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概论自考简答论述

2024-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法学概论自考简答论述(精选4篇)

法学概论自考简答论述 篇1

1、法律的渊源主要有哪几种:

2、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性:

3、法律的本质:

4、法律的基本特征:

5、奴隶制法律具有的特点:

6、奴隶制法律和封建制法律的共同点:

7、资产阶级法律具有的特点:

8、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9、社会主义法律在经济方面的作用:

10、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

11、违法构成的要件包括:

12、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的概念及特征:

13、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关系:

14、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作用:

15、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6、为什么我国采取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17、简述我国处理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1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19、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有:

20、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大致可以概括为:

21、根据宪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区行使下列自治权:

22、两审终审的意义和目的?

23、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

24、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25、法人设立的条件:

26、民事法律行为的基本特征:

27、民事法律行为的实质要件:

28、代理的法律特征:

29、所有权的法律特征: 30、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

31、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

32、继承权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33、我国继承法所确定的处理遗产继承的基本原则有:

34、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35、犯罪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

36、成立紧急避险性能具备的条件:

37、犯罪预备犯必须具备的要件是:

38、犯罪未遂必须具备的要件是

39、构成共同犯罪的要件: 40、犯罪集团所具有的特征是:

41、刑罚具有的不同于其他强制方法的特征:

42、依刑法规定,适用减刑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43、依刑法规定,适用假释应符合的条件:

44、简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的内容:

45、公、检、法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现行犯采取强制措施的意义在于:

46、提起公诉应具备的三个条件:

47、简述民事诉讼法中的辩论原则:

48、简述民事诉讼法中的社会支持起诉原则:

49、先予执行应符合的范围:

50、人民法院裁定先予执行应符合的条件:

51、简述行政诉讼法中的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则:

52、简述行政诉讼法中的合法性审查原则:

53、简述行政诉讼法中的不适用调解原则:

54、简述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的不同 论述

1、党的政策与社会主义法律的关系: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3、我国选举制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性质表现在哪些原则上(普平两节无受利):

4、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社会主义性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5、怎样正确地行使权利,忠实地履行义务:

6、宪法实施的保障

法学概论简答

1、法律的渊源主要有哪几种:

A制定法。B判例法。C习惯法。D引证法。E宗教法。F国际惯例和国际条约。

2、法律产生的一般规律性:

A法律和国家同时产生,都是随着私有制阶级性的出现而出现。B由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制定法。C不断地从个别调整上升为一般调整。

D从权利、义务的合一到权利、义务的严格区分。

E从与法律与宗教、道德的浑然一体到法律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

3、法律的本质:

A法律最本质的属性是所体现的阶级意志性。法律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表现。

B法律中蕴含的统治阶级意志,是集中了的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不是统治阶级中个别集团、个别成员的意志,也不是统治阶级中每个成员意志的简单相加。

C通过法律形式获得集中表达的统治阶级意志,就是国家意志。D国家意志的内容如何,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4、法律的基本特征:

A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是特殊的行为规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法律的性质)。B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产生方式)。由国家制定和认可,是法律规范成立的两种不同方式。C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范(实现力量)。D法律是规定权利义务的规范。

E法律是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

5、奴隶制法律具有的特点:

A严格保卫奴隶主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B公开确认自由民之间的不平等。

C以十分残酷的惩罚措施维护奴隶主的政治统治。D保留许多原始社会规范的痕迹。

6、奴隶制法律和封建制法律的共同点: A都以私有制为基础,体现少数人的意志。B维护不平等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C都是野蛮、残酷的法律。

D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始社会痕迹。

7、资产阶级法律具有的特点: A宣布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B确认契约自由。

C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确认法制原则。

8、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法律与道德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现象。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

A存在的时间不同。法律只是阶级社会中的现象;道德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B调整的范围不同。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律广泛得多。法律所禁止一定是道德所谴责,道德所谴责,不都是法律所明文禁止的。

C实施方法不同。法律依靠强制力,道德依靠社会舆论及人们内心信念。D表现形式不同。法律通过国家机关的规范性文件,道德没有固定形式。

E在一国之中,法律体系只有一个,即一元的;道德体系是多元的,每个阶级都有自己的道德体系。

9、社会主义法律在经济方面的作用:

A消灭和改造旧的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B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推动和保障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1)确认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明确规定全民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发展多种经济成分,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2)确认以“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并为实现这一分配形式规定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办法。3)运用法律手段,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4)保护社会主义公有财产,使之不受任何人的侵犯。5)运用各种经济法规,加强和改进生产管理。

6)运用各种涉外经济法规,加速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

7)为经济体制改革提供法律依据,巩固和推广改革的成果,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0、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定的基本原则: A从实际出发。

1)完整地、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和法制建设的一般原理。2)能运用这些原理来分析、提出和解决立法工作中的种种问题。3)需要进行大量的、切实的调查研究,弄清我国的具体国情。4)应该认真研究我国历史和外国的一切对我国立法工作有用的东西。5)要恰如其分地掌握法律制定的时机,及时开呢法律的立、改、废的活动。

B群众路线与集中领导相结合。C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二级简答)

在制定法律时必须坚持原则性,否则,立法工作就会迷失方向。原则性是主要的、决定性的,灵活性是原则性的体现。

坚持原则性,首先就要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等原则,同时也要坚持立法的法定程序。

社会主义法律的灵活性包含两个要点:1)在制定法律的时候,对某一项原则规定,要考虑到实现的步骤和方式方法的多样性。2)既要保证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又要充分发挥各地方、各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D保持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和适时立、废、改相结合。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就不能轻率地予以变更。

保持法律的连续性,指被取代的那个法律与新法律之间的承接关系。

11、违法构成的要件包括:

A违法的客体,即违法行为所损害的而为法律所保护的一定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B违法的客观要件,即构成违法所必须具备的外部条件。其中包括违法行为、违法的结果、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等。

C违法的主体,即实施违法行为并要对其承担法律责任的人。

D违法的主观要性,即实施违法行为人在实施违法行为时的心理状态。

12、社会主义法律关系的概念及特征:

社会主义法律关系是指轻罪社会主义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表现为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它有如下的特点: A社会主义法律关系是一种思想关系(意志关系)。

B社会主义法律关系是由社会主义法律规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C社会主义法律关系通过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获得表现。

13、社会主义民主与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关系:

(一)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简答):

A从社会主义法制的产生来看,它是随着社会主义民主的产生而产生的。

B从社会主义法制的性质和内容来看,有什么性质的民主,就有什么性质的法制。C从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和发展方向来看,同样不能离开民主。

(二)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确认和保障:

A社会主义法制把民主作为人民斗争的胜利成果,系统地、明确地、具体地记载和固定下来,以确认民主。

B社会主义法制通过本身的指导作用,向国家机关、国家工作人员和公民指明,怎样做是符合民主要求的,怎样做是违反民主要求的,从而保证社会主义民主的正确实现。

C社会主义法制通过惩罚各种违法和犯罪行为,维护人民民主权利,以捍卫民主。

14、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对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A对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适用的作用。B对社会主义法律遵守的作用。C对清除旧法律意识的作用。

15、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反映了我国的国家性质。1)从人民代表大会的构成看,它具有广泛的代表性。2)从其拥有权力来看,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代表人民全权先例权力的机关。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产生不以任何制度为依据,它一经确立之后,就成为其他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政治生活的全貌。

16、为什么我国采取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 A从我国的民族成分和民族分布的情况来看。

B从我国民族关系的历史发展情况来看。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C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需要来看。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严重存在,单靠一个民族的力量是办不到的,只有在祖国的大家庭里,才有可能实现。

