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精选8篇)
杨新顺
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
摘要: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同时,阅读也是一种较复杂的智力活动,教师作为学生阅读的指导者,必须对学生阅读过程的一般特点有足够的了解,并能够根据这些特点,结合学生阅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以便使学生尽快地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提高阅读效果。由于学生年龄小,欠缺生活经验,更不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所以,小学生的阅读需要精心,具体地培养和指导。
总之,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方法也是在实践中形成的。阅读方法的掌握与否,是检验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试金石。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决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还应“授人以渔”,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阅读 能力 培养
Comment On The Reading F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Yang Xinshun(College of Junior education,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Summary: Reading is the important means of the acquisition of knowledge.Meanwhile, reading is also a kind of complex intelligent activity.As the students’ reading directors, we must surely know about the general features of the students’ reading course.According to the features and the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students’ reading course, we can direct the students exactly in order that the students can master better reading skills and improve their reading.As a result of their young age, lack of life experience and less knowledge, the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need training and directing patiently and totally.In a word, knowledge comes from practice.The students’ learning method is formed from practice.Whether the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reading skills or not is the key to the students’ reading.Therefore, our Chinese teaching is not that we give the students knowledge simply.We should give the students the reading skills to realize the purpose of our Chinese teaching.Key words: Reading,ability,training
目 录
一 小学生的阅读特点........................................................................................................................................3 二 小学生阅读的一般步骤................................................................................................................................3 三 小学生阅读的指导方法................................................................................................................................3 四 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方法................................................................................................................6
(一)激起需要,形成兴趣..............................................................................................................................7
(二)优化环境,激发兴趣..............................................................................................................................7
(三)加强指导,培养兴趣..............................................................................................................................7
(四)开展活动,巩固兴趣..............................................................................................................................7
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学生在学校主要是通过老师引导学习书本知识。阅读方法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获取知识的质与量。同时,阅读也是一种较复杂的智力活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如果能够运用合理的方法,随着阅读去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抽象、概括等思维活动,则对于他们的智力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合理的阅读方法,并不是天然形成的,而是在阅读实践中,经过不断地积累和总结逐步形成的。在这个形成的过程中,教师作为学生阅读的指导者,必须对学生阅读过程的一般特点有足够的了解,并能够根据这些特点,结合学生阅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以便使学生尽快地掌握良好的阅读方,提高阅读效果。
一 小学生的阅读特点
小学生的阅读,是人生阅读学习的起始阶段,是“一张白纸画最新最美画图”的良机,但也极易被不慎的笔墨所涂损。小学生阅读的启蒙性及系列性主要是从识字、词、到句、到段、到篇。无论是语言形式还是思想内容,必须循序渐进,才有利于掌握系统知识,但由于学生年龄小,欠缺生活经验,更不具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所以,小学生的阅读需要精心,具体地培养和指导。由于小学生受自身心理特点的制约,个性倾向性还不够稳定。表现在他们模仿性强而欠持久,兴趣易发生而很少专注,好动情感而缺乏意志,易于感知而难于抽象;他们并未掌握读书方法,形成读书习惯,即使上了高年级,已具备了的方法和习惯,也带有易变性。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每节阅读课的方法指导。
