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访谈记录

2024-10-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阅读教学访谈记录(通用11篇)

阅读教学访谈记录 篇1

杂志 名称 《小学教师培训》 阅读 标题 《搭桥铺路,让学生习作一路走好》 阅读 时间 11.9 教师姓名 赵宏学习摘要一、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增强写作的自信心

1.让作文回归生活,使学生懂得作文写什么。

让学生的作文回归生活,就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写自己的事,写身边的人或事物。因为自己的事,身边的人(事)或物都是小学生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手所做的,他们感受深刻,体会真切,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使学生感到有话要写,有话想说,容易写出象样的习作来。

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经历、体验。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它涉及到学生的整个生活、实践。因此,要让学生走出学校封闭的空间,把社会作为课堂,拓宽视野:学生可以去旅行,观看大自然的风雪雷电、日出日落;可以走进生活的世界,了解超级市场、观赏名胜古迹、欣赏祖国的壮丽山河和探索乡村变化等。这些都是直接体验,留给学生的新鲜感、深刻的印象以及探索后的满足和快乐是无法比拟的,对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最有意义。学生只要有了亲身体验,就把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最有兴味的思想说出来,写下来,那么作文就成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学生肯定会乐意去写,而且有内容写。

3.多赞赏、鼓励学生,让其体验成功的自豪感。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独特体验,及时予以表扬、鼓励,使学生看到自己作文的进步,享受到写文章的乐趣,树立自信心。另外,教师可以从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位为学生营造氛围,提供表现的机会和展示的舞台。学生有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心里就会充满成功的喜悦。例如,鼓励学生将写得好的作文投向学校广播室,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征文比赛等。一经采用,不但能诱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形成创作动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自信心。

二、激活学生的生命灵性

1.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培养学生练就一双敏锐的“慧眼”。“生活是创作的唯一源泉。”教师要帮助学生时时处处有生活的观念,并着力培养学生具有一双慧眼,在看似单调、平淡的生活中常常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获得习作的灵感和激情

2.鼓励求异想象,培养学生练就一个敢于创新的“灵脑”。新的世纪需要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求异思维水平与想象能力是一个人创新能力的主要特征。在习作教学过程中如果能时时有学生求异想象的活动,无疑能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比然能为提高学生未来生命体验活动的质量打下基础。

三、重视口头表达能力训练,促进习作能力的提高

1.及时捕捉写作时机,鼓励学生即兴作文。

自然界的千变万化是有很多值得我们用心去观察的,而生活又是给我们灵感的写作源泉。要引导学生及时摄下身边动人的镜头,捕捉写作的时机,进行即兴作文。即兴作文,是在教师出题以后,学生用短时间进行准备,在没有经过充分的熟思过程进行的现场口述。它还包含了多种训练的因素,它可以使学生在口头表达时声音、节奏、语气、感情诸多方面得到锻炼,而且它使学生从确定中心到选择取舍材料;从结构安排,遣词造句都在快速反应中能得到训练,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长期坚持,持之以恒,就能够开阔学生思路的,对学生思维的条理和周密化起到良好的作用。

2.加强学生的说话训练,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说好话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学生有很强的语感,笔下表达就会更加通顺、流畅。学生头脑中的素材积累需要不断激活,才能使他们不断发现,产生新的感受和认识。学生在和别人谈论、交流时,你的感受我的认识他的想法,在相互碰撞、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中,产生良好的磁场效应,使学生的思维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口头语言能够启发学生的思维,展开联想,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同时口头语言又能促进书面语言的发展。言为心声,平时说话就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写作时,怎么说就怎么写,写作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四、加强积累,丰富底蕴

阅读教学访谈记录 篇2

观察对象:甜甜 (化名, 大班)

观察目的:幼儿能否大胆观察画面, 理解故事内容。

一、观察过程

图书区的活动开始了, 甜甜自己主动来到图书区, 拿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小老虎的大屁股》, 坐在了教师旁边, 说:“王老师, 我来和您讲《小老虎的大屁股》吧, 我特别喜欢小老虎, 它的大屁股特别好玩。”

甜甜:“有两只小猫, 它们看到一只大老虎, 大老虎想吃它们。一只穿着花衣服的小兔子和青蛙在玩球。小兔子一推大老虎, 大老虎就摔倒了, 把皮球给压破了, 把小青蛙都吓跑了。小猴子骑着自行车, 后面带着一只小鹦鹉。大老虎也去骑车, 把车压坏了, 把小鹦鹉也压扁了。小青蛙、小猴子、小白兔都生气了, 小老虎说:‘我知道自己错了。’”

教师:“那你觉得小老虎哪儿错了?”

甜甜:“老虎说下次我赔你们一辆自行车吧, 小老虎‘哇哇’地哭了起来。小老虎看着地上, 有点纳闷。老虎摸着自己的屁股, 觉得有点瘦了, 又拍拍自己的屁股, 原来没有瘦。老虎躲在树后面, 它生气了, 小兔子和狐狸不和它一起玩, 结果小兔子把老虎推在地上, 老虎用自己的尾巴又把狐狸弄到水里了。大老虎在树叶子后面躲着, 看到大灰狼抓住了小猴子, 大灰狼想吃小猴子。大老虎把大灰狼给推倒了。

教师:“怎么推倒的?”

甜甜:“用它的尾巴给推倒了。小猴子和小白兔要推大老虎, 但是它们没有推倒。小青蛙还嘲笑它们。小猴子、小兔子、大老虎、小青蛙一起在草地上看天上的白云。”

二、观察分析

甜甜是比较喜欢阅读图书的, 在读书的时候, 喜欢和同伴一起讨论书中的内容。在阅读《小老虎的大屁股》这本书的时候, 孩子的观察比较细致, 能够关注到小青蛙、小鹦鹉这些体型较小的动物以及小兔子的花衣裳等, 也观察到了小老虎的屁股, 但是对于故事的内在联系并没有理解, 对故事的发展线索也不是很清晰。所以初次阅读, 只是了解到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人物的基本表情。

三、指导策略

(1) 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故事画面, 教师与幼儿一起阅读, 重点观察人物特征及表情变化, 感知人物的内心变化, 从而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2) 引导幼儿掌握阅读方法, 遇到看不懂的地方尝试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访谈阅读题探微 篇3

记 者 您长期从事天然气地质和天然气地球化学的研究,您最大的成果是什么?

戴金星 以往认为石油和天然气只是由低等的但繁殖率很大的生物成因腐泥型有机质生成的,一直没有认识到高等植物遗体煤层和煤系中腐殖型有机质也能生成工业性油和气,故不在煤系中去勘探油气。我在研究中发现,腐泥型有机物既能生油,也能生气,然而腐殖型有机物在煤化过程中以生气为主,成油为辅,故煤矿的腐殖型有机质是生气层,生煤的地方是找气和发现气田的有利地区。

记 者 真理往往就是这样,看似简单,而寻找总结不知要付出多少代价心血。同样,您也是经过辛勤的劳动才获得的。您当时是怎么会想到研究这个课题的?