D从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来看。只有巩固祖国的统一,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才能保卫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17、简述我国处理民族问题和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民族平等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和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A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1)民族不论大或小,先进或落后,都应该一律平等。2)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政权,坚决反对民族压迫,坚持民族平等。

B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互助的基础和前提。

C实行民族平等,首先必须实行各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还必须有经济、文化方面的平等。D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18、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内容:

A凡是聚居的少数民族都有权实行区域自治。

B建立自治机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该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C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负责人主要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D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中,其他各民族也应有适当名额的代表。

E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除行使宪法规定的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还行使自治权。F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都是我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其自治机关是受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地方政权机关。

19、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有:

A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

B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C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D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E依法纳税。

20、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大致可以概括为:

A解释宪法和监督宪法的实施。B立法权。C监督权。D任免权。E对外事工作和国家重大问题的决定权。如决定全国或个别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戒严。F荣典权。如发勋章。G全国人大授予的其他职权。

21、根据宪法的规定,民族自治区行使下列自治权:

A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B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经济建设事业;自主地管理本地方的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和整理民族文化遗产,发展繁荣民族文化。C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有管理地方财政的自治权。

D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依照国有的军事制度和当地的实际需要,经国务院批准,可以组织本地方维护社会治安的公安部队。

22、两审终审的意义和目的?

两审终审是指一个案件经过两级人民法院审判即告终结的制度。其意义在于,实行两审终审制度是为了及时纠正第一审判决和裁定的错误,使法律得到正确的适用,以切实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不致因审级过多而增加当事人的讼累和使案件久拖不决。

23、行政处罚的基本原则:

A法定原则。即要有明文规定,要在其职权范围内,行政处罚法规定外的单位不能处罚,行政机关进行处罚时要守法等。

B公正、公开原则。

C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D保障当事人的权利原则。如当事人有知情权等。E监督制约原则。

24、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A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原则。(简称平等原则)。B自愿、公平、等价有偿和诚实信用原则。C保护合法民事权益的原则。D遵守法律和政策的原则。E国家和社会利益原则。

25、法人设立的条件:

A法人必须依法成立。B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

C 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D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26、民事法律行为的基本特征:

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即公民或法人)实施的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的合法行为。A行为人有意识地为发生特定民事法律后果(或效力)而为的行为。

B它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为基本构成要素,即凡无意思表示,即无民事法律行为。C依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它还是一种合法行为。

27、民事法律行为的实质要件: A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B意思表示真实。

C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28、代理的法律特征:

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的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对第三人为意思表示或接受意思表示,使法律行为的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的一种制度。其法律特征为

A代理必须是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并为了被代理人的利益而进行的法律行为。

B代理人虽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为法律行为,但为意思表示或接受意思表示的却是代理人而非被代理人。C代理所产生的权利和义务直接归被代理人承受。

29、所有权的法律特征:

A它是一种绝对权。权利主体实现自己的权利,并不需要他人的职权作为的配合。B它是一种对世权。义务主体是除所有人以外的任何人。C它是一种排他权。

D它是一种完全的无期限的物权。30、知识产权的法律特征: A知识产权主要是一种财产权。

B知识产权具有专有性。凡未经权利享有人的许可,又无法律上的依据,任何人均不得使用他人的著作、专利和商标以谋取利益。

C知识产权具有地域性。D知识产权具有时间性。

31、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包括:

A行为的违法性。在一般情况下,如果行为不违法,即无民事责任可言。B有损害事实的存在。损害事实包括物质损害和精神损害。C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

D行为人有过错。所谓行为人的过错,即行为人为不法行为时存在故意或过失。

32、继承权具有以下法律特征:

A继承权是一种财产权。B继承权是一种物权取得权。是一种绝对权。

C继承权在继承开始前,只是一种期待权,在继承开始后,才成为一种既得权。

33、我国继承法所确定的处理遗产继承的基本原则有:

A男女平等原则。B养老育幼,保护老人和儿童合法权益的原则。

C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D互谅互让、和睦团结、协商处理遗产继承问题的原则。E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的原则。

34、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A罪刑法定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法律无明文规定者不为罪,法律无明文规定者不受罚。B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

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C罪刑相当原则。

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35、犯罪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

A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社会危害性。单纯的思想活动不能构成犯罪。这一特征是犯罪的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特征。

B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违法行为多种多样,并非都是犯罪,只有触犯刑法的行为才是犯罪。C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36、成立紧急避险性能具备的条件:

A必须是为了避免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受到危险而采取的。B必须是正在发生危险的情况下采取的。C必须是不得已而采取的。D紧急避险不能过当。

37、犯罪预备犯必须具备的要件是:

A行为人已经进行犯罪预备,即为了犯罪而准备工具或者制造条件。B行为人在犯罪预备阶段停滞下来,尚未着手实施犯罪。

C在犯罪预备阶段停顿下来而未着手实施犯罪,是出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38、犯罪未遂必须具备的要件是

A已经着手实施犯罪。B犯罪未能得逞。如杀人未死。C犯罪没有得逞。如有人干涉等。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9、构成共同犯罪的要件:

A犯罪主体必须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在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B各个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即都是指向同一犯罪目标。C各个共同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40、犯罪集团所具有的特征是: A人数较多,至少有三人。

B常纠集在一起进行一种或数种严重的犯罪活动,不是偶尔进行犯罪活动之后就散伙。C重要的成员固定或者基本固定,有明显的首要分子。D都是有预谋地实施犯罪。

E不论作案作数多少,对社会造成的危害和所具有的危险性都很严重。

41、刑罚具有的不同于其他强制方法的特征:

A刑罚是一种最严厉的强制方法。刑罚的强制性的严厉程度,是其他任何强制方法所不及的。B刑罚只能对犯罪分子适用。不包括违法犯罪分子。C刑罚只能由人民法院代表国家依法判处。

42、依刑法规定,适用减刑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A减刑适用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没有死刑)而在执行期间确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现的犯罪分子。

B减刑必须有一定的限度。C减刑必须经过法定程序。

43、依刑法规定,适用假释应符合的条件:

A只适用于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且已经执行了一定刑期的犯罪分子。B只适用于在服刑期间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犯罪分子。C假释必须经过法定程序,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假释。

D对累犯以及其他因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44、简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的内容:

A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就被指控的犯罪行为是否属实,依法是否受刑罚制裁,以及情节轻重、定罪量刑是否恰当、有关机关对他们采取的追诉措施是否合法等问题,都有进行申辩和解释的权利。

B公诉案件、自诉案件移送审查起诉之日起犯罪嫌疑人就有权委托辩护人。在审判阶级,被告人除了可以自行辩护外,还有权委托律师、自己的近亲属或监护人、人民团体或被告人所在单位的或者经人民法院许可的公民出庭为辩护。

C所谓人民法院有义务保证被告人获得辩护,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中,应当允许并且认真听取被告人及其辩护人所发表的辩护意见,不得侵犯或者剥夺被告人的辩护权利。

D公诉人出庭支持公诉的案件,如被告人未委托辩护人,可由法他指定。

45、公、检、法机关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现行犯采取强制措施的意义在于: A防止他们逃避侦查和审判。

B防止他们串供,毁灭和伪造证据,转移赃物,阻挠侦查和审判的顺利进行。C防止他们行凶报复,重新犯罪,继续危害社会。D防止他们畏罪自杀和其他意外事件的发生。

E对其他犯罪分子或者准备进行犯罪的分子起到震慑和教育作用,有利于减少犯罪和保障社会安定。

46、提起公诉应具备的三个条件:

