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河世纪的观后感

2025-04-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冰河世纪的观后感

冰河世纪的观后感 篇1

《冰河世纪》观后感1

第一次看《冰河世纪》这部大型动画片,我就立刻被里面搞笑的情节、优美而又素雅的景色所吸引。它是我除了《哈里波特》外最喜爱的一部动画片,拍的很好,很搞笑,但却在笑声中告诉你人生中的一些做人的道理,比如说人和自然,和动物要和谐相处,还有每个人都有他善良的一面,就看你能不能用自己的真心去感化他,让他把自己善良的一面表现出来。情节也很跌宕起伏,很有悬念,估计我那可爱的笨笨要是看这部片子的话一定又会哭了,不过哭到最后相信她还是会破涕为笑的!

冰河时期,大地一片雪白,没有任何事物存在,动物们为了生存纷纷迁途,人类也不例外,一天一群剑齿虎闯进人类的村子,他们的目标是一户人家的婴儿。阴差阳错的是,这个婴儿被善良的长毛象与嗜食的树獭捡到了。长毛象一开始并不愿招惹麻烦,但又被孩子的天真可爱吸引。就在这时剑齿虎迪亚哥也加入了这个帮助婴儿重返家园的队伍,它们一起踏上了漫漫寻亲路。一路上,三只性格迥异的动物矛盾重重,剑齿虎还准备把它们引导族类设下的陷阱中。但经历了雪崩、饥饿、火山喷发等灾难后,望着毫不畏惧自己且天真可爱的婴儿,剑齿虎改变了主意,族类很快发现迪亚哥的“背叛”,开始对他们实行惩罚……

看完电影后,我觉得片中的动物性格真的是各有特点。如自始至终保护孩子、心地善良的长毛象,贪吃的树獭以及开始怀有恶意后来在长毛象、树獭及孩子的感化下变得善良的剑齿虎。影片中孩子的天真活泼可爱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但让我记忆更深的不仅仅是着三只动物的形象,而是它们的超越人类的爱心,比人类更坚定的意志,和一种无法超越的善良。我觉得《冰河世纪》刻画的种种形象非常成功,剧情也引人入胜,不时地让人期待后面的情节。

当今社会随着人类生活质素的不断提高,人类的贪念也越来越大,人类经常过分地捕杀动物从而破坏了。

虽然这部电影有很多情节非常地惹人发笑,可是有些地方却值得我们去深思。比如说毛象,都是过着群体生活的,可是电影中的毛象—曼尼却独自生活,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人类的贪念把曼尼的爸爸妈妈给捕杀了从而使曼尼从小变成了孤儿,失去父母的爱护和关怀。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例子,比如:在20世纪初——期漂亮的旅鸽经常以数以亿计的数量飞过北美州,然而当地人们却经常拿着棍子在旅鸽群中来回敲打,一打就有几千只旅鸽成了人们的棍下冤魂。就这样,旅鸽的数量逐渐减少,到了20世纪末期旅鸽的数量已经所剩无几了。到了21世纪早期,最后一只旅鸽在动物园中孤独地死去。旅鸽曾是鸽类家族中数量最多的种类,最后却因为人们的贪念而灭亡。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更要呼吁大家要保护环境才能让下一代有更好的生存环境。

《冰河世纪》观后感2

《冰河世纪》的故事围绕着三只冰河时期的动物与一个婴儿展开。

冰河时期,动物们为了生存纷纷迁徙,人类也不例外,一天一群剑齿虎闯进人类的村子,他们的目标是一户人家的婴儿。婴儿的母亲誓死保卫孩子,最后抱着婴儿一下子跳入瀑布之中,飘在水里时正好看到了猛犸象曼尼和树懒西德,便把婴儿拜托给他们,自己长眠于九泉。曼尼一开始并不愿招惹麻烦,但又被孩子的天真可爱吸引。就在这时剑齿虎迪亚哥也加入了这个帮助婴儿重返家园的队伍,它们一起踏上了漫漫寻亲路。一路上,三只性格反差很大的动物矛盾重重,迪亚哥还准备把它们引导族类设下的陷阱中。但经历了雪崩、饥饿、火山爆发等灾难后,望着毫不畏惧自己且天真可爱的婴儿,迪亚哥改变了主意,剑齿虎族类很快发现迪亚哥的“背叛”,开始对他们实行惩罚……

看来,曼尼那颗担惊受怕的心,需要坚持不懈的西德和诡计多端的迪亚哥来让它平静。看,这就是朋友,他们之间建立的友情,可以超越生死,感人至深。一个人一生,可以拥有一个像曼尼、西德、迪亚哥这样的朋友,人生还有什么遗憾呢?但肯定,这样的朋友可以说是千年一遇,谁有这样的朋友可以说是积福积德。

杞人忧天不如面对现实。猛犸象曼尼因为小时候被人类追杀过,总是担心自己会成为世界上最有一头猛犸象,但事实上那时候猛犸象还很多的,只是曼尼不知道罢了。再说,就是真的是世界上最后一头猛犸象,又怎么样呢?不是还有西德和迪亚哥陪着吗?就像我小时候总是担心地震会来,我不是杞人忧天吗?地震来了也是天灾人祸,无法避免,与其这样担惊受怕,不如坦然接受。

我倒是很喜欢西德的性格,这只树懒整天除了吃就是睡,什么也不担心,挺好的吗,没有曼尼对自己身世的担心,没有迪亚哥对族类的复杂感情,这种脑子一片空白倒是让人很轻松,所以,让自己的生活简单点,是对自己最好的放松。

迪亚哥这只老虎必须要用热情融化它冰冷的心。比较被动。但是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就是:主动总比被动强。比如小a想和小b交朋友,但是不好意思直说,于是就等着小b来给自己说。时间长了,小b觉得小a不太喜欢自己,便另找了小c和自己玩。小a便什么朋友也没有得到。

冰河世纪里冰山崩裂、滔天巨浪、断壁悬崖,前所未见的电脑动画灾难片,都是险象环生,令人目不暇接,替曼尼他们捏一把汗。但是大家有没有联系自己的生活?近年来,全球变暖,电影《后天》里面的情景有可能会真的发生在现实中,所以,保护环境,也是保护自己;节约用电,就是节约美丽的地球;保护水资源,就是保护生命!

全世界本来就是一家人,我们是不是应该为了人类共同的幸福与和平一起贡献智慧呢?

《冰河世纪》观后感3

下午的两节综合课,我们看了一部电影电影《冰河世纪4》这部电影很好看,我很喜欢看这部电影。

一只松鼠在为它的松果找一个存放地,它在地上嗅了嗅,放在了冰川上,可是,却把这个冰川给插裂了,它和它那宝贵的榛子,一起掉到了地球的最内部,榛子就在不远处,小松鼠就开始跑啊跑啊,终于够到了榛子,但地球却因为它这么一转,它怎么也拿不到松果。让本来可以在一起的猛犸象爸爸曼尼,妈妈和女儿桃子被洪水分开了,猛犸象曼尼、树懒希德、树懒奶奶、剑齿虎迪亚格掉到了海里,它们把一块冰川当作了救生船,坐着救生圈去救自己的家人。

猛犸象曼尼、树懒希德、树懒奶奶、剑齿虎迪亚格成了一个小队。

在行驶的路上,被大猩猩肚肚船长这帮坏人给看到了,大猩猩船长派人把它们都抓了起来,最后猛犸象爸爸曼尼想出来一个办法,从大猩猩的手心里逃脱出来来了。

大猩猩船长每天吩咐小动物们坐船,要是做不好,就要死,小动物们很害怕,只好听大猩猩肚肚船长的吩咐,猛犸象小队看着小动物们很可怜,救了小动物的命。小动物们都很感谢猛犸象团队,于是,小动物们就加入了猛犸象团队。大家齐心协力,最后把大猩猩船长给打败了。

猛犸象坐着冰川找自己的家人。

看了这个视频,我知道了,只要大家团结,要有自信,就应定能战胜敌人。

《冰河世纪》观后感4

第一次看《冰河世纪》这部大型动画片,我就立刻被里面搞笑的情节、优美而又素雅的景色所吸引。它是我除了《哈里波特》外最喜爱的一部动画片。

《冰河世纪》的故事围绕着三只冰河时期的史前动物与一个人类的婴儿展开。

冰河时期,大地一片雪白,没有任何事物存在,动物们为了生存纷纷迁徙,人类也不例外,一天一群剑齿虎闯进人类的村子,他们的目标是一户人家的婴儿。阴差阳错的是,这个婴儿被善良的长毛象与嗜食的树獭捡到了。长毛象一开始并不愿招惹麻烦,但又被孩子的天真可爱吸引。就在这时剑齿虎迪亚哥也加入了这个帮助婴儿重返家园的队伍,它们一起踏上了漫漫寻亲路。一路上,三只性格迥异的动物矛盾重重,剑齿虎还准备把它们引导族类设下的陷阱中。但经历了雪崩、饥饿、火山爆发等灾难后,望着毫不畏惧自己且天真可爱的婴儿,剑齿虎改变了主意,族类很快发现迪亚哥的“背叛”,开始对他们实行惩罚……

