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2024-09-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精选6篇)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篇1

【发布文号】国务院令第434号 【发布日期】2005-03-24 【生效日期】2005-06-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国家法律法规 【文件来源】新华社二路报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434号)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已经2005年3月16日国务院第83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5年6月1日起施行。

总理 温家宝

二○○五年三月二十四日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的管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以下简称药品管理法)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以下简称传染病防治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疫苗,是指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用于人体预防接种的疫苗类预防性生物制品。

疫苗分为两类。第一类疫苗,是指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疫苗,包括国家免疫规划确定的疫苗,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增加的疫苗,以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应急接种或者群体性预防接种所使用的疫苗;第二类疫苗,是指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

第三条 接种第一类疫苗由政府承担费用。接种第二类疫苗由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承担费用。

第四条 疫苗的流通、预防接种及其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五条 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根据全国范围内的传染病流行情况、人群免疫状况等因素,制定国家免疫规划;会同国务院财政部门拟订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疫苗种类,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执行国家免疫规划时,根据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流行情况、人群免疫状况等因素,可以增加免费向公民提供的疫苗种类,并报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备案。

第六条 国家实行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制度,推行扩大免疫规划。

需要接种第一类疫苗的受种者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受种;受种者为未成年人的,其监护人应当配合有关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等医疗卫生机构,保证受种者及时受种。

第七条 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全国预防接种的监督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预防接种的监督管理工作。

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全国疫苗的质量和流通的监督管理工作。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疫苗的质量和流通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八条 经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依照本条例规定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以下称接种单位),承担预防接种工作。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指定接种单位时,应当明确其责任区域。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承担预防接种工作并作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接种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给予奖励。

第九条 国家支持、鼓励单位和个人参与预防接种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完善有关制度,方便单位和个人参与预防接种工作的宣传、教育和捐赠等活动。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与预防接种有关的宣传、教育工作,并协助组织居民、村民受种第一类疫苗。

第二章 疫苗流通

第十条 药品批发企业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经批准后可以经营疫苗。药品零售企业不得从事疫苗经营活动。

药品批发企业申请从事疫苗经营活动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从事疫苗管理的专业技术人员;

(二)具有保证疫苗质量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运输工具;

(三)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管理制度。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药品批发企业是否符合上述条件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在其药品经营许可证上加注经营疫苗的业务。

取得疫苗经营资格的药品批发企业(以下称疫苗批发企业),应当对其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运输工具进行定期检查、维护和更新,以确保其符合规定要求。

第十一条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根据国家免疫规划和本地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的需要,制定本地区第一类疫苗的使用计划(以下称使用计划),并向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采购第一类疫苗的部门报告,同时报同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备案。使用计划应当包括疫苗的品种、数量、供应渠道与供应方式等内容。

第十二条 依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采购第一类疫苗的部门应当依法与疫苗生产企业或者疫苗批发企业签订政府采购合同,约定疫苗的品种、数量、价格等内容。

第十三条 疫苗生产企业或者疫苗批发企业应当按照政府采购合同的约定,向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其指定的其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供应第一类疫苗,不得向其他单位或者个人供应。

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应当在其供应的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最小外包装的显著位置,标明“免费”字样以及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免疫规划”专用标识。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四条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做好分发第一类疫苗的组织工作,并按照使用计划将第一类疫苗组织分发到设区的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按照使用计划将第一类疫苗分发到接种单位和乡级医疗卫生机构。乡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将第一类疫苗分发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村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卫生机构不得向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分发第一类疫苗;分发第一类疫苗,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需要采取应急接种措施的,设区的市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以直接向接种单位分发第一类疫苗。

第十五条 疫苗生产企业可以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批发企业销售本企业生产的第二类疫苗。疫苗批发企业可以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其他疫苗批发企业销售第二类疫苗。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可以向接种单位供应第二类疫苗;设区的市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不得直接向接种单位供应第二类疫苗。

第十六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应当遵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保证疫苗质量。

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第十七条 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在销售疫苗时,应当提供由药品检验机构依法签发的生物制品每批检验合格或者审核批准证明复印件,并加盖企业印章;疫苗批发企业经营进口疫苗的,还应当提供进口药品通关单复印件,并加盖企业印章。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在接收或者购进疫苗时,应当向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索取前款规定的证明文件,并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

第十八条 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应当依照药品管理法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规定,建立真实、完整的购销记录,并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建立真实、完整的购进、分发、供应记录,并保存至超过疫苗有效期2年备查。

第三章 疫苗接种

第十九条 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制定、公布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并根据疫苗的国家标准,结合传染病流行病学调查信息,制定、公布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免疫程序和其他疫苗的免疫程序或者使用指导原则。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的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结合本行政区域的传染病流行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的接种方案,并报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备案。

第二十条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依照各自职责,根据国家免疫规划或者接种方案,开展与预防接种相关的宣传、培训、技术指导、监测、评价、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等工作,并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作好记录。

第二十一条 接种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件;

(二)具有经过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组织的预防接种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护士或者乡村医生;

(三)具有符合疫苗储存、运输管理规范的冷藏设施、设备和冷藏保管制度。

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城镇医疗卫生机构,应当设立预防接种门诊。

第二十二条 接种单位应当承担责任区域内的预防接种工作,并接受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技术指导。

第二十三条 接种单位接收第一类疫苗或者购进第二类疫苗,应当建立并保存真实、完整的接收、购进记录。

接种单位应当根据预防接种工作的需要,制定第一类疫苗的需求计划和第二类疫苗的购买计划,并向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第二十四条 接种单位接种疫苗,应当遵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和接种方案,并在其接种场所的显著位置公示第一类疫苗的品种和接种方法。

第二十五条 医疗卫生人员在实施接种前,应当告知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所接种疫苗的品种、作用、禁忌、不良反应以及注意事项,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等情况,并如实记录告知和询问情况。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应当了解预防接种的相关知识,并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

医疗卫生人员应当对符合接种条件的受种者实施接种,并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填写并保存接种记录。

对于因有接种禁忌而不能接种的受种者,医疗卫生人员应当对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提出医学建议。

第二十六条 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在儿童出生后1个月内,其监护人应当到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为其办理预防接种证。接种单位对儿童实施接种时,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并作好记录。

儿童离开原居住地期间,由现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负责对其实施接种。

预防接种证的格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制定。

第二十七条 儿童入托、入学时,托幼机构、学校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发现未依照国家免疫规划受种的儿童,应当向所在地的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儿童居住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接种单位报告,并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接种单位督促其监护人在儿童入托、入学后及时到接种单位补种。

第二十八条 接种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免疫规划对居住在其责任区域内需要接种第一类疫苗的受种者接种,并达到国家免疫规划所要求的接种率。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及时向接种单位分发第一类疫苗。

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要求自费选择接种第一类疫苗的同品种疫苗的,提供服务的接种单位应当告知费用承担、异常反应补偿方式以及本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的有关内容。

