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学新闻传播考研(共8篇)
2014年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一:名词解释:6选4
新闻鼻、比较性导语、版面要素、记者型主持人、爱德华·伯内斯、告知性广告二:简答题:6选31、如何做好新闻采访的策划和采访?
2、报纸直接发言和间接发言的方式有哪些?
3、简介新闻评论的主要特征。
4、电视新闻中决定画面长度的因素有哪些?
5、简介风险社会的基本特征。
6、广告文案有多种类型,简述其中五种并简单解释。
三:论述题:5选21、论述新媒体环境下新闻采访的原则及变化。
2、媒体融合下新闻编辑工作的特点。
3、结合案例分析电视新闻编辑的一般原则。
4、新闻发言人在企业危机传播中的角色与应具备哪些特质。
5、微博文案写作的注意事项。
四:业务:2选11、(关于沈阳大学某学院以公开演讲方式评选助学金的事件,写不低于500字的消息和评论)
2、微电影文案。
2014年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
一:名词解释:6选4
新闻属性、两级传播、小报、廉价报纸、社交媒体、3T原则
二:简答题:6选31、简述新闻与信息的关系。
2、简述大众传播的授权地位功能。
3、简述黄远生对我国现代新闻业的重要贡献。
4、简述西方报业垄断的基本原因。
5、简述手机新闻客户端的传播优势。
6、简述危机公关5S原则。
三:论述题:5选21、结合实际论述新闻媒体的资源属性。
2、结合案例,分析新媒体时代受众的特征。
3、评述《新青年》在“五四”时期的一系列改革与意义。
4、论述微信在营销传播中的作用。
5、结合案例评述为什么只有进行有效的传播管理,才能进行有效的危机管理。四:材料分析题:2个必做。
1、胡锦涛在考察人民日报的一段话,大致意思是提高舆论宣传的艺术水平,从人民群众的实际出发,解决人名民群众思想和认识中的问题。用相关理论分析其说的这段话的社会意义。
中国梦, 承载着“国家统一, 主权完整, 民族复兴”这一宏大愿景, 牵系着两岸以及全球华人的心思与目光。两岸民众同根同源, 血脉相连, 拥有着共通的文化坚守与历史传承, 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与传统文明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传播, 作为一股两岸交流、交融的力量, 涵括了文化交流与媒体合作。“两岸携手, 媒体先行。”不仅仅是一句口号, 而是媒体需要真正践行的责任与使命。两岸传播应遵循一个共同的精神核心———“构建两岸共同的精神认同”。媒体需要充分利用两岸同胞的民族认同与集体记忆, 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意义相结合、核心利益与社会共识相结合, 将共同的民族自豪感转化为民族复兴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愿两岸媒体能够为文化互通搭建桥梁, 为精神交融提供纽带, 为中华儿女建设共同的精神家园。
王晓红: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教授
1987年是海峡两岸新闻交流的元年。透过新闻传播, 38年的隔绝被打破。之后, 两岸新闻交流和媒体合作规模不断扩大, 极大推动了两岸共识, 也促进了共同利益。所不足的是, 两岸媒体都甚少关注和报道彼此百姓日常生活的经验细节, 而这些对增进理解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 在信息交流通道不再被阻隔的时候, 媒体仍然有着重大的社会责任。海峡两岸媒体都需要更具体、更微观、更经验性地去接触、去观察、去反映彼此, 而不只是表面化、睥晲式、娱乐性的旁观或批判。
曾祥敏: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院长、教授
纵观人类传播的历史, 从早期的双向面对面的人际传播, 到后来借助于纸质媒介、大众传播媒介、以至于当下借助于互联网与移动媒体的传播。传播发展经历了一对一的双向传播到一对多的单向传播、进而回归到点对点的双向传播与沟通, 这种螺旋式的传播规律其实都是在借助媒介还原平等、双向的沟通与交流, 而这正是传播的本质。而平等的沟通、交流信息, 弥合信息传递的误差, 减少不确定性, 从而能够形成共识, 求同存异, 这些何尝不是海峡两岸传播的本质?
刘宏: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教授
媒介交流演变成为一种独特的靓丽风景, 这就是海峡两岸传播的魅力。从最早的大陆制造到如今的海峡两岸共同制造, 充分反映了海峡两岸本是同根生的文化血缘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 媒介的本质就是沟通和交流, 这一点在海峡两岸的媒介交往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两岸交流, 媒介在先, 这对于海峡两岸的老百姓来说, 不失为一种幸事。媒介促进开放, 开放促进交流。
孙振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副教授
我通过多次与台湾学者和学生的交流, 发现虽然海峡两岸存在着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 同宗同源的文化渊源, 但是两岸在政治传播和舆论导向方面都存在着传播的真空绝缘。文化传播并不是海峡传播的惟一内容, 也不应该是消除两岸理解误区的惟一手段。既然我们抱有着求同存异的主旨, 就不应该在一些敏感领域三缄其口, 而是应该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敞开心扉, 认知是理解的前提, 理解是认同的前提, 创造一个平和而开放的舆论平台将更有利于促进海峡两岸的理解与共鸣。尤其是在当下的全媒体语境中, “穷则变, 变则通, 通则达”, 勇于面对问题而不是回避, 是我们必须要扭转的传播思路和方向。
吴炜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副教授
台湾与大陆之间新闻传播界, 亟需寻找一种弱阵营、去政治、泛民间、新媒体化的学术与实践沟通模式, 探寻多层面的传媒实务与传播研究的可能;其一, 两岸传媒产业如何保持活跃、健康、可持续、具有创新精神的互动模式, 破除台湾娱乐大陆市场的思维窠臼是为根本;其次, 推动两岸媒介消费者行为及主体的比较研究, 为更具目的性和创造性地原创作品服务是为策略;其三, 如何拓展深层的传统媒介转型与新媒体化之后自身营销、生产及发展的问题研究与对策互补则是当下最为紧要的工作之一;相比大陆而言, 台湾的纸媒遭遇市场的围攻、广电媒介面临数字媒介的倾轧时间更早, 景况更为紧急;但就产业转型、市场开拓方面远不如大陆具有活力和试验性, 如何建设双赢互补的传播模式则需要双方传媒人及学者的共同经营和努力。
周逵: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电视学院讲师
本届论坛以“新媒体 新亚洲——新闻传播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中的作用”为主题。与会代表们认为,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各国新闻传播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顺应新媒体发展,整合亚洲国家新闻传播资源,发出亚洲国家的声音,已成为亚洲国家新闻传播界亟待研究的问题。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郭卫民在论坛开幕式上表示,新闻传播教育领域的合作是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以此次论坛为契机,亚洲各国新闻传播学院秉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理念,搭建合作平台、拓宽合作渠道,做好交流互鉴、民心相通的桥梁和纽带,为构建命运共同体、迈向亚洲新未来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说,中国为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正在做积极努力,“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立也都得到了亚洲媒体客观、积极、善意的报道。目前,亚洲国家在国际上的表达还相对较弱,各国媒体间应当建立更密切更直接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亚洲国家间相互了解,共同提升亚洲话语力。
据介绍,为期两天的论坛由主旨演讲和8个分论坛组成。分论坛主题包括:“新闻传播在促进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进程中的角色”“新媒体给亚洲新闻传播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新媒体环境下亚洲新闻传播教育的创新和合作”“新媒体时代亚洲媒体格局的现状和展望”和“新技术背景下影视国际传播的途径与规范”。
618新闻与传播史论
一、名词解释
1.精确新闻学
2.棱镜门事件
3.拟态环境
4.二级传播理论
5.尼尔波兹曼
6.观点的自由市场
7.蒙太奇
8.美国便士报运动
9.史量才
二、简答
1.当前中国媒介融合的内涵与意义
2.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3.移动互联网时代人类社会信息传播环境的变化
三、论述
1.分析微博等社交媒体对中国社会发展与转型的影响
2.经典传播理论在当下互联网时代还适用吗?举两个例子
『新闻史』
一、名解《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红中社竖三民遐尔贯珍
二、简答邹韬奋的办报经历和报刊名称
三、论述从新文化运动到建国初,共产党主办的日报有哪些?创刊时间?地点?编辑? 『新闻理论』
一、名解通讯社符号三大媒介新闻事业
二、简答
1、新闻控制、新闻的舆论监督作用
2、新闻自由
3、新闻价值有哪些
4、新闻的社会功能有哪些
三、论述报纸的商品性
『西方新闻事业概论』
一、名解精确新闻新新闻主义
二、简答
1、沉默的螺旋理论(内容、提出者)
2、社会责任论的基本观点
3、新新闻主义写作手法、代表人物、作品
4、报刊的四种理论
三、论述理智性与感情型(评论写作的两种类型比较)
『评论写作』根据所给材料写评论。“两位优秀女生因发表了不同于招聘单位观点的意见,而被淘汰”由此写评论一篇。
2005年新闻和传播专业考试题目
新闻史
一、名解循环日报 邵飘萍 新闻联播
二、简答
1、“竖三民”指那三分报纸?创办人和主编是谁?时间?(10分)、真理大讨论的过程、结果、意义?(10分)
三、论述1956年新闻改革的过程和意义(15分)
西方新闻理论
一、名解新新闻主义 精确新闻学 二级传播理论
二、简答
1、社会责任论为什么难以付诸实践?
