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精选8篇)
第一条
为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行为,控制细菌耐药,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处方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抗菌药物是指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感染性疾病的药物,不包括各种病毒所致感染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治疗药物。
第三条 卫生部负责全国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
第四条 本办法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第五条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应当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第六条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第七条 医疗机构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相关规定制定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与持续改进制度。第二章 组织机构和职责
第八条 医疗机构负责人是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第九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制度和监督管理机制,由医务部门负责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第十条 二级以上医院应当在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下设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由医务、药学、感染性疾病、临床微生物、护理、医院感染管理等部门负责人和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组成。其他医疗机构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小组或指定专职技术人员,负责具体管理工作。第十一条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的职责:
(一)贯彻执行抗菌药物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定本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
(二)制定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技术性文件,并监督实施;
(三)对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四)对医务人员进行有关抗菌药物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技术规范培训;组织对公众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知识宣传教育。
第十二条 二级以上医院应当设置感染性疾病科,配备相应数量的感染性疾病专业医师,负责对本机构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技术指导,参与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第十三条 二级以上医院应当配备感染专业临床药师,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指导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参与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第十四条 二级以上医院应当建立临床微生物室,开展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等工作,为病原学诊断提供技术支持,负责本机构常见致病菌分布和耐药监测工作,参与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第十五条 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应当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学科建设,建立专业人才培养和考核制度,充分发挥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第三章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第十六条
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家处方集》等,加强对抗菌药物遴选、采购、处方、调剂、临床应用和药物评价的管理。
第十七条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应当由药学部门统一采购供应,其他科室或者部门不得从事抗菌药物的采购、调剂活动,不得在临床使用非药学部门采购供应的抗菌药物。
第十八条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购进抗菌药物,优先选用《国家处方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
第十九条
三级医院购进抗菌药物品种不得超过50种,二级医院购进抗菌药物品种不得超过35种;同一通用名称抗菌药物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具有相似或相同药学特征的抗菌药物不得重复采购。
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得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得超过8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得超过3个品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得超过4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得超过5个品规。
第二十条
医疗机构抗菌药物采购目录(包括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剂型和规格)应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第二十一条
医疗机构确因临床工作需要,需采购的抗菌药物品种、规格超过上述规定,应向设区的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详细说明理由。由设区的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核准其申请抗菌药物的品种、规格的数量和种类。第二十二条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抗菌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医疗机构新引进抗菌药物品种,应当由临床科室提交申请报告,经药学部门提出意见后,报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议。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2/3以上成员审议同意后,经药事管理与治疗学委员会2/3以上委员审核同意后方可列入采购供应目录。
对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严重、性价比差或者违规促销使用等情况的抗菌药物品种,临床科室、药学部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和药事管理与治疗学委员会可以提出清退或者更换意见。清退或者更换获得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1/2以上成员同意后执行,并报药事管理与治疗学委员会备案。清退或者更换的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6个月内不得进入本机构药物采购供应目录。第二十三条
因特殊感染患者的治疗需求,未列入本机构药品处方集和基本药品供应目录的抗菌药物,医疗机构可以启动临时采购程序,临时采购应当由临床科室提交申请报告,说明申请购入药品名称、规格、剂型、数量、使用对象、使用理由,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核同意后由药学部门一次性购入使用。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控制临时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和数量,同一通用名抗菌药物品种启动临时采购程序不得超过5次,如果超过5次,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应当进行调查,决定是否同意继续临时采购或者列入常规药品采购程序。
第二十四条 医疗机构应当实施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级。
(一)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与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相比较,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级药物使用;
(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具有明显或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新上市不足五年的抗菌药物,疗效或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不优于现用药物的抗菌药物;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由卫生部另行制定。
第二十五条 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者局部感染应当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者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敏感时,可以选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严格控制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第二十六条
二级以上医院应当对本机构医师和药师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的培训。医师经考核合格后获得抗菌药物处方权,药师经考核合格后获得抗菌药物调剂资格。
其他医疗机构医师、药师由设区的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相关培训、考核,经考核合格的,授予抗菌药物处方权或者调剂资格。
第二十七条
对医师和药师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和考核内容至少应当包括:
(一)《药品管理法》、《执业医师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家处方集》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及管理制度;
(三)细菌耐药与抗菌药物相互作用;
(四)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
第二十八条
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第二十九条
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门诊医师不得开具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人员由具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和感染专业临床药师担任。
第三十条
紧急情况下,医师可以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处方量应当限于1天用量。第三十一条
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控制门诊患者静脉输注使用抗菌药物比例。第三十二条
卫生部建立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对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省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和细菌耐药监测网,对本辖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质量管理与控制工作。
第三十三条
医疗机构应当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工作,分析本机构及临床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应当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第三十四条
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当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内,清洁手术用药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第三十五条
医疗机构应当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定期发布细菌耐药信息,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采取相应措施。对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得低于30%。
(一)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
(二)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慎重经验用药。
(三)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四)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暂停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第三十六条
医疗机构应当利用信息化管理手段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第二十条 【处方点评与超常预警】 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处方管理办法》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的有关规定,组织药学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抗菌药物进行处方、医嘱点评,并将点评结果纳入医院评审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关科室及其工作人员绩效考核
第四章 监督管理
第三十七条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第三十八条
卫生行政部门工作人员依法对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时,应当出示证件,被检查医疗机构应当予以配合,提供必要的资料,不得拒绝、阻碍和隐瞒。
第三十九条
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抗菌药 临床应用情况排名、公示和诫勉谈话制度。对各行政区域、医疗机构、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等情况进行排名,对排名情况进行公示;对排名后位或者发现严重问题的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人、医疗机构负责人和医师进行诫勉谈话,情况严重的予以通报。
第四十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将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纳入医疗机构负责人任用考核指标体系;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作为医疗机构定级、评审、评价重要指标,考核不合格的,视情对医疗机构作出降级、降等、评价不合格处理。
