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自查报告(精选15篇)
为了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我院根据市卫生局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有关文件精神,认真开展该项活动,近一年来活动进展顺利,亦取得了一定的实效,现将近阶段的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已按照相关政策和市卫生局指示精神,制定了相应的院内规章制度。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相关政策以及市卫生局指示精神,我院根据实际情况,先后制定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抗菌药物分级原则》、《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抗菌药物超常预警和动态监测制度》、《细菌耐药监测制度》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制度》,并根据《35种抗菌药物分类遴选基本原则》制定我院《抗菌药物采购目录》,为进一步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根据已制定的规章制度,结合“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将具体工作深入细致开展到临床实际工作中,积极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工作。
1、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领导小组,且明确院长为第一责任人,业务副院长为具体责任人,各临床科室主任为直接责任人,院长与各临床科室主任分别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状,明确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控制指标。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的步骤和要求积极开展此项活动。
2、积极组织全体医务人员召开了专题会议传达各级各部门有关会议精神并做了积极动员,同时还认真组织医务人员进行了两期抗菌药物有关知识培训,培训后进行考试。做到人人知晓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3、按照实施方案的具体目标要求对医院的抗菌药物目录进行认真梳理,严格筛选,控制抗菌药物购用品规数量不超过35种,三代头孢类品规数量、氟喹诺酮类品规数量均未超标,强化“一品二规”结构,每种药品通用名称下只保留1-2个生产厂家的产品,形成了我院抗菌药物采购目录,已上报市卫生厅局备案。
4、认真落实抗菌药物分级使用制度。制定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规定各级临床医师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严格执行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住院医师只能使用非限制级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主治医师可使用非限制级和限制级抗菌药物,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副主任医师可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5、认真落实处方点评制度。每月按照处方评价标准对门诊处方不少于100张进行点评,对处方点评中存在的问题反馈给科室及个人,要求立即整改,并扣科室当月绩效考核分、个人承担相应处罚。我院门诊抗菌药物使用比例有明显下降,6、对每月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动态预警监测,监测结果在科主任、护士长例会上公布,会后向科室传达。对未达标的科室进行预警,要求整改。每季度对抗菌药物使用量、金额做出排序,分析其合理性并进行通报公示,及时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量。对超常使用抗菌药物的,及时给予停止使用。
7、每月组织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所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根据点评结果,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的医师,向全院公示;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的医师,在全院范围内进行通报。
8、积极推行临床药师制度,开展临床药师工作,加强对临床药师的培养。
三、存在不足
1、通过对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进行调查,我院在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以及使用时间、接受清洁手术者,术前0.5-2.0小时内给药百分率方面有待加强管理。分析原因,有些科室对我院的抗菌药物的各项组织管理制度、实施方案组织学习力度不够,个别医生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内容含糊不清,没有严格按照《指导原则》使用抗菌药物。同时,我院手术间无层流设备,空间达不到无菌条件,医师对术后患者的感染率产生担忧心理。
2、临床药师制工作刚刚开展一年,处于初级阶段,工作开展尚不到位;我院每年拟招入临床药师不到位,现有临床药师参加工作不久,缺乏工作经验,有待完善。
3、部分监测不到位,如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抗生素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急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等尚未进行监测。
四、整改措施:
1、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全员培训。要求科室加强组织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使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的学习,达到人人知晓。
2、落实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督导小组的职责,定期检查各科合理用药情况,把不合理用药的科室、医生全院通报。
3、加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督查力度,严格落实奖惩措施。
4、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等,力争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的各项指标在规定范围内。
5、临床药师加强学习,提高业务水平,真正在临床药物治疗工作中起到积极作用,达到能和医师一起为患者提供和设计最安全、最合理的用药方案。
6、努力做好细菌耐药监测工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和理论保障。
7、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2011 年11 月17 日和2013 年12 月16 日0:00-24:00 的所有住院患者, 包括当日出院的患者, 但不包括当日新入院的患者。
1.2 调查方法按每50 张床位配备1 名调查人员的比例, 医院500 张床位共配备了10 名调查人员, 由医院感染控制专职人员和各病区主治及以上医师组成, 医院感染控制专职人员任组长。所有调查人员经过培训后随机分配到每一科室, 逐一查阅住院病历, 根据长期医嘱和临时医嘱如实填写“ 抗菌药物调查表”, 调查不包括抗结核药、抗病毒药、皮肤外用、雾化吸入、耳鼻喉科及眼科局部使用的抗菌药物。
1.3 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录入SPSS 16.0 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使用率2011 年11 月17 日当日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7.7%, 2013 年12 月16 日当日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0.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 见表1。
2.2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2011、2013 年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比例分别为66.9%、31.7%,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2.3 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情况2011、2013 年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比例分别为27.90%、12.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3。
2.4 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前病原学送检率2011 年、2013 年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前病原学送检率分别为13.73%、28.83%,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05) , 见表4。
2.5 抗菌药物使用级别2011 年、2013 年使用非限制抗菌药物比例分别63.64%、77.46%。 两次调查均未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 见表5。
3 讨论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既是当前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医院感染管理的核心内容, 更是遏制细菌耐药的重要举措。 为保证人民群众健康, 有效延缓细菌耐药, 医院针对实施干预管理前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状, 按照2011 年《 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 的要求成立了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管理领导小组及以院感办牵头, 药剂科、医务科协助监管的多部门联动管理模式。 并制定了抗菌药物管理相关制度, 如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规范、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使用处方及医嘱点评制度及奖惩制度。 并编写了医院35 个品种的抗菌药物使用手册, 临床医师及药师一人一册。 同时开展了相关制度及使用方法的培训, 培训后进行考核, 考核合格的给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 不合格者给予第二次考核的机会, 直至考核合格方可给予处方权限。 监管方式以每季度随机抽查门诊处方、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随机查阅归档病例等多种形式进行。 检查结果严格按照奖惩制度落实奖惩, 对多次出现不合理应用的科室及个人除进行沟通谈话外对其抗菌药物使用方法进行现场指导。 通过两年的全程监管, 将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1] ( P-计划;D-执行;C-检查;A-持续改进) 运用到抗菌药物管理中, 反复督查、反馈、整改落实, 不断持续改进, 使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明显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 我院2011 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日使用率37.7%, 高于2012 年李晖等[2]报道的不同规模医院抗菌药物日使用率, 2013 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日使用率38.80%, 明显低于2011 年本院调查结果与2012 年李晖等报道的横断面调查结果相近。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由2011 年的66.88%降至2013 年的31.69%, 干预管理后的比例与华国栋等[3]报道的预防用药比例29.20%的水平相近。 管理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现象大部分集中在手术科室, 几乎所有的手术患者均使用了抗菌药物, 内科的部分脑梗塞、心血管疾病患者、儿科的一些病毒性感染患儿也不合理使用了抗菌药物。 进行管理后手术科室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从82 例下降至38 例。
