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理论假设及其教学策略

2024-10-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理论假设及其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理论假设及其教学策略 篇1

[作者] 蒋伟民

[内容]

纵观中小学阅读教学,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常常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阅读技能的训练和指导,忽视学生阅读兴趣和动机等阅读心理的引导;注重提供现成的阅读材料,阅读训练的内容和形式也大多为考试而进行,学生对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未很好地发挥出来。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虽有所提高,但效果往往不尽人意。相反,学生却因为这种循环式、程式化的练习形式而渐感厌倦。由此看来,如同作文教学中由“要我写”转变为“我要写”一样,在阅读教学中同样存在由“要我读”变为“我要读”的问题。尤其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教师如何成功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和动机,使他们从阅读活动中感受到阅读充满乐趣,而不是一件令人厌烦、苦恼的事,当是阅读教学的重要问题之一。

如何做到既能提高学生阅读成绩,又能使学生喜爱阅读并保持其阅读兴趣?这一问题无疑是学校校长和教师们共同关心而又面临的难题。事实上,帮助学生成为阅读爱好者并取得良好的阅读测验成绩完全可以做到。它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而不像传统那样把教孩子的全部责任都推到教师身上。在注重和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一问题上,美国全国阅读风格研究协会(NationalReadingStylesInstitute)执行主席玛丽·卡波(MarieCarbo)和理事罗伯特W·科勒(RobertW·Cole)及其同行不仅在理论上进行了探索,而且进行了广泛的教学实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在这一实验正在多所中小学的很多班级中推行。他们提出的有关阅读的五个理论假设及其相应的教学策略,无论是教学方法及训练方式都有其可取之处,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本文拟就培养阅读兴趣问题,引他山之石,对他们在教学实验中的具体做法作一论述。

假设一:从模仿中学习阅读让学生从自我观察中充分了解和体会教师及高年级对阅读的重视和评价,以及具有良好阅读能力、阅读习惯和保持浓厚阅读兴趣而受益匪浅的事实。而低年级学生往往是通过自我观察角色榜样而认识到这一点的。因此,教师有必要让成年或高年级学生在低年级学生面前表现出他们非常重视和喜爱阅读。让低年级学生参加高年级学生进行的朗诵比赛、讲故事、猜谜语活动,并让高年级学生介绍自己喜爱的书以及对书中人物的看法等讨论,使低年级学生感受到阅读能学到很多知识,增添生活乐趣。这样,就能够比较容易激发学生对阅读的欲望和兴趣。

除此之外,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或校长在学生的心目中更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往往非常想了解或倾听他们的班主任或校长的学习经历,如果教师能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对学生的心理进行一番预期教育,则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和玛丽·卡波(MarieCarbo)及理事罗伯特W·科勒(RobertWCole)一起进行教学实验的校长便是很好的例证。这位校长一有空就呆在教室里,把自己最喜爱的.书推荐给学生。在她的影响下,她所在学校的学生早已行动起来,从图书馆中核对这些书并借出,劲头十足地读起来。她给学生强烈而又绝对肯定的启示便是:“阅读非常有趣。像你们这么大时我就已喜欢上阅读,因此,我想你们也一定能感受到从前我年幼时的那种阅读乐趣的。”很显然,一个角色原型很可能会激发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并伴随整个人生。可以想象出,当教师朗读时所自然流露出的热情、趣味、欢乐之情,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对教师来说,应努力实施以下教学策略,可使得学生能从中模仿:

1?每天至少花15分钟时间向学生朗读。

2?对于刚学习阅读的学生,在认识字词的同时要求阅读大量的图表和书籍。

3?对于言语欠流利的阅读者,教师应大声朗读某一小段,要求他们跟读数遍,直至能独立朗读该段为止。

4?为学生提供教材的录音带,让学生听录音并跟读。录制教材或故事书的音带,并要求学生反复地听读这些音带。

假设二:孩子天性喜爱阅读,其阅读兴趣能被激发应理所当然就阅读教学而言,学校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使阅读成为令人愉快的活动,能引发孩子天生的阅读兴趣及好奇心,并激发其新的兴趣。对孩子来说,对他们大声朗读就是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之一。激发并保持孩子天生的阅读兴趣将促使他们自觉地成为终身的阅读爱好者。不仅如此,学生阅读动机强,对待阅读也更认真,更有可能进行自觉的、有规律的阅读训练。

为了能成功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可以进行以下四个方面的尝试:

1?让各种各样的人(教师、校长、作家、父母、高年级学生)经常向学生朗读。

2?根据学生的兴趣,在每间教室内给学生提供有较大选择余地的阅读材料。

3?成立图书俱乐部,定期聚会,互相交流读书的感受和经验。允许学生设立公告栏,反映学生的阅读兴趣。

4?鼓励学生进行读书讨论。讨论他们最喜爱的书,最喜欢的人物以及最感兴趣的事件等。

假设三:学会阅读并不难,而且非常有趣对学生来说,促其模仿他人并激发他们学会阅读是通向读书识字的第一步。一部分学生在上述那些教学策略的影响下成为流畅的阅读者,而另一部分学生则未能达到熟练的程度,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阅读或许就成了这另一部分学生作进一步努力的潜在障碍。特别是当阅读学习过程变得颇为费力甚至令人迷惑不解时,学生产生厌恶或逃避阅读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了。

作为教学者,应该努力做到让学生在学习阅读时感到轻松自如和放松,并尽可能避免失败。在阅读训练过程中为学生提供所需要的训练形式和训练量,以激励孩子们继续学习。为了使学生更能接受和放开学习,应缓解压力,这样,学生学习得也更快、更轻松。

玛丽·卡波(MarieCarbo)和理事罗伯特W·科勒(RobertWCole)及其同行在教学实验中采取了以下策略,使学生摆脱对阅读的畏惧心理,增强信心。

1?提供一个舒适的阅读场所,内有软座、地毯和枕头。在这样的阅读环境中进行阅读,有助于学生把阅读同舒适相联系,而不再看作是令人厌恶的苦差事。

2?尽可能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和他(她)的朋友在一起阅读。

3?不要盲目滥用语音教学法,尤其是对那些有听力障碍的学生。

4?允许学生在为小组朗读前练习各段。

5?运用特别录制的段落来提高朗读的流利水平。用稍慢于普通朗读的速度录制饶有趣味的故事,音带的两面各录制一小段(大约2分钟)。让初学朗读者听录音带,跟读数遍后,大声朗读这一段。

6?保证学生自主选择各种形式来表现自己所读过的内容。如:哑剧、讨论、绘画或写读后感等形式。

假设四:要成为一名良好的阅读者必须花费时间不断地进行阅读经历了模仿、激发阅读动机和学会轻松、有趣地进行阅读三个过程之后,接下来该做什么努力呢?一般而言,良好的阅读者总是花大量的时间阅读。学生掌握阅读这一学习技能带来的不仅是乐趣和快乐,还会给他的生命创造奇迹。如果教师们能坚持运用上述方法,孩子们一定会希望自己多进行阅读。而广泛的阅读不仅有助于扩大词汇量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提高了阅读测验成绩。因此,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富有趣味的阅读材料和充分的阅读时间,鼓励学生进行经常性的阅读活动,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鼓励孩子把书带回家中阅读。

