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听

2024-06-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旁听(精选9篇)

旁听 篇1

民事诉讼法院旁听的心得体会 法院旁听报告心得体会月 16 日,我参加了由国资委、交运集团、巴南区法院联合组织的 2018 年度法治理论知识学习考试集中抽考领导干部旁听法庭审判活动,整个庭审氛围庄严和谐、庭审程序严谨有序,庭审方式公开透明,让我心生对法官的敬畏,对法律更加敬畏,更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领导干部知法、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的重要性,明白了在以后的工作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

上午 10 时庭审开始,由书记员宣布法庭纪律,更给庄严的法庭添加了一些神圣的味道。陆续进入法庭的审判员、审判长等、身穿整洁的黑色西服、佩戴着神圣的国徽,给法庭又增加了一份威严,不容藐视、不容亵渎,庭审在场的所有人都自觉起立。

案件大概是说原告在工地上发生事故致骨折,遂向该区人社局申请工伤认定并得的确认由被告承担保险责任。被告认为与原告无用工关系,不符合认定条件,进而起诉,请求撤销该区人社局工伤认定书。在经过原告、被告充分的证据提交以及质证后,最后审判长宣布该区人社局的工伤认定书合法有效,认定原告受伤情形属于认定范围,由被告承担保险责任。

通过本次法庭庭审旁听,我对庭审程序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也更加熟悉了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和义务。

1、对庭审的有关程序和过程及庭审纪律和礼仪有了一些了解,懂得了如何出庭,出庭应该做什么,如何做好,注意哪些事项等等。这些虽然是程序性模式的事情,但如果没有做好,或者做得不到位,也会影响到整个庭审的效率,特别是庭审的纪律和庭审前的准备工作尤为重要,要打有准备的仗。

2、庭审前应认真分析案件材料,对要审理的案件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作好准备,抓好庭审的重点。在庭审中没有重点,就没有头绪,就不能引导双方当事人解决争议。

3、在庭审过程中,要仔细的聆听双方当事人的辩论,理解他们的观点,把握他们的心理,认真分析案情,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公正判案。这也是庭审的重要的环节,庭审前的好的准备工作只是一种计划,而庭审的过程才是最关键的,而且是动态的,随时变化的。我们要在动态中比较、甄别、分析案件的全过程,判别谁对谁错,最后得出一个能让双方当事人都满意的公正的审判结果。这个过程也是对双方当事人和参与庭审的其他人员法制宣传教育的好时机,这也达到了旁听庭审的目的。

通过法制宣传教育,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法律的威严与权威性,在实际的工作中,开始思考更多地运用法律手段去解决问题,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守法的公民,同时也要学会用法律依法维护企业和自己的合法权益。

民事诉讼法院旁听的心得体会 法院旁听报告心得体会

从小就觉得,法院审判是很神秘、遥不可及的事情,所以 20XX 年 4 月 12 日这天,我很早的就来到了海淀区人民法院为了旁听一场法律审判。在紧张的等待以及安检和填写旁听证等手续后,我忐忑不安的进入了法庭。

在宣读法庭纪律后审判正式开始了,当天审理的是“瞄准‘熟人’之母骗老太金饰”一案,被告人以谎称认识被害人之子,向被害人借用金饰为女儿治病,骗取他人财物价值共计人民币 7480.1 元,被告人认罪态度良好,整个审判过程都没有太大的争议,但是当天的审判最终还是以休庭结束。

经过这次的法院旁听我重新定义了我生命中的一些东西,原来法律真的离我不远,只是以前我没有好好的关注而已,原来生活中大家总说的用法律武器解决问题并不是只是说说而已。以前我总以为只有非常重大的事情才会有人上诉,希望找回公道,在以前的我看来,要是今天被骗的人是我,我肯定只是对自己说一声,吃一堑长一智,下次别再被骗就好了。原来从小就把法律挂在嘴边的人连老太太都不如,至少她还会真正的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利益。其实我也并不是不知道可以用法律来解决问题,只是不知道怎么用而已。我想现实生活中的和我一样不知道怎么使用法律武器的大有人在,而且根本没想过会用法律的人也多不甚数。所以说,虽然现在我们国家是法治社会,是人人都向往的和平社会,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公平的事无处不在,这归根结底都是因为大家没有强烈的法律意识。

在这次法院旁听中,我学到了许多,作为一个大学生只是总把用法律解决问题挂在嘴边而没有什么实质行动是不行的。如果连我们这些算得上是知识分子的人都不会用法律武器解决问题,又有什么资格总说别人怎么怎么样呢。我们不仅要自己努力了解法律知识,了解如何运用法律武器,还应该积极关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为他们多提供一条了解法律的途径。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我们这样好的资源,有什么不懂可以咨询老师和法律专业的同学,可以上网去图书馆查资料,还能去法院旁听关注实践。一些农村或是没念过什么书的人根本没有我们这些资源,他们是需要我们帮助的人,要是我们自己都一知半解,或是什么都不知道,又要如何自处。

法律在日常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和发辉的力量是非常重大的,我们不应该只是让这种力量仅限于书本中,要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同社会实践相结合,也不应该只让这种力量仅限于懂法律的人当中,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应更要了解法律的重要性。我们不仅要自己会运用法律武器,而且要尽我们最大的努力让别人也了解法律,特别是一些易受当受骗又没有什么法律意识的弱势群体,只有这样,我们才是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做到了为社会贡献一份微小的力量。

民事诉讼法院旁听的心得体会 法院旁听报告心得体会月 16 日,我参加了由国资委、交运集团、巴南区法院联合组织的 20xx 年度法治理论知识学习考试集中抽考领导干部旁听法庭审判活动,整个庭审氛围庄严和谐、庭审程序严谨有序,庭审方式公开透明,让我心生对法官的敬畏,对法律更加敬畏,更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领导干部知法、学法、懂法、守法、护法的重要性,明白了在以后的工作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

上午 10 时庭审开始,由书记员宣布法庭纪律,更给庄严的法庭添加了一些神圣的味道。陆续进入法庭的审判员、审判长等、身穿整洁的黑色西服、佩戴着神圣的国徽,给法庭又增加了一份威严,不容藐视、不容亵渎,庭审在场的所有人都自觉起立。

案件大概是说原告在工地上发生事故致骨折,遂向该区人社局申请工伤认定并得的确认由被告承担保险责任。被告认为与原告无用工关系,不符合认定条件,进而起诉,请求撤销该区人社局工伤认定书。在经过原告、被告充分的证据提交以及质证后,最后审判长宣布该区人社局的工伤认定书合法有效,认定原告受伤情形属于认定范围,由被告承担保险责任。

通过本次法庭庭审旁听,我对庭审程序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也更加熟悉了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和义务。