加强管理后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比例由27.90% 下降至12.70%, 管理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比例27.90%与2011 年蒋春涛[4]报道的区级二级医院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比例28.80%相近, 干预后的联用药比例明显低于2009 年福建省相关报道[5]。 在联使用抗菌药物方面我院一直控制在较合理的范围, 这可能与我院没有重症监护病房及感染性疾病科有关。 开展抗菌药物管理后当日限制级抗菌药物使用比例由36.36%下降至22.54%, 两次调查结果均显示我院限制级抗菌药使用率明显低于国内相关报道[6], 无滥用特殊级抗菌药物现象, 可能与我院的规模小、接诊对象疾情轻 ( 主要是农村常见疾病患者) 、医院单病种限价有关。
病原学诊断是评估临床医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金标准, 因此提高治疗性用药病原学的送检率也是医院重点管理内容。两次调查结果显示管理前后我院的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微生物送检率均低于卫生部的标准及国内相关报道[7]。 原因可能与我院微生物实验室条件、人员、设备配置有限有关;另外按照2012 年卫生部下发的《 抗菌药物临床专项整治活动方案》 要求接受限制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不低于50%, 接受特殊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不低于80%。 方案里没有对治疗性使用非限制级抗菌药物作具体指标性要求, 而我院大多数患者使用非限制级抗菌药物, 在监管过程中重点要求在使用限制级、特殊级抗菌药物治疗时微生物的送检率, 没有对使用非限制级抗菌药物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作具体的要求。 另外我院80%的住院患者来自于从农村, 控制检查费用解决农民看病贵的问题也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 所以要使用非限制级抗菌药物治疗微生物标本的送检率就没作硬性的要求及监管。 这可能是导致我院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前微生物送检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今后有待逐步改进。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 只要卫生行政部门及医院认真加强监管, 严格落实奖惩, 严禁开单提成, 就能有效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今后医院管理应更加细化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方案, 加大督查力度, 延缓细菌耐药, 降低医疗成本, 保证患者健康, 提高医疗质量。
摘要:目的 评价区级二级医院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管理后的成效, 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证据。方法 调查某区级二级医院2011年11月开展抗菌药物管理前及2013年12月开展抗菌药物管理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开展抗菌药物管理后抗菌药物使用率由37.7%降至30.8%;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比例由66.9%降至31.7%;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比例由27.9%降至12.7%;使用限制级抗菌药物比例分别由36.4%降至22.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病原学送检率由13.7%上升至20.8%,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加强监管, 可有效提高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
关键词:抗菌药物,管理,调查,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俞海峰.探讨抗菌药物的规范使用及成效性[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9) :2179-2180.
[2]李晖, 钟巧, 梁振涛, 等.64所医院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21) 5143-5145.
[3]华国栋, 何婷, 张彦丽.医院2009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14) :3020-3022.
[4]蒋春涛, 林霄, 李懿.二级综合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13) :3069-3071.
[5]曾邦伟, 战榕, 吴小燕, 等.福建省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结果趋势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6) :1098-1100.
[6]温朝阳, 钟玲, 方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调查分析[J].广东医学, 2010, 31 (22) :2979-2981.
目前国内各级医疗单位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范围过大,抗菌药物选用多为头孢类,且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的问题异常突出[1]。近5年骨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展如下。
1 抗菌药物品种选择
文献报道[2],接受手术治疗患者449例,使用抗菌药物的462例,占94.48%,用于预防的334例,占72.29%;用于治疗的128例,占27.71%,药品涉及9大类32种。文献报道[3],50例骨科清洁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均预防性使用抗菌藥物,使用率为100.0%,其中47例为适应征用药,占94.0%,用药种类有5大类13种,主要有二代及三代头孢菌素、头霉素类、喹诺酮类。文献报道[4],2008年组329例中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以术后用药时间过长(27.36%)、选择的药物档次过高(21.58%)和抗菌药物联用不合理(11.85%)为主,使用抗菌药物涉及6大类19个品种,主要为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使用率排前3位的分别是头孢替安(28.14%)、氟罗沙星(20.90%),头孢唑林(8.32%);2009年组392例中以术后用药时间过长(17.09%)、选择的药物档次过高(8.93%)和更换品种不合理(5.36%)为主,使用抗菌药物涉及6大类22个品种,主要为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使用率排前3位的分别是头孢替安(42.31%)、头孢甲肟(13.89%)、氟罗沙星(12.61%)。2009年组一、二代头孢使用率61.11%,明显比2008年组(43.92%)高。调查显示[4],骨科手术患者253例,抗菌药物使用率为100. 00%,用于预防的197例,预防性使用率77.87%;用于治疗的有56例,占22.13%。文献综述[5],试验组抗菌药物种类一、二代头孢菌素占95.35%,氨基糖苷类为0,对照组一、二代头孢菌素占71.42%,氨基糖苷类为31.75%,两组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及时限有明显差异,术后手术部位和其他部位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氨基糖苷类药物不良反应较大,不宜作为常规预防用药的首选。有文献报道[6], 2009年组和2010年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种类无明显变化,抗菌药物种类使用率变化明显,2010年组二代头孢使用率明显比2009年组增高,三代头孢、氟喹诺酮类使用率明显比2009年组降低。
2 临床用药情况
有报道[2]50例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49例在术前30 min-2h给药且为单种用药,仅1例为氨曲南和克林霉素二联用药,说明术前使用抗菌药物的时间和种类98.0%为合理。平均用药天数(包括静脉用药、口服用药及出院带药天数)为(16.0±11.1)d,波动范围为1-53.5d,92.0%为单用药。文献报道[1]462例,使用1种抗菌药物者234例,占50.64%,联用2种抗菌药物者165例占35.71%,联用>3种者63例,占13.63%,其给药方式均为静脉用药,1次/d或数次,个别患者在静脉用药数天后,改为口服给药,使用时间一般约为7d,个别不合理者>24d。有调查显示[4]253例中初次预防用药为术前30 min-2 h的有38例,占15.02%;术后预防用药时间≤72h的有22例,占8.70%;>72h的有231例,占91.30%。国内文献报道[7],试验组术前30 min-2 h内用药者占98.46%,术后用药时限缩短(平均58.34h),术后≤72h停药占84.62%,对照组术前>2h即开始预防用药者占11.11%,术后用药时限明显延长(平均133.71h),≤72h停药仅占12.70%;术后手术部位和其他部位感染发生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耐药监测情况
从骨科感染患者的715份标本中共分离出330株病原菌,分离率较高的病原菌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27.6%)、大肠埃希菌(17.9%)、鲍氏不动杆菌(14.5%)、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1.2%)、肺炎克雷伯菌(9.7%)、铜绿假单胞菌(7.6%),药物敏感试验提示所分离到的病原菌绝大多数呈现多药耐药性,特别是对临床上最常使用的头孢三代和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率[5]。同时,2篇文献药敏试验情况分别为:253例中仅11例为根据药敏试验用药,占4.35%[1];62例中只有24例做了药敏试验,占5.21% [2]。
4 结语
抗生素被骨科临床广泛应用于抗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当中,但其滥用也导致了细菌耐药问题日趋严重[5]。各医院应依据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制定严格的抗菌药物应用细则及管理规定[6]。同时,医师不应过分依赖抗菌药物来预防手术后的感染,而是应该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切实、有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8]。
参考文献
[1]常芳,郝彩琴,李鑫.骨科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1):3401-3419.
