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食和月食》教案

2024-05-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日食和月食》教案(通用7篇)

《日食和月食》教案 篇1

(一)科学概念:

1.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与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4.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教学过程(一)引入

1.讲古代战争与日食的故事,同时播放日食录象资料。

2.你们见过这一天文现象吗?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一起来看一下日食发生的过程。

(二)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特点

1.出示日食发生的课件,讨论: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什么原因能导致这些原因产生?把你们的推测记录在表格中。(课件出示)

我的推测

2.小组汇报,教师整理记录。(三)日食模拟实验

1.在小组讨论中,有人认为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造成了日食。如何证明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通常科学家会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

2.分小组指定模拟实验计划

①用什么实验材料来做这样一个实验?(老师给每个桌的同学准备两个大小不同的圆片。)分别用什么材料来代替什么?

②如何做模拟实验?(材料怎么摆?距离怎么控制?月球放在哪里?月球怎么移动?)我们要尊重模拟实验,怎样做才是尊重模拟实验?

③观察到的哪些现象能说明日食发生了?

3.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

(课件出示要求)

1.将发生日食时三个天体的位置准确地画下来。

日食成因示意图

2.认真分析实验现象,写下你们的研究结论。

我的研究结论

发材料,学生开始做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模拟实验是如何做的?

(1)你们刚才是怎么操作的?(生示范模拟实验)

(2)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发生了日食?这时太阳、月球、地球各处于何种位置?

(3)日食在发生的过程中有怎样的特点?

(4)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发生日食?(四)日食的成因

(1)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图,让学生讲解日食的成因。

(2)这时地球上的哪些地方能看到日食现象?

(3)从示意图上你还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看来关于日食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课外去继续研究研究。(五)了解月食

1.那么发生月食的时候,三个天体的位置又是如何的呢?(生说)

2.出示示意图:

(1)根据示意图你能解释一下月食的成因吗?

(2)这时地球上哪些地方的人能看到月食呢?

3.研究日食和月食看到的机会

(1)出示资料:

一年中日、月食最少有两次,而且这两次都是日食;一年中可能一次月食都不会发生(如1980年);一年中日、月食最多可以有七次:五次日食和两次月食(例如1935年),或者是四次日食和三次月食(例如1917年和1982年)。

但是我们通常为什么说看到月食的机会比看到日食的机会大呢?可以根据示意图分析一下。

(2)小组讨论。(给学生一分钟的时间,黑板上显示日食和月食的示意图)

(3)交流汇报。

(六)总结收获,课外延伸

《日食和月食》教案 篇2

一、“地球与宇宙”教学中的模拟实验

模拟实验是指在科学研究中, 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不允许或不能对研究对象进行直接实验, 为了取得对研究对象的认识, 人们可以通过模拟的方法, 选定研究对象的替代物 (即模型) , 模拟研究对象 (即原型) 的实际情况, 对替代物进行实验, 这种实验就是模拟实验。模拟实验的一个突出特点, 就是既能使研究对象微型化, 又能使研究对象扩大化, 还能找出并控制研究对象的理想特征与要素。模拟实验作为类比思维在实验中的应用, 根据的是相似性原理, 它往往要求模型和研究对象之间具有相似性、模型所处的实验条件与研究对象所处的实际条件之间具有相似性。

在“地球与宇宙”教学中开展的一些科学探究活动, 学生受到探究时间、空间以及环境条件的限制, 他们无法对研究对象进行直接的探究, 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对研究对象进行模拟, 并用模拟建立的认识去解释研究对象, 从而达成教学目标。地球与宇宙尽管广袤浩瀚、复杂特殊, 但就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要求的学习内容来看, 研究对象的替代物还是有条件准备的, 操作模型和理论模型学生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建立的。

虽然多媒体教学能把事物、现象、情景、过程等化大为小、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利用视频也能展现实验的过程, 但学生只能在屏幕上作单一的、平面的观察;这种间接的观察与学生直接的动手实验探究相比, 其亲身感受的程度和思维培养的力度, 是有天壤之别的, 因此, 有效组织模拟实验亟待加强。

二、建模思想在“地球与宇宙”教学中运用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 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常常采用“简化”或“理想化”的方法, 对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化处理, 得到一种能反映原事物本质特性的理想状态 (过程) 或假想结构, 即“科学模型”。在探究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逐步建立科学模型的过程称为“建模”。在模拟实验教学中运用“建模”的思想和方法, 能较好地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笔者在教学实践研究中总结出基于模拟实验的三步“建模”法。下面以《日食和月食》一课的教学作为案例, 阐述如下。

1. 静态“建模”

