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寒三友(通用10篇)
岁寒三友之梅
“墙角树枝梅,凌寒独枝开。”它婀娜多姿,优雅美丽。“遥枝不是雪,唯有暗香来。”它幽雅淡香,它娇柔华贵。它就是梅,寒冬腊月,它就默默守在墙角边,一股暗香飘浮万里。
岁寒三友之松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青松的枝干粗壮有力,层层积雪也无法将它压弯枝头,它雄伟庄严,巍然屹立于高山之上。使一切生命在他的面前显得苍白逊色。“要知松高洁,待到雪花时”,雪化了,他也一定不会放松,依然屹立于高山之上,依然守护着这片因他而神圣的土地。
岁寒三友之竹
一团团,一簇簇,细长的身子,稚嫩的叶子,他叫竹,他“站如松,坐如钟”一动不动,他不怕寒冷与荒凉。他不屈服于风雨交加的夜晚,不惧怕与大雪纷飞的时节。他如士兵,顽强的坚守着自己的信念。
是他们比寒冬更厉害,是他们比人类更勇敢,他们是寒冬的天使,他们是冬季的温暖。他们不畏惧,不退缩,不屈服,他们有着高尚的信念,他们是岁寒三友。
《论语·季氏》有“益者三友”, 即:“友直, 友谅, 友多闻。”这是孔子的朋友之道。后进生的学习生涯中, 或许缺少的正是这益者三友, 若教育工作者能化身为“后进生”的益者三友, 或许这略带侮辱性的“后进生”的名号将会逐渐消弭。当然, 这古人的“益者三友”自然要与时俱进, 才能跟得上“90后”的思维和脚步, 笔者将新“三友”定位为“谅友、诤友和书友”。做21世纪后进生的新型“益者三友”, 让这些迟开的花朵, 沐浴在教师的友情花园里, 逐渐绽放出自信, 成就其精彩人生。
一、“谅友”
所谓后进生, 一般指那些思想品德或学习成绩比较低的学生, 也包括品德和成绩双差的学生。“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看物如此, 看人亦是如此。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自尊, 有羞耻心, 都渴求成功。尤其是后进生, 他们的自尊需求可能比“优秀学生”更加强烈, 他们更需要成功。可是, 沦为后进生, 总是能力与品性方面有缺陷, 他们的成功的机会总少得可怜, 久而久之, 自卑感比较强, 存在强烈的逆反心理。这就非常需要“谅友”, 真诚可信赖的朋友, 宽容他们的缺陷, 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而欢欣雀跃, 慢慢用热情感染、温暖他们屡遭挫败变得冰凉的心灵。
我班有个音乐特长生叫谢晓茹。初来的时候, 言谈中尚有一丝“小太妹”的气息。时不时附和一下非主流的观点, 喜欢散着头发, 偶尔“忘”穿校服, 展示一下青春新潮的色彩。凭器乐专业考入雅礼的她, 学习基础差, 一般与最后一名的文化生总分都要相差100多分。学习基础薄弱, 加上太费时间的专业训练, 使她的学习与文化生的距离越来越远。她的学习每往前走一名, 都十分艰难, 自信心受到严重打击, 学习十分懈怠。我并没有因此而责怪她, 反而十分理解她在专业上的付出, 耽误了文化科目的学习。于是适当降低目标难度, 多次鼓励她, 只要她能追上最末一个文化生, 都要重重奖励她。她听后很是振奋, 课上逐渐能听到她的主动发言, 下课时间都在与同桌互相抽背文科知识点。
段考成绩一出来, 她正好超过了一名文化生。我借机在班上重重表扬了她。并且当着全班同学的面, 奖给她一本厚厚的《宋词鉴赏辞典》。她开心的容颜如春日的鲜花, 光亮了全班。我趁热打铁, 说她以后每前进一名, 我还将继续奖励她。如今的谢晓茹, 在我的热情鼓励与感染下, 彻底消除了学习的懈怠心理, 着装规范, 已为纯粹雅礼之学子, 清雅纯正, 勤奋上进。
原谅学生的缺点, 用小小的成功, 唤醒后进生的自尊感, 消除他们的疑虑, 打消他们的自卑心。做他们的“谅友”, 让他们知道老师是宽容的, 是很关注他们的进步和成功的, 这样他们便会热情回报你的付出。
二、“诤友”
所谓“诤友”, 就是勇于当面指出缺点错误, 敢于为“头脑发热”的朋友“泼冷水”的人。现实中, 无论个人或团体, 无论是待人处世还是治国安邦, 有无“诤友”都十分重要。既为“后进生”, 必定会存在缺点多, 毛病多, 心理特殊, 不那么可爱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成为了他们成长中绕不开的绊脚石。那么, 这个时候的教师就得做他们的“诤友”, 得直面问题所在, 指出他们的缺点, 真正做到“治标又治本”。这“诤友”的身份, 最难做, 但也最能体现教师师德风范的“硬骨头”。
我班有个被同学们形容为“放浪形骸”的李三笑。这孩子父母都是教师, 可是行为习惯很差, 违纪、迟到、欠交作业、丢三落四是家常便饭, 偏科很严重, 重理轻文, 遇到文科作业从来是一抄了之。这些小毛病常常因为他比较出色的理科成绩而被掩盖掉, 父母和他本人都不以为然, 因此积重难返。
出于对其终身发展的关怀, 在教师育人的职业使命感驱使下, 我决定迎难而上, 做他的“诤友”。既然是诤友, 首先要是朋友, 这样才能走进他的心灵, 让他接受我的诤言。
我抓住他讲义气的特点, 不断与之交流, 深入他的生活。他慢慢地向我敞开了心扉, 有机会就会和我聊天, 聊他父亲母亲, 他的同学, 他对世事的看法。我亦十分坦诚地与他做心灵的交流。并且注意让自己在他面前做到“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 树立自己在他心中的威信。渐渐地, 他十分信服我了。我有时就借机分析他的某个小毛病的利弊, 他很能够接受我的意见。慢慢地他开始注意规范自己的行为, 现在已经不再迟到, 对文科也培养出了一定的兴趣。
能做学生的诤友, 是师生彼此的缘分和福气。人生难得一诤友。当学生体会到不远处有教师如诤友默默关注着自己, 不时敲打自己的时候, 他的内心必定会涌起一股暖意, 一种自我约束力。若每个教师都能做学生的诤友, 我们应该深信自己可以成功地教育好每个学生。
三、“书友”
笔者认为, “书友”与孔子的“友多闻”意义极为接近。做后进生的书友, 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 远比喋喋不休、令学生生厌的说教要好得多。
时刻处在读书的状态之中, 应该是教师的本分, 也是常识性的真理。对于学生来说, 读书更为重要。《名著最宜少年读》一书中说:“少年时代多读名著, 能使一个人眼界高, 目光清, 趣味雅, 心胸阔。有了读名著的根基, 就不至于堕入恶趣, 就不至于成为一个浅俗的人。”若教师能带着学生一起读书, 也许令我们头痛的后进生的许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试想, 一个喜欢读书的人, 一个“眼界高, 目光清, 趣味雅, 心胸阔”的人, 怎么可能会成为后进生呢?