看完电影后,我觉得片中的动物性格真的是各有特点。如自始至终保护孩子、心地善良的长毛象,贪吃的树獭以及开始怀有恶意后来在长毛象、树獭及孩子的感化下变得善良的剑齿虎。影片中孩子的天真活泼可爱给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但让我记忆更深的不仅仅是着三只动物的形象,而是它们的超越人类的爱心,比人类更坚定的意志,和一种无法超越的善良。我觉得《冰河世纪》刻画的种种形象非常成功,剧情也引人入胜,不时地让人期待后面的情节。

我会因为影片中婴儿的获救、三只动物的和平共处以及他们战胜了邪恶势力而开心,也会因为迪亚哥开始的邪恶想法、最后婴儿与三只动物离别时的悲伤而难过。整个影片从头至尾都牵动着我的心,它让我明白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是友谊,是爱心,是善良。也让我懂得邪恶永远不能战胜正义。

最重要的是:爱可以超越一切、一切……

《冰河世纪》观后感5

今天,我带着兴奋的心情,看了期盼已久的动画电影《冰河世纪》。

一只猛犸象和一只树懒是好朋友。有一个小孩的爸爸经常捕杀剑齿虎,剑齿虎为了报复,想抢走小孩。妈妈带着小孩跳下瀑布,然后把他送到岸上,妈妈却被淹死了。猛犸象和树懒带走了小孩。一只剑齿虎把他们带进“陷阱”,其他四只剑齿虎把他们包围了。被猛犸象救过的剑齿虎杀了一只“坏”剑齿虎,猛犸象也杀了一只,另外两只跑掉了。猛犸象和树懒穿越冰川,把小孩送回到了爸爸的身边。

我觉得猛犸象真是富有爱心、团结合作、舍己为人啊!不管在家庭里,还是社会上,我们都应该向猛犸象学习。这让我想到了《一次成功的实验》这篇课文。小女孩说:“你第一,你第二,我第三!”三个小铅锤就依次从瓶中拉出来了,然后水才灌满。小女孩和猛犸象一样富有爱心、团结合作、舍己为人。

猛犸象和树懒克服千难万险,才把小孩送回家,人类很感激他们。这也让我想到,人类总是用动物的毛皮做衣服,总是食用动物的皮肉。好多珍稀动物,比如东北虎、藏羚羊、扬子鳄等都要灭绝了。我们必须停止对他们的伤害,保护他们的生存环境。

《冰河世纪》这部电影,还让我想到了远古时代冰川的巨大,与现在的气候变暖。如果人类没有出现,没有破坏环境,这个世界的冰川也不会慢慢地融化。

人类与动植物应该和平共处,共享地球这个美丽的大家园!

《冰河世纪》观后感6

今天我和爸爸妈妈去广电大剧院看了《冰河世纪3 》。我们排了长龙似的队伍才好不容易看了这场电影。

这部电影讲的是;快乐的动物,阴差阳错闯入了地下恐龙世界,为了友谊,不顾一切去冒险,去拯救他们的朋友树獭希德。而且也最能充分展现前影片的主题——孤独。这次故事里的每一个角色似乎都在受“孤独”的煎熬:看着幸福的猛犸象即将诞生的三口之家,树獭希德和剑齿虎迭戈似乎都感到平淡生活的 乏味 和那眉睫的孤独感,他们也选择了完全不同的排解生活 乏味 的方式——迭戈打算远走他乡,寻找新的冒险,而希德则直接从地下找到了三个恐龙蛋,迅速给自己安了一个“四口之家”。

松鼠为了世俗的爱情放弃了曾一直追逐的松果,却不知爱情并不会帮它摆脱孤独,只是转化了孤独的形式。游侠巴克则几乎把孤独的主题演绎到了极致。比如:他用一块石头假装给他的“爱人”打电话;他把菠萝看做一个美丽的个人······

这就是我看《冰河世纪3 》所得的感想。

冰河世纪的观后感 篇2

1 功能翻译理论

功能翻译理论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 1971年, 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度》中建议根据译文的功能和读者的类别对翻译进行分类, 在翻译时应考虑译文的特殊功能和读者, 采用与功能类别相关的标准。费米尔1978年在《普通翻译理论框架》提出翻译目的论 (Skopos theory) 。认为翻译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方法和策略, 翻译行为要置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中, 而非一对一的语言转换活动。诺德在skopos rule的基础上提出了忠诚原则 (royalty rule) , 强调目标语文本的意图必须与原作者的意图一致。目的原则与忠诚原则是翻译目的论的两大基本原则。目的论学者提出翻译过程必须遵照三大法则:目的原则:即译文由译文的交际目的决定;连贯性原则:即译文必须对目标语言交际环境和知识背景下的接受者是可理解的;忠诚原则:即译文要忠实于原文。功能翻译理论不再进行直译与意译的争辩, 而是从翻译的功能和目的出发, 强调某一具体翻译目的要求相应的翻译策略、翻译方法, 为达到某一翻译目的可以采取多种翻译方法。

2 电影台词翻译

电影台词翻译不同于一般的文学翻译, 在翻译过程中注意语用、文化、语言和文体, 力争做到“信于内容, 达如其分, 切合风格” (刘重德, 1995) 。成功的电影台词翻译标准是既要符合目标观众文化特征, 又不失源语言的独特风格, 让目标译文观众能够获得同样的艺术感受。总结起来, 电影台词翻译主要有4个特点:

一、口语化

电影台词多是人物对白, 由于电影作为一种雅俗共赏的娱乐休闲方式, 其对白必然要适合大多数观众, 所以电影台词的对白基本上是以口语为主。

二、瞬时性

受视觉的影响, 电影台词在屏幕上停留的时间非常短, 所以译文的长短必须适应其可停留的时间度。

三、简洁性

电影是视频和音效的统一。由于时间和注意力的关系, 观众不可能去思索理解复杂的台词, 也没法阅读长篇大论。所以电影台词的译文必须简洁明了。

四、综合性

电影台词的翻译不仅是字对字的转换, 而且要让目标语言的观众获得于源语言观众同样的语景的感觉。

3 功能翻译理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冰河世纪为例

与传统翻译自下而上的翻译流程相反, 功能翻译理论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翻译流程分析。即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首先要明确翻译目的, 再根据翻译目的确定翻译类型, 进而分析环境制约因素、受众特点及文本的语言特点因素, 最后选择具体的翻译策略。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语用、文化、语言、文体这四个层次上的翻译问题, 依据英文字幕的语篇内与语篇外因素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成功实现字幕的目的和功能, 成为电影字幕翻译的核心问题。另外字幕翻译还面临选择在何时何应补充额外的信息及如何能在不影响功能的方式下进行修剪, 适合显示的字数是多少, 什么样的句子结构是更易理解等问题。下面以《冰河世纪》为例来说明功能论的翻译策略的具体应用。

3.1 语用的翻译问题

每部电影台词翻译都会出现语用问题, 它广泛涉及的语言、文化或翻译方向。语用问题被认为是使用额外的文字来说明诸如说者、听者、媒介、时间、地点、动机等问题。在直译表达不清或目标受众难于理解时, 应采用更地道的方式表达, 并适合使用一些成语和谚语。《冰河世纪》中的几个主角, Manny稳重善良。Ellio理性优雅, Diego爱面子, 有点冷幽默。Sid有爱心。Buck有正义感且有点神经质。例如Manny由于太想做老爸闹乌龙时说:“Sorry, folks.False alarm.It was just a kick”。Sid说:“Do you know who I want to kick?-That's the third false alarm this week.”。译为:“抱歉了各位虚惊一样宝宝只是提了一下。你知道我想踢谁嘛?-你这周都已经"虚"了三次了”。译文前后对应, 既表现出地道的中式口语又表现了Sid的幽默感。Sid想离开时Ellio说:“He'll bounce back, it's one of the advantages of being Sid”, 译为:“他会自己蹦回来的, 这也算是希德的一样特异功能。”Advantages直译是“优点”, 而这里译为“特异功能”, 将原文的形式和风格都巧妙地保存起来, 非常贴近人物的身份和性格。

3.2 文化的翻译问题

中国观众和以英语为母语的观众在文化背景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 选择易于理解的台词需要发费很大的努力。“功能论”的观点是对一些以传递文化因素为主的影片如记录片、宣传片, 必须完好地保存其文化要素, 但对于娱乐片, 这些因素可能不是那么重要, 重要的是由于台词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需使台词易于理解。例如”a fortress of solitude”, 若直接译为“孤独城堡”, 大部分中国观众肯定不知所云, 加上帝旁注:“超人在南极的家”, 中国观众就可以获得同样的感受。又例“You can be on ours”直译为“你可以成为我们一员, 肯定不如”你可能上我们家的全家福“更能引起中国观众的共鸣。

3.3 语言的翻译问题

翻译问题可以从两种语言的用词、语法和超音段特征的差异表现出来。正如前面所说, 快速理解是电影台词翻译的重要原则。那么, 如何适用这一原则?就是要应尽量选择结构简单、观众熟悉和易于处理的译文。例如:“Well I've put in the, blood, sweat and tears to raise them”, 译为:“我含辛茹苦一把屎一把尿地把他们拉扯大”。”I'm responsible, loving, nurturing“译为“责任心、爱心、细心”, 典型的中式排比句, 能使观众在快速理解的同时留下深刻的印象。英文通常用名词来表示动作, 而中文更倾向于使用动词, 在翻译时就要改变语言的结构, 例如:“And your gonna have to go through me to get them!“, 译为:”想抢孩子先过我这关!“