静态“建模”指的是根据相似性原则, 确定研究对象的替代物, 这个替代物一般也应该是有结构的材料。说它静态, 指的是这时的材料还都是静物, 只是静态的模拟。

在《日食和月食》一课的教学中, 让学生在观察教师创设的日食视频情景之后, 讨论日食现象的特点, 猜想日食发生的原因。在以上铺垫的基础上, 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模拟实验的静态“建模”过程, 思考: (1) 日食的形成可能与哪些天体有关? (2) 这些天体各有什么特点, 它们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3) 要模拟日食现象, 可选用哪些材料来替代这些天体?通过讨论交流确定有关天体的替代物, 并按照这些天体的相对位置、距离等结构组装、摆放替代物。如用手电筒替代太阳、用足球替代月球、学生套上地球模样的大头娃娃替代地球上的观察者, 而这三者之间的距离要有合适的比例。

静态“建模”的关键是除了相似性外, 要求有关静态模型的要素及其细节与原型相一致。

2. 动态“建模”

动态“建模”指的是通过对替代物的实际操作, 模拟研究对象———原型变化、运动的情景、状态、特点等现象, 为学生提供理想化的、典型的观察内容, 有效获得针对性的事实证据。而说它动态, 是指这时的实验材料都在发生相对的变化、运动, 是动态的模拟。

第一步完成了日食的静态建模, 接着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1) 在这些天体中, 我们主要模拟哪个天体的运动, 怎样操作? (2) 观察者应该观察什么? (3) 观察到什么现象了, 我们才说日食发生了?在明确实验意图和方法的前提下, 学生进行动手操作:甲生拿手电筒照射大头娃娃, 模拟太阳照射地球;乙生头戴地球模样的大头娃娃眼望手电筒, 模拟地球上的观察者;丙生举足球逆时针绕观察者作圆周运动, 模拟月球的公转运动。这样, 当丙生缓慢地走过甲生和乙生之间时, 乙生就会直观地观察到手电筒光从右到左逐渐遮掩又逐渐恢复的全过程。这时所创设的模拟实验的情景, 就是基于静态建模基础之上的动态建模。面对这个动态建立的关于日食的模型, 无论是直接参与实验的甲、乙、丙学生, 还是旁观实验的学生, 对于日食发生的条件、原因、经过和特点等, 都会有充分的感受, 留下深刻的印象。

动态“建模”的关键是动态模型形成的纵向的“序”和横向的“法”, 模拟实验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 还应有记录。

3. 综合 (抽象) 建模

其实静态、动态的“建模”都属于操作层面的客观性的模型,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感受与体验, 建立感性认识。而整理事实、形成证据, 分析推理、归纳表述, 建立理论模型的过程, 称为综合“建模”, 又由于在“建模”过程中更多地运用抽象思维, 因此, 也可称作抽象“建模”。

在综合“建模”活动中,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动态建立的模型先进行比较、分析、抽象、归纳, 然后启发学生作必要的联想, 联系原型形成科学概念。日食的动态“建模”完成后, 教师继续组织学生思考、交流: (1) 在以上模拟实验中你有什么发现? (2) 你发现了什么现象才说日食发生了? (3) 日食发生时, 哪边的太阳光先被挡住, 哪边的太阳光先复原? (4) 从日食发生时日、月、地三个天体的位置排列来看, 日食一般发生在农历的哪一天?通过以上具体的综合分析, 教师要求学生抽象并表述“日食”的科学概念:解释日食的成因。

天象奇观:日食与月食 篇3

人们有时发现在农历初一,明亮夺目的太阳会被黑影从边缘侵入,并扩大成很大的缺口,甚至使整个日轮消失,天空顿时暗黑,如同黑夜提前降临,这就是日食现象。而有些年月的农历十五或十六,皎洁如水的月亮,也会被黑影从边缘侵入并逐步扩大,甚至使整个月轮蒙上黑纱,使本来月明星稀的夜空,变得繁星似锦,这就是月食现象。2003年5月31日将发生日环食,环食带从大西洋东北部开始,经冰岛在格陵兰岛南部结束,我国可见日偏食。2008年后的几年我国将可多次观看到壮观的日全食和日环食。日食和月食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下面文章将作简要介绍。

一、日食和月食是如何发生的?

众所周知,太阳发光,地球和月亮自身不发光,月亮是依靠反射太阳光而呈银白色。月亮绕地球公转,而地球又带着绕它公转的月亮一起绕太阳公转(图1)。太阳的直径约为1400000公里,大致是月亮直径3500公里的400倍。但是月亮离地球的平均距离仅约380000公里,又大致是日地平均距离约150000000公里的400分之一。因此太阳的视角径(日轮)与月亮的视角径(月轮)几乎一样大小,都是约32角分(32′)。不过由于月亮公转轨道和地球轨道都是椭圆(地球和太阳分别位于月轨和地轨椭圆的焦点上),日地距离和月地距离会略有变化,使得月轮有时会略大于日轮,有时会略小于日轮。