第二十九条 接种单位应当依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的规定对接种情况进行登记,并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接种单位在完成国家免疫规划后剩余第一类疫苗的,应当向原疫苗分发单位报告,并说明理由。

第三十条 接种单位接种第一类疫苗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接种单位接种第二类疫苗可以收取服务费、接种耗材费,具体收费标准由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核定。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根据传染病监测和预警信息,为了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暴发、流行,需要在本行政区域内部分地区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应当报经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并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备案;需要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全部范围内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应当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报经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并向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备案。需要在全国范围或者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应当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决定。作出批准决定的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做好人员培训、宣传教育、物资调用等工作。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擅自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

第三十二条 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或者其卫生主管部门需要采取应急接种措施的,依照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 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可以根据传染病监测和预警信息发布接种第二类疫苗的建议信息,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发布。

接种第二类疫苗的建议信息应当包含所针对传染病的防治知识、相关的接种方案等内容,但不得涉及具体的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三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与国家免疫规划有关的预防接种工作纳入本行政区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预防接种工作所需经费予以保障,保证达到国家免疫规划所要求的接种率,确保国家免疫规划的实施。

第三十五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传染病流行趋势,在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确定的传染病预防、控制项目范围内,确定本行政区域与预防接种相关的项目,并保证项目的实施。

第三十六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应当对购买、运输第一类疫苗所需经费予以保障,并保证本行政区域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冷链系统的建设、运转。

国家根据需要对贫困地区的预防接种工作给予适当支持。

第三十七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保证实施国家免疫规划的预防接种所需经费,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乡村医生和其他基层预防保健人员给予适当补助。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困难地区的县级人民政府开展与预防接种相关的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

第三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疫苗和有关物资的储备,以备调用。

第三十九条 各级财政安排用于预防接种的经费应当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挤占。有关单位和个人使用用于预防接种的经费应当依法接受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

第五章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

第四十条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是指合格的疫苗在实施规范接种过程中或者实施规范接种后造成受种者机体组织器官、功能损害,相关各方均无过错的药品不良反应。

第四十一条 下列情形不属于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一)因疫苗本身特性引起的接种后一般反应;

(二)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三)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的损害;

(四)受种者在接种时正处于某种疾病的潜伏期或者前驱期,接种后偶合发病;

(五)受种者有疫苗说明书规定的接种禁忌,在接种前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未如实提供受种者的健康状况和接种禁忌等情况,接种后受种者原有疾病急性复发或者病情加重;

(六)因心理因素发生的个体或者群体的心因性反应。

第四十二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及其医疗卫生人员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接到相关报告的,应当依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及时处理,并立即报告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接到报告的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立即组织调查处理。

第四十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将在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其处理的情况,分别逐级上报至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第四十四条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争议发生后,接种单位或者受种方可以请求接种单位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处理。

因预防接种导致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群体性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接种单位或者受种方请求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处理的,接到处理请求的卫生主管部门应当采取必要的应急处置措施,及时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移送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处理。

第四十五条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鉴定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执行,具体办法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制定。

第四十六条 因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造成受种者死亡、严重残疾或者器官组织损伤的,应当给予一次性补偿。

因接种第一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需要对受种者予以补偿的,补偿费用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在预防接种工作经费中安排。因接种第二类疫苗引起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需要对受种者予以补偿的,补偿费用由相关的疫苗生产企业承担。

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具体补偿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四十七条 因疫苗质量不合格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药品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处理;因接种单位违反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给受种者造成损害的,依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六章 监督管理

第四十八条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药品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对疫苗在储存、运输、供应、销售、分发和使用等环节中的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并将检查结果及时向同级卫生主管部门通报。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根据监督检查需要对疫苗进行抽查检验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

第四十九条 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对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疫苗及其有关材料可以采取查封、扣押的措施,并在7日内作出处理决定;疫苗需要检验的,应当自检验报告书发出之日起15日内作出处理决定。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发现假劣或者质量可疑的疫苗,应当立即停止接种、分发、供应、销售,并立即向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和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不得自行处理。接到报告的卫生主管部门应当立即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采取必要的应急处置措施,同时向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假劣或者质量可疑的疫苗依法采取查封、扣押等措施。

第五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履行下列监督检查职责:

(一)对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国家免疫规划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二)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与预防接种相关的宣传、培训、技术指导等工作进行监督检查;

(三)对医疗卫生机构分发和购买疫苗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卫生主管部门应当主要通过对医疗卫生机构依照本条例规定所作的疫苗分发、储存、运输和接种等记录进行检查,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必要时,可以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卫生主管部门对监督检查情况应当予以记录,发现违法行为的,应当责令有关单位立即改正。

第五十一条 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不得少于2人,并出示证明文件;对被检查人的商业秘密应当保密。

第五十二条 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现疫苗质量问题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以及其他情况时,应当及时互相通报。

第五十三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举报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有权向本级人民政府、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举报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未依法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情况。接到举报的有关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有关举报应当及时核实、处理。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本级人民政府、上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受种者人身损害,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或者发现违法行为不及时查处的;

(二)未及时核实、处理对下级卫生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的举报的;

(三)接到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相关报告,未立即组织调查处理的;

(四)擅自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

(五)违反本条例的其他失职、渎职行为。

第五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预防接种保障职责的,由上级人民政府责令改正,通报批评;造成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六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拒不改正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警告、降级的处分:

(一)未按照使用计划将第一类疫苗分发到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乡级医疗卫生机构的;

(二)设区的市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违反本条例规定,直接向接种单位供应第二类疫苗的;

(三)未依照规定建立并保存疫苗购进、分发、供应记录的。

乡级医疗卫生机构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将第一类疫苗分发到承担预防接种工作的村医疗卫生机构的,依照前款的规定给予处罚。

第五十七条 接种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依法给予警告、降级的处分,对负有责任的医疗卫生人员责令暂停3个月以上6个月以下的执业活动:

(一)未依照规定建立并保存真实、完整的疫苗接收或者购进记录的;

(二)未在其接种场所的显著位置公示第一类疫苗的品种和接种方法的;

(三)医疗卫生人员在接种前,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告知、询问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有关情况的;

(四)实施预防接种的医疗卫生人员未依照规定填写并保存接种记录的;

(五)未依照规定对接种疫苗的情况进行登记并报告的。

第五十八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拒不改正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警告、降级的处分;造成受种者人身损害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依法给予撤职、开除的处分,并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负有责任的医疗卫生人员的执业证书:

(一)从不具有疫苗经营资格的单位或者个人购进第二类疫苗的;

(二)接种疫苗未遵守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免疫程序、疫苗使用指导原则、接种方案的;

(三)发现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或者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未依照规定及时处理或者报告的;

(四)擅自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

第五十九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在疫苗分发、供应和接种过程中违反本条例规定收取费用的,由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监督其将违法收取的费用退还给原缴费的单位或者个人,并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依法给予处罚。

