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优秀作文(推荐12篇)
学习在我眼中是一件延迟满足的活儿,因为学习非一日之功,现在所学习的一切都是为将来做准备。我常常认为学习是一个苦差事,因为堆成山的作业,堆成海的试卷,每每令我抓耳挠腮,抱怨学习的劳累,有时甚至要主动地去找一些学习中的乐子,不过收效甚微,形成了一种越学越累的死循环。
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无论做什么事都力求做到最好,不愿退而求其次。但随着学业压力越来越大,问题越来越棘手,我对事情的掌控能力越来越弱,到了现在,我的`底线早已降到了“差不多”这一层面。
老师告诉过我一句话:“思想就如同水,当水波摇曳时很难看清;不过当它平静下来,答案就清澈见底了。当时我还不理解那句话,现在我才明白。我开始转变自己对学习的态度,我想要去发现学习中苦的反面。
都说学习累,学习苦,那是因为没有去寻找,快乐是不会自己从学习中跑出来的。在一次小测验中,我做着做着发现别人跟我做的不一样,然后询问一下同桌才知道我拿错科目了,大家都笑了,我也笑了,或许这就是学习中的小乐趣吧。古诗篇中便有学习之乐,如:“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诗人读书甚晚,且勤奋嗜学,当春秋忽过,却感叹时间流逝如此之快,可见学习对人的莫大快乐,这便是废寝忘食的真实写照啊!
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要想在学习中取得精进,那便要学会从苦中寻找学习之乐趣。学习是需要自己领悟的必由之路,只要养成“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的志趣,学习上的难处自会不攻自破。
学习路上的苦与乐,都是人生的一抹浓墨重笔,要改变自己的主观心态,去接受学习之苦,感知学习之乐,学习是人生的光明大道,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一)研究性学习简析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角的学习模式,强调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当向导的角色,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去发现、提出并自主解决问题,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的培养。研究性学习倡导为学生建立起平等、互助的学习环境,能最大化挖掘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帮助他们培养主动学习的态度。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能促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选择贴近实际生活和日常学习的课题去写作,并在写作的过程中实地观察和探索,由此得出以前所没有的经验和知识,最后将积累的经验和知识主动应用到写作活动中,这也是目前应用较为普遍、效果较为显著的教学模式。
(二)基于研究性学习的作文写作
小学作文教学中,写作的目的不是单一的课堂技巧的学习,而是学生写作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思想品质、生活经验的提升是写作水平提高的必要条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积极探索的意识,才能在写作的过程中认识自己并阅读世界,养成独立健全的人格。因此,基于研究性学习的作文写作围绕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升和语文素养的培养来开展,以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形式,在社会、家庭和学校生活中选择针对性的写作专题,并通过实践体验来理解写作专题的内涵,自主探索并收集写作素材,最终进行研究性的综合写作。
二、知识、经验匮乏———小学生作文的主要短板之一
(一)小学生知识、经验分析
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有自己的特性。小学生在作文写作过程中,大脑并非是空白的,而是掌握了部分较为浅显和表面的生活经验和文字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造词组句的能力。这些知识一方面是从日常生活中得来的,另一方面是在语文课上习得,接受专门的语文课练习,如字词句听说等。随着学生生活和学习范围的不断增加,参加的活动也不断增多,那么他们所掌握的知识、经验也越多。然而,小学是学习的初级阶段之一,学生的学习时间不够长,生活阅历不够,拥有的知识和经验相比中学生来说比较匮乏,因此在写作中尤其要注意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接入。
(二)知识、经验不足与作文路径的迷失
小学生知识、经验不足,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对他们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不能充分的了解和关注,也无法和作文教学相结合、贴近生活实际,那么可能会起到事倍功半的反作用。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学生在学习了《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两篇课文后,老师结合单元习作要求这样展开了习作教学:教师拿出一张中国地图,介绍了我国的疆土面积,并指出了学生的家乡福建省所在的地方及占地面积,然后组织学生们写一写“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结果很多小学生面对作文束手无策。有的写:福建好大呀;有的写:福建好美呀。这种描述模糊不清,让人读起来空洞洞的。这样的情况就是老师习作教学策略出现了有问题, 没有考虑到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积累问题,选择以感兴趣地方为主题的作文,却没有引导学生去了解感兴趣的地方相关的信息,如人文特色、著名景点等,更没有激起他们对感兴趣的地方的热爱之情,如何开展写作活动?
(三)以研究性学习累积知识、经验,拓宽作文路径
为了帮助学生累积知识和经验,拓宽作文的路径,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以研究性教学方式,综合丰富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学智慧的巧妙应用,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树立敢于研究、善于研究的意识,实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在作文教学前,教师首先应该根据学生的经验和知识,确定合适的作文课题,例如对于小学生习作教学,可以拿学校花园中的花朵作为写作素材。先不要急着组织学生写作,而是带领学生观察各种花朵,体会它们的芬芳。在积累了花朵相关的知识以后,从视觉、感官上对花朵有了较为具象的体验,再边思考边写作,才会创造出有新意、有特色的好作文。
三、研究性学习与小学作文教育的融合策略
(一)择选生活化的“研究”及作文课题
优秀的作文课题,必须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挂钩,能让学生有兴趣有能力去研究、创新,因此,教师应该选择生活化的“研究”和作文课题,指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来发掘感兴趣的课题。首先,平时的写作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细心观察日常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合适的作文主题及素材。如,以“妈妈做的美味的荔枝肉”这样的家庭素材为写作主题,让学生思考并描述为什么荔枝肉好吃。针对三年级的小学生,可以围绕荔枝肉的色、香、味、口感进行研究分析,并适当的组织语句, 写出描述荔枝肉好吃的小作文。如果是五年级的学生,可以让学生向妈妈请教荔枝肉的做法,学习一下做荔枝肉对肉质的要求、火候的把握等,最后围绕荔枝肉的做法,加上荔枝肉的色、香、味、口感,就可以写出一篇元素丰富、生活经验充足的好文章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在五年级学生写作要求的基础上,了解妈妈做荔枝肉时的感受和心情,让整篇文章在菜的做法的基础上加上亲情的润色,画龙点睛,如此,文章才能有高远的立意和深厚的感情,让人读起来更加受触动。
(二)研究体验是作文成果转化之母
在学生作文课的教学中,情境的创设是非常有必要的, 合理的情境能促使学生心有所想、心有所动,从而获得美好的研究体验,让作文教学获得理想的成果。例如在习作《不能没有爱》的教学上,老师首先向学生们饱含深情的朗读了自己的下水文,然后引导学生回忆和父母有关的最难忘的瞬间,这样一来,学生内心最深处的感情被触动,也达成情感体验的较高水平。在这样的情境下,组织学生以“父亲”或者“母亲”为主题,写出对父母亲的感恩之情,相信会有很好的反响。但是,研究性的情境创设要适度,如果超出一定的原则, 结果会适得其反。例如,在一次市级习作教研课上习作的的主题为“亲情”,老师让学生将父亲、母亲等最亲的五个人写到纸上,然后让学生依次划去亲人的名字,划去的亲人代表不在了。当学生划去最后一人的时候,很多人已经泣不成声, 哭成一团。这样的情境设置太过残忍,对心理承受能力还很弱的小学生而言,不但不能提高写作水平,反而还会留下心理阴影,影响他们健康成长。