另一方面,农历是根据月相变化制订的历法。月相就是人们看到的月亮被太阳照亮部分的形状,如镰刀形和半圆形等,取决于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月相变化的周期是29.53天,称为朔望月(比月亮的公转周期27.3天略长),也就是农历一个月的平均长度。当月亮运动到日地之间,即从地球看月亮与太阳在同一方位时(三者不一定在一直线上),地上人们看到的是月亮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也就是看不见的黑月亮,称为新月,也称为朔,对应于农历初一。当月亮运动到太阳的相反方向,即地球处在日月之间时(三者也无需在一直线上),人们看到的是月亮被太阳照亮的半球,就是满月,也称为望,它对应于农历的十五,有时为十六。

如果地球绕太阳的轨道与月亮绕地球的轨道是在同一平面上,那么每逢农历初一月亮运行到日地之间时,三者处在一条直线上,就会发生地球上人们看到月亮遮蔽太阳的日食现象。而每逢农历十五或十六,地球处在日月之间并且三者成一直线时,将使月亮处在地球的影子里面而显得暗淡无光,就是月食。但实际上地轨和月轨并非在同一平面上,而是相互倾斜成5°9′的交角。因此一般情况下,在朔日和望日的日地月三者并不在一直线上,不会发生相互遮挡的日食或月食。只有当月亮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到地球轨道平面附近,也就是运行到地轨平面与月轨平面的交界线附近时,才会在朔日出现日月地三者正好或近于在一直线上,发生月轮遮蔽日轮的日食现象。同样地,当月亮运行到月轨和地轨平面的交界线附近又逢望日时,三者正好或近于一条直线,使照向月亮的太阳光被地球遮挡,发生了日食。这就是为何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初一,而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十五或十六,但并非所有初一都有日食和所有十五或十六都有月食的原因。

二、日月食的种类和过程

日食可分为日偏食、日全食和日环食三种。为什么会发生三种不同类型的日食,则与月亮影子的结构和日食时地球在月影中的位置有关。图2中月亮的影子有三种区域:

由月亮直接伸展出去的锥形暗区是月亮的本影区;由本影延长线构成的锥形暗区称为伪本影区;本影和伪本影周围的斜线区就是半影区。若某次日食时,仅仅是月亮的半影区落在地面上,该地区的居民只能看到日轮的一部分缺失,就是日偏食。若某次日食时月亮的本影落到地面上(相当于月地距离较近和月轮略大于日轮的情况),则处在本影区中的居民将可看到整个日轮被遮,就是发生了日全食。若某次日食时只有月亮的伪本影到达地球(相当于月地距离较远和月轮略小于日轮的情况),则处在伪本影区中的居民将会看到只有日轮的中央部分暗黑,从而变成一个明亮的圆环,这就是日环食。

随着月亮的公转运动和地球自转,月亮的影子将会在地面上扫过一大片区域。其中本影或伪本影扫出的地带非常狭窄,其宽度只有几十至几百公里,长度则可达几千至上万公里,它们分别称为全食带和环食带。处在全食带或环食带地区的居民,就将会先后看到日全食或日环食。而在全食带或环食带两边的地区显然就是月亮半影扫过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居民就只能看到日偏食了。因月亮自西向东运动,结果地面上的月影也是自西向东移动,因此总是西部地区的居民比东部先看到日食。月亮自西向东运动的另一结果就是日轮总是从西边缘开始被日轮遮蔽,然后向东扩大,在东边缘结束日食。

日食的全过程及各阶段的名称如图3所示。若为日全食,则可分为5个阶段。最先是月轮东边缘与日轮西边缘相切,称为初亏;之后日轮缺失逐部扩大,直到月轮东边缘与日轮东边缘相切时,日轮完全消失,称为食既;月轮继续东移,当月轮中心与日轮中心距离最近时,称为食甚;月轮再东移,至月轮西边缘与日轮西边缘相切时,称为生光,表示日轮开始露出;日轮露出部分逐步扩大,直到月轮西边缘与日轮东边缘相切时,日轮全部露出,称为复圆,日食结束。其中食既至生光为日全食时间,一般为2~3分钟,最长7分多钟,最短只有几秒钟。日环食也分为5个阶段(如图3),其中环食始至环食终为日环食时间。日偏食只有初亏、食甚和复圆3个阶段。对于日全食和日环食,月轮直径与日轮直径之比称为食分。日全食的食分大于1,日环食的食分小于1。对于日偏食,食分则指食甚时日轮直径被遮部分占日轮直径的分数,它总是小于1。

月食的情况比较简单。由于地球影子的长度超过月地距离,影子的直径也远大于月亮的大小,不会出现月亮进入地球伪本影的情况,因此没有月环食(图4)。当月亮的一部分进入地球本影时,处在地影中的月面部分将变暗,就是月偏食;当月亮整个进入地球本影时,整个月轮将显得暗淡,就是月全食。若月亮仅是进入地球的半影,天文学上称为半影月食,这时月轮的亮度减弱很小,肉眼是觉察不到的,一般不称为月食。实际上即使是处在地球本影中的月偏食和月全食,被食的部分日轮或整个日轮并非完全暗黑,而是呈暗弱的古铜色。这是地球大气对太阳光折射和散射造成的结果。地球大气分子把太阳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和紫光散射到其他方向,而剩下波长较长的红光和黄光折射到月亮上,使其成为古铜色。