二 小学生阅读的一般步骤
小学生的阅读,并不仅仅是为了理解读物的思想内容,吸取知识体味情感、欣赏语言等等。更重要的是学会阅读,掌握阅读方法,目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热点也就集中在学法的指导上。
学生读懂一篇文章常规的方法是按下列步骤进行的:
(1)初读。通过全文,了解全文大意,利用工具书,结合上、下文自学字词,这样让学生从整体上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同时也对文章的语言、结构、写作目的有一个大致了解,为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打下了基础。
(2)精读。按自然段边读边想。弄清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关系,进而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做到读懂内容,理清思路。通绕全文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难,深入思考,解惑释疑。同时对课文的重点段落和美词佳句仔细揣摩,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分析文章的表现形式和写作技巧,吸取文章的精华,进一步对全文加深理解。(3)悟读。学生的阅读往往只是停留在字面或文章的表面感受上,并不能做到“真知”。如《穷人》一文,这篇课文通篇除了题目外,再找不到一个“穷”字,然而字里行间处处反映穷人的贫穷和困苦;全文也没有一个“美”字,而文章通篇赞美了穷人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美好情感;文章没有直接描述当时黑暗社会制度,而通篇却无情地揭露了不公平的社会制度对穷人的残酷剥削。学生要理解体会出这些思想内容,只凭故事内容是不会捕捉到的,是要透过语言文字,进行深入思考,从中悟出作者真正的目的。
(4)熟读。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要多读,达到熟读成诵,消化,使课文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尤其对那些词句优美、文质兼优的课文或段落,应让学生熟读成诵。以便在自己的写作中也恰如其分地套用仿写。三 小学生阅读的指导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检验成功与否的秘诀就是看教师是否教会了学生“点石成金”的方法。
1.阅读要明确目的。
在阅读中学习什么,即达到什么样的结果,也就是阅读目的。阅读目的对整个阅读起定向作用。它自始至终指导着阅读的进行,直至达到预想的结果。目前,学生阅读一篇文章,没有目的,不少儿童读课外书,只能了解一些热闹的情节;在阅读上,也是老师读到哪里,听到哪里,只会完成老师指定的活动。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于是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因而在阅读结束后也无法自我评价阅读效果。因此,教师在每次阅读教学中都应使学生明确该次阅读的目的是什么。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法可寻地主动学习。
阅读目的确定不同的层次水平。一般说来,有以记诵问题解决的结果为主的记忆水平;有希望能够理解并在相似的文章中运用所学知识的模仿水平;还有使所学知识达到举一反三的灵活运用水平。阅读能力低弱的学生,一般都处在前两种水平上。如分析一篇文章的结构,有的学生只求该文分了几个段落,甚至把各段段意也背了下来,他认为这样做,就是掌握了文章的内容结构。还有的同学从某一篇文章的分析中,掌握了某种“格式”,如这篇文章是依据每个段落开头所揭示的表示时间词语来分段的。这样,他遇到同类似的文章也会如法炮制。但是这种迁移的广泛程度,是有极大限制的,因为这个学生掌握的“格式”只是事物外在形式的联系,而外在形式并非本质的东西。还有的同学则是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中来认识文章段落的逻辑关系,从而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法。
不同层次水平的阅读,其效果当然是迥然不同的,教师必须注意指导学生确立较高层次水平的阅读目的。如有一位教师在讲《再见了,亲人》一课中的“雪中送炭”一词时,设计了三层要求:(1)理解本义(字面义),(2)理解一般含义(比喻句)。(3)理解在本课中使用的意义和作用。本义;在隆冬风雪严寒中,有人送来炽热的炭火。一般含义:当处于危难艰苦的情况时,有人给以强有力的支援。当学生理解到这一步时,教师不该停止而要继续引导学生读文,从前文中体会到“带着全村妇女”这需要做一番动员组织工作;“顶着打糕”需付出一番艰苦紧张的劳动;“冒着炮火”有一番生命受到威胁的经历。再联系上下文,理解志愿军感动地流泪的原因。这样完成一个对词语的解释,不但有利于深刻理解课文,体会人物思想感情,而且对词语本身的认识也是深刻而灵活的。指导学生确立明确的阅读目的。能使学生对阅读对象和自己的知识准备有足够的了解。同时也能把教师的教学要求,转化为个人的目的,这样自发和引导相结合,不但有利于课堂上掌握知识,也直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阅读要注意过程。
学生阅读的过程,就是利用旧知掌握新知,同化更新知识的过程。只重视学生的阅读结果,不注重了解学生获取这个结果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是不行的。有位老师在引导学生给《草原》一文分段,教师问本课分几段?按什么分?几个同学发言后,教师发现他们的分段起止都不一样,并且各抒已见,争论不休,教师便说:“同学们的意见不一致,可参看课后练习题的提示,为了同课后问题保持一致,我们将课文分5段”;其实学生按写景叙事分两段也是完全正确的。这样,老师只是“为了同课后问题保持一致”而机械地把答案扔给学生,并没有发挥其主导作用,及时反馈调节自己的指导方法,而是让学生盲目地猜测、争论、等待,虽然课堂气氛也活跃,但实际上是扼杀了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剥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阅读的任务是理解课文,并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逐步学会阅读。我们的阅读教学应指导学生完成这一任务为出发点和归宿,应引导学生沿着合理的过程完成阅读。4 并意识到这个过程正是学生达到预想结果的保证,是形成正确阅读方法的必由之路。
我们还以分段为例来探讨一下什么是合理的阅读过程。如分析《詹天佑》一课的段落结构,一位老师引导的步骤是这样的:(1)理解全文的整体内容和中心思想;(2)分析作者为表现中心思想记叙了哪些方面的事实;(3)根据这几个方面的事实,研究作者行文的结构;(4)认识作者怎样把这些事实联结为一篇完整而有条理的文章。我们觉得,这位老师的教学过程给学生指出了一条合理的思路,也就是设计了一个阅读文章分析其结构的合理过程,它的正确与合理表现在:①引导学生沿着整体—部分—整体的途径认识理解课文。课文的任何部分都是相对于整体而存在,都是为了共同完成整体目标而存在,离开了整体部分便失去了存在意义和可能。课文的段落是服从于整篇文章的构思的,从篇的角度着眼分析段落,可以统观全局认识段与段之间和段落与全篇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了有机分析,避免了单纯着眼于“分”所造成的机械切割,这篇文章是通过“不怕外国人嘲笑”主持和亲自参与修筑京张铁路两个方面的事实,来表现詹天佑爱国和杰出才能的优秀品质。有的学生在预习时把课文分成六段,错误地将课文第三段又分为了“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三段,就是没有从全篇角度考虑,把从属于“整体”的一部分机械地按照“设计的发展顺序”进行了切割,导致了并列层次的混乱现象。后来,这些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改变了思考方法,纠正了错误。这一转变,不仅使他们得到了正确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使他们学会了思考,形成了正确的阅读过程,有利于培养他们正确的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②不以求得结果为唯一目的,而是通过认识文章和文章所表现的事物内部联系,实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长远目标。给文章划分段落从阅读教学的整体过程来看,它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是通过给文章分段,训练学生认识文章结构而培养他们认识事物的能力。如经常进行这种训练和培养不但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活动,也使他们自我意识到正确的阅读结果,有赖于正确的阅读过程。3.阅读要勤于思考
