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防洪工程建设情况汇报

2024-10-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市防洪工程建设情况汇报(精选10篇)

市防洪工程建设情况汇报 篇1

(二)制订和完善防洪预案

针对山区洪涝灾害具有突发性强,洪水形成快的特征,我市编制了大中型水库防御特大洪水预案,并根据水利工程配套情况,社会经济以及自然环境变化情况,不断加以修订完善。在对已制订的防洪预案进行完善的同时,做好新建工程防洪预案的编制工作。当前,x干流有7个梯级电站建成投入运行,改变了原河道洪水的特性,加上各水电站投资主体不尽相同,使x河的汛期洪水调度出现了新问题。为保障x干流梯级水电站上下游沿岸的防洪安全和各水电站的发电效益,市三防办准备汛前召开相关单位防洪调度协调会议,明确有关要求,加强汛期洪水调度。目前我市已初步拟定x干流的防洪调度方案和各梯级水电站的报汛方案。

x市水文分局、市气象局、市国土资源局等市三防指挥部各有关成员单位都能根据各自的职责,制定洪水预报、气象预测、工程抢险等防洪预案,确保在发生洪水灾害时快速反应,投入抗洪救灾,减轻灾害损失。

(三)加强在建工程建设管理,确保工程安全度汛

我市今年在建度汛工程有x水库、x县x水库、x县城防洪堤工程、x县城防洪堤工程、x市西区防洪堤工程、x县x排涝泵站、xx电排站、x县x电排站。为确保工程进度、质量和在建期间的防洪安全,我市职能部门加强了对在建工程的监督、管理,经常深入到施工现场,了解工程施工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四)加强防汛物资储备和防汛抢险队伍建设

去冬以来,我市各级政府、水利三防部门加大了购置防汛物料资金的投入,补充了一批防汛器材,同时各级加强了防汛物资管理,确保防汛物资用而有备。市三防办已购置带动力的救生艇4艘,橡皮艇5艘,储备救生衣360件、编织袋5万条、土工布土工膜共5000平方米以及其他抢险器材一批;全市共储备编织袋66万条、砂2.2万立方,块石1.5万立方,木材1047立方。

随着工程数量增多、任务的变化,我市及时调整充实了各工程抢险队伍人员。对重点防守地段、重点防守工程、重点水库、堤围均落实了以民兵预备役部队为骨干的抢险人员,全市已落实防汛抢险队伍人员11.22万人。

(五)认真做好防汛通讯、水文设施建设和管理

我市水库多数位于偏远山区,通讯受地形影响较大,加上防汛通讯建设滞后,直接影响水情、险情、灾情的传送。因此,我市积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一是配合省三防指挥系统建设,从去年8月份开始,投入100多万元,用于三防信息化系统建设,按要求配置了会商室、中心机房等,从市三防办至市政府铺设了8蕊光纤,与市电子政务平台实现了联接,至今年3月中旬,完成了三防会商系统的设备安装调试。二是充分发挥x市雨水情遥测系统的作用,3月上旬,市三防办与x水文分局实现了光纤联网,与x水文分局的实时遥测雨量信息共享,随时可获取全市75个雨量报汛站实时雨量信息,为防汛决策提供更为准确的信息依据,提高了我市对山洪灾害的监测能力和预测预报水平。三是确保防汛通讯系统正常运行。春节前后,市三防办组织技术人员对xx水库、xx水库、xx水库的水情遥测系统进行了检查、维护,共处理通讯故障5处,维修电台4部。

(六)加大水利执法和防洪知识宣传力度

为进一步规范水利建设程序,确保防洪安全,自~年开始,我市对“两斜工程进行了全面清理。去年6月份以来,根据省政府《关于确保小水电站和小型水库安全度汛的紧急通知》精神,市、县分别成立了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清查小组,派出工作组对全市的小型水库、小水电站进行了检查、清理。汛前检查中,我们把对“两斜工程的检查、清理作为防洪安全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大对违规“两斜工程的清查,全市共清查“四无”水电站50宗,对2宗正在建设的违规小水电站发出停工整改通知,有14宗已进行了整改除险,6宗已放空停止发电,有28宗“四无”小水电站暂未发现安全隐患,正在补办有关手续。

我市还加大了防洪法规、水利法规以及防洪知识的宣传力度,去年全市投入水法规宣传经费近20万元,通过水法规、防洪知识的宣传和水行政执法活动,水事活动秩序明显好转,群众的防洪意识有了一定的提高。

(七)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地处山区,山高坡陡,降雨分布不均,遇强降雨过程,极易发生山洪灾害。由于山洪灾害具有突发性强、破坏性大、防御难度大的特点,山洪灾害的防御成为我市防汛工作的难点。为此,我们把这一难点作为防灾减灾的重点来抓,坚持以人为本,以减少人员伤亡为首要目标,进一步落实防御责任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山区群众的灾害意识,充分发挥x市雨水情遥测系统的作用,加强预测预报,及时提醒群众做好安全转移工作,减少人员伤亡。如~年5月31日18时至20时,x县x镇骤降暴雨,降雨量达150多毫米,造成山洪暴发,3个村4300多人受灾,倒塌房屋97间,灾情发生时该镇党政主要领导带队第一时间赶赴受灾村,及时组织党员干部全力开展救灾,转移群众,避免了人员伤亡。另外,为加强山洪灾害的防治,市三防办积极配合省防总做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完成了全市集雨面积小于100平方公里的小流域的标示以及有关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的基础数据的收集,并完成典型区调查资料的收集

和防治规划的编写。

五、存在问题

虽然我市的防汛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汛前检查仍然发现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一)有些水利工程安全隐患仍然存在。一是有的地方面上堤围设防标准低,险工险段多;二是全市有80多宗小型水库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三是排涝设施陈旧,设施不配套,严重影响排涝工程效益发挥。

(二)防汛抢险物资贮备仍然不足。由于xx地区是贫困山区市,加上水利工程多,尽管各级政府加大了对防汛物资的购置和贮备力度,但仍有部分水利防洪工程防汛物资贮备没有达到广东省堤围、水库防汛器材标准要求,特别是小型水利工程,因无经济来源,资金缺乏难于补足防汛物资。一些偏远山区的小型水库,即使在安全加固时备足了防汛砂、石,因无专职的水库管理人员,造成防汛物资失盗现象严重。

(三)三防现代化水平相对滞后。江河、水库水情采集、传输手段落后,办公、通讯现代化的整体水平不高,水利信息化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四)山洪灾害防治难度大。对山洪灾害的预测预警能力低,山区群众防御山洪灾害意识差。

六、今后主要工作措施和对省的建议

为做好今年的防汛工作,我们将以此次省政府检查组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为重点,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落实措施,对检查中发现的工程隐患进行处理,对病险问题严重、除险工程量大、一时无法完成除险加固的26宗小型水库放空度汛、18宗小型水库降低水位运行,以保证工程度汛安全。二是召开由各县(市、区)分管领导和三防指挥部成员参加的会议,部署今年三防工作。三是继续加强工程管理,把确保水安全作为今年水利工作的重要任务。

市防洪工程建设情况汇报 篇2

针对沿黄区域的开发, 《中原经济区建设纲要 (试行) 》和《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多次提出要“全面实施沿黄滩地生态修复工程”, “构建横跨东西的黄河滩区生态涵养带”, “重点建设沿黄风情文化产业带”。郑州市“十二五”规划中也明确了郑州都市区建设基本框架, 并确定以交通为纽带, 以产业为桥梁, 按照组团发展、产城融合、复合型和生态型的发展路径。省、市战略目标的确定, 为黄河滨河公园建设提供了有力政策支撑。

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是国家重点水利建设项目, 是推进河南治黄事业发展的一项战略性举措。河南黄河标准化堤防的建成, 进一步完善了河南黄河防洪体系, 极大地提高了工程抗洪能力, 改善了黄河下游两岸的抢险交通现状, 为确保黄河长治久安构造了安全屏障;同时又是巨大的生态防护屏障, 极大的改善了沿黄两岸人民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为郑、汴、洛及黄河的“三点一线”大旅游建设增添了巨大的活力, 有力的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主要针对沿黄城市黄河防洪工程建设标准与生态景观的关系进行专题研究, 沿郑州到开封黄河堤防修建滨河大道, 形成路堤结合的黄河防洪体系。

1 河南黄河防洪工程概况及黄河滨河公园规划

1.1 河南黄河防洪工程体系

人民治黄以来, 党和国家对黄河治理开发十分重视, 随着我国大江大河的第一部综合治理规划———《黄河综合利用规划技术经济报告》的实施, 全面开展了黄河的治理开发, 黄河下游先后兴建了以干支流水库、堤防、河道整治工程、分滞洪区为主体的“上拦下排, 两岸分滞”的防洪体系。

