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徐悲鸿励志学画有感

2024-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读徐悲鸿励志学画有感(精选12篇)

读徐悲鸿励志学画有感 篇1

《徐悲鸿励志学画》虽然是一篇普通的记叙文,讲的却是著名画家徐悲鸿励志学画、为国争光的故事,读完后让人感动不已。

徐悲鸿以惊人的天赋考取了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拜入著名绘画大师达仰门下。达仰很看重这位中国学生,却引起了一些外国学生的嫉妒。一位外国学生当着徐悲鸿的面讥笑他,徐悲鸿从此更加奋发努力,潜心于绘画事业,立志学好画。

历尽生活的种种磨难,经历了三年的磨砺,徐悲鸿终于成功了!他用不可否认的事实证明了中国人不是弱者,中国人照样可以成才!徐悲鸿的学习精神让我敬佩,他为国争光的精神更让我崇拜。尽管生活十分清苦,但他还是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现在的我们真的要好好反思,好好学习。

有一次,我和我的好朋友芳芳一起做奥数,我说我一定能很快做出来,但是,奥数终究是奥数,总是比我想象的难,没过几分钟,芳芳就做出来了。她说我笨,但我并没有气馁,我像徐悲鸿一样用行动证明自己,过了几天,我们还比奥数,这一次,我赢了,我的功夫没有白费。

读徐悲鸿励志学画有感 篇2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课文中的这些词语, 你还记得吗?

(出示)

嫉妒 礼貌 激怒 励志 疲倦

陈列 临摹 优异 承认 震惊

(师指名朗读并相机正音, 生齐读) 。

师:读了这些词语, 你还记得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生:课文讲了徐悲鸿得到著名绘画大师达仰的赏识, 却引起了一些外国学生的嫉妒。一名外国学生嘲笑他学不了画。徐悲鸿被激怒了, 他励志学画, 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也赢得了那位外国学生的尊重。

【评析:这是课文后的一道练习题。教材中练习的内容在课堂上得到落实, 这既是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扎扎实实训练的需要, 也是了解教材编写意图、理清教材编写思路的重要途径。】

二、感受“嫉妒”

师:刚才我们回忆了课文内容, 知道了徐悲鸿是被一名外国学生的话激怒了。谁来读读这位外国学生说的话。

(生朗读外国学生的话)

师:听了这话, 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从“你们中国人”这里感受到这位外国学生不仅看不起徐悲鸿一个人, 还看不起所有的中国人。

生:我还听出这位外国学生对徐悲鸿满心的嫉妒。他看到达仰老师很欣赏徐悲鸿, 就故意侮辱徐悲鸿、嘲笑中国人, 其实都是他的嫉妒心在作怪。

师:看来嫉妒容易使人产生偏见。那么, 仅仅是他说的话让人听了不舒服吗?你还注意到了什么?

生:还有他说话的语气、神态也让人不舒服, 他是“冲着”徐悲鸿说的。

师:谁能带上表情、神态来读这段话?

(一生读第2自然段)

师:其实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 在世界上毫无地位可言, 中国人在国外被歧视、被侮辱司空见惯。如果只是用几句争辩的话说服这位外国学生有用吗?

生:没有用。

师:是的。徐悲鸿被激怒了, 但他并没有发怒。 (出示第3自然段)

(生齐读第3自然段)

三、品读“励志”

师:那徐悲鸿是怎样励志学画的呢?请自学第4至6自然段, 把打动自己的一些词语、句子画出来, 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学后组织交流:徐悲鸿是怎么做的?)

生:他每逢节假日就去博物馆临摹作品。

师:和一般人比徐悲鸿有什么不同?

生:徐悲鸿是在“潜心”临摹。

师:什么是“潜心”临摹?

生:就是静下心来、沉下心来临摹。

师:你能联系课文内容来谈谈吗?

生:他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 这里说明他画得特别认真、投入, 好像已经忘记了时间。

生:从“画呀, 画呀”中, 我读出了徐悲鸿临摹的时候也是特别认真的, 一刻也不停笔。

师: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吗?

生:我喜欢看书, 每次在房间看书都会忘记吃饭、忘记睡觉, 还得让妈妈提醒我。

师:刚才我们就是按“弄懂字面意思———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过程来理解词语的。

【评析:适时小结理解词语的不同方法, 对于学生以后理解词语有很强的示范与指导作用。】

师:和一般人相比, 徐悲鸿还有什么不同?

生:徐悲鸿去的次数很多, 他“每逢节假日”就去。

生:“常常”也说明他去的次数多。

师:如果把徐悲鸿比作一匹马, 这是一匹什么样的马呢?为什么?

生:这是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因为他在博物馆里临摹大师作品, 常常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劳, 潜心临摹, 不知疲倦。

生:他是一匹“勇往直前”的骏马。因为平时他在学校跟老师学画, 节假日还要去博物馆学画, 一刻也不停下自己学画的脚步。

生:他是一匹“日夜奔驰”的骏马。每逢节假日, 别人休息了, 他却去博物馆临摹大师作品。

【评析:“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是课文的核心句, 是教学的重点。教师适当调整了文本内容, 先让学生对徐悲鸿励志学画的过程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再引导学生进行打比方训练, 巧妙利用学生对文本的前期感知, 逐步提炼人物形象。】

师:徐悲鸿还是怎么做的?

