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21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通用8篇)
周爱兵 《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25日 01 版)
进入21世纪第二个10年,中国这艘巨轮开始驶入机遇和风险都前所未有的新征程。在这样一个关键阶段,党的十八大后接过历史接力棒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将如何引领这艘巨轮前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以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勇气、科学态度和担当精神,准确把握当今中国和世界的根本走势,对党和国家未来发展作出了理论新思考和战略新谋划,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行动纲领。
讲话提出了新的历史阶段治国理政的总方略,用明确系统的施政理念和主张回答了新的征程上中国将往哪走、怎么走的重大问题
经过30多年努力,中国成功走完现代化“前半程”,迈上一个更高的发展台阶。但发展起来后的问题比预料的更多,各种有待解决的老问题和新出现的问题、利益关系问题和立场倾向问题、内部问题和来自外部的问题交织叠加,并集中反映到人们的思想上。在社会主流思想总体积极向上的同时,也有人对中国的发展前景、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产生疑问,有的甚至开出种种“药方”、宣扬种种“方案”。可以说,在这样一个特殊历史节点,“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又以新的内涵和形式提到人们面前。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从方向、目标、思路上对此作出了掷地有声的回答,为中国走好现代化“后半程”提供了可靠思想导航。
1.回答了中国将往什么方向前行,坚定宣示了将毫不动摇走中国道路的决心和信心。道路问题最根本,道路决定命运。总书记郑重向国内外表明,要坚定不移坚持、与时俱进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是阐述了中国道路源自哪、怎么来的。讲话通过对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历史考察,深刻论述了这条道路是由我们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基本国情决定的,具有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二是阐述了中国道路为什么走得对、走得好。强调“鞋子合适不合适,自己穿了才知道”,这条道路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实践证明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是发展中国、稳定中国的必由之路。三是阐述了中国道路是什么、特在哪。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特就特在是由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位一体构成的,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四是阐述了要有高度的道路自信和自觉。强调这条道路我们看准了、认定了,就要保持强大前进定力,既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也不走僵化封闭的老路,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使中国道路越走越宽广。
2.回答了中国将朝什么目标迈进,提出和阐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步步向前推进的。在每个阶段注重用有感召力的目标引领人们前进,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经验。总书记在十八大确立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基础上提出了中国梦,进一步明确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目标。一是阐述了中国梦的战略意蕴。中国梦以融通中外的新表述,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的一面精神旗帜,是中华民族历史使命和自我意识的新建构,确立了新的历史阶段国家认同的新坐标。二是阐述了中国梦的丰富内涵。从
国家民族维度看,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从社会和公民维度看,中国梦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从国际维度看,中国梦与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三是阐述了实现中国梦的实践要求。必须坚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用实干和辛勤劳动托起中国梦。
3.回答了中国将用什么思路攻坚破难,深刻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一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中开创、靠改革向前推进的。讲话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系统新论述,回答了为什么改革、改什么、怎么改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一是表达了推进改革的坚定态度和决心。强调要破解发展面临的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风险挑战,除了深化改革,别无他途;要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二是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要求,深刻论述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并围绕这个总目标阐述了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的基本要求。三是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原则和方法。强调要始终坚持改革正确方向,做到蹄疾而步稳,坚守政治原则和底线,“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要坚持改革的科学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重大关系,不断探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内在规律。
讲话提出了新常态下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总部署,用科学有效的一整套发展战略和政策布局回答了怎么推进党和国家各领域各方面工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明确大方向大思路,又要谋划好具体政策和工作重点。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大都是围绕指导某一领域工作、研究某一方面问题作出的,提出了做好党和国家各领域各方面工作的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既有宏观层面的战略运筹,又有操作层面的政策设计,明确了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遵循。
1.贯穿科学发展的主题,坚持发展的全面论与重点论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讲话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求,强调要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相协调。同时,讲话坚持发展的重点论,强调既要全面推进又要重点突破,注重抓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强调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基础上协调推进其他各方面建设。在经济建设方面,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政治建设方面,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全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在文化建设方面,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权;在社会建设方面,要按照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思路做好民生工作,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要坚持以系统工程思路抓生态建设,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2.贯穿改革创新的要求,坚持顶层谋划与实践探索相结合。改革创新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抉择。讲话强调要有重点、有步骤、有秩序地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各项改革举措落到实处,为党和国家各方面工作注入新活力。强调全面深化改革涉及方方面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统筹谋划深化改革的不同方面、层次和要素,推动各项改革相互促进和良性互动,增强改革措施配套衔接和整体效果。同时要立足我国国情,对事关全局的改革决策的制定,对一时还不是很有把握的改革举措,要运用好摸着石头过河这个富有中国智慧的改革方法,采取试点先行的办法,取得经验,看准了再推开。过去我们在改革上的每一次突破,无不来自基层和群众的探索和创造。要继续鼓励地方和基层大胆试验、大胆突破,找到解决矛盾问题的思路办法,把改革不断引向深入。
3.贯穿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坚持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在我国经济转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下,稳中求进既是经济工作的总基调,也是做好其他方面工作的总基调。讲话强调发展必须保持一定的速度,但不要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要遵循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规律,实现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增长。稳中求进,是国内外各方面因素综合所致,是客观发展规律使然,也是我们适应发展阶段变化主动调控的体现。要实现“稳”中有“进”,必须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确保新常态下持续稳定增长,同时积极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动力转换,以改革促转型升级,并注重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也就是说,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注重把握现代化建设这三个重要支点的动态平衡,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