1.2 堤防工程

河南省境内临黄大堤565km, 设计防洪标准为防御花园口站22000m3/s洪水。按堤段划分共有四段, 即左岸孟县中曹坡至封丘县鹅湾171km, 长垣县大车集至台前县张庄194.5km, 右岸孟津县牛庄至和家庙7.6km, 郑州市邙山根至兰考县岳寨157.22km。其它临黄大堤有北围堤10km, 贯孟堤21.1km。非临黄太行堤44km, 北金堤40km, 此外还有新建温孟滩防护堤44km。

1.3 黄河滨河公园的规划情况

对郑州市行政区划范围内黄河入市口到出市口沿线进行整体规划, 建设由城市河网、湖塘、湿地、绿地、林带、草坪等形成的自然开放空间和廊道, 总长约150公里, 总面积900余平方公里。鉴于此, 必须对滨河区域进行高水平规划, 并实施统一的建设和管理。

2 滨河大道的布置方案研究

2.1 滨河大道设计标准

郑州到开封黄河堤防防洪标准在100年一遇以上, 相应的堤防标准为1级。

黄河下游特殊的来水来沙过程, 致使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变化幅度很大。2000年之前, 由于进入黄河下游的水少沙多, 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道, 平均河床高程不断淤积抬高, 致使黄河下游河道断面呈现出逐渐淤积抬高的趋势。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后, 河道出现冲刷下切, 根据《黄河古贤水利枢纽项目建议书》成果, 小浪底水库运用后下游河道2020年左右冲刷达到最大, 2028年左右淤积恢复到2000年状态。此后, 黄河下游年平均淤积量为3.45亿t, 各河段的年平均淤积抬升速率为:铁谢~花园口河段为0.047m/年;花园口~高村河段为0.062m/年;高村~艾山河段为0.075m/年。滨河大道作为永久建筑物, 其使用年限较长, 因此, 在考虑防洪标准时, 也必须同时考虑黄河下游淤积产生的影响。本文考虑100年的河道淤积量为 (2012+100-2028) ×0.062=5.2m。

2.2 滨河大道布置型式探析

2.2.1 滨河大道布置形式一

沿郑州到开封黄河堤防布置滨河大道, 将原堤防向背河侧淤区帮宽加高至一定的标准。详见图1。

在现状黄河大堤的基础上考虑100年河道淤积的影响, 因此堤顶高程为现状大堤堤顶高程与100年河道淤积的高度之和, 即5.2m。采用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建设标准, 路基宽度为33.5m, 路基两旁各布置3.25m宽的绿化带, 因此设计堤顶宽度为路基宽度33.5m与两侧的3.25m绿化带之和, 为40m。

滨河大道两侧布置生态景观设施, 搞好景点规划, 结合当地地理、人文特点、黄河重大历史事件, 建设具有黄河特色的景观工程, 充分展示黄河历史文化;规划人工湿地滨河公园, 既净化了空气, 又满足了生态景观的需要。

2.2.2 滨河大道布置型式二

沿郑州到开封堤防淤区背河侧布置滨河大道, 其道路顶高程平现状大堤堤顶高程。详见图2。

道路顶高程平现状大堤堤顶高程。黄河大堤南岸於背区顶高程平2000年设防水位, 低于大堤顶高程2.0~3.0m。因此, 需要在现状於背区基础上加高至一定标准。采用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建设标准, 路基宽度为33.5m, 路基两旁各布置3.25m宽的绿化带, 因此设计堤顶宽度为路基宽度33.5m与两侧的3.25m绿化带之和, 为40m。滨河大道两侧布置生态景观设施, 如人工湿地滨河公园、与黄河历史事件有关的标志性建筑等, 另外黄河大堤与滨河大道之间以绿化带相隔, 且每隔一定间距修建连通的道路, 便于抢险车辆通行。

2.2.3 布置型式比较

滨河大道布置型式一与布置型式二都是依托黄河大堤而建, 是黄河大堤的一部分。不同的是布置型式一是在现状大堤的基础上加高帮宽, 考虑了100年河道淤积产生的影响, 设防标准较高, 能够防御近100年内花园口22000m3/s洪水, 但是其路面较高, 工程量较大。由于黄河下游特殊的来水来沙过程, 致使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变化幅度很大, 黄河堤防今后可能面临新的问题, 布置型式一将堤防与道路完全结合在一起, 堤防加固时会互相产生影响, 不利于今后黄河堤防的加固。新修滨河大道的路线沿着现状堤线, 路线不灵活, 会出现S弯, 给车辆通行造成不便。另外, 布置型式一防汛抢险车辆和正常交通车辆混在一起, 会相互影响, 不利于防洪抢险。

布置型式二是在黄河大堤淤背区上修建滨河大道, 对改善防汛交通条件, 促进生态景观建设, 节约土地资源均有积极意义。路线基本与黄河堤防保持一致, 部分路段可以根据道路要求进行适当调整, 堤防弯曲处适当的裁弯取直, 路线相对灵活。当黄河大堤需要加固时不再对於背区的滨河大道进行拆除重建, 对黄河大堤的影响较小;同时也避免了防汛抢险车辆和正常交通车辆的相互干扰。因此推荐布置型式二。

但是, 布置型式二中黄河堤防和滨河大道之间应该留出必要的宽度, 主要用于以下几方面:黄河堤防加高帮宽、险工改建需要的宽度;工程抢险及防汛交通需要的宽度;工程管护设施需要的场地。如遇涵闸等穿堤建筑物应适当绕行以留出开挖和施工的场地。若现有於背区的宽度不能满足滨河大道所需要的宽度, 需另行加宽。

3 滨河大道可行性研究

(1) 防洪方面是可行的。滨河大道成为防汛抢险的交通要道和抢险阵地, 为河南黄河防洪抢险提供了便利条件。

(2) 具有很好的社会效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沿黄城市的人民群众对生活环境条件和防洪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迫切需要尽快开展滨河大道建设。

(3) 具有很好的生态效益。黄河大堤作为黄河沿线上独特的地理区域, 颇具生态旅游价值, 可为游览黄河及其周边生态景观和发展生态旅游创造良好的条件, 为周边城市人们紧张工作之余进行休闲度假提供了理想的场所。

4 结论

(1) 在黄河大堤於背区上修建滨河大道, 促进了防汛抢险交通的发展, 有利于沿黄城市的防洪工程建设。

(2) 沿郑州到开封堤防修建滨河大道改善了沿黄城市的生态环境, 丰富了黄河大堤生态景观建设内容, 符合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3) 通过滨河大道布置型式比较, 得出滨河大道修建在黄河大堤於背区上对黄河防洪工程的影响较小, 同时节约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关于市旅游厕所建设情况汇报 篇3

为进一步改善旅游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大武夷旅游品牌形象,根据国家、省旅游局“旅游厕所革命”的安排部署,我局将旅游厕所建设工作作为今年重点旅游工作,启动实施了旅游厕所建设提升工程,2015年力争在旅游景区、旅游线路沿线、旅游集散中心、旅游餐馆、旅游娱乐场所、休闲步行区等游客服务场所新建和改造提升旅游厕所136个,努力实现“数量充足、干净无味、实用免费、管理有效”的目标。具体情况如下:

一、建设资金情况采取政府拨款、上级补助、业主自筹、镇村自筹等形式多渠道筹资,目前建设资金已部分落实,其余缺口资金正在抓紧落实。

二、等级数量情况2015年计划新建、改建的旅游公厕共136个,其中,新建100个,改建36个。计划达到3a级的9个,2a级的45个,1a级的82个。

三、目前进展情况XX区:

计划新建6个、改建4个旅游厕所。西芹高坪、下洋生态休闲观光园、王台新坑等6个景点旅游公厕已完成项目选址和初步设计工作,预计10月能够完工。溪源峡谷景区、步行街和滨江公园的4个改建厕所也已完成施工设计方案,准备动工。XX市:计划新建22个、改建14个旅游厕所。目前,已有29个旅游厕所进入施工阶段,其余厕所也已完成图纸设计,正进行前期准备工作。XX市:计划新建12个旅游厕所。目前,“武夷汉城”厕所、武夷山景区游客中心3个厕所、武夷广场水秀剧场1个厕所正在施工中,其它7个厕所正在申报审批中。XX市:计划新建15个旅游厕所。目前,已有5个旅游厕所进入立项阶段,4个旅游厕所准备动工,6个旅游厕所已进入施工阶段。XX市:计划新建13个、改建14个旅游厕所。目前,已有8个旅游厕所进入立项阶段,13个旅游厕所准备动工,6个旅游厕所进入施工阶段。XX县:计划新建6个旅游厕所。目前,神六螺旋藻工业旅游示范点、华阳山景区、华阳畲族山庄、宝山景区、旅游集散中心、张墩景区的旅游厕所都已进入施工阶段,10月份前,6个厕所都能完工。XX县:计划新建7个、改建1个旅游厕所。目前,8个厕所已完成规划设计,准备动工。XX县:计划新建3个旅游厕所。目前,际岭村和桂博园的2个旅游厕所已进入施工阶段,双同村旅游厕所准备动工。XX县:计划新建14个、改建3个旅游厕所。目前,7个旅游厕所已进入施工阶段,6个旅游厕所正在办理立项审批手续。XX县:计划新建2个旅游厕所。目前,佛子山景区和“白茶小圳’景区新建旅游厕所已完成立项和审批工作,准备动工。

