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数学反思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精选9篇)
课题研究工作报告
铜山县棠张镇中心中学数学课题组 执笔人 谢翠红
我校《初中生数学反思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课题于2006年5月由铜山县教研室向徐州市教科所申报立项,2006年12月被确认为徐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研究课题,2006年12月31日徐教科[2006]5号文正式通知立项,编号175。从立项开始我校认真做好开题工作,整个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修改、边发展,在各级教科所领导的指导下,经过我校数学教研组全体教师不断探索和努力实践,《初中生数学反思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课题的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的进展,获得了一些既有理论性,又有实践性,既有较强的操作性,又适于普遍推广的成果。现对本课题的研究工作总结如下:
一、研究过程总结
我校对此项课题研究工作高度重视,除了组建课题领导小组之外,还建立了确保课题顺利完成的科研网络。学校各部门密切配合,协调工作,做了周密细致的布置,大家认识到这项实验不仅仅是课题小组的任务,而是全校的一项重要的任务。按照科学实验进程的一般规律,我们把整个实验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启动阶段、实施阶段和总结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实验任务和具体的要求,以确保实验顺利进行,力争获得圆满的成功。
(一)启动阶段(2006.4-----2006.12)
这一阶段的中心工作就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我校所要研究的课题,并制定出相应的课题研究方案。为此我们开展了如下的工作。
1.认真搞好前期调查、分析工作
2.认真搞好有关实验学生的调查工作;实验的启动阶段,我们对部分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全面调查。
3.确立研究课题,制定研究方案
4.组建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老师队伍。
根据课题研究的需要,我们组建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并在全校老师中挑选事业心强,教育思想端正,热爱学生、学科知识丰富,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和研究能力、总结能力的中青年老师担任课题研究任务。
(二)研究实施阶段(2007.1-------2009.6)
实施阶段是完成课题实验的关键时期,是最实质性的工作环节。我们着重对课题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实践过程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得力,组合优化,人员落实,职责到位,研究有效。
1.准备阶段(2007.2-----2007.5)
(1)加强学习和培训保证课题研究的正确导向。
为使参与研究的老师能够尽快熟悉课题研究,我校对教师组织了相关的教科研理论学习和培训,主要采用以下形式:由课题指导组成员举办专题讲座,进行专业引领;利用网上资源和音像资料进行自主培训;组织外出培训。这些为课题的实施奠定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先后由课题组负责人谢翠红为课题研究的老师举办了三场专题讲座,讲座主题分别为《如何指导学生的学习反思》,《关注学习反思,促进自主学习》,《略论数学反思培养》。王启主任做《如何进行课题研究》专题讲座。
(2)建立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保证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对课题组而言,制度就是教研组成员日常活动的规则,它的基本特征是“确定性”:定人、定时间、定活动主题、定活动方式、定活动程序步骤、定评价标准等。这些制度包括:
(a)建立课题期初工作会议制度。每学期期初召开课题组工作会议,交流上阶段课题实验经验和本学期课题实验工作安排。
(b)建立“数学活动研究博客”管理制度。
(c)建立课题研究资料的管理制度。注意对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成功与失败的),按要求建立课题档案。课题材料多样化,有文字资料、图像资料和音像资料。一套完整的研究资料,不仅可以反映出整个课题的研究过程,同时还可以为今后的课题研究提供操作方式,为今后的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
(d)建立以校本教研为依托的制度。课题研究以校本教研制度为依托,实现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的有机结合。
(e)建立课题组成员分工与合作制度,提高工作效度。
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构建协作互动的立体平台,完善协作互动的研讨制度,建立民主和谐的伙伴关系,确立“真实、扎实、丰实、落实”的研究态度,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
2.具体实施阶段(2007.6----2009.8)
(1)组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反思意识状况,反思习惯状况,反思方法、反思效果等状况,为开展研究作准备(2)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①充分利用典型例题的功能设置情境,培养学生反思意识 ②创设合作探究的情境,培养学生反思意识 ③创设民主开放的情境,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④解题后及时引领,强化学生反思意识。
(3)立足课堂,培养学生的反思性数学学习能力
课题组全体成员认真学习了反思性学习的研究方案,精心设计实施方法,积极开展实验研究。积极组织教师研讨、集体备课,先后组织了十几节研讨课,每一节课后大家都在一起研究讨论本节课的得失,总结经验,修改课题研究方法,制定下阶段的研究内容。再组织上课、听课、评课活动,如此反复,最终形成了有效数学课堂反思性学习模式。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反思,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a)引导学生在知识源头处反思。(b)引导学生在“探究受挫”处反思。(c)引导学生在“自我总结”处反思。(d)引导学生在寻找错因处反思。(e)引导学生在课堂小结处反思 具体过程见《研究报告》
(4)尝试探寻课堂外落实的反思有效途径
在课堂以外,我们尝试用以下方法来培养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的习惯,提升反思能力:
(a)记反思性日记(b)填写作业情况反馈表(c)整理错题集(d)填写自我评价与反思表(e)引导学生写数学小论文(f)举行数学交流活动 3.子课题按时研究
在我校《初中生数学反思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课题研究的带动下,课题组又于2008年1月、2009年1月先后申请了两个子课题:
《培养初中生数学反思性学习能力转化数学学困生的研究》——主持人:黄怀超,现在正准备结题。
《数学课堂例题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主持人:曹群领,现已完成研究任务,提交结题申请。
(三)总结阶段(2009.1----2009.12)
1.本阶段主要采用经验总结法
(1)归纳总结: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反思,主要的反思阶段及反思方法;课堂外落实反思性学习的有效途径。
(2)调查研究: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形成了那些积极情感,对自身成长学习有何影响。
(3)进行成果分析,填写结题申报表,申请结题,接受课题组评审。(4)收集整理各类研究资料(教学案例、论文、学生作品、教材及网页等)2.规范课题资料,物化研究成果
注重课题研究成果物化及资料的积累和整理。把课题研究资料分为课题研究工作计划小结、教学研讨、课例分析和教学反思、师生作品,并逐一分项整理成卷。
二、研究取得的成效
(一)学生层面
1.学生对数学的认知有了改善
在《数学学习情况调查问卷》的前测中,七八年级学生喜爱数学的占75 %;课堂能积极参与的占70.5%;课堂上能主动探究新知、解题方法的仅占32.5%;课后复习总结的占24%;有课堂笔记和改错本不足10%。应该说结果很不令人满意。在2009年6月我们又进行了一次调查,结果有了明显的转变:学生喜爱数学的占89 %;课堂能积极参与的占81%;课堂上能主动探究新知、解题方法的占64%;课后主动复习总结的占58%;有课堂笔记和改错本达到96%。
2.学生在学数学中一些反思行为得以养成
学生学习数学中反思行为的初步养成,我们也可以从常规性反思、阶段性反思和终结性反思这几个阶段中看出。
常规性反思:
⑴所有学生都有错题集,并坚持每天使用;⑵80%的学生有记数学日记的习惯,而且内容丰富。
阶段性反思:
单元测验表:即在一个单元结束后进行,操作方法是先让学生去评价本单元的学习情况,(以函数这部分内容为例)我们从学习内容、数学学习方法、困惑、收获等方面设计了几个问题,先让学生自己对本章知识进行梳理,这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反馈,测验后再让学生填写《单元测验自我评价与反思表》。分析比较后我们发现学生较为困惑的地方也确实是在测验中反映了出来,这两份表相互促进并共同对学生的自我反思也起到了促进作用。通过学生自己对引起失分的原因的正确归因,使学生对考分持正确的认识态度,使分数起到激励学习的作用,增强了学生的信心,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终结性反思:
为了鼓励学生更加深入地反思学习过程,并给自己设定学习目标。所以在学期末让学生填写一张期末反思表。如“你有哪些好的学习习惯”“你希望在下学期学到什么,为什么”。这也为我们进行下一学期的工作提供了依据。另外,在假期间,让学生写写“学数学的感想”、“数学小论文”,既是学生对一段时间内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述能力,这也是新课改所要求的“重视学生数学的语言表述能力”。例如在暑假我要求八年级学生以课本中《瓷砖中的数学》为题写一篇数学作文。学生们虽对“论文”有些困惑,但经过指 点辅导,学生作品也有十足的进步。以下为学生作品。《瓷砖中的数学》
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用正多边形拼成的各种多姿多彩的图案。如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十二边形,它们不用与任何图形配合,独自就能完成自己的使命。但是,在多边形的世界中也有一些多边形不能拼凑成平面图形.如正八边形、正五边形,都需要某种图形来辅助才能构成一个完美的图案。这些都是在实际生活中比较简单的,利用它们我们还能拼凑更复杂、更漂亮的图案.例如数学教材中阅读资料里所展示的图案。
为什么他们能拼成这样美而又协调的图案呢?其实在这里面有一定的数学味道。如公园里铺的地板砖,他们的设计都要用到多边形的内角,并不是所有多边形都可用来整齐地铺地,用来铺地的多边形应满足同顶点的所有角的和等于360。也就是说当围绕一点拼在一起的几个多边形的内角和恰好组成一个周角时,就能拼成一个平面图形。
试问:用正六边形能铺满地面吗?回答是肯定的,但我们可用方程思想来解决。通过计算可得其每个内角为l20,令需用x个正六边形围绕一点能组成一个平面图形,则l20x=360有正整数解x=3,如此可知用正六边形是能铺满地面的。若问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两两结合是否能够铺满地面呢?我们知道:当围绕一点拼在一起的几个多边形的内角加在一起恰好组成一个周角时,就拼成一个平面图形.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的每个内角的度数分别为60、90、120。从而可利用二元一次方程是否存在正整数解来解决这个问题,由题意可得60x+90y=360,90y+120z=360,60x+120z=360(其中x、y、z分别表示所需正三角形、正方形、正六边形的个数)。经过推导可知,只有第二个方程没有正整数解.所以,其中惟有正方形和正六边形结合不能铺满地面。
其实生活中不仅仅只有瓷砖中运用数学知识,只要你能仔细探索、研究,实际生活中处处可发现数学的踪影。在我们所学的领域中,它不在与我们隔海相望,而是与我们日益接近了。
你看,数学并不是枯燥的吧!它是有韵味的,它是神奇的哟!3.学生的反思毅力逐渐增强
000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是自我“揭短”,是诱发痛苦的行为。缺乏毅力者即使反思技能甚强,反思也难以顺利进行。反思的毅力不仅体现在学生的“持续性”地忍受困难、战胜困难的“韧劲”上,而且表现在“督促”自己自始至终盯住自身学习的不合理性上,并敢于向别人“解释”自己的不合理性。诚如哈贝马斯所说:“谁要是能够解释自己的不合理性,他就是一个具有主体合理性的人。”教学中,教师有意识设置反思障碍,让学生多层次尝试,以磨砺学生的反思意识,增强学生的反思毅力。
4.学生的反思习惯逐渐形成
通过实践,我校学生初步形成了“反思”行为习惯化,已经明确没有反思便没有自我改错纠偏的道理;明确反思不仅能及时改正错误,还能优化已有认识,提高自身和理性水平。大部分学生能在学习之前、之中、之后就学习计划、学习过程、学习结果等进行自觉、主动的反思。反思意识得到强化后,学生心理上就有了一道“警戒线”。
5.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提高
在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的不断反思中,反思也促进学生的理解,提升理解的层次,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发展。近几年我校的数学成绩,无论七年级、八年级的统考还是九年级的中考都稳步上升,在全县前五名之内。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反思的作用无疑是主要的。
6.学生在数学中形成的反思行为在其他学科等到迁移
研究表明:数学学习中形成的反思行为能够迁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并与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呈正相关。反思性数学学习能使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语文学科为例,实验班在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态度以及人际关系交往能力上都优于对照班,在各次的统测上,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都处于领先位置。
7.人际关系上有了更多的互动
反思性学习也是一种依赖群体支持的个体活动,它不仅要求反思者有一个开放的、负责的、执著的心态,同时也有合作、协调、信任的环境要求,它是一种合作互动的社会实践和交流活动,学生在反思过程中,如果有他人指点或与他人合作进行,会加深理解,正如格瑞斯认为:孩子们不了解自己都知道什么,当我们发表自己的意见的时候,或者别人从我们这里获取信息的时候,对于听者和说者而言,都是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多创造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的机会,一般采用同桌合作学习和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营造探求反思的交流氛围。通过讨论、交流,学生可以发现自己数学学习上的优点和缺点,正确地看待自己的进步状况,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反思,以提高交流的层次。
(二)教师层面
1.促进了教师的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师生共同参与,相互配合的一个双边心理活动的过程,只有师生共振和谐,才有可能产生教与学的最大积极性,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益。教师面对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必须提高自我教学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并能冲破经验的束缚,不断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诊断、纠错、创新,从而适应当今教育改革的需要,使教师自身从“操作型”教师队伍中走出来,逐渐成为科研型的教师。而教师科学有效的教学反思,必将大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数学教学的高质量。
2.教师素质的提高
在近三年铜山县组织的优质课、基本功竞赛中,我校参与课题研究的数学教师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07优质课谢翠红得县一等奖、吴琦县三等奖,2008基本功竞赛谢翠红得县一等奖、刘素梅二等奖,2009优质课评比吴琦、曹群领得县一等奖、聂金芳县二等奖。徐州市教案评比中吴琦、刘素梅分别获得一等奖和三等奖,铜山县教案评比中有十几人次获得一、二等奖,另有多篇论文或省市大奖。(详见课题主要研究目录)
三、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设想 1.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1)对本课题研究,各位课题组教师对教育心理学、反思性学习理论知识掌握的参差不齐,科研水平还存在差异,因此在课题研究中不免出现一些只挂名不研究的情况;
(2)从课堂实践看,教师的教育观念、角色定位离现代教学设计的理念尚有差距,一些教学设计意图末能得到充分贯彻,教师讲得太多仍是一个普遍现象,教师的主导作用压制了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受传统的传授式教学的影响,教师包办代替现象仍时有发生。
(3)有时课题研究只局限于某一个点,其实培养学生反思性数学学习能力的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教与学是两个要素,教与学是相互关联的;有的实践研究仅仅只是浮于表面,没有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人心理没有结合起来„„这些我们将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4)由于我们课题研究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再加上部分教师的岗位变动,致使研究的个案没有坚持跟踪;另外课题组老师的教学任务较繁重,工作量大,时间紧,各类资料总结还要重新梳理、归档。我们将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更加注重一手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2.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由于初中学生的数学基础参差不齐,而我们又是大班化教学,课题组没有分层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在大班情况下课堂上兼顾所有学生的学习等相关研究还需要我们下一步去认真的研究、探讨。
1.1 学生的反思意识薄弱
从问卷结果中发现, 60%学生喜欢在课堂中由教师来讲学习方法, 18% 的学生会独立学习, 22%的学生会与人合作学习。在课堂学习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固定的学习模式:吸收→储存→再现。这种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 使学生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这可能与教师的教学方法有关系, 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反思意识薄弱。从结果可看到, 79%的学生在学习中仅以解题练习为主要形式, 只在乎一道题目的对错, 而忽视了掌握解题方法这一最重要环节, 这样的学习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已适应了“听课式”的接受学习方式, 大部分学生不愿意主动去尝试、去寻求更多更好的解题方法, 而只是静等答案。这些迹象表明, 学生未意识到自己的学习方式的不正确, 不去反思, 不去寻求更好的学习方式——反思性学习方式。