程度统一起来,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4.贯穿共建共享的根本理念,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同依靠人民相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根本问题,把人民共同建设与共同享有统一起来。讲话强调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紧紧依靠人民推进各项事业。同时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要坚持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把握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的结合点,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保障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注重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讲话提出了新形势下从严管党治党的总要求,用一系列务实管用的措施办法回答了在日益复杂环境下如何打造一支自身硬的执政骨干队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最本质特征是坚持党的领导。“打铁还需自身硬。”要把好蓝图好政策落到位,关键在把党自身建设好、把干部队伍建设好。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紧紧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着眼破解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四大危险”,提出了一系
列从严管党治党的重要新思想新要求,为打造自身硬的执政骨干队伍、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指明了方向。
1.加强思想补钙,在精神上“硬”起来。讲话形象地把理想信念比喻为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强调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从严管党治党,首先要坚定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力量之源,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要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加强理论武装,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必修课、作为看家本领,组织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党史国史,切实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不断培植精神家园。
2.坚持选贤任能,在用人上“硬”起来。选什么人就是风向标,就是根本导向,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干部队伍面貌。选贤任能是我国制度模式的一大特点,要运用好发挥好这一制度优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打造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讲话强调要着力培养选拔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科学回答了怎样是好干部、怎样成长为好干部、怎样把好干部用起来的问题。强调要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反对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完善科学有效的选人用人机制,选准用好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要认真落实民主集中制,从严管理干部,夯实基层组织,巩固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3.着力正风肃纪,在作风上“硬”起来。解决党内存在的各种问题,保持党的肌体健康,必须营造一个良好从政环境,构建一个好的政治生态。讲话强调作风问题的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作风建设,增强党内生活的政治性原则性战斗性;要严明党的纪律特别是政治纪律,用铁的纪律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要加强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提高制度执行力,防止产生“破窗效应”;要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推进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一年多来,党中央坚持以作风建设为切入点,制定和落实八项规定,在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集中解决“四风”问题,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促进党风政风明显转变,激发起全党全社会巨大正能量。
一、中国旅行社的现状
随着中国旅游业市场机制的确立, 我们清楚地看到中国旅行社业面临着许多的深层次问题:
1. 旅行社组织结构不合理
我国旅行社虽然数量剧增, 但企业组织结构呈“小散弱差”。甚至于旅游业界的有关专家人士认为:“小、散、弱、差”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旅行社业的主要特征。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强势品牌的龙头企业, 这样就不可能通过品牌的强有力扩张来实现行业内资源的有效整合, 达到规范市场, 促进发展的目的。况且, 旅游业作为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与国际市场接轨。不久的将来, 大量的外资、合资旅行社将会挟其强大的品牌、规模和营销优势进入我国旅游市场。旅行社不成规模, 没有品牌, 将如何“与狼共舞”。
2. 旅行社业内的秩序混乱
从我国旅行社业的发展实际看, 旅行社业市场走入混沌、混乱局面的原因众多, 诸如由于我国旅游市场机制尚未完善, 许多旅游政策具有很强的时效性、片面性、局限性和主观性, 尤其是有的旅游政策还具有与动态不一致, 时松时紧、此松彼紧、朝令夕改、因人而异等主观随意性。这些政策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扶持国有大中型旅行社, 并绕过行业市场直接作用于这些旅行社。这就意味着中小旅行社被挤压在非常狭小的生存空间里, 出现违规经营就是意料之中的, 留下行业内削价竞争、无序竞争、互挖客户之风、行业平均利润明显下降甚至出现负增长的“后遗症”也是情理之中的。
3. 旅行社行业组织缺乏独立性
目前许多国内旅行社存在着恶性降价服务等许多不合理的竞争, 单凭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命令直接干预收效甚微, 况且政府部门无权为旅游产品定价。而我国旅行社行业组织——中国旅行社协会, 基本上由国家旅游局扶持, 受旅游局的直接领导, 是国家旅游局的附属机构, 因而缺乏独立性, 致使旅行社协会的行规会约和管理职能的效力微乎其微。
面对中国旅行社业目前的状况, 我们只有调整旅行社的经营思想和战略, 超越于价格竞争而从非价格竞争入手, 努力树立中国旅行社业的良好形象, 以此进行“自救”, 才是中国旅行社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
二、塑造中国旅行社形象的意义
《论语》中有“人无信, 不成其为人焉”的至理名言。成语中“一言既出, 驷马难追”, 都是突出一个“信”字, 有信则有誉。如果把商品经济称为货币经济, 那么, 现代市场经济则可称为信用经济。因此, 信誉往往成为一个旅行社竞争力状况的指示器, 良好的组织形象成为当代旅行社的核心竞争力。
所谓旅行社形象, 是指社会公众及旅行社内部成员对旅行社的整体印象和评价。它是旅行社物质和精神活动的集中体现。良好的形象是旅行社无形的宝贵财富和资源, 是旅行社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一方面, 良好的形象, 可以激发旅行社成员的归宿感和自豪感, 增强旅行社内部成员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从而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旅行社充满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 形象好的旅行社, 以其良好的知名度、美誉度及信誉度, 不仅其旅游产品会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而且还能吸引社会上众多优秀人才的加入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及帮助, 从而赢得市场、赢得人才, 提高经济效益, 使旅行社健康、持续发展。
三、如何塑造中国旅行社形象
设计旅游产品、宣传促销、接待服务是旅行社的三大任务。其中, 在宣传促销中制定行之有效的策略则是塑造旅行社良好形象的关键所在。
由于旅行社产品的不可储存性, 不可异地消费性和不可试用性的特点, 以及旅游消费是一种心理感受消费的特性, 决定了旅行社做宣传促销时应从旅行社产品的特性和产品生命周期及旅游者心理需求两方面来加以考虑。
策略一:根据旅行社产品的不同生命周期, 进行相应的宣传促销。
旅行社产品既包括无形产品, 也包括有形产品。无形产品主要是旅行社提供的各种服务;有形产品是旅行社为游客提供的包括吃、住、行在内的一些实物享受。无论是有形产品还是无形产品, 都是具有生命周期的。一般来说, 任何产品的生命周期都要经历四个时期:即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因此, 所有相应的宣传促销也应分成不同时期:
1. 开拓期:
即旅行社产品的投入期。这时旅行社产品的销售额和利润都较低, 产品还不被旅游者了解和接受, 迎合旅游者此时正在了解和探索的心理, 这时旅行社的任务主要是介绍产品, 取得市场。因此, 旅行社应采取大规模广告促销的方法, 不惜成本, 大力开展广告宣传, 强调新产品的特性, 激发需求, 迅速扩大市场份额, 力求使旅行社产品尽快过渡到下一个时期。
2. 竞争期:
即旅行社产品的成长和成熟期。这时旅行社同类产品的竞争对手逐渐增多, 旅游者对产品了解也逐渐增多, 并对本社产品表示满意, 产品销售额和利润都逐渐增多并达到最高点, 同时市场上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这要求旅行社广告重点在于提高旅游产品形象上。其促销策略是扩大影响面, 增加销售渠道, 加强宣传本社旅游产品优于同类产品的特性, 创立品牌特色, 增强旅游者对本社和产品的信任感, 以便与其他同类产品展开竞争获得市场。除此之外, 还应放在寻求开拓目标市场, 挖掘市场需求潜力, 扩大销售额上。
3. 维持期:
即旅行社产品的衰退期。这一时期旅行社产品的销售额和利润都在成熟期达到高峰后下滑, 旅游者对产品已有所厌倦, 需求有转向别类产品的趋势。此时旅行社必须首先对此作出正确的产品决策, 对于产品广告来说, 重点放在宣传改良后的产品特色上来, 以刺激产品需求, 不致因销售量下降过快而使旅行社经营受到过大影响;对于老产品可以适当进行一些提醒式的广告, 但已不宜投入过高, 应有适当控制, 同期广告重点应保持在新产品和拳头产品上。
策略二:针对旅游者心理需求, 进行宣传促销。
旅游者的心理是复杂多样的, 而影响宣传促销时间的主要是旅游者在旅游活动第一阶段时的心理。在这一阶段, 旅游者不仅要作出旅游的决定, 还要对旅游目的地作出决策, 选择旅游产品。这时他们的心理非常复杂, 他们觉得很难作出一个决定, 而且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尤其是各种广告宣传的影响, 他们此时很希望有人给予他们建议与帮助。因此, 旅行社如能抓住这个时机把本社产品介绍给他们, 并对他们发出热情的邀请, 这对这些本社产品的潜在消费者来说, 无疑是雪中送炭。当然, 利用这个因素制定旅行社的宣传促销策略, 关键在于研究掌握旅游者进行旅游抉择的时间规律。如我国大中学生的春游, 绝大多数在4月初决定。因此, 旅行社应抓住这段时间及时促销有关旅游产品, 使潜在的旅游者变成现实的旅游者。
塑造旅行社形象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在实践中, 我们应根据旅行社自身的具体情况, 不断探索与创新, 努力塑造出独具一格的良好的旅行社形象。
摘要:目前, 我国旅行社业存在诸多问题, 致使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 严重影响了旅行社业的信誉。因此, 本文提出要塑造旅行社良好的形象, 提高中国旅行社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以保证旅行社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旅行社,旅行社形象,宣传促销
参考文献
[1]郭鲁芳等.旅行社经营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2.
[2]高峰岐.中小旅行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 (9) .
