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2024-08-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气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精选8篇)

大气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篇1

一、我的定位

行业:地球科学研究 单位:国内一流大学 职位:教授

定位依据

依据我的职业价值观,我倾向于“独立性”、“变异性”、“智力刺激”和“美感”,面对不同的课题进行独立的科学研究,能使前三者价值观得到满足,同时在地球科学行业经常要到野外,能看到各种各样独特的风景,使“美感”这一价值观亦得到满足。 <2>依据我的职业兴趣,我是属于IRS型――探索、现实、常规型。 A.其中核心的“探索型”适合于独立进行科研工作;

B.同时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户外工作特点也能使“动手”这一兴趣得到满足;

C.在大学担任教学工作,与学生接触中能使我“社交”这一兴趣得到满足。 Ted Geballe先生曾指出:“在大学工作,的优点就是学生。他们生机勃勃,充满热情,思想自由,还没被生活的重压改变。虽然他们自己没有意识到,但是他们是这个社会中你能找到的受众。如果生命中曾经有过思想自由和充满创造力的时期,那么那个时期就是你在读大学。进校时,学生们对课本上的一字一句毫不怀疑,渐渐地,他们发现课本和教授并不是无所不知的,于是他们开始独立思考。从那时起,就是我开始向他们学习了。” <3>依据我的职业性格,NT偏爱的人有着天生的好奇心,喜欢梦想,有独创性、创造力、洞察力,有兴趣获得新知识,有极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是独立的、理性的、有能力的人。人们称NT是思想家、科学家的摇篮,大多数NT类型的人喜欢物理、研究、管理、电脑、法律、金融、工程等理论性和技术性强的工作。

二、职业生涯发展路线

合肥工业大学学士→大学博士→地球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大学教授

三、规划与实施

1.长期计划职业生涯规划――宏观阐述 年龄阶段 职业发展目标 发展阶段 阶段相关描述

19~22

大学本科毕业,申请修读博士学位 准备期

专业技能与社会交际二者同步发展,积累能力资本。

23~26 修读博士学位,申请研究所职位 探索期 初步了解行业,把握自身需求以及发展方向,开始相关研究能力的培养和职位经验累积。 27~30 成为助理研究员 建立期 开始职业探索,初步确立研究方向。 31~35 成为副研究员 发展期 开始参与科研项目。

36~40

成为研究员,申请大学教授职位主持或参与重大科研项目,专心于学术论文、专利和著作。

40~50

成为大学教授,在学术专业方向取得成果 巅峰期 创造出一批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专利、著作,同时兼顾教学研究工作。

51~60

保持专业研究能力水平,着手培养下一代科研人才

成熟期

时刻保持学习的心,在专业领域的研究不至于落后,同时将重心转移至指导研究生的工作。

60~65 实现研究所内部人员的良性交接

衰退期 完成在大学的使命,开始转向实现人生的其他梦想。

2.短期(大学本科阶段)规划目标――微观阐述

大一

试探期

专业技能 确保各科成绩在70分以上,假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开始准备大学英语四级、六级考试和计算机二级考试。

在为学校师生服务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参加学校一到两个团队比赛,培养自己的合作能力。

大二

定向期

专业技能 确保各科成绩在85分以上,假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大学英语四级考试550分,六级考试480分,开始准备

新托福考试;通过计算机二级考试。 社会交际 参加学校一到两个社团,在为学校师生服务的过程中培养自己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参加学校一到两个团队比赛,培养自己的合作能力。

大三

冲刺期

专业技能

确保各科成绩在90分以上,开始辅助老师做一些科研项目,假期参加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实践;新托福考试100分。

相近专业同学之间合作申请科研项目创新基金,合作进行科学研究。

大四 分化期

大气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篇2

大中专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 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确定不了职业目标

有些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 发现自己的兴趣和自己所学的专业不一致, 自己并不喜欢自己所学的专业, 所以不知道该按照自己的兴趣还是自己所学的专业来确定职业生涯目标。他们想成就一番事业, 但却找不到自己的方向。这主要在于很多学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没有考虑自己的兴趣, 而是听父母或是教师的意见, 选择的专业自己并不喜欢, 所以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目的究竟是什么, 对于所学专业也不感兴趣。

1.2 过于依赖职业测评

在做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 有很多学生根据职业测评的结果来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这种过于依赖职业测评的做法是不对的。无论什么测评都只是一种技术方法, 它是根据一定的行为投射反映内在的心理, 界定影响目标行为的关键因素并确定所占影响的权重, 再结合一定的真实样本, 通过测评个人对关键因素的关键事件的反应来做出一定的判断。这种用外在分析内在, 用假设判定现实的手段是不能完全相信的, 只可以作为一个参考。

1.3 对行业发展趋势关注的多, 对职位能力需要了解不够

很多学生对自己想要从事的相关行业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 比如国家对该行业的政策扶持, 该行业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潜力。但他们往往忽视了对职位所需能力的要求, 即职位需要具备什么能力。目标职业的工作内容、工作环境、任职条件 (包括所需的知识、能力、经验和证书等) 以及相适应的职业兴趣类型等方面都应该很清楚。

1.4 目标确立过于理想化

大中专学生虽然可以通过一些途径对行业、职位等信息进行了解, 但毕竟无法体验到真实的职业环境, 这就导致在制订职业目标的时候有些理想化。例如, 有些本科学生, 想毕业后参加考研, 然后读硕士、博士, 到大学教书, 一步步评上教授;有的专科生的职业目标是大企业的部门经理或考上公务员当机关领导。这种定位过于理想化, 机会成本过大。职业规划中有远大理想固然是好, 但也会导致眼高手低, 难以实现。最好是抱着积极务实的心态, 从低层做起又积累经验。

1.5 重理论轻实践

在求职过程中, 大中专学生都特别强调英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商务英语证书、计算机软件工程师证书等。但是许多学生很少提到与职业相关的社会实践。社会实践对学生求职非常重要, 通过寒暑假期参加社会实践才能知道自己所学是不是将来职业所需, 自己能不能胜任工作。如果不能就应尽快完善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

1.6 缺乏反馈, 制订的计划被“遗忘”

一部分学生把计划制订出来后就束之高阁, 对计划不进行反馈修正, 不经常评估自己的计划执行情况, 没有很好的毅力去坚持, 直至计划被遗忘。

2 职业生涯规划要从在校学习阶段做起

大中专学生的学生生活虽然只是人生中短短的几年, 但这一阶段却是人生成长的重要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正处在个体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 这一阶段对职业的认识、思考、理解、意向性的选择、社会实践等对大中专学生今后职业生涯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大中专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涯规划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低年级阶段。这个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 (1) 熟悉校园环境, 逐渐开始适应新的校园生活节奏; (2) 在学好专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 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3) 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职业发展情况, 洞悉外界职场变化; (4) 阅读和职业生涯规划有关的书籍, 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增强自己的职业规划意识; (5) 探索自我, 了解自己的爱好、兴趣、性格、能力, 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6) 了解社会职位需求和本专业发展情况, 结合自我评估的结果, 为自己初步确定职业生涯目标; (7) 学会与同学、陌生人交往, 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 建立自己的交际圈。

第二阶段:中间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对于自我的认知和社会的认识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职业发展目标逐步明确。学生的主要任务是: (1) 了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各种职业, 尤其是与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发展状况; (2) 继续探索自我, 利用各种方式和手段了解自己的兴趣、性格和特长, 从而根据自身的特点、外界的情况和自己所学的专业来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 (3) 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 制订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 (4) 围绕职业生涯规划, 制订今后在校期间的行动计划; (5) 积极参加各种校园和社会实践活动, 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拓展自己的交际圈; (6) 向师长和毕业的师哥师姐虚心请教, 请他们给自己提出宝贵的意见; (7) 多了解与自己职业发展方向相关的情况。同时, 选修相关课程, 提高知识积累。