第四十一条
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
(一)未建立抗菌药物管理组织机构和相应的规章制度,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混乱的;
(二)未按照本办法规定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管理,未配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
(三)将抗菌药物购销、临床应用情况与个人或者科室经济利益或者奖金分配挂钩的,或者在抗菌药物购销、临床应用中牟取不正当利益的;
(四)违反本办法相关条款造成严重后果的。
第四十二条
医疗机构应当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点评,并将点评结果作为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绩将效考核依据。
第四十三条
医疗机构应当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医师提出警告、限止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限止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次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
第四十四条
医师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医疗机构应当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
(一)抗菌药物培训考核不合格的;
(二)未按照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未按照规定使用抗菌药物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牟取私利的。
第四十五条
药师连续3次以上未按照规定审核抗菌药物处方与医嘱,或者发现处方不适宜、超常处方未进行干预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调剂资格。第四十六条
医疗机构应当对以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异常情况开展调查,并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处理:
(一)使用量异常增长的抗菌药物;
(二)半年内使用量始终居于前列的抗菌药物;
(三)经常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
(四)企业违规销售抗菌药物的;
(五)频繁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
第四十七条
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抗菌药物生产、经营企业在本机构促销活动的监管,对违规促销的企业和抗菌药物,应当及时采取警告、暂停进药、清退等措施。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八条
医疗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第四十八条的规定,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5000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一)使用未取得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或者被取消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的;
(二)违反《药品管理法》第三十四条的规定,从未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的生产、经营企业购入抗菌药物的;
(三)违反《药品管理法》第一十四条和第二十三条的规定,非药学部门从事抗菌药物购销、调剂活动的;
(四)违反《药品管理法》第二十七条规定,未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适宜性审核,给患者者造成严重损害的。第四十九条
医师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按照《执业医师法》第三十七条的规定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情形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取得抗菌药物处方权或者被取消抗菌药物处方权后仍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的;
(二)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使用未经批准抗菌药物的;
(四)索取、收受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财物或者通过开具抗菌药物牟取不正当利益的;
(五)违反本办法其他规定的。
第五十条
药师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按照《药品管理法》有关规定,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情形严重的,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药品管理法》第二十六条、三十四条的规定,违法购入未经批准抗菌药物的;
(二)违反《药品管理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未调剂审核处方、医嘱,造成患者严重损害的;
(三)未按照本办法规定,私自增加抗菌药物品种和规格的;
(四)违反《药品管理法》第九十条的规定,在药品购销、临床应用中牟取不正当利益的;
(五)违反本办法其他规定的。
第五十一条
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履行职责的,由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责令改正。第六章 附则
第五十二条
本办法所称医疗机构是指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批准登记的从事疾病诊断、治疗活动的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妇幼保健院、卫生院、疗养院、门诊部、诊所、卫生室(所)、急救中心(站)、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以及护理院(站)等机构。
第五十三条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2011 年11 月17 日和2013 年12 月16 日0:00-24:00 的所有住院患者, 包括当日出院的患者, 但不包括当日新入院的患者。
1.2 调查方法按每50 张床位配备1 名调查人员的比例, 医院500 张床位共配备了10 名调查人员, 由医院感染控制专职人员和各病区主治及以上医师组成, 医院感染控制专职人员任组长。所有调查人员经过培训后随机分配到每一科室, 逐一查阅住院病历, 根据长期医嘱和临时医嘱如实填写“ 抗菌药物调查表”, 调查不包括抗结核药、抗病毒药、皮肤外用、雾化吸入、耳鼻喉科及眼科局部使用的抗菌药物。
1.3 统计学方法全部数据录入SPSS 16.0 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抗菌药物使用率2011 年11 月17 日当日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7.7%, 2013 年12 月16 日当日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0.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 见表1。
2.2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2011、2013 年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比例分别为66.9%、31.7%,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2。
2.3 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情况2011、2013 年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比例分别为27.90%、12.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3。
2.4 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前病原学送检率2011 年、2013 年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前病原学送检率分别为13.73%、28.83%,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0.05) , 见表4。
2.5 抗菌药物使用级别2011 年、2013 年使用非限制抗菌药物比例分别63.64%、77.46%。 两次调查均未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05) , 见表5。
3 讨论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既是当前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医院感染管理的核心内容, 更是遏制细菌耐药的重要举措。 为保证人民群众健康, 有效延缓细菌耐药, 医院针对实施干预管理前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状, 按照2011 年《 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 的要求成立了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管理领导小组及以院感办牵头, 药剂科、医务科协助监管的多部门联动管理模式。 并制定了抗菌药物管理相关制度, 如医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规范、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使用处方及医嘱点评制度及奖惩制度。 并编写了医院35 个品种的抗菌药物使用手册, 临床医师及药师一人一册。 同时开展了相关制度及使用方法的培训, 培训后进行考核, 考核合格的给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 不合格者给予第二次考核的机会, 直至考核合格方可给予处方权限。 监管方式以每季度随机抽查门诊处方、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及随机查阅归档病例等多种形式进行。 检查结果严格按照奖惩制度落实奖惩, 对多次出现不合理应用的科室及个人除进行沟通谈话外对其抗菌药物使用方法进行现场指导。 通过两年的全程监管, 将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1] ( P-计划;D-执行;C-检查;A-持续改进) 运用到抗菌药物管理中, 反复督查、反馈、整改落实, 不断持续改进, 使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明显提高。
调查结果显示, 我院2011 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日使用率37.7%, 高于2012 年李晖等[2]报道的不同规模医院抗菌药物日使用率, 2013 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日使用率38.80%, 明显低于2011 年本院调查结果与2012 年李晖等报道的横断面调查结果相近。 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由2011 年的66.88%降至2013 年的31.69%, 干预管理后的比例与华国栋等[3]报道的预防用药比例29.20%的水平相近。 管理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现象大部分集中在手术科室, 几乎所有的手术患者均使用了抗菌药物, 内科的部分脑梗塞、心血管疾病患者、儿科的一些病毒性感染患儿也不合理使用了抗菌药物。 进行管理后手术科室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比例从82 例下降至38 例。
加强管理后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比例由27.90% 下降至12.70%, 管理前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比例27.90%与2011 年蒋春涛[4]报道的区级二级医院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比例28.80%相近, 干预后的联用药比例明显低于2009 年福建省相关报道[5]。 在联使用抗菌药物方面我院一直控制在较合理的范围, 这可能与我院没有重症监护病房及感染性疾病科有关。 开展抗菌药物管理后当日限制级抗菌药物使用比例由36.36%下降至22.54%, 两次调查结果均显示我院限制级抗菌药使用率明显低于国内相关报道[6], 无滥用特殊级抗菌药物现象, 可能与我院的规模小、接诊对象疾情轻 ( 主要是农村常见疾病患者) 、医院单病种限价有关。
病原学诊断是评估临床医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金标准, 因此提高治疗性用药病原学的送检率也是医院重点管理内容。两次调查结果显示管理前后我院的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微生物送检率均低于卫生部的标准及国内相关报道[7]。 原因可能与我院微生物实验室条件、人员、设备配置有限有关;另外按照2012 年卫生部下发的《 抗菌药物临床专项整治活动方案》 要求接受限制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不低于50%, 接受特殊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不低于80%。 方案里没有对治疗性使用非限制级抗菌药物作具体指标性要求, 而我院大多数患者使用非限制级抗菌药物, 在监管过程中重点要求在使用限制级、特殊级抗菌药物治疗时微生物的送检率, 没有对使用非限制级抗菌药物微生物标本送检率作具体的要求。 另外我院80%的住院患者来自于从农村, 控制检查费用解决农民看病贵的问题也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 所以要使用非限制级抗菌药物治疗微生物标本的送检率就没作硬性的要求及监管。 这可能是导致我院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前微生物送检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今后有待逐步改进。
以上调查结果显示, 只要卫生行政部门及医院认真加强监管, 严格落实奖惩, 严禁开单提成, 就能有效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今后医院管理应更加细化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方案, 加大督查力度, 延缓细菌耐药, 降低医疗成本, 保证患者健康, 提高医疗质量。
摘要:目的 评价区级二级医院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管理后的成效, 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证据。方法 调查某区级二级医院2011年11月开展抗菌药物管理前及2013年12月开展抗菌药物管理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开展抗菌药物管理后抗菌药物使用率由37.7%降至30.8%;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比例由66.9%降至31.7%;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比例由27.9%降至12.7%;使用限制级抗菌药物比例分别由36.4%降至22.5%,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病原学送检率由13.7%上升至20.8%,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加强监管, 可有效提高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
关键词:抗菌药物,管理,调查,对比分析
参考文献
[1]俞海峰.探讨抗菌药物的规范使用及成效性[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9) :2179-2180.