戴金星 1961年我从南京大学地质系大地构造专业毕业后,来到江汉油田工作。在那里我发现,几乎没有系统地全身心投入研究探索天然气的人。于是我决定选择天然气地质和地球化学专业作为自己的专业目标和方向。1972年,我决定以煤成气地质和地球化学为主攻重点。从1975年到1995年,我与同事以及学生们走遍了除西藏、台湾外的各省(市、自治区),积累了3万多个气组分及碳、氢、氧同位素数据。1978年,我提出了“煤成气理论”概念。1981年,我主笔“煤成气概况”的报告,为1983年国家把“煤成气开发”列为“六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打下了基础,推动了中国天然气勘探开发走向黄金时期。

记 者 您真是中国名副其实的“天然气之父”。根据您建立的“煤成气”理论,在实践中取得了什么效果?

戴金星 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以“煤成气”理论为依据,先后预测了5个1000亿立方米以上的大气田,其中包括靖边、苏里格、榆林、乌审旗、克拉2等,并逐步得以证实,最终推动了“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目前中国天然气70%的储量是根据“煤成气”理论探明和发现的。为此,我感到欣慰。

记 者 您对中国天然气勘探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您对“气”情有独钟。您是否从小就喜欢呢?您的成长道路是如何走过来的?

戴金星 记得小学一次上地理课时,林景晖老师要求我们用石膏制作一个全国主要煤、铁、铜等矿产分布图。我认真地做了一个,现在想想那时做的石膏模型是很粗糙的,但却得到林老师的表扬,从此我的心中就萌发了为祖国找矿藏的想法。

记 者 人的一生中遇到一位好老师是一生的荣幸。您还时常怀念当年的学生生活吗?

戴金星 是啊。我在中学时,杰出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伟大的文豪鲁迅、卓越的考古学家夏鼐和著名的化学家唐敖庆等都曾是我心中的偶像。而李四光的《谈谈风水》《褶皱》等地质科普书,我在读初二时就特别感兴趣。温州没有《褶皱》书中说的沉积岩,只有火山岩,我理解不了,但还是把书啃了下来。高中时,一首《勘探队之歌》对我的影响很大,地质队员为祖国献身的激情、为科学拼搏的精神和为理想吃苦的毅力强烈地感染了我,使我最终选择了探索地球奥秘、寻找祖国宝藏的地质专业。

记 者 如今报考地质专业的学生不多了,原因就是读地质专业毕业后工作艰苦。那么您是如看待这个问题?

戴金星 我还是不后悔当年的选择。当年新中国第一代地质勘探科技人员和石油工人,白手起家,是很艰苦的。如今我们的石油工业是赢利大户,今日大庆油田的“干打垒”(干打垒,一种用木版和黏土筑成墙的房子)不见了,油田都变成了现代化城市。还有克拉玛依、塔里木油田的高楼大厦不会比温州差。

记 者 您与当年一样还在鼓动我们的高中毕业生积极报考地质专业,成为石油天然气勘探队伍中的一员。

戴金星 是啊,我多么希望年轻人前仆后继,继承我们的事业,为祖国打开地球奥秘,为人类寻找足够的能源。

问题:写出本次访谈主要探讨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并写出其中的一个结论。

解析 访谈是对某个人、某件事或某个问题进行专题访问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采用一问一答来连缀成文,具有针对性、专题性、典型性的特征。解答类题有一个步骤:首先要把握讨论话题、主要进程、关键内容。其次要将访问者和受访者的话分开,先读访问者的问题,把握主要问题;再阅读受访者的文字,大致把握并阐述分析。然后深入研究其核心内容。最后整合文中的信息,形成答案。

题目说本次访谈主要探讨了三个问题,而记者提出了七个,这就要求合并同类项,概括加工。题目还要求写出其中的一个结论。结论有三个,我们抓住自己熟悉的一个进行归纳。

示例 (1)三个方面的问题:①戴金星院士取得的最大成果是什么。/戴金星院士为什么被誉为“天然气之父”;②戴金星院士的成功(成长)因素是什么;③如何看待如今报考地质专业的学生不多的问题。

(2)对应的结论:提出了“煤成气”理论,并运用这一理论,发现了大批大气田,使中国天然气勘探开发走向黄金时期,并推动了“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对应①)

练习 写出另外两个对应的结论。

示例 1. 中学老师的影响,对健康偶像的崇拜,勤奋好学,兴趣广泛,时代精神的熏陶(理想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熏陶),创新意识,理论联系实际。(对应②) 2. 当今地质勘探的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已不像以前那样艰苦;报考地质专业可以解决就业的难题。/希望年轻人前赴后继,继承前人的事业,为祖国揭开地球奥秘,为人类寻找能源。(对应③)

类阅读访谈资料 篇4

实用类文本阅读 访谈

陈卫平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题。

①记者肖英:在八十二年的人生历程中,您曾有过多次选择,我想知道,您是怎么寻找生活方向的?

王洛宾:我是在北京长大的。因为从小爱唱歌,中学毕业后,我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大学毕业后,我想去法国留学,然后回来报效祖国。然而,在那个年代,这种想法太抽象,是很难实现的。

冥冥之中,一个声音召唤着我。几经辗转,我终于来到了大西北,这是我人生最重要的一步。走过青海的高原,新疆的戈壁,我终于发现,那里的民歌很美,我非常喜欢。渐渐地,这种喜欢不再是简单的爱好,而成为一种嗜好。在忘情地享受这种荚的同时,我极力地想把这种美表现出来,让更多人能感受到。这时,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②记者:在漫长的创作积累过程中,您想过拥有辉煌吗?

王洛宾:少林寺有一个故事,一个小和尚想学武艺,可师傅让他先学用脑袋开门、关门。几年后,小和尚对师傅说:“我该学武艺了吧?”师傅说:“你已经学成了。”小和尚不信,于是与师兄弟们比武,用脑袋一撞,把他们撞出去几丈远……

所以,不要妄想一下子做很大的事情。辉煌很抽象,一个人如果想二十年堆起一座喜马拉雅山,那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也就会很痛苦。

③记者:从事艺术的人,大都喜爱用浪漫的情怀表现生活,但是,大西北的现实并不浪漫,是什么信念支持您走过这几十午的岁月?

王洛宾:到大西北的时候,我已是中年。一天,走在新疆戈壁滩上,一块五六丈高的大石头突然出现在我的眼前,石头上刻着一句话:“世界上最大的岩石也是由一粒粒细沙结成的。”这是一句哈萨克谚语,这句谚语极大地鼓舞了我。即使我一天只写一个音符,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下来我还能完成三百六十五个音符。我就是一粒细沙,只要不倒下去,慢慢积攒总会变成岩石。

④记者:音乐能给人带来很多的快乐,然而对于您,音乐带来更多的是坎坷与磨难,为什么您始终没有放弃音乐创作?