第三阶段:高年级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由于各自的志向和发展方向的不同, 开始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一些准备考研的学生开始努力备战;想出国留学的学生则向不同的留学机构咨询有关留学信息, 积极参与留学系列活动;而那些想毕业后立即工作的学生则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或社团活动之中, 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一阶段学生的主要任务是: (1) 在加强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 考取与职业目标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2) 有机会可以到社会上做兼职或是实习, 积累对应聘有利的职业实践经验; (3) 扩大校内外交际圈, 加强与校友、职场人士的交往, 通过报纸、网络等了解自己所选职业的发展方向; (4) 掌握职业生涯的评估方法和修正方法, 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相应的调整, 使之更加切实可行; (5) 寻找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6) 参加相应的培训, 提升自己的能力; (7) 根据实际就业情况, 灵活调整自己的就业措施; (8) 多读一些有关求职方面的书, 学会制作简历、求职信, 了解面试求职技巧和职场礼仪; (9) 了解劳动和政策, 以便求职面谈时有所准备; (10) 保持良好心态, 坚信自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3 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3.1 认真进行自我定位

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是做好充分的自我分析、自我定位。自我分析和定位决定着个人职业生涯的方向, 也决定着职业生涯规划的成败, 因此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之前必须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自我分析和定位的内容包括要理清自己的兴趣、才能、学识且适合干什么, 能干什么, 干什么才能获得成功。通过分析找出自己的特点, 明确自己的优势, 评估自己的职业倾向、能力倾向和职业价值观, 正确设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这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

3.2 做好职业生涯准备

3.2.1 学会时间管理

要会科学合理地使用时间, 避免拖拉和等待。拖延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 就像是侵入木头里面的蛀虫, 如果任其发展, 就会毁掉自己的前程。要学会利用零散时间, 并提高效率。为自己每天的学习工作制订时间表, 定期检查, 对自己使用时间的方式作认真的反省, 做到珍惜时间、珍惜青春。

3.2.2 保持身心健康

身心健康是指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是指具有从事艰苦工作的耐力和对疾病的抵御能力, 这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心理健康是指自我意识健全, 有控制自己情绪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这是生活顺利、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3.2.3 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之一, 它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卡耐基在成功经验中总结到:一个人的成功15%靠专业知识, 85%靠人际交往。在一定程度上, 交往的成败决定着人生的成败。大中专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期, 但这个阶段的学生对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还很困惑, 有的学生在与自己的同学交往时会让他们深感头疼。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个性品质形成和发展极为重要的阶段, 如果学生与集体、同学、教师、朋友、家人能维持良好的人际交往, 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便会感到被人理解、被人接受, 感到安全、温暖、有价值, 从而心情会更加舒畅, 性格会更加开朗, 兴趣爱好会更加广泛, 思维会更加活跃。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不仅是学校生活的需要, 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 就像笼子里的小鸟, 永远也不可能飞向广阔的天空。

3.3 与时俱进, 不断修正规划

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 职业生涯规划也是一样。在我们的职业生涯进程中, 无论是社会、组织环境, 还是我们自己, 都会经常发生这样那样的变化, 其中很多变化是我们事先难以预测的。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可能会使实际结果偏离原来的规划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时时注意内外环境的变化, 不断地审视自我, 不断地调整自我, 不断地修正目标, 这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过程。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 大中专学生的就业观念必须要相应地改变, 打破传统的“一业定终身”的理念, 根据环境的变化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调整。环境的变化导致自我观念的变化, 反映到职业生涯规划, 就是不能一次性把终生的职业生涯的每一个细节都确定下来, 目标要有弹性。修正规划的内容包括职业的重新选择、职业生涯路线的选择、阶段目标的修正、实施措施与行动计划的变更等。

参考文献

[1]陆爱平.个人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4.

大气科学类专业求学地图 篇3

不过,各种天气、气候现象特别是一些灾害性天气和气候现象,例如高温、寒潮、暴雨、洪涝、干旱、大风等的形成机理和预测方法的研究只是大气科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此外,各种大气环境污染问题,例如酸雨、沙尘暴、光化学污染等也都是大气科学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专业概况

首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大气科学类专业的概况。大气科学即俗称的气象学,下设两个本科专业,即大气科学专业和应用气象学两个专业——

大气科学

每个电视台都有一档不可或缺的节目,那就是“天气预报”:背景是一副巨大的气象图,漂亮的女播报员一面手指气象图,一面微笑地向观众解释未来的天气走势,还会提醒天气变化要注意加减衣物。

仅仅几分钟的播报,倾注的却是无数气象工作人员的心血。他们应用大气探测学和天气学等专业知识,整理和分析卫星云图上云层、大气的走向,用极其通俗易懂的形式告诉人们明天是天晴还是下雨,节假日期间的天气是利于出远门旅游还是更适合在附近走走。

大气的各种现象及其变化过程,既有可能带来造福人类的风调雨顺,也可能制造酷暑严寒,甚至旱涝风雹等灾害。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安全。同时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也不断地影响着自然环境包括大气的循环。大气科学研究的就是以上内容,它是传统意义上的气象学,主干学科包括大气科学和环境科学。大气科学要学习大气科学概论(地球科学概论)、大气物理学、大气探测学、天气学、大气动力学基础、近代气候学基础等主要课程。

大气科学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包括天气学实习和大气探测实习等,该部分学习充满趣味性。试想一下,一整个班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操作各自的仪器,根据教授的要求,按照自己的实践方向,记录观测到的数据,再根据数据做出实践报告。似乎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实践就圆满结束,而同学们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却是在任何课堂教学中所难以学到的。

应用气象学

雪灾、地震、台风等一系列的自然灾害在这两年充斥着人们的生活。而正是因为有着气象部门的监测和预报,使得人们和财产在灾难来临前提早转移,大大减少了因灾难造成的损失。前年南方出现的大范围降雪是一种极端的异常自然现象,这样的雪无论落在地面还是落在树上、电线上乃至建筑物上都非常容易结冰。而这种电线、道路、建筑物结冰次生的影响,恰恰就是应用气象学要研究的问题。

应用气象学专业就是根据大气科学原理和大气探测结果,进行天气与气候预测、灾害预警,从而在生产、生活中,充分利用有利天气和气候资源,并减轻气候灾害和沙尘天气对农业及其他行业的影响。

应用气象学的主干学科包括大气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主要学习课程包括大气物理学、天气气候学、农业气象学、遥感原理及应用、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学、环境科学概论等。

应用气象学的专业实习是很有趣的学习内容,包括气象观测和天气预报实习、生物气象观测、GIS与遥感数据处理等。在实习过程中,自己动手操作仪器和分析图片、数据,不但可以学到课本上所没有的知识,还能亲自接触到课本中提到的各种有趣甚至奇异的天气现象,用专业的眼光去看待和分析这些现象,那种感觉绝对跟平时随便发表议论时不一样。

专业寻踪

下面,就让我们展开求学地图,一起去寻宝吧——

东北地区

沈阳农业大学

该校设置的应用气象学专业为我国东北地区惟一的气象类本科专业,该专业设置在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里,所以,沈阳农业大学的应用气象学专业带有明显的农学特色。沈阳农业大学的应用气象专业培养的是具有气象学、应用气象学以及农业生物科学的基础理论和技能。能从事农、林、牧和应用气象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应用、经营与管理的高级应用气象科学技术人才。

沈阳农业大学设有气象学硕士点,学校在作物气象、作物生长发育的模拟模型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在气象卫星遥感方面的研究已达到内领先水平,开没有生物气象学、应用气候学和气象卫星遥感等三个研究方向。

华北地区

北京大学

说到北京大学的大气科学专业,还和清华大学有关呢!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的前身是清华大学的气象系,1952年并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当时只是一个专业,称为气象专业,1958年分化为北大地球物理系的大气物理学和天气动力学2个专业,1998年又合并为大气科学专业,2001年5月正式组建成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下辖的大气科学系。

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实力相当之强,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气象学两个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拥有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气象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点:兼有暴雨监测与预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气科学研究所和大气科学博士后流动站。

此外,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还是我国目前大气科学领域惟一的大气科学国家基础人才培养基地,基地每年招收来自全国的优秀学生30名左右,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方针培养人才。北京大学特别注重学生数理基础、实验动手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

因为北京大学的大气科学系设在物理学院,所以大气科学系的学生还会受到一流的数学物理训练。从三年级开始,优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

该系近几年的毕业生中,约有75%的学生毕业后在国内或到国外继续深造,约25%的毕业生在气象,民航、环境等部门或其它公司就业。

中国农业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设有应用气象学专业,该专业于1956年成立,拥有气象学专业硕士授予权。