2?除了假日,每天应安排特定的、连续的时间供学生进行阅读活动。

3?建议学生互相借阅,并允许他们进行书籍(同学之间)的买卖活动。

4?向学生公开出售一些适宜阅读且价格低廉的书籍。

5?降低(教科书)辅助练习册的重要性。应该让孩子把大部分时间花在阅读上,或听别人朗读,或讨论有关他们所读及所写的东西。

6?保存一些已录制音带的书籍,供那些未能独立阅读的孩子能随时取用。

假设五:学生需要用更高程度的阅读材料来发展其阅读能力如果教师不向学生提供更高程度的阅读材料,学生就很可能不会阅读这样的材料或读不懂这样的材料。对学生来说,无论从学业的实际需要,还是从语言认知能力发展来看,这种阅读练习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学生必须面对这种挑战,而不是望而却步。由于以往的大多数补偿性或辅助性的教学方案对于学生的这种发展缺乏应有的重视,学生通常在冠以第一教学方案下独自花过多的时间,专注于低程度的技能与操练活动。事实上,在这一时期,对学生寄予更大的期望和更高的要求会更有益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由于一些学生的阅读能力未能得到较好的发展,他们常常是在补习班中度过整个学校生涯,重复那些令他们厌倦的阅读材料。为了能使学生的阅读水平能逐步地得到提高,教师应该选择一些较高难度的阅读材料,提出一些与材料有关的思辨性问题。具体做法是:

1?经常向学生大声朗读一些易引起争议的材料并提出几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2?提供真实的情境,以引起学生思考。如,进行玩具的买卖,或是计划一次旅行。

3?提出一些高层次的问题。如,为故事中的人物的行为作出论断或解释。

4?通过对思考那些与阅读内容有关的问题来模仿高层次的思维。

5?让学生构思一些他们自认为高层次的各种问题。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理论假设及其教学策略 篇2

一、语文教学中注重阅读的方法

课外阅读是一个注重体验的过程, 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教会学生应该读什么, 怎么去读。多注重一些阅读方法的传授, 正确引导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的时候和自己日常所学相结合。当然还需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 做到一法多用。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时, 可以摘抄下好词好句, 或是多写一些读后感。这样一来, 不仅能够开拓自己的知识面, 同时也能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 形成好的阅读习惯。当然, 开展新的教学方法也是当前老师需要做的, 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以及阅读的期待。从而使使课外阅读变得生动有趣, 也让学生从中收获更多的知识。

二、合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育心理学认为, 兴趣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最活跃的一大因素。所以, 要想让学生真正博览群书, 最根本的还是应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学生只有在具备了饱满的阅读兴趣之后, 才能积极、持久地投入到课外阅读活动中。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 老师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去课外阅读, 就应该不断地给学生创造机会和条件, 从而更好地来激发他们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 把阅读当成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老师可以通过向学生推荐书目, 或是讲故事的形式等, 来激发学生阅读课外书的兴趣。这样一来, 学生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阅读, 同时老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类似的作品。如此一来,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阅读也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享受, 一种体验。

老师应该通过各色各样的方法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这样学生才能在一个享受的过程阅读书目, 积累有用的知识。从而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才能更好地发挥, 游刃有余, 写出漂亮的文章自然。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阅读的热爱和学习的积极性, 做到把“要我阅读”转换成“我要阅读”。通过日常的积累, 学生可以开拓视野, 增长知识面。

三、有效地把握课外阅读的时机

在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被激发起来以后, 老师应该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加以引导, 从而更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的能力。做到从实际出发, 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课外阅读机会。

1. 学生应该着眼与课文来选择课外读物。把教材的内容作为基础, 通过对所学教材进行精读, 从而深入了解作者的情感运用, 同时做到在课后仔细阅读一些和文章作者相关的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入得了解。当然还可以通过联想的方法, 把同类的作品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和对比, 从而更好地理解和以及所学的内容。利用诸如此类的方法来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不仅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 还能提升学生阅读的兴趣。

2. 围绕所学的课程开展课外阅读。有些学生在写作的时候会遇到难以下笔的情况。不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不只是光靠老师在课堂中的授课就能完成的, 而是通过学生自身平时的日积月累, 通过长期的阅读才能有效掌握的。所以不仅要根据课堂所学, 同时应加强学生课外阅读, 来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

3. 开展各色各样的读书活动。在教学时, 可以通过开展一些图画作文、音乐作文等训练。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这样的活动, 学生可以亲身投入到写作中区。当然还可以通过举行一些“以书会友”的活动, 来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4. 订阅报刊、创设“读书角”。针对于小学语文教学, 学生应该定期阅读报刊。同时不同的班级还可以创设“班级读书角”, 发动学生把自己的图书带到班级, 这样一来, 大家就可以共同分享所读的课外读物。在创设“读书角”之后, 应该制定好必要的借书、还书制度, 学生应该对书籍加以爱护。在看书的同时。养成爱护书籍的良好习惯。

5. 背诵优秀的古诗文。在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同时, 学生可以通过背诵优秀古诗文, 增加平时的积累。还可以通过开展赛诗会, 评选出每一期“古诗状元”等, 从而促进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6. 定期写读书笔记。在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之后, 应该锻炼学生思考的能力, 可以通过做读书笔记来达到效果。由于学生间的语文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所以对不同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对低年级学生要求低一些, 而对高年级的学生要求则有所提高。

7. 开展“红领巾读书月”活动。为了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还可以举办一些关于爱国主义教育为主题的活动。这样一来, 不仅能普及课外读物, 同时也能使学生树立起热爱祖国的决心。

8. 运用多媒体仪器进行教学。由于小学生的年龄较小, 他们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渡时期。所以, 老师在利用单纯的语言进行教学时, 学生有时很难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 从而提不起学习兴趣。这就势必要求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利用多媒体教学, 不仅能直观形象地把教学内容展示在学生面前, 同时更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多媒体教学, 把抽象的知识用声音、图片、视频展现在学生面前, 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 从而加深记忆。多媒体教学不仅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同时也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四、小结

目前,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已经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课外阅读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在增加学生课外知识, 拓展学生视野的同时, 也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的一个开阔的空间。所以,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导学生阅读, 让学生掌握课外阅读中的方法与技巧, 从而提高阅读的速度, 强化阅读理解能力, 有效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课外阅读。

摘要:针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课堂, 课外阅读尤为重要。学生通过大量阅读课外书籍不仅能够开阔眼界, 还能有效提高语文素质。为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如今, 很多学生在挑选课外阅读的书籍时功利性太强, 多是以写作为目的来挑选课外读物。当然不能否认这些书籍的作用, 但是学生真正想要写出优秀的文章, 需要的则是通过日常的积累。只有具备丰富情感经验, 以及各方面知识积累的人, 才能创作优秀的作品。不要把学习写作作为课外阅读的唯一目标, 而是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兴趣教学

参考文献

[1]吴国玲.浅论在开展课外阅读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中旬) , 2012, (11) .