第六十条 药品检验机构出具虚假的疫苗检验报告的,依照药品管理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处罚。

第六十一条 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未依照规定建立并保存疫苗销售或者购销记录的,分别依照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九条、第八十五条的规定处罚。

第六十二条 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未依照规定在纳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的最小外包装上标明“免费”字样以及“免疫规划”专用标识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封存相关的疫苗。

第六十三条 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批发企业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销售第二类疫苗,或者疫苗批发企业从不具有疫苗经营资格的单位或者个人购进第二类疫苗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销售的疫苗,并处违法销售的疫苗货值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依法吊销疫苗生产资格、疫苗经营资格。

第六十四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未在规定的冷藏条件下储存、运输疫苗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对所储存、运输的疫苗予以销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拒不改正的,由卫生主管部门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警告、降级的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由卫生主管部门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撤职、开除的处分,并吊销接种单位的接种资格;疫苗生产企业、疫苗批发企业拒不改正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并处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吊销疫苗生产资格、疫苗经营资格。

第六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发布接种第二类疫苗的建议信息的,由所在地或者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通过大众媒体消除影响,给予警告;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六条 未经卫生主管部门依法指定擅自从事接种工作的,由所在地或者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有违法持有的疫苗的,没收违法持有的疫苗;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拒不改正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警告、降级的处分。

第六十七条 儿童入托、入学时,托幼机构、学校未依照规定查验预防接种证,或者发现未依照规定受种的儿童后未向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接种单位报告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对主要负责人、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第六十八条 不具有疫苗经营资格的单位或者个人经营疫苗的,由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处罚。

第六十九条 卫生主管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种单位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违反本条例规定进行群体性预防接种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责令立即改正,没收违法持有的疫苗,并处违法持有的疫苗货值金额2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第七十条 单位和个人违反本条例规定,给受种者人身、财产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七十一条 以发生预防接种异常反应为由,寻衅滋事,扰乱接种单位的正常医疗秩序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工作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七十二条 本条例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国家免疫规划,是指按照国家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疫苗品种、免疫程序或者接种方案,在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以预防和控制特定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冷链,是指为保证疫苗从疫苗生产企业到接种单位运转过程中的质量而装备的储存、运输冷藏设施、设备。

一般反应,是指在免疫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的,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生理功能障碍的反应,主要有发热和局部红肿,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倦怠、食欲不振、乏力等综合症状。

第七十三条 本条例自2005年6月1日起施行。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篇2

关键词:接种疫苗,土豆片外敷,预防,红肿硬结

接种疫苗后发生的一般反应以红肿、硬结占比最高, 占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 (AEFI) 总数的41.53%[1]。红肿、硬结引起的疼痛、哭闹、搔抓给家长及儿童带来了困扰[2]。目前, 对注射部位硬结肿胀, 临床主要采取热敷治疗、自行消退等, 但效果常常并不满意, 容易造成二次痛苦。因此, 我院积极开展土豆片外敷接种疫苗后所致红肿、硬结, 在治疗和预防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 选择2 0 1 4年4月 —2 0 1 5年4月在我院预防保健科进行疫苗接种的受种儿童400例为预防疗效观察对象, 其中男209例, 女191例, 年龄3个月~36个月,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预防组各200 例。两组在硬结直径、红肿面积、年龄分布、性别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 选择2014年4月—2015年4月在我院预防保健科进行疫苗接种并发生红肿、硬结的受种儿童120例为疗效观察对象, 红肿直径超过2.5cm。其中男63例, 女57例, 年龄3个月~36个月龄, 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1组60例给予常规温热敷, 治疗2组60例给予新鲜土豆片外敷治疗。两组在硬结直径、红肿面积、年龄分布、性别等方面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1.2.1 预防干预方法对照组接种儿童不进行任何干预;预防组用土豆片外敷法, 将新鲜的土豆洗干净去皮, 而后切成厚1.5mm~3mm, 面积5cm×5cm大小的薄片, 置土豆薄片于注射部位, 并绑上弹性绷带固定, 以防止注射部位的土豆片移位, 20 min 1次, 每日重复敷3次, 连续敷2d。

1.2.2 治疗干预方法治疗1组采用湿热敷的方法, 在红肿、硬结部位放置温暖潮湿的毛巾 (38℃~40℃) 及热水袋 (40 ℃ ~45 ℃) , 每次15 min, 每天重复3次, 连续外敷至红肿、硬结消散;治疗2组采用土豆片外敷法, 将新鲜的土豆洗干净, 去皮后切成厚1.5mm~3mm, 面积5cm×5cm大小的薄片, 原则为湿热敷面积略大于红肿、硬结面积。将红肿、硬结部位处理至清洁后, 覆盖土豆薄片并以弹性绷带固定, 每次20 min, 每日重复4次, 连续外敷直至红肿硬结消失。

1.3 疗效判定标准 (1) 预防疗效观察, 全程观察和记录两组在局部肿胀、硬结情况, 观察时间1d~3d。观察标准:接种部位是否出现红肿及硬结。 (2) 治疗疗效观察, 治疗时间1d~7d。治疗1d、3d、7d后测量硬结大小, 观察皮肤弹性及不良反应, 观察疗效。临床治愈:硬结、红肿消失, 无压痛感, 局部肌肉弹性恢复良好;显效:硬结、红肿面积明显减少, 减少至原面积40%及以下、触之较前变软明显;无效:硬结、红肿面积减少无显著改变, 或减少迟缓。

1.4 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应用χ2检验进行比较, 检验标准α=0.05,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例 (%)

3 讨论

疫苗接种是临床上预防多种传染性疾病的有效方法, 婴儿和儿童按国家规定均需接种多种计划免疫疫苗。接种疫苗显著降低了乙肝、百日咳、白喉、破伤风等多种疾病的发病率, 有效增加了儿童整体的健康水平。接种多以肌肉注射为主, 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接种部位疼痛、红肿硬结、瘙痒。目前, 在我院接种门诊中接种预防疫苗出现红肿硬结反应频率较高, 高发生率就要求更加有效的治疗措施。目前, 对注射部位红肿硬结, 临床上主要采取热敷治疗、自行消退等, 但效果常常并不满意, 容易造成二次痛苦。

药物注射部位红肿硬结在临床护理中比较常见, 其多与药物刺激、难以吸收的药物成分等因素有关。而中医学认为气滞血瘀很可能是导致接种部位红肿硬结的重要原因。传统中医认为, 土豆在临床治疗中具有多种效用, 纤维素细腻, 外用可散疤去毒, 使血管软化;同时, 马铃薯含有小量龙葵碱素, 具消炎、杀菌效果;另外, 也可阻止血管紧张素 Ⅰ 向血管紧张素 Ⅱ (AngⅡ) 转化, 舒张外周血管, 有利于吸收水肿[3,4]。因此, 新鲜无霉变、长芽的土豆片含散结止痛、消肿、解毒的作用, 而且经济、方便。连续外敷促进肌肉纤维的恢复效果明显, 硬结、红肿部位每次在外敷后感觉舒适, 疼痛明显减轻, 硬结局限速度快;同时, 新鲜无霉变、长芽的土豆片中极富淀粉、龙葵碱和胆甾烷衍生物茄碱等, 能介入机体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新陈代谢, 局部外敷还具有加速血液畅通、滋养局部组织、增促吸收局部药物, 以此达到散结和消肿的功效[5]。

