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外文言文及答案

2024-06-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考课外文言文及答案(共6篇)

中考课外文言文及答案 篇1

(一)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

有人卖骏马者,比三旦①立市②,人莫知朝③之贾④。‛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选自 《战国策〃燕策》)【注释】①旦 :早晨。②市:集市,市场。③一朝:一天。④贾:通‚价‛,价钱,这里指报酬。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1)比三旦立市()(2)人莫与言()..

12、对文中画线句子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A.愿你去看看我的马,去照顾一下我的马。B.希望你去看看我的马,绕着我的马转几个圈儿,回头照顾我的生意。C.愿你去看看我的马,围着我的马转几个圈儿,去照顾我的生意。D.希望你去看看我的马,围着马转几个圈儿,离开时再回头看一眼。

13、从这个故事中你获得什么启示?(4分)

(二)游之日,风日清和,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取酒共酌,意致闲淡,亭午风渐劲,湖水汩汩有声。千帆结阵而来,亦甚雄快。日暮,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已也。至若予者,为毛锥子所窘,一往四十余年,不得备国家一亭一障之用。玄鬓已皤,壮心日灰。近来又遭知己骨肉之变,寒雁一影,飘零天末,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

节选自袁中道《游岳阳楼》 注:【毛锥子】毛笔的别称,这里指诗文写作;【皤】白色。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词(2分)意致闲淡()泫然不能自已也()..

2、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A、愀然以悲 船载以入 ..B、为毛锥子所窘 不足为外人道也 ..C、近来又遭知己骨肉之变 何陋之有 ..D、是则真可哭也 出则无敌国外患 ..

3、谈谈作者在本文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岳阳楼记》中‚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许金不酬 ①济阴之贾人,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②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③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

④⑤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注】(①苴:枯草

②诸:相当于‚之于‛或‚之乎‛ ③无乃不可乎:恐怕不行吧④薄:撞⑤ 盍:为何、何不)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1)向许百金

许 :(2)‚若,渔者也 若: .. 2.对划线句子‚是许金而不酬者也!‛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是答应给我一百两金子而不兑现承诺的原因!B.是有许多金子而不酬谢我的人!C.这是那个答应给我一百两金子而不兑现承诺的人!D.这是有许多金子而不酬谢我的人!3.商人最终沉入水底淹死了,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4分)

(四)温人之周 温人①之周②,周不纳,问曰:‚客耶?‛对曰:‚主人也。‛问其巷而不知也,吏因囚之。君使人问之曰:‚子非周人,而自谓非客,何也?‛ 对曰:

‚臣少而诵《诗》③,《诗》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今周君天下,则我天子之臣,而又为客哉?故曰主人。‛君乃使吏出之。(选自《战国策》)【注】:①温:魏国温城。

②周:东周。

③《诗》:《诗经》。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1)温人之周()(2)君乃使吏出之()..2.选出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3分)A.你既然不是周人,却又认为自己是客人,这是什么道理呢? B.你既然不是周人,却又认为自己不是客人,这是为什么呢? C.你既然是周人,却又承认自己是客人,这是什么道理呢?

D.你既然是周人,却又承认自己不是客人,这是为什么呢? 3.温人为什么认为自己是主人?(用原文回答)从文中看,温人是什么样的人?(4分)

(五)原宪甘贫 孔子卒,原宪①遂亡②在草泽中。子贡③相卫,而结驷连骑④,排藜藿⑤,入穷阎⑥,过谢原宪。宪摄敝衣冠见子贡。子贡耻之,曰:‚夫子岂病乎?‛原宪曰:‚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⑦者谓之病。若宪,贫 也,非病也。‛子贡惭,不怿⑧而去;终身耻其言之过也。注释:①[原宪]字子思,鲁国人,孔子弟子。②[亡]流亡隐居。③[子贡]孔子弟子,他是孔子的得意门生。④[结驷连骑]随从马车接连不断,前

呼后拥,指出行排场盛大。⑤[排藜藿]‚排‛,披,分开。藜藿,一种高过人

的野草。⑥[穷阎]‚穷‛,陋。‚阎‛,巷门,此指里巷。⑦[行]实践。⑧[怿]喜悦,高兴。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2分)

⑴原宪遂亡在草泽中_____________

⑵过谢原宪_____________ .. 2.对画线句‚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财富叫做贫穷,学习道义却不能实践才叫做有病。B.我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财富的人称他为贫者,学习道义却不能实践称他为病人。C.我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财富的人称他为贫者,学习道义却不能实践的人令人担忧。D.我听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财富的人使他贫穷,学习道义却不能实践使他有病。3.用自己的话回答:为什么子贡‚惭,不怿而去;终身耻其言之过也?‛(4分)

(六)吕蒙深明大义 宁厨下儿曾有过,走投吕蒙。蒙恐宁杀之,故不即还。后宁赍(jī)礼礼蒙母,乃出厨下儿还宁。宁许蒙不杀。斯须还船,缚至桑树,自挽弓射杀之。毕,解衣卧船中。蒙大怒,击鼓会兵,欲就船攻宁。宁闻之,故卧不起。蒙母徒跣出谏蒙曰:‚至尊待汝如骨肉,属汝以大事,何有以私怒而欲攻杀甘宁?宁死之日,纵至尊不问,汝是为臣下非法。‛蒙素至孝,闻母言,即豁然意释,自至宁船,笑呼之曰:‚兴霸,老母待卿食,急上!‛宁涕泣歔(xǖ)欷(xī)曰:‚负卿!‛与蒙俱还见母,欢宴竟日。(选自(三国志〃吴志〃甘宁传》)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1)徒跣:________________(2)负卿:________________ ..2﹒对划线句‚汝是为臣下非法。‛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你作为臣下是违犯法律。B﹒你们为臣私下做非法勾当。C﹒你们为臣私下是违犯法律。D﹒你作为臣下做非法勾当。3﹒请简要分析文段中吕蒙的性格特点。(4分)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成侯邹忌为齐相 成侯邹忌为齐相,田忌为将,不相说。公孙闬谓邹忌曰:‚公何不为王谋伐魏?胜,则是君之谋也,君可以有功;战不胜,田忌不进,战而不死,曲挠而诛。‛ 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

田忌三战三胜,邹忌以告公孙闬。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战而三胜,声威天下,欲为大事,亦吉否?‛卜者出,因令人捕为人卜者,亦验其辞于王前。田忌遂走。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⑴公何不为王谋伐魏().⑵公孙闬乃使人操十金而往卜于市().

2、对文中划线句子‚邹忌以为然,乃说王而使田忌伐魏‛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A、邹忌以为是这样,于是劝齐威王派田忌伐罪魏国。B、邹忌以为是这样,于是说服齐威王派田忌讨伐魏国。C、邹忌认为他说得在理,于是劝齐威王派田忌伐罪魏国。D、邹忌认为他说得在理,于是说齐威王应该派田忌伐罪魏国。

3、阅读这则故事后,你认为邹忌是怎样的一个人?(4分)

(八)猩猩,兽之好酒者也。大麓之人设以醴尊。陈之饮器,小大具列焉。织草为履,勾连相属也,而臵之道旁。猩猩见,则知其诱之也,又知设者

之姓名与其父母祖先,一一数而骂之。已而谓其朋曰:‚盍少尝之?慎无多饮矣!‛相与取小器饮,骂而去之。已而取差大者饮,又骂而去之。如是者四,不胜其唇吻之甘也,遂大爵而忘其醉。醉则群睨嘻笑,取草履着之。麓人追之,相蹈藉而就絷,无一得免焉。其后来者亦然。夫猩猩智矣,恶其为诱也,而卒不免于死,贪为之也。

(节选自刘元卿《醒世恒言》)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1)陈之饮器

陈:________________(2)盍少尝之 盍:.. ________________ 2.对划线句‚而卒不免于死,贪为之也。‛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而且最终还不免想到死亡,这是为了贪婪造成的啊!B.可是最终还不免想到死亡,这是贪婪的结果啊!C.可是最终还免不了一死,这是贪婪的结果啊!D.而且最终还免不了一死,这是为了贪婪造成的啊!3.请结合文段的内容,简要分析猩猩这一形象的性格特点。(4分)

(九)萧颖士开元二十三年及第,恃才傲物,夐无与比,常自携一壶,逐胜郊野。偶憩于逆旅,独酌独饮。会有风雨暴至,有紫衣老人领一小童避雨于此。颖士见其散冗,颇肆陵侮。逡巡,风定雨霁,车马卒至,老人上马呵殿而 去。颖士仓忙觇之,左右曰:‚吏部王尚书,名丘。“初,颖士常造门,未之面,极惊愕。明日,具长笺造门谢,丘命引至庑下,坐责之,且曰:”所恨与子非亲属,当庭训之耳。“顷曰:”子负文学之名,倨忽如此,止于一第乎?"颖士终于扬州功曹。

1、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

(1)恃才傲物()(2)颖士常造门()..