2、记者在新闻报道中怎样避免主观倾向?(在客观报道中,记者怎样避免自己的主观倾向?)
三、论述 新闻评论对读者的作用
新闻理论
一、名解媒介5w新闻敏感
二、简答
1、简述新闻价值的提出与大众化报纸产业的关系(有何启示?)
2、简答新闻媒介引导舆论分为那几类?(新闻媒介在舆论导向上起哪些方面的作用?)
三、论述怎样理解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举例(现象真实和本质真实有什么关系?举例说明)2006年新闻和传播专业考试题目
新闻史
一、名词梁效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红中社
二、简答
1、《西行漫记》作者?内容?
2、解放日报再整风运动中确定的社会主义新闻理论?
三、论述五四时期报刊改革的成果
西方新闻理论
一、名词精确新闻学 创新扩散理论 新闻性特写
二、简答
1、西方新闻界关于新闻评论的见解有那些?举例
2、社会责任论的观点
三、论述自由主义报刊理论产生发展过程
新闻理论
一、名词
1、南方周末
2、新闻价值
3、大众传媒
二、简答
1、新闻报道中造成新闻报道失实的原因是什么?
2、报纸的版面可以表达一定的思想如何理解这句话?
三、论述新闻把关与新闻事实是否矛盾?关系如何?
2007年新闻和传播专业考试题目
新闻理论
一、名解
1、特视特写
2、大众媒介
二、简答
1、舆论的定义和作用
2、新闻控制的手段以及作用
三、论述关于“新闻事业的首要职能是传播新闻”的理解
新闻史
一、名解
1、时务文体
2、《对华北记者团的讲话》
3、苏报案
二、简答
1、黄远生通讯的特色是什么?
2、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的过程和意义
三、论述《新华日报》在重庆时期如何与国民党报纸作斗争,以及其意义
西方新闻事业概论
一、名解
1、新新闻主义
2、精确新闻学
3、特视特写
二、简答如何加强解释性新闻的可读性和可信性?
三 论述20世纪40年代,在新闻闻自由旗帜下,新闻界有哪些不负责任的行为,以及社会责任论的主张
评论关于洋餐厅本土化
2008年山东大学新闻传播专业考研试题
上午 新闻理论
新闻学:
一、名解新闻自由、新闻手段、舆论
二、问答
1、你同意哪种新闻的定义?为什么?
2、为什么新闻敏感是新闻从业人员最重要的素质?
三.论述题(15分)
请结合自己的新闻传、受经验,运用所学新闻原理,谈谈对下面这段话的认识。
在社会现象领域,没有哪种方法比胡乱抽出一些个别事实和玩弄实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脚了。挑选任何例子是毫不费劲的,但这没有任何意义,或者有纯粹消极的意义,因为问题完全在于,每一个个别情况都有其具体的历史环境。如果从事实的整体上,从他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那么事实不仅仅是‚顽强的东西‛,而且是绝对确凿的证据,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掌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出来的,那么它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也不如。(列宁:《统计学和社会学》,《列宁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64页)
新闻史:
一、名解王韬、苏报案、合理想像
二、简答
1、兴中会的革命报刊的评价
2、《新华日报》与国民党的斗争
三、论述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特点和评价
西方新闻概论:
一、名解二级传播理论、CBS、WEB2.0
二、简答1、20世纪六七十年代,调查性新闻报道兴起的原因
2、社会责任论的理论前提
三、论述举例说明西方的评论对读者的五大作用
2009年新闻和传播专业考试题目
上午:新闻理论考试
新闻理论部分
一、名解大众传播 自我修正 报业集团
二、简答
1、怎样评价新闻必须用事实说话
2、新闻自由与社会控制的关系
三、论述受众是上帝,有什么样的受众就有什么样的媒介——请给出你的看法。
中国新闻传播史部分
一、名解申报 徐宝璜 中央电视台
二、简答
1、梁启超提出的报刊的四项标准
2、抗美援朝时期有哪些重要通讯作品和报告文学
三、论述结合邹韬奋的办报经历论述他的办报思想
西方新闻事业部分
一、名解托马斯杰斐逊 议题设置 倒金字塔
二、简答
1、便士报的致命缺陷
2、公共新闻学的产生背景
三、论述举例论述评论的独立性原则
2010年新闻和传播专业考试题目
上午:新闻理论部分
新闻学部分
一、名解
1、真实性原则,2、新闻媒介,3、新闻控制
二、简答
1、新闻事业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功能是什么?为什么?
2、新闻批评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三、论述请联系实际阐述如何遵循新闻传播规律,有效遏制新闻侵权行为的发生。
中国新闻史部分
一、名解
1、《亚细亚日报》,2、《政治周刊》,3、李永得和徐璐
二、简答
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有何异同?
2、在20世纪60年代的杂文大发展中,我国报刊有哪些有影响的杂文专栏?
三、论述延安《解放日报》在整风运动中提出和解决的新闻理论问题。
西方新闻事业史部分
一、名解
1、模式示范论,2、NHK,3、约翰·弥尔顿
二、简答
1、简述解释性报道的起源和发展情况。
2、西方新闻评论确定选题的原则主要有哪些?
三、论述评价社会责任论的基本观点,分析这一理论对西方新闻事业的影响。
下午新闻实务
广告学部分
一
1、什么是“心智图法”?
2、举例说明什么是广告创意中的对比策略?
3、全球品牌四大建立模式是什么?
4、USP理论的基本主张是什么?
二 应用发挥题
1、结合案例谈谈你对“整合营销传播”八种定义的认识。
2、谈谈你对蒙牛事件营销的认识。
编辑写作部分
一 名词解释
1、新闻随笔,2、“S形”美感原理,3、瘦报,庾报
4、按语
二 简答题
1、假如你是党报编辑,谈谈在处理娱乐新闻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2、新闻图表有哪些基本功能?