1.2 学生的反思能力较差
从调查结果来看, 只有21%的学生会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方法总结, 24%的学生会寻求不同的方法来解题。从这点可以看出, 学生的反思学习能力较差。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知道如何去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也无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作出判断, 这样学生就无法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也就不可能以批判的眼光反观自身, 包括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方法、学习过程等。在教学中或观察学生的作业以及他们课堂学习等情况可以看出, 大部分学生所做作业中的解题方法都是教师课堂上所列举到的方法, 回答问题也是平时教师讲过的内容, 一旦出现形式变化而实际一致的题目就傻眼了。出现这种问题的关键是学生不善于进行自我反思来主动调节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进步缓慢, 学生不会通过总结经验、提炼方法、优化探索、深化自己的认知结构。
1.3 学生的反思学习习惯较差
调查结果显示, 16%的学生有预习的习惯;13%的学生会主动复习数学知识;34%学生平时回家后先独立完成作业后再做其他事情;28%学生平时都是在家长的提醒下, 才能独立完成作业;16%的学生在做完作业后逐题认真进行自我检查, 发现错误, 立即纠正。以上数据说明, 学生的反思学习习惯较差。学生大都会急于知道答案, 而不再去寻求解题方法。
1.4 学生的反思毅力不强
从调查结果看, 对于一道久未解出的题目, 只有14%的学生会继续解下去, 大部分选择放弃, 这充分说明, 学生的反思毅力不够强。从一定程度上讲, 反思就是“自我揭短”, 这对一般人来讲是痛苦的行为。因此, 缺乏毅力者即使反思技能再强, 反思也难以顺利进行。
2 学生反思性数学学习能力培养的策略与方法
针对以上发现的问题, 应从课堂和课外两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反思意识、反思方法, 增强学生反思性数学学习能力。
2.1 抓住时机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探索、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突出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而“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要想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习惯, 必须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由于研究对象是初中学生, 他们认知能力正在逐步增强, 具有了一定的辨别能力。在研究前对学生过去的学习方式情况进行了解, 发现在学习中学生习惯于被动的 “跟学”, 缺乏自身体验、反思、感悟的过程。为改变这种学习方式,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2.1.1 利用典型例题的功能设置情境, 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质疑是反思的基础, 反思是质疑的深化和目的, 两者相互作用。教学中经常发现一些习题由于学生思维的偏面性而导致学生回答不完整。如已知直角三角形两边长为3、4, 求第三边的长, 学生往往会只有一个答案5;再如用配方法求函数undefined的最小值, 学生最后的答案往往会是负值;一元二次方程中忽视△<0时会无实根的检验等等, 举不胜举。教师就可以抓住例题的教学对这类问题多练习、点拔, 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2.1.2 创设合作探究的情境, 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习是新课程提倡的学习方式。要多让学生经历主动参与, 合作探究、自觉建构的过程, 让学生在合作探究的情境中树立反思意识, 例如在教学《展开与折叠》时正方体表面展开图有几种情形?需要剪开几条棱?原相互平行的面展开后有哪几种位置关系?不可能有哪几种情形等等。如果让学生个体回答完整比较困难, 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另如在练习开放性题目时, 答案不唯一, 更要让学生合作交流完成, 由于学生个体差异, 对问题理解不同, 这种不同的结果就会刺激其他学生的思维, 引起反思, 这样学生在享受别人的解题方法时, 也在无意识中树立了自己的反思意识。
2.1.3 创设民主开放的情境, 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在教学中要改变只有教师的满堂灌或者只有几名优等生的参与学习形式, 要让每位学生积极思考, 敢想敢说。在课堂上教师更应留有一定的时空给学生反思, 鼓励学生大胆的推测, 从而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 在教学难点时尤显得重要。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字母表示数》学习时, 对于a是负数的问题, 可以让每个学生自己举例讨论, 错也无妨, 通过讨论得出正确结论, 使学生记忆深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反思意识。再如最后一位数字是什么?大部分学生会逐一计算, 耗时较多, 但让学生做完再与用找规律方法求解比较耗时情况可谓事倍功半。通过这样情境, 让学生放开胆去参与, 让学生感到审题的重要性, 结论的合理性, 从而培养大面积学生的反思意识。
2.1.4 解题后及时引领, 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
要求学生从做完一道题后开始进行反思, 即解题结果是否正确合理;解题过程有没有漏洞, 此题应用了哪种解题方法等。这样不仅能巩固知识, 减少解题的错误, 更重要的是发展了思维, 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反思”的好处, 强化了反思意识。随着实验的推进, 在教学中, 要求学生对学习各环节进行反思。学生做到课前预习, 课堂上对新知进行自我探索、寻找规律, 课后进行复习检查。实践表明, 实验班学生的反思意识明显地有所增强, 学生反思性学习习惯初步养成。
2.2 开展多方面研究, 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
反思不是简单的回顾和一般的分析, 而是从新的层次、新的角度看到现实的不足。这要求学生有一定反思技能。教学中, 笔者采取了多种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反思技能。
2.2.1 立足课堂, 培养学生的反思性数学学习能力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数学课堂教学, 不仅要重视结论的证明和应用, 更要重视探索发现公式、定理、方法的过程, 要让学生沿着“再发现”的道路去探索和发现, 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为此, 教师要积极创造和寻找可供学生反思的机会, 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 帮助学生正确而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就初中学数学课堂而言, 反思的内容主要有:
①对自己的思考过程进行反思;
②对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进行反思;
③对所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反思等。
2.2.2 针对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常规的内容及程序创设反思的机会
一方面, 引导学生在知识源头处反思。某些数学知识点之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联系或内涵相似性, 这为数学学习的“举一反三”提供了重要良机。教学这些知识点时, 教师可以在提示新课学习目标后, 引导学生回顾已有旧知、搜索存储经验, 反思以前所学的类似内容、类似情境、类似方法, 从而借助迁移展开对新知的有理猜想。如在学习“反比例函数”时, 教师可让学生对正比例函数、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图象、性质等进行回忆、总结, 以便将这种思维方法迁移到新知识上。
另一方面, 引导学生在“探究受挫”处反思。数学探究的过程, 对学生而言是无法预知的领域。面对问题, 首先要有自我意识。自己有能力、信心解决它吗?以前见过它吗?或者是否有类似问题?哪些知识、技能还需回顾、请教等;其次要不断地自我监控。此类问题自己最易犯哪方面错误?解题思路严密吗?符合逻辑吗?结构完整吗?运算过程有错吗?数学语言表述符合规范吗?最后进行必要的自我调节。
3 结语
培养学生数学反思性学习能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 需要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要求和训练, 让习惯成为自然, 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增强反思能力, 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任学印.反思型教师教育探微[J].外国教育研究, 2003 (3) .