[2]李晖, 钟巧, 梁振涛, 等.64所医院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21) 5143-5145.
[3]华国栋, 何婷, 张彦丽.医院2009年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14) :3020-3022.
[4]蒋春涛, 林霄, 李懿.二级综合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3, 23 (13) :3069-3071.
[5]曾邦伟, 战榕, 吴小燕, 等.福建省医院感染横断面调查结果趋势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1, 21 (6) :1098-1100.
[6]温朝阳, 钟玲, 方怡.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调查分析[J].广东医学, 2010, 31 (22) :2979-2981.
目前国家有关政策和制度依旧左右着医药市场,这已成为共识。本文就卫生部最近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精神,结合文件中所列的部分药品及种类在样本医院使用和上海制药企业销售的情况做一些分析。目的是提醒相关人员要未雨绸缪,及时调整品种结构和营销策略。
1 文件出台的背景资料
1.1 抗生素使用(滥用)情况分析
中国每年有20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其中40%死于抗生素的滥用,该数字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中国住院患者抗生素药物使用率高达8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的占58%,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
目前,中国的门诊感冒患者约有75%应用抗生素,外科手术则高达95%。
1.2 政府有关部门的政策和措施
2003年10月24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出通知,从2004年7月1日起,全国范围内所有零售药店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才能销售未列入OTC药品目录的各种抗生素药物(2006年全年,全国采取限用抗生素措施的医院达到8 650家,约占医院总数的46%)。
上海市从2007年3月1日起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细则》。 卫生部2008年4月15日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
2 对加强临床应用管理的部分品种分析
2.1 样本医院购入抗感染药物及结构分析
这次卫生部加强临床管理的抗菌药物主要集中在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多肽类以及抗真菌类等抗感染药物主要亚类。本文利用中国药学会样本医院统计数据做一些分析,所得结果仅供参考。
样本医院抗感染药物购入金额占医院药品购入药品总金额25%左右的份额,较10年前的40%左右的份额显示很大的降幅,而且目前还处于平稳下降态势。由于国民总体用药水平在提高,此大类购入金额同比还是有较大的攀升,尤其在2007年,走出2006年因降价而跌入低谷后的触底反弹(表1),出现较大的增幅。
抗感染药物亚类的购入金额增幅变化基本同抗感染药物大类,略做比较可发现多肽类药物与抗真菌药物稍显平稳(表2)。
2.2 有关品种统计和分析
国家有关政策和制度的出台往往会左右医药市场,尤其是医院终端,这已经成为业内人士的共识。这次卫生部的文件,也肯定会对加强管理品种的使用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挑选部分品种,作一些粗略分析。
从表3所列的8个品种延伸分析可以看出:喹诺酮类药物中,左氧氟沙星已经过了高峰期,加替沙星由于其副作用而出现使用限制的缘故已经出现下滑态势,莫西沙星虽然蒸蒸日上,但是由于是独家供应,对该企业销售肯定会受到冲击;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中,美罗培南的成长势头好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而朵利(多尼)培南与比阿培南在样本医院尚没有使用记录;多肽类药物中,万古霉素出现平稳上升的态势,去甲万古霉素因生产集中度很高,涉及面不会很广;头孢吡肟与伊曲康唑等出现振翅冲天的趋势,但由于文件的出台,深信发展态势越好的品种受冲击的力度肯定会越大,所以在此提请生产厂商予以重视。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关注的是近几年成长迅速的其他一些抗感染药品,比如:哌拉西林/舒巴坦钠从2005年到2007年,在医院使用领先品种的位序从259→190→70;头孢米诺(83→25→14);头孢孟多(263→108→33);头孢替安(126→17→11);头孢克肟(164→104→79);头孢地嗪(111→61→43);氨曲南(439→153→66)。这些品种都有可能成为被加强临床应用管理品种的替代品,尤其是头孢孟多和头孢地嗪尚没有进入医疗保险目录就出现这么好的成长态势。当然在成长迅速的品种中也有被纳入加强管理的,比如:莫西沙星(148→57→32),替考拉宁(308→185→156)。这些品种的发展趋势可能会受到遏制。
2.3 生产商统计分析(2007年度)
2.3.1 喹诺酮类药物(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
样本医院购入左氧氟沙星金额占喹诺酮类药物35.75%的份额。供应商有106家,领先前5家企业的这类产品已占该药91.72%的份额。这些企业分别是:日本第一制药(北京)有限公司(占32.56%,包括进口品),江苏扬子江药业集团公司(25.19%),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18.85%),北京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3.64%),重庆莱美药业有限公司(1.48%)。上海虽有3家企业供应该药,但是所占的份额实在太小,其中,上海长征富民药业有限公司占0.02%,上海三维制药有限公司占0.3%,上海天赐福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占0.38%。
样本医院购入加替沙星金额占喹诺酮类药物13%的份额。供应商有68家,领先前5家企业约占该药42.75%的份额。这些厂商是:上海海尼药业有限公司(10.07%),江苏扬子江药业集团公司(9.76%),山东罗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8.27%),浙江尖峰药业有限公司(7.49%),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7.15%)。上海有4家企业向样本医院供应加替沙星,除了上海海尼药业有限公司位序第一外,其他3家位序靠后。上海复旦复华药业有限公司(0.14%,位序47),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信谊制药总厂(0.08%,位序54),上海信谊嘉华制药厂(0.01%,位序63)。
样本医院购入莫西沙星金额占喹诺酮类药物17.06%的份额,供应样本医院的莫西沙星全部是拜耳公司的,其中德国拜耳公司占66.69%,北京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占33.31%。
2.3.2 多肽类抗感染药物(万古霉素、去甲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
样本医院购入万古霉素金额占该小类48.72%的份额。供应商有11家,若把礼来公司的进口药品与合资药合并一起算,只有9家。其中礼来公司占该药82.79%的份额,其他的厂商有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10.08%),韩国希杰制药有限公司(6.71%), A.L.-PHARMA(DE)(0.21%), 日本第一制药株式会社 (0.15%),华北制药北元有限公司(0.02%),石药集团中诺药业(石家庄)有限公司(0.02%),河北长天药业有限公司(0.01%),日本参天制药株式会社 (0.01%)。
样本医院购入去甲万古霉素金额占该小类17.16%的份额,供应商有5家。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几乎垄断了该药的份额(达99.17%),其他4家都不到1%。其中,浙江浙北药业有限公司占0.69%,河北张家口市制药总厂占0.08%,广东雅来(佛山)制药有限公司占0.03%,韩国希杰制药有限公司占0.03%。
样本医院购入替考拉宁金额占该小类31.50%的份额。供应商只有3家,说明此药也有很大的垄断性,其中进口药品占3/4的比例。意大利米兰药厂占75.18%, 浙江杭州赛诺菲安万特民生制药有限公司占14.19%,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新昌制药厂占10.63%。
上海第一生化药业供应样本医院万古霉素的比例仅占0.01%,其他2个品种上海地区制药企业在样本医院销售为空白。
2.3.3 抗真菌药物(伏立康唑、伊曲康唑)
样本医院购入伏立康唑金额占该小类18.93%的份额,供应商共有12家。若把辉瑞公司进口与合资的品种合并计算,只有9家。其中,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占该药的72.77%份额,其他厂商为:珠海亿邦制药有限公司(12.21%),成都华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制药厂(5.76%),四川中外合资德阳华康药业有限公司(4.09%),德国马赫大药厂(1.74%),广东珠海亿胜生物制药有限公司(1.52%),北京博康健基因科技有限公司(0.67%),山西晋城海斯药业有限公司(0.64%),丽珠集团丽珠制药厂(0.62%)。
样本医院购入伊曲康唑金额占该小类24.65%的份额,生产商共6家,若把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的进口与合资的品种合并计算则只有5家。杨森制药有限公司占该药60.82%份额,而山东鲁抗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数量实在太少,可以忽略不计。其他3家是:美国雅培制药公司(26.15%), 四川成都倍特药业有限公司(8.48%),天津力生制药厂(4.55%)。
以上2个品种上海地区制药企业在样本医院销售均为空白。
2.3.4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美罗培南、帕尼培南/倍他米隆、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亚胺培南进入临床后,现已发展到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帕尼培南、法罗培南、厄他培南、多尼培南、比阿培南7个品种。 目前在我国有5个碳青霉烯类品种在样本医院使用,其中美罗培南、帕尼培南/倍他米隆、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已进入2004年版《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法罗培南和厄他培南是2005年后批准新上市的品种,已进入样本医院临床使用,但是没有进入这次监控名单。而卫生部宣布加强管理的多尼(朵利)培南与比阿培南在样本医院尚没有使用记录(比阿培南为江苏先声药业的独家申报生产品种)。
样本医院购入美罗培南的金额占该小类的40.02%份额。供应厂商有6家,其中:日本住友制药株式会社(44.74%),深圳海滨制药有限公司(42.34%),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12.77%),河北石家庄制药集团有限公司(0.01%),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0.01%),河北石家庄中诺制药新华制药分厂(0.13%)。
样本医院购入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金额占该类31.16%的份额。供应商有5家,其中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占大部分(97.5%,含进口品),印度兰伯西制药有限公司占1.88%,韩国中外制药株式会社占0.44%,深圳海滨制药有限公司占0.18%,浙江海正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供应量几乎为零。
帕尼培南/倍他米隆全部由日本三共株式会社供应,没有国产品。该药占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份额为2.62%。
以上3个品种上海地区制药企业在样本医院销售也均为空白。
2.3.5 头孢菌素类(头孢吡肟、头孢匹罗、头孢噻利)