月亮在地影中由西向东运动,因此与日食相反,月食总是从月轮的东边缘开始,在西边缘结束。月全食的整个过程如图5所示,也包含初亏、食既、食甚、生光和复圆5个阶段。月偏食则只有初亏、食甚和复圆3个阶段。月食的食分定义为食甚时月轮进入地球本影的最大深度(即图5中食甚时月轮上边缘最高点a与地影下边缘最低点b的距离)与月轮直径之比。月偏食的食分小于1,月全食的食分大于或等于1。月食与日食的另一不同点是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居民是在同一时间看到月食的。只要能看到月亮的地方,看到的月食过程是一样的。

在所有日月食现象中,最为壮观的就是日全食。当月轮即将完全遮掉日轮,亦即食既之前的瞬间,日轮的东边缘仅剩一丝亮弧时,往往会在亮弧上出现几颗如珍珠般闪亮的光点,这是太阳光通过月亮边缘的一些环形山凹地涌出的结果,英国天文学家贝利首先解释了这一现象,因而也称贝利珠。较大的亮点光芒四射,更像钻石,镶嵌在亮弧上,常称为钻石环。随即食既开始,“黑夜”降临,天空中闪现出星星,而黑色的月轮周围显现出太阳的高层大气——红色的色球层和银白色的日冕,十分绚丽多彩。同时一些飞禽鸟兽也因黑夜的提前降临而惊恐不宁,形成了一幅奇特的大自然景观。人们可有短则几十秒长则几分钟的观赏时间。而在生光之后,亦即日轮重新露出的瞬间,往往还会在日轮西边缘再次看到贝利珠和钻石环,随即消失并露出较多日轮,天空变亮,日全食结束。日环食时天空变暗不明显,但空中高悬着一个金色的圆环也是很奇特的罕见天象,同样也吸引许多人前往环食带地区观赏。

三、日月食的频繁度和观测意义

前已述过,只有发生在月轨平面与地轨平面交界线附近的朔日和望日,才会使日地月三者正好或近于一条直线上,在朔日发生日食,在望日发生月食。天文学家的计算表明,平均每个世纪可出现67.2次日全食,82.2次日环食和82.5次日偏食。不过由于日全食带和环食带非常狭窄,每次日食时,它们只占据地球表面积的极少部分,而且有时还位于海洋或人口稀少和难以到达的地区,因此人们看到日全食和日环食(二者有时合称“中心食”)的机会很少。对某一具体地区来说,平均每300多年才能看到一次日全食或日环食,难怪许多人一辈子都未见到。与此相反,日食时月亮半影扫过的地区面积(就是偏食带)很大,日全食和日环食时,全食带和环食带周围地区也在半影中,可以看到日偏食。因此人们看到日偏食的机会相当多,对于一个地区而言,平均每3年可看到一次日偏食。天文学家的计算还表明,发生月食的机会比日食少,但是每次月食时,地球上夜间半球的居民都可看到。因此对任一地区来说,看到月食的机会反而比日食多。

日月食现象,尤其是罕见和奇特的日全食现象,不仅具有观赏价值,同时还具有科研价值,主要是为太阳物理学家提供了研究太阳高层大气的有利时机。原来,太阳的大气可分为三层,人们平时看到的日轮是太阳的最低层大气,称为光球,其厚度仅几百公里,太阳的可见光辐射几乎全部是由光球发射出来的。光球上方是厚度为几千公里的色球层,其亮度只有光球的万分之一。色球的外面还有一层延伸至几个太阳半径之外的最外层大气,称为日冕,其亮度只有光球的百万分之一。在非日全食时,暗弱的色球和日冕完全被明亮的天空背景所淹没,因而看不见它们,这与白天看不见星星的道理一样。但在日全食时,由于明亮的光球被月亮遮蔽,全食带地区上空大气失去强光照射,天空变成暗黑,使色球和日冕得以显现,为天文学家提供了研究它们的“天赐良机”。

除了研究太阳本身,日全食也是研究因太阳发射的光辐射和带电粒子流(太阳风)突然被月球遮挡,而对地球的电离层、地磁场、臭氧层、低层大气,以及其他地球环境(如引力场、重力场、固体潮和宇宙线变化等)产生影响的好时机。同时还可在日全食时进行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所预言的光线弯曲试验。正因为如此,对于每一次的日全食,尽管只有短暂的几分钟全食时间,总有许多不同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携带各式各样的沉重仪器,不远万里来到全食带地区,进行各种观测和研究。我国的研究人员也曾多次对日全食进行观测。几次规模较大的综合性观测包括1968年9月22日在新疆、1980年2月16日在云南、1997年3月9日在黑龙江漠河地区发生的日全食。我国也曾组织过小型观测队,于1983年到巴布亚新几内亚,1988年到菲律宾,1991年到墨西哥和夏威夷进行日全食观测。