2、对画线句‚颖士见其散冗,颇肆陵侮‛翻译正确的一项是()(3分)A、萧颖士看见老人懒散无助,在店铺喧嚣张凌辱他。

B、萧颖士看见老人散漫无助,放肆地凌辱他。C、萧颖士看见老人散漫的样子,很放肆地凌辱他。D、萧颖士看见老人散漫的样子,在店铺凌辱他。

3、文中的萧颖士为什么一生做官止于扬州功曹而没有再升迁?这对于你有何启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十)王烈字彦方,太原人也。少①师事陈实,以义行称。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②‚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曰:‚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知耻恶,则善心将生,故与布以劝为善也。‛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问其姓名,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或至涂而返,或望庐而还。其 以德感人若此。【注释】①师:名词作状语,像对待老师那样。表示对人的态度。②刑戮是甘:(我)甘心受刑被杀 1.解释加点字在句子中的意思。(2分)(1)遗布一端()(2)是有耻恶之心().. 2.对‚或至涂而返,或望庐而还‛的翻译,正确的是()。(3分)A.有的人到路上就返回来,有的人看到他的家就把欠人家的钱还了。B.有时到路上就返回来,有时看到他的家就回来。C.有的人到路上就返回来,有的人看到他的家就回来。D.有时到路上就返回来,有时看到他的家就把欠人家的钱还了。3.王烈是怎样对待小偷的?(用原文回答)他的做法给我们什么启示?(4分)参考答案

(一)1、(1)接连地

(2)说话(交谈)

(各1分,共2分)

2、D(3分)

3、骏马因伯乐而升值,说明权威的重要性。但也不能完全迷信权威,盲目地崇拜权威,凡事要注重实地考察,才能得出真实的结论,否则就会犯经验主义错误。或:只要自己的东西是好的,不妨借助名人效应来宣传。(4分)参考译文:有个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在市场上站着卖马,结果没有一个识马的。他前去拜见伯乐,说道:‚我有一匹骏马想要卖掉,可是接连三天在市场上站着卖,没有人来问一声,我希望您去围着马转一圈看看,离开的时候再回过头来看一看,我愿意献给您一早晨的费用。‛ 伯乐于是去市场上环绕着马看了一圈,离开的时候又回头来看了看,结果一天之中马的价钱涨了十倍。

(二)1、情趣、停止

2、A

3、作者的思想感情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局限于个人的政治命运,思想狭隘了一点,而古仁人思想感情不受外物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所左右,有开阔的胸襟,表现出宏达的思想境界。(要关注‚比较‛答题规范,古仁人1分,作者2分)【解析】

2、试题分析:A项中‚以‛都用作一般连词,连接方式与行为。B项中的‚为‛一为‚被‛,一为‚向‛。C项中的‚之‛一为‚的‛一为宾语前臵的标志。D项中‚则‛一为‚真的‛一为‚如果‛。

(三)1、许:答应 若:你

2、C(是:这; 许:答应; 者:……的人)

3、商人的出尔反尔、不讲诚信;渔者财迷心窍,见死不救,只图一时痛快;(或:旁者明哲保身,不愿出手相救。答对两点则可得满分)译文:济阴有个商人,渡河时从船上落下了水,停留在水中的浮草上,在那里求救有一个渔夫用船去救他,还没有靠近,商人就急忙嚎叫道:‚我是济水一带的大富翁,你如果能救了我,我给你一百两金子。‛渔夫把他救上岸后,商人却只给了他十两金子。渔夫说:‚当初你答应给我一百两金子,可现在只给十两,恐怕不行吧!‛商人勃然大怒道:‚你一个打鱼的,一天的收入该有多少?你突然间得到十两金子还不满足吗?‛渔夫失望地走了。后来有一天,这商人再一次乘船顺吕梁湖而下,船触礁沉没,他又落水了。正好原先救过他的那个渔夫也在那里。有人问渔夫:‚你为什么不去救他呢?‛渔夫说:‚他就是那个答应给我一百两金子却不兑现承诺的人。‛渔夫撑船上岸,远远地观看那位商人在水中挣扎,商人很快就沉入水底淹死了。

(四)1.(1).去、前往(2).使……出,意为释放(2分)2.B(3分)3.今周君天下,则我天子之臣,而又为客哉?(1分)温人了解周君的心理状态,他是个直率和执著,能言善辩,聪明机智的人。(3分)

翻译:魏国温城有一个去东周,周人不准他入境,并且问他说:‚你是客人吗?‛温人毫不迟疑的回答说:‚我是主人。‛可是周人问他的住处,他却毫无所知,于是官吏就把他拘留起来。这时周君派人来问:‚你既然不是周人,却又不承认自己是客人,这是什么道理呢?‛ 温人回答说:‚臣自幼熟读《诗经》,书中有一段诗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如今周王既然君临天下,那么我就是天子的臣民,又怎么能说我是客人呢?所以我才说是‘主人’。‛周君听了,便把这个人释放了。

(五)1、于是

告谢、问候

2、A

3、原宪以贫富之辩暗指子贡迎合世俗而去当相,勾结小人,为了仕途而求学,为了牟取财利而去教人,不行仁义,而特别讲究车马的装饰、衣着的华丽,忘记了老师的教诲,子贡领会了原宪的言外之意,所以惭愧。(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孔子逝世以后,原宪就跑到低洼积水、野草丛生的地方隐居起来。子贡做了卫国的国相,出门车马接连不断,排开丛生的野草,来到偏远简陋破败的小屋,前去看望原宪。原宪整理好破旧的衣帽,会见子贡。子贡见状替他感到羞耻,说:‚难道你很困窘吗?‛原宪回答说:‚我听说,没有财产的叫做贫穷,学习了道理而不能施行的叫做困窘。像我,贫穷,不是困窘啊。‛子贡感到很惭愧,不高兴地离去了,一辈子都为这次说错了话感到羞耻。

(六)1(1)光着脚(2)辜负(各1分)2 A 吕蒙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深明大义、顾全大局。(2分,答对性格中的一点得1分,每多答对一点加1分,附加分不得超过2 分)在甘宁背信弃义的情况下,吕蒙听从母亲的意见,以国事为重,不以私怒而攻杀甘宁。(2分)参考译文: 甘宁的一个厨子曾有过失,投奔吕蒙,吕蒙担心甘宁杀他,因此没有立即让他回去。后来甘宁带着礼物拜访吕蒙的母亲,吕蒙便叫出(那个)厨子,送还给甘宁。甘宁答应吕蒙不杀(他)。一会儿(甘宁)回了船,便将(那厨子)绑在桑树上,(甘宁)亲自挽弓射死了厨子。事后,(甘宁)脱了衣服躺在船里。吕蒙大怒,擂起战鼓,调动军队,打算上船攻打甘宁。甘宁听说后,故意高卧不起。吕蒙的母亲赤脚步行出来劝谏吕蒙说:‚吴王待你如亲骨肉,托付给你大事,有什么私人恩怨而攻击甘宁呢?甘宁死的日子,纵使吴王不问罪,你作为臣下也是违犯法律。‛吕蒙向来孝顺,听了母亲的话,马上豁然释怀,亲自

到甘宁的船上,笑着喊他说:‚兴霸,老母亲做好了饭等你去吃呢,赶快上岸走吧!‛甘宁涕泪俱下哽咽着说:‚我辜负了您啊!‛于是甘宁与吕蒙一起回去见吕蒙母亲,欢欢喜喜地宴饮终日。