本次研究采用土豆片外敷疫苗注射部位, 结果显示, 早期使用土豆片外敷疗法能有效预防局部红肿硬结形成;同时, 对于因疫苗接种已经形成的红肿硬结, 外敷土豆片治疗消肿散结效果明显, 且未出现毒副反应, 在肿胀和硬结反应发生早期可用, 迅速降低孩子的灼热和疼痛的感觉, 减缓硬结的形成。同时也给护理工作带来很大方便, 建议临床护理人员在对婴儿和儿童接种疫苗后, 应尽早使用土豆片局部外敷以预防硬结的形成, 而一旦发现出现肿胀、硬结, 更应尽早使用方法及早散结以减轻接种儿童的痛苦。

参考文献

[1]陈红丹.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评价[J].浙江预防医学, 2015 (5) :480-482.

[2]刘玉琳.鲜土豆片配合仙人掌外敷治疗儿童接种百白破疫苗后红肿硬结的疗效观察[J].河北医药, 2013 (23) :3649-3650.

[3]董淑华.土豆片和硫酸镁贴敷预防肌内注射硬结形成的效果比较[J].护理管理杂志, 2013, 13 (4) :273-274.

[4]魏春红.土豆法外敷快速消肿、散结266例分析[J].泰山医学院学报, 2014 (3) :214-215.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篇3

【发布文号】闽政办[2006]225号 【发布日期】2006-10-30 【生效日期】2006-10-3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福建省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贯彻《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通知

(闽政办[2006]225号)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国务院第434号令,以下简称《条例》)已于2005年6月1日起施行。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条例》,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贯彻落实《条例》的重要性。贯彻实施《条例》,加强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对于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十分必要。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本着对儿童和人民身体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各级卫生、财政、药品监督、教育、物价等部门要严格履行各自职责,切实加强监督检查管理,做到有领导分管,有专人负责,有经费保障,发现违法行为及时查处,确保《条例》得到贯彻落实。

二、严格执行《条例》规定的疫苗分类管理要求,切实保障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的规定受种的第一类疫苗的预防接种,加强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第二类疫苗的使用管理。

根据我省传染病流行情况、人群免疫状况,现阶段我省规定的第一类疫苗包括: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百白破联合疫苗、流脑疫苗、乙脑疫苗等7种疫苗。自《条例》实施之日起,接种单位接种第一类疫苗不得收取任何费用。

三、保障预防接种所需经费,确保国家免疫规划的实施。根据《条例》规定,列入国家免疫规划的第一类疫苗的购置和运输及冷链设备的补充、更新经费以及第一类疫苗异常反应补偿费用由省级财政负责解决,并对困难地区预防接种工作给予必要经费补助。省财政厅、省卫生厅要根据《条例》规定,制定和落实第一类疫苗预防接种和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的有关经费保障政策。

设区市人民政府对辖区内经济困难的县开展与预防接种相关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并保证市本级开展免疫规划相关工作经费。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保证实施国家免疫规划的预防接种所需经费。第一类疫苗接种收费取消后,县(市、区)级财政根据接种数量、质量、接种材料消耗等情况安排专项经费,保证卫生机构开展预防接种工作的需要。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对从事预防接种工作的乡村医生和其他基层预防保健人员给予适当补助。各级财政安排用于预防接种的经费应当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用、挤占。

四、加强《条例》的宣传工作。卫生等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条例》的学习,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条例》,使广大人民群众掌握《条例》的有关规定,明确自己的权利、义务,为做好预防接种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对《条例》贯彻实施情况进行经常性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

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十月三十日

《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 篇4

(征求意见稿)

开展预防接种,是预防控制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个体接种疫苗,可以保护个体免受疫苗针对疾病的侵害;通过对群体实施有计划的预防接种,可以达到预防控制乃至消除疫苗针对疾病的目标。

为进一步规范全省的预防接种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根据《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三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年版)》以及国家相关规定、规范、规程,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指导意见。一、一般原则

开展第二类疫苗预防接种,应遵循以下一般原则。

(一)“优先接种第一类疫苗”的原则。

适龄儿童在接种第一类、第二类疫苗时,应首先保证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规定的起始免疫年(月)龄、免疫程序、接种间隔等要求,完成第一类疫苗全程接种。当第一类疫苗与第二类疫苗的接种时间发生冲突时,应优先保证接种第一类疫苗或受种方自主选择的含第一类疫苗成份的第二类疫苗。

(二)“知情、自愿、自费”的原则。

第二类疫苗是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疫苗,接种第二类疫苗由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承担费用。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可根据本指导意见,结合辖区传染病防控需要,采用多种形式做好第二类疫苗的宣传、告知等工作,使受种方了解疫苗针对疾病的防治知识,在充分知情的情况下,自主选择和自费接种第二类疫苗。

(三)“第一类疫苗可替代”的原则。

受种方根据“知情、自愿、自费”的原则,选择接种含第一类疫苗成份的第二类疫苗,可视为同效替代(不得使用同一生产企业同品种的第二类疫苗替代第一类疫苗),按疫苗说明书完成全程接种后可视为完成第一类疫苗的全程接种。其合格接种的判定参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儿童免疫程序说明(2016年版)》执行,并按照疫苗说明书的要求,免疫起始年(月)龄不提前、接种剂次时间间隔不缩短、规定的年(月)龄之前完成接种。

(四)准确运用“通知”、“预约”、“告知”的原则

各接种单位和接种人员(简称接种方)应严格界定“通知”、“预约”、“告知”的不同含义,在实际工作中准确把握和运用。“通知”、“预约”、“告知”三者不可替代或混用,以保障受种者或者其监护人(简称受种方)享有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

——“通知”是指接种方根据第一类疫苗免疫程序,通过某种方式将接种第一类疫苗的信息(疫苗的品种、剂次、接种时间和地点等)通知给受种方。受种方应按“通知”要求接种第一类疫苗。接种方不能用“通知”的形式开展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

——“预约”是指接种方和受种方通过某种方式预先约定接种疫苗的品种、时间和地点。分为两种情形:一是受种方可以通过某种方式主动向接种方预约接种第二类疫苗;接种方视该疫苗供应等情况,确定接种时间,向受种方提供该疫苗接种服务。二是受种方自主选择接种多剂次的第二类疫苗且已完成首剂接种的,接种方可根据该疫苗免疫程序为受种方预约后续剂次的接种服务。