三
1、分析并评价下面消息中各报道角度的不同。
2、根据网站和报纸的不同特点分别为该消息制作导读、标题。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报道9月11日,陈水扁家族世纪大案在台北地方法院一审宣判,陈水扁一审被判无期徒刑,罚金2亿新台币,剥夺终身公权。此外,扁妻吴淑珍也被判无期徒刑,遭重罚3亿新台币。陈水扁成为台湾首位遭判刑的卸任领导人的形象被外媒纷纷记录下来。
‚台湾前“总统”被判无期徒刑!‛——11日,美联社、法新社、CNN等国外主流媒体都大幅报道了陈水扁被判刑的消息,所有外媒都清楚地写明了陈水扁的‚贪腐‛罪名。
美联社文章称,台湾地方法院依渎职、贪腐等罪名判处陈水扁无期徒刑,‚陈水扁这个曾经因承诺结束腐败、深化“台独”立场而上台的台湾前领导人,遭遇了史无前例的名誉扫地。‛报道认为,这一宣判是台湾‚混乱的政治史上的分水岭‛,也是岛内民主进程的试金石。报道还援引台湾中山大学政治学教授廖达琪的话说,这一判决反应了台湾的主流民意,在过去的18个月内,‚岛内对这位前领导人任期内台海关系、台美关系的恶化,以及其贪腐行为越发不满。‛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外媒提到了当天在台北地院门前所爆发的‚挺扁派‛与‚倒扁派‛的激烈冲突。英国广播公司(BBC)以《台湾因前领导人的宣判而爆发分歧》为题称,台北地院对陈水扁的无期徒刑判罚在岛内上下产生分歧,这一‚重判‛将加剧国民党和民进党之间长久以来的交恶状态。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当天将陈水扁被判无期徒刑的消息与‚9.11八周年纪念‛并列为‚全球要闻‛,CNN网站还配发了陈水扁在狱中的照片。面对外媒的纷纷大肆报道,不少岛内民众也对陈水扁戏谑一番。有网民说:‚阿扁被判无期徒刑,成功宣传台湾观光。‛‚扁珍被判无期徒刑,立刻成为国际媒体焦点。‛
岛内媒体方面,台湾《中国时报》发表社论说,陈水扁背叛台湾人民,不可原谅。文章说,一位三级贫户的佃农之子,苦读成为台大法律系高材生,最后在民主浪潮下终能实现‚政权轮替‛,这曾是台湾在全球传颂最精彩的一则故事。然而‚随着案情的揭露,这个梦想丑陋地幻灭了‛。文章说,台湾全民目睹‚第一家庭‛如何孜孜不倦打造‚海角N亿‛的奇迹,‚看着一个成功故事腐臭成国际笑柄,台湾人民的心都在滴血‛。
与此同时,不少评论对台民进党在陈水扁宣判之日依旧袒护陈水扁的‚护腐‛态度颇为不满,民进党的形象因此再受重创。台湾《苹果日报》评论说,民进党真是无可救药,到现在还在为要不要挺扁举棋不定,‚民进党自己受制于陈水扁的魔咒而无法长大独立是多么可笑‛。
新闻评论写作部分
根据下列图表素材写一篇新闻评论。要求
(1)题目自拟。
(2)不少于1000字。
随着北京35中新址地块拆迁工作的启动,一座诞生了《阿Q正传》、承载过周氏兄弟恩怨的四合院——八道湾胡同11号,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前不久,梁思成和林徽因故居将被拆除一事在坊间流传,引起热议,人们担心两位文化名人的故居会因北京城的‚建设性破坏‛而消失。幸好,北京市文物局后来下发通知表示,位于东城区北总布胡同24号院的梁思成林徽因故居,以及清华大学内梁思成另一处故居将得以保护。至此,围绕着梁思成和林徽因故居拆迁一事引发的坊间热议,算是告一段落。但是,鲁迅故居这座经历了近一个世纪风风雨雨的院落,将何去何从?
2011年新闻和传播专业考试题目
上午:新闻理论部分
新闻学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观点的自由市场2.口头传播3.新闻价值
二、简答(每题10分,共20分)
1.事实对新闻传播的制约作用
2.新闻倾向性与新闻客观性的关系
三、论述(15分)
结合实例论述新闻媒介经营管理的原则是什么?对我们新闻工作有什么启发?
中国新闻史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中国日报
2.政治周刊
3.“解放日报事件”
二、简答(每题10分,共20分)
1.《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有何异同
2.在20世纪60年代的杂文大发展中,我国报刊有哪些有影响的专栏
三、论述(15分)
结合实例论述我国建国初期,新闻界是如何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
西方新闻事业史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15分)
1.《报刊的四种理论》
2.《华盛顿邮报》
3.抽样调查
二、简答(每题10分,共20分)
1.Web 2.0有哪些特征
2.使用与满足理论的主要内容
三、论述(15分)
论述“信息模式”的特征和影响
下午新闻传播实务
广告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水平思考法
2.人性策略
3.本土策略
4.心智图法
二、简述(每题15分,共30分)
1.结合案例,谈谈你对定位理论及定位理论提出者的认识
2.运用品牌形象原理,分析“左岸咖啡”的策划
编辑写作部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跳轴2.专栏3.新闻背景4.倒头条
二、简述(每题5分,共10分)
1.CCTV新闻频道“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需要”的口号
2.怎样对通讯员进行管理三、一则关于“针刺”事件后的消息(每题10分,共20分)
新华网乌鲁木齐9月13日电(记者黄艳)趁着初秋惬意的凉爽,市民们纷纷走出家门,享受轻松闲适的周末生活。街道上、公园里,渐旺的人气一扫前几天的冷清,温和的阳光照耀着乌鲁木齐,驱散‚针刺‛事件带来的阴影。
乌鲁木齐市人民公园里,一段透着沧桑的二胡伴秦腔,一曲欢快的纳格拉鼓点伴着百人麦西来甫(一种维吾尔族传统舞蹈),同台上演。
正跳着麦西来甫的张先生说:‚12日三个‘针刺’罪犯被判刑,我看到了政府的决心,高兴得很。‛这位张先生说话时,还不停地鼓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现在各方面正在恢复正常,我继续来公园找我的民族朋友唱歌跳舞。‛
乌鲁木齐市的红山公园,为庆祝即将到来的国庆节,公园布置一新,好多天没有出门的市民对公园新貌啧啧赞叹。家住幸福路的市民李先生夫妇带着快两岁的女儿叮当到红山公园游玩。‚因为‘针刺’事件,小孩在家都憋了十几天了,现在安全了很多,我们就带着小孩出来透透气。‛李先生说。乌鲁木齐市体育公园是乌鲁木齐市体育设施最齐全的公园。这个周末,公园里多了很多年轻人在这里打球、散步。‚我很喜欢打篮球,以前每个周末都会约朋友来。出了‘针刺’事件后,我就再没来过。‛家住乌鲁木齐市金银大道的市民王先生说,他对乌鲁木齐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针刺‛相关案件的结果很认同,‚我相信这个审判结果会给那些不法分子以震慑,还老百姓安宁。‛
正在举行菊花展览的乌鲁木齐市植物园里,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周末是9月份以来游客最多的一天。‚大家前段时间都挺郁闷的,9月是乌鲁木齐最好的季节,大家肯定会抓紧时间多出来走动走动。‛这位工作人员说。
1.分析写作特点,指出其优点及可以改进之处
2.题目自拟,配短评,不超过300字。
评论部分
(只要求写一篇评论 50分)
1.题目自拟
2.不少于1000字
所给资料是 某考生高考录取因综合素质评价低,被退档的一则报道
2011年新闻传播复试
一、1992年我国对于新闻事业的性质进行了调整,试述新闻事业性质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实例分析这种调整带来了哪些影响?(50分)
一、名词解释:(4小题,30分)
1.进奏院状
2.“警察局新闻”
3.“拒检无能运动”
4.线性传播模式
二、简答题:(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述列宁的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要点。
2.简述王韬创办《循环日报》的意义。
三、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评述邵飘萍新闻活动的主要成熟。
2.试论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产生的历史条件及特点。
2003年 :一.概念评析(每题15分,共45分)
1.凡是世界上新发生的,新发现的与人类生存有关的事实与现象,都是新闻.2.新闻价值就是新闻的使用价值.3.新闻的客观性就是报道者的主观完全符合客观.二.观点讨论(每题15分,共45分)
1.应该由传播者的理性判断来决定什么是新闻
应该由受众构成的媒介市场来决定什么是新闻.2.商业化是新闻事业发展的方向
实现公共管理是新闻事业发展的方向
3.网络会取代传统媒体
网络不会取代传统的媒体,更多的是与传统媒体进行联合.三.专题研究(每题20分,共60分)1.试述新闻传播效果评价体系.2.结合历史与现实,阐述新闻舆论监督的一般规律.3.试述新闻道德的主要内涵,并请你谈一谈当前中国新闻道德建设的主要问题,给出理论化的解决方案
2004年:一.辨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