[2]陆志华,刘爱萍.医院骨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0):3202-3203.
[3]要慧,赵艳春,李六亿.骨科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调查及成本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1):3399-3400.
[4]刘澍楠,敖建瑜,鲍明燕,等.骨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对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9):3023-3025.
[5]王东振,张晓辉. 骨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3):154-155.
[6]张晓辉. 骨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25):2793-2794.
[7]吴晓燕,邹立新,赵思阳.骨科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8):2859-2860.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调查和自查整改报告
为了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2012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我院成立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小组并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情况进行自查和整改,现汇报如下:
一、调查情况
1、抗菌药物基本情况调查
(1)使用量排名前十位的抗菌药物:注射用头孢替安、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鲁抗)、克林霉素注射液、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利君)、替硝唑注射液、注射用青霉素、庆大霉素注射液、注射用头孢他啶(齐鲁)、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
(2)使用金额排名前十位的抗菌药物:注射用头孢替安、注射用头孢曲松钠(利君)、克林霉素注射液、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鲁抗)、注射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注射用头孢他啶(齐鲁)、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罗氏芬)、注射用阿奇霉素(0.25g)、替硝唑注射液。
(3)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62%,使用强度42DDD。(4)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96.2%。(5)特殊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使用强度为?DDD。
(6)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25.3%,急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45%。
2、抗菌药药物使用中存在以下不合理现象:
(1)抗菌药物使用率偏高,联合用药率过高。虽然我院在相关文件精神指导下,对抗菌药物使用进行了严格控制,目前使用率有了明显下降,但仍然达到62%左右,与目前相关要求仍有一定差距。I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达96%以上,远远高于标准的30%以下。
(2)未按照规范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 医师选用抗菌药物时,往往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3)给药方式和剂量存在问题。目前我院抗菌药物给药方式以静脉给药者比例较高为主,这说明抗菌药物给药方式存在不合理现象。在使用剂量方面存在个别大剂量、超剂量现象。
(4)抗菌药物预防用药时间较长。
(5)预防用药品种选择还没有完全按照卫生部办公厅下发的38号文的规定执行;
(6)更换品种、联合用药依据不充分;(7)仍有越级使用现象。
二、自查整改报告
为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有效地控制感染, 避免菌群失调及防止药物的毒副作用, 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化,提高医疗质量,降低药品不合理支出费用,制订了以下整改措施:
1、抗菌药物品种数量达到限定范围,做到品种结构合理。我院原有抗菌药物50余种,种类较多,删减困难较大。经院长办公会多次遴选,最后保留了疗效好、价格适中,不良反应少,临床常用的35种抗菌药物供临床应用。
2、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根据抗菌药物特点、适应症、抗菌谱,参考国家抗菌药物分级目录,制定了我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明确了各级医师使用权限并认真执行。
3、认真落实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制度。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每月定期对门诊处方和病区医嘱单进行点评,对发现的问题及时上报医务科予以通报,督促整改。对使用量和使用金额前十位抗菌药物进行公示。
4、努力规范清洁切口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科室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用抗菌药物。各科主任认真贯彻落实我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使用抗菌药物有明确的适应症,疗程适当。逐步杜绝长期用药、无适应症用药、联合用药的不良习惯。
5、加大管理措施,加强监督考核,加大奖惩力度。我们给各科室制定药品使用比例,降低药品费用,限制抗菌药物用量,对超比例的科室严格处罚,加大对于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责任人的处理和惩罚力度。
6、加强学习,持续改进。持续加强对医药人员的培训。应使各级临床医师和药剂科工作人员了解各种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作用特点、体内过程(人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适应证、不良反应等, 以便根据上述特点, 结合患者临床特点(感染部位、病原菌种类、临床表现等)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7、尽早确立感染病学诊断,常规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中、重度感染住院病人入院第一天或开始发生感染时(使用抗菌药物前)即应作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轻度感染住院病人、门诊病人可酌情选择进行。取材及送检方法要正确规范。
8、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出来之前,可在临床诊断基础上预测病原体种类,进行经验治疗;试验结果报告后应认真参考试验结果选用药物。抗生素治疗2~3 天后如未见效再更换其它药物。
9、做好病情及用药记录。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在病历上记录患者感染的临床情况及抗生素应用的情况,包括用药原因、疗效、不良反应、耐药情况等。
10、掌握预防用药的适应症和用药时间。明确预防用药的用药时间及疗程。手术预防用药一般用至术后24 小时,最迟不超过48小时。治疗感染用药通常用药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
11、掌握联合用药的指征和原则。二联用药的指征是: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和(或)混合感染;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需长期用药,为避免单一用药而致细菌耐药、二重感染或毒性者。三联或四联用药的指征是:经二联用药疗效不明显的严重或混合感染;大型或污染手术;结核等特殊疾病的联合用药按相应疾病的治疗方案进行。
12、尽量避免在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因易引起耐药菌产生或变态反应。
13、密切监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用药前应详细询问患者过敏史,对必须做过敏试验的药物要严格按规定进行,熟练掌握急性过敏反应的抢救措施,慎用有较明显毒副反应抗菌药物,执行医院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制度。
14、注意特殊生理、病理状态下的用药。儿童、老人、孕妇、肝肾功能减退者应慎用药物,尽量避免使用毒副作用较大的品种,如氨基糖甙类、氯霉素、四环素等。并根据临床情况调整用药方案,如剂量、间隔时间、疗程等
15、加大对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宣传力度,及时对患者和公众进行合理用药的教育,制作宣传栏,让公众真正明白滥用抗菌药物可能导致的细菌耐药性的严重后果,使其懂得感冒、喉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多为病毒感染,这类病应用抗菌药物治疗不仅无效,反而会使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机会增加,以减少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
威海海大医院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自查报告