[3]Scott G, Paris, Linda R.Ayres.培养反思力[M].袁坤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4]Maurice Gibbons.自我指导学习-挑战卓越[M].池春燕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5.
[5]周春荔, 张景斌.数学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6]熊川武.论反思性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关键词:反思 能力 自信 自主 教学过程
一、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教学需要学生出色的反思能力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高中数学课程追求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对概念、结论和技能的记忆、模仿和接受,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要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让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最根本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帮助学生实施对自己学习过程的监控,促进学生对自己学习成效的反思,逐渐成为自律学习者。而在我们的教学评价活动中,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常常处于被动的甚至被忽略的地位.他们依赖于教师的评价,逐渐地丧失自信和自主,学习被动,缺乏个性,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不强,动手实践能力差,缺乏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这些问题和现代教育是格格不入的。所以,如何发挥数学教育的作用,实现现代教育弘扬人的主体性,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追求人的全面和谐、充分自由的发展的目的,是当前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在数学教学中加强数学反思训练,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二、数学反思能力内涵以及地位
反思是发现的源泉,是训练思维、优化思维品质的极好方法,是促进知识同化和迁移的可靠途径。通过反思可以提高数学意识,优化思维品质;通过反思可以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反思可以拓宽思路,优化解法,完善思维过程;通过反思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一种有目标有策略的主动行为,不断的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数学反思就是认知者对自身数学思维活动过程和结果的自我觉察、自我评价、自我探究、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而数学反思能力就是在数学反思活动过程中反映出来的一种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因此数学反思能力就是认知者在数学思维活动中对自己数学认知过程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自我探究、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能力。它是以反思的体验、反思的知识和反思的技能为基础,并在对数学认知过程的评价、控制和调节中显示出来的高层次思维活动,它对数学认知活动起指导、支配、决定、监控的作用。数学反思能力与数学观察能力、数学记忆能力、数学化能力、数学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认知能力不同,但与归纳猜想、合情推理、演绎证明、理性思维和理论建构等能力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数学反思能力与其他数学能力是统一在数学思维活动中的一种相互促进、互为基础的关系,一方面,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为数学反思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基础.只有具备了很强的数学观察、记忆、理解、思维能力,才能提高对问题情景中各种线索的敏感度,抓住反思的机会,及时调节思维的方向,对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进行权衡、预见。
三、教师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的反思
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包括教师、学生、教材三个要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反思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要深究教学过程中诸因素之間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修正意见,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在教学结束后,可结合各方面的教学信息反馈,整理教学思路,对自己前一节或几节课的教学设计、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效果做出分析与思考,分析判断在教学中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选择的教学内容、采用的教学形式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指导策略是否合适,还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遗留问题。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可通过多种方式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进行检查,检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学习的效果,从而提出自己改进的建议,不论检查什么内容,都包含着对自己教学的反思.这种反思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学生学习中的得失表现,造成得失的原因,大部分学生在内容掌握上存在的一致性倾向,自己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四、高中生反思能力培养的途径
1、课前引导学生反思。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在记忆中搜索、反思以前所学的类似的内容,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本节课的任务。让学生在回顾中迁移,在反思中猜想,轻而易举地就能完成教学任务,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反思的优势所在,乐于在今后的学习中反思,有利于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
2、在自学探究活动时引导学生反思。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利用学习错误,及时引发冲突,能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而且有批判性的再思考,对已形成的认识从另一个角度,以另一种方式进行再思考,以求得新的深入认识,这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又培养了学生的反思能力.
3、在交流总结时引导学生反思。在数学活动结束后交流总结时,引导学生反思整个探索过程和所获结论的合理性,让学生在反思中“提炼”方法,学会学习.事实上,学生不仅仅是被反思的对象,而且是反思的主要收益者.在反思中自我评估,自我修改,从而反思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自己又是如何学习的。
4、在应用练习时引导学生反思。好多学生写作业、答试卷时以完成为满足,检查验算的习惯很差,或面对错误看不出来,或看到错题就全盘否定.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学生的思维批判性差,反思意识薄弱,反思能力低.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可以在作业过程中引导学生按下面的方法进行反思.