当然, 做后进生的书友, 第一个难题是, 让他们读什么书?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 一定要选择最鲜明、最有趣、最能引人入胜又要有一定教育意义的书籍来读。
我班有个学生叫张慎, 是我班的美术特长生。成绩十分差, 他理解和记住教材内容所花的时间, 比普通学生多2~3倍, 头一天学过的东西, 第二天就忘掉了。于是只得时不时给他做巩固练习。可这些巩固练习枯燥乏味, 没有任何新鲜感, 他对学习也就越来越厌倦。
在学习《雷雨》一文时, 我因为学生时代特喜欢《雷雨》, 故借了一本给他读, 并且督促他一定读完。第二天, 他就跟我说好看, 能坚持读完。过一周, 我再去询问他, 他说已经读完两遍了。我鼓励了他, 顺势就和他开始讨论书中的人物与故事情节。因为读了两遍全剧本, 他滔滔不绝地谈了对每个人物的看法。我因势利导, 鼓励他的同时指正了他的一些解读方法, 并且启发他认识阅读的战略地位。他很兴奋, 原来语文可以这么学习。
然后我又鼓励他读《哈姆莱特》, 他很快就读完了, 并且主动来找我谈对剧本的理解。我们就从这两本书开始成为了真正的书友。阅读、讨论让张慎终于觉得语文很有趣, 也觉得老师可信赖。慢慢地, 我让他把自己对人物的理解, 试着写下来。他果然很乐意很投入。
凭借书友, 让我走进了张慎的精神世界, 提升了他的审美境界, 培养了他的阅读兴趣, 使他的知识积累逐渐丰富, 显然他通过阅读更容易记住知识, 对教材的内容的理解也逐渐深入, 记忆也变得牢固了。
松树全身是宝。松子有益气健脾、润燥滑肠之效,可用于治疗肺燥咳嗽、皮肤干燥、肠燥便秘。松皮提取物的主要活性成分前花青素,是目前已发现的作用最强的天然抗氧化剂,能清除自由基,还能抗紫外线等。松花粉有着源远流长的药食兼用历史,在民间以神奇的功效被奉为“仙药”。《本草经解》认为它有祛病强身、延年益寿等功效。用松花粉与炼熟的蜂蜜调和,做成“松黄饼”,有美颜益智、延年益寿等妙用。
以竹入药由来已久,方法颇多。取鲜竹一段,削去外层皮刮取第二层薄皮,即为竹茹,能清热止呕、祛痰开郁,常用于治疗肺热咳嗽、烦热呕吐、惊悸失眠、胎动不安等病症。将鲜竹去节劈开,置火上烧烤,收集两端流出的黄汁,则为竹沥,它具有清热化痰、镇惊利窍的功效,常用于治疗肺热咳嗽痰多、气喘胸闷等病症。鲜竹沥液是治疗痰热咳喘的常用中成药。竹叶,能清热除烦、利尿,可用于心火炽盛引起的口舌生疮、尿少而赤,或热淋尿痛(如急性尿路感染)等病症。
我最喜爱的植物是岁寒三友------松、竹、梅,因为它们代表着坚强、刚正、勇敢和坚韧不屈,这些优秀的品质也正是我们青少年所必须具备的,也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品质。
松、竹、梅这三种植物都是耐严寒而四季常青的植物,它们敢于向四季挑战。在和风煦煦的春天,所有的植物都慢慢苏醒了,露出嫩嫩的枝条,它们只是微微一笑;在骄阳似火的夏天,其它植物都在争奇斗艳,竞相展露着自己的风姿,岁寒三友只是静静地屹立在那儿;秋风瑟瑟的秋天来了,有的.植物已经枯萎了,散落着枯黄的枝叶,岁寒三友却依旧碧绿挺拔,精神抖擞;在北风呼叫的严冬,许多的植物都只剩下了光秃秃的枝干,可它们却还是一如既往地那样的高洁,那样的挺拔,尤其是梅,还能在大雪压枝的时候为人们纷芳吐蕊,带来阵阵清香,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的八路军战士就都具备了这些品质,他们不被敌人的诱惑所屈服,以“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为口号,有许多革命战士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那时候的条件是那么艰苦,没有飞机大炮,没有坦克舰艇,可他们硬是凭着像岁寒三友一样坚强勇敢的性格,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八年的抗战我们赢的多不容易啊!
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也处处离不开岁寒三友这种优秀的品质。记得小时候,我是个很脆弱的女孩,遇到一点小事就爱哭,遇到一点问题就爱打退堂鼓,爸爸妈妈为了锻炼我,带我去学游泳、学溜冰、学骑
车,游泳时我呛了很多的水,溜冰时我的膝盖都破了,学骑车时则摔得更惨,我曾为此流过好多泪,可爸爸妈妈带我看到了“大雪压青松”的情景,给我讲了岁寒三友的故事,我受到了很多启发,终于坚持下来了,学会了游泳、溜冰和骑车。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为什么文人墨客喜欢用优美的诗句来赞美鲜花呢?是因为它们的娇嫩可馨;它们的美艳群芳;它们的楚楚动人吗?的确,它们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如:牡丹的雍容华贵;玫瑰的高贵典雅;荷花的清雅芬芳……然而,我却只钟爱于那平凡而朴实,坚贞而伟大的“岁寒三友”―松、竹、梅。
“岁寒三友”,光听名字就知道,他们生活在寒冷的冬季。与雪花为伴;凝霜为伍。
青松,人们拿它与仙鹤同在,赋予丰富的内涵―美好的祝愿。难道,它是靠“绿叶”的陪衬而美丽?不,在此,我表示强烈的反对。青松,是以它那坚贞不屈、苍劲挺拔的独特魅力赢来的。当天空飘着鹅毛大雪的时候;当空中萦绕着袅袅白雾的时候;当地上覆盖着晶莹冰霜的时候……那些所谓美丽的鲜花呢?原来呀,因“身体虚弱”被冻死了。惟一点缀世界,给大地生命气息的只有青松。尽管它被冰雪所覆盖,白雪所包围,但仍然掩不住它那“大雪压青松挺且直”的傲气。
瞧,那一片片苍翠欲滴的.绿丛,多么富有生机,多么富有诗意呀!它不正是松树的翠竹吗?它同青松一样,有负着光荣的使命,来装饰大地来了。那一片片竹叶,那一条条脉络,多么深刻呀!使乾坤大地又多了一股傲然正气!