(三)小学“研究性课题作文”教学简例
小学生作文能力的提升与研究性思维的培养息息相关, 因此,通过“研究性课题作文”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组词造句能力,是目前写作教学中常应用的方法。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阅读课《鲸》教学活动中,在读写结合教学环节, 老师首先在多媒体上播放了自己拍摄的校园香樟树图片,然后要求学生利用已掌握的说明方法,如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来描述它们。在学生展示活动中老师请了15位同学来朗读自己所写的,其中有11位学生这样写到:这棵香樟树真大啊,三个同学手拉着手才能把它抱住;有2位学生表达不清,1位学生没有使用说明方法,简单的描述:香樟树枝繁叶茂,我们可以在树下乘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首先,学生肯定读过类似描写树的语句,没有创新想法而直接使用。其次,更重要的是教师没有给学生细心观察和潜心研究的机会,就盲目的组织学生开始写作。如果在写作之前,让学生到香樟树生长的地方去实地观察,并拿卷尺去量一量香樟树的大小,一定会有较为丰富的写作素材。如香樟树的树干有3米粗,目测有6米高等,这是列数字的好素材;如香樟树枝叶都快伸进老师的办公室啦,它有三层楼那么高,这是作比较的好素材。如此,通过研究性的实践和体验,将生活与作文主题巧妙结合,才能让学生将生活体验融入在作文中。这样既能写出好的作文,也能开阔生活的视野,又增加了生活体验。学生作文水平提升的同时,生活阅历也日渐丰富,可谓一举多得。
四、结语
小学作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方法和理念的接入,是解决教学难题、提升学生文学素养、改善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在研究性作文教学中,必须以学生爱写作、会写作为中心,通过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帮助他们累积素材,锻炼写作方法, 从而实现成功的作文教学。本文首先对研究性教学以及研究性作文的内涵进行了分析,然后从知识、经验的角度阐述了目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实际的教学案例,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措施,包括生活化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体验情境的创设等,对现有小学写作教学方式的改革和创新一定大有裨益。
摘要: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能有效弥补当前我国小学作文教育中的不足。在此,首先探讨研究性学习与研究性作文的相关性,而后分析当前小学生作文写作中存在的知识、经验不足问题,最后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解决措施,包括“生活化”研究及作文课题的选择、研究体验的激发等,进而例举了研究性学习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应用,令研究性学习于小学生作文能力提升的价值,在教学实践中具体转化。
我在作文教学中,常采用的具体的方法是:
一、在自拟问题中激发兴趣
学生生活的内容千差万别,每个人的感受也各不相同。统一命题,难免拘泥一格,形成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思维与语言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为了让学生在作文中标新立异,我采取了多种命题方法。如命几个题,让学生选择,或半命题,或让学生自己命题。为了培养学生自己命题的兴趣,除了让他们知道,命题得好就等于作文成功了一半这个道理外,我还经常引导他们对课文题目进行分析,并将从课外读物中收集到的好题目,提供给他们学习参考。
二、在读中学写,仿写、激发兴趣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语句优美、文理严谨的范文或典型的片段。在作文教学中,如果能够抓住阅读范文的契机,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训练,会大大降低作文教学的难度,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三、在学会收集素材中激发兴趣
俗话说:“巧妇难做无米之炊”。作文也是这样,要想做好文章,收集好素材是先决条件,如何帮助学生搜集素材?我的做法有三条:一是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搜集,二是让学生在好书中搜集,三是让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开掘”,尽可能捕捉自己的奇思异想、感情浪花、深思遐想、灵感闪现。
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生一旦学会了方法,运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兴趣也与日俱增,写作的自觉性、积极性自然高涨起来。
四、体验成功感 激发创造性
创新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素质为基础的教育,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面向少数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并不是说,一定要使受教育的学生都成为作家或评论家。我们认为,创新教育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就是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时,教师有目地、分层次地教学生学会、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作文审题、立意、选材、构思和创造,以达到提高作文水平的目的。因此,对于学生作文,我们的评价就应该采取灵活的鼓励方式,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进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作文的创造性。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要求,不要一味地吃毛求疵。首先应该解放我們的思想,打破束缚学生思想的写作模式,对学生作文的评价标准,做一番反思,不要因为学生不围绕标准进行写作,就胡乱“枪毙”学生的劳动成果,这样不但不能发挥学生自我意识,更谈不上培养灵活、开阔、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还提及什么创新?就连学生的写作兴趣,都自然而然的淡化了。
文章是一种精神产品,它的个性特色应该是最明显的。由于生活阅历、思想认识、性格爱好等各方面的差异,学生写出来的文章自然应该不同。因此,对学生的作文,教师应从多方面正确地、客观地去评价,只要合乎基本要求,都要加以鼓励、表扬,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打破束缚思想的框架,给他们思想、言论以自由,他们便会毫无顾忌地道出自己的心声,写出自己要讲的话,这样文章才有个性,才能创出新意。
总之,我认为,要使学生在作文中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有所创新,就必须在作文教学中给学生以自主。我们应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精神。新世纪是以“人”为中心的世纪,人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人的素质的核心,新世纪的人是具有个性的人,有个性的人,应该写出有个性的文章。
作者/蒋云荣 钟晓玉
自从上初中后,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日日夜夜辛勤学习究竟是为什么呢?学习不是我的第一爱好,不是说“条条大道通罗马”吗?难道学习就能让我成为伟大的人吗?种种疑惑困扰着我,让我挥之不去,更无法释怀。
这天,我义把政治练习册抱到吴校长的办公桌卜。其实我并不喜欢这份工作,每天重复地收作业,发作业,真烦人。而且我上次收作业时,不小心少收了一本,挨了批评,心里真不是滋味。我这个人有点臼虐,总喜欢把责任大包大揽,认为一切都是自己的错,再加上政治老师又是个完美主义者。我在进办公室的门之前还真有点预感,觉得自己似乎又要犯错了。我把练习册放在桌上时,老师说了声:“谢谢!下次一定能做得更好的!”我心里泛起了一种感恩的涟漪,有人相信我能做得更好,有人对我存在期盼……我在黑暗中找到了一颗代表“光明与期盼”的星星,真好!