[2]朱小燕.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实践活动有效性探究[J].语文学刊, 2011, (12) .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理论假设及其教学策略 篇3

一、要让学生敢猜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在老师严格的管理下基本上成了循规蹈矩的“好孩子”。课堂上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式的学习。他们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不敢猜,怕说错了受到老师的责骂,同学的嘲笑。这时老师要敢放下架子,以和蔼、友善、幽默的形象出现在课堂上,减少学生的畏惧感,以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允许学生在不举手的情况下提问、讨论甚至争论,对不敢说或说错的同学作适当的鼓励,使课堂形式更灵活,气氛更活跃。

老师要让学生的胆量在成功中不断壮大,要从最容易贴近生活入手。如在学生串联电路中电流的关系时,猜想串联电路中电流有什么关系是比较容易的,在探究弦的长短、粗细、松紧与音调的关系时,通过学生都见过的二胡入手引导学生大胆猜想。

二、要让学生会猜

1.猜想要合理

猜想不是胡猜乱想,不合理的猜想与假设不仅没有发展成为科学结论的可能,对探究过程也没有意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能靠盲目的尝试,要根据已有的理论、自己的经验和所收集到的有关资料、事实以及人类特有的想象力、创造力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与假设。如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中,学生根据生活中晾衣服时,一般把衣服张开在通风和有太阳的地方的经验,提出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表面积大小、与液体下方空气游戏的快慢与液体的温度有关的假设,就有一定的事实依据,较为合理。

2.猜想应该是开放的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中学生思维最活跃的阶段,不同学生由于经验、知识、能力的不同,对问题的认识不同,因此会提出不同的假设。探究教学要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发展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创新的勇力,就要让每位学生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假设,教师不要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涉,保证提出的猜想与假设的开放性。例如,对“晚上家里的灯突然熄”这一现象进行探究时,学生会提出多种假设,如“停电了,保险丝断了,灯丝断了,电路有问题”等等。教师在学生提出假设时,要“装聋作哑”,让学生提出尽量多的假设,实现探究教学的开放性。

3.利用经验进行猜想

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形成了大量的日常经验和知识,它们是学生进行猜想的直接来源和素材。直觉思维是逐步分析就迅速对问题答案做出合理的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它往往会形成智慧的火花,迸发出创造的灵感。在探究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和直觉让学生猜想是培养学生猜想能力的有效手段。例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教学中,师生一起做斜面实验,看到三种表面上的不同情况:斜面起光滑,则小车就会运动的非常远。学生凭直觉感觉到:若斜面起光滑,则小车就会运动的非常远。从而会提出猜想:运动物体不受外力的情况下,就会永远做匀速直线运动。

4.利用归纳进行猜想

学生对一些经验和事实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物理现象和过程的结论的可能,从而提出猜想。例如,人发出声音时声带振动;蜜蜂发出“嗡嗡”声时翅膀在振动;敲击桌子时,桌子振动发出声音;拨琴时,琴弦振动发出的声音……学生通过对大量实例归纳提出猜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5.利用类比联想进行猜想

科学研究中,常用已知的现象和过程同未知的现象和过程相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相似点或相联系的地方,然后依此为根据推测未知的现象和过程的某些特征和规律。在探究教学中,可能通过联想利用这种类比的方法提出猜想。例如,在探究串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时,通过电流可以联想到水流,引导学生把电路类比成管道,电流类比为水流,学生对水在管道中流动的情况是熟悉的,从而提出来串联电路中各处电流都想等的猜想。

6.利用模仿进行猜想

这里的模仿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有些可能与已经学过的知识点结构有些相近,就可以通过回忆旧知识对新问题提出来猜想,如:学习光的折射规律时,就可以联系光的反射定律,然后再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探究。

另外,物理情景的创设也很重要,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由于学生不可能像科学家一样在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面前,根据自己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敏锐的感觉提出科学、准确的猜想和假设,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要在符合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凸显出一些问题解决方式或答案的信息,使创设的情境对学生的猜想和假设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暗示性。这样学生在猜想与假设时,就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方向,不至于做出一些毫无边际的猜想与假设,同时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我们现在的教学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程标准对学生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及方法相当重视,科学探究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中的关键环节。对学生猜想能力的培养需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的已有知识不断进行引导和训练。

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培养策略3 篇4

初期研究的方法及步骤

(一)问卷调查,了解实情

为了深入开展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于2009年9月,我们课题组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小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的对象为本校三至六年级学生,家长以及教师。(调查提纲: 1.双休日,你最喜欢干什么? 2.能否写出五部以上中外名著? 3.你家里有电脑吗?你会上网吗? 4.你经常去图书馆吗? 5.你每天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是多少? 6.你家中订阅了几份报刊杂志? 7.爸爸、妈妈每天在家读书时间是多少?8.在家里,你有自己的书房和书橱吗?)经过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从调查结果反映学生出我校学生的阅读存在的问题是:、(1)小学生课外阅读兴趣有待于进一步地提高。从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小学生喜欢阅读课外书的比例占96%。平时每天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在半小时以上占58%。还有41%的学生每天用于课外阅读的时间在30分钟以下,表明了小学生对课外阅读有一定的兴趣。

(2)小学生拥有的课外书太少。学生家庭中订阅报纸、杂志的很少,家庭中藏书差距太大。最少的有三四本,最多的达到五六十本。另外,学校存放的书籍陈旧,多数是二十世纪八、九年代的,趣味性不高,难以吸引学生。

(3)小学生阅读习惯还需培养。课外阅读时间和量都无法达到,更谈不上摘抄,写心得体会。根本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4)学生的课外阅读缺乏方法指导,导致阅读速度慢,阅读能力差。有些人认为好看的书就看看,不好看的书就随便翻翻,再不好看的书就扔一旁。还有些人认为,高兴的时候就定下心来阅读,不高兴的时候就翻下页数,甚至有些人认为老师叫我们写日记和周记就是打开作文书抄抄罢了。

(5)很多家长不支持学生课外阅读,而且家长影响力不够。他们认为课外阅读会耽误学生“学习”时间。而且绝大多数家长从事经商或体力劳动,根本没有阅读的习惯,所以无法给学生以正确影响。

(6)很多教师没有完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大部分教师疲于应试,布置学生读的几乎全是作文书,且多是要求多看多背,“题海战”仍处于“正在进行时”。

(二)分析成因,因势定策

调查完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现状之后,下面工作就是探究小学生阅读存在着弊端的原因与探索改变这种现状的有效途径。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处理分析表明,其主要原因是:教师不注意语文课外内容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独特作用,而在很大程度上将学生禁锢在课本、课堂这样一个相对狭小的空间。以及当前升学的指挥棒仍然在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导致他们根本无暇顾及其他。在升学压力面前,教师、家长、学生对课外阅读往往“虽心向往之,但仍不能至”,很多学生放学后从一个课堂立即赶向了另一个课堂,学生有限的时间被各种辅导班、作业所占据。

为了取得家长的支持、配合,确保课题研究得以顺利开展,我们召开家长会,向家长详细介绍了开展本课题研究的原因、目的意义以及具体要求,特别要求家长支持学生课外阅读并对学生自主选择的课外书籍的内容、思想等严格把关,确保阅读有益于学生身心的健康书籍。通过征求各位家长意见,从反馈信息看,大家一致同意并表示积极配合。逐步营造家庭阅读氛围,共同督促,促使学生课外阅读习惯养成。