(七)1.⑴讨伐、攻打⑵派遣(一个1分)2.C。(注意区分‚以为‛和‚说‛的翻译)3.心胸狭窄,嫉贤妒能,为达目的不择手段。(4分)(前面两点一点1分后一点2分)译文:成侯邹忌是齐国的宰相,田忌是齐国的上将,两情面感不睦,互相猜疑。公孙闬献策给邹忌说:‚足下何不劝说大王,令田忌率兵伐魏。打了打赢战役,那是您筹谋好,大可居功;一朝战败,田忌倘使不死在疆场,回国也肯定冤死在军法之下。‛邹忌认为他说得在理,于是劝齐威王派田忌伐罪魏国。田忌三战皆胜,邹忌连忙找公孙闬磋商对策。公孙闬就派人携带十斤黄金招摇过市,找人卜筮,自我先说道:‚我是田忌将军的臣属,如今将军三战三胜,名震全国,此刻欲图大事,请你卜筮一下,看看吉凶怎样?‛卜卦的人刚走,公孙闬就派人拘系卖卜的人,在齐王眼前证验这番话。田忌闻言大恐,出奔逃难。

(八)1 2(1)放臵(或陈放、安放)(2)为什么不3 C 猩猩聪明,能够识破人家的引诱;(2分)可猩猩贪心,最终受不

了引诱而喝醉酒被活捉。(2分)参考译文: 猩猩是一种喜欢喝酒的野兽。山脚下的人摆下装满甜酒的酒壶,旁边放着大大小小的酒杯。同时还编了许多草鞋,把它们勾连编缀起来,放在道路旁边。猩猩一看,就知道这都是引诱自己上当的,它们还知道设这些圈套的人的姓名和他们的父母祖先,便一一指名骂起来。可是骂完以后,有的猩猩就对同伴说:‚为什么不去稍微尝它一点呢?不过要小心,千万不要多喝了!‛于是就一同拿起小杯来喝。喝完了,还一边骂着一边把酒杯扔掉。可是过了一会儿,又拿起比较大的酒杯来喝。喝完了,又骂着把酒杯扔掉。这样重复多次,喝得嘴唇边甜蜜蜜的,再也克制不住了,就干脆拿起最大的酒杯大喝起来,根本忘了会喝醉的事。喝醉以后,便在一起挤眉弄眼地嬉笑,还把草鞋拿来穿上。这时候山脚下的人就出来追捕它们,结果互相践踏,乱作一团,一个个都被捉住。那些后来的猩猩也是同样的下场。猩猩可算是很聪明的了,知道憎恨人家的引诱,可是最终还免不了一死,这都是贪心造成的嘛。

(九)1、(1)依靠、凭借

(1分)

(2)通‚尝‛,曾经

(1分)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

2、C(3分)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

3、因为他过于傲慢,无意中欺侮了偶遇的吏部尚书。做人不可太傲慢,否则即便有真才实学也没有大的成就。(或过于傲慢的人,必将会因此遭到不良后果。)(4分)译文: 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萧颖士考中进士。自恃才华,傲慢无比。经常携着一壶酒到野外去喝。偶然在一处休息,自己喝酒吟诗。正赶上暴雨狂风。有一位穿紫衣的老人领着一个小孩在同一处避雨。萧颖士见老人散漫的样子,非常放肆地欺侮。很快雨停,云去天开。马上来了车马,老人上了马,侍卫在后面吆喝着走了。萧颖士急忙打听,侍从告诉他:‚这是吏部王尚书,名字叫丘。‛刚开始萧颖士曾经登门拜访,(王尚书)没有接见他,他很惊愕。第二天写了很长的信,到王尚书家里去谢罪。王尚书让人把萧颖士领到偏房的廊下,坐下来责备他,并说:‚遗憾你不是我的亲属,不然我一定要狠狠地教训你。‛停了一会儿又说:‚你自恃才名,所以才傲慢到这个样子,只能中个进士吧。‛萧颖士死在扬州功曹(州牧的属官)任上。

(十)1.(2分)(1)赠送(2)以……为耻,为……感到耻辱(感到耻辱)

中考课外文言文及答案 篇2

那么, 怎样培养初中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呢?在长期的毕业班教学实践中, 笔者摸索出了一套培养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积累文言常用词汇是基础

文言文与现代汉语虽然有很多相通之处, 但文言文以单音节词汇为主, 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汇为主, 词语的古今异义现象比较普遍, 这些给中学生独立阅读课外文言文带来了巨大的障碍。为了突破这些障碍, 教师在日常的文言文教学中就要善于用好手中的文言文教材, 引导学生进行文言常用词汇的积累。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我们要把课内文言课文当做例子,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强调积累常用文言词汇的意义, 并组织学生用记笔记、背诵、提问、检查、做习题等方式进行积累, 以期达到熟记的程度。

以《<论语>十二章》第一章为例:

子曰:“学而时习之, 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学而》

这一章中需要识记的文言常用词既包括了注释中的“时习、说、朋、乐、愠、君子”, 还包括了初学文言文要学习的“子、曰、学、之、亦、自、知”等。

初中人教版教材六册语文课本中共有45篇文言文, 大约13300 字。如果每篇文章学生识记40 个常用词的话, 即使去掉重复的, 45 篇文章最少也能识记大约1000 个常用词汇, 基本上能够满足中学生中考课外文言文对文言实词、虚词的阅读要求了。

二、进行课内文言文语法常识的教学是必要环节

初中阶段教不教语法, 近几年来一直是许多一线教师比较纠结的问题, 古汉语知识更是被很多老师放弃不讲。那么, 文言文的语法常识应不应该讲呢?

《语文课程标准 (2011 版) 》 中明确规定:“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 用来帮助理解课文中的语言难点。”众所周知, 课内文言文教学的语言难点, 就是古汉语的语法障碍, 尤其是在课外文言文考查的大背景下, 基本的古代汉语的语法常识教学是很必要的。因此, 下列几个句式在初中阶段有必要教给学生:

1.判断句式

2.省略句式

3.简单的倒装句

这三种句式, 在初中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习题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学会以后基本上可以自主阅读中考中的“浅易文言文”。

同时, 有几个词语的特殊用法也要适当教给学生:

1.使动用法

2.意动用法

3.词类活用

这三类词语在阅读一些写景散文、说理散文等难度略大的课外文言文中会时常出现, 如果平时有积累, 学生会很快将其判断出来, 从而正确理解文意, 缩短学生的审题时间。事实上, 在现有的中考试题中, 已有部分省市的中考试卷考查这三类词, 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

当然, 文言句式和特殊词语用法的教学一定要适度, 千万不要教得太深, 也不要贪多求全, 一定要循序渐进, 最好一节课以一个句式或一个词类为主, 并且适当重复, 以便巩固。例如, 用《陈涉世家》教判断句式;用《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教使动用法;用《陈太丘与友期》或《桃花源记》教省略句;等等。

三、练习重迁移是关键

所谓的“迁移”, 是指学生在做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时, 能从课内已学知识中生发联想, 迁移到课外文段中, 进而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迁移能力在课外文言文学习和解题中非常重要, 需要教师长时间、有意识地引导, 慢慢形成。

在日常做课外文言文习题时, 教师要刻意引导学生, 经常提醒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这个词出自课内哪一篇文章?”“出自哪句话?它是什么意思?”

需要注意的是, 这样的引导需要教师坚持经常。想要达到真正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意识, 需要教师锲而不舍的努力, 在长时间的反复训练中不断引导学生。这种能力一旦形成, 学生在自己独立面对课外文言文时便会不自觉地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 也就拥有了课外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能力。

四、放手是法宝

在课外文言文教学中, 老师们最容易犯的错误是讲得太多:带着学生读、给学生翻译、逐题讲解, 恐怕学生学不会。其实, 我们往往忽略一个事实———作为中学生, 尤其是九年级毕业班的学生, 他们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理解能力。同时, 经过长达三年的45 篇课内文言文的学习, 他们也同时具备了基本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所以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 教师的放手才是对学生最好的培养。

(一) 放手让学生去读

这里的“读”, 不是教师范读之后的学生诵读, 而是指学生在没有教师指导下的对文言文文本的独立朗读。之所以这样强调学生独立朗读, 是因为笔者在日常教学中发现, 一些老师在课外文言文教学中生怕学生不会自己学习, 总是沿用课内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先是由教师范读, 再让学生学习朗读。殊不知, 这个过程已经剥夺了学生独立解读文本的权利, 教师越是包办代替, 学生越是畏惧、懈怠, 进而丧失学习课外文言文的积极主动性, 这样做是培养不出能力的。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 文言文尤其如此。在笔者的课堂上, 任何一篇课外文言文的初次朗读都是由学生完成的。教师要求学生自己确定读音, 处理节奏、停顿。为达到这个要求, 学生人手一本新华字典, 遇到不认识的字要么查字典, 要么同伴互助, 商议解决。学生初读结束后, 教师会选出一两名学生为全班同学做范读。教师与学生再对一些特殊的文字 (包括常见的通假字、多音字, 例如“说”“女”“反”“为”“数”等) 的读法共同商议, 纠正误读。确定读音后, 再由学生独立朗读一遍。也就是说, 在初读环节, 学生至少要读三遍文章, 此过程还包括了对部分生词读音及意义的推敲。