1、对庭审的有关程序和过程及庭审纪律和礼仪有了一些了解,懂得了如何出庭,出庭应该做什么,如何做好,注意哪些事项等等。这些虽然是程序性模式的事情,但如果没有做好,或者做得不到位,也会影响到整个庭审的效率,特别是庭审的纪律和庭审前的准备工作尤为重要,要打有准备的仗。

2、庭审前应认真分析案件材料,对要审理的案件要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作好准备,抓好庭审的重点。在庭审中没有重点,就没有头绪,就不能引导双方当事人解决争议。

3、在庭审过程中,要仔细的聆听双方当事人的辩论,理解他们的观点,把握他们的心理,认真分析案情,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公正判案。这也是庭审的重要的环节,庭审前的好的准备工作只是一种计划,而庭审的过程才是最关键的,而且是动态的,随时变化的。我们要在动态中比较、甄别、分析案件的全过程,判别谁对谁错,最后得出一个能让双方当事人都满意的公正的审判结果。这个过程也是对双方当事人和参与庭审的其他人员法制宣传教育的好时机,这也达到了旁听庭审的目的。

旁听 篇2

北大旁听传统, 由来已久。毛泽东、瞿秋白、冯雪峰、沈从文、申寿生、杨沫、柔石、李苦禅、金克木等一大批名人, 都曾在北大旁听过。岁月飞逝, 我在北大“偷听”, 转眼已近20年。在这里, 回首我与张岱年、许智宏、厉以宁三位北大名教授的故事, 以示感恩, 并纪念我在北大的旁听岁月。

1996年年初到北大不久, 我在三角地商场购买文具时, 无意中遇见了一位年事已高的老先生, 拄着拐杖来商店买复写纸, 竟然落了个空。得知复写纸已卖完, 老先生一脸无奈。我不忍心让老人家跑远路再去校外购买, 就主动走过去对他说:“校外商店有复写纸, 如不见外, 留个地址, 我可代劳。”老先生毫不犹豫地在纸条上写了地址, 我接过一看, 他竟然是我仰慕已久、大名鼎鼎的学界泰斗——张岱年先生, 不禁肃然起敬。

我一路小跑, 去校外商店购买了两盒复写纸后, 就径直送往家住中关园的张先生家。张先生开门后, 连声道谢。落座后, 他的家人很快端上了一杯热茶。张先生执意要给复写纸的钱, 我对他说:“一点小钱, 就不必给了。如能冒昧求赠一册先生的著作, 我就心满意足了。”张先生欣然答应, 从书架上找出了一册厚厚的《张岱年学术论著自选集》, 签名后送给了我。张先生是这样题签的:“柳哲同志惠存, 张岱年, 1996年6月15日于北大寓所。”我如获至宝, 这一签名本, 弥足珍贵, 我倍感珍惜。

这是我与张先生的交往之始。后来, 张先生对我关怀备至, 至今仍感念不已。1998年3月, 他应邀为纪念曹聚仁先生的相关活动题词, 支持我筹备曹聚仁研究资料中心;2001年4月28日, 应邀为“北大边缘人”题词:“追求真理, 振兴中华”, 支持我倡导“北大游学”;2004年的春季, 应邀为《柳贯诗文集》题签书名, 支持我研究21世先祖、元代著名学者柳贯。

说完与张先生的奇遇, 再说一件与北大著名教授厉以宁先生有关的往事。大约是在2004年前后, 厉以宁时任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他是大名鼎鼎的著名经济学家。他学问渊博, 一脸和气, 睿智深刻, 敢于担当。

有一次, 光华管理学院举办讲座, 闻讯而来的听众挤满了楼道。讲座组织者, 以教室满员为由, 把不少听众挡在了门外。其中有不少远道而来的校外人士, 个个心急如焚。这次, 我恰巧也被拒之门外。情急之下, 我找到了厉院长, 对他说:“我们远道而来, 慕名来听讲座。如今组织者却借口教室满员, 把我们挡在了门外。教室的过道与门口, 仍有一些空间, 站着听讲, 我们不在乎。恳请厉院长‘开恩’。”厉院长听后, 带我来到教室门口, 对组织者挥了一下手说:“进去吧。”于是我们鱼贯而入, 当时对厉院长真是感激不已。

我深感光华管理学院的开放程度, 并不亚于北大中文系。开学初, 光华管理学院就会在公告栏内张贴出课程表, 既方便了本校学生的选课, 也大大便利了校外人士的旁听。该院的课程与讲座, 旁听的人数, 也是最多。这与厉院长的开放办学风格, 不无关系。

在北大游学期间, 我曾与许智宏先生一起, 在同一教室旁听过北大教授的课程, 至今仍历历在目。大约七八年前, 我在北大中文系的课堂上, 偶遇时任北大校长的许智宏, 也在认真旁听, 并不时做笔记, 让我惊讶不已。我在北大旁听课程无数, 与北大校长一起旁听, 这是第一次, 也是唯一的一次。

课后, 还与许校长亲切交流。得知他当校长后, 无论再忙, 都要抽出一点时间, 带领学校有关人员, 亲自到教室旁听部分教师的课程, 以了解教学情况, 同时也正好“充充电”。

那一天, 我主动问候了许校长, 并说明了我的来历, 他不但没批评我, 对我来北大旁听的好学精神, 给予了充分肯定。当天, 我和另外几位旁听生, 还与许校长、孔教授一起合影留念, 记录下了这一珍贵的瞬间。

一堂旁听课 篇3

记不得是3月的哪一天下午。我只身前往这所国内戏剧的最高学府。去过的人大概也知道,这是国内最袖珍的大学。导演系老师约见我简谈了几句。同意我旁听的申请,办完手续后他介绍了现在的教学进展,并告诉我会被分到09级导演系其中的一个小组。

我跟着他到了一个排练楼,楼内很安静,一眼扫过走廊,每个教室门都紧闭着,延续着它的神秘。老师敲开了其中的一扇门,教室里有一位女老师在讲授,几个学生穿着戏服,有人斜挎着电脑包,有人拿着锅铲,在全神贯注地听。我找了一个角落的椅子坐了下来。老师跟旁座的女学生一直讲戏的问题,那位学生像是一位小导演。

我来的时候,正好是他们排事件小品的阶段。导演是女生,另外还有三个演员,一个男生,两个女生。从布景来看,这是一个很朴实的当代客厅。我原以为在中戏校园里排的都是或古装或民国的经典,要么就是莎士比亚那样的鸿篇,像家庭电视剧一样的戏一定会被戏剧教学所排斥。没想到我来到中戏看到的第一个戏就是当代家庭戏。