阅读的核心是理解,而理解要依靠思考。有许多知识需要记忆储存内容,但却不能代替思考,目前,有的学生错误地认为语文就是背记,有的教师的阅读指导也有过渡偏重记忆的现象;也有的老师精心设计了阅读训练,但由于混淆了理解和记忆,使那些本应成为思考训练的设计仍然变成了知识记忆,这是不行的。一位老师在讲《林海》一课时,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写作特点的理解和掌握,给“岭”“林”“花”各层意思都设计了填空练习,用幻灯投影,让学生口答笔记,如“岭”一层课文的练习是这样的:
这部分先讲()后讲()重点讲()。“多”字作者从两方面进行描述:①从()方面;②从()方面。作者还运用了()和()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兴安岭这个名字()的感受。就这个练习填空题出现的时机而论不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这个练习在细致分析课文之后出现,实际上是希望通过填空来让学生熟记课文内容和写作方法。这样学生用不着去仔细读文,也用不着思考就能完成这个练习。我们认为这种设计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深入的思考。
同样一段课文,另一位老师是这样引导阅读的:他先让学生认真默读这一段,并布置了思考题:①这段话有几个句子组成,是分几层意思来讲的(用序号标出);②这几层意思之间是什么关系?与第一自然段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经过一段时间默读,教师组织讨论发言,最后一致认为:本自然段四句话各为一层意思:第1句话是总述,2、3两句是分述岭式样多,岭多变化,最后一句照应第一句进行总结。点明岭的特点。本段写兴安岭的温柔与第1自然段说的“亲切舒服”也形成照应。最后教师让学生有 5 情感的读文,从而学生在读中体会到了句子的拟人意味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领略了文章的语感。这样来,第二位老师费时并不多于第一位老师,但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教师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的工作交给学生自己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学生既需动脑思考,又没有被迫“招供”的压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此看来,教师的阅读指导,一定要想方设法促使学生“跳起来摘到桃子吃”,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4.阅读要培养兴趣和习惯。
学习兴趣是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重要因素,一般说来,语文学习较好的学生对语文都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课前自觉地预习课文,课堂专心听讲记笔记,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复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并喜欢阅读课外书籍,有一股好学的钻劲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学生这样就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了正确的阅读方法,就会提高阅读效率,获取丰富的知识,而且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兴趣。
如何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呢?那就是扎扎实实地搞好每一堂课的教学,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在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激发兴趣,形成习惯。
一位老师教《冬眠》一课时,板书完课题,他问:“眠”是什么意思?生回答是睡觉。又问:“那么冬眠呢?”生说是冬天睡觉。师若有所思地说:“那我们冬天睡觉就是冬眠了。”学生一阵哄笑,有的急忙纠正说:“冬眠是动物冬天不吃不喝躲起来过冬,就像睡觉一样。”老师风趣地说:“解放战争中,我们的骑兵部队的战马到了冬天都不吃不喝睡觉去了,敌人来了怎么办?”又是一阵开怀大笑。学生在笑声中发现了自己思维和知识的缺陷。于是就产生了究竟什么是冬眠的探究心理。这位老师意味深长地说:“关于冬眠,有很多有趣的知识,学了这一课,我们才能明白。”这一短暂的教学谈话,不但涉及了有关科学知识,进行了语言和思维训练,而且寓知识和能力培养于生动活泼的教学之中。不但使学生兴趣盎然,而且激发他们继续求知的欲望。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习变为自觉的行动,这种自觉的行动就是初步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之,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方法也是在实践中形成的。阅读方法的掌握与否,是检验阅读教学成功与否的试金石。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决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还应“授人以渔”,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
我们在重视课上阅读的同时还要把课堂内外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出“重阅读、重积累”的语文学习规律,加强小学生课外阅读实践活动。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谈到课外阅读的作用时曾经说过:学习过程中,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大概是三七开吧。课外阅读作为课内学习的延伸,其作用不可低估。要加强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就必须有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兴趣,是人们对周围一定对象和现象的积极的、特殊的倾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是指小学生对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或课外阅读对象和一种力求趣近或认识的倾向,它是小学生课外阅读动机中最为积极、最为活跃的成分,也是推动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直接动力。它表现为好奇、求知、探究、操作、掌握、运用等。努力寻求阅读机会,从阅读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得到的知识和愉快的体验又会增加阅读的兴趣。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激发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不仅有得于初中、高中阶段的学习,而且将会使他们终身受益匪浅。四 激发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方法
(一)激起需要,形成兴趣
