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民俗的作文(精选13篇)
一年一次的清明又到了......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路断魂.......今天的天气比往年的不好,天阴沉沉的,一层层乌云包裹着整个天空,夹杂着一丝丝的凄凉,让人莫名的不舒服,静静的坐在车里,一句话也不说,只是呆呆的看着手机,不知在等带着些什么.......也不知道什么心情。
突然,我看见,基的qq头像亮起来了。我愣了一会,才反应过来,心情莫名的愉悦起来,含带着一丝丝的激动,风轻轻地吹着,夹在这一丝丝的凉意,我轻轻的点击手机键盘.......
”清明快乐,我们去扫墓了哦......“心中不知为何,随着凉凉的的风感到很舒服,很爽,呆呆的望着屏幕,怀着期待的心情静静的等待着基发过来的信息.......
”我现在在回家的路上,我们也回来扫墓,,,,,,“望着他发过来的信息,我呆呆的愣了一会,心中不知是心情,不是收不回来了么,我望了望窗外,山头一片雨雾,犹如我迷茫的心情.......哎,我轻轻地叹了叹口气,怎么那么倒霉,我在心里暗暗得抱怨,雨好像越下越大......
忙忙碌碌,终于扫墓完了今天早上要扫的的墓.......
在回家的路上,还是一样一直玩着手机一边回去,“荣基,你在哪里,我到家了””哦,我也在下面!“感觉有点淡淡的在意......时间滴滴答答一分一秒的过去了,荣基家的车往我们这边驰来,那一瞬间,我看到了我日思越想的人,心中不知什么感觉,但下一瞬间,心中莫名的有一种伤感,眼泪慢慢流出.......
[关键词]民俗;民俗旅游;原生态;旅游民俗
旅游是有人类以来的一种古老的行为方式。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旅游应该是一种通过地理位置上的转移,对沿途所看到的自然景观或人文遗迹而产生的一种生理或心理上的满足的活动。因此,可以说民俗文化旅游就是在以民俗文化为主体的内容的旅游活动。是以本民族、本地区有独自特色的生活习惯、民间文化艺术、礼仪习俗、村寨民居、巫摊歌舞、神灵信仰、服饰装束等在内的传统民俗事象作为一种对旅游客体的吸引和感召,并使旅游客体产生一定的共鸣和互动的休闲娱乐活动。一个地区的民俗其民族特征越鲜明,原始风格越纯,历史氛围越浓,地方差异越大,生活气息越足,就越有可能成为特色旅游资源,民俗文化旅游就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我国民俗旅游的特点
我国的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三大部分。前二者相沿悠久,后者刚刚兴起,但前景十分广阔。自然风光是天然的,是永恒的;历史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能够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帮助中国人了解自身的传统,但有局限性,表现在上层的帝王将相和下层的宗教信仰,很难代表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全貌;就各个分布地域来说,这些历史遗迹只在中国版图上占着有限的一块地盘,且分布很不均匀。民俗文化却在层次和地域上占着绝对优势。它首先是民族集体创造与集体传承,其内容丰富,门类齐全,从衣食住行的物质文化到再生产、交易的经济文化,以及人生仪礼和民间艺术的精神文化。若进行比较,历史文化(例如陵寝、宫殿、寺庙)是过去的文化,民俗文化却是活的文化,既是传统,又活在民间。例如,春节的社火及其他民间节日活动,无论上层、下层人民,无论中国、外国都能接受,可以代表民族文化的重要传统。任何一种文化现象之所以能够存在,主要是它的功能决定的。传统的民俗文化有许多事象正在丧失它们在现代社会存在的功能,但能通过游游业的开发,使它们以另一种崭新的方式保存起来,满足现代人对传统的认识和审美的需要,丰富现代人的文化生活。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
二、旅游民俗的概念及与民俗旅游的关系
民俗是一种民间传承文化,属于民族的传统文化,它的根脉一直延伸到当今社会的各个领域,伴随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活继续向前发展变化。近年来民俗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因为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能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
民俗是沟通传统和现实、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纽带,它能反映民间地域或社区人群的共同意愿,并主要通过人作为载体,进行世代相同和继承的具有鲜明特点的文化现象,可以用“民俗文化”来概括。民俗文化是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民间文化,它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文化不是落后地区的奇风异俗,不是穷乡僻壤的“专利品”,也不是古老部落的“土特产”。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的文化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民俗旅游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体会到当地的民俗风情、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审美情趣,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