初中生学习反思能力的培养
研究的背景
在课堂上现在存在着以下四种现象:(1)能回答出问题的答案,但对思考过程讲不清写不清。(2)条件或问题情景发生变化,学生就不知所措,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习显得被动。(3)学生没有反思的意识或不知道如何反思,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4)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时缺乏有效策略。这些与新课程改革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的精神是相悖的,它不利于学生自我学习意识的培养和自主学习精神的弘扬,既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又妨碍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的形成。可见加强反思方法的指导、反思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教学中的一项任务。
课题研究的意义
进行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自我评价水平,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数学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反思性学习就是学生对自身学习的对象、过程、方法与结果进行不断的自我监控、自我评价、自我改进的学习行为,将“自主学习”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是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再思考,再审视,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最重要表现,是自我教育的开端。《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能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引导学生反思能促进学生理解水平的提升。在学习中培养反思能力,可以使学生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因而培养他们反思的能力,养成反思的习惯是当务之急。
课题的界定
现代汉语词典对反思的解释是:思考过去的事情,找到成功和失误之处,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反思既是回顾过去,更是展望未来。人类早在古代就有“反思”的意识,如“反求诸己”、“扪心自问”等至理名言,比比皆是。《学记》中也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反思是在学生思维过程的一个明显段落或对一个课题的思维结果进行科学审慎的批判性回顾、分析和检查。学习反思是学习者对自身学习活动的过程以及活动过程中所涉及的有关事物(材料、信息、方法、结果等)的学习特征进行反向思考,把已有的知识材料重新组合,通过反向思考重构自己的理解,获得对知识过程的个人体验的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反思性学习的基本特征是它的探究性,它是多维的学习。它可以使学习者从例行公事的行为中解放岀来,帮助学习者学会学习,可以使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成为有目标、有策略的主动行为,可以使学习成为探究性、研究性的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个人的创造力,可以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个人体验,使他们变得更加成熟,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理论依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而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离不开进行反思性教学。《纲要》和《标准》为反思性教学课题研究提供了政策法规依据.国内外反思性教学的基本理论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理论中提出了反思性教学的定义: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研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统一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 而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在著作《反思性实践者》中,提出了反思实践和反思实践者的思想,将反思分为“对行动的反思”和“在行动中反思”两种类型。所有这些都是指导我们进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目标:
(1).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意识,形成及时反思的习惯。
(2).探索出适合学生学习反思的形式和方法,提高学生的有效反思能力。
(3).通过反思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优化学习策略。
(4).探索出能提高学生的反思性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促使教师向反思型教师方向发展。
内容:
(一)对学习过程的反思能力的培养
(1)、学习经历的反思能力的培养
知识本身具有的抽象性、逻辑性使得有些知识对学生来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就需要参与学习活动,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从而正确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思想和方法。在这一过程中,离不开学生对学习经历的反思。对学习经历的反思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衡量:⑴学生愿不愿自主参与学习。⑵学生能不能自主参与学习;⑶学生会不会自主参与学习。只有让学生在自主与合作互动中大面积地、自始至终地、差异性地、创造性的参与,才能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发展的世界。
(2)、情感体验的反思
新课程理念的学习过程并非只是一个掌握知识、技能训练的过程,而是一个伴随着交往、创造、追求和喜、怒、哀、乐的综合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参与。其间既品尝失败的苦涩,又收获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甚至有着刻骨铭心的回忆。对情感体验的反思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学习毅力和意志品格
(二)对学习方法的反思
(1)、解题方法规律的反思
解决问题是学生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的有效手段,但大部分学生只是为解题而解题,只满足于做出答案,对自己的解题方法和解题过程从来不加反思,错失思想方法的训练与提升,失去了从经验上升到规律、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机会。长此以往,学生解题时就会思路狭窄、方法陈旧,思维的灵活性得不到提高。因此,要常作解题后的反思、方法的归类、规律的小结和技巧的揣摩,优化学生的思考方法
(2)、知识易错处的反思
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都存在差异,而其表达方式又可能不准确,学习中难免有许多的“错”。若能以此为突破口,进行反思,则往往能找到“病根”,进而对症下药,常能收到事半功倍、意想不到的效果。
(3)、不良习惯的反思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更好地学好知识。叶圣陶先生特别强调习惯的重要性,他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面对学生的不良习惯,我们不要急于指责学生,应当启发他们怎样去认识、去分析这种习惯,怎样运用自己的经验来解决。当他们得到改变时,就会充满成就感,良好的习惯会逐渐地养成。
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
(1).做好课题研究的理论准备工作。
制定研究计划,查阅文献资料,阅读国内外相关书籍、报刊、杂志。这一年我中途接了初一一个班和初二一个班,初一学生刚刚进入初中,学生的起点都差不多,在研究的过程中,我对两个班级学生情况进行对比,培养他们的反思习惯,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水平,以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数学能力。
(2).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一、数学教学不能只凭经验、二、理智型的教学需要反思: 1.对数学概念的反思——学会数学的思考2.对学数学的反思3.对教数学的反思。
三、第二节教学反思的四个视角1.自我经历2.学生角度3.与同事交流、实施阶段
(1).组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反思意识状况,反思习惯状况,反思方法、反思效果等状况,为开展研究作准备。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在“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节课中,不同的学生依据不同的生活背景进行活动,自己抽象出图形,制作出纸质的立体图形。彼此间的交流,实现了他们对立体图形关键特性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2).采用多种形式(如建立学习档案、写日记、成立沙龙、课堂教学改革等)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探索有效的反思方法。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在“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节课中,不同的学生依据不同的生活背景进行活动,自己抽象出图形,制作出纸质的立体图形。彼此间的交流,实现了他们对立体图形关键特性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3).定期开展调查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反思意识、方法、形式、效果等情况,进行阶段性小结。在此基础上规划下一阶段的研究重点,继续深入开展研究。合作探究给学生带来成功的愉悦。例如“统计图的选择”教学设计和教学中,要求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调查、了解生活中各行各业、各学科中应用的各种统计图,调查、收集你生活中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情的有关数据,必须通过实际调查收集数据,保证数据来源的准确。学生或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体,或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调查采访或查阅资料,经历搜集数据的过程,搜集的统计图丰富多彩,内容涉及各行各业。学生从中能体会统计图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培养善于观察生活、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4).定期开展研究活动,比如观摩实验课、公开课、论文研讨及其他形式的研究交流活动。完成中期研究报告。
3、总结阶段:
(1).总结提高,整理课题材料。问卷调查,访谈记录表,文献资料附后。
(2).全面总结经验,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研究方法:
(1)、教育调查法:了解课题研究前后学生的反思状况,为开展课题研究,评价课题研究成效提供定量分析数据。