目前国内仅有三所高校设有与生物及农业方向相关的应用气象学专业,学生总量不大,具有较大就业和深造选择空间,而中国农业大学是开设该专业方向的历史最久的学校,在国内享有盛誉。中国农业大学应用气象学专业本科教育以面向大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为主,兼顾城市气象和其他应用气象领域。

中国农业大学应用气象学的学科优势在于强调扎实的科学理论素养和动手能力训练。中国农业大学应用气象学专业可推荐免试或报考大气科学、地理科学、农业资源利用等一级学科各专业及生态学专业硕士生,研究生考取率为40%~50%。而包括考取研究生在内,中国农大本专业的一次就业率90%以上,就业重点是气象、农业部门和大学的应用气象业务、科研或教学部门,其它就业部门还包括水利、商新技术企业、民航、军队、其他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主要从事气象业务、农业设施环境调控、环境保护、防汛抗旱与农业减灾、农业区划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建设、信息

技术应用、军事气象等工作。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的大气科学类专业隶属于海洋环境学院,下设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两个本科专业。

海洋环境学院是中国海洋大学最具海洋特色的学院,也是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把大气科学类专业设置在这个学院。可想而知,是因为该专业带有“海洋”的特色——中国海洋大学的大气科学类专业由海洋气象学发展而来,重点研究方向偏重海洋气象、海洋环境等方面。

中国海洋大学拥有大气科学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大气科学博士后流动站,拥有气象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博士、硕士点。中国海洋大学的大气科学是山东省重点学科。

就业去向:可以去气象局、环保局、民航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军队从事业务服务、科研、教学、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华东地区

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建立于1944年,是我国最早建立的气象学系。其中气象学学科从1988年就成为国家重点学科,在国家重点学科评选中排名国内同类学科第一。

南京大学拥有气象学、大气物理和大气环境学、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三个博士和硕士点,是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博士后流动站。

从1997年开始,南京大学每年从新生中选拔同学直接进入校基础学院中学习,在前两年按大理科的教学计划进行培养,实行两类人才(基础型和应用型人才)分流培养的模式分流。基础型人才侧重更坚实的数理、外语基础和应用微机的技能,对大气科学的前沿基础知识有广泛的了解,初步具有独立的科研能力。成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硕士生和博士生)的优秀生源。而应用型人才则具有坚实的数理、外语基础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能熟练应用微机技术分析和研究气象业务问题,掌握气象业务自动化技术,成为业务部门(如气象、环保和民航等系统)的合格人才。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类专业学生毕业后,除了深造之外,大多都进入气象、环保和民航等系统工作。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前身是具有“中国气象人才摇篮”美誉的南京气象学院,创建于1960年。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大气科学系(原气象学系)建于1960年,2006年升级为大气科学学院,现有大气科学、海洋科学、大气科学(气候资源方向)三个本科专业,其中大气科学专业为江苏省品牌专业、教育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设有气象学、气候系统与全球变化、地球流体力学三个博士学位授予点,气象学、气候系统与全球变化两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图书馆还是国内高校图书馆中收藏大气科学类文献最齐全的图书馆之一。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大气学科具备国内高校最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其学术水平、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都位居全国高校前列,并且在国际上具有较大影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作为中国第一所气象类本科院校,可以说学校是应气象事业的需求而诞生,伴随气象事业的前进而成长。学校培养的气象人才几乎占据了中国气象人员的半壁江山,为中国的气象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华中地区

中国科技大学

该校大气科学专业主要运用物理、数学、化学的理论和新的探测技术,研究大气运动及其变化的过程、机制与规律,探讨物质和能量在大气中迁移和转化的物理化学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影响。

中国科技大学大气科学专业毕业生不仅具备深厚的数学、物理、化学基础以及英语能力,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同时学校还注重训练学生具备坚实的实验技能和数据处理技术,以及较强的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和软件开发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生不仅能够在相关的科学研究领域从事研究工作,也能够在其它行业大展身手。

华南地区

中山大学

中山大学大气学科是在1961年创办气象学专业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是华南地区惟一的大气学科人才培养单位。中山大学的大气科学专业隶属于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而这一学院也是我国惟一由环境科学与工程、大气科学两个一级学科组成的学院。

中山大学的大气科学专业以热带气象学、大气环境学为主要科学研究和办学方向,具有鲜明的学科特色和较强的区域性特征。在大气热源、季风和热带大气环流与系统、数值模拟、大气环境和应用气象研究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在国内大气科学界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在国际上也有较大影响。

西南地区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大气科学学院是该校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始于1951年),也是学院教学科研水平较高的系之一,现有大气科学本科专业学位授予点和大气科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位授予点,气象学还是四川省重点建设学科,本科大气科学专业被批准为四川省高等本科院校首批品牌专业建设项目。

该院的大气科学学院是中国气象局局校合作气象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之一,解放军第二炮兵、成都军区大气科学专业“国防生”培养单位。

云南大学

大气科学专业前身为1971年设立的气象学专业,现设有大气科学本科专业,并有气象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和气象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2个硕士学位授予权,云南大学目前设有我国高校惟一的世界气象组织大气臭氧BREWER地面观测站,拥有供学生实验和实习使用的VSAT卫星地面接收站、MODIS卫星地面接收站、711-XDR数字天气雷达、气象观测实习台、曙光天潮高性能计算机集群等设备。

云南大学大气科学毕业生在校期间培养了较高的科学人文素养、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较好的专业知识技能,很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近三年来该专业许多应届毕业生考取国家知名研究院所,也有很多直接就业,就业率连续三年达到100%。

西北地区

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设有大气科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气象学专业、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专业和应用气象学专业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大气科学博士后流动站。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气象学专业是甘肃省高等学校省级重点学科,现设有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两个本科专业,

大气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篇4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一

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近二三十年来发展极为迅速,它几乎与自然、社会的一切学科有联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更加密不可分,故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相当广泛。我国目前处于经济政治改革的转型时期,社会生产方式需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其中涉及到节约能源、提高效益,就不得不与环境问题挂钩。当前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作为国家基本国策之一,也迫切要求环境科学的相应发展,故国家加强了这方面的扶持力度,理论方面的许多项目被列为重点研究项目。目前国家对本专业毕业生采取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原则,从当前现状来看,不论选择从事环境理论研究和在生产部门从业,都是很不错的,收入中等,并随工作单位的不同享有不同的其他待遇。本专业高层次人才会有相当丰厚的待遇,并且从整个环境事业来看,从业人员的收入正在日渐提高,所以现在有些人就得这个专业不是特别的热门,不过随着全球人民对环境的重视,环境保护必将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而我们的专业也将会变得不再是别人听了很虚的那种专业了,并且我们以后找工作也将会变得容易了。

通过我对现在社会的发展形势的观察以及对自己的优势和缺点的分析,四年后我会有三种去向:

是我从小的一直就怀揣的梦想:去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继续深造。首先我羡慕澳大利亚那一望无际的绿色,四面环海的地方,造型独特的歌剧院,以及他们还拥有有全球一流的先进的教学方式和全球知名的教授学者等等。正因为这些原因澳大利亚成为许多学生的留学地。而我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才把我梦想选在了澳大利亚,在那儿深造之后还会有机会留校和那些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一起搞研究发明等,来实现我的人生价值。

第二 就是像现在成批的大学生的一样,开始新一轮的”高考”,万人一起过独木桥-考研,向心目中的的名校而奋斗,接着继续三年的学习,然后继续考公务员将来从事环保事业的政府工作。

第三 就是努力学好本专业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个人综合素质包括与人的交际能力,说话的艺术能力,以及办事的能力,还有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这样能力为以后四年顺利的进入社会适应这个复杂而充满竞争的快节奏的环境作准备,不至于被社会淘汰出局。然后凭借着自己在大学中学习的”知识” 进入一家污水处理厂,或者去一家新创办的制造企业做一名技术员或者别的小的职位也行,毕竟也是刚刚毕业,只要有个工作就行,想得到更好的职位就必须在干几年,让自己的能力被别人知道和发现才会有机会向更高的职位奋斗。

这三个就是我的以后打算,和别的同学有可能一样,但是我有我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不同于别人。下面就将我的长处和缺点分析一下,以便我对我的三个方向有更清晰的认识和选择。

自己的swot分析:

一、优势:

首先我是一个性格内外兼有的人,所以性格就决定我的优势,善于交际、爱好广泛、并且特别能吃苦、具有一股不达目的不松手的钻劲,幽默善于开玩笑,事业心也很强,对自己的工作特别的认真是一个追求十全十美的人。