在寒冷的冬季,青松,翠竹为大地增添了绿意和生机,而红梅又为山河增添了色彩,梅,我们中华民族的缩影,我们华夏儿女的魂。那盘曲嶙峋的枝干,不正是中华民族的傲骨?那一朵朵红花瓣是用中国人民的血凝成的……
这三个人是:王瘦吾、陶虎臣、靳彝甫。王瘦吾原先开绒线店,陶虎臣开炮仗店,靳彝甫是个画画的。他们是从小一块长大的。这是三个说上不上,说下不下的人。既不是缙绅先生,也不是引车卖浆者流。他们的日子时好时坏。好的时候桌上有两个菜,一荤一素,还能烫二两酒;坏的时候,喝粥,甚至断炊。三个人的名声倒都是好的。他们都没有做过伤天害理的事,对人从不尖酸刻薄,对地方的公益,从不袖手旁观。某处的桥坍了,要修一修;哪里发现一名“路倒”,要掩埋起来;闹时疫的时候,在码头路口设一口瓷缸,内装药茶,施给来往行人;一场大火之后,请道士打醮禳灾……遇有这一类的事,需要捐款,首事者把捐簿伸到他们的面前时,他们都会提笔写下一个谁看了也会点头的数目。因此,他们走在街上,一街的熟人都跟他们很客气地点头打招呼。
“早!”
“早!”
“吃过了?”
“偏过了,偏过了!”
王瘦吾真瘦。瘦得两个肩胛骨从长衫的外面都看得清清楚楚。他年轻时很风雅过几天。他小时开蒙的塾师是邑中名士谈甓渔,谈先生教会了他做诗。那时,绒线店由父亲经营着,生意不错,这样他就有机会追随一些阔的和不太阔的名士,春秋佳日,文酒雅集。遇有什么张母吴太夫人八十寿辰征诗,也会送去两首七律。瘦吾就是那时落下的一个别号。自从父亲一死,他挑起全家的生活,就不再做一句诗,和那些诗人们也再无来往。
他家的绒线店是一个不大的连家店。店面的招牌上虽写着“京广洋货,零趸批发”,所卖的却只是:丝线、绦子、头号针、二号针、女人钳眉毛的镊子、刨花①、抿子(涂刨花水用的小刷子)、品青、煮蓝、僧帽牌洋蜡烛、太阳牌肥皂、美孚灯罩……种类很多,但都值不了几个钱。每天晚上结帐时都是一堆铜板和一角两角的零碎的小票,难得看见一块洋钱。
这样一个小店,维持一家生活,是困难的。王瘦吾家的人口日渐增多了。他上有老母,自己又有了三个孩子。小的还在娘怀里抱着。两个大的,一儿一女,已经都在上小学了。不用说穿衣,就是穿鞋也是个愁人的事。
儿子最恨下雨。小学的同学几乎全部在下雨天都穿了胶鞋来上学,只有他穿了还是他父亲穿过的钉鞋①。钉鞋很笨,很重,走起来还嘎啦嘎啦的响。他一进学校的大门,同学们就都朝他看,看他那双鞋。他闹了好多回。每回下雨,他就说:“我不去上学了!”妈都给他说好话:“明年,明年就买胶鞋。一定!”——“明年!您都说了几年了!”最后还是嘟着嘴,挟了一把补过的旧伞,走了。王瘦吾听见街石上儿子的钉鞋愤怒的声音,半天都没有说话。
女儿要参加全县小学秋季运动会,表演团体操,要穿规定的服装:白上衣、黑短裙。这都还好办。难的是鞋,——要一律穿白球鞋。女儿跟妈要。妈说:“一双球鞋,要好几块钱。咱们不去参加了。就说生病了,叫你爸写个请假条。”女儿不像她哥发脾气,闹,她只是一声不响,眼泪不停地往下滴。到底还是去了。这位能干的妈跟邻居家借来一双球鞋,比着样子,用一块白帆布连夜赶做了一双。除了底子是布的,别处跟买来的完全一样。天亮的时候,做妈的轻轻地叫:“妞子,起来!”女儿一睁眼,看见床前摆着一双白鞋,趴在妈胸前哭了。王瘦吾看见妻子疲乏而凄然的笑容,他的心酸。
因此,王瘦吾老想发财。
这财,是怎么个发法呢?靠这个小绒线店,是不可能有什么出息的。他得另外想办法。这城里的街,好像是傍晚时的码头,各种船只,都靠满了。各行各业,都有个固定的地盘,想往里面再插一只手,很难。他得把眼睛看到这个县城以外,这些行业以外。他做过许多不同性质的生意。他做过虾籽生意,醉蟹生意,腌制过双黄鸭蛋。张家庄出一种木瓜酒,他运销过。本地出一种药材,叫做?莶,他收过,用木船装到上海(他自己就坐在一船高高的药草上),卖给药材行。三叉河出一种水仙鱼,他曾想过做罐头……他做的生意都有点别出心裁,甚至是想入非非。他隔个把月就要出一次门,四乡八镇,到处跑。像一只饥饿的鸟,到处飞,想给儿女们找一口食。回来时总带着满身的草屑灰尘;人,越来越瘦。
后来他想起开工厂。他的这个工厂是个绳厂,做草绳和钱串子。蓑衣草两股,绞成细绳,过去是穿制钱用的,所以叫做钱串子。现在不使制钱了,店铺里却离不开它。茶食店用来包扎点心,席子店捆席子,卖鱼的穿鱼腮。绞这种细绳,本来是湖西农民冬闲时的副业,一大捆一大捆挑进城来兜售。因为没有准人,准时,准数,有时需用,却遇不着。有了这么个厂,对于用户方便多了。王瘦吾这个厂站住了。他就不再四处奔跑。这家工厂,连王瘦吾在内,一共四个人。一个伙计搬运,两个做活。有两架“机器”,倒是铁的,只是都要用手摇。这两架机器,摇起来嘎嘎的响,给这条街增添了一种新的声音,和捶铜器、打烧饼、算命瞎子的铜铛的声音混和在一起。不久,人们就习惯了,仿佛这声音本来就有。
初二、十六①的傍晚,常常看到王瘦吾拎了半斤肉或一条鱼从街上走回家。
每到天气晴朗,上午十来点钟,在这条街上,就可以听到从阴城方向传来爆裂的巨响:“砰——磅!”