目前民俗旅游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礼仪文化、口头传承文化、民间歌舞娱乐文化、工艺美术文化、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
旅游者通过开展民俗旅游活动,才可能亲身体验和触摸到旅游地民众生活事项,体会到当地的民俗事项,体会到当地人民的生活的方式和、思想意识和审美情趣,实现审美与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在未来不久将成为现代旅游的主流之一;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也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此,民俗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能把握好并利用好这一优势资源是提高我国旅游品位的关键所在。
三、结语
在我国当前的旅游资源开发中,民俗文化的内容丰富多彩现已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可是大量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仍然散失在民间,自生自灭,默默无闻。积极地挖掘和开发民俗旅游资源,不仅可以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进同国际间的友好往来和交流,而且还可以形成旅游特色,弥补以纯观光旅游为主,产品结构单一的不足,提高我国旅游业在国内国际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薛群慧:《民俗风情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探析》,《思想战线》,1997年第五期
[2]王佳:《民俗风情旅游开发诌议》,《燕山大学报》,2005年8月
[3]閆喜琴:《论民俗旅游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污染与防治》,《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1期
[4]黄爱莲:《民俗风情旅游与民族民间文化的自我拯救》,《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5]唐凡茗:《旅游文化对民俗文化影响的预测与调控》,《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6期
清明节的前两天是寒食节,传说是为了纪念古人介子推,介子推重义轻利,宁可被烧死也不接受晋文公重耳封赐。唐人最重视寒食节,故留下寒食诗词众多,诸多风俗皆可从唐诗中了解。寒食节风俗首先是要禁火,所以必定要预制熟食,例如熬好的麦粥、糯米粥、糕团等。寒食禁火,而到清明则复又生新火。古时生火不易,主要还是靠钻木取火,四季所用的木材也有别,春季则多使用榆木,所谓“春取榆柳之火”就是这个意思。从寒食节开始还有荡秋千、拔河一类娱乐活动,活动往往持续到清明,清明是古代除了冬至外最重要的节日,久而久之二节合一,寒食节不再。
又,清明左右,桐树逐渐开花,所以此节气中有“桐始华”侯应。
时令水果:菠萝
菠萝又名凤梨,两者所指其实是同一物种。只不过常见的栽培品种倒也不少,其中硕壮者如卡因品系,古老经典者如皇后品系,果汁丰足者如西班牙品系,大小、色泽、口感、成熟时期俱有各色区别,所以免不了被做些名号上的文章。这一水果原产南美,明清年间传入国内,如今已是大名鼎鼎的“岭南四大名果”之一,我国华南地区普遍种植。
虽然看起来粗犷、硬朗、多刺,内核果肉却分外酸甜多汁,芳香气味也颇为讨人喜欢。鲜食前多以盐水浸泡去除色涩味,也能够降低因其中所含蛋白酶而导致的身体过敏。此外,榨汁、罐头、水果干都能一定程度还原它的美好风味,入菜作为烹食肉类和米饭的辅料也是宜人选择。不过菠萝性热不宜多食,尤其易上火者要尤其注意。
时令蔬菜:马兰头
食马兰头历史久远,明朝五言古风赞马兰头“洵美草木滋,可以废粱肉”,比喻此物鲜美直可敌肉。袁枚《随园食单》中记:“马兰头,摘取嫩者,醋合笋拌食,油腻后食之,可以醒脾”。马兰头也是野菜的一种,有青梗红梗两种,叶片有细绒毛叶缘有粗梳齿,春秋二季皆有,但春季新发的马兰头碧绿脆嫩最为可人。
好多酒家饭店的凉菜便是马兰头香干,将马兰头在沸水中烫过后于冷水中浸凉,再和香干一同剁碎拌匀,就是一道清新的前菜。
时令良品:酒酿
古人相信清明时分水轻清上行,此时水质最好,宜多储之。此时的水尤适合做甜酒酿,以糯米浸水约一天取出,淘净后蒸熟放凉,然后放在钵中加入酒曲盖严实,若气温适合快则一周不到即可得到甜酒酿,色白而细腻,加入玫瑰腌制的糖味道极芬芳。长江流域食酒酿很普遍,醪糟、酒糟亦都是此物。
若用酒糟发酵过的面来制饼皮,内陷是玫瑰糖、果仁加上好的板油,也是清明左右最热闹的小吃酒酿饼,小摊现烤现卖,人头攒动。
酒酿小园子,即用酒酿兑水烧开,加入水磨糯米粉制成的小汤圆,这种小汤圆多无馅,煮熟后加入桂花糖、溏心鸡蛋香甜可口。
时令水产:螺蛳
过去到了清明夜,江南人家有有食螺蛳之风,说是可以明目。螺蛳又名蜗赢,外形似蜗牛,有一个右旋的壳,生长于湖泊、河沟、水田里。《本草纲目》云: “汁主明目,下水”。清明往后螺蛳会产子,螺肉淡而无味,故清明时的螺肉最是甘美,故有“清明螺,肥如鹅”之说。
螺蛳此物,吃法到现在倒是变化不大。袁枚《随园食单》说:“ 螺蛳制与蚬同,惟子多则不可食。徽州人晒干,卖者名青螺。可以作羹。闽中有香螺,小而鲜,糟食最佳。”买来螺蛳总是要水养几日去泥沙,或酱爆或酒糟,擅食者几不用牙签,手指头捏住螺壳一吸美味自然落入口中。
时令食材:艾草
艾草,又名苦艾,被称为百草之王,生命力强健,在路边荒野都有其踪迹,经过一个冬天,到清明时分,差不多就可以收割第一茬的艾草了。艾草和中国文化联系极多,这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有着浓烈的药香气,中国传统医学便将艾草用于针灸术的“灸”,更常见的做法是艾草泡水用于洗浴和熏蒸,到了端午节人们还会把艾草挂在门上驱虫辟邪,而在食物中也是大量运用,例如艾草茶、艾草粥、青团。