生:他只租了一间小阁楼, 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

师:可这跟他学画有什么关系呢?

生:他生活这样清苦是为了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

生:因为他每到节假日就去临摹作品, 这样用的绘画材料就比别人多得多。

(师再次指导朗读: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 日夜奔驰, 勇往直前。)

四、领悟“表达”

师:读了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内容, 老师觉得徐悲鸿不仅像一匹骏马, 也像一只雄鹰。谁来填一填? (出示:从此, 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只______的雄鹰, 日夜翱翔, 永不服输。)

生:他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 日夜翱翔, 永不服输。

师:你还会填吗? (出示:他还像一头任劳任怨的老牛, ______, ______。)

生:他还像一头任劳任怨的老牛, 日夜耕耘, 从未停歇。

(出示)

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 日夜奔驰, 勇往直前。

他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 日夜翱翔, 永不服输。

他像一头辛勤劳作的老牛, 日夜耕耘, 从未停歇。

师:读一读这三句话, 你觉得哪句更好?

生:我觉得第一句好。因为徐悲鸿画的马是很有名的。

师:有名到什么程度?

生:人们一谈到徐悲鸿就会想到他画的骏马, 一谈到马也会想到徐悲鸿。

生:我参加了国画兴趣班, 国画颜料盒上也有一幅奔马图, 就是徐悲鸿画的。

师:骏马已经成为徐悲鸿的一个代表、一种象征。你知道哪些与骏马有关的成语呢?

生:一马当先、马不停蹄。

师:看来我们在写人物的时候, 一定要抓住人物的特点、特征, 这样写出的内容更贴切。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评析:教学中, 通过将骏马与雄鹰、老牛的对比, 更容易让学生明白骏马与人物的特有关联;通过与骏马有关的成语的补充, 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骏马与人物的相似之处, 可谓“言”“意”兼得。】

师: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徐悲鸿笔下的骏马吧!

(配乐欣赏《三骏图》《八骏图》等徐悲鸿的经典作品)

师:现在你觉得人们为什么这么喜欢他画的马了吗?

生:他画得栩栩如生。

生:他已经和马融为一体了, 他就是马, 马就是他。

师:再来读读这句话, 读出自己的理解。

(指名配乐朗读:从此, 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 日夜奔驰, 勇往直前。)

师:徐悲鸿不仅擅长画马, 他还创作了许多伟大的作品。

(欣赏《田横五百壮士》《泰戈尔像》等)

【评析:“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 日夜奔驰, 勇往直前”在教学中多次出现但不是简单的重复, 从理解句子, 到品悟表达方式, 再到走进人物心灵, 实现与大师的精神共鸣。】

五、知晓“结果”

师: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是什么?请大家浏览最后两个自然段。

生:结果是三年后, 徐悲鸿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

师: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 最终取得成功。用课文中的话说是什么?

生:“功夫不负有心人”。

师: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还有什么?

生:那位侮辱他的外国学生向他道歉, 说自己是“有眼不识泰山”。

师:这就是徐悲鸿, 像骏马一样的徐悲鸿!课后请大家写两段话, 分别用上“功夫不负有心人”和“有眼不识泰山”。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后记 篇3

一、理解“偏见”——填平阅读的第一道鸿沟

课文开头,即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1919年春”。跨越了近一个世纪之久,一群没有什么历史学习基础的十来岁的孩子,读到这段故事,很自然地就会面临一个认识、理解的鸿沟——93年之前的中国,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课文中刻画了一个外国学生,他因为嫉妒徐悲鸿受到绘画大师达仰的器重,对徐很不礼貌地说了这样一段话:“徐先生,我知道达仰很看重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你们中国人就是到了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很明显,这个外国学生的这番话不仅是冲着徐悲鸿一个人,而且是冲着全体中国人来的。课文接下来用了两个词:“偏见”“无知”。

那么,我们自然而然有必要解决这样几个问题:对中国人“不充分或不正确的信息”到底是些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充分或不正确的信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弄明白这个外国学生的“偏见”究竟从何而来。经过大量搜寻相关资料,我找到了93年前法国报纸上的一些漫画。图中,面对“中国蛋糕”,英、德、俄、日虎视眈眈,中国政府茫然失措;强盗盛行、饥荒遍地,所见之处满目疮痍;科技落后,首遇飞机,老百姓吓得四处逃窜……一幅幅图画,从外国人的视角再现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至此,外国学生的“偏见”方才落地生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外国学生所代表的外国民众当时对中国的认识,确实是不折不扣的“偏见”。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又是当时社会的真实所见。再读下面这段话:“徐悲鸿原名寿康,因见当时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改名为悲鸿。”什么是“哀鸿遍野”?什么是“民不聊生”?一目了然,不待多言。同时,徐悲鸿沉痛伤国的悲怆情怀也随之呼之欲出。

