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桦林的低语说课稿

2024-08-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白桦林的低语说课稿(精选10篇)

白桦林的低语说课稿 篇1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用朴实的语言,赞扬了看林人的美好品质。教学目标:

1、品味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作者对看林人的无限崇敬与热爱。

2、学习看林人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

3、采用自主质疑,合作交流的方式探讨疑难问题。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

2、品味语言并体会看林人默默奉献,甘愿牺牲的精神。教学用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我们学习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我国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那里群山起伏,森林茂密,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符其实的林海,今天,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那儿的白桦林吧。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自读2-8自然段,思考:作者从哪几方面进行叙述的?

三、讲读课文。

1、自读课文,思考:按文章内容,全文可分为几段?

2、讨论。

四、讲读第二段。

--1--

1、指名读,思考:

“我”走进白桦林,样子是怎样的?有什么感觉?这种感觉是怎么产生的?

2、第二、三自然段从整体上描写大兴安岭的景色,读一读,并展开联想。

3、齐读第二段。

五、讲读第三段。、自读这一段,思考:“我”为什么渴望再一次到大兴安岭的森林中去?(因为那里有默默奉献,甘愿牺牲的林木工人。)

2、讨论交流。

3、自读第五自然段,思考:林木工人为白桦林做出了哪些牺牲和奉献? 作业布置:

1、抄写好词、好句。(必做)

2、背诵自己喜欢的句段。(选做)

第2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讲读第三段。

1、自读第三段,思考:

为什么说林木工人那颗纯洁的心,?能够员涤荡着我灵魂中的浮躁与狂妄?

2、讨论交流。(鼓励发言)

3、朗读第三段。

4、归纳第三段的段意。

三、自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B生答)

--2--

四、作者是怎样表达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的?

个人思考后讨论交流。(A、B生答)

(作者结合对大兴安岭的白桦林的描写,边写景边抒情;借看了白桦林及林木工人所产生的想法,抒发感情在叙述中抒发喜爱之情。)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读出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品味语言并体会看林人默默奉献,甘愿牺牲的精神。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必做)

2、预习《杨震暮夜却金》。板书设计:

白桦林的低语 看林人…… 坚守 岗位 无私奉献

默默 守候

课后札记:

学习本课的重点并不只是让学生知道守林人,更重要的是了解还有更多的像守林人一样默默工作在各条工作战线上的劳动者们,课后,可组织学生开展一个我身边的“守林人”的主题队会,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

白桦林的低语说课稿 篇2

《伟大的悲剧》是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是一篇节选的传记。课文写的是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 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已经捷足先登, 只好无奈但又十分坚毅地踏上归途, 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的过程。作者茨威格饱含深情地用文学的笔法, 从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精神的角度来写这一事件, 读来令人感动, 特别是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探险队员表现的那种勇敢、坦然、镇定的精神面貌, 尤为震撼人心。本单元选这篇文章正是要让学生感受人类这种为事业而献身的崇高品质和强烈的团队意识。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中重点提出, 要让学生“关注自然, 关注人类”,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根据以上两方面的要求, 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 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 抓住主要信息, 概括故事梗概。

2.过程方法:品味文中的细节,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展开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3.情感态度:感受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 培养团结合作、勇于牺牲的精神, 确立正确面对失败的人生态度。

三.重点难点

文章重点是对斯科特探险队崇高精神品质的颂扬和赞美, 为了揭示这一特定事件的深刻内涵, 作者在把握事实的基础上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了生动的描述, 突现悲剧不同凡响的意义, 使读者心灵受到震撼。教学过程中我想以这些震撼人心的细节为重点, 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在饱含情感的文字中感受和体会斯科特队员的伟大高贵的品质, 并在阅读中逐渐实现情感态度的培养和提升。

文章对斯科特五人在失败和死亡面前所表现出的坦然和勇敢进行了着力的描写, 而在这方面学生的情感体验较少, 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融入课文, 品味关键词句, 打开学生的内心世界, 从而突破这一难点, 达到深刻阅读体验的目的。

四.教法学法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 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堂课以“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 通过整体感知、细节品味等途径, 运用朗读、讨论等方法,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感受人物心理, 与高贵伟大的灵魂对话;与自己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 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渐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法方面, 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 读出感受, 发现问题, 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探讨解决问题。

五.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设计意图:以介绍南极, 介绍斯科特探险情况导入本课, 使学生更快的进入文本, 激发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兴趣, 调动学生思维。)

师: (展示南极地图及南极风光图片) 南极被叫做“难达之极”, 她一面以她的冰清玉洁、神秘莫测展示着她诱人的魅力, 一面又以她的酷寒凶险、漫天风雪拒绝着人们好奇的目光, 但是, 这并不能阻挡人类勇士探索的步伐, 挪威人阿蒙森、英国人斯科特先后踏上了南极这片未知的土地, 准备为人类揭开她神秘的面纱。请大家看一段当时留下的真实的录像资料。 (放映阿蒙森、斯科特探险故事的视频文件)

师:但是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并没有为成功者阿蒙森作传, 却为失败者斯科特写下了激动人心的篇章, 这是为什么呢?今天, 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一幕《伟大的悲剧》吧!