21世纪的头20年,在我国境内将可看到两次日全食和三次日环食。2008年8月1日的日全食,在新疆、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和河南等部分地区可以看到。2009年7月22日的日全食带则经过西藏、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和浙江等省,其中包括许多大城市如成都、重庆、武汉和上海等,日全食时间长达5~6分钟,是一次非常难得的日全食。2010年1月15日,在云南、四川、贵州、湖北、湖南、河南、安徽、山东和江苏等部分地区可以看到日环食,环食时间长达4分钟。2012年5月21日的环食带则经过广西、广东、江西、福建、台湾、浙江、香港和澳门等部分地区,环食时间也是4分钟。2020年6月21日,又可在西藏、四川、贵州、湖南、江西、福建和台湾的部分地区看到日环食。希望大家不要错失在国门之内观赏这种罕见天象的机会。(日食照片见封三)

《日食和月食》教学反思 篇4

通过回忆曾亲眼所见或从电视中看到的日食现象,讲述日食发生时的现象,包括从哪边开始被遮掩,这些现象细节的正确描述,对于后续分析日食现象很有帮助。通过交流,学生统一认识到日食发生时是太阳被某一圆形或球形物体自西向东遮掩了,这个物体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小,可能是月球。在推测分析的基础上,让学生借助相应器材做模拟实验再现日食情景。这个实验中,应强调月球绕地球的方向,应关注太阳(手电筒)圆面被遮掩时的变化,关注“地球”上阴影区域的变化。在分析日食现象时,可联系月相一课,认识到发生日食时,从日地月三个天体的位置排列中知道是农历初一。学生会很自然地想到:是不是每个月的农历初一就会有一次日食?这里就要强调发生日食时一个极为重要的条件:日地月三个天体要处于一条直线上。教师可通过模拟演示或借助多媒体,使学生理解到由于月球绕地轨道和地球绕日轨道存在一个夹角,因此不可能每个月月球处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时就会成一直线。关于日食的种类,可通过图片向学生简单介绍。总的来说,通过学生的分析、模拟、推理思考,学生对于日食形成原因及发生过程还是掌握不错的。

因为有了模拟日食活动的基础,月食形成的原因、发生时间等内容就不需要教师再详细介绍了,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进行探究,通过推理验证,通过分析,从而掌握相应知识。事实也证明学生,懂得举一反三,活动开展较好,了解了月食形成的原因、发生月食的时间、月食从哪个方向开始缺、月食的种类等知识。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篇5

一、教材分析

《日食和月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的第4课的教学内容,这一课主要是以月食和日食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以及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运动又是怎样的?日食和月食现象内容生动有趣,对学生有着较大的吸引力,并且通过学习也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日食和月食产生的知识方面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因为09 年发生过全日食现象,学生通过电视上有所了解,并且学生对月球、地球、太阳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在本课前也有了一定的认识。虽然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现象有所了解,但对其成因并不是真正的掌握,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要进行实验,在这过程要学习到很多东西,所以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真正的掌握日食和月食这节课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

1、知道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在实验的过

程中对模拟

实验中的各种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观察后慢慢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3、在模拟日食发生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能够让学生大胆的想象,表达出

自己的想法。

四、教学重难点

正确理解日食的成因,模拟实验的科学操作。

五、教学准备

老师:多媒体课件、6个圆片

学生:手电筒、大小塑料球、科学记录单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前:播放《舟山日食食既前》视频录像和《吉安日全食精彩镜

头》视频录像。

1、看照片:我们在看什么?学生回答

板书:日食

2、回忆:2009年7月22日,我们很多同学都去看了这场几百年一遇的日全食,你能说说当时看到的日食情况吗?(让学生回忆并简

述观看到的日全食过程)(二)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特点并进行合理推理

老师:让我们一起欣赏陈方维同学拍的日食照,边欣赏边思考: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推测一下可能是谁挡住了太阳光?(个人汇报,教师整理记录)

学生能回答出:挡住太阳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它是运动着的;它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它可能是月球。

老师:为什么可能是月球呢?你有什么理由?(挡住太阳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挡住太阳的物体在运动。)

学生:能说出是月球的推测依据。

老师:(出示图)我们已经知道,太阳的直径是月球的400倍,小小的月球凭什么挡住太阳的光呢?(近大远小,天空中只有月球看

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

(三)日食模拟实验 老师:大家推测认为,可能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造成了日食。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证明我们的推测是否正确呢?(收集信息,观测)科学家还会采用模拟实验的方法。

学生举手回答。

老师:模拟实验计划讨论:①用什么实验材料做?什么材料代表什么天体?──方案一:手电筒、大小球:手电筒代表太阳,大球代表地球,小球代表月球。方案二:手电筒(太阳),垒球(月球)和头部(地球)②如何做模拟实验?(材料怎么摆?距离怎么控制?月球放在哪里?月球怎么移动?)学生小组讨论实验设计并且汇报交流

学生汇报演示,教师强调注意事项并小结:虽然模拟实验和真实的情况有差距,但我们必须尽量使它接近真实,这是尊重模拟实验。

老师出示观察要求:

(1)、站在宇宙的角度观察:*发生日食时,日、地、月三个天体在何种位置?发生日食时,地球上出现了什么?地球上哪些地方的人能看到日食?日食发生时是农历什么时候?