二、消除“偏见”——不要把任何人一棍子打死

外国学生对徐悲鸿的羞辱,令学生们读来咬牙切齿,甚至有情绪冲动的小男生挥舞着拳头义愤填膺,问他想干什么,脱口而出:“打死他!”“徐悲鸿没有这样做,是不是他不气愤?”我问。旁边有人说:“打他难道有用吗?外国人会更看不起我们中国人!”这时候,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句话:“一个人真正的英勇果断,决不等于用拳头制止别人发言。——萨迪”学生们沉默了。对于外国学生的讨论,并没有到此为止。课文中最后一段写道:那个外国学生,看了徐悲鸿的作品,非常震惊。他找到徐悲鸿,鞠了一躬说:“我承认中国人是很有才能的。看来我犯了一个错误,用中国话来说,那就是‘有眼不识泰山’。”

此处对外国留学生前后表现的对照描写,除了进行前后对比、反衬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外,还让我们有了一次宝贵的对人的再认识的机会。其实,何尝只是外国学生对中国人有“偏见”,阅读伊始,我们对这个外国学生不也怀着一种“偏见”吗?我们有理由“讨厌”他的粗鲁无理,对我们祖国的冒犯,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他粗鲁背后的社会根源,更不能忽略他身上难能可贵的真诚、坦荡。稍加点拨,学生们便产生了这样的洞见:“他特意去找到徐悲鸿,向他道歉,看得出来心很诚”“他还学习了中国的俗话,说明他开始欣赏中国人了。”

破除“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观,寻求每种事物或人物身上多元化的丰富意义,与其说这是一种思维模式的更新建立,毋宁说这是更开放地去探知我们身处世界及人性本身的真相。

三、补白“所见”——得当表达的背后是学习得体地为人

课后,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面对外国学生的真诚道歉,徐悲鸿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请你展开想象,续写一段话。

我们来看看两位同学写的:

徐悲鸿淡淡一笑,自豪地说:“没关系。不过以后千万不要用有色眼镜看人。不要忘记现在画画用的纸就是中国的老祖先发明的。我的祖国虽然现在还很落后,但我相信,只要我们中国人发奋努力、团结一致,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转弱为强!”说完,徐悲鸿昂首挺胸地转身离开,留给外国学生一个高大的背影。(贺翼骐)

徐悲鸿只淡淡一笑,平静地说:“只要你认真、努力地去做每件事,就一定能获得成功。”那个外国学生说:“噢,亲爱的徐先生,您真是太谦虚了!您是中国人的骄傲!”徐悲鸿说:“哦,亲爱的外国朋友,你错了!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每个中国人身上都有这种美德。还有,让我告诉你,中国才是我的骄傲!”(赵捷羽)

说实话,在这些精彩的表达中,笔下的徐悲鸿是那么有礼有节、不卑不亢、充满智慧。

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到的,不只是语言文字本身那么简单,还有如何运用文字,通过得当的表达得体地与人相处,等等。

读徐悲鸿励志学画有感300字 篇4

今天我们学完了《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文章,文章讲的是著名的画家徐悲鸿在法国留学学绘画的故事。徐悲鸿受到外国人嘲笑他时,他选择了通过努力,证明自己,最后他用自己的作品给自己争了口气,也为祖国争了口气。

徐悲鸿是个刻苦努力、孜孜不倦的人。因为他常常画画一画就是一整天,自己的生活也十分清苦,只租了一间小阁楼,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为的是省下钱来买绘画用品。我要向徐悲鸿学习,要多做习题,多动脑筋,多看书……以后在学习当中,遇到困难,我要多问老师和同学,直到会弄懂为止。认真听老师讲课,积极举手发言,端正学习态度,用更好的成绩回报老师和家长。

同时,徐悲鸿还是个爱国的人,我们也应该学习他的爱国精神,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升国旗时要行注目礼,还要爱护自己的红领巾。要知道只有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才能有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所以我们要更加珍惜生活、热爱学习,将来回报祖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王敏徐悲鸿励志学画 篇5

黄岛区第三实验小学 王敏

【教材分析】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

课文叙述清楚、过渡自然、重点突出、前后照应、主题鲜明,是一篇学生学习语言、体会情感的好文章。

【设计理念】

实现了从:整体——部分——整体“的教学结构,力图探求作者构造语言的方式、文本的思维结构,努力深入文本的深层意蕴,实施有效教学。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中,把对语言意义的理解和对语言运用之妙的感悟结合起来。在咀嚼、品味、诵读语言中,领悟语言的精妙,对话得以深入进行。教学中三个维度有机结合,学生在学习语言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育人教育似春风化雨浸润在言语的学习和运用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3.初步了解课文的写作结构,学习给课文分段。

4.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教学重难点】

1.抓住能体现中心的词句,通过朗读体会徐悲鸿是如何勤奋刻苦,终于取得成就的。

2.学习给课文分段;训练复述课文内容。【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质疑:(课件出示奔马图片)大家一起来看这幅《奔马图》,你们知道是谁画的?(生答:徐悲鸿!)(相机板书:徐悲鸿)

2.激趣:你们了解徐悲鸿吗,谁来交流?

(2—3人交流,如交流充分,师相机点评:你知道的真多呀!如学生所谈有限,师相机补充:徐悲鸿是我国著名画家,尤其擅长画马,他还是我们无锡老乡呢!)