(二) 字词检测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 理解词义, 扫除阅读障碍, 积累运用。)

师:1.请大家默读课文, 找出描摹南极风雪的、南极雪原的、探险人的词语以及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语。

2.师生互动扫除阅读障碍。

3.学生用上找出的词语中的3至5个设置情境说一段话。

(三) 概括情节

(设计意图:课文很长, 人物较多, 情节复杂, 学习概括课文, 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理清故事脉络, 为下一步的品味研读打下基础, 又训练了学生筛选信息思维的能力。)

师:下面请大家速读课文, 概括故事梗概。有同学会说, 这么长的课文我可怎么概括呀?老师教大家一个概括的方法, 就是抓住重点信息进行筛选, 对于记叙性的文章来说, 重点信息就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四) 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强化巩固, 学以致用, 进一步熟悉课文。)

1.积累字词。

2.用本课积累的词语描述斯科特等人的探险概况。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酝酿情感

(设计意图:旨在酝酿情感, 创设沉思、凝重的气氛, 唤醒学生的阅读体验, 调动学生思维。)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 首先请同学们用以下的句式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这是一个的故事。

(二) 直奔中心, 把握基调

(设计意图:遵循文本特点的变异导读法, 能有效避免串讲的枯燥, 有助于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 既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体验, 又教给其阅读技巧, 有利于提高阅读效率, 并为下一个环节的理解打下坚实的基础。)

师:大凡传记文章, 往往包含着作者对传主的情感与评价, 茨威格在文中寄予了怎样的感情?

(三) 品读细节, 激情碰撞

(设计意图: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 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 进一步深入文本, 引导学生挖掘细节中蕴藏着的丰富的人文素养, 通过品读、朗读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在小组讨论班级交流过程中,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的学习精神。)

师:斯科特一行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虽然失败了, 但他们倒下的是肉体, 树起的是精神!他们的故事在任何时代都能让人感动、使人震撼、催人奋进。让我们一起来品味故事中动人的细节, 相信大家一定有所发现、有所感受、有所启发。请大家按照以下的要求品读文中令人震撼的细节:

1.根据自己的理解给这个细节拟一个恰当的小标题。

2.揣摩细节“悲”在何处?“伟大”又体现在哪里?

(四) 质疑讨论, 明确认识

(设计意图:我们常说“读书是为了明理”, 学习一篇课文, 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 能够更好地确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既是语文教学中的德育, 也是语文素质能力形成的内涵。由书本向现实生活的思维拓展, 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 也是书本学习的目的。)

师:所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就在我们被感动、被震撼的同时也有另外的一种声音, 他们认为, 斯科特一行既没能实现“第一”的目标, 也没能成功地返回祖国, 他们的探险行为是无谓的牺牲, 没有任何意义, 你是怎样看的?

(五) 拓展延伸, 延续精彩

(设计意图: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英雄的伟大品质, 既巩固了情感, 又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能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白桦林的低语》教学实录 篇3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白桦林,是茫茫林海的缩影,没有白桦林就不会有大森林;白桦林是守林人的象征,没有守林人的牺牲,哪会有大森林的安静。文章热情讴歌了守林人经年累月,默默奉献,甘愿牺牲的伟大精神。学习目标:1、2、3、对课文进行预习、勾画、标注、抄写并熟练掌握基础知识。

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落大意。

一、预习引导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表明自然段序号,结合上下文或者查阅资料理解“摇曳、涤荡、警惕、低吟浅唱、絮絮低语、倾诉衷肠”等词的意思,做到正确朗读课文。

2、3、再读课文,难读之处反复读,弄清课文主要内容,做到熟练朗读课文。三读课文,结合课后问题,理清文章叙述顺序,体会作者情感,做到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预习成果自我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冈 峦 瞭望楼 摇曳 涤 荡 灵 魂 浮躁 白桦林 狂 妄 烟 瘾 一 撮 揣 着 警 惕

寂寞 邪火 牡丹 起伏 纯净 凉爽

2、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并抄写。

蜿蜒曲折 倚窗外望 山峦起伏 层层叠叠 浓浓淡淡 低吟浅唱 日复一日 絮絮低语 倾诉衷肠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守林人的默默奉献?

《白桦林的低语》探究案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背诵喜欢的段落。

2、反复诵读,理解和把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抒发的对森林工人的赞美之情。

3、学习森林工人严于律己、尽职尽责、默默奉献、甘愿牺牲的精神。

4、品味文章诗一般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

一、复习导入

二、深入理解文章

1、“从大兴安岭回来以后,我一直怀念着你。”这里的“你”指的是谁?

2、我为什么深深怀念着你?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了林业工人的奉献精神?你是通过哪些词句体会到的?自读课文2----7自然段,划出体会深刻的语句,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体会。(根据提示分析语句)

“你有烟瘾,但在岗位上,你的口袋里绝没有一撮烟草、一根火柴棒。”

(1)通过这句话,你体会到了看林人怎样的品质?“绝没有”写出了什么?看林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绝没有烟草和火柴棒?由此你想到了什么?

(2)文章中还有类似的语句吗?读读,并说出自己的体会。

方法小贴士:

体会“绝不违章”、“不是„„而是”、“哪怕„„也”、“但„„甚至”等词在文章中的含义。

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此时,你想对这些纯朴的林业工人说些什么?

小组有感情朗读本段,读出自己对看林人的敬佩。

3.作者为什么深深思念着看林人,并渴望自己再到大森林中去,通过这些语句你体会到了什么?

(1)在默默的思念中,我激励自己,要有你那样的胸怀,你那样的目光„„ 作者要有看林人()的胸怀,()的目光。

(2)我还要到大兴安岭去,如一滴雨,如一片雪,充满渴望地投向森林和你们的胸膛!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看林人的()和()之情。

小组合作朗读6、7、8自然段,读出自己对林业工人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三、总结课文,升华中心、体会表达。

1.课题是《白桦林的低语》,其实是谁在低语?他在低语什么?

2.总结启发想象。是啊,有多少边疆建设者,把青春献给了祖国,为了他人,甘于牺牲自己,默默奉献,我们的身边有没有这样甘于寂寞、无私奉献的人呢?

