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研究

2024-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研究(推荐3篇)

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研究 篇1

一部《红楼梦》演绎出一幕幕催人泪下、感人肺腑的爱情悲剧。共同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奠定了宝黛之间纯真的爱情基础,而封建礼教和宿命论以及宝黛两人性格的独特性和缺陷性则注定了他们爱情悲剧的必然性。因此,分析研究贾宝玉与林黛玉之间爱情悲剧的社会及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对当今人们爱情观、人生观都很有价值。

宝黛的爱情悲剧一方面反映了追求个性自由的初步民主主义思想与衰朽的封建主义的矛盾,它反映了那个时代最主要的社会问题,是对封建主义的血泪控诉,也是对新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理想的反映和追求。宝黛的爱情悲剧另一方面也是让世人警醒的众生浮沉之梦。

一、宝黛爱情最终成为悲剧的原因所在

第一:宝黛二人的性格特点注定二人间的爱情终究会成为悲剧。

贾宝玉,别号怡红公子、绛洞花王、富贵闲人。由神瑛侍者脱胎而成,对绛珠仙草有灌溉之恩,因此有还泪一说,出生时口含一块玉,是贾府的宝贝,他曾说“女儿都是水做的骨肉”,从小在女儿堆里长大,喜欢亲近女孩儿,与林黛玉的爱情是世间少有的纯纯之爱。他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生活。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也不安于封建统治者规定的本份,既“偏僻”,又“乖张”,所以,在常人眼中,贾宝玉既“无能”,又“不肖”,而且天下第一。其实,这正反映了贾宝玉对封建正统思想的不满和反抗精神。

宝玉是有真才华的,不管是在第17回中“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他所题的“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还是在第78回人“痴公子杜撰芙蓉诔”中他所做的那篇空灵飘逸的《芙蓉女儿诔》均展现出他不同于当时“须眉浊物”的满腹才华。只是他的才华被人为地束缚了。这也是他的苦恼,他的生活是富贵而且闲散的,但是他并不是以此而满足了的,在他内心深处是期盼着有一天能摆脱掉这些束缚,真正做出一番事业来的。在第22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中有一句“目下不过这两个人,尚未应酬妥协,将来犹欲为何?”这“将来”二字就隐隐地透露出了一些信息,宝玉并非只知日日嬉戏,在他的心里却也是有着“将来有一天能做出一番作为”的想法的。在第36回中,宝玉对“文死谏、武死战”的一番评论“那武将不过仗血气之勇,疏谋少略,他自己无能,送了性命,这难道也是不得已!那文官更不可比武官了,他念两句书记在心里,若朝廷少有疵瑕,他就胡谈乱劝,只顾他邀忠烈之名,浊气一涌,即时拼死,这难道也是不得已!还要知道,那朝廷是受命于天,他不圣不仁,那天地断不把这万几重任与他了。可知那些死的都是沽名,并不知大义。”这一篇话,历来被当作是宝玉反封建、反仕途的铁证。

在曹雪芹的笔下,林黛玉是一个气韵典雅的东方唯美主义的人物形象,性格鲜明。她的形象具有多面性,举手投足之间,无不反射出唯美色彩。如每每踏入诗社,对景赋诗,就一反多愁善感,忽真忽怒的常态,表现出少有的活泼欢快,才华横溢,妙语连珠,使我们看到了她那少女纯真活泼的天性,她对丫环宽厚友好,很少耍小姐威风,与紫鹃更是形影相伴,情同姐妹,这些都能映现出林黛玉那蔑视封建礼教的叛逆性格的光辉。瘦弱多病的林黛玉虽然寄人篱下,生活在那礼教吃人的黑暗王国里,但她却不顾封建礼教的重压,即使是残酷的黑暗现实使这个孤傲的少女的理想破灭时,她也绝不向封建势力妥协,最后怀着对吃人社会的愤愤不平,清白地离开了那黑暗的社会,实践了她那“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的誓言。