论文关键词 ,论文来源 领导科学,论文单位 郑州,点击次数 95,论文页数 28~29页1999年1999月论文免费下载 http://paper.dic123.com/paper_95846341/
中国领导科学从创立至今,已走过了近二十年的辉煌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和成就。但是,就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世纪之交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对领导科学的要求来看,领导科学比起社会科学中的其它科学,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领导科学将以何种面貌迈向21世纪,在新世纪又将如何进一步发展,目前已成为领导科学界普遍关心的一个十分重大而又紧迫的课题。按照现代社会科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任何一门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和突破,一般主要集中在学科基本理论的深化与发展,研究方法的更新与扩展,重要研究课题的选择和完善这三个方面。按照这一规律,笔者认为,作为我国社会科学的一个重要门类,领导科学学科建设在迈向新世纪的进程中,其发展与突破也应该主要集中在这三个方面。
一、面向新世纪,深入开展领导科学基本理论研究,以期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形成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富有学科特点的、相对成熟完善的领导科学基本理论体系。在这方面,当前应该扎实地进行如下研究:第一,联系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变化,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领导问题的论述,真正从
理论体系、基本立场和方法论的层次上把握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的精髓,为构建面向新世纪、具有中国特色领导科学基本理论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深入研究邓小平的领导理论,全面、准确、科学地理解和掌握邓小平领导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并以此作为面向新世纪、构建具有中国特色领导科学基本理论体系的核心。第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七十多年的实践,特别是近二十年领导改革开放的实践,进行认真地、系统地分析和总结,为面向新世纪、构建具有中国特色领导科学基本理论体系提供主要材料。第四,在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的指导下,对西方领导理论,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西方领导理论,进行科学地分析和甄别,摈弃其不合理之处,吸收其合理因素,作为面向新世纪、构建具有中国特色领导科学基本理论体系的重要材料。第五,在马克思主义领导理论的指导下,围绕领导科学基本理论问题,结合时代精神,对中国传统领导思想和领导文化进行贯通性的分析和研究,摈弃其糟粕,汲取其精华,使之成为面向新世纪、构建具有中国特色领导科学基本理论体系的有机内容。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当前,特别要针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深刻变革中提出的实际领导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领导基本理论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并力求获得重大突破。要把“知识领导理论”、“信息领导理论”、“数学领导理论”、“网络领导理论”、“虚拟领导理论”及“法治领导理论”等作为重点课题,集中专门力量进行攻关,为面向新世纪、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领导科学基本理论体系不断提供新材料。
二、面向新世纪,大胆进行领导科学研究方法的更新,在领导科学研究方法的哲学原则、分析角度和操作手段等层面上进行深入研究,并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予以反复检验,以建立适应新世纪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领导科学研究方法论体系。领导科学研究方法的单
一、呆板、滞后已成为制约我国领导科学学科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对此,我们认为目前亟待开展以下研究:首先,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马克思主义领导研究和领导分析的基本方法。其次,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总体原则的指导下,对现代领导科学研究,特别是西方领导科学研究的一系列新兴研究方法的哲学背景、内在逻辑、分析对象、基本内容等进行认真地分析和研究,鉴别它们对于我国领导科学研究的适用程度。与此同时,应该广泛地运用这些方法对实际领导现象和问题展开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反复检验这些方法的科学性、适用性和有效性,进而提炼出科学的、适用的、有效的领导科学研究的系列方法。再次,充分关注当代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总体方法和各学科、各领域研究方法的发展,并尝试把这些研究方法引进领导科学研究领域。通过上述努力,创造和形成适应新世纪要求、具有中国特色的领导科学研究方法论体系。目前,应大胆地引进政治学、经济学、信息学、心理学、法学、数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特别应提倡开展领导科学的实验研究和实证研究。在对这些研究方法进行深入分析、研究、验证的同时,运用这些方法开展对领导现象和问题的研究,拓宽我国领导科学研究的视野和范围,加大领导科学跨学科研究和综合性研究的力度,促进领导科学之新兴学科、交
叉学科和边缘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三、面向新世纪,积极参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在准确把握和选择这一进程中的重大课题的基础上展开研究,从而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发挥重要作用。这是领导科学在迈向新世纪的进程中,不断获得和保持强大生命力及前进动力的根本所在。因此,领导科学的研究必须贯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基本方针。就目前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和要求来看,领导科学重大课题的选择和研究应考虑以下一些原则:一是紧紧围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跨世纪宏伟战略目标来进行和展开,特别是必须紧紧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发展这个重点和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选题。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观念、领导方式的转变和新的领导运行机制的建立等。二是应该特别关注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跨世界发展的独特性,考虑在这些独特性方面,选择和确定领导科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从而形成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广泛的和深远影响的研究成果。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和完善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进程中的领导问题;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过程中的领导问题等。三是研究课题的选择应该紧密结合领导工作实践。这种结合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它应该与党和政府的各类决策(包括战略决策、制度决策、政策决策等)和各级决策(如中央、地方以及基层决策)紧密结合;另一方面,它应该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紧密结
——教师专业化的班主任视角 王宝祥
我们已经迈进了21世纪,中国的教育改革进入了以加强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阶段。教师队伍的建设是素质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班主任是教师队伍中的骨干力量,班主任队伍的素质如何,时候,需要教师给以正确的引导。如果教师也糊里糊涂或另存别想,正确引导就根本谈不上了。目前,国际上的政治格局发生很大的变化,国内也会发生这样那样的社会变化。教师如果没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对学生的教育就会发生偏差。有的教师认为,讲政治是党组织的事,是党员的事,与普通教师没什么关系。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每一个教师都承担着全面育人的责任,都要对学生的发展方向负责,当然包括学生的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的成败。因此,研究面向21世纪的班主任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是一种具有时代特点的社会角色,而班主任又是教师中的一种特殊角色。因此,在研究教师专业化的命题时,不能忽视研究班主任素质的视角,必须从两种角色的融合中进行探索。我们认为,教师专业化前提下的班主任素质应该有一个完善的合理的结构。这个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层面:高尚优良的人格;不断完善的知识结构;不断完善的能力结构;良好的身体素质。
一、高尚优良的人格
人格,按照心理学的解释为:人格,也称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学大词典》)按照伦理学的解释为:个人的道德品质。(《现代汉语词典》)我们这里所说的人格,是二者的融合,既有个性心理品质的含义,又有道德品质的含义。“高尚”,是指道德品质而言的,“优良”,是指心理品质而言的。这样理解,适宜于表述现实社会中人的人格素质。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经说过:教育的作用是按一定的社会形式,培养一定的人格,为一定的社会服务。可见,教育者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人格,而这“人格”必须符合社会的需要。前俄罗斯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则说:“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教师的人格是学生人格发展的最重要影响源之一。人格是人的素质的核心,教师的人格是教师素质的核心。人格不是抽象的概念,是现实社会中人格现实的反映,即具有时代性,又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我们认为,教师(包括班主任,下同)的人格应该包含六个层面的因素,即:良好的政治品质;正确的适应时代发展的思想观念;良好的社会公德;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家庭美德;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这样的人格素质,符合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和教育改革深入的需要,也符合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也符合作为主体的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良好的政治品质。教师、班主任不是政工干部,但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和平常与学生的接触中肯定会给学生一定的政治影响。教师、班主任与中国主流社会的融合程度,即对中国共产党的态度,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对国家方针政策的理解和态度会给学生以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当学生对一些政治、方针、政策产生疑问或糊涂认识的政治方向,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社会角色地位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政治品质。
