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科技发展问题

2024-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科技发展问题(精选10篇)

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科技发展问题 篇1

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社会发展问题

解决当前已经发生和可能发生的生态问题,不仅要求我们努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要求我们大力推进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这里讲的社会主要是指社会生活层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衣、食、住、行、娱乐等日常生活.

作 者:杨雅琳 屠凤娜 夏华  作者单位: 刊 名:环渤海经济t望 英文刊名:ECONOMIC OUTLOOK THE BOHAISEA 年,卷(期):2008 “”(3) 分类号:X3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科技发展问题 篇2

一、生态文化的基本内涵

生态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观, 它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核心价值观念。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 思想意识的更新将直接影响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导致人们生产和生活方式的“绿色”生态化。例如:在生产方面, 人们为消除生态危机, 实现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和发展, 将开始追求一种生态化生产方式和可持续发展模式, 即对生产方式或经济增长方式实施变革和转换, 以使人类的生产活动沿着与自然系统相互协调的方向进化, 使之具有净化环境、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的新机制, 走上一条与自然系统互惠互利、共生共荣、协调平衡的发展道路;在生活方式方面, 人们将会既考虑自己, 也考虑世界的未来和子孙后代的可持续性生存和发展, 批判、放弃、改正一切对自然界失去理性的享乐主义行为, 从价值取向到生活习惯来一个重大的变革, 一场席卷全球的绿色消费或生态消费浪潮将逐步兴起, 继而推动人类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 实现人同自然界的本质的统一, 以及自然界的真正复活。 (1)

生态文化的概念来源于罗马俱乐部创始人佩切伊, 他指出, 人类创造了技术圈, 入侵生物圈, 进行过多的榨取, 从而破坏了人类自己明天的生活基础。结论是:如果我们想自救的话, 只有进行文化性质的革命, 即提高对站在地球上特殊位置所产生的内在的挑战和责任以及对策略和手段的理解, 进行符合时代要求的那种文化革命, 这种文化转向或文化性质的革命必然形成一种新的形式的文化, 即“生态文化”。 (2)

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选择, 一种社会文化变革, 它摒弃了传统文化的“反自然”性质, 抛弃了人统治自然的思想, 走出了人类中心主义, 按照“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价值, 引导人类在实践活动中从事保护生态环境、追求生态平衡的一切活动。从这种意义上讲, 生态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态文化是一种生态价值观, 或者说是一种生态文明观, 它反映人类新的生存方式, 即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这种定义下的生态文化, 大致包括物质层次、精神层次和制度层次三个层次;狭义的生态文化是一种文化现象, 即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 即精神层面的生态文化。这里着重从狭义的生态文化概念上来理解和论述。

二、生态文化的形态结构

生态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它是人类在重视自身生存的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中, 逐渐产生的一系列的环境观念、生态意识, 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有关生态环境的文化科学成果, 具有十分广泛的内容, 包括生态哲学、生态伦理、生态教育、生态科技等主要的在内基本形态结构。这些要素互相依存、互相促进, 共同构成了生态文化体系。

1. 生态哲学文化。

生态文化产生于人们对当代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生态哲学主张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观察现实事物和解释现实世界的一种理论框架, 是对传统哲学的革命, 它既反对“反自然”的观念, 又反对“自然主义”的观念, 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具体讲, 生态哲学文化是一种新的世界观。它强调: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人是自然界的一员, 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 (3) 世界的本原不是纯客观的自然, 也不是脱离自然的人。它是由人、社会、自然组成的复合系统, 有一定的生态结构。在这个结构中, 自然、社会和精神的运动, 不是对立存在的, 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它们共同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生态哲学文化内含了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三个基本原则。生态哲学强调, 对自然的研究与对人的研究并重, 以整体性的方法把握人与自然的内在统一, 因此, 它要求人类具有开阔的视野和长远的利益, 从人的生存价值导向去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2. 生态伦理文化。

生态文化观把道德研究从人与人的关系领域扩大到人与自然关系的领域, 研究人对地球上生物和自然界行为的道德态度和行为规范。强调“只有当一个人把植物和动物的生命看的与他的同胞的生命同等重要的时候, 他才是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 (4) 这就是生态伦理文化, 即关于人们对待地球上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和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应采取道德态度、道德行为的文化。它根据现代科学所揭示的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 强调以道德为手段从整体上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践生态伦理思想, 加强生态道德建设, 要制定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 关键是处理好自然界中生物的利益关系, 应遵循生存需要高于基本需要、基本需要高于非基本需要的原则。生态伦理道德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是尊重生命、尊重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加强生态伦理道德建设的关键在于要增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中的生态道德教育、时间和约束的含量。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加强生态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积极营造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氛围。

3. 生态科技文化。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许许多多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新手段, 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但科学技术的进步也的确给自然和社会带来了一些严重的问题, 有的甚至是灾难, 此类问题使科技发展不能不重新认识和考虑人类对自然的依赖问题, 不能不自觉承担维护人类生存环境的义务和责任。生态科技文化亦即科学技术发展的“生态化”。当然, 这里“生态化”不是各门科学技术化为生态学, 而是确立科学技术发展的生态意识, 使科学技术发展带有鲜明的生态保护方向。也就是在科学技术发展中运用科学的生态学思维, 对科学技术提出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目标。生态科技文化把生态价值概念引入科学研究和实践, 强调发明和制造既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利益, 又有利于保护自然的科学技术, 它要求我们对科学技术成果的评价, 既要有社会和经济目标, 又要有环境和生态目标, 使科学技术向着有利于“人——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健全的方向发展, 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指导思想、适用技术和具体途径, 实现科学技术发展的“生态化”。

4. 生态教育文化。

工业文明教育偏执于为工业发展服务, 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以人为中心, 是为了使人成为自然的主人, 让人能够具有控制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这种“工业化”的教育不适应人类与环境的平衡发展, 不能胜任人和环境共同走向现代化的目标。生态学思维方法的兴起和运用让人们发现了传统教育的缺陷, 也为研究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敦促生态教育文化的形成。生态教育文化, 就是要用生态学的方法研究教育, 要在教育观念、教育功能和教育任务等方面都吸收生态学的思维方式, 体现生态的要求, 改造传统教育, 探索新的教育思想、方法、内容和规律。生态教育文化的主要任务是对全民实施生态意识、生态知识、生态法制教育。实现从“工业化”教育文化向生态教育文化的转变, 完成生态教育文化的主要任务, 应确立新的生态文明的教育价值观, 教育要服从人、自然和社会组成的整个生态系统的浑然一体的关系;要调整教育功能, 改革教育模式和方法;政府有关部门还要在经费投入和工作安排上加大面向全社会宣传、普及、推广等软环境建设的力度。

5. 生态文艺文化。

文学、艺术是人们熟悉的重要文化现象, 是用语言、文字、动作、线条、色彩、音响、图像等不同媒介与手段, 构成艺术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化。文艺是人类文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并在文化中具有突出地位。同样, 生态文艺在生态文化中也有独特之处和重要地位。它给人的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 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过程;它能使生态文化表现得有血有肉, 具有生动丰满的形态、内容及情感。正如马克思所说:狄更斯 (C.J.H.Dickens1812~1870) 等作家“在自己的卓越的、描写生动的书籍中向世界揭示的政治和社会真理, 比一切职业政客、政论家和道德家加在一起所揭示的还要多。” (5) 倘若没有文学艺术, 生态文化的结构就会成为一个枯燥、干瘪的骨架而失去其应有的生气与活力。生态文艺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式, 应当充分地体现现代人们的生态环境意识、生态审美情趣、生态思想情感、生态愿望要求, 突出地展示社会主义社会的生态文化精神, 努力使人们在自身价值和本质力量的发现和确证中, 获得与传统文艺不同的精神愉悦。 (6)