(2)、站在地球的角度观察:日食形成过程中,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从哪边开始(左边还是右边),向哪边移动?(3)、根据以上观察发现,小组讨论日食形成的原因。(4)记录表指导(主要是画图时,用硬币印大小圆)。

(5)领取材料,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6)交流:小组实验示范并讲解观察到的现象

(四)日食的成因 老师: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图(1)让学生讲解日食的成因。

(2)这时地球上的哪些地方能看到日食现象?(3)从示意图上你还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结论(填空题),并播放视频《日

月食和掩星》 学生: 读并观看(五)了解月食

1、师:我们知道日食是一种自然现象,而在晚上也会发生另一种奇特的天象,那是──月食。月食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学生交流并

回答)

2、学生演示实验,共同观察,观察要求如下:

(1)站在宇宙的角度观察: 发生月食时,月球运行到哪里?日、地、月三个天体在何种位置? 地球上哪些地方的人能看到月食?月

食发生时是农历什么时候?

(2)站在地球的角度观察:月食形成过程中,月球被遮挡的部分从哪边开始(左边还是右边),向哪边移动?(学生小组讨论、实

验和记录)

4、交流(学生看图,集体交流,理解月食成因。)

5、出示示意图:

(1)根据示意图你能解释一下月食的成因吗?(2)这时地球上哪些地方的人能看到月食呢?

6、播放月食成因(《日月食和掩星》

(六)总结收获

1、对日食和月食现象你还有什么问题吗?(每个月都有农历初一,为什么不是每个月都发生日食?日环食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互相解惑后,再播放《日月食和掩星》片断,解开学生部

分疑惑。

七、教学评价设计

通过视频再现、学生观日食照片,引领学生轻松进入09年日全食场景,及时进入到教学情境中。并通过回忆,让学生显现对日食的前认知。,进一步加深了解日食发生过程,能试图发现日食发生时的特点。并能有根据的进行推测。而且推测能有效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在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前制造前概念上的矛盾和冲突,是帮助学生正确建立科学概念的有效途径。这一过程还能有效培养学生合理推理的品质,纠正不合逻辑的猜测。然后进行实验,实验设计是为了避免学生毫无目的的开展实验,也为了操作后的表达更加清晰;通过对如何实验的讨论,使学生对月球的公转、材料的放置、小组的合作有了一个更为科学的操作意识,为下面的有效操作提供基础。并且形成边操作边记录的习惯,有利于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也作为科学证据

以做科学的发言。

让学生进行交流,交流中让学生操作有利于形成全体学生的正确操作和纠正部分学生操作上的错误;解释日食现象有利于展开深入的研讨,有利于概念的形成和表达能力的提高,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并为解释月食的成因提供知识基础和操作经验。

八、教学特色简述

这节课设计的特色在教学过程,既有老师和学生互动,也有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我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科学水平来进行教学设计。先让学生回忆09年舟山日食的观察经历、观看学生所拍的完整日食照片激起兴趣,通过观察体验,发现日食发生时的一些特点,推测日食形成的过程,再通过模拟实验体验来探究日食形成的过程,最后通过学生的交流和教师的补充讲解来解答学生的疑惑,科学解释日食成因,形成内化。在日食研究的基础上,再来研究月食的成因研究。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有意识地制定实验方案,在提高对天体运动认识的基础上渗透严谨的科学思维训练,能利用原知上的认识冲突通过模拟实验和讨论来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让学生的科学探究在充满乐趣的氛围中能充分展开对

日食和月食乐高课堂教学设计范文 篇6

徐州市少华街小学 王欣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认识什么是日食和月食。

2、掌握日食和月食的形成过程,是地球、月球、太阳三个天体的相对运动形成的现象。

过程和方法:

1、观察日食现象产生时的特点,对日食的产生进行推测。

2、设计模拟实验,对日食产生的推测进行验证。

3、在了解日食形成原因的基础上,对月食的产生原因进行推测和验证。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模拟日食的实验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

2、进行小组合作模拟实验,体验和同伴一起科学探究的乐趣,能够大胆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意识到推测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3、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对日食和月食的产生有科学的解释,摒弃迷信思想。

学情分析:本课是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的第四课,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在五年级下册就对宇宙的知识有了一些了解,比如公转、自转、太阳、地球等基本知识,在本单元的前三课,又分别对月球的基础知识、月相的变化、月球的地形进行了学习。这些使学生从知识储备上有了一定的积累。在技能方面,学生在学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时,也已经初步学会使用模型模拟实验的方法。并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宇宙的奥秘是有着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也急于用已知的知识去揭开一些常见的宇宙和天文现象,这一课《日食和月食》就是在此应运而生。

知识内容分析: 本课分为日食和月食两个部分,日食部分又以“日食的发生”到“日食模拟实验推测日食再到“揭示日食成因”,步步推进。月食的成因则是在日食成因的基础成因”上进一步进行学习的。

教与学的重点: 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

教与学的难点:设计模拟实验体验日食和月食的形成

教学过程:

一、C1“联系”

1、“注意观察下面的这段录像,想一想,这大概是一天中的什么时间,人们在干什么?”