样本医院购入头孢吡肟金额约占头孢菌素类5.82%份额。共有18家供应商,前5家占该药75.42%的份额,没有进口药品。其中,深圳信立泰药业有限公司占22.13%,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占20.06%,北京悦康药业有限公司占13.36%,广东广州天心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占11.26%,深圳致君制药有限公司占8.61%。
医院购入头孢匹罗金额约占头孢菌素类0.43%份额。共有21家供应商,前5家占该药74.26%份额,没有进口药品。其中,苏州万庆药业有限公司占31.91%,山西省医药集团太原有限责任公司占11.95%,河南昊宁制药有限公司占11.09%,珠海联邦制药有限公司占10.77%,江苏扬子江药业集团公司占8.53%。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排序最后,占0.03%。
头孢噻利由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独家垄断,该药占头孢菌素类药品0.05%比例。
3 分析与思考
1)这次被加强管理的品种中除喹诺酮类药外,产品同质化的现象并不严重,有些药品也刚刚上市,这也给《通知》的实施提供了最好的时机。
2)有些品种垄断性很强,比如头孢噻利、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比阿培南、帕尼培南/倍他米隆、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以及伏立康唑、替考拉宁等品种,但是仔细分析后可以发现,这些品种都不是生产企业当家或主打品种,所以对这些企业乃至整个医药企业影响面不会很大。
3)被纳入加强临床管理的头孢菌素类品种都是国产品,所以对于以前一些被列入降价目录后的药品出现替代产品的前车之鉴必须引以为戒,何况头孢菌素类中的确有不少可以替代的品种存在。本文提及的一些发展迅速的其他抗感染药物,也有可能成为替代品种。
4)在这次加强临床应用管理品种目录中,属于上海产地的不多,但是波及上海样本医院使用面却很广。所以提请上海有关生产商注意:在确定同类品种的市场销售策略的同时更要考虑到药品创新的问题。也提请波及到的生产企业注意:要尽快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而对于医院来说,药品的毛利是它们感兴趣的,但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预防和纠正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现象更是需要贯彻执行的。
5)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必须加强监督,这就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加强对医疗机构细菌耐药监测管理工作,加大执法力度。
6)在药品招、投标时,必须关注同类品种的竞争情况。同时要给加强临床管理的品种一个生存空间,因为这些品种并非是不好的药品。警惕市场无序竞争的出现,方能保证《通知》的执行。
一、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执行《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家处方集》等相关规定及技术规范,加强对抗菌药物遴选、采购、处方、调剂、临床应用和药物评价的管理。
二、医疗机构应当按照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制定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并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包括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品规。未经备案的抗菌药物品种、品规,医疗机构不得采购。
三、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控制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的品种数量。同一通用名称抗菌药物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具有相似或者相同药理学特征的抗菌药物不得重复列入供应目录。
四、医疗机构确因临床工作需要,抗菌药物品种和品规数量超过规定的,应当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详细说明原因和理由;说明不充分或者理由不成立的,卫生行政部门不得接受其抗菌药物品种和品规数量的备案。
五、医疗机构应当定期调整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品种结构,并于每次调整后15个工作日内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调整周期原则上为2年,最短不得少于1年。
六、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购进抗菌药物,优先选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国家处方集》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只能选用基本药物(包括各省区市增补品种)中的抗菌药物品种。
七、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应当由药学部门统一采购供应,其他科室或者部门不得从事抗菌药物的采购、调剂活动。临床上不得使用非药学部门采购供应的抗菌药物。
八、因特殊治疗需要,医疗机构需使用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以外抗菌药物的,可以启动临时采购程序。临时采购应当由临床科室提出申请,说明申请购入抗菌药物名称、剂型、规格、数量、使用对象和使用理由,经本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核同意后,由药学部门临时一次性购入使用。
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控制临时采购抗菌药物品种和数量,同一通用名抗菌药物品种启动临时采购程序原则上每年不得超过5例次。如果超过5例次,应当讨论是否列入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调整后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总品种数不得增加。
医疗机构应当每半年将抗菌药物临时采购情况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九、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抗菌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
医疗机构遴选和新引进抗菌药物品种,应当由临床科室提交申请报告,经药学部门提出意见后,由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议。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三分之二以上成员审议同意,并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审核同意后方可列入采购供应目录。
抗菌药物品种或者品规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率高、性价比差或者违规使用等情况的,临床科室、药学部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可以提出清退或者更换意见。清退意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二分之一以上成员同意后执行,并报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备案;更换意见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讨论通过后执行。
清退或者更换的抗菌药物品种或者品规原则上12个月内不得重新进入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
十、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可授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可授予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在乡、民族乡、镇、村的医疗机构独立从事一般执业活动的执业助理医师以及乡村医生,可授予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药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获得抗菌药物调剂资格。
二级以上医院应当定期对医师和药师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的培训。医师经本机构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获得相应的处方权。
其他医疗机构依法享有处方权的医师、乡村医生和从事处方调剂工作的药师,由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组织相关培训、考核。经考核合格的,授予相应的抗菌药物处方权或者抗菌药物调剂资格。
十一、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和考核内容应当包括:(一)《药品管理法》、《执业医师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家基本药物处方集》、《国家处方集》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及管理制度;(三)常用抗菌药物的药理学特点与注意事项;(四)常见细菌的耐药趋势与控制方法;(五)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
十二、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掌握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指证。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者局部感染应当首选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者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敏感时,方可选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
十三、严格控制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门诊使用。
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
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人员由具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微生物检验科、药学部门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药师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抗菌药物专业临床药师担任。
十四、因抢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紧急情况,医师可以越级使用抗菌药物。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应当详细记录用药指证,并应当于24小时内补办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的必要手续。
十五、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严格控制门诊患者静脉输注使用抗菌药物比例。
村卫生室、诊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使用抗菌药物开展静脉输注活动,应当经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核准。
十六、医疗机构应当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工作,分析本机构及临床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应当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十七、医疗机构应当根据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未出具前,医疗机构可以根据当地和本机构细菌耐药监测情况经验选用抗菌药物,临床微生物标本检测结果出具后根据检测结果进行相应调整。