(2)、行动研究法:通过实践研究,探索培养学生反思性学习能力的有效方法、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教学特色。
(3)、文献研究法:通过查询有关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对反思性学习的研究经验和动态,以便从中获得理论和方法的启示,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帮助。
(4)、个案研究法:通过对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反思过程的详细研究,探索出适合初中生学习的反思形式 对个别有代表性的学生进行个案研究,找数学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沟通,了解问题的根源,促进师生交流。我在教学中,针对初三学生底子薄、自信心不足的特点,适当放低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差生学习数学的热情。课题研究的结果
1、学教学反思性教学的再认识
反思性数学教学以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为基本点,这里的“反思”不是简单的课后回顾,而是一种可重复实验的研究意义上的反思。反思性数学教学以科学性反思为基础,是借助个体或群体的行动研究为主要手段,是以发展数学教师能力与学生素质提高为直接目的的教学,是不断追求数学教学实践合理性并最终达到“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的教学。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时刻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表现出审慎的态度、品格和习惯,以开放的姿态,把他人的成功之因素嫁接到自我经验的相应部位,增长自己的实践智慧。
2、反思性教学是提高教研效果的有效途径
反思性教学的目的与教研活动的目的具有一致性,将反思性教学的理论应用于教研活动之中,将二者有机结合,可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与教研组的功能,极大地提高教研活动的效果。
3、学生的反思性学习有助于减轻学业负担,反展思维能力
有反思习惯的学生时刻注意将所学内容纳入已有的认知系统中,自觉对新旧知识进行分析归纳,主动探求新知识和运用新知识,他们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学会思维,达到“学会学习”。进行本课题研究的教师,所教班级的数学水平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坚持使用错题集和作业情况反馈表及单元测验自我评价禺反思的班级,学习状态的改变较为明显。
课题研究的反思
初中生学习反思性教学中“对行动的反思”:
1、反思数学观与数学教学观,是静态的,片面的、机械反映论的数学观,还是动态的,辩正的模式论的数学观;是传统的数学教学还是现代的数学教学观,是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2、反思数学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反思不是一般的回顾教学设计情况,而是深究先前的教学
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不合理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进行变革,重新设计教学方案。它包括以下方面: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对教学内容的反思,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3、反思数学教学课堂教学过程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包括教师、学生、教材三个要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反思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就是要深究教学过程中诸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修正意见,以提高教学质量和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它包括两个方面:反思数学教学过程中师生合作与情感交流;反思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提问。
4、反思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他们数学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的变化。在数学教育中,评价应建立多元化的目标,关注学生个性与潜能的发展。
初中生学习反思性教学中“在行动中的反思”: 在教学中进行“在行动中的反思”,关键就是“以学定教”,即以学生的学习状态确定教师的教学行为。如何进行“在行动中的反思”?我们研究的结果是:
1、要“接触学习者真实的言行”。
2、要重视行动中的“不确定地带”,给它留有充足的空间。
【内容摘要】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的习惯,提高学生的思维自我评价水平,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数学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就引导学生通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反思,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反思,在对错误纠正过程中反思,在对自我评价过程中反思,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培养问题反思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能通过对解决问题过程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引导学生反思能促进学生理解水平的提升。在数学学习中培养反思能力,可以使学生从旁观者成为参与者,使学生从自身的生活背景、学习起点中发现数学、运用数学、创造数学。小学生思维正处于由形象到抽象、由具体到逻辑思维发展的重要阶段,尤其是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已经能够初步用批判的、审慎的目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他们的思辨能力逐步增强,已初步具备了反思能力培养的基础,因而培养他们反思的能力,养成反思的习惯是当务之急。那么在数学学习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呢?下面就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粗浅的见解。
一、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反思
这里所说的“问题”不同于那些传统意义上的仅仅通过“识别题型、回忆解法、模仿例题”等无需较强思维就能解决的问题,它是指需要学生在“观察、思考、猜测、推理”等富有思维成分的活动中,通过亲身体验、反馈、反思,不断调整解题策略才能解决的问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反思,学生才能在不断的反思中加强数学知识和能力的相互沟通,提高数学活动的能力。如学习三角形面积计算时,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将两个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又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任意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继而寻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中教师通过有意识的设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反思:“我们能找到平行四边形面积与三角形面积的关系吗?”“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与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么关系?”“我们能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中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这样,就把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演变组成前后递进的“问题链”。让学生按照问题的线索,展开层层探究,学生逐步推导出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这样教师没有过多讲解,学生在思考、再思考,即反思的过程中获取知识,从而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促进知识的内化和迁移,提高思维能力。
二、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反思
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与他人交流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在交流
中,通过互相质疑、互为补充,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认知差异,促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进行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对于同一道题目,不同的学生能运用不同的思考方法做出不同的解答,这时很多教师都会用肯定的方式一带而过,然后进行下一环节的教学。我认为这样做便丧失了一次很好的反思数学思考过程的机会。如:你能在□里填上合适的数字,使等式成立吗?(1)□□×□□=1600,(2)□□×□□=2400。学生独立思考后,我请学生说思考过程。生甲:要使两个乘数的积都是整百数,这两个乘数一定都是整十数,所以(1)式20×80=1600或40×40=1600;(2)式30×80=2400或40×60=2400。生乙:老师,我觉得题中的乘数不一定都要填整十数,可以把(1)式中16乘2所得的32作为一个乘数,另一个乘数为50,积也是1600,也就是32×50=1600。同样(2)式也有类似的填法:48×50=2400。生丙接着说:只要把乙的填法中前一个乘数扩大2倍,后一个乘数缩小2倍,积不变。于是又得到64×25=1600,96×25=2400。这时生丁又进行补充:把96×25=2400前一个乘数缩小3倍,后一个乘数扩大3倍,积不变,这样就得到32×75=2400。学生在交流中各抒己见。在学生详细地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后,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对照别人的解题思路进行反思:这种解法我为什么没想到?自己只需再深入想一想就能想到这种解法。这些创新解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哪种解法最优等。通过反思,既使学生学到了更多的解法,提高了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又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进行了训练。
三、在对错误纠正过程中反思
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错误,教师不简单地以对、错判断,而应“将错就错”,要求学生观察、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即不仅“知其错”,更要“知其所以错”。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明确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问学生:想一想,你为什么没有得到问题的正确答案?这个问题之所以没有得到解决,主要原因在哪里?怎样修改就可以了?