四、主要举措

(一)实施旅游厕所标准化建设。2月27日,市政府出台《XX市旅游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提出2015年至2017年新建和改建的332个旅游厕所将实施旅游标准化,按照国家最新修订的《旅游厕所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进行建设,并将责任分解到部门,明确旅游景区、乡村旅游点、旅游集散中心厕所标准化由市旅游局负责,旅游餐馆、旅游娱乐场所、休闲步行区旅游厕所标准化由市城市公用事业局负责。

(二)强化旅游厕所建设监督考核。3月11日,市政府出台《XX市迎高铁打造千亿旅游产业考评办法》,将旅游厕所建设纳入市政府督查室重点督查内容,每季度进行一次督查,督查结果全市通报。

(三)实行旅游厕所一票否决制。将旅游厕所建设作为创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a级旅游景区、星级旅游饭店、乡村旅游点等评定的重要指标,把景评、星评等评定业务与之挂钩,并实行“一票否决”。

(四)推动旅游行业创先争优。今年我市计划开展创建“十佳旅游景区”、“十佳旅游星级饭店”、“十佳旅行社”活动,将旅游厕所建设作为评定指标的重要内容。同时,协调市委文明办将旅游厕所建设纳入文明城市、文明单位考评,推动社会文明事业进步。

@@市基层综治组织建设情况汇报 篇4

@@市综治办

为进一步夯实综治基层基础,切实筑牢维护社会治安和稳定的“第一道防线”,确保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按照中央、省市关于加强乡镇(街道)综治机构建设的有关要求规定,以全市深化乡镇综治机构改革为契机,我市大力推进综治基层基础建设工作,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加强领导,形成乡镇(街道)综治工作新格局

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和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建设的要求,全面落实和加强乡镇(街道)综治组织建设,进一步夯实基层基础,着力提高基层综治组织维护社会治安和社会稳定的能力。对此,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召集市委政法委、市综治办、市编办主要领导召开专题会议,就乡镇(街道)综治组织机构建设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对涉及人、财、物等方面的重点问题,坚决做到绿灯常开,全力支持,确保乡镇(街道)综治组织机构建设落实到位。各乡镇(街道)相应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为组长,党委副书记为副组长,班子成员为成员的乡镇(街道)综治办建设领导小组,负责本乡镇(街道)综治组织建设的具体工作,形成了“一级抓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的工作格局,有力地推动了任务

目标的落实。

二、整合资源,大力推进乡镇(街道)综治组织建设

坚持在市综治委和乡镇(街道)党委、政府领导下,严格按照“干部统一配备、人员统一培训、制度统一制定、考核统一标准”的四统一原则,成立乡镇(街道)综治办,负责牵头组织开展本区域基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综治办主任由乡镇(街道)党委书记担任,负责全面工作;综治办副主任由乡镇(街道)分管领导担任,负责日常工作;配备2-3名专职工作人员,负责办公室日常工作。由综治办牵头,负责组织整合本乡镇(街道)的司法所、公安派出所、基层法庭、信访、计生、土地、民政等资源和力量,建立综治维稳中心。目前,我市个乡镇,个街道办事处全部建立了综治维稳中心。其中采取集中办公的有个(有独立办公场所),分散办公的有个,日常办公经费约万元。由乡镇(街道)党委副书记担任综治维稳中心主任,负责全面工作。主管领导担任综治维稳中心常务副主任,负责中心日常工作;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主要负责人兼任中心副主任,人民法庭和信访、计生、土地、民政、安监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中心成员,有效整合了乡镇(街道)综治维稳工作的力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规范运作,建立乡镇(街道)综治工作新机制

一是实行日排查周调度月分析制度。实行矛盾纠纷日排查制度,对发现的矛盾纠纷,建立台账,定责任单位、定责任领

导、定调解时限。每周乡镇(街道)主要领导对矛盾纠纷排调情况进行调度。每月召开一次形势分析例会,分析矛盾纠纷排调情况和潜在的隐患以及当前治安形势,研究部署下步任务。二是建立健全稳定信息预警和收集分析研判机制。中心各成员单位及时广泛收集影响社会稳定的信息,提前预警,正确研判,积极加强信息交流,实现资源共享,妥善处置。三是完善考核奖惩兑现制度。将综治维稳中心建设工作纳入综治考核指标,作为干部考核任用、绩效报酬的重要依据,确保了乡镇(街道)综治维稳中心的高效运转。

四、协调联动,乡镇(街道)综治工作显现新成效

一是资源整合,集中优势,增强了工作力量。将职能相近的部门集中到乡镇(街道)综治维稳中心实行集体办公,有效整合了乡镇(街道)综治维稳工作力量。由过去单兵作战变为集团作战,由“专科门诊”变为“集体会诊”,形成了部门协调联动、依法维稳调处的良好格局,切实提升了综治维稳工作水平。

二是信息共享,联络顺畅,灵敏了工作触角。充分发挥治安隐患信息员和矛盾纠纷调解员的作用,及时将搜集到的各类综治维稳信息集中上报到中心。中心工作人员经过梳理整合,为乡镇(街道)领导决策提供全面可靠依据。同时,中心统一受理群众来信来访,负责做好分流、处理、督办、结案等工作,真正成为了快捷反映民意的直通道、领导及时掌握情况的快车

道、化解矛盾处理问题的便车道。

市生态文明村建设情况汇报 篇5

2005年,我市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千村生态文明工程”的部署和要求,把生态文明村建设作为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奔康工程和强基工程来抓,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大力组织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一年来,全市共有108个村按标准完成了创建任务,其中有3个村被评为“省卫生村”,累计完成改厕6034户、改水6285户,迁建猪牛舍921间;铺设硬底化村巷道78公里,新修筑排污渠54公里;建设文化广场128个、篮球场82个,兴建生态小公园137个。全市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的蓬勃开展,不但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改变了村容村貌,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农村群众文明意识和村风民风的转变,赌博、封建迷信等陋习少了,勤劳致富、团结互助等行动多了,农村的文明程度得到全面提升。

我们在创建实践中,除了市委市政府精心组织、镇村两级狠抓落实之外,十分重视发挥市直部门协调、指导、服务作用,建立和落实部门挂点联系制度,较好地形成了联动、互动和推动的“三动”机制,有力促进了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

一、分工负责,协调联动

我市强化了组织领导,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由宣传、卫生、团委、妇联、农业、规划、建设、交通、财政等部门单位主要领导组成,具体负责指导、协调、督促全市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各成员单位协调联动,根据本部门的工作职能,围绕创建活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抓好创建活动具体工作的落实。国土、规划、建设部门认真指导和抓好生态文明村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交通部门积极协调指导生态文明村的道路建设,宣传新闻部门深入开展群众性的宣传教育和思想发动工作,农业、林业部门大力督促指导农村发展生态农业和搞好绿化美化,卫生部门扎实组织实施改厕、改水工作,文化广电、体育部门着重指导建立健全文体阵地、广播电视网络覆盖和组织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通过各成员单位职能作用的发挥,全市形成了部门齐抓共管、城乡协调联动的良好工作氛围。去年,市交通部门完成了村级公路建设82公里,市爱卫办在抓好3条卫生村创建的同时筹集了17万元的物资扶持农村改厕工作,广电部门新铺设广播电视光缆80公里。

二、挂钩联创,互动共建

建立和落实了市直部门挂点联系创建制度,把市直部门直接挂钩联系到各个创建村,支持、帮助挂点村开展生态文明村建设,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党委、政府精心组织,部门、单位与挂点村互动共建的良好局面。市直部门树立“挂点就必须到点”和“帮扶必须到位”的责任意识,不推卸责任,不敷衍应付,把帮扶共建为己任,充分发挥部门自身职能和优势,切实抓好挂钩联系点的创建工作。各部门领导班子成员经常深入到挂点村,积极出谋划策、出资捐物,想方设法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千方百计给予理念支持、信息支持、技术支持和资金支持。去年,全市108个市直部门共支持生态文明村建设资金112万元,并捐助相关物资一大批。