——“告知”是指接种方在日常工作中或疫苗接种前通过多种方式向受种方介绍第一类、第二类疫苗的品种、程序、作用、禁忌、不良反应、费用负担、接种注意事项等情况,前者称为广义告知,后者称为接种前告知。

(五)“依法管理、规范接种、热情服务”的原则。各接种单位在提供第二类疫苗接种服务时,应严格按照《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16年版)》等法规、规范要求开展工作,并参照第一类疫苗管理要求,做好第二类疫苗的采购、管理、接种和登记报告工作。应依照疫苗说明书和本指导意见进行接种,可结合受种方的实际情况为其定制个性化接种建议,合理安排接种第一类疫苗和第二类疫苗的时间。

(六)“主动开展宣传、满足群众需求”的原则。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应当积极、主动、科学、客观地开展第二类疫苗的宣传,向公众普及疫苗及其针对疾病的防治知识,以保护个体健康和预防控制疾病为出发点,有序提供第二类疫苗的预防接种服务,满足群众预防接种需求。

二、接种原则

(一)第一类疫苗替代:受种方要求接种含第一类疫苗成份的第二类疫苗时,接种方应在首剂接种前认真履行告知义务;针对属于多剂次疫苗的,建议受种方选择一种疫苗完成全程接种,原则上不推荐使用不同品种疫苗完成后续接种。

(二)同时接种与接种间隔:不建议第二类疫苗与第一类疫苗或者与其它第二类疫苗在同一天接种。第一类疫苗和第二类疫苗、两种不同的第二类疫苗的接种间隔不少于14天。两种注射类的减毒活疫苗如果未同时接种,应间隔不少于28天进行接种。

(三)紧急情况下接种:用于预防紧急疾病风险的疫苗(如狂犬病暴露后接种人用狂犬病疫苗等),可优先接种。

(四)接种禁忌:对于免疫缺陷、免疫功能低下或有第一类疫苗接种禁忌者,接种方可向其提出可替代的第二类疫苗接种建议,供受种方自主选择。

(五)其他:本指导意见简明扼要地列出了各种第二类疫苗的接种建议、推荐程序、禁忌和慎用等情况,但可能存在信息不完整或有新的疫苗说明书发布,请在接种时参考疫苗说明书的具体规定执行。如遇疫苗说明书的内容发生变更,应以最新的疫苗说明书为准。

三、第二类疫苗接种建议

(一)含第一类疫苗成份的第二类疫苗 1.含乙型肝炎疫苗成份的疫苗

目前有酿酒酵母细胞(HepB-SC)、汉逊酵母细胞(HepB-HP)、中国仓鼠卵巢细胞(HepB-CHO)等三种不同表达系统生产的多个品种乙型肝炎疫苗。

【乙型肝炎疫苗,HepB】

(1)作用:用于预防乙肝病毒感染引起的乙型肝炎。(2)接种对象:新生儿及其他未免疫、高危人群。(3)接种建议:不同厂家、不同规格的乙肝疫苗,其适用接种对象、年龄范围、剂量和表达系统不完全相同,接种时应仔细阅读疫苗说明书。一般情况下,不建议使用同剂量、同品种、同表达系统的第二类疫苗替代第一类疫苗。HBsAg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可选择适于乙肝病毒母婴阻断的疫苗品种替代第一类疫苗,并同时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60微克重组乙肝疫苗(酿酒酵母)只适用于16周岁及以上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免疫功能低下、免疫无应答的人群使用。

推荐以下重点人群使用乙肝疫苗:①存在性暴露感染风险的人群,包括男男行为者、多性伴者、性伴为HBsAg阳性者和性传播疾病患者。②存在职业暴露风险的人群,如医学院校学生、接触血液的医务工作者、救援(公安、消防、司法、应急救灾等)人员及福利院、残障机构和托幼机构等工作人员。③存在经皮肤和黏膜暴露血液风险的人群,包括注射毒品者、HBsAg携带者或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员、易发生外伤者、血液透析者和器官移植者。④其他人群:如其他慢性肝病患者、乙肝高发区的居住者和旅行者、免疫缺陷或功能低下者、HIV阳性者、高校大学生,以及有愿意接种乙肝疫苗者。

2.含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PV)成份的疫苗 目前主要有1个品种的五联疫苗。

【吸附细胞百白破、灭活脊灰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联合疫苗,DTaP-IPV/Hib】

(1)作用:DTaP-IPV/Hib主要用于预防白喉、破伤风、百日咳、脊灰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侵袭性感染。

(2)接种对象:2月龄及以上婴幼儿。

(3)接种建议:可替代第一类疫苗中的脊灰疫苗(IPV和OPV)和百白破疫苗。如受种方自主选择使用DTaP-IPV/Hib替代首剂IPV,建议其使用DTaP-IPV/Hib完成全程免疫。

对Ⅰ+Ⅲ型脊灰减毒活疫苗(bOPV)有接种禁忌(如肛周脓肿等)、且对IPV或DTaP-IPV/Hib无接种禁忌的受种者,建议其使用IPV或DTaP-IPV/Hib完成全程免疫。

3.含百白破疫苗成份的疫苗

目前主要有1个品种的五联疫苗和1个品种的四联疫苗,五联疫苗即DTaP-IPV/Hib。

【无细胞百白破b型流感嗜血杆菌联合疫苗,DTaP-Hib】

(1)作用:DTaP-Hib主要用于预防白喉、破伤风、百日咳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侵袭性感染。

(2)接种对象:3月龄及以上婴幼儿。

(3)接种建议:可替代第一类疫苗中的百白破疫苗。如受种方自主选择首剂使用DTaP-Hib疫苗替代接种,建议其使用DTaP-Hib完成全程免疫。

4.含麻疹、风疹、腮腺炎疫苗成份的疫苗

目前主要有麻腮风联合减毒活疫苗、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麻疹腮腺炎联合减毒活疫苗等品种。

【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MMR】

(1)作用:用于预防麻疹、风疹、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2)接种对象:8月龄及以上的麻疹、腮腺炎、风疹易感者。

(3)接种建议:江苏省已将MMR作为18月龄婴幼儿的第一类疫苗接种。MMR作为第二类疫苗,可用于替代8月龄婴幼儿接种的第一类疫苗MR,但不得用于替代18月龄接种的第一类疫苗MMR。推荐国家免疫规划覆盖以外的人群接种MMR。

【麻疹风疹联合减毒活疫苗,MR】

(1)作用:用于预防麻疹、风疹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2)接种对象:8月龄及以上的麻疹、风疹易感者。(3)接种建议:江苏省已将MR作为8月龄婴幼儿的第一类疫苗接种。MR作为第二类疫苗,不得用于替代8月龄婴幼儿接种的第一类疫苗MR。推荐用于免疫规划适龄儿童以外的易感者接种,优先推荐大中学生接种或加强接种1剂MR。