根据《关于印发古浪县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古卫字〔2011〕117号)文件的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加强组织领导,采取各项措施,对照寻找差距,认真进行整改,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领导高度重视,落实工作责任。接到卫生局 “抗菌药物临床专项整治”等活动的通知后,我所立即成立由院子担任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组织学习领会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订活动实施方案,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为目标,以科室人员高素质、服务高质量、管理高效率为主线,促进全院的文明素质、服务能力和作风建设水平再提高、再跨越,为实现我院全年工作任务与目标提供有力保障。领导小组分解考核项目,落实责任人,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二、落实抗菌药物临床专项工作,我院以院长为第一责任人,领导小组已召开各种会议多场次,传达贯彻卫生局开展各项活动实施方案的工作部署,研究解决我所抗菌药物使用存在问题,制订整治方案。各职能部和临床科室也对照各项活动实施方案的要求,做好自查自纠,落实整改措施,使各项方案有条不紊地进行。
1、在抗菌药物临床专项整治活动中开展抗菌药物使用专项处方点评,了解各科存在问题,制定各科室作用比例和强度。
2、各科室自接到通知之日起,认真排查梳理本科室抗菌药物临 床应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和时间表,及时加以整改。内科系统疾病重点在使用抗菌药物时掌握适应症,认真甄别非细菌感染性疾病。以此作为突破口,努力使抗菌药物使用各项指标能达到要求。
3、层层落实责任,务必取得实效。院长与各科室主任签署责任状,落实责任,按照方案及各科比例要求,科内组织学习,各个医生下达责任,确保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4、建立长效机制,持续改进质量。我院拟利用医院管理系统(HIS)投入使用时机,引进用药及合理用药系统,利用科技手段进行监控,建立合理用药长效机制。
为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规范处方书写,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确保全辖区居民用药安全,经本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领导小组检查、研究总结,形成自查报告,内容如下:
一、自评结果
从自查总体情况来看,本院的抗菌药物使用基本符合要求。具体评价情况为:
(一)自查过程
1、医疗情况
(1)操作规范:通过现场观察和询问的方式了解,医生在接诊病人后,能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包括问诊、检查、处理、会诊、转诊等;护士护理操作规范,严格 “三查七对”,严格无菌操作,且动作熟练。
2.门诊处方抽取情况
(1)、门诊处方平均药种超标。经统计,本院人别处方药数超过5种,有对疾病用药不合理现象,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医生诊疗水平不高,用药缺乏针对性。
(2)、处方书写不规范。主要表现为:处方药品剂型、剂量和使用方法书写不规范,处方有涂改,其原因是医生对处方书写规范要求掌握
不严。
(3)、平均处方药品费用高。其原因一是病情重,用药档次高;二是医生诊疗水平不高,用药缺乏针对性,开大处方。
二、改进计划
1、规范门诊用药和处方书写。具体措施为:(1)加强培训。开展抗生素、激素使用,《基本药物目录》及处方书写规范知识的培训,使本院医务人员掌握抗生素、激素的用药指针及处方规范要求,严格处方书写。(2)加强督查。卫生院成立医疗服务督查小组,定期不定期地对处方、病历等医疗文件进行抽查,发现不合格的及时纠正。在处方规范化方面具体由药房负责,要求药房在给药前认真审查处方书写质量,对书写不规范退回重新书写,并做好记录作为不合格处理。2.严格考核,奖惩坚硬。将门诊用药和处方书写规范纳入考核内容,每月督查组和药房把当月督查情况交财会室,财会室对门诊用药或书写不合格的处方分别按1张扣2元进行处罚。
3.纠正诊疗中用药缺乏针对性、开大处方、用高档药等现象。具体措施为:(1)加强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2)严格奖惩。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计划,我院将长期执行,做好积极发现为题积极上报积极改进,取长补足,并请县抗菌药物联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给我院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选取我院2012年全年出院的4256例患者资料作为调查对象。
1.2 方法
记录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 同时根据患者病案记录的疾病诊断、治疗方案、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信息进行记录和统计, 至少3名医师组成调查小组按照《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1]中提出的标准进行详细查阅和记录。
2 结果
4256例患者中2686例 (占63.11%) 应用, 使用率最高的为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及喹诺酮类。预防性用药1643例 (占61.17%) , 治疗性用药1043例 (占38.83%) 。手术科室预防性用药1300例 (占79.12%) , 非手术科室预防性用药343例 (占20.88%) 。463例曾进行病原学检查, 送检率为17.24%, 其中208例检出存在病原菌, 检出率44.92%, 检出菌多为常见病菌如白色念珠菌、肺炎克雷伯菌等。术前用药时间≤2h 1701例 (占63.33%) ;术后≤24h停药156例 (占5.81%) , 术后3~7d停药1812例 (占67.46%) , 术后>7d停药718例 (占26.73%) 。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63.11%, 而预防性使用的抗菌药物就占61.17%, 在《抗菌原则》中明确指出如果手术区域无污染情况发生, 且术后患者未出现严重的感染情况则通畅无需使用抗菌药物进行预防感染, 而医院往往为了避免术后感染情况的发生, 在不必要的情况下预防性使用了抗菌药物, 这是导致抗菌药物使用过度的主要原因, 这一点在手术科室尤为常见。本次调查显示, 抗菌药物的种类方面, 广谱抗菌药物的应用最多, 这除了导致患者肠道菌群失调以外, 同时还容易导致抗药菌株的产生, 不但增加了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同时还增加了发生医源性感染的可能。
在病原学检查方面来看, 标本送检率较低, 仅为17.24%, 而且在送检标本中的检出率也仅为44.92%, 考虑原因可能是由于患者在入院前已经自行服用了部分抗菌药物, 导致病原学检查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在采集标本时未按照规范要求进行采集导致标本出现误差也是导致检出率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我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3.11%, 超过《2011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中规定的医疗机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的要求。手术科室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时间都能控制在术前30min~2h, 但术后使用抗菌药物时间延长, Ⅰ类切口术后停药时间平均为4.5d, Ⅱ类切口术后停药时间平均为8.3d, Ⅲ类切口术后停药时间平均为4.4d, Ⅰ、Ⅱ切口停药时间严重超出《围手术期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合理评价标准》Ⅰ类切口不用或24h停药, Ⅱ类切口用药48h内停药要求[2]。
部分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多数均为经验用药, 未能根据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性用药且更换频繁, 使用的抗菌药物起点高, 导致破坏了自身的菌群生态平衡, 降低了致病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这不但对医院感染起不到有效的预防作用, 还会引起因耐药菌的产生而造成的医院感染。
改进措施: (1) 成立以医务科、药剂科、质控办、感染管理办组成的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小组, 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相关培训。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与科室质量管理挂钩, 由科室负责人将各项管理要求落到实处。 (2) 我院是二级甲等综合医院, 虽然已成立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且开展了相关工作, 但临床微生物小组技术力量薄弱, 分离、培养、鉴定细菌病原学及药敏试验能力有限, 希望医院领导能安排相关人员外出进修学习, 提高微生物鉴定水平。 (3) 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 严格按照《抗菌药物分级目录》[3]合理选择应用抗菌药物, 严格遵循临床会诊制度, 以确保抗菌药物使用安全、合理、经济、有效, 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率控制在60%以下。
参考文献
[1]杨平满, 周建英.常见多重耐药菌的耐药机制及预防对策[J].中国医学感染学杂志, 2008, 16 (12) :1434-1437.
[2] Ichimiya T, Yamasaki T, Nasu M.In-vitro effects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on Pseudomonas aeruginosa biofilm formation[J].Antimicrob Chemother, 2009, 34 (3) :331-341.