戏开场,音乐起,一位学生扮演的老太太靠着沙发,边打毛衣边听广播音乐,客厅的摆设很简单,看样子像是她一个人住在这里。老伴应该已经不在了。这时电话响了,从老太太接听的话语里可以得知对方是个年轻人,但似乎没有亲戚关系。年轻人就在楼下。准备上来之前先打个电话。老太太立马去开门,不久进来一个小伙子,戴着眼镜,背着一个电脑挎包,手里提着一个袋子、一网兜水果。我猜他要么是跟计算机打交道的,要么就是搞传销的。小伙子进门后显得很亲切,说正巧路过,就来看看阿姨,把水果递过去,直夸她最近“气色好”。老太太也待他很热情,招呼他坐下喝茶。小伙子一坐下,就问:上回推荐给您的产品,吃了感觉怎么样?话说到这,也基本可以判断:一个老年保健品公司的推销员上门推销。从角色交流的语气来看,老太太一定是他的老客户,不止一次在他这儿买了产品。

戏看到这里,我马上想到我的外婆,她就是这样的人。不知何时。她被这些保健品公司的人给逮到了。不知何时,一贯大喊节俭口号,连饭碗里落了饭粒也要把我叫回来扒光的她一下变了一个人,开始几百几千甚至几万不遗余力地买各种保健产品,不亦乐乎地参加他们的活动,不知疲倦地向亲戚朋友推荐。不知何时。家里常来一些从没见过的“小刘、小李、小黄、小羊”这样的客人。

接着,在进行完“必要”的寒暄之后,小伙子从袋子里拿出几盒新产品,介绍产品如何好,又能治什么病等等,老太太问了价之后,想了想还是答应了,立马进房间去拿了好几张大钞递给了小伙子。后来,在小伙子借用厕所的时候,老太太的女儿来了,平时她很难抽出时间回家,但也知道母亲在买这些保健品的事情。而今天一进门就瞧见桌上又摆了好多新盒子、瓶子,立马就质问老母亲是不是又乱买保健品,指责她花了冤枉钱。厕所里的小伙子听个一清二楚,只好典见着脸出来。女儿看见他就大骂他骗子,老太太觉得失了体面,不断阻拦女儿,还帮着小伙子说话。小伙子一看形势不对,赶紧借口先溜了。

其实戏中女儿的态度。在我的家庭里就是这样,我母亲就十分不理解外婆为什么会对那些保健品近乎入魔地拥趸。母亲总认为那些保健品公司的人不可信,那些产品更不可信。担心既花了钱,产品反而还会有害于外婆的身体;而外婆始终觉得那些产品就是好,还常常打折送东西占了便宜得了优惠,一套一套讲它们种种的好。不仅自己用,还买给家人用。家人不要,她还会不高兴。于是这两种观念上的冲突常常不可收拾,而且彼此还勇于在对方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互不妥协。爆发争吵,家常便饭。我虽然从来不说什么,但我心底,是倾向母亲这一边的。因为我也觉得外婆太愚昧了,节俭了一辈子,晚年把省下来的钱都送给了那些人。

戏里,小伙子走了以后,女儿和老母亲大吵了一架。这是可想而知的。当他们的争吵到达一个顶点的时候,女儿甩出狠话说:“他就是个骗子!知道你们老年人心肠软好忽悠,他就是为了骗你们的钱!”

而这时的老太太,看着女儿,不敢想象她会如此数落自己,泪水顺着眼角流下来,说出了一句:就算他是骗钱,我也心甘情愿让他骗。

女儿不解地问为什么?

老太太说:一个人在家。没滋味儿。平时你们忙,你们没时间回家。他能常来陪我说说话……

话说至此,女儿沉默了……女儿没想过这个问题,母亲只是希望能有人关心关心她、陪陪她。

戏的结尾,女儿走过去,抱着自己的母亲,向她道歉,说以后一定多抽时间陪她。

戏排演完,老师开始点评,讲的大多是技术环节的问题,譬如台词的设计、演员表演的处理等等,我也认真地听老师如何去分析。

更重要的是,后来很长时间,我常回忆起女儿和母亲的对话,它已经开始潜移默化地影响我到现在。我愿意花时间去陪在外婆身边,也尝试去说服我的母亲,不要去干涉她。我对待外婆的态度,理解变多了,宽容变多了,当然有时候善意的谎言也变多了。

庭审旁听报告 篇4

六月一日下午我们小组四人前往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法院孝陵卫法庭旁听一起民事诉讼案的庭审,此案有关财产纠纷。书记员将民事起诉书给我看,我做了记录。

诉讼请求:

(1)判令被告支付原告房租98100元(私自占用未出租房屋租金和改变房屋用途损失96600元,欠房租1500元(暂估))(2)判令被告赔偿原告物品损失20000元。(3)判令被告给付欠缴水费1159.4元(4)判令本案诉讼费用有被告承担。事实和理由:

原告于2012年2月将于某处房屋出租给被告使用,双方约定:原告保留一间主卧室存放自己的物品,剩余面积给被告使用,租金为每月2900元,并约定房屋的用途为居住。原告长期在国外居住生活,今年四月底回国后被告无故拖延交纳房租。原告到房屋处找被告支付房租时才发现被告私自将原告留下用于存放私人物品的那间房屋打开使用,并且将原告留下用于存放私人物品的那间房屋打开使用,并且将原告的个人物品毁损。被告在整个房屋内堆放了大量商品,将房屋当作仓库使用,整个房间非常拥挤和凌乱,对原告的房屋损坏很大,原告非常气愤,就此情况多次与被告协商无果。原告到学校后勤处了解到被告入住后一直未缴纳水费,至今欠水费1159.4元未缴纳。

现为依法维护原告的合法权益,特向贵院提起诉讼,请求人民法院依法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此致

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法院

具状人***

2015年5月12日

该房屋位于南京理工大学,我们碰到这个案子也算机缘巧合。后来原告又在诉讼请求中追加一条“返还字画”。

该案于14:30在第三法院开庭,开庭前书记员给我们每人一张“旁听案件庭审(听证)评议表”,像是调查问卷。原告本人已回到美国,由委托代理人(律师)出庭,原告有两个证人。而被告则是“单刀赴会”,连律师都没有。该案是独任制,无陪审员。

开庭后,审判员先做申明。询问当事人对议庭组成人员是否申请回避,当事人不申请。而后原告说明诉讼请求,在此原告追加了“返还字画”的诉求。然后被告应诉,被告质疑房租数目和损失的财产,承认欠缴水费。

而后审判员归纳争议焦点,原告加以纠正。接下来根据谁主张追举证原则,原被告举证证明。当事人都向审判员提交了合同原件,并且双方互相核对。然后法官分别询问原被告。然后原告带出证人甲,审判员明确了证人的权利和义务。接着由证人做陈述,律师企图引导证人,被审判员制止。接着原告询问证人,期间被告插话被审判员制止。审判员询问证人。原告无补充问。被告无补充问。证人甲退席,在打印的证词上签字。证人乙庭上陈述。原告询问证人,审判员申明双方必须一问一答,禁止双方交流。而后被告询问证人。审判员询问证人。原告补充问证人。证人乙退席,在打印的证词上签字。审判员宣布休庭五分钟。而后便是调解环节。