三、生态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生态文化建设的方法、手段、措施很多, 需要在具体实践中视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方法。生态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是推动和促进生态文化建设工作的具体思路和方法手段。

1. 重视政府对生态文化建设的规划与指导

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 政府处于主导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所掌握的大量公共资源成为推进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本质上属于上层建筑活动, 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应当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它的领导与组织职能。首先, 政府应对生态文化建设进行科学的规划和部署, 协调好生态文化建设所涉及的各项工作之间的关系与轻重缓急, 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其次, 政府应加强对生态文化建设的组织工作, 包括人员的配备以及各类活动的筹划和举办, 尤其是那些不直接产生经济价值的公益性生态文化活动。再次, 政府应将生态文化建设纳入政府的具体工作之中, 在具体工作中体现政府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表率作用, 例如: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对传统街道的保护与开发、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开发、名人故居、文物建筑的保护与开发、传统城市空间结构的保护等。

2. 建立健全生态文化建设的相关制度与机制

生态文化是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之一, 制度化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特征。因此, 要提高生态文化的建设水平, 离不开相关制度建设。生态文化的制度建设也就是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社会体制的生态化过程。这

ECONOMIC OUTLOOK THE BOHAI SEA就要求我们, 一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将生态保护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 大力发展清洁生产, 制定激励环保产业发展的税收制度、产业政策、生态补偿机制、市场退出机制等, 尽早确立起促进生态保护的经济运行机制, 充分发挥制度的导向作用;二是大力发展生态政治, 建立健全生态文化建设管理体制, 建立和完善环境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具有权威性的生态文化建设管理协调工作机制、完善的社会舆论监督机制、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 扩大基层生态民主参与渠道, 使政府生态决策走上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轨道;三是建立健全包括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内的全方位生态教育机制、生态活动的组织与实践机制、社会生态道德评价机制, 吸收各界力量, 群策群力地搞好生态文化建设。

3.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法治保障

在生态文化建设中必须将加强有关法律法规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手段加以运用, 通过代表国家意志的法律的“刚性”来保证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有效调节。对此, 首先要加强法律体系建设, 这是为生态文化建设提供法治保障的前提。这方面, 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健全一个立体交叉式的法律法规体系, 包括以下几个层面:一是规范生态保护各主体之间关系的法律体系, 主要是对各级政府、环境保护部门、国民经济专门主管部门之间, 在生态保护上的职责、权限的规定。二是以实现生态保护、提高自然生态水平为目的的专门法律法规。三是各种立法中对生态保护的有关规定等。实践中, 要注意对不健全法律的完善, 以及对现行有关法律规定中已不适应实践发展需要的部分进行修订。其次, 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加强环境执法力度。一方面从体制上、法律关系上理顺管理体制, 从制度上解决环保部门面临的“责重权轻”、执法权限过低的尴尬局面, 另一方面要从法律上改变生态违法成本太低的状况, 加强法律的严肃性和惩戒效果, 间接提高生态执法队伍的权威。

4. 创新公众参与模式

转变政府职能, 实现行政管理的生态化, 为公众参与生态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行政氛围, 鼓励人民参与到生态城乡管理、生态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来。开展灵活多样的生态保护活动, 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的活动载体建设, 如城镇生活垃圾的定点分类堆放示范活动、节水节能活动、义务植树造林、环保义务劳动志愿者行动等, 拓展公众参与生态文化建设的途径。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建立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案件举报体系、开展建设项目环保听证等, 保障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 建立行之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和支持生态保护社会团体的发展, 公众个人可以通过参加该类团体获得生态管理的参与机会。从国家、地方、社会团体三个层面创新生态文化建设的公共参与模式, 实现社会主义生态文化建设的高度公众参与。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 第122页;

[2].赵宗彪:“论生态文化与建设”。《新乡教育学院学报》, 2006 (12) :2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第384页;

[4].余谋昌:《生态伦理学》,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第32-37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 人民出版社, 1962年版, 第686页;

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科技发展问题 篇3

关键词:花田;生态旅游;太子山

中图分类号:S7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020(2016)03-0063-04

1 太子山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地位

太子山位于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县西南部,处于武汉城市圈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节点,因明朝嘉靖帝年少时长期在此游猎而得名。太子山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降雨量104916mm,无霜期240d左右,日照时数196919h,林区气温比武汉气温低2~3℃。太子山境内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为“湖北文化创作交流基地”所在地和“中国农谷”核心区。良好的生态使太子山成为江汉平原北缘的一道生态屏障和“中国农谷”的“绿肺”。太子山林管局根据湖北省林业厅建设“四个样板,一个示范”的总体要求,着意在太子小镇的门户位置打造“太子花田”生态旅游项目,以期作为示范项目引爆人气,起到引导、带动等作用。“太子花田”项目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于1983年首先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

太子山具有良好的旅游业发展基础。2004年林管局重点开发王莽洞景区,修建了步游道、神农山庄等,开辟了王莽洞、石仓雨林等景点,新建了环保设施,相继还推出了森林保健游、溶洞探险游、生态休闲等旅游项目。太子山森林公园周边的旅游景区有空山洞、大口森林公园、汤池温泉、漂流景区等。太子山林管局依托当前政策着力打造森林小镇、旅游名镇、“农谷绿肺”。为了进一步扩大“太子小镇”影响力,带动太子小镇餐饮住宿、旅游业等商业的发展,太子山林管局在“太子小镇”整个项目的门户位置打造“太子花田”项目。该项目结合花卉所彰显的精神文化,以浪漫和绚烂花海为主要的吸引点,让在现代都市喧嚣和繁忙工作中身心疲惫的人们回归自然、愉悦身心、栖息心灵。

“太子花田”以突出森林生态特色为原则,打造出了一张太子小镇旅游新名片。编制“太子花田”规划对于将太子山集镇打造为湖北旅游名镇、促进区域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太子山发展生态旅游的条件和优势

2.1 区位优势

太子山地理位置优越,沪蓉高速武荆段有“太子山”出口。其东距武汉120km,西距荆州120km、荆门60km、宜昌三峡150km,北至襄阳150km。以太子山为圆心,周边100km内有10个3A级以上风景区,便捷的交通网络将太子山与周边景区紧密相联,便于周边居民出行游览。

2.2 生态优势

太子山境内森林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林木质量高,森林覆盖率高达80.3%。林区总面积约7600hm2,人均占地面积达3.44hm2,同时森林资源的品种多样性强,人工林郁郁葱葱,天然形成的针阔林则色彩斑斓。太子山生物物种资源比较丰富,共有植物138科、204属近400种,林中兽类、鸟类、禽类、昆虫有200多种。这里分布着地球上只能在此生长的省级保护植物对节白腊等,与此同时,现有国家一级、二级保护植物和省级珍贵树种15种,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3种。太子山生态旅游业起步较早,景区建设初显成效,已建成的景区有王蟒洞、仙女泉等,旅游产业链正在逐步完善,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旅游业资源。

2.3 林业相关资源优势

太子山拥有绿化苗木种源基地,发展生态旅游和森林旅游可用资源丰富。在林业科技方面,太子山与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社会团体联系紧密,是众多高等院校的教学实习基地和周边地区中小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基地,也是中共湖北省委省直机关工委党员教育基地、湖北省总工会职工自主创业培训基地、湖北省国有林场培训中心。这里每年接待前来旅游和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教学实习的大中小学学生与游客达3万人次。

3 “太子花田”规划现状及预计相关效益

3.1 太子花田规划范围

花田租用石龙水库坡耕地,整体建设规模为10.18hm2(有效面积9.25hm2、水域0.15hm2、道路0.78hm2),该区域内道路区划明显,地势平缓,土层深厚,土壤为黄棕壤,适合栽培特色苗木和草本花卉。区域划分A、B两大区。A区为纯草本花卉种植区,B区域为紫薇栽植区种植面积约4.8hm2。入口在东环线停车场以北,初步规划为进口和出口都在东环线入口处。以花田原有地形,在不改变原有道路交通的前提下,在花田中建设游步道,并建设木屋、风车、景观小品等打造成一个以花为主题的观光旅游点(见图1)。