大家就知道,这是陶虎臣在试炮仗了。孩子们就提着裤子向阴城飞跑。
阴城是一片古战场。相传韩信在这里打过仗。现在还能挖到一种有耳的尖底陶瓶,当地叫做“韩瓶”,据说是韩信的部队所用的行军水壶。说是这种陶瓶冬天插了梅花,能结出梅子来。现在这里是乱葬冈,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叫做“阴城”。到处是坟头、野树、荒草、芦荻。草里有蛤蟆、野兔子、大极了的蚂蚱、油葫芦、蟋蟀。早晨和黄昏,有许多白颈老鸦。人走过,就哑哑地叫着飞起来。不一会,又都纷纷地落下了。
这里没有住户人家。只有一个破财神庙,里面住着一个侉子。这侉子不知是什么来历。他杀狗,吃肉,——阴城里野狗多的是,还喝酒。
这地方很少有人来。只有孩子们结伴来放风筝,掏蟋蟀。再就是陶虎臣来试炮仗。
试的是“天地响”。这地方把双响的大炮仗叫“天地响”,因为地下响一声,飞到半空中,又响一声,炸得粉碎,纸屑飘飘地落下来。陶家的“天地响”一听就听得出来,特别响。两响之间的距离也大——蹿得高。
“砰——磅!”
“砰——磅!”
他走一二十步,放一个,身后跟着一大群孩子。孩子里有胆大的,要求放一个,陶虎臣就给他一个:“点着了快跑!——崩疼了可别哭!”
其实是崩不着的。陶虎臣每次试炮仗,特意把其中的几个的捻子加长,就是专为这些孩子预备的。捻子着了,嗤嗤地冒火,半天,才听见响呢。
陶家炮仗店的门口也是经常围着一堆孩子,看炮仗师傅做炮仗。两张白木的床子,有两块很光滑的木板。把一张粗草纸裹在一个钢钎上,两块木板一搓,吱溜——,就是一个炮仗筒子。
孩子们看师傅做炮仗,陶虎臣就伏在柜台上很有兴趣地看这些孩子。有时问他们几句话:“你爸爸在家吗?干嘛呢?”
“你的痄腮好了吗?”
孩子们都知道陶老板人很和气,很喜欢孩子,见面都很愿意叫他:
“陶大爷!”
“陶伯伯!”
“哎,哎。”
陶家炮仗店的生意本来是不错的。
他家的货色齐全。除了一般的鞭炮,还出一种别家不做的鞭,叫做“遍地桃花”。不但外皮,连里面的筒子都一色是梅红纸卷的。放了之后,地下一片红,真像是一地的桃花瓣子。如果是过年,下过雪,花瓣落在雪地上,红是红,白是白,好看极了。
这种鞭,成本很贵,除非有人定做,平常是不预备的。
一般的鞭炮,陶虎臣自己是不动手的。他会做花炮。一筒大花炮,能放好几分钟。他还会做一种很特别的花,叫做“酒梅”。一棵弯曲横斜的枯树,埋在一个磁盆里,上面串结了许多各色的小花炮,点着之后,满树喷花。火花射尽,树枝上还留下一朵一朵梅花,蓝荧荧的,静悄悄地开着,经久不熄。这是棉花浸了高粱酒做的。
他还有一项绝技,是做焰火。一种老式的焰火,有的地方叫做花盒子。
酒梅、焰火,他都不在店里做,在家里做。因为这有许多秘方,不能外传。
做焰火,除了配料,关键是串捻子。串得不对,会轰隆一声,烧成一团火。弄不好,还会出事。陶虎臣的一只左眼坏了,就是因为有一次放焰火,出了故障,不着了,他搭了梯子爬到架上去看,不想焰火忽然又响了,一个火球迸进了瞳孔。
陶虎臣坏了一只眼睛,还看不出太大的破相,不像一般有残疾的人往往显得很凶狠。他依然随时是和颜悦色的,带着宽厚而慈祥的笑容。这种笑容,只有与世无争,生活上容易满足的人才会有。
但是他的这种心满意足的神情逐年在消退。鞭炮生意,是随着年成走的。什么时候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什么时候炮仗店就生意兴隆。这样的年头,能够老是有么?