1.客观性往往导致肤浅,轻率的报道,成为媒体逃脱责任,寻求平衡的手段,因此,对公众而言,它往往表现为负价值.2.新闻的商品性是新闻的内在特性,因此,我们应该让纯粹的市场力量来支配新闻业的运作.3.用影象和声音传播的新闻是唯一真正有发展前途的新闻形式.二.观点讨论(每题20分,共60分)
1.有人认为新闻价值是某一事物的固有特性,如重要性,新鲜性,有趣性等。
有人则认为,新闻价值是一种关系的产物,即新闻作用于接受者的产物,表现为对受众要 的满足.2.有人认为,新闻媒介的功能主要是信息功能和社会认知功能
有人则认为,随着电子化,网络化的发展,新闻媒体的主要功能应转向娱乐功能.3.有人认为,理想化的新闻传播制度是公共广播电视制度
有些人则认为,理想化的新闻传播制度应该是国家媒介体制,私有化媒介体制,公共媒介体制等多种体制并存.三.现象分析(每题30分,共60分)
1.在著名报人邵飘萍创立的停刊66年以后,与2003年11月11日在北京创刊,它由光明日报报业集团与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共同投资主办,是中国第一张得到国家有关部门正式批准的跨地区创办的报纸,是中国第一家由两家党报集团联合主办的大型日报.据的负责人介绍,该报的报道理念是“负责报道一切”,这一口号有两层含义:有责任报道一切,对报道的一切负责.请你从媒介管理的角度分析的报道理念(10分)
请从新闻舆论监督的规律和新闻道德的角度分析的报道理念,为设计责任内涵.(20分)
2.美国在2003年5月11日发表内部调查报告,承认刚刚离职的记者布莱儿从2000年10月止离职前所写的73篇报道至少有36篇是捏造或者抄袭的作品,一时间,美国新闻界开始大量反省记者的诚信问题,质疑媒介管 1 理问题.请从这一时间出发,联系中国新闻界实际,论述记者的诚信(15分)以及社会意义(15分).2005年:一.辨析题(每题10分,共30分)
1.新闻报道不能只反映事物的现象,而必须体现事物的本质与主流,片面的偶然的现象不是真实的,只有事物的本质才是真实的.2.新闻传播效果就是一天新闻立即显现出来的对于人的“刺激-反映”效果.3.商业化,市场化是新闻事业发展的方向.二.观点讨论(每题20分,共60分)
1.有人认为,新闻道德的基本点是尊重人的知情权
有人则认为,新闻道德基本点是尊重人的隐私权.2.有人认为,新闻的娱乐化是新闻贴近大众的重要表现
有人则认为,新闻的娱乐化正在转移人民关注公共事务的视线,悄然剥夺人们参与民主政治的权利.3.有人认为,媒介集团化正在缩小意见的自由市场,弊大于利;有人则认为,媒介集团化实现了媒介资产,人才等资源的优化配置,利大于弊.三.现象分析(每题30分,共60分)
1.2003年10月28日,江苏卫视开播,向社会推出“公共新闻”理念,即搭建公共平台,为公众话语的交流,对话,谈判,交锋提供展示的平台,在提供各种生活资讯的同时,解读政策,引导舆论,使公众有机会就社会生活中的公共问题进行讨论,发表意见,做公共话语的组织者,而非权威话语的传递者;从走进百姓的“生活空间”发展到走进公众的“公共空间”,使新闻的信息功能过渡到公共功能;使受众由消费者转变为公民.请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这一理念:
1).用媒介功能理论,舆论监督理论分析公共新闻的价值.(10分)2).论述“使受众由消费者转变为公民”的意义.(20分)
2.自1999年以来,中国各大媒介纷纷报道和追踪河南爱滋病的出现,蔓延,防治过程和爱滋病感染者的故事,特别是“非典”危机过后,健康问题报道成为新闻领域的一大潮流.询问:根据新闻价值理论,媒介报道的重点应该是什么?请结合实际说明理由(10分)媒介在面对社会性健康危机时应该扮演什么角色.(20分)
2006年:一,简答题
1:简述新闻报道真实性的含义.2: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主要内容.3:简评党性原则
4:简述舆论的基本特征.5:简述报纸和(新闻性)期刊的宣传优势
二,辨析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
1:新闻媒介的首要功能是信息功能.2:受众是媒介所指向的潜在消费者
3:社会事业的繁荣是新闻事业繁荣的基础
三,论述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结合实际论述我国新闻报道中失实现象的种类并分析其原因.2:现阶段,我国新闻调控的主要类型?以及新闻调控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理论性的解决方案.
2007:
一、辨析题:辨析下面的观点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每题10分,共30分)
1、新闻就是反常事物的报道。
2、一般说来,大众媒介的受众是分离的、消极的、软弱无力的。
3、新闻传播已进入消费主义时代,so,新闻传播的首要功能必然由信息功能转向娱乐功能。
二、讨论题:讨论下列相对相反的观点并给出你的结论(每题20分,共60分)
1、人不可能客观认识事物,因此,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没有什么真正的价值;客观性已是现代人交往的 2
一种基本道德需要,因此,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原则有着很重要的道德价值。
2、新闻报道过程中,当知情权与隐私权发生冲 突时,应优先满足公民的知情权,以保证公开的舆论监督;
新闻报道过程中,当知情权与隐私权发生冲 突时,应优先满足公民的隐私权,维护和谐的社会环境;
3、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特殊素质的总和;新闻价值指新闻与受众、社会之间的需求关系,表现为对受众和社会需要的满足。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联系新闻报道实践,谈谈对“用事实说话”的认识。
2、试论当前我国新闻舆论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
2008年:
一、观点评析(10分*2)
1.新闻不应该是可以随便出售的商品。
2.如果说新闻的客观性是一驾马车,那么拉动它的应该是两匹马,跑在前面的是市场,跟在后面的是民主政治。
二、讨论(20分*2)
1.公共关系阻碍新闻报道,不利于新闻业的发展;
公共关系给新闻报道增加了有用信息,有利于新闻业的发展。2.有人说,在舆论监督方面,媒体与政府的关系是对立的;
有人认为,在舆论监督方面,媒体与政府的关系不仅是对立的,而应该是多元的。
三、论述题(30*3)
1.2006年,中央电视台提出“绿色收视率”的概念,也就是认为在保证电视台的收视率的同时,要避免低俗和煸情化,(大意如此),保证电视强的公信力和正面导向作用。请从媒介功能和受众理论分析“绿色收视率”概念。
2.试述新闻业发展的基础。
3.结合实际分析当前我国新闻娱乐化的表现和影响是什么?
2009年:
一、辨析
1.新闻记者应当把受众作为新闻信息的参与者,而不是仅仅是新闻信息的消费者。2.舆论的多样性是舆论监督的必要条件。
3.如果新闻记者总是担心新闻失实而犯了诽谤罪,那他就不会发挥应有的新闻自由和监督政府权,甚至失去自己应有的权利。
二、辨识(辨识分析下面两两相对的观点,结合实际进行论述)(每题20分,共60分)1.新闻道德规范使新闻媒体进行自我审查,故其与新闻自由是相对的。
新闻道德规范提升自律扩展新闻创作的自由,故与新闻自由是互补的。2.自由市场的扩展倾向于减少新闻媒体的创作性和个性。
自由市场的扩展倾向于增加新闻媒体的创作性和个性。
3.传统新闻学强调,新闻报道寻找五个“W”的目的在于让人们知道发生了什么。
公共新闻学强调,新闻报道寻找五个“W”的目的是呈现人们在矛盾和冲突中的多种利益和价值取向。
三、论述(每题30分,共60分)
1.分析新闻客观性产生的历史原因及其存在的问题。
2.社会学家勒纳说过:“各地都市化程度提高,人民识字率就会提高;人民识字率提高,必然使媒体使用率提高;媒体使用率的提高,促进人民参与经济和政治事务的程度会大大提升。”结合新闻媒体发展的历史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2010:一.概念辨析
1.新闻真实性,就是新闻报道尽可能地符合客观事实,即现象真实。
2.新闻价值就是事实对受众的获益价值,教育价值等。
3.舆论就是公众对社会及社会现象、问题的比较一致的意见、态度和看法的总和,具有一致性、可持续性等特点,能够推动现实问题的解决。
二.分析下面两两相对的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指出自己的观点 1.有人说,新闻自由的主体是媒介,所以新闻自由就是媒介自由;
有人说,新闻自由的主体是公民,所以新闻自由就是公民自由。
2.有人说,付费采访是对采访对象损失的一种补偿,所以是正当的;
有人说,付费采访容易使人产生“一切都能用金钱来购买”的观念,会损害公共利益。
3.有人说,以博客等个性化新闻发布形式的“公民新闻”代表了新闻发展的方向;
有人说,“公民新闻”会损害新闻的专业品质,代表了新闻发展的不良趋势。
三.现象分析
1.新闻的植入性营销就是将广告商所要传播的信息(品牌、信誉等)进行包装整合,把广告的内容以新闻的形式传播出去,这样就再次打破了新闻与广告的界限。请从新闻功能方面来分析上述现象。
2.新闻客观性的内涵,在现实中对新闻客观性都有那些扭曲现象。
3.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因素都有那些?如何评价新闻传播的传播效果?