3.4 文体的翻译问题

鉴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台词要尽量简练, 在删除一些过于分散和不必要的信息的同时, 使观众更清晰地理解电影。例如:“Well that's super, lets give him a gold star!Kid of the week!“, 译为:”那真了不起啊再给他发朵大红花吧!“。”You're a brave little squirt, I'll give you that."译为:”你这小鬼还挺勇敢“。这些翻译在保留中心词汇的同时, 大幅删减了不必要的信息, 同时也使观众更易于理解电影信息。

4 结论

虽然台词翻译与传统意义的翻译有所不同, 但在以目的论为核心的功能翻译理论的指导下, 只要译者正确分析影响原文字幕和译文字幕的语用、文化、语言和文化的因素, 就可以让目标观众获得与源电影观众同等感觉, 这说明功能翻译理论对电影台词蝗翻译具有指导意义。

摘要:电影作为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化形式, 成为不同语言相互了解的重要的媒介。由于电影根植的文化背景差异很大, 所以对电影台词的翻译要体现原作的语用、文化、语言、文体。本文以电影《冰河世纪》为例, 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论述了功能翻译理论在电影台词翻译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功能翻译理论,台词翻译,目的论,对等论

参考文献

[1]克罗宁.电影中的翻译[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1.3

[2]杨敏.功能对等原则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J].电影文学, 155-56, 2011.8

[3]张媛.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研究字幕翻译[D].华中科技大学, 2008.9

赤道上的冰河世纪 篇3

“乞力马扎罗是一座海拔一万九千七百一十英尺的长年积雪的高山,据说它是非洲最高的一座山。西高峰叫马塞人的‘鄂阿奇一鄂阿伊,即上帝的庙殿。在西高峰的近旁,有一具已经风干冻僵的豹子尸体。豹子到这样高寒的地方来寻找什么,没有人作过解释。”

——《乞力马扎罗山的雪》海明威

坦桑尼亚由东非大陆部分的坦噶尼喀和海上的桑给巴尔两个部分组成。这里是古人类的发源地之~,早在300万年前,其境内就有原始人类繁衍生息。现代的坦桑尼亚则以独特的自然景观闻名于世,有非洲“旅游王国”之誉。

远眺乞力马扎罗

在坦桑尼亚,同为观赏动物的景区,不同的地方却有不同的特色恩戈罗火山口内经常可以看到稀有的黑犀牛,鲁阿哈野生动物园的河流里游弋着许多鳄鱼,马尼亚拉湖国家公园是观赏鸟类的最佳选择,面积达4.5万平方千米的塞鲁斯野生动物园则是看大象的理想之地。如果想看壮观的动物大迁徙,就要在七八月份去塞伦盖蒂野生动物园,那里是非洲唯一仍有众多陆地动物栖息迁移的地区。

当然,最令游客心动的还是乞力马扎罗山。乞力马扎罗,在著名作家海明威的笔下,雪是它不朽的灵魂。在东非的斯瓦希里语里,“乞力马扎罗”的意思是“光明的山”。这座山诞生于热与火的洗礼中火山造就了它伟岸的身躯,而山顶终年不化的冰雪是它永恒的灯塔。古老而美丽的天神与魔鬼斗争的故事至今仍广为流传,使这座大山变得神圣而威严无比。

从山下的草原上远远望去,乞力马扎罗山是一座孤单耸立在赤道上的高山,它在辽阔的东非大草原上拔地而起,高耸八云,气势磅礴。

当落日把它那殷红的余辉洒向条条雪瀑时,半壁山体红妆素裹,色彩斑斓,幻化出一种流动的质感,与后面淡青色的天光相映成趣,俨然是一幅妖娆无比的雪山夕照图。一阵山风骤起,打破了洪荒远古的宁静,逶迤起伏的重重山岗顿时骚动起来,层层绿浪颇显浩渺之势。而此时,山顶上的云雾偶尔散开,洁白晶莹的冰山雪峰在落日余晖的照耀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林间的长颈鹿,伸着长长的颈在吃树叶,巨大的非洲象在林间悠然漫步,成群的小鸟飞来飞去,在它们身上雀跃啄食;圆滚滚的野猪长着一对长长的门牙,在拱土寻找蚯蚓:成群的斑马在林间觅食,黑白相间,线条分明,几十头聚集在一起,像一幅流动的油画……在这里,仿佛置身于天然动物园。

入夜,月影憧憧,夜风清清,静谧得连松针落地、竹叶摇曳都清晰可闻,偶尔一两声虫鸣鸟叫,伴着潺潺流水声,让人忘了山林外的世界。记忆是人灵魂的一部分,所以这片刻的经历,带着巨大的震撼力,将永远留在人的心中。

从热带雨林到冰河世纪

作为最易于登顶的世界高峰之一,很多来到乞力马扎罗山的游客,都在当地向导和挑夫的帮助下,花上五六天的时间征服这座非洲最高峰。同时,也体验从热带雨林到冰河世纪的垂直演变。

海拔720米的地方,路边还交错着茂盛的热带植物。郁郁葱葱的古树间,垂挂着曲线优美的苔藓类枝藤,苍翠厚实的草地上,点缀着色彩清纯的小花蕊,赤道的火辣阳光被浓密树叶过滤着,洒下一地的斑驳。

到了海拔3700米,视线不再有阻隔,四周群山横亘绵延,云层也被驾驭脚下。崖边的落日,好似成蛋黄滑入滚滚的奶油汤。空气变得稀薄,周围的一切浸透着粉色的暧昧。

在海拔4000米,黑夜来临,满天繁星,冷清无比,即使穿着防寒服冲锋衣,戴着厚厚的手套和帽子,凛冽的风还肆无忌惮地往里钻,手指因寒冷而麻木。登山者靠着头灯照亮眼前脚下的路,抬头向上望去,先前起程的登山者的头灯隐约闪烁着,宛如一条匍匐前进的“之”型长龙。

登顶前的4千米路主要是火山灰,坡度很斜,质地很松,脚踩下去后就会往下滑,像是走在沙漠的斜坡中。人们低着头,顶着风,一个跟一个,按照前人的脚步缓缓挪动。东方破晓,终于站在主峰基博峰之巅。举目四望,雪峰之巅,层峦叠障,浩渺云海,阳光直射,让人忍不住回想起海明威的不朽杰作。那广袤无垠、嵯峨雄伟的乞力马扎罗山,在阳光下闪着白光,自得令人难以置信,就如同上帝将他的天堂在那一瞬间打开了大门一般,让人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仰。

踏上美丽的桑给巴尔岛

桑给巴尔是世界上最美的岛屿之一,环绕桑岛的印度洋是罕见的绿松石色,东海岸以日出盛名,像一颗璀璨的宝石一样镶在印度洋宁静的水面上。旅游业是其另一大支柱产业,因具有精美的古建筑、绿松石般的印度洋海水和洁白细软的沙滩而闻名于世。

桑给巴尔市老城区的石头城,有许多精美的建筑物,显示出其别具特色的文化。这种文化是非洲、阿拉伯地区、印度和欧洲等地区各种不同文化的汇集与融合。

每个小楼小院都有一个用非洲红木做的大门,造型独特,雕工精美,虽经印度洋海风年浸月蚀而陈旧斑驳,却依然坚硬结实。一栋接一栋的房屋紧挨着建起来,形成狭窄弯曲的小巷。随着古城不断扩大,小巷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弯曲深长。

在石头城的蜿蜒小巷穿行,贴近颇有沧桑感的白色古建筑,寻找具有伊斯兰文化和印巴文化印迹带铜钉的方型和圆顶大门,参观石头城第一幢有电灯、东非第一幢安有电梯的建筑神奇宫和王宫博物馆,历史仿佛擦肩而过。路边咖啡馆飘来Taarab音乐——阿拉伯曲调配上东非斯瓦希里语的词句,给岛上非洲风格与伊斯兰文化的交融景象作了最好的注释。

一群青少年在海边沙滩上踢足球,面对镜头开心地大笑。孩子们脸上的笑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为这个印度洋小岛平添了许多快乐与活力,让人一时忘却当地生活的贫困与不易。

冰河世纪观后感 篇4

《冰河世纪》最开始出现的镜头是只小松鼠,它总想把它的小松子藏起来,可是总会引来天崩地裂。这个故事主要讲:树氏5隆⒋笙舐岷屠匣⒈妊歉缫黄鸨;ひ桓鲂『⒌墓适拢褪钦庋湃盟峭V沽饲ㄒ疲黄鹛ど狭诵凶咧贰T诠讨新峋拖裥『⒌穆枰灰宦瑁笨谈幻蝗滓蝗椎囊晃乱慌5戮拖癜职忠谎笨毯腔ぷ潘彼且簿饲淹蛳眨绻侵皇且桓鋈耍疾荒芡瓿扇挝瘢挥衅胄男Γ挥性诒鹑说陌镏虏哦裙刂啬压亍6歉鲂『⒃谒堑陌镏乱惭Щ崃俗呗罚哺袼堑暮⒆右谎忧捉橇耍詈蟀阉前研『⑺偷搅俗约旱募依铮氐搅饲兹说幕潮А

每部电影都有个故事,就像《冰河世纪》样,我的生活当中也有很多故事。然而,在我小的时候,我的爸爸妈妈也像曼尼和希德,样关照着我,而我也在他们的帮助下长大,所以没有他们就没有我。

《冰河世纪3》观后感 篇5

《冰河世纪3》观后感

我看冰川时代3的时候,我感觉像是在看一部搞笑片,因为笑声的太大了,而且是那种别人替你在笑的感觉,但这笑声不是视频里带的,是电影院里观众自发的笑声,我想这是这部系列电影的导演都很爱笑吧。下面让我简介内容吧一下。

冰河时期快要结束了,解除了冰天雪地的寒冷,享受着温泉跟和金灿灿的`日光,消融的世界无疑将成新的天堂。满心欢喜的动物们纷纷享受起好时光,搞笑剑齿虎迪耶戈、树獭希德和猛犸象曼尼却敏感地发现身边冰川的渐渐消融并不见得完全是好事。巨大的冰块即将破裂,这将会让动物们的世外桃源化作大海!