正确的适应时代发展的思想观念。思想观念与政治品质有联系,但又不是一回事。思想观念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它涉及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不同时代的思想观念有很大的不同,同一时代的不同的人思想观念也可能有很大的不同,教师也不例外。作为以育人为己任的教师应该具有一个时代的先进的思想观念,而且,应该具有一定的超前性、预见性,因为教育是未来的事业,今天的教育,明天的人才。正确的思想观念贯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以积极的深刻的影响。当前,最重要的思想观念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竞争与合作,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义利观、金钱观、消费观,集体主义观念,爱国主义观念,劳动观念,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等等。正确的思想观念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需要学习、需要思考,需要联系实际进行认真的反复的辨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所以,教师、班主任要树立正确的适应时代的思想观念必须下一番功夫,不能蜻蜓点水,特别是一些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的教师,更要下一番苦功夫。良好的社会公德。社会公德亦称“公德”或“公共生活规则”,是全体公民公认并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遵守公共道德是全体公民的共同义务,包括遵守公共秩序以及诚实正直、文明礼貌、团结友爱、讲究卫生、爱护公物等规范。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成为遵守社会公德的模范,给学生做出表率。如果教师的公德水平不高,不但学生不佩服,还会给学生以不良的影响。古今中外的名师,都是遵守社会公德的楷模,今天的优秀教师也不例外。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组织者、教育者,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最多,班主任的社会公德水平,包括认识、态度、行为,经常会表现出来,给学生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广大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把公德修养作为提升自己人格水平的重要内容,随时随地严格要求自己,谨言慎行。班主任应成为实践“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的模范,要研习、思考社会公德规范的内容,作为检点自己的参照和引导、教育学生的参照。
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不同,是指从事一定职业所需要具备的道德意识和行为规范。不同职业的职业道德有所不同,其共同要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于职责、精于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团结协作等。作为教师,作为班主任,就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服务;要以身立教、以德立教,注重以人育人;要力求精深地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要善于与学生、与其他教师、与学生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指他所掌握的各种知识的组合。每个人都有知识,但每个人的知识多少不相同,结构不相同。有的人知识多,有的人知识少;有的人知识结构合理,有的人知识结构不合理;有的人知识结构完善,有的人知识结构不完善。知识的多少,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完善,都会在工作水平、生活方式中反映出来。每个人从事的工作不同,专业不同,所需要的知识和知识结构也不尽相同。班主任,首先是一个教师,他应该具备教师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教师的知识和知识结构既有普遍性的要以贯彻教育方针、执行各项教育法规为己任。1997年9月1日原国家教委和全国教育总工会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现时代的教师职业道德做了明确而具体的规定,是我们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指导文件。
良好的家庭美德。教师、班主任的人格修养,包括家庭美德。任何一个人,他在家庭中缺乏道德修养,不能尊重家人,关爱家人,孝敬长辈,肯定不会有良好的家庭人际关系,他的人格就有严格的缺陷,这种缺陷必然会反映到他的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中去。对于教师、班主任来说,他的家庭美德就更为重要。一个在家庭中道德水平底下,人际关系不和谐的教师,在学校里不可能尊重其他教师、尊重领导、尊重学生,不可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就不可能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良好的效果。担任班主任,如果自身的家庭道德不良,不可能带动班级创造良好的心理氛围,会直接影响班级活动的顺利开展,影响班集体的建设。许多优秀的教师、优秀的班主任,不但教育教学工作做得好,也是家庭美德的模范。他们以全面的人格力量影响着自己的学生和周围的人。
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今天的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这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体发展的需要。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的个性心理品质,是影响学生良好个性形成的重要因素。教师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包含丰富的内容,主要有:优良的意志品质,广泛的兴趣爱好,一定的特长,良好的工作情绪和工作态度,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创造性素质等。教师都是成年人,个性心理品质是基本定型了的,但可以在全面提高修养的同时,不断完善和优化自身的个性。这对于中青年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没有良好个性心理品质的教师是不能完成素质教育任务的。
以上6个层面,是教师、班主任人格的基本内涵。如果我们从更深的层次上研究,决定教师人格的基础是什么呢?是教师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教师要全面提高自身的人格素养,必须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价值观入手。
二、不断完善的知识结构
要求,又有特殊性的要求,每位教师所教的学科不同,其知识和知识结构也不相同。班主任又是教育领域里具有特殊性的角色,因此,作为班主任的教师,有他应该具备的知识和知识结构。下面,我们对班主任教师的知识和知识结构进行探讨。比较完善的基础科学文化知识。这里所指的是有关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相当于从小学到大学所学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现在的教师,大多数是高等师范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的,基础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应该比较高。但是,相当数量的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偏科现象,个别教师的偏科还可能比较严重。从教师的角色要求,这是一种缺陷。虽然一位教师只教一门课程或两门课程,即使他的专业课学得较好,如果没有广博的基础科学文化知识,他的授课质量也会受到影响。比如说,一位教师语文的功底欠佳,教什么课程都会存在理解和表达的问题。而且,学生向老师求教,未必都是所教学科的问题。如果教师经常不能给以圆满的回答,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就会受到影响。作为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更多,要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这方面的问题就更加突出。
专业知识群。这里指教师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专业知识。我们提出“专业知识群”的概念,是强调教师必备专业知识的广泛性。专业知识水平如何,是一位教师能否承担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条件之一。教师掌握专业知识,有一个广博与精深的问题。现时代,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更新特别快,教育教学理论也发展得很快,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有的教师,走上工作岗位以后,以为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完全够用了,或者由于工作太忙,忽视了学习新的东西,肯定会影响教育教学工作。我们处在信息时代,我们的学生会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新的知识,这对教师是一种挑战。现在,教育领导部门对教师的继续教育抓得很紧,目的就是为了能使教师的知识水平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学生的需要,满足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作为教师,要不断自觉地“充电”。
边缘学科知识和新学科知识。边缘学科知识,指两门(或两门以上)相关的学科知识互相融合所产生的新的学科知识,如教育心理学;新学科知识,是过去没有、近年来新出现的学科知识,如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思维科学等。边缘学科知识和
新学科知识很多,教师不可能都学习、都掌握,那不必要,也不可能,只要求教师学习与自身的专业工作相关的那部分。比如,从学科教学的角度出发,教语文的,应该学习“语文教学心理学”知识;教数学的,应该学习“数学教学心理学”知识,等等。所有的教师,都应该学习社会心理学、品德发展心理学、思维科学、思维发展心理学、“三论”、多元智能论、情商理论等。至于班主任,也有不少应该学习的知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班主任工作研究的发展很快,陆续出现了新的理论、新的知识,既有边缘学科知识,也有新学科知识。如:班主任工作学,班级社会学,班级激励论,学习与信息能力。这是一个教师的基础能力。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时代的发展,给每一个人提出了终身学习的任务。教师是培养人才的人,如果自身没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是不能胜任教师工作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学习能力实质上就是信息能力,教师要有对信息的敏感性,要善于吸收信息,鉴别信息,使用信息。教师要把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作为学习的主要目的。教师本来是具备一定学习能力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能力要不断提高。现在,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单纯班主任工作心理学等。应该指出,教育领域新出现的理论和知识,有的尚未定型,但是已经具备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从完善自身的素质和提高工作水平的需要出发,都必须学习。
