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式教育(精选8篇)
自隋炀帝创科举制,这便成了当时世界上最科学的选举方法。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就像一碗饭,放久了会馊一样。教育,也随之变了味。教育成了家长、老师、学校争名逐利的工具。
其中,这种征兆在明朝就已经有了。在明朝统治者用了八股取士,答题者不能有自己的观点,这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但是,现在是21世纪,已经改革开放了,人们的思想也应该与时俱进。可如今的学生从早上6点学到晚上八九点,没有自由,作息时间被他人掌握,如同是监狱一般。对此,就有一个词来代替-----中国式教育。
小时候,我们每个人都听说过一句话:“你要用功读书,读好书将来才会有好的工作,才会有好的收入。”可这句话在不同的年代,判断的方法也不同。假如放在二十世纪初,那个“知识改变命运”的年代,那么这句话就是被人所接纳的。但放在今天,这句话从本质上有了很大的出入。上一代人,他们年轻的时候,没有太多读书的机会,丧失了很多国家铁饭碗的机会。于是,他们将希望寄托给了下一代。但这也只是传承了前人的思想,而不是教人怎样在这个发展迅速的新兴社会生存。现在大部分学生对读书的认知就是,等老师布置,背诵标准答案,其次应付考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多学生成了教育的牺牲品,中国确实出了不少人才,但中国学生整体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探究意识、不善于提问题、研究能力薄弱。北大物理系的赵凯华教授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我国名牌大学的一个尖子学生留学美国,刚到的时候,指导教授和他见了一面,问了问情况就让他回去了,之后两三个星期也没有再理会他。正在他心感不解时,他的导师已经通知学校将其除名、退回,原因是这位学生没有自主进行科研的意识,不知研究从何入手,应该做些什么,只知道等老师布置。这虽是多年前的一个故事,但这并不是个别现象,中国学生给人的印象往往是等教授布置题目,虽然也能完成得很好,但如果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往往会不知所措。探究其中的原因,大多数人都认为是中国应试教育的结果,但有学者指出:“中国教育的弊端是从中小学,甚至幼儿园时就埋下了,问题只是到大学、研究生时才反映出来。
我们人的一生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读书中度过的。满打满算就是二十年。这二十年里我们学到些什么,在今后的人生中能用到多少所学的知识?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并不是绝对的,很多东西只增加了大脑的负担,这就如同一根会压垮骆驼的稻草。
我国的高等特殊教育起步较晚, 但发展很快。1987年, 经国家教育部批准, 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吉林省人民政府的支持下, 创立了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 开创了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的先河。相继成立的还有天津理工学院聋人工学院、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等。目前, 我国高等特殊教育主要的招生对象是听障学生、视障学生、肢体残疾学生, 开设的专业主要有国画专业、油画专业、设计专业、针灸推拿专业、音乐表演专业、音乐学专业等。经过多年的发展, 建立了高等特殊教育的基本模式, 具备了一支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 培养了大量特殊教育领域的优秀人才。其中, 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的针灸推拿学专业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特殊教育研究所被评为吉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聋人美术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立了“国家视障高等教育资源中心”和“国际聋人远程教育网络系统”。同时, 也应看到我国高等特殊教育存在一些问题。首先, 对高等特殊教育的认识不足。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办高等特殊教育仅仅依靠教育部门是远远不够的, 要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 让政府、社会、学校、家庭、企业及知名人士等形成一种合力。其次, 高等特殊教育办学条件还需改善。高等特殊教育较普通高等教育投资成本高, 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我国高等特殊教育与西方高等特殊教育的办学条件存在一定差距。又如特殊群体是少数群体, 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又很少有企业研发特殊教育的实验设备。即使政府出资从国外采购了部分特殊教育的实验设备, 如盲文刻字机、点显器、凸图机等设备, 但凭一次的政府采购, 没有售后, 还是不能满足需要。最后, 从事高等特殊教育的教师收入不高, 缺少进修学习的机会。从事高等特殊教育的教师付出的辛苦比普通教师要多, 但在收入上并没有体现出相应的报酬。
二、加强高等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第一, 不断加强高等特殊教育教师思想道德素质。特殊学生更是需要教师的特殊关爱, 作为一名人民的高等特殊教育教师要衷心地热爱国家、热爱教育事业, 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特殊教育工作中。
第二, 不断提高高等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质。现代社会需要的是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这就要求教师的全面发展。以往的灌输式教育和照本宣科已被时代所淘汰。教学过程是一个互动过程, 高等特殊教育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 与时俱进, 钻研本专业, 才能将知识融会贯通。此外, 高等特殊教育教师需要学习特殊教育学、特殊教育心理学等科目, 了解特殊学生, 掌握特殊教育的方法, 做到因材施教。作为美术教师要掌握手语, 能与听障学生正常交流;中医教师学会使用盲文, 达到无障碍教育的目的。
第三,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高校教师肩负着教学与科研双从任务, 有的个别教师还担当着行政职务, 这些也都关系到教师自身的个人利益。我们应清楚地看到专职教师应以教学为主, 不能误人子弟。在教学评价中不仅要依赖教学督导组的力量, 更多地要以来学生和教师群体, 将教学过程评价与教学结果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做到真实、客观、全面。
第四, 建立合理的人才引进与流动机制。如果把学校视为一个系统, 那么学校这个系统应是动态的, 而不是静态的。在学校内部建立合理的竞争机制, 开展教师技能大赛, 作为量化教师的一个标准, 鼓励教师的进修学习及与各高校间的合作交流。如本校教师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要求, 根据需要, 可适当地引进人才或高薪聘请人才。
三、全纳教育是未来高等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
特殊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特殊学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 并为社会尽特殊群体的一份力量。但以往的高等特殊教育经验告诉人们, 硬件再硬, 软件再好, 特殊学生走出学校, 还是不能完全适应主流社会, 有的甚至逃避。全纳教育又称融合式教育, 是一种没有差别、没有歧视的教育, 是在特殊教育的基础上, 在一定的范围内, 让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一起学习。我国的全纳教育起步较晚, 还处于探索阶段。2004年, 长春大学特殊教育学院, 在香港盲人辅导会的资助下, 成立了中国内地的第一个国家级高等视障资源中心, 正式启动了全纳教育。根据我国的国情, 全纳教育应首先分别建立视障资源中心和听障资源中心, 为特殊学生提供无障碍学习的平台。其次, 从特殊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 采取合作办学的模式, 开设适合特殊学生学习的专业。最后, 在全纳教育的实践中, 不断积累经验, 建立一套适合自身的管理机制, 使全纳教育有效地运作起来。