二、劣势:

还是由于性格决定了,性子很急躁,有些事事情太急于完成并且没有经过大脑的认真全面的思考就去做,结果可想而知。还有有时太粗心办事不够仔细认真,经常闹出笑话。

三、机会:

现在家里就我一个人在上学了,爸妈还有姐姐都有工作都赚钱了,这就为我出国留学提供机会和条件,去实现我的个梦想。去国外增长自己的见识和提高学问,并且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的文化等。

四、威胁:

由于如今社会对留学生不再是那么的稀奇和青睐了,如果去国外只是游玩欣赏美丽的景色,而没有真正的去学习知识,那么回了来以后还是很难找到工作。只能变“还带”并且如今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也包括留学生都很难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再加上如今毕业的大学生一年比一年多,更是很那找到工作。

用swot法对自己的分析,不管是性格、知识储备、个人能力、社会的需求以及发展的状况甚至就业的分析。我已经下决心出国留学继续深造,知识是无止境无国界的,趁年轻多向外面走走闯一闯,开阔视野和见识面确实很难的。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好多公司企业都已经倒闭,因此现在就业就更难了,但是如果出国在国外待一段时间,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会随着所处的环境而改变,认识事物更前卫更全面理智。所以我已经把出国上研作为我三年后的目标了--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

既然目标已经制定了,就要为之而奋斗,不要让目标永远留在纸上或者口头,要付出实际的行动和代价。

首先要想出国,头等大事就是英语必须要达到国外的要求,考托福、雅思、GRE等这些都是必须得。只有这些考试通过了才有机会也才有资格出去。因此从大一开始我就一直把英语作为重点,认真的学习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早晨早早起来读英语背英语那已经成为我的习惯了,强行逼迫自己记单词,扩大词汇量。然后每周周五晚上去人大英语角,和那些爱好英语的人们一起练习口语聊天,不光练习了口语有认识了一些外国的朋友,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通过他们了解更多的文化为以后出国坚定更牢固的基础。

接着不光要学好英语还要学好本专业的知识,甚至跨专业的知识。比如西经、法律、历史等增大自己的知识面,因为社会是多元化的,所以她需要一个多元化的人才,就像的女孩子总会选择既有长相又有智慧和事业的男孩一样。所以我们就必须用知识来武装自己达到社会这个女孩子的要求,让她接受我们。

这就是我的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半年的学习,我觉得从周老师这儿学到了很多知识也包括老师自己的心得,都很实用尤其是对大学生来说很值得去思考,所以上了周老师的课使我在大一就对我以后有了更明确的规划,觉得我的梦想从这开始了,在此我要向周老师郑重的说声谢谢!老师的培养和教育不会白费的,我会让梦想实现的,我会记住老师的教导为自己的梦想而不懈努力的。

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二

本专业培养具备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科研、教学、环境保护和环境管理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毕业后,除少数人进入研究生层次继续深造之外,大多数人进入各级环境理论研究机构和生产部门担当研究或咨询人员。在大气、海洋、交通、工业、农业、医学、军事等领域均有广泛分布,在对污染治理、环境规划、人口问题等重大课题上发挥骨干作用。其工作性质涉及学科体系的理论研究、生产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等方面。

在环境问题引起人们重视以后,环境规划、环境管理、土地利用、城市规划等方面需要综合性的环境科学的专业人员比较多,所以环境科学体系,亦以这方面的人才培养为重点。

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兴的科学,近二三十年来发展极为迅速,它几乎与自然、社会的一切学科有联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更加密不可分,故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领域相当广泛。我国目前处于经济政治改革的转型时期,社会生产方式需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其中涉及到节约能源、提高效益,就不得不与环境问题挂钩。当前可持续发展战略计划作为国家基本国策之一,也迫切要求环境科学的相应发展,故国家加强了这方面的扶持力度,理论方面的许多项目被列为重点研究项目。目前国家对本专业毕业生采取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原则,从当前现状来看,不论选择从事环境理论研究和在生产部门从业,都是很不错的,收入中等,并随工作单位的不同享有不同的其他待遇。本专业高层次人才会有相当丰厚的待遇,并且从整个环境事业来看,从业人员的收入正在日渐提高,所以现在有些人就得这个专业不是特别的热门,不过随着全球人民对环境的重视,环境保护必将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而我们的专业也将会变得不再是别人听了很虚的那种专业了,并且我们以后找工作也将会变得容易了。

通过我对现在社会的发展形势的观察以及对自己的优势和缺点的分析,四年后我会有三种去向:

是我从小的一直就怀揣的梦想:去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继续深造。首先我羡慕澳大利亚那一望无际的绿色,四面环海的地方,造型独特的歌剧院,以及他们还拥有有全球一流的先进的教学方式和全球知名的教授学者等等。正因为这些原因澳大利亚成为许多学生的留学地。而我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才把我梦想选在了澳大利亚,在那儿深造之后还会有机会留校和那些世界著名的科学家一起搞研究发明等,来实现我的人生价值。

第二 就是像现在成批的大学生的一样,开始新一轮的”高考”,万人一起过独木桥-考研,向心目中的的名校而奋斗,接着继续三年的学习,然后继续考公务员将来从事环保事业的政府工作。

第三 就是努力学好本专业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实验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个人综合素质包括与人的交际能力,说话的艺术能力,以及办事的能力,还有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这样能力为以后四年顺利的进入社会适应这个复杂而充满竞争的快节奏的环境作准备,不至于被社会淘汰出局。然后凭借着自己在大学中学习的”知识” 进入一家污水处理厂,或者去一家新创办的制造企业做一名技术员或者别的小的职位也行,毕竟也是刚刚毕业,只要有个工作就行,想得到更好的职位就必须在干几年,让自己的能力被别人知道和发现才会有机会向更高的职位奋斗。

这三个就是我的以后打算,和别的同学有可能一样,但是我有我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不同于别人。下面就将我的长处和缺点分析一下,以便我对我的三个方向有更清晰的认识和选择。

自己的swot分析:

一、优势:

首先我是一个性格内外兼有的人,所以性格就决定我的优势,善于交际、爱好广泛、并且特别能吃苦、具有一股不达目的不松手的钻劲,幽默善于开玩笑,事业心也很强,对自己的工作特别的认真是一个追求十全十美的人。

二、劣势:

还是由于性格决定了,性子很急躁,有些事事情太急于完成并且没有经过大脑的认真全面的思考就去做,结果可想而知。还有有时太粗心办事不够仔细认真,经常闹出笑话。

三、机会:

现在家里就我一个人在上学了,爸妈还有姐姐都有工作都赚钱了,这就为我出国留学提供机会和条件,去实现我的个梦想。去国外增长自己的见识和提高学问,并且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的文化等。

四、威胁:

由于如今社会对留学生不再是那么的稀奇和青睐了,如果去国外只是游玩欣赏美丽的景色,而没有真正的去学习知识,那么回了来以后还是很难找到工作。只能变“还带”并且如今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也包括留学生都很难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再加上如今毕业的大学生一年比一年多,更是很那找到工作。

用swot法对自己的分析,不管是性格、知识储备、个人能力、社会的需求以及发展的状况甚至就业的分析。我已经下决心出国留学继续深造,知识是无止境无国界的,趁年轻多向外面走走闯一闯,开阔视野和见识面确实很难的。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好多公司企业都已经倒闭,因此现在就业就更难了,但是如果出国在国外待一段时间,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也会随着所处的环境而改变,认识事物更前卫更全面理智。所以我已经把出国上研作为我三年后的目标了--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

既然目标已经制定了,就要为之而奋斗,不要让目标永远留在纸上或者口头,要付出实际的行动和代价。

首先要想出国,头等大事就是英语必须要达到国外的要求,考托福、雅思、GRE等这些都是必须得。只有这些考试通过了才有机会也才有资格出去。因此从大一开始我就一直把英语作为重点,认真的学习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早晨早早起来读英语背英语那已经成为我的习惯了,强行逼迫自己记单词,扩大词汇量。然后每周周五晚上去人大英语角,和那些爱好英语的人们一起练习口语聊天,不光练习了口语有认识了一些外国的朋友,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机会,通过他们了解更多的文化为以后出国坚定更牢固的基础。