201
1一、下面概念的陈述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
1.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所包含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种种要素的总和。
2.新闻真实性要求新闻报道在本质上与新闻事实相符合,与社会生活的本质相符合。
二、辨析下面两种说法是否合理,并论述你认为合理的内容。
1、新闻报道娱乐化是媒体过度追求商业利益的结果,必将影响民主政治的顺利运行:新闻报道娱乐化是公众政治信息需求变化的结果,对民主政治的影响不大。新闻媒体应该更多接受公众和公民团体对媒体的监督;新闻媒体接受公众和公民团体的监督会影响媒体的独立性,从而影响媒体的素质。
三、根据材料,论述如何处理记者与新闻材料来源的关系
从未满17 岁就考入梦寐以求的天府名校, 到提前毕业留任校报记者、编辑;从积极参与母校新闻专业的筹建, 到历任专业副主任、主任、新闻学院院长;从当年东进复旦虚心取经的进修生, 到如今弟子云集、桃李天下的知名博导;从打通产、学、研、政, 成立新闻学咨询委员会, 探索“请进来, 走出去”的新闻教育模式, 到加强省内院系合作, 创立四川省新闻教育学会以及四川省老教授协会新闻与传播专业委员会……邱沛篁的名字始终与四川大学这座德渥群芳的巍巍学府紧密相连。 岷峨挺秀, 锦水含章, 这里既是他一生耕耘的事业乐土, 更是他起步追梦的精神家园。
“17 岁圆梦川大”
1939 年的初冬, 邱沛篁出生在重庆市海棠溪, “我的父亲最早做过药材生意, 书法很好, 小时候领了新书用白色厚纸把封面包起来就交给父亲, 让他帮我们写书名。 我上面有4 个姐姐, 我是家里年纪最小的。 我大姐在重庆, 今年已经91 岁了;二姐在山东东营的胜利油田当干部;三姐在军事科学院做医生;四姐比我大一岁, 后来去了新疆八一农学院学农”。因为与四姐年龄相近的缘故, 邱沛篁4 岁多时就被父母安排与四姐一同上小学。 “父母一是希望我早点上学, 二是跟姐姐一起上学可以方便照顾我。 我和姐姐一起上的小学和初中, 都是走读。 初中时从南岸三公里鲤鱼湾山坡上我的家, 走到位于罗家坝半山腰的十七中学, 大概需要一个小时, 每天来回走两趟, 虽然比较辛苦, 倒也十分愉快。 ”
1953 年7 月, 从重庆市南岸区第十七中学初中毕业后, 邱沛篁又顺利考取了重庆市第七中学。 “重庆七中是一所具有优良传统的著名中学, 我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三年高中生活。 能够从十七中考入重庆七中, 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我记得录取名单都是在当时重庆最大的报纸上公布的”, 这段过往令邱沛篁兴奋不已。 正是这所始建于1758 年的百年名校, 为邱沛篁奠定了扎实的人文基础, 打开了启蒙之门, 邱沛篁日后优异的口头表达能力与文字表达天赋, 也是在这里初试锋芒、崭露头角。
“跨进七中, 我很快就感受到了这里的确名不虚传, 体会到了它优良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氛围。 学校坐落在沙坪坝嘉陵江畔, 有宽阔的操场、整洁的教学楼和幽静的校园。 同学们常在树下背英语生词、诵唐诗宋词, 琅琅书声回荡在花丛树间, 校园显得神圣、安宁。 ”重庆七中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 给了邱沛篁很深的印象:“记得当时每周举行一次全校学生的周会, 听校长陈祚璜、冯泽生作报告。 从国际国内形势、学校的任务与发展、学生品德修养, 到要爱护学校一草一木、不要随地吐痰等都讲到了。 虽然每次报告不到一个钟头, 却使学生开阔了视野, 明确了方向, 增强了学习的自觉性, 受益很大。 ”不仅如此, 邱沛篁的文学志趣也在这里得到了锻炼:“我所在的卅七级一班成立了一个文学兴趣小组, 几个人在一起办了名为《十月》的墙报, 不定期地出版, 张贴在教室外面的教学楼走廊的墙壁上。 大家又是采写、又是画画、又是编排, 忙得很有乐趣。 高中毕业前, 我写了一篇将近5000 字的《黄山游记》, 描写了我在假期回到家后与朋友一起登重庆市南岸黄山时所领略到的雾重庆、雾黄山的美妙感受。 后来这篇文章刊载在墙报《十月》的显著位置上, 当时心里真是说不出的高兴。 ”
作者与邱沛篁(右)合影
高中三年, 对邱沛篁影响颇深的, 还有重庆七中的老师们, 而这其中最令他感念不已的, 便是班主任兼语文老师许怀玉。 “许怀玉老师高瘦的身材, 净白的脸庞, 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 他讲语文课声音高昂, 激情洋溢, 给学生极大的感染力, 我很喜欢。 ”正是在许老师的建议下, 邱沛篁为自己做了一个重要的人生抉择:“高中毕业前夕, 许老师在学校大操场上与同学们谈心, 亲切地问我打算考什么专业、什么学校。 他评价我善于讲演、爱好写作, 于是明确地建议我把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第一志愿。 我采纳了老师的意见, 并且夜以继日地积极准备高考。 不久, 我如愿以偿地得到了四川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
就这样, 1956 年的秋天, 邱沛篁以第一志愿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四川大学中文系, 成为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 “我就是喜欢中文, 就是想上川大, 当我第一次坐上火车, 离开家乡, 奔向天府之国成都平原的时候, 真是有一种说不出的兴奋、激动和喜悦。 ”
在川大求学的几年中, 邱沛篁一如既往地像海绵一样汲取知识、求学问教。 “我得到了许多老师的教诲和指点, 像张默生、曾君一、陈志宪、杨明照、华沈之、石璞、周菊吾, 等等, 受到了他们功底深厚的学识和严谨治学精神的熏陶。 我们几个同学还成立了课余文艺评论小组, 成了省、市报刊的积极作者。 母校四年的学习生活丰富多彩, 师恩及同学间的友情永远美好而难忘。 ”
愉快、难忘、兴奋、高兴、激动、喜悦、美好, 这些形容词似乎与那个物质贫乏、生活拮据的20 世纪50年代相去甚远, 但正是它们成了邱沛篁回忆过往时闪现最频繁的词语。 家庭的精心呵护、 良好的教育基础、顺利的学业之路、常伴左右的良师益友, 邱沛篁潜藏却浓重的浪漫情怀在这些成长背景下逐渐化作了乐天达观的性格与主动热情的处世方式, 这位当年满怀憧憬走出山城的少年正一步步地朝着他的人生舞台越走越近。
“我在校报工作了19 年”
1960 年, 邱沛篁从四川大学中文系提前毕业, 被分配到了四川大学校报担任记者、编辑。 “我是提前毕业的, 我们那一届的本科学制改为五年, 因为上一届还是四年学制, 所以到我们四年级的时候就出现了没有毕业生的情况。 而学校那时候又需要干部, 所以就选择了一些优秀的本科生提前毕业。 这在我们那时被称为‘吃青’。 ”邱沛篁接着说, “我们当时不兴个人选择, 是学校决定把我留下来的。 当时提前毕业的包括我一共有三个学生, 我留在了学校党委宣传部, 另外一位同学到了成都日报, 还有一位同学去了省文联。 ”
就这样, 21 岁的邱沛篁开始了真正的职业采编人生, 从1960 年留任到1979 年调离, 校报工作的经历为他其后的学术生涯做了重要的铺垫。 “我在校报工作了19 年, 校报可以说成了我另一个更加丰富的大学校与课堂。 第一, 在校报编辑工作中, 我深刻地学习与体会到从事新闻工作坚持党性原则、 真实性原则的重要性;第二, 在校报采访工作中, 我有幸采访了校内外许多著名学者、专家、教授和普通师生员工, 从他们身上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第三, 在校报工作中, 我们还承担了对外报道和宣传川大的任务, 在校党委宣传部直接领导下, 成立了对外报道组, 先后在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四川日报》《成都日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 从而得到了更多的新闻业务学习机会;第四, 校报工作使我与党委宣传部、 校报编辑部的同志们结下了深厚情谊;第五, 我们成立了学生通讯组、采访组、秘书组等, 让学生为办好校报做贡献的同时, 也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和社会工作能力。 ”
实际上, 19 年的校报经历, 带给邱沛篁的还远远不止这些, 娴熟的采写经验与频繁的业界往来其实更深层次地打开了邱沛篁的工作理念与思路, 并对他日后的新闻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如他所言, “这19 年的采写经验对我搞新闻教育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为什么后来川大的新闻教育模式改革能够先后获得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 这与我在这19 年的新闻实践中积累了经验, 跟业界、政界都建立了很自然、很友好的关系有关”。
不仅如此, 在调离校报转为一名新闻专业教师之后, 邱沛篁依旧保持着记者的本色。 “1981 年, 四川大学新闻专业正式开课, 我主讲新闻采访课, 当了老师我也不忘自己还是记者, 并把新闻实践看作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新闻教育工作不断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与途径。 ”邱沛篁继续说道, “1979 年7 月, 我有幸在北京采访了著名作家茅盾, 发表了通讯《手浇桃李千行绿》。 1980 年8 月至1981 年7 月, 我在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进修学习期间, 7 次登门到著名作家巴金家里采访, 发表了《金秋时节访巴金》《 巴金谈文明 》 《 三访巴金谈体会 》 等专访与文章。1981 年6 月, 我又受《文学报》委托专程到广州采访了著名作家秦牧, 发表了《花城访秦牧》的通讯。 ”不仅如此, 唐弢、牛群、魏明伦、倪萍、谢晋等文学艺术界的名人都曾接受过邱沛篁的专访, 在他的实践生涯中, 这些经历已然传为佳话。