在这样的阅读训练中, 放手让学生去读, 调动了学生学习课外文言文的积极性, 降低了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的畏惧心理, 拉近了学生与课外文言文的距离。而且, 学生在读中查、读中改、读中记的三遍朗读训练之后, 也就部分理解了文意, 这时再去进行翻译训练, 文意理解的难度自然就大大降低了。

(二) 放手让学生去译

翻译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一定要循序渐进。

最初, 根据学生掌握的文言词汇量和语法知识, 教师要给学生降低难度, 这个阶段, 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解释单字。例如, “在这篇文章中你会解释哪个词?”“你找到了哪个常用词?”“这个词出自课内的那篇文章?哪句话?”解释单个字难度不大, 学生一般都能够积极踊跃地参与进来。

随着词汇量的增加和语法知识的积累, 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翻译个别句子, 但是整篇文章的翻译还要由教师进行串讲。

教师讲的目的是为了不讲, 尤其到了九年级, 一定要舍得放手让学生独立翻译全篇。教师可以允许学生质疑问难, 也可以针对文章中的个别疑难句进行单独或全班性质的辅导, 但全文的翻译一定要由学生自己来做, 教师还要传递给学生一个信息:课外文言文的翻译必须由学生自己进行, 不要依赖老师。

(三) 放手让学生去讲

其实, 放手让学生去译, 也就是放手让学生去讲, 这里面多多少少有“生教生”的意味。在代表全班同学翻译的过程中, 学生对课外文言文翻译的自信心会逐渐建立起来, 由最初的畏惧, 逐渐到会解释个别词、会翻译个别句、会翻译全篇, 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放手”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除了翻译, 习题更要放手让学生讲。讲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回顾课内知识, 拓展、迁移, 巩固文言常用词和语法常识。用课内教课外, 用课外印证课内。

总之, 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教师在教学中要以中考题为导向, 把能力培养作为终极目标, 扎实地进行课内文言文教学, 长期注重文言词汇积累, 适当进行语法教学, 着重培养迁移意识, 才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解读文言文, 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摘要:在课外文言文备考的大背景下培养初中生课外文言文阅读能力, 首先,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重视文言常用词汇的积累;其次, 应进行简单的课内文言文语法常识的教学;再次, 平时的练习指导应注重迁移能力的培养;最后, 在练习中教师一定要学会放手, 放手让学生去读、让学生去译, 还要放手让学生去讲。这样, 学生课外文言文阅读的自信心才会逐渐树立起来, 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目的。

中考课外文言文解题指导 篇3

读——即带着问题去读,这是解答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看到一则课外文言文材料,要先读问题,再读材料,使之有的放矢的去读,中考中所选的课外文言文段大多有注释,考生可根据注释通读材料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整体感知文章的主题立意。虽不求字字过关,逐句翻译,但应该注意材料中的关键性词语和句子,明确题目的考查意图,认真找准解题的突破口,为下一步准确筛选、提炼信息和组织答题要点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言默戒》这则课外材料,共考查四个题,包括重点词语的意思、关键句子的翻译、短文的主要意思和包含的哲理。我们对这些题点一一熟悉后,带着这些问题再去阅读材料,就能提高解题之效率。

思——即多角度的思考,这是解答问题的重要环节。思考过程是一个加工再创造的过程,这一过程,反映了考生认知水平的高低,也反映了考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程度。具体到课外文言文,除了思考必考的一些字词外,关键还要思考题目和选文的联系,思考问题的设置与答题点之间的联系,思考并找准那些关键性的句子,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为解答问题做出了哪方面的提示。若能在读的基础上认真思考一番,找出问题的答案应该是不成问题的。如《言默戒》第3题:作者为什么认为鸡“鸣”与“不鸣”都是“自为不祥”?带着这一问题,我们只要认真思考,从原文中就能找到关键性句子,即“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呜非其时也”,也就是说当鸣不鸣,不当鸣而鸣都是不合时宜的。问题就在思考中迎刃而解了。

联——即链接和反馈,这是准确解答问题的关键环节。从文言文的试题类型和内容看,虽然选文来自课外,但考查的知识点,绝大部分均来自课内,即“试题在课外,知识(答案)在课内”。回答问题时,一方面要通过考查的问题“链接”课内的相关知识点,一方面要根据问题“反馈”有关的知识点。其基本思路是:问题——课文——词句——知识点。例如《言默戒》第1题:“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1) 或旦而不鸣 或: (2) 皆足取祸也 取: ” 此题必须链接以往课内文章中出现过的这两个词的具体语境义,比如《马说》中的“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中的“或”和“或旦而不鸣”意思完全一样,即“有的”; 而“皆足取祸也”中的“ 取”课内所学的文言文就没有和其意思一样的,我们还是用“联”的方式,即链接以往学过的成语,比如,“自取其辱”“咎由自取”中的“取”即“招致”的意思,这样课内课外的知识一链接,答案很快就出来了。

合——即知识的整合,这是准确解答问题的落脚点。在理解选文的基础上,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筛选、组织、整合答案。同时回答问题时,要密切联系文章的主旨、思想情感及价值取向,尽量使用原文中具有概括性、典型性的词语和句子,且不要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意识以及选文以外的信息随意带到答案中,除主观性的试题需要发挥外,答案力避随意性,每一问题都力求做到准确、简明和完整。如《言默戒》第4题:“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要解答此题,就要对选文的内容做出精确的分析和全面整合,由“鸡当鸣不鸣和不当鸣而鸣皆遭烹”的故事延伸拓展,以物喻人,就会得出浅显的道理,即“该说不说和不该说而说,都会招致灾祸,说话做事要适宜。”

比——即知识的前后参照和比对。这是解答问题的防护网。命题者拟题一般都是从整体上考虑和设计的,几道题目分别从不同角度解读材料。题与题之间既彼此独立又互相联系。前后参照和比对,即是把同一个问题或同一事物的前后选项细加审读,看看几道题之间有无相互关联、相互暗示、相互启发、相互参照、相互印证的地方,注意了这些问题,答题就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失误。

当然,课外文言文的设题点一般要比课内文言文的设题点要容易些,如果同学们在解题过程中,能恰当运用“读——思——联——合——比”这五个环节,并注意它们在解题过程中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再根据具体情况加以灵活运用,妙解课外文言文何难之有?

附文:(2011年广东省中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l~4题。

言默戒

杨 时

邻之人有鸡夜呜,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已而谓予曰:“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曰:“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呜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①也,孰从而烹之乎?”又思曰:“人之言默,何以异此?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注】①时夜:司夜,指打鸣报晓。时,掌管。

1. 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 或旦而不鸣 或:

(2) 皆足取祸也 取: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其自为不祥而已。

译文:

3. 作者为什么认为鸡“鸣”与“不鸣”都是“自为不祥”?(2分)

__________________

4. 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3分)

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 2分)(1) 有的 (2) 招致

2. ( 3分)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只不过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

3. ( 2分)当鸣不鸣,不当鸣而鸣都是不合时宜的。(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

4. ( 3分)该说不说和不该说而说,都会招致灾祸,说话做事要适宜。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篇4

(一)范元琰为人善良

范元琰,字伯蛙,吴郡钱唐人也。及长好学,博通经史,兼精佛义。然性谦故,不以所长骄人。家贫,唯以园蔬为业。尝出行,见人盗共菘①,元琰遽退走。母问其故,具以实答。母问盗者为谁,答曰:“向所以退,畏其愧耻,今启其名,愿不泄也。”于是母子秘之。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自是盗者大惭,一乡无复窃。

选自《南史•隐逸下》

【注释】①菘:白菜。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元琰遽退走().(2)母问其故,具以实答().(3)向所以退,畏其愧耻().(4)自是盗者大惭().2.翻译下面句子。