最新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信息。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高新技术时代,社会科学迅速发展的时代,每天都有新的科学技术信息和社会科学信息通过各种媒体传播出来。尽可能地了解这方面的信息,对于教师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是非常必要的的。教师和学生生活在同一时代,每天会通过不同渠道接触这些信息,如果教师缺乏吸收信息的自觉性,就会在信息吞吐量上落后于学生,就会产生信息落差,影响与学生的沟通,影响教育教学内容的充实,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最终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应用,这方面的挑战越来越激烈。许多先进的教师意识到吸收新信息的紧迫性,积极拓宽信息源,采取各种措施丰富自己的信息储备,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就有了新的促进因素。也有一些教师,缺乏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许多新的东西不知道,往往在学生面前捉襟见肘。这种现象必须改变。
以上我们阐述了二十一世纪初叶教师的知识结构,对于班主任来讲,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比起其他教师来更为紧迫。因此,所有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把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作为重要的任务,要在分析自己知识结构优势与不足的基础上,制定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计划和措施,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胜任教师角色的知识分子。
三、不断完善的能力结构
对于一个人来说,知识和能力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知识是头脑里的信息资源储备,能力是利用自身的智能资源(是内在的潜能)和信息资源进行实际工作的本领。知识和能力有密切的关系,知识丰富而且知识结构好的人为能力发展创造了一种条件,而能力强的人可以更快更好地丰富自己的知识。教师的能力,主要体现了教育教学工作上。根据文献研究和实际调查,二十一世纪初叶的教师应该形成和不断完善以下各种能力:
追求“数量型”转变到追求“数量+结构型”;
2、由“勤奋型”转变到“勤奋+方法型”;
3、由“封闭型”转变到“封闭+开放型”;
4、由“慢速型”转变到“慢速+快速型”;
5、由“吸收型”转变到“吸收+释放型”;
6、由“手工型”转变到“手工+机械型”;
7、由“继承型”转变到“继承+创新型”;
8、由“竞争型”转变到“竞争+合作型”。这些变化都要求有新的学习能力,教师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必须在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上下功夫。
研究学生的能力。研究学生的能力也是教师的基础能力。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不了解教育对象的现状、发展经历以及个性情况,教师的教育教学就没有针对性,必然陷入盲目性。教育界历来提倡研究学生,强调“备课要备学生”,然而过去研究学生的内容,往往偏重于学习状况,对于其他方面研究不够。现在,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对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研究学生就要研究学生的全面情况,包括德智体、个性、家庭教育等各方面。既要研究学生群体,又要研究学生个体;既要研究现实的情况,又要研究发展的情况;既要研究在学校的表现,又有研究在家庭和社区的表现。从班主任工作出发,研究学生尤其要具体、深入,这对于做好班主任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应该强调,尊重学生是研究学生的前提,为了研究学生,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深入学生,跟学生沟通,做学生的朋友。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优秀班主任都具有很强的研究学生的能力。班主任如果不善于研究学生,“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可能做好班主任工作的。
现代教学能力。1997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对教师明确提出了“严谨治学”的要求。一位教师教学水平如何,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一种反映。广大班主任都有一种共识——做好班主任工作,必须能教一手好课。教不好课,在学生心目中没有威信,学生很难服从教育。现代教学能力,要求教师要以现代教学思想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现在,全国都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的大纲,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学方法,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掌握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要广泛收集与教学相关的信息,备课有广博的知识背景,要善于设计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发展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素质。要善于使用现代教学工具,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自己能够制作优良的教学课件。要善于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学习他人的先进教学经验,形成优良的课堂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现代德育能力。德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以德育人是大根本。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教育界提出了“全员德育,全程德育”的口号,强调所有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重视这种发展中的现实,认真分析自己的实际情况,扬长补短,合理安排时间,加强意志品质的锻炼,不断提高自我调适能力。
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21世纪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素质之一。没有创新能力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能力是创造性素质在能力方面的表现,而创造性素质有一个完整的结构,它应该包括创造性价值观、创造性个性品质、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能力等各个层面的素质。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的全部的教育教学工作过程都渗透着德育。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现代德育能力的前提是现代德育意识和对德育规律的把握。教师必须确立大德育观,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中思考德育。要充分认识德育对于学生发展的导向、动力、保证作用。要认真学习“中学德育大纲”、“小学德育纲要”、“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等现代德育文献,班主任还要学习“班主任工作条例”。要从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要善于利用多种德育途径,把传统德育途径和现代德育途径结合起来,例如,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德育实践基地、德育网络等。要克服德育工作中的形而上学,注重德育实效。特别指出,教师要以自己崇高的道德风貌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班主任的德育能力,还包括创建班级集体的能力,开展丰富多彩教育活动的能力,转化后进生的能力,指导家庭教育的能力等.教育科学研究能力。新时期的教师和班主任,必须具备教育科学研究能力。广大教师的奉献精神是可嘉的,但是光靠奉献精神是不能搞好教育工作的,必须走“奉献+科研”之路,向教育科学要质量、要效益。必须确立教育科学意识,学习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知识,在研究实践中掌握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从教学的角度看,要不断提高教学研究的能力;从班主任工作的角度看,要不断提高德育和班主任工作的研究能力。教育科学研究,即不是高不可攀,也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高水平的过程。现在有些教师急于求成,急于写论文,没有科学的研究过程,不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往往事倍功半。因此,当前加强教育科学研究的培训是非常必要的。应该引起教育部门的领导和学校校长的重视。自我调适能力。这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时代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深入,使教师和班主任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挑战,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一个自我调适能力低弱的人,很难应对这些挑战和压力。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许多地区的教育部门在教师中实行全员聘任制,末位淘汰制,结构工资制,竞争上岗制,而且开始面向社会招聘教师。对教师的学历要求,能力要求,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教师既要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又要完成自身的继续教育任务,紧张繁忙自不待言,心理压力也是很重的。广大家长望子成才心切,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好的教师和好的班主任。教师和班主任必须
创新能力应该从不同角度提高自身的创造性素质,要有意识地在班主任工作中发挥创造性,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要学习和研究关于如何提高人的创造性素质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具有创造能力的优秀班主任的经验,总结自己的理性认识和实践经验,使自身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四、良好的身体素质(略)
以上我们从几个主要方面论述了在教师专业化前提下班主任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这是我们在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归纳出来的。我们认为,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学校领导要提高班主任队伍的整体素质,必须有一个班主任基本素质结构和内容的参照;每一位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以必须有一个班主任基本素质结构和内容的参照;研究班主任的素质现状,制定提高班主任队伍素质的计划,也必须有这样的参照。我们撰写这篇论文的目的正在于此。不科学之处,不完善之处,希望教育理论工作者、广大班主任教师给以指正,加以补充。
主要参考文献:
1、《班主任工作全书》王宝祥等主编,专利文献出版社1997年9月第一版
2、《论教师素质》温寒江主编,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6月第一版
3、《教师职业道德的建构与修养》王宝祥主编,中国和平出版社,2000年年3月第一版
4、《新时期中学班主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梁为楫主编,奥林匹克出版社,1996年9月第一版
5、《教师专业化:提升教师职业品位的分水岭》陈晓力,《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2期
6、《教师专业化建设——一个影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课题——中国教育学会第15次学术讨论会综述》连秀云,《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第2期
7、《新世纪教师专业能力与教育行动研究》范诗武,《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第5期
一
在世纪的转折点上,我们都关注着如何为新世纪的政治学定位,思索着面向21世纪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方向和主题。为此我们首先需要问:政治学是怎样一门学科?它能够做什么?