A犯罪事实已经查清。B证据确实、充分。C对犯罪嫌疑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7、简述民事诉讼法中的辩论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在审判程序的全过程中,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民事诉讼当事人双方有权就案件的事实和争议的问题陈述自己的主张和根据,相互进行反驳和答辩,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应当保障双方当事人平等地行使辩论权利,并且不得以未经双方当事人辩论的事实和证据作为判决的依据。当事人辩论的内容,既可以是案件的实体问题,也可以是程序的问题。录事人在诉讼中对案件进行充分的辩论,是当事人的一项重要的诉讼权利,也是人民法院弄清事实,分清是非,正确审理案件的重要保证。辩论的形式,可以是口头上的,也可以是书面的。

48、简述民事诉讼法中的社会支持起诉原则:

A这一原则是指,对于损害国家、集体或者个人民事权益的行为,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可能支持受损害的单位或者个人向人民法院起诉。

B该原则的限制表现在:社会支持起诉的,只限于侵权案件和追索抚养费等案件;支持起诉者不包括公民个人。支持起诉的行为只能在受害人未起诉时进行。支持起诉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应与案件无利害关系。C受损害人究竟是否起诉,仍应由其自行决定。

49、先予执行应符合的范围:

A追它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抚恤金、医疗费用的案件。B追索劳动报酬的案件。

C因情况紧急需要先予执行的案件。

50、人民法院裁定先予执行应符合的条件: A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明确。

B不先予执行将严重影响申请人的生活或者生产经营。C被申请人有履行能力。

51、简述行政诉讼法中的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则:

A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则是指,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权限范围,由法律加以具体规定。人民法院只能主管法律规定由其主管的那一部分行政案件,法律未规定由其主管的行政案件,人民法院不能受理。

B行政案件的涉及面广,种类很多,既不可能也不应当都由人民法院解决,因而需要实行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则,由法律具体地规定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的权限范围。

C凡是法律规定由人民法院主管的行政案件,只要依法提起诉讼,就必须由人民法院管辖。

52、简述行政诉讼法中的合法性审查原则:

A合法性审查原则是指,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只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进行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是否恰当、合理,人民法院一般不予评判。

B是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区分行政权和司法权的需要。确定具体行为是否恰当和合理,是属于行政权的范围。行为是否恰当,主要应由行政复议处理。

C除非是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处罚显失公正。

53、简述行政诉讼法中的不适用调解原则:

A不适用调解原则是指,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不应采用调解的办法,以双方当事人互相让步的方式结案。

B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是一种执法行为。对于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法规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如果可以通过调解方式结案,就会削弱法律、法规的严肃性,也会妨碍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C依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行政损害赔偿诉讼可以调解,妈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单独就行政损害赔偿问题提起诉讼的可以对赔偿数额和方式进行调解,以有利于迅速结案。

54、简述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的不同:

行政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和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均不相同。在刑事诉讼中,举证责任主要由控诉一方承担。在民事诉讼中,由主张权利的当事人承担。而在行政诉讼中,则主要由被告即行政机关一方负举证责任。

行政诉讼之所以应由被告一方负举证责任,是由行政诉讼的性质决定的。行政诉讼法中还规定,在诉讼过程中,被告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论述

1、党的政策与社会主义法律的关系:

党和政策与社会主义法律的关系,说到底就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与全体人民的关系、党与国家的关系。党的政策与社会主义法律的关系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A党的政策指导社会主义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党的政策决定法律的性质、任务、内容和方向。社会主义法律正是根据党的政策制定的,是党的政策的定型化、条文化、具体化。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体现人民利益的,应该通过法定程序和法律形式,把党的主张变为国家意志。社会主义法律要是离开党的政策的指导就会走偏方向的。B社会主义法律是实现党的政策的重要手段。

1)由于法律是党的政策的定型化、条文化,这就便于人民群众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了解、遵守和执行党的政策。2)由于法律是一种国家意志,是各种组织和全体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3)法律具有国家强制力的属性,还得到了国家强制力的保证。

C党的政策不能代替社会主义法律。

(简答)党的政策与社会主义法律二者的区别在于:

1)党的政策是工人阶级先锋队意志的体现;法律是国家意志即全体人民意志的体现。2)党的政策由党组织提出和制定;法律则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3)党的政策更多地带有一般的号召性和原则的指导性;而法律的规定则比较明确、具体和详尽。4)党的政策仅对党组织和党员有约束力,而不具有国家的强制性。

5)党的政策的内容极为广泛,不是所有党的政策都有必要通过国家制定为法律,使人人遵守。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最适宜我国的国体和国情的政权组织形式,它具有如下的优越性: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便于人民群众管理国家。

1)人民代表来自人民,与人民群众有密切的联系。它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实现对国家事务、社会事务和其他事业的管理,有权向政府提出质询、批评和建议。

2)人民代表本身也必须按照人民的意志办事,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做人民真正的公仆。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保证国家权力的统一行使。

国家的一切重大问题都必须由它作出决定,其他一切国家机关,均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受它的监督。即"议行合一"。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凡属全国性的,都由中央决定。凡属地方性的问题,应由地方处理。这样既能保证中央统一领导,又能充分发挥地方政权机关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办好。

3、我国选举制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性质表现在哪些原则上(普平两节无受利):

A选举的普遍性。凡年满18周岁的我国公民皆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B选举的平等性。包括两重含义:一是说每个选民在选举时和其他选民有同等的投票权。二是说所有的选民都在同等的基础上参加选举。

C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采用间接选举的方式产生;不设区的市、市辖区、县、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选出。

D无记名投票。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的方法。E代表向选民或原选举单位负责并受其监督。

F从物质上和法律上保障选民的选举权利。对暴力、威胁、欺骗、贿赂等非法手段给予行政处分或刑事处分。

4、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社会主义性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A公民权利的广泛性。

包含两层含义:首先,是说公民享有的权利的范围是广泛的;其次,是说享有权利的人即权利主体也是广泛的。B公民权利的真实性。

我国宪法不仅赋予公民以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而且这睦权利和自由是有物质保障和法律保障的,因而是真实的。例如宪法中就规定了公民有选举和被选举权,国家还制定了选举法,对其作出个体规定,来保证其实现。C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简答)

我国公民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表现为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主体的统一。其次,表现为权利和义务的相辅相成关系。D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

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也平等地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对任何公民的违法行为,都必须平等地予以追究和制裁。

5、怎样正确地行使权利,忠实地履行义务:

A世界上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不受限制的“绝对自由”。

首先,自由作为一种权利,要受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限制。例如,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选举采取直接与间接并用的原则,都与我国现阶级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其次,自由不仅受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的限制,而且还要受法律的限制。人无法脱离社会而存在,既然是社会的人,他的行为就必然会影响到其他人和社会,这就需要为人们的活动设定一个界限,这个界限就是法律。

B我国宪法中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这一规定表明,在我国公民行使自己和权利要受法律的限制,这种限制是为了防止自由和权利的滥用。防止其他人利益受损,这是十分必要的。

C宪法在赋予公民广泛的自由和权利的同时,也规定了公民的基本义务。

这是国家向公民提出的基本要求,也是公民对国家和社会应尽的责任。每个公民都应树立责任感,自觉履行义务,这正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6、宪法实施的保障 A宪法自身的保障。

1)规定了宪法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了宪法的权威性。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全国人民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宪法总纲中还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不得同宪法相低触等等。2)规定了监督宪法实施和解释宪法的机构。

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宪法,监督宪法实施。3)规定了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合宪性审查。

开成一个自上而下以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合宪性审查的严密体系,使所有的规范性文件都不致违反宪法,从而保障宪法在国家机关的活动中得到贯彻实施。B普通法律的保障。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但其规定多属原则性,需要要有普通法律将其具体化。为了确保这些原则规定的实施,国家必须依照宪法有关规定制定相应的选举法和组织法,又如,宪法规定,公民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如国家不做具体规定,那么宪法的规定将形同虚设。C党的领导是保证宪法实施的关键。

法学概论自考简答论述 篇2

2.简述绝对技术差异论特点和局限性。

3.简述相对技术差异论的基本内容。

4.简述出口补贴及其对出口国的影响。

5.简述出口导向战略以及选择这一战略的国家特点。

6.试分析出口导向战略的政策内容及其实施效果。

7.简述战略性贸易政策实施的限制条件。

8.简述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内容。

9.货币贬值是否一定能改善一国的贸易收支?为什么?

