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朱永新《走在教育的路上》有感

2024-10-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读朱永新《走在教育的路上》有感

读朱永新《走在教育的路上》有感 篇1

读朱永新《走在教育的路上》有感
时间: 2008.05.22 11:23:00 标签: 我的教育理想

二 00 五年我的视野里出现了朱永新,就是从那时他的理想之火把我给点燃了。寒假里我 借到了他写的《走在教育的路上》,这是他在新教育征途的探索心语,我读了两遍,精要地 方还进行了摘录。寒假就要结束了,但是他的理想的光芒依然照耀着我,他痛苦而又幸福的 探索行动引领着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曰不能,心向往之。......” 一个满怀教育理想的人他的肩头承载的是对社会的责任。“死人与活人的区别就在于有没 有一口气; 而活人与活人之间的差别在于有没有精神,有没有激情,有没有理想” 朱永新说,“许多人说我身体好,我说未必,但我精神好。我生在农村,也不是名校出身,但我一直努 力,后来我读了博士,当了博导,写了五百多万字的学术著作。从我人生经历看,人是一刻 都不能离开精神支撑的。我们推行新教育实验,就是要高举理想教育的旗帜,用激情来点燃 教师和学生的生命。”是啊,人在生命之初差别很小,但随着生命的成长,人与人之间的差别 越来越大。其主要原因并不在智力、才华、出身,而在于是否有理想、信仰、激情和意志,他心中装的是教师,是学生,是家长,是社会,是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想用自己的实际行 动去影响教师,影响教育,变革社会,一个有远大教育理想的人,他把自己的人生无私地奉 献给旨在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事业。思考者是痛苦的,思考者又是幸福的。教育探索是无止境的,当探索中的问题找不到答案 时,当理想的境界与严酷的现实尖锐冲突时,当事情端倪未露而去前瞻时,每一个思考者的 超前探索都是充满艰辛的,他的内心是痛苦的。但当他的努力开始影响了周围的一个人、一 群人时,当他想到自己的努力是为了这个民族的福祉时,他的内心是宽慰的,他的内心又是 幸福的. 引领师生走进书香世界,是我的现实诉求.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为新世纪培养高质量的"阅读人"是温暖基础教育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一个人只有走在书 香世界,与书籍为伴,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这样的民族才会有前途.一个热爱读 书的校长,他的身边才会出现热爱读书的教师,才会有一群热爱读书的学生,才会有书香校 园,学校才会有灵魂.这使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句名言:"无限信仰书籍的力量,是 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读朱永新《走在教育的路上》有感 篇2

新教育实验, 是由朱永新教授发起的一个民间教育改革行动, 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的重点课题。它是一个以教师发展为起点, 六大行动为途径, 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这是我对“新教育”的理解与感怀。为了更能胜任我的岗位, 在暑假期间我认真研读了朱永新的《新教育》。为此, 笔者谈谈心得体会。

一、新教育核心理念: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认为, 儿童的学习不应该只是“为将来的工作与生活做准备”, 教育本该是生活的基本方式, 儿童今天在学校里所接受的教育, 在为长远的人生与社会理想服务的同时, 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生活。

新教育者强调“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既是对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 也是对当下畸形教育提出疗治的愿望与计划。在越来越多的人高呼“素质教育”的同时, 部分学生的童年和青春却是充满失败、没有美好梦想的, 他们早已失去了凝望世界的明眸, 失去了追求理想的冲动, 失去了淳朴的情怀和感恩之心……新教育实验所提出“教育幸福”, 就是针对这些畸形教育而言的。

新教育提出的“完整”, 首先, 指幸福的完整。教育既要满足学生相对低级的内在需要, 如安全的需要与被爱的需要, 更要促进学生萌发高级的需要, 如爱他人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 社会认可的需要。其次, 指受教育者“身、心、脑”的完整。当前过于偏重静态学科知识而忽略了心灵与身体的教育是不完整的, 即便在智育中, 割裂的学科、分裂的知识本身也已经不再是完整的。新教育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 实现“全面和谐的成长”, 能够让每个受教育者获得成功的智力, 整合的智慧, 高尚的德性, 丰富的情感。

二、新教育实验的基本方法

在当前教育的大环境下,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仍然只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理想境界, 一个必要的乌托邦;而重申教育理想, 重建理想教育, 恰恰是新教育共同体成员理想的追求。在现阶段, 这一追求主要体现在新教育者试图实现的“四个改变”上: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 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 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 改变教育科研的范式。而实现这“四个改变”的方法与途径, 是新教育实验所倡导的“六大行动”:营造书香校园, 师生共写随笔, 聆听窗外声音, 培养卓越口才, 构建理想课堂, 建设数码社区。