七、实施阶段研究的方法及步骤

针对调查分析得出的结论,我们课题组认真研究解决方法,使课题迅速进入了研究阶段,开展了如下工作:

(一)课内加强指导,注重方法的引导

许多学生有课外阅读的兴趣,但在如何“读”的问题上,都是一知半解。因此,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但爱读,而且会读,这样才能有所得。而每周一节的自由阅读课应重在读书方法的指导和读书笔记的辅导,细化到如下内容:

1.阅读方法指导

a.指导学生合理利用工具书或网络查检资料;

b.指导学生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几种常用的阅读方法;

c.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能力;

d.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熟练运用在阅读过程中随机圈、划、点、注、评、摘等能力。

2.读书笔记辅导

a.指导学生学会摘录,写摘录笔记。教会学生在理解、品析的基础上,摘录课外书里的精彩语句语段,提高鉴赏能力,加强阅读积累。

b.指导学生学会归纳,写提纲笔记。教会学生首先对阅读材料认真分析,再对其思想内容、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归纳概括,培养化繁为简的能力。

c.指导学生学会批注,写心得笔记。教会学生将阅读时大脑中闪现的灵感和智慧的火花随时记录下来,形成点滴体会,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内化运用。

3.课内外阅读相结合

在每个开学初,教师做的教学计划中根据课本里学习的内容列出向学生推荐相关的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沟通课内、课外知识的内在联系。

4.对学生整本书的阅读指导

长期以来,在课堂上,我们指导学生读的是一个故事,一篇文章,而对整本书的指导严重缺乏,这个问题不仅在我校存在,它在我国语文教育体系中也缺乏地位,所以,我校在这个发面做了很多的探索和努力,根据教师实践,效果还不错。

我们给每个教研组定了一套《儿童阅读指导丛书》,其中有一本《上读书课啦---班级读书会案列精选》,它是一本班级读书会的优秀指导案列集锦,它本身有带领学生读书的实践经验,又有着开阔的视野,独到的眼光,这个案例集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借鉴。光有案例,没有书,怎么指导?学生不读怎么指导?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向学校提出了这些困难,学校大力支持我们的工作,仅今年学校为图书馆增添了6万元的书,为了便于教师指导,我们按照案列上所列数目,同样的书购进30多套,教师有计划的组织学生借阅,并提出读书任务,在规定的时间教师借鉴阅读案列集中进行了课内阅读指导,和学生交流读书内容。郭海莲老师在向学生推荐《草房子》这本书时,在阅读之前先为每位学生制作一张读书书签,书签有如下内容:你喜欢他们中的哪一位?说一说喜欢的理由?谈一谈你的读书感悟。在阅读赏析课中,同学们全身心地、完完全全地沉浸在了曹文轩的《草房子》里了,在文中孩子们认识了善良、热心、有爱心、仗义、坚强的桑桑,认识了战胜自己的杜小康……被生活在这座美丽的草房子里的美丽的人们所深深地震撼了。

有的孩子在读后感中这样写道:

“秃鹤是个小秃子,人们经常取笑他,他有一颗秃头!他在学校里感受不到一点温暖。他没有自暴自弃,依然爱着这个学校。为这个学校增光添彩。秃鹤遇到困难不气馁,做事坚定,不像我墙头草——随风倒。我要向他学习,学习他宽广的胸怀,而且要意志坚定。”

“杜小康本应该在温暖、明亮的教室里读书,而他却因生活所迫而谋生,在学校门口卖小东西也不害羞。如果是我站在学校门口的话脸上一定会热辣辣的,以后我要改掉好慕虚荣的毛病,好好学习,成为一名像从前的杜小康一样的好学生。”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理论假设及其教学策略 篇5

富源乡中心学校刘传武2016、12、30

一、案例主题:

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对课外阅读作出了量的规定 :“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为145万字。”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相当的比重,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只有当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

生活在农村的孩子,由于家庭、学校等诸多的因素,他们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这就要靠老师的培养、指导。如何来培养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呢?在我的研究课题《培养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兴趣的研究》的实验过程中,我作了以下尝试。

二、案例背景。

教育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本身就是教育,所谓“人性如青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由此可见,良好的读书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因此,我首先在班级中营造一种浓郁的阅读氛围,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营造良好的班级书香氛围。

为了创设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我在班级设立了图书角。

2、通过名人或榜样激发阅读的兴趣。“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平时,我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毛泽东、高尔基、冰心等名人热爱读书的一些故事。并在平时教学中,留心观察班中喜爱读书的同学,及时进行表扬,请他们谈谈课外阅读的收获,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所以老师本人就是很好的榜样,一有空我就呆在教室里看书,当看到老师经常地阅读,学生也不自觉地进行模仿,逐渐地走上阅读之旅。

三、案例描述;

要使学生保持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维持对某件事的热情的时间短,许多孩子都只具有“三分钟热度”,因此,必须加强指导。

1、指导选择读物。

小学生年龄小,知识少,阅历浅,鉴别能力和免疫能力都比较差,需要在成人的指导下进行课外阅读。而在农村小学,学生家长的文化水平很低,多数家长在家务农或在外地打工,空闲时间或者打牌,或者搓麻将,即使有人拿起书本,也是那种不入流的消遣书,学生很难从家长那儿得到“读好书”的熏陶。为了营造有书可读,有好书可读的环境和氛围。在推荐读物方面,老师起很大作用,也就是说,老师肩负着向学生推荐优秀课外读物的重要使命。

为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我配合阅读教学积极向学生推荐介绍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读物,为学生架起从课内向课外阅读的桥梁。如学童话时,我便向他们推荐《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一千零一夜》等引人入胜的读物;学科普文期间,我就请他们阅读程度适合的科普读物;在我的指导下,学生们便兴致勃勃地去读了《小雪花》,《十万个为什么》。另外,每月我都会在班里上一堂《好书大家看》的课外阅读指导课,由老师或是学生推荐一本好书给大家看。阅读是一场心灵的对话。笛卡尔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心灵高尚的人交谈。”因此,要找到适合学生读的课外书籍尤为重要。

2、指导读书方法。

除了指导学生选择读物外,我还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来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用辅导讲座启发学生读书的直接兴趣。如:教会学生使用工具书;教学生怎样精读和略读;教学生学会思索;教学生边读边想的方法,培养了一种好的阅读习惯;,不仅促进学生互相学习、相互启发,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且便于老师检查学生读书效果。

四、教学过程。

1、开展竞赛活动。

(1)故事会:学生事先准备自己所看书籍中最感兴趣的一个故事介绍给班上学生,可以一人讲,也可以几个人分角色讲。

(2)美文诵读:课外读物中有大量的优美文章,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好,逐步提高语言鉴赏能力。

2、开展评选活动。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理论假设及其教学策略 篇6

一、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1. 结合孩子的心理特征布置阅读任务。

在学生拿到英语报刊之前, 可布置一个任务, 比如说“找到这一期报纸中最搞笑的一篇文章”;“找找你觉得这一期里最cool的人物”;“你觉得这一期报纸中哪一个人物最骄傲”等等, 让学生觉得阅读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学生在接受这个任务后, 会对报纸内容有所期待, 阅读时也有一定的目的。