法院旁听报告 篇5

时间:2011年11月3日

地点: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

案件类型:合同纠纷案

原告:xx建筑公司被告:xx房地产公司

案件主要内容:

原告xx建筑公司与xx年xx月xx日与被告签订建筑购销合同。约定被告在原告将合同所陈述的建筑项目完成以后,向原告交付所标的所属的金额xxx万元。由于原告并未完成标的的所有建筑项目,被告拒绝向原告支付所有款项,双方因建筑项目的完成问题和项目款项拖欠问题发生课合同纠纷,于是原告以拖欠合同款项为由提起本案诉讼。

案件主要审理程序:

早上九点半左右审判长宣布开庭,由于本案件在一年以前就已经发生,此次已不是第一次审理,双方主要在审判长的案件梳理下陈述并核对所有的证据。期间并请出本次案件的合同项目鉴定人出庭,审判长及原告和被告双方向鉴定人询问并核对相关事宜。期间,审判长及陪审人员还对原告和被告所提出的要求进行审核,与中午十二点退庭,且未作出判决。

感想:

首先,走进法院大门,一种庄严肃穆之感油然而生,然而走进内部,却又有一种如医院般荫深恐怖,或许这两者都构成了人们对法律及打官司的恐惧与不想吧。就拿自己来说一点也不愿意在这样的坏境里走一回或呆上上很长时间。

其次,法院旁听让我们亲身感受到法律及法庭的威严和庄重,将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具体实际相结合,了解真实审理案件的基本程序以及增大对法律实践能力和理论的学习效果。

最后,关于法律的思考。在维护法律公正的同时,我们是否应该更多地注意社会上的正义,公平。特别是在这个高度发展的市场经济社会。也许我们可以通过更多的教育,付出更多的关心,去实现社会的正义。有人说过:正义体现着博大的爱心,坚守正义的人不爱小家爱大家。

一个婴儿从出生到长大,特别是在受教育的最佳年龄,没有人告诉他要彬彬有礼,他就永远不知道礼貌是什么;没有人提醒他要讲卫生,他就永远不认为随地吐痰有什么错;没有人教会他要自食其力,他就永远不知道嗟来之食怎么不好;没有人要求他们与人为善,他就永远不认为伤害他人的不道德;没有人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他就永远不知道珍惜自己,热爱父母、亲人,尊重自然界所有的生灵。

完全实现法律程序以及实体上正义是困难的,而实现全社会的正义与和平是更加的困难。没错,正义来临的确是缓慢的,它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正如希腊哲学家荷马说的:即使正义的到来是缓慢的,破除邪恶也是必然的姓名:王鑫

学号:1139013

中院旁听心得 篇6

姓名:李永兵

学号:K1131411

1年级:法学院13级1班

完成时间:2013年12月15日星期日

案件还原

案件简介:2012年11月6日,安徽省阜阳人42岁的彩春峰因患肾结石,前往安医大二附院治疗。治疗期间,感到身体十分不适,病情更加严重,对安医大二附院的医护人员心存猜疑,产生报复心理,于11月13日11许,在安医大二附院北楼13娄泌尿科内持刀将5名医护人员砍伤,护士长伤势严重,被砍颈部大动脉,当场死亡。案件名称:蔡春峰涉嫌故意杀人一案

开庭时间:2013年11月19日

开庭地点:合肥市中院刑一庭

公诉人:合肥市人民检察院

被告人:蔡春峰

被害人:护士长戴光琼,等5人

检方就涉嫌故意杀人罪提起公诉

检方依据: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司法鉴定所鉴定报告

经过调查取证阶段,案件原型较为清晰的显露。进而进入双方辩护人自由辩论阶段,经过律师激烈角逐,最大焦点是:合肥市中院将会采取哪一份鉴定结论,即被告人彩春峰在案发时是否真的处于精神异常。

个人心得

首先,我要说,这次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旁听让我受益匪浅。11月19日,我和同学们满怀兴奋地来到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前去旁听一起涉嫌故意杀人的案件,我们很兴奋,应为这是第一次去法院,那么庄严神圣的地方,尤其是对像我这样一个学法律的学生来讲。时间过得很快,我们排队进入法庭,但不久我没有那么兴奋了。也许是出于法庭气氛太过严肃,也许是出于对死者的同情,我想,更多的是对我们可怜的人民对法律的无知造成一次次对双方以及社会的悲剧。

我是一个法科学生,以后与法律有关的职业可能将伴我一生。这次中院旁听,通过法庭的调查取证阶段,我基本了解了案件真相。我很触动,感叹我国公民法律意识淡薄,以及对生命的冷漠。我的兴奋无影无踪了,留下的是深深的沉思,隐隐的悲痛,和无尽的责任!

这次旁听,还让我看到从事法律职业,是多么伟大而沉重的工作!律师、法官、和检察官他们不仅是一种职业,更代表社会最基本也是最正义的正能量!他们决定一个人的政治生命啊,这将直接影响这个人的社会活动、社会地位。

还有,这次旁听透露了社会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以律师为例,他们不仅要精通法律知识,而且要懂与此次案件相关的专业知识。那此次医护纠纷来说,双方律师都要懂法医学,对鉴定报告要懂,并以此为武器进行辩论,若缺乏该方面专业知识,结果可想而知。

然而,一切的一切,都在于提高道德修养与法律意识,从道德和

旁听 篇7

诚然, 到著名高校旁听, 属于个人行为, 由此却引发了人们的思考, 以这种方式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

坚守?

作为中国高校的一流学府, 北大是很多人梦寐以求学习、读书的地方。学术水平高的教师, 沉淀下来的悠久的学府文化, 集中了全国成绩最顶尖的学生, 这样的环境的确吸引了很多旁听生。我们这里所说的旁听是完全意义上的自由旁听者, 即不包含那些通过学校正式渠道办理跨校选修课或者在北大进修的学生。众多旁听生来清华北大听课, 听的是学术前沿, 听的是名师风采, 听的是百家争鸣。抱着好学的精神来旁听, 不断汲取知识的养分, 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这是值得赞扬的。

北京, 是生活成本较高的国内一线城市。在这样一个经济压力较大的城市, 很多旁听生甚至过着艰难困苦的生活, 只是为了坚守, 坚守一种学习的信念, 坚守一种“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然而, 房租, 交通费, 伙食费, 生活日常开销……“全职”的旁听生一般只能通过自己的积蓄或者家人的支持来勉强维持旁听的生活, 勉强糊口尚难, 更谈不上生活品质。用“精神富有”来激励自己, 这个群体着实有许多酸甜苦辣, 是“圈外人”所无法体会到的。这种为了理想而奋斗的精神, 为了坚持学习而在生活的困苦方面表现出的坚韧的精神却让人百感交集。

华丽转身?