十八、医疗机构应当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并采取下列相应措施:(一)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当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二)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当慎重经验用药;(三)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当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四)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当暂停针对此目标细菌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十九、医疗机构应当建立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排名、内部公示和报告制度。
医疗机构应当对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等情况进行排名并予以内部公示;对排名后位或者发现严重问题的医师进行批评教育,情况严重的予以通报。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要求对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进行汇总,并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报告。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每年报告一次;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每半年报告一次。
二十、医疗机构应当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
二十一、医疗机构应当对以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异常情况开展调查,并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处理:(一)使用量异常增长的抗菌药物;(二)半年内使用量始终居于前列的抗菌药物;(三)经常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四)企业违规销售的抗菌药物;(五)频繁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的抗菌药物。
为了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优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结构,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有效遏制细菌耐药性的发生,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依据《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等文件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本管理规定。
一、组织机构和职责
(一)成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小组,由祝玉朴副院长任组长,郝爱华科长、黄桂芝主任任副组长,各临床科室主任、检验科主任、感染科科长任成员。负责审议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文件,并组织实施;对本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二)配备专职的临床药师,负责对本院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技术指导,指导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参与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三)根据临床实际需要,检验科积极开展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等工作,为病原学诊断提供技术支持,负责本院常见致病菌分布和耐药监测工作,参与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二、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
(一)实施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根据抗菌药物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不良反应、价格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级:
1、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临床长期应用的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影响小、价格相对较低的药物。包括:半青霉素类、第1代、第2代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磺胺类、奎诺酮类、硝基咪唑类等类抗菌素。
2、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大,或者价格相对较高的抗菌药物。包括:青霉素联合β内酰胺酶抑制剂、第3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头霉素、林可酰胺类等类抗菌素。
3、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是指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抗菌药物:
A、具有明显或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 B、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 C、疗效、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的抗菌药物; D、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包括第四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甘酰胺类抗菌药物、糖肽类与噁唑酮类抗菌药物、抗真菌药物等类抗菌素。
(二)加强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监管
1、加强组织对医师、药师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等规范的培训及考核。
2、加强对医师合理用药的监管和考核,对于超权限、不合 理或滥用抗菌素及超过药占比的病区和个人通报批评并给予相应处罚。
3、各科室每月使用抗菌药物超过医院规定的限度时,按一定比例从科室当月奖金中扣除,有效遏制临床抗生素的滥用现象。
4、门诊不得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药师发现门诊使用特殊级抗菌药物的处方,应拒绝调配,并及时与医师沟通,无法解决的上报医务科。
5、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的专业技术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开具处方。
(三)严格医师和药师资质管理
1、医院每对医师和药师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考核工作,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处方权;药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抗菌药物调剂资格。
2、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患者需要应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时,应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字。
3、患者病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具有严格的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处方需经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 资格的医师签名。
4、紧急情况下,医师可以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处方量应当限于1天用量。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应当详细记录用药指征,并应当于24小时内补办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的必要手续,填写越级使用抗菌药物申请表。
(四)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规范
1、抗菌药物的选用原则
临床医师要根据感染部位、严重程度、致病菌种类、细菌耐药情况、患者病生理特点、药物价格等因素加以综合分析考虑,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进行抗菌药物的选择。
一般对轻度与局部感染患者应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选用应从严控制。
2、抗菌药物使用细则
Ⅰ已确定为单纯病毒感染性疾病者不使用除抗病毒以外的抗菌药物。
Ⅱ对发热原因不明,且无可疑细菌感染征象者,不宜使用抗菌药物,对病情严重或细菌性感染不能排除者,可在留取临床标本后针对性地选用抗菌药物进行经验性治疗。
Ⅲ凡有感染迹象,并能留取标本者,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尽早 留取临床标本,进行病原体检测和药敏试验。并按药敏结果、结合临床慎重进行选择或修正原用抗菌药物。
Ⅳ使用抗菌药物应有明确的细菌感染指征,医生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药物的适应症、药代动力学特征及病人的病情特点,严格选药,并注意剂量、疗程和给药方法进行个性化给药。
Ⅴ一般情况下,用药48-72小时疗效不佳才可考虑换药。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明显消失后72小时考虑停药,严重感染者疗程应适当延长。
Ⅵ联合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1)病原体未明的严重感染;
(2)混合感染,感染范围广,考虑可能有两种以上细菌感染;(3)单一药物难以控制的感染;
(4)机体深部感染或抗菌药物难以渗透的部位感染;(5)防止或延缓耐药菌株的产生;
(6)为减少药物毒性反应,联合应用以减少剂量
(五)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管理规范
1、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目的
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2、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基本原则
1、清洁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 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
A、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
B、手术涉及重要器官,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等;
C、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放臵、人工关节臵换等;
D、高龄、血糖控制不佳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
2、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
3、污染手术。
(六)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标