生态文明村创建伊始,干部群众对这个新生事物听得多、见得少,有创建热情,但具体怎样建、建什么、建成怎么样,还是比较模糊。针对这种情况,市直各部门一方面深入到挂点村组,认真做好群众的宣传思想工作,讲清开展生态文明村创建活动的目的意义、标准要求。另一方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派车派人组织村干部、党员、村民代表到生态文明村的先行点、示范村参观学习,开阔视野,增强信心。请来规划局的同志指导挂点村做好建设规划。山区片的群众创建热情高,不少群众还自觉义务投工投劳,主动拆除污染环境的破棚烂屋、露天厕所等,拆屋让地建新路(绿),但这些村一般都基础差、底子薄,建设资金比较缺乏,挂点扶持山区镇的部门就从物资、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挂点扶持水南镇坑告村的.市财政局拿出资金6万多元,帮助建起了篮球场、生态小公园,添置了健身设施,修建水泥村巷道200多米,还出资2万元扶持种植沙糖桔,发展集体经济;挂点扶持乐城镇近对村的市工商局,也提供扶持资金2万元并赠送了一批健身设施,市妇联发动女企业家捐赠了篮球架。市直部门为民、务实的作风和实际行动,大大地调动和激发了当地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全市生态文明村建设。

三、驻点帮助,抓好落实

我市把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发挥驻村干部的牵线搭桥和穿针引线作用,推动生态文明村建设各项工作的落实。驻村干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与村干部一起做好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一起抓好规划,一起跑部门和动员群众筹集建设资金,一起带领群众参与建设,一起抓好工程质量和资金管理,一起建章立制抓好后续管理,满腔热情引导和帮助农民建设美好家园,党员干部的先进性也在创建活动中得以体现和弘扬。活道镇首岭村在市教育局驻村干部的推动下,通过发动群众和争取社会各界捐助共筹集资金23万多元,群众义务投工投劳900多工,建设水泥硬底化村道3000多米,清理村内渠道1700多米,拆除牲口圈等占道房屋13间、乱搭棚栏200多平方米,清理卫生死角10多处,注重搞好村前村后的绿化美化,村容村貌得到大大改善。

总的来说,一年来我市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进展是顺利的,成效是显著的,但与上级要求和群众愿望还有较大差距,发展还不够平衡。我们会乘势而上,继续努力,进一步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完善挂钩联创机制,深入发动群众,动员社会各界更广泛参与,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把我市生态文明村建设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 市工会“职工书屋”建设调查报告

★ 市城市社会养老机构发展调查报告

★ 市海洋局生态省建设市长责任书实施方案

★ 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 市消费者调查报告

★ 城市社会文化调查报告

★ “城市牛皮癣”调查报告

★ 建设生态文明建议书

★ 生态文明建设征文

张市中学合格学校建设情况汇报 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好!

在政府和教育局的的关心帮助、大力支持与具体指导下,我校全体教职员工迎难而上,周密部署,有序推进了合格学校的创建工作。如今,我校合格学校建设已上新台阶,下面就我校创建省合格学校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张市中学始建于六十年代,学校依山傍水,绿树环绕,环境清幽,占地3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面8600平方米。现有教学班14个,在籍学生697人。教职工44人,教师平均年龄30岁;其中专任教师40人,高级教师一人,中学一级教师15人;教师本科及以上学历38人,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

二、创建工作

(一).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

在上级“整合资源,集中办学”指导下,2008年底,张市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扩建工程破土动工。2009年,学校建设得到了神州数码(中国)有限公司的鼎力相助,其捐资合建的“神州数码学生公寓”建筑面积2048平方米,总投资159万元,其中神州数码有限公司捐助40万元。新公寓的建成,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住宿拥挤的问题,为480名寄宿生提供了优越的住宿环境。同时动工的还有投资80余万的学生食堂,为700多师生提供了卫生,舒适的就餐环境。

近二年,我校以县局“家园行动年”建设为契机,先后完成了水

井水塔改造,完善新校区防洪排水系统,新建了两个篮球场,对老校区教学楼进行了维护装修,对教师宿舍楼、学生厕所进行维修,总投资达20多万,特别是今年启动的投资13万多的校园硬化、绿化、亮化工程,使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成为谈岑学区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教师、学生幸福指数连连攀升。

(二)、优化育人环境,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学校一直秉承“乐学善思,乐教修身”的办学理念,突出校训、校风、学风建设,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强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形成“乐学、乐教”的办学特色。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形成一支思想坚定,技术过硬的师资队伍。

学校广泛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将师德师风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每期对教职工进行师德考评,考评结果作为评优晋级的重要依据之一。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认真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思想大解放”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陶冶师生情操,以无声胜有声。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打造富有艺术气息的书香校园,布置了国学、二十四孝等文化长廊,倡导做人和学习,每学年还有大型全校性的综合文体活动。如校运会,广播体操比赛,艺术节等,极大地活跃了学生的课外生活,丰富了校园文化氛围。

三:学校建设存在的不足

综合实际情况,我校合格学校建设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在基础设施等许多方面急需领导大力帮助。

①、无任何教学功能用房

2011年,学校原综合楼被鉴定为危楼,拆除后,原来的实验器材,体育器材,图书等被迫堆砌到教师、学生宿舍楼地下室等地,给学校日常教学工作带来很大不便、也极大的影响了合格学校的建设。②、缺教学楼、教师用房

按上级精神和步署,我校建设的是九年一贯制学校,忘私小学和范顾小学将近400多名师生将撤并到我校,而现有建筑尚不能满足目前教学的运行,所以,教学楼、教师用房亟待解决。

③、运动场地处于原汁状态

自学校扩建工程破土动工后运动场地扩大,虽学校改善了防洪排水系统,新建了两个篮球场(现经费都没着落),但田径场等运动场地还处于原汁的裸露状态。

④、学校配套设施不足

没有垃圾处理房、供电房、工友住房、体育器材室等生活用房;教学电脑、实验桌、办公桌等配套设施也严重不足。

总之,我校合格学校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不过我相信,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校合格学校建设工作定会迈上一个新台阶,回家后,我们也将尽一切所能,推动学校教育事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

市防洪工程建设情况汇报 篇7

一、加大政府投入,努力推进市、县两馆建设

抓住国家公共图书馆、文化馆评估定级等契机,积极争取政府投入,通过新建、置换等方式,全市两馆建设迈上新台阶。

(一)文化馆建设情况

我市所属四市两区文化馆,其中姜堰市、泰兴市、靖江市、兴化市均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高港区文化中心新馆XX年年建成已经正式对外开放;海陵区文化馆新馆也已经进入内部设计,但是新馆面积没有达到国家一级馆的要求;市文化馆硬件条件达不到国家文化馆评估定级三级馆的必备要求,但新馆建设已列入了市文化中心建设工程,整个工程已经动工在建。

(二)公共图书馆建设情况

泰州市图书馆现馆建于1994年12月,1996年上划为地级市图书馆。泰州市图书馆软件完全可以达到国家一级馆的要求,但是由于面积不达标,因此目前勉强定级为国家二级馆。我市尚没有独立的少儿图书馆。靖江市、泰兴市、姜堰市均为国家(县级)一级馆图书馆,兴化市图书馆为国家县级二级馆。

二、以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

1.基本情况:我市乡镇区划调整后,全市现有88个乡镇文化站,1574个村文化室。根据XX年统计数据,站房面积1500平方米以上的有5家,1500-500平方米的有12家,不达标45家,无房29家。全市乡镇影剧院现存68家,其中21家消防不合格。全市乡镇图书馆(室)80多家,藏书万册以上的有41家。全市共有村图书室927个,能够基本正常开放的91家。80多个乡镇建有露天文体活动场地,每个乡镇都有宣传画廊、阅报栏,村村都有黑板报。全市乡镇文化站目前在岗人数321人,50岁以上73人,占22.7%;文化站长中,大专以上61人,占63.5%,高中以下93人,占28.9%;中级职称11人,占11.4%。全市乡村还活跃着221个群众文化业余团队,团队文艺骨干5000多人。48家乡镇文化站有创收补文项目,XX年平均创收1.55万元。XX年全市财政补助文化事业经费累计320万元,每个乡镇平均3.2万元。

2.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XX年省、市、县共同实施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对经济薄弱地区分别给予一定资金或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予扶持,极大地推动了全市乡镇文化站的建设。乡镇文化站建设成为我市全年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制定了详实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根据各乡镇实际,确定文化站达标序时建设任务,并逐一到各乡镇过堂,实地勘察,了解乡镇文化站的实际状况和建设设想、计划;与有关市(区)沟通,跟踪督查,加强指导协调;专题召开会议,组织各市(区)交流乡镇文化站建设进展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打算,要求各地落实措施,抓好进度;对和省签约的列入建设目标的乡镇深入乡村,实地进行指导。XX年我市完成乡镇文化站达标建设任务11家,XX年年完成达标建设任务12家,2010年将完成省补助范围内18家、省补助范围外5家文化站的达标建设任务。至2010年底,全市将实现用三年时间乡镇文化站全部达标的目标任务。

