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与沉说课稿

2024-05-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浮与沉说课稿

浮与沉说课稿 篇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浮与沉》。《浮与沉》是冀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立、教学策略、教学设计等几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诚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一、教材分析

本课在学生已有日常生活经验基础上,安排了“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的现象。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的关系。

本课需要学生形成科学概念主要体现以下两点:一是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与物体的重量和体积有关。二是体积相同的物体,轻的比重的浮的可能性大;重量相同的物体,大的比小的浮的可能性大。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二、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现状,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分解成了三个部分:

1、能力目标、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常见材料制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状态;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 物体的浮沉,并根据浮沉状态将物体分类。

2、情感目标、能意识到“集思广益”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能得到最好的结果

3、知识目标、通过自主探究的观察实验活动,获得关于物体本身大小和轻重关系的认识;初步了 解到在物体大小(体积)相同的条件下,重的物体容易沉下去,轻的物体容易浮上来。在物 体轻重相同的条体下,物体大的容易浮上来,小的容易沉下去。三 教学重、难点:

学生独立设计实验,科学、实事求是的描述实验想象。让学生知道影响 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用不同的方法改变物体的沉浮,并归纳方法。

教学设计

针对以上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出示一块木头和一块石头,让学生观察,如果把它们放在盛有水的水槽中,会发生什么现象?老师边做实验边讲解:把木块放在水中,它会漂在水上或浮在水面上,这种现象叫“浮”。把石块放在水中,它会沉入水底,这种现象叫“沉”。由此引出课题浮与沉。

(二)动手操作,获得新知。

这是本课的中心环节,因为新的科学课堂要求教师必须树立以“活动”为载体的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的亲自参与动手为主线,通过活动组织课堂教学,所以这部分我引导孩子们自己设计实验用磁铁去试一试,使学生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并逐步形成理性认识。为了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是这样安排两个实验的。第一个实验;通过实验来判断物体的浮沉

我先请学生猜想课前准备好的这些物体,哪些物体放入水中会浮起来,那些物体会沉入水中?在学生经过了充分猜想之后,引导学生明确要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在实验前,首先让学生思考实验时的注意事项,主要有三点: 1由组长分工,依次进行,每人至少操作一种物体的实验,其于的人仔细观察。2 实验时要注意,物品放入水中时要轻拿轻放,防止水溅出。记录员及时做好记录,物体是沉是浮就在对应的表格里打对,在实验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要如实记录下来。

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完毕后找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三)建构科学概念——探究物体沉浮和什么有关系。

1、根据学生己有认知,推测物体的沉浮和什么有关系。这一过程共分两步: 第一步 教师实验学生观察

第二步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小组讨论总结物体沉浮和什么有关系。这两个实验我是这样做的 实验一

方案1:选择大小相同的3个小玻璃瓶,里面装有不同重量的水,按由轻到重顺序依次放入水中,看小瓶的沉浮与它的重量是否有关?

方案2:取三个大小相同,重量不同的小球。按由轻到重顺序依次放入水中,看小球的沉浮与它的重量是否有关? 实验二

方案1:取三个大小不同,重量相同的正方体,按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放入水中,看小正方体的沉浮是否与它的大小的有关。

方案2:选择两个同样的鞋油皮,一个卷起,一个展开,大小不同,但重量相同,依次放入水中,看鞋油皮的沉浮是否与它的大小有关。

通过观察实验,学生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轻重、大小有关。大小相同的物体,轻的比重的容易浮,重量相同的物体,大的比小的容易浮。最后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延伸到大的、轻的物体容易浮,小的重的物体容易沉。

四、课外拓展——收课不收思

对于物体的沉浮还有许多秘密,到底与物体的材料,水等方面有没有关系呢?希望大家回家后能利用身边的物体像今天这样去研究该问题,下节课时同学间互相交流自己研究的结果。

本课我以人文主义理念展开教学设计。以科学学习、教育探究为核心理念,设计学生的探索过程。本课教学设计的特色是整个活动以学生动手为主,给学生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经历发现过程,全员参与合作完成,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浮与沉》说课稿

大班教案《浮与沉》 篇2

1、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2、尝试用各种办法让各种船浮到水面上;

3、激发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

设计理念:由于幼儿天生就爱玩水,为此本着教育内容要从幼儿生活经验出发、关注儿童的兴趣、引导儿童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提供选择与创造的条件的理念,设计这节在水中玩船的,以游戏形式进行探索的活动。

教学准备:

1、七种(七种以上)质地不同、补救方式不同的沉船;

2、辅助材料:泡沫、塑料、纸、卫生筷、铁丝、透明胶、皮套,盐;

3、潜水艇模型。

教学过程:

1、出示潜水艇模型。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潜水艇是做什么用的?