1、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每百人天40DDDs以下。
2、住院患者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抗菌药物品种选择和使用疗程合理。
3、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原则上不联合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其中,腹股沟疝修补术(包括补片修补术)、甲状腺疾病手术、乳腺疾病手术患者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原则上不超过24小时。
4、接受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 使用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低于30%;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送检率不低于50%;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送检率不低于80%。
(七)规范抗菌药物的临床采购
1、医疗机构抗菌能药物应由药学部门统一采购供应,其他科室或者部门不得从事抗菌药物的采购、调剂活动。临床上不得使用非药学部门采购供应的抗菌药物。
2、应当严格控制本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的品种数量。同一通用名称抗菌药物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
3、因特殊治疗需要,需要使用本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以外的抗菌药物的,可以启动临时采购程序。临时采购由临床科室提出申请,说明申请购入抗菌药物名称、剂型、规格、数量、使用对象和使用理由,经本机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核同意后,由药学部门临时一次性购入使用。
4、同一通用名抗菌药物品种启动临时采购程序原则上每年不得超过5例次。如果超过,应讨论是否列入本机构抗菌药物目录。
三、监督考核及处罚
(一)医务科、药剂科、院感科等职能部门应当加强对全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二)临床医务人员每年必须参加抗菌药物知识培训、考核,对于考核不合格的取消抗菌药物处方权及调剂资格。
(三)药剂科应当保证全院的抗菌药物供应,做好临床药学和处方点评工作,并根据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的要求及时调整抗菌药物。
(四)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次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判定为超常处方:
1、无适应证用药;
2、无正当理由开具高价药的;
3、无正当理由超说明书用药的;
4、无正当理由为同一患者同时开具2种以上药理作用相同药物的。
(五)医师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
1、抗菌药物培训考核不合格的(考核成绩小于60分);
2、限制处方权后,仍出现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
2、未按照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造成严重后果的;
3、未按照规定使用抗菌药物造成严重后果的;
4、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牟取私利的。
(六)药师连续3次以上未按照规定审核抗菌药物处方与 医嘱,或者发现处方不适宜、超常处方未进行干预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调剂资格。
(七)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和药师抗菌药物调剂资格取消后,在6个月内不得恢复其抗菌处方权和抗菌药物调剂资格,且暂停享受效益工资。
单选题50题(每题2分,共100分)1.下列哪项不是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A.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 B.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 C.价格相对较低
D.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 E.A+B+C 2.下列哪项不属于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
A.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 B.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
C.新上市不足5 年的抗菌药物,疗效或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不优于现用药物的抗菌药物; D.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E.与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相比较,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级药物使用。
3.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B.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C.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
D.门诊医师可以开具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
E.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人员由具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和感染专业临床药师担任。
4.紧急情况下,医师可以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处方量应当限于()天用量。A.1 B.2 C.3 D.4 E.5 5.具有适应证的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当在术前30 分钟至2 小时内,清洁手术用药时间不得超过()小时。A.24 B.48 C.72 D.96 E.1周
6.医疗机构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的抗菌药物,应当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A.20% B.30% C.40% D.50% E.60% 7.医疗机构有下列哪些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A.未建立抗菌药物管理组织机构和相应的规章制度,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混乱的
B.未按照本办法规定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医师抗菌药物处方权限管理,未配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
C.将抗菌药物购销、临床应用情况与个人或者科室经济利益或者奖金分配挂钩的,或者在抗菌药物购销、临床应用中牟取不正当利益的
D.违反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相关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 E.以上均是 8.小儿用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四环素类不可用于8岁以下小儿 B.喹诺酮类可用于8岁以上小儿 C.小儿应尽量避免应用磺胺类药物 D.氯霉素用于新生儿可导致灰婴综合症
E.儿童肾脏处于发育阶段,其血药半衰期延长,因此应监测血药浓度 9.医师出现下列哪些情形之一的,医疗机构应当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A.抗菌药物培训考核不合格的;
B.未按照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造成严重后果的; C.未按照规定使用抗菌药物造成严重后果的; D.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牟取私利的; E.以上均是
10.医疗机构应当对哪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异常情况开展调查,并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处理:()A.使用量异常增长的抗菌药物;
B.半年内使用量始终居于前列的抗菌药物;
C.经常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企业违规销售的抗菌药物; D.频繁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 E.以上均是
11.医疗机构有下列哪些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 第四十八条的规定,一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以5000 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其《 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A.使用未取得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或者被取消抗菌药物处方权的医师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的
B.违反《 药品管理法》 第三十四条的规定,从未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的生产、经营企业购入抗菌药物的 C.违反《 药品管理法》 第一十四条和第二十三的规定,非药学部门从事抗菌药物购销、调剂活动的
D.违反《 药品管理法》 第二十七条的规定,未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适宜性审核,给患者造成严重损害的 E.以上均是
12.医师出现以下哪些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按照《执业医师法》 第三十七条的规定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停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A.未取得抗菌药物处方权或者被取消抗菌药物处方权后仍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的; B.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造成严重后果的; C.使用未经批准的抗菌药物;
D.索取、收受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财物或者通过开具抗菌药物牟取不正当利益的; E.以上均是
13.头孢哌酮可导致低凝血酶原血症或出血,与()合用可预防 A.维生素B B.维生素C C.维生素A D.维生素K E.维生素D 14.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不包括()A.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B.患者的症状、体征缺乏细菌及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若考虑有病毒感染,也可应用抗菌药物。C.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D.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E.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15.正确的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考虑()。A.病原菌种类