[关键词]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中图分类号] R725.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3-89-01
呼吸道感染是小儿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之一,发病率高,可引起全身各脏器损害,病情较为严重,容易反复发作,病程较长,迁延难愈,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1]。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许多抗菌谱广的新品种不断进入临床,抗菌药物在治疗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中应用较为广泛,相应的也就出现了不合理用药的问题,且这种不合理用药现象给患儿、家庭和社会带来的不良后果等问题也日趋严重。为避免抗菌药物使用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现对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收治的360例资料完整的急性上呼吸道患儿用药处方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60例均为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该组患儿具有完整的病历记录,所有病例均符合2006年第10届全国小儿呼吸病学术会议制订的急性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3个月内无呼吸道及消化道感染史,既往无心脏病史,无严重的肝、肾疾病及肌肉疾病,无中毒性脑病,不伴有其他感染性疾病如肝炎、肾炎或肠炎等及电解质紊乱。其中男192例,女168例;年龄6个月~5歲,平均(3.2±0.2)岁。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360例患儿病历处方中的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调查内容包括抗菌药物品种、用量及用药时间、给药途径、联合用药、实验室检查等。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的用药情况
该组患儿中有252例患儿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0.0%,其中一联用药116例,占32.2%;二联用药109例,占30.3%;三联用药19例,占5.3%;四联用药有8例,占3.2%;无四联以上抗菌药物联合用药情况。
2.2 抗菌药物的应用种类
用药频度排序列前3位的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阿奇霉素、青霉素G。见表1。
2.3 抗菌药物选择的依据
对体温>38℃的286例患儿,抗菌药物使用241例,占84.3%。体温正常的74例患儿,抗菌药物使用11例,占14.9%。
白细胞正常值范围是(4.0~10.0)×109/L,白细胞升高的患儿157例患儿,抗菌药物使用157例,占100%。白细胞正常的203例患儿,抗菌药物使用95例,占46.8%。有并发症(如中耳炎、淋巴结炎)的50例患者均使用抗菌药物,占100%。
2.4 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及疗效评价
该组患儿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共209例,占82.9%;静脉给药联合口服用药35例,占13.9%;口服用药8例,占3.2%;无口服、静脉联合用药及肌内注射给药病例。252例患儿经治疗后治愈143例,占56.8%;好转79例,占31.3%;无效30例,占11.9%;无死亡病例。不合理用药情况主要有无指征用药、给药途径不当、用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等。
3 讨论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常见症状有流涕、鼻塞、咽痛、咳嗽、发热等。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感染占90.0%以上,主要有鼻病毒、流感病毒、腺病毒及柯萨奇病毒等,抗生素非但无效,还可引起菌群失调,有利于病菌繁殖[2]。由于其病程较长,病情较重,且儿童处在成长阶段,该病极容易影响儿童的健康发育。初期治疗以休息、对症及抗病毒为主,但病情加重,容易诱发各种感染,这时可选用抗菌药物治疗[3]。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儿科抗生素用量最多、最不规范的疾病之一,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70.0%,明显高于卫生部规定的50%使用率的标准,这是不合理的。用药频度排序列前3位的为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阿奇霉素和青霉素G,大环内脂类抗菌药物具有半衰期长、生物利用度好、血药浓度高的优点,对支原体、衣原体、细菌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疾病有较显著的临床疗效。结果还显示抗菌药物的使用存在二联、三联、四联的现象,这也是不合理的,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通常为轻、中度感染,很少出现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混合感染的现象。因此,一般没有联合用药的指征[4]。且该组患儿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主要是静脉给药,既浪费了资源,又增加了患儿的痛苦,违背了儿科药物治疗原则[5]。综上所述,笔者所在医院存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不合理用药现象,建议医院出台相关的文件,加强医院对抗菌药物的管理,着手遏制抗菌药物的滥用。
[参考文献]
[l] 盂黎辉,董宅坤.儿科门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2009,6(1):24-26.
[2] 李霞.我院儿科门诊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9):150-151.
[3] 邱芝青,谢丽明,谢华金.儿科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抗生素应用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1,4(17):4-5.
[4] 赵亚琳.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抗生素应用情况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4):121.
[5] 王春富,董得时,高森.门诊呼吸内科抗菌药物用药分析[J].中外医疗,2009,9:117-118.
为进一步加强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有效控制细菌耐药,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现将我院12月份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调查反馈如下:
一、统计结果:
2011年12月份出院患者1743份实查1396份。
1、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89.5%;
2、治疗使用抗菌药物构成比:49.6%;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构成比:39.9%; 3、12月份细菌学检查133份(儿科支原体检查),送检率19.2%。
二、结果分析:
1、从调查情况来看:我院抗生素使用率89.5%,明显超标(二级医院<60%)其中治疗使用49.6%,预防使用39.9%。
2、12月份标本送检率19.2%,大多科室医生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多数均为经验用药,未能根据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性用药且更换频繁。
三、改进措施
1、成立以医务科、药械科、感梁管理科组成的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小组,组织全体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相关培训。将抗菌药物合理应用与科室质量管理挂钩,由科室负责人将各项管理要求落到实处。
2、我院是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虽然已成立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且开展了相关工作,但临床微生物小组技术力量薄弱,分离、培养、鉴定细菌病原学及药敏试验能力有限,希望医院领导能安排相关人员外出进修学习,提高微生物鉴定水平。
3、根据病人的病情需要,严格按照《抗菌药物分级目录》合理选择应用抗菌药物,以确保抗菌药物使用安全、合理、经济、有效,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率控制在60%以下。
院感科
为了搞好基本药物采购和使用工作,我院组织医务、药剂等相关科室人员根据要求,对本单位基本药物采购和使用工作情况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结果汇报如下:
一、基本药物采购使用情况
1、基本药物采购情况
按照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要求,采购药品必须进进全省集中招标采购平台,严格实行网上集中采购。
2、基本药物实施情况
我院配备使用基本药物的价格和医疗保险给付都是按现行药品价格和基本医疗保险给付等政策规定执行。
3、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情况
我院制定了院内基本药物相关制度和基本药物遴选相关规定,并定期对全体医务人员进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相关知识进行培训。同时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对基本药物制度进行大力宣传,宣传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意义。
二、存在问题
1、基本药物品种少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明显狭窄,基本药物目录药品品种过少,不能满足临床用药,部分临床使用频繁,疗效可靠药品,及大量妇产科用药未能列进基药目录,给日常诊疗带来诸多不便。我院服务群体主要是当地五万多参加合作医疗农民,国家基本用药目录与农村合作医疗用药目录严重脱节。
2、供货配送不及时或缺货
大部分因为供货单位配不及时或缺货,采购网上平台上国家和省确定的基本药物采购目录上有货,但点击后却没有,且配送不及时,造成临床断药,给患者带来不便。
3、部分群众对基本药物种类不满意
由于部分基本药物缺货或种类不全,医生用药习惯和老百姓用药偏好,造成目录实施困难,部分患者来就医购药时,对基本药物的种类不满意,认为基本药物的种类太少,不能满足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要求。
三、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建议
1、加强对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工作的领导,继续加大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及药物零差率销售工作的宣传力度,要像农村合作医疗及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一样,使党的惠民政策深进民心,让老百姓真真感觉到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带来的实惠。
