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科高频电刀的作用论文

2024-11-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口腔科高频电刀的作用论文(通用8篇)

口腔科高频电刀的作用论文 篇1

采用瑞士康特齿科集团生产的“PerfeCt‘rCS完美组织修形系统高频电刀”。

二、一般资料

48例为近2年来口腔门诊患者,患者无血液疾病,病种如下:阻生齿盲袋切除7例,豁膜小肿物切除了例,牙眼瘤切除3例,齿槽骨整形1例,龋洞牙眼息肉切除7例(5例失活、1例充填、1例封消毒棉),牙眼切除19例(9例修复需要、5例充填需要、1例失活、1例阻生齿拔除后切除瘫痕牙眼、3例拔牙),儿童恒牙完全阻生眼切助萌1例、瘩管搔刮1例、牙眼止血1例,埋伏阻生赫膜切割1例。

三、结果

除两例肿物切除(l例高血压、1例创面大)缝合外,余肿物切除未缝合。软组织切割或切除后止血好,术后无出血,均当时行修复或牙体充填、失活、外科治疗。

讨论

一、高频电刀工作原理

传统手术刀软组织切除缺点:进刀不便、术中出血多、术后出血不可避免,需缝合、缝合不便、牙眼置塞治剂,修复或牙体治疗需再次复诊。而高频电刀是将高频电刀无线电电波能量聚集于电刀将其经过的组织细胞蒸发、气化达到切除目的,高能量使血管组织蛋白凝固,防止出血(即刻止血)使术野清晰、千净,使微生物一并蒸发达到术区消毒、术区术后反应小。术后一般不用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术中根据所需选择切割、凝血档。如果电波输出,强度调节适中,用电刀切除牙跟组织将毫无阻力,并获得整齐、精确的效果

二、高频电刀在软组织手术中的具体应用:

1.切除阻生齿盲袋7例:传统手术切除进刀不便,术中出血多、有些部位术后缝合操作极不便、止血效果差、须拆线而高频电刀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2.牙眼切除19例:劈裂牙或龋坏致牙体缺损达眼下3mm需桩冠修复的,高频电刀切除牙眼暴露根面可即刻止血、术野清晰、即刻开桩修复,不用约诊。5例楔状缺损或伴继发龋坏达酿下,高频电刀切除牙眼后即刻充填1例失活。1例患者右下阻生齿拔除后愈合欠佳47的远中牙跟瘫痕愈合,低凹、硬、颜色发白,易嵌塞,患者感觉极不舒服,高频电刀切除后恢复正常,该部位如用传统手术切除、止血很成问题。1例患者残根根面覆盖部分牙眼,2例几乎全部覆盖根面,高频电刀切除牙眼后拔除。

3.肿物切除7例:私膜较小肿物切除可采用高频电刀,术后不用缝合,免去复诊拆线。1例舌腹部肿物,直径lmm,电刀切除后并止血[愕、颊戮膜肿物各2例(咬合线白色条索状增生、硬)。本文中1例直径Zcm的颊薪膜息肉样肿物电刀切除后,因患者有高血压为防万一缝合2针。一产妇下唇肿物(病理:毛细血管瘤):怀疑有慢性炎症采用电刀切除,因创面大、缝合。

4,牙眼息肉切除7例:3例即刻封失活。

5.牙跟瘤切除:3例,同牙眼切除。免去了术后局部置牙周塞治剂一周的传统做法。

6.薪膜切割1例:完全埋伏阻生的牙齿,高频电刀切开,术中出血极少。

7,牙槽骨整形:1例患者右下阻生齿拔除时舌侧骨板折断复位,之后三周有骨尖形成,牙槽戮膜疼痛。电刀切开,骨尖去除后用高频电刀止血。因该位置靠后、低,用传统方法切开、缝合很难操作。

8.儿童恒牙完全阻生眼环切助萌1例。

9.疹管搔刮术1例。

10.让血1例。n.系带延长术、牙冠延长术、牙体预备后牙眼止血、排眼、服用药物牙眼增生切除术、正畸牵引埋伏阻生的牙等。

口腔科高频电刀的作用论文 篇2

根管治疗学和义齿修复技术的发展,使得更多的残根得以保存,并通过桩核冠恢复其形态、功能。但是,牙龈增生、牙体组织缺损至龈下是残根修复中常见的问题,直接影响到修复的效果。因此,对增生的牙龈、缺损至龈下之残根的周围牙龈组织的处理是非常必要的[1]。高频电刀切除牙龈组织止血好,易于控制牙龈切除后的形态,并可以立即进行修复治疗。自2004年以来,我们对合并牙龈增生、缺损至龈下之残根采用高频电刀龈切除术、冠延长术后进行桩核冠修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04年至2006年12月在我院口腔科门诊就诊的患者31例,男性17例,女性14例,年龄45岁~79岁,共34颗残根。其中牙龈增生覆盖部分根面的11颗,牙根缺损至龈下(≤2mm)23颗,具体情况见表1。

1.2 修复方法

在修复前常规拍摄X线牙片,进行根管治疗,根管治疗后2周,牙根无任何症状后,进行牙龈的处理和桩核冠修复。

1.2.1对牙龈增生覆盖部分根面的11颗残根,用高频电刀切除覆盖到根面的牙龈,并进行桩核预备,取模,用牙周塞制剂暂封根管口和牙龈创面。预约一周后试戴桩,全冠基牙预备,取模,完成义齿。