3.本课语言具体生动,感人至深,在表达方面,你有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拓展训练

一、课内阅读我最棒

(用20分钟的时间独立完成下列习题,然后准备交流展示)

你有烟瘾,但在岗位上,你的口袋里绝没有一撮烟草、一根火柴棒;不错,你怀里揣着一小瓶酒,但你给自己规定:每两小时喝一口,绝不违章。你不带书报,不是你不爱看,而是你的双眼必须随时注意四周的情况——哪怕是一缕淡淡的细烟,也不能忽略轻放!你带了一台半导体收音机,但除了收听天气预报,你甚至不去收听你最喜爱的歌曲,因为你的双耳必须随时捕捉远近异常的音响——哪怕有人偷伐一棵小树,你也不能将他原谅!

1、填空。

(1)你有烟瘾,但在岗位上,却不能(),因为()。(2)你(),但在岗位上,却从不带书报,因为()。

(3)你(),但在岗位上,却(),因为()。

2、从以上文段中可以看出看林人具有什么品质?

《白桦林的低语》教学设计 篇4

《白桦林的低语》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抒情散文,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以第二人称口吻,表达对一位无名看林工人无限思念的抒情散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感受守林人默默无闻、甘愿奉献的精神。

3.采用自主质疑,合作交流的方式探讨疑难问题。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文章饱含深情的语言,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守林人默默无闻、甘愿奉献的精神。

教学准备:

1.查找郭小川赞美森林工人的诗。

2.查找大兴安岭的资料。

3.多媒体课件。

教学用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师:同学们,还记得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送往小木屋的信》吗?通过这封信我们了解了林业工人的艰辛生活,在美丽的大兴安岭上,同样也生活着这么一群人。听,白桦树是这样低语的。

板书:白桦树的低语

二、检查预习。

1.在预习中,你遇到了那些不理解的词和不认识的字?出示词语,读一读。

蜿蜒曲折 低吟浅唱 瞭望 狂妄

絮絮低语 倾诉衷肠 摇曳 一撮烟草

(1)指名朗读齐读

(2)说说那些字容易写错。

2.生字词语掌握了,相信课文读得会更流畅。 读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你?(学生自学,要求在文中作批注。)

3.学生交流。

4.这里的“你”指的是谁?

(板书:看林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三、细读课文

1.出示:“从大兴安岭回来以后,我一直怀念着你”。

师:从大兴安岭回来以后,作者为什么一直怀念着看林人?把从文找到的相关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也可以做一下批注。

2.学习第五自然段:具体是从课文的哪些内容看出的?

出示句子:你有烟瘾,但在岗位上,你的口袋里绝没有一撮烟草、一根火柴棒……你也不能将他原谅!

(1)指名朗读这段话,

(2)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抓住”绝没有 决不违章 不是 必须 除了等词语感受林业工人甘愿奉献的精神)

生活细节:强忍烟瘾,严控酒量,时刻警惕,甚至拒听自己喜爱的歌曲……

看林员为什么要这样做?

(3)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

板书:坚守岗位 默默奉献

过渡:是啊!这些都是一些多么平凡的小事啊,在如此平凡的岗位上,守林人却认真地站好每一班岗,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作好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3. 同学们,假如没有这些看林人,后果会怎样?(发生火灾;偷伐林木;捕杀动物)

出示多媒体

火灾频繁发生,大量的树木被滥砍滥伐,鸟儿也失去了家园,飞不上蓝天,森林面积锐减,随之带来的水土流失、沙漠面积增大、各种物种灭绝,大自然正向人类发出警示!

小结:这些看似都是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可正是这些小事真实地折射出看林人纯洁的心。

4.出示第六自然段。

师:你认为看林员寂寞吗?课文中并没有写他怎样回答的。

(1)从这一段中你读出了什么?

(2)你是从那些词句中感受到的?(感受林业工人默默奉献 甘愿牺牲的精神)

(3)有感情朗读第七自然段。

小结:从你爽朗豪迈的笑声中,我听到了责任,感到了希望。

5.出示:你对我说:森林是大地的绿毯,我们要把这厚厚的绿毯,一直铺到北京城的边上!

师:森林是大地的绿毯,这厚厚的绿毯,不仅会一直铺到北京城的边上,还会铺到哪儿?(学生交流)

我想这浓浓的绿早已深深地融到了作者的血液中,再指导朗读。

6.读课文最后一段,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引导学生联想:白桦树该还在向你絮絮低语,你该还在用专注的神情同他们倾诉衷肠。

白桦树会低语什么?看林员会说什么?

他们之间到底在说些什么?请你们分角色写下来!一组是看林人,一组是白桦林。

7.集体交流。

四、积累句段,总结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背诵(本文文辞优美,所以将重点放在积累背诵上)

2.教师总结:什么是平凡而伟大,什么是淳朴而可爱,白桦树可以作证,白桦树的低语即是回答。这是怎样的品质啊!耐住寂寞。苛求自己,心系大地,缄言无语。这就是看林员的写照。

作业设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

2.课后搜集并朗读郭小川的赞美林业工人的诗歌,有感情地朗读。

板书设计:

白桦林的低语

坚守岗位

看林人 乐观豪迈 纯洁的心

《白桦林的低语》观后感推荐 篇5

林业工人怕森林着火,绝不抽烟,口袋里没有一丝烟草;规定自己每两小时喝一小口酒,绝不多喝,绝不违章……林业工人那一丝不苟,认真负责,无私奉献的态度,使我想到了一个人——我们的老师。