曾经看到这样一个案例:
一个学生在做应用题时问题答句中的单位老是出错。比如:“这筐水果有多重?”他总是回答:“这筐水果有45重。”。一次批改作业时,我把他叫到身边:“你今年多大?”“9岁。”“能把话说完整吗?”“我今年9岁。”“不,应该说你今年9大”,我故意说。小家伙立即给我纠正:“不,应该说9岁。”我不动声色,又如法炮制了几个类似的例子。“你家到学校大约有多远?”“我家到学校大约有2千米。”“不,应该说你家到学校大约2远。”“不是的„„”小家伙有些着急了。这时我把作业本递给了他。他一看,吐了一下舌头,立即转身订正去了。如今,他已改掉了这个的错误。
这个学生所犯的这种错误正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遇到的。教师在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正是调用了学生正确的生活经验来矫正他学习中的错误,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经历了一次很好的学习反思过程。
四、在对自我评价过程中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及时帮助学生克服困难,跨越障碍之后,要及时帮助学生反思取得的成功经验。学生在解题中出现的错误有知识缺陷造成的,有能力缺陷造成的,也有逻辑上、策略上缺失造成的,更有非智力因素造成的,因此在解完一个题目后就有必要对解
题的正误作进一步的思考,并及时总结。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指出的:引导学生适时总结,欣赏自己,找出不足。“数学日记”也是一种反思“特写”的有效方式。如:某工厂2005年二月份前4天共用电2.8万度,照这样计算,全月共用电多少万度?(用比例解)此题要求学生知道2005年的二月份有28天,能够运用正比例的知识解答,而有位同学却做成了2.8/4=28/x。课后我要求学生写反思,这位学生写道:我知道自己为什么做错了,左边是电的度数比天数,右边也应该是电的度数比天数,而我右边写成了天数比电的度数,真的很不应该啊!正确的做法应是2.8/4=x/28。因此,让学生反思就可以达到不攻自破的功效,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提高了自我反思的能力,发展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一、自主学习
在自主学习的时候让学生找出新课中的问题,小组内进行筛选这些问题。最终把这些问题交到老师手里。老师进行整合最终确定六个任务。
二、组内交流
在小组长组织下小组内学生个人提出任务中的疑难进行交流讨论、弄明白问题后,展示在各自的小黑板上(限时)。
三、展示点评
各小组推荐代表展示本小组的任务,其他小组同学进行全方位的点评。展示过程中,学生要注意倾听并及时作好记录或进行修改(限时)。
四、当堂检测
一、激发学生内在动力, 让学生乐于反思
由于学生自主反思具有自主性、层次性、批判性、探索性、迁移性等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反思, 提高学习效果。创设情境法。要引导学生善于联系思考数学知识与实际的关联, 培养学生乐于反思的习惯。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时, 我设计了移动电话通话收费的问题, 让学生通过反思来选择合理的网络。又如, 在学习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之后, 我设计了沿着三角形操场走一圈回到出发点, 共转多少度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 通过学生思考, 很快找到了问题的关键。之后, 我继续让学生反思如果是四边形、五边形, 甚至n边形的操场走一圈是多少度。学生通过概括、反思形成了知识的迁移, 轻松地掌握了n边形外角和的求法。成功激励法。教师要在教学探究和交流活动中, 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信心。如在在讲授概率问题时, 通过让学生抛掷硬币正面朝上的游戏, 让学生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小组试验.经过实践、反思从而得出结论, 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情感。自主反思法。教师可以把思维机会、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教师在教学中因疑引疑、设疑质疑,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 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如在在学习乘方时, 通过介绍在象棋上放麦粒的故事,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教师做适当的引导, 从而产生对乘方学习的兴趣。
二、加强互助合作, 让学生善于反思
适宜的学生同桌合作、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可以取得相互启迪、相互弥补、相互质疑、相互竞争的效果, 有助于思维的碰撞、灵感的激发, 使学生主体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不断能动地进行知识建构, 从而发展学生的反思能力。如在三角形的中位线的教学时, 课前我先让学生做好准备工作, 课堂上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 上台展示剪拼的成果, 并让学生说明剪法、拼法及其原理。学生个个争先上台展示自己的劳动成果, 并在座位上不时地评价别人。这种相互质疑, 相互激发, 相互反思的教学方法, 为课堂教学中学生准确及时的掌握知识奠定了良好基础。又如, 在教学设计中心对称图形的知识时, 我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手工拼图制作比赛。通过比赛, 让学生在反思的过程中, 加深对中心对称的理解, 增进团结协作精神感受数学带来的乐趣。
三、加强学生学法指导, 让学生学会反思
教师要注意挖掘教材因素, 善于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或提出假设, 检验解决问题, 从而形架设起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能力与知识相融合的反思金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一要对数学概念进行反思。由于初中数学感念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 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 深化对初中函数定义的理解, 并在头脑中形成较完整的概念。二要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由于学生思维过程缺乏灵活性、批判性, 思维创造性水平不高。解题方法过程单一、方法陈旧、逻辑不清、主次不分。因此引导学生做好对解题过程、解题方法与技能的、题目立意登记方面的反思。三要学生对学习阶段进行反思。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编制知识网络, 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反思自己对这一单元中知识的认识是否达到所要求的程度, 自己对这些知识是否有了新的认识。也可以让学生在阶段学习结束时, 进行试卷编写, 让学生在编写试卷的活动中对所学生知识进行认真的思考, 找出其中的不足之处。例如对正方形性质的学习, 我引导学生从从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殊的菱形特殊的矩形等三个方面进行反思, 并要求学生在课后结合教学内容出一份相关的练习题, 学生经过反思, 很快找出了其中的规律, 并认真回忆所学内容, 都出了一份质量较高的数学试卷, 从而有效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关键词:初中数学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反思
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取得优异的考试成绩,为了敷衍家长和教师,而是为了具备较强的数学理解能力。学生自主学习本质在于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转变被动接受学习的模式,从而引导学生走出“要我学”的学习困境,形成“我要学”的学习观念。所以,如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激发学生对数学充满强烈的求知欲和兴趣,是我们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反思的问题。
一、营造和谐自主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营造民主交流学习氛围,推进师生间、学生间相互学习。教师要注重自身态度,以平等互助的姿态与学生一起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造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励师生合作学习。教师应灵活采用多种导学方法,鼓舞学生实施探究式学习。另外,教师应充分发挥学校课程的整合作用,引导学生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激励学生勇于质疑。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自主学习的欲望
当前有关学者提出,教学其实就是一种人际交往关系,教师需要坚持“教学活动”的教学理念,使得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从而营造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出现认知冲突,深入分析,从而牢固掌握数学理论,提高自己的数学能力。
例如,在“平方根”课堂上,教师先要求学生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大象和蚂蚁为什么一样重?假设蚂蚁的体重为x克,大象重达y克,他们的重量总共为2a克,可以推理出x+y=2a,两边同乘以(x-y),得(x+y)(x-y)=2a(x-y),即x2-y2=2ax-2ay,变形得:x2-2ax=y2-2ay,两边都加上a2,得:(x-a)2=(y-a)2,所以,x-a=y-a,即x=y,从而蚂蚁和大象体重就一样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奇怪的结果呢?学生都十分好奇,全部都仔细观察、质疑、思考,始终却找不出原因。这时教师适时引入本课教学重点。因为学生都很想知道原因所在,所以,课堂上认真学习,积极探讨,从而自主探究欲望强烈。
三、关注课堂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一)采用教学手段,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
教师按照每堂课教学重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适时转变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例如,在讲解“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内容时,教师可先将一张方纸对折,再使用剪刀剪出一个心形,然后再铺展开方纸,这时栩栩如生的“心心相印”就展现在学生面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大家都跃跃欲试,经过“实验—观察—猜想—证明”的教学方式教学,引导出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知识,从而活跃了教学氛围,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关注思维发展,注重自主思考获取知识的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发现一种怪圈:学生明明掌握了数学基础知识,基本图形也能够识别,可依然还是不知道怎样解决几何问题。分析这一怪圈不难发现:仅仅依靠机械记忆难以真正领悟到知识的真谛,反而会挫败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学生思维状况,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和获得的整个过程。在一连串的针对性强的问题攻势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励学生自主探究,勇于质疑,勤问“为什么”,少问“是什么”,开拓思维、处于思维的最佳境界,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三)关注课堂反馈,引导学生自主反思总结
初中数学相比于小学数学更加抽象,所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反思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环节。反思是学生整理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的重大思维活动。学生经过全面的反思,能够查找出自身问题所在,重新探索解决思路,并进一步巩固知识,增强解题能力,并养成了科学的数学思维习惯。
四、采用灵活多变的指导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以前数学的教学方式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反战,一味要求学生接受知识,不注重引导学生探索发现。这种教学模式市场造成学生在数学思考过程中产生依赖,不主动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学生仅仅是一支“录音笔”。这样的学习模式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挫败了学生学习激情,对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了阻碍的作用。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指导方法,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锻炼,特别是开展各种数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与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弧长和扇形面积”课堂上,教师提出以下问题:将直角三角形ABC的斜边AB与定直线L重合,然后按顺时针方向在直线L上翻滚两次,使它翻滚至△A"B"C"的位置。假设AB=2,∠A=30°,求顶点A运动到A"位置时,点A经过的路线与直线所围成的面积。在解题之前要求学生根据题目自己进行操作,感受顶点A运动到A"点的位置时,点A所经过的线路,并使用尺规画出所经过的线路。经过动手实践,学生很快知道了动点A运动的路线与直线L所围成的面积是由两个扇形和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组成的,从而明白了解题的方法。另外,学生也懂得了只要肯动手实践就可以很快、准确发现数学解题方法和数学规律。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要加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自主参与,采用灵活多变的指导方式,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然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不像向学生灌输一个知识点那样简单快速,而是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这就需要数学教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自觉自主的学习态度。
参考文献:
[1]姚湘中.初中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培养[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12(4).