责任心十足的三剑客自然手忙脚乱,为了逃出这里,他们必须赶在灾难发生前尽快通知大小动物及时逃离山谷,躲过这场灭顶之灾!可偏偏执着的小松鼠斯科莱特又出现了,这个为了一颗松果不惜撼动冰川、引发雪崩、冒着被砸成肉酱的危险的家伙,又继续起它的追逐橡树果之旅,这个倒霉得老闯祸的家伙不知道又会引发什么样情况,无论如何,咱们的英雄小组,加上史前最后一只雌猛犸象爱莉以及她的两个“兄弟”——负鼠克拉什和埃迪,又踏上了充满危险和笑声的拯救之路……

在这里猛犸象是主角,但真正出彩是一些配角。最搞笑最传神的是这三只被树懒希德误打误撞地收养的三只小恐龙,既有对母性的依恋,又不失自己的天性勃发。要说不落俗套,我觉得这个独眼大侠,黄鼠狼巴克,这是一个天生的斗士,冒险是他生存的理由,一个很具有延展性的一个人物,这绝对将成为这部电影中最受欢迎的一个人物,可能肯定的是他将继续出现在后面的《冰川时代》系列中,并且单独立传的可能性都有,也许几年后我们能看到一部《冰河时代之巴克》的电影也有可能呢。当然给巴克配音也的是人见人爱的……

《冰河世纪5》观后感 篇6

《冰河世纪》系类电影可谓是男女老少家庭情侣都可观看的电影啦,且深受观众喜爱!还记得那只满世界追松果的松鼠吗?哦,不,现在都追到银河系宇宙那去啦!

跟着小编去看观后感触吧!且看且珍惜~

冰川时代5:一鼓作气,五而竭

梦工场的昨天,就是蓝天工作室的今天。

更何况后者手里还没有小金人多IP加持。

作为一家很早就参战3D动画的工作室,蓝天工作室多年来一直保持着作坊大小的制作规模。轮作品数量的稀少程度,几乎能赶上奥斯卡专业户皮克斯,但在立意和质量上就从来没有高到哪里去。然而即便作品数量少至如此,《冰川时代》也是放眼望去头一个拍到第五部的3D动画系列;即便搁在整个电影圈里来看,原创系列能生长至如此,也是一个不小的奇迹。

但是很可惜,这个奇迹早就应该破灭了。

短视是蓝天工作室的致命短板,也早早就注定了其落寞的命运。譬如,《里约大冒险》从惊艳到再而衰,完完全全是只跟热点不思进取的后果,从剧情走向到人物设计上毫无新意,几乎就是《冰川时代》的翻版。

Blue Sky: we make sequels out of cliches.

《冰川时代》最辉煌的时刻几乎都在前两作。第一集中三人组的建立,每个人各有心事,角色有发展,故事有趣不失宏大,人兽关系是非常新颖和有效的;第二集中我们见到了新成员的引入,并没有打破原有的关系格局,同时故事也在继续开发和挖掘角色,张弛有度不闹腾。然而,之后的续集却再也难以保持这种稳定性,《冰川时代3》整体显得乏味但仍然有趣,而《冰川时代4》就已经开始令人失望了,整个故事丧失了意义和精神,虽然还有着个别的亮点(比如彼得·丁拉基),但距离一部合格的续集相差太远,几乎沦落到了电视动画的水准。

蓝天工作室显然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但却并没有在《冰川时代5》中实现决定性的改变。走马上任的新导演盖伦 T·楚做出了很多努力,将尽可能多的素材和人物塞了进去,却明显用力过猛臃肿不堪,疲于消化。

《冰川时代》系列自将猛犸象曼尼扶正成第一主角之后,几乎按部就班毫不意外地挨个讲述了娶妻生女育儿嫁女的每一步,如果还有《冰川时代6》的话——有不意外,没有更不意外——一定是一边接着抻长又一段根本没什么必要但是非要走的road trip,一边讲曼尼当爷爷的故事,附加插科打诨和冷面吐槽。

没错,就是这么俗套。

冰河世纪的观后感 篇7

一、冶金工业上的国家订货

1882年春天,俄国大臣委员会就开始关注俄国铁路车厢、铁路和其他铁路附属产品的销量了。[1]从1882年1月1日开始,俄国政府先后与普提洛夫、布良斯克和亚历山大等5家工厂签署了订购铁路产品的采购协议。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俄国政府对本国重工业企业的支持力度就开始加大了。到了90年代,俄国黑色冶金工厂的蒸汽发动机动力增长了489%,工人数量增长了65%,生铁产量在十年间增长了216.3%,这些数字都见证了俄国黑色冶金工业的发展。[2]

应该说俄国冶金工业的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俄国国家财政对其国内冶金工业的支持,这主要表现在其对冶金企业生产的钢轨和蒸汽机车的大量订货上。不断发展的铁路建设和逐渐开始的工业高涨为俄国政府对本国冶金工业的支持提供了条件。成立于1892年的顿涅茨克钢铁公司从1893年4月便开始接受国家订货,其每年的订货合同包括20万普特的钢轨和10万普特的履带,1894年向国家提供的20万普特的钢轨价格为每普特1卢布55戈比,1895年为每普特1卢布56.5戈比,1896年为1卢布55戈比、1897年为1卢布53.5戈比。[3]84而此时俄国基辅生铁市场的生铁价格每普特却只有85戈比,[4]118可见政府订货价格的高昂。

1893年俄国政府又签订了一项长期协议,这项长期协议是和乌拉尔伯格斯洛夫斯基工厂签订的。这份新的长期协议的签订目的在于通过建立新的钢轨生产基地从而为供应西伯利亚大铁路的修建而提高俄国的钢轨产量。按照这份协议的规定,从1894到1900年的七年间,乌拉尔伯格斯洛夫斯基工厂必须按照每普特1卢布75戈比的价格向政府提供70—500万普特的钢轨。俄国政府在这份协议中没有拿到低价格的钢轨,签署这份协议的目的是为了进行新的生产,而俄国政府也正是因为如此才长时间地向这些工厂生产出来的钢轨按照每普特50戈比的价格进行补贴。[3]

此外,乌拉尔伯格斯洛夫斯基钢铁公司还从国家银行获得了大量的资金支持,俄国政府对钢轨的长期订货促进了乌拉尔大型金属生产企业的形成。

俄国财政大臣维特指出,俄国国内的钢轨生产远远不能满足俄国铁路的需求,因此他认为奥斯特洛维茨基工厂提出的建议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奥斯特洛维茨基工厂的建议在1893年12月3日被提交给彼得罗夫委员会进行审议,在这次会议上,俄国国有铁路管理局主席指出,政府在和顿涅茨克钢铁厂签署的长期供货协议结束后需要考虑到下一步的铁轨供货该如何进行解决,而且毫无疑问的是,俄国在近期对钢轨的需求量是在进一步增加的,政府适量建立钢轨储备机制是十分有必要的。

最终,彼得罗夫委员会在1894年1月19日召开了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该委员会主席彼得罗夫宣布与俄国南方冶金公司达成了协议,这些冶金公司同意解散辛迪加,并且降低国家采购钢轨的价格,该价格比国家和顿涅茨克钢铁公司签订的采购价格每普特降低了3戈比还要多。维特当初决定要成立这个特别委员会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国家在今后几年对钢轨等铁路产品的大量需要,而这次政府和国内几大钢铁厂签订长期供货协议的意义不但解决了上述问题,还将钢轨的采购价格进行了降低。通过计算,俄国在今后几年中每年对钢轨的需求量会达到1100万普特(包括西伯利亚大铁路),而在这1100万普特中,顿涅茨克钢铁公司承担200万普特,乌拉尔的钢铁厂(包括伯格斯罗夫斯基公司)承担300万普特,还有600万普特被给予了位于俄国南部的钢铁工厂。[3]86

除了对钢轨的大量订货以外,从1894年的第二个季度开始,俄国政府的注意力就开始转向发展国内蒸汽机车的生产上来了。彼得罗夫确定了从1895—1898年俄国共需要2200台蒸汽机车(如果计算陆军部需要的机车数量,则还要增加2000台),即每年需要550台。[3]88俄国财政部认为如果俄国工厂能够独立完成这些需求的话,那么俄国财政部是可以完成对这些蒸汽机车的订购的。