艾草加工:艾草茶
艾草茶又叫艾叶茶,将收来的艾草嫩叶简单地晒干便可以泡水喝,如果要保持艾草的绿色,则需要通过蒸汽杀青和后期的干燥揉捻处理,制作过程类似茶叶。艾叶茶是相当好的保健饮料,抗菌护肝,增强人的抵抗力,有特别的香气,但在中国喝的人并不多,而在日本却依然盛行。
艾草加工:青团
青团是江浙一带说法,广东客家人则称为艾糍,根据地域不同还有清明果、青果子一类名称,但其所指的食物几乎是一样的,用植物染绿的糯米粉包馅的糕团。追溯历史,青团大概也是为寒食节而生的一种时令甜点。
用艾草晒干磨粉和糯米粉加水混合,或者艾草煮烂后的汁水和糯米粉调和,都可以得到鲜绿的粉团,可以做成甜、咸不同口味,但主要是以豆沙为馅,包成幼儿拳头般大小,放入蒸笼蒸熟即可食用,软糯香甜。除了使用艾草,也有用雀麦草、鼠曲草来作为绿色的天然颜料,制作方法相同。更考究一点的,也有用木制模具把青团做成一定的形状,多是圆形带花纹,很漂亮。
时令良品:青团
《随园食单》对青团有简单的描述:“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如碧玉。”
材料:糯米粉65g、米粉30g、植物油10g、水120g、豆沙馅50g、新鲜艾草适量
做法:
1、艾草洗净、加入少量的盐,入锅中煮沸,以去涩味。
2、撩起煮熟的艾草,切碎,捣烂。
3、把青汁混入糯米粉、米粉中。一点点倒入油和水,揉成面团。
4、面团分成几份,将豆沙包入每份面团中,搓圆。
5、蒸20分钟左右,至熟。
清明时节田间农事
田间管理
塑料大中棚番茄、辣椒、茄子、黄瓜、西葫芦,4月中下旬后棚内要昼夜通风,春甘兰、春莴笋,越冬萝卜要清沟排渍;洋葱、大葱、大蒜应追化肥和及时摘苔;胡萝卜、萝卜间苗、追肥;冬播花菜在花球生长期保持10-20℃,喷洒硼砂液;春大白菜喷洒磷酸二氢钾液;露地春黄瓜深中耕、排湿、增温;塑料大棚春西瓜通风降温、浇水保果、摘心、人工授粉;豇豆防沤根、整枝摘心;菜豆施肥、中耕松土;马铃薯追肥培土。
采收
采收莴笋、甘兰、菠菜、芹菜、白菜苔、小白菜、花菜、韭菜、蒜苔、豌豆;塑料大棚早熟栽培采收番茄、辣椒、茄子、黄瓜、西葫芦。
播种、育苗
黄瓜、甜瓜、晚熟瓠瓜、菜瓜、豇豆、扁豆、蔓性菜豆、空心菜、苋菜、芹菜、豆薯、小白菜等露地直播;生姜催芽;晚辣椒、夏莴笋、夏甘兰露地育苗。
栽植
露地栽植的蔬菜有黄瓜、西瓜、甜瓜、菜瓜、冬瓜、南瓜、西葫芦、苦瓜、晚瓠瓜、丝瓜、番茄、茄子、辣椒、矮菜豆、豇豆、豆薯、茭白(双晚茭)夏莴笋、空心菜等。
病虫害防治
中秋节,是中国四大重要节日之一,不过中秋节不像清明节那样的压抑,也不像春节那样热闹非凡,有一种清净的感觉。中秋节流传的习俗也有很多。如祭拜月亮、吃月饼、赏月、喝桂花酒、猜谜语……等等。今年我家的中秋节与往年过的不同,就是爸爸买回来一盆桂花和一瓶桂花酒。
节日的晚上,一轮明月早早的就等在天上了,它又圆又大又明亮,银白色的月光泼洒在大地上,把黑夜照的如同白昼。爸爸在院子中间放上桌子,上面摆上各式水果、糕点和月饼以及一瓶桂花酒,旁边还有一盆香桂花。毛泽东也有句“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的诗句,我不知道吴刚和桂花酒、桂花有什么关系。也许背后有什么缘故吧。我们一家人团团围坐在桌子周围,一边吃着月饼,一边品尝着桂花酒,一边观赏着月亮,聊着中秋节为什么要吃月饼的事儿,大家说话时都压低了声音,生怕把月亮吓跑了似的。
据说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起源于元代,当时朱元璋领导汉人反抗元朝暴政,定于八月十五这天起义,以互赠月饼的方法,把纸条夹在月饼中传递消息。从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在民间流传开来。
民俗,是节日的.血脉,没有这些民间习俗,无论什么节日,将变得枯燥无味。
我们在腊月二十三的时候要贴春联,把会带来厄运的鬼神挡在门外,古诗有云“总把新桃换旧符”,告诉我们新的一年已经来到。这一天我们还要祭灶神。要在灶台上放一些甜食,用这些甜食把灶神的嘴巴堵上,不让他下凡来偷吃东西。
真正快乐的除夕到来了。我们今天可以放鞭炮了!“噼里啪啦”的响声里夹杂着我们的笑声。我们在广场上跑来跑去。放鞭炮是为了赶走年这个怪物。
传说,这个怪物经常来到人间来祸害百姓,人们可被他害苦了。有一个老奶奶,在门上贴了红色的春联,挂了红色的鞭炮,于是,年就被吓跑了。
于是,每年过年,人们纷纷在门上贴春联,在门口挂鞭炮。我们还会在除夕这天得到大人们的压岁钱呢,捧着沉甸甸的压岁钱,我们高兴极了。当然,团圆饭可是少不了的。桌子上的菜可丰富了!有饺子,代表万事顺利;有鱼,代表年年有余;有汤圆,代表团团圆圆;有火锅,代表红红火火;有年糕,代表年年高。
在年初一,开门第一件事情,就是放鞭炮,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而在这一天,也不能扫地,因为会把好运气扫掉,还不能倒水,怕把好的运气倒掉。
在大年初二,人们还要去祭财神,希望财神会光临自己的家。还要去外婆家拜年。
【关键词】贾平凹;《秦腔》;民俗
一、引言
《秦腔》描写了清风街上百姓的日常琐碎生活,整篇小说中没有一个清楚的主导线索,不分章节,洋洋洒洒四十万言漫无边际地写来。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写的是一堆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并想借“这本书为故乡树起一块碑子”。 [1]《秦腔》在获奖之后再度引起的热评中,其文本的文学和社会价值再度被深度挖掘,多篇关于《秦腔》的评论问世,但其中专门以民俗作为角度的评论较少,本文试从小说的民俗描写入手,分析《秦腔》作品中所透射出来的强烈的民俗风情。
二、强烈的民俗意识
作家在成长成材的过程中,总会有意无意地接收民俗文化的多种养分。民俗文化传统在潜移默化中将本民族文化精神的精髓铸入作家的思想人格,为之奠定最初也是最牢固的基础。本乡的民俗生活为作家提供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异地的民俗景观为作家开拓了广阔无限的创作天空。[2]