[2]郑维英.物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江西教育,2011(1).
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肖谋良
探究性学习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一改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方式那种“出示结论→寻求证法→记住结论→应用结论→模仿练习”的经典模式,取而代之的是采用“问题情境→初步探究→建立模型→深入探究→结论→应用与拓展”这样一种全新的基本教学模式。它把重点落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过程,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感受获取知识的途径与方法,体验成功的艰辛与乐趣,突出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因而,它充分体现了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才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实践证明,探究性学习方式的采用,不仅使教师与学生从枯燥、繁重的课业任务中解放出来,也大大提高了师生的能力与素质,更使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后续学习中节节攀升,让人惊喜不已。
一、探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1.探究性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1)教师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观察。这一步应注意三点:一是应该让学生体验到知识来源于实践;二是要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教师引导要得法,既不能固定学生的思维,也不能让学生漫无目的地去探究。这一步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观察能力。如在探究几何图形的性质一类问题时,我们通常就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自己观察来实现目的的。
(2)教会学生思考的方法,让学生在观察、实践的基础上做出大胆的猜想或总结出内在的规律。例如,在研究几何图形的性质时,教师在学生动手画图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度量,猜想出图形所具有的性质就是典型的案例。这一步是探究过程中最精彩的一幕,对培养学生的发现、洞察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都是极为有益的。如:在讲授《三角形的中位线》一节时,在学生画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位置关系与度量关系来观察、猜想出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三角形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等于第二边的一半。”
(3)对猜想进行有限验证。从特殊到一般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但一个特定图形具有的性质并不能代表全部图形具有同样的性质。因此,在猜想的基础上,再进行有限验证是必不可少的。如在探究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中对“SSA”的否定就是一个很具代表性的例证。
(4)在对猜想有限验证的基础上,对猜想从逻辑角度进行推理,严密论证。一条猜想,一个结论,在一万种特定情况下成立,但只要在一万零一种情况下不成立,那就不能算做是一条真命题;只有通过严密的逻辑论证,才能成立。这一步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5)对已经论证的结论进行拓展、应用。这一步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同时,对培养学生把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加以解决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都是大有帮助的。
以上五步,可以概括为:初步探究(即问题情境→动手实践→观察→猜想)得猜想,深入探究(即验证→论证)出结论,继续探究用定论(即应用、拓展)。
2.实践探究性学习所取得的成果
湖南省武冈市邓家铺双桥中学数学组进行探究性学习实验从1999年至今已有十个年头。在这十年时间里,实验取得了丰硕成果,真正实现了教研兴校、教验强校的目的。
(1)通过实验,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极大的转变,教师素质得以迅速提升。实验刚开始时,个别以前靠给学生加班加点、靠搞题海战术“致胜”的老师观念一时转不过弯,表面答应参与实验,实际仍按自己老一套来教学,结果教师与学生都觉得很苦很累,但成绩却普遍比实验班差。事实胜于雄辩,两年后,宁肯苦干蛮干而不愿参与实验的人全部消失了。再者,教师从繁重的阅卷任务中解脱出来后,更加有时间与精力去思考如何设置情境,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探究,因而业务素质得到大幅提升。
(2)学生的思维方式与方法受到良好的启迪,独立思考问题与解决问题的习惯得以养成,学会学习的能力得以提高,特别是终身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初步形成。因此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大提高,后续发展潜力不可限量。近几年学校向省市重点中学输送了一大批学生,调查结果显示其中大部分同学在高中阶段学习轻松、成绩拔尖,已有一批学生在高考中获得优异成绩。
(3)在探究性学习的实践中,真正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减负”。实验过程中,我们要求实验教师把时间与精力重点放在如何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放在如何巧妙引导学生去探究,如何合理安排学生讨论、合作以及相互交流上面来,尽量减少学生的死记硬背,坚决反对机械训练,搞题海战术。对作业要求有四:一是除课本练习与基础训练外,一律不得再增加任务;二是重复性习题只选一两道题目做代表,不能全部布置;三是简单题尽量做在书上面,尽量避免抄题挤占时间;四是作业批改采用教师批阅、学生互相批改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实践证明,减负后,教师教得生动活泼,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在这样和谐的环境中,学生由厌学变乐学,由学会变会学,终身学习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创新的思想与能力也在逐步形成。
二、对探究性学习的实践反思
反思一:探究性学习是对以往历次教法、学法改革的总结、概括与创新。学校数学组在近十年中先后参加了教改实验课题“自学辅导法”“目标教学法”与“中学数学优化思维教学”的实验,实验教师深切感受到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就必须尽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因此,学生的自主探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反思二: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既要借鉴“启发式教学”的精华,同时又要防止把探究性学习同化于“启发式教学”。在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如果不加以任何的点拨与启发,很可能造成一部分学生的探究漫无目的,不得要领,教师也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但如果启发过多,则探究失去了实际意义,学生的探究变成了教师的探究,这样就容易养成学生的依赖性,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散与创新。
【《初中生数学反思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推荐阅读:
如何培养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12-05
论初中生自主学习数学能力的培养的教育论文12-01
浅谈初中数学自主学习的培养09-09
初中数学阅读能力培养01-01
简析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10-15
初中化学典型实验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的研究开题...12-05
初中生自学能力的培养06-21
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