走或有涉沟盗其笋者,元琰因伐木为桥以度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范元琰“待盗者”“遽退走”“伐木为桥以度之”的做法你是否赞同?说说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①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棐②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③也!”崇宁、大观④间,海外诗⑤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⑥,而人或谓之不韵⑦。.【注释】①欧阳公:指欧阳修。②棐(fěi):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③更不道著我:再也不谈论我,不传诵我的名声了。④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⑤海外诗:指苏轼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⑥气索:气短。⑦不韵:不雅。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落 笔 辄 为 人 所 传 诵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前后类如此().(2)是时朝廷虽尝禁止().(3)往往以多相夸().3.翻译下面句子。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怎样理解“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这句话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段表现苏轼诗文的成就,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这句话中你感受到欧阳修怎样的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心不在马

赵襄主学御(驾车)于王于期(即下文的“于期”,是个善于驾车的人),俄而与于期逐(追赶,这里指驾车赛马),三易马而三后。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最要紧的),马体安于车,人心调(谐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赶上)于臣。夫诱道(诱导,把马引到正路上去)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通“尚”,还)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韩非子》

1.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赵襄主学御于王于期 先则恐逮于臣 ..B.子之教我御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C.此君之所以后也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D.先则恐逮于臣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2.下面朗读停顿不当的一项是()A.三易马/而三后 B.此君之/所以后也 C.先/则恐逮于臣 D.马体/安于车 3.翻译下面句子。(1)而后可以进速致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而先后心皆在于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赵襄主比赛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这个故事对你有何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俗以喜人面谀者曰:“喜戴高帽”①。有京朝官出仕于外者,往别其师。师曰:“外官不易为,宜慎之。”其人曰:“某备有高帽一百,适人辄送其一②,当不至有所龃龉③。”师怒曰:“吾辈直道事人④,何须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师者,能有几人欤⑤?”师颔其首曰⑥:“汝言亦不为无见。”其人出,语人曰⑦:“吾高帽一百,今止存九十九矣⑧。”

【注释】①面:当面。谀:奉承。②辄:就。③龃龉(jǔyǔ):上下牙齿不齐。比喻意见不合,产生矛盾。④直道:直率的方式。事:对待。⑤欤:呢。句末疑问语气词。⑥颔首:点头。⑦语:告诉。⑧止:通“只”。

1.文中“高帽”一词的意思是什么?其修辞方法是什么?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俗以喜人面谀者曰“喜戴高帽”()

.②当不至有龃龉().3.“某备有高帽一百”按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怎样说?

4.本文就人性的弱点进行了透视,你有何感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曹彬仁爱

曹武惠王,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尝曰:“吾为将,杀人多矣,然未尝以私喜怒辄戮一人。”其所居堂屋敝,子弟请加修葺,公曰:“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其仁心爱物盖如此。

张光祖《言行龟鉴》

【注释】 蛰:动物在冬眠时潜伏在土中或洞穴中不食不动的状态。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其所居堂屋敝

()

.(2)吾为将().2.翻译下面句子。

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开头介绍曹武惠王是“国朝名将”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通过哪两件事刻画了曹武惠王怎样的德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巨商蓄鹦鹉

一巨商姓段者,蓄一鹦鹉甚慧,能诵《陇客》诗及李白《宫词》《心经》。每客至,则呼茶,问客人安否寒暄。主人惜之,加意笼豢。一旦段生以事系狱,半年方得释,到家,就笼与语曰:“鹦哥,我自狱中半年不能出,日夕惟只忆汝,汝还安否?家人喂饮,无失时否?”鹦哥语曰:“汝在禁数月不堪,不异鹦哥笼闭岁久。”其商大感泣,遂许之曰:“吾当亲送汝归。”乃特具车马携至秦陇,揭笼泣放,祝之曰:“汝却还旧巢,好自随意。”其鹦哥整羽徘徊,似不忍去。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半年方得释()

.(2)就笼与语曰().2.翻译下面句子。

遂许之曰:“吾当亲送汝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鹦鹉甚慧”的“慧”表现在哪些方面?(应答出四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篇文章,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观 月(有删改)

张孝祥

①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今余之游金沙堆(1),其具是四美者与? ②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2)童隶(3)而登焉。沙之色正黄(4),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注释】(1)金沙堆: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是由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2)尽却:全部退去。(3)童隶:书僮仆役。(4)正黄:纯黄。

1.翻译下面句子。天无纤云,月白如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临水之观,宜独往

().(2)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3.作者所说的“四美”具体指什么?(请用第②段中的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有一个四字词与“中秋”的意思完全相同,请写出这个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孝公①既用卫鞅②,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

民怪之,莫敢徒。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个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③黥④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

《史记•商君列传》

【注释】①孝公:秦孝公。②卫鞅:人名,即商鞅。③虔;人名。④黥:古代的一种肉刑。

1.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与例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例句:将法太子 .A.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B.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2.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太 子 君 嗣 也 不 可 施 刑 刑 其 傅 公 子 虔 黥 其 师 公 孙 贾 3.翻译下面句子。民怪之,莫敢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本文看,卫鞅变法成功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芳容至孝

周孝子名芳容,华亭人。其父文荣,游楚客死归州官舍矣。芳容十四岁,祖父母相继死,临终抚芳容叹曰:“安得汝为寻亲孝子,使我瞑目九泉乎!”芳容泣而志之,由是始有负骨归葬之念。芳容自顾年已及壮,可跋涉险阻,乃自奋曰:“天下岂有无父之人哉!”乃焚香告家庙曰:“此去不父骨,誓不归矣。”

自出都后,芳容日行风霜雨露中,寒燠(燠:读yù,热)失度,饥饱无时。投止旅店,头晕目眩,遍身焦灼如火。次日,病不能起。主人见芳容病状,惧不敢留,欲徙置邻庙。芳容乃曰:“吾病虽剧,心实了然,药之可以即愈。且吾有大事未了,为吾招里正(里正:古代地方官吏名),当告以故。”未几里正至,闻言色动,邀医至。直至六月初始能步履。麻鞋短服,日行三四十里。或风雨骤至,往往淋漓达旦。或赤脚行山蹊中,踵决肤裂,流血不已。终至归州,赖老役指迷,获父骸。

芳容负骨登舟,半月余竟达里门。葬父于祖墓旁,得报祖父母遗命于地下。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芳容泣而志之()

.(2)药之可以即愈().(3)且吾有大事未了

().(4)闻言色动

().2.翻译下面句子。(1)天下岂有无父之人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吾招里正,当告以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全文表现了芳容哪些美好的品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十)余谓侯①本以中州隽②人,抱忠仗义,章显闻于南邦③。齐虏巧负国④,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如挟毚兔⑤,束马衔枚,间关西奏淮⑥,至通昼夜不粒食: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用是简深知⑦,入登九卿,出节使二道,四立连率幕府⑧。顷赖士祸作,自潭⑨薄于江西,两地震惊,谈笑扫空之。

节选自洪迈《稼轩记》

【注释】①侯:指辛弃疾。②隽:才智出众。③南邦:指南宋。④齐虏巧负国:指张安国降金。后文“赖士祸作”指赖文政发动武装暴动。⑤毚(chán)兔:狡兔。⑥间(jiàn)关:崎岖展转。奏:通“走”。⑦用是简深知:因此被皇帝察知。⑧“入登九卿”三句:指辛弃疾曾担任的职务。⑨潭:指潭州。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懦 士 为 之 兴 起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余谓侯本以中州隽人

().(2)顷赖士祸作顷:

().(3)自潭薄于江西

().3.对“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五万众中”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辛弃疾亲自从五万金兵中捆缚了五十个骑兵出来。

B.辛弃疾赤手空拳带领五十骑兵冲入五万金兵中,擒获叛徒张安国。C.辛弃疾带领五十骑兵从五万金兵中逃脱。

D.辛弃疾仅率五十骑兵就从五万金兵中擒获叛徒张安国。4.选文围绕辛弃疾的军事才能写了哪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哪句描写辛弃疾率领部下日夜兼程急行军,哪句表现辛弃疾面对**的严峻形势却能指挥若定,尽显大将风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全文并结合你学过的课文,谈谈你对辛弃疾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杜畿传