3.2 花田植物种植模式

草本种植区域以花色艳丽、适应性和抗性强的百日草,硫华菊、波斯菊、马鞭草、向日葵等为主,播种方式采用简单的撒播方式带状种植。采用前后错开种植时间和分批次的方式控制开花时间,在不影响总体视觉效果的前提下,轮作种植进而延长观赏时期,保证观赏效果。第一季种植时间在4月20日和5月20日左右,两个月开花,花期一个月到一个半月,第二季在7月30日和8月10日左右种植,在“十一”期间开花。

为了丰富整体观赏性,除了种植区的陆地景观之外,水田则种植荷花,营造相应的水体景观。

同时编制的规划中计划进行小规模引进月季、三角梅等新品种,为今后丰富花田种植植物和模式打下一定的科研和实践基础。

3.3 “太子花田”项目投资及相应的效益

“太子花田”项目投资预算见表一,主要分为两大块,一部分为种植相关的费用,一部分为基础设施建设费用(注:此次预算未将建设门楼的费用纳入)。项目建设后,预计能带来较为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久居在水泥城市的人们,到大自然中去游览观光、休闲度假、调节身心已成为一种时尚,“太子花田”将成为周边居民追求健康浪漫、享受自然的最佳旅游场所。在放松游览过程中的对当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科普也提高了公民的环保生态意识,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

“太子花田”的发展能够促进当地商贸、交通、餐饮、旅馆、服务等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拓宽了当地和周边居民的就业渠道。花田项目的顺利开展也可为太子小镇其他旅游点起到示范、引导和带动作用,促进和繁荣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此外,项目也可促进对外交流。“太子花田”建成发展能够加快信息传播,有利于资金、技术、人才的引进,从而提高太子小镇对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4 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4.1 项目存在的问题

影响力下降:“太子花田”项目在提供了较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较多的问题。

(1)“太子花田”项目作为太子小镇旅游的辅助项目,是为了扩大“太子小镇”品牌的引爆点,但随着周边花田建设兴起,“太子花田”项目影响力会受到一部分的削弱。

(2)资金短缺:旅游名镇的打造并不仅仅是面向游客开放,还需要各级景点开发、线路设计、营销宣传等一系列工作的配合,而这些无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由于资金较为短缺,因而“太子花田”的游览路线为节约成本未设置成环形而为单向,喷灌设施考虑成本也仅在草本区域设置等等。设施不完备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旅游优势的发挥。“太子花田”开发之初由于资金不足开发并不完善,仅有草本花卉和紫薇观赏区,旅游内容较为单一,对游客的吸引能力较弱。可联合其他景点一并开发,但由于资金问题,目前仅开发太子“太子花田”作为门户示范,引爆相关人气再做进一步的开发。

(3)宣传范围和力度有待加强:太子小镇的主要游客来源多局限在附近区域的省市,这是因为缺乏特有的旅游形象和强有力的促销宣传,对外交流较少。在湖北省的知名度不高,所以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也不易将其纳入旅游计划。宣传多为口耳相传的方式,商业化营销模式和品牌效应打造较为欠缺。而“太子花田”宣传的方式也仅为在景区内设置宣传牌和微信营销的方式,相关的商业化运作模式和品牌效应打造有待加强。

(4)专业人才不足:生态旅游和森林旅游与一般旅游相比具有其特殊性,既要起到保护当地资源,宣传当地人文文化,同时还要有教育意义。因此需要专业人才负责日常经营管理,同时打造旅游名镇的品牌也需要相关专业的营销方向人才,但是现阶段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仍存在短板。

(5)环保工作有待加强: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缺乏保护意识的“破坏性建设”导致了很多景区被过度或不恰当开发。“太子花田”一旦打出名气,游客的大量涌入必将对景区的环境有一定破坏,如生活和日常垃圾的处理等。相应的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工作也亟需提前做好备案,将旅游开发对当地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破坏程度降到最低。

4.2 提升旅游水平的发展对策

(1)保护性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结合。太子山境内的西汉王莽藏金洞、明代黎侍郎墓群、“仙女藏云”之地的仙女洞、仙女泉以及奇树、奇石、奇路、奇食等众多传说和自然文化遗迹,在开发旅游资源的同时,应提前做好相关的环境保护工作,注意对当地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的保护。将旅游卖点与文化底蕴结合,增加景点的文化性。

(2)政策引导打造品牌,加大宣传营销和招商引资。首先依据政策引导把太子山的总体形象地位为生态休闲,以“太子小镇”建设作为主体,以“华中植物园”、“龙台风景区生态休闲”项目为次引爆点,打造小镇品牌。其次“太子花田”项目加大宣传营销,可通过引进相关专业人才成立公关部和营销部,扩大产品知名度,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

在发展生态旅游的同时,推广特色旅游产品,如已经打造出的“麻油、花生油、黑皮花生、土鸡蛋”特色林特产品,也可创新发展思维,开发新型特色旅游产品。如林家生态采摘园,林家有机蔬菜农场。同时注意招商引资,多引进相关龙头企业来当地发展,也能从一定程度上带动经济,从而解决相应的资金问题和基础设施完善问题。

(3)加强周边地区的合作。旅游业的区域合作是指与周边地区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将双方的旅游产品进行捆绑式销售。在旅游业起步阶段,区域合作可以有效地促进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周边旅游业发达省市“联姻’,一方面有助于提高太子山生态旅游区的知名度,另一方面使旅游线路变得更为丰富,从而减轻了游客的单位出行成本,缓和了可达性差对游客所产生的阻力。区域合作最主要的途径是开辟联合旅游路线,将太子山生态旅游区纳入华中地区及全国旅游路线体系。如可将“太子花田”项目与周边的温泉旅游结合,白日看尽繁花,傍晚温泉解乏。强强联合,互惠双赢。

5 结语

综上所述,太子山景色优美,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历史悠久。在可持续发展和保证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下,对当地进行整体开发,健全基础设施,配套服务设施,从而达到自然和人工的高效结合。太子山花田建设项目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良好,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较为明显,是人们旅游、休假、返归自然的优良胜地,值得大力推广开发。

关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思考 篇4

一、生态文明的内涵

1、什么是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社会在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过程中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所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全部积极成果。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环境和谐统一、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果。它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2、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包括的三要素即:生态意识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生态行为文明。这三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体。生态意识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观念形态,包括进步生态意识、生态心理、生态道德以及体现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价值取向等;生态制度文明是人们正确对待生态问题的一种进步的制度形态,包括生态法律、制度和规范等;生态行为文明是一定的生态文化观和生态文明意识指导下,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各种推动生态文明向前发展的活动,包括一切具有生态文明意义的参与和管理活动,以及对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生态意识和行为能力的培育。

二、我国提出生态文明提出的背景及重要历史意义

据中科院测算,目前我国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GDP总值的15%,超过了年平均9%的经济增长。我们面临着残酷的社会现实,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环境污染、地力下降、生物资源锐减,这种种威胁,一再敲响生态安全的警钟。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以生态意识强、生态产业发达、生态环境良好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形态。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实践,将有力地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将以全新的形式,迎来中国社会的绿色希望。

1、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历史意义

(1)生态文明的提出是我国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飞跃,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生态文明的要求,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把“生态文明”写进党代会报告,充分彰显一个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威望不断提升、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2)生态文明的提出有利于指导解决中国发展新阶段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在现代社会中,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依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近年来我国的人口、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缺乏、物价上涨等问题日益浮现在我们面前,人口包袱沉重、自然资源不足、生态系统破坏、环境质量下降宣告着环境危机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经济发展,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其历史必然性,同时也是由于人类在社会建设中忽视生态平衡、盲目发展而犯的错误引起。随着我国工业化建设范围的扩大,生态文明的提出必然能使我们在发展经济建设的同时平衡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缓解现有的社会矛盾,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