王洛宾:我一生坎坷是因为音乐造成的,曾经,我想到过死。然而,也是音乐在最痛苦时救了我。所以,我并不抱怨。

人,如果只会从一个角度看问题,那就很容易钻牛角尖。历经磨难,我学会了多方面看问题。这就好比下一场大雨,如果别人身上都是干的,只有我全身湿透,那我可能就活不下去了。恰恰相反,那时候,所有人身上都是湿的,我也许湿得厉害 些。况且,在大雨中,我仍然可以寻找雨中的美。

⑤记者:作为一个“民歌大王”,您是怎样看待近年来我国通俗音乐的流行的?

王洛宾:无论任何音乐,都应该是对自己民族语言的美化。对于一个人来说,民族语言是最具体、最生动,也是最庄严的。前些天,达坂城雕塑了一个美丽的姑娘,塑成之后请我去剪彩、题字。我是这样写的:“世界上的朋友都会唱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到新疆来看才知道,达坂城的姑娘不仅辫子长而且心地最善良。”剪彩仪式上,达坂城“封”我为“荣誉市民”。

[附]背景简介

王洛宾(1913—),中国著名作曲家。有“西北歌王”、“民歌之父”之美誉。一生创作极为丰富,光收集入册的创作歌曲就有741首。此外,他还创作了8部大型歌剧及大量 其他音乐作品,出版歌集10本。他创作的《康定情歌》《半个月亮爬上来》《玛依拉》《在那遥远的`地方》《阿拉木汗》《亚克西》《达坂城的姑娘》等在中国家喻户晓、传唱不衰。本篇是上海《文汇报》记者肖英于1995年对王洛宾先生作的访谈。

1.从全文看,王洛宾将一生奉献给民歌创作的原因很多,下列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青年时代喜爱音乐艺术并接受了专业训练。

B.西北民歌的强烈吸引与创作冲动。

C.早年为去法国留学而开始关注西北民歌素材。

D.挫折中感受到音乐是心灵的抚慰。

E.对音乐的深刻理解——它是民族语言的美化。

F.中年时代受到哈萨克谚语的启示。

G.从小就想在音乐创作中拥有辉煌。

2.对王洛宾引用小和尚故事的用意,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用脑袋开门、关门就是学武艺。

B.辉煌存在于持续不断的努力中。

C.二十年不可能堆起喜马拉雅山。

D.广泛丰富的人生阅历有助成功。

3.第①段访谈中,王洛宾说“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方向”,“生活的方向”指什么?

答:

4.“在大雨中,我仍然可以寻找雨中的美”这句话蕴涵的道理是什么?

答:

5.第③④两段访谈中,记者的发问方式有什么特点?这样发问的目的是什么?

答:

6.王洛宾先生说:“无论任何音乐,都应该是对自己民族语言的美化。对于一个人来说,民族语言是最具体、最生动,也是最 庄严的。”你是否赞同?你能否结合自己对音乐以及其他艺术门类的了解,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①人物周刊:您觉得您与鲁迅有哪些共同点?现代作家中,谁又能继承他的风骨?

钱理群:(摇头)说不上。我曾经有过一个反省:我们这一代人最基本的问题,就是我们是在文化断裂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我们年轻的时候,所有人类文明都在被批判,所以我们的知识结构有非常严重的缺陷,跟鲁迅那个年代不能相比。知识结构有缺陷,生存状态紧随其后,暴露出致命的问题,所以我们这一代是最没趣味的、最没文化的一代,就是这样一个差距,导致我们不大可能再出现鲁迅这样的人,至少在我们这一代不会有。

②人物周刊:您曾说过当民众对社会不满时,是研究鲁迅的最好时刻?

钱理群:我觉得是。这说起来比较复杂。现在很多人问我,你们研究了鲁迅这么多年,到底要真正继承的鲁迅的精髓是什么?可鲁迅不是三言两语可以说清楚的,我觉得他是一个异数,他对于我们最大的价值就是能够逼着你思考,让你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当人们对现实产生怀疑时,就是与鲁迅相遇的最好时候。当人的思想处于困惑期时,是研究鲁迅的最佳时刻。好比毛泽东,他与鲁迅的心灵碰撞,都是在他内心孤独的时刻。第一次是他在江西被排斥,他与冯雪峰谈到了他的鲁迅观。第二次是在“文革”前,他是高处不胜寒,他说他与鲁迅是相通的。当然,他深知鲁迅的影响,他要借助这种影响,但也不乏个人的由衷之叹。

能被大家都接受的鲁迅就不是鲁迅,任何时候接近鲁迅的人都是少数,但任何时候都会有。

③人物周刊:有人质疑,研究鲁迅思想,能否解决现实社会所存在的问题,比如农村儿童失学、大学生就业难、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民工严酷的生存状态等等。

钱理群:不能指望鲁迅解决这些问题。事实上任何一个人都解决不了这些。你让胡适来解决,他就能解决么?作家不是解决实际问题的,他主要提供精神需求的资源。

社会问题的解决,用现在最流行的话,它是一个大工程,每个人只能解决其中一小部分,不可能什么事情都解决。我们所能够做的事情非常有限。另外,对鲁迅不能采用实用主义的态度。

我个人认为,目前的中国,既缺少具体问题的解决方法,也缺少思想危机。鲁迅说过一句话,中国是一个大染缸,染缸问题不解决,再好的制度,即使在国外非常好的、行之有效的制度,搬到中国来都会变样、变质。他认为最根本的是应该改革社会基础,包括我们的思想。从理念上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我认为也是我能够做的事。

(节选自《钱理群访谈:我们这一代最没文化,不可能再出鲁迅》)

7.下面对“我们这一代是最没趣味的、最没文化的一代”原因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们是在文化断裂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

B.我们年轻的时候,所有人类文明都在被批判,所以我们的知识结构有非常严重的缺陷。

C.我们的知识结构有缺陷,生存状态也暴露出致命的问题。

D.我们不太可能再出现鲁迅这样的人,至少在我们这一代不会有。

8.钱理群认为“鲁迅的精髓是什么”?