杜畿字伯侯,京兆杜陵人也。少孤,继母苦之,以孝闻。举孝廉,除汉中府丞。荀彧进之太祖,太祖以畿为司空司直。追拜畿为河东太守。

是时天下郡县皆残破,河东最先定。畿治之,崇宽惠,与民无为。民尝辞讼,有相告者,畿亲见为陈大义,遣令归谛思之,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乡邑父老自相责怒曰:“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自是少有辞讼。班下属县,举孝子、贞妇、顺孙,复其徭役,随时慰勉之。渐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豚犬豕,皆有章程。百姓勤农,家家丰实。畿乃曰:“民富矣,不可不教也。”于是冬月修戎讲武,又开学官,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之。

《三国志•魏书•卷十六》,有删改

1.解释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

①少孤,继母苦之().②荀彧进之太祖().③若意有所不尽,更来诣府().④亲自执经教授,郡中化之().2.翻译下面句子。

有君如此,奈何不从其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杜畿幼年时死了父亲,因为孝顺继母被推举为官员,后来又被太祖加封为太守。B.杜畿实行宽松优惠政策,对老百姓之间的诉讼晓以大义,让他们尽量自己解决。C.为鼓励百姓都勤于农业生产,他令增加属县里所有孝子、贞妇、顺孙的徭役。D.杜畿认为社会安定、物质富足之后,就要让老百姓习武修文,提高文化素质。

(十二)燕昭王招贤

燕昭王于破燕之后即位,卑身厚币以招贤者。谓郭隗曰:“齐因孤之国乱而袭破燕,孤极知燕小力少,不足以报。然诚得贤士以共国①,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先生视可者,得身事之。”郭隗曰:“王必欲致士②,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于是昭王为隗改筑宫而师事之。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③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

二十八年,燕国殷富,士卒乐轶轻战,于是遂以乐毅为上将军,与秦、楚、三晋合谋以伐齐。齐兵败,湣王出亡于外。燕兵独追北④,入至临淄,尽取齐宝,烧其宫室宗庙。【注释】①共国:共同治理国家。②致:招致,引来。③趋:奔赴。④追北:追击败北的敌人。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卑身厚币以招贤者()

.(2)孤之愿也

().(3)燕国殷富

().(4)燕王吊死问孤().2.翻译下面句子。

郭隗曰:“王必欲致士,先从隗始。况贤于隗者,岂远千里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看,燕昭王最终能击败强齐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觉得阅读本文在当今有什么现实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海瑞清廉

都御史刚峰海公,卒于官舍。同乡宦南京者,惟忘掉部苏民怀一人。苏检点其宦囊,竹箱中俸金八两,葛布一端,旧衣数件而已。如此都御史那可多得!王司寇凤洲评之云:“不怕死,不家钱,不立党。”此九字断尽海公生平,即造成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 【注释】①都御史:职官名称,负责巡按州县,考察官吏。②刚峰海公:即海瑞,字汝贤,号刚峰。③宦囊:做官的俸禄。④金:银子。⑤葛布一端:麻布两丈。

“户部”是负责税收、钱粮及户籍的部门。

1.解释下面词语

①卒于官舍().②同乡宦南京者().③惟忘掉部苏民怀一人().④旧衣数件而已()..2.翻译下面句子

即造成言谀之,能加于此评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择对“不立党”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不结伙 B.不建立党派 C.没有朋友 D.不立刻阻挡

4.海瑞是怎样的一个人?(请用原文句子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四)哀溺文序

永之氓成善游。一日,水基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 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尽之甚,蔽之甚,里卫匹迎竺堂尘”又摇其首。遂溺死。吾哀之。且若是,得不有大货之溺大氓者乎?于是作《哀溺》。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 水暴甚().② 乘小船绝湘水().③ 今何后为().④ 益怠().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身且死,何以货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题目中的“哀溺”是什么意思?“哀”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五)乘隙

濠州定远县一弓手,善用矛,远近皆服其能。有一偷亦善击刺,常蔑视官军,唯与此弓手不相下。曰:“见必与之决生死。”一日弓手者因事步至村,适值偷在市饮酒,势不可避,遂曳矛而斗。观者如堵墙。久之,各未能进,弓手者忽谓偷曰:“尉至矣,我与汝皆健者,汝敢与我尉马前决生死乎?”偷曰:“诺”。弓手应声刺之,一举而毙,乘其隙也。又有人曾遇强寇斗。矛刃方接,寇先含水满,忽噀①其面,其人愕然,刃已揕②胸。后有一壮士,复与寇遇。已先知水之事,寇复用之。水才出口,矛己洞颈。盖已陈刍狗③,其机己失,恃胜失备,反受其害。【注释】①噀:xùn含在口中而喷出。②揕:zhàn用刀剑等刺。

③己陈刍狗:结刍为狗,巫祝用之。这里指“识破机关”

1.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适值偷在市饮酒 适值:正好遇到 ..B.恃胜失备 恃:依赖 . C.遂曳矛而斗 曳:扛着 .D.乘隙 隙:漏洞 .2.对“一”字的解释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A.壕州定远县一弓手 B.有一偷亦善击刺

C.后有一壮士 D.一举而毙

3.上文中“一偷”与“一寇”被击毙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则故事中我们学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六)陶侃惜谷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见人持一把未熟稻().②执而鞭之().2.翻译下面句子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对陶侃的态度如何?本文表现了陶侃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七)邴原泣学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①凡得学者().②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③吾徒相教()

.④徒以有先生也().2.翻译下面的语句。①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八)窃槽

客有好佛者,每与人论道理①,必以其说驾②之,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郁离子③谓之曰:“昔者鲁人不能为酒唯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④弗得。有仕⑤于中山者,主酒家,取其糟粕以鲁酒渍之,谓人曰“中山之酒也。”鲁人饮之,皆以为中山之酒也。

一日,酒家之主者来,闻有酒,索而饮之,吐而笑曰:“是余之糟粕也。”今子以佛夸予,可也;恐真佛之笑子窃其糟也。”(选自《郁离子》)【注释】①道理:这里指宋元道学、理学。②驾:驾驭、统摄。③郁离子:原为刘基所著的书名,这里借为作者自称。④方:酒方。⑤仕:做官。

1.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3处)。

昔者鲁人不能为酒唯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弗得 2.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酒家(主持,掌管). B.以鲁酒渍之(浸泡).C.索而饮之(索取).D.今子以佛夸予(夸奖).3.翻译下面句子。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讽刺了怎样一类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语段,比较阅读

(一)【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由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①,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扞②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③出涕,曰:“国亡不能捄④,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注释】①弘范:元军元帅。②扞(hàn):保卫。③泫(xuàn)然:水滴下的样子。④捄:同“救”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故患有所不辟也().(2)天祥泫然出涕().2.翻译语句。

(1)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弘范遂以客礼见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从乙文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文天祥“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句子。①富贵不能淫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威武不能屈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中,文天祥的所作所为印证了甲文中的哪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结合文体特点,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甲】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唯,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桔倾样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项;沙鸥翔集,锦鲜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暖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嗯!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注释】 旷日:荒废时日。

1.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薄暮冥冥 薄:迫近B .沙鸥翔集 集:集合

C .人不对 对:回答 D .家富则市得良犬 市:买

2 .下列句中“然”字与其他三句意思不同的一项是()A .屋舍俨然 B .满目萧然 C .百事也尽然

D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3.翻译下面句子。

①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第一段中“感极而悲者”是指哪些人?他们感极而悲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范仲淹一样关注国家命运、关注民众疾苦的历史人物很多。请你从下面提供的人物中任选两位,并写出其与此相关的名句。杜甫 顾炎武 周恩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文前两段采用对比的写法。一阴一晴,一悲一喜,两相对照。

B.“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对古仁人的向往和对朋友的劝勉之情。C .乙文是一篇寓言故事,通篇叙事,借事说理。

D .乙文说明了人在遇到困难时,不可勉为其难,有时退是为了更好地进的道理。

(三)【甲】唐子西云:“诗初成时,未见可訾(zǐ,抵毁,指责)处,姑置之。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乃反复改正之。隔数日取阅,疵累又出,由改正之。如此数四,方敢示人。”此数言,可谓知其难而深造之者也。余云:“知一重非,进一重境;亦有生金,一铸而定。”

【乙】诗改一字,界判人天,非个中人不解。齐已《早梅》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几只开。”郑谷曰:“改‘几”为‘一’字,方是早梅。”齐乃下拜。某作《御沟》诗曰:“此波涵帝泽,无处濯尘缨。”以示皎然。皎然曰:“‘波’字不佳。”某怒而去。皎然暗书一“中”字在手心待之。须臾,其人狂奔而来,曰:“已改‘波’字为‘中’字矣。” 皎然出手心示之,相与大笑。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1)姑置之().(2)方敢示人