老师是一位辛勤的园丁,栽种着我们这些小花小草,把我们修剪成最美的样子;老师是一根蜡烛,燃烧了自己,照亮了我们;老师是石阶,弯曲了自己的身体,让我们爬上知识的高峰。我的老师就是这么一位无私,负责,爱我们的人。

在我的记忆深处,我一直忘不了这一天、这件事,因为它使我刻苦铭心。liuxue86.com

今天的天气阴沉沉的,似乎在预示着有什么事情要发生。我走进教室,随即,上课铃响了。老师依旧准时地走进教室,我明明知道上课了,可还跟同桌窃窃私语起来。老师的双眼很快就发现了我,老师的双眼,像一把利剑,深深地刺入了我的内心深处。我一愣,望着老师那生气的脸,我不敢说话了。

到了下午,第一节课是语文课,想起上午的事情,我羞愧的不敢看老师一眼,把头埋到了桌子下。“咳咳咳”。我心头一震,怎么了,这声音不对劲,我担心的望向老师,望到的是老师那张极不舒服的脸——老师的眉头拧成了“王”字,鼻头上冒出了汗珠,嘴唇干燥了起来。是的,老师生病了!!此时,我多么想化作一阵清风,吹去老师脸上不舒服的表情;化作一丝手绢,擦去老师额头上的一滴滴汗珠,化作一股清泉,帮老师解渴。

老师尽力地帮我们上完这堂课,拖着沉重的脚步,摇摇欲坠地走向办公室。在后面的两节课里,我根本无心上,心中惦记着生病的老师,脑海里不断浮现着老师不舒服的脸。又想起上午我对老师的不尊重,我感到无比的惭愧。

终于熬到放学了,我急于地想看老师一眼,我奔到楼下,看向办公室,本以为早就老师走了,可没想到看到的是老师那弓着身子背。是的,老师生着病在帮我们批改作业,我的心中有种说不出的感觉,不知是惭愧还是感激,这不知的感觉,让我感到温暖,直冲我的心怀。

……

《圆的认识》说课稿 篇6

《圆的认识》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圆》这一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圆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模块中最后教学的一个平面图形, 也是唯一的一个曲线图形。在此之前, 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平面图形, 对圆有了初步感性认识。教材呈现方式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引子, 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激活已有认知结构中相关经验, 引导学生逐步归纳内化, 上升到教学层面认识圆, 体会掌握圆的本质特征。

二、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 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熟悉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能力, 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 感受数学的乐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教学难点: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三、教法与学法

采用尝试法、操作法、讨论法、引导质疑法等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把静态变为动态, 把抽象的数学方法变为具体可操作的规律性知识, 指导学生自由合作、展开讨论、积极探索, 探寻特征, 巧妙地解决问题, 让学生在玩中学, 动中思, 做中悟。

新课改倡导课堂是师生共同交流的场所,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节课我将引导学生动手、观察、思考、分析、交流、总结来培养学生相互合作、自主学习、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 养成会学、善学、乐学的学习态度。

四、教学过程

(一) 游戏导入, 设疑激趣

游戏导入, 让学生在有趣情境中感受, 体会数学学习的快乐, 初步孕伏“一中同长”的思想。设计了一个寻宝游戏———宝物就在老师的右脚5米处, “宝物”可能在哪里?做法是:用大吸铁石放在黑板上, 代表老师的右脚, 用一支笔的长代表5米的距离, 用一些小的吸铁石代表“宝物”。启发学生从不同方位摆“宝物”, 引导思考如果用一点代表宝物, 这样的点会有无数个, 轨迹会形成一个圆的平面图形。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引发学生想象。游戏中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 对圆的平面轨迹形成建立感性认识。

(二) 合作交流, 探究新知

(1) 说圆, 初步感知。让学生展开想象, 自由说说生活中有哪些圆的例子, 教师给予相应的评价, 用多媒体展示向日葵、天坛、大炮、水滴、车轮、双人溜冰等等系列图片展, 从自然现象、圆形物体、圆形建筑、运动现象等各个方面带领学生走进圆的世界, 欣赏圆的美。

【设计意图】贯彻新课改提出的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新理念, 引导学生在对圆形成初步表象的同时, 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

(2) 画圆, 探索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如何画圆, 自己动手画一画。将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 肯定学生的不同方法画圆的想法, 鼓励创新。

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用圆规画圆。共安排了三次画圆:第一次学生自主画圆, 引导学生寻找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总结自我画圆方法。第二次, 让学生自由汇报, 点名让学生板演画圆, 集体分析与评价。第三次学生画圆前设置疑问:如果方法正确, 会不会画出一会儿凹一会儿凸的图形?会不会出现椭圆呢?为什么?在画圆的过程中, 让学生意会这些问题便可, 边画边感悟圆的特征。学生汇报画圆方法, 教师总结归纳:画圆的关键是针尖不动 (一中) 和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 (同长) 。教师在黑板演示用圆规画圆。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逐步自我建构圆规画圆的认知, 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归纳概括的能力。

(3) 识圆, 探寻特征。认识圆主要是对圆心、半径、直径的认识。由画圆引出了“不变的距离”, 让学生在圆上找出“不变的距离”, 教师顺势揭示了半径的概念。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半径的特性, 探究在画圆的过程中, 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就相当于半径, 引导学生发现半径长度相等。

让学生剪下圆, 拿圆片折一折, 反复折几次, 会出现几条折痕。教师讲解:这些折痕就是这个圆的直径。设问:一个圆有多少条直径?组织学生讨论。教师讲解:一个圆有无数条直径, 直径交点是圆心。画圆时候, 针尖不动地方, 便是圆心。设问:圆的直径的有什么特征?半径与直径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交流后集体汇报。教师总结:对一个圆直径和半径都有无数条, 直径是半径的二倍, 圆是轴对称图形, 对称轴有无数条。