在旁听生队伍日渐壮大的今天, 很多人提出了反对意见:旁听成才有几何?来旁听的学生很多人是出于学历提高、人际关系等“特殊”的目的。因为考研落榜而旁听专业课的学生不在少数, 能够免费复习迎考, 听到心仪教授的授课, 感受名牌大学的学习氛围。在学费高昂的MBA课堂上, 也有一些抱着结交人脉、积累资源的目的来旁听的学生。真正通过旁听来实现华丽转身的人却是凤毛麟角。

在旁听生群体中, 很多人的学历并不高, 来北大旁听的目的也是为了梦想起航。但是没有经过科学的生涯规划, 仅仅通过旁听并不能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作为国内一流的高等学府, 北大不是科普机构, 而北大设定的课程也有特定针对的人群。在没有合理评估自身实际的情况下, 盲目旁听, 对于自己未来的发展未必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旁听生, 何去何从?

从蔡元培倡导“思想自由、兼收并蓄”开始, 北大的包容精神名扬海外。这是真正的一种开放、包容。在对待旁听生的态度上, 不仅是北大的大部分教授表示接纳, 北大的大部分学生也表示接纳。这样一种开放的态度, 在目前中国的各个高等学府中也是不多见的。无疑, 这也是吸引众多旁听生来北大听课的主要原因之一。北大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陈平原在其《北大边缘人》序文中写道:“理想中的大学, 应该是没有围墙的。任何一个公民, 只要有时间、有精力, 听得懂相关课程, 大学就应该向他们开放。”同时他也表示“北大在中国教育文化界之引领风骚, 还有赖于充满生机的校园文化, 不忘天下的承担意识, 以及界面友好的形象设计。”因此北大的旁听生由于历年来的校园文化习惯使然, 已经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景线, 而旁听生在传播北大精神方面, 起到了无可估量的作用。

随着旁听生规模的扩大, 在北大的课堂上甚至出现了“旁听生有位置、本校生无位置;旁听生有讲义, 本校生无讲义”的现象。而社会各界对于“北大边缘人”的看法也褒贬不一。这就不得不提到国家的教育资源问题。作为北京大学, 教学资源本身有限, 要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 是理所应该的事情。因此, 在对于旁听生的管理上, 采取一些恰当的方法也在情理之中。

从学术的传播的角度来说, 作为全中国的北大, 或者是全中国的高等学府, 都有社会责任以学术的养分, 滋润社会的民众。大学的教授也应该多多走向社会, 通过各种公益性质的讲座、沙龙等途径传播知识。同时也可以利用现代化的传媒工具, 使学术的魅力辐射到全国各地。这时候, 教育资源不仅仅是面临分配的问题, 还面临了如何整合的问题。

从旁听生本人的角度来说, “旁听”这种漂泊的、困苦的、艰难的游学生活真的适合自己吗?这个问题可能还要因人而异。如果单纯是从开阔眼界的角度来看, 旁听一些公共讲座、个别一些课程, 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但是, 如果在缺乏基础的情况下, 把旁听当成一种几年甚至十几年一贯的生活, 那么这种极端的做法的确值得商榷。是不是除了在北大旁听, 没有其它提升的途径?答案是否定的。

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 多元化的价值观, 多元化实现成功的途径。目前, 提高学历、技能的方法有多种多样。成人教育, 职业教育, 工作培训……虽然我国的教育体制和培训机制的合理化构建尚在起步阶段, 但是除了旁听, 还有很多进修的方法。

要选择适合自己的进修通道关键原因是自身的生涯规划是否准确合理。要清楚旁听到底是为了什么?而从旁听中真正能获得的又是什么?旁听的代价是什么?除了旁听之外其它的进修方式利弊怎样?个人付出的成本与自己的收获能否让自己不后悔的写下“值得”二字?一个合理生涯规划, 能够使人用相对理性的思维进行判断, 避免盲目的冲动, 最大的缩小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

北大旁听生, 一支交织着苦闷与希冀的队伍。他们的人生百态折射出了我国教育进修现状的方方面面。能不能从中破蛹成蝶, 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香港高等法院旁听记 篇8

对于熟悉或者时常要来香港法庭的人来说,没完没了,拖沓冗长的庭审,除了乏味,大抵没有更多的感受。盛夏时分的一天,我以一名普通旁听者的身份,坐在香港高等法院的公众席上,身临其境地感受它的“趣味”和“乏味”。

“马拉松”式审理

当天早上8点30分,我来到位于金钟道政府合署办公大楼相邻的香港高等法院,此时,距我要去旁听的一个谋杀案的开庭时间还有15分钟。一楼是高等法院的大厅,就像酒店的大堂一样,空荡荡的。在进门的左侧,是法院的咨询处,一位男士坐在那里值班。在他旁边的墙壁上,是几块电子显示屏,有关当天开庭的所有案件都在这里显示,包括法庭号码、法官名字、案件性质、诉讼当事人,开庭时间安排以及公开聆讯还是不公开的内庭聆讯等。除此外,墙上还张贴着打印的开庭信息,与电子显示屏的内容一致。咨询处对面的墙壁上,写着一些机构办公室的名称和法庭的所在楼层,一目了然。4部电梯不断有人自由进出,既没有法警也没有保安。

8点40分,我进入位于6楼的第10法庭,坐在右侧的公众席上。只见几个工作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地摆放卷宗,做开庭准备。这时候,除了法官外,其他的诉讼参与人已经全部到场,包括被告人,但陪审团席位上空空如也。5分钟后,只听“梆、梆、梆”三声清脆的木头敲击声,法庭上所有的人全部起立,一位50来岁的女法官推门而入,大家向她鞠躬,而她也微微点头,示意大家落座。

这位叫包钟情薇的女法官坐定后,简单地同刑事检控官和其中两位辩方大律师商量了一下,接着,陪审员进入法庭。法庭大约300平方米左右,四周的墙壁和法官、律师、陪审团坐席都是横条状的原木装饰,包钟情薇法官一人高高在上。在她的正前方,第一排是书记官座位,书记官两侧是证人席,第二排是控辩席,左边是律政司的刑事检控官(检察官),右边是辩方大律师:第三排是事务律师席,并排坐着控辩双方的事务性律师:最后一排是被告人,他们和警察坐在由3米高左右的栏杆围起来的小屋内,法官席右侧是陪审团席,左侧是公众席,大约可以容纳40人,其中第一和第二排是记者席。

我之所以选择旁听这个案件,是因为这是一起谋杀案,属于重罪案件,在内地属于可能判处死刑的案件,而香港已经废除死刑,被告可能被判处终身监禁。我看了一下案件排期表,包括节假日在内,审理这起案件大约要花费4个月。