1.2.2对牙根缺损至龈下(≤2mm)的23颗残根,用高频电刀沿牙根环形切除高于根面周围的牙龈,暴露牙根断面至龈上1mm~2mm,修整牙龈形态。随后完成桩核冠的制作,方法同1.2.1。

1.3 疗效评价

观察时间:术前、修复后3个月、修复后1年检查牙龈及修复体情况。检查内容:修复体固位、边缘密合度、牙龈颜色、探诊出血情况、牙龈退缩、牙齿松动度等。

2 结果

所有病例在高频电刀行龈切术或冠延长术后均能够充分暴露残根断面,在进行桩核预备时牙龈创面无活动出血,操作方便、视野清晰。牙冠粘固时龈缘均发红,轻度水肿,探诊易出血。

修复后3个月,修复体固位良好,边缘密合,牙龈颜色基本恢复正常,呈粉红色,探诊无明显出血,牙齿松动度无变化。只有1例经过冠延长术的患牙牙龈增生,采取龈下刮治术后症状减轻。

修复后1年,有1例采用龈切术的残根修复后出现修复体松动、桩脱落。经检查,根管壁有继发龋,去龋后重新根管预备和制作修复体。其他残根牙龈及修复体检查均未见异常。

3 讨论

残根修复中的牙龈处理是临床工作中的常见问题,建立龈下桩核与龈组织生物学封闭,是保证残根保留、远期成功修复的关键。通过牙龈切除,充分暴露根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修复体边缘形态,改善修复体与根面的密合度,减少悬突发生的几率,降低菌斑的附着和牙周组织的感染[2]。

采用传统手术方法切割牙龈,术中常伴有较多的出血,尤其是残根周围的牙龈组织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牙龈炎症,手术刀片切割后出血更为严重,这将直接影响牙龈切除量的控制和切除后牙龈形态的调整。切除术后常需要先用牙周塞制剂压迫止血三天至一周,再进行进一步的桩核冠修复。由于术区出血多,放置塞制剂后,经常由于有大量的血液干扰而导致塞制剂脱落,牙龈再次增生,需重新进行龈切。这样即大量占用临床时间,又增加患者就诊次数和痛苦。

采用高频电刀切除牙龈,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视野清晰、术后组织疼痛肿胀反应轻、恢复快、术后立即可以进行修复治疗等优点,易于临床操作和患者的接受,成为越来越多的口腔医师在临床治疗中必不可少的设备[3]。尤其是采用高频电刀切割牙龈,切口齐整,利于术中控制和调整牙龈形态,形成有利于后期修复的牙龈外形。本研究中,采用高频电刀进行龈切术或冠延长术后均能够充分暴露残根断面,在接下来的整个修复操作过程中牙龈创面无活动出血,为桩核的预备和制取印模打下良好的基础。良好的牙龈状态可以改善基牙预备和取模操作的质量,进而从根本上保证完成后修复体的边缘密合性。而良好的边缘密合性反过来又有利于牙龈牙周组织的健康,保证良好的远期修复效果。通过修复后的随诊观察可以看到,修复后3个月、1年,修复体边缘密合性好,牙龈的色、形、质基本正常,探诊无明显出血,牙周健康,这表明修复前的牙龈处理是成功的。对于残根断面在龈下3mm以上的病例,则应根据牙根长度和牙周健康综合评估是否保存修复以及冠延长术的方式,单纯切龈延长牙冠难以取得良好的远期效果,应辅以去骨和冠牵引的方法[4,5]。

本研究中有1例残根修复后出现牙龈增生,但采取龈下刮治术后症状减轻,可能是由于该患牙仍有龈下牙石存在。对于采用龈切术的残根修复后出现修复体松动、桩脱落的病例,主要是由于在基牙预备时未能去净龋损的牙体组织,桩核冠修复后龋损进一步扩大造成的。而继发龋的发生即使在常规的残根残冠修复中也是经常遇到的问题,龈切和冠延长术能够暴露残根断面,有利于龋损组织的磨除。

随着残根保存和修复的广泛开展,根周牙龈和牙周组织的健康,以及修复体的远期疗效是医生和患者共同关注的问题[6],高频电刀的应用有助于提高临床修复治疗的效率,获得良好的远期修复效果。

参考文献

[1]Allen EP.Surgical crown lengthening for function and esthetics[J].Dent Clin North Am,1993,37:163-179.

[2]欧阳翔英.有助于残根修复的牙冠延长术[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4,39(3):205-207

[3]苏东华,王成龙.口腔高频电刀修复120个楔形缺损患牙的疗效观察[J].医学临床研究,2006,23(11):1778-1779.

[4]高旭,谭建国,刘翠玲,张延英.牙体缺损至龈下桩核冠修复的临床效果观察[J].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2003,4(4):227-228.

[5]彭力,帕拉提·牙生,彭博,李伟,高云蘅.前牙冠折达龈下的残根、残冠桩冠修复42颗临床体会[J].口腔医学,2007,27(10):555.