在俄国国家财政对冶金工业的大力扶持下,俄国冶金工业在19世纪90年代出现了极度繁荣的局面。从19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外国工业集团和外国财团在俄国的投资也开始出现狂热的局面,而这些外资主要来自法国和比利时,这些外国企业和资本开始在南俄地区展开了直接的竞争,其竞争的主要形式是建立新的冶金企业。到了1900年,南俄地区一共成立了25家冶金企业,其中1885年前成立了2家,1886—1890年成立了2家,1891—1895年成立了3家,1896—1900年成立了18家。[5]1900年乌拉尔地区有10个股份制冶金企业,到了1917年,22个山区中已经有18个是股份制企业了。[5]在政府订货的大力扶持下,俄国的冶金工业在19世纪90年代取得了世界上最快的发展速度。1890—1900年,俄国生铁产量从5600万普特增加到1.79亿普特,增加了2.4倍。[4]119

二、财政对军事工业的扶持

俄国在1913年3月6日和10月22日分别制定了关于加强军队建设的庞大方案。根据这一方案,俄国军队的人数增加了46.82万人,这其中包括增加11772名军官。因此,到1917年俄国政府必须为此增加拨付4.33亿卢布。[6]264

战争对俄国经济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战争期间,俄国的军事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战斗机的使用,火炮的改进以及化学武器的出现都对俄国的后勤保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出于战争利益考虑必须实现对国民经济的全面动员。为了完成军事订货,俄国的大型机器制造企业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动员。在向俄国军队提供火炮、战舰等军用物资时,彼得格勒的普梯洛夫、列斯涅拉、索尔莫夫斯基、卡拉门斯基以及很多地区的军工企业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到1916年11月1日,俄军共得到各种不同口径的火炮约1.4万门,这其中只有1000门左右的火炮来自国外,其余1.3万门火炮全部由俄国本国企业制造,其中光普梯洛夫工厂就提供了4000多门的火炮。[7]而俄国仅在1914年期间就支付了大约16.57亿卢布的战争经费,而到了1915年11月,俄国军事支出额更是达到了90.12亿卢布。[6]264

根据有关数据,俄国在1915年的军事支出总额达到了73.55亿卢布。[6]268生产炮弹的利润如此之高,以至于俄国一些纺织企业主们也竞相开始生产炮弹了。 大规模的军事订货就需要一个军事采购机关和一个特殊的协调机构,这个协调机构的主要任务是帮助俄国的辛迪加联合体或某些企业主们拿到他们想得到的军事订货合同。

俄国的一些大垄断组织利用国家的军事订货大发横财,特别是臭名昭著的普拉达姆特。战争对金属的需求量很大,为了能够完成国家对火炮、弹药和军事装备器材的大量需要,就需要有大量的钢来作为制造原料。在战争期间,普拉达姆特所联合的工厂是这些军事装备器材的主要供应商,而与此同时,该辛迪加则不断通过提高价格来获得巨额的利润。在普拉达姆特的仓库中储备着大量的金属,这些金属被用来以后在市场上以高价销售。

俄国政府对军工企业的财政支持不仅仅体现在提高军事订货的价格上,同时还体现在对军工生产企业提供数额巨大的贷款、补助和提前支付垫付金等方式上。俄国政府还对从俄国西部地区撤出的国有军工生产企业进行了大量的财政补助。

沙皇俄国的军事封建性决定了国家财政对国家军事工业的优先扶持,而这也给俄国重工业添加上了浓厚的军事色彩。

三、结论

19世纪末,俄国生产资料的增长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重工业增长超过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增长;工业革命的完成使俄国的机器生产量最终确立下来,按其基本指标达到了世界中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水平。工业革命对社会经济关系进程的冲击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到20世纪初,俄国按工业生产的绝对量计算,稳居世界第五位。1861-1913年俄国工业产量增加11.5倍,同期,德国和法国分别增加6倍和2倍。[8]俄国重工业能够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国家财政对重工业领域的大量投入,因此可以说俄国国家财政直接推动了俄国重工业的发展。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正是沙皇俄国逐步走上资本主义工业化发展道路的一段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里,国家的发展重点毫无疑问是工业,尤其是重工业,于是国家财政也将重工业作为自己的扶持对象予以大力支持。

关键词:沙俄,国家财政,重工业,影响

参考文献

[1] В.И.БОВЫКИН,Зарождение финансового капитала в России[M].М,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МГУ,1967.C.101.

[2] А.М.СОЛОВЬЕВА,Промышленная революция в России XIXв[M].М,Наука,1990.C.223.

[3] И.Ф.ГИНДИН,Государство и экономика в годы управления С.Ю.Витте[J].Вопросы истории,2007(6) :84.

[4] 刘祖熙.改革和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1861 -1917)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5] В.И.БОВЫКИН,В.В.УРАВЛЕВи другие.Препринимательство и предприниматели России,от истоков до начала XIX века[M],М.,РОССПЭН,1997.C.66.

[6] С.Г.БЕЛЯЕВ.П.Л.Барк и финансовая политика России1914 -1917 гг[M].С -Петербург: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С - Петербург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2002.С.264.

[7] А.П.ПОГРЕБИНСКИЙ.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е финансы царской России в эпоху империализма[M]Ь,М.:финансы, 1968.С.111.

生活在16世纪的21世纪女子 篇8

2007年以来,韩国电影一直声势不振,虽然评坛秀作并不见少,如《密阳》《呼吸》《优雅的世界》《美丽的周日》等,但结果并未能如影评人之愿一照亮暗淡的韩国影市;“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在此种炽烈氛围下,更让爱国情操甚浓的韩国影人对传说中的“通俗大作”充满期待。其中之一,便是由韩流首席女星宋慧乔联袂“老男孩”刘志泰,共同演绎的描写朝鲜历史上最受瞩目的传奇女子一“名门艺妓”黄真伊的同名大型古装剧情片《黄真伊》。

《黄真伊》声势浩大、未映先红。吸人眼球的卖点之一是它独特的原著政治背景。本片改编自朝鲜著名作家洪锡中的同名小说,由于创作风格独树一帜,还曾引得韩国政府将本土最权威的文学奖“万海文学赏”拱手相让。这也是有史以来,韩国首次合法拍摄朝鲜的文学作品。洪锡中出身文学名门,祖父洪命熹曾创作过著名历史小说《林巨正》,父亲洪起文则是朝鲜的国文大家。受此影响,本片的核心定题之一也从未有过的彰显其“革命性”——“和封建社会斗争的爱情故事”。

其实,作为朝鲜历史上的“头牌”艺妓,黄真伊的故事早在民间广为流传;更由于她生平的传奇性和情色经历,而数度被搬上舞台,成为文艺作品争相表现的题材宠儿。因此如何筛选众人熟知的桥段,编排诠释出崭新的黄真伊,是今次张润铉导演的新版本能否脱颖而出的关键。与以往注重表现“黄真伊”的娱乐妖娆、女性魅力不同,张版特色更显“以静制动”“高瞻远瞩”的历史观,在阶级性和人性上大做文章。这种“见高见深”的姿态和原著的风格一脉相承。

该片的主打广告语是“生活在16世纪的21世纪女子”。新版黄真伊不仅才艺过人、貌若天仙,还是勇敢追求自由、独立思考、直面时代与命运并具有颠覆旧社会的革命者气魄的一位超越时代先知女性。在片中直接帮助这一命题实现的是虚构角色“诺弥(刘志泰)”的出现。(诺弥,陪伴贵族小姐黄真伊一起长大的青梅竹马下人,其身形高大、气骨不凡、爱憎分明,后成为杀富济贫的绿林好汉)。由于所属阶级不同,两人超越生死的爱情无以实现,最终吟唱出了所有黄真伊版本中最为令人心痛的爱情篇章。

意识形态着眼点的不同,令今次黄真伊的魅力点大变,“我要去没有上层和下层之分、没有剥削、人和人之间相互关爱、平等生活的岛屿。”这种大胆前卫、深具革命精神的语言虽能引发话题,但是否亦能点燃受众的观看欲,为韩影票房带来希望之光,还有待验证。

除了原作独特的政治背景,本片还是首赴金刚山取景并在朝鲜(仅限金刚山地区)首映的韩国电影。

该片长达140多分钟,作为剧情片,并不符合商业化的市场操作规律。虽然在尽人皆知的情节选取上本片有一定新意,并全新塑造了男主角诺弥一角,但冗长的剧情结构进行到中途时,依然难免给人沉闷之感。因此韩国的主流评论都对该片一分为二,一方面既肯定其与众不同的历史着眼点,另一方面也担忧它平淡的节奏感拖坏了普通观众的耐性。

好在该片“音、色”上的造诣是有目共睹的,镜头优雅华丽,配乐古典动人,为近来“唯美古装风潮”中又一水平齐整的杰作。特别是黄真伊的服饰色彩设计之时尚、用心更为人津津乐道。独处时,黄真伊的色彩是和周围环境和谐一致的;但只要在人群中,她总是突出鲜明、特立独行,这不仅是以衣饰人,更微妙地表现出黄真伊的一种无处不在的“和世间争斗、不从俗”的精神。