2、加强药物网上集中采购平台的价格治理,把住进进口,同时监管好各基层卫生院的药物零差率销售价格。建议上级价格主管部分能否对同一品种、同一规格、同一数目的药物不论生产厂家,应执行同一价格。
3、拓宽基本药物目录,从目前公布的种基本药物目录来看,临床用药范围狭窄。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如妇科、儿科、手术类等用药品品种贫乏,百姓日常所需的常用药较少,上级主管部分应组织专家组从百姓常用药及地方用药习惯、民族用药习惯等方面考虑,兼顾地域性、地方多发病、常见病的需要,论证基本药物品种的范围,及时增加临床用药品种,从而满足人民群众看病、购药的需求。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老年患者的出院病历331例, 其中男178例, 女153例;年龄65~98岁;住院天数5~43d。
1.2 方法
记录患者的用药种类、药名、剂型、剂量、给药途径、联合用药的种类及是否有病原学检查和药敏实验 (局部用药、抗结核药及抗真菌药用药不计) 。采用日规定剂量 (DDD) , 计算药物DDD数 (DDDs) =药物的总消耗量/该药DDD值, 药物利用指数 (DUI) =DDDs/实际总用药天数, 以此评价抗菌药物使用频度的合理性, 规定DUI≤1.0为合理, DUI>1为不合理用药[1]。DDD值根据《新编药物学》 (第17版) 和《中国药典》 (2010版) 成人每日平均维持剂量确定。未收载的其他药品按药品说明书推荐剂量来确定。
2 结果
331份病历中, 有207份使用抗菌药物, 使用率为62.5%, 其中单一用药占40.1%、二联用药占53.1%、三联以上用药占6.8% (见表1) 。使用的抗菌药物, 共计6类25种, 按用量排序为:β-内酰胺类 (14种) 、喹诺酮类 (4种) 、硝基咪唑类 (3种) 、大环内酯类 (2种) 、克林霉素 (1种) 、氨基糖甙类 (1种) 。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25份, 占使用抗菌药物的12.1%。抗菌药物使用频率在前15位的情况见表2。
3 讨论
分析统计结果, 我院老年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在以下几方面有不合理现象。
3.1 联合用药
老年患者抗感染治疗应尽量单一用药, 而我院联合用药比例高达59.9%。联合用药和抗生素使用过多, 容易导致体内菌群失调, 是老年人二重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还会增加细菌的耐药性和发生药物不良反应[2]。
3.2 用法用量
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排名前15位品种, 大部分药品DUI>0.8, 说明用药日剂量多接近或超过成人用药最高日剂量, 且大多采用1次/d的方式给药。老年人肝肾功能的生理性减退, 血浆蛋白含量降低, 致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排泄降低, 不根据肝、肾功能情况调整药量和给药间期, 极易发生ADR, 导致不良后果[3]。
3.3 药敏试验
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中, 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得低于30%[4]。而我院细菌学检查和药敏检查数仅占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患者的12.1%。细菌学检查是临床明确感染源和选用、更换抗菌药物的可靠依据。根据细菌学检查和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 才使抗感染治疗更具有针对性, 还能避免细菌产生耐药性。
总之, 我们在治疗老年感染性疾病时, 应根据老年人生理特点和个体实际情况, 合理选择应用抗菌药物, 注意合适剂量和疗程, 根据微生物的药效试验, 及时调整经验用药, 防止滥用药物, 以避免药物不良反应。以最少、最安全的用药达到最理想的治疗目的。
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增强医师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意识。方法 随机抽取出院病历331份, 采用规定日剂量 (DDD) 和药物利用指数 (DUI) 分析评价老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结果 331份出院病历中, 207份使用抗菌药物, 共计6类25种, 有一种药品DUI>1, 其余药品DUI<1。结论 老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有不合理现象, 需要注意规范抗菌药的应用及个体化用药等问题。
关键词:老年人,抗菌药,药物利用指数
参考文献
[1] 汤建华, 项保利, 张志华, 等.35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药物利用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2, 32 (1) :56-59.
[2] 杨宝峰.药理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380-381.
[3] 赵光纯, 张艳丽.38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2, 32 (1) :73-74.
为积极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在区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督察下,我院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国国家处方集》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结合“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工作,重点加强围手术期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并根据我院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细致的自查工作,现将工作总结汇报如下:
一、自查结果:
1.我院门诊抗菌药物处方与住院抗菌药物使用比例超出了《XX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所规定的范围,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强度也稍有偏高。
2.我院抗菌药物品种(含口服剂型)共计31种,未超出《XX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所规定的抗菌药物品规的范围。
二、已按照相关政策和区卫生局指示精神,制定了相应的院内规章制度。
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相关政策以及区卫生局指示精神,我院根据实际情况,先后制定了《XX医院抗菌药物分级原则》,为进一步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根据已制定的规章制度,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积极推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工作。我院根据已制定的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相关制度,进一步贯彻落实区卫生行政部门关于此项工作的指示精神,结合“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将具体工作深入细致开展到临床实际工作中,已理论为基础,结合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不断自查整改,努力完善相关细节,严格执行分级原则和实施细则,为使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达到实际效果
四、加强合理用药和细菌耐药监测工作。
规范临床合理用药,结合原来我院合理用药相关管理制度,不断改进和完善合理用药工作的实施,并努力做好细菌耐药监测工作,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和理论保障。
五、努力提高医务人员合理用药水平。
我院定期组织临床医务人员进行合理用药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合理用药知识培训,并注重加强对基层医务人员的培训,以切实提高全院医务工作者的合理用药意识和知识水平,努力促进临床规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XX医院药剂科
2011-8-15
关于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的自查报告
根据《响水县卫生局转发卫生部办公厅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的具体要求,我院立即认真落实,进行自查自纠,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为加强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提高合理应用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我院成立以院长贾硕林为组长的抗菌药物使用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响水县中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综合治理工作实施方案》,随后,医院组织中层以上干部、护士长、临床医生、药师等140余人召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动员大会,贾硕林院长与各临床科室主任签订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目标责任书。重点对我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及管理方面进行规范。
1、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情况调查,对抗菌药物品种、剂型、规格、使用量、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外科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等做了调查;
2、开展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全员培训;
3、对抗菌药物的使用采取分级制度。
二、现将我院在抗菌药药物使用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列出如下:
1、抗菌药物使用率过高,联合用药率过高。我院在相关文件精神指导下,今年对抗菌药物使用进行了严格控制,目前使用率有了明显下降,每月门诊抗生素处方占总处方再25%左右,住院在65%左右,但与相关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2、无指征用药。临床工作中,医师掌握抗菌药物应用的适应证过宽,抗菌药物被滥用。如在门诊,即使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也较广泛地应用抗菌药物;有的临床医师一旦发现患者有发热现象,便开始应用抗生素,而不做相应病原学检查。
3、预防用药过多。手术患者抗菌素使用率过高,外科系统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也相对较高。
4、给药方式和剂量存在问题。目前我院抗菌药物给药方式以静脉给药者比例较高为主,这说明抗菌药物给药方式不合理。
综上所述,不应凭经验选用抗生素,应当把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作为重要依据确定或改换药物(但我院因无细菌培养室无法进行监测,院部正在积极筹措准备中医院南迁后建立)。且要以口服给药为主。为避免抗菌药的不合理应用,就要注意药物的适应证、配伍、个体差异联合用药,以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三、整改措施