播放日食录像(从录像的3分30秒开始)

2、原来这是日食现象,我们观察过日食吗?(2011年5月和2012年5月,我们徐州也都出现过日食)除了日食,有时也会有月食现象,你观察过吗?(学生回答)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日食和月食》(课件出示课题)

二、C2“建构”

1、观察日食发生的过程图,我们有什么发现?(学生观察描述挡住太阳的物体的形状及特点)

2、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推测一下是谁调皮的挡住了太阳光?(学生的答案是月球或地球)为什么你的猜测是月球(或地球)呢?如果是地球,那我们在地球上无法观测到,所以可能是月球,而且月球符合球形、运动的特点。

3、那小小的月球(已知月球直径是太阳的四百分之一)怎么能挡住太阳呢?(近大远小的原因)(在这里鼓励学生进行正确的推测)

三、进一步进行C2“建构”

1、同学们已经猜测,可能是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向地球的光才产生了日食,我们可以采用哪些方法证明我们的推测是否正确呢?(收集信息、观测)科学家还会使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进行证明。

2、模拟实验计划讨论

(1)用什么实验材料坐?什么材料代表什么天体?方案一:手电筒、大小球(手电筒代表太阳、大小球分别代表地球和月球)方案二:手电筒、拳头、人的头部(手电筒代表太阳、拳头代表月球,人的头部代表地球。)

(2)如何做模拟实验?(材料怎么摆?距离怎么控制?月球放在哪里?月球怎么移动?)

3、教师强调注意事项并进行小结:虽然模拟实验和真实的情况有差距,但我们必须尽量使它接近真实,要尊重模拟实验。

4、出示观察要求

(1)站在宇宙的角度观察,发生日食时,日、地、月三者处于什么样的的位置?地球上哪些地方的人能看到日食?日食发生的时候是农历什么时候?

(2)站在地球的角度观察:日食形成过程中,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从哪边开始(左边还?是右边)向哪边移动?

(3)根据以上观察发现,小组讨论日食形成的原因。

5、学生利用材料进行模拟实验并进行观察。

6、学生进行实验结论交流。

四、C3“反思”

1、出示日食形成示意图

学生讲解成因,哪些地方可以看到日食,从示意图上还了解哪些信息?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结论。(填空题)小结: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照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出现了日食。日食分为日偏食、日环食、日全食。

2、个人回答,集体回答,读书。

五、强化反馈1、2、3、4、了解月食

学生演示实验,共同观察 交流实验结论

出示示意图,看图,集体交流,理解月食成因。

在日食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月食成因的分析,主要以学生独立学习为主。

六、C4“延伸”

1、依据月食的形成原因,向你周围还认为月食是“天狗吃月亮” 的人们进行科普知识讲授。

看月食(教案) 篇7

授课人 何贵平

教学目标

1、能独立认识本课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没”“转”“背”,积累“半信半疑”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并能根据“月食成因示意图”口头介绍月食现象。积累文中描写月食发生、结束时景象的语句。积累“像„„像„„像„„”的比喻句.积累连结词的正确运用。

3、能了解产生月食现象的科学知识,激发并培养学生探究了解自然奥秘的兴趣。教学重点

根据“月食成因示意图”了解月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介绍一下什么是月食。教学难点

能根据“月食成因示意图”介绍月食现象。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一些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就用迷信的方法来解释,如——吃鱼脑子会笨,打喷嚏是因为有人想你„„天狗吃月亮„„

2.天狗吃月亮是怎么一回事呢?(有的月份,又亮又圆的月亮慢慢地变暗,只看到月亮的暗影子,一会儿又会慢慢地复原,这是一种有趣的自然现象—— “月食”。)板书 36 看月食

质疑:看到课题,有什么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月食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自然现象?它又是怎么发生的?让我们一起从课文中寻找答案吧。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要求:静思默读,自学生字,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反馈读感。2.学生交流。

(1)奶奶是怎么说的?(2)随机理解:半信半疑

*月食前:听了奶奶的话,表弟的表现是怎样的? 半信半疑的意思是?弟弟信的是„„疑的是„„ 能读出半信半疑的语气吗?