贾平凹的作品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民俗在几乎每部作品中都占有很大的分量。对此作者本人早有意识,他曾说“我是山地人,大多写的是商州山地里的人事,因为我太熟悉那块地方,作品里自然就有了民俗的成份吧。”。[3]大量民俗事象的运用赋予了作品浓艳的民间文化色彩,也成为作者民间立场的佐证。民俗意识已经成为贾平凹“根深蒂固”的创作意识,这不仅源于生长环境对于他的影响,也源于他深刻认识到当代文学与民俗的关系。韩少功的《文学的“根”》把传统文化和民俗喻为文学的根,他认为:“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该深置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根不深,则叶难茂。”[4]贾平凹作为“寻根”文学的倡导者和创作主力,他将这“寻根”理论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中,并为探索新时期文学发展出路做出切实的努力。
三、种类繁多的民俗事象
钟敬文的《民俗学概论》中对民俗的定义是“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5]由于《秦腔》中涉及的民俗事象种类繁多,出现的次数也比较频繁,因此,本文采取民俗学中对民俗活动的一般分类,对作品中的民俗作一个梳理。
(一)物质民俗
指人民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所不断重复的、带有模式性的活动,以及由这种活动所产生的带有类型性的产品形式。它主要包括生产民俗、商贸民俗、饮食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医药保健民俗,等等。[5]
1.饮食民俗。食物是人类必备的生活资料,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各地由于地域气候的差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这些饮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也形成了丰富的饮食文化。饮食民俗正是这种饮食文化的形象化表现。在作品中作者多次提到清风街的饮食习俗。例如,清风街的百姓喜欢吃面食:锅盔、蒸馍和面条都是他们爱吃的食物。面条又喜欢吃浆水面、酸汤面,这两种吃法具有明显的当地特色。浆水是村中人爱喝的“饮料”,村民长年累月就爱喝这种“饮料”,面条也用浆水煮熟成浆水面,这在其他地方是很少见的。辣椒和醋也是颇受村民喜爱的调味品,吃豆腐的时候清风街人会蘸辣椒或者调制辣子醋水蘸食。这些都反映出作者故乡陕西商州的饮食特色。
2.民间医术。民间常常流传着一些疾病的治疗偏方,这些偏方常常是前人经验的总结或者在此基础上自己研制出来的治疗方法,虽然没有得到大面积的推广,但疗效却十分灵验。清风街上的能人赵宏声就研制出了治疗大清膏,白雪娘的偏头疼就是这大清膏给治好的。武林害头疼的时候,他先将武林的眉心推得一片红,然后用瓷片割了一下,就流出像酱油一样黑的血来。
(二)精神民俗
是指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它在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社会过程中形成的心理经验,这种经验一旦成为集体的心理习惯,表现为特定的行为方式并世代传承,就成为精神民俗。它主要包括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哲学伦理观念以及民间艺术〔如民间音乐、舞蹈、民间戏曲、民间工艺美术)等等。[5]本文主要涉及民间信仰,而其中以对灵魂的信仰最为明显。清风街上的村民都相信人是由肉体和灵魂组合的,相对于肉体,灵魂是虚幻的、摸不着的,而且他们笃信世上有鬼神的存在。这种信仰的表现方式主要是预知和巫术。
1.预知。《秦腔》故事中的神秘预言很多,这些预言穿插在故事的各个环节,将整个故事有机地串联起来。例如中星爹是清风街的风水先生,他死后留有一本杂记本,这个本上记有他对清风街上很多人的预言。他写到“新生死于水。秦安能活到六十七。天义埋不到墓里。三踅死于绳。夏风不在回清风街了。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明年硕果累累,后年苹果树只结一个苹果。庆金娘是长寿人,儿子们都死了她还活着。夏天智的房子又回到了白家。君亭将来在地上爬,俊奇他娘将来也埋在七里沟。俊奇当村主任。清风街十二年后有狼。”[6]这些预言随着故事的演进很多都得到了证实。这也使得整个故事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
2.巫术。清风街的村民对鬼神魂魄非常迷信,他们在生活中有很多招魂趋疫的巫术。例如,引生有次犯病,俊奇提醒夏天义说引生的魂丢了,要找回魂就得吃碳鸡蛋。并告知要用一根红线栓在鸡蛋上,然后把鸡蛋在灶火里烧,等鸡蛋烧成碳了吃下,在喊他的名字,他应了,魂就能回来。还有,大婶头疼,浑身不自在,三婶就在水碗里立了筷子趋鬼。三婶往筷子上淋水并且和筷子说话,结果筷子真的直戳戳立在碗里了,这验证了鬼魂的存在,这便是夏天仁的鬼魂。三婶还还通过大婶的叙述断定了这是夏天仁来向大婶要东西。夏天仁还托梦给夏天智说房子漏水了,待去查看,发现坟上果然有个老鼠洞。如此关于鬼神魂魄的描写作品中有很多处,充分体现出清风街的精神民俗。
(三)语言民俗
指通过口语约定俗成,集体传承的信息交流系统,包括两大部分:民俗语言和民间文学。广义的民俗语言指民族语言和方言,因为语言是一种文化载体,各个民族,各个地区都有约定俗成的语言。狭义的民俗语言是指在一个民族或地区中流行的那些具有特定含义,并且反复出现的套语,如民间俗语、谚语、谜语、歇后语、街头流行语、黑语、酒令等。民间文学是指由人民集体创作和流行的口头文学,主要有神话、民间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民间说唱等形式。[5]《秦腔》中散落了很多的民俗语言,体现了清风街上浓厚的语言民俗。