政治学是一门与社会政治生活紧密关联的学科。它不是书斋中的智慧游戏,也不是纯粹的求知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政治学研究就是政治的一部分。所以美国政治学说史专家乔治?萨拜因正确地把政治理论家称为“超级政治家”。①从历史上看,政治学的主题总是时代要求的产物。当一个政治文化辉煌的时代即将逝去时,政治学家总结了这个时代,为后世留下不朽的理论遗产。在新旧时代转换的变革关头,政治学家们把握着时代的主旋律,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以他们的理论指导了一个时代。当一个新时代即将到来时,政治学家们体察到时代的深层脉动,以其理论准备着一个时代。政治学随时代的要求而转换着主题,政治学的研究因为和入政治生活的主旋律才显示出其价值和生命力。
在上个世纪的转折点上,以康粱为代表的维新派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主派清醒地认识到了世界历史的潮流,把握住了中国政治变革的趋向。中国传统政治学向现代政治学的根本转变是从他们开始的。今天,世纪的转折点与时代的转折点又不期而遇,我国的政治发展进入了特殊的历史转型时期。在我们这一代政治学者的心头,需要有沉重的历史责任感和光荣的历史使命感。我们需要严肃地思考,时代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是什么?我们如何把握政治学的发展方向和主题,从而开创政治学发展的全新时代?
二
改革开放以来,以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为基本驱动力,以对外开放为催化剂,带来我国政治结构和政治文化的`解构与变迁。九届人大又开始迈出了重要一步,改革与计划经济相耦合的政府体制,建立与初步形成的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模式。我国经济改革的大势已经不可逆转,它将指向成熟的市场经济。按一般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发展与民主化有着正相关的联系。大体上,发展中国家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000D3000美元,就初步具备了向民主政治体制过渡的条件,公民文化开始生成。②人均收入在3000D6000美元间,就具备了建立法治社会和民主制度的社会经济基础,同时公民文化也趋于发育成熟。瞩望21世纪初到中叶,我国的经济发展将进入这个时期。也就是说,构建健全的民主制度,培育成熟的公民文化,是今后数十年我国政治发展的方向和目标,也是我国政治学研究的主题。
21世纪是全球化时代,它要求我们用全球化的新思维来把握时代的脉动。应该看到,亨廷顿所称的当代世界“第三次民主化浪潮”已经给我们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自1974年起,这股民主化浪潮从欧洲南端涌起,葡萄牙、西班牙和希腊这三个资本主义欧洲最后的权威主义政权垮台。70年代末,民主化浪潮漫延到拉丁美洲,一个接一个的军人政权还政于民。到80年代末,这片大陆已经基本实现了民主化。80年代中期,民主化浪潮涌入亚洲,菲律宾、韩国等权威主义国家实现了向民主的过渡。80年代末90年代初,它又迅速席卷了前苏联和东欧地区,使这些国家相继走上了西方式的议会民主道路。与此同时,敌视西方文化的“中东D伊斯兰教”世界也开始受到民主化浪潮的强劲冲击,多数国家进行了自由化或半民主化改革。进入90年代,多党民主风潮登陆黑非洲,一党制政体或军人政权兵败如山倒,仅在二、三年间,绝大多数黑非洲国家转向了多党民主。除了由权威主义向民主政体的转变外,还有许多权威主义政权实行了民主化的改革,或松动了权威主义的统治。有的国家处于强大的民主运动与权威主义政权的紧张对峙之中。
这股强劲的民主化浪潮的影响遍及全球。从文化类型上看,它涵盖了各种文化:基督教文化、儒教文化、伊比利亚文化、伊斯兰教文化、黑非洲文化等无一例外;从经济发展水平上看,它既包括了作为超级大国的前苏联,实现了经
1. 地域性与时代性的文化构筑
在中国建筑的主流层次实践中, 建筑大师崔愷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其“本土设计”理论获得多方面多角度的阐释过程中, 他提出了建筑与自然环境、历史环境以及建筑师社会角色的整合性思考, 这使得建筑师更加注重对城市资源与信息进行收集与分析, 并在现实局限的前提下做出必然的决定。2002年水关长城三号别墅 (图1) 所展现出来的是建筑师对建筑回归自然的开放性手法;2005年北京德胜尚城的办公街区设计, 以延续与尊重城市历史文脉而塑造出了旧与新的混合体。
图片来源:https://www.google.com/
图片来源:https://www.google.com/
崔愷提倡建筑关注现实生活的命题使得建筑创作在社会和文化不同层面上得以切入, 扩宽了地域性的广度和深度。不张扬但并不排斥个性化表达的理念, 在2006年设计的四川凉山民族文化艺术中心 (图2) 的设计中充分体现出来。抽象的几何体量与原生态的当地文化特色完美融合起来, 使人既具有了现代的建筑技术美学感受, 又传达了地域文脉所散发出来的神秘和热情。
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提出的“两观三性”理论, 是中国建筑师针对本土文化回归的集中表现。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和谐观念主要体现在对自然和社会的适应, 并形成鲜明的形态特征。中国传统都城注重相天法地, 因地制宜的选址。城市采用方形圈层结构、井字形纵横道路体系, 形成南北轴线明确、中心突出、肌理清晰的棋盘式布局。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东方之冠的设计中, 何敬堂把中国文明的特有潜质与现代建筑技术和环境理念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既有地域文明的隐喻象征, 也做到了文化与技术的和谐共生。
2. 地域性与类型学的结合
中南地区的建筑师代表魏春雨教授在对“类型学”、“现象学”做了大量系统而深入研究后, 提出了中南地域建筑风格的设计主张。在2010年建成的张家界博物馆中 (图3) , 魏春雨以张家界地域崇山峻岭为设计类型本体, 将建筑与周围的山峦融为一体, 功能之间分界出一条夹缝, 给人一种峡谷幽冥的人文隐喻。魏春雨在长期建筑实践中逐渐形成了成熟的空间转换规则, 并对建筑场所精神的特质上进行“虚”与“空”的探索, 设计思维从建筑的复合界面层次过渡到大体量建筑群体群构的象征性秩序。2004年建成的湖南大学法学院和建筑系馆系列建筑组群反映了这一设计思想的表征。在该建筑中, 10784.7平方米的法学院和5040.0平方米的建筑系馆 (由学工部大楼改建) 所组成的教学空间集合体量在校园中充分汲取书卷气质, 抛弃了细琐的装饰和无意义的拼贴, 外型上以巨大夸张的尺度构件, 简洁利落的梁板柱碰撞, 彰显文法学科的人文情怀, 和骨感雄壮的结构逻辑。建筑系馆的设计手法则以削切模型的手法作减法, 挖出了大小不一的巨大空洞空间, 把空间处理上升到一种“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的哲学隐喻情结。
图片来源:https://www.google.com/
图片来源:https://www.google.com/
图片来源:https://www.google.com/
3. 本土文化空间与实验性的文体转译
在当代建筑师中, 王澍用中国传统文化语言述说空间情怀并取得了很好的学术实践成果。2012年获得普利茨克奖的王澍, 是以“文人”自居的建筑师, 他自我定位的双重身份也注定了其作品有着双重的建筑性格。正如弗兰普顿教授所提出的“批判的地域主义”建筑具有的特质一样, 王澍的“瓦园”保持了中国文人造园的清奇博大的手法与气度, 又是在现代建筑场所片段和空间转移的语法尺度下建造完成的。在威尼斯面海背城的园林基地上, 王澍以64000片旧城遗存下来的建筑材料——青瓦, 塑造出了中国传统的园林记忆。之所以称其为“园林记忆”是因为它带有模糊性, 并没有全景再现;但是“瓦园”确实保持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可观、可游、可眺的文化气质和文人情感。在表皮材料的选择上, 王澍钟情对江南传统青砖青瓦的驾驭, 也使得建筑作品获得了一个在本土环境中生长发展的契机。
作为文化人物的建筑师应该保持的对艺术领域的广泛涉猎同样印证到王澍在杭州的中国美院象山校区教学建筑中 (图4) 。处处皆可入画的指导思想, 建筑师把现代建筑技术和功能空间与山水背景巧妙地融为一炉, 体现出中国水墨画一般的图底变换。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 统一的标准所造成的巨大的制造力量对地域的差异性无疑构成了威胁, 目前以王澍为代表的中国“工坊”制建筑师们, 积极地捍卫文化个性差异, 如其所说:“业余的建筑不是反文化的建筑, 因为它意识到它最终不能置身于文化之外。”。
在中国欠发达地区的建筑界, 刘家琨作为建筑师兼作家, 有着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思路。丰富的阅历和对地域建造技术的持续关注, 刘家琨倡导了富有西南特色的“低技”建造原则和文学性的叙事逻辑设计方法。2001年在成都建成的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体现了建筑师尊重现实坚持本土化策略的设计理念。建筑运用了双层墙体结构, 一方面解决了内层砌筑墙体可以消弭管线拆改带来的扰动, 另一方面, 以页岩砖和清水混凝土混搭做出的粗糙外皮与竹林掩映成趣。淳朴地仪式表达和文学叙述, 加上土生土长的建造工艺, 完全适应了经济相对落后但文化底蕴深厚的成都平原的环境。
图片来源:https://www.google.com/
图片来源:https://www.google.com/