需要是对事物的欲望或要求。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是在需要的基础上,通过课外阅读活动而逐渐形成的。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总是体现在具体的情境之中。如有学生获得了学校(或更高级别)的读书征文比赛的奖励,相关部门进行了大张旗鼓的表彰,就会使其他学生由好奇、向往而产生课外阅读兴趣和需要。正如皮亚杰所说:“儿童是具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通过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使他的兴趣。”
(二)优化环境,激发兴趣
良好的阅读环境,能够充分激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我校在“橱窗”中展示学生的手抄报、读书心得,并进行评比。学生为了办好手抄报,写好读书心得,就要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积极主动地去收集处理信息。学校的“红领巾广播站”也开辟了佳作赏析节目,并向同学们推荐优秀的图书„„这样,使学校有“书香”“墨味”,营造了一个充满人文气息、文体底蕴的环境,激发了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三)加强指导,培养兴趣
无意注意是小学生的主要特征。它既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课题,也是搞好课外阅读的主要课题。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心理、阅历等实际情况,独立阅读常常会遇到不少困难,这会给阅读兴趣带来负面的影响。学生只有知道了读什么书,掌握了读书方法,消除了阅读障碍,才能对课外阅读有兴趣。如: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教学生怎样精读和略读;教学生学会思维;教会学生边读边想的方法、怎样写笔记等。
(四)开展活动,巩固兴趣
1、“课本”导趣。“得法于课内,得益乃至成长于课外”。把课内所学之法运用于课外阅读活动之中,把方法转化为能力,又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增长知识、见闻,从而形成一个阅读之网。
学生阅读得最多的就是课本,而课本的有些内容是从名著名篇中选出来的。如《草船借箭》选自《三国演义》,在教了这篇课文后,我向学生介绍了三国的形成、对峙、衰败的历史,还介绍了一些突出人物的特点。课后不少学生争看《三国演义》。教完《狱中联欢》后,我便诱导学生去读《红岩》等等。
这种阅读活动,为“课文”的补充和拓展,是与课内的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内容的选择要考虑教学内容:(学了《颐和园》)对祖国的名胜古迹,知道多少?(学《马背上的小红军》)看几个革命故事,讲一个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的动人故事。(学《三味书屋》)请多了解一些鲁迅爷爷。(学《只有一个地球》)阅读有关环保、生态方面的知识。(学《牛郎织女》)读一些民间故事„„由于有了“课本”这个引子,很容易诱导学生的阅读兴趣。
另外,学完一个作家所写的某篇文章,向学生推荐这位作家所写的有关书籍,也可以达到加深认识,扩大阅读面,诱导学生的阅读兴趣的目的。如教学老舍先生的《林海》后,让学生去读他写的《养花》等。
2、故事引趣。有的小学生虽然不愿读书,但却愿听故事,反而能从讲者的绘声绘色的讲述中了解情节,认识人物的个性,知道事物的善恶,对所听的故事留下深刻的印象,对未讲的故事或未讲完的故事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会有再听的欲望。教师可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自己去看书,教师可以推荐书目,然后开故事会,可由教师讲故事,也可由学生来讲。教师利用学生愿意听故事,讲故事的心理,因势利导地把讲故事的活动转移到读书上,从而达到使学生对阅读间接生趣的目的。
3、“季、节”牵趣。一年有四季,有无数的文人墨客用他们的诗词歌赋来赞美四季。每年的不同季节,我都要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赏美景。观赏完后,我就适时地 7 牵引学生的兴趣,问他们看到的景色怎么样?然后让学生去读描写相应季节的诗歌或文章等,然后开一个“赞(春、夏、秋、冬)朗读会”。这样,就把学生的兴趣由“看”牵引到了“读”。从学生朗读过的《春》《荷塘月色》《秋菊》《梅花》等中,可见学生对阅读有了浓厚的兴趣,教师也达到了牵引兴趣的目的。
另外,一年之中,也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如:国庆节、中秋节、敬老节等。当这些佳节来临时,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文章,同样也能牵引学生的兴趣。
4、竞赛保趣。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小学生好胜心强,开展适当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竞赛中体验成功的欢乐,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使小学生获得并保持阅读的兴趣。如:开展分类收集成语的竞赛,收集春联的比赛,朗读比赛,办小报比赛,写读书笔记比赛,科技征文比赛等等。由于竞赛是一种具有趣味性、刺激性和挑战性的活动,为了取得胜利,学生必然要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必然要去多读书。而学生通过读书获得了胜利,由于学以致用或读写结合,也就保持住了阅读的兴趣。
5、表演成趣。有许多课内外的适合小学生阅读的读物,具有可以作为小学生表演的故事情节。这些故事情节生动,趣味性强,学生也愿意去演。如教完《狐假虎威》后,我先教学生进行表演。学生看后,兴趣盎然。我趁热打铁,对学生说我们班要搞一个表演比赛,以寓言故事为表演内容。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了许多寓言故事,再加上教师的适当指导,表演取得了成功。这样,通过表演活动,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开展的课外阅读活动不止以上这些,还有许多。如知识竞赛、办班级小报、信息交流会等也是很好的活动。当然,不管什么样的好方法,都只有付诸实施后才能生效。如果不给小学生阅读时间,没有适合小学生读的课外书。更主要的是如果老师、家长的观念不改变,基础教育的改革不落到实处,对小学生兴趣的引导不得力,没有用宽容的标准指导小学生选择有意义的书来读,那么课外阅读就只可能是形式罢了。需要、环境、时间、方法、内容缺一不可啊!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①读、再阅读”。要让学生阅读、阅读、再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小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找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小学生的心扉,引导小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从而为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服务,最终达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新要求,让学生“厚积薄发”,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而后兴风雨,生蛟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
参考文献:
《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主编 钟启泉 北京大学出版社 《教育研究方法》主编 华国栋 南京大学出版社