【设计意图】由导入游戏的笔摆的定长到画圆活动的不变距离, 始终贯彻半径定长的概念, 探寻出圆的特征, 并在操作中获得直观体验。

(4) 议圆, 对比理解。提出问题:圆之所以成圆, 这是与什么有关?如果它的半径或直径是不一样长, 会是什么图形?自己试一试, 画一画, 说一说。教师总结归纳:圆之所以成圆, 跟半径的长度有关。示正三角形、正四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等多边形, 具备同样特征, 分析得出:圆是正无数边形。

【设计意图】提升“一中同长”的思想, 同时架起了圆与直线平面图形的联系。

五、拓展练习, 引发思维

(一) 必做题:

出示练一练第一题、练习第三题, 指明让学生板演, 其他同学独立完成, 教师巡堂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学生完成后集体订正。

(二) 选做题:

出示3道比较每组中两个圆的大小练习题学生选做, 巩固圆的特征。

(三) 拓展题:

说说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 车轴应装在哪里。

拓展题必做题与选做题设计旨在针对不同学情分层练习。拓展题设计意在培养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六、总结全课, 拓展延伸

师生总结本课的主要内容, 以对话评价方式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感受与收获。布置课外练习:用同样长的绳子分别围成一个长方形、正方形或圆, 哪个图形的面积最大?找跟绳子围一围、量一量、算一算。

《白桦林好地方》说课 篇7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音版第八册第五课《白桦林好地方》。对于本课的说课我准备从设计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学法、教具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对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简短流畅的加拿大民歌。歌词的描绘和曲调的有机配合,即刻在人们的眼前展现出一幅美丽的图景,水、山、森林、湖泊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色令人心旷神怡,仿佛使人置身于迷人的大自然风光之中。最后的衬词“蓬得得蓬蓬”模拟了军鼓的敲击,别具特色。抒发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育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体验与感悟音乐的过程。结合这一理念,制定以下目标:

1、学会歌曲《白桦林好地方》,有感情的演唱,表达对美丽景色的赞美和热爱。、在情境中感受歌曲对家乡的热爱,对童年的回忆。

三、说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在音乐演唱、欣赏和分析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能力,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音乐基础知识,认识简单的乐谱。可以进行一些节奏型的拍击。

四、说设计理念

在本课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力图以学生为主体,以音乐审美为核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在音乐中体验、发现、创造、与表现。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项音乐活动。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是以歌曲教学为主的音乐课,所有音乐教法的应用都是为歌曲的演唱做好铺垫。所以,通过节奏拍击、视唱、听唱等形式,使学生准确而又有感情的演唱全曲是本课的重点。

在歌曲的演唱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难点是:歌曲最后一个乐句衬词“蓬得得蓬蓬” 两次在主音上拉长节拍的演唱与处理。

五、说教法

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结合中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本课教材的重、难点在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一、难度先行法。结合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中采用难度先行法,把歌曲中的音符特点、低声部旋律作为发声练习。将最后一句旋律的节奏设计为节奏接龙,有效地降低了新课的学习难度,让学生轻松地解决了学习的难度。

二、创设情境法。由谈话法导入,再运用多媒体创设与歌曲配合的情景,加深学生对歌曲情境的体会。

三、听唱法。学生由创设的情境中,听觉入手,随着问题的一步步深入,引导学生反复聆听,细心品析,在听中感悟体验,在听中领悟理解。

六、说学法

学生是课程的核心,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很重要。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上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

一、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乐谱、歌词等。

二、聆听学唱。“听”歌曲的旋律、节奏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音乐,从而使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会了歌曲。

三、分组合作。在学习的过程中,利用分组合作,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激发学习热情。

七、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组织教学

欣赏加拿大民歌《红河谷》

二、导入

欢迎来到音乐课堂,刚才听到的歌曲是的民歌《红河谷》,加拿大被称为“枫叶之国”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去领略一下加拿大的美妙景色,大家想不想看一看啊?

三、基本练习

1、读歌词

出示图片(白桦林、海狸、湖水、山峦、草房、麋鹿„„)教师问:这里的景色如何?是的,太美了,有位词作家写了一首赞美诗,请同学们按照节奏有感情的读出来(白桦林好地方,海狸的家乡,那里有大麋鹿自由游荡„„全都是三段歌词的前2个乐句)

2、难点节奏练习

教师:同学们读得真好!在加拿大的孩子们还喜欢演奏一种打击乐器,大家看看是什么乐器?(直接展示乐器:小军鼓)大家想不想敲一敲?那好,让我们看看小军鼓的节奏是怎样要求的?(出示歌曲最后一个乐句“蓬得得蓬蓬”处的节奏),读准确以后用军鼓敲击出来。(先请学生自己读—学生纠正—教师纠正)

四、学习歌曲

同学们的演奏太棒了!加拿大的小朋友们,不仅军鼓敲得好,歌唱的也是一流的。让我们欣赏一下他们美妙的歌声吧!