【唤起学生的亲切感,拉近了徐悲鸿与他们的距离。】

3.揭题:今天,我们来读一个关于徐悲鸿的故事,(相机板书:励志学画)题目是——(生齐读课题:徐悲鸿励志学画)

4.指导读题:读题要注意停顿,应读作“徐悲鸿/励志/学画”,我们再来读一遍!5.解题:课题读懂了吗?谁来告诉老师:“励志”是什么意思?

(2—3人交流,如交流充分,师相机点评:你的预习真充分!如学生所谈有限,可相机补充,并作鼓励:没关系,学了课文大家就会清楚的!)

(“励”,不仅仅是激励,还有振奋自己志气的含义,“励志”是指为了实现某一志向而激励自己刻苦学习。)

【充分体现教学机智,给学生信心,增强其继续学习的欲望。】 6.转折: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比较丰富的导入揭题环节使学生了解了徐悲鸿其人。激励性点评有效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

二、初读,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把书打开,自由放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要求明确,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 2.检查初读。(课件出示)

认读生字词:大家读得真认真,这儿有些词语,谁来读?(个读—个读—领读)嫉妒 礼貌 激怒 励志 疲倦 陈列 临摹 优异 承认 震惊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呢?先在小组里交流一下,可以用进几个出示的词语来说说。

(小组讨论后,指名2—3人交流。师相机引导,并相机点评:你真会概括呀,要是再简洁些就更好了。)

【检查生字词后,要求学生能尽量用这些词语来谈主要内容。充分领会课后练习精神,体现课堂教学有效性。】

三、精读,感悟

1.自学思考:徐悲鸿励的是什么志?请同学们默读1——3自然段,找一找。【目标明确,训练默读。】

(1)学生自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学生找出:“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3)大家同意吗?(生答:同意!)师相机点评 :你们真会读书!【激励性评语会使你的课堂时时出彩。】

“徐悲鸿被激怒了,但是他知道,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4)(课件出示)

(5)操作课件:在“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下加红色下划线。

(6)我们一起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让学生找出徐悲鸿所励之志,教师相机指导朗读,使其有初步感受。】

(7)操作课件:在“他们” 下面加着重号。

(8)谁来说说,这句话中的“他们”指谁?(生答:外国学生。)

2.徐悲鸿是在什么情况下励的志呢,跟外国学生有什么关系呢? 请同学们再细细的读1——3自然段,可以用笔圈圈画画,写写体会。

【有效转折,布置精读任务,深化感受,使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得以深入。】(1)大堂交流。学生找到第二自然段相关内容,零碎地谈。师相机点评:你找的真准啊!我们一起来看课件!

一天,一个外国学生很不礼貌的冲着徐悲鸿说:“徐先生,我知道达仰很看重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

(2)课件出示:

(3)你来把这段话完整的读一遍,好吗?

(4)外国学生是怎么说的?(生齐答:“很不礼貌”,“冲着”。)(相机板书:冲着)

(5)操作课件:在“很不礼貌”,“冲着”下面加着重号。(6)怎么读才能把这段话读好?自己在下面读读看。【自读自悟,反复咀嚼、品味、领悟文本语言的精妙。】(7)谁来读?(个读—师评—个读—生评—评者读—齐读)。点评时抓住“很不礼貌”,“冲着”反复加强学生的体会。

(8)课文读过了,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9)指名3—4人交流。师相机点评:你的感受真深啊!

【这是本环节之关键,读后谈悟,使学生深入文本、增强感悟,深刻体会徐悲鸿励志的背景。】

(10)看来你们用心读书了,我们再来把第二自然段齐读一遍,体会体会!【本环节让学生明确了徐悲鸿励志的背景,逐步深入文本。】

3.外国学生为什么会用这样的态度对待徐悲鸿呢?请同学们联系第一自然段来说说。

(1)指名2—3人交流。

(2)在学生的发言中相机“捕捉”到“嫉妒”,和学生一起理解这个词。(嫉妒: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老师送给大家一个与“嫉妒”意思相近的词:“忌妒”(齐读)。【在学生与文本对话过程中把对语言意义的理解结合起来。】

(3)不光光是这样,其实,1919年的中国贫穷落后,内忧外患,国内战乱不断,在国际上又没有地位。也难怪徐悲鸿在国外要遭人蔑视!(相机板书:蔑视)

【相机补充历史背景,使学生入情入境,领会到徐悲鸿遭蔑视的原因和明白“落后挨打”的道理。】

4.面对外国学生的嫉妒和蔑视,徐悲鸿被激怒了!(相机板书:激怒)(1)引读第三自然。

【巧妙引读,体现教学环节有效性。】(2)谁来说说:怎么把这段话读好?