置身于压迫环境中的反抗者不得不用敏锐的眼睛和清醒的头脑去观察和思考外界事物,而强大势力的摧残,又不能不给孤军奋战的反抗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对外界事物具有敏锐的感受力,则是林黛玉所具有的心理特征。在曹雪芹的笔下,林黛玉对外界事物非常敏感和富于想象,她读《西厢记》时,但觉“词可警人,余香满口”。一面看了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她听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的曲子时,便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而心动神摇,如痴如醉。林黛玉对她周围是事物也很敏感,而且他的这种敏感近乎多疑,甚至使人感到这是一种病态的心理表现。这种敏感在生活里表现为小心眼儿,语言尖酸刻薄。周瑞家的来送花,林黛玉感觉到了不经意的歧视,便脱口而出:“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第七回)。晴雯一个无心的闭门羹,让林黛玉误解成有意的怠慢,自然恼火不已,以致于“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第二十六回)。史湘云公然说出小戏子“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第二十六回),林黛玉当然不高兴,遂迁怒于前来劝解的贾宝玉。类似的事例甚多,举不胜举。但同时,这种敏感也给了林黛玉神奇的直觉,使她能够锐利地察觉到某些潜在的危机,这种敏感源于她的生存环境,林黛玉寄人篱下,生活在封建势力的重重包围之中。她对理想爱情的追求,必然引起封建家长的不满而受到封建势力的摧残,这样的环境,使得林黛玉不得不敏感地对待她周围的一切,来维护自己的理想和人格尊严。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宝黛二人性格上都具有叛逆、不愿对封建礼教因循守旧、渴望自由、希望摆脱束缚、追求理想自由,而这样的性格特点与当时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人文氛围是绝对冲突的,是绝不允许的,二人之间的爱情甚至结合是违反各方利害人利益所在的,所以也注定了二人之间的爱情是以悲剧结束。

第二、封建礼教及宿命论注定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

首先:当时的社会环境是生成悲剧的根源,是与封建世家的家族利益和政治上的考虑有着深刻联系的。

《红楼梦》在展开爱情悲剧的同时,揭露了贾、薛、王、史等封建大家族的腐朽和罪恶,这在封建社会的末期有其典型意义,它们是整个即将没落的封建统治阶级的写照。小说的第四回写了薛家公子薛蟠,因霸占丫头,平白地打死了人,竟一走了事,作案一年,官府不敢究问。金陵应天府尹贾雨村初上任不知内情,本想依法办理,一个门子止住了他,并向他介绍了一通“护官符”的缘由:“如今凡作地方官的都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势极富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也难保呢!所以叫做‘护官符’。”

于是贾雨村就“徇情枉法,胡乱判断了此案”,事后又连忙修书二封给薛蟠的姨父贾政,舅父王子腾请他们放心。“护官符”不仅深刻地暴露了当时官场,吏治的黑暗腐败,而且表明了四大家族在那个封建社会里有着何等强大的政治势力。

其次、《红楼梦》所描述的“金玉姻缘”和“木石前盟”的故事内容,“金玉姻缘”指的是贾宝玉和薛宝钗,“木石前盟”指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好像人的命运上天自有安排,冥冥之中早有定数。贾宝玉就曾说过,我偏不信什么“金玉姻缘”,偏信“木石前盟”。“金玉姻缘”和“木石前盟”其内容的丰富,包含了中国历史、文化、哲学、美感的深处,结晶了几乎全部的欲望和冲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沉淀。林黛玉代表的“木”字和薛宝钗代表的“金”字,可以从中国文化底蕴来看:木近水,金近火,阴柔与阳刚,寂寞与活溢,虚无与实有,悲观与乐观,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宇宙人生两种不同的本质认识的体现。林黛玉体寒,虽多愁善感,可激情似火;而薛宝钗体有热毒,却“藏愚守拙”、“不关已事,高高挂起”。所谓“门当户对”、“包办婚姻”的封建意识至今桎梏着人们的心灵。薛林两人作为两种对立的审美规范,人格理想和宇宙精神的化身,贾宝玉在爱情婚姻的天平上,他的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他虽然深爱林黛玉,但他的力量是弱小的,贾府从上到下,一起来蒙骗他,他爱林黛玉已到痴迷的状态,在被蒙蔽的情况下,他是无法与封建的婚姻制度相抗衡的。封建统治者为贾宝玉选择什么样的对象做妻子,是要由贾府的切身利益,特别是贾府日益衰败的客观形势来决定的。林黛玉本人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而且家道早衰。薛宝钗的家庭则是:“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贾、薛两家联姻,可以加强他们“扶持遮饰、皆有照应”的联系。更重要的是,封建家长要想叫贾宝玉重振家业,就必须为他选择一个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能够帮助宝玉走上“正路”,挽回整个家族颓败局面的理想人物。而薛宝钗正是这样一个德、言、工、容俱全的封建主义的奉行者。这个出身皇商之家、哥哥是“金陵一霸”的少女,她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不像林黛玉那样的任随真实感情的流露,而是常常来自某种深隐的心机。她处处“装愚守拙”、“随分从时”,一举一动都显得很是“端庄稳重”。因此,在荣国府那样一个人事复杂、矛盾交错的环境中,她却独能取得人人的欢心;王熙凤对宝钗“不干自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为人处世方法深为嘉许;怀疑她“有心藏奸”的对立者黛玉后来也把她认作知己。当然,这样的好名声来之不易。她过生日为了讨好贾母,点老人适宜的甜烂菜,挑贾母喜爱的热闹戏。按照封建道德标准,她确实是完美无瑕,而且博学有识,能担重任,不愧为理想的当家人选。连那个“心术不正”、几乎对一切人都怀着忌恨的赵姨娘,也赞许她“很大方”、“会做人”。