《小学教学论》主编 刘树仁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年9月 《走进新课程》 朱慕菊 2002.9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① 《给教师的100条建议》 苏霍姆林斯基 1990年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课外阅读,指导方法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 它的意义深厚而广泛。课外阅读可以巩固课内学过的读写知识, 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课外阅读能拓宽知识面, 陶冶情操, 培养自学能力, 促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 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孩子的整体语文素质, 为孩子的人生打好底色, 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等。在基础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的今天, 怎样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呢?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学生乐读书
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学生有了阅读兴趣, 才能主动进行课外阅读。我们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让他们想读书、愿读书。
1.借助故事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小孩子最爱听故事, 一听到要讲故事, 个个情绪高涨, 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随着教师的声情并茂, 孩子们被带入故事当中。当老师突然停止时, 孩子们很失望。教师可以借机向学生推荐相关读物, 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发了浓厚的兴趣, 纷纷要求借书。孩子们在享受故事情节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 主动阅读, 效果更好。
2.介绍读物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我们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的主要内容或精彩片断,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如教完《渔夫的故事》, 可介绍《一千零一夜》;教完《猴王出世》, 教师可出示《西游记》 (儿童版) , 介绍书中部分精彩内容的梗概。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会被激发, 就会主动阅读, 在读中感受名著的魅力和灿烂文化的艺术所在。只有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才会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二、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会读书
1.选读。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 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 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触摸春天》一课, 我给学生介绍了张海迪、海伦·凯勒的故事。学生有目的地阅读了相关书籍, 在阅读的同时, 不仅丰富了语言积累, 还提高了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2.精读。所谓精读法, 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 , 集中精力, 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的阅读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这方面, 我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三道:口到、眼到、心到, 要求他们边读、边想、边批注, 逐渐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3.积累、摘抄。 在阅读过程中摘抄优美的词 、句、段, 为以后的作文积累语言。
三、为孩子创造阅读空间
我们要为孩子创造阅读空间, 利用各种机会, 加强对孩子课外阅读的指导, 采用多种形式,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交流。
1.图书角。 我班图书角书柜里存放了三百多本课外书, 学生课间课余随时借还, 十分方便。
2.充分的阅读时间。 允许学生在“早读”或“自习”时, 读课外书或看报纸, 每天划出一节课阅读, 充分保证阅读时间。
3.定时进行阅读比赛。 班级经常进行朗读比赛、讲故事比赛等, 给学生创造条件, 让学生充分展示才华。
四、综合阅读成果, 提高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的提高需要依托物质载体。只有在意识到知识储备匮乏的同时, 借助参加文体活动, 读书特别是经典的书籍, 阅读浏览新闻增加社会阅历, 才能提高文化素养。学生已经愿读书、会读书, 老师要指导他们如何综合运用课外阅读的成果。第一, 仿写。仿照所读文中精彩的句子、段落练习写作。句子修辞手法的运用、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 环境描写的衬托等, 都是小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在课外阅读中, 老师要加以引导仿写。第二, 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如雨果的《悲惨世界》, 这部名著虽然深奥, 却可以让学生明白很多道理。表面上冉阿让是一个坏人, 却有无比崇高的人格。它教会学生评判人和事时不能只看表面, 应该深入其内心本质。
五、养成坚持阅读的习惯, 让学生想读书
课外阅读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 如果不及时检查督促, 就容易半途而废。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提高阅读质量, 我们每周都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阅读检查、评比。形式多种多样, 如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 开展亲子读书活动, 表扬课外阅读积极分子, 等等, 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一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效果远远不是单纯的语文教学所能比拟的。毋庸置疑, 一本好书能让人获得极大的满足, 你可以真实地感觉到书中的主人公, 他们好像是真实地活在你的周围。阅读带来的乐趣和享受是如此让人陶醉, 如何培养阅读习惯呢? (1) 让学生找时间读书:每天总空出一小段时间读书, 哪怕读那么几页, 坚持下来就是一本了。 (2) 列一份读书清单:列一份清单关于你想读的书, 看完了就从清单中清除, 有新的加入。 (3) 找个地方读书:离开任何能引诱你的事物 (电脑、电视、音乐……) , 在没有打扰的情况下读书。没有条件时, 就创造条件。 (4) 做读书笔记:读书笔记会促使你思考。 (5) 去图书馆借书:“书非借不能读也。”把读书当做享受:沏一壶好茶, 坐在舒服的椅子上读书未尝不是一种舒服的享受。
总之, 科技飞速发展, 在信息新知汹涌而至的时代, 课外阅读已成为学生有效获取新知、信息适应时代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 也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的良好途径。小学阶段是人生记忆的黄金时间, 我们应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带领学生在浩瀚无垠的知识海洋中, 努力开辟课外阅读新天地, 以便乘风破浪, 到达获取新知的彼岸, 成为时代需求的“弄潮手”。
参考文献
[1]王继坤.现代阅读学课程[M].靑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1996:1.
[2]卫谷香.小学课外阅读初探[J].教育现代化, 2006 (6) :97.
[3]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123.
[4]张依芸.浅谈小学课外阅读指导的有效方法[J].新课程研究, 2009 (7) :135-136.