在如今古装“唯美风”劲吹的电影世界里,显然无法单凭其华丽繁复的表象引领开辟出一条新路,独放异彩。不过它定义的不与世俗同流的黄真伊——“拒绝上层社会虚伪情爱的同时,在以诺弥为代表的民众间发现了更广阔世界”,无疑具有崭新的划时代意义。

“它不是延续统治者的历史,而是通过一个女人的生平来记录历史,这点正是以往数版《黄真伊》所不具备的”。韩国权威电影杂志《CINE2l》最终放弃了对这部电影本身的过多评价,而在人文层面给了不吝的赞扬。

《冰河世纪4》观后感800字 篇9

我早早地就来到了,我左等等,右等等。终于可以进场了,太棒啦!我拿了一个眼睛,这个电影还有3D的效果呢!看起来一定非常的有趣。

电影开始了,突然眼前一亮,显出了一头猛犸象、一只剑齿虎,和几只树懒。我猜,他们应该就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那只猛犸象的女儿调皮捣蛋,他的父亲觉得她非常的小,不让她做那些危险的动作。于是她便认为爸爸不爱了,这种现象在生活中非常的普遍,爸爸妈妈对子女非常的溺爱。其实,这也是爱的一种,只不过方式不同罢了。

就在这时,冰块突然裂开了,猛犸象离开了的`女儿与妻子。和坚持虎、树懒一起踏上了旅途。他们乘着的冰块小船开始前进,一路上,他们遇到了大风大浪,我很为他们担心,但是,他们团结一致,共度难关,读后感《观《冰河世纪4》有感800字》。猩猩海盗把他们抓了起来,但是他们却靠的智慧打败了他们并且占据了海盗船。猩猩海盗不肯放过猛犸象,又召集了士兵,准备与猛犸象决一死战。

猛犸象又一次获得了胜利,他终于找到了的妻子与女儿,但是,大陆桥也已经塌了下来,猛犸象率领动物们赶紧逃跑。猩猩船长又一次捣乱,把猛犸象和伙伴们都给抓住了。怎办,怎办,这可怎办。就在这时,猛犸象的女儿挺身而出,解救出了。看到,我不禁为她得勇敢而感动了,终于,猛犸象获得了胜利。而他也改变了的想法,让他的女儿有了自由。

冰河世纪3电影观后感中文版 篇10

为了坚果不要命的小松鼠将把我们再次带回到冰河期。这一次小家伙将不再孤单,预告片里出现了一只美艳丰腴、诡计多端的腹黑母飞鼠,有望与之坠入爱河。不过,在此之前小松鼠先要面对一个严重的问题——坠落到冰层覆盖下的温暖的“失落的世界”之后,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就被饥肠辘辘的恐龙从尾巴上转递到血盆大口前……。

一部《冰河世纪3》让大家知道了世界上除了皮克斯、梦工厂,还有个蓝天工作室;而20世纪福克斯的先行一步,也足以构成他们在环球、派拉蒙等其他“老铺”如梦初醒纷纷加盟时鄙夷不屑的资本。可是五十步笑百步之余,尴尬也随之而来,想一想《冰河世纪3》说优秀似乎不到皮克斯那些得奖专业户的程度、说卖座又跟《怪物史莱克》的印钞机等级不可同日而语。精英的口碑模式,还是草根的娱乐路线?《冰河世纪》系列面临着抉择。

3世纪至7世纪的波斯建筑艺术 篇11

【关键词】 萨珊波斯;建筑艺术;穹隆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波斯的萨珊王朝(Sassanidae Dynasty,224—651)继承了阿契美尼德王朝(Achaemenid Dynasty,前550—前330,即古波斯)的一些传统,但由于古代伊朗经历了亚历山大帝国、塞琉古王国(Seleucia,前305—前64)和安息帝国(Arsaces,即帕提亚,Parthia,公元前247—公元226)的统治,所以,再次独立的波斯人的文化兼有了希腊和安息的影响。因此,萨珊波斯与古波斯是不完全一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萨珊波斯是希腊化时代所催生出来的一种新的波斯文化。本文我们以一些实例讨论萨珊波斯的建筑成就,它们具有伊朗本土、希腊化和安息时代的混合文化特征,例如米底亚-古波斯以来的正方形小厅和新巴比伦式的拱门,还有西亚-东地中海和安息相混合的穹隆结构,及希腊化的装饰。这些样式和技术不仅为萨珊建筑所继承和发展,也为中亚各地广为运用。

一、萨珊波斯的祆教神庙建筑

如果以历史的眼光回顾萨珊的神庙建筑,我们会发现,萨珊建筑方形平面加列柱环绕的特色来自米底亚王国(Media,前700—前550)和古波斯帝国,而米底亚、古波斯的特色则来自两河文明、古埃及和小亚细亚。在苏美尔、古巴比伦和亚述时代,方形建筑已经形成了一套程式并不断得到继承,古埃及则提供了多柱式结构的神殿,这种方形、多柱式的结构可能是通过赫梯帝国(Hittites,前1900—前1100)和亚述帝国(Neo-Assyria,前935—前605)建筑的转变,再传给米底亚人和波斯人,并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从米底亚时代以来形成的形制来看,萨珊波斯的祆教神庙形制至少有三种类型:(1)米底亚时代就有的方型单门;(2)古波斯时代就已经流行的方型结构,外有一圈走廊;(3)四面敞开的厅堂,四角有柱子,用墙角突角拱(squinch arch)把直角相交的侧壁和穹隆线巧妙相连,正方形平面之上再支撑起圆顶的穹隆,这一样式是希腊化时代的产物,也是伊朗与西亚-东地中海建筑因素的混合产物。

第一种类型是早期米底亚时代的形制,最早见于小亚细亚东部乌拉尔图一带,这种形制是波斯祆教小寺庙的基本样式,可能是两河、埃及和赫梯建筑混合的结果。

米底亚的建筑基本已经消失,但小亚细亚东部埃尔津詹(Erzincan)附近阿尔腾特佩(Altintepe)遗留有古代小国乌拉尔图(Urartu,前1270-前612)的小神庙,它为我们提供了公元前8世纪的实例。该神庙为方形单门形制(图1),平面为正方形,内部另有一正方形小神室,四周围以列柱回廊。从神庙遗迹来看,其内部使用了夯土,外加砌石,说明这种手法历史悠久,不仅仅是希腊化时代的中亚建筑才有。在这个神庙边上,还有一个长方形觐见大殿(公元前7世纪),内部有三列各六个大柱,平面多柱格局具有古埃及建筑的因素,三列柱子的形制后来成为波斯建筑的一个特点。

这样的米底亚方形小寺庙基本样式一直为伊朗和中亚祆教寺庙沿用。

第二种类型主要见于比沙普尔(Bishapur)的萨珊波斯早期神庙,还有中亚地区一些平顶的火祆神庙也属此类。

在伊朗克尔曼沙赫(Kermanshah)以北的坎加瓦尔(Kangavar),有一座供奉波斯大女神安娜希塔(Anahita)的神庙,坐落在一个高8米的石头平台上,四周有一圈廊柱。这个神庙可能是在旧有的阿耳忒弥斯-安娜希塔神庙遗址上再建的。根据现存没有柱槽的多利亚式柱子来看,它完全是希腊化时代的式样。

第三种类型如伊朗西北部大不里士(Tabriz)以南的塔赫特-伊·苏莱曼(Takht-i Sulaiman,图2)地方,有一座名叫阿扎尔-古施纳斯帕的火神庙(Azar Goshnasp Fire-Temple,公元5世纪—6世纪)。神庙建于618年,毁于628年,当时东罗马(即拜占庭,Byzantine)、西突厥联合攻打波斯,拜占庭军队摧毁了这座神庙。

阿扎尔-古施纳斯帕火神庙修筑在一座低矮的山坡上,它在湖泊和周围山坡衬映下,显得宁静而庄严。整个建筑群为圆形围墙环绕,初为泥墙,始建于安息时期,萨珊时期用石头扩建并加了28个棱堡和一个巨石砌造的宏伟拱门,在围墙内,城堡平面呈南北纵向的长方形布局,有南北走向的中轴线。长方形南半部方形围墙围绕着一个湖泊,湖泊原为火山口,神庙傍水而建可能与崇拜安娜希塔有关,安娜希塔不仅是波斯母亲神,也是圣水女神。从外圈围墙北大门进入主体建筑(图3),北部最大的正方形平面即为中心神庙,周围似有回廊,经过一个过厅,再进入一个稍小一点的正方形大厅,根据其四门四角的平面布局,它应是有四个突角拱再加叠涩穹隆的大厅。有四个出口通向正方形的圈廊,圈廊与中轴线上的两个南北出口相连接,南面有廊道通向湖泊。东边是一个正方形内十字布局的圣火厅。神庙西南角外有一个具东西轴线的独立建筑群,是祭坛所在地,笔者认为其结构具有亚述神庙正厅两侧加狭长边殿特色的结构。其他有祭司住房、餐厅、库房和诸多隧道拱走廊。