这里,正如恩格斯所说,在封建时代,结婚是一种政治的行为,是一种借新的联姻来扩大自己势力的机会;起决定作用的是家世的利益,而决不是个人的意愿。在这样的条件下,关于婚姻问题的决定权怎么能属于爱情呢?

再次: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所以不可避免地走向悲剧的结局,乃是由于在十八世纪的中国社会里,不仅不允许婚姻自主,而且不允许贾宝玉、林黛玉那样的生活理想和生活道路。当时的中国封建社会虽然已经衰败,但还维持着顽固的统治力量;新生的东西由于得不到足够的社会力量的支持,它还显得很不成熟,抵挡不住旧势力的打击。

主人公贾宝玉虽然是在封建剥削阶级的“膏粱锦绣”中成长起来的贵族公子。但是他却和一般封建大家子弟有着一些不同的地方。所谓“行为偏僻性乖张”成为他性格上引人注目的特征:他逃避封建教育,厌读被封建统治阶级奉行为经典的“四书”;又鄙弃功名富贵,坚决不走“仕途经济”的封建生活道路。对当时知识分子所沉迷的科举考试,讥讽为“钓名饵禄之阶”;又把那些追求功名仕进的人,痛骂为““国贼”;他自己更是懒于与这般人交往接谈。骂薛宝钗等劝他留心仕途经济的话是“混账话”,更是做出翻案的文章:“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于女子,男儿们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他甚至怨恨自己“为什么生在侯门之家?绫锦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也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富贵二字,真正把人荼毒了”!这些思想行为与封建正统的观念相对而立,自然为当时所不容。此外,他还把“文死谏”、“武死战”这类最高封建道德骂得一钱不值,并把那些武官文臣以至封建社会里的一切男人,都痛骂为“须眉浊物”。

宝黛二人的一些言行,都被统治阶级认为是大逆不道,带有某些叛逆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们的思想与行为与封建正统的观念相对而立,自然为当时所不容。

二、研究宝黛爱情悲剧的意义所在。社会及历史意义:《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述了贾、薛等家族的兴衰历史,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纯真爱情感天动地,令无数人的心灵为之震撼!那个“花的精魂”、“诗人化身”的林黛玉之死,令无数人痛惜!可人们又觉得她并没有死,虽然她的生命短暂,可她创造了丰富的精神生活;她的生活就像一首诗,虽然忧愁多过欢乐,可她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一方面反映了追求个性自由,男女平等,反对封建的科举制度等新思想与腐朽的封建主义的矛盾,也反映了对新的社会生活理想的执着追求,同时从反面也说明了贾宝玉和林黛玉性格的独特性及弱点。通过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集中表现了封建腐朽的旧思想与宝黛的新思想的种种不协调,从众多像花一样的女儿们的悲惨命运中,让人们看到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本质,从而揭示了封建主义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

现实意义:在当今物欲横流,一切向钱看的时代潮流下,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就是个例子。希望人们从宝黛爱情悲剧中得到启迪,在对待自己、子女的婚姻,一定要看重人品,性格、志同道合,注重爱情,不为眼前利益所迷惑,避免像贾宝玉、林黛玉式的爱情悲剧发生在人们的生活中。人们要保持快乐的心情,创造美好的环境、生活,为幸福而努力奋斗!