民俗语言自然生长在民众丰厚的生活土壤中,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是广大民众世代相传的集体智慧和经验的结晶,传达和反映了民众的思想、感情和习俗。
文中三踅形容庆玉小气,说他是“过河沟缝子夹水的人”。俊奇在表达“人以类聚,物以群分”的概念是用了“贵人吃贵食,崽娃子泡饸袼”的民间语言,增强了小说的民间气息。在形容日子难捱的概念时,作者用了“年好过,月好过,日子难过”的口头语,体现了清风街百姓的生活状态。而在表达两人关系一刀两断的时候,用的是“我和你州河里宰羊,刀割水洗”。另外,在传达人的富贵是上天注定的时候,用的是“小钱靠勤,大钱靠命”,体现的了清风街人对命运的相信。
四、俗中求雅的艺术追求
杨义先生曾对清代著名戏曲家李渔的小说语言给予“俗中求雅”的评价,并指出他刻意追求的“俗而不俗”的效果:“前一个‘俗字,是指语言的字面意思,后一个‘俗字,是指语言背后的意义和趣味,他以此制造语言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张力,追慕俗中求雅的境界。”认为其俗中求雅的转化契机就在于“作家主体的感觉和趣味,而俗中求雅的审美效果则是把主体感觉和趣味自自然然地、不落痕迹地转化出来的‘机趣”。[7]
“俗中求雅”也是贾平凹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其创作一直努力的方向与不懈的追求。《秦腔》这部作品体现的更是淋漓尽致,为了达到“俗中求雅”,作者在作品中运用了四俗,分别是:“语言之俗、趣味之俗、俗人之事和民俗事象。”[8]从民俗事象方面看,小说中的民俗事象内容丰富,人生历程的每一个环节几乎都受到民俗的影响。这些民俗时常充满了神秘甚至荒诞的色彩,但却体现出了浓郁的民间特色。这种特色不仅增强了地域色彩,而且也丰富了小说的文化底蕴,增强了小说的艺术魅力。另外,大量的民俗描写,也大大拓展了作品的审美空间。《秦腔》中故事平铺直叙,段落较长,阅读压力很大,而民俗事象的渗入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与神秘感,使得阅读进入一种审美状态。这样,民俗事象的“俗”就化成审美体验中的“雅”。民俗事项被赋予了作者的主观意图、承担了为文学服务的功能。作者的趣味、视野、精神追求的高度都使得在作品中作者的主体感觉和趣味自自然然地、不落痕迹地转化出来成‘机趣”,达到了“俗中求雅”的艺术效果。
《秦腔》描写了清风街上的“一堆鸡零狗碎的泼烦日子”,所写之事都是一群俗人之事,民俗事象就贯穿于他们生活的各个角落,体现了他们生活的本真状态。掺入民俗因素为整部作品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预示作用。大量的民俗事象体现了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也表现了作者“融入民间”的姿态,更体现出作者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俗中求雅”的艺术追求。
参考文献:
[1]贾平凹. 秦腔. 后记 [ M ] 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第565页.
[2]宋坷慧.论贾平凹90年代都市小说中的民俗意象.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J].2007.
[3]贾平凹. 晚雨 .贾平凹民俗小说选序[ M ],青海: 青海人民出版社,1992,第2页.
[4]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 [J],1985年第6期.
[5]钟敬文.民俗学概论.前引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第5页.
[6]贾平凹. 秦腔.[ M ] 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第461页.
[7]杨义.杨义文存·第6卷:中国古典小说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17—418页.
[8]宋洁.贾平凹与民间文化.作家与作品·当代文坛[J],2009年第4期.
当你随我踏进白云湖,你就会发现那简直就是一个大花园,各种各样的林木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五彩缤纷的花朵正竞相开放,都各自展示着优美的身躯,鸟儿也不甘示弱地为白云湖奏起了赞歌。这一切一切都归源于那神奇的大自然,同时也少不了园林工人那精巧的双手。白云湖的园区内分为春花区、夏花区、棕榈区、乡土植物区、果树区、湿地区等等。因此我们在每个季节都可以欣赏到不同主题的花卉,真是考虑周到啊!广州那“花城”的美称也真是名不虚传。
岭南园林将观赏与休闲融为一体,令人舒适愉快。
当我们在绿道上散步时,你会发现白云湖园林建筑均采用岭南风格,有一座座的亭台楼阁在绿树中若隐若现,在湖的旁边更有重檐亭、游廊水榭和游船码头,凸显了岭南的鱼乡风格。站在重檐亭向远处眺望,一幅画面展现在眼前:微风轻轻地吹过,小草摆动着身躯,潺潺的流水,各种鸟类站在小石头上休息,形成了动静结合、色彩丰富的景象。我们也可以在游船码头租用小船亲身体验白云湖的幽静深远,体验岭南的水乡文化。
岭南建筑的布局、装饰的格调使人感到了自由和自然。
俗话说“走遍天下,食在广州。”广州有其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广州小吃在发展中也不断博采众长,延续了自己独特的风味和特色。其中在白云湖的东湖就有一条骑楼美食街,商店的建筑风格和岭南的骑楼完全相同,仿佛自己降临在五六十年代的广州城,在商店里咱们可以品尝到各种美味可口的岭南小吃,体验一下做岭南人的真正滋味,这的确是一次不错的尝试!