接着不光要学好英语还要学好本专业的知识,甚至跨专业的知识。比如西经、法律、历史等增大自己的知识面,因为社会是多元化的,所以她需要一个多元化的人才,就像的女孩子总会选择既有长相又有智慧和事业的男孩一样。所以我们就必须用知识来武装自己达到社会这个女孩子的要求,让她接受我们。

大气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篇5

F1

以生物、农业为课题的学习

生物科学

所需知识的比例

文 科      ★ 理 科

什么样的一门学科 研究一切是活的生物或曾经是活的生物

生物科学的研究来源于人类对自身存在所进行的科学探索:生命的本质是什么?生命的发生、发展、演化、衰亡的规律是什么样的?这些都是要探求的问题。飞禽走兽,蠢动生灵,从生物体的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生物体、种群到生态系统,都是生物科学的研究对象。这里所说的生物科学是多门生物学科的总称,包罗万象,与人的关系极为密切,比如基因改良过的品种,是解决粮食匮乏的良方;生物制药和组织工程技术,是健康的保障;国家生态环境的改善,要求教于生态学家。生物科学偏重于理科,要求学习者对它有很强的兴趣和动手能力。

授课的内容 课程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实验也非常多

生物科学一般包括生物化学、生物物理、植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态学、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等多种专业。很大一部分课程是各专业都有的,如无机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以及相应的实验课程,不同专业有自己的专业课程。最后一年一般用来做毕业论文,选择不同的课题,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研究能力。

毕业后干什么 多半从事受人尊敬的科研教育方面的职业

学生物科学的学生出国深造的机会很大,职业随个人兴趣有很大选择余地。如:

◆ 教师——一般在高等院校工作,待遇福利社会地位都很好。起薪1000~3000元/月。

◆ 科研人员——在高等院校、国家或大公司科研机构工作。起薪1000~5000元/月。

◆ 企业技术人员——在生物制品公司、企业、医药单位工作。起薪2000~3000元/月。

◆ 知本家——以技术入股组建自己的公司企业。起薪不详。

报考什么样的学校 各校侧重不同,选择时要注意

现在已有140多所高校开设了生物科学专业,其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武汉大学的生物科学在全国居领先地位。不同学校的生物科学或称生物系,或为生命科学学院,其中所设专业很不一样。不同专业兴趣相差很大,将来的职业前景也不一样,要慎重选择。

相关专业找一找

◆ 有关联的其他专业:生物医学工程、医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

◆ 名称不同但实质相同的专业:生物学、生命科学。

专家提醒

◆ 生物科学课程繁重,所以要求对它有较强烈的兴趣,同时要求学习者是勤奋、思维活跃的,对他们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要求也会很高。但个人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F2

以生物、农业为课题的学习

生物工程

所需知识的比例

文 科      ★ 理 科

什么样的一门学科 展现生物技术的巨大威力

生物工程主要研究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蛋白质工程、酶工程、细胞工程和发酵工程的理论及其在工、医、农、环境保护等部门中的开发和应用,如研究改变遗传因子组合,生产出有强抗病性的小麦;利用微生物的作用发酵香蕉,制作甜酒;还有大家熟知的克隆羊多利,就是由生物工程技术创造的;根据国际植物基因工程发展的新趋势,还可以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各种蛋白类药物,吃了这类含药物基因的食物,就可以起到治病防病的作用,等等。要求学习者有一定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基础。

授课的内容 基础与应用并重,实验课很多

生物工程专业主要进行基因工程、遗传工程、微生物技术以及现代生物化学分析分离技术为主的教学。除了一般生物学课程外,主要专业课有: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原理、遗传工程学、酶工程、发酵工程、现代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现代微生物实验技术、计算机应用、现代生化分析仪器使用及维修。学习中,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如遗传因子操作的基础实验,就是使用特殊酶,改变生物体的DNA排列,然后植入细胞中改变微生物的遗传因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生物体的性质。

毕业后干什么 就业前景相当不错

由于生物工程与实际联系紧密,学的内容广泛,前景极为光明。学生毕业后多半到海外深造,此外,还可以成为:

◆ 教师——到高等学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起薪1000~1500元/月。

◆ 研究人员——到生物学、农业、医药、食品发酵等机构,从事科研工作,起薪1500~2000元/月。

◆ 研发人员——到各类生物技术公司或有关企业单位从事生物新产品开发。由于生物技术产业的蓬勃发展,这方面人才都有非常好的经济状况。起薪一般为2000~3000元/月。

报考什么样的学校 专业名称与侧重随各校的研究方向的差异各不同

生物工程方面的专业在一些学校也称为生物技术学系,国内设有这个专业的院校有120多所,不同的学校其水平和侧重点相差比较大。如果偏重基础,可能为分子生物学专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生物技术系师资和设备都是国内第一流的。

相关专业找一找

◆ 有关联的其他专业:生物科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

◆ 名称不同但实质相同的专业:生物技术。

专家提醒

◆ 生物工程重视应用,学习中会常年在实验室做实验,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强。

大气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篇6

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生命没有过渡!就像小沈阳说的那样在眼睛的一睁一闭中度过了,刚开始来到学校带着复杂的心情来到大学,些许失落、些许期待、些许迷茫,为高考而失落、为全新的大学生活而期待、为自己的未来而迷茫。在大学的开始没有目标,对什么都不了解,有时候为了自己在高中自己对自己的承诺-大学好好玩而放纵自己一下,有时候考虑到自己的未来而拼命学习一下。总之,杂乱无章或许最好的概括了我的大一上学期,心情总是飘忽不定中,时而积极奋发,时而踟蹰不前,所以当下学期可以选课的时候我毫不犹豫的选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门课,虽然上课不多,但是我还是学到了许多东西,老师说过我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这们课给予大家的就是刺激,有分量的刺激、持续不断的刺激。现在坐在电脑前时才猛然觉得刺激真的来了,因为时间过的飞快,更因为目睹了师哥师姐们就业考研的压力之大。

二、自我分析

自己是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中长大的,爷爷是一个旧时代的教师,但是由于自身的原因沦落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同时也让爸爸过早的辍学在家,但是爸爸是一个不屈服于命运的人,他先是在中小学当了几年教师,但是中间从来没有间断过对英语的学习,十几年如一日,终于在我初中的时候他考上了研究生,有很多人笑话他,都四十岁的人了还和儿子一起读书。但是他没有放弃,在我高中的时候他终于圆了自己的梦想,考上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博士。因为我读书和父亲教学的地方不是一个地方,所以父亲跟我的接触很有限,但是在这有限的接触时间中他总是不断的教诲我,相对于言语方面的教育,我感觉最深的就是他的身教,没有过多的言语,父亲用他不怎么顺利的求学路给我上了人生的一大课: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但是就自己的性格来说我并不是单纯的外向或者单纯的内向,有时候我喜欢一个人安静的思考看书,有时候我又倾向于在大家面前表现自我,和大家一起分享快乐,所以我感觉自己是“内外兼修”吧!(曾经做过一个严格的性格测试,自己的指数是0.566,0.5为内外向分界线,所以自己是中等偏外向性格)。

平时我喜欢打篮球,在和大家打成一片的时候我享受着集体的快乐。个人的体育也有一定的特长,曾经获得院级、校级运动会的很多奖项,我感觉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大一或许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至少我现在拥有了本钱,这也算是一个收获吧!

但是一个人的时候我又喜欢听着忧伤的歌,想着刻骨铭心的记忆,沉醉于混合着淡淡心痛却又难以忘怀的往事中,不知是不是一个不好的习惯,但是就我自己的体会来说,这个习惯或许不是很好,所以我在试着不听那些流行歌曲,听些励志类的。

我没有参加学生会的活动也没有在前几天召开的选举大会上去争取什么机会,因为我感觉在学生会锻炼的能力有限,

而且与现实有很大差距,况且我们专业课程很多,时间又那么快,我想遵从父亲也是我自己的意愿,先考上一个很好的研究生,或者到国外去深造,然后再追随自己的梦想,因为现在的我和我的家庭都在向着一句话迈进“知识改变命运”,能力的锻炼可以在研究生阶段锻炼也不迟吧!