B.感染部位与感染严重程度 C.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 D.抗菌药物特点 E.以上都是
16.轻症感染的患者应首选()给药途径。A.口服 B.皮下注射 C.肌肉注射 D.静脉推注 E.静脉滴注
17.下列应尽量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是()。A.眼科感染 B.皮肤表层感染
C.口腔、阴道等粘膜表面的感染 D.包裹性厚壁脓肿脓腔内给药 E.重要脏器感染
18.关于青霉素类抗菌药物,下列哪项说法正确()A.青霉素可用于鞘内注射 B.青霉素钾盐可快速静脉内注射 C.青霉素在酸性溶液中易失活
D.大剂量可引起腱反射亢进,肌肉痉挛,等中枢神经系统反应 E.用青霉素类药物无需皮试
19.抗菌药物需使用较长的疗程方能彻底治愈的情况不包括()。A.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 B.感染性心内膜炎 C.急性支气管炎 D.肺脓肿 E.骨髓炎
20.为保证药物在体内能最大地发挥药效,据其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原则,应一日多次给药的是(A.庆大霉素。)B.莫西沙星 C.青霉素 D.依替米星 E.头孢曲松
21.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指征不包括()。A.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
B.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C.明确的单一敏感致病菌引起的轻度感染。
D.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脓毒症等重症感染。
E.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如结核病、深部真菌病。22.关于抗菌药物联合应用,说法不正确的是()。A.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
B.通常采用2种药物联合,3种及以上药物联合仅用于个别情况。C.联合用药后药物不良反应将增多。
D.病原菌未明的严重感染可先经验用药,但不宜联合用药。
E.单一药物治疗有效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23.关于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表述,错误的是()。A.用于防止一种或两种特定病原菌入侵体内引起的感染。B.预防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感染;长期预防用药,常不能达到目的。C.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缓解者(如免疫缺陷者),应尽量采用预防性用药。D.普通感冒者、病毒性疾病患者不宜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E.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者不宜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24.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措施不包括()A.医护人员的教育与培训 B.对所有病人使用抗生素 C.标准化和规范性的操作 D.严格管理与预防措施体系的建立 E.加强手卫生管理
25.下列不属于清洁手术需考虑预防用药的情况是()。A.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B.上、下消化道和泌尿生殖道的手术。C.异物植入手术。
D.高龄或免疫缺陷等高危人群。
E.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如头颅手术、眼内手术等。26.下列不属于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的是()A.氨基糖苷类 B.喹诺酮类 C.林可霉素 D.替考拉宁 E.两性霉素B 27.关于外科手术预防应用抗菌药物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清洁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可考虑预防用药。B.清洁-污染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C.I类即清洁切口大多需使用抗生素。
D.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接受清洁手术时需预防用药。
E.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28.接受清洁手术者,需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时给药。A.术前48小时 B.术前24小时 C.术前16小时 D.术前6小时
E.术前0.5-2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 29.厌氧菌感染不可以选用()
A.亚胺培南 B.氨基糖苷类 C.甲硝唑 D.克林霉素 E.替硝唑 30.外科清洁手术需预防用药时,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A.整个手术过程。
B.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2小时。C.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D.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6小时。E.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8小时。
31.肾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原则不包括()。
A.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抗菌药物,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调整给药方案。B.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选用无肾毒性或肾毒性低的抗菌药物。
C.根据肾功能减退程度及抗菌药物在体内排出途径调整给药剂量与方法。
D.主要通过肝胆系统排泄或由肝脏代谢,或经肾脏和肝胆系统同时排出的抗菌药物用于肾功能减退者,必须减量。E.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等选用无肾毒性或肾毒性低的抗菌药物。32.肝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应用表述错误的是()。
A.主要由肝脏清除的药物,肝功能减退时清除明显减少,但并无明显毒性反应发生,肝病时仍可正常应用,必要时减量给药,治疗过程中需严密监测肝功能。
B.肝功能减退患者应避免使用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酯化物等药物。
C.肝功能减退患者使用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不包括酯化物)、林可霉素、克林霉素时不需要监测肝功能。D.药物主要由肾排泄,肝功能减退者不需调整剂量。
E.药物经肝、肾两途径清除,肝功能减退者药物清除减少,血药浓度升高,同时有肾功能减退的患者血药浓度升高尤为明显,但药物本身的毒性不大。严重肝病患者,尤其肝、肾功能同时减退的患者在使用此类药物时需减量应用。33.严重肝病时可按原治疗量使用的抗菌药物是()。A.克林霉素 B.头孢曲松 C.左氧氟沙星 D.伊曲康唑 E.磺胺药
34.肾功能减退的感染患者不宜使用的抗菌药物是()。A.庆大霉素 B.氟康唑 C.吡嗪酰胺 D.青霉素 E.甲硝唑
35.老年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接受主要自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应按轻度肾功能减退情况减量给药,可用正常治疗量的()。A.3/4-2/3 B.3/4-1/2 C.2/3-1/2 D.2/3-1/3 E.1/2-1/3 36.四环素类抗菌药物可导致牙齿黄染及牙釉质发育不良,不可用于()岁以下。A.8 B.10 C.12 D.14 E.16 37.下列关于新生儿应用抗菌药物后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表述不正确的是()。
A.新生儿肝酶不足,氯霉素结合减少,肾排泄功能差,使血游离氯霉素浓度增高,导致灰婴综合症。B.新生儿可调整剂量使用喹诺酮类药物
C.新生儿红细胞中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使用磺胺药及呋喃类可导致溶血性贫血。D.磺胺药可替代胆红素与蛋白的结合位置,导致脑性核黄疸。E.四环素类与钙络合沉积在牙齿和骨骼中,导致发育不良,牙齿黄染。38.下列关于万古霉素说法错误的是()A.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用对肠球菌有协同抗菌作用
B.与第三代头孢菌素联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有协同抗菌作用 C.与呋塞米等利尿剂合用或先后应用,可增加耳、肾毒性 D.与考来烯胺同时口服,可使药效增加
E.与麻醉药同用时可增加与输液有关的过敏反应的发生率
39.以下不属于时间依赖性且抗菌活性持续时间(如PAE)较长的抗菌药物的是()A.头孢哌酮 B.亚胺培南 C.万古霉素 D.两性霉素B E.伏立康唑
40.以下哪种情况不宜使用万古霉素()A.甲氧西林耐药的金葡菌感染
B.经甲硝唑治疗无效的艰难梭菌所致假膜性肠炎 C.MRSA带菌者
D.粒细胞缺乏症高度怀疑革兰阳性菌感染 E.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感染
41.以下抗菌药物中乳汁中分泌量较低的药物是()。A.四环素类 B.喹诺酮类 C.大环内酯类 D.甲硝唑 E.青霉素类
42.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高的医疗机构,如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等),也可选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A.青霉素 B.头孢拉定 C.头孢哌酮
D.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 E.头孢曲松
43.喹诺酮类药物的经验性治疗不包括()A.肠道感染
B.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 C.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 D.18岁以下未成年患者
E.其他感染性疾病治疗要在病情和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逐步实现参照致病菌药敏试验结果或本地区细菌耐药监测结果选用该类药物
44.以下哪种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无作用()。A.链霉素 B.庆大霉素 C.妥布霉素 D.阿米卡星 E.依替米星 45.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可以与以下哪一类药物同时使用()。A.肾毒性药物 B.耳毒性药物 C.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 D.强利尿剂 E.神经肌肉阻滞剂
46.以下哪种病人可考虑使用氯霉素()A.骨髓抑制 B.肝功能减退者 C.伤寒 D.早产儿 E.新生儿
47.以下关于抗菌药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虽有肾毒性,但与注射用第一代头孢菌素类合用可减少不良反应 B.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不可用于眼内或结膜下给药,因可能会引起黄斑坏死 C.妊娠期和8岁以下患者可以使用四环素类抗菌药物 D.四环素类用药不会加重氮质血症 E.妊娠期患者可以考虑使用氯霉素
48.以下关于林可霉素类药物哪些是正确的()A.应注意假膜性肠炎发生 B.有神经肌肉阻滞作用 C.静脉制剂不可推注 D.以上均正确 E.以上都不正确
49.利福平用药注意事项不包括()A.与乙胺丁醇合用有加强视力损害的可能 B.肝功能不全患者无需减量 C.胆道阻塞者禁用 D.3个月以内的孕妇禁用
E.本药可增加卡马西平血药浓度水平
50.克林霉素与林可霉素哪个体外抗菌活性强()
1 资料与方法