口腔科高频电刀的作用论文 篇3

关键词:电外科手术;口腔高频电刀;楔状缺损修复

中图分类号:R7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97(2007)12-076-02

楔状缺损是一种常见的牙体疾病,且随年龄增长有增加的趋势,年龄越大,楔状缺损越严重[1]。楔状缺损往往伴有牙龈增生或紧邻牙龈,由于牙龈的阻挡、龈沟液的渗出等原因,使修复效果降低。近几年,高频电刀已广泛地应用于口腔科,以往通常采用的外科手术修整牙龈的方法,往往操作时间长、出血多,而采用高频电刀能减少出血、缩小创面,解决和修复楔状缺损中牙龈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本研究对用光固化复合体和高频电刀加光固化复合体修复楔状缺损患牙这两种方法进行了临床疗效观察,为临床操作提供参考。

1 材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

选择门诊楔状缺损患者55例共390颗患牙,其中,男性32例,女性23例,年龄29~62岁;前牙97颗,双尖牙195,磨牙98颗。选择的患牙均为楔状缺损的龈缘,位于牙龈下1mm以上,无龋坏,无充填体,无牙周疾患,牙髓活力正常。按磨损指数(TWI)分类,390个楔形缺损中,轻度缺损61个,中度缺损271个,重度缺损58个。

1.2 修复材料和方法 

所有患者洁治消除牙龈炎症后,患牙随机分为A、B两组,常规比色、隔离、消毒、干燥后,近髓深洞光固化型氢氧化钙(Urbical LC,为德国普兰梅卡Promedica公司生产)垫底。A组涂自酸蚀粘结剂(登士柏),光固化机照射1OS后3M ESPE FiltekTM Z250复合树脂(美国3M公司)加压充填,雕刻成形,光照固化,抛光,共202颗牙。B组由同一名口腔科医生采用瑞士康齿集团生产的Perfect TCS高频电刀,根据所需切割档,调节适中的电波输出强度,在不侵犯生物学宽度的前提下,用电刀整齐精确地切除牙龈组织,修整龈缘,充填步骤与A组一致,共188颗牙。

1.3 复查和临床评定标准

两组患牙于修复后1.5~2年复查,除l例患者(3颗患牙)失访,其余修复体均进行了定期复查。评估者采用盲法以改良的美国公共卫生署(United States Public Health Service,USPHS)临床评估系统来评价楔缺患者的临床疗效,对边缘密合度、修复体脱落数目以及颈部有无新楔缺进行了评价。总疗效评定标准:各项评定标准均为临床满意则为成功,如果有一项临床不满意则为失败。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各次复查结果见表1,经统计学分析,B组的失败率、边缘不密合度以及修复体脱落数目均低于A组

(P<0.05),在颈部有无新楔缺方面无差别,B组成功率(96.75%)与A组成功率(88.1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 讨论

光敏复合树脂修复牙齿色泽理想、机械性好、耐磨性较高,酸蚀后使牙齿硬组织脱钙,在釉质和牙本质表面形成粗糙面,加强了机械和化学锁结,临床上已广泛用于牙体缺损修复[3]。但楔状缺损位置特殊,往往伴有牙龈增生或紧邻牙龈,采用光敏复合树脂修复时,因其操作时间较长,要经酸蚀、吹干、涂黏结剂、光照,修复区易受到污染,从而降低了修复成功率。传统修整牙龈术后创口渗出多,不为口腔医生所接受。高频电刀是一种取代手术刀进行组织切割的电外科器械,由于其体积小、操作简便、术后创口出血少、渗出少,简化了口腔医生的操作过程。对于高频电刀在修复楔形缺损中的应用,笔者有几点体会:所有使用高频电刀的病例,术后疼痛不明显,未用止痛药,创口无出血,伤口小而表浅,一般7 d后龈缘红肿消退,有新生上皮覆盖,牙龈收缩。创面较大的病例,7 d时创口缩小,2周后有新生牙龈上皮覆盖。个别病例可见充血发红的肉芽组织,约3周后上皮完全覆盖,颜色及形态正常,触之不易出血。高频电刀具有切割、炭化蒸发牙龈组织的作用,并且高温本身就有消毒灭菌作用,术后不必使用抗菌药物。关于使用高频电刀的麻醉问题,笔者认为应依具体病例而定。本研究过半病例加用了麻醉,因麻醉药中添加了肾上腺素,减少渗出效果更好,而且患者因完全无痛,心理稳定,合作性好,更便于操作。但麻药量不必太多,否则适得其反。研究结果显示,B组成功率(96.75%)与A组成功率(88.12%)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证实高频电刀提高了光敏复合树脂修复楔状缺损的成功率,而且由于修整了牙龈,术野清楚,B组边缘不密合率及修复体脱落率均比A组低,这与国内一些学者的结论相同[4],B组仅有的1例边缘不密合是由于材料边缘出现了新缺损。A、B组颈部新楔缺差异无显著性,考虑原因均为患牙牙合力应力集中与患者刷牙方法不当,应适当调磨患牙并对患者进行宣教。

总之,两种方法均为临床修复楔状缺损较理想的方法,且高频电刀提高了楔状缺损修复治疗的效果,对治疗龈下楔状缺损是一种更为有效、实用、简便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樊明文.牙体牙髓病学(第1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

[2] 李萍,张清,王嘉德.楔状缺损修复治疗的远期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1,36(6):437-439.

[3] 赵红莉,李红梅. 3种方法修复牙楔状缺损的疗效比较[J]. 重庆医学,2007,36(14):1425-1426.

[4] 苏东华,王成龙. 口腔高频电刀修复1 20个楔形缺损患牙的疗效观察[J]. 医学临床研究,2006,23(11):1778-1779.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s in Restoration of Wedge-shaped

Defects by the High Frequency Electricity Knife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s in restoration of wedge-shaped defects of by using light curing composite and the high frequency electricity knife.Methods Three hundred and ninty teeth with wedge-shaped defec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group A restored by light cure resin and group B restored by high frequency electricity knife and light cure resin.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after restoration for one to two years were observed.Results: The successful rate in 2 years of group A was 88.12% ,of group B was 96.75%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usage of the high frequency electricity knife is successful to promote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in restoration of wedge-shaped defects of teeth.