2008年四川震后, 刘家琨发明了再生砖并和众多建筑师投入到救灾重建的建筑实践中, 再生砖作为一种取自地震废墟, 稍事加工便可付诸使用的建筑材料解决了当时的灾后建筑材料短缺问题, 也表现出了当代中国建筑师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和建筑在社会公益层面上的人文复苏, 不再扮演权力经济的执行工具。2009年, 刘家琨以再生砖为材料设计了地震灾区一个小女孩的纪念馆 (图5) 并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展出。纪念馆以极简主义的帐篷造型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建筑师的人文情怀。
4. 关注文化建构的可持续性
张永和作为海外留学归国建筑师的典范, 在注重本土文化与当代世界先进建筑潮流结合上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从1998年的“山语间”别墅中, 我们可以读到其试探性的土洋结合实验。2002年, 张永和完成了“长城脚下的公社”建筑群的一分子——“二分宅” (图6) , 这是张氏吸取北方传统民居的空间精华手法达到了成熟作品之一。中国民居的合院品质被转译成了两个不完整房子之间的虚空, 在建筑材料的处理上也回归到了石头基础, 夯土墙体, 木制屋架的传统建筑构成, 以朴实的传统建筑本体去回应对本土化、地域化的文化诉求, 并关注了建筑本身的可降解性、可回收性、可持续性。2004年建成的北京柿子林会所是张永和的又一次对地域文化的批判超越。这座4800平方米规模的私人会所被建筑师设计成了文化对话的装置, 原来自然环境中生长的柿子树被很好的保留, 九个单元组成了整个建筑群体, 利用不同的镜框去截取自然的景色纳入室内, 屋顶的倾斜则随机而富于环境逻辑, 是对中国传统坡屋顶的批判性诠释, 并通过外层粗糙的表皮质感主动地对传统文化进行追忆和找寻。在当代中国, 很多建筑师关注农村欠发达地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能量的发掘与创新。李晓东的丽江玉湖完小 (图7) 在反思了古村落建筑价值后, 衍生出保护本土、非关形式本身的操作模式, 注重手工化的建筑细节的细致美学与当地的建材很好的融合, 彰显了现代的原始唯美论。
5. 结语
建筑文化具有地域性, 各个国家、地域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 但这绝不意味着各种文化差异会逐渐消失, 相反, 不仅文化上的多样性会长期存在, 而且还将继续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同时, 文化的多样性也不能成为保护落后文化, 拒绝先进文化的理由。批判地域文化不是简单地“修复旧有”, 而是在文化全球化态势下融合与创新。
在当代多元化的建筑思潮浸润下, 中国建筑界呈现出的不单是对先进技术形式上的追求和模仿, 更多的建筑师本着社会和文化传承责任对本土文明给予更多更深层的关注。如马清运对农村生活环境的参与和积极调整, 以期改变农村的生态与建筑表皮。王路则关注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新乡土主义探索。都市实践从城市与公共景观的融合为基础策略, 反映城市建筑关注历史、文化与现实条件所衍生出来的潜在模式, 并在此过程中关注中低收入群体的社会问题。进入新世纪以来, 中国建筑界越来越理性的面对“地域性”和“批判地域主义”的科学思维, 逐渐摒弃了“民族性”的浅层次拷贝。这一历史潮流的转向不是源于学术界名词的更新升级, 而是积年累月对传统建筑文化复兴批判的反思产物。因此, 中国当代批判地域主义必须超越传统复兴的肤浅造作, 做到地域性和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 才能真正推动地域建筑文化和建筑教育的进步。
摘要:本文针对建筑界进入21世纪后的十年间, 建筑师作品的本土化进行了思想性的剖析, 结合他们有代表性的作品加以分类, 阐释了当代中国继承和学习国外现代主义建筑文化及其以后的思想潮流之后, 中国建筑师的理性回归之路。
关键词:本土化,转译,建构
参考文献
[1] .K.弗兰普顿《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原山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第392页K.Frampton, Modern Architecture, a critical history, Thames and Hadson, 1992, P327
[2] .《北京宪章》, 国际建筑师协会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 1999.06
[3] .20中国当代青年建筑师黄元绍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论文提要
本文把国内电影美学的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提出问题阶段、理论准备阶段和框架建设阶段。从80年开始为提出问题阶段,从84年开始为理论准备阶段,从93年开始为框架建设阶段。本文认为,由于有了前两个阶段,我们完全有理由、有条件立即开始电影美学理论框架的建设工作。这不仅是国内电影美学研究进程的一种期待和指向,而且也是中国电影对于中国电影理论的一种期待。
评定一个学科的发展程度,大致上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考察:学科界定是否清晰、方法论基础是否扎实和理论框架是否稳定。考察国内电影美学研究的状况,也应当如此。在这里,学科界定往往成为一件十分关键的事情。学科界定不明,一切都无法进行。电影美学思想不能与电影美学划等号。这一点已为国内电影理论研究的历史所证实,亦应为深入的学理探讨所明辨。
确立(或界定)一个学科,实际上就是提出一个问题。美国学者霍兰德提到:“事实上,现代物理学家--不妨说,现代科学家--已经不再将大自然想象为独立于观察者而运行的一架机器。相反是我们就大自然提出的问题决定我们将在大自然中发现什么。(重点号为笔者所加)物理学家的这一态度,即承认观测者的作用,已经弥漫于整个二十世纪的知识界。”从回顾和展望国内电影美学研究的角度,电影美学问题的提出确实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根据上述考虑,我把国内电影美学的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提出问题阶段、理论准备阶段和框架建设阶段。
提出问题阶段
无论是在世界范围内,还是仅就国内而言,电影美学研究的历史都可以说是相当短暂的。钟惦曾说过:“电影之有理论始于20年代,电影之有美学则是从50年代开始,大体上是从1957年左右开始的。”郑雪来也有类似的说法:“至于电影美学成为一个学科,时间当然要晚些。二、三十年代,对于电影美学若干问题有过一些研究和争论,但主要是集中在五、六十年代之后。”他们所说,都是世界范围内的情况,但不知有何所本。至于国内,钟惦这样说:“在中国,首先把电影美学的研究问题提出来,并认真把它当作一件事情来办的,不是电影家自己的组织,也不是它的研究部门和刊物,而是《文艺研究》杂志编辑部。这事很足以说明大家注意的方面颇不一样。这不一样,也说明对这门科学的估计不一样。二十多年前,它竟然是被作为嘲弄的口实来提的!这既见之于当时的发言记录,又见之于当时出版的《中国电影》杂志。”钟惦接着说,“不管怎样,问题终于被提出来了(重点号为笔者所加),时间在一九八○年八月。”从那以后,中国有了一个以钟惦为首的电影美学活动小组,每个星期三开一次会。这样严格的活动,一直持续到1982年。这个小组的活动的一个成果是,出版了钟惦主编的两本电影美学论文集:《电影美学:1982》《电影美学:1984》。据说这个小组还要编写一本《电影美学概论》。由是,中国的电影美学研究有了一个隆重的开始。
国内电影美学的提出并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七○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上半期,中国电影界呈现出一派百废待兴的势头。与电影艺术家在电影语言手法上进行大胆探索的同时,理论探讨的课题一个接着一个紧锣密鼓般地出台。最先是电影与戏剧关系的探讨,接下来演变成电影与文学关系的探讨。还没有等到这些讨论有什么结论的时候,1982年电影观念的.讨论又开始了。时至1983年,中国电影界又发生了一次关于电影美学如何界定的争论。
按照我的观点,电影与戏剧关系的讨论主要还是一个电影艺术学的问题,不是一个纯粹的电影美学问题,但是与电影美学有关。
1979年初,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的教师白景晟写了一篇题为《丢掉戏剧拐杖》的文章,文章很短,但关系重大。文章从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的角度具体分析了电影与戏剧的差异,并且提出:“电影依靠戏剧迈出了自己的第一步,然而当电影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之后,它是否还要永远拄着戏剧这条拐棍走路呢?”,文中的结论是明确的:“是到了丢掉多年来依靠‘戏剧’的拐杖的时候了。让我们放开脚步,在电影创造的道路上大踏步行走吧。”该文的观点后来被认为是“新时期探讨电影艺术特性的先声”,“标志着新时期电影意识最初的觉醒”。作为对白景晟观点的一种呼应,在80年的一次电影导演会议上,钟惦提出了“电影与戏剧离婚”之说:“如果我们从战术上提出这个问题,打破场面调度和表演上的舞台积习,取消镜头作为前排观众在一个固定
本文探讨与研究的国内外教材和大纲主要涉及以下几种:
1)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New Hotline English《新热线英语》1998
2)美国海林出版社Making Connections《联想英语》1996
3)美国西蒙舒斯特国际出版公司Communicator《交际英语教程》1997