10.简述货币贬值对贸易条件的影响。

11.简述货币贬值对国际收入调整吸收的影响。

12.试述发展中国家汇率制度的主要特点、局限性及解决办法。

13.简述实行浮动汇率对物价水平的影响。

14.简述浮动汇率制导致国际性通货膨胀的原因。

15.试论浮动汇率制下的国际收支调整机制。

16.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为什么采取浮动汇率更能应对外部冲击?

17.简述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国际收支失衡对本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18.简述在固定汇率制度下,高失业与国际收支逆差并存时政府政策搭配所面临的困境。19.20.21.22.简述在固定汇率下扩张性货币政策对内外平衡的影响效果。试述在固定汇率下维持经济内外平衡的政策选择。简述在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货币贬值对贸易收支产生的不同影响。简述即期汇率与远期汇率的基本含义及其相互间的关系。

23.试述国际资本流动是如何冲击一国经济的,并说明应采取怎样的汇率制度才能应对这种

冲击。

24.简述倾销的含义及其构成条件。

25.简述相互倾销贸易理论。

26.你对反倾销有何认识?它对我国而言有何现实意义?

27.简述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建立的条件。

28.简述国际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形式及其特点。

29.简述世界贸易组织基本原则的内容。

30.简述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职能。

31.简述世界贸易组织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之间的区别。

32.简述世界贸易组织协定中非歧视原则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33.试述国际劳动力流动对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影响。

34.简述影响劳动力跨国流动的主要因素。

35.简述关税对一国经济福利的影响。

36.简述关税同盟的动态影响。

37.简述一个国家参加关税同盟后,其贸易创造大于贸易转向的条件。

38.简述对外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39.简述对外贸易影响一国经济波动的因素。

40.试述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的区别。

41.简述示范效应对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影响。

42.简述引进外资对中国对外贸易和收入水平的影响。

43.试述引进外资对中国经济产生的主要积极影响。

44.论述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内容及其对我国贸易战略制定的借鉴意义。

45.简述产业内贸易理论的重要意义。

46.生产要素禀赋论是怎样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的?

47.生产要素禀赋理论有何特点和局限性?

48.简述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基本内涵。

49.简述生产要素的等比例增长的主要内容。

50.简述国际收支的基本内容。

51.简述一国国际收支失衡的主要原因。

52.简述国际收支项目中经常项目的基本内容。

53.简述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借方和贷方的净差额通常不等于零的原因。

54.简述开放条件下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政策效应。

55.简述政府采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对平衡内外经济的影响。

56.简述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对经济所起的作用。

57.试述外部规模经济的源泉及其对一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58.简述规模经济与差异产品贸易理论的基本内容。

59.简述《牙买加协定》的主要内容。

60.试述签订《牙买加协定》的原因以及该协定对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意义。

61.简述《牙买加协定》及其对新国际货币体系建立的意义。

62.简述马歇尔—勒纳条件的基本内容。

63.简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64.简述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过程及主要内容。

65.简述斯托尔帕—萨谬尔逊定理及其意义。

66.简述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外国国民收入变动与本园国民收入变动的相互关系。

67.试述国际投资中的市场内部化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对中国利用外资的意义。

68.简述一国从打破国内垄断中可以获得的利益。

69.简述机会成本递增对比较优势理论的影响。

70.简述世界银行总结的经济发展战略类型及各种类型的特点。

71.简述购买力平价论。

72.什么叫悲惨的增长?它的发生需要什么条件?

73.何谓进口许可证?它有几种分配的方法可供选择?

法学概论自考简答论述 篇3

一、简答

1、口语和书面语的关系:(1)区别:①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②书面语既不是口语绝对忠实的记录,也不是口语机械的复制口;③书面语写作有比较充裕的时间来推敲,可以写得比口语更精练、更精确;④口语由于有语境影响和面部表情、手势、体态的帮助,可以省略某些语言成分而不至于影响理解和交际,书面语却由于没有记录这些因素而别人很可能难以理解,因此书面语就不得不补上某些省略以后影响理解的成分(2)联系:书面语经过加工、提炼和发展了的口语的书面形式。另外,书面语一旦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以后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就具有相对独立的发展史。书面语由于克服了口语在空间和时间两方面和局限,就有可能积累起比口语更丰富的语汇,更精密复杂的语法结构,更多样化的表达方式,从而反过来影响和促进口语的发展。

2、言和客观存在形式: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是跟人和人类社会的口头交际活动分不开的。语言的客观存在形式首先表现为有声的口头语言即口语,而当出现了文字以后,又表现为有形的书面语言即书面语。口语和书面语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表示一定意义的声音或图形,这是一种物理现象;另一方面则是由声音或图形表示的意义,那是一种心理现象,或者说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感情的流露。

3、言和言语的区别: 语言是说话所用的材料和规则,是抽象的、社会共同的;言语是对材料和规则的使用,是具体的、个别的。

4、索绪尔的贡献: 主要在于从语言本体的角度界定了“语言”,明确地限定了语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和重点,使语言学脱离了早期什么都研究,什么都难以深入的缺陷,走上了研究对象相对单纯,因而有可能逐步形成本学科特有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论体系的现代化道路。20世纪语言学在索绪尔语言理论的影响下集中主要精力研究语言系统本身的内在规律。

5、语音的性质: ①语音的物理属性;②语音和生理属性;③语音的生理属性;④语音的社会属性(本质属性)。

6、改变口腔形状的方式有三种:①舌位——舌面隆起最高点的位置抬高或降低。②舌头伸前或缩后,即舌位的前后。③嘴唇收圆或展平,即嘴唇的圆展。

7、音位与音素的区别:“音位”就是从社会功能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语音单位,它是特定语言或方言中具有区别意义作用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素是从音质直到不能切分为止,这样得到的语音就是“音素”。

8、语法研究中对语法现象的划分:(1)把语法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词法部分,一个是句法部分。这种分法是传统语法学提出来的。(2)把语法分成两种规则:一种叫组合规则,另一种叫聚合规则。这种分法是结构语法学提出来的。(3)把语法分成两个层面:一个是核心语法层面,一个是外围语法层面。现代形式语法学较多采用这种办法。

9、词形变化的四种情况:(1)“附加”,即在词的前面、中间或后头加上词缀。(2)“屈折”,即词的内部发生语音的交替变化。(3)“异根”,即换用不同的词根构成相同意义的词。(4)“零形式”,即相对于词形变化的词的原形形式。

10、体词属性范畴表示的意义:体词属性范畴指由名词的词形变化形式表示的意义。综合性语言中的名词都有词形变化,主要表示四种范畴意义:(1)“性”范畴,即在某些语言中表示人或事物有关性属的一组特征。(2)“数”范畴,即表示事物数量的一组特征。(3)“格”范畴,即表示名词与其他词的语法结构关系的一组特征。(4)“有定和无定范畴”,即表示名词指称性质的一组特征。