建成后的文化站内部设施基本齐全,全部建立目标责任考核制以及切实有效的奖惩机制,文化站运行管理良好,较好地满足了当地群众的文化需求。自XX年以来,每年在社文工作会议中,我局都进行文化站建设经验的总结和交流,在认真总结全市乡镇文化站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为推动乡镇文化站运行管理的规范化,提高服务质量,我市建立“十佳乡镇文化站”评选活动的长效机制,制定了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和活动开展的考核标准,加强对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达标建设和活动开展的辅导、考核工作,极大地调动基层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进一步扩大乡镇文化站的社会影响力。

在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工程中,泰州市政府明确,从XX年起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实施新农村建设“5+1”工程,其中将切出1块专门用于对农村文化建设工程,实行以奖代补。高港区、兴化市、姜堰市、泰兴市也相继出台政策,高港区奖励建成达标的无房乡镇文化站5万元、不达标乡镇文化站3万元,兴化市补助建成达标的无房、不达标文化站5万元,姜堰市奖励建成达标的无房乡镇文化站5万元、不达标乡镇文化站4万元,泰兴市补助每个无房站10万元。

3.农村文化室建设工程: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办发〔XX〕27号)精神,按照“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的目标,XX年年我局全面启动并实施农村文化室建设工程,争取用五年时间解决全市1574个村文化室达标建设问题。为进一步推进农村文化室建设,加强对农村文化室建设的指导,我们下发了《泰州市农村文化室建设实施方案》。《方案》明确了“十一五”期间各市(区)村文化室的建设目标任务,建设要求,建设标准等,并要求各地结合农家书屋、共享工程基层点、万村体育健身工程的建设积极推进村文化室建设。在考核验收过程中,我们调查发现各地都根据实际,利用村部办公用房,或借用闲置学校、厂房或具备一定条件的民房、文化中心户等,通过闲置资产调配、整体置换和改(扩)建等途径解决文化室阵地。在“农家书屋”、“共享工程基层点”、万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功能,添加设备,增加活动内容。XX年年,全市已建成农村文化室666个,完成42%的建成率.力争2010年建成率达60%,2010年达80%,2010年达100%。为发挥农村文化室作用,长期巩固阵地、正常开展活动、繁荣农村文化,各市(区)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各乡镇文化站每年下达村文化室建设的目标任务,负责督促村文化室建设目标任务的完成,定期对村文化室人员进行业务指导。村文化室有兼职管理人员,建立目标责任考核制。

三、深入开展各项创建活动,积极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我们积极开展创建国家、省级群众文化先进乡镇和先进县(市)区活动,靖江、泰兴、姜堰三(市)被评为省级群众文化先进市,泰兴市创建成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县(市)和江苏省文化示范市。积极组织新一轮全国文化艺术之乡、江苏省“四特”评选命名申报工作。认真对照重新修订的全国文化艺术之乡、江苏省“四特”评选标准,积极开展创建活动。经过推荐和评选,我市姜堰市溱潼镇被评为全国文化艺术之乡,兴化市周庄镇(民乐)被评为江苏省特色文化之乡,泰兴市鼓楼街道老年艺术团、泰州市京剧票友联谊会、姜堰市俞垛镇农民乐队、靖江市季市镇京剧联谊社被评为江苏省特色文化团队。、与此同时,我局每年都积极推荐国家级、省级两个服务先进集体和个人、农村电影放映先进集体和个人等名单,给各地文化部门单位集体和个人以鼓励和荣誉.四、以繁荣为目的,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

市工商局信息化建设情况汇报 篇8

一、科学投入与管理,强化信息化基础保障

网络健全畅通是信息化应用的基础。对此,我们坚持顾长远,看大局,立足实际,加大建设投入与管理。一是优化网络配置。投资1600多万元,完善市、县、所三级网络,搭建起集数据传输、内部语音、视频会议、移动办公“四网合一”的业务专网。全市198个工商所、13个行政审批大厅、17个局机关全部实现光纤接入,联网率达到100%。新增微机设备500多台,服务器7台,形成了功能完善的服务器机群和业务网络。二是搭建应用载体。对市局机关会议室进行升级改造,建成集视频会议、网络教学、演讲演示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会议厅。扩大12315申诉举报中心功能,建立以信息化网络支撑的综合指挥平台,形成“一个中枢、16个受理平台、相对集中受理、统一指挥调度”的现代化调度指挥体系和以12315数据分析为核心的信息情报服务体系。三是整合应用系统。按照“资源共享、讲求实效”的原则,建立工商综合监管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网络平台,将网上监管系统进行整合,工作人员只需要输入一次密码,就可以根据拥有的权限,实现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的操作。四是强化网络管理。本着“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建立工作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加强了以防火墙、安全网闸等内容的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对228个网络接入点和整个线路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做好软硬件的日常维护、材料补给等工作,保证了网络畅通和工作正常开展。

二、实施三项措施,强力推进信息化全面应用

实践应用是全面验证和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成果的根本,对此,我们主要采取了3项措施。

1、加强组织调控。在领导体制建设上,实行“一把手”工程。市局和县(市)局、分局分别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各业务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教育引导全局干部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将信息化应用作为提高执法服务水平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来抓,早下手抓主动,建立了一系列促进应用管理的长效机制。实行“一把手”工作例会制。先后9次组织召开由各局“一把手”参加的信息化应用会议,调度工作情况,针对思想认识有误区、落实推进欠力度、责任规范待加强等问题,下发会议纪要,加大整治力度;落实信息化建设立项审批制。从长远发展的大局出发,在信息化应用与发展上和省局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小计划”服从大规划,使全市系统信息化应用与省局部署上下畅顺,同频共振;推行信息化应用工作协调联动制。在业务软件推广应用中,由“一把手”负总责、分管局长靠上抓,业务科室牵头抓推广、信息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各级共同参与。每项业务软件都对口落实相应的责任推广单位,明确第一责任人和具体承办人,规定完成时限和标准,实行责任追究。通过长效机制建设,使信息化从一项科室单一负责的高技术工作变成一项全局性工作,信息中心和职能科室、各基层所之间的关系更加理顺,系统上下协同动作、密切配合的机制更加有力,为信息化应用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2、实行目标考核。我们按照“一把手负责、全员参与”的原则,把信息化应用工作纳入目标考核。建立《信息化应用考评制度》,将推广应用、综合管理、安全管理、教育培训等九大项内容进行细化和量化,面向全系统所有单位和人员,层层分解任务,明确责任,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实施严格考核,奖惩兑现。对信息化推广应用工作不达标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限期整改;不能熟练运用业务软件的干部职工实行待岗培训。同时,对各项业务工作考评时,主要采纳网上电子数据,进行网上考核。工作没有上网运行的,考核成绩自动判定为零。在对**红盾网站的管理中,我们就采取了以科室为单位,划分栏目,归口管理,全员维护的办法,对各单位的管理维护工作,通过上网查询记录进行考评,督促全体干部重视网站运行,实现了各类监管服务信息的网上即时更新,有效解决了网站更新速度慢,信息迟缓的弊病。通过落实目标考核与奖惩,去年以来,共有12个县(市)局、分局,60处工商所、115名干部受到表彰,落实奖励资金***万元;对**个单位和个人进行了通报批评。

3、注重人才管理。推进信息化建设,人才是关键。一方面我们采取激励措施,挖掘信息化人员的潜能。实施了《关于加强全市工商系统信息化队伍建设的意见》、《招录国家公务员考察培养管理办法》、《基层干部到市局挂职锻炼的实施意见》等,加快信息化人才培养。在公开招录34名计算机技术人员,扩大信息专业人才队伍的同时,从全市198个工商所、200个科室单位,选拔了398名业务过硬、作风扎实、爱岗敬业的人员担任信息化管理员,下发文件,明确职责,保证队伍稳定。采取信息化管理员包科、包所的方式,担负起单位内部网络维护和人员应用能力培训工作。鼓励信息化管理员参加计算机类在职教育,提高理论基础。目前,有3名信息化管理人员在读MBA。采取了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措施,招聘的计算机人员实行与事业性人员同等工资和福利待遇。挖掘和选拔既懂工商业务,又掌握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走向信息中心领导岗位。另一方面,注重应用信息网络,强化全员培训。我们在实现视频和软视频培训的同时,建立了远程培训系统,实现教育培训、知识共享、考核评价的网上一体化管理,干部职工足不出户就能接受培训、考试。目前,网上学习点击量达到28万人次,在线学习时间47万课时,取得了良好效果。实现了系统干部职工培训率100%,业务软件使用率100%,熟悉计算机操作技能率90%以上的工作目标,全系统45岁以下的干部全部取得了计算机初级以上资格证书。

三、应用促进发展,执法服务信息化水平取得明显成效

通过科学建管和整体推进,全系统形成了“一个网站(红盾信息网)支撑、一个窗口(12315综合指挥中心)对外,两级(省局、市局)软件对接,四级(省、市、县、所)信息共享”的信息化应用格局,有力地促进了工作方式创新,提高了监管执法效能。