4)中国澳门地区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稿), 澳门教育暨青年司课程改革工作组1999
5 )人民教育出版社与英国朗文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合编《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材1996
国外的一些教材,如《新热线英语》、《联想英语》、《交际英语教程》以及中国澳门的中小学英语教学 大纲,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内容和形式上都趋向把语言和思维联系在一起,在培养学生语言技巧的同时 ,也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朝着培养既有智力又有社会能力的人的方向发展。2)语言学习不再是一个孤立体, 而是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以及文化知识的学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语言教学应全面开发学生的智力和 非智力因素,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包括学习能力、调查研究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活能力和合作能力。3)教材编排呈循环扩展形式, 语法结构以解决问题的方式呈现,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 ,鼓励学生自主地、创造性地学习。4 )课文主题内容和语言富有生活气息和时代感,场景丰富。5 )从初级 就开始写作训练,注重语音教学。6)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思考、活动、合作和联想来体验语言、生 活、学习和社会。7 )评价体系有多种形式,包括进度检测、自我评估、他人评估、教师反馈以及发展评价等 。
国内目前使用的教材与过去相比,内容和形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如《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新教材 较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课文形式活泼多样,教学方法的指导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学生和教师普遍认为,使用 这套教材后,学生的听说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有明显提高。同时,该教材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但该套教材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课文内容不真实;语言不自然;缺乏文化背景知识介绍; 题材和体裁变化小;练习形式单调;学生所学知识无扩展余地和挑战性;缺乏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语法知 识编排零乱等。新的课程应进一步解决好语言知识的系统性与语言交际能力之间的关系,克服传统英语教学的 狭隘性和形式主义,强调少年儿童身体和感情的发展,重视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参与生活体验和独立思 考。
6.课程改革的思路
1)指导思想
义务教育要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练好语言基本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语 言运用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一定的自学能力。在九年义务教育中,外语教育的基本目标是使学生 掌握外语的语音、语法、词汇等基本知识,获得听说读写和初步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同时,让学生了解目标语国家的文化习俗, 在学习中保持饱满的学习情趣,展现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精神面貌,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 基础。
以此为前提,外语学科的素质教育应以外语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语言基本知识、语言基本技能(听说读写 四个基本技能)和学习的能力共同构成外语能力的基础。其中学习能力不仅包括认知能力,即认识、记忆、想 象、比较、分析、归纳等,还包括元认知能力,即监控、调整和自我评价学习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学习的 能力。另外,外语能力的形成还受到文化素养、思维品质和情感三个因素的影响。文化素养包括中外文化知识 、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对文化差异的理解等;思维品质主要指逻辑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思辨能力等; 情感因素主要指态度、动机、性格、意志、自信心等。所有这些对于外语能力的形成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这 几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统一体。外语学科素质教育各组成部分的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附图{图}
由此可见,外语教育不是一个仅涉及学习一定的语法、记忆一定量的词汇的简单问题。外语教育应该是对 全人的教育。它要在注重学习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发展其思维品质;教学 中要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给学生自我探索和自我实践的机会、时间和空间;加强对学生学习能 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快乐、积极向上和自信的环境中学习外语,从而形成一定的外语运用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应该体现素质教育的全部内容,应把外语能力的培养作为外语学科素质教育的目标,对形成 外语能力的各因素提出明确的要求,力求其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而课堂教 学的主要途径是教师和教材,因此,教师的素质和教材的质量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因素。教师的培训、教 材的编写以及科学评估体系的建立都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2)制定新的课程标准的几个原则
①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要全面考虑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的衔接问题,以避免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 。
②新的课程要保证其基础性,要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培养学生发展的意识,要保证学生学会基本的学习内容和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
③新的课程要具有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特点,以适应不同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水平;要具有较大的可选择 性。不同地区对课程的要求可采取分步到位的办法。
④新的课程要具有时代特征,要反映学生周围的生活和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容,要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⑤新的课程标准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和认知发展的水平和特点;要与学生所学的学科知识建立有机的 联系。
⑥新的课程应注重开发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一个良好和真实的语言环境,为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 交际能力提供条件。
3)外语课程的主题内容
新课程的主题内容应
【面向21世纪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推荐阅读:
论21世纪中国战略05-26
21世纪的管理挑战有感05-28
21世纪管理面临的挑战07-07
《海洋-21世纪的希望》的优秀教案12-18
党旗飘扬在21世纪11-05
21世纪大学英语读写三05-31
21世纪经济发展大趋势10-21
科学管理理论在21世纪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