同时, 在各种教学、科研活动中, 只要有机会, 邱沛篁就会把自己亲历的事情、见闻、故事采写并报道出来, 先后发表了《二进中南海》《聚会新华社》《眉山新貌》《莫斯科掠影》《澳大利亚见闻》等文章。 他说:“正是在这些难得的新闻实践活动中, 我从被采访者身上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知识和素材, 从许许多多的地方和事件中受到宝贵的文化熏陶与感染, 并得到终身受益的教育与鼓舞, 进一步尝到了新闻实践的甜头。 ”
对新闻工作的热爱, 让邱沛篁有着乐此不疲的劲头与动力, 在教师与记者的双重身份中游刃有余地行走。 丰厚的新闻采写经历, 又让邱沛篁充满了乐于分享的自信与激情, 在勤勉与钻研的工作风格中开拓探索, 不止步、不守旧。 毫无疑问, 这种积极实干的精神既受益于他的过去, 也将施益于他的未来。
“我乐意从事新闻教育工作”
谈起四川大学新闻专业的创建史, 邱沛篁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如数家珍。 “川大新闻专业的诞生, 要追溯到三十多年以前。 其实早在20 世纪60 年代初, 学校就曾有过创办新闻专业的考虑, 并在1960 年从复旦大学要来了两名新闻系本科毕业生作为师资的基础。 但由于当时客观情况的变化, 新闻专业没有办成。1979 年, 教育部正式发文 (79 教高字第044 号文) 批准成立四川大学新闻专业, 学校多年来的计划和愿望才变成了现实。 ”
1979 年, 为了支持新闻专业的筹建, 四川大学党委将邱沛篁从校报编辑部调回了中文系, “我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同当时的系党总支副书记程述章同志一起, 到北京、上海等地学习取经”。 就这样, 邱沛篁开始了一段全新的事业征程。
“从1980 年3 月9 日出发, 到4 月11 日返校, 历时一个多月, 我们由重庆坐船顺江而下, 先到南京访问了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学院以及新华日报社、南京日报社。 3 月23 日, 我们拜见了复旦大学新闻系主任王中教授, 又连续用了三个半天的时间, 分别到了复旦大学新闻编辑评论、新闻采写、新闻摄影、基础写作等几个教研室, 听取了叶春华、夏鼎铭、林帆等老师的介绍。 在上海, 我和述章同志还到文汇报社、解放日报社就新闻教育问题求教、取经。 4 月初, 我们又北上首都, 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请教, 受到了系主任罗列、副主任秦硅的热情接待和支持。 随后, 我们又去了北京东郊外的广播学院, 学习参观这里的广播电视教学, 新闻系主任康荫同我们就广播电视教学的特点和任务进行了探讨。 回到川大时, 我们手头已经初步形成了《新闻专业筹建计划》。 ”1980 年5月, 在学校专门召开的新闻专业筹建工作校长办公会议上, 邱沛篁与唐正序、吴梦楠三人由校方任命, 正式组成了四川大学新闻专业筹备组。
为了更好地参与川大新闻专业的筹建, 1980 年9 月2 日, 邱沛篁再次来到复旦大学, 开始了为期一年的进修生活, 这段经历令他对复旦充满了感恩, 并称之为“心中的第二母校”。 在不懈努力之下, 四川大学新闻专业首届本科生和干部专科生100 多名学生于1981 年9 月正式入学, 邱沛篁陆续承担了新闻采访、新闻写作、名记者研究、新闻采写研究等实务课程的主讲, 完成了从记者向教师的转变。
1985 年6 月, 四川大学新闻系正式成立, 系主任由中文系主任唐正序教授兼任, 邱沛篁任系副主任。1990 年2 月, 邱沛篁被正式任命为系主任。 1995 年, 学校成立新闻学院, 邱沛篁被任命为首任院长。 谈及当年从记者向教师的转变, 邱沛篁说:“我很高兴啊, 我乐意从事新闻教育工作。 因为搞了19 年实践工作, 我认为要从理论上梳理一下了。 而且, 我觉得新闻专业是很有发展潜力的, 就是缺少教育资源, 需要有善于搞教学的人去支持这项事业。 ”
实际上, 尽管邱沛篁满腹豪情, 但是在新闻专业的创建初期, 摆在他们面前的困难依旧是不小的。“当时, 我们只有10 平方米的一间教研室用房, 办公条件急需改善, 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省、市新闻单位的大力支持下, 我们自力更生, 白手起家, 修建了新闻系办公楼。 ”从破土到竣工, 历时半年, 坐落在川大东风楼5 幢东面的新闻系办公楼最终于1986 年5月圆满落成。 这座四层高, 拥有400 多平方米空间的办公楼确实为新闻系当年的独立、 起步与发展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这是第一步, 我们克服了一个很大的困难, 也就是办公环境的困难。 ”
“另外一个困难, 就是我们的师资力量不够。 ”邱沛篁说。 为此, 1995 年新闻学院建立后, 作为首任院长的邱沛篁就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加紧了工作。 “一方面, 从高校优秀毕业生中选留了李少军、姜英、夏泽友、李宜鹏、段弘等青年教师;另一方面, 又从兄弟院校教师队伍中引进了周啸天、董天策等优秀人才, 师资力量进一步增强。 ”
1998 年8 月, 川大新闻学院再次迎来了一个新的转折点, “学校新一届领导班子决定成立文学与新闻学院, 根据干部年轻化原则, 我不再担任院长。 常言道:天下大势,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 新闻学院在合并之后有利也有弊, 但现在看来, 我们合并后还是不断发展的”。 邱沛篁谈道, “和文学院合并以后, 有利的地方是我们在语言文学功底和师资方面大大加强了, 新闻传播学挂靠文艺学博士点, 新增了文化与传媒研究方向, 并开始招收了博士生。 不足的方面是, 新闻传播学科在管理机制上不再是直属学校领导的独立学院编制。 当然, 格局不会一成不变, 管理机制也不能说哪个绝对的好, 关键在于适合学科发展”。
2006 年, 蓬勃发展的四川大学获批新闻学博士授权点, 继而又在2011 年获得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 2012 年又再次获批设立新闻学博士后流动站, 使中国西部新闻传播教育在研究生培养层次上实现了零的突破。 而早已从行政岗位上卸任的邱沛篁并没有解甲归田, 除了一直担任文化与传媒方向博导之外, 他还先后担任了四川大学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和报业发展中心研究主任, 在2007 年正式退休后又返聘兼任博导, 将精力都投入到了教学与研究工作中。
“川大新闻系的发展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而是大家努力的结果。 我们创建学院也是通过一批人的努力, 我只是他们中的代表。 ”回顾这段步履艰辛却充满激情的创业史, 邱沛篁强调, “没有学校的重视和领导, 没有自身的努力和团结, 没有兄弟院校的鼎力支持, 没有社会各界的关怀和帮助, 我们是不可能成功的”。
“请进来, 走出去, 我们是开门办学”
在邱沛篁三十余年的新闻教育生涯中, 最令他自豪的便是他们早在20 世纪80 年代就探索开展的横向社会联系办学模式———“请进来, 走出去”。
“一方面我们邀请新闻传媒单位的老总、 老编辑、老记者和社会各界名流来系讲学;另一方面积极组织师生到新闻单位参与新闻实践、 社会调查和科研工作, 认真抓好新闻专业学生的新闻实习教学, 密切学校和社会, 尤其是和新闻传媒单位的联系。 ”不仅如此, 川大新闻专业“请进来, 走出去”的亮点还在于, 为了使这种办学模式定期化、制度化、组织化, 1986 年11 月15 日正式成立了四川大学新闻系咨询委员会, 由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许川任主任委员, 省、市一些新闻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任委员, 并进一步建立四川大学新闻学社会实践指导委员会, 密切加强了新闻系与传媒业界的合作。
邱沛篁说道:“我们不是闭门办学, 而是广泛地开门办学。 我们带出来的学生都很成才, 许多人都当上了领导。 像1981 年我担任班主任的八一级新闻班的学生, 现在他们30 个人几乎都成了各个新闻单位的领导或骨干, 其中当年的班长吴健, 如今已是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 想得到社会的认可, 需要用业绩来说话。 ”
为了进一步坚持和深化“请进来, 走出去”的办学模式, 1995 年新闻学院建立后, 于当年又成立了新闻学院咨询委员会, 四川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席义方任主任委员, 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杜江任副主任委员, 省、市主要新闻单位负责人任委员。 而更值得一提的是, 1993 年, 邱沛篁作为第三署名作者的《实行教学科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探索文科教学改革新途径》 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 年, 邱沛篁作为第一署名作者的《开创密切社会联系新思路, 探索培养新闻人才新模式》荣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他本人也荣获了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授予的四川省优秀新闻出版工作者称号, 以及国务院特殊津贴和全国首届韬奋园丁奖。