1、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纳入医疗质量管理,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监督管理;增强医务人员的知识培训,熟悉药物的适应证、抗菌活性、药动学等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2、目标 抗菌药品种不得超35种
根据医院制定的专项整治方案,进一步加强医院抗菌药物采购工作管理,整治结束后,医院抗菌药物购进目录不能超过35种。全院住院病员使用抗菌药物控制在60%以下,门诊病员抗菌药物使用控制在20%以下。住院病员使用抗菌药物的病原菌标本送检率达30%以上。手术科室Ⅰ类切口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控制在30%以内,用药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均在术前30分钟—2小时内使用。
3、加大宣传力度,让全民意识到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切实做到抗生素合理应用。
4、结合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和新农合切实加强合理用药的考核工作。
四、处罚情况
每月对全院临床医师的处方及病历进行抽查、点评,并将点评结果进行汇总分析。
1、对抗菌药物超常使用采取预警制度。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对每月使用总量前十名的抗生素进行监测,必要时限制采购。
2、对存在不合理用药的问题,进行限期整改;
3、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前十名医师,医院简报通报,并计入考核。
4、对无适应症使用抗菌药物的当事人按抗菌药物实际价格的20%进行处罚。若发生3次者经抗菌药物专项整治领导小组研究,停止当事人3—6月处方权并待岗处理,并作为聘职晋升缺陷管理的依据。
总之,医务人员要充分认识到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重要性。认真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逐步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转入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持续改进。
响水县中医院抗菌药物专项整治领导小组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随机抽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份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出院病历共2945份。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设计调查表,包括患者一般情况、临床诊断、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包括药物名称、使用天数、使用目的、联合用药、分线使用)病原学送检及院内感染情况、住院天数等。根据出院病例记录逐项填写,再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一般情况
2945例住院患者中,男性1122例、女性1823例,年龄从23d龄到89岁,平均43.3岁。住院天数最短1d,最长90d,平均8.3d。其中职工医保1045人,平均住院费用3045.2元,居民医保372人,平均住院费用2024.3元,农村合作医疗1528人,平均住院费用416.4元。
2.2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2.2.1抗菌药物使用率
2945例患者中,1947例使用了抗菌药物,全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6.1%,使用居前三位的科室为儿科、外科、内一科,见表1。
2.2.2联合用药率及分级使用率
1947例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中,单一用药占74.6%,二联用药占24.4%,三联用药占1%;使用非限制类药物占28.2%,使用限制类药物占占70.7%,使用特殊药物占1.1%。见表2。
3讨论
3.1抗菌药物使用率
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6.1%,这与卫生部要求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的标准尚有差距[1],但低于全国平均使用率(68.9)%[2]。其中外科、儿科抗菌药物使用率≥90%。
3.2预防用药率及围术期用药
我院预防用药率48.6%,所占比例较高,儿科患者中急性气管-支气管炎和上呼吸道感染占50.3%,抗菌药物使用率98.8%,而此类疾病大多为病毒感染,无需常规使用抗菌药物;外科、妇产科围术期用药率96.3%,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率93%,其中48.5%为二联用药,平均使用天数为8.2d。《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规定: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术前0.5~2h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h,或失血量大(>1500mL),可手术中给予第2剂。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h,总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h,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h[3],我院的围术期用药大多与规定不符,用药时间及方式均不合要求,且与卫生部要求的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比例不超过30%的标准尚有明显差距[1]。
3.3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临床医师可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患者需要应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经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名[3]。我院有《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实施细则》,细则规定:住院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为非限制类药物,主治医师权限为非限制类及限制类药物,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权限为所有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病情需要,按临床用药方案需要限制类或特殊类抗菌药物治疗时,需要有药敏结果证实,若无,应由高级职称医师签名,无高级职称医师科室由科主任或有感染专科医师会诊记录。虽有规定,但执行不到位,我院的住院医师及主治医师均有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且使用时间均超过1d;全院的病原学送检率11.5%,明显低于卫生部要求的30%的标准[1],而限制类及特殊类药物使用率为71.8%,大部分未经药敏证实。
3.4给药次数
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最大地发挥药效,杀灭感染灶病原菌,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相结合的原则给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β内酰胺类、红霉素、克林霉素等消除半衰期短者,应一日多次给药[4]。但病例中存在较多的青霉素、头孢呋辛钠、头孢哌酮钠、头孢哌酮舒巴坦、克林霉素1次/d静脉滴注,不能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属不规范用药;尚有预防用药头孢曲松每日3次的情况,亦属不规范用药。头孢曲松的半衰期为8h,用法为:一般感染,每日1g,一次肌内注射或静注;严重感染,每日2g,分2次给予[5]。
3.5妇产科用药
我院妇产科抗菌药物使用起点低,一线抗菌药物使用率90.8%,二线使用率9.8%,无三线用药;单用75.8%,二联用药率24.2%,无三联用药,医院感染率0.9%。说明并非抗菌药物越高级,越昂贵就越好,只要选用有针对性的抗菌药物即可达到有效预防或降低感染的目的。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预防和降低医院感染的关键,自上世纪40年代抗生药物问世以来,治疗各类感染症,包括医院感染,主要依赖抗菌药物,但在大量使用抗菌药物的过程中,耐药菌大量产生,尤其是近年来多重耐药菌已经逐渐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早有学者认为医院如不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和不实行合理用药制度,就根本谈不到控制医院感染[6],可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在控制医院感染上是很重要的。现在卫生部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为期三年的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随着此项活动的不断深入进行,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必然会得到明显的改善。因此医院管理部门要足够重视,临床各方面要积极参与,加强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培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完善考核制度亦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多方参与,才能确保用药安全、经济、有效。
摘要:目的 探讨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合理性。方法 随机抽查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份出院病历共2945份,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1947例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率66.1%,治疗用药率51.4%,预防用药率48.6%,单一用药率74.6%,二联用药率24.4%,三联用药率1%;病原送检率为11.5%,医院感染率1.3%。结论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是全社会的问题,要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制度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率。
关键词: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S].2011.
[2]韩金红,李雅,刘国英,等.基层二级医院感染因素分析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8):978-98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抗菌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2004.
[4]徐婉丽,郑兴荣.950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9,19(21):2950-2952.
[5]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61.