1、初听,感受情绪。播放《白桦林好地方》,引导同学们说出赞美的、美好的、自豪的、向往的等词语。

2、复听。教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情绪再一次聆听并轻声地跟唱歌曲,再听,让学生略大声的跟唱歌曲,并要求学生边跟唱一边轻轻用手打拍子。

3、跟教师的琴声把歌曲唱出来,分段矫正并巩固。着重解决第二段第二乐句的难点节奏处的演唱,最后完整通唱。

4、歌曲处理

这首歌曲大家已经掌握的不错了,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歌曲中那些地方出现了音乐记号,这些音乐记号分别表示什么意思?(f、mp、重音记号、渐弱)按照音乐记号分句唱一唱,然后再跟着教师的琴声整体的唱下来。(这里要注重教师的示范演唱,或者用音乐记号和不用记号对比演唱,让学生自己来体会音乐几号的作用,以及带来的不同效果。)

五、音乐拓展

1、乐器伴奏

我们班的同学真聪明,学什么都难不倒你们,看!老师带来了几种乐器?认识吗?请同学们说一说(铃鼓、响板、碰钟、小军鼓)让我们一起学习一下他们的演奏方法。出示节奏,学习敲击。先让学生模仿教师的演奏方法,边演奏边唱歌进行尝试,然后找学生上台演奏,教师敲击小军鼓,学生用筷子敲击桌子模仿军鼓的演奏,熟练后,找出最棒的小演奏家上台表现,其余台下同学分成唱歌、拍手、筷子等不同小组,边唱歌边表现,整体展示!(这个环节你的注意先分组让学生掌握好各种乐器的演奏方法,然后试着一小句一小句的合奏,然后整体合奏)

2、创编歌词

这节课我们从《白桦林好地方》这首歌曲中不仅体验了他们国家的美丽景色,更感受到了加拿大的人民对自己家乡的那种赞美、热爱之情。那你们喜欢我们的家乡吗?出示图片,(外滩公园的一些美景)这是哪里?我们的家乡美不美?你能把这些美景放到歌曲中唱出来吗?(小组讨论,创编歌词,这个环节你得提前准备,譬如歌词的创编,你得提前给学生准备一些可用的素材,甚至是歌词提示,免得学生当堂创编不出来,完不成任务)

3、集体演唱 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小组创编的歌词,再出示老师创遍的歌词图片,一起跟着琴声唱一唱。

六、课堂小结

一起有感情的演唱歌曲《白桦林好地方》,教师钢琴伴奏或者课件伴奏

好了同学们,今天的音乐课你们有哪些收获?

《游标卡尺的使用》说课稿 篇8

中职机械专业使用的《公差配合及技术测量基础》课本选用的是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通用教材, 高职课本选用的是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在学习《公差配合及技术测量基础》的过程中, 游标卡尺的使用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作为测量手段, 它能够测量内外径尺寸、孔距、壁厚、沟槽及深度, 而且他的结构简单, 使用方便, 在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

游标卡尺的使用是本章的重要单元, 游标卡尺的刻数原理和万能角度尺的刻数原理很相似, 如果能理解游标卡尺的刻数原理对以后学习万能角度尺的刻数原理将会创造有利条件。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大纲的要求, 参照学生的知识水平, 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掌握游标卡尺的结构、刻数原理、读数方法、使用游标卡尺的注意事项、游标卡尺的维护保养, 了解其他类型的游标量具。

(2) 能力目标

通过讲练结合, 培养学生正确的测量方法, 减少测量误差, 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3) 思想目标

培养认真的工作作风和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使他们成为一名有知识有能力的现代化技术工人。

2、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

(1) 重点:游标卡尺的刻数原理、读数方法、使用游标卡尺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游标卡尺的维护保养。

(2) 难点:游标卡尺的刻数原理。

三、学情分析

当学生基础一般, 理解能力稍欠缺时, 教学中一定要讲细、讲透, 多练, 并利用直观教学。当学生理解能力较强时, 讲透刻数原理后, 多加练习读数即可。

四、教材处理

本节的内容按照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的顺序逐渐过渡。首先应讲清游标卡尺的刻数原理, 该原理较难理解, 是个难点问题。很多同学不理解:为什么主尺上每格为1毫米, 可是测量的精确度却可以达到0.02毫米、0.05毫米、0.1毫米呢?那么在讲述刻线原理时, 以精度为0.02毫米的游标卡尺为例 (见图1) , 应该首先告诉学生主尺上49毫米 (49格) 对应游标上50格 (也就是主尺上的每格与游标上的每格相差0.02毫米, 游标上的每格为0.98毫米) , 当不测量时, 主尺和游标上的零线会对齐, 此时游标上的第一格和主尺上的第一格是错开0.02毫米的, 游标上的第二格和主尺上的第二格是错开0.02*2毫米的, 游标上的第三格和主尺上的第三格是错开0.02*3毫米的……游标上的第49格和主尺上的第49格是错开0.02*49毫米的, 游标上的第50格则与主尺上的第49格是对齐的。假若测量尺寸为0.02毫米的零件, 则游标上的第一格和主尺上的第一格将会对齐, 假若测量尺寸为0.04毫米的零件, 则游标上的第二格和主尺上的第二格将会对齐……, 以此类推。那么, 反过来, 我们可以根据游标上第几格与主尺上的某格对齐来进行读数, 就可以读出精确到0.02毫米的小数部分。只要理解透彻刻线原理, 就能使读数方法问题迎刃而解了。然后, 依次讲解0.05的游标卡尺刻线原理。最后再讲述使用游标卡尺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游标卡尺的维护保养等问题。

五、教学方法

本节教学采用讲授、练习法, 讲练结合, 把启发式教学思想贯穿于教学之中。为使教学效果更好, 本节课可以使用课件辅助教学。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可使教学过程更加形象直观, 容易理解。另外还需要分组 (每组4人, 一个工件、2把0.02的游标卡尺、2把0.05的游标卡尺) 测量工件尺寸, 反复用游标卡尺进行读数训练, 提高读数的正确性和精确度。