参考文献
[1]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特殊教育.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2005.1
[2]孙培青.中国教育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3]杨兆山姚俊.教育学原理.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4]陈理宣.教育学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关键词:动画教育;市场;产业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1我国动画教育的历史回顾
新中国成立初,动画片被称为美术片,还处在起步阶段,制作人才屈指可数。所以培养人才,是美术片发展的关键今日中国美术电影事业的骨干力量,除了在工作中自学成桶外,大部分专业人员来自艺术专门学校。其中,主要的创作力量一动画人员,则经过艺术、技术等各方面专门的培养,才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人才。
回顾动画人才培养的进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1.1五十年代初
1950年钱家骏、范敬祥等动画家曾在“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开办动画科,先后招收两届学生,该科在1952年全国大专院校调整时,并入电影学校,于1953年毕业。而后停办。其中大部分师生进入“美影”工作,使美术电影增添了一支重要的新生力量。
1.2六十年代初
1959年“上海电影专科学校”成立,其中设立动画专科,由钱家骏任主任、张松林任副主任。培养具有大专程度的动画人员。共培养了两届毕业生,先后于1961、1963年毕业,该校于1963年停办,这批专业人员又充实了“美影”的创作队伍。
1.3十年动乱之后
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动画人才。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培养人才的工作中断了十多年,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培养动画制作人才迫在眉睫,首先是支持北京电影学院开设动画班,曾多次派专业老师任教,培养了一批高等程度的动画人员。其次与上海华山中学合作,开设中等程度的动画职业班,已招收了三个班级,共培养了六十多名动画人员。三是在厂内开办动画训练班和动画设计训练班,以边工作边学习的方式,培养了一批年轻的创作人员。通过上述三种途径,在八十年代,又有一大批动画人才正在茁壮成长。
2美日的动画教育
如果将世界动画比作一个大舞台,那么美国与日本无疑是这个大舞台最引人注目的两个主角。从某种程度上讲,美国与日本动画的成功,与他们的动画教育密不可分,他们的动漫教育与产业联系紧密,动漫教育与市场接轨。
2.1首先美国的培养模式自由灵活
在美国的大学,动画专业学生学习时间根据个人要求而定。例如:学生翔两年,得专科学位。学习四年,得本科学位。在此期间,需要完成一些作品。而且学校的要求不同,作品的要求也不同。
2.2日本动画教育模式
日本主要通过大学美术系或美术大学动漫专业、漫画专门学校、企业附属学校、特设专业强化训练学校等机构培养动漫人才。这些院校除去高质量师资力量和软硬件配置外,更注重实际学习成果的考察。其中,大学美术系或美术大学动漫专业主要培养创作能力,漫画专门学校则主要侧重培养技术能力。
2.3鼓励学生到动画公司自主实习
对于学生的这种实习需求。学校会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学生到动画公司自主实习。通过动画公司实习的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动画制作水平这种实习形式也有两种。一种形式,是所在的动画公司提供一个实习机会,以进一步选拔后备人才。另外一种。则是学生到一家动画公司去做助理等工作。
3我国动画教育的现状与解决方式
3.1人才教育与产业发展相脱节
近年来,我国动漫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丰富,除了各种动漫曜剐帆构充斥市场,很多大学开设的动漫专业也成为学生眼中的热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有447所大学设立了动画专业,1230所大学开办涉及动漫专业的院系。在校学生约50万人,每年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近10万人。然而,与这个统计数据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中国目前至少有5亿动漫消费者,每年有1000亿元的巨大市场空间,但国内动漫人才的缺口却高达100万人以上。人才教育与产业发展相脱节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国内动漫产业发展的一大软肋。
3.2解决办法
首先,“产”与“学”的脱节使培养出来的技术型人才陷入就业艰难的境地,但市场急需的高学历、创意型人才却又供不应求。培养创意型人才比技术性人才重要。所以形成一个科学完备的教育体系是非常必要的。
其次,迎合市场需要注重未来就业,动画教育与市场接轨。如果只有从课本上学来的东西,而不了解实际生产中的流程,是没法达到很好的效果的。美国的动画培训与产业之间的关系就非常紧密,他们的教材根据一个全国性的标准来设置,教师都是来自行业内部有经验的实际制作人员。所教授的都是实际工作的经验。加拿大动漫教学环境的规划非常注重与未来就业的工作环境相结合,把老师当做将来毕业后公司的主管,而学生就是未来投入设计的工作者。
另外,动漫是一个团体合作、各司其职、有严格流程的产业,完全不同于学院中的个人创作。一部动画片的完成,需要大家同心协力的彼此配搭。只有在教学中迎合市场需要,强调团队精神,让学生去亲身观察和实际操作,才能使之真正理解动画产业,在社会上尽快找到自己的位置。
4结束语
摘要中国的政治文明、社会进步、文化拓展、经济发展都依赖于先进成熟的 教育。同时教育制度又是教育现代化变革的关键性因素。教育制度变革的成效往往直接决定着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兴衰成败。教育的改革需要奠定清晰的价值和目标。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建设市场经济体制和发展政治文化的社会现代化方向相一致,以教育的深化改革达到促进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在以经济等多方面的发展反哺教育,达到社会良性循环的根本性目的关键词教育发展改革社会作用 文化 经济 政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教育在数量,规模上迅速发展,通过经费等财政经济方面的改革,以及通过招生、就业政策方面的改革,在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发展观,社会各方面高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教育显现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明白教育制度改革的理念和深化教育改革的价值,应包含以下几方面。
1.教育的公平性
现代教育不仅是经济建设的源泉,科级发展的催化剂,也是社会稳定与平衡的决定因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进程中,促进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不仅是一种理想,也是一个现实的发展目标。
2.教育的普及性
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模式,就是不断普及和扩大教育的过程,通过更大程度地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从而提高民族素质,满足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增进和扩大社会民主。