三、新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模式

新教育认为, 一次次教育改革之所以最终走入形式主义的老路而成效甚微, 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专业素养的不足。作为教学的主导者, 课程、知识的传递者, 教师的态度和专业素养在教育改革中举足轻重, 是整个系统中最难突破和改造的部分。所以, 新教育实验将行动的起点放在“改变教师行走方式”上:一是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二是教师本身的教育生活也应该是教育的目的, 应该是幸福完整的。

1.专业阅读。与不同年龄、生活经历的儿童需要不同的阅读材料一样, 不同学科与发展阶段的老师, 一样需要阅读不同的专业书籍。新教育者认为, 存在着阻碍教师专业发展的“最短的木板”, 即, 可能存在着一个教师专业知识的合理结构 (主要是通过经验内化了的默会知识) , 而可能部分教师在某一方面形成了“短板”, 阻碍自身的发展。因此, 需要在充分考虑到个体成长的特殊性和序列性的基础上, 构建一个理想的教师知识结构模型, 从而更有效解决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

2.专业写作。新教育实验逐渐将教师的专业写作细化为五种形式:日常教育叙事;教育感悟;师生通过日记批阅、贺卡和书信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教育案例及剖析;教学案例及剖析。这五种形式的教育写作将引导教师从各个层面对教育实验与自身进行反思, 提升自己的教育思想, 改进日常的教育实践。

3.专业发展共同体。在实验过程中, 新教育者已认识到:个人的摸索往往由于自身的思维假定而无法看清问题的本质, 教师的反思往往无法对自己导致问题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 而要突破自身的“见障”, 最好的办法是利用对话, 利用专业发展共同体。所以, 新教育实验提倡建立各种同一教研组、教学组的, 或者是本校的、校际的, 以及利用网络的各种专业发展共同体, 在共同体中利用对话来突破个体思维的局限。

四、新教育生活方式

(一) 晨诵

新教育者认为, 晨诵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记忆未来可能用到的知识, 不是为了进行记忆力的强化训练, 而在于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在于通过晨诵, 既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 又能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 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

(二) 午读

午读, 代表的是整个儿童阶段的非学科性质的阅读。其中的核心内容就是阅读属于学生自己的童年书籍。午读, 就是和读同一本书的人真正生活在一起。实现师生之间、亲子之间、同学之间乃至老师和家长之间真正的共同生活, 让大家真正地感受到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从某种意义上, 新教育实验是将共读传统的恢复, 视作改良教育的突破口。

(三) 暮省

暮省, 指的是学生随笔、日记, 以及师生通过日记、书信等手段, 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用日记记录成长, 亲子之间、师生之间用词语相互激励、抚慰, 成了新教育实验重要的组成部分, 达到了“三省吾身”的效果, 引领儿童逐步走向自主与成熟。

晨诵、午读、暮省, 将教育回归到一个朴素的整体, 它既是对学科课程的补充, 同时也是对过早精细化的学科课程进行一种矫正。新教育者认为, 素质不是知识与能力的拼板, 而是一个人的完整的理解力与创造力。通过一种整合的生活方式, 并结合学科课程的学习, 新教育有望实现素质教育提出的教育理想。

五、新教育的理想课堂

(一) 第一重境界:落实有效教学框架

新教育者认为:这是成为新教育人进行课堂框架研究的起点。“预习”被称为是这个框架的一个特色, “预习是学生独立学习的机会, 不应只是为课堂教学做一些准备工作, 而应尽可能地针对所有教学目标, 是真正的自主学习。”这就确立“教为学服务, 让学生的学习成为课堂的真正核心”的思想, 让每一分钟都有所计划、富有成效。

(二) 第二重境界:发掘知识这一伟大事物内在的魅力

这里所涉及到的“知识”, 不能理解为静态的写在书本上的知识, 而是一个动词, 一个有待重新发现的事物奥秘, 以及发现这种奥秘的方法和过程。新教育者认为:优秀的课堂教学, 就是要重现这一神奇的发现与创造的过程。核心是智力挑战和思维训练。