(3)生交流、师相机指导朗读。(师扣住“必须”的理解来点评。必须:一定要。语气强烈肯定。)

(4)齐读第三自然段。

(5)教师追问:“真正的中国人是指什么样的人?”“同桌先互相说说。”(6)交流。(师相机点评、引导、归纳:“真正的中国人”是指有骨气、勤奋刻苦、爱国的人!)【情感的升华,达到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体会到“真正的中国人”不是弱者而是强者!】

(7)小结:学到这里,我们可以理解“励志”的含义和徐悲鸿励志的原因了吧?!(相机板书:励志)

5.整体回归:让我们再来体会体会徐悲鸿的爱国心,把1—3自然段齐读一遍!【朗读是分层次的。通过各类朗读要使学生从停留在文本表面到进入文本、能与文本深入的展开对话,充分体现其有效性。】

6.总结、导入:徐悲鸿励了志以后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下节课交流。

四、习字,描红

1.看到课后练习2这些字,先自己说说打算怎么记住它们? 2.交流:谁来说说如何记住“鞠”、“躬”二字? 3.当堂描红。

【及时巩固字词,使课堂教学扎实有效。】

五、布置作业(自主选择2项)1.完成习字册上本课练习。

2.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争取背诵。3.搜集名人励志成才的小故事。

【作业设计体现新课程自主积累、自主探索的理念,尊重学生间存在的差异,开放课堂,把学生引向更广阔的语文天地,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教学反思】

课文是一篇人物故事,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是一篇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星期一聆听了张处对司马老师的点评,很有感触,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运用了用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内涵,感觉效果较好。

一、外国学生前后态度的对比。

课文前后两个地方写到了外国学生的态度,一开始他表现出“不礼貌”“冲着”(可以看到他的傲慢无理,轻视中国人。)后来表现出“震惊”、“鞠躬”、“有眼不识泰山”(可见他的心悦诚服、对徐悲鸿的尊敬和歉意。)我抓住这一变化,引导学生寻找到这种变化的内因是徐悲鸿用实际行动树立了中国人的形象,改变了外国人对中国人的不良印象。

二、徐悲鸿清苦的生活和刻苦学习的对比。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案设计 篇6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写作结构,学习给课文分段。

4、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认知目标:初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读准生字新词。能力目标:自学能力的训练及概括分段能力的提高训练。情感目标:初步走近徐悲鸿,感知他的拳拳爱国之心。

重点难点:理清条理,并能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归纳全文。

一、名言听说

师读两遍后,学生复述,练习学生听说能力。1、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

因为纵使我的祖国生活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裴多菲

2、一天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总是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留下一片悔恨。——鲁迅

二、名画导入

师:同学们复述得非常好,说明你们有很好的输入与精彩的输出。为了表扬你们,老师请你们欣赏一幅名画。(出示《奔马图》)

1、欣赏名画,引出课题

2、齐读课题,释疑“励志”

讨论:“励志”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查字典理解。

(励,激励;志,志向。“励志”的意思是:为了实现某一志向而激励自己刻苦努力。)指名连起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3、再读课题,学习质疑

4、归纳问题,引入新课。

为什么?怎么?结果?(板书出三大问题)

三、名篇初读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相比起来,我更相信你们的读书能力。相信通过你们的认真阅读,会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的。

1、自由读课文,做到读通,读顺。

2、边读边做记号,看看哪几个自然段写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哪几个自然段写怎么励志学画?哪几个自然段写他努力的结果?

3、讨论上述思考题,划分段落,师板书。第一段 为什么?(第1——3自然段)第二段 怎么?(第4——6自然段)第三段 结果(第7——8自然段)

四、交流活动

1、指名逐段读课文,师生共评。2、交流词语的理解。

3、指导学生读好长句。

4、根据板书简要说说这课主要内容,训练学生概括能力。

五、学习生字

1、学生交流会与较难生字,教师相机点拨。

2、描红

3、当堂完成生字与词语的抄写

六、课后作业

朗读课文,并利用网络课搜寻一些徐悲鸿的资料。第二课时

认知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通过演示体会人物情感,积累内化文中的语句。

能力目标: 学习第二大段的构段方式。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感受徐悲鸿的爱国之心,领悟他的坚定志向。

一、复习反馈

1、默写本课词语

2、交流网络课上搜集的资料。

二、问题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徐悲鸿立的是什么志呢?谁能找出课文中的话来读一读?

2、生自由朗读课文,“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师出示本句,研读。

3、为什么徐悲鸿要立下这个志向呢?请同学们细细读读课文的第一大段,边读边做记号,找出有关的话。

三、情景再现

1、读第二自然段中有关语句。

2、以小组为单位,各自准备,体会人物心理,说话的语气,把朗读转化为表演语言。

3、全班交流汇报,评价。

4、在感悟的基础上齐读外国学生的话,把表演语言再转化为朗读语言。

四、品味感悟

1、过渡:这个外国人欺人太甚了,于是徐悲鸿立下了这个志向。(师指板书)让我们用坚定的语气再把这句话朗读一遍。(生读)徐悲鸿要让外国人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直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他又是如何努力的?我们来看一下第二个大段。

2、重点体会

“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从文中找出句子来说说他如何更加奋发努力的,也可抓关键词。

3、学习构段

师:大家默读第二大段,看看这一大段三小节这间的关系。(先总后分,先概括后具体)师:课文就是先总写徐悲鸿更加发奋努力,后从学习的勤奋和生活的清苦两方面来具体描述的。

给一个总分的情境,让学生练习说话,内化知识。

4、以读代讲 学习第七自然段

五、回归中心

1、读后理解“震惊”

2、前后对比外国学生的态度,体会原因。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篇7

今天上了《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这是一篇讲徐悲鸿热爱祖国,为了祖国勤奋努力的这样的故事的文章,所以在设计的时候我把徐悲鸿为了祖国怎样勤奋刻苦作为文章的重点,引出他立下的志向,让学生反复朗读这个志向,体会徐悲鸿的爱国精神,为了改变外国人对中国人的歧视和偏见而奋发努力、勇往直前。