3.教育的民主性
中国教育需要通过制度的创新,使教育具备完全的公共性,促进办学体制的灵活性和多样性使教育成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共同性事业。
4.教育的人文性
确立以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念,通过教育的实际需求而进行的民主的教育、人性化的教育,以培养具有良好素质的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同时,使教育成为社会文明和道德的指路明灯,成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新源泉。
5.教育的实用性
教育应能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生活的需要,通过健全的社会教育,满足受教育者的实际需要,能够切实地改善人的生存处境和提高生活质量。这样的教育必然是因地制宜的、灵活的和多样化的。以实用为目的的教育才能更好的符合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在现代化发展的中国,教育体制的深化改革与完善,具有着重大的价值与意义。当今不断发展的国际社会,教育与科技的相辅相成,无论是国内社会、经济的高速和可持续发展,亦或是国与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都映
射出教育与科技的硬实力。而教育又是科技的推动力,发展好教育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一双互补的命题。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又具有自己独特的国情,这就造成了中国对于国际上的成功经验不能照搬全抄,而应该有选择的学习,完善。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要想保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不能忽略了教育在其中担当的重要角色。
社会的准则是事物的前进与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深化教育改革意义非凡,对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而言,在社会、文化、经济、政治上的作用不言而喻。
在社会影响方面。
(1)教育具有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通过教育的改革与完善能够更好改变受教育者的思想觉悟、道德品质、知识水品以及生活技能。教育的作用不仅仅在培养人才上,更重要的是,通过合理完善的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就我国目前情况而言,教育的不完善已经导致大量国民不能通过教育来改善自我,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落下了我国国民的持续发展和区域性发展后续无力,不均衡的病根,也不利于长远的人力储备。
(2)教育具有控制人口的作用。受教育的人口越多,越有利于国家政策的实施。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是有限的资源在下一代的培养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一步步的提高和改善中国国民的素质。
(3)教育使人口结构更合理。经过教育改革使更多的人接受教育,可以改变人口的文化结构和职业结构,可以促使人口的地域分布向合理的方向流动,让人口结构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4)教育具有提高社会精神文明的作用。精神文明的建设与教育息息相关。社会的发展历史说明,先进而完善的教育对于社会的各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不仅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而言,也是对建设社会精神文明而言的。教育作为社会精神文明支柱的作用,应该得到全社会的重视。
教育体制的改革,是提高全社会成员素质的根本途径,是消除社会人口结构不全最根本的手段之一,全面普及教育,深化素质教育改革,为国家繁荣富强提供重要保证。
在文化影响方面。
(1)教育对文化有传递保存功能。教育是文化传输的重要工具。对教育的改革,使其更好地履行其职责,一代一代的把人类优秀的文化传递下去,从而达到文化的储存与文明的延续。
(2)教育对文化有传播交流的功能。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社会与社会之间无时不刻都是在进行着交流。而文化的传播对于了解彼此的习性,以便对更好的适应,掌握,解析,交流文化起到的作用很大。是人类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教育对文化有净化提升的功能。教育使人明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文化的认识有着自己客观,深刻的理解。正所谓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良好的教育能帮助受教育者能够发扬优秀的文化思想,规避低俗的文化思想侵袭自我。
(4)教育对文化有创造更新的功能。实践证明生搬硬套的教育已经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文化的生命在于其不断的自我创新,而教育的改革正是去除过去填鸭式的死板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个性化发展,开拓视眼,发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弘扬社会主义的先进文明。
总之,首先是文化的承继者,然后才能是文化的创造者。只有先承继文化,才能创造文化。而教育在其中发挥着指引的作用。没有一套成熟,完善的教育体制,那么,我们的文化也将会变成残缺不全的“遗迹”。
在经济影响的方面。
众所周知,教育发展的基础在于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而教育又将作用反馈于生产力和社会经济,成为推动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教育体制的改革是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的。
首先,通过教育深化进而对发展社会经济提供所需的人力基础。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素质高的人才,普及教育之所以会受到现代社会的高度重视其原因在于它能奠定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下层建筑,而下层建筑又决定了上层建筑的高度,所以说完善的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石。
其次,通过教育—科学转化—教育的循环过程来达到加速社会生产力的全面发展。小平同志曾经说过,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然而科学要转化为生产力是要经过很多的环节,而自始至终贯穿这些环节的中介是教育。由此可见教育体制的改革的重要性预期会对社会经济所造成的深远影响。通过教育—科学转化之间的相互循环,相互渗透,层层递进从而推动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
再次,教育有利于推动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实施。我们知道可持续发展对于经济的重要性,而教育是可以对国民普及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只有让国民确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才能够主动的进行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全民教育的推行有效的推动社会经济的渐进,转变国民旧有的观念,树立新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高速,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可能。