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研究 篇2

薛宝钗和林黛玉是大观园女人世界的一对反差。她们都同时爱上宝玉, 而且爱得深沉。黛玉是以眼泪搅拌那颗破碎了的心赚取宝玉的灵魂。薛宝钗则不同, 她若无其事, 根本不放在心上, 和姐妹们亲亲热热, 对宝玉的爱深深埋在心灵里。在宝钗和黛玉之间, 宝玉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两颗心灵的差异。

一、林黛玉有爱情没有婚姻的悲剧

在大观园中, 宝玉有着最为强烈的直接感受人生的禀赋, 这个似乎有些怪诞的贵族公子, 他懒于过问仕金经济, 却带有明显的叛逆者的特征, 而恰恰是这一点得到黛玉的深切理解。于是他们的爱有了统一的思想基调。黛玉是用全身心爱着宝玉的, 她把宝玉当成是精神支柱, 她的妒忌、尖刻、敏感、猜疑等无一不凝聚着爱的真情。在她的葬花词中“一年三百六十日, 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环境下, 她孤独自傲的心灵感受到了一种难以忍受的窒息。在她的生活里, 除了爱情能使她焕发出青春的光华之外, 还有什么使她感到慰藉的呢?诗, 竹, 泪, 凝成了黛玉孤高傲世, 真率任性的灵魂, 而这一切又是那样紧密地与她的爱情联系在一起。

在她的辞典里找不着妆愚守绌, 随分从时等字眼儿。在随时随地表现出真性情的黛玉来到贾府不久, 就有了“孤高自许, 目无上坐”的评语, 封建社会是病态的, 扭曲了人的自然状态, 造成了众多的畸形, 而林黛玉独能:“以天地为心, 以造化为师, 以真为荣, 以美为神。”她的一生也是追求真、善、美的一生, 她爱恋贾宝玉而且没有犹豫退缩, 尽管她知道婚姻是渺茫的幻影, 她得到了宝玉的“任凭溺水三千, 我只取一瓢饮”的忠贤爱情誓言, 却为当时封建家长制所不容, 封建家长的代表贾母只有那么一句话“林丫头的乖僻, 虽也有她的好处, 我的心里不把林丫头配他, 也是为了这点子……只有宝丫头最妥”便轻易地否决她的婚姻, 随着婚姻的毁灭, 黛玉病情加重, 最后泪尽而亡。

二、薛宝钗有婚姻没有爱情的悲剧

同黛玉一样, 宝钗也是红楼梦的作者倾注他的天才和热情着力刻画的人物。

宝钗是个才貌双全的女子。她生得肌骨莹润, 举止闲雅, 而又鲜艳妩媚, 更压倒红楼群芳。较之黛玉, 别具一种风流。她心灵聪慧, 幼时在文化教养的家庭中得到熏陶, 养成她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广博的学识。虽然论诗才敏捷, 稍逊于黛玉, 而博学似在黛玉之上。如果说黛玉突出的是“才”, 那么宝钗突出的是“学”。宝钗还具有经济头脑和管理能力。她受王夫人之命, 和探春、李纨代凤姐管理荣国府期间, 表现出她的经济头脑, 不下了探春, 而思虑的周密, 则更过之, 从中体现的管理才能的高明, 恐怕连“脂粉队里的英雄”凤姐也自愧不如, 宝钗品德性格之和善, 更是大观园群芳之冠。她品格端方, “人多渴黛玉不及”。她行为豁达, 随分从时, 不比黛玉孤高自许, 以敌一班小丫头们, “亦多和宝钗亲近”。她“轻言寡语”、“端庄凝重”, 生活中也甘于淡泊。“不爱花儿粉儿的”却乐于助人, 如出钱为家境贫苦的刑岫烟赎当, 出物为史湘云办诗社作东, 还常给体弱多病的林黛玉送药。才华的出众, 容貌的美丽, 心地的善良, 构成薛宝钗贤淑贞静的美好形象。客居贾府的宝钗, 使贾母王夫人喜爱, 令宝玉敬爱, 连素好妒忌的赵姨娘也夸她, 在红楼群芳中, 这样得到称赞的还只有宝钗一人。