2. 结合报纸中特定内容布置阅读任务。

时尚新闻热点, 新鲜热辣的电影资讯或是有趣的节日信息等, 这些内容总是能引起孩子的兴趣, 只要在引入时提及这些阅读要点并布置一定的阅读任务, 学生会迅速进入阅读的状态。比如说报刊上介绍了关于各地有趣的博物馆的内容, 我们可先介绍两个报纸上没有的博物馆, 让学生找出报纸中有多少个好玩的博物馆, 分别是关于哪方面的博物馆。

二、体验阅读的乐趣

1. 课堂组织形式—分组阅读。

在第一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 学生进入阅读的状态, 此时教师的课堂组织形式非常重要, 教师要帮助学生去体验阅读时的乐趣。小学生的词汇量缺乏的问题很容易遏制学生的兴趣, 教师把学生分成4人小组或6人小组等, 要遵循以各个层次学生相搭配的原则, 使学生在阅读时遇到困难能向同组的同学寻求帮助, 防止他们因为读不懂某些单词而放弃阅读。

2. 课堂沟通模式—分享阅读。

学生在完成阅读后在组内轮流发言, 分享自己阅读到的知识和阅读的感受。为了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且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言, 每位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和同学们讨论和分享。这样, 即使阅读水平最差的学生, 也能说一些报刊上的小笑话或动物对话, 避免了学生无话可说的尴尬, 也鼓励了学生互相分享和倾听。学生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 无论是发言者还是倾听者都有所收获, 能获得阅读的乐趣。

三、树立自信

1. 建立积极的评价体系。

学生在发表自己的意见时, 教师和其他学生认真倾听, 教师给予肯定的评价和一定的补充, 杜绝否定性的语言。比如说, 学生在朗读和讲解报刊文章时可能会有一些语音的错误, 教师万不能生硬打断学生, 应等学生完成他的发言, 教师给予肯定评价, 在评价时再以正确的读法重复刚才学生读错的地方, 学生即可自我纠错, 在下次发表意见时也不会因为曾经的失误而感到胆怯。这样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做得越来越好, 充分建立自己的学习自信。

2. 考核中体现个性化。

只要有考试, 肯定会打击到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所以在报刊阅读中我们不以考试作为考核的的方式。但没有任何的考核, 学生也难以总结自己的学习, 教师也很难得到教学的反馈, 所以在每周的英语报刊阅读课中, 我让学生准备他们自己的“考卷”-笔记本。学生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去记录自己的收获。笔记本里可以记录简单的单词、句子和笑话, 或者是他们认为好玩的吉尼斯记录。学生记录的内容的题材也可以自己选择, 若学生A喜欢电影, 那他可以一直记录关于电影的笔记;学生B喜欢体育, 那他可以尽情记录自己喜欢的体育明星和新闻;学生C喜欢动手, 那他可以每次记录报纸上的小魔术或小发明的步骤。在这种没有具体要求的氛围中, 学生的阅读焦虑降到最低, 他们可以交出最个性化的答卷。教师在学期末时查看孩子们的笔记并写上评语, 在班上展示笔记本。因为没有分数的局限与对比, 孩子们不会因为分数的原因减损对报刊阅读的兴趣, 同时因为笔记本是最终的考核和展示, 孩子们也能够做到认真对待。

小学英语报刊阅读作为英语教学的拓展课程, 我们应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和维持放在首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能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 自有所获。在英语报刊阅读的过程中, 我们应切忌拔苗助长, 要求过于严厉或者代替学生去阅读等做法, 保护好学生的阅读兴趣, 就是我们在小学英语报刊阅读教学中的最主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策略 篇7

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策略

原国家总督学柳斌说:“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生是缺乏获取新知识能力、缺乏发展潜能的学生;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家庭是平庸的,没有智慧的家庭;一个不重视阅读的学校肯定是一个呆板的沉滞的只会应试的学校;一个不重视阅读的民族必然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小学生课外名著阅读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九年课外阅读的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7-9年级学生,要求更为明确:“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1]

目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到底如何呢?据《中学生百科》编辑部对全国50个城市的初中生作的问卷调查统计:有阅读课外书习惯的同学占28.7℅,无聊时才看课外书的同学占43.2℅,极少阅读课外书的同学占2.6℅。何况这里的课外书还包括一些品味低下的卡通漫画、言情小说、网络小说等书籍,可见,真正有文学阅读习惯的学生确实太少,目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

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认识和从事活动的巨大动力,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对尚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更是如此。因此,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初中生好读书、读好书的关键。近年来,笔者就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做了如下尝试。

一.教材与课外链接,一石激起千层浪

1.巧借课文,激发兴趣

课外阅读不能孤立进行,最有效途径就是结合教材。[2]《语文课程标准》推荐初中生阅读的《水浒传》《三国演义》《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童年》等文学名著大多与教材有所链接。因此,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挖掘兴趣点,适时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名著。如教学《杨修之死》时,我不仅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品析了杨修锋芒毕露、恃才放旷的性格,曹操心胸狭窄、阴险奸诈的本性,杨修之死的原因。还向学生提出“曹操真是个小人吗?为什么他能够成为当时实力最强大的军阀呢?请同学们到《三国演义》中去寻找答案吧!”以此激发学生探索三国历史、认识三国人物、阅读《三国演义》的浓厚兴趣。课后,学生中很快掀起了课外阅读《三国演义》的热潮。

2.适用媒体信息,抛砖为引玉

课外读物良莠不齐,初中生因心智尚未成熟,课外阅读时在读物选择时容易误入歧途,亟需老师的正确引导。我在教学实践中专门开设了名著导读课,形式上可以由教师介绍名著精彩片段,也可以请学生来谈读经典名著的心得,还可借用多媒体抛砖引玉。目的只有一个:向学生推荐名著,激发他们的阅读热情。如在教学《<论语>十则》后,在名著导读课上,我先播放了百家讲坛中《于丹<论语>心得》之《人生百年,孰能无憾》,学生们顿时被其精彩的内容深深地吸引。我抓住时机对同学们说:《论语》这一经典博大而精深,富含生活的哲理,能给人智慧和启迪。同学们不妨课外去读一读《于丹<论语>心得》这本书,肯定会获益匪浅。

二.积极营造班级阅读氛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靠后天培养起来的。环境造就人,耳濡目染的力量是巨大的,班级中浓浓的书香氛围毫无疑问会对每一位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产生很强的感染激发作用。我每接手一个班级,都会从以下几方面去营造阅读的氛围。

1.完善教室图书角建设

在教室里设置一个图书角,图书角只摆放报纸杂志,一般来说,《环球时报》《福州日报》《读者》《意林》是必备,另外学生还可推荐报刊。报刊由语文课代表专门负责购买、更换,经费源于班费。课余饭后,图书角往往是人气最旺之地。假以时日,那些原来不爱看书的学生也慢慢成为图书角的常客。[3]