总之,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更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同样经历着不断完善和更新的过程,由量变到质变,我国的社会经济又将迎来又一个“春天”。
政治方面的影响。
第一,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我们知道政治制度对教育有制约作用,同时教育对政治有着反馈的作用。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着我国建设民主政治的进程。
第二,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民主体现了一个国家民主化的基础,基础都不健全,谈何政治民主,因此,关于教育民主化的改革是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经之路。
第三,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不断完善的民主教育正体现了政治民主的不断完善。
由此可见,由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决定了我们应该大力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完善。
对当前的高速发展的中国社会而言,教育体制改革意义远非如此,教育深化促进社会的生产,巩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教育的民主化可以成为社会民主前进的手段,影响民主法制的建设,教育体制改革能够保存、传递以至创造人类文化,同时教育还可以起到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的作用等。可见。开展教育,改革教育体制实乃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发展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学院编.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王道俊,扈中平主编.教育学原理.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3](日)南亮进,(日)牧野文夫,(日)罗欢镇 主编.中国的教育与经济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4]吴德刚 主编.中国教育改革发展.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论文关键词 诊所式法学教育 送法下基层 选修课程
一、诊所式法学教育的概述
诊所式法学教育属于舶来品,最早出现于英国,准律师们为执业律师做书记员并阅读各种法律文件,从真实案例中学习法律知识,这算是诊所式法学教育的雏形。诊所式法律教育正式产生于20世纪代末的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法学院,其时的首创人是约翰·布莱维。真正在美国兴起并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则到了20世纪60年代。法律诊所教育借鉴了医学院的诊所教育模式,让学生在一个真实的名曰“法律诊所”的地方,在教师的指导下为处于困境中的委托人提供咨询,“诊断”他们的法律问题,开出“处方”,为他们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为其提供法律服务。
诊所式法学教育之所以能够受到世界各国法学界的普遍认同,就在于它有着传统法学教育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转变了传统教学的说教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我们可以设想两种场景:传统教学中,教师在台上高谈阔论,台下的大片学生昏昏欲睡。诊所式教学中,学生们主动咨询案情、查阅资料并进行集体会诊。哪种教学方式质量更高,可想而知。清华大学王晨光教授恰如其分的举例所言:当一个人作为乘客坐车时,他不一定会记住行车的路线。但是,当他坐在司机的位置上时,他就必需认路、记路和分析路线。其次增强了法学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更加培养了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法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源于社会而又服务于社会。一旦与社会脱节,则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学生们在象牙塔里学习,目的就是成材之后服务于社会,利用其所学为社会创造价值,如果仅仅是在学校埋头苦读不与社会有任何的接触,那么毕业后就将成为一个空有满腹法学理论而不懂学以致用的书呆子。第三从社会效益上来讲,利用法学诊所这个平台可以给需要法律援助的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因为一个看似渺小的学生后面可能站着一群具有高深法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教授。这样会比当前社会司法系统的法律援助更有效,一方面更促进社会和谐,另一方面使学生学习了知识,增加了实践经验,达到双赢。当代高校的三大职能是教学、科研、服务社会,这些在诊所式法学教育中均能得到体现。
二、世界其他国家的诊所式法学教育及中国的诊所式法学教育现状
目前世界上诊所式法学教育最典型的国家就是美国。美国近130个法学院中的绝大部分都设立了诊所法律教育课程。众多非政府组织从财力上给予了大力支持,如福特基金就于1968年一次性出资1200万美元,支持各大法学院建立法律诊所。美国律师协会于1989年设立了“法学院与法律职业工作组”,对必要的法律执业技巧进行深入的研究。一时间,法律诊所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迅速成为集知识教育与技能培训于一身的载体,风靡全美。以哈佛法学院的30余个诊所为例,从家庭暴力到儿童权利,从性别歧视到卫生保健,从商事调解到租房纠纷,从刑事公诉到死刑辩护,从个案代理到政策游说,从本土反恐到国际人权,几乎无所不包。然而,在美国的诊所式法律教育得到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孕育着生存危机。法律诊所做大做强之后,涉案范围自然也就扩大,由普通案件到公益诉讼案件,乃至以推进制度、立法改革为目标,这样就触动了政府和大财团等当局者的利益,于是乎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限制其的发展。法律诊所再接案的时候往往会主动回避一些敏感的涉及当局者利益的案件。这就限制了法律诊所的“营业”范围,对学生们的学习造成影响,违背了设立法律诊所的初衷。
诊所式法学教育进入中国的法学教育领域始于9月,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支持下,中国7所高校开设了“法律诊所教育”课程。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诊所法律教育专业委员会(CCCLE)将其定义为:法学院学生在一个真实或虚拟的“法律诊所”中,在有律师执业资格的教师的指导下为处于困境中的受援人提供法律咨询,“诊断”他们的法律问题,开出“处方”,为他们提供解决法律问题的方法,并亲自为他们提供无偿的法律援助服务。从法律诊所进入中国至今已有,由于其在法学教育中有着无可比拟的优点,11年来诊所式法学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截止到6月18日,中国诊所法律教育委员会(CCCLE)共有134个会员院校,其中已经有82个会员院校开设了诊所课程,共计开设不同主题诊所课程130个,诊所的内容涉及:民事诉讼、行政诉讼、谈判和调解、公益诉讼、消费者保护、弱者权益保护、农民工法律服务、农村法律服务等领域。但是,我们在看到诊所式法学教育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到存在的问题,如一些法学院虽然开设了法律诊所,但因为经费或师资的原因很少或是根本没有运行,还有一些法律诊所因为案源不足而勉强运作。真正运行良好的是那些知名高校的有着雄厚资金和人才支持的法律诊所,这些诊所为即将毕业的法律专业的学生们提供了一个学习法律实务的平台。但美中不足的是每一届学生中能进入诊所学习的也是少之又少。