六、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2、讲授新课

(1) 游标卡尺的结构、用途

(2) 游标卡尺的刻线原理

(3) 游标卡尺的读数方法

(4) 使用游标卡尺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5) 游标卡尺的维护保养

3. 巩固练习

在讲透游标卡尺的刻线原理、读数方法的基础上:

(1) 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练习读数 (如图2) 。

(2) 分组测量零件。

4. 课堂总结

本节课重点学习了游标卡尺的结构、刻线原理、读数方法、使用游标卡尺的注意事项。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 通过一定数量的讲解与练习, 掌握了一定的测量方法、读数方法。课后还要进行测量实际零件来巩固所学知识, 减少测量误差, 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5. 作业布置

根据本节课重难点, 分组测量零件, 使学生及时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进一步熟练掌握测量方法, 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七、学法指导

《做学习的有心人》说课稿 篇9

一、内容编排

1. 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三年级的学生年龄基本在9—10岁之间。心理学研究表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意志力比较薄弱, 学习中缺乏专心、细心或恒心等情况非常普遍。本课教材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有很强的针对性。

2.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本课的内容都来自学生所熟悉的生活, 无论是看他人的成功还是为别人支招都是平时孩子们自己的经历。这样的内容更能考虑到学生的需要, 引起他们的共鸣。

3. 注重学生的体验。

教材安排的内容让学生在情境、活动中充分体验, 然后懂得学习需要专心、细心及恒心这些良好的心态是教材编排的另一特色。

二、教学目标

1.在体验中懂得学习需要专心、细心及恒心。在学习过程中, 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儿童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是学习成功的关键。

2.在活动中养成学生有恒心、能专心、细心的良好学习习惯。“懂得”还仅仅是一种意识, 从课程对教育有效性的追求来说,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本课更高的导行目标。

三、教学要点

1. 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学习需要专心、细心及恒心这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懂得学习需要良好的习惯是本课的“纲”, 只有这个认知深刻了, 才能促使学生获得深切体验, 有效地参与实践活动, 从而保证“导行”环节的顺利开展。

2. 教学难点。

如何实现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由认知到行为养成的转化?这是因为, 一方面, 经过两年的学习, 学生已经养成了一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另一方面, 实现由认知到行为养成的转化还需要良好的意志品质参与, 这对9—10岁的学生而言是个难点。

四、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是紧紧围绕一条主线展开的, 即“激趣、明理、导行”。这是一个层层深入、符合学生品德形成规律的过程。围绕这条主线, 笔者安排了四个板块, 分五步实现教学目标。

在课前激趣部分, 我们安排的是“认识奥运冠军”这一话题。这既调节了课堂气氛也为自然地引出本课的主题作了铺垫, 可谓一举两得。

在明理部分我们安排了三个步骤, 分别是学习需要专心、学习需要细心及学习需要恒心。

在“专心”这个板块, 我们首先安排了“为黄鹂鸟支招”这个情境, 非常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在这个情境中看似学生帮黄鹂鸟, 其实是为了调动和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 让学生懂得学习需要专心。

在此基础上, 我们预设了第二个情境———“改错别字”。我们让学生在发现问题、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体会到学习还需要细心。

相比较而言, 我们觉得学生对恒心的理解是最困难的。恒心是长时间做某件事情, 而我们要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去体会是相当有难度的。所以我们经过反复地斟酌, 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活动体验的情境, 让学生在活动的对比体验中自然地领会学习需要恒心。

明理之后如何导行是个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切合实际的导行, 我们设计了“心灵寄语”。

五、教学策略

1. 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因为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我们预设的各种活动、情境都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 以此唤醒他们的生活经验, 促进他们的个体体验。

2. 积极引导学生的充分体验。

在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 我们让学生多层次多角度进行充分的体验, 从而获得深刻的认识。

3. 努力促进学生的习惯养成。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 学生习惯的养成是个长期的过程。我们立足有限的课堂, 促进学生习惯的养成。在整堂课的学习过程中, 我们都有学习习惯养成的渗透, 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六、教辅手段

1. 图文结合的板书。

图文结合的板书力求达到简洁、美观及内涵丰富的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限想象的空间。

2. 精美有效的课件。

希望借助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白桦林的低语说课稿 篇10

利用高中教材中科学研究的过程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相结合, 通过主体性教学,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以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实现对学生科学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的培养。

2. 说教材

2.1 地位和前后知识的联系。

本节课是高中《生物》 (必修) (人教版) 第四章《生命活动的调节》中第一节《植物的激素调节》的第一课时, 教材介绍了植物的向性运动及意义, 重点讲述了达尔文、温特等科学家100多年前的实验, 从而揭示了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在此基础上让同学们了解生长素的产生和分布, 掌握生长素的生理功能。本节内容利用科学研究的探究过程呈现科学知识, 比较完整地反映出科学研究的全过程, 所以本节内容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科学探究素材。

植物向性运动的内容与第八章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有关, 对理解适应性等有重要意义;生长素的内容牵涉到植物的生长和个体发育等内容。

2.2 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分析, 通过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结果的过程来实现以下三维目标。

2.2.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植物的向性运动及意义, 理解生长素发现的相关知识, 掌握探究性科学实验的一般流程和基本原则。

2.2.2 能力与方法目标。

(1) 通过“玉米胚芽鞘的向光性和向重力性”的实验设计, 培养学生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学会根据实验的变量和结果, 进行分析, 推出结论。

(2) 通过生长素发现过程的探究使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信息表达的能力, 使学生获得生命科学实验的积极体验。

2.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通过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探究体验设计, 学习科学家的思路、方法、假说、实验验证的同时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2) 通过植物的向光性运动原因的解释使学生养成“由表及里、从现象到本质”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