自医院HIS系统调取2013-2014年抗菌药物应用数据, 包括抗菌药物收入占医疗总收入比例, 门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数据包括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病原学送检率、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抗菌药物收入占药品收入比例。病原学送检率=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送检人数/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总人数
近年来, 以DDD值为基础数据进行的各类药物利用评价成为医院评价用药合理性的主要方法[2]。限定日剂量 (Defined daily dose, DDD) 参照《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药品字典及DDD值》确定。使用频度 (DDDs) =该药品年消耗总量/该药的DDD。DDDs显示某种药物每日使用频度, DDDs值越大, 表示某种用药频度越高, 选择倾向性越大[3]。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Antibiotics use density, AUD) 以平均每日每百张床位所消耗的DDD表示, AUD= (抗菌药物累计DDDs/住院患者人天数) ×100[4]。
2 结果
2.1 2013-2014年抗菌药物各项指标应用情况
由表1可知, 除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2013抗菌药物使用强度高于卫生部规定指标 (≤40) [5], 其余符合要求。医院抗菌药物指标完成较好, 2014年仅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未达标。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抗菌药物收入占药品收入比例有所下降, 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有所增加。
2.2 2013-2014年三级抗菌药物各项指标应用情况
由表2可知, 2014年三级抗菌药物的DDDs比2013年均高。抗菌药物使用总金额与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金额有所下降, 但各级抗菌药物构成比并无明显变化。
3 讨论
该研究结果可知, 我院门急诊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抗菌药物收入占药品收入比例、接受抗菌药物治疗住院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送检率、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送检率均较好的完成指标。抗菌药物强度有所下降并且2014年已达到卫生部规定指标。分析上述的结果是医院采取如下干预措施: (1) 医院成立了抗菌药物管理小组, 院长与科室主任签订了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责任状, 明确科室抗菌药物控制指标; (2) 医院加强抗菌药物使用相关知识培训, 切实发挥临床药师作用; (3) 院领导带领抗感染相关专家下临床督导; (4) 医院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等;利用信息化手段控制医师超权限使用抗菌药物, 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必须有两位高级职称人员审核后才能开具。 (5) 医院定期抽查病例, 组织抗菌药物管理小组专家进行点评。 (6) 严格落实奖罚制度和通报制度。所以经过一系列干预, 医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水平有所提高。
我院每月组织专家对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情况进行抽查, 对不合理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个人进行处罚以及院里定期召开科主任会议对Ⅰ类切口手术不合预防使用抗菌药物较多的科室进行批评, 组织专家去其科室抽查指导。我院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较多的科室主要为神经外科、心外科与骨科。但本次调查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部分医师片面惧怕术后感染, 而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此前医师术前未能严格遵守外科手术消毒方法进行消毒故现医院已严格监控医师术前的消毒过程。
非限制级、限制级与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DDDs均增加, 使用频率均增大。但抗菌药物使用强度46.07降至39.29, 抗菌药物DDDs增加的原因可能为我院住院患者人数增加。近两年我院特殊使用级及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DDDs所占比例较高, 选择药物起点较高, 经验用药较多因此临床医师必须树立强烈的病原学观念, 掌握从临床表现特点而判断病原性质的本领。
我院抗菌药物各项应用指标自2012年抗菌药物专项整治后有较好改善, 近两年各指标持续改善, 抗菌药物应用水平达到了一定的水平。然而在临床应用上仍存在一些问题。医院应严格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继续加强管理, 逐步建立、健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于细菌耐药监测管理体系, 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 保证医疗质量[6]。
摘要:目的 分析我院2013-2014年抗菌药物相关指标情况, 以期了解近两年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 通过限定日剂量数和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方法对我院抗菌药物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抗菌药物各项指标完成较好, 2013年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尚未达标, 2014年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已达标, 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DDDs构成比较高。结论 临床应用上仍存在一些问题还需要不断完善整治措施。
关键词:抗菌药物,医院管理
参考文献
[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卫医发[2004]285号.
[2]甘泳江.2006-2010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11, 20 (6) :310-312.
[3]郗颖, 周妮妮, 许健.418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及合理性分析[J].安徽医药, 2012, 16 (6) .
[4]孙习鹏, 陆瑶华, 陈燕, 等.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的干预措施及成果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于监测, 2013, 10 (4) :212-215.
[5]陈艳伟, 于雪, 梁卉.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分析[J].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2, 15 (12) :837-839.
资料与方法
随机抽取本院2005年门诊、住院三季度全部25 010张处方(其中门诊处方11 844张,住院处方13 166张),然后统计每天处方中患者年龄、每种抗菌药的用量及使用天数。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的限定日剂量和药物利用指数为指标进行分析。
方法:经门诊住院处方统计,患者平均年龄35.87岁,以此年龄的患者为参照对象,根据流行病统计方法推荐的限日剂量(DDD)及药物利用指数(DUI)作为评价医院用药是否合理的依据。本组DDD值以《新编药物学》第15版或药品说明书规定的日剂量为准,以其计算用药频度(DDDS)。DDDS=总用药量/DDD·DUI=总用药天数,判断标准:DUI≤1.0,用药基本合理。
结果
联合用药情况,在统计抽取的有效处方25 010张中,使用抗菌药处方为9177张,占总处方数的36.7%,联合用药2151张,占抗菌药处方数的23.43%,其中二联2125例(2315%)、三联26例(0.28%)。
用药频率和利用指数,统计所抽取处方中排名前14位抗菌物药的用药频率和药物利用指数。DDDS排序,头孢曲松钠在DDDS序中居首位。DUI指标:DUI≤1的抗菌药有12种,占85.71%;DUI>1的抗菌药有2种,占14.29%。
讨论
联合用药情况,我院有床位150多张,每天门诊、住院处方达300张左右,抗菌药占总处方36.7%,未超过40%,基本合理。以甲硝唑(或替硝唑)+抗需氧菌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为主,就诊患者多是病情较重,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药混合感染。医生多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作用的药物联用。值得重视的是,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另外在统计中发现,个别处方如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青霉素)为速效杀菌剂,阿奇霉素为速效抗菌剂,两者联用可能出现疗效拮抗作用,属不合理用药。
如果联合用药不当,会使机体微生态平衡失调,二重感染几率增高,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DDDS排序:头孢曲松钠在DDDS序中居首位,头孢曲松钠属于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是繁殖期杀菌剂,抗菌谱广。对重症感染、全身感染患者,初始治疗给予静脉给药,能确保疗效;待病情好转时,应及时调整为口服给药。符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DUI指标:DUI≤1的抗菌药有12种,占85.71%;DUI>1的抗菌药有2种,占14.29%,说明我院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DUI>1说明用药频度偏高,药物剂量过大,容易出现不良反應,应引起临床重视。
本次调查表明,个别医生没有严格按抗菌药物分线管理原则开具处方。
今后为了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应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进行诊疗,明确诊断,选用病原菌敏感的抗菌药物,选择最优的给药途径;提高药物在体内生物利用度,了解并掌握各种影响药效的因素,遵循抗菌药物分线管理原则,避免频繁地更换或中断抗菌药物,减轻细菌的耐药性,降低医药费用,加大有效监督指导力度,开展药敏试验工作的可靠性依据,使临床用药真正做到安全、有效、合理。
参考文献
1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第15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850.
2 汤光,李大魁.现代临床药物学.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70.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推荐阅读: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制度11-10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实施细则02-02
抗菌药物临床培训10-02
抗菌药物应用测试题11-29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自查报告09-10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培训---考核试题11-13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书09-22
慈善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工作总结02-01
抗菌药物管理登记06-01
抗菌药物处方管理办法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