晚饭后,妈妈带我出去散步,告诉我应该努力学习,将来家庭的担子是要落到我肩上的。妈妈语重心长的话语让我明白:我是父母的期盼和希望。正巧,姐姐打电话过来,让我听电话。姐姐说她知道中考必然“亚历山大”,热切地询问我学习怎样了。我一个劲向她诉苦,说自己是努力的,只是有些力不从心。说中考是自己无法逃避必须面对的`一头可怕的狮子,实在是无可奈何,苦不堪言……姐姐告诉我,“吃苦”是人生必须迈越的一道关卡,如果现在害怕吃苦,将来必定要吃更多苦头。而亲戚、家人、老师,还有好多好多人都期望我能用积极学习的姿态去回报他们。
天黑了,满天繁星把大地映衬得不再那么黑暗。我的心里也不再“黑暗”,隐隐升起缕缕希望之光。
从此,我解开了一个谜,谜底让我走向光明的世界,催我策马扬鞭,昂扬向前……
感谢为我点亮星光的人,这是我成长道路上的重要一课。面对一叠叠书籍,我不再退缩;面对中考,我勇往直前。相信自己:努力,就是最棒的!
四川省资中县银山镇双塘小学星原文学社九(1)班
惠州市惠阳区实验小学 五(2)班 沈楠
指导老师:彭雪梅作文学习的乐趣。
有人常常说学习是枯燥无味的,但在我这五年的学习生活中,我深深地感觉到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我找到了自信,找到了快乐,找到了学习的乐趣。如果你还没有找到学习的乐趣,那就来听听下面的>故事吧!
还记得,那是风和日丽的一天,蓝蓝的天上飘过朵朵白云,白云下面的一间教室中,坐着一个正在思考的我。教室里非常安静,同学们几乎都出去玩了。我碰到了一个难题,一个让我很久都没有解决的问题。我心想:“这种题型我从来没有见过,答案到底是什么呢?”它可把我给难倒了,这可是一道高分题,若是解不出来,那可就又拿不到满分了。“我不停地摇着笔,不时还用笔敲敲我的头,有点心烦意乱,恨不得自己是一个数学家,马上解出这一题。这是一道比较分数大小的一题,可分母和分子又都是那么大,显然用笨方法是不行的了。我静下心来,静静地思考。突然,我眼前一亮:”啊!我知道了,原来是这样。“解完这一题后,看看表,已经不早了。回过头来想想这段漫长而又快乐的思考过程,心中无比自豪。当第二天,老师让做对这一题的同学举手时,我骄傲地举起了了手。心里想:”这道难题还是没难倒我。自信充满了我的心房。作文学习的乐趣。
刘欣老师让前一百名的同学每人写一篇学习心得,我自然逃不过这项差事。但是我仔细的想了想,真的有些惭愧,连我自己都没有全心全意的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哪还有脸面向其他同学传授心得呢!但是再仔细想想,其实我的学习也不是完全不讲方法的。
第一、我学习主要分散在每一天里,这样学习量会大大减少。有的同学喜欢在考前突击学习,我并不赞成。不牢稳的知识根基怎能取得好的成绩呢!要做到每天的知识点而当天消化完,不要攒着留到考试前再去消化,否则是很难完全吸收的。正所谓“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将学习分散到每一天里就算考前不复习,也有相当的把握冲进前一百名。
第二、除此之外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制定学习计划。如果没有计划很可能会在选择学习的内容上浪费很多时间。一天只有24小时你浪费的越多剩下学习的时间就越少。其次计划给自己的时间应该稍稍宽松一点,不然如果多次在规定的时间内完不成计划就很有可能丧失自信心从而对学习产生厌恶情绪。
第三、保持一个干净的`学习环境。这一点我颇有感触。我是一个不太爱整洁的人,桌兜经常乱七八糟,在找书本和资料时经常找不到。后来,我找了一个星期五收拾了一下桌子,找东西很快就能很快找到,心情大好,学习时也舒服、快乐了许多。
第四、片子不要死记硬背。要理解的去背,最好去背句子或段落里的关键字词。关键字词就像是记忆大门的一把钥匙,想起它记忆之门自然而然地就冲你打开了。从医学上来讲刚识字的孩子的记忆力超级好几乎是过目不忘,但当到了十二三岁成年时记忆力就会下降,这时就需要我们理解的去背才能高效地背诵。
第五、老师们提倡整理错题,但我个人并不太喜欢这种做法,我认为应当将少见的题型,难度大的题型记下来,至于错误记在心里就可以了。除此之外多参加户外活动也有助于我们的学习,它能使我们的身心和大脑得到一定的放松从而达到最佳状态,正所谓劳逸结合嘛。
一、多阅
即多阅读书籍。没有阅读, 就没有知识储备, 下笔无言。我经常讲述多阅读的好处, 一是让学生明白阅读的重要性, 二是激起学生阅读兴趣。学习课文时, 我把很大精力放在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优秀之处上, 或精彩语段, 或妙词运用, 或谋篇布局, 形成写作方法让学生运用到写作中。我还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名著。学生人均四五册课外书, 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阅读课分指定阅读和自由阅读。指定阅读是指定阅读内容。如我在讲完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关于大自然的四篇文章后, 就要求同学们再找类似的文章品读。自由阅读则让学生自选有益的书籍阅读, 当然我给学生列了一个小学阅读书目单。积累挖了渠, 还怕引不进写作这股水吗?