答:

9.请你就本文谈谈“鲁迅研究”的现实意义。

答:

答案

1.C 、G(C项,文章先“我想去法国留学,然后回来报效祖国”但无法实现,无奈之下才来到西北;G项,作者小时候并没有想过要辉煌,而是想过要报效祖国。)

2.B(点拨: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问的是文章用某则材料的目的,一定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或段落的核心意思来答。上文记者问“您想过拥有辉煌吗?”,这个故事是其回答,可见是阐述关于“辉煌”的话题的。讲完这个故事,作者又说“所以,不要妄想一下子做很大的事情。辉煌很抽象,一个人如果想二十年堆起一座喜马拉雅山,那是不可能实现的,那也就会很痛苦”,意思就是辉煌需要长期不断努力。)

3.把大西北的民歌美表现出来,让更多人能感受到这种美。(点拨: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只要看上下文:“在忘情地享受这种美的同时,我极力地想把这种美表现出来,让更多人能感受到。这时,我终于找到了生活的方向。” 一综合对照就可以得出答案。)

4.应多方面看问题。(点拨:考查“分析语言特色”“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这一段开头有一句话“人,如果只会从一个角度看问题”后面都是围绕这句话来阐述。这段话的“况且”也是理解问题的关键词。)

5.将王洛宾与一般人(常人)作比较试图了解被访者不同于常人之处(点拨:考查“访谈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着眼于问设问的技巧。解答时直接分析记者提问的文字:“从事艺术的人,大都喜爱用浪漫的情怀表现生活,但 是,大西北的现实……“音乐能给人带来很多的快乐,然而对于您……”就非常容易得出答案来。)

6.答案不唯一,评分时从事实、依据、结论、语言通顺三个方面进行考虑。

7.D(根据对问题①的回答可知,D是结果,而不是原因。)

8.鲁迅对于我们最大的价值就是能够逼着我们思考,让我们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中班阅读区观察记录 篇5

分析:

可以看出,可可是被阅读环境以及其它幼儿的阅读行为吸引过来的,她只对自己带来的图书有阅读的兴趣,翻阅时喜欢随意翻书,翻到哪里就看哪里,没有从封面开始一页一页阅读的习惯。但她能主动用单词说出自己看到的画面中熟悉的物体。

建议与措施:

根据可可的阅读习惯,我采用如下的指导策略:

⒈每次指导可可阅读时都用积极的语言鼓励和引导可可进行阅读,多讲讲其它图书的故事情节,引导她发现有趣的地方,让她逐渐地喜欢上读别的图书。

⒉带领可可一起阅读图书的封面,并用手指读书名。让可可知道什么是封面,封面上有什么。知道看书要从封面看起,一页一页地翻,并在集体和小组阅读时巩固练习这些阅读技能

家庭阅读记录表的使用 篇6

经常有家长向我们反映,自己的孩子不爱读书。我园在幼儿家庭阅读情况调查中也发现:少数幼儿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每天必须要读书;多数幼儿想读就读,不想读就不读,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幼儿真的不爱读书吗?在进一步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幼儿没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与家庭指导有关:家长对幼儿阅读认识不够,认为读书是上学后的事情,现在读不读都可以;一本书讲过后不愿意再反复读给孩子听,嫌麻烦;由于工作忙,不能每天抽出时间陪孩子读书;不知道如何指导幼儿阅读,不了解幼儿喜欢读什么样的书。

为此,我们利用幼儿喜欢与父母一起阅读的心理,开展了亲子阅读活动,并利用阅读记录表来督促幼儿每天进行读书活动。

最初,我们使用简单的表格,让幼儿与家长一同记录,记录幼儿每天的读书时间、读书内容、谁与幼儿一起阅读、阅读效果。阅读效果由幼儿与家长共同填写,幼儿认为自己阅读好,就在圆圈里涂上颜色,家长认为孩子阅读好,就在另一个圆圈里涂色,读得不好就不能涂颜色。

为更好地使幼儿重视阅读,我们在记录表上添加了动画形象,让幼儿给图画涂色,使阅读记录纸更加生动。我们在纸的反面添加了有关幼儿阅读指导的文章,如《家长伴读的技巧》、《给孩子一个快乐的阅读天地》等,从幼儿阅读的指导方法、阅读的环境、图书的选择等方面给家长提供更多的信息,使每个家长在指导幼儿阅读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幼儿阅读的特点,提高对幼儿阅读的指导能力。我们还在记录纸上增添了幼儿与家长一起阅读的内容,如“我们一起读”、“我们学会的儿歌”等,以促进亲子阅读的交流与沟通。

阅读记录纸每周一张。在周一的时候,教家长与幼儿一起分享,看看谁的圆圈涂得多,谁的颜色涂得好,我在家是怎样看书的,并将家长的反馈信息与幼儿及时进行交流,使幼儿通过学习、模仿、分析、判断,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有了阅读记录纸,再也听不到家长反映孩子在家不读书的问题了。同时,也使教师能更多地了解家庭阅读的情况,通过阅读分析,开展更有效的家庭阅读指导。

如从阅读时间上分析,有的幼儿只读10分钟,有的则要读2个小时,有的幼儿在固定时间读书,有的则在不同时间读书。于是,我们告诉家长,阅读时间的`长短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尊重孩子的兴趣,培养幼儿每天阅读、定时阅读的习惯。

从阅读内容上分析,大部分幼儿每天阅读童话故事、科幻故事、儿歌等自己喜欢的内容,但也有不少家长重视幼儿识字、古诗文、智力练习等,在每天的阅读时间对幼儿进行训练,使阅读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幼儿被迫阅读,阅读能力及兴趣没有增长。于是,我们与这些家长沟通,请他们允许孩子自主选择图书,提高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并综合幼儿阅读的情况,为他们提供幼儿爱看的图书书名,使他们了解该年龄阶段的孩子该读些什么书。

从与幼儿一起阅读的人员来分析,大部分幼儿由妈妈陪读;有的幼儿没有人陪伴,自己阅读;有的幼儿今天跟爸爸读,明天跟奶奶读,家庭的每个成员都参与阅读活动,关注幼儿阅读。于是,我们根据幼儿家庭情况,给不同家庭提出不同的建议,如可以请爸爸参与到阅读活动中来;不要让幼儿长时间一个人看书,因为幼儿对书的兴趣是通过大人的讲述与书中画面的结合产生的,越是年龄小越需要家长的陪同等。

实践证明,阅读记录表的使用,在帮助家长掌握正确的指导孩子阅读方法的同时,也使孩子养成了爱读书的好习惯。幼儿每天读书,受益无穷。

《新课标新阅读》总编访谈录 篇7

记者:方圆老师好!首先感谢您能在百忙中接受我们的采访。

方圆:感谢你对中国语文教育的关注。我也是想借此机会说说我的一些想法, 希望能促进我们的语文教学。

记者:《语文课程标准》又做了一次修订, 您主编的《新课标新阅读》丛书, 与新课程标准有什么联系呢?

方圆:本书主编崔峦、苏立康老师多次参与新课标修订工作。新课标要求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要达到400万字, 其中小学阶段145万字, 初中阶段260万字。崔峦老师和苏立康老师经常说, 如此多的阅读量单靠几本教科书显然远远不够, 孩子们的阅读必须要有一个更广阔的空间, 他们非常想通过编写一套学生课外读物, 来作为主流教材的有益补充, 作为落实学生课外阅读的一个尝试。所以, 这套读物, 可以说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编写的, 具体体现了新语文课程标准精神, 也是崔峦老师、苏立康老师语文教育思想的最新体现。

记者:请您具体谈一谈这套书是怎样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好吗?