文中有几个人看月食?(爸爸、姐姐、表弟)主要人物是:表弟。月食中,文中还有哪些句子也是写表弟情绪变化的?请同学们用直线画出。(出示句子)根据提示语,朗读句子,注意读出不同的语气。

表弟高兴地说:“姐姐,今天晚上天狗不会来了吧?”

因为:圆圆的月亮像大玉盘似的挂在天空中,银光落在河面上,闪闪发亮。表弟紧紧挨着我,轻轻问:“姐姐,月亮被天狗吃掉了吗?” 表弟为什么担心、害怕呢?

三、了解月食发生过程中月亮的变化

(一)月食中

1.月食开始后,月亮的形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请在文中找出,用波浪线画出。(第三小节),说出描写月亮形状变化的语句,读正确。2.交流(出示句子)

只见月亮已经不是滚圆的了,好像被什么咬去了一小块似的。慢慢地,月亮成了小船一般,接着像镰刀,像眉毛,像弯弯的细钩,天色越来越暗。最后细钩也不见了,整个月亮被黑影吞没了。只留下个红铜色的圆影子,像一面锣。(1)随机正音:没

指导“镰”结构。

(2)作者通过打比方的方式写出了月亮形状的变化过程,月食开始了,月亮成了——,接着像——,像——,像——【出示板书】

(3)作者正是通过一连串形象的比喻把月亮形状的变化写生动,写清楚的,这就是比喻的妙处,认真读一读,记住这些形象生动的比喻。

刚才我们一起了解了月食发生的全过程,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有趣的现象呢?默读爸爸说的话。边读边找月食发生原因的有关句子。)

(4)月食的原因 爸爸:不是天狗吃月亮。„„它又会亮起来的。这段话中的两个多音字“转”和“背”,应读作“zhuàn”和“bèi”。背(物体的后面或反面)选择背的注释 转(围绕着一个中心运动)

(5)其实在第三节中还有一句话,虽然不是比喻句,但老师却觉得它写得很好。比较句子。

只见月亮已经不是滚圆的了,好像被什么咬去了一小块似的。只见月亮已经不是滚圆的了,好像少了一小块似的。这个“咬”字与奶奶的话相映成趣,实在是妙不可言。

3.小结:对于奶奶的话,表弟半信半疑,而爸爸的话又有待验证,究竟说的对呢?我们来研究研究。

4.刚刚我们一起了解了月食发生过程中,月亮形状的变化,下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描写月亮复原的句子,用虚线画出来。反馈:学生一起朗读第五小节。

【出示并板书】(可由学生完成并完成演示)过了一会儿,月亮果然又露出弯弯的细沟。接着,象眉毛,象镰刀,象小船,天色也越来越亮。最后,月亮从黑影里出来了,仍旧是圆圆的了,象个大玉盘似的挂在天空中,银光落在河面上,闪闪发亮。

边读边思考:第3 小节和第5 小节都是写月亮的形状变化,有什么不同?(变化的次序正好相反)

(二)初步了解月食形成的原因

1.对,这是因为这一段写的是月亮复原的过程。现在,你明白月食形成的原因了吗?对照《月食成因示意图》,用自己的话说说月食发生的原因 2..完成填空,巩固所学。

月食开始了,慢慢地,月亮成了 一般,接着像,像,像,天色越来越暗。最后,整个月亮,只留下红铜色的圆影子,像。

过了一会儿,月亮又露出,接着像______,像______,像______,天色也越来越亮。最后,月亮整个儿出来了,像______挂在天空中。

3.学习连结词,明白连接词的作用:使文章叙述事情的经过清晰明了,有序不乱。4.现在你知道谁说的是正确的?

如果说刚开始的时候,表弟对奶奶的话是半信半疑的话,此刻,他对于爸爸的话已经

——(生:深信不疑),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月食后)

5.小组合作,探究真理:是啊,难怪表弟会跳着说:„„(齐读最后一节)

表弟回家后,他会对“奶奶”说些什么呢?(理解什么是月食现象及成因)6.扮演表弟,演说汇报

什么是月食?(是月亮转到了地球的背影里,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我们就看不到明亮的月亮,这种现象就叫月食。)

月食的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当月亮慢慢转到地球背着太阳的一面,进入地球的黑影时,太阳光照不到月亮上,就发生了月食。等到月亮渐渐转出地球的背影,它又会亮起来的。)7.总结

8.再看月食成因演示动画,以巩固所学。

四、布置作业(出示ppt)

五、拓展延伸,自主探究。(二选一)

民间还流传着很多缺少科学依据的说法,我们要收集有关资料,用科学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再交流交流。

推算月食从开始到结束的时间。从文中找答案。板书设计(开始)像小船

看月食

像镰刀像眉毛

像细钩

像一面锣

大玉盘(结束)

【《日食和月食》教案】推荐阅读: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06-02

日食四年级作文05-24

看日食作文600字07-08

观日食的优秀作文07-13

上一篇:老大娘的硬币散文下一篇:播音主持专业自我评语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