二、塔克-伊·卡斯拉遗迹的“埃旺”式宫殿

底格里斯河畔的忒息封城(Ctesiphon)是著名的安息西部首都,始建于公元前2世纪,屡遭罗马的入侵破坏。萨珊波斯攻占忒息封之后,安息许多建筑被摧毁,不久,波斯人仿照安息风格重建忒息封,并定都于此,使这里再次成为西亚文化中心,也是萨珊波斯对抗古罗马和拜占庭的据点。公元637年,阿拉伯军攻占忒息封。至8世纪,阿拉伯政治文化中心转移到巴格达,忒息封便逐渐衰落。

忒息封城遗址至今尤存一座巨大的拱顶土坯砖建筑,名叫塔克-伊·卡斯拉(Taq-i Kasra,图4),是“埃旺”式建筑最著名的典范。根据维基百科辞条,Taq-i Kasra这个名称是近代人所起,波斯文Taq特指埃旺式拱顶,Kasra或Kisra阿为“库思老”另一写法,“库思老”本意是受尊敬的人,两词相合Taq-i Kasra就是“库思老的‘埃旺’”之意。所谓“埃旺”式(iwan)就是三面为墙、一面为拱门的结构。苏美尔即已出现了砖砌的小型雏形拱门,正式的拱门出现在老亚述,在赫梯和新巴比伦时代得到了发展。而“埃旺”式可能由安息人最终确立,为萨珊波斯所继承。

有一种观点认为,由于忒息封被摧毁,塔克-伊·卡斯拉可能是萨珊时代的遗迹。塔克-伊·卡斯拉的“埃旺”式宫殿一般认为是萨珊国王沙普尔一世时代(Shapur I ,240—271在位)所建[1]73。根据较新的资料,它可能是一座早于萨珊的建筑物,但在萨珊国王库思老一世时代(Khosrau I Anoushirvan,531—579在位)得到了扩建或重建(1)。其雄伟的抛物线大圆拱门高达26.5米,整个建筑由土坯砖建成,是现存最大古代土坯拱顶,其边上是若干层小暗拱加上诸多壁柱构成的附属建筑。

虽然,萨珊波斯大规模地摧毁了安息建筑,如摧毁了哈特拉城堡(Hatra,今伊拉克的埃尔-哈德尔,al-Hadr,公元前2世纪—公元1世纪),但从塔克-伊·卡斯拉宫殿被继续沿用或重建的例子来看,安息文化仍然对萨珊波斯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阿尔达希尔一世的宫殿和堡垒

萨珊王朝的建筑并不完全照搬希腊化和安息样式,阿尔达希尔一世(Ardashir Papakan,226—241在位)从创建萨珊帝国之始就刻意恢复古波斯传统,他的宫殿位于设拉子(Shiraz)以南90公里古尔-菲鲁扎巴德(Gor-Firouzabad),宫殿古名阿尔达希尔-赫瓦列(Ardasher-Khwarrah),为阿尔达希尔一世建造的新首都。根据卫星地图显示,在古城西侧沿着蜿蜒的小河谷向北第四个河湾西岸谷地,具有略微偏向东北-西南方向的南北轴心线,遗址北边有一个小池塘,周围是农田,远处是一些平缓的小山坡。宫廷建筑主体是一个长方形平面(图5、图6)。东、西外墙设有很多贴墙扶壁。最典型的建筑形制是正方形的平面和圆顶穹隆的结合,中间一排横向的三个正方形大厅,上盖穹隆,靠东一个穹隆已经倾塌了一半,穹隆与正方形房子的四角有突角拱,大厅下面是很多小拱门连接各个房间(图7)。拱门之间形成走廊,南面为一大的正方形中庭,四周为回廊,上或设有拱筒(tunnel-vault,即隧道拱),就像地道里的那种拱顶。这里的建筑格局、庭院和石膏装饰皆模仿阿契美尼德王朝。

在菲鲁扎巴德附近萨维斯坦(Sarvestan)以北12公里的沙漠里遗存有萨珊时期宫廷建筑(图8),保存较为完好,从它高高的穹隆即可看出是西亚-东地中海穹隆建筑的叠涩传统,为典型的正方形结构上加盖圆穹隆,但与西方不同,萨珊波斯仍然使用苏美尔-亚述-迦勒底的西亚砖砌叠涩传统,而不是小亚细亚和西方的巨石垒砌的拱券。但其屋顶结构复杂,穹隆不是建筑在墙上,首先,在正方形结构厅堂的四面墙上各建有小拱门;其次,在这个正方形结构组成的四面墙顶之上,建有若干复合叠涩小圆券,包括四个角上各有一个小的叠涩突角拱,四面墙的墙顶之上也建有小圆券和小拱门,这样其内部形成大小两层拱门;最后再在这个结构之上加盖更大的穹隆罩住整个大的厅堂(图9)。四个拱门之间形成狭窄的十字走廊。在这个大正方形以外设有回廊连接,在墙上和转角处设有一些装饰柱子。回廊两个对角上再各设一个小的正方形小厅,上面各设一个小穹隆,回廊上或设有拱筒,整体形成小穹隆或拱筒围绕一个大圆顶穹隆,这种回廊内设正方形小神庙,与乌拉尔图的结构类似。

阿尔达希尔一世宫殿西北方向附近的河对岸(东岸)有一处设防高地堡垒,为公元209年阿尔达希尔一世所建城堡,名叫卡拉-耶赫·杜赫塔尔(Ghal’eh Dokhtar,图10、图11),也以处女城堡(The Maiden Castle)闻名,其名称暗示了该建筑是献给伊朗大母神安娜希塔的。此处地势险要,向下可以俯瞰河谷、现代公路和隧道,古代城堡建筑在险峻的山脊上,现在还遗留有呈圆弧形的残破堡垒和墙壁废墟。卡拉-耶赫·杜赫塔尔可能是为了山下宫廷群而特别建造的附属防御体。从平面和复原图来看,它沿山脊的边缘构筑了不规则的围墙,外面的墙壁上见有多处小拱门和扶壁,中心主体建筑是东西方向的一个排列,东边是一个单独的有墙包围的堡垒,内部遗留一个巨大的萨珊式穹隆,下部为正方形,上部加砌四角带突角拱的圆顶叠涩穹隆,穹隆外边通向主体建筑方向上增加一个“埃旺”式大拱门。中心主体建筑分三个层次,最高的是东边穹隆和“埃旺”式拱门。然后向西伸展出一个巨大的环绕式的长方形建筑,中间形成第二层的庭院,而该长方形建筑顶部平台,自然形成“埃旺”式拱门前的广场,最西边是一些更矮的附属建筑。

菲鲁扎巴德的萨珊宫廷建筑是萨珊建筑的最重要代表之一,集中了古波斯方形平面、安息-萨珊式“埃旺”与穹隆和城堡等各种典型结构特征。

四、比沙普尔的宫殿和盖斯里·席林堡

设拉子以西方向95公里处的比沙普尔(Bishapur)有沙普尔一世的宫殿遗址(图12),根据其本身的铭文,该宫殿建于公元266年,以纪念沙普尔一世战胜瓦勒里安的罗马军队。觐见室为十字形,外墙平面为正方形,周围是小拱门和狭窄的走廊,根据复原模型,中央大厅结构为边长21.6米的正方形结构,顶上覆盖高达24米的巨大抛物线拱形穹隆,下面筑有若干拱顶的“埃旺”式小房间(图13),结构与萨维斯坦宫殿类似。比沙普尔大厅地面装饰有马赛克,描绘了与希腊化文化有关的情景,如马赛克镶嵌演奏竖琴的妇女造型(图14),具有叙利亚-希腊罗马乐舞艺术因素的影响,建筑装饰中还有石膏制成的各种植物纹和回纹等图案。比沙普尔还遗留了一座石墙围起来的安娜希塔神庙废墟,它边上一座建筑地面上遗留有很多圆鼓形状的柱墩,附近还有一处建筑的墙基使用了很多凸出墙体呈半圆形的巨大的堡垒式石垒护墙。传说比沙普尔的宫殿由7万名罗马战俘修建而成,或许这个数字有所夸大[2]135。不过,比沙普尔宫殿并不是一个全新的建筑,考古学家在此发现有安息(帕提亚)甚至埃兰(Elam,两河流域最南端的古国,最后并入古波斯帝国)时代的遗迹,有可能是在更为古老的旧建筑上的一个扩建。

到萨珊国王库思老二世(KhosrauⅡ Parviz,590年—627/628在位)的时代,在今伊朗西部克尔曼沙赫省的盖斯里·席林(Qasr-e Shirin,或译席林堡)建有一座宫殿,名叫伊马拉特-伊·库思老宫殿(Imarat-i Khusrau,图15)。席林(?—628)是亚美尼亚女王的女儿,与库思老二世相爱,国王专门为她建造了宫殿。宫殿选择建造在高8米的高地上,似乎回到了亚述-古波斯时代。如同亚述国王萨尔贡二世王宫,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波斯波利斯王宫(Persepolis,前330年为亚历山大大帝烧毁)也建立在巨大的人工高台上,萨珊也继承了这一西亚传统。根据卫星地图显示,宫殿建筑在现代小城外的北边,平面为狭长长方形,有东西走向的中轴线,大门朝向东方,从最东边的阶梯走上高台,穿过宫殿广场,从大拱门进入中心大厅,大厅是一个高大的穹隆结构,穿过大厅,是两个相连的方形大院落,大院的南北两边排列着宫室。最南边还有一个狭长建筑群组成的独立的大院子。另外在中心大厅的北侧,还有一个院落,建有一些宫室。根据英国女作家、旅行家和考古学家格特鲁德·贝尔(Gertrude Bell)1911年拍摄的照片显示,20世纪初,席林堡遗址仍保留了巨大拱门和一些巨大穹隆,在破败的穹隆里保留了比较完好的突角拱(图16)。但是很可惜,在两伊战争期间(1980-1988),盖斯里·席林遗址几乎被彻底摧毁。