在导入这课课文时,我运用了两个名言,一个是表示热爱祖国的,一个是表示勤奋刻苦的,这两方面正是徐悲鸿所具有的,然后让学生找出徐悲鸿立下的志向,并找出他为什么要立下这个志向,在学生朗读完外国学生的话后,这时候老师向同学介绍中国当时的历史现实是很有必要的,让学生知道并不是因为徐悲鸿刻苦,也并不是因为他受到了达仰的器重,而仅仅是因为他是中国人,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徐悲鸿为什么会立下那样一个志向。

徐悲鸿励志学画 听课记录 评课 篇8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过渡句,了解总分结构、首尾呼应的写法。

2、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生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徐悲鸿立下了一个志向,是什么志向呢?(生说)

3.(课件出示)“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齐读)

4.这里的“他们”指的是谁?(生说)

(二)学习励志学画的原因

过渡:为什么徐悲鸿立下志向,必须让外国人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呢?请大家打开书本,仔细读读课文的1——3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1.自读

2.交流

A.外国学生嫉妒徐悲鸿。师引:为什么嫉妒?了解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B.外国学生看不起徐悲鸿。师引: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1)很不礼貌,冲着

师接:真没礼貌

(2)从达仰说的话

a.指名读外国学生的话,你听懂他话里的意思了吗?我们先来读他说的第一句话,这句话是说?交流:从这儿可以看出外国学生觉得徐悲鸿肯定成不了画家。

第二句话:“天堂”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是说?交流:从这儿可以看出外国学生看不起中国人!

小结:是的,这些话不仅仅是针对徐悲鸿一个人说的,而是针对所有的中国人,外国人看不起中国人!(板书:学画受辱)

c.指导朗读:你能把外国学生的这种傲慢无礼读出来吗?指名读

齐读

d.补充:1919年,我们中国国内战乱不断,在国际上没有地位,中国人常遭人白眼。在外国人的眼中,所有的中国人都是——(生说)这是他们的无知,他们的偏见,所以徐悲鸿——(指名读)(出示“必须”这句话)你读出了徐悲鸿的——(生说:坚定、决心)(指“必须”让我们一齐读出徐悲鸿的决心。)

(三)学习励志学画的过程

过渡:徐悲鸿为了这个志向,又是怎么做的呢?

2.交流:“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出示)齐读。这是一句什么句子?(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A.(出示图)同学们请看,这是一匹——的马?(生说)

B.为什么说徐悲鸿像这样一匹不知疲倦、日夜奔驰、勇往直前的骏马呢?默读5、6自然段,找一找,并画出相关词句。(板书:更加努力)

(2)(出示“每逢节假日„„提高。”)a.“每逢

就”抓紧一切时间 b.“一整天”学习时间很长

c.“潜心”你能给它换个词吗?“专心”用心专一而深入

可以看出徐悲鸿学习勤奋刻苦。(相应指名读)

小结:徐悲鸿不分节假日,抓紧一切时间用心学画,这不正像一匹不知疲倦、日夜奔驰的骏马一样吗?男同学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

(3)(出示“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只„„只”可以看出他省钱学画,生活清苦。

A.徐悲鸿生活的哪些方面很清苦?住,吃

B.想象:徐悲鸿还在哪些方面很清苦。(用、穿)

C.徐悲鸿为什么过着如此清苦的日子?(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是为了„„(交流)

小结:虽然生活条件如此之差,但他并没有被吓倒,而是继续学画,像骏马一样勇往直前。(男生齐)

3.认识过渡句。

同学们,你们看,围绕这段话,后面2个自然段具体写出了徐悲鸿是怎样励志学画的。像这样围绕中心句来写的段落结构,我们称之为总分结构。(课件标出)那么这句话,你知道是什么句子吗?不知道,那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这句话中的“此”指的是——

更加努力——

这样承上启下的句子就叫——过渡句

5.看,过渡自然,由总到分,条理清楚,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徐悲鸿就像——齐读。而徐悲鸿宁愿过着清苦的生活也要刻苦学画,那是因为——“必须„„”

(四)学习励志学画的结果

过渡: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怎样?

1.快速浏览最后一部分内容

2.指名说

3.(出示“功夫不负有心人„„”)

什么叫“功夫不负有心人”

(1)指名说

(2)指导

A.字面

B.联系课文

C.这也是一句过渡句

4.徐悲鸿获得了成功,曾经嘲笑侮辱过他的那个外国学生呢?(出示:“我承认„„”

(1)指名说

A“震惊”什么叫“震惊”?为什么会震惊? B“有眼不识泰山”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外国学生说自己“有眼不识泰山”?