高频电刀的安全保障体系 篇4

高频电刀的安全要求及必要的安全保障体系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项:

1.输出必须完全悬浮, 即高频电刀的高频高压输出部分对机壳 (大地) 和电源 (市电) 应严格隔离, 各输出端口 (电极) 对地和电源, 不仅绝缘电阻要很大 (>100MΩ) , 而且在接上应用部分之后, 对地分布电容要足够小 (〈100PF) , 还得经受得起约8300V交流试验电压的考验。高频电刀输出一旦悬浮不良, 易于发生灼伤甚至危及生命的高低频漏电电流将迅速增大, 为此, 高频电刀还应具有防漏防潮性能, 否则一旦受潮必然影响电刀输出的悬浮程度。

电刀的金属机壳应可靠接地, 即电源的地线应真正接大地, 且与机器接地点之间的连接电阻应小于0.2Ω, 以防机壳和保护接地点悬空而带电, 增加电击危险和机内对外界的高频辐射。

网电源与机壳 (接地线) 之间必须能承受1500V耐压, 机壳对地漏电流应低于0.1mA, 以保证市电 (低频) 与机壳隔离良好, 防止电击。

2.对患者的及患者辅助的低频漏电流必须低于10μA;因为人体神经、肌肉特别是心脏对低频电流十分敏感, 过大的低频漏电流将对病员产生严重刺激甚至致人死命。

高频漏电流必须低于150mA。高频漏电流是电刀两输出电极对地的辐射电流, 它对手术毫无作用而可造成病员的灼伤和环境污染。

3.高频电刀的主载频率 (基波) 应在0.3~5MHz之间, 不得过低也不得过高 (全悬浮式电刀一般在0.4~0.8MHz之间) , 过低则产生低频刺激, 过高则高频辐射严重。

4.高频电刀的输出功率, 在任何情况下, 单极不得超出400W, 双极不得超出50W, 否则可能对病员造成永久性损伤。

5.高频电刀的输出功率应尽可能稳定, 在电源电压波动和负载变化时, 电刀输出功率应保持在规定的范围内, 否则时而出现切凝效果不佳, 时而又焦粘组织, 甚至严重灼伤病员。

6.高频电刀的输出波形应严格稳定, 且基波是相对纯净的正弦波, 否则易引起输出功率不稳甚至增大高频漏电流或产生低频工作电流。

电刀应用手柄及连接电缆外表对电极的耐压应大于2000V (交流有效值) 否则 有可能因漏电而灼伤操作者的 (或) 病员。

7.一个控制动作应只能启动电刀的一只应用电极, 否则不用的刀头误动作将引起与其接触的操作规程者或病员意外灼伤。对于有些老式电刀, 一个控制动作可同时启动一只以上应用电极 (刀头) 输出, 应特别注意:不用的刀头一般不要接入机器, 若已接入, 千万不要随手乱放, 应置于绝缘容器中。

8.手控开关和脚踏开关最好为密封型, 防止水、血或消毒液进入开关而使电刀误动作灼伤有关人员。

口腔科高频电刀的作用论文 篇5

【关键词】 宫颈环形电切术;宫颈病变随访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204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578-01

宫颈病变是妇科的常见病,由于炎症引起白带增多,刺激阴道,使粘膜充血,灼痛,外阴瘙痒,接触性出血,甚至发展为宫颈癌等,严重干扰患者生活及工作,常给患者带来很多痛苦。我院自2008年5月1日-2009年5月1日,采用宫頻电刀电切宫颈治疗宫颈病变148例,已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8年5月1日-2009年5月1日,对診断为宫颈病变的患者,经患者同意,抽取148例进行高频电刀电环切宫颈术,其中宫颈Ⅰ度糜烂10例,Ⅱ度糜烂58例,Ⅲ度糜烂75例,CINⅠ-CINⅡ的5例,年龄25-45岁,全部为经产妇。

1.2 手术方法 手术时机选择在月经干净后3-7天,常规白带化验,排除阴道炎症,HPV+宫颈细胞学检测,必要时取材病理检查,采用除烟型高频电刀,电切功率“60”,电凝功率“50”,常规消毒,暴露宫颈,用催产素10-20单位于3、6、9、12点处注射,切除范围在病变外大约3mm,深度约5-8mm,CIN深度一般不超过宫颈表面8mm,选用合适的电极,尽量一次切完病变组织,如果分多次切,先切去可凝组织,再逆或顺时针进行切割,更换电极,使用球型电极,进行电凝止血,术毕,创面凃上云南白药粉末,切除组织送病检。术后1周为结痂期,2-3周为脱痂期,禁同房2月。

1.3 治愈标准 阴道分泌物正常;下腹部,腰骶部疼痛明显好转或消失;宫颈阴道部黏膜光滑;宫颈外口呈椭圆形;宫颈无增生结节,息肉,囊肿;宫颈及其周围组织无触痛,无接触性出血;宫颈肥大比术前缩小;陈旧性裂伤,外翻,变型明显修复,宫颈功能正常。