(三) 第三重境界:知识、社会生活与师生生命的深刻共鸣

朱永新认为, 理想课堂不会停留于人与知识的对话这一维度, 而要展开三重对话:人与知识 (世界、文本) 的对话、人与他者 (教师、学生、其他读者) 的对话、人与自己的对话 (反思性的)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说, 课堂教学不仅实现了知识的复现, 而且也实现了人的复活——师生生命的复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面旗帜, 它用理想的方式向当下的中国教育说“不”;新教育实验是一种追求, 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营造中国教育的“桃花源”;新教育实验是一种自觉, 它用行动告诉人们, 中国教育到了该返朴归真的时候了。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新教育的核心价值:为了人的一切, 为了一切的人。

为此, 我吟诗一首:

指尖匆匆溜走的岁月

催促我们整点行囊

听从内心的呼唤

跟随自己的使命

站到涨潮的海上

乘风破浪

向着彼岸

读《朱永新说教育》有感 篇3

我第一次阅读朱永新教授的代表作之一《朱永新说教育》,感觉很震撼,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他的文章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平易近人,用朴素的语言结合教育生活的事例阐述具有教育科学规律性的理论。朱永新教授语言朴实自然,读他的文章时常让我反思,检视自己平日的教育和生活,使我原来混沌的思想豁然开朗,更让我的心灵得到洗涤,认识上得到升华。

读完这本书,我对朱永新发起的新教育有了更系统的认识,对新教育实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的事业发展为起点,以六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其基本思想是:

一、新教育的核心理念: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

二、新教育的价值取向:“只要行动,就有收获”,“只有坚持才有奇迹”。三、四种精神:

1、追求理想的执着精神。

2、深入现场的田野精神。

3、共同前行的合作精神。

4、悲天悯人的公益精神。四、五大理念:

1、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

2、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3、重视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

4、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

5、让师生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五、四大改变:

1、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

2、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

3、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

4、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六、十大行动:

1、营造书香校园;

2、师生共写随笔;

3、聆听窗外声音;

4、培养卓越口才;

5、构筑理想课堂;

6、建设数码社区;

7、推进每月一事;

8、缔造完美教室;

9、研发卓越课程;

10、家校合作共育。

其中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他提出的新教育的三论:即发展论、行动论、潜力论。

发展论———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教育不只是为了分数,是为了发展。是师生的共同发展,不仅是基础知识技能,而是各个方面包括情感体验、方法、个性成长。教师的成长是新教育实验特别重视的,没有教师的发展,如何谈及学生的发展。教师不能有成功的体验,愉悦的收获,学生必然不能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从新教育的观点看,教育的目标绝不是局限于学生的发展。师生共同发展才是教育的本真。所以朱永新教授希望我们的教育少一些带病工作,不顾家人“苦难型”教师,而多一些有智慧、有办法、专业上有建树的“智慧型”教师,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对我们老师的时代要求。

行动论——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的行之有效,需要实践的检验。大浪淘沙,几十年间教育教学理论层出不穷,但是能产生广泛影响的,寥寥无几。新教育实验之所以能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最关键的是他的行动意识,田野意识。经历了,就会有收获,行动了自会有成功,所谓天道酬勤。一位诗人说过这样的话:世界上许多事情都可以等待,唯有孩子的事情不能等待。孩子的今天是萎靡不振,是痛苦煎熬,是得过且过那么还有明天吗?教师要善于在每一个学生面前,甚至是最平庸的学生面前,都向他打开他的精神发展的领域,使他能在某个领域里达到顶点,显示自己,宣告大写的“我”的存在,从人的自尊感的泉源中汲取力量,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个有用的人。虽然有各种压力,有各种困难困扰着我们,可是只要我们采取有效地行动,总是会有改观的。作为一线教师面对困难、面对挑战,我们需要多思,更需要行动。我们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帮助每个孩子实现自身的价值,叩开智慧之门。

潜力论—无限想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唤醒潜能,激发力量,促进教师和学生走向成功,这是新教育实验的一个主要观点。科学家指出,人的能力有90%以上都处于休眠状态,没有开发出来。如果我们能多挖掘自己的一些潜能,那会创造一道亮丽的人生风景线。在我们的身边,有不少孩子在思想和行动上是沉沦的,没有蓬勃的朝气,没有向上的志向。是不是与没有认识到自身的潜力有关呢?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教师,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告诉每一个孩子,你真的很优秀,千万别武断的给孩子贴上无用的标签,要知道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长久的社会暗示,自然形成一种评价定势,给孩子一生抹不去的阴影。只有自信,才能使学生的潜能充分开发,才华得到充分展示,从而获得“高峰体验”。所以,教师非常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启动学生的心理自信系统,让学生在自信中不断地追求成功,设计成功,撞击成功。