“请进来, 走出去”的办学模式不仅得到社会各界的不断认可与推广, 而且这种横向联系的工作思路再一次给邱沛篁带来了启发与推动。 为了加强省内高校新闻院系间的互动交流, 共商四川新闻教育发展的良策, 2002 年, 在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四川省新闻学会和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大力支持下, 四川省新闻教育学会在四川大学成立, 邱沛篁被推选为会长。 在他的组织下, 学会每年召开一次学术年会, 省内高校的新闻院系以学会为平台, 定期交流, 关系融洽。
邱沛篁说:“我们把新闻学的学科建设抓起来了, 但与此同时, 很多不足之处也表现出来了。 我们每一年都要沟通、讨论, 探索解决对策。 所以, 在新闻教育建立和初期发展的阶段, 我们这一代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这一代人的特点就是大家互相帮助, 团结竞争, 关系都很友好。 这一代人把事业发展起来了, 对下一代人的要求就是, 接下来该怎样提高质量, 怎样搞得更精、更好。 ”
实际上, 作为川大新闻教育几十年集体摸索奠定的传统, “请进来, 走出去”的开放办学模式也渗透了邱沛篁个人从实践到教学水到渠成的思想结晶。作为四川大学新闻教育的创始人之一, 邱沛篁的协作精神与整合意识为西部新闻教育事业在中国新闻教育版图中的异军突起、独树一帜立下了汗马功劳, “只有团结竞争才能共谋发展”, 这几乎成为四川高校新闻院系的共识。 而对于这一点, 热心豁达、勤勉实干的邱沛篁的确功不可没。
在谈到遗憾或反思的时候, 邱沛篁欣慰地说:“新闻专业的一路发展都是很好的, 尽管当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但我相信这都是可以解决的。 发展是硬道理, 在发展中出现问题都是好现象。 新闻传媒事业在过去的时代中从未受到过这么大的重视, 正是新闻传媒地位的提升, 才带来了今天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 我们能有今天的整体局面, 还得益于这个时代。 ”
“只要生命不息, 就要为新闻事业贡献力量”
1981 年4 月25 日, 在邱沛篁五访巴金即将结束的时候, 巴金先生欣然为他题词留念。 “他在一本精美的笔记本扉页上写道:‘学到老! 赠沛篁同志, 巴金, 八一年四月二十五日, 上海。 ’这的确是对我的一种十分珍贵的鞭策和鼓励。 ”时至今日, 三十多年已经过去了, 而巴金当年的那句“学到老”还依旧在勉励着年逾古稀的邱沛篁:“实践让我深刻地体会到, 一个人在职工作的时间是有限的, 一个人的生命也是有限的, 但是他所从事和所热爱的事业是无限的。只要生命不息, 我们就要为新闻及新闻传播教育事业不懈奋斗, 不倦地学习, 不断地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
1998 年8 月, 刚刚从四川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岗位上退下来的第一个暑假, 邱沛篁就参加了成都驾校的学习, 而那个时候他已年近六旬。 这位一度被戏称为“汽车教授”的老先生说:“我喜欢开车, 这为我后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我也确实感受到了努力学习新事物、新技术的甜头。 ”
正如邱沛篁在学习驾驶技术过程中所流露出的学到老、不服老的精神, 退休后的他依旧热衷于不同的社会活动, 用他的话说, “我得以与新闻教育界许多老朋友重聚, 并结识全国高校新闻院系的许多新朋友, 从而学习和了解新闻传播教育方面的新情况、新经验和新问题, 增长了见识, 开阔了视野, 这对我进一步深入进行新闻教育和新闻学术研究都大有好处”。
邱沛篁继续说道:“1998 年以来, 我连续几届被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聘为四川省舆论研究小组和四川省阅评小组成员。 2008 年1 月, 中国高校新闻教育学会聘任我为该会特邀理事, 并邀请我先后出席了于2008 年11 月在湖南长沙、2009 年8 月在内蒙古呼和浩特、2010 年12 月在重庆和2011 年11 月在山东青岛举行的学会理事会。 2008 年9 月22 日, 四川省老教授协会新闻与传播专业委员会在四川大学成立, 我和四川日报社原社长汪兴高共同担任专委会主任, 进一步发挥了老教授、老新闻工作者在培养新闻人才方面的优势与作用。 2010 年5 月, 我又应邀参加了《四川省报业志 (1994-2005) 》的编纂工作, 定期参加编辑工作会议, 具体负责其中一些章节的初稿撰写。 ”
不仅如此, 邱沛篁还继续为党政部门、事业单位承担着各类社会培训的授课任务, “四川省委党校、省新闻出版局、省公务员培训中心, 还有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四川大学基地, 这些单位前不久都邀请我去给他们讲课。 新闻采写的理论与实践, 新闻发言人的艺术, 党政干部应对新闻传媒的技巧等都是我讲授的内容”。 谈到此, 邱沛篁不无兴奋。 正是因为博洽多闻的学识与诲人不倦的精神, 邱沛篁在四川省新闻界拥有着极高的尊崇与赞誉。 2013 年8 月, 他的新作《新闻传播教育探索———邱沛篁自选图片集 》 问世, 在9 月召开的四川省新闻教育学会暨新书出版座谈会上, 中共四川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李江对其做出了“倾注心血著书立说, 学术研究成就大师”以及“满腔热情解疑释惑, 教书育人树立标杆”的高度评价, 这代表了四川新闻界对这位德高望重却依旧活力充沛、乐于奉献的老先生虔诚的敬意。
值得一提的是, 邱沛篁与学生的感情同样融洽深厚。 他说:“我很赞同并且倡导‘学生是我师, 我是学生友’这句话, 互相学习、互相尊重、互相帮助是联系我们师生长期友谊的纽带。 ”从2000 年至今, 邱沛篁亲自指导的二十余位博士生如今大都毕业成才, 在各自的岗位上正在发挥着重要的骨干带头作用。谈到弟子, 邱沛篁难掩骄傲, “操慧博士刚刚被评为教授、博导, 蔡尚伟博士已经担任博导几年, 蔡敏和严功军两位博士已被任命为重庆工商大学和四川外国语大学的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可以说, 这些学生的成才也成了邱沛篁向新闻事业不断贡献力量的期许和寄托。
谈到最后, 邱沛篁神情庄重, “我觉得最重要的, 还是对新闻教育事业有发自内心的热爱, 对新闻事业能保持满腔的工作激情。 同时, 我们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做事, 还要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与媒体多打交道、加强联系。 另外, 要注意教学和研究的同步, 教学当中出现的问题要善于研究, 研究中解决的问题要回归到教学”。 “最后一点”, 邱沛篁特别强调, “我觉得所有新闻人都应该团结协作、宽容大量。根据我三十多年的亲身感受, 我们川大新闻学之所以能够不断地稳步发展, 就是因为我们一直坚持着团结协作, 不搞内讧, 与人为善。 团结协作不仅是一个团队不断胜利的法宝, 也是个人不断前进的法宝。我们川大新闻学的发展就是因为保持了这种精神。 ”
邱沛篁在回忆自己的学术人生时, 几乎如影随形着川大新闻专业发展建设的车辙。 他将一生的智慧与才干都献给了这里, 这里浇铸了他的心血, 自然也凝聚了他无法分割的自豪与热爱。 这位生于旧社会、长于红旗下的七旬老人, 让漫长而艰辛的过往岁月保留了激情与色彩, 他的回忆里没有不堪回首的怨憾与不满, 只有真诚恻达的奋斗与感恩。 他在不辞辛劳的探索中, 将自己的姓名与四川新闻教育的历史无意圈连在了一起, 而他呼朋引伴共同筑造的学科殿堂也必将怀着对他的敬重迎来他所坚信并且期待的更大辉煌。
【邱沛篁简介】
邱沛篁, 1939 年12 月25 日出生, 重庆市人, 新闻传播学专家。 1956 年考入四川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 1960 年毕业留校工作。 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曾任四川大学新闻系主任、 新闻学院院长, 1996 年获全国韬奋园丁奖, 2003 年获全国宝钢教育奖。 曾任教育部全国高校新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 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 现任四川省新闻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新闻教育学会会长、 四川省老教授协会新闻与传播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传播学会副会长。
邱沛篁教授是四川大学新闻传播学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 其主要研究方向为新闻采写业务及传媒与文化, 提出并实践了“请进来, 走出去”的教育新模式。 同时, 他主持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社科及教育部专项科研课题, 先后荣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 项 (署名第三) 和二等奖1 项 (署名第一) ,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3 项 (署名第一) , 四川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 项。 代表性专著有:《新闻传播教育探索———邱沛篁自选图片集》《郭沫若与报刊宣传工作》《新闻采访艺术》《新闻写作艺术》《新闻采写与研究》《邱沛篁自选集》《邱沛篁文集》等。
参考文献
[1]邱沛篁.邱沛篁文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0.