【麻疹腮腺炎联合减毒活疫苗,MM】

(1)作用:用于预防麻疹、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2)接种对象:8月龄及以上的麻疹、腮腺炎易感者。(3)接种建议:MM作为第二类疫苗,不得用于替代含麻疹成份的第一类疫苗。推荐用于免疫规划适龄儿童以外的易感者接种。

5.含乙型脑炎疫苗成份的疫苗 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和乙脑灭活疫苗都可作为国家免疫规划疫苗。目前,江苏省确定乙型脑炎减毒活疫苗为第一类疫苗,乙脑灭活疫苗作为第二类疫苗。

【乙脑灭活疫苗,JE-I】

(1)作用:用于预防乙脑病毒感染引起的乙型脑炎。(2)接种对象:6月龄~10周岁儿童和由非疫区进入疫区的儿童和成人。

(3)接种建议:可用于替代第一类疫苗乙脑减毒活疫苗。不推荐乙脑减毒活疫苗和乙脑灭活疫苗在剂次间相互替代,建议选择同一种类乙脑疫苗(减毒活疫苗或灭活疫苗)完成全程接种。对于有免疫缺陷、免疫功能低下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以及其它有接种乙脑减毒活疫苗禁忌者,推荐接种乙脑灭活疫苗。

6.含脑膜炎球菌疫苗成份的疫苗

目前主要有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ACYW135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联合疫苗等品种。

【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MPCV-AC】(1)作用:主要用于预防由A群、C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接种对象:3月龄及以上婴幼儿、儿童、青少年。(3)接种建议:不同厂家、不同规格的MPCV-AC,其适用的接种对象、年龄范围、剂量虽不同,但均可以替代第一类疫苗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建议12月龄以下儿童接种。不推荐不同品种的脑膜炎球菌疫苗在剂次间相互替代,建议选择同一种类的脑膜炎球菌疫苗完成基础免疫。

【ACYW135MPV-ACYW135)】

(1)作用:用于预防A群、C群、Y群和W135群脑膜炎球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2)接种对象:2周岁及以上儿童和成人中的高危人群。(3)接种建议:可用于替代第一类疫苗A群C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优先推荐2周岁以上儿童及成人中的高危人群使用:①旅游或居住高危地区者,如非洲撒哈拉地区(A群、C群、Y群及W135群脑膜炎球菌流行区);②从事实验室或疫苗生产工作的人员;③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在不明确何种菌群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时使用。

【A群C群流脑-b型流感嗜血杆菌联合疫苗,MenAC-Hib】

(1)作用:用于预防A群、C群脑膜炎球菌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侵袭性疾病。

(2)接种对象:2月龄至71月龄的婴幼儿和儿童。(3)接种建议:可用于替代第一类疫苗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建议12月龄以下婴儿接种。如首剂接种选用

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该疫苗,推荐其用MenAC-Hib完成全程免疫。一般情况下,不推荐不同品种的脑膜炎球菌疫苗以及DTaP-Hib等在剂次间相互替代。

7.含甲型肝炎疫苗成份的疫苗

目前主要有甲型乙型肝炎联合疫苗、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甲型肝炎灭活疫苗等品种。甲肝减毒活疫苗、甲肝灭活疫苗都可作为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江苏省确定甲肝灭活疫苗为第一类疫苗。

【甲型乙型肝炎联合疫苗,HepAB】

(1)作用:用于预防甲肝病毒、乙肝病毒的感染。(2)接种对象:1岁及以上甲肝、乙肝易感者。(3)接种建议:不得用于替代新生儿和婴幼儿的第一类疫苗乙肝疫苗;不推荐用于完成第一类疫苗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的儿童。可用于未接种过乙肝疫苗、甲肝疫苗的1岁以上儿童和成人的接种。

【甲肝减毒活疫苗,HepA-L】

(1)作用:用于预防甲肝病毒感染引起的甲型肝炎。(2)接种对象:1岁半以上甲型肝炎易感者。(3)接种建议:建议用于国家免疫规划适龄儿童以外的易感者和高风险人群。

【甲肝灭活疫苗,HepA-I】

(1)作用:用于预防甲肝病毒感染引起的甲型肝炎。(2)接种对象:1岁及以上甲型肝炎易感者。(3)接种建议:不得用于替代第一类疫苗以及入学、入托儿童的疫苗补种。建议用于国家免疫规划适龄儿童以外的易感者和高风险人群。

(二)其它第二类疫苗 8.霍乱疫苗

【重组b亚单位/菌体霍乱疫苗,rBS—WC】(1)作用:用于预防霍乱和产毒性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

(2)接种对象:2岁及以上年龄的儿童、青少年和有接触或有传播危险的成人。

(3)接种建议:建议卫生条件较差地区、受霍乱流行威胁地区的易感者以及旅游者、旅游服务人员、水上居民、水下作业和污水、粪便、垃圾处理人员、餐饮业人员、食品加工人员、医务防疫人员、部队及野外作业人员、遭受自然灾害地区等重点人员接种。

9.肝炎疫苗

目前主要有戊型肝炎疫苗。【戊型肝炎疫苗,HEV】

(1)作用:用于预防戊型肝炎病毒的感染。(2)接种对象:16岁及以上易感者。

(3)接种建议:建议可能存在戊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畜牧养殖者、餐饮业人员、食品加工人员、老年人、学生或部队人员、育龄期妇女和疫区旅行者等高风险人群应优先选择接种。目前暂不推荐加强接种。

10.肾综合征出血热疫苗 【双价肾综合征出血热灭活疫苗】

(1)作用:用于预防I型、II型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感染引起的肾综合征出血热

(2)接种对象:16至60岁的高危人群。

(3)接种建议:建议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地区的居民和进入该地区的人员(如野外作业人员、农牧民、旅行者等)优先接种。推荐从事野外作业的人员、农牧民、部队人员、旅游者以及遭受自然灾害地区的人员等接种。

11.狂犬病疫苗(RAB)

目前主要有地鼠肾细胞、Vero细胞、鸡胚细胞、人二倍体细胞培养的4种人用狂犬病疫苗。

(1)作用:用于预防狂犬病病毒感染引起的狂犬病。(2)接种对象:所有可能被狂犬病毒感染的风险人群,不分年龄和性别。

(3)接种建议:建议II级和III级狂犬病暴露者为暴露后接种的首选受种者,包括被狂犬、疑似狂犬、其它疯动物以及不能确定是否患有狂犬病的宿主动物咬伤、抓伤、舔舐粘膜或破损皮肤处,或者开放性伤口、粘膜直接接触可能含有狂犬病病毒的唾液或组织者等。III级暴露者在接种狂犬病疫苗的同时,需注射狂犬免疫球蛋白。