三、关于中国的诊所式法学教育的思考
前文曾提到,法学源于社会又服务于社会,而诊所式法学教育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真正的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更加深刻的理解法律、熟练的运用法律。因此,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法学学习模式。但由于国情不同,照搬照抄国外的诊所式法学教育显然不合中国实际,笔者认为中国的诊所式法学教育应当走出中国特有之路。
(一)和学生毕业实习相结合,送法下基层
毕业实习是检验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手段,对所学知识起到巩固作用。我国法学专业毕业生的实习去向不外乎公检法部门、律师事务所和一些公司的法务部,去了之后大都是以熟悉司法实务和司法程序为主,能够真正能运用起自己的法学知识倒不多。尽管熟悉司法实务也是实习的目的之一,本无可厚非,但不应当成为实习的唯一目的。
目前的中国社会里最需要法律帮助的是处于农村或是城市基层的老百姓。在百姓的市井生活中免不了有邻里之间的磕磕碰碰和亲戚朋友之间的纠纷和摩擦,由于他们本身的文化程度就不高,在出现问题时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更不用说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了。人民群众的法律知识缺乏就成为了社会不稳定的因素之一,也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
一方面是大量的法学专业学生不能够有效的实习锻炼,另一方面是广大基层的人民群众的矛盾得不到法律指导。如何调和二者间的矛盾?送法下乡,把诊所开到基层去,这是一个有效的解决办法。首先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通过大量真实案例来检验、巩固所学知识;其次还可以帮助广大人民群众解决生活中的法律问题,调解矛盾,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同时还降低了实习成本,减轻了学生们的经济压力。
(二)将诊所式法律教育作为一门选修课程开设
将诊所式法律教育作为一门任选课程,赋予一定的学分,由高年级学生自由选修,使那些富有热情的学生有机会进入诊所进行学习。这样的开设方式不仅有利于因材施教,能够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尽早的接触法律实务,同时对学校法律诊所的发展壮大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努力拓宽诊所式法律教育的师资渠道
[摘要]广告设计教育问题不是孤立的问题,应把它放在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中考虑。广告设计师要思考市场,积累文化,同时也要寻找满足需求的方法。当前广告设计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将思想、概念、创意和市场综合起来,达到最优效果。通过增强文化底蕴、理解广告本身的市场化、培养广告设计中的艺术思维来提升创新教育。广告设计教育在相当程度上应该是靠感觉的锤炼,而这主要还得靠高强度的、长时间的实践来支持。
[关键词]和谐;文化;市场;艺术性
起步晚于发达国家的中国广告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崛起之后,已经走到了一个关键时期。中国广告业现存的问题很多,如缺乏高素质人才、广告监督管理不够完善、缺乏对广告作用的正确认识以及缺乏公众的共识等等。这是一个中国广告业能否走向和谐、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时代。我们身处这样一个复杂的年代,研究广告业,我们的分析尺度有必要跳出时间的框架,诊断困顿中国广告业发展的阻力,探寻突破迷局的方向。而在探讨当今中国广告业缺乏什么的时候,我们的目光不再是紧紧盯着眼前的问题,就事论事,而是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些,这就涉及到了中国广告设计的教育问题。
设计教育对于中国广告业的发展有着本质的、深层次意义上的影响。教育作为人类寻求进步、自我完善的手段,在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搭上了快速奔驰的列车,社会的发展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愈来愈功利的心态和冷漠、理性教育的模式,开始离人性精神越走越远,这值得我们设计教育人员深思,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广告业健康和谐发展。广告设计教育问题不是孤立的问题,而应放在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大环境中考虑。其中广告设计教育的更好发展是中国广告业持续生存与和谐发展的要求,是适应全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个“资源有限,创意无限”的时代,广告设计教育更具有核心的创意价值。面对这种情况,中国的广告设计教育该如何做、怎么做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新课题。
当前广告设计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缺乏创新。许多广告设计作品的共同缺点是缺乏意义和创意。我认为,创意源于生活,源于人的需求,源于人的思想。设计师要思考市场,积累文化,同时也要寻找满足需求的方法。当前广告设计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将思想、概念、创意和市场综合起来,达到最优效果。广告设计教育的目标就是以先进的广告设计文化及民族文化、社会背景为参照,重构广告设计师现代化、国际化的价值观,不断改组和重建广告设计教育体系。
一、增强文化底蕴以创新教育
中国是文明古国和人类文明的摇篮,泱泱中华,悠悠千古。与西方现代设计文化的发展相比,中国古代的设计在陶瓷、青铜器、漆器、玉器、织绣、家具、建筑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具有东方特色的、灿烂辉煌的设计文化,不仅对东亚诸国,而且对西方近代设计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是我们当代设计的宝贵财富,至今仍有极其宝贵的借鉴和利用价值。
而在当代中国广告设计界,缺少文化深度的广告设计作品却十分普遍。比如我们注意到香港同归、澳门同归以及19国庆50周年的宣传招贴中有很多的设计元素是一样的:大面积红色的应用、孩子张开双臂的形象设计等等。作品缺乏对事件特征的把握和挖掘,导致作品大量雷同,最终缺乏生命力。
中国的设计应该提倡原创,要打破抄袭、临摹的枷锁,破旧立新才有前途。而原创则必须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充分利用民族的本土文化资源创作出适合本土的广告设计作品。
设计的内涵是文化,中国广告设计经过前一段时间的学习模仿改进过程之后,更多地注重原创设计,力求使中国元素蕴涵于现代设计之中。而所谓的中国元素,就是指中华民族的审美文化升华方式的总和。如何以现代审美的全新观点去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就像靳埭强先生所说“我们不一定要画上京剧脸谱,穿上龙袍,才能让人认出是中国人。”要在充分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延其“意”传其“神”,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广告设计中得到更新和拓展,更可以借助广告本身所特有的广泛影响力,促进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互动。
中国文化是很重要的,中国现代的广告设计教育应该以中国文化为本,同时注重现代化。我们不仅要锻炼自己的手,还要找到自己的设计方法,这就要讲心和手合二为一,用心思考。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自己强烈的个性和创造力,同时也很热爱自己的文化,并能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合、承传中国文化。