方圆:好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 从理念到具体内容, 都做了相应的修订。比如, 低年级适当降低了识字、写字的要求。这样做的目的, 就是降低难度, 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主。同时, 加大了背诵的篇目数量, 提高了对课外阅读的要求, 让学生读中悟写、加强积累, 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编写的这套丛书, 与其他同类书相比, 特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提倡全息阅读。就是在“大语文教育”理念指导下, 选文力求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涵盖不同文体, 实现全息阅读。二是提倡有动力的阅读。从文章选择, 内容编排到版式设计, 都从调动学生阅读兴趣出发, 力求让他们在阅读中, 获得持续的成就感, 保持持久的兴趣。三是提倡多种目的的阅读。不同的读者, 阅读的目的可能不同。有的是为了提高阅读能力, 有的是为了获得文学体验, 有的是为了开阔视野, 有的是为了生活的需要……这一切, 在本丛书中, 都在“理解、丰富、运用语言”这一核心目标下, 得到了体现。四是提倡多种方法、策略并举的阅读。借助于联想和想象, 通过读、画、批、注等多种方式, 学会诵读, 学会提问, 学会推理, 学会评价, 学会筛选、获取信息……在方法策略指导下, 教给阅读方法 (这是重点) ———逐渐形成阅读能力 (这是关键)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这是目标) , 做到无师自通。

记者:课程标准的变化, 在广大教育部门、教师的具体施行中, 会发现、领悟的。请您具体谈一下这套丛书的特色。

方圆:《新课标新阅读》的特色, 我觉得可以用一个“新”字来概括。一是理念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丛书就是多措并举, 积极引导学生在主动的阅读活动中, 丰富知识, 开阔视野, 陶冶情操, 活跃思维, 积淀文化, 积累语言。在阅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获得思想的启迪, 享受审美的乐趣。二是体例新。比如, 打破了原来单一地按人文主题编排单元的方法, 根据生活实际和学生阅读需要, 适当地以文体形式编排, 如说明性文章单元、诗歌阅读单元, 以及书信、演讲等实用文体阅读等, 让学生懂得, 语文学习, 实际就是语言应用过程。三是内容新。丛书所选文章都是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名家名篇和时文美文。既有文学大家的经典, 又有文学新锐的力作;既有古典韵味, 又不乏鲜活时尚;而且还有学生自己的作品, 全都体现了一个新字。四是方法新。本书根据“新课标”对每个年段学生阅读能力的不同要求, 每个单元设计了一个训练重点, 选文内容、文章点评、阅读训练等都紧扣这一训练点。这对小读者突破难点, 掌握方法, 探究创新, 提升能力等方面有所帮助。

记者:现在读物出的太多, 学生的阅读市场有些眼花缭乱, 家长、教师、学生都有些困惑。如何选择优秀的语文读物, 如何学好语文呢?

方圆:这个话题太大了, 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学语文是一项系统工程, 不是学几本语文课本、做几套试题就能学好的。一定要有“大语文”的教育观念, 好读书, 读好书, 多读书, 还要主动地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这样, 才能学好语文。

记者:应该感谢您, 感谢您这么多年来, 对中国语文教育付出的心血, 感谢您耽误宝贵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相信广大读者会从您的谈话中得到启发, 相信这套丛书会受到广大同学的欢迎, 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

阅读教学访谈记录 篇8

一、多样:丰富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只有激起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们才会在英语课外阅读活动时及时地进行课外阅读记录卡的记载,并能从中体验独特的乐趣。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教师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自主设计记录卡的样式,不但图文并茂,富有童趣,更能唤起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教师还可以结合课外阅读活动中不同阅读内容、不同学情等,启发学生采用贴合自身实际的记录卡形式,从而创设具有层次化、个性化的课外阅读记录卡。

如在指导学生阅读Panda时,这篇课外阅读材料描写了熊猫的外形特点,还有人们与科学家对于熊猫的不同称谓,让学生了解熊猫与熊、猫间外形和习性的异同,激发学生对熊猫的热爱之情。根据材料内容特点,教师让学生自主设计记录卡的形式,有的学生将文中熊猫的特点摘录下来,如fat body、short tail、cats face…有的学生则集中记下文中新的词汇,如scientist、world、protect…还有为他们的记录卡画上憨态可掬的卡通形象,做成了类似手抄报的形式。这些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理解,激发了他们的阅读热情。

二、多维:家校协同,确保学生阅读实效

阅读记录卡的使用需要一个长期的、持续的培养过程,只有持之以恒才能真正有效地记录学生英语课外阅读的成长历程,因此它离不开教师和家长的协同配合、多维辅导。为了能够充分发挥家长在实施英语课外阅读记录卡中的积极作用,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为家长提供必要的指导,获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当家长能够和孩子一起阅读,创设出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当孩子在阅读遇到困难时,能够得到必要的、及时的帮助,英语课外阅读记录卡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在书海中遨游的助力器。

除了教师在班级上展开定期评价,如评选“每周一星”“诵读能手”“记录卡达人”等;教师还通过微信、QQ等与家长进行紧密联系,及时获取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对家长的课外阅读指导和记录卡的使用进行交流。如在以animal为主题的课外阅读活动中,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在记录卡上贴上动物的头像,开展亲子游戏,根据动物叫声说出对应动物的英文名称以及特点。让孩子根据记录卡简单复述阅读材料内容,从记录卡上选择简单的新词汇检查孩子的记忆情况等,确保学生的英语课外阅读以及阅读记录卡的使用取得实效。

三、 多举:以点带面,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记录卡的使用不能仅停留在纸面上的记载,而应当通过多种举措,帮助学生从记录卡上汲取到更多的阅读营养,切实提升他们的阅读能力。教师通过及时反馈、认真检查,发掘学生在使用阅读记录卡中的亮点,组织各种活动以点带面,促使全体学生共同发展。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图书银行、图书漂流瓶等活动,加强图书流通;还可以展开课外阅读交流活动,如课外阅读故事会、课外阅读大讲坛、课外阅读辩论会等,让学生向小伙伴们展示自己的阅读记录卡,彼此之间互通有无,在热烈的气氛中推动新的课外阅读高潮。

教师要着力拓展课外阅读记录卡的运用方法,用多样化的活动形式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如举办个人show活动,让学生带着记录卡到台前讲一个故事、说一个笑话,或者唱一首英文歌曲,甚至可以让学生在彼此交流记录卡的基础上自己编排、表演短剧。在学生阅读了At a birthday party这一材料后,教师鼓励学生为即将过生日的学生组织一场party,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小组协作能力,也在欢乐的氛围中让课外阅读的独特魅力深入学生心灵。

四、多思:读思结合,深化学生阅读体验

由于生活经历和知识积累的差异,学生在使用阅读记录卡的时候也会产生较大的差距,教师要正视这种客观差距并将其作为一种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教师可以建立定期的“分享”制度,指导学生在撰写阅读记录卡时,用稚嫩的笔触将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感想记录下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和集体讨论,将个体的阅读思考成果进行彼此的分享。学生在展示自己的阅读思维成果时,教师要合理地进行引导,发掘学生的个性化亮点,让学生注意倾听他人的独特见解并与自身相印证,从而促进学生读思结合,深化学生的阅读体验。