---潜水艇是怎么在水里走的(进行演示)

2、探索做小实验

---出示七种质地不同的船,可这么多人就七只船怎

么办?让幼儿感受合作,并提醒不抢、互相谦让。

---老师和幼儿一起玩(请幼儿自己选择一个伙伴,

两个人一起选择一种船去玩)

---你们发现什么问题?(这些船都沉到水底)

---船在哪儿走?一起想办法让船都浮到水面上,

---幼儿探索,教师引导,

3、再探索、留作业

---拿出胡萝卜做的小船,问:刚才你们是用什么办

法让胡萝卜船浮在水面上的?出示盐,把盐放入

水中,让船浮上来。

浮与沉教学反思 篇3

滦平一小

程丙军

在本节课准备过程中和在实施课堂教学后,授课教师对科学课的新课标的理解以及对新一轮课程改革所提倡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让本组对科学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我就本课谈一下我的听课感悟。

学生的学习兴趣,决定了学生在本节课当中的参与热情和学习效果。教学初教师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引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注重自主学习。学生对物体的浮沉现象有一定的经验,但由于个人经验有差距,对同一物体的浮沉判断有所不同。为此,教师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团结、合作、互相学习的科学精神。在学生充分进行实验探究的基础上,进行小组汇报,于是平等、民主、合作的良好学习方式在课堂中生成。

虽然,教师在本节课当中很想把我的理解以及我的很多想法运用到教学当中,但是教师能力有限,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仍然有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对材料的选择考虑不周到,致使学生很难发现影响物体浮沉的因素。还有,评价方面有待加强。

如果让我再上这一课,我会对材料再选择。我会选择同样大小的塑料瓶,一个空,一个装满沙;另外还选一组同样重的物体,一块是木块,一块是石头。下面将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一、亲身参与,收集“证据” 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注重学生亲历研究的过程。在活动中,经过研究性学习的进入问题情境、实践体验、表达交流等阶段,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测结果,制定计划,收集整理信息资料、进行表达与交流,实施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等研究方法。在整个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进行着一种研究性学习的活动,自己去寻求问题的结论或结果,开展探索性的学习,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到科学探究过程中收集到“证据”,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掌握浅显的科学知识,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浮与沉》一课的教学中,我就将学生分成四到五人一个小组,他们通过观察自己带来的各种物体,首先提出问题----玻璃瓶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然后根据观察和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及课前了解到有关信息进行猜测:会沉,会浮。制定出验证猜测结果的实验计划。教师设计探究情景:你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 1:把里面灌满水 2:用沙子填满。

3:我觉得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如何将这些物体放入水里去验证?然后将小组

制定的计划付诸行动进行自己去进行物体沉浮的实验,进行探索,并作出研究记录,收集与物体沉浮相关的信息,思考在这个玻璃瓶由浮变沉的过程中,什么改变了?(装了水)水多了,什么改变了呢?(重量改变了)。进行全班交流,讨论物体沉浮与物体的哪些因素有关,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他们就是通过研究性学习进行着科学探究,较好地完成了本课的学习,学生对物体沉浮的问题更加关心和愿意了解了,并掌握了进行物体沉浮实验的简单方法。要让学生先作出预测,还要把预测写出来,用预测推动学生发现,再启发学生观察,进一步收集“证据”加以验证。

二、利用“证据”,发现秘密。利用生活中的 “玻璃瓶子”的沉和浮现象进行研究。先请学生猜想用什么方法是瓶子沉下去,接着启发学生对猜想进行验证,从而引出了问题,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一节课所要研究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的问题上,自然而然的进入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索兴趣。通过教学导发现问题,并要解决问题的能发现《浮与沉》秘密。

并提示学生做好观察记录。让学生把他们列举的共同点记录下来;认识实验变化,获得科学事实和科学数据就是“证据”,再让学生经历从观察收集“证据”到整理、分析事实材料、作出结论的过程,对照记录进行比较、反思,反复经历这样的过程,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层面发现科学现象。放入水中它是会出现什么现象?捞出来再倒,这个小玻璃瓶就会浮了。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小玻璃瓶发生了什么变化?(小玻璃瓶变轻了。)小玻璃瓶变轻它就浮了。所以我们说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以通过改变什么实现?改变玻璃瓶的重量。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发现证据,发现事实、发现数据,并用证据、事实、数据来说话,还启发学生发现减轻物体的重量,物体就会由浮变沉来并能加以解释。