读朱永新《新教育》有感 篇4

一个再有两年就退休的老教师,还坚持干班主任的工作,我真的很佩服!自己走上工作岗位也有8个年头了,因为各种原因,才当了1年半的班主任,就已经饱尝了班主任工作的酸、甜、苦、辣,并且有时会因工作的繁琐而发牢骚。所以,我就很想知道郭老师的魅力在何处。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把自己当成了郭老师,一会为刘金龙上课不听讲而叹息,一会为韩伟萍即将辍学而惋惜,又为她得到了国家的扶贫政策高兴。但最让我感动的就是郭老师暑假去家访。可能因为当时电话不普及,郭老师为了和家长沟通,在暑假里骑着他那又破又旧的自行车跑遍了整个小城。

其实,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会遇到很多郭老师书中所说的事,比如,像刘金龙那样的学生在我们每个班里都有,我们是如何做的呢?下面结合我的具体做法谈谈我的一些感受:

去年我们班转学来了一个女孩子――赵曼,这个孩子非常内向,成绩是全校倒数,平时连说话都不敢,老师提问她她就像没听见似的,从不回答老师问题,成为各科老师最头痛的孩子。怎样教育这样的同学呢?我想我首先要做的事应该是培养她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于是我就从课堂提问入手。我选择一个简单的问题让她回答,即使我知道她会沉默不语,我仍然把耳朵凑近她嘴边,并告诉全班同学,赵曼是想悄悄告诉我,她想和我说悄悄话呢。没想到,赵曼真的悄悄说出了答案,她的声音很轻很轻。我马上高兴地说:“赵曼的声音真是太好听了,而且回答地非常准确。”全班同学在我的示意下给她鼓起了掌。在那之后的几天里,赵曼都是以和我说“悄悄话的方式来回答问题的,每次回答后我都会趁机表扬她。又一次提问赵曼,她又悄悄地说出了正确答案,我假装听不见,说:“老师昨晚洗澡不小心耳朵进水了,今天有点耳背,刚才没听清你的答案,你能大点声音再说一遍吗?孩子们,你们想听听赵曼同学的回答吗?” “想!”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就这样在我和同学们的鼓励下,赵曼大声地回答了问题,虽然声音还谈不上响亮,但已经能让全班的同学听见了。就这样通过我的耐心和爱心教育,我和赵曼拉近了距离,我走进了她的心灵,她开始愿意和我交流,并在我的鼓励下开始主动举手要求回答,学习也积极认真了。慢慢地她变活泼了,成绩也有了很大进步。

今年学校让我担任四(6)班班主任,我们班有一个孩子特别调皮,从来不做作业,撒谎成性,对任何事都表现的满不在乎,学习成绩可想而知。刚开学他就惹了几件事(把别人英语书撕了、打架、骂人等),我要找他父母,他说父母不在家外出打工了,我要他父母电话号码,他说记不住号码。恰好那天下午放学时下雨了,别的同学都有家长来接,可是他没有。当我看见这情景,马上想到我要把他送回家去,不然他肯定会被雨淋生病的,正好我也趁机对他进行家访。就这样我搂着他同打一把伞,把他送回了家。到他家后,我发现他又撒谎了,他父母都在家,爸爸每天外出跑车,妈妈在家带他一岁多的小妹妹,也就因为如此才没能来接他。我没有揭穿他的谎言,并在他妈妈面前说了他很多好话,说他聪明、说他劳动积极,说我比较喜欢他等等,当他进屋后,我和他妈妈交流了他存在的问题,商量如何互相配合改掉他的坏习惯等等。从那天后,他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上课听课很认真,作业竟然及时上交了。我在班里大大表扬了他,并让他当了小组长,这样他表现就更好了。我一直纳闷他怎么突然就变了?一天他在和我交流时给了我答案。他认为原来的老师都讨厌他,除了批评他,就是向他的家长告状,然后他父母就狠打他一顿,所以他也讨厌那些老师,才不做他们布置的作业。他认为我关心他,喜欢他,因为我送他回家,还因为我在送他回家时搂了他,还因为我在他妈妈面前说喜欢他,还因为我没有在他妈妈面前告状,也没有说他撒谎的事,并第一次有老师在他家长面前夸奖他。正因为这些,他从那天就特别喜欢我这个老师,所以也要好好学我教的课。多简单的理由啊,同时也给我带来了深深思考。我们要想教育好孩子,先要让孩子喜欢我们,我们必须要用爱心用耐心用细心与孩子交流相处,只有有爱心的教师才能教出有爱心的学生。