一是建立工作流程,内部管理更加规范。企业登记、执法办案、规费收取等各项工作上网运行后,我们明确各级督查权限,通过软件系统,直接查询每项业务工作的质量与责任人,并建立了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通过网络,对登记效能差、企业信息认领不及时、巡查不到位、违反执法办案工作流程的问题,及时查究,确保了各项业务工作的网络流程管理,有效地杜绝了执法随意性,实现了行政诉讼零败诉,行政复议不撤改。为强化对收费工作的监督力度,我们在充分利用省局票据管理软件的系统上,补充了规费监管功能,实现定费、收费、票据管理的统一,通过市局、县级局、工商所三级联网,授权用户随时随地对收费情况进行远程监控,确保了规费收取资料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杜绝了收费中人情因素的影响。信息化系统的应用,使行政监督工作由传统的人管人模式,向程序管人、制度管人的专业化管理模式跨越,保障了各项工作流程科学、简洁高效、监督有力。

二是监管目标明确,执法能力进一步强化。依托信息化,12315申诉举报指挥中心建立了全市系统上下联动、处理及时的快速反应机制,将消费维权和行政执法的触角延伸到城乡各地,方便了群众投诉,拓宽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广度。申诉举报指挥系统全面升级以来,12315日均受理量达到100多件,目前,已受理咨询和投诉举报12.3万人次,处理投诉1.8万件,查处假冒伪劣商品291批次,为群众挽回经济损失达4091万元。“经济户口”管理、企业信用管理和分层分类监管系统的有机结合,将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网上自动分类分级,根据微机提示,我们在监管服务工作中,突出重点,分类管理,防止了各类违法违章行为的发生。如全市****户食品经营业户业户登记入网后,直接生成高风险度级别,监管人员运用电子地图,准确定位,实施高频次监管,确保了消费安全,促进了消费和谐。

三是增加联系渠道,社会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利用红盾信息网和12315网络系统,加大了与经营者、消费者和社会各界的沟通与联系。红盾信息网的业务板块和相关公示栏目,提供了工商信息服务和企业形象展示平台。通过网络宣传全市企业形象,帮助企业争创国家驰名商标。及时公布“重合同守信用企业”,通过对企业信用的公示作用,引导和促进广大经营者加强自律,维护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我们还发挥计算机联网,工商业务数据集中的优势,在全市13个行政审批大厅设立了企业登记信息查询服务窗口,去年以来,累计接待公、检、法等部门和企业、个体查询15万人次。利用信息网络,建立了企业摧检及会议告知短信服务平台,累计向企业发送短信5万余条,实现了企业网上年检。

市防洪工程建设情况汇报 篇9

近年来,该市畜牧养殖小区建设,在省农牧厅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各级政府和业务部门的重视努力,取得了较快发展。养殖小区的建设,加快了该市农业结构调整,推进了畜牧产业化进程,提高了养殖技术和科技含量,全市草畜产业得到了健康发展。

一、养殖小区发展现状及特点

全市在畜牧养殖小区建设中,始终坚持发挥区位优势,资源特点,扬长避短,走节约型发展的路子,在改变千家万户散养的基础上,科学制订了“南牛北羊”的产业区域布局,积极组织实施500万亩紫花苜蓿、百万头肉牛、200万只肉绒羊三个草畜“百万工程”,全面推进养殖方式转变,努力实现科学养殖、规模养殖、高效养殖、集约化养殖的现代畜牧业养殖方式。今年上半年,全市肉牛饲养量达到62.85万头,其中存栏53.75万头,出栏9.1万头,牛肉产量10272吨,牛奶产量4650吨,规模养牛农户达到6420户;肉绒羊饲养量202.25万只,其中存栏156.44万只,出栏45.81万只,羊肉产量7650.3吨,绵羊毛产量1040吨,规模养羊户14060户;全市紫花苜蓿留存面积达到213.5万亩,有万亩苜蓿乡镇39个,千亩村107个,500亩以上草带74个,百亩草带202个。

发展养殖小区,培养养殖企业,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推进畜牧生产方式转变,是该市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客观选择。至目前,全市已建成各类养殖小区42个,其中奶牛小区4个,肉牛小区13个,养猪小区11个,养羊小区7个,养鸡小区3个,其他畜禽养殖小区4个。养殖小区建设占地面积6335.29亩,入住农户7144户,各类畜禽存栏数达到15.65万头(只),出栏7.67万头(只),肉蛋奶产量达到3221.53吨。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建养殖小区20个,已建成9个,正在建设的11个。该市养殖小区建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发展养殖小区。全市现有各类畜牧产业加工企业20家,其中肉类加工企业6个,年屠宰加工肉牛能力1万头,屠宰加工肉羊能力10万只;草产品加工企业5个,年加工能力17万吨;乳品加工企业5个,日加工处理鲜奶能力30吨,其它加工企业4个。这些企业的发展,以点带片,以片带面,以公司为轴心,辐射带动周围群众,建起了产、加、销一体化的养殖小区。宁县九龙养牛示范小区依托兴旺牧业集团公司,探索推行了“公司托牛、农户代养、留母交犊、滚动发展”的养牛模式,小区建成标准化暖棚牛舍854座2135间,青贮池200座,种草9238亩,建成黄牛冻配改良点5个,冻配母牛1500头,组建养牛协会2个,牛存栏达到9163头,其中今年新增养牛2232头,出栏肉牛2124头,发展5头以上规模养牛户327户,养牛已成为小区内群众增收的第一大产业。正宁西坡设施化养牛小区以陇泰养殖场为依托,2003年以来,种草、饲养、屠宰、销售配套系统逐步发展完善,建立了17个屠宰点,结合实施扶贫整村推进项目,扶持发展养牛户62户,小区养殖达到830头,并与西安、平凉等地建立了长期的供货渠道。

二是规模养殖场带动发展养殖小区。全市现有各类养殖场100多个,养殖小区以养殖场为主,辐射周围农户,扩大养殖范围,既有利于提高农户的养殖效益,又可加快先进养殖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而且有利于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宁县早胜樊村养牛小区,采取“基地+农户”模式,大力推行“五良”配套技术和“六化”标准,不断加大示范辐射带动效应,小区目前建成暖棚牛舍126座435间,现有养牛户681户,牛存栏1948头,养牛户占总农户的84.5%,户均养牛2.4头,3头以上养牛户达128户,5头以上养牛户达97户,种植优质紫花苜蓿171亩,建黄牛冻配点一处,冻配母牛103头。镇原县太平枣林肉牛养殖小区,以永兴牧业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辐射带动周围农户,全村目前饲养肉牛2-3头的农户有150多户,肉牛存栏达到620头,建成暖棚牛舍150多座,建沼气池74处。

三是集中连片发展养殖小区。养殖小区由农户自发形成,依据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小区内以较大的养殖户为带动,辐射周边农户共同养殖。大型养殖农户在发展壮大自己的同时,为周边农户提供了先进的养殖技术和管理经验,带动提高了农户的养殖积极性,且大型养殖户之间相互沟通协作,形成一个小群体的规模养殖中心。正宁县罗川乡城关村规模化养鸡小区,现有养殖户60户,其中2000只以上的养殖户3户,400-2000只的养殖户6户,形成了以蛋鸡生产为主的科学化养殖小区。宁县早胜葡萄沟养牛小区,推行“小规模、大群体”饲养模式,止目前,小区发展养牛户160户,牛存栏396头,规模养牛户13户,建暖棚牛舍41座,今年新建33座,新建冻配室1处,冻配母牛37头,种草600亩。

四是养殖协会引导发展养殖小区。全市大多数养殖小区内都成立了适合小区发展的养殖协会,通过协会的指导和连接,把分散的养殖户连接起来,从而发展壮大养殖小区。西峰恒发养殖协会,在西峰彭原鄢旗坳养殖小区,目前小区有公用资产18万元,协会所辖3个企业,有会员107人。经过3年的运作,走出了一条以市场引导、干部带动、政策扶持、规模养殖支撑的发展路子。小区内现有暖棚牛舍137间,牛存栏210头,羊舍209间,羊存栏1790只,猪舍1137间,猪存栏3500头,兔舍56间,兔存栏1670只。华池县上里塬乡彭家寺养猪小区,先后成立了2个养猪协会,通过协会购进杜洛克、长白、大约克等优良品种进行饲养推广,目前,养猪小区入驻农户41户,占地500亩,猪存栏700头,出栏200头,猪肉产量4吨,总投资400万元,产值125万元,纯收入40万元。

五是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形成养殖小区。去今两年,以獭兔为主的特色养殖在该市迅速兴起,目前,全市规模养獭兔户达到1774户,建成种兔场50个,獭兔存栏29.37万只,出栏商品兔22.15万只,生产优质皮张15.28万张,受獭兔养殖利润好的影响,一部分农民把养殖方向转向了獭兔养殖,增加养殖规模,建办养殖场。环县立足区位资源优势,发展绒山羊产业,目前共发展肉羊养殖小区1个,绒山羊小区4个,这些小区的典型示范效应,为全县发展以肉绒羊为主的草畜产业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