事实上,刑事案件特别是重罪案件的“马拉松”式审理,不仅在英美法系的国家和地区习以为常,而且在日本等大陆法国家也同样是拖沓冗长,有些案件在案发时可能“民愤极大”,“万民皆曰可杀”,久而久之,人们原本怒不可遏的情绪,受害人强烈的复仇心理,渐渐被法庭日复一日、甚至年复一年的审理而消散。

这种耗资巨大、旷日持久的审判,虽然不断遭到抨击,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司法的审慎。在现代法治国家和地区,要想判处一个被告人重罪或者死刑,是极其困难的事情,法庭必须排除一切合理怀疑,穷尽一切权利救济手段。

1997年7月1日,英国人撤离香港后,将他们历史久远的普通法制度几乎原封不动地留在了香港。

神圣而不神秘

这起将耗时数月的谋杀案,共有9名被告人,分属9家律师行的9名大律师出庭为他们辩护。包钟倩薇法官坐定后,先后有检控官和大律师站起来,就有关程序问题与她简单商量之后9名陪审员入席,但陪审员坐下不到一分钟,法官与首席陪审员嘀咕了几句宣布休庭。

失望之余,我又下到一楼,发现玻璃门外聚集了很多记者,起码有二三十人,我们熟悉的几家电视台带有醒目台标的采访车也停在门口,我判断今天一定有公众关注的案件开庭或者宣判。不一会,从电梯里出来十几个棕色皮肤的男女,出了法庭玻璃门,便拿出显然是事前准备好的抗议标语,记者们半扇形地将他们围在中间,一阵狂拍,文字记者将律师拉到一旁采访。

在香港各级法院,法院大门内虽然是“法门静地”,但法院不仅设有记者办公室,免费供法庭记者使用,而且文字记者可以自由出入法庭和旁听,不过,不论何人,拍照和录音、录像是被严格禁止的。出了“法门”,抗议司法不公也好,采访、拍照也好,悉听尊便,不要说横眉竖眼的警察,连保安都没有。

与内地戒备森严、监视器林立的法院相比,香港高等法院从一楼到各楼层的大厅,从里到外没有任何地方设置监视器,只有法官坐席右上方装有一个监视器。我去旁听的6楼大厅很宽敞,空荡荡的,中间放有几排漂亮的软椅,靠墙是一个自动售货机,提供各种饮料。六楼共有3个法庭,分别是第10、11、12法庭,其中,第12法庭门上写着“内庭聆讯”、“不得擅进”,另外两个写着“法庭聆讯”(Open Court)的法庭则可以自由出入。不管是诉讼参与人还是旁听人员,包括法警,在开庭期间出入法庭都要向法官鞠躬,以显示对法庭和法官的尊重。

上午10点,第11法庭开庭审理一起强奸案,我在开庭半小时后进入法庭。

我进入法庭时,受害人正在通过录像作供——强奸案竟然也是公开审理!在法官、书记官、翻译主任、刑事检控官、大律师、事务性律师的面前,分别有一个电视屏幕,同时播放受害人作供的录像,陪审员则通过位于正前方和侧面的屏幕观看录像,被告席上方也有一个屏幕。除陪审员和被告席外,其他诉讼参与人的电视屏幕上端各有一个摄像头。

录像内容是一个女警察在向被强奸的女子问话,相当于内地警方提取调查笔录。既然是强奸案,又是受害人作供,自然无法回避受侵害的整个过程以及与案情相关的背景,尽管女警察问得很详尽,但受害人直面镜头,无遮无拦。

由于调查时间很长,期间,受害人说想上洗手间,女警察说:“好,我们上完洗手间后再接着谈。”她们起身,从镜头前走过,开门、关门的声音,空镜头,几分钟后她们进来,坐到原位上继续调查。结束后,她们从镜头前走出去,接着进来另外一个女警员,坐在对着镜头的位置,宣读一个简短的书面材料,包括负责调查的警员姓名、受害人姓名、地点(表明是在警务处录影室)、录像时长等然后离开。录像没有经过丝毫剪辑,从头至尾不间断。

下午两点,继续开庭。庭审可谓“换汤不换药”——从受害人作供变成受害人接受辩方大律师的盘问,内容自然还是强奸案的经过。不同的是,上午的供词是2005年案发后警方对受害人进行调查时的录像,由控方提交给法庭,作为控方证据的一部分,而下午的作供则是受害人通过闭路电视系统,直接面对法庭接受辩方大律师的盘问。

这个下午,法庭上的惟一主角似乎就是辩方大律师了。这是一个60来岁的

英国人,他半躺在椅子上,不时将眼镜摘下来拎在手上,不慌不忙地以英语向受害人发问。可受害人听不懂英语,只能以广东话对答,于是,女翻译左右开弓,为他们现场翻译。

在上午当庭播放的录像中,受害人在警方调查时已经详细陈述了案发的过程,为什么辩方大律师还要从头再来呢?在普通法制度下,控辩双方不会轻易相信对方的证据,任何出具书面证言的证人,必须被传召到庭,宣誓后当庭作证、对质,否则,书面证言不会被法官或者陪审团采信。

当检察官举证之后(举证的方式主要是传唤证人),辩护律师随即对控方证人进行盘问,目的在于寻找证人证言的漏洞或者矛盾之处,甚至包括证人的人品、种族倾向等,都可能成为辩方律师的攻击点。在著名的辛普森案件中,作为控方核心证人的洛杉矶市警察局警探福尔曼被指有种族歧视倾向,在辩方律师凌厉的攻势和证据面前,福尔曼被一步步逼进死胡同。最后,辩护律师以极端刻薄的言辞评价说:福尔曼“是一个拥护种族灭绝政策的种族主义者,一个作伪证的家伙,美国最令人可怕的噩梦和魔鬼的化身!”

对证人的第一轮盘问结束后,控方可以进行反驳,传唤新的证人或者对原来的证人重新讯问,以强化被辩方削弱的证据,捍卫举证成果,作为权利对等,辩护律师可以通过再次盘问控方证人等手段,发起二次反击。这就是英美法系的法庭上常见的交叉盘问。

遗憾的是,直到下午5点休庭,辩护律师对受害人的盘问尚未结束,我没有观赏到交叉盘问的精彩场面。

“坐山观虎斗”

毫无疑问,在司法独立的香港,法庭上的“老大”是法官。可是,在一整天的开庭中,我好几次下意识地朝法官席张望:这老太太不会睡着了吧?