().(3)无处濯尘缨().(4)某怒而去

().2.翻译下面语句。①明日取读,则瑕疵百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须臾,其人狂奔而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乙段中郑谷认为“改‘几’为‘一’字,方是早梅”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别概括甲、乙两文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甲】周公诫子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乙】诸葛亮《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①,静以修身②,俭以养德,非淡泊③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④。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漫⑤则不能励精⑥,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⑦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⑧,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①行:操行 ②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③淡泊:清静寡欲,没有奢望。④致远:达到远大的目标。⑤淫漫:荒淫,怠惰。⑥励精:振奋精神。⑦意:意志。⑧接世:合于世用,为社会所用。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①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

....②非学无以广才().③悲守穷庐

().④又相天子

().2.甲文周公告诫儿子伯禽的中心内容是什么?乙文诸葛亮告诫儿子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句子。①夫此六者,皆谦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乙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做“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这两句话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释】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庶几]差不多。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⑥ [勉]勤勉,努力。

1.下面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既加冠

若既不出户 ..B.故余虽愚

虽有子羔、原宪之贤 ..C.俯身倾耳以请 夫以孔子之圣,..D.益慕圣贤之道 曾益其所不能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A.或遇其叱咄().B.不幸而在穷僻之域().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D.若既不出户().3.翻译下面句子。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甲】晏子使楚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日:“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晏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日:“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晏子辞千金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日:“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

选自《晏子春秋》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1)坐盗

().(2)其实味不同()..(3)生于淮北则为枳

().(4)使者反().2.翻译下面句子。(1)齐人固善盗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景公使使者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甲、乙两文中,可以看出晏子是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甲】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见巨蛇围如碗,摆扑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制之。然审视殊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頞上革肉,巳破裂云。

蒲松龄《螳螂捕蛇》

【乙】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离地约二三尺,一大蛇过其下,昂首欲吞蜘蛛,而势稍不及;久之,蛇将行矣,蜘蛛忽悬丝币下,蛇复昂首待之,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蛇意稍倦,以首俯地,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飚下①,踞②蛇之首,抵死不动;蛇狂跳颠掷,以至于死,蜘蛛乃盬③其脑果腹而去。

选自薛福成《物性相制》

【注释】①飚下:带着一股风跳下。②踞:趴。③盬(ɡǔ):吃。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闻崖上有声甚厉().(2)渐近临之().(3)久之,蛇竟死().(4)尝见一蜘蛛布网壁间().(5)蜘蛛乃酯其脑果腹而去(). 2.翻译下面句子。

(1)然审视殊无所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蜘蛛仍还守其网,如是者三四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的螳螂和乙文中的蜘蛛是怎样杀死大蛇的?请你分别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甲】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乙】原谷有祖①,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谷年十有五,谏③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④,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⑤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注释】①原谷:人名。②捐:抛弃。③谏:好言相劝。④舆:手推的小车⑤凶:不吉利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⑴有一老父衣褐().⑵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⑶父以足受,笑而去().⑷谷年十有五().

⑸是负义也().⑹乃载祖归养().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良愕然,欲殴之

吾欲之南海 ..B.捐祖于野

移其民于何东 ..

C.父以足受

不以物喜 ..D.直堕其履圯下

其如土石何 .. 3.翻译下面句子。

(1)良殊大惊,随目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岂有老而捐之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老父的怪异行为主要表现在哪里?乙文中原谷父亲后悔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语段阅读参考答案

一、阅读文言语段,完成下面各题

(一)1.(1)急忙;(2)缘故,原因;(3〉先前;(4〉这,这样。2.有人涉过水沟偷盗他家的竹笋,元琰就砍下树木做成桥来使他过沟。3.此题答案开放,可以赞同,也可以不赞同,言之成理即可。答案示例:(1)赞同,因为元琰这样宽容的做法,最终感化了盗者,使得乡里不再出现偷盗行为。(2)不赞同,因为元琰这样做,实际上是纵容了偷盗罪。

(二)1.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2.(1)像(2)这(3)夸耀(炫耀)(意思准确的其它答案均给分)3.士大夫没(熟)读过苏东坡诗文的,便觉得没面子(气短)。4.表现欧阳修对苏东坡的赏识,认为苏东坡的文学成就和名声将超过自己。5.文段主要从侧面来表现苏东坡的成就。6.开阔的胸襟。

(三)1.D 2.B 3.(1)这以后便可因此跑得又快又远(或:这以后便可以跑得又快又远)(2)可是您无论领先还是落后,注意力都集中在我身上 4.失败的原因:(1)一心想取胜,注意力不集中;(2)没有抓住比赛的关键问题即调理马。启示略

(四)1.阿谀奉承 比喻 2.当面 遇到 3.某备有一百高帽 4.示例:①人们大多喜欢听顺耳的话,不喜欢听逆耳的话,所以能闻过则喜的人是罕见而伟大的。②爱听好话.喜欢奉承是人们的通病。

(五)1.(1)居住(2)担任 2.当时正是寒冷的冬天,墙壁瓦石的缝隙里,蛰伏着各种虫子,不能伤害它们的生命 3.为下面的故事作衬托,突出他“仁心爱物” 4.文章通过“不以个人喜怒杀人,冬日不修敝屋 ”这两件事刻画了曹武惠王“ 仁心爱物”的美好品德。

(六)1.(1)才(2)说话 2.(商人)就许诺它,说:“我应当亲自送你回归大自然。” 3.(1)能诵读诗文(2)向客人问安(3)思维敏捷,及时倾诉自己的不幸(4)离别时情真意切 4.不要剥夺他人的自由,不要剥夺其它生命的自由。

(七)1.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 2.宜:适合 是:此、这 3.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4.八月之望。

(八)1.C 2.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3.百姓认为(觉得)这件事很奇怪,没有人敢移动(它)。4.取信于民。(写“讲求诚信、违法必究、执法严明、效果明显”等均可)

(九)1.(1)记:记住(2)给„„吃药 ; 吃药;用药治(3)结束;完;了结(4)脸色;神色;面色 2.(1)天下哪里(难道)有没有父亲的人呢(吗)?(2)替我叫来(招呼)里正,(我)到时候(或:当面)把原因告诉他 3.有孝心,知道感恩,有毅力,意志坚强,一诺千金。

(十)1.懦士/为之/兴起 2.(1)称(或认为)(2)不久(3)逼近(或靠近、迫近)3.D 4.(1)勇擒叛徒张安国;(2)平定赖文政武装暴动。(答到大意即可)5.至通昼夜不粒食 谈笑扫空之 6.(略)

(十一)1.①苦:让(他)吃苦头或者虐待(他)。②进:推荐,举荐。③诣:到。④化:教化。2.翻译:有这样好的官员,我们怎能不听从他的教诲呢? 3.C

(十二)1.(1)降低身份,指谦卑;(2)愿望;(3)殷实富足;(4)慰问。2.郭隗说:“大王如果真的要招纳有才能的人,那就从(敬重)我开始,(我这样才能不高的人都受到礼遇)何况是比我有才能的人呢?他们又怎么会因为与燕国很远而不来投奔您呢?” 3.①招纳贤士;②与百姓同甘共苦。4.示例:人才是取得胜利的法宝,我们必须尊重人才,用好人才,这样才能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才能促进我们社会的和谐稳定。

(十三)1.①死 ②做官 ③只有 ④罢了 2.即使千言万语赞扬他,能胜过这评论吗?3.A 4.不怕死,不爱钱,不立党。

(十四)1.(1)涨(2)横渡(3)落后(4)疲惫 2.①其中一个人虽然拼命划水,却前进不了多少。②自己都将要死了,还要钱做什么呢? 3.(l)替被淹死的人感到悲哀、惋惜。(2)这个人很愚蠢,要钱不要命。