细细品味宝钗这一形象时发现, 作者不加呵护地描写了她的缺点, 在宝钗深明事理, 行为豁达的作风里, 似乎是隐藏着处处想表现自己的自私自利, 而且这种心理所产生的举动往往是有意无意伤害了别人。如在滴翠亭边, 她偶然偷听了小红和坠儿的私心话, 忽然想到这样会对自己不利, 于是“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假装追寻林黛玉, 致使两个丫头误认为“了不得了”, 林姑娘蹲在这里, 一定听了这话去了。作者用“一击两鸣”的手法, 写了她既要照顾别人面子, 又免使自己没趣, 写了她弄虚作假, 耍小聪明, 却使黛玉受到不白之冤。当金钏几被王夫人逼死, 事后连王夫人都有点“心里不安”。可她却安慰王夫人说:“不是赌气投井, 多半她下去住着, 或是在井旁儿玩, 失了脚掉下去的。”姨娘也不劳关心。十分过不去, 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 发送她, 也尽了主仆之情了。宝钗的这些话, 显出了她的世故和虚伪。当环儿与莺儿赌钱赖账时, 宝钗反过来教训莺儿;当薛蟠的救命恩人柳湘莲不知去向, 连薛姨妈都着急时, 宝钗却漠然置之……这一切, 都说明薛宝钗冷酷无情。

在大观园中, 薛宝钗过早地萌发了爱的意识。老化出众, 风流倜傥的贵族公子贾宝玉, 对跳荡着春情的宝钗来说, 无疑是具有吸引力的。她胸前挂着的那把沉甸甸的金锁, 这是属意于宝玉的热象征。金玉姻缘也是她母亲早就告诉她的。所以她暗暗地期待着, 以她庄而不露, 热而不显的举止压抑着爱的初衷。例如在第三十回, 宝钗去探望挨打的宝玉, 她见宝玉伤得不轻, 不由得点头叹道:“早听人一句话, 也不至今日。别说是老太太, 太太心疼, 就是我们看着, 心里也疼。”刚说了半句又忙咽着, 自悔说得急了, 不觉地红了脸低下头。宝玉听了这句话如此亲切稠密, 大有深意, 忽见她又咽下不说, 红了脸, 低下头只管弄衣带, 那一种娇羞怯怯, 非可形容得出……她的这种举止, 难道不是以自己的情感流露出来窥测宝玉的情感意向吗?只有在这些忘情的举止后面, 我们才能窥视到宝钗真正的内心世界, 宝钗爱恋着宝玉, 这个风流潇洒的贵族公子无疑在她心上漾起少女特有的温情, 但她同样看着宝玉在贾氏家族中得宠的地位和薛氏家族的利益, 因此她极力规劝宝玉着意于仕途经济, 令其与宝玉在观念上南辕北辙, 说她“好了的一个洁白的女子, 也学沽名钓誉, 入了国贼禄蠢之诛”。所以尽管宝钗温柔厚道:“比林黛玉另具一种风流妩媚”也曾使宝玉迷恋过, 但在他们两人之间划下了一道天然的鸿沟, 正是由于宝钗的世故, 也是封建的思想意识对她灵魂扭曲的结果。

三、一场震撼人间、千古遗恨的爱情悲剧

红楼梦中没有完人, 他们有爱有恨, 有种种的优点和缺点。所以, 薛宝钗磨去了她自己应有的个性。她被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规范着, 束缚着, 她不能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爱, 不能够满足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不能率直地生活在大观园中, 正是因为传统文化的长期浸润, 特别是封建礼教的荼毒。皇商家庭利己思想的熏染, 各种社会势力的角逐, 封建习俗的重重包围, 这一切, 在侵吞着她的心灵, 使外在的封建思想已经内化为她的心理要求, 她的青春过早地衰萎了。从薛宝钗的形象中, 她的世故和虚伪, 也正是社会把她思想性格扭曲的结果, 从而把批判的锋芒指向充满罪恶的社会。

黛玉为什么死?因为她的恋爱失败。恋爱为什么失败?因为她的性格不为环境所允许。黛玉和宝钗的性格完全是背驰的。宝钗在做人, 黛玉在做诗;宝钗在解决婚姻, 黛玉在进行恋爱;宝钗把握着现实, 黛玉沉酣于意境;宝钗有计划地适应社会法则, 黛玉则在凭自然地表现自己的灵性;宝钗代表当时一般家庭妇女的理智, 黛玉代表当时闺阁中知识分子的感情。于是那环境容纳了迎合时代的宝钗, 而扼杀了违反现实的黛玉。