推荐所有持续、频繁暴露于狂犬病病毒危险环境下的个体均应进行暴露前预防接种(如接触狂犬病病毒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可能涉及狂犬病病人管理的医护人员、狂犬病病人的密切接触者、兽医、动物驯养师、犬类屠宰人员以及经常接触动物的农学院学生等)。推荐到高危地区旅游的游客(成人和儿童)、居住在狂犬病流行地区的儿童也应尽量接种。推荐因职业原因存在持续、频繁或较高的狂犬病病毒暴露风险者应定期加强接种(如接触狂犬病病毒的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兽医等)。

接种前和暴露后接种过狂犬病疫苗者,再次暴露后的加强接种详见疫苗说明书。建议尽量使用同一品牌狂犬病疫苗完成全程接种,若无法实现,可使用不同品牌的合格狂犬病疫苗完成后续的接种,原则上不建议就诊者携带狂犬病疫苗至异地接种。建议与其它常规疫苗预防接种有冲突时,优先保证暴露后狂犬病疫苗的接种。进行暴露后接种前要按要求对伤口进行规范的清洗、消毒和处置。不推荐其它已完成全程免疫者定期进行加强免疫。

12.伤寒疫苗

【伤寒Vi多糖疫苗,TViPSV】

(1)作用:用于预防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伤寒。(2)接种对象:2岁及以上有感染风险和流行地区的人群。

(3)接种建议:建议卫生条件较差地区、伤寒暴发流行和受流行威胁地区的易感者以及旅游者、旅游服务人员、水上居民、水下作业和污水、粪便、垃圾处理人员、餐饮业人员、食品加工人员、医务防疫人员、部队及野外作业人员、遭受自然灾害地区等风险人员为重点接种人群。

13.破伤风疫苗 【吸附破伤风疫苗】

(1)作用:主要用于预防破伤风杆菌感染引起的破伤风。

(2)接种对象:发生创伤机会较多的高风险人群。(3)接种建议:建议育龄期和妊娠期妇女、从事有创伤风险职业的人员(包括建筑、野外施工、机械加工、医疗及实验室专业人员、救灾人员等),以及军队等相关人员接种。不得用吸附破伤风疫苗替代第一类百白破联合疫苗和白破疫苗;不得用于入学、入托儿童的疫苗补种。

14.流感疫苗

目前我国批准上市使用的流感疫苗有全病毒疫苗、裂解病毒疫苗和亚单位疫苗三种,均为灭活疫苗。

(1)作用:用于预防疫苗针对性流感毒株引起的甲、乙型流行性感冒。

(2)接种对象:6月龄及以上易感者。(3)接种建议:不同厂家、不同规格流感疫苗的适用接种对象、年龄范围、剂量等不同。接种时应仔细阅读疫苗说明书。建议6月龄及以上易感者及易发生相关并发症的人群接种。重点推荐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体弱者、老年人、医务人员、慢性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肝肾功能不全、血液病、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肌肉功能障碍、代谢性疾病、患有免疫抑制疾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等)、人口密集场所感染流感风险较高者接种。建议孕妇选择适合的流感疫苗接种。

15.腮腺炎疫苗

【腮腺炎减毒活疫苗,MuV】

(1)作用:用于预防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感染性疾病。(2)接种对象:8月龄及以上的腮腺炎易感者。(3)接种建议:不得用于替代第一类疫苗的接种。推荐用于国家免疫规划适龄儿童以外的易感者。

16.肠道病毒71型疫苗 【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

目前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有Vero细胞和人二倍体细胞生产的两种疫苗。

(1)作用:用于预防肠道病毒71型(EV71)感染所致手足口病。

(2)接种对象:6月龄至5岁EV71病毒易感者。(3)接种建议:建议6月龄至35月龄可选择EV71型灭活疫苗(Vero细胞);6月龄至59月龄可选择EV71型灭活疫苗(人二倍体细胞)进行接种。建议6月龄及以上儿童尽早接种、并于12月龄前完成全程接种。推荐使用同一厂家、同一品种疫苗完成全程接种。

17.水痘疫苗

【水痘减毒活疫苗,VZV】

(1)作用:用于预防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水痘。

(2)接种对象:12月龄及以上的水痘易感者(参照疫苗说明书)。

(3)接种建议:建议12月龄及以上的幼儿尽早接种。已接种过水痘疫苗的儿童在入学前,根据医生建议或说明书接种第2剂次水痘疫苗。不推荐已感染过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儿童接种水痘疫苗。

18.轮状病毒疫苗

目前只有国产的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口服轮状病毒活疫苗,RV1】

(1)作用:用于预防由A群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2)接种对象:2月龄至3岁婴幼儿。

(3)接种建议:适龄婴幼儿接种。重点推荐卫生条件、卫生习惯较差的且存在较高感染风险的婴幼儿接种。

19.肺炎链球菌疫苗 目前主要有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等品种。

【13价肺炎球菌多糖结合疫苗,PCV13】

(1)作用:用于预防由肺炎球菌1、3、4、5、6A、6B、7F、9V、14、18C、19A、19F和23F血清型感染引起的侵袭性疾病,不能预防由其它血清型肺炎球菌引起的侵袭性感染。

(2)接种对象:6周龄至15月龄婴幼儿。

(3)接种建议:按产品说明书的要求,合理安排接种时间,兼顾第一类疫苗和其它第二类疫苗的接种,并符合接种程序要求。

【23价肺炎球菌多糖疫苗,PPV23】

(1)作用:用于预防由肺炎球菌1、2、3、4、5、6B、7F、8、9N、9V、10A、11A、12F、14、15B、17F、18C、19A、19F、20、22F、23F和33F血清型感染引起的侵袭性疾病。不能预防由其它血清型肺炎球菌引起的侵袭性感染。

(2)接种对象:2岁以上的易感者。

(3)接种建议:优先推荐≥65岁的老年人接种以及年龄2-64周岁并伴有慢性肺部疾病、慢性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慢性肝病(包括肝硬化)、酒精中毒、耳蜗移植、脑脊液漏、免疫功能低下、功能或器质性无脾者等接种。不建议在免疫功能正常者进行复种,但年龄小于65周岁并伴有慢性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功能或器质性无脾及免疫功能受损者可以进行复种,2剂PPV23至少间隔5年,首次接种年龄≥65周岁者无需复种。

20.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

目前含Hib成份的疫苗有Hib疫苗、DTaP-Hib联合疫苗、MenAC-Hib联合疫苗、DTaP-IPV/Hib联合疫苗等品种。

【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Hib】

(1)作用:用于预防由b型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侵袭性感染。

(2)接种对象:2月龄婴幼儿至5岁儿童。

(3)接种建议:不同厂家、不同规格含Hib成份疫苗适用的年龄范围、剂量等不同,接种时应仔细阅读疫苗说明书。建议2月龄及以上儿童选择适合起始月龄含Hib成份的疫苗尽早接种。推荐选择同一品种的疫苗完成全程接种。