两年一度的“苏州印象”广告展,是一场全国性的盛会。苏州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独树一帜。“苏州印象”广告展沿着“互动、专业”的方向发展,拙政、退思、网师、留园等苏州印象也显示出自己的风采。其中更是出现了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摄影、海报处处体现中国古老而又优美的古代文化。
北京奥运会会徽设计就是把中国精神艺术和民间文化的美好寓意与奥运精神结合到一起的典范作品,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望,并以独特新颖的形式展现出来。
中国联通的标志,采用了源于佛教造型,取其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相辅相成的本意来延展联通公司的.通信事业无以穷尽、日久天长的寓意,其中四个方形有四通八达、事事如意之意,六个圆形有路路相通、处处顺畅之意,无论从对称还是从形式说,整个标志都洋溢着古老东方已经流传的迹象和独特的文化。
因此,研究设计文化教育的内涵,扭转新时期高等院校学生理解社会的心态,进行课内和校园深层次的文化熏陶,是我们深化广告设计教育的重要路径之一。
二、以广告的市场化推动广告设计教育的深化
广告是指“由可识别的出资人通过各种媒体进行的有关产品(商品、服务、观点)有偿的、有组织的、综合的、劝服性的非人员的信息传播活动”。在广告业中,创意应该说是如影随形的,广告人一直在找寻创意与产业化完美结合的生存空间。但是,创意的本身不能决定广告的命运。从广告的作用上看,广告和公共宣传、人员推销、销售促进是促进产品销售的四种手段。从广告发展史上看,广告业还需要资本兴趣、公关技术等等方面的重要支撑,它是一种整合商业资源和产业上下游资源的一个重要过程和途径。只有真正理解了广告在现代促销巾的位置和作用,创意才有可能最终走向市场,化为新的资本。"
另外,也要注意到在现代社会中广告发展与品牌的关联。现代意义的品牌是指某产品的名称、辞句、符号、设计或其合并使用,是消费者和产品之间的一种体验。其不仅包括物质的体验,还包括精神的体验。其目的是以此区别于其他商品,不与其他商品发生混淆。产品是冰冷的,品牌是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情感的。产品会过时,会落伍,会被竞争者模仿,品牌是独一无二的。品牌是广告信息与消费者心智之间的第一个接触点。在产品日益同质化的时代,产品的物理属性已经相差无几,惟有品牌给人以心理暗示,满足消费者情感和精神上的寄托。从消费者来说,利用品牌帮助选购物品,不必每次都检验商品的质量。品牌对消费者来说,是信誉的象征。而广告设计要突出品牌,受众通过广告设计的视觉传达中的品牌认识产品,品牌形象最终也要通过广告设计才能发挥作用。正如大卫·奥格威所说:“每一个广告都是对品牌形象的长期投资”。广告服务于品牌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立熟悉感;二是提醒作用。
体现在广告设计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一幅好的设计作品不仅仅是一件漂亮的设计作品,而是应该向公众传达出商品的特性,并且激起公众的购买欲望,并参与到产品(服务)购买中,同时也要注意到广告设计要服务于品牌。广告大师奥格威说:“广告设计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销售,检验作品好坏的根本不是为了美化,而是为了能够更高的销售,检验作品的成功与否需要市场来证明。”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观察学生,并引导他们认识到设计的首要任务就是满足市场的需求和与品牌理念一致,漂亮的设计不是独立的,而是充分体现设计是否符合周围的环境,是否在市场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应该观测和强化学生对于设计作品的评判标准,好的作品是需要市场来检验的,只有踏踏实实地研究市场,分析市场,才能创作出好的设计作品;如果背离了市场的需求,设计的作品只能是华而不实,而无任何实际的意义和作用。
但同时也要注意不要为了迎合市场表面的需求,不分地域和特色地开设专业和研究方向。对于设计教育的地域性而言,地域特色是一个有目共睹的现实,如沿海发达地区由于经济高速发展而促进了设计观念的变更和进步,具有浓厚地域文化和民族传统的地区,设计理念则呈现出更加丰富和哲理化的文化内容。因此,不同地域的院校,应根据自己的特点及优长,科学定位,建立顺应学科发展、时代发展潮流的学科布局以及多学科并存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解决好广告设计教育与市场的问题,我们可以从教学结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和教师素质几方面重视起来。
广告设计教育在相当程度上是靠感觉的锤炼,而这主要还得靠高强度的、长时间的实践来支持。第一,体验客户(业主)、生产者(工艺的执行者)以及接受者三种角色。广告设计是理论研究和市场推广相结合的产物,从各自不同角度的限定和需求,三者问应有相当的差异甚至对立,而处理这些对立和矛盾,显然是在广告设计教育当中所必需解决的问题。第二,体验广告设计中受引导产生虚拟化部分及上述三种角色使用设计成果时的当时行为和后续行为。而这一切只能在不断的市场实践中才能获得和提高。
三、广告设计中艺术思维的培养
我国传统的设计教育强调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高艺术修养和扎实基本功的设计人才,为我国设计水平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到了现代,人们普遍认识到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观念的提升。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设计手段、新的设计观念和新的媒体设计的层出不穷,我们每天都接受着挑战。
基本技能、设计观念与实践活动是广告设计的艺术性的三个层面。设计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造型能力、表现能力、对设计工具的驾驭能力以及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的理解和掌握等。随着科技的发展,设计手段不断更新,以及观念和活动的变化,基本技能的内容和形式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另外,设计观念的形成有助于推动艺术设计水平的提高和发展。它受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同时,设计本身就是一种生产活动,艺术设计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技能和观念,更重要的是和社会的发展相结合,提高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语
中国广告设计教育在多年的发展中已经从弱小到壮大,从幼稚到成熟,初步建立起独具特色的学科体系,逐渐从美术、工艺美术的模式过渡到具有现代广告设计教育特点的教育模式。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快速推进,社会的发展对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使得广告设计教育像雨后春笋迅速成长,据统计,国内在几百所院校开设有广告设计专业,这无疑给广告设计教育注入了活力。但在日益强调科学技术的国度里,像广告设计这种独具人文和艺术色彩的学科亦打上了功利的烙印,广告设计教育亦背离了最初的精神,对这种功利性不但起不到应有的抑制作用,反而纵容、迁就,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广告设计的过程是一个展开创意、表现创意的过程,而创意和灵感不是凭空产生的。一是要依靠调查研究信息资料的浓缩;二是靠艺术表现的技巧,没有高超的技巧就不可能准确地表达广告设计者的创意;三是靠长期的大量的经验积累,从中掌握一些规律,提高审美能力和联想能力;四是要建立在文化的基础上,没有深层含义和文化基础的标志设计不会走得很远;五是要正确认识广告设计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广告设计和品牌设计传播的关系。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人类的社会分工是必然的,畜牧养殖业与手工业很快从农业群体里分离出来,形成了人类生活的另两种主要技能和生活必需品的主要来源。