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阅读的兴趣,就会从内心深处对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变“被动读”为“主动读”,“要我读”为“我要读”。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一般做法如下:
1.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
故事人人都爱听,尤其是从小就伴着奶奶的童谣、妈妈的童话长大的孩子,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竖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叠,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戛然收声告诉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更精彩,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会诱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谈自己的读书感受激发兴趣
教师要经常讲述自己(或组织学生讲)阅读读物后的收获和体会,用“现身说法”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也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
3.介绍读物梗概激发阅读欲望
教师要经常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书中人物、内容梗概或精彩片断,激发学生“欲知详情,请看原文”的欲望。
二、教给方法,指导阅读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但是学生光有课外阅读的兴趣,毫无目的地在茫茫书海中“潇洒走一回”,其意义和收效不大。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有的则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阅读的方法有很多种,这里所要谈的是几种我们常用而又十分有效的阅读方法:
1.选读法
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学生为了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人类与地球、自然的密切关系,有目的地阅读《人与自然》一书(或上网查阅)。
2.精读法
对于那些文质兼美、篇幅又不长的文章,可以采用此法。这类文章可以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构思的揣摩,进而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写作的特点,从而获得知识和受到情感的熏陶。
3.速读法
速读法就是对所读的书报,不发音、不辨读、不转移视线,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这就要求学生在快速浏览中,要集中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对于那些篇幅较长或内容不是很重要,但学生又必须了解的文章,可采用此法。
4.摘录批注法
此阅读法就是在阅读过程中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原文摘抄下来,或对阅读的重点、难点部分画记号,作注释,写评语。
三、阅读展示,促进阅读
一池清水,只要击拍,就会产生阵阵涟漪,孩子的课外阅读,也只有不断地寻找一个个激活点,才能产生一次次新的激励,形成一个个新的台阶。我们把定期组织各项平实而丰富的活动作为孩子们课外阅读的“激活点”,让其在展示中享受成功的欢悦,在活动中形成新的激励。
1.开展笔记展评
学生踏实认真的读书习惯的养成是很不容易的,要形成习惯,提高效果,就要定期进行展评。这既是一个鉴定,又是自我成果的一个展示,更是互相学习、互相督促的好机会。它起到互为欣赏、互为鞭策、互为激励的好作用,对阶段性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进行阅读交流
阅读交流是同学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介绍读书方法、推荐新书的重要途径。交流活动中,同學们在推荐的小主持人的主持下,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或讲或演,或办手抄报,或讲故事,或读文章说感想,这类活动内容广泛,形式多样,过程活跃,孩子们都乐于参与。
3.组织各项竞赛
以各种生动有趣的竞赛方式开展各类阅读展示活动,可产生强烈的读书欲望。可采用讲故事、朗诵比赛、知识竞赛、演讲比赛等形式激励孩子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课外书的阅读活动中。
4.举行多项表演或游戏
孩子是最喜欢游戏和表演的,我们可以借助相声、小品、童话表演或成语接龙等这些生动的载体,加快课外阅读进程的推进。以寓教于乐的方式,巩固阅读兴趣,增加阅读量。
课外阅读的有效开展,不仅拓宽了孩子的视野,丰富了孩子的知识,对提高孩子的阅读、写作能力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能达到润泽孩子心灵的目的。
(作者单位 甘肃省临泽县五三小学)
——指导阅读《绿野仙踪》一书
城关二小田胜芳
(一)谈话交流、引入话题(略)
这学期,老师还推荐大家读了《绿野仙踪》,同学们一定有很多的收获,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你的读书心得。
(二)共同研读《绿野仙踪》,学会读整本书的基本方法
目标:教会学生看作者简介、引言导读、故事简介、目录部分,让学生学会读整本书的基本方法。
1.学会了解作者,感受写作背景。
(1)出示封面:这位漂亮的小女孩是谁?和她一起的还有哪些伙伴?(从封面上了解故事的主要人物)
(2)你知道这本书的作者是谁?你对他了解多少,能说说吗?(出示:课件展示《绿野仙踪》的作者简介)(板书:知作者)
2.学会看故事简介,初步感知文本。
(1)请学生简单地说一说,小说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是怎么概括出来的?小组找找你那本书的故事简介。(课件出示:故事简介)
(2)从《故事简介》中,我们可以了解本书的主要人物和主要内容。(板书:读简介)
3.学会看书目录,详细了解故事基本情节。
(1)我们还可以通过看什么也能很快的了解故事主要内容?
除了故事简介,我们还可以通过目录了解本书的主要内容。目录就是书中内容的高度浓缩,相当于文章的题目,通过看目录,我们就可以把书本读薄了。咱们小组一起读一读目录,看看你的目录中都有哪些内容?
(2)这是老师书上的目录,我节选了其中的五章,考考大家,如果我要了解翡翠城,怎么办?(板书:看目录)
4.小结阅读方法:知作者——读简介——看目录了解故事梗概。
这就是这节课老师带给你们阅读的第一把金钥匙:了解主要内容。
(三)深入分析人物形象
1.和书中人物交朋友
(1)假如多萝西来到我们班,你愿不愿意和她交朋友?为什么?(小组交流,指名汇报)
(2)你还想和谁交朋友?为什么?(让学生尽情说。)
(3)老师还喜欢与故事中的另几个人交朋友,你知道是谁吗?
首先,要指导学生选择阅读的内容。读一本好书,犹如交上一个好朋友;反之,读书不加选择,去读一些不适合学生读的书,往往事与愿违,学生的阅读不仅不能收到好的效果,反而会带来不良影响。为此,我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来指导学生选择读物:一种是“拓展读”,即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指导学生读一些相关的课外读物,如在本学期学完《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等一些节选自名著的课文后,让学生去读一读相关的名著,以便更好的理解课文和了解文章中的人物;另一种是“迁移读”,即在学习某课后,运用学习该课所掌握的方法去读类似的文章或作品,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如在学习了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后,我又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朱自清的其它散文,如:《荷塘月色》《背影》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朱自清散文的魅力。第二,要指导学生学会做阅读笔记。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古人也教导我们“不动笔墨不读书”。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做阅读笔记是增长知识积累,储备语言积累和提高分析理解能力的好办法。那么,怎样做阅读笔记呢?我常常采用这样的方法:⑴让学生用笔记本摘抄所读文章的各种要点,内容包括:佳词、佳句、警句、精彩片断、重要段落等,摘抄后要注明文章的标题、作者及出处,还要有相关的解释或见解等。⑵让学生以适合自己需要和爱好为标准,把对自己有用的文章贴在特制的本子上,并注明出处。这种方法最便于剪贴报纸。在剪贴时可以适当归类,以防资料过多,搀杂不清。⑶鼓励学生自制规格相同的卡片,把文章的要点或精辟句、优美句、精彩段摘录在卡片上,采取单项形式,一张卡片记一个内容,储存信息,以便日后查找。通过做各种形式的阅读笔记,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
第三,要教给学生的阅读的方法。学生阅读,不能只注重过程,更要注重结果。走马观花式的阅读方法是不足取的。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深思,字得其训,句索其旨。”阅读与思考要紧密相联。深入领会文章语言的运用、内容主旨、布局谋篇等方面的精妙,从而把握文章的精髓。我教给学生的阅读方法通常有:⑴圈点符号法。阅读时,要把生字、新词、重要句子等用符号点出来,以便于考查和理解。圈点符号法,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需要选用,注意画的醒目、突出,便于鉴别。⑵批注法。在阅读中,对于某些语句,若有自己的一得之见,或对某些问题有异议,就不让灵感火花稍纵即逝,而应随手在文章的空白处写下批注,或发表意见,或提出质疑。通过这种循序渐进的阅读,让学生掌握方法,学会阅读,真正做到如皮萨略夫所说的:“世界上有许多好书,但这些书是为那些会读书的人准备的。”
杜甫说:“群书万卷常暗诵。”学生积累阅读材料,不能只满足于充当记录的“书橱”,重要的在于体味运用,体味是吸收材料的过程,运用是积累材料的目的,如果不体味运用,阅读便会劳而无得,因此应经常翻阅所积累的材料,反复体味理解,融会贯通,对其中的佳句名言还要熟读背诵。这样,“心通中外千年史,胸藏古今万卷书”,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以得提高。
活动目标:掌握调查和采访的一些方法。
能对一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
教学过程
一、师引入:这节课我们开展研究活动。
二、师生共同研讨确定小课题准备研究
1,2,三、研讨
就其中的一个问题展开讨论
小组讨论师进行指导
四、确定方法
师:你觉得用什么方法更合适些 ?