三、分析“证据”,寻找规律。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求他们作好科学探究的记录,并查找相关的资料,作为解决本小组问题的信息资料。根据所收集的资料信息进行分析,看能否运用在小组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作为进行交流与讨论的有力证据,让同学和老师的进行讨论,提高他们正确处理和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在《浮与沉》的教学中,在研究物体沉浮的原因时,学生领取材料,学习记录单,分小组进行实验,并按“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的实验记录单”记录,许多学生他们还举出了玻璃瓶、浮标、铁石头钉、泡沫塑料、泡沫等物就认为重的物体会沉,轻的物体会沉,体比较轻,在水中就会浮的例子。但经过同学的反驳,他们便发现他们原来的认识是片面的,所引用的实例是不全面的,所以结论也是不正确的。要想得到全面正确的结论,就要有全面充分和正确的信息资料来证明,这样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针对学生提出的设想教师启发学生在课后进行验证实验,启发学生学会评估,评估是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学生通过探究究竟得到了那些启示,为什么探究的结果与事先的预测不一样,探究的设计和计划的进行过程是否有缺陷,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都需要学生去反思,只有通过这样的反思和评估,共同去研究本小组确定的探究问题,并由专人负责记录,大家提供相关的知识点,思考与讨论问题的答案,然后由组长或组长指定的学生向全班表达本组探究的结果或结论,将本组的成果展示给全班同学分享,你要让学生先作出预测,还要把预测写出来,用预测推动学生发现,再启发学生观察,并提示学生做好观察记录。让学生把他们列举的共同点记录下来;认识实验变化获得科学事实和科学数据就是“证据”,再让学生经历从观察收集“证据”到整理、分析事实材料、作出结论的过程,对照记录进行比较、反思,反复经历这样的过程,逐步学会从不同的角度、从不同层面发现科学规律。通过研究性学习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能较好地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在科学学习中促进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和科学知识三大目标的有机整合。

科学组

程丙军

9、浮与沉教学反思 篇4

9、《浮与沉》教学反思

东关小学

葛舒琴

本周的教学内容为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浮与沉》,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的现象。探究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物体的大小、轻重的关系。

刚升入三年级的学生接触实验探究还比较少,但是对于“浮与沉”的知识,他们有着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浮与沉”现象也有着许多似是而非的解释,从对生活中熟知的许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猜测事实对比,到判断物体在水中浮沉与自身大小的关系。学生经历一个猜测及验证,矛盾与思考、疑问到探究、意识到概念的不断更新和提升的过程。

本课中“观察物体在水中的浮沉”实验比较简单,但学生对“体积”概念不清,从学生思维情况来看,学生建构科学概念较困难。于是我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各种生活经验。他们试图让浮在水面上的东西沉下去,沉在水底的浮上来。然后将学生分成四到五人一个小组,他们通过观察自己带来的各种物体,首先提出问题----玻璃瓶在水中是沉还是浮?然后根据观察和自己生活中的经验及课前了解到有关信息进行猜测:会沉,会浮。制定出验证猜测结果的实验计划。教师设计探究情景:你有办法让它沉下去吗?

1:把里面灌满水 2:用沙子填满。

3:我觉得只要往杯子里装任何东西都可以的如何将这些物体放入水里去验证?然后将小组制定的计划付诸行动进行自己去进行物体沉浮的实验,进行探索,并作出研究记录,收集与物体沉浮相关的信息,思考在这个玻璃瓶由浮变沉的过程中,什么改变了?(装了水)水多了,什么改变了呢?(重量改变了)。进行全班交流,讨论物体沉浮与物体的哪些因素有关,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动手做实验时,学生能积极动手,学生都想出了办法改变了物体的浮和沉。学生边做实验边填写实验报告单,我进行了个别辅导,利用实验得出科学结论。

由此出现了三个探索的精彩画面:用手往下压小瓶,手一松,小瓶又浮了上来。拧下瓶盖,再下压,小瓶“咕嘟咕嘟”灌满了水,本想可以了,小瓶却悬浮在水中,又把水换成了橡皮泥,结果同样,问题一时搁浅。再把木块往下压,失败。把橡皮泥粘在木板上,使橡皮泥就浮起来了。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改变物体的沉浮。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浮与沉教学设计及反思 篇5