于是教民纺织的嫘祖又成为一位纺织职业技能的教育者:“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而产生于夏商时期的冶炼技术、制陶技术、纺织技术等,都是具有很高技术含量的工作,非常需要专业的技术培养。如青铜器冶炼工作,从矿石的选择、矿物质的比例合成、冶炼温度的掌握等,都有着严格的技术要求,也都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从业人员来完成。而陶器的制作也是一门有着专业作坊、专门从业人员的工作,从灰陶、黑陶、彩陶到釉陶,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制陶业的发展轨迹,也可以看出对制陶业从业人员技术的培养。《韩非子》里就有关于舜帝亲自关注陶器质量的记载:“东夷之陶者器苦窳,舜往陶焉,綦年而器牢。”这说明当时的制陶业也有质量高低的问题,而在舜帝亲往进行技术培训之后,东夷之陶的质量提高了。舜帝的这种作法得到孔子的赞叹,孔子曰:“耕渔与陶,非舜官也,而舜往为之者,所以救败也。”因此可以推论,不论是冶炼、制陶、纺织,都存在着职业教育的过程,才能培养出专业的技术人员。而从当时的社会状况来看,首先接受这种职业培训的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们,只有他们受到严格的生活管制,被迫从事着各种高强度的工作,有着集体生活的环境,所以适合接受被迫的技能训练,强制性地进行某种难度很大的技能培训,从而快速地养成一批技术人才,以适应技术性的工作,从而也就形成了奴隶社会特殊的职业教育。
在社会分工逐渐完善的过程中,也形成了古代先民职业的固定性质,形成了“各就其业”、“不知迁业”的职业特点,而这种稳定的职业特点与古代“世卿世禄”的政治制度相配合,再加上古代“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就会产生其独特的职业教育模式,即父子相承、兄弟相继的职业教育模式。随着奴隶社会的解体,奴隶们转变成了个体手工业者,成了一个独立的家庭或家族的掌门人,而他本身所拥有的技术也变成了他的私有财产,他需要通过家庭传业的方式传给下一代,以保持他后代的生活来源。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者们也提出了“士之子恒为士”、“工之子恒为工”、“农之子恒为农”、“商之子恒为商”的理念,这种规定不但可以保持社会阶层的稳定,更可以保护劳动技能与经验的有效传承。于是职业教育的另一种模式—-父子相继的教育模式开始出现。管仲指出:“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教不劳而成。”这说明了从童年时代学习某种技能的优越性,学习得越早,知识技能掌握得越牢,收到的是事半功倍的效果。稷下学宫的掌门人荀子也曾提出这样的职业教育理论,荀子认为:“人积褥耕可为农夫,积斵削而为工匠,积反货而为商贾,积礼义而为君子。工匠之子莫不继事,而都国之民安习其服。”荀子指出了家庭式职业教育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在这种社会形式之下,家庭首先成了最小的也是最牢固的职业教育单位,这种形式单一、手口相传的父传子、兄传弟的职业教育模式,既保持了职业技能的传承,同时也密切了职业与人类生存的关系,在客观上促成了职业教育模式的发扬与广大。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古代的天文历算家们,这些集占卜、天文、历法等科学技能于一身的古代官员们,他们观星相的技术历来都是父子相承的教育模式,据司马迁《史记》“历书第四”中记载:“幽厉之后,周室微,陪臣执政,史不记时,君不告朔,故畴人子弟分散,或在诸夏,或在夷狄。”《五礼通考》卷一百八十三对此句的注释云:“(畴人)家业世世相传,为畴律年二十三传之,畴官各从其父学之。”“畴人”系指世代相传的天文历算家,其观星象的本领都是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从长辈那里学到的,然后又在学成之后步入宫廷为官。而在西周之后春秋战国的战乱时期,这些代表着古代天文地理知识的畴人们纷纷离开了宫闱,散入民间或被异族的统治者所利用,就形成了“各从其父学之”的职业教育传统。又如春秋时代的造剑名师欧冶子,欧冶子是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的越国人,少年时代从舅舅那里学会了冶金技术,开始冶铸青铜剑和铁锄、铁斧等生产工具。欧冶子发现了铜和铁性能的不同之处,并掌握了采矿和冶金的技术,遂冶铸出了第一把铁剑“龙渊”和另外五把宝剑,正如《越绝书》所云:“欧冶子因天之精神,悉其伎巧,造为大刑三、小刑二:一曰湛卢;二曰纯钧;三曰胜邪;四曰鱼肠;五巨阙。”这些宝剑受到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喜欢,成为君王争相获取的珍宝,也使欧冶子在家庭职业教育的基础上成长为一代冶炼大师。
而随着春秋末期教育模式的多样化,特别是随着私学的开办与兴旺,另一种职业教育模式也正在悄然兴起,那就是开办私学授徒的职业教育模式。这方面的典型就是墨子。墨子本身就是小手工业者出身,他所兴办的私学不像孔子孟子的私学那样进行纯理论的讲授,也不像荀子和稷下学宫的学者们那样“不治而议论”,墨子的学生都是一群小手工艺匠人,他们跟从墨子是为了学习木匠工艺。墨子精通手工技艺,可与当时的巧匠鲁班相比。墨子曾做过宋国大夫,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墨子所传授的技能就是制造各种机械,以培养高质量的工匠为教育目的,所以可以将墨子视为中国第一个开办职业技术学校的人,墨子私学的出现,也为中国古代职业教育打开了一条新的出路,那就是专业技术教育的模式。
这里还应当提到的一个人是鬼谷子。鬼谷子,春秋时卫国朝歌人,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的说法,鬼谷子通天彻地,兼顾数家学问和日星象纬和兵学,还通祛病延寿之理,鬼谷子当年曾隐居设馆授徒,教授弟子们星相、炼丹、武术等方术之学,所传授的这些技术,其实就是古代的化学、医学和天文学,因此鬼谷子的私学虽然不像墨子的私学那样具有鲜明的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但也在进行着许多技能方面的教育,也应当属于古代的职业技术学校之一。
同时,古代还存在着一种介乎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职业技术教育方式,这就是私人授徒的方法。因为某些人怀有某种特殊的技能,便想在晚年时选择一个能继承其技能的人,来传授这门技艺。这方面的例子在史籍中也有记载,那就是扁鹊学医的传说,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名医,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得其绝技,而成为名闻天下的名医。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史书里这样记载了扁鹊师从长桑君学医的过程:“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鹊非常人也。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忽然不见,殆非人也。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上述记载可看出长桑君是一位有着丰富医学经验的人,当他遇到了做着舍客长的扁鹊后,就认定扁鹊的为人真诚可信,遂决定把自己一生积累的医方都传授给他。而扁鹊正是在这种前人的经验和职业技术培训之中,才得以迅速地成长起来,成为了一代医圣。从这一例子还可以看出,在当时科技能量低下的社会环境中,人人都渴望有一技之长,好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进而跻身于上流社会,来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因此,当有人想把自己的绝技传给别人的时候,被传授者是非常乐于接受的,这种心理就给授徒式的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了丰厚的土壤。
在上述论述中,可见中国古代职业教育从原始社会神农氏的民众技能教育,奴隶社会时期强制性技能培训,封建社会家庭式职业技能教育,再到私学式、私人授徒式的职业技能教育的发展脉络,也可以说明职业技术教育促进了社会分工的细化,促进了人类对自身的认识,更推动了知识的更新。另一个方面还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已有了职业技术教育的模式。从其培养的技术人才和保存下来的考古实物来看,这种职业技术教育是成功的,也是精彩的。
参考文献
[1]伍振鷟.先秦诸子教育思想[M].伟文图书出版社有限公司,1978.