“遍地桃花”近年很少人家来定货了。地方上多年未放焰火,有的孩子已经忘记放焰火是什么样子了。
陶虎臣长得很敦实,跟他的名字很相称。
靳彝甫和陶虎臣住在一条巷子里,相隔只有七八家。谁家的火灭了,孩子拿了一块劈柴,就能从另一家引了火来。他家很好认,门口钉着一块铁皮的牌子,红地黑字:“靳彝甫画寓”。这城里画画的,有三种人。
一种是画家。这种人大都有田有地,不愁衣食,作画只是自己消遣,或作为应酬的工具。他们的画是不卖钱的。求画的人只是送几件很高雅的礼物。或一坛绍兴花雕,或火腿、鲥鱼、白沙枇杷,或一套讲究的宜兴紫砂茶具,或两大盆正在茁箭子的建兰。他们的画,多半是大写意,或半工半写。工笔画他们是不耐烦画的,也不会。
一种是画匠。他们所画的,是神像。画得最多的是“家神菩萨”。这“家神菩萨”是一个大家族:头一层是南海观音的一伙,第二层是玉皇大帝和他的朝臣,第三层是关帝老爷和周仓、关平,最下一层是财神爷。他们也在玻璃的反面用油漆画福禄寿三星(这种画美术史家称之为“玻璃油画”),作插屏。他们是在制造一种商品,不是作画。而且是流水作业,描花纹的是一个人(照着底子描),“开脸”的是一个人,着色的是另一个人。他们的作坊,叫做“画匠店”。一个画匠店里常有七八个人同时做活,却听不到一点声音,因为画匠多半是哑巴。
靳彝甫两者都不是。也可以说是介乎两者之间的那么一种人。比较贴切些,应该称之为“画师”,不过本地无此说法,只是说“画画的”。他是靠卖画吃饭的,但不像画匠店那样在门口设摊或批发给卖门神“欢乐”的纸店①,他是等人登门求画的(所以挂“画寓”的招牌)。他的画按尺论价,大青大绿另加,可以点题。来求画的,多半是茶馆酒肆、茶叶店、参行、钱庄的老板或管事。也有那些闲钱不多,送不起重礼,攀不上高门第的画家,又不甘于家里只有四堵素壁的中等人家。他们往往喜欢看着他画,靳彝甫也就欣然对客挥毫。主客双方,都很满意。他的画署名(画匠的作品是从不署名的),但都不题上款,因为不好称呼,深了不是,浅了不是,题了,人家也未必高兴,所以只是简单地写四个字:“彝甫靳铭”。若是佛像,则题“靳铭沐手敬绘”。
靳家三代都是画画的。家里积存的画稿很多。因为要投合不同的兴趣,山水、人物、翎毛、花卉,什么都画。工笔、写意、浅绛、重彩不拘。
他家家传会写真,都能画行乐图(生活像)和喜神图(遗像)。中国的画像是有诀窍的。画师家都藏有一套历代相传的“百脸图”。把人的头面五官加以分析,定出一百种类型。画时端详着对象,确定属于哪一类,然后在此基础上加减,画出来总是有几分像的。靳彝甫多年不画喜神了。因为画这种像,经常是在死人刚刚断气时,被请了去,在床前对着勾描。他不愿看死人。因此,除了至亲好友,这种活计,一概不应。有来求的,就说不会。行乐图,自从有了照相馆之后,也很少有人来要画了。
靳弊甫自己喜欢画的,是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青绿山水、工笔人物,一年能收几件呢?因此,除了每年端午,他画几十张各式各样的钟馗,挂在巷口如意楼酒馆标价出售,能够有较多的收入,其余的`时候,全家都是半饥半饱。
虽然是半饥半饱,他可是活得有滋有味,他的画室里挂着一块小匾,上书“四时佳兴”。画室前有一个很小的天井。靠墙种了几竿玉屏萧竹。石条上摆着茶花、月季。一个很大的钧窑平盘里养着一块玲珑剔透的上水石,蒙了半寸厚的绿苔,长着虎耳草和铁线草。冬天,他总要养几头单瓣的水仙。不到三寸长的碧绿的叶子,开着白玉一样的繁花。春天,放风筝。他会那样耐烦地用一个称金子用的小戥子约着蜈蚣风筝两边脚上的鸡毛(鸡毛分量稍差,蜈蚣上天就会打滚)。夏天,用莲子种出荷花。不大的荷叶,直径三寸的花,下面养了一二分长的小鱼。秋天,养蟋蟀。他家藏有一本托名贾似道撰写的《秋虫谱》。养蟋蟀的泥罐还是他祖父留下来的旧物。每天晚上,他点一个灯笼,到阴城去掏蟋蟀。财神庙的那个侉子,常常一边喝酒、吃狗肉,一边看这位大胆的画师的灯笼走走,停停,忽上,忽下。
他有一盒爱若性命的东西,是三块田黄石章。这三块田黄都不大,可是跟三块鸡油一样!一块是方的,一块略长,还有一块不成形。数这块不成形的值钱,它有文三桥刻的边款(篆文不知叫一个什么无知的人磨去了)①。文三桥呀,可着全中国,你能找出几块?有一次,邻居家失火,他什么也没拿,只抢了这三块图章往外走。吃不饱的时候,只要把这三块图章拿出来看看,他就觉得对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可抱怨的了。
这一年,这三个人忽然都交了好运。
王瘦吾的绳厂赚了钱。他可又觉得这个买卖货源、销路都有限,他早就想好了另外一宗生意。这个县北乡高田多种麦,出极好的麦秸,当地农民多以掐草帽辫为副业。每年有外地行商来,以极便宜的价钱收去。稍经加工,就成了草帽,又以高价卖给农民。王瘦吾想:为什么不能就地制成草帽呢?这钱为什么要给外地人赚去呢?主意已定,他就把两台绞绳机盘出去,买了两架扎草帽的机子,请了一个师傅,教出三个徒弟,就在原来绳厂的旧址,办起了一个草帽厂。城里的买卖人都说:王瘦吾这步棋看得准,必赚无疑!草帽厂开张的那天,来道喜和看热闹的人很多。一盘草帽辫,在师傅手里,通过机针一扎,哒哒地响,一会儿工夫,哎,草帽盔出来了!——又一会,草帽边!——成了!一顶一顶草帽,顷刻之间,摞得很高。这不是草帽,这是大洋钱呀!这一天,靳彝甫送来一张“得利图”,画着一个白须的渔翁,背着鱼篓,提着两尾金鳞赤尾的大鲤鱼。凡看了这张画的,无不大笑:这渔翁的长相,活脱就是王瘦吾!陶虎臣特地送来一挂遍地桃花满堂红的一千头的大鞭,砰砰磅磅响了好半天!
陶虎臣从来没有做过这么大的焰火生意。这一年闹大水。运河平了灌。西北风一起,大浪头翻上来,把河堤上丈把长的青石都卷了起来。看来,非破堤不可。很多人家扎了筏子,预备了大澡盆,天天晚上不敢睡,只等堤决水下来时逃命。不料,河水从下游泻出,伏汛安然度过,保住了无数人畜。秋收在望,市面繁荣,城乡一片喜气。有好事者倡议:今年放放焰火!东西南北四城,都放!一台七套,四七二十八套。陶家独家承做了十四套,——其余的,他匀给别的同行了。
四城的焰火错开了日子,——为的是人们可以轮流赶着去看。东城定在八月十六。地点:阴城。
这天天气特别好。万里无云,一天皓月。阴城的正中,立起一个四丈多高的架子。有人早早吃了晚饭,就扛了板凳来等着了。各种卖小吃的都来了。卖牛肉高粱酒的,卖回卤豆腐干的,卖五香花生米的、芝麻灌香糖的,卖豆腐脑的,卖煮荸荠的,还有卖河鲜——卖紫皮鲜菱角和新剥鸡头米的……到处是“气死风”的四角玻璃灯,到处是白蒙蒙的热气、香喷喷的茴香八角气味。人们寻亲访友,说短道长,来来往往,亲亲热热。阴城的草都被踏倒了。人们的鞋底也叫秋草的浓汁磨得滑溜溜的。
忽然,上万双眼睛一齐朝着一个方向看。人们的眼睛一会儿睁大,一会儿眯细;人们的嘴一会儿张开,一会儿又合上;一阵阵叫喊,一阵阵欢笑;一阵阵掌声。——陶虎臣点着陷火了!