读朱永新《走在教育的路上》有感 篇5

原创: 莱恩

桌上摆着一本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手握着一只黑色签字笔,便开始了我的阅读时光。

新教育这本书可以说是新教育人的根本书籍了,读后,它使人受益匪浅,让人悟性大开,从而对教育事业有了一种新的认识。

看这本书我无法做到一目十行,生怕会遗漏掉什么或产生一种没有看过的错觉,它需要我们细细品味,一字一句地去看,用心去感悟。后来看到书的后几章节,我才知道原来我运用了新教育实验所提倡的知性阅读式的方法去咀嚼它独有的味道,倍感开心。

看完此书我花了三天,实属不容易,书中虽有让人乏味的但又实在的理论知识,但更多的是一个个新教育实验后留下的感人肺腑的真实故事。身为一名还未正式成为教师的”门外汉“,跟它对话,我吸取了好多新教育实验所带来的宝贵财富。

新教育是一种“新”和“星”教育,在传承中国先人优秀文化的同时,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教育的革新,如它个性鲜明的十大行动,四大改变,“晨诵、午读、暮省”的儿童课程等,并且不断建筑“星工场”,培养一群“擦星族”,让“星星之火”不断燎原。

新教育是一种“心”和“幸”教育,它注重师生精神世界的建设,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致力营造一个和谐特色创新的书香校园。

新教育是一种“行”和“信”教育,强调行动,在行动中见真知,相信“只有行动,就有收获“”,秉着一种“相信种子,相信岁月”的坚信理念。

作为一名即将成为新教育的人,我的感悟和反思如下:

面对学生,要求教师需要做一个有心的老师。教师要帮助孩子从小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如阅读习惯,运动习惯,晨诵习惯,写日记习惯等,用拍照片或是写每日教育随笔或是在网络教育在线的贴吧里发表感想的形式去记录孩子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用最真挚的教师举动去温暖每个孩子的心。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培养每一个学生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兴趣爱好,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要让孩子的精神世界丰富起来,培养一群“童心悦读”的孩子,让童书陪伴孩子的成长,这样做也可以使学生自主自觉地去学习,正如新教育实验里所开展的师生共读、亲子共读活动和运用的儿童阶梯性阅读理念需极大地借鉴。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需要不断地发展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树立积极向上的职业认同感。在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认知上,新教育提倡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专”模式: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这也就表明教师要通过专业阅读不断地充实自己,坚持写每日教育随笔来记录和反思自己的教育心路,与专业的人士共同讨论和分享心得。教师也需时刻铭记新教育的九大定律:态度决定一切,说你行你就行,体罚近乎无能,读书改变人生,课堂属于学生,性格主宰命运,特色就是卓越,理想创造辉煌,爱心产生奇迹,这些定律可能会为教师今后的发展提供一些帮助和启发。

学生需要优秀的老师,而优秀的老师在特色和谐创新的书香校园中产生。学校需要努力做好学生、老师和家长的“三点一线”的工作,创造自己独有的个性化的校园文化和品牌。

读朱永新《走在教育的路上》有感 篇6

几天有幸听了杨瑞清校长的“走在行知的路上”的师德报告,杨老师30年如一日坚守乡村教育的执着追求发人深省,令人三思。联系最近学习到关于师德师风的内容,感触良多。

师德师风是教学过程中最现实的一个问题。但它又不同于教学方式、方法等具体问题,它的表现通常都具有一定的隐藏性,却有极大的传播能力和影响力,对学生造成的影响也是最大的。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个“身正”,讲的就是师德师风,只有“身正”,只有师德好、师风佳,才有资格作为别人的“典范”,学习的榜样,也只有这样,才有资格当老师,这个师范大学的校训首先就对所有的师范学子敲响了警钟。

但这并不影响当下教师师德师风参差不齐,少数教师师德败坏,风气腐败,腐化学生的事情发生。眼下很多学生逢年过节就会送大量的礼金、贵重礼品给老师,甚至家长会后、家访时,学生家长都会借机请老师饕餮一番,以示自己对老师的“敬爱之情”。但要我说,敬爱之情不需要大鱼大肉,逢年过节的关怀、问候更不需要贵重的礼品来彰显,这样的做法,看起来打着冠冕堂皇的旗号在尊重老师,实际上却在用社会上那一套低俗、恶俗的拜金主义在腐化校园。而那些好看的旗号,好听的口号,也让很多教师把持不住,认为这是一种“潜规则”,也就随之而“潜”进去了。