21.人乳头瘤病毒疫苗

目前主要有双价人乳头瘤病毒吸附疫苗和四价人乳头瘤病毒(酿酒酵母)疫苗。

【双价人乳头瘤病毒疫苗】

(1)作用:用于预防HPV16、18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所致相关疾病。

(2)接种对象:9-25岁的女性。(3)接种建议:建议9-25岁的女性尽早接种,9-13岁未发生初次性行为的女性或无HPV暴露者为首选接种人群,其次为年龄较大的女性青年。接种该疫苗不能替代常规宫颈癌筛查和其它预防HPV感染和性传播疾病的措施。推荐用同一种疫苗完成全程接种,暂不推荐不同品种的HPV疫苗互用。目前不推荐加强接种。

【四价人乳头瘤病毒疫苗】

(1)作用:用于预防HPV6、11、16、18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所致相关疾病。

(2)接种对象:用于20-45岁的女性。

接种疫苗人增加 预防感冒多锻炼 篇5

接种疫苗人增加 预防感冒多锻炼

最近,我国香港地区部分学校暴发了流感疫情,本市不少市民也随之强化了预防意识。记者从沪上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了解到,一些家长纷纷带着孩子前来接种流感疫苗

今天上午,记者在半淞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看到,陆续有家长带着孩子前来接种感冒疫苗。工作人员介绍,最近一段时间来,前来接种的孩子比平时增加了三成以上,每天都有十几个有关流感疫苗的咨询电话。 记者了解到,一般情况下,医生会建议10月、11月秋末冬初新疫苗问世时接种流感疫苗。因此,春节以后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没有流感疫苗储备了。而为满足部分市民的需求,有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这两天已经开始进行流感疫苗的.补充。 不过,医生表示,疫苗并不是预防感冒的万能药,对于孩子来说,关键是要增加户外活动。 (采访 医生:接种了,但是你还要注意平时户外活动,小孩适当锻炼都要注意的) 另外,本市一些学校和幼儿园也增强了预防措施。今天早上,在瞿溪路小学,卫生老师在体育课间隙,用紫外线消毒设备,对教室进行消毒。学校的厕所盥洗盆上,摆放着消毒肥皂,提醒学生饭前便后别忘洗手。 (采访:小学生 消毒 还有能把细菌洗掉) 而在一家幼儿园,除了增加了幼儿锻炼时间,并增加了生姜红糖水、豆奶红枣水等营养饮食。(采访:幼儿园保健老师 我们增加幼儿体锻 就是天晴朗的时候 延长户外活动的流程 然后在早晨配制了营养水) 此外,换季时节,家长还需注意孩子保暖,室内经常通风换气,保持湿度,补充足够水分和维生素,适当休息。可常备点消毒水、酒精棉球等,对居家环境、衣物、餐具等勤消毒,避免病菌的交叉感染。

预防接种疫苗的异常反应及其对策 篇6

资料与方法

2011-2014年在我中心接种疫苗发生异常反应79例, 男44例, 女35例, 男女性别比1.26:1, 年龄2 d~75岁, 年龄分布, 见表1。

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出现接种疫苗疑似异常反应的临床资行, 调查内容包括姓名、年龄、性别、接种疫苗的种类、疑似异常反应情况。专人负责对上述调查汇总的内容进行核对, 确保调查内容准确无误。

观察指标:观察79例疑似异常反应患者的疫苗接种情况及疑似异常反应情况、接种疫苗的种类及疑似异常反应类型。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率 (%) 表示。

结果

79例疑似异常反应的疫苗接种情况分析:百白破疫苗18例 (22.78%) , 狂犬病疫苗8例 (10.13%) , 23价肺炎疫苗7例 (8.86%) , 百白破疫苗6例 (7.59%) , 流感疫苗6例 (7.59%) , 卡介苗5例 (6.33%) , 流脑A+C疫苗5例 (6.33%) , 麻腮风疫苗4例 (5.06%) , 麻风疫苗4例 (5.06%) , 腮腺炎疫苗4例 (5.06%) , 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3例 (3.80%) , 甲肝、乙肝和流脑A群疫苗各2例 (2.53%) , 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HIB疫苗和乙脑减毒活疫苗各1例 (1.27%) 。见表2。

79例疑似异常反应的疑似异常反应情况分析:一般反应35例 (44.30%) , 偶合症23例 (29.11%) , 过敏性皮疹9例 (11.39%) , 血管性水肿8例 (10.13%) , 荨麻疹2例 (2.53%) , 过敏休克1例 (1.27%) , 接种BCG引起瘢痕疙瘩1例 (1.27%) 。见表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医疗卫生事业取得了不断突破, 保健事业也受到了社会及人们的广泛关注。为降低多种传染性疾病的儿童患病率, 保障儿童的健康成长及发育, 国家要求所有儿童应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疫苗接种主要对象为儿童, 接种疫苗可有效防止传染病的发生与传播, 然而疫苗并非绝对安全, 儿童常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3,4], 对儿童的心理及生理造成了巨大影响。为此, 探讨预防接种疑似异常反应的对策尤为重要。

为降低疫苗预防接种的疑似异常反应发生率, 确保疫苗安全接种, 尤其是儿童, 现对降低预防接种疫苗的疑似异常反应提出如下对策: (1) 加强接种前预防管理:接种前, 接种人员应主动向受种者或其监护人询问受种者的健康状况、疫苗接种史、有无接种禁忌证, 对受种者的健康、接种史及禁忌证状况做到心里有数;接种前, 医护人员对受种者进行体格检查, 受种者体温正常时方可进行接种;接种前, 给受种者或其监护人发放所要接种的疫苗相关信息、注意事项等, 做好接种宣教工作。 (2) 加强接种时预防管理:接种时, 接种人员仔细核对受种者的信息, 确保接种无误;如需要对受种者接种两种以上疫苗, 则选择身体不同的部位进行接种, 严禁将不同疫苗混合后接种;接种时检查疫苗包装是否完好, 对于包装不完好的疫苗不予接种。 (3) 加强接种后预防管理:接种完毕后接种人员要求受种者留在接种地观察半小时, 待无疑似异常反应后方可离开, 并做好记录工作;若受种者出现晕厥反应, 则立即将其放平, 皮下注射盐酸肾上腺素, 严密观察患儿呼吸频率、心率等生命体征变化, 并做好急救准备。

本研究对预防出现接种疑似异常反应提出了接种前、接种时及接种后三阶段对策, 为降低疫苗接种异常反应提供了一定参考。

参考文献

[1]白庆瑞.常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监测[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10, 25 (3) :166-170.

[2]李勤.2012年潍坊市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 2013, 7 (19) :521-523, 526.

[3]罗红艳.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原因分析与应对策略研究[J].当代护士, 2015, 6 (9) :84-86.

上一篇:英文竞选演讲稿下一篇:浅谈中小型土建工程项目管理难点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