岭南小吃别具一格,美味可口,使人口齿留香。
黄元米果算是美食中的极品了,它的制作有的地区还保留着传统的做法――制作黄元米果要先用黄元柴灰加开水过滤成灰水,冷却后浸米一夜,次日用甑蒸熟成饭,再将饭拌灰水,然后将这一大团的黄糯米放在一个类似于碗状的石器中,由几个人用木槌轮流敲打。完成上面的工作后,再用一根细绳来分解成一块一块金灿灿的黄元米果,再把这些米果放进一罐灰水中,可以保存三四个月,可随时取出来吃。那味道,简直是回味无穷啊!每当过年时有客人来了,总会送几块美味的黄元米果作为礼物。
还有一种美食――米粉鱼,是我们赣南的特产。那味道,简直是一流的,绝对让品尝者赞不绝口。米粉鱼的做法也是简单的。先将用米粉拌好的鱼块放在事先准备好的粉干上,再将它们放进一个蒸笼即可我家乡的民俗文化作文我家乡的民俗文化作文。待蒸好以后,一笼香喷喷的米粉鱼便出炉了。不论是粉干还是粉干上的鱼块,都是十分美味的。
市民排队“打小人”
3月6日,农历二月初六,24节气中的“惊蛰”。这一天,尽管天空飘着毛毛细雨,但时代广场旁的湾仔鹅颈桥烟火缭绕,水泄不通。数千人趁着一年一度“打小人”正日子,赶到这个据说“煞气够重”的“风水宝地”,宣泄内心不满。
“打小人”是一种流行于香港、广东珠三角民间的巫术,始于盛唐,人们希望借此巫术仪祀来驱逐、报复所谓的“小人”,现在纯粹是一种民间习俗,用以舒缓压力。
“打小人”全年都可进行,但在惊蛰那天来“打小人”的特别多。根据传统说法,惊蛰日万物被春雷惊醒,害虫益虫都出来了,身边的小人在此时便开始出现,这天便要去“祭白虎”和“打小人”,透过“白虎”来镇压“小人”,为自己带来好运。此为“打小人”的由来。
在香港,湾仔鹅颈桥桥底已经成为“打小人”之集中地。据说“打小人”最适宜选在煞气大的三叉路口,而鹅颈桥就位于三叉状地带。
“每年惊蛰生意最好,我会24小时开档,通常累得连饭也吃不下,而且不断地打,手腕和肩膊都觉得酸痛。”专司“打小人”的阿婆称。
一般来说,中年女人打“二奶”,男士就打同事、上司,不少人没有特定对象,多数打各方“小人”,祈求事业顺利、儿女幸福等。不过,一位多年靠“打小人”为生的赵婆认为,很多时候她们充当的,更类似于心理咨询师,缓解客人心中的焦虑不安。
曾经有一位男客工作中惹上麻烦,上庭前一天来到地摊,刚坐下就嚎啕大哭。赵婆婆除了替他“打小人”,还耐心安慰对方。后来,这名客人解决问题后,特意买了水果来感谢。
为何在一个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仍然能保留如“打小人”这种与科学规律相去甚远的习俗?
香港法定语文事务部招田辉认为,香港的民俗流传与其特殊的历史发展有关。香港以前是一个以渔业和农业为主的岛屿,靠天吃饭的成分比较大,当人们遭遇自己难以解决的困难时,往往寄希望于想象中的诸类神祇。而这些古老的民俗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这些民俗并没有受到当局者的破坏,反而自由存在和发展,另一方面,人总有一些心灵上无法开解的结,寄诸这些仪式,也是一种寻求解脱的方式。
各种民俗原样保留
除了“打小人”在香港传承下来,其他民间习俗亦原样保留。如烧黄纸、“斩鸡头”,这是一度在香港流行的一种民间发毒誓的形式。仪式开始,双方跪在神案前,面对神像,点燃香烛顶礼膜拜。然后,双方各执一张黄纸,高声吟诵誓言。接着,庙内执事取出早已准备好的菜刀、砧板和雄鸡一只,一刀斩下鸡头,让鸡血洒在写有毒誓的黄纸上,再将黄纸焚烧,方为了结。
斩鸡头是水上人家最隆重的起誓取信的仪式,任何钱债纠葛、口舌是非及冤仇曲直等事,如果双方不想到官府解决,那么,便用斩鸡头的赌咒方法来解决。1918年曾有两个大商人打钱债官司,双方都拿不出有力的证据,法庭调解多次不能化解,于是只好让他们到文武庙去“斩鸡头”。师爷、律师同时前去“监斩”。到了庙中,原告不肯先跪下发誓,被告也不肯跪下发誓,于是斩鸡头没斩成。回到法庭,法官因原告不肯先下跪发誓,说明他心虚、理亏,遂判原告有罪,被告无罪。此案当时轰动了整个香港。于是,“斩鸡头”便流传开来。
我们常常在港剧看到“林村树挂”。这是位于香港新界大埔林村的许愿树。许愿树其实是两棵大榕树。相传50年前,一名水上居民久病不愈,唯有向这些树旁天后庙的土地公公祈福。不久,他的病奇迹般地好了。于是,村民们都相信这些树有灵性,便在年初三拜完天后庙后再向这些树许愿。此后,渐成风俗。
两树被当地村民视为神灵。后来,人们还制作宝牒,写上愿望,并将其系上重物,向树许愿后将其抛上树干。听说,一次就挂上的是最灵的,如果抛三次挂不上,要重新祈愿再抛。
“围村”的盆菜是最具民俗特色的。每逢喜庆及红白喜事需宴请宾客,主人家便要制作盆菜。盆菜象征来年生活“十全十美”、生意赚到“盆满钵满”,还要家人“团团圆圆”。“盆菜”选材十分讲究,例如,花菜就是取其粤语谐音“发财”的美好寓意。
香港大埔头“围村”的村民邓兴华今年65岁,是邓氏第23代传人。马年新年的第一天,大埔头围村共摆了300桌盆菜宴席,全村村民以及回乡团聚的子女共2000多人一起享受了这传统的盛宴。
据邓兴华介绍,盆菜的起源有好几个版本,都与香港及华南一带相关。一种说法是文天祥被元兵追杀,逃亡至现在的深圳一带。天色已晚,众将士饥肠辘辘,当地村民同情他是忠臣,用仅存的猪肉、萝卜,加上现捕的鱼、虾做饭。因为没有足够的碗碟,只好拿木盆盛菜,将士们围盆而食。这就是日后盆菜的雏形。
圆圆的大盆内,美食一层又一层叠放,有“盆满钵满”、“丰衣足食”之意。满满一盆菜肴,足有9至12层之多。以前村民就地取材,用料多为萝卜、芋头、豆皮、猪皮及猪肉;生活富足后,村民将墨鱼、鸡肉、虾等较为昂贵的食材,也加入“盆菜”中。