11、谓词属性范畴表示的意义:体词属性范畴指由动词的词形变化形式表示的意义。综合性语言中的动词都有词形变化,主要表示四种范畴意义:(1)“时” 范畴,即表示动词所反映的动作发生的时间和说话的时间关系的一组特征。(2)“体”范畴,即表示动词所反映的动作行为进行的状况的一组特征。(3)“态”范畴,即表示动词与主语名词之间的施受关系的一组特征。主动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施事,被动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受事。(4)“人称”范畴,即表示动词与主语名词之间一致关系的一组特征。

12、划分词类的办法:(1)形态标准,即根据词形变化来确定词类。(2)意义标准,即根据词的意义来确定词类。(3)分布标准,即根据词的聚合位置来确定词类。从整体上说,汉语的词类划分似乎只能用这种标准。

13、不同层次的直接组成成有三种不同的性质: 一种只是成分不是组合,如“外国学生”中的“外国”和“学生”;再一种只是组合不是成分,如“北京大学有许多外国学生”;还有一种既是成分又是组合,如“许多外国学生”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根据音质的不同,对一串语音不断加以切分,14、义素分析的作用: 义素分析在语义研究和语法研究中被广泛采用,在许多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义素分析可以清楚、简洁地说明词义的结构,便于比较词义之间的异同,便于揭示近义词、反义词等词义关系,有利于词义的研究、学习和掌握。其次,义素分析还有助于说明词语组合的语义限制条件。

15、多义词和同音词的区别: 多义词和同音词的共同之处在于:它们都是以一个语音形式来表示多个意义。二者的区别在于:多义词的各个意义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同音词的意义之间则没有任何联系,或者原来有联系,但随着语言的发展演变,人们已感觉不到这种联系的存在。

16、产生歧义的情况: 1相同的词语之间可以有不同的句法结构关系,就有可能造成歧义。2相同的词语之间可以有不同的层次构造,也有可能造成歧义。3相同的词语之间可以有不同的语义结构关系,就有可能造成歧义。

17、文字改革有三种不同的情况: 一种是改进,整个文字类型和字符类型不变,只是对正字法的个别规则和个别字符进行调整;一种是改革,整个文字类型不变,但是字符类型变了;还有一种是整个文字类型和字符类型都变了。

18、语言的起源必须具备三个方面: 首先,人类的思维能力要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应该能够对客观世界的事物进行分类和概括,并具有一定的记忆和想象、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心理条件,才有可能产生语言。其次,人类的喉头和口腔声道必须进化到能够发出清晰的声音,只有具备了这种生理条件,才有可能产生有声语言。最后,人类社会必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什么非说不可的地步了”,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社会条件,才有必要产生语言。

19、语言发展演变的原因: 1社会的进步会推动语言的发展。产生新事物淘汰旧事物,促进人的思维。2社会的分化和统一会推动语言的发展演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日益发达,社会统一程度的不断提高,全社会的语言就会在共同语的基础上逐步走向统一。

3、社会之间的接触也会推动语言的发展演变。如现在因受印欧语言的影响,也有了主句在前,从句在后的复句形式。

4、语言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也会推动语言的发展。

20、“双语现象”和“双语制” 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指是的社会上实际使用双语的情况,后者指的是某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是两种或多种,也就是指一种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两种语言或多种语言并用的制度。

21、语言规划的内容: 在没有正式官方语言的国家里确定官方语言;在没有正式的民族共同语的民族内

部选择基础方言确定民族共同语并加以推广;对有方言分歧的民族语言进行规范化;为没有文字的语言创制文字;对已有的文字进行改革;在多民族的国家中制定正确的民族语言政策。

22、语言规划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具有两个主要特点: 其一,语言规划是对语言的一种人为干预,这种干预主要由政府或政府授权的机构来实施。其一,语言规划同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关系密切。

23、目前思维和语言的起源产生问题上比较倾向于一致观点: 一方面承认语言与思维确实密不可分,至少在语言出现后它是人类思维的最主要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承认人类的思维可能先于语言产生,或者说人类是先有思维后有语言的。

24、目前在思维和语言的范围和功能对应问题上比较倾向于一致的观点: 人类的思维活动有不同的类型,其中抽象思维是必须借助语言进行的思维活动,抽象思维以外的其他思维活动,如感性思维(前思维)和发散思维(外思维)不一定需要语言参加,但语言也在这些思维活动中起作用。

25、解释儿童语言获得的原因和条件主要有两类: 一类理论偏重于外部条件解释,另一类理论偏重于内部条件的解释。偏重于外部条件一类理论虽然也承认大脑的语言功能,但认为儿童的语言获得主要还是由后天的环境条件和教育条件决定。最主要有模仿说和强化说,典型的是天赋说,与此有关的认识说。

26、语言在思维认知活动中的作用主要三个方面: 一是语言可以帮助完成人的认知过程,二是语言可以储存人的认知成果,三是语言可以改造人的认知能力。

27、语言与民族文化意识的关系主要从两方面来认识: 一是语言是重要的民族标志,可以体现民族的精神;二是语言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可以反映民族的文化。

28、掌握或学会一种语言主要有两种途径: 一种叫获得或(习得,一种叫学习或(学得。从一个角度说,语言获得主要是通过非有意识的教或学的形式,谓直觉习惯和模仿强化等,来完成的;语言学习则主要是通过有意识的教或学的形式,即所谓死记硬背和听说读写的练习来完成。从另一角度,语言获得主要是指掌握一种母语,特别是儿童掌握自己母语的过程;语言学习则主要是指学习一种外语,特别是成人学习外族语言的过程。

二、论述

1、语言符号的性质和特点(或简答):i.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符号是一个根本的特性那就是任何符号都是约定俗成的,符号的物质实体和表示的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不是说人人可以任意给事物或现象命名,可以任意使用和创造语言符号,或任何语言符号都是“任意”的,都是没有理据的,而应该理解为单纯的初始的语言符号的物质料体和所表示的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理据关系。ii.语言符号的强制性和可变性。iii.语言符号的离散特征。说话只能一个字一个字、一句话一句话的说,一张嘴不能同时说两个字,两句话,因此,语言符号是离散的,可以分解,并且在时间这根轴上是成线性排列的。语言符号的线性特征使离散的语言符号有可能组合成大小不等的变速言单位,组合成连续的语流。

2、语言系统的性质和特点(或简答):(详见P19~24)(1)语言系统的系统性。(2)语言系统的层次性。语言的系统性主要是指整个语言系统是由各个子系统有机组合而成的。语言的层次性是就整个语言系统和各个子系统而言,都是分层次的,不是单一层次的,而是有上位层次、下位层次之分。(3)合关系和组合关系。组合关系体现为一个语言单位和前一个语言单位或后一个语言单位,或和前后两个语言单位之间的关系,也体现在互相关联的语言单位组合而成的整体之中。在同一个位置上可以互相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处在互相可以联想起来的关系之中,因而聚合成为一个类。这各种关系称为“聚合关系”,或者称为“联想关系”。

3、语言的性质:①语义的概括性。概括性是语义的重要属性,无论是词义还是句义都是概括的。词义从具体事物中抽象概括出可以使一类事物区别于他类事物的特征,同时舍弃同类物之间的各种差别。这样,人们就可以把一类事物并在一起,用一个词语去指称它们,使其同其他事物区别开来。②语义的模糊性。模糊性是指词义所反映的对象只有一个大致的范围,而没有明确的界限。模糊现象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它往往出现在词义所指范围的边缘区域,而词义所指范围的中心区域则是清楚的。语义的模糊性是社会交际活动的需要,并在其中起着积极的作用。③语义的民族性。由于不同的民族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所不同,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分类也会存在差异,因而不同语言的语义也会有所不同,主就是语义的民族特点。语义的民族特点也体现在词语的非理性意义方面。各个民族的生活环境、劳动条件、风俗习惯、历史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具有不同的特点,在人们认识不同对象之间的联系、发现不同对象之间的相似之处的过程中,这些特点都会产生影响,因而反映同一类对象的词义在不同的语言中就可能经历不同的多义化历程。