走在教育的路上读后感 篇7

《走在教育的路上》一书,共分“边走边吟”、“教育风景”、“书香世界”、“携手圆梦”、“行者心语”五个部分。“边走边吟”部分收录了作者近年来的十多首教育诗。这是作者表达教育思想的一种特殊的话语方式。“教育风景”部分详细记录了作者作为一个学教育、研究教育、主管教育的“教育市长”,到各地考察、调研、访问、讲学和宣传新教育实验的感受。同时,还收录了作者20南美之行期间的16篇“教育游记”,读者不但可以从中领略到异国他乡的教育风光,更可以从中体悟到一个“教育市长”的赤子之情和强烈的教育责任感。“书香世界”这部分收录了作者阅读教育名著、朋友和自己的著作后的感受、序言或后记。

读了这样一本书,整体收获了“新教育实验”体系主要包括:相信学生潜力,重视精神状态,创造成功体验,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等五个主要观点;在小学六年的教学过程中贯穿“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日记”、“聆听窗外声音”、“熟练运用双语”、“建设数码社区”、“创建特色学校”等六大行动,从而实现“以人为本、因学论教、扬长补短、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为了培养儿童“看听读写说算”等基本素质,“新教育实验”在成功完成基本课程教学的同时还有多项要求。这些要求的基本思路是: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采用高科技教学设施,在专业教师指导下,发展学生科学、艺术、美术、文学等方面的特长,使每个学生拥有天才孩子的感觉,努力成才。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朱教授在读万卷书后有了对中国现代教育很深的思考,也提出了卓有见地的观点,在中国教育上行万里路后,也进行了现今中国新教育事业的美好探索,影响了中国现代的教育方向。

读朱永新《走在教育的路上》有感 篇8

十九大胜利召开,全面从严治党进入新时代,仰望党旗,每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更加深切感受到自己肩上沉甸甸的责任,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成为每位党员的盛大使命。中央专门就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印发文件,目的就是为了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调动和极大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广大干部在新时代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首先要有“落到实处”的紧迫感。今天,我们距离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只有不到2年时间,时间不等人,形势不等人。无为懈怠,丧失的是宝贵的发展机遇;

轻飘虚浮,到头来必将大业难成。放眼全局,每一项出台的改革措施都得铆足了劲往前推,才不至于成为拖后腿的环节;

每一个地区、行业和部门都要积极作为,事事有着落,招招见实效,才能为未来赢得主动。拿出只争朝夕的不懈干劲、马上就办的雷厉风行,将每一项工作落细落小落实,人民在看着我们,历史在看着我们。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必须保持“从严从实”的过硬作风。凡事严中求,实中取。既定的发展蓝图、改革任务、法治目标,莫不需要全党同志以“严”的精神去推进,以“实”的作风去落实。以“三严三实”为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校准“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的政治坐标,就不怕自身不强、不愁民心不聚。补足精神钙质,上紧作风发条,织牢制度笼子,紧握法纪戒尺,做事不应付、做人不对付,我们才能挺得起脊梁、经得起考验,对得起共产党人这个庄严称号。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务必锤炼敢于担当、勇于任事的品格。

“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改革如何啃下硬骨头,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实现动力转换,发展面临的新问题新课题如何破解,作风建设如何治顽疾除病根,都需要广大党员干部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既然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交给了我们,就要担当起这个责任”。担当起这个责任,就得有忧国忧民、夙夜在公的忧患,就得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肝胆,就得有在岗勤勉、敬业奉献的状态。我们的事业不追求显赫一时,一代又一代人不避艰险的接力奋斗,这就是我们这个党、这个民族、这个国家薪火相传、蓬勃发展的活力之源。

【篇二】

“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调研时如此强调。四年来,这句话如指路明灯,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以更足的干劲、更实的作为,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社会主义的实干家。

“干在实处”就是要以“抓铁留痕、踏石留印”抓落实。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要不断学习,做好本职工作,通过不断学习运用于实践工作中;

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强自己的本领,带领广大群众开展丰富的学习和培训,努力成为居民群众所信赖的人;

作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要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增强事业心,工作中力求实效,深入辖区了解居民情况,为居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走在前列”就是要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比干劲。党员干部要敢于和同事比工作劲头、工作效率、工作成绩,和同行、兄弟地方比发展速度、惠民工程、比社区居民的人均收入。在比较中不断获取前行动力,走在同事、同行、兄弟地方的前面,从而形成对标赶超、积极进取、只争朝夕,事争一流的良好氛围。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党员干部要坚持干字当头,以务实的工作作风,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工作中,急群众之所急,对有困难的群众,要真正设身处地的为他们着想,帮他们解决困难,解决麻烦。我们要以“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的态度,抓实做细事关群众利益的每项工作,努力办实每件事情。