1960年代,一对美国夫妇来到香港元朗新田及厦村居住,近距离观察文氏及邓氏两个宗族的文化传统,从人类学角度探讨当时两个村落的社会结构、性别差异及宗教礼仪。他们分工合作,记录及研究乡村中男女的性别地位及等级观念。书中专门提到了香港民俗中的“盆菜”,他们认为,盆菜之所以能在新界保存下来,食物的象征意义非常明显,各种材料分别煮熟之后才放进盆内混在一起,这样做是为了达到一种效果,这效果就是平等两个字——每一个围着盆菜吃饭的人都是平等的。盆菜打破了社会所有的隔阂。
民俗之二――帖门神。门神也是和春联有着同样地位的一件春节必备品,但是随着文化的发展,它已经不多见了。我个人认为它的衰弱应该是因为现代建筑对于大门的改革,门神的画像很难在这里找到一席之地,便逐渐消散了。经过多方寻找,我终于看到了它。听卖画人介绍,这是神茶及郁垒的画像,他们一个手执钢鞭,一个腰带铁锏,大有怒发冲冠之势。通过资料,我了解到,在上古的时候,有神萘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采摘野果,摘种桃树生活。在度朔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如盖。一天,鬼王想在这里偷些桃吃,便叫小鬼去摘,但却被两兄弟打了一顿,鬼王一气之下,现出原形,在晚上闯进了两兄弟的住所。两兄弟沉着冷静,制伏了鬼王,把他扔去喂了老虎,众鬼便对他们俯首听命。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桃树下检阅百鬼。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茶、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
民俗之三――帖窗花。中国剪纸艺术是一门古老的手工艺术,也是我国一种优美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历来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流传至今已经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剪纸艺术作为民俗的一部分,在民间正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存在、发展着,时至今日它的旺盛的生命力得到了极大的显示。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一把剪刀,一张小纸,就能裁出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剪纸作品。如小狗、小羊等十二生肖之中的动物,它们各个惟妙惟肖,犹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作。在春节这个喜庆的日子里,我们就能在各家各户的窗户上看到各具特色的剪纸作品――窗花。
关于腊八节有这样一个故事,据说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便给一家财主放牛,有一天放牛归来过一独木桥,牛失足滑下桥腿摔断了。老财主气急败坏,把他关进房间不给吃饭,朱元璋饿得够呛,发现屋里有个老鼠洞,里面藏着红豆、大米、红枣,莲子等七八样东西,他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熬,一锅粥,吃起来十分香甜可口。后来他做了皇帝,又想起这事,于是就叫御厨熬了一锅各种杂粮的粥,吃的那天正好是腊月初八,因此就叫腊八粥。
上一个腊八节时,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超市采购了大米、红米、黑米、核桃仁、杏仁、花生米、红豆、莲子等等。回家后,把它们放进水中浸泡了两个小时,然后一股脑儿倒进了锅里,加热水,开火熬粥,一小时,两小时过去了,慢慢的,粥的香味就飘散出来了。
终于开吃了,我给大家每人盛了一碗,然后坐下来慢慢品尝,味道还行,虽然吃起来不如闻起来香,但是我也算是体验了节日的习俗,亲手煮了一次腊八粥,过了一个有趣又有意义的腊八节。
光州市位于朝鲜半岛西南,人口140万,面积510平方公里,是韩国第5大城市。从上海到光州,也就一个小时的空中航程。初到光州,没有已经出国的感觉。看到的是一个跟不少中国的北方城市相似的面貌,没有高耸的摩天大楼,没有摩肩接踵的人流,一切都显得十分的平常。“光州就像一颗洋葱,乍看起来没有什么特色,但是每剥一层,您都感受到不同的魅力。”光州导游说,这第一层是韩国的苦难史,第二层是艺术情趣,而第三层是光州的美味佳肴。
光州的5.18民主运动标志着现代韩国历史的大转变,充满忠诚与气节的正义之乡成为了光州的别名。光州是一个具有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城市,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遍布城市各处。如果你对韩国的文化抱有好奇,那就可完全徜徉在韩国的文化历史氛围中。
光州美术双年展是韩国人引以为自豪的展览,它比上海美术双年展要早很多年,在1995年“韩国美术之年”举办之时,就成为东方国家首次举行的国际美术庆典。看过上海美术双年展后,再去光州看看双年展,也许能体会出不同的文化情绪。
光州的美食以满满腾腾的小碟小碗为标志,别看碗碟小,但却异常讲究。光州的“韩定食”汇集了山间平原盛产的所有物产。餐桌上的野菜,就有蕨菜、桔梗、党参、豆芽菜等好几种,泡菜也有白菜泡菜、萝卜泡菜、水泡菜等各色各样,应有尽有。从1994年开始,每年的10月,光州都举行以韩国泡菜为主题的“泡菜节”,这个在韩国南部的中枢城市有着土壤肥沃的平原,拥有生产泡菜得天独厚的环境。在外国人眼里平淡无奇的蔬菜,经过光州人的摆弄,竟会变化出如此多的花样来。