二、多摘
这和“多阅”密不可分。只读不摘, 看时满眼欢喜, 过后一无所剩, 纯粹是娱乐之举。所以学生读书时, 我指导他们看到令自己心动的词语、片段, 开头、结尾、过渡, 写景、抒情、议论, 不要只顾一时痛快, 还要把读到的“亮点”摘抄到自己的本子上。一页打着彩格的便笺, 周围有自制的花边和插图, 中间是精美的文字, 这就是一幅精美的作品哪!同学们兴致高涨, 乐此不疲。我还定期评选优秀摘抄, 学生们劲头更足了, 一段段优美的文字如一首首悠扬的乐曲奏响在学生的摘抄中。再赏心悦目的摘抄本如果派不上用场也只是中看不中用的花瓶, 所以我让学生在“阅”和“摘”之后, 还要求他们做“背”的工作。背是随心的背, 理解的背, 身临其境的背, 学生不被强迫, 不感到枯燥, 记忆效果很好。在习作中, 好多学生都能把捡到的“宝贝”恰如其分地镶嵌到文章中, 这一颗, 那一粒, 为全文增辉不少。
三、多读
这与“多阅”不同。读是朗读, 它讲求很多要领和形式。我接手新一届学生时, 发现学生不会读课文, 只会唱, 如老和尚念经。于是我每次都要抽出几节课先教学生学习朗读:停顿、重音、语调、语气、姿势……学生会了朗读, 可就有事情做了。学习课文时读, 安排专门的朗读课:个人自由朗读, 指定学生朗读;示范性朗读, 比赛式朗读;自我选择段落朗读, 指定段落朗读。以读一篇课文为例, 先让学生自己读。第一遍打通字词关, 第二遍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这时学生坐得笔直, 双手拿着课本, 眼睛距离课本一尺, 清脆响亮的读书声响起。检查时, 同学们抢着读, 无论点到谁都很骄傲, 其他同学满是羡慕。分角色朗读时, 同学们都用心揣摩, 仔细体味, 读起来惟妙惟肖。我还不定期举行朗读比赛, 先在小组内比, 再到全班比。学生参赛热情空前高涨。如《中华少年》朗读比赛, 一共用了四周才结束。最后入围的一名学生语文基础很差, 作文根本不会写, 朗读时竟把稿子背得滚瓜烂熟, 在以后的语文学习中表现越来越强, 写作进步明显。读的过程是对文章再创造的过程, 学生从中受益是多方面的, 关键是气质上的影响, 情操上的陶冶。学生的习作中, 一招一式, 有的还能看出是受了谁的影响, 有哪篇文章的味道呢。
四、多听
即多听身边同学写的优秀文章。听的同学感觉榜样就在身边, 有可学可比的对象, 激发起努力写出好作文的积极性;被听的同学, 因自己的文章在全班宣读而备受鼓舞, 不断学习, 用心写作, 争取下次写出更优秀的作文。通常我先把上次习作中的优缺点以举例形式指出, 意在让学生从理论上知道该怎么做;然后念范文, 或学生念, 或老师读, 读完后都要和学生一起学习文中的亮点。习作中的优点在学生心头奏响, 最终形成写作的内驱力。
五、多说
“说”即口头作文, “多”表明次数频繁, 我每节课都拿出三分钟, 让学生练习口头作文。一周我让学生练一个话题, 一上课学生就做好口头作文的准备。定好秒表, 我喊“开始”, 学生们就旁若无人地大声说起来。我要求学生自己说自己的, 不要管其他人说什么, 也不要东张西望, 要目视黑板的中心点。这样学生能够集中精力说。刚开始不一定思路连贯, 语言流畅, 但课课只说一个话题, 一周下来肯定能写出几百字。如此一来既锻炼了同学们的思维与口才, 也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六、多写
我鼓励学生写日记, 但是从来不检查批阅, 这里的“写”是写作文。如果没有特殊情况, 我一周布置一篇作文, 用两节课来写。作文题的来源有两方面:一是每单元的“习作训练”, 一是我针对课文有意布置的。每次写作时, 我都先对文题及写作要求做一下简单讲解, 然后学生开始写作。我要求学生必须先打草稿, 修改后才能誊抄到作文本上。这样做完全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多写”还体现在对写人、记事、描景等同一类作文甚至同一个题目的反复练笔上。当然这绝不是无意义的重复, 而是有针对性指导下的再修改、再提高。有数量才会有质量, 现在学生的写作水平普遍有了提高, 我想与经常练笔是分不开的。
我们只要以教会学生写作为目的, 遵循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去探究, 肯定会有好多发现和创新, 那么令人头疼的写作教学不但不会成为我们的包袱, 还会成为我们一展身手、研发课题的优质试验田。
摘要:本文通过笔者采取多阅、多摘、多读、多听、多说、多写等“六多”学习作文教学方法, 系统地阐述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作文写作。
关键词:多阅,多摘,多读,多听,多说,多写
参考文献
[1]叶澜, 郝小华, 石赵亮, 等.让作文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跨世纪思考之三[J].教育参考, 1997, (4) .
[2]肖川, 张勇合, 王亮亮, 等.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教育[J].教育参考, 2000, (5) .
[3]李丽艳, 雷小红, 谢文叶, 等.浅谈如何将语文作文课堂搞得生动活泼[J].小学教学参考, 2010, (12) .
[4]张芳芳, 许明辉, 梁立创, 等.小学作文教学兴趣初探[J].语文天地, 2011, (11) .
一、引起有效注意,促进信息选择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的作文要言之有物,必须凭借平时的积累,厚积才能薄发。否则,学生的作文就空洞无物,成为海市蜃楼。而知识只有经过学习者主动加工后才能成为知识,不然只是信息。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搜集信息,养成积累的习惯,促进学生信息的选择,积极进行知识储备。
(1)突出重点,提示有效注意。学生的注意具有“指向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若能突出教学重点,提示学生有效注意,定能使四十分钟有质量,学生有收获,课堂有效的教学效率得以实现,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例如:在教学《日月潭》时,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在介绍日月潭的形状、清晨和傍晚的美丽景色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处,用笔划出认为美丽的词语或句子,进行品读,收集到锦囊袋中。整个课堂学生积极思考,认真读书,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学有所得。台湾的日月潭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深深地印入学生脑海中,激发了学生爱祖国的情感。同时,“群山环绕、风光秀丽、隐隐约约、树木茂盛……”等十几个词语,以及“清晨,湖面上飘着薄薄的雾。天边的晨星和山上的点点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水中。”“要是下起蒙蒙细雨,日月潭好像披上轻纱,周围的景物一片朦胧,就像童话中的仙境。”等句子都被学生收入囊中。
(2)精心设疑,延续拓展有效注意。学生有效注意的时间是有限的,如何将学生的有效注意时间延长,乃至延伸到课外,是作文教学效益得以提高的根本保障。人的天性具有追求解决认知冲突的倾向,当出现认知冲突时,人的注意力将大大集中。而设疑的目的正是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带领学生走进问题情境,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认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精心设疑是延长学生有效注意力的最佳手段。