小组展开讨论
(根据学生的回答是归纳并板书:问卷调查采访等)
师:问卷应怎样设计,包括哪些内容?采访时要注意哪些事项?
五、设计调查表
(师指导学生设计)
六、学生展示问卷调查表
七、修改完善问卷调查表
八、小组内开展调查
一、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兴趣时, 就会产生想读书的强烈愿望。一年级, 我常常在课外花15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读一些适合他们的课外书, 例如《小故事大智慧》《三百六十五夜故事》《皮皮鲁总动员》《安徒生童话》等。学生在听老师读故事的过程中对课外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当15分钟读故事时间结束时, 学生常常还是沉浸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这时, 我抓住时机, 鼓励学生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接着读老师没讲完的故事, 或是请爸爸妈妈为他讲故事。学生都想早点知道故事中的主人公到底怎样了, 所以都表现得十分积极主动。很多学生家里都有漂亮的图书架, 上面整齐地摆放着自己心爱的课外书。根据小学生各学段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不同, 我为学生推荐了不同的课外阅读读物。这些课外读物内容广泛, 有的描写儿童生活, 有的描写科学常识, 有的描写历史故事……体裁有童话、寓言、诗歌、小说等。这些课外阅读读物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科学地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鼓励学生把自己读过的课外书带到班上来, 建立班级读书角, 让学生到班级图书管理员处借阅课外书并认真阅读。鼓励学生每天读半小时课外书, 低年级的学生可以请父母与自己一同阅读一些浅显易懂的课外读物, 同时选出一些好词佳句, 摘抄在笔记本上。中高年级的学生则进行独立阅读, 读的方式可以是轻声读、默读、大声朗读等, 边读边在书上圈圈画画, 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理解的词主动查字典或词典, 并且养成边读书边记读书笔记的好习惯。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 教给他们记读书笔记的方法, 例如可以按以下格式写读书笔记:
读书时间:
书名:
文章名:
好词:
佳句:
精彩片段:
读后的感想:
还可以教学生把要摘抄的好词佳句或精彩片段分成几类:写人类、记事类、描景类、状物类、抒情类。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把自己喜欢的部分分类摘抄在读书笔记本上。学生坚持课外阅读, 写下感受深刻的读书笔记, 他们有的采用写日记的方式, 有的采用写读后感的方式, 有的采用分类摘抄的方式……在作文时, 很多学生都试着把新学的好词佳句用到作文当中去, 有的甚至运用得恰到好处。我常利用每周的语文活动课组织学生交流读书体会, 如交流自己一周都读了哪些好书, 积累了哪些好词佳句或精彩片段, 懂得了什么道理, 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体会。对这样的读书交流活动, 学生们都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三、开展丰富多样的读书活动, 多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
我常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如让学生从自己阅读的课外书中挑选出一篇优美的文章, 在全班开展朗诵比赛, 要求朗诵得正确流利、感情丰富, 并评选出一、二、三等奖, 奖品则是孩子们喜欢的课外书。学生们表现得十分积极, 而且效果不错。我还常与学生共同阅读一本好书。先让学生根据老师列出的书目单读同一本书, 老师也读这一本书。一段时间过后, 利用“班级读书会”时间, 师生一起对阅读的作品进行自由讨论, 可以讨论人物的性格特点、故事的主要内容、最受感动的句子……有时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课外阅读体会, 共同分享学习成果。采用编手抄报、墙报的方式展示学生的读后感, 并进行评比。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展示出来时, 他们的脸上写满了自信。我还积极倡导学生家长多陪孩子一起阅读, 为孩子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 让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四、以学生为主体, 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
由于学生的年龄、性格、家庭背景等不同, 他们阅读时产生的体验就会有一些差异。学生的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 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例如, 学生读了《窗边的小豆豆》后, 在他们交流读书体会时, 有的学生认为小豆豆是个活泼可爱的小女孩, 有的说小豆豆开始是个不爱学习, 而且调皮捣蛋的孩子, 有的认为书中那个校长真是关心、爱护学生……对学生的这些独特体验我都给予充分的肯定。
另外, 我培养学生从小养成注意阅读卫生的好习惯。让学生保持阅读环境的安静和整洁, 不妨碍他人阅读。注意读书姿势要正确, 发现问题及时帮助学生改正。
但农村中职学生的阅读现状堪忧。 中职学生受到了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课外阅读的机会相对很少。
中职学生大部分来源于农村,父母长年在外打工,爷爷奶奶一年到头从不读书看报,他们片面地认为只要学好课本内的知识就行,看课外书是不务正业。因此很多学生家里几乎就没有课本以外的书籍。再加上放假和返校路途遥远,花费时间较多,在家中或多或少还要做些劳动,自由支配看书的时间也是少得可怜。
现在的社会环境也不利于阅读。大家都觉得电影电视已经很丰富了,方便快捷有趣。特别是手机的普及严重影响学生的阅读,他们的课余时间大大消耗在微信、QQ、游戏上。