没有参加学生会这个大家都说很锻炼人的地方的另一个原因就是我感觉那些能力自己并不是很缺乏:交际能力,我天生的爱和人交往,能很快的和陌生人熟悉;演讲水平,妈妈的演讲水平很高,我总是请教她,正在学习中;做事的能力,自己是一个非常认真的人,有点完美主义吧,但是给我的任务,即使不能保证完全符合标准也绝对是我认认真真的完成的;应变能力,由于父亲现在也在北京,每次他的应酬都会带着我去,在和各种各样的人在餐桌上吃饭的时候,我学到的不仅是说话的方法,更主要的是我凭着自己天生的敏感和观察力,学会了看待一个人。

三、职业生涯条件分析

1.专业前景

本专业是我国第一个设置的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为种子产业培养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专门人才。种子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种子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化使得本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具有很好的前景。

2.学科实力

本专业依托作物学一级学科,师资力量雄厚。主编了本专业3门主干课程的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在河北、甘肃和北京等地的多家种子公司和种子加工厂建有学生教学实习基地。与美国、巴西、法国、波兰等国家建立了国际交流与合作关系。综合实力处于全国同类专业的前列。

3.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种子科学与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能在种子产业的各级部门或单位从事教学与科研、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宽口径通用技术人才。

4.专业特色

本专业以植物遗传育种为基础,研究各类作物种子生产、种子质量控制及提高种子商品性的种子加工包装贮藏等理论与技术。学生在掌握生物科学及植物遗传育种、耕作栽培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基础上,接受种子生产、贮藏加工、种子检验、经营管理、成本会计、国际商法等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训练。近3年有代表性的就业单位有:中化集团中国种子集团公司、隆平高科种业有限公司、中粮粮油有限公司等。

四、职业目标定位及其分解组合

在职业生涯方面,我的规划如下:

1.短期目标:(-入一家私企,当个种子营销员,俗话说:一切从小事做起。在此期间,不断从中学习营销经验,培养分析市场形势的能力,在公司内要能够自我提高来不断丰富自我,去适应时代的潮流。

2.中期目标(2017-2022销员到营销部部长。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商场上,要想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真不好整呀!因此,在此期间,我要不断地通过各种渠道来获取营销方面、市场方面等各种信息,尽力得到第一手资料的来源。同时,在领导、上司面前要热擅于发挥自己的优势,以得到伯乐的赏识。而且,在为人处事方面也要借鉴经验,和同事搞好关系,以便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拥护。除了要引起上司的注意外,还要加强自我修养、学习,

在语言上尽可能多学几种,便于以后生意场上的沟通。

3.长期目标(2022-2028)部经理,且要拥有自己的笔记本电脑、车、房,同时还要在公司里占有一席之地。这个目标的实现可不那么简单了!第一,我要有令人赞叹不已的口才和领导才能,这就得需要我在语言方面、辩论方面下苦功,就要多多去接触那些具一定影响力的自己的敌手,擅于找出其优势,以破之。第二,要有渊博的知识。现代化的社会,要经常在网上了解有关市场营销的资讯及其它热点问题,最好成为“事事通”。

五、评估调整

我的成功标准是个人事务、职业生涯、家庭生活的协调发展。只要自己尽心尽力,能力也得到了发挥,每个阶段都有了切实的自我提高,即使目标没有实现(特别是收入目标)我也不会觉得失败,给自己太多的压力本身就是一件失败的事情。为了家庭牺牲职业目标的实现,我认为是可以理解的。在28岁之前一定要有自己的家庭。缩小差距的方法:

1.充分利用硕士研究生毕业前在校学习的时间,为自己补充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包括参与社会团体活动、广泛阅读相关书籍、选修、旁听相关课程、报考技能资格证书等。

2.充分利用公司给员工提供的培训机会,争取更多的培训机会。时间:长期

3.攻读管理学博士学位。时间:五年以内

4.在校期间多和老师、同学讨论交流,毕业后选择和其中某些人经常进行交流。

5.在工作中积极与直接上司沟通、加深了解;利用校友众多的优势,参加校友联谊活动,经常和他们接触、交流。

6.锻炼自己的注意力,在嘈杂的环境里也能思考问题,正常工作。在大而嘈杂的办公室里有意识地进行自我训练。

7.养成良好的锻炼、饮食、生活习惯。每天保证睡眠6-8小时,每周锻炼三次以上。

8.用自身的工作条件扩大社交圈、重视同学交际圈、重视和每个人的交往,不论身份贵贱和亲疏程度。

六、结束语

计划定好固然好,但更重要的,在于其具体实施并取得成效。这一点时刻都不能被忘记。任何目标,只说不做到头来都只会是一场空。然而,现实是未知多变的。定出的目标计划随时都可能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一点,每个人都应该有充分心理准备。当然,包括我自己。因此,在遇到突发因素、不良影响时,要注意 计划定好固然好,但更重要的,在于其具体实施并取得成效。这一点时刻都不能被忘记。任何目标,只说不做到头来都只会是一场空。然而,现实是未知多变的。定出的目标计划随时都可能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一点,每个人都应该有充分心理准备。当然,包括我自己。因此,在遇到突发因素、不良影响时,要注意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不仅要及时面对、分析所遇问题,更应快速果断的拿出应对方案,对所发生的事情,能挽救的尽量挽救,不能挽救的要积极采取措施,争取做出最好矫正。

相信如此以来,即使将来的作为和目标相比有所偏差,也不至于相距太远。

其实,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山峰,雕刻着理想、信念、追求、抱负。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森林,承载着收获、芬芳、失意、磨砺。

但是,

无论眼底闪过多少刀光剑影,只要没有付诸行动,那么,一切都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

一个人,若要获得成功,必须得拿出勇气,付出努力、拼博、奋斗。

成功,不相信眼泪;

成功,不相信颓废;

成功,不相信幻影。

成功,只垂青有充分磨砺充分付出的人。

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

未来,只能掌握在自己手中。

人生好比是海上的波浪,有时起,有时落,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

大气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篇7

1 航海类专业大学生专业发展趋势

1.1 航海类大学生的专业背景

随着全球贸易和航运业的发展, 航运市场对高素质船员的需求急剧增加。目前, 全球高素质船员的缺口较大。据权威机构的统计预测, 在2010年至2020年的十年间, 高级船员的需求缺口达到3.2万人, 普通船员的需求缺口达到4.7万人, 要能够确保满足这些人才的需求, 就需要在2010年的基础上, 全国每年航海类人才供应达到7.2%的增幅。

船员在远离大陆的远洋船舶上工作, 具有艰苦性、国际性、流动性、危险性等鲜明的航海职业特点, 这就决定了高等航海教育航海类人才的培养必须满足国际性、国防性、公约规范性等要求, 同时也要求他们具有诚实严谨的工作作风及相应的适任能力。航海类专业是实践技能要求较高的专业, 航海类教育具有明显的职业教育成分。 (1)

航海类专业主要以培养远洋船员为目标, 能在海洋运输各企事业单位从事海洋船舶驾驶和营运管理工作或者轮机操纵、维修和船舶监造工作, 是符合国际和国家海船船员适任标准要求的高级航海技术人才。

1.2 航海类专业简介

目前在我国各航海类院校中, 航海类专业一般都分为两个方向的专业, 一个是航海技术专业, 一个是轮机工程专业。随着航运业的发展, 目前远洋船舶的自动化程度和数字化程度已较上世纪的远洋船舶有大幅度的提高, 因此各航海类院校近年来又增设了船舶电子电气技术专业, 以适应航运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航海类专业培养的是适应海上一线服务需要的高级航海技术人才。与其他专业相比具有特殊性。一般我国各航海类院校普遍采取半军事化管理的管理方式。即:“非军事单位参照军事管理的方式和原则实施的内部管理。”由于远洋船员的工作特点的特殊性, 决定了航海类院校普遍实行半军事化管理, 它以“一日生活制度”为管理核心, 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在组织纪律性、服从意识、敬业精神等方面的品质。

1.3 航海类专业的一般要求

航海类专业大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主要是面向航运第一线, 需要上船工作, 因此具有国际性和艰苦性的工作特点。因此对从事航海类专业的人才有一定的身体要求。一般来说, 航海类院校在招生时对航海类专业考生的性别、身体都有明确规定, 如只招收理科男生, 身体标准须符合教育部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的相关规定等。

2 航海类专业大学生职业发展路线

2.1 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典型职业发展路线

如果从自身的角度来看, 自己适合朝预定的职业目标发展, 职业环境分析的结果也表明职业环境也支持自己朝预定的职业目标发展, 个人现在所处的位置与总的职业目标总会是有差距的, 个人不可能一步就能达到最终的目标。这就需要对预定的职业目标进行分解, 制定相应的职业发展路线和职业发展策略。