六是政府引导发展养殖小区。全市各级政府在坚持因地制宜的条件下,发挥农户自愿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权和创造性,切实做到推动不强迫、引导不领导、扶持不干预、参与不包办,由农户自发、自愿组织起来按照养殖标准自主建设,自主经营的方式进行发展。如宁县春荣白公及良平三乐养猪小区和早胜南北养鸡小区都是畜牧部门统一规划,农户自己组建起来的,这样建成的小区群众积极性高,发展快。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规范引导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该市市委、市政府根据市情实际,提出了发展“草

业大市,牧业强市”的目标,确立了“南牛北羊”的发展方向,计划在“十一五”期间完成三个“百万工程”建设任务。今年,市政府为鼓励发展草食畜牧业,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农户贷款、干部职工担保扶持发展草食畜牧业的意见”,为农民养畜缺资金、贷款难创出了一条新路。近几年,全市金融、财政部门共向小区投放资金2000多万元,货款1000万元,贴息投资500万元。庆城县在建设安家寺养牛小区中,联系投放贷款100万元,鼓励发展养牛。镇原县在小区建设中,政府多次组织乡镇干部和农民代表去内蒙、宁夏等地学习经验,在选址建办中,主要领导和技术骨干亲临现场指导,并在土地流转、资金扶持、技术服务等方面出台多项优惠政策。宁县积极拓宽国家投资、招商引资、银行融资三条渠道,加大投入力度,建立起“业主投入、部门帮扶、信贷支持、项目支撑、政府奖补”的投入机制。同时,县、乡政府采取抓舆论宣传、抓政策驱动、抓示范带动等措施,引导、支持建设养殖小区。由县、乡、村、社集体投入资金,在统一调整用地、解决土地平整、水电路“三通”后,在小区内积极推行“五个一”培育,即养牛户每户建标准牛舍1座,建永久性青贮池1组,种优质牧草1亩,培训养牛能手1人,建养牛协会1个;广泛开展“四户”(状元户、明星户、规模户、信誉户)评选活动。使小区养殖有数量、品种有质量、饲养有科技含量、效益用收入衡量,小区真正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

(二)开展标准化生产,创办规范化养殖小区。结合该市实际,我们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畜牧养殖小区建设的意见”,采取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管理、统一饲养的生产模式,积极推行良种、良舍、良料、良法、良医的“五良”综合配套技术,使养殖小区得到了规范管理和合理发展,提高了养殖效率,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了养殖小区规模的扩大,带动了周围群众。

(三)加强宣传培训,搞好配套服务。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宣传条幅、传单及短期培训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提高养殖户对养殖小区的认识,同时,培育了一大批畜牧养殖能手,并推广了肉牛杂交改良、青贮氨化、一池三改、牛羊矿物质营养舔块应用等新技术,使小区建设更趋于标准化。在资金投入、技术应用、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机械化生产、草场建设、畜种改良、疫病防治、产品销售等方面开展政府扶持与农户协作经营相结合,在场地的规划、部署中应用科学技术指导建设,使资源得到了合理利用。

(四)加大科技投入,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坚持推广应用畜牧业先进技术,加快了畜牧产业化进程和小区建设。一是加快畜禽新品种的选育,提高新品种选育和快速繁育技术水平;二是加速新型饲料技术及加工的开发应用,实行工厂化生产,建立健全畜禽健康标准体系;三是大力开发畜禽产品加工储运技术,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竞争力;四是加强畜禽疫病防治,规模养殖场(户)和养殖小区均采取系统免疫,统一防疫,全面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确保畜禽养殖安全。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

由于该市养殖小区建设起步晚,在生产建设过程中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问题。一是布局不尽合理,发展不平衡。对养殖小区建设的概念认识不一,缺乏统一的建设标准和长期有效的扶持政策,重建设、轻管理,重发展、轻扶持;养殖小区布局不合理,饲草料加工、草料储备、消毒和废弃物处理设施不完善。二是人畜混居问题未能解决,技术服务滞后。目前不少养殖小区没有实现真正意义的“人畜分离”,在小区内形成了一家一个生产单元,多数养殖小区采取松散式技术服务方式,科技入户率低。三是资金短缺,发展后劲不足。由于受资金制约,道路、防疫、粪便处理等公共设施建设滞后,有的农户有钱建舍无钱养畜,还有一部分农户设计规模大,因缺乏流动资金而实际饲养少,许多畜舍及设施闲置,造成资源浪费。四是防疫消毒设施达不到要求,安全隐患普遍存在。部分养殖小区消毒卫生制度不严格,畜舍内外环境也不进行定期消毒,有些养殖户的病死畜禽乱丢,粪便乱堆,防疫制度不完善,安全隐患普遍存在。

四、建设养殖小区的几点建议

(一)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动区域化生产进程。要坚持走小规模、大群体的路子,发展一批养殖小康户。要通过典型带动、利益吸引的办法,采取集资、融资、贷款及吸引外资等方式,积极发展养殖专业乡、专业村、专业户,逐步形成专业化程度高、覆盖面大、市场竞争力强的养殖大户。

(二)进一步强化领导,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为养殖小区发展提供组织保障。各级都要制定发展规划和措施,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做到目标管理明确、责任制度完善。要采取多种形式增加小区建设的投入,实行国家、集体、个人、股份合作、吸引内外资一齐上,闯出一条多元化投入的新路子。政府在鼓励发展养殖小区时,应注重养殖小区配套服务建设的扶持,如水、电、路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创造优良的养殖环境,扩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养殖小区的发展速度。财政要加大对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的资金扶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以乡(镇)兽医站为依托,恢复冻配改良点,改善配套服务设施,改进服务手段。同时,大力争取项目资金,积极引进推广胚胎移植等先进繁育技术,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养殖规模,增加经济效益。

(三)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一是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培育一批知名度高、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和组织化程度。二是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经营模式,加强畜牧经济合作组织建设,积极引导农民经纪人队伍参与畜产品流通。三是积极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加强对合作组织运作的规范化指导,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统一开放的大市场联系起来。四是积极创立品牌,着力提高名优特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及养殖小区产业化经营水平。

(四)加快科技推广,提高养殖小区科技含量。加快养殖小区建设,核心是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一是调整畜种结构。坚持把草食畜牧业作为战略性主导产业来培育,突出发展肉牛、肉羊产业;二是建立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大力推行人工授精技术,加快品种改良步伐,重点提倡黄牛冻配改良技术,生猪育种技术,提高幼畜繁殖成活率和生产性能;三是加强科技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科技入户、技术咨询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民应用先进实用技术的能力,增强“造血”功能。

(五)培育典型,强化示范引导。要因地制宜,抓好试点,因势利导,在不同区域建立不同类型和不同生产项目的养殖示范小区,通过示范带动,典型引路,不断探索创新养殖小区建设的新路子。要积极鼓励专业技术人员,采取科技入户和帮扶结对等形式,深入养殖小区,帮助农户制定生产计划,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促进养殖小区持续健康发展。

市防洪工程建设情况汇报 篇10

宝鸡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毛跃利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全省市级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建设现场会。

自十五以来,宝鸡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电子政务工作,通过争取国家科技部和省信息办的大力支持帮助,在政府上网工程、信息资源挖掘、办公自动化应用、业务系统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市政府和市级各部门、县区政府及部分乡镇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建立了以《宝鸡信息港》、《陈仓热线》、《宝鸡经济信息网》、《宝鸡农业信息港》、《宝鸡旅游网》、《宝鸡工业网》等为主的一大批专业网站,开发了市政府邮箱和市民邮箱;在经济管理、财政税务、科技文化、公安政法、城市管理、工商管理、农业等领域建立了20多个数据库;市委、市政府、市级部门68%的单位建成了局域网,市级大部分部门和县区部署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市政法委、公安局、发改委、财政局、工商局、地税局、旅游局、应急办、防汛办等单位建立了业务专网和业务管理系统。

这些网站的开通和业务系统的建成,增强了政府为公众服务的能力,改变了办公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

2006年,按照省政府、省信息化领导小组的要求,结合行政中心建设发展的需要,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打造一流智能化园区的目标,开始规划建设行政中心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及其网络系统。2006年8月,市政府成立了由信息办牵头,未来国际、陕西广电、陕西CA共同参加的宝鸡市电子政务统一平台总体设计组,开始调研我市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和需求,形成了围绕行政中心基础建设的电子政务统一平台解决方案。2007年4月27日,邀请省信息办有关领导、宝鸡市政府领导以及信息化咨询委员会专家对方案进行了论证和评审。2007年12月20日,完成了园区网络的实施和中心机房的装饰装修,2008年5月份、西安未来国际公司完成了统一平台和宝鸡市政府内外网门户网站、电子公文传输系统等关键业务系统的实施工作。下面我将宝鸡市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建设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我市电子政务统一平台的主要建设内容