在《日月潭》的文本教学结束后,我抓住结句“日月潭风光秀丽,吸引了许许多多的中外游客”,台湾风光吸引游客的仅仅是日月潭吗?还有哪些美丽的风景名胜?我们的家乡呢?请小朋友回去后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的资料,如果是图片,给搜集的图片配上简要的说明,回来后,进行优秀小导游竞选活动。教师如能善于抓住知识的内在联系、关节点或易错的地方,精心设疑,从不同角度提出一些生动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就能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积极性,从而自然而然地延续了学生的有效注意,促进学生信息的选择。
二、建立新旧联系,促进知识整合
学习过程不是简单的信息输入、存储和提取,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也就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学习者需要从相对无序的信息中找寻符合心理意义的有用信息,然后与已有的知识结构加以顺应或同化,这样的过程对于学习者才是有意义的。学生的写作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主动选择信息,并利用原有信息积极尝试组织整合信息(组织语言文字、修饰定稿)的过程。因此,在作文教学当中,促进学生知识的整合尤为重要。
教学《夸家乡》这一篇作文时,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师生合作朗读感悟文章有层次的表达,《口语交际》的练习,不管写一处景物或写家乡的特产,“言之有序”对学生来说不是真正的问题。困难的是怎样运用恰当的词句把家乡的美写具体,这真正需要教师的指导。我也预想利用学生学习课文积累的关键词句的铺垫,作为辅助,能在后面的仿写中主动使用上一些精彩词句。但是事与愿违,有些孩子对我的用意并不能明了,甚至将整段课文都抄了下来。没有准确的信息提取,就无法完成后面的信息组织与有效的整合,如:“我的家乡在黄岩,这里出产水果。五月有杏子,七八月有香梨、蜜桃、沙果,到了九十月份,闻名中外的黄岩蜜橘成熟了。”由此可见,作文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更重要的是包括新旧知识经验的冲突,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
于是,我选择比较典型的优、差各一篇作文,进行讲评,通过对比(具体写出讲评、对比的方法或过程),让学生明白如何恰当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储备,对它们进行整合,来介绍家乡的美景或特产。然后,学生自己修改,小组讨论互改,这样虽然粗糙但是却很真实,真正是来自学生起点的东西。
总之,要取得教育教学的成功,必须自始至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发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作文教学效率,提高作文教学质量,这是实施作文教学中意义学习的根本出发点。
参考文献:
[1]倪文锦,欧阳汝颖.语文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王建华.语用学与语文教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10
《学习榜样:学习身边的优秀队员》活动案例参考
一、活动目标: 学习身边优秀的队员,向榜样看齐,落实学榜样的行动。
二、活动内容 :
发现身边队员的优点和长处,增强“学先锋、做榜样”的意识。
三、活动地点:教室
四、活动准备:
1.队员们课前通过校报、表彰等信息了解并初步学习本中队优秀队员的突出优秀事迹。
2.中队辅导员准备《英雄少年赖宁》故事 PPT、歌曲、视频、主持人
五、活动课时:二课时
六、活动过程: 少先队仪式略
(一)整体感知时代先锋
1、宣讲榜样人物的故事
辅导员老师讲《英雄少年赖宁》故事
2、主持人:通过辅导员老师讲英雄少年赖宁的事迹,请队员们谈谈应该怎样向赖宁学习?
【设计意图】:感知英雄少年的先锋榜样力量,激发队员向榜样学习的热情。
(二)“夸夸我的好队友”,发现身边的榜样.主持人:赖宁精神集中体现了当代少年儿童应当具有的精神品格。赖宁虽然离我们远去,但他的精神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就在队员们身边,你们有没有发现这样的品格呢?
第一小队:
一小队队长:今天就让我们夸一夸我们身边的好队友。队员1:夸夸我的好队友一
在六一中队这个优秀和谐的集体中,有位队员品质高尚,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优异,她,就是我们中队的***。
河北省少先队活动课程资源包活动案例参考
***是一位努力学习,有上进心,乐于助人的好队友。在她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许多有很多好的元素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这些东西对于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有很大帮助。比如说:***在学习上肯花时间,肯付出,这些对于大家来说都不难,但是如果真正实施起来却很难坚持下去,真因为如此,而***,她做到了,她自始自终都在一如既往的学习,坚持不懈的努力。这些东西大概在平常大家都看不出来,但是***都在背后默默的付出,努力的拼搏。这些从她的测验成绩中就能看出来,她的学习成绩在不断提高,不断进步。她在学习上的付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很乐于助人,当别人遇到困难时,只要在她的能力范围内,都会去帮助你,开导你。当队员遇到难题时,她都会始终不懈的去为大家讲解。她也很乐于和人打交道。
队员2:夸夸我的好队友二
我要夸夸我的好队友***,她见到教室里有纸屑,就连忙捡起放到垃圾桶里。见到教室里有污渍也会把它弄干净。这一点值得我们学习。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她帮助队友的好品质,***对朋友之间以诚相待,她非常的珍惜友谊。对于中队里一名成绩不太好的的队员,***非常关心并且非常细心的帮助分析错题的原因。队员们谁有不懂的题,都会去向***请教。他们不厌其烦的教我们。这也不是我们要学习他的地方吗?
队员3:夸夸我的好队友三
我想夸夸我的好队友***,他,每次干活都象一个大能人,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他,成绩优越,有时为了解开一道题,可以花费半天的工夫。在我们的心目中是一名好队员,他上课时特别专注,也积极发言,下课后总是帮助队员学习一道道难题。有时,他会帮助我们一起值日,做完后不说一声苦叫一声累,而且每次都是他最后一个走。
主持人:我们队友们经常在一起学习、劳动、玩耍,彼此之间已是非常熟悉,我们看看二小队是怎样夸身边队友的?
第二小队:
二小队队长:我们小队把我们中队的优秀队员的事迹做成了手抄报。队员们请看:(队员展示)
河北省少先队活动课程资源包活动案例参考
“手抄报”,展示优秀队员事迹。(热爱祖国、勇敢坚强、诚实守信、勤奋好学、团结友爱、谦虚礼貌、勤劳简朴、尊老爱幼、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团结同学、热爱学习、诚实守信
第三小队:
三小队队长:我们把我们身边优秀队员的事迹编成了小品,请大家欣赏:
(小品):
1.一个同学走路,因路滑不小心踩到另一个同学,踩到人的同学连忙说对不起,另一个同学也说:“没关系,路滑也难免会这样,我们大家一起小心点走就是了。”两人高兴地离去。
2.一个组长发书,轮到给小明发时,发现一本烂书,组长小心地把这本烂书留给自己,拿了下面的一本好书给小明,小明看到了说:“那本书应该是轮到发给我的,还是给我吧。”两人在互相谦让。
3.一个同学没带笔,同桌的队员想:我忘记带东西的时候,同桌也经常帮助我,现在别人有困难,我也应该帮助别人,新笔算得了什么于是两人互相道谢,非常友好。
主持人:队员们对于各展示出的优秀队员事迹,你能结合自身谈谈自己的感受吗?