中职学校的条件也很有限。从职业教育的特点出发,中职学校将不多的资金都投入到了实训实作上,对图书室、阅览室等设施设备不够重视,不能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再加上部分教师也还有偏见,觉得学好技能就可以了,不需要读那么多书。
针对这些困难,中职语文教师更应该勇于担当,创造条件,为学生做有效的课外指导,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入手,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素质,使课外阅读逐渐走向有序和高效。
一、激发热情,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强化剂,能调动内在潜力,所以要让很少有机会接触书籍的中职学生去课外阅读,首先要激发他们的兴趣。
班级中浓厚的阅读气氛,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可以在教室布置一些手抄报、板报、墙报,张贴赞美阅读的标语,激发学生斗志。学生在这样的气氛中会由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
还可巧借课文激趣。教学,不是教一篇课文,也不是教一册教科书,我们要有意识、有系统地课内外结合,扩展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比如教学《出师表》时,可以适当谈到电视剧《三国》,电影《赤壁》,电影《见龙卸甲》等,分析诸葛亮三分天下的战略决策,尤其是诸葛亮为何让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等,激发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兴趣。
还可以结合时政调动学生激情。莫言获诺贝尔奖了,他有哪些作品呢,可以去阅读;温总理又出书了,又可以阅读;当红偶像剧的原著是年轻的网络作家,他最喜欢阅读的古诗词可以阅读。这样,抓住学生的猎奇心理调动他的阅读激情。
二、科学指导,教会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
主动想读了,方法不科学不行。教师首先要科学地开列书目。适合阅读的各类书籍浩如烟海,因此,推荐课外书是使课外阅读逐渐走向有序和高效的基础。一般说来,可以先推荐些常见的古诗词集、名人传记、中外文学名著,文学性知识性较强的杂志等。
不但要爱“读”,而且要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收获。向学生介紹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不可或缺。选读法,即根据自己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某种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的有关篇章或有关部分,以便学以致用。浏览法,即对所读的书报,不是逐字逐句地读下去,而是快速地观其概貌。精读法,即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精细地阅读。摘读法,即用摘抄文章有关内容或重要词句的方法去读。
还要指导学生勤写读书笔记。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与文本,文本与生活之间有多种对话。随着阅读的深入,往往会产生出深邃的、新颖的、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思维火花。但这种思维常常只是混乱、粗疏、零碎而飘忽的,还不能算是阅读者自己的东西,必须经过自己的重新筛选,组织,内化,“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过——那种知识,思想方可算是你的了。”否则,一切书籍的阅读、一切思考、一切感想都有可能成为过眼云烟。所以要鼓励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读过就要留下痕迹。具体可用摘录式、眉批式、提要式、心得体会式等。
三、提供条件,时间上和书籍上予以帮助。
首先要在时间上保证学生能够每天阅读。可以鼓励学生挤出零散时间,如饭后,睡前,每次五至十分钟阅读,再用五至十分钟记点笔记,摘录一些好词好句以及自己的体会等。 教师也应大胆留出课堂时间,每周保证至少有一堂自由阅读课。假期是最集中最丰富的阅读时间,双休日和短假期可阅读那些章回体的,或故事情节独立性较强的作品,寒暑假可以精读文学名著。
通过各种渠道,扩大书籍的来源。 班级要建立图书角。鼓励学生每人在教室固定位置专放一本书,教师也要参加,在班内互相传阅。这样,每位学生就至少有了好几十本书可供阅读。每年报刊征订的时候,教师要筛选一些适合订阅的报刊目录推荐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订阅。同时要根据农村中职学生的经济状况,建议他们几个人合订一份报纸和杂志,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让他们能化最少的钱读最多的书。
此外,还要尽量争取利用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场镇、县城文化馆,拓宽学生阅读途径。
四、总结交流,让阅读成为学生终身的习惯。
同学之间的交流是最直接最贴近的思想传递,最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可以使同龄人之间取长补短,教师可以安排丰富的课外活动来促进学生的交流。形式可以多样,交换阅读笔记、推荐优秀书籍、征文、演讲等等,教师要及时评价肯定,对其中的优秀者给予奖励,以更充分的调动学生的读书积极性。
【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推荐阅读:
小学生课外阅读方法指导之我见邱泽强11-06
小学生如何阅读课外书籍10-04
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目汇总12-08
小学生课外阅读之我见05-31
小学生暑假课外阅读推荐书籍10-24
小学生推荐课外阅读必读书目11-14
小学二年级课外阅读练习06-10
《小学生课外阅读》读后感作文07-25
小学生课外阅读问卷调查表09-21
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教学策略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