1.4 随访 术后3-6月回访,异常者为病变持续存在,正常者半年随访1次。148例失访69例,按期来访者79例,79例中术后均有少量血性分泌物,约持续1周至20余天,术后7-15天出血12例,出血量多少不等,血均少于月经量,CINⅡ者随访,未见病变。

2 结果

2.1 所做148例均1次治疗,有效率100%,完全治愈率97,9%,2例宫颈Ⅲ度糜烂者,术后3月复查,1例还有Ⅰ度糜烂,1例还有点状糜烂,1例宫颈肥大者,宫颈外口处有一约2×3mm息肉,均第2次治疗后痊愈。

2.2 术后并发症 宫颈环型锥状电切最常见的并发癥是出血,与手术切割过深或深度不均匀有关,一般术后2周左右为脱痂时间,阴道均会有少量出血,若出血大于或等于月经量,或出血时间超过20天,则需止血消炎,局部消毒后,上云南白药或致康胶囊粉末,若出血难以控制,应电凝止血;其次为感染,感染又常导致出血,故术前要充分消炎,术后要预防感染;再为宫颈管粘连,若粘连应给予扩宫治疗。

3 讨论

高频电刀的质量控制及其检测方法 篇6

1 我院高频电刀检测情况

我院目前在用的高频电刀主要是GD350-B高频电刀, 从2010年9月至今检测情况, 见表1。

2 高频电刀质量检测

参照《卫生装备质量控制检测规范 (试行) 》中高频电刀的检测项目和方法, 应用美国FLUKE高频电刀检测仪 (QA-ES-II) 对我院所有在用高频电刀进行年检。

2.1 检测环境

环境温度为15~35℃;相对湿度≤80%;大气压力为86~106 k Pa。周围无影响检定系统正常工作的机械振动和电磁干扰[2]。

2.2 检测项目最大允差

2.2.1 输出功率

额定负载允许误差±20%;不同负载时功率偏差范围:单极输出P=100 W, 输出电阻为100~1000Ω;双极输出P=50 W, 输出电阻为10~500Ω, 允许误差±20%。

2.2.2 高频漏电

不同的工作模式在每种漏电方式检测中, 高频漏电流最大值≤150 m A。

2.2.3 波峰因子CF

双极输出参考值为1.4~2.0;单极电切参考值为1.4~3.5;单极电凝参考值为3.5~12。

2.2.4 安全报警阻值范围

阻值>200Ω, 报警。

2.3 检测项目

2.3.1 外观检测

仪器应具有名称、制造厂家、型号规格、设备编号以及生产日期等基本信息。另外, 检查仪器外形是否完整, 操作按键是否灵活, 所有旋钮及开关是否牢固可靠;有无报警以及取消报警等功能;高频电刀的配件如电源线是否完好, 手柄线及脚踏开关是否完好。

2.3.2 输出功率检测

(1) 额定负载单极输出功率测量。检测电路连接方式, 见图1。调节检测仪上的Mode选项, 选定“Cont.Oper”项, 将Load调整为被检设备的额定负载。分别调节高频电刀单极电切时功率为50、70、120、200、300W和电凝时功率为50、70、120 W, 激励手术电极分别记录检测仪检测到的数值, 并进行误差计算。其中, 误差= (测量示值-标准值) /标准值×100%。

(2) 不同负载单极输出功率检测。高频电刀的单极电切和单极电凝的输出功率均设为100 W;检测时将液晶屏上Load值分别设为10、100、200、500、1000Ω;激励手术电极同时记录下不同负载时分析仪显示的单极实际输出功率。并与相应的高频电刀的输出功率负载线相应的输出功率作比较计算。其中, 误差= (测量示值-标准值) /标准值×100%。

(3) 双极输出功率的检测。检测电路连接后, 调节检测仪上的负载值为高频电刀的额定负载, 再分别调节高频电刀双极输出功率为50、70W, 记录检测仪检测到的数值, 并进行误差计算。计算方法同单极输出功率误差计算。

2.3.3 高频漏电流的测量

(1) 单极加载手术电极漏电流测量。检测电路连接, 见图2。调节检测仪上的Mode选项, 选定“RFl eak”, 将Load调整为被检设备的额定负载, 分别调节高频电刀单极电切、电凝时功率为最大, 激励手术电极, 分别记录检测仪Power的数值。

(2) 单极加载中性电极漏电流测量。按单极加载手术电极漏电流的方式调整好高频电刀和检测仪, 并记录检测的Power的值。

(3) 单极空载手术电极漏电流测量。检测电路连接, 见图3。激励手术电极, 记录被检设备在不同模式下的漏电流。

(4) 单极空载中性电极漏电流测量。检测方法同单极空载手术电极漏电流检测方法。电路连接, 见图3。

2.3.4 安全报警的测量

断开负载与高频电刀的连接, 观察高频电刀是否报警。

2.3.5 波峰因子的测量

电路连接方式与功率测量电路相同。单极测量时设定被检设备的额定输出功率在电切、电凝时均为100W, 无感电阻为300Ω;双极测量时设定被检设备的额定输出功率为50W, 无感电阻为100Ω。激励电极或脚踏开关, 记录被检设备的实际输出波峰因子值。

3 检测结果处理

对每台检测过的高频电刀建立电子台账, 对检测的原始记录进行分析判断, 由审核人员进行审核。若所测的数据误差在最大允差范围内, 则粘贴合格证。若不符合则粘贴停用证, 并告知科室的设备管理人员, 及时联系设备科工程师汇通厂家工程师进行维修。维修后再次检测, 若合格再投入临床使用。

4 检测周期[3]

(1) 定期检测。通常为每年1次;如果设备使用频率过高, 应每半年1次。

(2) 修后检测。设备电气维修后必须进行检测。

(3) 其他检测。对新设备验收、对设备性能有怀疑时或委托方提出要求时, 必须进行检测。通常质控的检测周期为1年。

5 结论

本文只是对高频电刀的日常质控检测进行了阐述[4,5,6,7], 但在实际检测过程中还有一些细节需要注意, 如不同的高频电刀额定负载的差异、不同负载时输出特性曲线的差异以及测量标准是否在有效期内等等。这些都需要临床工程师在做质控检测时细心检查, 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参考文献

[1]吴萌, 周松涛.ERBE高频电刀的质量控制检测[J].中国医疗设备, 2010, 25 (9) :64-66.