4、文字反过来是不是也对语言产生一定的影响呢?答案是肯定的。首先,文字对语言的影响主要是帮助语言克服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使语言的功能大大加强和扩展了。其次,文字的类型会影响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因为在现代社会里语言之间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书面语进行的,文字类型相同会促进这种影响,而文字类型不同会不同程度上阻碍这种影响。

5、语言发展演变的特点:渐变性和不平衡性是语言演变发展的两大特点。语言演变发展的“渐变性”是指语言是逐步发展演变的,不允许采用突变的方式一下子发生巨大的变化。语言的这一根本属性决定它必须是稳固的,不能以突变的方式演变和发展。如果语言不是稳固的,而是一下子变得面目全非,今天掌握的语汇和用法,明天就不能用了,必须重新学新的,那么人们就永远也不可能掌握语言这个交际工具。这里的所谓“不平衡性”主要是指在语言内部的不同组成部分之间以及在不同的地域之间,语言发展演变的速度和方向是不一致。语言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与社会变化发展的联系紧密程度是各不相同的,其中联系最为直接的是语汇。

6、为什么说是思维决定语言呢?那是因为尽管不同语言其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组织方式不同,但是这些语言符号的不同语音形式和组织方式表达的思维内容是相同的,或者说是基本相同的,因此才有可能翻译,才有可能互相理解。人类语言由于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和思维内容的结合是任意的,所以可以千关万别,但是人类的思维内容却是基本一致的,因为人类生活所在的客观世界是基本一致的,人类的大脑机制则可以说是完全一致的,而思维是人类对主客观世界的主动的认识过程和认识的成果,所以思维的过程和思维的结果也是基本一致的。正是思维决定语言,所以不同语言才有可能通过翻译,也就超越语言符号的语音形式上的差异和语言符号组织方式下的差异,可互相沟通。如是语言决定思维,那么使用不同的语言的人就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内容,不同语言之间也就根本无法翻译,无法互相沟通了。

7、儿童语言获得的过程可分:1非自控阶段。有的实验就发现婴儿很早就能分辨出辅音的清浊差别。2咿呀学语阶段。从听音看,这阶段对语言的声音更加敏感。这是婴儿已分辨出元音和辅音的不同了。3单词阶段。这阶段幼儿说出的单词相当一个句子。儿童语言叫综合句语言或以词代句语言。4双词阶段。从语言形式本身看,双词句不但表达语义关系复杂,最

重要是标志着儿童产生最早的语法能力。5简单句阶段。这阶段的儿童语言称电报句语言。这阶段的句子却反映了儿童语言能力的又一重要现象,即儿童已能掌握句法结构形式。6复杂句阶段。儿童语言称成人句语言。确定成人句阶段的标志与电报句相比当然主要是能不能使用虚词。

8、母语教学跟外语教学相比较有哪些不同的要求?(1)从初步的要求看,母语语言教学首先需要打牢语言基础和补充语言知识。(2)从稍高的要求看,母语语言教学还应该培养阅读写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3)从更高的要求看,母语语言教学更重在提高文化素质和建设语言文明

三、名词解释

1.语言 :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语义为意义内容的,音义结合的词汇建筑材料和语法组织规律的体系。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进行思维和传递信息的工具,是人类保存认识成果的载体。语言具有稳固性和民族性。2.言语 :说的话或说话。

3.组合关系 :符号和符号组合起来的关系。符号和符号的组合形成语言的结构。组合关系也称句段关系,可比作横向水平关系,指一个语言元素与另一语言元素同时排列在言语链条上,构成语言要素在现场的组合,如在“快来”这个句子中,“来”和“快”的关系。4.聚合关系:在同一位置上可以相互替换出现的各个语言单位间的关系。

5.符号:根据社会的约定俗成的使用某种特定的物质实体来表示某种特定的意义而形成的这种实体和意义的结合体。

6.异化:语流中两个相同或相近的音,其中一个因受另一个的影响而变的跟其它不相同或不相近的现象。例如:汉语普通话的上下连续前一个上声变阳平。

7.能指:语言符号的物质实体,能够指称某种意义的成分。例如:语言符号 的语音。

8音长:声音的长短,它取决于发音体振动时间的长短。例如:英语(i:)是长元音,(i)是短元音。前者较后者要长。

9.变形成词:把原本合成词中的不成词语素变为成词语素再形成词。例如:英语中的“beg”。10语法形式:能够体现一类意义或用共同作用的形式就都是语法形式,即能体现语法意义的形式。例如:汉语的“了”就能体现动作的完成时。11.核心语法:又叫小语法,仅指句法结构规则。12.向心词组:整个词组的功能相当于词组的中心语功能的词组。如偏正词组的功能与中心语相同。如“十分愉快”等于“愉快”就是向心词组。13.语境意义:语言形式在特定的交际场合和知识背景等语境因素的作用下所表达的意义。例如:对着自己亲爱的人说“你真坏”“坏”在此并不表达他真正的意义。

14.复合述谓结构:有的述谓结构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对独立的述谓结构按照一定的语义关系复合而成的述谓结构。例如:他坐下吃饭。

15.蕴含:句义关系的一种,就话语本身所表达的意义而言,如果有句义甲必然有句义乙就说甲蕴含乙:可用公式表示为甲—》乙。

16语义场:若干具有共同类属义素的词语(义项)聚合体。例如:父亲、母亲、哥哥、妹妹就是一个语义场。

17社会方言:当一个社会产生社群分化时,其内部形成的不同社会集团所使用的语言也会产生差异,从而在一种语言或方言内部形成各具特点的社会方言。例如:当今社会中流行于青少年中的“酷毙了、帅呆了”。18语言获得:又称语言习得,它主要通过非有意识的教或学的形式,即所谓的知觉习惯和模仿强化等来完

成的。例如小孩子学龄前的学说话。

15.中介语现象: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建立的一种既不同于母语有不同于外语而只属于个人的语言系统。中介语是不断的从母语向外语靠近的语言形式,在学习发展初期较快,越到后发展越缓慢。中介语属于个人的语言系统。例如:汉语味的英语。16.谱系分类:根据语言的历史来源或语言的亲属关系对世界上的语言进行分类,把有亲属关系的语言归在一起,把没有历史同源关系的语言互相分开,这种分类叫语言的“谱系分类”。

17.轻音:指音节组合中某个音节听上去比较微弱的现象,读轻的音节叫轻音音节。它同音强、音长、音质等方面的变化都有关系,而并非止痛音强的减弱有关。可以和非轻音构成对比,形成对立,因而可以起区别意义的作用。例如:汉语普通话的鸭头和丫头。18.普通语法:指的是对人类的语言语法共性研究,其意义在于发现人类语言中共有的语法机制。20.意音文字:一部分是意符,一部分是音符的文字是意音文字。例如:汉语中的形声字。

21.外围语法:又叫大语法。它所研究与语法有关的词语知识、语义知识和语音知识。

22.韵律特征:又叫“超音质特征”或“超音段特征”指的是语音中除音质特征之外的音高、音长和音强方面的变化。例如:现代汉语中的四个声调就是一种韵律特征。

23.语法手段:根据语法形式的共同特点把它们归并为几个基本类别。这种语法形式的类就叫做“语法手段”。分为词法手段和句法手段两大类,其中词法手段包括词形变化、词的轻重音和词的重叠;句法手段包括虚词、语类选择、语序和语调。