教学目标:

1、能根据生活经验预测某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的状态;能用实验的方法判断物体沉于浮。

2、能根据物体在水中浮沉的状态给物体分类;能找出改变物体沉浮的方法。

3、能意识到把大家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往往是最好的结果。教学准备:

水槽、小塑料瓶、橡皮、泡沫塑料、橡皮泥、铅笔、棉花、小石子、记录纸、气球、木块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喜欢钓鱼吗?小刚也喜欢钓鱼,他和姐姐一起来到河里钓鱼,观察图片看看图中哪些物体浮在水面上,哪些物体会沉在水里呢?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物体的浮与沉。(揭示课题)

二、回忆生活、进行预测(物体的沉浮)

1.同学们看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许多材料,根据你们的生活经验,你认为它们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2.大家先来作一个预测?猜测浮的物体放在左面,沉的物体放在右面,不能确定是沉是浮的、有争议的放在中间,好吧。

3.小组讨论,共同猜测。4.汇报猜测的结果,鼓励学生说说自己的根据。5.设计实验,验证预测

要想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我们该怎么办?

6.实验要求:①由组长分工,依次进行,每人至少操作一种物品的实验,其余的人仔细观察。②物体放入水中要轻拿轻放,防止水溅出。③记录员及时记录结果,物体是沉或是浮就在表格对应的地方打“√”(4)注意安静教室不要太乱

7.学生实验 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指导。8.汇报实验结果,交流发现。9.小结

三.合作设计实验(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谈话: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塑料瓶会浮在水面上,而橡皮泥会沉在水里,同学们可不可以让他们改变一下在水里的状态,让沉下去的浮上来,让浮着的沉下去.(以瓶子和橡皮泥为例)看看哪个组的办法多? 1.小组讨论,商量办法.2.动手操作.3.汇报交流,说出理由.4.展示实验结果.5.教师小结:改变物体的沉与浮只是相对的。改变物体沉浮状态的方法包括:改变物体的轻重、改变物体的体积、改变物体的比重。此外,还可以借助别的物体。比如让瓶子沉下去的方法就有:灌水、装石子、捆上重物、打碎、不盖盖、重物压、在瓶子上钻孔等。

又比如让橡皮泥浮上来的方法有:捏成船形或碗形、放在浮的物体上、裹住能浮的物体、捏成空心球等。四.总结、收获

同学们,这节课你都有什么收获?

五、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有学习了很多的科学知识,老师要提醒大家,注意观察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就有很多利用科学知识的例子,一定要多动脑,多思考。

六、板书:

9.浮与沉

浮在水面的物体 沉在水里的物体

教学反思:

浮与沉说课稿 篇6

《物体的浮与沉》 教案 金月升

《物体的浮与沉》 教案 兴化市文正实验学校 金月升 根据课程标准和苏科版教学要求编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掌握使物体上浮或下沉的具体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活动的探究与交流,寻找并发现使物体上浮或下沉的具体方法。 通过经历问题探究的实践过程,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 能根据浮力有关知识,判断物体的浮沉。 知道并学会用物理方法研究物理问题。例如,通过运用控制变量分析物体上浮与下沉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科学活动与实践研究的进程中,感受研究问题的方法,激发思考物理问题的研究积极性。 通过阅读,了解物体浮沉条件在生活、科学研究、军事以及生产实际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一个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松手后受哪个力的作用?用力的示意图画出这两个力。 2.如何测量这两个力? 引导学生从称重法(F浮=G-G)和排液法[F浮=ρ液gv排=ρ液g(v1-v2)]的角度出发思考, 3.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松手后如何运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究的问题。 二、进行新授 (一)探究活动一:采用先猜后实验的探究方法 探究常见物品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它们如何运动的? 物品名称 猜测 探究结果 2.请组长检查各组员第一列和第二列填写情况,各组员完成后,组长领取盛有水的烧杯。 注意:实验过程中,请保护水资源,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3.学生实验探究 4.把凝聚自己心血的探究结果填在表中第三列,请思考问题,做好汇报的准备。 (思考与交流比实验更重要,做一名思想者,你收获更多!) 5.比较猜测与探究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请学生汇报探究的结果 (二)探究活动二:探究密度均匀的物体,切开前与切开后,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它们如何运动? 橡皮泥 萝卜 其他密度均匀的物体( ) 切开前 切开后 1.学生探究填表. 2.通过探究,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是智慧生长的根,快给自己生命的土壤种下智慧生长的根) 3.请学生汇报探究的结果 (三)探究活动三:怎样使下沉的橡皮泥(或装有配重物的小瓶子)浮起来? 1.说出你的方法: 2.学生做一做 3.学生思考 4.分析其中的物理原理:橡皮泥的 力没有改变,改变了 力,通过 的方法改变的。(浸没在水中装有配重物的小瓶子 力没有改变,,改变了 力,通过 的方法改变的。) 5.思考:如果是下沉的鸡蛋,你有什么方法让它浮起来? 6.学生动手演示 7.请学生总结 (四) 探究活动四:怎样使漂浮的.玻璃瓶(或纸船)沉下去。 1.说出你的方法: 2.学生动手做 3.引导学生分析其中的物理原理 4.请组长整理好器材,各位同学整理好探究结论和汇报的思路,作好汇报的准备。 (能书面表达自己的观点,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应用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是科学探究的重要过程与方法,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 5.应用自己探究的规律解释;潜水艇与热气球是怎样实现浮与沉的? 三、总结新课 四、布置预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进行新授 (一)探究活动五: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 (采用提出问题、选择器材、设计实验步骤、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学生演示实验、分析总结的探究方法) 1.提出问题:物体上浮和下沉时,它受到的重力与浮力各有什么关系? 2.你选用的器材: 3.你设计的实验步骤: 4.你设计的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填好表头): 物体的状态 量筒中水的体积V1/m3 物体浸在水中后总体积V2/m3 排开水的体积V排 下沉 上浮(保持浸没状态) 漂浮 悬浮 5.观察同学的演示实验,做好数据的记录与计算。 6.分析总结: 物体下沉时 F浮 G 物体上浮时 F浮 G 物体漂浮时 F浮 G 物体悬浮时 F浮 G (你怎样区分漂浮与悬浮) (二)、数学推导物体密度与浮沉的关系 进一步探究表明: 当ρ物 ρ液 时 物体下沉 当ρ物 ρ液 时 物体上浮 当ρ物 ρ液 时 物体悬浮 (同学们,科学探究的旅程是艰辛的,但充满智慧,经常科学探究,你就能到达光辉的顶点) (三) 、进行物体状态受力情况分析。 (四)、阅读“生活物理社会” 在“打捞中山舰”中除介绍了中山舰的历史和打捞过程外,还介绍了浮筒法打捞沉船的过程.在学习时可突出:浮筒绑在沉船两侧时增大了整体排开水的体积→浮力变大,排出浮筒中的水→重力减小,浮力大于重力→沉船上浮的分析过程. (五)“读一读高空科学探测的气球” 在本节安排这一资料的目的有: (1)不仅液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浮力作用,气体对处于其中的物体也有浮力作用. (2)引导学生关心最新科技的发展,及如何用科技为人类服务. (3)查表可知,氦气密度ρHe=0.179kg/m3,空气的平均密度ρ空=1.29kg/m3,则该气球能够承载气囊外壳、吊舱及探测设备的总重约为, G=(ρ空-ρ氦)gV =(1.29―0.179)×9.8×105 =1.14×103(N) 三、布置作业 课本后习题解答 1.上浮. 说明:要求学生计算出物体重力G=19.6N,浮力F=29.4N后再作出判断. 2.鸡蛋浸没在水中受到的重力和排开水的体积保持不变,当向清水中撒盐后,盐水的密度大于清水的密度,鸡蛋受到的浮力变大,当F浮>G时鸡蛋就会上浮. 3.点燃松脂后,灯笼内部的空气被加热.由于热胀冷缩,其密度变小,重力变小,灯笼受到的浮力保持不变,当F浮>G时灯笼就升上天. 说明:教师可组织学生在课外用宣纸制作一只纸灯笼当堂演示.实验时注意不要引起火灾. 4.说明:本题安排了“浮沉子”的小制作,可以作为课外活动开展.浮沉子可用小塑料药瓶在瓶口绕制一点漆包线作为配重,倒置于大塑料瓶内,只要调节装在小塑料瓶中水的数量,即可使其漂浮在水面上. 由于火柴棒是木质材料,在木材中间有空隙.当用力压塑料瓶后,瓶内气体体积变小、压强变大,进入火柴棒中的水分增多,其重力变大,火柴棒就会沉入水底. 第三课时习题课 第四课时 讲评《课课练》《学案测评拓展》

【浮与沉说课稿】推荐阅读:

上一篇:高中英语教学指导意见下一篇:[美术设计]素描基础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