2.创建班级图书库

班级图书库分为纸质书库和电子书库两部分。笔者所在学校是一所城郊中学,学生家中不一定都有藏书。因此,创建的纸质书库办法就是在做好学生“资源共享”思想工作的基础上,对学生家中的适合初中生阅读的藏书进行登记造册,作为班级图书馆的备借图书,并公诸于众。学生想借书时,向语文科代表申请,由课代表出面向该书所有者收取,然后借出,并做好登记。要求借书人按时归还,并保证书的完好无损。电子书库的创建是为了弥补纸质书库的不足。其具体作法是:班级注册一个公共邮箱,在网络上下载纸质书库中缺少的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目,放入邮箱网盘中,供学生查阅(因为学生家中都有电脑)。

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言:“隔锅的饭香。”书非借不爱读,很多的学生往往对家中藏书束之高阁,而对在班级书库中所借之书看得津津有味。经过一段时间,班级学生的课外阅读蔚然成风,学生的读书热情倍增。

3.适用网络建立读书沙龙

班级网络读书沙龙是一个课外阅读发烧友的协会。鉴于现在的中学生都喜欢上QQ,我班在网络上建立一个阅读QQ群,推选出群主,负责日常事务。课余时间,班上热衷课外阅读的发烧友们都可利用这一平台进行课外阅读交流:畅谈读书的收获与感受,提出读书的疑问与困惑,相互推荐好书。班级网络读书沙龙的组建,为班上学生提供了长期坚持课外阅读的精神动力,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学生中打网络游戏者锐减,课外阅读之风盛行。

三.开展系列竞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竞赛是激发青少年学生主动学习活动之一,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经常在班上或年级开展一些竞赛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1.开展箴言积累竞赛

在教室后的班级文化墙上开设一个专栏,每天由值日生推荐板书自己认为最好的经典箴言,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爱人者人恒爱之,恨人者人恒恨之”、“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等,同时,要求全班学生人手一本箴言积累册,每天都将张贴栏中的箴言摘抄下来。当一轮展示完毕,由全班学生打分。期末汇编成一精选小册,并给被选多的同学一定纪念品。这种竞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课外阅读的热情,也促使他们在阅读中要用心品读,提高阅读的品质。此外,全班学生每天都能摘抄一条箴言,日积月累,这也是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

2.在不同阶段举办故事或演讲比赛

初中生很喜欢听故事,也很喜欢讲故事。为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每学期都会在班上举办一次讲故事比赛或演讲赛。七年级举办讲故事比赛,八、九年级举办演讲比赛。全班学生既是参赛选手,又是比赛评委,取其平均分作为学生语文过程性评价的重要依据。这种竞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能力,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进行广泛阅读的兴趣。

3.开展读书征文比赛

学以致用,读写结合,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也能很好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每年暑假,我班都会开展各种读书征文比赛。既可以是老师根据教材推荐书目的读书征文竞赛,如“《名人传》读书征文比赛”、“《三国演义》读书征文竞赛”等,也可以根据上级要求的读书征文比赛,如“《我是五好小公民》读书征文赛”、“‘经典浸润人生’读书征文大赛”等。学生在比赛中获奖,获得了课外阅读的成就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便更为浓厚。

以上是我对如何激发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的一些肤浅的认识和举措,也是我对改善当前语文教学现状,让经典浸润学生的人生的殷殷期盼。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身体力行,勇于创新,针对青少年学生的年龄特征,探索各种行之有效措施,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内驱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使之好读书、读好书、多读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文化品位,弘扬汉语文学优质文化精神。

参考文献

[1]ISBN7-303-05875-3G•4265.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常汝吉,2001.

[2]智仁勇,贡泽培,杨瑗.叶圣陶语文教育言论摘编[M].教育科学,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

[3]吴淑敬.课外阅读的两点尝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9,(7):18-19.

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之策略 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兴趣;策略;培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题标准》明确规定: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为400万字以上,其中小学阶段为145万字,并且倡导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对语文教学来说,提高教学质量,“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外阅读不但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还有利于学生提高认识、陶冶情操,更有利于发挥学生阅读的自觉能动性。学生有了阅读的积极性,再加上读书方法得当,阅读能力肯定会大大加强,也会推动课内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呢?下面谈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爱阅读

“爱”是一种情感,是一个人行动的动力因素。从小培养孩子“爱读书”的行为习惯应该是父母和教师的责任,面对终身学习的21世纪更是这样。让儿童爱读书,也就是首先对读书要产生一种兴趣,形成一种爱读书的习惯。对儿童来讲这种内在需要的产生,往往先要成人创设生动的情境,从在成人要求下被动地读书,逐步发展到主动地读书,最后转入自动也就是形成了爱读书的积极行为。

读书是一种行为,我们能把学生的这种行为从被动转化为主动,又从主动转化为自动,即形成习惯那是终身受益。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过程中,必要的强化是非常需要的,因为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对外部的强化是很在意的,所以我们可以采用代币法。如规定读5本书可以得到一张读书小学士的奖状,有5张读书小学士可以换取一张读书小硕士的奖状,有5张读书小硕士可以换取一张读书小博士奖状,这种奖励对小学生来讲非常起作用。儿童开始是为了获取奖状而读书,而在一本又一本读的过程中,他知道了许多故事,懂得了许多知识,逐步对读书本身也产生了兴趣,这就从被动读书转化为主动读书,最后会转化为自动,即形成了爱读书的习惯。老师也可以用奖励他图书的方法,让他自己到图书大厦挑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并帮助他建立自己的小小图书角,这些措施均可以促使学生自小爱读书的行为习惯的形成。

二、推荐好书,拓宽阅读来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读的书越多,他的思考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因此,教师要拓宽学生获取书源的途径,推荐各种好书,让学生多读。

首先,我们积极建立班级图书角,鼓励有能力的同学多带书来。同时,教师积极寻找书源,丰富图书量。使学生有书共读。其次,教师跟家长进行联系,和他们阐明读书的重要性,让他们重视课外阅读,节省点不必要的开支,多选购些思想内容健康、适合孩子的课外读物。最后,还和学校沟通,保持好图书室的开放性,让学生有更多的书读,广览博采,开阔眼界。

有足够的书读,还不行,教师还给学生推荐各种好书。我们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水平以及爱好把适合他们阅读的各种报章杂志,在课内、课外推荐。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也让学生互荐好书。每月召开一次阅读好书经验交流会,让每个学生说说自己读的是什么书,它好在哪里,来源何处,用最简洁的语言把书上最精华的部分概括出来推荐给大家,以达到资源共享。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三、营造氛围,感受读书乐趣

班级是孩子在学校生活的一个大家庭。营造良好的班级阅读氛围对孩子健康成长尤为重要。按照苏武银老师的渔场教育理论,场景的创设对孩子的作用十分巨大。为此,教师可以和孩子们一起精心布置教室,室内可挂贴有关读书的名言条幅。如:“书籍是全人类的营养品——莎士比亚”,“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冰心”,“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等等。班委或中队可以定期出关于读书的墙报或黑板报。《学习园地》可以开设读书专栏,里面张贴孩子们读书的成果,例如读书笔记、优秀习作等。也可以充分发挥图书角的作用,设立专门的图书管理员,号召孩子们交换图书资料,做到资源共享。我校部分班级开展的“好书换着看活动”受到了孩子们的普遍欢迎。