三、新时期建设生态文明的有效实现途径

1、从传统产业到生态产业,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基于对工业文明的反思,生态文明建设内在要求实现从传统产业到生态产业的转型。生态产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是21世纪的主导产业。在我国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的状态下,我们只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即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的工业化,发展生态产业。为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将发展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走以效益和质量为中心,经济、社会和环境均衡发展的新路子;坚持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动员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建设生态文明

加大媒体等传播载体的宣传和教育力度。连同“生态文明”的“四个文明”一起抓的新观念是我党对建设现代化国家认识的新升华,是科学发展观的新思维,是构建和谐社会战略性的新举措。党的十七大报告还强调,要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就是说建设生态文明,应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人人都有责任,各行各业都要身体力行。我们应提倡政府和群众两头抓、两手都要硬,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每一个成员身上,落实到与人们息息相关的生活中。另外,积极倡导民间力量参与环保事业,开放社会及民众的舆论监督,才能使生态文明的观念真正深入人心。

3、正确处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关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在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中求发展,又要在发展中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的共荣共存。实现这一设想的关键在于我们党和政府的各级党政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正确导向,建立健全干部绩效考核体系。首先,要完善征集考核指标体系,应该把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情况、社会发展和能源节约环境保护情况、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效能提高状况纳入领导干部征集考核指标体系。其次,要健全干部考核制度,把干部的基本考核和征集考核统一起来,把经济

发展指标考核与资源环境指标考核统一起来,把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与资源环境指标考核统一起来,突出对干部的实绩考核、全面考核以及长效考核。在提拔使用干部时,对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中不履行职责、不落实政策甚至弄虚作假者不予提拔,对不能按时完成任务的干部要慎重考虑,对因为决策失误、监督不力造成重大污染事故的干部要严肃追究其法律责任。

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科技发展问题 篇5

生态文明建设-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

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后的一种文明形式,建设精神文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根本保证.在对文明进程的认识上,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思想,表明中国共产党清醒地意识到传统工业文明的弊端并且采取措施努力实现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

作 者:朱焕芝 刘凤英  作者单位:山东省冠县党校,252500 刊 名:现代经济信息 英文刊名:MODERN ECONOMIC INFORMATION 年,卷(期): “”(23) 分类号:X3 关键词:生态文明   科学发展观   和谐社会  

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科技发展问题 篇6

[考试时限]:60分钟

[及格分数]:60分

00 48 55

[考试说明]:

1、环境保护公益诉讼的证据收集存在困难。

正确

错误

2、诉讼制度保护的对象是个人权利,即私权。

正确

错误

3、目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准备修改行政诉讼法,其中,公益行政诉讼成为讨论的焦点。

正确

错误

4、雾霾是雾和霾的组合词。因为空气质量的恶化,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危害加重。

正确

错误

5、垄断、限制竞争、不正当竞争、侵犯消费者权益,价格违法等属于公益违法行为。

正确

错误

6、中国的赔偿责任属于弥补性的责任,而其他国家的赔偿属于惩罚性赔偿。

正确

错误

7、在中国广泛使用的“公益诉讼”术语并不是一个法律意义上的概念,迄今为止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正确 错误

8、公益诉讼包括民事公益诉讼和行政公益诉讼,这是按照适用的诉讼法的性质或者被诉对象(客体)的不同划分的。

正确

错误

9、公益诉讼不是一种单独的诉讼形式,而是一种以诉讼目的为基准界定的概念,旨在描述检察机关、公益性团体或个人所进行的具有公益性质的诉讼活动。

正确

错误

10、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经法律授权,可依法行使诉讼权利,并保证人民法院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正确适用法律、及时审理违法案件、确认权利义务关系,制裁违法行为,以保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

正确

错误

11、受害人可以作为公益诉讼的原告的。

正确

错误

12、经国务院批准,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根据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许可权。

正确

错误

13、赋予公民特定资格的行政许可,该公民死亡或者丧失行为能力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撤销许可。

正确

错误

14、雾霾的主要组成部分不包括二氧化碳。

正确

错误

15、城市有毒颗粒物的来源,最主要的是工业废气。

正确 错误

16、在国土空间开发建设过程中,有很多域外经验,其中《麻梭浅滩与田纳西河流域开发法》属于美国的域外经验。

正确

错误

17、主体功能区即是将中国广袤的领土分割成不同的功能区。

正确

错误

18、中国特色法律体系是以我国全部现行法律规范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并由这些法律部门所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

正确

错误

19、为了适应主体功能区,要实行差别化的法律制度。

正确

错误

20、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法律很少,大多以文件和政策的形式呈现。

正确

错误

21、改革开放发展三十年来,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正确

错误

22、目前中国城市建筑已经实现了全部绿色建筑。

正确

错误

23、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是制度之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就是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的过程。

正确 错误

24、新能源中,风能稳定性最强。

正确

错误

25、产业转型升级需建立在制度基础上,并纳入法治化轨道之中,抑制高能耗、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既需要市场的有效调节,更需要法治的引导、规范和保障。

正确

错误

26、在国土空间开发建设过程中,有很多域外经验,其中《联邦空间规划法》属于美国的域外经验。

正确

错误

27、在国土空间开发建设过程中,有很多域外经验,其中《国土综合开发法》属于日本的域外经验。

正确

错误

28、在联邦制国家中,联邦的权力与各成员单位的权力通常由联邦宪法加以规划,宪法未能列举的称为额外权力。

正确

错误

29、下述选项中,宪法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正确

错误

30、产业转型升级的范畴不包括从低附加值转向高附加值升级。

正确

错误

31、世界经济论坛的参与者不包括()。

政界人士

基层公务员 企业界

新闻机构

32、世界各国大多由国会和人大决定开征的税种,中国将征税权授权给()。

人大常委会

国会

人大

国务院

33、达沃斯经济论坛属于非官方的国际组织,总部设在()。

米兰

日内瓦

弗洛伦撒

热那亚

34、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世界经济论坛所探讨的议题逐渐突破了纯经济领域,但不包括()。

政治问题

文化走向

军事问题

社会热点事件

35、下述有关绿色建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建筑对环境无害

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

绿色建筑中所谓的绿色等同于立体绿化

绿色建筑尽量减少使用合成材料

36、绿色建筑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瓶颈不包括()。

成本 建筑工艺

工人技术水平

国家支持力度

37、下述选项中有关大气污染的因素不属于人为因素的有()。

森林火灾

工业废气

生活燃煤

汽车尾气

38、大气污染对人体危害可能导致的后果不包括()。

影响智力

急性中毒

慢性中毒

致癌

39、企业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的措施不包括()。

企业不转型便强制破产

依靠国家政策支持

发展技术

企业转变观念

40、中国目前针对产业化提出的政策是()。

全盘接管

放任自流

坐视不管

财政补贴

41、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态经济的特征的是()。时间性

空间性

效率性

可度量性

42、联合国报告迈向绿色经济时代中指出,()是变危机为机遇的新经济模式。

生态经济

市场经济

自然经济

绿色经济

43、目前,中国区域经济已经形成了“四轮驱动”的新格局,其中不包括()。

西部大开发

鼓励珠三角率先发展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44、国有企业参股世界上的矿业集团,主要参股()。

规划权

财产权

使用权

占有权

45、“巍巍宝塔山,滔滔延河水”是描述()城市的景象。

延安

宝鸡

西安

渭南

46、《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条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40 55 65

47、()的医改法案要求美国人必须购买医疗保险,否则将面临罚款。

克林顿

希拉里

奥巴马

布什

48、中国首例社团组织环境公益行政诉讼案是()。

司法告民

社团告官

官告民

民告官

49、浙江首例环保公益诉讼案件是()。

司法告民

社团告官

官告民

民告官

50、()应当建立健全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制度,加强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的监督检查。