2.3 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理由。

2.3.1 教学重点。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生长素发现实验的科学探究过程。

确定的理由:因为生长素的发现过程既是掌握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基础, 又是理解生物激素调节作用的关键, 更是探究能力培养的好材料。

2.3.2 教学难点。

围绕生长素发现的相关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并探究。

2.3.3 确定的理由。

生长素发现的相关实验探究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涉及到的科学家和实验较多;高二学生尚未进行探究性实验设计方面的训练, 缺乏科学方法的系统培养, 对实验设计过程中的科学性、严密性、可行性都难以准确把握;对涉及到的一些实验材料 (如胚芽鞘、锡纸、琼脂、云母等) 缺乏感性认识。所以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分析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流程和一般原则,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单一变量的探究性实验设计。

3. 学情及学法指导

3.1 学情分析。

本节课学习之前, 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生活体验, 如:植物向光性、向重力性, 简单而不规范的实验设计, 等等。但由于高中学生相对发言不太活跃, 讨论积极性不太高, 因此还需要课前充分准备, 课堂上耐心引导, 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3.2 学法指导。

(1) 通过课前指导学生做“玉米胚芽鞘的向光性和向重力性”的实验,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

(2)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动画演示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积极引导学生去讨论, 鼓励学生敢于讲出自己的见解、观点。在讲的过程中, 教师要从中发现问题, 纠正、弥补出现的差错和纰漏, 帮助学生正确表述。

(3) 通过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问题调动学生发散思维,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思考。

4. 教法选择

针对制定的教学目标和学生已有的知识, 结合素质教育理论, 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模式, 并借助多媒体手段变教师讲实验为学生设计实验, 变读科学史为体验科学史, 充分调动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进而启发、引导学生实现教学目标。

5. 教材的再处理及理由

5.1 调整概念引入顺序, 保持学生好奇心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植物激素的调节》第一课时, 按教材的编排, 先总述动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不同形式, 导出“植物的激素调节”, 接着通过向光性与向重力性的感性认识, 引导学生过渡到“植物的向性运动”上来。这种总分式结构有利于教师讲授, 但对于探究性实验设计来说却失去了学生对未知知识的神秘感和好奇心。所以我对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第一课时起先不谈及“生长素”这一概念, 而是通过一系列科学家的探究性实验让学生逐步发现一种能够促进生长, 能够使植物表现出向性运动的物质 (即生长素) 。这样既可避免老师先入为主讲解带来的学生对未知知识缺乏好奇心的弊端, 又可以让学生具有真正充当“科学家”和学习主人的切身体验。把对知识的理解变成自己想做的事, 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5.2 将实验的叙述改为探究, 科学实验变为层层推理, 引人入胜。

生长素的发现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材已对科学家的实验按时间顺序进行了阐述, 但生长素发现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理解科学家的认识过程和科学实验方法, 而不是记住这段历史。故而我没有就教材讲教材, 而是引导学生按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 (观察现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记录结果→得出结论→验证结论) , 边思考、边分析推理, 层层递进, 将科学家的实验自然地引入到问题的推理中, 这样更能发挥探究式教学的优势, 培养学生用探究方法探索生活复杂问题的能力。

6. 创新

6.1 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小组实验, 调动学生的感性认识和探究欲望。

“玉米胚芽鞘的向光性和向重力性”实验本来是教师做的演示实验, 而且必须在课前就完成, 课上只是让学生分析实验的现象。教师演示的实验学生是没有参与性, 尤其实验的准备过程。因此, 我将演示实验改为课外让同学分小组完成, 这样参与的学生不仅有了实验探究的经历, 而且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同时还调动了其他同学想积极参与的热情,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实物丰富了全体同学的感性认识, 亲眼见到了向性运动的真实存在, 调动了学生对未知生物知识的探究欲望。

6.2 课本阅读材料作探究性实验设计, 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和成功体验感。

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是作为阅读材料出现在课本上的, 作一般了解。但我在整堂课设计时发现, 通过对植物生长素发现过程的探究性设计, 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科学家的思路和方法, 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因此在讲授此内容时, 以学生亲眼见到向光性运动为切入点, 利用学生想知道向光性内部原因的欲望为动力, 按照科学问题的一般研究方法激发学生去思考, 一个个问题逐步解决, 并在每个问题解决之后, 运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科学家的实验, 加以验证, 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这样, 每解决一个问题后学生都会有一种精神上的喜悦和满足, 促使他们产生进一步学习、探究的欲望, 从而树立学生在学习上坚持不懈和对未知领域保持好奇心的良好习惯。

6.3 动态多媒体课件引入, 直观、生动、易于接受

用Flash制作的电脑课件演示生长素发现的探究实验, 变静态为动态, 让学生从消极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认识的主体、主动的语言构建者。动态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创造性, 而且使教师的主导地位得到了充分发挥, 同时弥补了观看插图或挂图静止不动的缺陷, 更加直观生动, 易于接受。

7. 教学反思

本节课应用探究性实验教学, 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通过探究培养科学态度、科学精神;通过探究形成科学观点、科学的思维方式。教学设计以问题讨论为主线, 通过教师激发的一组组环环相扣的问题, 使学生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了一次生物知识的“再发现”, 因而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搜集和处理信息, 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分析这节课, 我体会到: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恩山.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和主要特点[J].生物学通报, 2003, (6) .

[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 (必修) .生物第二册教师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

【白桦林的低语说课稿】推荐阅读:

白桦教案10-27

四年级下册语文《白桦》知识点09-18

上一篇:从失败到成功的经历作文200字下一篇:走一步中考满分作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