(十五)1.C(曳:拉、牵引)2.D(程度副词,一下子)3.一 偷:一举而毙,乘其隙也 一寇:盖已陈刍狗,其机已失,恃胜失备,反受其害 4.恶人并不可怕,只要分析出他的弱点,就一定可以战胜他。(十六)1.拿 用鞭子打 2.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 3.赞扬。本文表现了陶侃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和农民有较深的感情的特点。(十七)1.①能够 ②得到 ③白白地 ④只是 2.①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②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③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白教你,不收学费。3.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4.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十八)1. 昔者鲁人不能为酒/唯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弗得 2.D 3.自鸣得意地自以为有了独到的见解。4.讽刺那些以不知为知,拾人牙慧而沾沾自喜,到处炫耀的人(或:有了一知半解就自以为了不起而夸夸其谈的人)。

二、文言语段,比较阅读

(一)1.(1)通“避”,躲避。(2)眼泪。2.(1)由此可见,人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所厌恶的有比兀亡更严重的事。(2)弘范于是用接待宾客的礼节来会见文天祥。3.①国亡不能捄,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②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4.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或“舍生取义者也”)5.甲文:通过比喻引出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阐述,最后得出结论。乙文:以时间为顺序,通过对话、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

(二)1.B 2.C 3.①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②在家里就感到愧对他的家人,在外面就感到愧对他的朋友。4.迁客骚人(或:被贬的政客和诗人);因为他们“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而触景生情。5.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周恩来―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6.C

(三)1.(1)放置,放下(2)给„„看,让„„看(3)洗,洗涤(4)离开 2.(1)第二天拿出来读一读,就发现毛病很多。(2)一会儿,那个人有狂奔回来。3.“一”字表明梅花只开一枝,极言数量至少;也可能是第一枝。更能体现“早”的特点。4.甲:作诗要反复修改。乙:作诗炼字很重要。

(四)1.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扩展 屋子 辅佐 2.不要因为受封于鲁国就怠慢轻视人才 要立德、修身 3.(1)这六点都是谦虚谨慎的美德。(2)(如果)年华随着时间流失,意志随着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4.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五)1.B 2.A有时 B地方 区域等 C交往 D门 3.(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追随本乡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长者,拿着经书向他讨教。(2)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或一天天地)进步,那就会每天退步。4.共同之处:①要勤勉好学,②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不同之处:甲文①从为学之难的角度说勤勉,②也谈了尊师之道;乙文①谈“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②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③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

(六)1.(1)犯罪,(2)它的果实,(3)在,(4)同“反”,返回 2.(1)齐国的人本来善于偷窃吗?(2)景公派使者到了。3.机智、善辩、清廉、简朴。(意思对即可)

(七)1.(1)听到(2)从上往下看(3)终于(4)曾经(5)离开 2.(l)然而仔细看看,什么也没有看到。(2)蜘蛛仍然退回守在它的网里,像这样有三四次。3.甲文: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乙文:蜘蛛乘其不备,奋身飚下,踞蛇之首,抵死不动。4.只要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就能克敌制胜,弱者也可以战胜强者。或:弱有所长,强有所短,弱者只要相机而动,善于斗智,就能战胜强敌。

中考课外文言文及答案 篇5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11.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1)其始折旋疾徐()

(2)乃四顾胆落()

1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1)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2)椎鼓径进…… ___________

13.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

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屦:麻鞋。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④跣:赤脚。

14.解释句中加黑字的含义。(1)

(2)

15.翻译划线句。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16.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农夫殴宦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1)才与绢数尺()

(2))

(3))

(4)遂殴宦官()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仍邀以驴送至内”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以刀劈狼首

B、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C、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3.4.文中卖柴农夫的遭遇,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敝帚自珍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①,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②书曰:“武

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③。”夫人善于自见④,而文非一体⑤,鲜能

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话⑥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注释:①傅毅、班固均为东汉文学家,史学家。②[超]班超。班固之弟,东汉名将。③

[自休](冗长松散)自己也止不住。④[自见]即见自,表现自己的长处。⑤[体]体裁⑥[里语]

俗语,民间谚语。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下划线的字:(1)自古而然()

(2)()

(3))

(4)()

2.选出与“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中加点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A、武仲以能属文

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盖亦以精力自致者

D、策之不以其道

樊重树木

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来求假焉。

引种植之不可已出。谚曰:“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

注解:樊重:人名。梓漆:梓树和漆树。

1.解释句中的加下划线词:(1))

(2)咸来求假焉()()

(3)然积以岁月()

2.下列句中的“之”与“时人嗤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怅恨久之

B、何陋之有

C、亲戚畔之

D、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

4.“此之谓也”说的是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示?

道理:

启示:

齐人有好猎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羞对其家室。出则愧对其知友,其所以不得之

故,乃狗劣也。欲得良狗,人曰:“君宜致力于耕作。”猎者曰:“何为?”人不对。猎者

自思,得无欲吾致力于耕作有获而后市良犬乎?于是退而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市

得良犬,于是猎兽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1.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带下划线的词。

(1))

(2)其所以不得之故()

(3))

(4)()

2.和“旷日持久而不得兽”的“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于是退而疾耕

B、环而攻之而不胜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D、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

4.读了这则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课外文言文翻译及参考答案

一、楚人学舟

译文: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

参考答案: 11.(1)慢;(2)看。12.(1)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

(2)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13.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

二、鲁人徙越

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那)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以您的所长,去到不使用(你的产品)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这可能吗?”

参考答案:

14、(1)有人(2)凭

15、你们编了麻鞋是给人穿的,可是越国人是光脚走路的。你们织了白绢是给人做帽子戴的,可是越国人是被散头发不戴帽子的。

16、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三、农夫殴宦

翻译:曾经有一个农夫,用驴驮着木柴来卖,宦官自称宫市,拿走他的木柴,给了他几尺绢,又就地索取进奉门户钱,还要求用驴将木柴送到内廷去。农夫哭了,把得到的绢又给了宦官,宦官不肯接受,说:“必须得到你的这匹驴才行。”农夫说:“我家有父母、妻子、儿女,要靠它嫌钱糊口。现在我把木柴给了你,不向你要价钱就往回走了,而你还是不肯放我,我也只有和你拼了!”于是农夫殴打了宦官。(街使的属吏捉住他上报,德宗颁诏将宦官废免,赐给农夫十匹绢。然而,宫市并不因此而改变,谏官与御史们屡次规谏,德宗都不肯听从。)参考答案: 1.(1)给(2)眼泪(3)通“值”价值(4)就 2.A 3.我有父母亲、妻子儿女,等着卖柴得钱后,才能有饭吃。4.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迫害。

四、敝帚自珍

翻译: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参考答案:1.(1)这样(2)轻视(3)少(4)害处2.B

五、樊重树木

译文:樊重曾经想制作器物,他就先种植梓材和漆树。当时的人们都对他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是在几年之后,梓树和漆树都派上了用场。过去那些耻笑他的人,现在返过来都向他借这些东西。这说明种植树木是不可以停止的啊!俗谚说:“一年的计划,不如种谷子;十年的计划,不如种树木.”说的就是这件事呀!(做事应从长远考虑)

参考答案:1.(1)从前(2)都、借(3)但是 2.C 3.作一年的打算,不如种谷;作十年的打算,不如种树。4.道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早作准备,有长远打算。启示:学习也是如此

六、齐人有好猎者

翻译:齐国有个人,喜欢打猎,但空费时日,持续很久,什么野兽也没打到。一到家里,就感到对不起妻室儿女;走出家门,就感到对不起朋友乡邻。仔细想来,那打不到野兽的原因,就是喂的猎狗太不中用。想买一只好狗,家里又十分贫困,买不起。于是,他立即拼命种田。拼命种田,家里就富裕起来;家里富裕起来,也就有钱挑选好狗;猎狗的本领高强,于是每次都能捕获到野兽:从此,他那打猎的收获,经常超过了别人。认准目标,就努力去做,这目标就准能实现,不只打猎是这样,其他事情也都是这样啊!

中考文言文默写名句练习及答案 篇6

(2)树木丛生, ———— 。(曹操《观沧海》)

(3)————,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饮酒》)

(4)沉舟侧畔千帆过,————。(刘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欲把西湖比西子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6 ——————,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7)人不寐, ————。(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8) ——————,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

(9)世有伯乐,——————。(韩愈《马说》)

(10) —————,勿施于人。(《论语十则》)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五月人倍忙

(2)百草丰茂

(3)采菊东篱下

(4)病树前头万木春

(5)淡妆浓抹总相宜

(6)大漠孤烟直

(7)将军白发征夫泪

(8)商女不知亡国恨

(9)然后有千里马

(10)己所不欲

上一篇:汽车新材料的应用下一篇:秘书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