[2]唐溥生.古代人才论浅述[M].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
[3]吴玉琦.中国职业教育史[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关键词:正面典型;大学生;长效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1—0287—02
典型,是指在同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物。一般是指在路线、方针、政策、思想、工作、作风、方法等方面,在一定时期、一定方面、一定范围内能表现和说明事物本质特征,代表事物发展趋势和规律的个别事物。它是理论的形象说明,是实践的理论化身。典型的类别,从主体上分,有集体典型和个人典型;从性质上分,有先进典型和后进典型,有时也称正面典型和反面典型。文章所论述的校园典型人物指正面典型、先进典型。
当前中国高校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往往是抽象的、深奥的,典型教育即通过典型人物的榜样和楷模作用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让思想政治教育形象、生动。
一、高校进行典型教育的重要性
运用先进典型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一贯倡导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一个好的典型往往具有较大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它像一面旗帜感召和带动着人们,激励人们的自尊心和进取心,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它不仅告诉人们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而且还告诉人们如何去做。通过典型的导向作用和辐射作用,整个社会的风气朝着健康向上的方向前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全社会都要关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方面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大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反映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先进典型和优秀大学生的先进事迹。在大学生中树立典型人物,发挥典型人物楷模作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独特的价值意义,它既是保证大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的需要,也是引导大学生思想健康发展的需要。通过宣传和学习典型人物,能够启发、激励广大大学生的自觉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从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具体的事情做起,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
二、高校进行典型教育的可能性
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观察他人行为的结果是受到强化还是惩罚,不必自己直接作出反应并亲自体验其结果,也可以学习。通过观察,进行模仿是人所具有的本能特性。从心理学角度讲,模仿是由非强制性社会刺激引起的,使个人再现某一过程的某种社会心理行为。这为我们进行典型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
而高校大学生的独特的、鲜明的心理特征,是先进典型教育得以实施并取得特殊效应的客观心理基础。
1.大学生自我意识强烈但不成熟。他们迫切希望了解自己并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能力及道德的发展,随之产生了强烈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渴望受到社会、集体和他人尊重,维护自己社会地位与荣誉的意识和倾向也更加猛烈,独立意向迅速发展,形成了一系列的进取心、责任感、荣誉感等高级社会心理品质。他们争强好胜,耻于后进,并急切渴望成为群体中的强者,这正是大学生易于接受青年典型人物的心理基础。
2.大学生抽象思维迅速发展但易带主观片面性。先进典型的成就使大学生得到成功者的心理体验和满足,同时在这个时期,由于其抽象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基本的人生信念初步形成,他们已能将一个先进典型作为自己的驱动力,并内化为自己的主体自我追求,在其自我教育中就必然会产生不可低估的强化效仿作用。
3.大学生具有丰富的情感但情绪易波动。这时期他们会依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别人或者自己的言论、行为和目的,并自觉地权衡个人和社会,且以追求高尚的社会动机为最大的精神满足。而先进典型,往往蕴含着真挚的情感,倾注着高尚纯洁的爱,他们不但具有先進性和鲜明性,同时还极具感染力,这样的先进典型必然能激起大学生情绪情感上的强烈共鸣,产生道德、情感的顺向传递和自然渗透。
4.大学生意志水平明显提高但自制力还是较弱。大学生虽然在生理上已经成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适应等方面不断发展并正在趋向成熟,处于一个不稳定的过渡期之中。这种社会行为的不稳定性和价值取向的双重标准决定了其有很强的可塑性。先进典型鲜明的个性特征以及丰富的内在道德品质给大学生提供了具体而切实的模仿对象,有利于大学生形成一个完善而稳定的个性,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高校进行典型教育的长效机制
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发挥典型人物楷模作用,建立长效机制,要善于抓住和利用社会以及校园教育资源,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功效,构建大学生典型人物教育、学习的良好氛围。
1.利用社会资源,培养身边榜样,树立典型人物。(1)社会资源、社会力量为大学生树立典型,进行榜样教育提供了素材,营造了氛围。近几年,在全社会树立了一大批献身祖国的教育和科技事业的典型,树立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先进典型和优秀大学生典型。新闻媒体近年来推出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永远的丰碑——红色记忆”、“十大杰出青年”等专题节目等一系列以榜样人物的先进事迹为内容的电影和电视剧,为大学生典型教育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提供了大量的教育素材,高校应紧紧抓住这些社会资源,让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最大的社会功效。(2)抓好师德、教风和学风建设,努力挖掘大学生身边的榜样。现实中的身边的典型人物是可感的、直接可以模仿的,其榜样的作用也是直接的。身边的同学、朋友、老师、长辈等都是自己最熟悉的,他们的事迹和形象也是最真真切切的,让生活中的他们成为大学生的榜样,其作用力是很大的,高校可以通过创设机会来树立自己身边的先进典型人物。如在一些高校举行的“教学名师”和“教学能手”的评选活动,“感动校园十大人物”等。学校应在全校范围内加大对这些先进人物事迹的深度挖掘和大力宣传,使他们成为大学生身边具有亲和力的榜样。
2.不断创新典型教育方法,拓展树立典型人物的新渠道。高校的思想工作者要不断创新典型教育方法,改变传统的单向的传授方式,把思想教育工作重点放在引导,引导他们实现社会规范与个体需要的统一,拓展树立典型人物的新渠道,使典型教育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德育的功效。应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来引导,这个时期的大学生容易接受感性化的人物,我们教育工作者要针对特点,对症下药,“重塑偶像”,创设机会,让生活中的典型人物成为崇拜的偶像。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创造有利于典型教育的良好氛围。在一所大学里,树立什么样的人做榜样,鼓励什么样的行为方式,体现着大学的价值取向、大学精神和大学的文化建设。高校应从培养合格人才的高度,树立全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切实采取有效措施,齐抓共管,进一步优化学校文化环境,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典型人物发挥楷模作用的良好氛围。要做到这一点,一是增强大学生的凝聚力和对社会的使命感、责任心,使他们在科学民主的气氛中取得价值观点的“共识”,形成学校成员共同遵守的价值目标。二是把校园文化建成学生与社会的纽带,不断把社会的新人新事、新道德、新风尚渗进校园文化的精神之中,引导大学生的发展思路,防止和抑制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以科学人生价值观武装大学生,发挥“小气候”的积极导向作用,提高大学生对各种社会思潮、道德观念的分析、比较、鉴别能力。
4.建立健全制度,培养保护好典型人物。典型人物发挥楷模作用,除了有良好的社会、校园氛围,也应该在制度、思想、生活、学习上对他们进行关心和保护。(1)建立健全好制度,坚持广泛性与多样性的有机统一,建立健全先进典型推荐、评选、表彰和宣传的各项制度,做到典型宣传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2)从政治上、思想上和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关心爱护典型人物,做到政治上严格要求,思想上帮助他们克服弱点,工作中对他们大胆使用,生活上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尽可能为其成长创造有利条件,鼓励他们不断进取。(3)有计划地培养典型人物,不断提高其思想理论和文化技术水平,帮助先进人物总结经验,以影响更多的人。(4)量才使用先进人物,把他们放到最能发挥作用的岗位上。
典型教育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高校应积极发现先进典型人物,总结推广正面典型,充分发挥正面典型的教育和示范作用,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
[2]中国社科院语言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K].上海:商务印书馆,2001.
[3]张耀灿,郑永廷,刘书林,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4]刘占兴.略论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典型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人大报刊复印资料),2002,(6):3.
[5]刘电芝.论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的现实意义[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4):39-41.
[6]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7]王建香.大学生榜样教育的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7).
[8]郑琳.典型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好方法[J].安阳大学学报2004,(3).
[9]谢惠媛.多元社会中正确价值观的塑造——榜样教育的理性解读及当代构建[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3,(2).
【论中国式教育】推荐阅读:
试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教育建设10-03
论21世纪中国战略05-26
论中国当前经济形势07-09
论中国古代政治哲学10-05
论中国的和平发展战略06-16
论中国精神与时代精神06-19
论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10-05
论经济建设中国政治论文10-23
试论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10-31
论外来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