如在指导学生阅读《小学英语课外阅读100篇》时,Coffee problem、Little Deer and his father以及A telemarketer等阅读材料中新的词语和句型结构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难以准确、全面的理解。因此教师引导学生在记录卡上写上自己的理解和疑问,并组织了课外阅读交流沙龙活动,选择学生中有代表性的阅读记录卡用实物投影仪进行展示,引领学生进行互相之间的质疑和释疑。教师进行适当点拨,从而形成集体智慧,为他们在课外阅读中进一步学习、掌握、操练和运用这些词汇和句型打牢基础。

小小的一张阅读记录卡,不仅承载了学生英语语言积累、英语视野拓展的努力结果,也记录了学生通过英语课外阅读实现个人语言能力提升的前进足迹。在不断地实践与完善中,它必将在促进学生英语学习长效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角斜镇角斜小学)

阅读教学访谈记录 篇9

建 档 说 明

根据课题组要求,要为部分喜欢课外阅读的学生和老师建立跟踪阅读档案,先期建档的为在2016年度读书活动中获奖的学生和老师。建档说明如下:

1.教师档案由教师本人自行建立并保存;

2.学生档案由学校委派班主任或语文科任教师负责帮助建立并保存;

3.学生阅读记录档案在学生升级、升学时一并移交至新任班主任或语文科任教师;

4.档案填写坚持真实性和随机性原则,可根据实际情况,一个月、两个月或一个学期填写一次,力求真实、具体,同时要摒弃硬性要求,体现自主性和随机性;

5.档案建立属过程性、形成性档案,阅读记录页(表二)可自行复制使用,或者可根据实际重新设计。

阅读教学访谈记录 篇10

一、访谈目的

了解天水师范学院学生阅读的情况及其影响。

二、访谈方式 面对面访谈

三、访谈对象

天水师范学院所有本科学生

四、提问提纲

(一)访谈开场语:

你好,我是天水师范学院12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名学生,现在在做一个关于“天水师范学院学生阅读情况”的一个专题调查,最多耽误你5分钟宝贵的时间完成这个访谈。本次访谈主要通过问答形式进行,访谈内容将严格保密!为保证访谈的有效性,请真实地回答每个问题,如果没有疑问的话,我们就开始吧!

(二)访谈对话 第一部分:对话部分(1)你现在是大几的学生?(2)你坚持每天阅读吗?

(3)你喜欢阅读自己的专业书籍吗?(4)你每天花在阅读上的时间有多少?(5)你平时最喜欢阅读些什么类型的课外书?(6)你一般的阅读方式是?

(7)相对专业书籍,你是否更偏爱于课外书籍?(8)你每个月花费在图书上的费用有多少?

1(9)你喜欢电子书籍还是传统书籍?(10)你认为电子书籍会取代传统书籍吗?

(11)你是否对自己阅读的专业书籍或课外刊物进行总结?(12)你认为课外阅读对你的帮助大吗?

(13)你是否经常去图书馆借阅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书籍?(14)你觉得大学生是否有必要多进行课外阅读?(15)你进行课外阅读的主要目的是?

(16)你平时会因为什么原因而不进行课外阅读? 第二部分:访谈结束语

再次感谢你的配合,祝你学习进步,生活愉快!

五、采访步骤

(1)观察活动现场(2)选取对象(3)开始访谈并记录(4)访谈的反思与评估

六、可能碰到的问题

(1)被访者拒答

(2)访谈地点受干扰性大(3)访谈过程中被访者不耐烦(4)访谈过程中被第三者打断(5)被访谈者敷衍回答

七、设想解决的方法

(1)选取适当的访问对象,考观察选取容易接近的,明确告知其我们的目的(2)选取适当的访谈时机和地点

(3)尽量速战速决,在活动现场多数人可能都是匆匆而过的,不愿合作,所以 2 时间宝贵

(4)也可以一对多的进行访问,形成交流小组形式

(5)如果对象敷衍回答,应尽早结束访谈,并将此次访谈作废

阅读教学访谈记录 篇11

答者:有很大的不同啊!社会环境不一样了, 思想观念不一样了, 接受方式也不一样了。我上中学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 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后期, 文化萧条, 图书奇缺。所幸由于毛泽东对古代小说中的几部名著情有独钟, 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红楼梦》等, 在七十年代初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特批, 以所谓“内部发行”的形式得到传播。我最初接触这些小说也是在这一时期。说来好笑, “内部发行”到了连一个中学生都可能看到, 这个“内部”还有什么“内”可言?不言而喻, 文革期间古代小说的传播必然带有那个时期的意识形态背景。在1973年的批林批孔、评法批儒运动中, 《红楼梦》的评论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1975年因毛泽东发表批《水浒传》的讲话, 又出现了一个评《水浒》的高潮。这些当然不算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 但在极为有限的文学经典传播状态下, 它们又确实使人们获得了一个阅读古代小说的机会。事实上, 我们当时有机会接触古代文化遗产, 往往是从批判的角度获得的, 例如评法批儒运动, 从《论语》《盐铁论》到《三字经》《昔时贤文》等, 都作为批判材料得以印行。这在今天可能是无法想象的事, 不说别的, 不少出版社出版这些古代小说名著, 都打着中学生必读书的名目, 虽然我不能确认中学生“必读”了的人数, 但只要想读, 书是不难找到的。

更大的不同还是在思想观念上。我还记得, 在看《西游记》之前, 我看过一本根据“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故事绘制的连环画, 我估计我这个年龄的人对这个故事都有深刻的印象。它的广为人知, 来自于毛泽东的一首诗:

一从大地起风雷,

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

妖为鬼蜮必成灾。

金猴奋起千钧棒,

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

只缘妖雾又重来。

这首诗有两个基本精神, 一是强调辨别是非的能力, 二是颂扬孙悟空的战斗精神。正是这种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 主导着当时的古代小说阅读。今天的中学生可能也会欣赏这一情节, 但大约不再会将它理解为一个辨别敌我的政治寓言了。说到这里, 我想到前不久上映的电影《画皮》, 这个并不算《聊斋志异》中特别精彩的作品, 在文革期间也常被人提起。与“白骨精”的故事一样, 对它的阐释也是要人们认清“阶级敌人”就像披着美女画皮的恶鬼。我没有看过新拍的《画皮》电影, 我猜想, 现在的导演恐怕更多地是会追求那种惊悚的娱乐效果吧。

问者:您是怎样走上古代小说研究这条道路的?