【设计意图】:认识到学习榜样事迹并不是纸上谈兵,榜样的精神是可以落实到实处的,从身边点滴做起,将榜样力量传递下去。
第四小队:
四小队队长:今年我们已经是六年级的大学生了,过去的五年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很多本领,我们也要做弟弟妹妹们的好榜样,请大家看我们的行动:
1、介绍本小队评选出的硬笔书法、软笔书法、画画、剪纸、打球……的能手。
2、现场展示作品。
3、视频播放去一(1)中队现场展示的情况(简要讲述自己的练习过程)及弟弟妹妹们的“我想说”。
总结:显然,这些队员通过自己的刻苦练习,不仅自己学到了本领,还成为了弟弟妹妹的榜样,让我们每个人都继续努力吧!
河北省少先队活动课程资源包活动案例参考
【设计意图】:认识到自己已经是6年级的队员,有责任为低年级树一个好榜样。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做弟弟妹妹的好榜样。
(三)学习榜样宣誓仪式
主持人:通过以上对英雄少年赖宁精神,以及身边优秀队员事迹的学习,队员们应该发现了自己在哪些方面可以做得更好,树立自身学习的目标,将榜样力量传递下去。下面,让我们一起在国旗下宣誓。
1、学习榜样宣誓仪式,由中队长领誓。PPT展示誓词,全体起立宣誓。
2、宣誓后每位队员传递纸质版誓词、签名。
【设计意图】:通过宣誓仪式,使向榜样学习、向身边优秀队员学习的号召深植于心。
主持人:英雄的事迹总是流芳千古,每每提起都在人们心中激起波澜。我们在英雄的光辉下成长,似乎只能仰望着。但是,通过今天的学习交流,我们发现,其实就在身边的小伙伴、好队友,他们身上也有很多闪光点,他们的行动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让我们从点滴做起,践行榜样力量,每个人都是英雄事迹与精神的传承。
少先队仪式略 课后活动:
开展“我是弟弟妹妹的好榜样”实践活动,教低年级队员整理书包。
评价激励手段 学习身边的优秀队员
活动预期效果 学习优秀队员的优点和长处,争取自己更好地进步,培育学先锋的意识和行为。
有天晚上,又要默写词语,我急得在书房里直转,看到挂着的竹笛,突然来了个灵感。对呀!我在学竹笛时经常用手机把老师教的曲子录下来,回家后照着练习。现在也可以自己先边读词语边录音,然后再一边放音,一边默写。我马上试了一下,效果果然很好。
这样试了几次后,我发现录音后马上默写,并不能完全反映真实水平。于是我改为在预习时就录音,过几天再默写,这样不仅可以更好地检验掌握程度,而且预习效果也提高了。同时我一直保存录音,在平时练习、期中和期末复习时也可以再次默写测试。接着我又把这个办法运用到了英语默写上。利用这个方法,我的默写水平大大提高,连续得了很多次默写满分。
最具影响的,当属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并不是学习者对外部刺激作出的被动反应行为,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此,以教师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必须让位给以学生学习为主的现代教学模式。
在这种理论的影响下,生本教育观得到迅速发展。在享受这份成果的同时,我们也不由自主地对作文教学中的若干问题进行认真的审视。
一.一个有趣的追问
有个学生曾向我发问:“老师,为什么会有作文?”
学生的发问固然是因为对作文困难的迷惘,但无意间他却点到了问题的要害。
是的,我们为什么要写作文?作文到底从哪里来的?我们要它干什么?这不仅是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更是语文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缺乏对一个问题的深入思考:作文教学的终极目的是什么?教会学生写作吗?还是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表达技能?从写作是一项极具创造性的活动来看,教会学生学会写作是有失科学的定位,能“写作”的人总是极少数。如果是教会基本的表达技能,则有很多东西值得追问:这种表达技能的习得非得一定要进行“作文教学”吗?表达非得用文字形式吗?未来的社会文字表达一定很重要吗?
在“关注学生学习”成为教学主流理念的今天,我们如果不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反思我们的教学,那么作文教学很可能迷失方向,远离孩子的心灵,从而造成作文教学的虚假和无聊。
客观中肯的评论给我们以醍醐灌顶的提示。我想,当我们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作文教学,对那个学生的回答就应该是:“孩子,作文是从你内心产生的,你需要,它才存在;它存在,你才活的更好。”
让学生汲取经典文化精神营养,形成自身明确良好的价值尺度与追求,并由此养成表达的习惯,培养优秀的表达能力,正是我们作文教学的根本责任。
由此,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一些结论:
第一、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不是“教”,而是“育”。
文学作品的营养犹如丝丝甘露,长期的濡染才能滋养出心灵的幼苗。作文教学不能急功近利,首要的是要让学生读。作文教学的起始阶段(比如初中阶段的初一),多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深入探讨经典作品的内涵,专题讨论作品对生活、对现实的意义,更能蕴育学生的写作冲动和意识。
第二、作文教学重点不在于“写”,而在于“思”。
要着重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写文章是“有米之炊”,最需要新鲜的、独特的个性写作素材。“读万卷书”不一定等于“行万里路”,读书多的学生不一定就会写文章。素材只能从观察和思考中来。只有培养起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习惯,从经典文学中汲取的营养才能内化,构建起学生的价值体系,形成表达诉求。
第三、作文训练关键不在于“技”,而在于“积”。
众所周知,“技巧”训练有悖于“文无定法”的规律,没有什么“技巧”可以涵盖所有的写作。比如“比喻”修辞,你可以让学生知道要“将它比作另一个事物”,但你无法引导出学生“冬菇是大地的耳朵”的灵感来。一切的关键在于你能否提供大量的具体的精妙比喻,这些比喻能否让学生建立起与自身经验的联系,这些自身经验的联系能否激发起学生创意表达的潜能。所以,作文的训练,关键在于大量的“积累”,大量信息的有意义的“堆积”。
二.几点粗浅的思考
基于以上想法,有必要对作文教学的若干环节进行深入思考:
1、教师的作文命题
我们常看到教师对选题很不重视,往往是随便想个题目让学生写,或者直接照搬中考作文题。即使认真选题,也缺乏深入的探讨比较。比如,教师节来临,要求学生以“师恩难忘”为题写作文。其实,仔细思考便会发现,这是一个外延狭隘的题目。你能肯定所有学生都曾有过“恩重如山”的老师?有没有学生到现在为止对老师都没有感觉?或者,有没有一直就没有受到过老师的“特别关照”的学生?如果没有,你叫他如何去写?