宝、黛的爱情和婚姻都是悲剧, 在封建社会里, 爱情和婚姻不能自主, 宝玉、黛玉虽然生死相恋, 但得不到封建家长的认可, 黛玉饮恨而死的悲剧结局是必然的, 但是, 如果黛玉活着, 宝钗做了宝二奶奶, 这也是一杯苦酒, 对此, 宝钗也有自知之明, 因为宝玉的魂早就被黛玉带走。虽然她也爱慕着贾宝玉。宝钗的婚姻, 是由贾母, 王夫人一手操办, 宝钗的端庄贤淑, 也符合了那个社会的要求, 但她最终也因为宝玉出家而得了一个守寡的悲凉结局。宝钗的悲剧形象, 即是把两个没有心灵的契合的人强拉在一起造成的悲剧, 也表现了反封建婚姻的意义, 而且还通过社会扼杀了它原本可以容忍宝钗的幸福, 深刻地揭露和谴责了它的荒谬和罪恶。

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研究 篇3

作者:(838200)新疆鄯善县第二中学高中部语文组 徐广舟 ***

为了备课,我参考很多《林黛玉进贾府》的教案版本,这些教案对于王熙凤、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形象分析,让我觉得甚不过瘾,特别是对他们的肖像的解释,让我有一种“没有说透”的感觉。在此,我对这三个主要人物的肖像描写做一番细部分析式的整体性解读。所谓细部分析,即针对肖像描写中的用词进行深度挖掘和深度分析;所谓整体性解读,即把人物肖像和人物在整部红楼梦中的典型性表现进行互相印证。在分析之前,我需要预先声明一下,虽然我相信相由心生,但同时我更相信人不可貌相——我的目的是审美不是宣扬相面术——我意在把我们下意识的审美心理和人物性格互相印证,就曹雪芹笔下的人物肖像进行的文化意义的分析。

王熙凤: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一双丹凤三角眼

丹凤眼,这是我们古典文化中对英雄和美人描写时常用的一种眼型,如关羽“丹凤眼,卧蚕眉”,我们说起古典美人时常用“一双丹凤眼水汪汪地含着一波碧泉”来形容。丹凤眼英雄美人共有,容易让人产生“英雄富有魅力,女子有豪侠之气”的联想。我们说一个比较有性格的女子生气时往往说“杏眼圆睁”,这已经够“辣”了,相比较而言丹凤眼比杏眼更加有不可侵犯的威严,往往会让人心生敬意。三角眼,科学的解释这是一种生理现象,中老年人皮肤松弛以后往往会出现;但在我们的文化心理上这是奸臣的标志,意味着奸诈、凶狠、权谋、毒辣、工于心计等,如戏曲舞台上的曹操、明朝奸相严嵩、《三侠五义》中马朝贤。丹凤三角眼,美而奸诈,王熙凤的这点性格主要例证有毒设相思局害死贾瑞——贾瑞迷恋她的美貌,前来骚扰,行为固然可恨,但“罪不至死”;借刀杀人害死尤二姐等——因为吃醋要了两条人命,既然容不下尤二姐,为什么还热情地地把她接到贾府,难怪连下人都说她“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两弯柳叶吊梢眉

柳叶眉,美女的标志,现代人女性化妆也常用这种眉型;吊稍眉,意味着有决断、处理问题切中要害、大刀阔斧。用在男子相貌上又称剑眉,我们的前总理朱镕基就是剑眉,他从紧缩信贷开始堵住货币进入市场的渠道,对房地产采取釜底抽薪的手段,最终控制房价,令人称快。王熙凤协理宁国府集中体现了王熙凤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她去宁国府之前就从五个方面总结了宁国府的积习:“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执,临期推委;第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这五个方面用现代话来讲分别是后勤管理不善,分工不明,财务开支混乱,奖罚不明,重资历不重能力的评价体系。柳叶吊梢眉,美而有决断。她明确分工、厘清财务、加强管理,威重令行令宁国府面貌焕燃一新。

身量苗条,体格风骚——身材不错,还有一副媚骨,特别是对贾母,百般讨好;可是老祖母对你的行为洞若观火,老祖母是一个从重孙媳妇的身份做到自己有了重孙的女人,早已是世事洞明,不说罢了,“不聋不瞎,不会当家”嘛;你这副媚骨能讨好贾母,却无法讨好自己的丈夫,“哭向金陵事更哀”让你对命运的捉弄无能为力。

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粉面含春,八面玲珑,工于心计,善于辞令;虽然着装富贵得都有点艳俗了,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出场方式还是让人眼睛一亮。

王熙凤被称为女曹操、胭脂虎,这是有道理的,她的狠毒让人恨、她的决断让人赞。

贾宝玉: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脸是圆的,皮肤看起来也不错,精气神不错,形象使人赏心悦目。

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鬓角和眉毛精心修理过,鬓角齐,眉毛浓黑,可能描过,这是袭人的功劳。

面如桃瓣——脸蛋白里透红,惹人喜爱加疼爱。

目若秋波——秋波多用来指女性,眼如秋水脉脉含情,宝玉的这双眼是否意味着他由于长期呆在“女儿国”已经女性化了?