审理这起强奸案的是一位叫贝珊的外籍女法官(外籍法官大部分为英国人),看她迈着小碎步、颤巍巍地进入法庭的样子,至少也有60岁上下,有道是“法官老的好,律师少的俏”,只不过在香港法庭上具有刑事辩护资格的大律师一般也不会低于50岁。

与大陆法系的法官积极介入、主动出击的职权主义审判模式相比,英美法则完全奉行当事人主义——在刑事法庭的对抗格局下,控辩双方事实上已经变成了指控与反指控的“宿敌”,在这场各为其主的攻防战役中,双方必将竭尽所能,使用一切合法的战术手段攻击对方。法官只是被动听审,恪守消极、中立的裁判者角色,以监督双方是否公平竞争以及遵守普遍适用的规则。

同时,被告人也是若无其事的样子,他们不仅在警察拘捕、审讯的时候有权保持沉默,而且这种权利可以一直延伸到法庭上,自始至终享有“不被强迫自证其罪”的权利。

大多数情况下,刑事案件的法庭已经成了检察官和大律师的战场,好像与被告人无关似的。所以,在这个法庭上,政府检察官和辩方大律师不仅并肩而坐,在形式上不分高低,而且在法庭上所享有的权利也是平等的。

在案件排期表的“诉讼各方”一栏是这样表述的:香港特别行政区V某某某(被告人)。这就明白无误地告诉你,被告人所面对的是拥有强大公权力的政府(国家),在这种显而易见的不对等条件下,被告人要抵御来自政府的刑事追诉,只有法律才是可靠的正当依赖手段。这就使得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要设置如此繁琐的旨在保护被告人(嫌疑人)合法权利的法律程序。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处于弱势地位的被告人(嫌疑人)权利的保护程度,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法治状况的晴雨表。

香港的公民陪审团制度源于英国,几经演变,现行的陪审团规模、范围已经很小,仅限于高等法院原讼庭的一审刑事重罪案件和民事案件以及死因裁判庭。根据法律规定,在刑事案件中,被告人是否有罪,必须由陪审团在聆听法庭审讯并得到法官的法律指引后,在全封闭的状态下自行做出裁定,一旦陪审团裁定指控的罪名成立,接下来的量刑由法官决定。

在第10法庭审理的谋杀案中,共有5女4男9名陪审员,第11法庭审理的强奸案只有7名陪审员,3女4男。让我吃惊的是,第10法庭的那9名陪审员,个个都是一身休闲装束,尤其是几个女孩子,青春逼人,T恤衫牛仔裤,像周末郊游的大学生。再看法庭上法官和大律师,黑色的法袍、律师袍、白色的假发套,事务律师西装革履、套裙高跟鞋的绅士淑女打扮,这种形式上的反差,反映了平民阶层与法律精英阶层的差别吗?

香港律政司高级助理刑事检控专员李绍强在接受我的采访时说,有些重罪案件连续审理好几个月,陪审员每天到法庭上班。

由于法律禁止陪审员接受记者采访(包括案件结束后),没有人知道他们在法庭上的真实感受;而陪审团制度对香港法治社会的形成具有怎样的影响,同样是无法估量的。

模拟法庭旁听总结 篇9

本次听审,带着目的性——明确庭审程序,了解审判人员的审判技巧、专业能力,加之听审过程中作了详尽记录,回顾之时能够结合相关法条将庭审程序对号入座,对审判的程序和法院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有了较为直观的认识。模拟法庭课程的学习,使本人在关注律师的辩论技巧之外,明白了法律实践中程序之于审判的重要性。它有利于保障当事人的权利,顺利推进审判人员对案件的了解和争议点的把握。

现场的旁听经历让我领略了审判人员的专业素养——专业的审判人员并不是盲目地走程序,他们需要建立审案的思路,结合证据和事实,作出判断。此外,处理好与当事人的关系,安抚其情绪,给予其发泄机会,又把握好庭审的节奏,这着实体现了审判人员良好的沟通能力。

弱势群众面临法律纠纷选择进行自我答辩所体现出的不足,也使本人深刻认识到训练自身法律素养的重要性——基本的法律知识,分析问题、把握重点的能力,逻辑思考能力,整合沟通能力,针对性的辩驳能力,这些都是一名专业法律人所必备的素养。

本纠纷涉及社会的敏感问题——拆迁补偿,庭审中体现出房地产公司利用被告不了解相关政策的弱点,有计划地安排其处分自己相应权利,以达到降低补偿标准的目的。即便如此,法律并不能时刻保护当事人的权利,他必须要为自己的疏忽大意,过于信赖相对方承担必要的责任。对法律规定的不熟悉,诉讼请求的不到位,辩驳得不具针对性,这些弱点更使其主张被支持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现对旁听进行梳理和总结如下:

时间: 地点: 承办人: 书记员:

原告:

被告:

追加的被告:

追加的第三人:

案情简介:原告房地产开发经营有限公司,请求被告刘自芬履行合同,以方便其完成拆迁工作。刘自芬,及追加的被告和第三人认为合同的签署过程中存在欺诈,主张合同作废,不再履行(被告在缺乏法律训练的情况下提出的主张)。被告方的理由如下:首先,他们在签署遗产协议时并不知道,同意将房屋产权登记为其母亲刘自芬一人,就意味着房屋拆迁补偿时只补偿产权人一人。被告认为,原告怂恿其刘自芬让孩子们签署遗产处分协议,是为了减少其安置补偿标准,因此遗产处分协议效力有待商榷。第二,被告认为,委托其母签署拆迁补偿合同的委托书并不存在(众多被告只是在一张空白纸上签字),委托事项是张艳洁在房地产公司员工指引下,参照其提供的文字抄写的,不是被告们的真实意思表示。

一、程序方面(由于该案已经第三次审判,所以程序方面有所不同)

(一)法庭调查

本次听审使我意识到法庭调查、质证、辩论是非常关键的环节,对审判人员提出了较高要求。审判人员需要控制好庭审的节奏,时间,当事人说话的内容,掌握在不同环节中切换的灵活度。在书写这部分内容时,本人搜查了法庭调查的程序,并且有意识地将法条中的规定与审理情况相结合(见粗体字部分)。通过搜查、书写,对该环节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确认当事人

1、法官说明是第三次开庭,友好提示旁听人员,若要了解程序,可以旁听其他案件。

2、追加曹卫东、曹卫民、曹春梅、曹春秀、曹春林为被告(猜测是因为遗产协议而追加的必要被告吗?)