国务院及其各部委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51、下列关于行政许可法律责任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违反法定程序实施许可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监督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申请人、被许可人违法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违法设定行政许可不承担法律责任

52、临时性的行政许可实施满()需要继续实施的,应当提请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地方性法规。

3个月 6个月 1年 2年

53、被许可人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行政许可的,一般情况下()。

应当撤销 可以撤销

不予撤销

应当注销

54、行政机关依法作出不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的,应当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享有依法()的权利。

申请行政复议

提起行政诉讼

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

申诉

55、行政许可法自()起施行。2004年1月1 2004年5月1日 2004年7月1日 2004年9月1日

56、行政许可采取统一办理的,办理的时间一般不超过()日。

30 45 90

57、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宪法的权威在于实施。这句出自()在纪念八二宪法三十周年上的讲话。

汪洋

俞正声

习近平

李克强

58、行政机关对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

不能改变

不得擅自改变

可以随意改变

可以部分改变

59、行政许可直接涉及申请人与他人之间的重大利益关系,行政机关应当告知申请人、利害关系人享有要求听证的权利,申请人、利害关系人要求听证的,应当在被告知听证权利之日起()内提出听证申请。

5日 10日 30日 45日

60、生态环境执法体系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其中不包括()。

责任过轻

执法过严

成本太低

有法不依

61、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采取的措施包括()。

行政手段

经济手段

法制手段

文化熏陶

62、建立最严格的环境执法体系,就要做到()。

制度具有可操作性

公众参与执法

责任追究

问责于民

63、目前中国执法过程中存在的执法问题包括()。

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

选择性执法

一法独大

64、联合国报告中认为绿色经济是与()同步实现的经济。

环境收益

经济收益 市场收益

文化收益

65、生态经济内涵丰富,也可以称为()。

低碳化经济

绿色经济

人本化经济

生态化经济

66、目前,对主体功能认识的视角分为两类,具体包括:()。

农业经济视角

商业经济视角

工业经济逻辑

生态经济逻辑

67、生态经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即包括()。

物质代谢关系

能量转换关系

信息反馈关系

自然循环关系

68、生态经济具有()功能。

生产

生活

供给

控制

69、全国主体功能区有详细的划分,具体分为()。

优化开发 重点开发

限制开发

禁止开发

70、生态环境保护的形势不容乐观,因此,需要确立()的原则和制度。

保护优先

自然恢复

抓大放小

抓大放小

71、依据域外的法律经验,中国也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主体功能区的法律体系,下述选项中属于该法律体系的有()。

《国土空间开发法》

《区域规划法》

《自然保护地法》

《主体功能区管理法》

72、在推进主体功能区的法治保障过程中,需要坚持以立法确定编制规划的基本原则,下述选项中属于基本原则的有()。

以人为本原则

集约开发原则

尊重自然原则

城乡统筹原则

73、主体功能区的补偿制度要明确补偿的()。

法律原则

补偿的对象

补偿的范围

补偿的形式 74、中国广义的经济体制改革包括:()。

经济体制改革

行政体制改革

社会管理

文化体制改革

75、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的规划,未来国土空间将形成如下战略格局包括()。

“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

“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

两屏三带”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五区纵贯的主体绿色战略格局

76、新能源是指在新技术基础上,系统地开发利用的可再生能源。下述选项中属于新能源的有()。

核能

太阳能

风能

潮汐能

77、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变法的传统,通过变法推进新政、推进改革。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国清代以前的变法的有()。

商鞅变法

王安石变法

秦始皇变法

戊戌变法

78、下述选项中,属于生态补偿法治的途径的有()。

国家全额支付

补偿对象自负盈亏

补偿者 补偿专项基金

79、节能权益交易法律制度包括的权益有()。

节能量

碳排放权

排污权

水权

80、大气污染的元凶包括()。汽车尾气

燃煤

建筑施工

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科技发展问题 篇7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使得生态环境问题显得越来越重要, 乡镇经济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吸纳就业、活跃市场经济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很多地区乡镇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无视生态文明建设, 进而出现了诸如过于重视经济利益、忽视环境保护;政府相关政策及管理不到位;环境污染加重, 治理缺位等严重的问题。这都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和谐发展的目标。因此, 必须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对我国乡镇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以充分实现我国乡镇地区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和谐发展。

2.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乡镇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过于重视经济利益, 忽视环境保护

我国乡镇经济的发展不仅依赖于农业, 而更多的是依赖于数量众多的乡镇企业。当前, 乡镇企业的主要目的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其主要是以低层次的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 进而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不利影响。一方面, 乡镇企业家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过于重视经济利益, 其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意识较差, 未能对其给予充足的重视, 进而忽视对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 乡镇企业规模较小, 自身经济能力有限, 其生产产品的原材料一般不具有环保性, 这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破坏生态环境, 进而违背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乡镇经济发展理念。

2.2 政府的相关政策管理不到位

在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乡镇经济发展过程中, 各级政府具有重要的责任和义务。当前,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乡镇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其存在的问题不断增多, 尤其是生态环境遭到很大的破坏, 给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造成了诸多的不利影响。其主要原因是当地政府的相关管理不到位。一方面, 政府对乡镇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较低, 对乡镇企业的政策和税收支持不到位, 使得乡镇企业的发展成本高居不下, 难以腾出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生态环境的保护。另一方面, 地方政府缺乏生态文明建设理念, 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还缺乏针对乡镇企业的完善政策及管理措施, 因此使得乡镇经济的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出现脱轨。

2.3 环境污染加重, 治理缺位

由于我国乡镇分布广泛, 在乡镇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 还存在着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肆意砍伐、违规建设、乱排乱放等问题显得十分严重, 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难以取得应有的成效。一方面是因为广大农民和乡镇企业对环境污染问题视而不见, 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缺失, 难以按照相应的要求进行农业生产和企业管理与发展;另一方面, 在出现环境污染问题之后, 缺乏相应的治理, 乡镇企业的环境治理能力较差, “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等环境保护理念相对缺失。另外, 在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等方面, 各级政府尤其是乡镇政府及村委会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3.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我国乡镇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实现乡镇经济与生态保护的和谐发展

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 必须要实现乡镇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发展。一方面, 要大力鼓励乡镇企业以环境保护为原则进行相应的生产和发展, 提升其环境保护意识, 同时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 提升乡镇企业的创收能力, 要继续加强对“三农”的扶持, 提升整个乡镇经济的发展速度与质量;另一方面, 要在乡镇地区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工作, 使其渗透到乡镇经济发展的各个层面, 并以此为原则对乡镇经济的发展进行考核, 切实提升乡镇地区环境保护的力度。

3.2 加强政府相关政策的管理

强化政府相关政策的管理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促进乡镇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一方面, 上级政府要统领全局, 从整体出发, 制定指导性的政策与措施, 增强其对乡镇政府的领导能力, 增强乡镇政府对各项政策的执行力度;另一方面, 乡镇政府要从其所在地乡镇经济的发展现状及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出发, 制定相关政策的实施细则, 并组织专门的管理小组定期进行走访和考察, 在推动乡镇经济发展的同时, 要进一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3.3 降低污染, 及时治理

污染加重, 治理不及时等问题在乡镇地区显得十分迫切。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 实现乡镇经济的健康发展, 必须要坚持降低污染和及时治理等原则。一方面, 要按照农村和乡镇企业的分布, 分配其环境保护和治理的任务, 并将其视为重要的考核方式之一。另一方面, 要在乡镇地区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及环境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方法等的宣传, 提升广大农民和乡镇企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执行力度, 使其在创造收入的过程中能够真正做到防止污染, 提升环境的整体质量。

总结

长期以来, 乡镇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 我国乡镇经济的发展出现了诸多的问题, 从其现阶段面临的问题来看, 必须要从实现乡镇经济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谐发展;加强政府相关政策的管理;降低污染, 及时治理等方面出发, 全面推动和实现我国乡镇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 使其成为促进我国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参考文献