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这个帅哥连生气都那么好看,连怒目而视都让人怦然心动。

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脸上护肤霜涂了不少,可能是名牌;吃了不少胭脂,嘴唇上没擦干请。

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富贵闲人,整天乐呵呵的,由于处在青春期,喜欢对女孩子眉目传情,晴雯、金钏就是证明,不过他很规矩,警幻仙姑称之为“意淫”。

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风流的公子哥,欠的情债很多,在眼角和眉梢都堆满了,虽然你只爱黛玉一人,除了袭人你没对其他人做过什么,但多情就是你的错,还记得走火入魔的尼姑妙玉吗?

贾宝玉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这种的少女崇拜倾向是真诚的、纯洁的,刘姥姥讲个故事,他担心抽柴火的女孩冻坏了;盯着宝钗的如藕的胳膊出神,被林黛玉嘲笑为呆雁;对了,他还爱吃胭脂,爱看《西厢记》等等:这些在外人看来当然是“似傻如狂”的举动。他见到林黛玉之后真诚表白,“这个妹妹我是见过的”“只当远别重逢的旧相识”;因为黛玉没有“玉”,他觉得不公平“连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我不要这劳什子了”,董一菲老师把摔玉解读为“破碎的冲动”——为了爱情的奋不顾身。

林黛玉: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似蹙非蹙的眉尖被被宝玉敏锐地捕捉到,也只有他深刻理解你内心的愁苦,所以赐你号为“颦颦”;罥烟眉,清秀而有亮色,“罥”乃缠绕之意,但“烟”可视可感却无法握在手心,如同你和宝玉的爱情。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似喜,你喜从何来?因为见到了宝玉吗?遇见他是幸运、是苦恼还是灾难?所以只能是“非喜”。虽然眼含深情,可情归何处?列宁格勒勒藏旧钞本《石头记》写作“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我认为这种写法似乎更好,既然前世神瑛侍者对你有灌溉之恩,那么今世就用一生的泪水还他吧。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因病而愁,还是因愁而病?病愁加身,都化作点点泪光,微微娇喘,惹人生怜也让人叹息。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美丽,娇弱。如花容貌,倒影水中,时光定格在这一刻有多好,你不用再去承受人世的苦难了;可是你还得行动,为了寻求一隅安身,感受些许温情,你远离家,寄居在外婆家;你似弱柳扶风般地挣扎着前行,命运待你不薄,让你遇得到了前世的恩人,今生的知己;命运又待你如此残酷,竟然让你们碰上了,然后又残忍地将你们分开。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比干的七窍玲珑心最终吞噬于狐狸精之口,你心有八窍,聪慧甚于比干,能够洞悉了禅机帮助宝玉不至于在佛经中移了性情,却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所有的哀愁层层累加让你的病比病西施更甚,压垮你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承诺过你“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的宝哥哥舀了另一瓢水,拥抱了另一朵鲜花。可你不忍心责怪他,临死的时候说“宝玉,你好......”,未说出的话多么孤独,随着你的香消玉殒留给世人无穷的猜测。

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黛玉道:“瓢之漂水奈何?“ 宝玉道:“非瓢漂水,水自流,瓢自漂耳!” 黛玉道:“水止珠沉,奈何?“ 宝玉道:“禅心已作沾泥絮,莫向春风舞鹧鸪。”

黛玉道:“禅门第一戒是不打诳语的。”

宝玉道:“有如三宝.” 黛玉低头不语.只听见檐外老鸹呱呱的叫了几声,便飞向东南上去,宝玉道:“不知主何吉凶。”

黛玉道:“人有吉凶事,不在鸟声中。”

【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研究】推荐阅读:

我眼中的林黛玉高中作文06-10

红楼梦中林黛玉诗词06-16

红楼梦黛玉葬花读后感800字07-06

上一篇:我是节约小能手作文550字下一篇:欢度元宵节小学作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