“严以用权,真抓实干”,要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作为基层党员干部,要正确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利,为民掌好权,用好权,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从群众的利益出发,把真正关系到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

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我们每一位党员干部,都要把个人进步和党的事业联系起来,要以身作则,精益求精,爱岗敬业、勤勉务实,积极进取,扎扎实实干出实绩,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篇三】

“奋斗是长期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伟大的事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持续奋斗。”“伟大的事业都始于梦想、基于创新、成于实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部署各项工作时强调。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把蓝图变成现实,将愿景化为实景,说到底要靠踏实奋斗,干在实处才能走在前列。

强化改革创新,夯实发展基础。近年来,我国在科技领域的重大突破呈现“井喷”态势,第一台国产航母下水、世界第一台量子计算机诞生、国产大飞机c919完成首飞......无一不彰显着我国已从国际科技领域的“跟跑者”变成了“并跑者”、“领跑者”。强化改革创新,加快推进转型发展,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攻关核心关键技术,才能保持国际竞争主动权。

培养优秀人才,充实后备力量。未来总是属于年轻人的,拥有一大批创新型青年人才,是国家创新活力之所在,也是科技发展希望之所在。加强人才培育,组建专业培训队伍,设立相应的培训专项资金,为青年搭建人生出彩的舞台,激发他们干事创业的热情。持续不断的后备力量的加入,我国的发展之路才能越走越稳。

坚持不懈奋斗,踏实前进道路。“撸起袖子加油干”“好日子是拼出来的、干出来的”。塞罕坝三代务林人战天斗地艰苦创业,百折不挠永不言败,才赢得了塞罕坝的巨变。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久久为功,坚持不懈奋斗,积小胜为大胜,始终保持那么一股子勇往直前、敢于拼搏的锐气和豪气,拼出一股子精气神,干出一片新天地,踏实脚下每一步。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始终坚持改革创新,夯实发展基础,培养优秀人才,充实后备力量,持之以恒,不懈奋斗,踏实走好每一步,才能不断取得新胜利,中华民族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走在世界前列。

【篇四】

纪检监察干部作为党的事业“守夜人”、群众利益“守护人”,使命重大、重任在肩,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秉持纪检监察干部特色、底色、本色,才能更好为群众利益凝心聚力、为党的事业践行初心,为人间正道秉执忠诚。

“少算眼前利、多谋长远益”是纪检监察铁军的“特色”。纪检监察干部为国家执利剑、为社会守正义,站在长远角度涤荡清风、驱散浊气是这类干部的“特色”。政治立场稳定、政治信仰坚定是纪检监察干部的第一政治品质,对党忠诚老实、与党同心同德是纪检监察干部的第一政治要求,在应对重大斗争、解决突发事件、查办违纪案件中,从党和政府长远角度出发,始终走在干部队伍党性锤炼的前列,才能始终保持纪检监察铁军的“特色”。个别纪检监察干部囿于个人小利益、困于个人小圈子,在思想觉悟上落后、党性原则上落伍,所作所为与腐败分子无异,归根结底都是思想认识与价值改造上没有走在前列。

“少图面上光、多听民所盼”是纪检监察铁军的“底色”。纪检监察干部回民之所盼、解民之所忧,始终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是这类干部的“底色”。从畅通纪检监察机关举报方式,到公布外逃腐败分子身份信息,再到纪检系统大兴基层调研之风,都是站在群众角度、汇聚群众智慧、凝聚群众力量来发掘腐败现象、维护群众利益的写照。尤其在扫黑除恶稳步推进、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关键期,坚决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清除萦绕在群众身边的“苍蝇”,查处敢动群众“奶酪”的腐败分子,应是纪检监察干部涵养为民情怀的基本功。应通过基层蹲点调研、摸排走访等方式,掌握一手资料、了解详细情况,不断惩恶扬善净化基层风气。