命题是否具有“普适性”,非常重要。所谓普适性,即命题适合所有学生,每个学生都能从中找到切入的角度与点。比如,刚才的“师恩难忘”文题,私以为便不如“我的老师”来得普适,即便是没有受到老师“特别关照”的学生,他也能够通过自己平日的观察,写出一个有血有肉的老师形象。
我们常看到学生对着题目抓耳挠腮,百思不得动笔,不要责怪学生文思枯竭,就“写作”本身而言,并不是每个题目都适合于所有人写的,问题是我们老师本身,错误认为“万事皆能入文”,没站在学生角度看问题。
随意出题的行为常会使学生无从下笔,最终对作文产生害怕心理。私下以为,作文教学中的命题须遵循下列原则:(1)切合原则。切合学生年龄认知特征、切合学生经验体验、切合学生近期生活、切合单元能力训练点。(2)弹性原则。须留有普适空间,具有覆盖性,有选材“腾挪”的余地。(3)系统原则。建立整体观念,合理分解支项,循序渐进地安排教学梯度。
2、课堂作文指导
作文课堂指导,是作文教学实际的另一个容易忽视的环节。
基于“作文是写出来的”这样的认识,不作指导的有之,不痛不痒说两句的有之,读一篇范文了事的有之。当然,也有认真准备的,但更多集中在“技法指导”,貌似充分却很难触动学生的写作神经。
尊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其实对作文课堂指导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私下以为,作文指导是否具有“情境性”是关键。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情景”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关键词。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情境可以使学习者利用原有的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的构建。
由于“写作”是一种“情感”活动,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就显得非常必要——当学生产生强烈的表达冲动,诉求于笔端就变成了水到渠成的事。同时,“写作”又是一种形象表达,“情境创设”的需要自然而然——必须让学生通过“此境”的感染打通“彼境”的通道,促发起既有经验的勾连与回视。第三,“写作”还是一种“创新”的活动,创新总是建立在已有经验基础上的,因而需要“情境创设”来奠基。当然,情境的创设必须适度,有充分的暗示性和发挥性,不能挤占学生的思维想像空间。
3、作文课程安排
作文教学的“课堂”必须具有“拓伸性”。
依据现行每周两节课的作文课程安排,是无法实现作文教学的终极目的的。除却教学实际中这两节课本身的执行效率原因外,写作活动的特点也决定了作文“教学”时间必须有所拓伸——写作时间上,应培养学生即悟即记的动笔习惯,而不局限于固定的写作时段;教学时机上,应敏锐抓住教学契机适时引导,挖掘援引生活活水,而不能单纯等待固定教学时间;教学内容上,应带领学生多关注生活,从课内转向课外,从书本转向自然、转向社会;任务布置上,应给予学生收集、整理、分析、总结的空间,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收获发现的愉悦、思考的习惯和表诉的个性途径,而不是“仅仅完成一篇作文”。
所以,每学期作文教学之初,就必须架构好整体计划,灵活机动地安排作文教学的时间,使作文教学鲜活灵动而又主线分明。
4.作文的评价
要说的是评分与评语的标准。
常见的情况有:老师的个人喜好影响着评判,导致作文教学出现“机遇说”。评判标准也常常意见不统一,“真实论”强调要真实(其实很多创作是无法用所谓的“真实”来衡量的,像一些考场“奇文”),“规范论”强调文体要规范,“
应试教育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作文的评判。现在很多的作文教学直接在初一搬用中考标准,一开始就套用中考的要求,不顾学生的认知实际。这种急功近利的行为直接导致了虚假作文的繁荣和作文教学形象的沦丧。
我以为,无论是评分也好,评语也好,作文评判(尤其是平时的作文评判)必须坚持一个“塑建性”原则:具有“塑建”学生认知体系、价值体系的导向——凡“不合理”的,皆应该修正;凡“尚未成熟”的,均要及时引导;“已经成熟”的,即要求完美,帮助学生不断走向认知系统和表达系统的新境界。
需要说明的是,“塑建”也有几个原则:第一,道德原则。我们不能支持失德文章,不能允许孩子脱离公德,变成没有道德原则的人。第二,美学原则。文章仅有道德或情感还不够,它必须有美的演绎和美的意境。第三,年龄原则。不同年龄阶段,评判必须有不同标准,允许学生“行走在路上”。
总之,在生本教育观得到普遍认同的今天,关注学生才是真正关注教育本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才能真正说明教学是一种有意义的存在。作文教学,更是如此。
从学习理论的角度看, 与一般的个体学习、竞争性学习不同, 信息时代的学习更加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协作能力、自主学习等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 知识建构理论就是这种创新教育的一个有力尝试。知识建构性学习是在学生参与知识建构谈论、阅读权威资料、动手做实验、短途旅行、和专家交谈等一系列活动中, 学生逐步变化, 并最终形成社区知识的过程。它的基本思想认为, 培养学生知识创造能力的最直接的途径不是通过设计学习任务或活动, 让学生掌握领域知识或获得特定技能;而是把传统的以知识掌握和技能培养为目的的学习转变为以发展学生社区内的知识为目标的知识建构;在这种情况下, 学生是知识创造者, 而学习会成为知识创造的副产品。因此, 本案例把电子书包与知识建构理论结合起来, 选择四年级作文教学作为突破口, 力图进行一种新教学的尝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熟练使用平板电脑及奇平台进行学习;学习和运用搜集、积累到的语言材料, 特别是一些词句、诗句;学会修改作文, 并能给同学提出修改意见, 能欣赏他人的作文;形成题材不限、文体不限的书面成果;对不同文体的认识、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文学作品的创作能力等文学素养得到提高。
过程与方法目标:从不同角度了解和欣赏秦淮河, 并能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想象和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主动探究知识和获取信息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及运用网络探究问题的良好习惯;树立对明城墙、夫子庙等为代表的古建筑的珍惜与爱护之情;提高对中文写作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对象
此次教学对象为南京市白云园小学四年级2班的全体学生, 共30人, 男16人, 女14人。这个班的学生从三年级开始, 在《科学》课程教学中就进行了基于知识建构理论的学习。经过近两年的锻炼, 他们对知识建构课堂的大体情况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 他们提高了打字水平, 现在基本不存在打字问题;同时也掌握了许多网络操作, 并具备了利用网络搜索和获取所需信息的能力。
◎教学平台
在本次课题中, 我们以台湾奇公司设计研发的i Wonder Pack电子书包为平台, 其整体解决方案包括IRS教学互动系统、教学及学习内容编辑系统、后台管理系统以及平板电脑终端应用系统四个方面。
IRS教学互动系统, 即教师与学生的课堂实时互动系统。教师可以通过它给学生派发多元化的问题, 同时学生立即作答。学生作答完毕后, 系统会对答题人数、未答题人数、正确率等相关数据做出统计。更重要的是, 学生还可以利用它浏览、评论、修改其他同学的作答内容。