答者:刚才说了, 我接触古代小说是在中学时代, 研究的兴趣可能也是那个时候不知不觉产生的。在前年出版的《中国古代小说叙论》一书的“后记”中, 在谈到自己从事古代小说研究这一工作时, 我还特别提到:“在我的心里, 这可能也是一个宿命。读中小学时, 正值文化大革命, 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 全凭自已漫无边际的浏览。如今家里堆满了三十多年来淘换来的书, 跟随我时间最长的却是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我至今还记得购买这本书的情景。那是1976年的“五一”节, 在南昌城郊的一个杂货店中, 这本书寂寞地放在有些破损的玻璃柜台里。我不记得当时是怎么得知这本书, 又为什么想买它的, 但它终于成了我的宝书, 引领着我走过来, 走下去。”不过, 说来惭愧, 我当时正读高一, 那时的语文课几乎荒废, 经常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的所谓“两报一刊社论”当课文, 又没有人引导, 并不真能读懂《中国小说史略》, 反而是鲁迅在书中引述的一些古代小说的片断吸引了我。现在想来, 这也未必是买椟还珠, 毕竟鲁迅摘引的那些片断也反映了他独到的见识。比如与当时“评红”热潮中大家津津乐道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等不同, 鲁迅在近百万字的《红楼梦》中, 只引述了第五十七回、第七十八回两段情节, 说明宝玉的“爱博而心劳”, “悲凉之雾, 遍被华林, 然呼吸而领会之者, 独宝玉而已”。这样的引述, 启发了我留意小说中看似琐细的描写, 体会作者或人物的精神世界。

问者:有不少人认为《西游记》是儿童读物, 而您的博士论文以《西游记》为研究对象, 那么您怎样看待《西游记》的特点和它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地位?

答者:《西游记》毫无疑问是中国古代小说中最容易为儿童所接受的作品, 这本身就是极为可贵的。要知道, 中国古代除了民间故事和童谣, 为了儿童的创作几乎没有。不过, 这并不意味着《西游记》是幼稚的、肤浅的。一方面, 对童心童趣的向往, 可能是人难以泯灭的一种本性。而《西游记》神奇瑰丽、自由天真的想象, 或许有助于让我们暂时回归为世道沧桑所遮蔽、束缚的这一本性。事实上, 这也是在《西游记》成书的时代, 李贽、袁宏道等思想家和文人反抗精神束缚的自觉追求。另一方面, 《西游记》又不只是单纯的童话, 其中融铸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我曾这样概括《西游记》的意义:《西游记》通过幻想的形式, 描绘了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 在历险克难的漫长曲折的过程中显示出的精神风貌。它表现了作者对民族素质的深刻反省, 表现了作者希望人的精神境界臻于完美的高度热忱。具体来说, 孙悟空的机智勇敢、诙谐幽默代表了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唐僧的坚定虔诚、软弱无能则体现了旧时代知识分子志行修谨, 面对瞬息万变的现实却缺乏应对能力;猪八戒的贪图安逸、眼光如豆又反映出传统农民的保守心理;至于沙和尚的勤恳依顺, 也折射着我国民众朴实善良的品性。能够以一部作品如此鲜活地概括民族性格的几个重要类型, 在古代小说中是不多见的。就是在今天, 我们也常常可以在这“取经四众”身上看到自己或者我们相识的人的影子。也许, 你渴望摆脱一切束缚, 甚至有闹他个天翻地覆的冲动, 那么, 孙悟空一定是你心仪的榜样;也许, 你有时不免为物色诱惑, 做出些事后连自已也觉得荒唐可笑的事, 那么, 不妨以猪八戒为自嘲的镜子;但愿你不要遇到唐僧那样昏庸的顶头上司, 万一你自已不幸如唐僧处处逢灾, 又无能为力, 万事靠人, 也不必自怨自艾, 只要有那一份虔诚坚定, 西天还是可以到达的;假如你乏善可陈, 默默奉献似沙和尚, 最终也会赢得人们的赞赏和尊敬。清人张书绅在《新说西游记》中说:“人生斯世, 各有正业, 是即各有所取之经, 各有一条西天之路。”这是对《西游记》超越时空界限的文化价值的精到评价。任何时代和地方的读者都可能从《西游记》描写的奇特的精神漫游中, 领悟人生的真谛。我想强调的是, 读《西游记》不能只看到那种表面的降妖伏魔的热闹, 其中还蕴含着丰富的人生经验与哲理。正因为《西游记》以独特的方式深刻地反映了中国人的精神, 所以它在中国小说史上才有独特的位置。

至于我当初为什么选择《西游记》作为研究对象, 这既是由于这部小说引人入胜的文学趣味, 也是从学术的角度考虑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那会儿, 国内还没有出版过《西游记》的研究专著, 我觉得这与它的地位不太相称。

问者:除了《西游记》, 我注意到您的《幻想的魅力》《中国神话与小说》等著作也都与古代神怪小说有关, 您是不是对这类小说特别感兴趣?

答者:谈不上特别的兴趣, 也许是偶然所致。但如果从中国古代小说史的角度看, 超现实的描写与神怪类小说源远流长, 从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 到大量唐代传奇, 再到《西游记》《镜花缘》《聊斋志异》等等, 不但自成系列, 也渗透到其他类型的小说中, 如《红楼梦》开篇就有曹雪芹精心设置的木石前盟神话。因此, 这一类小说的艺术魅力确实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它的表现手法也确实值得重视。《幻想的魅力》是在我的硕士论文基础上改写的, 当时我主张应将古代小说中的神怪描写作为一种形象构成的方式来看待, 从艺术实践的角度而不只是思想文化或宗教信仰的角度考察其发展演化、创作规律、艺术功能等问题。

问者:如果请您选择最值得阅读的小说或者您心中最偏爱的小说?是哪一部?为什么?

答者:文学作品的欣赏往往与欣赏者所处的特定情景有关, 在某种环境中, 我们可能特别喜爱某一作品;换一个环境, 又会喜爱另一篇。中秋时节, 我们可能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所陶醉;长江岸边, 我们又会为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所激动。随着生活阅历的变化, 这样的喜爱也会有变化。我比较认同清代诗人袁枚的观点:“诗如天生花卉, 春兰秋菊, 各有一时之秀, 不容人为轩轾。音律风趣, 能动人心目者, 即为佳诗;无所谓第一、第二也。”我之所以先提到这一点, 是想说明对文学作品不宜作绝对化的评价。

当然, 就个人的阅读兴趣来说, 我可能还是多少偏爱《西游记》和《红楼梦》一点。在我看来, 《西游记》超越社会现实的喜剧精神和《红楼梦》执着个人感情的悲剧精神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两极。我曾经作过一个也许是荒谬的假设:假使中国古代文化其它典籍都失传了, 仅凭《西游记》和《红楼梦》, 我们也能复原一个完整的华夏文化。

问者:在这么多年的治学生涯中, 您觉得古代小说最吸引您的地方在哪里?

答者:古代小说有一个特点, 叫作“文备众体”, 也就是说, 中国古代的各种文体如诗、词、歌、赋、戏曲, 等等, 都为小说家所借鉴或运用, 这就造成了小说文体的丰富性。小说的丰富性还表现在它内容的千姿百态。在古代小说中, 既有帝王将相的政治历史, 更有普通百姓的悲欢离合, 其间反映了社会发展、思想意识、民俗信仰、日常生活、人物性格、感情交流, 诸如此类, 可以说是无所不包的。所以, 过去有一种说法称《红楼梦》是“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我想, 形式与内容的双重丰富, 是古代小说吸引我的重要原因。同时, 古代小说作为一种文学样式, 以叙事和刻画人物为主, 往往也充满了趣味性, 这也是它使我不感到枯燥的原因。我想要说明的是, 趣味不意味着不深刻。在我看来, 一部优秀的小说, 应该包含着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与呈现, 这也许是古代小说最吸引我的地方。

问者:当您将古代小说作为研究对象而不仅仅是阅读对象时, 有没有对您最初的欣赏兴趣产生影响或妨碍?