在对于吃惯了大鱼大肉的人来说,尝尝光州传统套餐“韩定食”真是别有风味了。
不过,毕竟中国人不像韩国人那样热爱泡菜,要换换口味也有很大余地。“韩定食”齐名的光州的美味还有无等山大麦饭、光州鸭子汤、松汀排骨肉饼都是值得品尝的美食。在旅游期间,每天品尝一种美食,在大饱口福中更了解了韩国的民俗,可以说是一种双重享受。
鹅黄的光州
韩国的旅游宣传册上写着:“光州,光的故乡,光明之都。”但是夜晚的光州却不见得有多“光”,路上的行人也不是很多。导游一解释才知道,不是光州不发达,而是光州人要不是在车里,要不就是在地下——韩国的地下交通系统四通八达,为了吸引顾客,很多商场也开在地下,就像上海的“香港名店街”一样,很多光州人就在地下商场里购物、休闲。
和汉城的高楼大厦、人流车流不同,南部的光州完全是以自己的自然、历史赢得人气。像在韩国文明遐迩的潇洒园,据说那是朝鲜时代的一位当朝大官,为了追随陶渊明式的田园生活,放弃了自己的官场前程,将自己家乡的一片土地建成自然与人工溶为一体的园林。
走进潇洒圆,忽然发现很多“中国味”:亭台、楼阁、小径,就连水池中的一尾尾鲤鱼,也都让人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是,猛一抬头,却发现远处遍山的红、黄、绿,原来,园子的主人种了满山的银杏、枫树,剧烈的色彩反差让人体味到浓浓的韩国味,红叶开满了整个山麓,成了一片红色的海洋。红色的浓烈让人吃惊,能生出这样鲜艳的红叶,难怪连韩国的球迷都要统称为“Reds(红魔)”了。
虽然是在离市区很远的地方,要想到潇洒园欣赏红叶却很方便——光州的两个长途车站都有直达的大巴可以抵达,如果想在郊外多呼吸点新鲜空气,潇洒圆附近也有很多宾馆和汽车旅馆可供选择。
在韩国,银杏树不仅在山间,光州也有很多的银杏树,几乎每一条街道边都种上了银杏树,秋风一吹,整个光州就都纷纷扰扰在一片鹅黄之中了。银杏树也是光州的市花。韩国导游说,在韩国,银杏树叶也叫“鸭脚黄”,这让人想到了“银杏叶凋零鸭脚黄,玉树花冷淡鸡冠紫”的元曲,还真的很有几份诗意。
从潇洒园开车向南,差不多15公里就到了和顺郡,那里有一处具备超现代化设施的温泉浴场,那里有以自然休养林而驰名的白鹅山“新鲜森林浴”——潇洒园里“潇洒”完后,还可以享受浴场里的温泉、泳池、酒吧、咖啡屋。除了温泉,这里还有一种“海水热疗”:用松木加热含有硫磺的石头和药草,再把它们放进海水——用加热的石头洗澡,这倒有些桑拿的意思。听说用这样的海水进行热疗,能同时获得温泉和药草热疗的效果,对于治疗很多慢性病都有奇效。
神秘的海路
光州市区,一路向南,就来到韩国的珍岛。珍岛最吸引人的,是一种自然奇观,叫“神秘的海路”。每年阴历二月末到三月初,在潮水涨落时,一段长约2.8公里的“海路”就会浮出海面,将大陆和海中小岛间的大海一分为二,形成宽40米的海路沙丘。每到这个时候,当地的居民就会举行各种民俗活动,并到海路上拣拾贝壳。每年的这个时候,那里将举行“灵灯节”,展示该岛的民俗、民谣等。
别看知道“海路”的中国人不多,但其实它早已出名。
1975年法国驻韩大使彼埃尔郎迪先生正赶上研究珍岛犬,来到珍岛时目睹了海路的形成,对“韩国摩西的奇迹”感叹不已,“我亲眼看到了东方的摩西奇迹!上帝为什么引导我到这里了呢?”祈祷之后,于是在法国报刊上介绍了这一神奇现象,此后便闻名于世了。
要赶上“神秘的海路”现身,看到心仪的奇观,必须把握好时间(见下表),这就像我们要在8月18日才能看到海宁大潮一样。
清明时节是中华民族的春祭大节。家乡对祭祖这方面还是很重视的,即使年龄小也仍然要去。我家的祖庙在山上,山虽不算高,但往下看,在升起白蒙蒙的薄雾中隐隐约约的能看见翠绿的树蔓。爬一段坑坑洼洼的山路,淌过一条潺潺小溪,不远处有一座庙——朝廷庙:庙是六角型的,灰尘、蛛网甚多,不知它究竟经历了多少春秋,这便是家乡的祖庙。扫墓祭祖主要是感恩怀念先祖的恩泽,在坟林除杂草灌木、坟背培土、整理坟地散落碑石、植四季青的树木等等,以展现后代人丁兴旺。事毕燃个鞭炮、先站着三鞠躬、再跪着拜三拜、最后许下自己的愿望,祈祷先祖保佑后人健康平安、发财致富、人丁兴旺!
看见村庄池塘边上的杨柳,油然而吟“二月春风似剪刀”。随手折条柳枝,便插在自己的头上、家的大门上,这就是插柳,兴许与端午门前插艾叶是一样的意义——求个吉利。受佛教的影响,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于是人们在野外踏青时,随手折柳、戴柳、插柳——宋元以后就用这样的方式辟邪。在屋檐下插柳,不仅纪念了神农氏,还当了一个“天气预报员”。古谚云:“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之前总听长辈们说:“柳树留树。”原来柳树还代表了对晋代介子推的留念之情。那时,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
清明时节,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曾提及“清明放断鹞”。古时候,孩子们喜欢放纸鸢,这是一种游戏活动,还是一种巫术行为。春风吹拂,纸鸢飞得高高,大人帮孩子一剪,纸鸢飞走的同时,把一切的不愉快,身上的疾病、秽气都带走了。现在,又在哪儿能见到放风筝、剪风筝呢?顶多在春天、秋天风大的时候,放风筝得个乐趣,还有谁相信所谓“歪门邪道”的巫术——放断鹞呢?
【清明节民俗的作文】推荐阅读:
清明节的作文:清明魂03-30
清明踏青_清明节的作文800字06-25
有关清明节的作文11-01
清明节的怀念作文12-16
清明节细雨的作文03-15
清明节的英语作文04-01
绿色文明的清明节作文06-08
清明节做青团的作文07-18
清明节的英语作文高一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