五、萨珊波斯建筑综述

最后,我们对萨珊波斯建筑特色作一个概要论述。

萨珊波斯的建筑通常都建有穹隆,由四面柱子形状的墙支撑简单的圆顶叫做查哈尔-塔克(Chahār-tāqs),为古代伊朗为通行的式样[3]41,这种结构为四角筑有柱子,顶端为突角拱,四面墙上带拱门,再在其上建造砖砌的圆顶穹隆,该建筑样式与印欧民族南下之前的草原帐篷形状可能有关,也与西亚-东地中海样式有关,甚至属于埃及-赫梯遗留下来的建筑因素。建筑柱头装饰着阿契美尼德王朝风格的牛、马、格里芬等造型。这种正方形的波斯因素加上圆顶穹隆,具有西亚-东地中海因素的混合型建筑,几乎是希腊化时期所有西亚文明的喜好,但不同于罗马和拜占庭的样式。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穹隆结构,在观念上与拜占庭建筑大厅内部角上的三角形帆拱(pendentive/corner arch)是不同的,原因仍然是萨珊穹隆使用叠涩手段,必须先把大穹隆的若干支撑点做好,把正方形的四个墙边收缩为圆形,才能加砌大的圆顶穹隆。

古罗马人也用穹隆,但穹隆下面的大厅却是圆的,如罗马万神殿(Pantheon,建于120-124),但罗马万神殿穹隆是火山灰混凝土浇筑而成的,且中间有一个巨大的空洞天窗。而且,圆的大厅上面加盖穹隆也不是罗马帝国首创,早在安息帝国(帕提亚)早期都城尼萨(Nisa)就有这样的圆厅结构(公元前3世纪—前2世纪,图17)。

中世纪西方基督教教堂大厅平面一般喜欢长方形,一般不加穹隆。

有些学者以为罗马-拜占庭穹隆影响了安息和波斯建筑,而实际情况很可能是,萨珊波斯和拜占庭穹隆共源于西亚-小亚细亚传统,然后按照各自不同的方向发展。

西方人——罗马人的穹隆属于火山灰混凝土浇筑的拱券结构,穹隆曲线比较平缓,无法隆起过高。从平面布局来看,拜占庭风格的建筑是在希腊风格正十字平面基础上修筑方形建筑,拜占庭人不采用叠涩和突角拱的手段兴建穹隆,而是直接在正方形大厅的墙上浇筑出穹隆,而后用三角形帆拱的形式将大厅四角的漏洞弥合好。而安息-萨珊波斯的平面布局直接源自从苏美尔、古巴比伦和亚述时代即已采用的方形但加强四角处理的布局形式,其最大特色就是叠涩手段,就是用石头或砖头扁砌,先在四角堆砌出突角拱,而后再堆砌出主穹隆,因此穹隆隆起较高,叠涩的手段是对西亚-东地中海古代传统的继承,而且难度比西方穹隆要高。这从帕萨尔加德早期王宫和波斯波利斯王宫中即可见到。拜占庭的希腊十字布局和穹隆加三角形帆拱的手法和波斯叠涩加突角拱的手法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建筑结构和建筑手段,如果我们从侧面去比较它们之间的结构,其结构差异是巨大的。安息、萨珊波斯的这种穹隆顶建筑结构就是中亚伊斯兰砖砌无梁殿的源泉。

甚至,萨珊建筑的某些新因素可能还曲折地影响了西方,比如突角拱与西方教堂的交叉肋拱可能具有关联。因为,谈到穹隆和方形建筑的结合,就必然涉及四个角起拱、其造型结构如何安排的问题。戴尔·布朗主编的《波斯人——帝国的主人》一书中对塔克-伊·卡斯拉和埃旺式进行了解释,其中说:“萨珊人对埃旺作了创新,其中包括对角斜拱,这个小支撑结构把邻近的墙壁都连接到角落,使建筑者能对方形房子加上圆顶,萨珊人的圆屋顶和埃旺影响了欧洲的罗马式建筑。”(2)这么说来,萨珊波斯继承了帕提亚的埃旺并进行了革新和发展,作者所说的小支撑就是指突角拱,但这种交叉拱与罗马奈斯克晚期和哥特式建筑的交叉肋拱是不一样的,萨珊对角突角拱没有肋骨状的外在结构,其支撑力隐含在内部,落在四个角用以支撑大穹隆的小结构上,但西方肋拱直接落在肋状的柱子上,西方的交叉肋拱是隧道拱的交叉结构。

另外,萨珊波斯的拱门和建筑装饰具有两河和希腊化遗风。拱门在萨珊的很多宫廷建筑和塔克-伊·布斯坦(Taq-i Bustan)的埃旺式石窟(图18)中均有遗存。塔克-伊·布斯坦石窟拱门门楣上方有希腊化的“飞翔的胜利女神”的浮雕,造型为围绕着中间的月牙两边是展翅对飞和手持花环的一对希腊女神,她们身下为丰饶之角,拱门两旁是对称的葡萄纹、茛苕纹或忍冬纹,是经过萨珊波斯改造后的希腊化纹样(图19)。胜利女神尼凯(Nice/Ν?κη)为希腊女神,由亚历山大东征带到了东方各地,因其美丽的造型和寓意,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和接受。这种对飞的女神造型,预示了以后中亚佛教艺术飞天造型的基本模式,而波斯-希腊化的装饰纹样则传遍了丝绸之路。

萨珊波斯建筑的正方形平面和回廊结构对中亚早期佛教寺庙具有影响,中亚佛教寺庙也采用了具有回廊式的院子,还使用了穹隆结构。萨珊波斯的建筑结构对丝绸之路佛教石窟寺建筑形制也具有影响,某些窟形采用了方形平面加穹隆结构,而窟顶的方形藻井通常采用波斯壁毯上的装饰图案,这些艺术形式,我们在新疆龟兹石窟群、敦煌石窟中都能够找到相应的例子。

中亚伊斯兰教建筑对波斯、西亚建筑样式和装饰风格也有很多继承,方形、平顶或穹隆顶的清真寺遍布整个中亚,波斯式的装饰纹样也被伊斯兰装饰所继承和改造。

相比古波斯,萨珊波斯的艺术更具有世俗的帝王风格和希腊化的精致的装饰特点。在希腊化时期,西亚和中亚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形成希腊化文化,但是在波斯故土,在塞琉古王朝时代,流行希腊-伊朗混合型的建筑风格。不过,希腊人统治时期的西亚、中亚仍然保有很多自身的因素,最后形成一种混合特点。另外,由于安息人不仅接受了希腊化的遗产,也带来了中亚草原的因素,因此,萨珊波斯文化不是简单地恢复古波斯传统,而是在复杂的希腊化文化框架里,重新恢复祆教和波斯因素,因而,天然地具有世界性的文化交流的意味。

结 语

总的来说,萨珊建筑艺术统合了西亚两河文明、小亚细亚、希腊化和中亚文化的多方面影响,具有希腊化时代总体的混合特征,但它具有回归古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倾向,同时,它必然融合了大量来自东地中海、古希腊的影响,也对西方具有影响。重要的是,其正方形平面和回廊式结构这些波斯因素被保留下来,并使用在祆教寺庙建筑之中,这些因素对中亚建筑具有重要影响。从萨珊建筑的基本样式、平面布局、穹隆处理和装饰细节来看,它们集中了上古西亚建筑和希腊化艺术的精华,并使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由此看来,在上古晚期和中古早期,亚欧大陆上并不只有希腊、罗马具有伟大的古典建筑艺术,萨珊波斯建筑不仅是亚洲古代建筑艺术瑰宝,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艺术瑰宝。

注释:

(1)参见黄世孟主编《世界建筑全集》(1.古代中东、古代美洲建筑),台湾光复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4年版第103页,以及Б.А.李特文斯基主编《中亚文明史》第三卷第二章,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联合国科教文组织2002年1月版第21页。

(2)参见戴尔·布朗主编《波斯人——帝国的主人》,王淑芳译,华夏出版社、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164页说明文字。另:戴尔·布朗中译本把埃旺译为“伊万”,为了全文统一,本文一并写为“埃旺”。

参考文献:

[1]H.W.Janson.西洋艺术史(1.古代艺术)[M].曾堉,王宝连,译.台北:台湾幼狮文化公司印行,1981.

[2]李铁匠.大漠风流——波斯文明探秘[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3]Б.А.李特文斯基.中亚文明史(第三卷第二章)[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联合国科教文组织,2002.

基金项目: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我国西北部古代艺术的文化多样性研究——亚欧内陆与古代中国的文化交流》(编号07BA11)。

上一篇:社区党委三年工作汇报下一篇:书记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