答者: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有的时候, 我确实感到学术研究对纯粹的欣赏乐趣是一种压制或扭曲。鲁迅在评论《西游记》时说, 这部小说可以使人“忘怀得失, 独存赏鉴”, 这是就小说的矛盾冲突来说的。如对研究而言, 作为一种有目的的学术行为, 也许就无法做到“独存赏鉴”了。如果理论陈腐、思维僵化、方法机械, “独存赏鉴”的乐趣可能更少。另一方面, 作为单纯的欣赏对象, 你可能只需要阅读那些经典名著, 一般来说, 它们巨大的艺术魅力, 对于陈腐、僵化、机械的东西还有天然的抗拒作用。而研究则不然, 你不仅要读你喜欢阅读的, 为了理清一部作品的来龙去脉, 更准确地把握它的文学史价值与地位, 你还需要阅读一些艺术水平相对来说不那么高的作品, 这对一个人的耐性可能就是一种考验。不过, 研究对欣赏也不只是负面的影响。相反, 研究对欣赏也有促进作用。首先, 通过研究, 你可以不仅知其然, 而且知其所以然, 提高欣赏的智力水平;其次, 通过研究, 你可能比匆匆地浏览更多地关注作品的细微之处, 提高欣赏的深度。

问者:现在很多中学生是通过影视剧等来接受古代小说作品的, 您对这种现象怎么看?

答者:古代小说名著影视剧创作是一个重要资源, 对于古代小说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今的中学生通过影视剧来了解古代小说, 是很自然的。只要影视剧的改编是严肃认真同时又是富于艺术创造精神的, 这样的接受也是有益的。但影视剧绝对无法代替小说原著。仍以《西游记》为例, 不只有热闹的故事, 它还有很多细腻的书面化描写和耐人寻味的细节, 在转化为电视画面时容易变得平淡无奇, 而令人眼花缭乱的降妖伏魔经电脑特技的处理, 不可避免地成为屏幕上的焦点, 那些冲突至多一次次验证着“邪不压正”的简单道理。这多少是有点遗憾的。

不久前, 我指导一位本科生进行了一次针对当代大学生接受与理解《三国演义》的问卷调查, 在特定范围内, 有42%左右的大学生从中学时代开始, 就接触过《三国演义》原著, 这多少还是说明了古代小说的影响力。如果不是应试教育的重压, 我想这种影响力可能还会更大。我的意思是, 没有或较少接触古代名著, 有时并不是中学生的责任, 而是他们实在没有太多的空闲时间去阅读大部头的名著。不过, 我想提醒中学生朋友的是, 古代名著的阅读也许不一定直接有利于中考、高考, 但肯定有利于知识水平的积累、文化修养的长进、思想认识的提高。从堆积如山的教辅参考书中, 从网络驳杂的信息海洋中, 探出头来看一点名著, 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问者:不知道刘老师是否了解, 现在高中校园里流行的是80后作家的作品, 是哈里·波特, 是玄幻小说, 诸如此类。作为一位研究古代文学的学者, 您怎样看这种现象?

答者:我没有阅读过80后作家的作品, 不妄加评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我想这是无可厚非的。至于玄幻小说, 也只是从媒体上得到的一点皮毛印象, 不知道它是否风头已过?从上个世纪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到后来的“哈里·波特”热, 超现实的想象不断受到文学爱好者的追捧, 这其实是对想象力和超越现实的一种渴望。但就文学传统而言, 正如我在前面所说的, 古代小说家在这方面早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不知道有没有人自觉地利用过这方面的文学资源, 我想其中有大量值得借鉴的东西。

问者:您能给中学语文老师谈谈讲授中国古代小说作品的经验吗?

答者:最近几年, 我参与了一些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的编撰工作, 真切感受到, 中学语文教育是一个独特的学科领域, 在这方面, 大学中文系的教师往往可能并不如中学的一线教师体会得更深入。因此, 我绝对没有什么经验可谈。当然, 就古代文学来说, 既然中学与大学可能面对共同的作家作品, 尽管教学的深浅有别, 其中也应该有一些相通的东西。我觉得, 如果中学语文老师在可能的条件下, 关注一下相关的古代文学研究, 也许更有利于对学生的引导。比如我的导师吴组缃先生的《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一文, 入选了中学语文教材, 这篇文章虽然浅显, 却是吴先生对中国古代小说历史发展及其特点、规律的高度概括。吴先生还写过其他一些有广泛影响的论文, 如《〈儒林外史〉的思想与艺术》《论贾宝玉的典型形象》《谈〈红楼梦〉里几个陪衬人物的安排》等, 如果语文老师在讲《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这篇课文时, 看一下这几篇论文, 一定有助于更细致、准确、生动地揭示文章的思想内涵和古代小说的规律。

问者:那么, 您认为中学生阅读古代小说应注意些什么?能不能给他们阅读古典小说提一些建议?

答者:回到开头所说的, 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 其实是对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最大的挑战。我们今天阅读古代小说, 很自然地会站在当下思想立场来看待小说的描写, 不过, 我们也要注意, 完全脱离小说产生的特定时代来看待或评判古代小说中人物的言行, 有时是不公平、不科学的。比如《水浒传》赞美了“劫富济贫”的行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它是具有一定的正义性的。而在法律明文保护私有财产的今天, 有人可能就会认为“济贫未必要劫富”, 进而对梁山英雄的一些举动持非议。这自然也不能说错, 问题是不要忘了, 这其实是时过境迁之后社会意识与立场改变的结果, 不必因此而苛求古人。

同样由于时过境迁, 阅读古代小说还要具备一定的古代文化的知识, 否则我们连一些描写的基本含义都可能不理解。举个简单的例子, 《红楼梦》第25回有一段有趣的情节, 王熙凤送茶叶给林黛玉等人, 得到林黛玉的称赞。王熙凤便对林黛玉开玩笑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 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古人订婚有以茶为礼的习俗, 称为“下茶”。所以俗语有“一女不吃两家茶”的说法, 即是说一女不可许两家。如不明白这一礼俗, 对王熙凤的这一句话就会感到莫名其妙了。反过来, 阅读古代小说也能增加对古代文化的了解。

最后, 我还想补充两点:一.古代小说名著, 是历经岁月的淘洗留下的文学精品, 是值得一读的, 而且最好读原著;二.不要以为古代小说只是古代的文化遗产, 它实际上以各种方式参与到当代文化生活中, 始终是一笔鲜活的精神财富。

上一篇: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安排下一篇:东昌实业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