(3)看来外国学生现在是什么样的心情?指名读,读出愧疚,读出敬佩。

5.还记得一开始,外国学生是这样说的,(出示话旁写上(首))最后他又有了这样的表现(尾))这样的写法就叫首尾呼应。

6.外国学生的变化如此之大,那是因为徐悲鸿——(出示齐读)

徐悲鸿让外国学生看到的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指名说)

(五)结束

1.师小结:一个坚定的学画信念,一颗强烈的爱国之心,促使着徐悲鸿“日夜奔驰、勇往直前”,从而让外国人认识了真正的中国人,为我们祖国争了光。这就是——(齐读课题)

2.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也是这样,只有树立目标,下定决心,才有克服困难的勇气,才能面对挑战,才会获得成功。送给同学们几句名言,读一读。

(六)作业

1、熟读课文,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2、搜集徐悲鸿的资料,开展一个小小讨论会。

3、学一学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精神,写一写 “我的志向”。

附:板书设计

7.徐悲鸿励志学画

学画受辱

勤奋刻苦

日夜奔驰

更加努力

生活清苦

勇往直前

轰动画界

6、《徐悲鸿励志学画》(北区

杨)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爱国主题单元里的一篇,记叙了我国著名绘画大师徐悲鸿年轻时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勤学苦练,为国争光的可贵精神。杨老师凭借其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深入的教材解读,为我们呈现了师生间和谐积极的课堂。

1、教学主线清晰,统领课堂

上课伊始,杨老师就提出一问:徐悲鸿立的是什么志?这个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得学生很快地把握住了文章的中心。

2、紧扣课文中心,一咏三叹

课堂上,杨老师借由学生的回答出示中心句,在之后的教学中始终紧扣中心,先引导学生读文体会,走进徐悲鸿的内心世界,再感受主人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中国人的气节,最后又回到中心句,对徐悲鸿的勤奋、刻苦进行了注解和升华,可谓一咏三叹,学生也在反复的诵读中对徐悲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3、构段方法指导,学会表达

学文不但要学文章的内容,更得留心文章独特的表达,借助文本指导学生习作。在本课中,出现了一种新写作方式,那就是过渡段(过渡句)的运用,这对于刚升入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个新知识点,更是教学的难点。杨老师借助文章的典型结构,如庖丁解牛般,把过渡句的特点和运用一一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有效!

徐悲鸿励志学画读后感 篇9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在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留学时学画的经历。

徐悲鸿留学期间,曾经受到了一名外国学生的污蔑,但是他并没因此而气馁,而是更加奋发努力,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徐悲鸿他十分节约,他只住着一间小阁楼,只吃两片面包,喝一杯白开水,为的是剩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由此可见绘画在他心目中的重要性。

他还经常去巴黎的博物馆临摹。非常刻苦努力,常常一画就是大半天。然而,他做的这一切却无人察觉......

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年过去了,徐悲鸿顺利地通过了结业考试,他的油画在巴黎展出的时候,轰动了整个画界。那个外国学生也得到了这个消息,异常震惊。并亲自去道歉,说自己“有眼不识泰山”。

语文《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篇10

今天和学生一同在浓浓的民族自尊中,深深的民族自豪中学完的这一课。读懂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感悟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学习本文的重点。在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真正感悟徐悲鸿的为国励志学画的可贵精神,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谈一谈,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当学习到徐悲鸿每逢节假日就进馆去临摹,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时,我让学生联系自己在节假日是怎样度过的。如果父母让你在节假日一直学习,你会有什么想法。学生都说节假日多数时间是在玩中度过的,如果父母逼着学习,会非常不情愿,并且学习的时候还要偷懒,因为一直学习很累。我追问,有人逼徐悲鸿吗?徐悲鸿就不累吗?学生说没有,是他自愿的,他也会累。我又让学生联系上文,进而明白:徐悲鸿奋发努力,不怕苦累,为的是要让外国留学生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徐悲鸿的爱国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中,他是真正的爱国者。最后用舒婷的《我的祖国》做为整篇课文的结尾。教学中以一个点做为引发点,上下覆盖,层层深入,我想这样的教学就是我们追求的。

徐悲鸿励志学画的评课稿 篇11

今天听了王老师和徐老师的《徐悲鸿励志学画》第一二课,感觉两位老师课堂教学扎实。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这是一篇培养学生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好文章。

印象较深的是王老师第一课时的导入设计。首先由徐悲鸿的骏马图入手,导出课题。通过“励志”和“立志”的对比,明确课题的意思。接着,引导学生从解题入手,紧扣“励志学画”,逐一提出读懂课文必须解决的三个问题: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徐悲鸿是怎样“励志学画”的?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如何?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读徐悲鸿励志学画有感 篇12

1出示徐悲鸿的《奔马图》,同学们知道这幅的奔马图是谁画的吗?对,是我们画家徐悲鸿的所作。

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搜集了有关徐悲鸿的资料,同学们那不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徐悲鸿。(学生介绍徐悲鸿)。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的故事。板书课题。

2读通课文。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难度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3检查

(1)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选择容易读错的字在黑板上板书:租、怒、倦、犯、躬、鸿、仰。

(2)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意思。

(学生对于徐悲鸿比较陌生的,课前搜集有关徐悲鸿的资料,一是可以丰富学生对徐悲鸿的感性认识,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做好铺垫,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二是可以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

二紧扣关键词句,研读课文。

(一)扣题质疑

1、课题中“励志”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可能会把“励”解释为激励,把“志”解释为志向,“励志”的意思解释为为了实现某一志向而激励自己刻苦努力。(由于没有进行文本细读,学生只是揭示出了“励志”的字面意思,需要在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中慢慢理解。)