[1]刘静昕.生态文明时代的村镇规划与建设[J].山东工业技术, 2015 (01)

发展:数学练习课的集中指向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 练习课 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140-01

一、彰显生本教育理念,正视差异,立足发展

《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就是说数学教学既要关注“人人”,也要关注“不同的人”,既要促使全体学生数学基本质量标准的达成,也要为不同学生的多样性发展提供不同的空间。

1.数学练习课教学要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在数学练习课教学时,教师要基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改变“见题不见人”“学生做题,教师讲题”的积弊。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2.数学练习课教学要正视学生个体差异

学生的智力结构是多元的,有的习惯于形象思维,有的习惯于抽象思维,有的长于计算,有的强于证明,这本没有优劣之分,只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与适应性。即使处于同一年龄阶段的不同学生在认知水平、认知风格和发展趋势上也存在差异。另外,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家庭环境和文化感受不同,也导致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数学练习课要改变“全班齐步走”的陋习,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允许学生答案不标准,要让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教师可以设计“阶梯性”练习,开放性的问题,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要时刻关注所有的学生是否都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让每位学生深度参与到合作学习、汇报交流的过程中,相互补充、修正,自主完成知识构建。

3.数学练习课教学应聚焦学生自主发展

教师要精心设计数学练习,根据练习的侧重点,选择适合的教学策略,在练习关键处“留白”。练习时,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自主猜想、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表达)、解决问题,教师从呵护、引领到放手、开放,使学生经历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化过程,从逐步“学会”到自己“会学”,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个性,不仅能促进数学学习过程的开放、生动和多样,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优化练习内容设计,体现层次,注重发展

1.练习设计要贴近孩子的现实生活

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设计练习,有利于促使学生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享受成功的乐趣,使学生逐渐成为一个知识的实践者。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视角,凭借学生生活经验,设计教学流程和习题。

2.练习设计要关注问题的思维含量

练习课中,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直面困难,引发学生主动搜索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各种源,通过独立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这一过程,可以让学生感受到问题本身的趣味性与挑战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真正的锻炼,学习力得到真正的提升。教师要把握的是,思考难度指数的设置,要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

3.练习设计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循渐进的。所以层次合理、形式多样的练习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在设计数学练习时,要正确把握学生已有知识经验,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阶梯性、多样性”的课堂练习,使学生从模仿性→再造性→创造性发展,循序渐进,逐步加深。

三、重视练习过程指导,提升思维,聚焦发展

1.从单纯“练”走向经验积累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关注日益攀升。数学练习课倘若以“单纯练习”贯穿全课,那么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目标可能就难以落实,学生可能难有“生长”的机会。数学教学需要改变“单纯练习”局面,让“练习”更好地走向“经验积累”,努力使课堂从单纯解题走向经验积累。对于一些重点的练习,我们要避免就题论题,可在完成分析明理之后,引导学生适当地回顾和分析一下练习的过程和经历,思考得失,使学生的体验从感性层面逐步上升到理性层面。

2.从单纯“练”走向数学思考

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江夏 篇9

胡亚波

2011年第5期 ——生态建设

近几年来,江夏经济快速发展,连续三年荣获全省县域经济排名第一名。区委、区政府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明确提出,江夏要在全省率先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十二五”时期,江夏经济要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克服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压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生态经济,走生态立区之路。

一、突出园区特色功能,建立创新型的生态工业体系

生态工业体系是生态经济的核心。生态工业是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以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多层次循环利用等为特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运用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经营和管理的一种综合工业发展模式。江夏将依托东湖高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开发区,围绕国家火炬计划·武汉江夏特色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的建设,打造特色功能园区,做强现代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三大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承接东部沿海和外资新兴产业转移;注重配套产业链,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生态工业体系建设。

一是做好战略性园区产业发展引导规划。重点突出庙山、藏龙岛、大桥新区三个主体开发园区的特色功能。藏龙岛以光电子信息和总部经济为主要特色,庙山以轻工机械制造和生物医药园为主要特色,大桥新区以重工业及配套产业链为主要特色。三个开发区在主体功能的框架之下,进一步细化若干个产业集群。南环线一带的乡镇街工业园区,以承接三个主体开发区辐射产业链和配套产品为主,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

二是按照园区功能分区落实项目。在划分三大园区主体功能的基础上,制定《江夏区经济开发区开发引进项目指导目录》,认真梳理现有项目库的项目和意向性的项目,采取协商和双向交流的方式,按照各园区的功能统一组织协调项目落位。利用各种机遇,组织大型招商推介活动,推进新一轮的大开放、大开发和大发展。

三是大力推进园区企业清洁生产。开发园区要积极打造清洁生产的要素环境,为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打好基础,进一步推进结构调整,促进企业节约、降耗、减污和增效,使产品、产业结构符合清洁生产的发展方向,逐步扩大区内清洁生产企业试点面,加强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指导和服务,建立健全促进清洁生产的激励性政策,强化清洁生产的监督管理。

二、突出南部生态特点,建立现代化的生态农业体系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借鉴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江夏将充分发挥南部农业规模化的优势,重点发展都市农业、循环农业、特色农业,形成鲜明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和农业循环经济产业群,打造现代化的生态农业体系。

一是建设农业循环经济园区。以中化东方、金林等有机肥料厂为龙头,建设乌龙泉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农业循环经济龙头企业,配套发展与龙头企业相关的农业产业链,推进林果业、设施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以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乃至几个产业,富裕一方农民。

二是加快农业生态小区建设。以法泗怡山湾农业循环经济生态农庄为示范,建设猪—沼—稻(林、果、菜、鱼)模式的农业循环经济生态小区。以全区35个万头猪场为中心,强化畜禽养殖小区污染治理,规模化养殖小区粪便无害化处理,大力发展沼气能源、沼液灌溉、沼气发电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形成循环经济特色产业群。

三是加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挥农业资源优势,重点建设特色优质农产品产业板块。加大龙头企业引进和建设力度,大力推进符合都市农业发展方向的大棚农业、基地农业和生态农业,逐步形成 “八大产业化基地”,即以107国道为轴线的苗木花卉基地,以梁子湖岸线为纽带的有机绿茶基地,以江夏园艺场为中心的绿色瓜果基地,以范湖沿江和天子山大道沿线为重点的武嘉蔬菜基地和环城蔬菜基地,以法泗桂子米为代表的优质稻及莲藕基地,以舒安湖泗为主产区的藠头苎麻生产基地,以南部老区为主体的杉木丰产林基地和以梁子湖、汤逊湖、鲁湖等湖泊为环状的水产基地的产业化生产格局。

三、突出区位优势特点,建立独具特色的现代商贸物流和生态旅游业体系

现代商贸、物流和生态旅游业是生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服务业。江夏将抓住山水、人文资源丰富和交通发达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商贸、物流和生态旅游业,逐步构建独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一是大力发展水陆空联运的现代物流业。现代物流业作为新的产业形态,一方面该产业本身符合生态经济的要求,另一方面物流产业的发展将有利于促进区域内信息与商品的快速有效流动和增长,拓宽区域价值创造的空间,优化企业的战略竞争资源,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从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江夏将充分发挥郑店区域内京珠、沪蓉、青郑高速交汇京广铁路、长江水道、107国道等交通发达的优势,做大做强华中物流产业园,将该园区作为战略大园区来谋划,形成与白沙洲大市场相呼应的物流区域;加大招商引资推介力度,打造集建材市场、钢铁市场、家具市场、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汽车交易市场、日用工业品仓储物流以及综合运输调度信息服务中心为一体的华中地区最大的物流中心。加强与武汉港的联合,以武汉第二机场建设选址江夏为契机,逐步形成水陆空联运的现代物流中心,以物流经济带动全区经济发展。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一是壮大发展连锁超市业态。全区将以中百仓储、武商量贩店为龙头企业,以纸坊中心城区发达的超市和仓储业为依托,建成一个功能完备、辐射全区的现代服务流通网络,促进农副产品和生活必需品的集中采购、配送。二是以江夏定位为武汉中等卫星城市的发展战略,快速发展大专院校、新增住宅小区内的服务业,发展壮大社区服务业业态。三是加快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壮大发展农村自由经济业态,为农副产品入市,为农民经商创建一个方便、舒适、快捷的场所。四是壮大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业态,引导零售业、餐饮业、宾馆等服务行业建立商业门户电子网站,支持无店铺销售有序发展,推行网上交易活动,争取在最大限度节约商业用地的情况下,使我区服务业更加优质、便捷和繁荣。