“少练假把式、多修真功夫”是纪检监察铁军的“本色”。纪检监察干部作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急先锋”,业务过硬、本领高强、惩恶扬善是这类干部的“本色”。当下腐败问题查处线索愈加隐蔽、对纪检干部围猎侵蚀愈加频繁,不断考验着纪检监察干部发现问题的慧眼、忍耐腐蚀的定力,不断磨练着纪检监察干部的真功夫、摒弃着虚招虚式的假把式。永远的巴山红叶王瑛、一眼就能看出问题的郝权、赤胆忠心唱黑脸的包远忠,这是纪检监察系统的时代楷模、行业先锋用一言一行诠释了苦干实干的真谛。应不断磨练本领,严惩腐败现象,增加抵腐定力,通过“数字纪检”“网络纪检”,不断将从严治党引向深入。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奋蹄”。纪检监察干部要拿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闯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韧劲,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答好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时代答卷。

【篇五】

强调实干、注重落实,是我们党的一个优良传统。“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一系列重要讲话、新的举措,表达了中央领导以实干托举中国梦的决定。这也表明,坚持实干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真抓才能攻坚克难,实干才能梦想成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真抓实干作出的解释。坚持实干精神,才能够攻克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当前正处于经济发展新常态,我们广大的党员干部更应该牢记共产党员的历史使命,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带领群众奋力抒写时代新篇章。

“干在实处”就是要以“抓铁留痕、踏石留印”抓落实。要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地工作,做到务实不务虚、谦虚不骄傲、诚实不作假、惠民别糊弄,坚决杜绝“蜻蜓点水”式的落实,杜绝虚而不实的“花架子”,充分运用多种形式,聚心、聚焦、聚力,层层传递压力,逐级抓好落实。要“脱鞋下田”,到田间地头、项目现场接地气、听民意,对各项制度措施的推进实施情况跟踪了解,对不适应、不符合的地方及时调整,对好的经验做法及时总结推广。要踩到底、抓到位,看准的项目一鼓作气,瞄准的目标一心一意,“走在前列”就是要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比干劲。要敢于和同事比工作劲头、工作效率、工作成绩,和同行、兄弟地方比发展速度、惠民工程、比村民居民的人均收入。在比较中不断获取前行动力,走在同事、同行、兄弟地方的前面,从而形成对标赶超、积极进取、只争朝夕,事争一流的良好氛围。

有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聪明,还需有“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能力。要增强总揽全局的能力,善于立足一域谋全局,掌控情势谋大事,始终把全局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动身点和落脚点。要提高组织调和能力,充分发挥各种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善于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引导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发展中的主体作用,构成发展的强大合力。

加强党性锻炼,端正道德品行,提升“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修养。干部修养,事关形象,事关成败。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是共产党员必须终身实践的基础性课题。加强党性锻炼和修养,必须从大节着眼、小节入手,必须紧密结合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必须增强高度的忧患意识和自我改造能力。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是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我们要坚持干字当头,扑下身子,以务实的工作作风,百折不挠的精神,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我们要以身作则,精益求精,爱岗敬业、勤勉务实,积极进取,不断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篇六】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实干精神体现在习近平同志从政履职的各个时期,集中表现为他“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一贯思想和实践。

“干在实处”的精神实质是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坚持求真务实,既要在‘求真’上下功夫,更要在‘务实’上做文章,尤其要做到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干在实处”的精神动力来自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习近平同志在地方工作时多次强调,党员干部一定要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挂在心上,抓实做细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每项工作,努力“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这就要求领导干部自觉贯彻群众路线,牢固树立“功成不必在我”的政绩观,遵循“政绩之本,在于为民”,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既要积极进取,又要量力而行,不追求脱离实际的高指标,不盲目攀比;

坚持办实事,求实效,珍惜民力,不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

坚持深入实际,察实情,讲实话,不虚报浮夸,不做表面文章。

“干在实处”必须狠抓落实

习近平同志强调,必须把抓落实摆上重要位置,做到落实、落实、再落实。实践表明:抓而不紧,等于不抓;

抓而不实,等于白抓。抓好落实,我们的事业就能充满生机;

不抓,再好的蓝图也是空中楼阁。

“干在实处”还必须“干在难处”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有担当精神,指出敢于负责是领导干部必备的精神状态。“为官避事平生耻”,必须能负重才能担当。负重就要敢于负责。敢于负责,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大胆工作,以敢抓敢管、尽职尽责、奋发有为为荣,以不负责任、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为耻,不怕担风险、不怕担责任、不怕得罪人、不怕遭非议,遇到问题不回避,遇到困难不躲避,遇到风险不逃避,敢于迎难而上,勇于承担责任,善于总结教训、纠正错误。

“干在实处”亦须提高领导艺术

上一篇:我心中的那抹绿作文下一篇:作文 水的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