粉成细面, 拌入料中喂服, 如无食欲, 可煎汤灌服, 一般1剂即愈, 必须时第2天再服1剂。

3. 注意事项

(1) 不要随意使用安乃近等治标药退烧, 否则, 常因体温下降过快而突然死亡。体温过高应使用抗菌素消炎退热。若使用青、链霉素不见效, 应立即改用病毒灵及磺胺类药物, 如兽用复方新诺明等抑制猪流感病毒与猪流感杆菌的繁殖。

(2) 有腹泻的猪不要只注射氯霉素、庆大霉素, 应与安钠咖或氨茶碱等强心剂同用, 也可服用大蒜或生姜 (都要剁碎用) , 可与煮熟的挂面和汤水同服。病愈后不吃食可用复合维生素B治疗。

(3) 有便秘、寒战的猪, 应喂1~2次50克左右的花生油或人工盐, 以排除肠胃内的积食及对胃肠刺激和产生消化不良性轻烧。

(4) 有少数病猪, 体温已下降, 痊愈吃食, 但不几天又不吃喝, 嗳气, 应及时注射胃复安;有些猪精神没有什么变化, 有时不振, 四肢不好使, 属于慢性胃卡他, 可在吃食时每次喂大黄末和芒硝各3~5克, 健胃泻火以预防。如已发病可用胃管投药。

四、人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措施

猪流感病毒害怕高温, 食用烧熟的猪肉不会感染猪流感。猪肉加热至71℃, 就能杀死猪流感病毒, 人不会因吃猪肉或猪产品感染流感。

目前已证实有甲型H1N1流感病毒在人际间传染的病例, 其传染途径与季节性流感类似, 通常是通过感染者咳嗽和打喷嚏等。

人甲型H1N1流感的症状与其他流感症状类似, 如高热、咳嗽、乏力、厌食等。另有报道说, 此次美国出现的病例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热、咳嗽、肌肉痛和疲倦, 其中一些患者还出现腹泻和呕吐症状;墨西哥出现的病例还出现眼睛发红、头痛和流涕等症状。

人畜共患病—猪流感的防控 篇8

一、临床症状

猪突然发病,体温迅速升高至40.5~41.5℃,有时高达42℃。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萎靡,常卧地不起。眼结膜潮红,从鼻中流出黏性分泌物。呼吸和心跳次数增加,最后严重气喘,呈腹式或犬坐式呼吸。粪便干硬。病程较短,多数病猪6~7天后康复,若继发巴氏杆菌病、肺炎链球菌病等,死亡率可高达10%以上。个别病例可转为慢性,持续咳嗽、消化不良、瘦弱,长期不愈,可拖延一个月以上,也常引起死亡。剖检可见鼻、喉、气管和支气管黏膜出血,表面有大量泡沫状黏液,有时夹杂血液。肺呈紫红色。病区肺膨胀不全、塌陷,其周围肺组织气肿、呈苍白色,界限分明,病变部通常限于尖叶、心叶和中间叶,常为两侧性,呈不规则的对称,如为单侧性,则以右侧为常见。颈淋巴结和纵膈淋巴结肿大、充血、水肿,脾常轻度肿大,胃肠有卡他性炎症。

人感染猪流感的途径可能是通过接触受感染的生猪或接触被猪流感病毒感染的环境,或通过与感染猪流感病毒的人发生接触。人感染猪流感后的症状与普通人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些还会出现腹泻和呕吐,重者会继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二、防控措施

1. 在自然界A型流感病毒的亚型众多,而且可能经常发生变异,采取一般性的兽医卫生措施仍是防制本病的主要手段。采取标准的生物安全措施,防止易感猪与感染动物接触,特别要避免与禽类接触,此外避免疑似流感病毒感染的人员与猪接触。在流感危害严重的地区,可对育肥猪进行免疫接种。保证圈舍内清洁、干燥、通风良好,冬季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2. 在疫病多发季节,加强卫生消毒工作,可用0.3%过氧乙酸对圈舍、饲槽、工具、水源、人员等进行消毒,同时在饲料中加入抗生素进行预防,也可用绿豆250克,柴胡、板蓝根各100克,煎水10千克供猪饮用。

3. 当猪场发生流感疫情时,应封场隔离,进场人员及车辆要进行彻底消毒。进行带猪消毒时要选用对猪呼吸道无刺激性的消毒药物,并在消毒过程中尽可能地将消毒液喷成气雾状,以起到杀菌作用,降低发病率。栏圈、饲具用2%火碱溶液消毒,剩料、剩水深埋或无公害化处理。

4. 对发病猪只进行对症治疗,防止继发感染。①静脉注射葡萄糖500~1000毫升,以解毒、增强抵抗力、增强心肌功能。②5%碳酸氢钠稀释后静脉注射防止酸中毒,同时注意缓解呼吸困难,强心兴奋中枢。③15%盐酸吗啉胍(病毒灵)注射液,按猪体重每千克用25毫克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用2天。④30%安乃近注射液,按猪体重每千克用30毫克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用2天。⑤全群感染的可用中药拌料喂服。中药方:荆芥、金银花、大青叶、柴胡、葛根、黄苓、木通、板蓝根、甘草、干姜各25~50克(体重50千克猪用量),把药晒干,研末,拌入料中喂服,如无食欲,可煎汤喂服,一般1剂即愈,必要时第二天再服1剂。

5. 目前尚无证据表明猪流感能通过食物传播。因此,人食用处理得当的熟猪肉和猪肉制品是安全的。只要将猪肉烹制内部温度达到71℃,可杀死细菌和病毒。在前往疫情发生地区前,应了解当地疫情进展情况,做好个人防护。主要防护措施有:避免接触流感样症状(发热,咳嗽,流涕等)或肺炎等呼吸道病人;注意个人卫生,经常使用肥皂和清水洗手,尤其在咳嗽或打喷嚏后;避免接触生猪或前往有猪的场所;避免前往人群拥挤场所;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住口鼻,然后将纸巾丢进垃圾桶;如在境外出现流感样症状,应立即就医(就医时应戴口罩),并向当地公共卫生机构和检验检疫部门说明。目前没有专门针对人类感染猪流感的特效药,一旦感染发病,建议使用瑞士罗氏制药公司生产的“达菲”胶囊和英国葛兰素-史克公司生产的喷雾式药剂“乐感清”。

上一篇: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650字下一篇:浅析农村中学历史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