教学及学习内容编辑系统主要是编辑电子互动测验卷和电子书的系统, 在本次的知识建构课堂中基本不使用此功能。
后台管理系统运用最新的云服务管理概念及技术, 针对学习内容的管理、学习信息的发布以及学生学习记录的管理, 都有完整且配套的设计, 可让电子书包的应用在学校及机构型环境中使用得更加有效。此系统主要供教师和系统管理人员使用。
平板电脑终端应用系统, 主要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学生的界面主要包括:学生书架 (由学习教材、评量测验、课外读物和影音书库四个方面组成) ;学习记录 (显示学生的上网记录、读书记录、测试记录等) ;我的书库;读书计划;我的写生簿和我的笔记本等模块。
在本次的写作教学过程中, 学生主要使用如下两个系统:平板电脑应用系统和IRS教学互动系统。
◎教学过程
本课题分为准备期、试用期、全面应用期、成熟期四个阶段。准备期始于2013年1月上旬, 于2月底结束。在这期间, 我们对小学生进行了关于平板电脑及电子书包系统的相关培训;为学生开通了电子书包的平台账号;初步拟定了教学方案并编辑了电子书《漫步秦淮河畔》。
试用期的教学活动从3月初开始实施, 到4月上旬结束, 共计5周。此阶段的写作主题定为“漫步秦淮河畔”, 教师于每周一开展一次教学活动, 每次两节课, 每节40分钟。下面简要介绍此教学过程的具体情况:
1.第一周 (3.4~3.8)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课堂播放有关南京秦淮河、石头城的视频;派发一本名为《漫步秦淮河畔》的电子书到学生的书架, 此书包括有关秦淮河畔的视频、图片、诗词。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后, 学生以小组讨论方式提出各自的兴趣点, 发表自己的想法, 同时讨论利用平板电脑搜集素材的方法;打开电子书进行观看;学生利用周六日自行游览秦淮河畔周边的美景, 通过已讨论出的方法采集照片、视频等素材;同时, 上网搜集1~2篇有关秦淮河不同文体的文字作品, 并上传至IRS教学互动系统。
反思与分析:在知识建构课题中形成问题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种, 但这些方式都必须遵循知识建构12条原则之一的“真实的观点、现实的问题”。也就是说:教师应该以接近学生生活的、真实的问题为出发点创设问题情境。这些接近生活的、真实的问题有助于学生用真实的方式来应用所学知识, 从而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意义。那么这些方式都包括哪些方面呢?加拿大安大略实验小学编撰的《Natural Curiosity》一书中提到以下几种方式:主题贴切学生生活;带学生到教室外面去;让学生相互大声地阅读;给学生亲身观察自然现象的机会;回忆先前知识;提供引导性的动手体验;回忆上次探究的感兴趣的相关问题或主题。
2.第二周 (3.11~3.15) :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分组讨论
学生活动:学生利用IRS教学互动系统互相浏览、讨论其他同学已上传的照片、视频等素材以及不同文体的文字作品;学生说明自己所选的文字作品是哪种文体, 并分析其原因;根据自己的兴趣, 学生选择自己准备研究的文体, 有相同兴趣的学生分成一组, 共同建构对这种文体的共同认识。
反思与分析: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认知等, 形成自己对某一主题的观点, 整个学习社区会形成多种观点。但在此阶段, 有的学生会遇到一些困难, 不能顺利地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时候,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个人的最近发展区, 单个指导学生, 通过某些问题来帮助这些学生找到自己的观点。但这类问题并不是一些一问一答式问题, 而是类似“你注意到了什么”、“什么让你感到惊奇”、“我们怎么做可以发现它”等引导学生思考的启发性问题。
3.第三周 (3.18~3.22) :学生持续改进作文提纲
教师活动:根据上周学生分组讨论的各种文体的大致内容, 教师针对不同小组的需要及最近发展区为学生引入权威性资料。
学生活动:学生进行组内讨论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兴趣点确定作文题目;学生利用平板电脑终端应用系统中的思维导图列出作文提纲, 并上传至IRS教学互动系统;小组内讨论作文提纲, 每个学生进一步修改、完善自己的作文提纲, 再上传至IRS教学互动系统;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介绍自己的作文提纲, 全班进行讨论, 最后再修改、完善作文提纲, 上传至IRS教学互动系统。
反思及分析:学习不是孤立的过程, 学习主体间的沟通和合作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基于建构理论的教学设计中必须涵盖合作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策略, 通过学生间的交谈、合作, 丰富他们的假设并进行检验, 帮助学生用多重的观点来构建知识。
4.第四周 (13.25~3.29) :完成初稿并反复修改
学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起对写作方法、技能进行讨论及比较;根据自己的作文提纲, 学生完成自己的初稿并上传至IRS。此次写作, 学生自选文体与内容进行写作, 只要主题和秦淮河畔有关即可。文体可以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游记、诗歌、研究报告及散文等;内容可以写人、记事、描景及抒情等;完成初稿后, 在IRS教学互动系统里相互浏览、评论、修改作文;根据他人的意见, 每个学生反复修改自己的作文。
教师活动:教师以教师身份进入IRS, 对全班学生的作文进行点评、修改等。
5.第五周 (4.1~4.5) :形成社区知识
师生活动:根据学生的进展和兴趣, 教师与学生共同决定是否需要为学生的作文附一些照片、视频和录音等;以及是否需要对大家的作文进行分类, 是否加前言最终形成整个学习社区的共同文化制品。此次的文化制品可以是:关于秦淮河畔沿线人、物、景等的电子书或班级画报等。
反思与分析:从表面上看, 在知识建构课堂中教师似乎只起到课堂组织者的作用, 事实确实是这样吗?实际在知识建构课堂, 教师不仅作为课堂的组织者, 更重要的是发现学生由于理解问题而需要教师指导的时刻, 记录及思考学生的问题和观点, 指导学生运用权威性资料, 推进学生进入“设计模式”, 鼓励学生深入研究他们的观点以及为学生建立心理上安全的文化氛围等。
◎总结
本教学设计基于知识建构理论, 以平板电脑和i Wonder Pack电子书包系统为平台, 在设计的过程中一方面考虑到了平板电脑的移动性与多媒体性, 另一方面又充分尊重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 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 同时重点强调学生在学习时的主动性和互动性。高互动的目的, 在于创造无障碍的互动环境, 并提升师生间互动的质量。电子书包的使用提供了这样的互动环境, 真正成为学生们学习和生活的信息助手。
【学习的优秀作文】推荐阅读:
勤奋学习的优秀作文10-05
学习优秀党员的模范事迹06-23
学习省优秀教师事迹的09-19
以爱学习的我为题的优秀作文07-04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张富清的优秀学习心得12-10
优秀的大学本科生学习的自我评价10-18
关于向4名优秀共产党员学习的通知11-08
学习做优秀员工07-21
论学习为优秀作文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