对于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航海类专业的航海技术专业大学生来说最常见, 最容易实现的职业生涯模式。一般来说, 航海类专业大学生的晋升为见习驾驶员—三副—二副—大副。

在这条晋升的职业发展路线中, 刚毕业的航海类专业大学生需要上船实习12个月, 才能有资格到海事局换为新证三副, 在取得三副任职资格证书后一般要求18个月三副海龄才有资格晋升到二副, 在海事局取得二副任职资格证书后, 一般要求有12个月的二副海龄才允许考大副。一般来说, 绝大部分的航海类专业大学生沿着这条职业发展路线都能达到自己的职业目标, 这也就是航海类专业大学生的典型性职业发展路线。

2.2 航海类专业大学生非典型职业发展路线

除了大部分人按照这种典型性的职业发展路线来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 还有非典型性职业发展路线 (如图1) , 他们中间的佼佼者, 也有可能成为船长。具体情况要看个人的职业定位。如果希望在远洋船舶上继续发展自己的事业, 可以晋升到高级船长, 这就达到了职业生涯发展的顶峰。如果希望在陆地上工作, 可从事陆地上与航运业有关的工作。一般分为五个类型。一是在航运公司发展, 成为公司部门主管, 发展好的话可以成为公司的高层管理者, 如总船长、人力资源部总经理 (副总) 、公司总经理 (副总经理) , 但这是需要努力拼搏才能实现的目标。二是考取海事局公务员, 担任海事管理的相关职务。三是进入引航站工作, 担任引航员的职务。四是进入航海院校, 担任航海类专业的教师, 培训航海类专业人才。五是向其他的方向发展, 如自主创业, 自己运营跟航运业相关的公司或产业。

3 航海类专业大学生职业发展趋势

3.1 国际化发展

未来中国航海类专业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呈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他们不仅在中国远洋船舶上工作, 也将在外国, 尤其是发达国家的远洋船舶上工作。随着国际船员劳务市场的东移, 发达国家在远洋船舶上工作的船员数量会大幅下降, 因此他们需要聘用大量的外国船员从事此项工作。只要中国的航海类专业大学生的质量不断提高, 将会有更多的中国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到外国远洋船舶上工作, 职业国际化的趋势将不可避免。

3.2 知识密集型方向发展

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航海面貌, 也改变了航海人员的职能和标准。船员的工作内容由传统的维修、保养和操作转向未来的监督、控制和管理。未来航海人员的知识结构也变得更加广博, 未来的航海类专业大学生将成为既懂得航海业务, 又精通信息技术和航运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除了具有驾驶船舶和管理船舶的能力外, 还具有善于处理抽象信息模型的熟练技巧和较强应变决策能力。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 技术变革日新月异, 很多新知识是在人们离开学校以后才出现的, 这对新世纪的高素质船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迫切要求其具有快速获取并掌握新信息和新知识的能力, 能够灵活运用新设备和新技术。

参考文献

大气科学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篇8

摘要:为适应我国气象现代化发展对跨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需求,在“开放发展、联合发展”的办学方针指导下,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确立“贴近行业、学科引领、拓展内涵、追求一流”的人才培养理念,集成一流资源构建一流课程体系,构建了“分类模块、对接业务、特色拓展、研教结合”的大气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取得明显的改革成效。

关键词:大气科学;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现代气象行业是科技型、公益性、跨国界、多学科交叉的系统领域,关系到国计民生。随着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和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气象工作的作用更加突出。目前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时期,经济社会运行和发展中面临的天气气候因素越来越多,全社会对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中国的气象现代化建设面临新的巨大挑战。为适应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气象服务的迫切需求,需要切实转变气象事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气象业务,努力拓展气象服务的深度和广度。要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要求我们加快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步伐,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需要达到“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战略目标,不断提高“气象预测预报、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开发利用气候资源”四个能力。气象学科发展的公共服务性更加突出、综合性更趋明顯、国际化更加迫切,需要气象、环境、信息和管理等学科高度融合,要求培养具有跨学科、国际化、创新能力强的气象创新人才。现代气象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课程体系改革,因此,针对现代气象业务发展需要,大气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气科学类专业发展变化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加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观测和影响评估,提升极端气候事件监测预警能力,提高适应气候变化科技水平,不仅是现代气象事业发展所肩负的新任务,而且也是气象领域世界科技竞争带来的新挑战。人才是我国气象事业应对挑战、取得长足发展的关键,必须坚持科技兴气象和人才强气象的发展战略,始终把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作为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重要保障。随着雷达、卫星等新的探测手段技术的运用,大气科学的专业不断分化,同时与其他学科也日益交叉,这就需要教育理念的调整,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1.大气科学类专业设置的调整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创建于1960年,是江苏省、教育部、中国气象局“三方共建”高校。学校奉行“面向中国气象事业发展,面向江苏地方经济发展”的办学思路,依托排名全国第一的大气科学特色优势及“大气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传感网与现代气象装备”三个省级优势学科平台,形成了大气科学核心引领,环境、信息、管理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协调发展的“大气象”学科生态体系,是国内规模最大最全、水平领先的气象学科群,全国50%以上的气象人才毕业于我校,校友中涌现出两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美国气象学会会士、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副秘书长等一大批优秀气象人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建校的50多年中,紧贴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办学,根据现代气象业务发展及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学校大气类专业调整可以细化为四个阶段:(1)20世纪六七十年代,设置的专业有天气动力学、大气物理学、农业气象学、气候学、人工影响天气。(2)根据第一次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1987年)调整,设置的专业有天气动力学、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农业气象学、气候学、大气探测学。(3)根据第二次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1993年)调整,设置的专业有气象学、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农业气象学、气候学。(4)根据第三和第四次高等教育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2012年)调整,大气科学专业设置从细化走向综合,将原先细化的专业合并为大气科学、应用气象学。学校依据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按大类招生,对接现代气象业务链,自主设置气候学、大气物理、大气探测、大气环境、水文气象、海洋气象、公共气象服务等专业方向,使人才培养更加满足现代气象事业对多学科、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要。

2.大气科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作为“现代气象人才培养的摇篮”,人才培养目标密切联系我国气象事业发展的需要,根据我国气象事业发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人才需求不同而不断调整。总体上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厚基础,强实践”的人才培养目标。从建校之初到20世纪90年代为人才培养目标的第一阶段,由于我国气象事业还不发达,气象观测设备落后,技术单一,以天气预报为主,基于这样的人才需求,学校确立了“厚基础,强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学内容来实现这一目标的。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学校的大气科学类人才培养中突出数理基础的中心地位,加强数学和物理课程的教学学时,同时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生的实际预报能力。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天气预报模式的发展,注重学生数值模式应用能力的培养。20世纪90年代,随着卫星、雷达等现代气象探测设备的运用,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实施和增强对学生关于新资料应用能力(卫星、雷达探测资料的分析处理)的培养。总之,在这一阶段,学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定位,围绕气象业务需求,培养业务精良、具有较强理论基础和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

(2)“厚基础,强实践,重创新,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从2006年开始,围绕行业新需求,实行分类分层培养,设立一流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传承学校“厚基础、强实践”的人才培养传统,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厚基础——数学、英语、专业基础课学时普遍增加近30%,增加难度广度;强实践——引进现代气象业务预报工具和系统,增加现代业务课程,实践学时增加近50%;重创新——取消学年论文,增加创新实践,将本科毕业论文扩展到3个学期;高素质——增加人文素质和气象文化课程。强化了人才各种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培养出的一流创新人才和业务骨干支撑了气象事业发展。endprint

(3)“三能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划转地方办学定位与行业脱离的实际情况以及在局校共建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2006年,学校提出“主动融入、主动接轨、主动服务,全面服务中国气象事业”的“三个主动”战略。在此基础上,2012年与教育部签署共建协议,成为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气象局和教育部三方共建高校;同年,学校大气科学在教育部学科排名中名列全国第一。在这一阶段,学校依据现代气象业务发展需要和国际一流气象科研发展要求,依托“大气学科”和江苏省“环境科学”优势学科及相关气象应用领域的特色学科,利用江苏省政府、教育部和中国气象局三方共建的体制优势,以大气科学为核心带动相关学科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学校的发展水平,加强行业联系,全面融入中国气象事业现代化进程。围绕我国现代气象业务发展需求,确立了“业务技能、学术潜力和国际交流”三种能力融合的“三能融合”人才培养目标,以本科生技能与创新能力培养为着力点,培养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大气学科人才,服务中国气象事业,同时为全球提供优秀的气象本科人才,为全球提供气象与环境高级人才培训,服务世界气象事业发展。