24.应用语言学:研究语言学应用问题的语言学分支学科。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应用语言学包括面向人的和面向机器的语言学应用研究,如语言学信息处理研究。狭义的应用语言学仅指语言教学研究。25.惯用语:指表达习惯性比喻含义的固定词组,多为三个字。例如:穿新鞋,走新路。

26.重叠构词:词根语素通过重叠形式而构成一个新词。这样得到的合成词叫重叠式合成词,即重叠词。例如弟弟,星星。

27.递归:相同的规则可以在一个结构里重复使用,例如:“我知道他去年生病了”就是相同的主语加谓词结构的重复使用。

28.语言迁移:在外语学习过程中,作为来源语的母语会对作为目标语的外语产生影响,他就是语言迁移,其积极影响叫正迁移,消极影响叫负迁移。语言迁移包括语言上的影响如语音、语汇、语义等方面的影响,也包括语言之外的一些因素的影响如思维模式、文化传统、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影响。例如:学英语时受汉语影响而不注意动词的变化。

29.音素:从音质角度划分出来的最小语音单位。例如:普通话中的“电视”的拼音可以切分为d-i-a-n s-h-i六个单位,它们从这个音质角度不能再划分所以他们都是音素。

30.语系:根据语言间有无历史同源关系(亲属关系)划分出来的语言类别是语言谱系中最大的类。凡是有历史同源关系的语言都属于同一语系。例如:汉语与藏语、壮语、苗语和瑶语都是汉藏语系;英语、法语和德语都是印欧语系。

31.音位文字:全部字符都只跟语言单位中的音位相联系的文字是音位文字。音位文字可以分为“辅音音位文字”和“全音位文字”。全音位文字又简称音位文字。

自考法学概论重点1 篇4

第一:从实际出发。第二:群众路线与集中领导相结合。第三: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第四:保持法律的稳定性、连续性和适时立、废、改相结合。

第三章:我国社会主义法制

1: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

第一:有法可依,是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

第二:有法必依,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有中心环节。

第三:执法必严,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重要条件。

第四:违法必究,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保证。

2:依法治国的必要性:

第一:依法治国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第二:依法治国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现国家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

第三: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第六章:民法

1:什么是民法?它有何特征?

答: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其特征有:

第一:当事人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第二:在经济利益上是等价、有偿的。

第三:在意思表示上是自觉自愿的。

2:民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第一:民事主体地位平等原则。

第二:自愿、公平、等价有偿和诚实信用原则。

第三:保护合法民事权益的原则。

第四:遵守法律和政策的原则。

第五:国家和社会利益原则。

3:什么叫民事法律关系?

答:民事法律关系是指民事主体之间就一定的物或其它对象而发生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现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它包括:主体、客体、内容。

4:什么叫监护?

答:监护是指为了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方面的合法权益而设置的一种对他们的行为和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法律制度。

5:什么叫法人?法人的设立必须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答:法人是指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成立的条件有:

第一:法人必须依法成立。第二: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

第三:有自已的名称、组织机构的场所。第四: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6:什么是法人的法定代表人?

答: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是指凡依照法律或法人组织章程的规定,不需要另行特别授权即全权以法人的名义进行民事活动的人。

7:什么叫民事法律行为?其特征是什么?

答: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实施的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为目的的合法行为。

其特征为有:

第一:民事法律行为乃行为人为设立、变更或终止特定权利义务关系所为的行为。

第二:它以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为基本构成要素。

第三:它是一种合法行为。

8: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必须具备的条件?

第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行为能力。第二:意思表示真实。

第三:不违反法律社会公共利益。

9:什么叫代理?它有何特征?

答:代理是指代理人在代理权限范围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对第三人为意思表示或接受意思表示,使法行为的后果直接由被代理人承受的一种制度。其特征:

第一:代理必须是代理人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并为了被代理人的利益而进行的法法律行为。

第二:代理人虽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为法律行为,但为意思表示或接受意思表示的却是代理人而非被代理人。

第二:代理所产生的权利和义务直接归被代理人承受。

10:什么叫财产所有权?它有何特征?

答: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已的财产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其特征:

第一:它是一种绝对权。第二:它是一种对世权。

第三:它是一种排他权。第四:它是一种完全的无限期的物权。

11:财产所有权的保护有何方法?

第一:确认所有权。

第二:恢复原状或返还原物。

第三:排除妨碍或停止侵害。

第四:赔偿损失或返还不当行利。

12:什么叫共有?

答:共有是指同一项财产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共同享有所有权的制度。

13:什么叫共同共有?

答:共同共有是指两人或两人以上对共有财产不分份额或共有关系解除前为能确定各人应有份额的一种共有关系。其中最为典型是夫妻共同财产。

15:什么叫债?它有何特征?

答:债是指按照合同的约定或依照法律的规定,在当事人之间产生的一方享有请求他方为或不为特定行为的权利义务关系。其特征有:

第一:债的主体是两方特定的当事人,即债权人和债务人。

第二:债的内容表现为请求为一定的给付或者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和实现权利人请求的义务的结合。

第三:债的客体可以是物,可以是智力成果,也可以是特定的行为。

16:债消灭的原因有哪些?

第一:因履行而消灭。

第二:因互相抵消而消灭。

第三:因混同而消灭即债权人和债务人合而为一。第四:因双方当事人协议免除而消灭。

第五:其内容与人身直接联系的债因当事有死亡而消灭。

17:合同的内容:

第一:当事人的名称或姓名和住所。

第二:标的。

第三:数量。

第四:质量。

第五:价格或报酬。第六: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

第七:违约责任。

第八:解决争议的方法。

18:合同的担保方式有哪些?

第一:保证(是指合同当事以外的第三人以其信用,担保债务履行的一种法律行为)

第二:定金(凡以担保债权的实现和证明合同已有效成立为目的,根据当事人的约定,由一方向对方先行给付一定数额的货币以保证合同的履行)

第三:抵押权(担保法规定,债务人或第三人不转移供作担保的财产的占有,而仅将该财产供作债务履行的担保)

第四:质权(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动产或财产权利证书交付债权人占有,在债务人还不履行其债务时,质押权人可将质押物变卖,并优先受偿的担保方式。

第五:留置

19:合同权利义务的终止的情况有哪些?

第一:债务已按约定履行。第二:合同已解除。

第三:债务相互抵消。

第四:债务人依法将标的提存。

第五:债权人免除债务。

第六:债权债务归于一人。第七:法律、法规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终止的其它情形。

20:什么叫侵权行为之债?它的构成要件有哪些?

答:侵权行为之债是指行为人不法侵害他人财产权利或人身权利而使他人遭受损害时,行为人依法应对受害人承担责任,构成侵权行为之责。它的构成要件有:

第一:行为的违法性。第二:有损害事实的存在。

第三: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这间有因果关系。第四:行为人有过错。

21:什么叫不当得利和无因管理?

答:不当得利是指凡无法律上的根据致使他人损害而自己获得利益的,叫不当得利。

无因管理又称为“无委托的事务管理”是指既无约定又无法律上的义务而为他人管理财产或事务,其支出的费用及劳务得请求受益人支付所构成的债权债务关系。

23:什么叫继承权?它有何特征?

答:继承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的承受被继承人死亡留下的遗产的权利。其特征:

第一:继承权是一种财产权。第二:继承权是一种物权取得权。

第三:继承权在继承开始前,只是一种期待权,在继承开始后才是一种既得权。

24:我国遗产继承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第一:男女平等原则。

第二:养老育幼,保护老人和儿童合法权益的原则。

第三:权利和义务相一致原则。

第四:互谅互让、和睦团结、协商处理遗产继承问题的原则。

第五:遗嘱继承优先于法定继承的原则。

25:什么叫人身权?

答:人身权是指与人身不可分离或相联系而无直接财产内容的各种权利。人身权可分为人格权和身份权。

26:什么叫人格权?它包括哪些内容?