这种花盆子是有一点简单的故事情节的。最热闹的是“炮打泗州城”。起先是梅、兰、竹、菊四种花,接着是万花齐放。万花齐放之后,有一个间歇,木架子下面黑黑的,有人以为这一套已经放完了。不料一声炮响,花盆子又落下一层,照眼的灯球之中有一座四方的城,眼睛好的还能看见城门上“泗州”两个字(不知道为什么是泗州而不是别的城)。城外向里打炮,城里向外打,灯球飞舞,砰磅有声。最有趣的是“芦蜂追瘌子”,这是一个喜剧性的焰火。一阵火花之后,出现一个人,——一个泥头的纸人,这人是个瘌痢头,手里拿着一把破芭蕉扇。霎时间飞来了许多马蜂,这些马蜂——火花,纷纷扑向瘌痢头,瘌痢头四面躲闪,手里的芭蕉扇不停地挥舞起来。看到这里,满场大笑。这些辛苦得近于麻木的人,是难得这样开怀一笑的呀。最后一套是平平常常的,只是一阵火花之后,扑鲁扑鲁吊下四个大字:“天下太平”。字是灯球组成的。虽然平淡,人们还是舍不得离开。火光炎炎,逐渐消隐,这时才听到人们呼唉:“二丫头,回家咧!”
“四儿,你在哪儿哪?”
“奶奶,等等我,我鞋掉了!”
人们摸摸板凳,才知道:呀,露水下来了。
靳彝甫捉到一只蟹壳青蟋蟀。消息很快就传开了。每天有人提了几罐蟋蟀来斗。都不是对手,而且都只是一个回合就分胜负。这只蟹壳青的打法很特别。它轻易不开牙,只是不动声色,稳稳地站着。突然扑上去,一口就咬破对方的肚子(据说蟋蟀的打法各有自己的风格,这种咬肚子的打法是最厉害的)。它口瞿口瞿地叫起来,上下摆动它的触须,就像戏台上的武生耍翎子。负伤的败将,怎么下“探子”①,也再不敢回头。于是有人怂恿他到兴化去。兴化养蟋蟀之风很盛,每年秋天有一个斗蟋蟀的集会。靳彝甫被人们说得心动了。王瘦吾、陶虎臣给他凑了一笔路费和赌本,他就带了几罐蟋蟀,搭船走了。
斗蟋蟀也像摔跤、击拳一样,先要约约运动员的体重。分量相等,才能入盘开斗。如分量低于对方而自愿下场者,听便。
没想到,这只蟋蟀给他赢了四十块钱。——四十块钱相当于一个小学教员两个月的薪水!靳彝甫很高兴,在如意楼定了几个菜,约王瘦吾、陶虎臣来喝酒。
(这只身经百战的蟋蟀后来在冬至那天寿终了,靳彝甫特地打了一个小小的银棺材,送到阴城埋了。)
没喝几杯,靳彝甫的孩子拿了一张名片,说是家里来了客。靳彝甫接过名片一看:“季匋民!”
“他怎么会来找我呢?”
季匋民是一县人引为骄傲的大人物。他是个名闻全国的大画家,同时又是大收藏家,大财主,家里有好田好地,宋元名迹。他在上海一个艺术专科大学当教授,平常难得回家。“你回去看看。”
“我少陪一会。”
季匋民和靳彝甫都是画画的,可是气色很不一样。此人面色红润,双眼有光,浓黑的长髯,声音很洪亮。衣着很随便,但质料很讲究。
“我冒进宝府,唐突得很。”
“哪里哪里。只是我这寒舍,实在太小了。”
“小,而雅,比大而无当好!”
寒暄之后,季匋民说明来意:听说彝甫有几块好田黄,特地来看看。靳彝甫捧了出来,他托在手里,一块一块,仔仔细细看了。“好,——好,——好。匋民平生所见田黄多矣,像这样润的,少。”他估了估价,说按时下行情,值二百洋。有文三桥边款的一块就值一百。他很直率地问靳彝甫肯不肯割爱。靳彝甫也很直率地回答:“不到山穷水尽,不能舍此性命。”
“好!这像个弄笔墨的人说的话!既然如此,匋民绝不夺人之所爱。不过,如果你有一天想出手,得先尽我。”“那可以。”
“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
买卖不成,季匋民倒也没有不高兴。他又提出想看看靳彝甫家藏的画稿。靳彝甫祖父的,父亲的。——靳彝甫本人的,他也想看看。他看得很入神,拍着画案说:“令祖,令尊,都被埋没了啊!吾乡固多才俊之士,而皆困居于蓬牖之中,声名不出于里巷,悲哉!悲哉!”他看了靳彝甫的画,说:“彝甫兄,我有几句话……”
“您请指教。”
“你的画,家学渊源。但是,有功力,而少境界。要变!山水,暂时不要画。你见过多少真山真水?人物,不要跟在改七芗、费晓楼后面跑。倪墨耕尤为甜俗。要越过唐伯虎,直追两宋南唐。我奉赠你两个字:古,艳。比如这张杨妃出浴,披纱用洋红,就俗。用朱红,加一点紫!把颜色搞得重重的!脸上也不要这样干净,给她贴几个花子!——你是打算就这样在家乡困着呢?还是想出去闯闯呢?出去,走走,结识一些大家,见见世面!到上海,那里人才多!”
他建议靳彝甫选出百十件画,到上海去开一个展览会。他认识朵云轩,可以借他们的地方。他还可以写几封信给上海名流,请他们为靳彝甫吹嘘吹嘘。他还嘱咐靳彝甫,卖了画,有了一点钱,要做两件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最后说:“我今天很高兴。看了令祖、令尊的画稿,偷到不少的东西。——我把它化一化,就是杰作!哈哈哈哈……”
这位大画家就这样疯疯癫癫,哈哈大笑着,提了他的筇竹杖,一阵风似的走了。
靳彝甫一边卷着画,一边想:季匋民是见得多。他对自己的指点,很有道理,很令人佩服。但是,到上海、开展览会,结识名流……唉,有钱的名士的话怎么能当得真呢!他笑了。
没想到,三天之后,季匋民真的派人送来了七八封朱丝栏玉版宣的八行书。
靳彝甫的画展不算轰动,但是卖出去几十张画。那张在季匋民授意之下重画的杨妃出浴,一再有人重订。报上发了消息,一家画刊还选了他两幅画。这都是他没有想到的。王瘦吾和陶虎臣在家乡看到报,很替他高兴:“彝甫出了名了!”