教师还可以利用班队会开展读书活动,以活动营造读书氛围。班上经常开展朗诵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等活动可以充分展示孩子的读书成果,极大地调动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例如,我校三年级二班每学期进行的“读书大王”、“故事大王”、“背诗大王”、“采蜜大王”评选,在营造班级读书氛围方面做得相当成功。该班成了我校阅读氛围最浓厚的班级。我班每学期开展的“读书之星”评选对调动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也发挥了重要作用。“读书之星” 犹如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吸引学生去摘取,使学生保持旺盛、积极向上的课外阅读激情。

四、授之以“渔”,真正学会阅读

阅读分类的标准有多种。根据阅读时细密和简约的情况,阅读可分为精读和略读。精读是对阅读材料做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事件、篇章结构等彻底通晓,即一字一句也不能放过,是完全性阅读。它通过细读、反复等形式,推敲、琢磨文句,求的是知识的深度。略读是不完全性的阅读,它的特点是提纲挈领地把握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主要思想和技法。它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关注的问题上。通过浏览、跳读等形式,舍去无关紧要部分,省略了逐字逐句,乃至逐章逐篇的阅读过程。在阅读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它可扩大学生阅读的量,扩充学生的知识面。略读前可先让学生找一些有关作品的内容梗概、名家评点来读读,这样学生便可先粗知大体内容。略读时教师要特别注意训练学生的速度,要让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真正达到“阅读一般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的速度要求,并且要逐步提高,力争做到“一目十行”。

另外,我们还可指导学生尝试运用“三遍阅读法”,茅盾说:“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段地读,领会、运用,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字炼句。”像这类名人的读书方法将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总之,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艰难的活动过程。只有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并在日积月累中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展学生学习语文的渠道,才能提高阅读能力,才能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语文就在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语文。

【参考文献】

[1]袁万平.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策略.《新校园:学习版》2013年第5期

[2]王芳华.小学语文阅读兴趣培养策略的实践研究.读写算(教研版)2014年2期

结合语文教学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篇9

关键词:阅读兴趣,培养,提高

叶圣陶先生说:“书是读懂的, 而不是教师讲懂的。”但在语文教学中, 多数教师是满堂灌, 生字怕学生不会写, 生词怕学生不理解, 句意怕学生理解不准确, 总结概括怕学生不到位……于是什么都讲, 什么都教, 只怕哪一方面讲不到, 学生不会, 到考试时成绩差, 学生、家长、学校领导怪罪教师。其结果是事与愿违, 教师上课感觉很累, 学生听课积极性不高, 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甚微。在教师教过的学生中不乏这样的例子, 学生爱看课外书, 语文考试成绩优良。究其原因, 无外乎看书多, 因为想看、经常看, 无形中对读书产生了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有兴趣引导着, 看书不觉得累。看书的过程中, 生字会经常“见面”, 思维会经常活动, 语言会不断丰富, 表达能力会自然提高。由此可见, 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教师一定要端正教学思想, 克服满堂灌做法, 努力做到精讲多练, 把课堂还给学生, 使课堂确确实实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 增强语文素质, 提高阅读能力, 培养创新思维的天堂。

一、教师要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思想

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 知识淘汰也是日新月异。20世纪七十年代, 叶圣陶就提出了“教是为了不教”的著名论断, 这一论断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教”是手段, “不教”是目的, 语文教师要以课文为例子, 教给学生读书方法,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从而达到没有教师教, 学生也会学习的目的。教师只有正确处理“教”与“不教”的辩证关系, 才会想方设法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才能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课堂上给学生留出足够的读书、思考、讨论、交流的时间, 启发、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激发引导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必须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 在预习中引导学生阅读兴趣

预习, 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讲新课前, 要求学生预习, 用心读课文并思考, 遇到疑难问题, 可以查阅资料或向别人请教, 形成自己的初步认识。如, 遇到生字或生词, 可以查阅工具书, 扫除文字障碍, 正确理解句子意思, 感知课文的内容, 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 查找、收集一些作者的资料、文章的背景及地方风土人情等, 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培养学生收集、分析信息资料的能力, 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逐步引导学生产生阅读的兴趣。

2. 在导入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成功的导入会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着学生, 挑动着学生思维,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 开始新的阅读。教师可以根据课文题材的不同, 采用不同的形式, 像谈话导入法、创设情境法、新旧联系法、审题设疑法等导入新课。

3. 在品读中激励学生阅读兴趣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有时需要反复研读, 才能理解其中的深刻内涵。如, 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 教师可以抓住课文中父亲的一“跪”一“站”, 引领学生品读, 感悟父爱的伟大, 深刻理解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无论发生什么, 我永远和你在一起”, 让学生感动, 使学生动情,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 在拓展中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以课文为中心, 延伸到阅读相关作品, 这叫拓展阅读。要让学生学好语文, 提高阅读能力, 仅凭阅读教材是远远不够的, 应该更多的进行课外阅读。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发生兴趣。”因此, 教师要以教材为切入点, 抓住教材与课外阅读中的联系点, 推荐学生阅读各种好书, 让学生多读书。

三、教师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

学生提高阅读水平的关键是掌握阅读方法。阅读要做到“五到”: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眼到”就是看课文时, 做到不添字、不掉字、不错字;“口到”就是要放开声音读书;“耳到”就是要会听别人读, 会听自己读;“手到”就是要在读的过程中, 要动笔、要勾画;“心到”就是要用心读书, 要边读边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生书读得越多, 他的思考就越清晰, 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语文教师重任在肩。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而且更应该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 向学生推荐应读的书目, 组织学生开展广泛阅读, 引领学生遨游书海, 品尝阅读的甜蜜和快乐, 最终实现“自能读书, 不待教师讲”的阅读水平新境界。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08.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理论假设及其教学策略 篇10

但是, 在农村乡镇小学, 部分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不大。据调查, 在我们这所农村学校里, 每天坚持课外阅读的孩子几乎没有。大部分的孩子不喜欢抽空看课外读物。究其原因, 一是农村学校阅读物极少, 有的对阅读的认识不到位, 没有重视孩子的阅读。二是当今多元化发展的社会里, 大部分家庭条件好了, 很多孩子都沉溺于形象直观的电视, 激动人心的游戏, 无法顾及课本的阅读。面对孩子愈来愈远离阅读的现象, 怎样才能使孩子爱上阅读呢?