我市电子政务统一平台通过省电子政务骨干传输网上连省级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向下通过光缆专线连接我市12县区,横向汇接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市法院、市检察院等6大系统的局域网,形成我市电子政务基本框架。目前建成的8大应用系统是:电子公文传输系统、市政府内外网门户系统、市政府督办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平台、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数字化信息亭管理系统、RA数字证书认证管理系统。建设投资5000余万元。

市级电子政务统一平台:是在电子政务网络设施、信息安全设施的基础上,由支撑网络汇接、数据存储、信息交换、应用支撑、应用服务功能的软、硬件搭建的综合平台。统一平台融网络和安全设施及各组成部分为一体,相互关联、相互依托,使流经统一平台的政务信息实现交换、共享和业务协同。按照服务功能和安全域划分了六个功能中心:

网络汇接中心:实现上连省政府、下连3区9县、横向连通6大系统;

数据存储中心:实现市级基础性、公共性政务信息资源的统一和集中管理;

数据交换中心: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安全可信的交换与共享;

应用支撑与应用服务中心:实现为各政务应用系统提供快速开发框架和支撑;

安全服务支撑中心:为电子政务系统及统一平台提供可信、安全的网络和应用环境;

监控管理中心:确保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安全、可靠运行;

电子政务统一平台的物理载体是宝鸡市电子政务中心机房,考虑方便接入并便于管理,机房选址在位于市行政中心楼群中心位置的1#楼1层,楼面建筑面积约366平方米。设置了缓冲区、外网功能区、RA区、休息区、监控区、内网功能区、空调配电区等7个功能区域。

电子政务统一平台作为行政中心的网络汇接中心,目前外网共接入54家单位,内网按照电子公文传输的要求设置了76个接入点,内外网络共划分VLN 207个。接入的内外网信息点总共12000个,其中内网7200个,外网4800个。

电子公文传输系统:按照省上技术规范和要求,组织研发了符合我市实际的电子公文传输软件。该软件建立在各部门内部通用办公系统之上,通用办公系统实现部门内网上公文管理、会议管理、档案管理、日常办公、文档管理等,需要在部门之间流转的公文,通过电子公文传输系统实现公文的自动流转,形成我市完整的无纸化办公环境。

市政府外网门户:主要围绕国家地市级政府门户网站考核指标体系和省政府信息公开要求,通过整合现有网站资源,挖掘市政府信息公开资源,重新设计建设,建立了市政府信息公开系统和政府门户网站后台管理系统。

市政府内网门户:设计建立了具有高性能、高可靠性、技术先进、能实现统一的信息发布、集中的信息存储备份、专业的内网系统管理维护平台,能够为政府工作人员提供统一的信息展现、应用集成、内部互动、学习交流服务。同时为市级领导设计了分级呈送的个性化信息服务页面。

市政府督办系统:升级完善了原有的市政府督办系统,共接入县区12个和近70个市级部门,具有督办动态、督办文件、督办通报的发布功能,实现了政府工作报告、市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专题会议及有关重要工作会议确定事项的督办落实,极大的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

视频会议系统:由一个主会场和三个分会场构成,通过电子政务统一平台的网络汇接,实现各级政务部门之间的远程会议交互、决策指挥、教学培训等应用。同时,视频会议系统也是应急指挥系统平台的组成部分,节省了建设投资。

应急指挥系统平台:本期主要是搭建了应急指挥系统平台,后期将根据市政府应急指挥规划的要求,建设应用指挥信息平台和辅助决策系统等应用系统。实现对纵向单灾种管理资源整合,建立综合减灾管理模式和各灾种协调处理预案,灵活地组成不同类型的救援指挥系统,达到防灾、抗灾和救援的综合减灾目的。

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了基于电子政务统一平台,运用空间网格技术、地理编码技术,以数字城市技术为依托,将空间地理技术、协同工作模式应用到城市管理中的宝鸡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15个子系统,可以实现对金台、渭滨两区和高新技术开发区范围内的城市部件和城市事件的有效管理、及时处置。

便民服务数字化信息亭:在市区主要街道、公众聚集点等场所,设立了15个数字化信息亭。信息亭后台管理系统设置在行政中心机房,数据于政府外网门户资源共享,将方便群众使用和提高电子政务应用外显度有机结合了起来。

宝鸡市数字证书注册中心:实现数字证书的申请、发放和在线状态查询服务(OCSP),属性证书在线状态查询服务(OASP)和时间戳服务,已经用于电子公文传输的电子印章和个人身份认证以及其它应用系统的身份认证。

二、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建成后的效果

党的十七大明确了建设服务型政府、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而电子政务建设就是强化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手段。我市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建成试运行半年来,发挥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进一步提升了电子政务对改善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有效地推进了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务公开,促进了政府公共服务的开展。为电子政务关注国计多、关注民生少,关注监管多、关注服务少,关注政务部门自身信息化建设多、关注直接面向公众提供服务少的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行的技术实现手段。

二是通过建立各部门之间互连互通的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跨部门、跨地域的横向互连互通,推进了部门之间的数据交换、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为有效解决电子政务“纵强横弱”的问题并为整合纵向网资源铺平了道路,消除了信息孤岛。

三是提高了政府办事效率,节约了政府行政工作成本,促进了政府各部门无纸化办公应用水平的提高。据统计,仅实施政府无纸化办公,每年就可为市财政节约办公用品消耗经费200余万元。而实施办公自动化所带来的行政效能的提高,必将极大的改善我市的政务服务环境,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

四是探索出了一条符合我市实际的电子政务项目建设道路。项目建设初期,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提出了由市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规划、牵头实施的建议,得到了市政府的支持。实践证明,这种建设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各部门分散建设不利于电子政务整合、浪费建设资金的弊病,可以充分发挥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强大的支撑功能,促进应用系统建设。

五是降低了运行维护成本。通过建设市电子政务统一平台以及中心机房,提供主机服务托管和数据灾备服务,减少了各个部门单独建设中心机房的需求,极大地降低了平台和应用系统运行维护成本。

三、工作体会

一是电子政务建设必须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及要求,按照《陕西省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市级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建设指导意见》,严格组织实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我市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和行政中心智能化园区规划设计,从一开始就严格按照省政府“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统一管理、统筹资金、统筹项目、统筹协调”的原则,积极争取省信息办的指导,充分借鉴了省电子政务统一平台的建设经验和运行管理模式。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转23页)(接9页)导下,通过统一的传输网络和统一的平台,实现信息的统一传输和交换,规范已建专网的接入和拟建专网的建设。

二是做好项目需求调研和方案评审,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平台的要求,科学规划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及其应用系统是项目完成的技术基础。我们从一开始就非常注重项目的需求调研工作,与有关单位合作对市级50余个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现状和业务需求进行了详细调研,写出了调研报告。在此基础上,我们根据省上的要求,制定了行政中心电子政务统一平台及其应用系统建设方案,组织了专家评审,实施了公开招标采购。

三是完善工作机构,建立工作体系是项目顺利完成的制度保障。首先是根据我市信息化发展需要,明确了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管理全市信息化工作的职责。其次是联合省上有关单位成立了电子政务统一平台联合设计组,负责电子政务统一平台的规划和设计。

四是按照省委、省政府电子政务整合意见要求,依托电子政务统一平台,整合部门纵向专网和应用系统是电子政务的工作重点。统一平台中心机房集中了电信、网通、移动和广电四个运营商的网络接入点,在一些部门还未被整合到电子政务骨干传输网络的情况下,通过各个运营商的网络接入,把部门纵向网络及其应用系统纳入了统一平台整合队列,加快了各个应用系统的协同作业。

五是建立系统运行维护机制是保障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托。为了保证电子政务统一平台的安全、稳定和可靠运行,我市成立了市政府网络服务中心,隶属于市信息办,为政府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负责统一平台中心机房以及园区内网络基础设施的运行、监控和维护。通过省级电子政务运行中心提供的远程监控管理,可以及时发现与省级电子政务互联互通运行过程中的风险和事件。

四、下一步打算

下一步,我们将以电子政务统一平台为核心,以数字宝鸡规划为蓝图,实施一批服务社会、关系民生的重大电子政务应用项目,如公安技防工程、五保合一救助平台、物流信息化系统、城市一卡通工程、12金工程网络横向整合、县区电子政务平台工程、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工程以及法人基础库、人口数据库、自然资源与空间地理信息数据库和宏观经济数据库工程。

我市电子政务建设虽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但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还有差距,和兄弟地市相比也存在很多不足,请领导和同志们多指导并提出宝贵意见。

上一篇:我的家乡很美丽作文下一篇:关于云的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