2、同学们“励”不仅仅是激励,它还有振奋自己志气的含义。在课文中徐悲鸿先生到底励的什么“志”,我想还是要在读课文中寻找答案。

3、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出徐悲鸿励下的志是“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引导学生围绕“励志”一词质疑,是在关注学生的已知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阅读的冲动,形成阅读期待,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和兴趣。)

(二)围绕关键词句,细读文本

1、投影出示“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学生齐读这句话。徐悲鸿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哪?同学们读课文,细细地去体会。

(1)学生回答徐悲鸿是在外国学生的嫉妒和讥讽下说这话的。指名读外国学生的话。

(2)为了加深学生对外国留学生话的理解,教师叙述19的中国贫穷落后,内忧外患,国内战乱不断,在国际上没有地位,中国人在国外常常遭人白眼和看不起的社会现实,使学生知道徐悲鸿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深入理解外国留学生话中的意思。再读外国留学生的话。

2、“必须”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必须”是一定要这么做。徐悲鸿一定要做什么?学生再读这句话,回答一定“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他们指谁?教师追问。当学生回答出他们指“外国留学生”时,教师继续提问“真正的中国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有的学生回答真正的中国人指有骨气的中国人,有的学生回答真正的中国人指勤奋刻苦的中国人……学生对这问题有着自己的理解,实现着多元解读。

3、徐悲鸿用哪些“事实”让外国留学生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可以找一找、划一划,同位之间进行合作讨论。

(1)、当学生回答出“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时,教师提问学生,以前的徐悲鸿学画时刻苦努力,而今天的徐悲鸿为什么要更加奋发努力?

学生回答徐悲鸿“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完成自己的志向。学生齐读“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2)当学生回答出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时,教师提问学生徐悲鸿为什么要这样潜心临摹?学生会又一次回到“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的语句上,体会出徐悲鸿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让外国人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再次齐读这句话,感受徐悲鸿为中国人争气而刻苦努力的精神。

徐悲鸿每逢节假日在巴黎博物馆潜心学画只是他刻苦学画的一个例子。徐悲鸿为了完成自己的志愿,每天坚持学画10个小时以上,常常忘了休息,就连动物园的老虎也常常会成为他的写生对象。(出示《骏马图》,这只仰蹄奋起的骏马,不就是徐悲鸿的写照吗?学生读四、五节去体会徐悲鸿的刻苦学画精神。

(3)当学生回答出徐悲鸿宁可过清苦的生活,也要把省下的钱购买绘画用品时,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生活与徐悲鸿的生活进行对比,感受徐悲鸿生活的清苦。接下来提问学生是什么支撑徐悲鸿宁愿过清苦的生活,也要把省下的钱购买绘画用品。学生再一次回到了“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上,一起大声读这句话,深化理解徐悲鸿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

学生读有感情读第六节,朗读时抓住关键词语“小阁楼”、“一杯水”、“两片面包”,体会文章通过这样的描写来衬托徐悲鸿奋发努力的精神。

4“功夫不负有心人”,徐悲鸿的画展轰动了整个世界,他用事实让外国留学生重新认识了中国人。齐读第七节。

5、学生读此时留学生的表现,提问,为什么留学生的态度与刚开始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什么叫“有眼不识泰山”。(

读留学生的话,在通过对“震惊”、“鞠了一躬”、“有眼不识泰山”朗读品味中,感受到那个外国留学生对中国人的重新认识以及他的忏悔。)。

5教师小结,升华情感。

年轻的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了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已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人争了光,他代表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永不服输的精神,让外国人再也不敢小视我们民族,小视我们中国人。我们再读课文,记住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再读课文,力图对徐悲鸿励志学画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有更深的理解)

(我们常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基础是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直奔文本主旨、径奔知能关要,触动学生的心灵,实现对文本的创造性解读。这时的阅读,就会成为一种寻找美,获得审美愉悦过程。这一部分的阅读就是围绕“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深入进行,一唱三叹,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出语言背后的深意。)

三、升华情感,小结写法

1、引导学生抓外国留学生前后态度变化的关键词:

“很不礼貌”--“鞠了一躬”

是什么让这位外国留学生前后的态度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徐悲鸿励志学画,勤学苦练的精神)

2这位外国留学生由因偏见“很不礼貌”出言不逊,到徐悲鸿油画轰动画界而“鞠了一躬”。他对徐悲鸿表示深深的敬佩!此时你想对徐悲鸿说些什么哪?

(学生自由谈话,升华情感)

3小结

为了表现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课文不仅从正面描写了徐悲鸿的表现,承上启下,转承自然,还用了一定的篇幅描写了外国留学生的前后表现,进行前后对比,反衬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自己再读一读,好好体会。

(目前的语文教学,人文性的过渡弥漫造成了语文课上大多关注对言语内容的分析和挖掘,忽视了言语形式的学习。假如没有言语形式,言语内容只能停在空中,变成没有实际意义的东西。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求出语言的运用之法,从操作层面上引导学生运用于语言。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寻求外国留学生的前后表现,体会进行前后对比,学习反衬的写作方法就是如此。)

四、联系自己,拓展延伸

上一篇: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下一篇:十七届三中全会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