一、营造阅读环境, 提高学生的兴趣和认识

英国当代著名青少年文学大师艾登·钱伯斯说:“阅读总是需要场所的。”这就是说我们要尽可能为孩子创造有趣、轻松、自在的阅读环境, 让这个环境充满书香的气息。比如, 我们可以利用教室的空位来布置成图书角, 摆出学校提供的各种图书、画刊、让孩子们要经常看到不同而又有趣的书, 才有吸引力。为了增加孩子们的阅读量, 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 可以动员学生把自己认为可读性较强的图书捐献出来, 供大家分享。这样有意识地积极营造一种浓厚的读书氛围, 一种浓厚的教室文化,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 让他们从内心感到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

要学生爱读书, 先要让他在读书之前爱上读书的气氛。可以利用每周一节课的时间, 让学生自由阅读, 读书的内容不限, 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书, 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陪着他们一起阅读的伙伴。这样不但能以自身读书的热情劲感染学生, 而且还能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特别是与学生交流时老师所释放出的知识能量, 对学生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学生在飘香的读书氛围中, 受到无声的教育。

二、选择优秀读物, 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

搞好阅读教学, 首先要帮助学生选择好优秀的图书读物, 特别要着重选择一些形象性、直观性、故事性强的图书。例如:儿童喜欢看动画片, 像《蜘蛛侠》、《孙悟空》等都是儿童喜爱的动画片, 百看不厌。教师可以利用这样一些图书来诱发儿童的兴趣。当儿童在书中见到自己熟悉的形象和情节时, 必然会对图书发生兴趣, 于是阅读在兴趣的引导下, 不知不觉地进行着。又如我国的《西游记》, 国外的《一千零一夜》等是故事性较强的图书, 对儿童有着很强的吸引力, 也可作为阅读兴趣培养的内容之一。实际上, 给儿童看的图书应具有语言简练、书中人物动作性强的特点, 书中的情节应主要依靠画面式动作来体现, 而不是过多地借助语言。以便使儿童能够从画面的转移、动作的衔接中了解、认识图书的内容, 从而深深吸引孩子们的兴趣。

阅读兴趣不是先天就有的, 它是孩子通过不断的阅读逐渐形成的。我们可以根据儿童心理的特点和阅读形成、发展的规律, 采用分角色朗读、表演读等多种方式来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比如, 在讲故事时经常故意留下悬念, 先让学生猜一猜结果, 再让学生自己去书中寻找答案。这样有意的刺激孩子的读书欲望, 切切实实让阅读走进学生的心灵, 让她们感受到阅读是快乐的、有趣的。

三、家长配合, 搭建平台, 巩固阅读成果

要想让阅读注进学生的心灵, 成为她们一生学习的法宝。教师要注意开展多种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才华, 尝试到阅读的乐趣, 体验阅读带来的快感与成就感。比如小到在班上, 采用月月评比读书之星的活动、课前3分钟的个人风采展示, 即朗诵课余时间收集的名言名语或优秀诗篇。大到学校每周一利用升旗的时间让一两个班举行课外诗篇朗诵、定时进行经典诗文朗诵比赛等, 采用各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校教育与家长配合, 是巩固阅读成果的一种好形式。家庭是学生课外阅读的主要场所, 最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阅读行为。小学生好动、好奇、好模仿的年龄特征, 使他们的阅读行为很轻易受父母的影响。因此, 家长要以身作则, 为孩子树立阅读榜样;在家里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 限制儿童观看电视的时间;对孩子的阅读范围要放宽, 让他们读自己喜欢读的书, 自由发展孩子阅读的天性。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跟孩子交流读书心得, 交流时只要孩子有点滴进步都要及时表扬;有条件的家庭还要为孩子购买一些优秀图书和提供安静的书房等等。孩子“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 不是增加作业, 而是阅读、再阅读。常言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家长要与教师密切配合, 经常沟通。这时, 老师可为每个学生设立一张课外阅读联系卡, 让家长督促孩子完成交给老师检查, 目的是让老师和家长随时了解孩子的阅读情况, 为引导孩子健康阅读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 搭建一座家校共育的桥梁。

摘要: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条件。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让他们爱上阅读呢?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呢?本文从营造良好环境、选择读物、采用多样阅读方式、搭建阅读平台等方面, 叙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爱上阅读的方法, 促进语文学习。

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理论假设及其教学策略 篇11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学习兴趣

初中是学生的过渡时期,对于知识的掌握尤其重要,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的现象,导致英语教学没有取得理想成果。在教学中,兴趣是学好知识内容的基础,只有真正的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才能够激发自身的学习热情,全身心融入到学习中。因此,对于初中英语教师而言,在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英语教学的关键所在。

一、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新课程、新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不全面

新课程、新教材对于英语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大部分初中英语教师对新课标的要求和理念已经充分理解并且接受,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没有真正的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当中。在教学中,教师依然居于主导地位,照念课本,只注重课本知识的学习,甚至有的教师对于新课标不积极去备课和理解,只是简单的根据教学大纲制定课前教案,没有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对学生的英语知识进行引导,促使大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作为旁观者,没有提起学习的兴趣,影响英语教学成果和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1]。

(二)教学中的应试教育色彩浓厚,缺乏对学生的关注

大部分初中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将教学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在教学中,偏重学生的英语成绩,对于一些考试中存在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大部分教师普遍让学生死记硬背,并没有使学生真正的掌握和实现举一反三。同时,部分教师对于学生的关注较少,应付教学任务,忽视学生的学习兴趣状况,对于课堂学习气氛不予理会,挫伤了部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降低了学生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

二、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转变教学思维,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英语教师要转变教学思维,顺应新课标的发展要求,加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投入到英语学习中,对学生进行英语知识的引导,强化学生的知识掌握。同时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对于学生难以掌握的问题或者教学难点,与学生进行讨论,拉近师生距离,让学生提供教学思路,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大部分初中生对于单词的记忆效果不好,在听写过程中错误频率较高。因此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明确学生的单词记忆难点,是由于不会念而难以准确写出还是英语单词和汉译对不上而写不出,然后转变单词教学方法,可以通过谐音的方法让学生牢记单词念法,提起学生学习兴趣,再通过举例子对单词汉译进行掌握,解决单词难记现象,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2]。

(二)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提高英语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法是当前普遍运用的教学方法,效果显著。对于初中生而言,有较强的表现欲,并且娱乐性教学对初中生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初中英语教师要根据课本内容进行情景剧的改编,让学生用英语进行表演,在愉快的氛围中让学生牢记课本内容,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利用课前5分钟让学生进行英语演讲,内容包括对事情的感悟看法,也可以是对当天天气的介绍等,让学生参与到英语的练习中,在实践中提高学习兴趣。例如在食物名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定餐厅点餐的情景,学生对餐厅场景进行布置,并且自己进行分组和角色分配,将食物名称融入到菜单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使学生掌握了如何用英语点餐的知识,又使学生牢靠的掌握食物的英语念法和拼写等,使学生充分融入到情景中,提高学习兴趣,并且活跃了教学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成果[3]。

(三)运用新媒体,使学生对英语产生直观感受,培养学生兴趣

目前,大部分初中学校都配置了多媒体设备,因此教师要多运用多媒体设备,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课件设计,利用音频软件,创设有趣的教学场景,使学生将视觉和听觉进行结合,将枯燥乏味的英语知识变得生动形象,使教学趣味化,生活化,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习兴趣。例如在区分energy、strength这两个单词时,教师可以选择两幅能够表现单词意思的图片,在孩子们玩耍的图片上写上energy,表示精力旺盛;在举重的图片上写上strength,表示力气力量,并对图片进行单词朗读设置,使学生视听结合,提高学习兴趣,巩固记忆。

结束语

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对于初中英语教学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实现英语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邹卓.英语课堂教学中怎样激发初中生的英语学习兴趣[J].考试周刊,2012,6(79):34-35.

[2]倪明玉.初中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新课程(教研),2011,12(05):43-44.

上一篇:行政年终工作个人总结报告下一篇:电网建设班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