[2]赵玉祥, 刘吉祥.高频电刀质量控制检测方法实践与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 2011, 26 (1) :61-62.

[3]JJF1217-2009, 高频电刀校准规范[S].

[4]陈燕暘, 张红雁.关于高频电刀安全使用的若干问题[J].中国医疗设备, 2008, (1) :111-113.

[5]谭宏峰, 蒋德林, 段光荣.高频电刀对腔镜手术图像干扰的产生机理研究和根除方法[J].医疗装备, 2010, (10) :27-28.

[6]熊钰忠.医用高频电刀的性能测试与质量控制[D].南昌:南昌大学, 2012.

口腔科高频电刀的作用论文 篇7

高频电刀作为一种常见的电外科设备, 广泛应用于外科的各种手术中。由于高频电刀与人体直接接触, 如若设备发生故障或操作不当, 患者会被烧伤、电击, 严重时会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 引发医疗纠纷[1]。2011 年, 我院开展了高频电刀的质量控制工作, 定期对高频电刀进行检测, 保证其在临床使用的安全性。现根据2 a来对我院高频电刀的检测实践, 对照检测标准, 在掌握我院高频电刀性能状况的同时, 熟练掌握高频电刀的检测方法。

1 检测对象

高频电刀由主机、手术电极、双极电极、中性电极及各种刀头、脚踏开关、电源线、保护接地线等附件组成[2]。它通过手术电极的尖端产生频率范围为0.3 ~5 MHz的高频电流对生物组织进行切割和凝血[3]。2011 年, 我院有美国威利、南京三赢、常州延陵3 个品牌4 个型号的高频电刀9 台, 2012 年, 随着我院新大楼的启用, 新手术室配置了12 台新的高频电刀, 现有美国威利、德国爱尔博、南京三赢、常州延陵4 个品牌5 个型号高频电刀21 台。依据GB 9706.4—1999《医用电气设备第二部分:高频手术设备安全专用要求》对高频手术设备的要求, 参照检测操作指南, 对高频电刀进行检测[4]。

2 检测仪器与环境条件

采用德国S.P.L公司的400 型高频电刀检测仪, 400 型属于新一代检测设备, 用于对高频手术设备进行性能评估和质量控制。

允许误差:功率偏差≤20%, Pmax≤400 W;高频漏电≤150 m A;波峰因子:双极、单切模式在1.4~3.5之间, 单凝模式在3.5~12 之间。

环境条件:温度为10~30 ℃;相对湿度≤80%。

3 检测参数与方法

高频电刀性能检测参数包括:输出功率、高频漏电流、波峰因子。高频电刀有2 种主要的工作模式:单极和双极[5]。由于在实际工作中, 大部分高频电刀使用的是单极操作模式, 因此, 这里重点介绍单极模式下的输出功率和高频漏电流的测量方法。

3.1 输出功率测量

3.1.1 单极模式

(1) 连接测试导线。高频电刀与400 型检测仪连接如图1 所示。连接步骤为:① 按高频电刀说明手册连接手术电极、中性电极。② 连接手术电极到400型检测仪的Active端口。③ 连接中性电极到Neutral端口。④ 连接电刀保护接地端子、Neutral端口到PE端口。

(2) 功率测量。开机, 进入400 型主界面后, 上下移动光标, 选择HF Power, 按“回车”键确认, 进入参数选择菜单。调整阻抗值, 设置功率, 操作电刀输出, 数值稳定后记录数据。

3.1.2 双极模式

在双极模式下, 将电极的两端分别连接到400型检测仪的Active端口和Neutral端口。连接电刀保护接地端子到电刀PE端口。功率测量与单极模式类似。

3.2 高频漏电流测量

3.2.1 单极空载手术电极漏电

(1) 连接测试导线。高频电刀与400 型检测仪连接如图2 所示。连接步骤为:①按高频电刀说明手册连接手术电极、中性电极。②将手术电极连接至200Ω固定负载C2 端口。③连接200 Ω 固定负载C1 端口至400 型保护接地端子, 即PE端口。

(2) 漏电测量。进入400 型主界面, 选择HF leak.curr 。选择高频电刀额定负载, 将高频电刀各项参数调至最大, 操作电刀输出, 待数值稳定后记录数据。

3.2.2 单极空载中性电极漏电

(1) 连接测试导线。高频电刀与400 型检测仪连接如图3 所示。连接步骤为:①按高频电刀说明手册连接手术电极、中性电极。②将手术电极连接至固定负载Active端口。③将中性电极连接至可变负载的C1 端口;C2 端口连接至PE端口。