卖了画,靳彝甫真的按照季匋民的建议,“行万里路”去了。一去三年,很少来信。
这三年啊!
王瘦吾的草帽厂生意很好。草帽没个什么讲究,买的人只是一图个结实,二图个便宜。他家出的草帽是就地产销,省了来回运费,自然比外地来的便宜得多。牌子闯出去了,买卖就好做。全城并无第二家,那四台哒哒作响的机子,把带着钱想买草帽的客人老远地就吸过来了。
不想遇见一个王伯韬。
这王伯韬是个开陆陈行的。这地方把买卖豆麦杂粮的行叫做陆陈行。人们提起陆陈行,都暗暗摇头。做这一行的,有两大特点:其一,是资本雄厚,大都兼营别的生意,什么买卖赚钱,他们就开什么买卖,眼尖手快。其二,都是流氓——都在帮。这城里发生过几起大规模的斗殴,都是陆陈行挑起的。打架的原因,都是抢行霸市。这种人一看就看得出来。他们的衣著和一般的生意人就不一样。不论什么时候,长衫里面的小褂的袖子总翻出很长的一截。料子也是老实商人所不用的。夏天是格子纺,冬天是法兰绒。脚底下是黑丝袜,方口的黑纹皮面的硬底便鞋。王伯韬和王瘦吾是同宗,见面总是“瘦吾兄”长,“瘦吾兄”短。王瘦吾不爱搭理他,尽可能地躲着他。
谁知偏偏躲不开,而且天天要见面。王伯韬也开了一家草帽厂,就在王瘦吾的草帽厂的对门!他新开的草帽厂有八台机子,八个师傅,门面、柜台,一切都比王瘦吾的大一倍。
王伯韬真是不顾血本,把批发、零售价都压得极低。王瘦吾算算,这样的定价,简直无利可图。他不服这口气,也随着把价钱落下来。
王伯韬坐在对面柜台里,还是满脸带笑,“瘦吾兄”长,“瘦吾兄”短。
王瘦吾撑了一年,实在撑不住了。
王伯韬放出话来:“瘦吾要是愿意把四台机子让给我,他多少钱买的,我多少钱要!”
四台机子,连同库存的现货,辫子,全部倒给了王伯韬。王瘦吾气得生了一场重病。一病一年多。卖机子的钱、连同小绒线店的底本,全变成了药渣子,倒在门外的街上了。
好不容易,能起来坐一坐,出门走几步了。可是人瘦得像一张纸,一阵风吹过,就能倒下。
陶虎臣呢?
头一年,因为四乡闹土匪,连城里都出了几起抢案,县政府和当地驻军联名出了一张布告:“冬防期间,严禁燃放鞭炮。”炮仗店平时生意有限,全指着年下。这一冬防,可把陶虎臣防苦了。且熬着,等明年吧。
明年!蒋介石搞他娘的“新生活”①,根本取缔了鞭炮。城里几家炮仗店统统关了张。陶虎臣别无产业,只好做一点“黄烟子”和蚊烟混日子。“黄烟子”也像是个炮仗,只是里面装的不是火药而是雄黄,外皮也是黄的。点了捻子,不响,只是从屁股上冒出一股黄烟,能冒半天。这种东西,端午节人家买来,点着了扔在床脚柜底熏五毒;孩子们把黄烟屁股抵在板壁上写“虎”字。蚊烟是在一个皮纸的空套里装上锯末,加一点芒硝和鳝鱼骨头,盘成一盘,像一条蛇。这东西点起来味道很呛,人和蚊子都受不了。这两种东西,本来是炮仗店附带做做的,靠它赚钱吃饭,养家活口的,怎么行呢?——一年有几个端午节?蚊子也不是四季都有啊!
第三年,陶家炮仗店的铺闼子门①下了一把牛鼻子铁锁,再也打不开了。陶家的锅,也揭不开了。起先是喝粥,——喝稀粥,后来连稀粥也喝不成了。陶虎臣全家,已经饿了一天半。
有那么一个缺德的人敲开了陶家的门。这人姓宋,人称宋保长,他是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什么钱也敢拿的。他来做媒了。二十块钱,陶虎臣把女儿嫁给了一个驻军的连长。这连长第二天就开拔。他倒什么也不挑,只要是一个黄花闺女。陶虎臣跳着脚大叫:“不要说得那么好听!这不是嫁!这是卖!你们到大街去打锣喊叫:我陶虎臣卖女儿!你们喊去!我不害臊!陶虎臣!你是个什么东西!陶虎臣!我操你八辈祖奶奶!你就这样没有能耐呀!”女儿的妈和弟弟都哭。女儿倒不哭,反过来劝爹:“爹!爹!您别这样!我愿意!——真的!爹!我真的愿意!”她朝上给爹妈磕了头,又趴在弟弟的耳边说了一句话。这一句话是:“饿的时候,忍着,别哭。”弟弟直点头。女儿走到爹床前,说了声:“爹!我走啦!您保重!”陶虎臣脸对墙躺着,连头都没有回,他的眼泪花花地往下淌。
两个半月过去了。陶家一直就花这二十块钱。二十块钱剩得不多了,女儿回来了。妈脱下女儿的衣服一看,什么都明白了:这连长天天打她。女儿跟妈妈偷偷地说:“妈,我过上了他的脏病。”
岁暮天寒,彤云酿雪,陶虎臣无路可走,他到阴城去上吊。
他没有死成。他刚把腰带拴在一棵树上,把头伸进去,一个人拦腰把他抱住,一刀砍断了腰带。这人是住在财神庙的那个侉子。
靳彝甫回来了。他一到家,听说陶虎臣的事,连脸都没洗,拔脚就往陶家去。陶虎臣躺在一领破芦席上,拥着一条破棉絮。靳彝甫掏出五块钱来,说:“虎臣,我才回来,带的钱不多,你等我一天!”