三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以《江夏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蓝图,围绕“一舰三湖三山”的旅游发展定位,做好生态旅游、文化休闲旅游文章,整合旅游资源,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拓展江夏旅游市场,精心打造中山舰、武汉巴登城、梁子湖风景区等江夏旅游主打品牌;抓紧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加快藏龙岛湿地公园、庙山麻雀湖湿地公园建设,着手规划三门湖、梁子湖青山岛等环湖旅游景区,引进开发森林公园(熊廷弼公园);积极打造以村为主体,集生产生活旅游为一体的“两型”低碳和谐的生态景区;大力发展环山、环湖、环路、环景区的农家乐旅游景点建设,完善周边配套设施,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推动旅游休闲产业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指向的科技发展问题 篇10

当前我们对有关生态文明的理解和阐述存在一些误区,有一些战略性、方向性的问题需要加以辨析和讨论,特别要从深刻的发展模式变革而不是单纯的资源环境保护角度揭示生态文明对中国未来发展的意义。本文基于多年从事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学的体验和视角,针对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三个基本问题提出深化中国生态文明研究的十个思考,阐明生态文明作为发展模式的内涵和中国第三个30年的绿色愿景,希望能够引起更为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一、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变革性反思

当前,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存在着两个不同的版本。一种是将生态文明简单地等同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保护等活动,而较少涉及经济社会过程本身的改革和转型。另一种是从文明更替的角度认识生态文明,认为生态文明的关键是通过经济社会模式变革从根本上消除资源环境问题的发生。区分这样两种思考的优劣是容易的。只要看一看多年来我们“传统经济+资源管理”和“传统经济+污染治理”的模式越治理越失败的现状,就可以看到游离于经济社会过程之外认识和处理资源环境问题的局限了。事实上,按照科学史家库恩(1962)的科学范式理论,对于传统工业文明的经济增长模式造成的资源环境问题,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调整方式。一种是在不改变工业文明的经济模式情况下修补式、应对式的反思和调整,例如在污染造成以后进行治理。从理论形态上,在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处理资源环境的学说,如关注微观效率的资源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等,属于这样一类具有补充型改进的理论,它们本质上是以服从和支持经济增长范式为前提的;另一种则是要求对传统工业文明的经济模式进行革命的变革式、预防式的反思和调整,例如通过变革生产模式和生活模式,使得污染较少产生甚至不再产生。从理论形态上,是1972年的《增长的极限》一书和后来崛起的生态经济学或稳态经济学,开始对工业文明的经济增长范式进行系统性的反思。

笔者在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支持下,主持翻译了一套对传统工业文明具有变革性思维的绿色前沿译丛,在丛书序言中指出了这是浅绿色与深绿色的差异,这篇序言后来得到了许多关注和运用。我想再次强调,只有深绿色的思考才是生态文明的真正内涵。浅绿色思想与深绿色思想在下述三个方面存在着重要差异:在驱动机制上,浅绿色的反思,较多地关注资源环境问题的描述和渲染它们的严重影响;而深绿色的反思,则重在探讨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社会原因。在问题状态上,浅绿色的反思,常常游走在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的两极对立之间,甚至演变成为反发展的消极意识;而深绿色的反思,则要弘扬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态度,并努力寻找环境与发展如何实现双赢的路径。在对策反应上,浅绿色的反思,较多地从技术层面讨论问题,并聚焦在针对问题症状的治标性控制对策;而深绿色的反思,则更多地提出针对问题本原的预防性解决方法,强调从技术到体制和文化的全方位透视和多学科研究。概言之,浅绿色的反思是就环境论环境,较少研究工业文明的经济增长模式有什么根本性的问题,结果是对传统工业文明的修补与改良;深绿色的反思则洞察到资源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之中,要求从发展机制上防止资源环境问题的发生,因此它更崇尚工业文明的创新与变革。

我们需要认识到,并不是一切标榜为“生态文明”的理念、学说、口号都是对中国未来的发展有益的。如果我们的媒体界、理论界和决策层不能从深绿色的角度去引导社会改进传统的发展模式,而是停留在浅绿色的水平上去号召人们被动地应对资源环境问题,那么这样的生态文明是不可能换来我们所期望的中国未来发展模式转型的。

二、自然资本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21世纪的世界和中国未来30年的发展需要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有两个方面的理由即生态门槛和福利门槛的理由。生态门槛的理由在于:当前制约经济增长的限制性因素已经从人造资本转移到了自然资本,因此有效地配置自然资本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这里的自然资本,不仅包括传统的自然资源供给能力,还包括地球对于污染的吸收和降解能力,以及生态愉悦等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服务。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际学术界迅速崛起的生态经济学认为,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是自然资本论(Natural Capitalism)。传统工业革命的经济增长模式严重地依赖于人造资本(表现为机器、厂房、设施等运用自然资本制造而来的人造物品)的增长,并以严重损害自然资本为结果。而新的自然资本论则认为,经过将近200多年的工业革命,人类社会的资源稀缺图形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往,自然资本是富足的而人力是稀缺的;今天,人力不再稀缺而自然资本却是稀缺的。因此人类在走向21世纪的进程中,必须像结束20世纪的冷战一样停止经济增长对于自然资本持续不断的“战争”,需要建立起以自然资本稀缺为出发点的新的生态文明,实现保护地球环境和改进增长质量的双赢发展。

自然资本成为制约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科学支持。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威克纳格和他的同事提出生态足迹的概念来强调经济增长出现了生态门槛。生态足迹是为经济增长提供资源(粮食、饲料、树木、鱼类和城市建设用地)和吸收污染物(二氧化碳、生活垃圾等)所需要的地球土地面积。他们测定了从1960年以来地球每年提供给人类生产和消费的资源和吸收排放物所需要的生态足迹情况,发现人类经济增长的生态足迹与我们的地球能提供的生态供给相比,从1980年左右开始超出了地球的能力,到现在已经超过了25%左右。这就是说,地球的自然资本从盈余变成了亏损,今天我们已经需要用一又四分之一的地球来支持我们的经济增长。这样的发现,为当前解决金融危机和气候危机双重挑战提出的“全球绿色新政(Global Green New Deal)”思想提供了有力的科学基础和理论基础。

三、经济增长没有带来社会福利的同步增长

如果生态门槛表明了在自然资本约束下经济增长的规模不可能无限扩张,那么我们还面临着经济增长是否能够持续导致社会福利或生活质量改进的福利门槛。传统经济学家一直认为以GDP为代表的经济增长是社会福利增加的充分必要条件。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出现《增长的极限》一书开始,人们对经济增长是否导致福利增加提出了许多质疑,以致经济学家不得不对此作出答复。1972年耶鲁大学的经济学家Nordhaus发表论文《经济增长是没有意义的吗?》对此作出了最早的答复。他们认为,实证研究发现1925—1965年间的世界数据表明经济福利与经济增长还是正相关的:GNP每增加6个单位,经济福利就增加4个单位。当时经济学家为此长叹了一口气,又专心致志地回到了GNP的有用性研究上。