(2) 漏电测量。进入400 型主界面, 选择HFleak.curr 。选择高频电刀额定负载, 将高频电刀各项参数调至最大, 操作电刀输出, 待数值稳定后记录数据。

3.3 波峰因子测量

连接测试导线的接法同单极模式的功率测量一样, 开机进入主界面, 选择Setup进入。

单极测试条件:将高频电刀的功率调至100 W, 400 型测试仪的阻抗为300 Ω。

双极测试条件:将高频电刀的功率调至50 W, 400 型测试仪的阻抗为100 Ω。

4 检测结果

2011 年共检测高频电刀9 台, 其中合格7 台, 合格率为77.8%。2012 年共检测高频电刀21 台, 其中合格17 台, 合格率为81%。总合格率为79.4%, 检测结果见表1。

2 a共检测高频电刀30 台, 总不合格台数为6台。输出功率偏差大的有4 台, 高频漏电流超标的有3 台, 其中有1 台高频电刀2 项检测均不合格, 因其使用年限过长, 建议报废。输出功率偏差大的3 台高频电刀通过调校与其功率模块相关的可调电位器的阻值, 再次检测为合格[6]。

引起高频漏电流超标的原因主要有3 个: (1) 机器内部灰尘过多或机器受潮, 导致输出线路磨损大, 对漏电流产生较大的影响[7]; (2) 高频漏电流与使用年限成正比, 使用年限越长, 设备越容易老化, 发生故障的几率越大; (3) 手术室地线阻值超标或接触不良, 容易受到电磁干扰、检测场地等因素的影响。高频漏电流超标的2 台高频电刀均送回厂家维修。

对于使用年限已久、使用频繁的高频电刀, 必要时应增加质量控制检测次数, 一旦有超出误差允许值的情况要及时维护, 或者联系厂家来调校, 以提高高频电刀使用的安全性和可操作性[8]。

5 结语

高频电刀的质量控制工作, 对保障其在临床的使用安全、有效杜绝安全医疗事故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频电刀的质量控制应贯穿于从申请购买到淘汰报废的全过程, 对每一个质控环节我们都应秉承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对检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分析。

摘要:目的:在医用高频电刀的质量控制工作中掌握高频电刀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德国S.P.L公司的400型高频电刀检测仪对某院的高频电刀进行检测。结果:通过检测, 得出高频电刀总合格率以及引起输出功率和高频漏电流不合格的原因。结论:必须定期对高频电刀进行检测, 以提高其在临床使用中的安全性。

关键词:高频电刀,检测,合格率

参考文献

[1]荀鲁川, 吴志坚, 黄燕.高频电刀质量检测规范技术要求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 2010, 31 (6) :103, 112.

[2]汤黎明, 易学明, 史兆荣.医院卫生装备实用大全[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560-566.

[3]彭志方, 杨俊.高频电刀的质量控制检测结果分析及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 2012, 33 (8) :110-111, 118.

[4]GB 9706.4—1999医用电气设备第二部分:高频手术设备安全专用要求[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9.

[5]田頔, 苏佳龙.高频电刀的漏电流检测与控制[J].医疗卫生装备, 2011, 32 (10) :117-118.

[6]江玉柱, 李东, 刘祥富.高频电刀的检测方法[J].医疗卫生装备, 2010, 31 (6) :113-114.

[7]羊月祺.高频电刀电气安全与治理控制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 2009, 30 (9) :114-115, 117.

高频电刀治疗宫颈病变72例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72例均为已婚已育妇女, 年龄26~55岁, 平均37岁。慢性宫颈炎33例 (45.8%) , 其中重度宫颈糜烂伴宫颈肥大22例, 宫颈糜烂伴息肉11例;宫颈尖锐湿疣3例 (4.2%) ;LEEP术前阴道镜病理学诊断为宫颈上皮内瘤变36例 (50.0%) , 其中子宫颈上皮内瘤变 (CIN) Ⅰ12例, CINⅡ22例, CINⅢ2例。2例CINⅢ患者要求保留生育功能。

1.2 手术指征

(1) CINⅠ, 已生育且不能定时随访者; (2) CINⅡ; (3) CINⅢ尚未生育者; (4) 较大基底的子宫颈管息肉; (5) 宫颈尖锐湿疣; (6) 重度宫颈糜烂伴宫颈肥大者, 久治不愈, 临床症状明显自愿要求治疗者。诊断标准参考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妇产科学第6版[1]。同时, 在门诊常规行肉眼观察、宫颈细胞学、阴道镜检查。

1.3 手术方法

1.3.1 器械

高频电波刀, 有多种电极, 环形、锥形、三角形、球形等。

1.3.2 方法

术前行血常规、阴道清洁度检查, 术前3天内禁性生活, 且在月经净后3~7天。患者取膀胱截石位, 消毒、暴露宫颈, 根据病变情况可选用半圆形或锥形电极进行宫颈环切, 必要时用碘液标记病变部位, 采用不同大小的线圈切割病变组织, 尽可能单次将整个病变部位和移行带切除。出血点可用球形电极电凝止血, 术中无麻醉, 切除范围超过病变范围0.2~0.5cm, 深度0.5~2cm。术后用两块纱布压迫止血, 24小时后来院取出, 切除物均用10%甲醛固定后送病理检查。C I NⅡ、C I NⅢ、重度糜烂宫颈肥大、宫颈陈旧裂伤明显者等切除面积较大。嘱患者注意: (1) 术后1个月避免可能使宫颈创面受损的活动。 (2) 术后7~14天脱痂期, 有少量阴道流血, 如出血多要及时就诊。 (3) 术后1周门诊复查, 并查询病理结果。 (4) 术后常规用抗生素3~5天, 禁性生活及盆浴3个月。 (5) 术后第1、2、3个月随访, 期间如有不适随时就诊。记录创面修复、阴道流血及分泌物情况, C I N患者术后3个月行宫颈细胞学检查。