二、大气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内涵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一方面通过调整人才培养目标来适应我国气象事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另一方面通过课程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和引领我国气象事业的新发展。

1.大气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依据学校制订的“开放发展、联合发展”的办学理念,传承“重基础、强实践”的大气学科教学传统,本着一流学科建设引领一流人才培养,一流人才培养又支撑一流学科建设的宗旨,遵循“科研与教学双螺旋互动”的原则,坚持以生为本,确立“行业互动、学科引领、内涵拓展、追求一流”的人才培养理念,围绕“三能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集成一流资源构建一流课程体系,形成“分类模块、对接业务、特色拓展、研教结合”的大气科学类课程体系,通过融合创新,不断拓展内涵,培养“三能融合”的现代气象创新人才。加强与业务对接,与中国气象局联合组建“大气科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不定期召开气象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根据中国气象业务发展需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结构。同时,充分利用学校的国际化优势,与雷丁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研讨人才联合培养,参照海外知名高校,制订大气科学类专业课程教学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2.大气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容框架

依据现代气象业务发展需要,通过内涵拓展,学科交叉的方式,形成了独具特色“平台+模块+特色拓展”的大气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见图1)。

(1)夯实课程平台,强化基础知识。课程平台建设是大气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依据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优化组合,组建了通识教育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三类课程平台,为了使人才培养更好地满足现代气象业务需要,在每类课程平台中都增设具有与气象相关的特色拓展课程。

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为学生发展奠定宽广的基础,通过优化整合,合并知识内容相近的课程,将空余的学时用来增设具有气象特色的课程,遵循“科学与人文、科学与生活”两个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增设“气象与生活、大气污染——人类面临的挑战、气象科技史与人类文明”等特色课程,其中,“气象与生活、大气污染——人类面临的挑战”被选为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通过特色通识课程的设置,使学生理解科学与社会、与生活的关系,更加明确学习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

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基于大气学科人才培养目标,重点突出学生的数理基础、外语能力和程序设计三个方面的知识教学,以教材建设为抓手,通过建设精品教材,深化教学内容。近年来,以大气科学学院为主,整合相关学科教学专家,编写了《数值分析与计算方法》《气象科技英语教程》《GRADS软件基础教程》等一批國家精品教材,增设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Matlab及气象应用等特色课程,以适应现代气象业务对现代信息技术的需要。

学科基础课程模块是奠定大气科学类学生专业基础的基石,既具有基础性,又要能够与时俱进,服务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在课程设计时强调“学科交叉、激发创新和面向前沿”三个基本原则,编写了《气象统计预报》《大气探测学》《中尺度气象学》《大气环境监测》《物联网导论》等一批国家规划教材与精品教材,丰富了教学内容,便于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其中增设的气象物联网、大气环境化学等特色拓展课程,充分体现了学科交叉融合的思想,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也便于学生实现跨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2)开发方向模块,对接业务需求。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的设置是为了适应大气学科专业分化与融合两大不同趋势共存的需要。在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大气科学类专业只有大气科学与应用气象学两个专业,但是,现代气象业务对人才需求的分工越来越细化,因此,在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中,既体现出大气科学整合的需要,又突出业务发展对人才的专门化需要,以“综合观测一信息处理一预报预测一公共服务”的现代气象业务链为主线,设置四大课程模块,分别对应现代业务需要,形成了课程链对接业务链的专业方向课程结构(如图2所示)。为了进一步满足现代气象业务对多学科、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专业方向模块中增设了卫星遥感、气象云计算、短时临近预报和公共气象业务等特色拓展课程,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综合素质。

(3)注重实践课程,提升实践技能。面对气象业务日益增长对多领域、多层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为适应国家需求,大气科学类专业人才凸显与行业和地方的联系,提出了分类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围绕以应用型、拔尖型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改革,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以提升实践能力为核心,构建“四层次、四模块、双螺旋”实践教学体系。其中“四层次”是指实验教学内容的“认知、求证、应用和探究”四个层次,主要目的是“加强基础、强化理解、锻炼技能、拓展能力”。“四模块”是指实验教学课程的“基础、专业、业务和创新”模块,主要目的是“基础训练、专业综合、业务应用、创新探究”。“双螺旋”发展模式是指围绕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所构建的实验教学与科学研究互助提升的体系。通过不断优化和完善的科教融合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教学对科研的需求牵引、科学问题凝练以及科研对实验教学的反哺与支撑作用,最终实现科研与实验教学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实现拔尖型与应用型人才交汇分流。endprint

三、大气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举措

课程体系建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环节。尽管课程体系自身建设是关键,但是与教学其他环节的紧密配合,才能使课程体系在人才培养中发挥最大的作用。大气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适应现代气象对人才的需要。以一流的教学平台为依托,以一流的教师队伍为支撑,构建“闭环、全过程”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使课程建设服务于人才培养。

1.打造一流教学平台

大气科学类课程体系秉持“一流教学平台支持一流的课程体系”的建设理念,着力运行三类教学平台(见图3),将课程体系建设落在实处。在学校“开放发展、联合发展”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充分发挥与江苏省人民政府、中国气象局三方共建的体制优势,利用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亚洲培训中心(南京)的国际化平台,深度与中国气象事业融合,加强国际接轨,建设并运行了实验教学平台、产学研创新平台和实习实训平台三类高水平教学平台,平台建设体现出业务引领的特色,实现了学科建设、平台集成、资源共享的有机融合,有效地支持了大气科学类课程体系的建设。依托局校共建、校地、校企以及国际合作等平台,建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基地(南京)”等高水平教学平台。

2.建设一流师资队伍

通过内部培养、外部引进、行业融合等,构建了年龄和能力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为大气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1)行业融合。实施了“双挂、双聘”工作,教师到中国气象局业务中心挂职三个月到一年,中国气象局首席预报员和业务骨干到校传授现代气象业务前沿知识,形成互学互助的双赢合作机制。

(2)外部引进。通过“四三工程”面向海内外九次引进高水平教师:①给舞台、给条件、给经费的“三给政策”;②定团队、定岗位、定职责的“三定原则”;③采取双院长、双系主任、双导师的“三双制度”;④聘任“非全时教授”,设立全球知名高校博士基金,建设海外教师培养基地的“三个探索”。

(3)内部培养。2006年要求35岁以下教师博士化,2008年推进国际化,派遣教师赴国外知名大学或机构进行国际课程培训或海外博士后研究,目前大气科学学科35岁以下专任教师博士化率达到100%,有海外经历背景教师达到70%左右。目前,大气科学类专业现有院士1名,“雙聘”院士3名,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5名等近300名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了大气科学国家级教学团队、气象资料同化等省部级科创团队,打造了一流的师资队伍。

3.强化课程质量保障

在大气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构建了“闭环、全过程”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图4),在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设计中提升课程体系建设质量。

内部质量保障过程中主要开展三个方面的特色工作提升课程体系建设水平:(1)开展国际化专业评估。依据国际人才培养的专业标准,制订评估体系和相关程序,邀请雷丁大学及其他国内外同行专家进行专业评估,形成评估报告。通过国际化评估使课程建设与国际接轨,达到国际一流水平。(2)开展学习性投入调查。与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合作,参与“中国大学学习性投入调查研究”,分析学生学习投入和收获情况,形成学生学习情况分析报告,基于学生学习成效来促进大气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水平。(3)开展学生满意度调查。邀请麦可思等第三方专业咨询公司对于大气科学类专业的毕业生和雇主进行调查,从学生就业胜任力的视角来提升大气科学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水平。

[项目资助:“大气科学专业主干课程群教学团队”项目,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人才强省建设研究基地开放课题“面向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机制研究”(项目编号:skrc201400-30),中国气象局2016年度气象软科学课题“互联网+背景下大气科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研究”([2016]M25号)]

上一篇:感恩老师和母校的诗歌下一篇:国际企业管理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