(一)预防用药目的
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二)预防用药原则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表1-1)、手术创伤程度、手术部位细菌污染机会和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菌药物。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
1.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部位为人体洁净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2.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通常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Ⅲ类切口):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4.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切口):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术后继续,此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表1-1手术切口类别
切口类别
Ⅰ类切口(清洁手术)
定义
手术不涉及炎症区,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Ⅱ类切口(清洁-污染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
咽部手术、胆道手术、子宫全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等
Ⅲ类切口(污染手术)
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术,包括:手术涉及急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物有明显溢出污染;新鲜开放性创伤但未经及时扩创;无菌技术有明显缺陷
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Ⅳ类切口(污秽-感染手术)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手术
注:本指导原则均采用以上分类。而目前我国在病历首页中将手术切口分为三类,其Ⅰ类与本指导原则中Ⅰ类同,Ⅱ类相当于本指导原则中Ⅱ、Ⅲ类,Ⅲ类相当于本指导原则中Ⅳ类。参考本指导原则时应注意两种分类的区别。
(三)抗菌药物品种选择
1.根据手术切口类别、可能的污染菌种类及其对抗菌药物敏感性、药物能否在手术部位达到有效浓度等综合考虑。
2.选用对可能的污染菌针对性强、有充分的预防有效的循证医学证据、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适当的品种。
3.应尽量选择单一抗菌药物预防用药,避免不必要的联合使用。预防用药应针对手术路径中可能存在的污染菌。如心血管、头颈、胸腹壁、四肢软组织手术和骨科手术等经皮肤的手术,通常选择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药物。结肠、直肠和盆腔手术,应选用针对肠道革兰阴性菌和脆弱拟杆菌等厌氧菌的抗菌药物。
4.对某些手术部位感染会引起严重后果者,如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人工关节置换术等,若术前发现有MRSA定植的可能或者该机构MRSA发生率高,可选用万古霉素预防感染,但应严格控制用药持续时间。
5.不应随意选用广谱抗菌药物作为围手术期预防用药。鉴于国内大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高,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四)给药方案
1.给药方法:给药途径大部分为静脉输注,仅有少数为口服给药。
静脉输注应在皮肤、黏膜切开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在输注完毕后开始手术,保证手术部位暴露时局部组织中抗菌药物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沾染细菌的药物浓度。万古霉素或氟喹诺酮类由于需输注较长时间,应在手术前2小时开始给药。
2.预防用药维持时间: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给药一次即可。如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倍以上,或成人出血量超过1500ml,术中应追加一次。清洁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心脏手术可视情况延长至48小时。清洁-污染手术和污染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污染手术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延长用药时间并不能进一步提高预防效果,且预防用药时间超过48小时,耐药菌感染机会增加。
(五)常见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附录2)
附录2 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预防应用的品种选择手术名称
切口类别
可能的污染菌
[1,2]
抗菌药物选择 脑外科手术(清洁,无植入Ⅰ 物)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高发医疗机构的高危患者可用万古霉素
[3]脑外科手术(经鼻窦、鼻腔、Ⅱ、Ⅲ 口咽部手术)
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属,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单用或加甲硝口咽部厌氧菌(如消化链球菌)
唑,或克林霉素+庆大霉素
[3]脑脊液分流术 Ⅰ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MRSA感染高发医疗机构的高危患者可用万古霉素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3]
[3]脊髓手术 I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眼科手术(如白内障、青光Ⅰ、Ⅱ 眼或角膜移植、泪囊手术、眼穿通伤)
头颈部手术(恶性肿瘤,不Ⅰ 经口咽部黏膜)
头颈部手术(经口咽部黏Ⅱ、Ⅲ 膜)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局部应用妥布霉素或左氧氟沙星等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4]
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属,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单用或加甲硝唑,口咽部厌氧菌(如消化链球菌)
或克林霉素+庆大霉素
[4]颌面外科(下颌骨折切开复I 位或内固定,面部整形术有移植物手术,正颌手术)耳鼻喉科(复杂性鼻中隔鼻成形术,包括移植)
乳腺手术(乳腺癌、乳房成Ⅰ 形术,有植入物如乳房重建术)
胸外科手术(食管、肺)
Ⅱ Ⅱ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3]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链球菌属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3]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3]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革兰阴性杆菌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3]心血管手术(腹主动脉重IⅠ 建、下肢手术切口涉及腹股沟、任何血管手术植入人工假体或异物,因缺血行下肢截肢术,心脏手术、安装永久性心脏起搏器)肝、胆系统及胰腺手术、Ⅱ、Ⅲ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第二代头孢菌素,MRSA感染高发医疗机构的高危患者可用万古霉素
[3]
革兰阴性杆菌,厌氧菌(如脆弱类杆菌)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霉素类
[3]胃、十二指肠、小肠手术、Ⅱ、Ⅲ 革兰阴性杆菌,链球菌属,口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头霉素类
[3]
咽部厌氧菌(如消化链球菌)结肠、直肠、阑尾手术、Ⅱ、Ⅲ
革兰阴性杆菌,厌氧菌(如脆弱类杆菌)经直肠前列腺活检
(5)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甲硝唑
[3]
Ⅱ 革兰阴性杆菌 革兰阴性杆菌
氟喹诺酮类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氟喹诺酮类
[3]
[4]
[4]泌尿外科手术:进入泌尿Ⅱ 道或经阴道的手术(经尿道膀胱肿瘤或前列腺切除术、异体植入及取出,切开造口、支架的植入及取出)及经皮肾镜手术
泌尿外科手术:涉及肠道的Ⅱ 手术
有假体植入的泌尿系统手Ⅱ 术
经阴道或经腹腔子宫切除Ⅱ 术
羊膜早破或剖宫产术
Ⅱ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氨基糖苷类+
革兰阴性杆菌,厌氧菌 葡萄球菌属,革兰阴性杆菌
甲硝唑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或万古霉素
革兰阴性杆菌,肠球菌属,B组链球菌,厌氧菌
革兰阴性杆菌,肠球菌属,B组链球菌,厌氧菌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经阴道加用甲硝唑),或头霉素类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加用甲硝唑
[3]
[3]
[3]
[3]人工流产-刮宫术 引产术
Ⅱ、Ⅲ
会阴撕裂修补术
链球菌,厌氧菌(如脆弱类杆菌)
革兰阴性杆菌,肠球菌属,链球菌属,厌氧菌(如脆弱类杆菌)皮瓣转移术(游离或带蒂)或植皮术
关节置换成形术、截骨、骨Ⅰ 内固定术、腔隙植骨术、脊柱术(应用或不用植入物、内固定物)外固定架植入术
Ⅱ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链球菌属
Ⅰ、Ⅱ
截肢术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链球菌属,革兰阴性菌,厌氧菌
Ⅱ
开放骨折内固定术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链球菌属,革兰阴性菌,厌氧菌
注:[1]所有清洁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用药,仅在有前述特定指征时使用。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加用甲硝唑
[3][3]
Ⅱ 革兰阴性杆菌,肠球菌属,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加用甲硝唑
[3]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加用甲硝唑
[3]
Ⅱ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链球菌属,革兰阴性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链球菌属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3]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MRSA感染高发医疗机构的高危患者可用万古霉素
[3]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
[3]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或加用甲硝唑 [2]胃十二指肠手术、肝胆系统手术、结肠和直肠手术、阑尾手术、Ⅱ或Ⅲ类切口的妇产科手术,如果患者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可用克林素霉+氨基糖苷类,或氨基糖苷类+甲硝唑。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自查报告】推荐阅读:
抗菌药物临床培训10-02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培训---考核试题11-13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书09-22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11-10
新宁县中医医院合理用药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06-13
抗菌药物管理登记06-01
抗菌药物整治总结06-30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06-10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试题06-16
抗菌药物层级培训试题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