但是后,生态经济学的主要倡导者戴利等发表《为了共同的利益》(1989)一书,提出了可持续经济福利指标(ISEW)。这可能是最早提出的绿色GDP指标,后来由Anielski等在发展成为真正进步指标(GPI)。戴利发现因为经济增长的社会代价和环境代价,人类社会的真实福利并没有随着经济增长而提高,也就是说所创造的物质财富(Wealth)并没有全部转化为人类福利(Welfare)。在此基础上,生态经济学家Mar-Neef(1995)发表《经济增长和生活质量》的论文,提出了著名的“门槛假说”(Threshold hypothesis),认为“经济增长只是在一定的范围内导致生活质量的改进,超过这个范围如果有更多的经济增长,生活质量也许开始退化”。后来有许多人作出了支持这个假说的研究。例如,世界幸福研究的实证数据表明,大约从1970年以来,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明显地出现了不随经济增长而增长的情况。又如,美国从1965—1970年以来,虽然人均GDP从1万多美元增加到了现在的3万多美元,但是人们的生活满意程度却没有相应提高。

经济增长的福利门槛假说,对传统经济学家坚信不疑的经济增长必然带来福利增长的信念提出了挑战,提出了经济持续增长是否具有合理性的问题。这是生态文明概念得以建立的另外一个基石。遗憾的是,自从1970年代以来,传统经济学家基本上不再理会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甚至认为“这不是思考问题的方式”。

四、中国发展特别需要走生态文明道路的理由

从前面所述的经济增长的生态门槛和福利门槛,可以看到中国未来30年的发展需要生态文明的两个基本理由:一是生态约束的理由。如果把“地”看作是所有自然资本(包括资源、环境、生态等方面)的代名词,即使不考虑21世纪世界面临的普遍的自然资本约束,其实中国本身的发展也一开始就面临着人多地少的约束。在这种情况下提高人民生活的福利水平,就必须研究自然资本约束条件下的发展模式,这与传统工业经济时代以及某些自然资本相对富裕国家的发展模式肯定是不一样的。事实上,根据人口数量与国土规模以及相应自然资本的关系,我们可以粗略地在世界上识别出四种类型的国家:人少地多的国家,如澳大利亚、加拿大、俄罗斯等;人少地少的国家,如新加坡等;人多地多的国家,如美国等;人多地少的国家,如中国、德国、日本、印度等。因此,由此决定的发展理论与发展模式应该是不一样的。明白这一点,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中国需要特别强调生态文明的意义了。

过去30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受到世界瞩目,但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资源环境生态问题,例如过去几年来中国的GDP只有世界的4%~5%,但是我们消耗的资源与环境却占到了世界的10%~40%。

二是生活质量的理由。我们应该如实地看到,虽然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取得了可观的成就,但是相对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我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福利的增长却是缓慢的。换句话说,经济增长的成果还没有最大程度地转化为人民的生活质量。按照联合国1990年开始的人类发展指标(HDI)研究,一个国家好的发展,其人类发展(代表了客观福利水平)的排位应该持续地高于或至少不低于经济增长的排位。数据表明,中国的人均GDP(PPP)水平从1990年排名第142位到的76位,上升了66位,充分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是中国的HDI指数值却没有相应地向上发展,从1990年的第101位到20的第81位,虽然纵向上升了20位,但是横向看却是从领先于经济排位落到了滞后于经济排位,其中在20时候甚至落到了104位。可见,虽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的生活质量是持续提高的,但是就经济增长的成果最有效地转化为社会福利而言还存在着严重的差距。特别是1990年以来,我国在健康生活领域和教育生活领域方面的进步没有经济增长那么快。例如,世界银行等方面的研究指出:中国人均寿命的增长基本上是在20世纪60—70年代完成的,80年代以后似乎就失去动力了。在1980—间,中国的人均寿命只增加了2岁,而基数比中国高的澳大利亚、香港、日本、新西兰和新加坡增加了4—6岁,与中国基数相同的斯里兰卡,增加了5岁。

最近一段时间来,许多人乐观地预言中国的经济增长还可以高速增长至少20年。按照平均每年7%~8%的增长率,到的中国经济规模将是的4—5倍。但是如果不是采用生态文明的方式,我们就难以相信这样的增长能够逾越生态门槛的约束,就难以相信这样的经济增长能否超越福利门槛使人民的社会福利得到相应的增长。

五、生态文明是用较少的自然消耗获得较大的社会福利

如果对生态文明下一个有操作性意义的定义,那么我以为生态文明就是用较少的自然消耗获得较大的社会福利。其中,自然消耗可以用生态足迹、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等表示,而社会福利可以用客观指标如联合国的人类发展指数(由人均收入、人均预期寿命、人均教育水平等组成)或者主观指标如世界幸福网络测定的各个国家的主观满意指数等表示。

进一步地,与工业文明的增长范式受到生态门槛和福利门槛的两个约束相对照,生态文明的发展绩效可以用戴利在生态经济学中提到的公式即EP=WB/EF=WB/EG×EG/EF进行衡量。其中,EP(Eco performance)表示生态文明的发展绩效,WB(wellbeing)表示人类获得的客观福利或者主观福利,EG(Economic growth)表示由人造资本存量或GDP表现的经济增长,EF(Eco-footprint)表示生产和消耗这些人造资本的生态足迹。

于是,可以看到实现生态文明要有两个重要的脱钩:一是经济增长与自然消耗的脱钩(EG/EF),即经济增长是低物质化的,这意味着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生产和消费,前面所分析的生态门槛即自然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约束表明了这种脱钩的必要性;二是生活质量(客观福利或者主观福利)与经济增长的脱钩(WB/EG),即要求在经济增长规模得到控制或人造资本存量稳定的情况下提高生活质量,前面所分析的福利门槛即到了一定门槛以后经济增长对于福利改进的效益是递减的,表明了这种脱钩的可能性。以上两个脱钩清楚地表达了中国未来30年以社会福利为目标的生态文明社会与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传统工业文明的基本区别。在后者的情况下,一方面是用日益增加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来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是日益膨胀的经济增长并没有给人类的福利带来持续增长。

六、中国生态文明是要实现生态导向的现代化

虽然以上有关生态文明的操作性定义以及两个脱钩是有普适性的,但对于不同水平的国家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却需要有不同的要求。当前国内流行的观点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发展的第四阶段,即原始的渔猎文明、一万年前以来的农业文明、18—20世纪的工业文明、21世纪的生态文明。这样的解释虽然适合把握世界发展的总趋势,适合理解后工业化发达国家的社会转型,但用来套用中国这样的未来相当一段时间仍然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情况未免就简单化了。

事实上,需要区别两种意义上的生态文明。一种是后工业化国家的生态文明,他们的任务是实现对已有的现代化成果的生态化改造;另一种是像中国这样发展中国家的生态文明,我们的任务是在生态文明的原则上实现发达国家已经实现的现代化。如果我们以当前世界人均生态足迹不超过1.8公顷的地球生态容量为自然消耗的允许门槛,以人类发展水平超过0.8为实现发展的基本尺度,那么当前世界上的状况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其一,高人类发展与高生态足迹的国家。大多数实现了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属于这种类型,例如美国1975—间在增加人类发展指数(超过0.9)的同时也增加了人均生态足迹(从人均7公顷增加到了10公顷左右)。其二,低人类发展与低生态足迹的国家。大多数正在实现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印度等属于这种类型。当前中国的人类发展指数还不到0.8,人均生态足迹是1.6左右。其三,低人类发展与高生态足迹的国家。这些国家虽然有高的生态足迹但没有换来高的人类发展,例如巴西从1975—20生态足迹已经超过了地球生态容量(1.8),但是人类发展仍然属于中低之列。而倡导生态文明,是要让所有国家都走上低生态足迹和高人类发展的发展道路,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达到了这样的水平。

上一篇:小班环境创设心得下一篇:人美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案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