2 结果

2.1 术中情况

72例患者术中只有8例 (11.1%) 诉下腹轻微坠痛, 能忍受, 无其他不适。手术时间2~1 5 m i n, 平均4.6min;术中出血量1~30ml, 平均8ml。

2.2 手术前后病理检查情况

72例手术前后病理诊断级别相符53例, 符合率为73.6%;术后病理级别升高10例, 占13.9%;降低9例, 占12.5%。详见表1。

2.3 术后随访

除1例原位癌患者已行子宫全切术, 1例早期宫颈浸润癌行扩大全子宫切除术外, 余70例患者随访情况:62例 (8 8.6%) 术后阴道出血少于月经量;8例 (11.4%) 术后6~12天出血曾多于月经量, 其中2例出血多伴血块排出, 予纱布压迫后好转。术后1个月随访见5例宫颈创面感染, 经阴道用药抗感染治疗后好转, 第2个月减轻。术后2个月随访见宫颈表面光滑上皮化63例 (90.0%) , 宫颈轻度糜烂7例 (10.0%) ;宫颈恢复至正常形态及大小66例 (94.3%) , 宫颈形态稍差4例 (5.7%) ;发生轻度宫颈粘连7例 (10.0%) , 对症治疗后痊愈。CIN患者术后3个月宫颈细胞学检查均无异常, 宫颈息肉和宫颈湿疣者治疗后未见息肉或疣体。术前以慢性宫颈炎行L E E P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 其余患者短期随访未见其他并发症出现。

3 讨论

3.1

慢性宫颈炎有宫颈糜烂、宫颈息肉、宫颈腺囊肿、宫颈肥大等多种病理表现, 临床表现阴道分泌物多, 呈脓性或脓血性;经常下腹坠胀痛、腰骶痛;宫颈有触痛, 接触性出血。其病因复杂, 与物理、化学刺激、损伤及感染有关, 常因症状明显要求治疗, 采用局部上药、微波、冷冻等治疗对重度宫颈糜烂及肥大者效果欠佳, 采用LEEP治疗可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LEEP刀环形电切宫颈, 将其炎性增生的宫颈部分切除, 宫颈恢复正常大小, 达到治疗及宫颈整形效果, 同样适用于宫颈湿疣或息肉患者, 对大基底宫颈息肉采用LEEP锥形电极环形切除颈管黏膜, 能减少复发。本文33例慢性宫颈炎患者术后病理检出1例早期浸润癌, 术前经宫颈细胞学检查、阴道镜、宫颈活检均未发现此例宫颈癌。因宫颈重度糜烂伴息肉行LEEP宫颈锥切术后病检确诊, 故认为LEEP送检标本优于宫颈多点活检, 对诊断宫颈病变有价值, 以防宫颈癌漏诊和延误治疗。但应用LEEP一次完成诊断与治疗, 其缺点是过度治疗率偏高, 为尽可能地减少过度治疗和治疗不彻底, 术前应做好全面检查, 逐步规范宫颈病变的“细胞学-阴道镜-组织病理学”三阶梯诊治。

3.2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是与宫颈浸润癌密切相关的一组癌前病变, 包括宫颈非典型增生和宫颈原位癌, 由CINⅠ级到CINⅢ级, 反映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连续过程[2]。因此, 用L E E P刀治疗C I N, 能有效地遏制其病变, 即阻断CIN早期浸润癌的发展过程, 是宫颈癌防治的重要阶段。对于CINⅠ随访困难者行LEEP是必要的, 本组中72例通过LEEP术后病理级别提高10例, 说明LEEP应用对提高诊断率有肯定的作用。其中病理报告示宫颈癌的2例, 及时行手术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LEEP术后3个月70例患者细胞学检查阴性, 由此可见通过LEEP手术及时发现病灶, 并得到正确治疗。术后病理级别下降可能与术前取材在病变最严重的部位、病变局限或术前药物治疗等有关。LEEP治疗宫颈CIN安全有效, 术后近期并发症主要是术后出血和感染, 由于术后仍有病变持续存在及复发可能, 所以治疗后应密切随访, 尤其是术后的前2年[3]。另外, 也有报道LEEP治疗宫颈原位癌后复发率为29%, 而冷刀锥切 (CKC) 治疗后复发率仅为6%, 认为LEEP不宜用于原位癌[4]。虽然本文CIN患者术后3个月宫颈细胞学检查均无异常, 但是CINⅢ患者例数不多, 仍需长时间随诊, 所以笔者认为要求保留生育功能的C I NⅢ患者可首选冷刀锥切。

综上, 笔者认为L E E P操作简单、术后并发症少、成功率高, 是诊治宫颈病变的一种有效手段, 尤其适用于CIN, 对防治宫颈癌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本次随访时间较短, 长期效果有待今后延长随访时间进一步观察。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2]丰有吉, 沈铿.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308.

[3]李轶梅, 李劲, 吴晓玲.LEEP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133例疗效及其预后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妇产科进展, 2008, 17 (4) :298-301.

上一篇:服装店市场营销策划书下一篇:推进旬阳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