答:人格权是民事主体所固有的,是法律直接赋予民事主体的必须享有的各种人身权利。其内容有:(1)生命权;(2)健康权;(3)肖像权;(4)名誉权;(5)荣誉权(6)公民的婚姻自主权。

27:什么叫身份权?它包括哪些内容?

答:身份权是指民事主体因具有某一特定身份而产生的权利。它包括:(1)著作权(2)发明权

(3)专利权(4)知识产权中的人身权(5)亲属权和监护权。

28:什么叫诉讼时效?其种类有哪些?

答:诉讼时效是指民事权利人经过法定期限不能行使自已的请求权,法律规定消灭其胜诉权的制度。其种类有:第一:一般诉讼时效。期限为2年。

第二:特殊诉讼时效是指民法通则特别规定的短期时效和通过各种单行法规规定的时效期限,其中有4种规定为1年:(1)因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2)出售质量不合格商品未声明而致人损害的;(3)延付或拒付租金的;(4)寄存财物被丢失或损害的。

第九章:刑法

1:刑法的定义及其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刑法是国家制定的关于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者适用何种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新中国第一部统一刑法是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1979年7月1日通过,1980年1月1日起施行。

其基本原则为:第一:罪刑法定原则。第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第三:罪刑相当原则。

2:犯罪的特征有哪些?

第一: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第二: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

第三:犯罪是应受刑罚惩罚的行为,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3:什么叫犯罪构成?

答:犯罪构成是指依照刑法的规定,确定某种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即:犯罪客体、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主体。

4: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例:非法拘禁罪的直接客体是他人的人身自由权利。

5:犯罪客体和犯罪对象有何区别?

第一:犯罪客体体现犯罪的本质,决定犯罪的性质;犯罪对象则不体现本质和不决定性质。

第二: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构成的必要条件,犯罪对象则并非第一犯罪都有。如偷越国境。

第三:任何犯罪都会使犯罪客受到损害,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损害。

第四:同一犯罪客体可以由不同犯罪对象体现出来,同一犯罪对象也可以体现不同的犯罪客体。

第五:犯罪客体是犯罪分类的基础,犯罪对象则不是。

6:什么叫正当防卫?成立正当防卫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答: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它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所采取的因制止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行为。成立正当防卫应具备的条件有:

第一:必须是对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行防卫。

第二:必须是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行为才能实行防卫。

第三:必须是对实施不法侵害的人才能实行防卫,不允许对没有参加侵害行为的第三者造成损害。

第四:防卫不能过当

7:什么叫紧急避险?成立紧急避险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它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合法利益的行为。成立紧急避险应具备的条件:

第一:必须是为了避免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它权利受到危险而采取的。

第二:必须是正在发生危险的情况下采取的。

第三:必须是不得已而采取的。

第四:紧急避险不能过当。

8:什么叫犯罪未遂?构成犯罪未遂必须具备哪些要件?

答:犯罪未遂是指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构成犯罪未遂的要件有:

第一: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第二:犯罪未能得逞。

第三:犯罪没有得逞,是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9:什么叫刑罚?其特征有哪些?

答:刑罚是审判机关以国家的名义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其特征有:

第一:刑罚是一种严厉的强制方法。

第二:刑罚只能对犯罪分子适用。

第三:刑法只能由人民法院代表国家依法判处。

10:什么叫假释?适用假释应符合哪些条件?

答:假释是指对于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了一定刑期之后,如果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附有条件地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适用假释应符合的条件有:

第一:只适用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且已经执行一定刑期的犯罪分子。

第二:只适用于在服刑期间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犯罪分子。

第三:假释必须经过法定程序,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假释。

第四:对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绑架等暴力性犯罪不得假释。

11:我国刑法分则中的十类犯罪?

第一:危害国家安全罪。第二: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三: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第四: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五:侵犯财产罪。第六: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第七:危害国防利益罪。

第八:贪污贿赂罪。第九:渎职罪。第十:军人违反职责罪。

第十章:刑事诉讼法

1:什么叫刑事诉讼法?

答: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的关于刑事诉讼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有哪些? 第一:侦查权、检察权和审判权由专门机关行使。

第二:公、检、法三机关在刑事诉讼活动中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第三: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权获得辩护。

第四: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不得确定有罪。

第五:保证诉讼参与人诉讼权利。

第六:对不应追究刑事责任的不予追诉。

第七:外国人犯罪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

3:什么叫证据?它有何特征?

答:证据是指用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具有客观性、相关性、法律性特征。

4:证据的种类?

第一:物证、书证。第二:证人证言。第三:被害人陈述。

第四: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供述和辩解。第五:鉴定结论。

第六:勘验、检查笔录。第七:视听资料。

5:什么叫举证责任?

答:举证责任又称证明责任,是指谁负有提出证据以证明案件有关事实的义务。

6:我国刑事诉讼法的强制措施有:(1)拘传(2)取保候审(3)监视居住(4)逮捕(5)拘留

7:拘传是指公、检、法机关对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依法强制其到案接受讯问的一种强制措施。拘传时间最长不得超过12小时。

8:取保候审是指公、检、法机关根据需要或有关人员的申请,责令未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保证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逃避侦查和审判、随传随到的一种强制措施。取保候审最长不得超过12个月。

9:什么叫提起公诉?提起公诉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提起公诉是指人民检察院代表国家以公诉人的身份将应当追究犯罪嫌疑人刑事责任的案件,提请人民法院审理的诉讼活动。提起公诉应具备:

第一:犯罪事实已经查清。第二:证据确实、充分。第三:对犯罪嫌疑人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一章:民事诉讼法

1:民事诉讼是指在当事人和其它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人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审理民事案件,解决民事争议的活动。

2: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的关于民事诉讼活动所应遵循的原则,制度和程序的法律。

3:我国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第一: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和保障与便利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的原则。

第二:辩论原则。第三:调解原则。第四:处分原则。

第五:检察监督原则。第六:社会支持起诉原则。

4:诉是指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通过审判以保护其民事权益的请求。

5:诉讼当事人是指因民事法律关系发生争议,以自已的名义进行诉讼,并受人民法院裁判约束的人。

6:原告是指因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者发生争议,以自已的名义请求人民法院保护其合法权益而提起诉讼的人。

7:被告是指被原告指控为侵害其民事权益或者与其发生民事权益的争议,被人民法院传唤应诉的人。

8:民事诉讼代理人是指在民事诉中,依法律的规定,或人民法院的指定,或经当事人委托授权,以当事人的名义代为进行诉讼活动,行驶当事人的诉讼权利的人。

9:送达是指人民法院按照法定的程序和方式,将诉讼文书送交当事人和其它诉讼参与人的司法行为。

10:执行程序是指人民法院对于拒绝履行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调解书和其它应当履行的法律文书中所确定的义务的当事人,依法强制其履行义务的程序。

11.企业法人破产清偿的顺序:

第一:破产企业所欠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用。第二:破产企业所欠税款。第三:破产债权。

12:执行的中止情形有哪些?

第一:申请人表示可以延期的。

第二:案外人对执行标的提出确有理由的异议。

第三: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公民死亡,需要等待继承人继承权利或者承担义务。

第四:作为一方当事人或者其它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担人。

第五:人民法院认为应当中止执行的其它情形。

13:人民法院执行的终结有哪些?

第一:申请人撤消申请。

第二: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被撤消。

第三: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死亡,无遗产可供执行,又无义务承担人。

第四: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案件的权利人死亡。

第五:作为被执行人的公民因生活困难无力偿还借款,无收入来源,又丧失劳动力。

上一篇:股权转让顾问协议下一篇:《校园红绿灯》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