3、第三人:曹卫军为共同被告

4、法官询问被告方面(由于人数众多,由谁主说)告知申请回避的权利

5、询问双方当事人是否申请回避

当事人陈述(由被告口头陈述事实或者宣读答辩状,对原告诉讼请求提出异议或者反诉的,讲明具体请求和理由)

6、原告的诉讼请求、事实理由有无变化

7、被告的答辩有无变化

8、追加的被告对原告的诉讼请求有无意见?被告方不同意原告的诉讼请求,被告方的诉求如下:

 曹卫军(原来的第三人,现在的被告),认为曹卫军、曹卫民、曹子轩、张艳洁、刘自芬都是户口在册的人口,都应得到补偿。房子实际居住5人,除刘自芬外,其余四人也应得到安置。刘自芬是在原告欺骗的情况下签订的合同,该合同的效力有问题。

 曹卫东(追加的被告):作为继承人,对拆迁一事一直不知,直到9、28号才知道,期间住院,签过两份协议。第一份,是遗产处分协议,同意将房子的产权人更改为其母亲一人。一星期后,签订委托协议(但是在一张空表格上签字),上面的委托事项是曹卫军的妻子张艳洁在后来,根据房地产开发公司人员的指示,依其字条补上去的。现在,其认为拆迁方案有欺诈,效力存疑。

 曹卫民:遗产协议书(改房本)均同意。委托协议书部分,签字时纸是空白的,是曹卫军让其签字的,连表格也没有。签署委托书时,刘自芬不在,是有曹卫军在。 刘自芬:签字时在家,与蓸卫民签字为同一天。

 曹春梅:遗产继承协议书,签字的时候,妈妈不在家,看别人都已经签字了,自己也签了。委托书也是在这种情况下签的。

第三人陈述或者答辩,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陈述诉讼请求和理由;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针对原、被告的陈述提出承认或者否认的答辩意见

 张艳洁:曹子轩与其都是常住户口,按国家政策,原地户口应该原地安置。原告或者被告对第三人的陈述进行答辩

9、法官问原告:被告所述是否真实

10、原告:拆迁调查和户口情况均需核实。根据拆迁政策(拆迁公告实施细则,当时在小区公开张贴,其中提到“危改拆迁,原地重建,原拆原建”“一对一”“只针对产权人,不管居住人口”(在提交证据环节,该拆迁细则未提交)

【对原告律师的评价:由此可见,原告律师的庭审准备非常仓促,不够细致。从对拆迁细则的描述中,不排除原告方为了降低补偿标准,设套让刘自芬处分权利的可能性。】

审判长或者独任审判员归纳本案争议焦点或者法庭调查重点,并征求当事人的意见

11、被告:对“原拆原建”方案需要质疑。刘自芬;1对1说的是1平方米换1平方米。当时提到“三个单居”,对方说不可能,说其他居住人口如何安置“不可能”,吓得没和孩子商量,在媳妇的搀扶下签署了拆迁协议。

12、法官问被告:你们向原告提出过拆迁安置标准的异议吗?被安置人口的资格有无进行过裁决。

13、被告:没有进行裁决。原告扣押了被告房本,在去原告工作场所的时候,原告借口复印,扣押了其房本。

当事人质证

1、法官:原告有无新的证据需要提交(没有)

2、法官:被告有无新的证据需要提交(曹卫东提交了病历,证明其在签署协议当时正在医院治疗)

征求当事人的意见,双方对事实有无异议 被告方提出:根据政策,是“危改+房改”,而不是单纯的危改,所以户口应该安置。对原拆原建有疑义,要不然5层的楼房怎么改成20多层了?

(二)法庭辩论

法官:原告有无新的辩论主张

原告:有。

1、继承问题,曹长福的子女做出了由母亲一人继承房子的意思表示,刘自芬取得房屋后,就有权签订拆迁协议。

2、安置对象的问题:根据拆迁细则,原拆原建,拆一还一。那些放弃继承的人就无权得到安置。

3、剩余房源,由政府统一收回,另行安置。

4、关于扣押的房本,是为了拆迁完毕后,制作新的房本需要。

法官根据原告的辩驳将程序恢复至“法庭调查” 法官问被告:委托书签字的时候,纸是空白的吗?

张淑艳:是的,上面的内容是按相关工作人员的指示,对着其出示的卡片抄写的。法官:签订委托协议的目的是什么?

原告:制作新房本的时候,方便换到刘自芬名下 被告:对遗产协议的效力提出异议

法官总结本案争议焦点

关于产权人问题,法官问被告:是否同意将产权人改为母亲一人? 被告:如果遗产协议中对遗产的意思表示会导致房屋的安置补偿出现目前的结果,那对遗产协议的意思表示还有待商榷。

恢复成法庭辩论

法官:被告有无新的辩论主张

被告曹卫民主张:房地产公司在和刘自芬讲安置补偿的时候,对于一个不识字、不了解政策的老太太,有告知相应后果的义务。现房地产公司未告知,存在欺诈,合同无效,要求撤销。法官:是撤销,还是无效? 被告:合同作废,不再履行。

【被告的辩论不具有针对性,没有根据原告的主张,一一辩驳,力度不够。在辩论阶段,重申前面已经论述过的诉讼请求,没有意义。】

(三)法庭陈述

经法官询问后,原被告都坚持各自主张。法官披露,该案件在庭审前已经过调解,现原告请求被告履行合同,被告主张合同欺诈,可以作废。被告希望了解出庭的诉讼参与人中,除了律师,另一位是否是房地产公司的工作人员,希望找当时与其母商谈的工作人员确认该案情。

(四)休庭

二、对审判人员和当事人的评价

已经是第三次审判,所以由一位助理审判员和一名书记员负责庭审工作。审判员非常友好,询问了旁听人员的需求,并告知了本案的审理进度。该案子的审理程序中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 如何追加当事人  如何询问新诉求  何时告知回避权利

 如何在法庭调查、辩论中进行切换

 如何询问,如何控制当事人的回答内容和回答时间

审判人员具有以下优点。(1)审判人员的询问“是主张合同无效还是合同可撤销?”可以体现审判人员的专业素养。(2)审判人员在面临众多当事人、年事已高的老人,能够不紧不慢,不打断老奶奶的话,说明其能很好地照顾到当事人的情绪,处理好公众关系。该案的审判与之前旁听案件很大的不同:审判员和当事人的关系很好,不像之前旁听的(网络侵权案件)法官,有些过于严厉。中间的区别可能和案件性质、当事人关系有关。本案涉及众多家庭成员,纠纷又是也是民众非常关心的房屋拆迁补偿关系,因此法官的耐心程度相应提高。

被告方存在明显的不足。首先,没有在私底下统一所有人的意见,综合以后展示在法官前面。导致庭审中费尽周折了解不同人的诉求。其次,当事人没有依靠专业律师,不能在法律上找到有利于己方的事实,明确提出相应的法律依据。提出的诉求不符合法律规定:“例如欺诈是导致合同可撤销,而不是合同无效。”个人觉得,类似于这样的房屋安置补偿纠纷,由于涉及的标的价值很大,当事人不妨请一个律师,帮助自己维护权利。

【旁听】推荐阅读:

上一篇:中心学校校园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实施方案下一篇:小学一年级工作总结第一学期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