【关键词】报纸 新闻细节 传播效果 受众心理
近年来,由于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冲击,传统媒介报纸在当前日新月异的传播环境中已经受到影响,为了提高自身竞争力,报纸传媒只有努力提升自身质量,才能争夺更多读者。在报纸新闻的传播过程中,新闻细节描写是一个重要因素。新闻细节描写对新闻传播的效果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真实的新闻细节描写可以增强新闻的传播效果,而虚构的新闻则会削弱新闻的传播效果。新闻的可读性关系到新闻传播的效果,因此,要提升报纸竞争力,就要在新闻细节描写中下工夫,提高受众的阅读兴趣。
一、新闻细节描写对新闻传播的正面效果
正面效果通常是指新闻是真实可信的,好的细节描写可以揭示新闻内涵,提升新闻报道的价值,更好地传播媒体的意图,提高传播效果,这样的新闻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从而积极、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新闻的正面效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闻细节可以增强新闻的可信度
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是新闻媒介要坚持的原则之一,是新闻媒体工作者的基本职业道德。新闻细节描写要真实、客观,要选取事件中有代表性的细节,真实反映新闻全貌,准确表达传播者的意图。另外,还要选择受众熟悉的细节,越是熟悉的细节描写越能让人亲切,吸引受众的兴趣。新闻的细节描写是保证新闻质量的重要手段,报纸要在细节描写上精益求精,努力发挥自身的传播作用。
2.新闻细节描写能强化报道主题,揭示新闻内涵
新闻的细节描写要忠实于新闻报道,不能孤立,要紧密围绕新闻事件展开,细节描写要对新闻的传播起到促进和推动作用。优秀的新闻细节不但可以强化新闻传播者的主要想法和新闻主题,还可以从深层次揭示新闻的内涵,进而更好地提升新闻作品的质量,提升新闻的整体价值。
3.新闻细节描写可以表达媒体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新闻是让事实说话,细节描写就要真实、准确。优秀的作品要反映出新闻传播者的态度,细节描写可以实现这个功能,这代表了新闻媒介的态度,也代表了记者的情感。好的细节描写以文字中蕴涵的感情吸引读者。因此,新闻传播过程中要十分重视新闻细节的运用。
作为党报从业者,新闻的可信度一直是我们采写新闻的第一要点。而在确保新闻可信度的前提下,对新闻的细节进行深度加工,无疑会进一步提升受众对新闻事实的可信度。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可以真正从深层次揭示新闻的内涵,进而更好地提升新闻作品的质量,乃至提升新闻的整体价值。例如,2015年10月12日呼伦贝尔日报一版头题《阿里河的浪花——来自鄂伦春旗“十个全覆盖”攻坚战建设现场的报道》,本文作者从细节入手,通过5个故事将“十个全覆盖”攻坚一线涌现出的各行各业的优秀人物串联起来,这5个故事中的主人公均来自基层,他们有的为了百姓舍下小家顾大家,有的为了工程进度挑战自己、突破自我。所有这一切,都从细微之处来描写,让人读后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好似与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早已熟知一般,毫无陌生之感。本文一经刊出,社会反响非常之好。试想,如果作者不是以新闻事实为依据,从采访一开始就注意细节,并把这些主人公的“小事”付诸笔端,怎能给读者呈现出这样一篇感人的好作品呢!
二、新闻细节描写对新闻传播的负面效果
负面效果指的是虚假的消息造成信息失实,违背了传播的最基本原则,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效果。如爆红网络的“深圳最美女孩”“先看病后付费”“乞丐获700万拆迁款”等事件,后经记者查证,发现都是假新闻,与事实严重不符。
以上失实报道,都是作者或编辑未从新闻的细节入手,没有真正将新闻真实性的第一要素掌握好,从而导致错误或失实报道的出现。而细节描写运用不当也会对新闻报道的传播产生负面效果,其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违背新闻规律的虚假新闻
虚假新闻对社会危害极大,有的报纸媒体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不惜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编织虚假新闻,这些虚假新闻不仅损害了读者对真实信息的知情权,影响读者对真实新闻的判断,还对社会舆论产生了错误导向。一旦虚假新闻被揭露,会使整个读者群体对纸媒产生质疑,从而降低纸媒在读者心目中的可信度和地位。因此,虚假的细节描写会严重影响报纸的传播效果。
2.会误导读者的不当新闻行为
违反社会道德的虚假新闻,会错误引导读者的判断,从而严重影响读者受众的行为方式,尤其是对青少年具有极其恶劣的影响,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一些报纸媒体对违反社会道德的细节进行了过于细致的描写,将一些应该删除过滤的信息进行了“曝光”,以此来增加报纸销量。这些报道会对社会风气产生很不好的“示范”作用。因此,报纸媒体不仅仅是传递社会信息,同时还承担着引导社会舆论的责任。报纸媒介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促进积极健康社会风气的形成。报纸媒体要把好舆论关,传播更多的积极信息。③
3.隐私曝光
报纸的细节描写通过细节曝光可以将当事人的个人隐私公诸于众,从而侵害一部分人的合法权益。报纸通过生活细节描写来曝光一些明星的私生活,以此来增加自身的吸引力,这样的报道往往会有失偏颇,过度揭露明星隐私,过犹不及,引起明星反感,对他们造成烦恼。另外,过于细致的描写对部分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会造成伤害。报道中的部分内容可能会涉及到较敏感的话题,这些话题一般都是当事人不希望公布的,这样的报道一旦曝光,就会使当事人的正常生活受到影响。
三、正确处理好新闻细节描写与新闻传播的关系
1.新闻的细节描写要真实、客观
真实、客观的报道是运用新闻细节的基本原则。在新闻细节的描写中,必须要遵循这条原则,以真实、客观的细节描写增强报纸的可读性,从而提高受众的阅读兴趣,提高报纸的销售量。相反,虚假的报道就会使受众反感,严重损害报纸的信誉,影响报刊媒体在读者心目中的地位。④
2.要符合时代主旋律的需要
纸媒体要与时俱进,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不断创新。报纸体现着强烈的时代感,因此新闻细节描写也要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体现时代的特征。新闻的细节描写要符合主旋律的需要,宣扬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给读者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
3.要充分体现媒介的意图和观点
报纸在进行细节描写中要从实际出发,要根据报道的题材选择细节,根据报道的需要选择细节。在细节描写中要通过描写体现出媒体的态度与写作意图,使读者能够很好地理解传播者的观点。
参考文献:
[1] 刘海贵. 新闻采访教程[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 张宏权.王方钊.浅 谈大众传播受众的逆反心理[J]. 新闻知识,2011年第02期.
[3] 吕天生. 让细节为现代新闻添彩[J]. 新闻传播,2011(06)第77页.
[4] 桑永英. 细节,新闻写作中的点晴之笔[J]. 新闻采编,2010(04)第42-42页.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日报社)
【上海大学新闻传播考研】推荐阅读:
2024上海交大新闻传播学考研真题07-05
2018年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考研真题09-26
上海海事大学考研11-08
武汉大学传播学考研复试考什么10-07
上海大学物理化学考研11-30
上海交通大学考研资料11-08
上海财经大学考研经验11-16
上海财经大学2014年考研冲刺专题07-03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西药考研参考书目07-11
四川大学新闻学考研成功经验分享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