跟脚,他又奔王瘦吾家。瘦吾也是家徒四壁了。他正在对着空屋发呆。靳彝甫也掏出五块钱,说:“瘦吾,你等我一天!”
第三天,靳彝甫约王瘦吾、陶虎臣到如意楼喝酒。他从内衣口袋里掏出两封洋钱,外面裹着红纸。一看就知道,一封是一百。他在两位老友面前,各放了一封。
“先用着。”
“这钱——?”
靳彝甫笑了笑。
那两个都明白了:彝甫把三块田黄给季匋民送去了。靳彝甫端起酒杯说:“咱们今天醉一次。”
那两个同意。
“好,醉一次!”
这天是腊月三十。这样的时候,是不会有人上酒馆喝酒的。如意楼空荡荡的,就只有这三个人。
外面,正下着大雪。
汤清海,男,1935年生于河南南阳,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研究员、教授。
1957年毕业于中南美专(广州美术学院前身),师从黎雄才、关山月、张诏铭、杨之光先生,美术理论受迟轲、陈少丰先生教诲。毕业后留校任教。
1985年任齐白石纪念馆首任主持副馆长、馆长。
社会任职:中国陶瓷美术学会理事、中国海峡两岸交流协会理事、台湾中国美术家协会荣誉理事、中国崂山康成书院名誉院长、书画导师、山东大学客座教授、湖南省陶瓷美术学会副会长、湘潭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
八十年代前专攻人物画和艺术陶瓷创作,八十年代后转攻山水、花鸟。其传统功底深厚、笔墨精到,在艺术创作中同时注重真情实感的倾注和对时代精神气息的追求。山水布局奇险,气韵灵动,大气雄浑;花鸟构图往往别出新意,画面清逸富有情趣,尤擅画兰。书法擅楷、行、草、隶,瘦金尤佳,寓书于画,格调高华。
汤清海先生为人平和仁厚、澹泊豁达,为艺坛书画双佳、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在中国画中,松、竹、梅是画家喜爱的题材,画家取松、竹、梅傲霜凌雪的特点,借以表现人的品格与气质。早在南宋时期,画家赵孟坚就将松、竹、梅放在一起,“岁寒三友图”遂以自成一格。
传统的“岁寒三友图”,有的是表现“松、竹、梅”,也有的是表现“梅、竹、石”。而汤清海先生的“岁寒三友图”,则是将四者有机地安排在一起。在构图上,汤清海先生更是独具匠心,运用近似“剪影”的方法,将松、竹、梅定格在画面上,背景 “留白”。这种源自于南宋时期马远、夏圭的“边角构图法”,进一步彰显了景物个性。
汤清海先生早年就读于广州美术学院,投师于黎雄才、关山月等诸先生门下,其“松”源自于黎雄才先生的“嫩松”,而又自成“铁松”一格。其“梅”源自于关山月的“骨梅,”用笔冶炼而又厚重,“骨梅”的个性进一步显现。观汤清海先生的“岁寒三友图”,只见,在高山云雾之间,悬崖峭壁之上,铁松斜出,寒梅傲骨,竹影摇曳,“岁寒三友”呼之欲出。中国画最难表现的是“画境”,汤清海先生的“岁寒三友图”与宋画“踏花马蹄香”有异曲同工之美。
教材分析: 本文是河北教育出版社三年级的一篇课文,岁寒三友泛指松、竹、梅三种植物;松、竹经冬不凋;梅则迎寒开花。因这三种植物在寒冬时节仍可保持顽强的生命力而得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尚人格的象征。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正确认识本课七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松竹梅的品格。【过程与方法目标】
1、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开展小组讨论,理解、感受古文内容。
2、结合译文,理解古文的意思。【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松竹梅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结合译文,理解古文的意思。【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松竹梅的品格。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和图片。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同学们听说过“岁寒三友”吗?谁能说说“岁寒三友”指的是什么?
(松、竹、梅)
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被称为“岁寒三友”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岁寒三友》这篇课文。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引入本文,使学生更加对“岁寒三友”感兴趣。
二、了解背景,预习检查
1、作品简介
《商务国语教科书》内容简介:商务国语教科书,是庄俞、张元济等教育家编写校订的优秀作品集,是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开创者的绝佳之作,更是二十世纪最富生命力的语文读物经典。
2、预习检查
1)自读《岁寒三友》,了解课文大概意思。
2)认读生字和词语。
【设计意图】通过了解背景和预习检查,提前了解课文。
三、初读感知,生字学习
1、生字认读
侍 庭 茂 曰
皆 即 违
2、词语解释
侍:侍奉。著:绽开、盛开。茂:茂盛。性:品性。
3、近反义词
近义词:寒—冷
皆—都 反义词:立—坐
枯—荣
【设计意图】学习本文的生字词,可以帮学生理解课文的意思。
四、课文详解
1、课文朗读
儿侍父,立庭前,见梅树着花,松竹并茂。儿问曰:“霜、雪之时,他树多枯落,何以三者独否?”父曰:“其性皆耐寒,与他树不同。古人称岁寒三友,即松、竹、梅也。”
2、课文翻译
儿子侍奉着父亲,站在庭院前,看见梅树还开着花,松树和竹子也很繁茂。儿子问:“霜降,下雪的时候,其他的树木大多都枯萎了,为什么这三者独自繁茂呢?”父亲说:“他们的品性都能抵抗严寒,和其他树不一样.古人把他们称呼的岁寒三友人,即是松树,竹子和梅树。”
3、品词析句
文中写了几个人,分别是谁?
儿子和父亲。
父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儿子发现冬日里梅花开放,松竹茂盛,问父亲:“霜、雪之时,他树多枯落,何以三者独否?”
父亲是怎么回答的?
“其性皆耐寒,与他树不同。古人称岁寒三友,即松、竹、梅也。
4、主题解说
父亲希望孩子能如岁寒三友一样有梅之傲骨,松之刚毅,竹之气节。
【设计意图】通过翻译全文,理解本文的主要意思,品词析句,理清楚文章的脉络。让我们了解松竹梅它们特有的耐寒的品性。
五、课文小结
课文通过父子间的对话,以松竹梅的形象,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六、心灵感悟
在严寒的冬季,松竹梅表现了它们特有的耐寒的品性。在生活中,我们都要学习这种坚强不屈的品性,勇敢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挫折和不幸。
七、课后作业
1、尝试的学习本文的生字词,默写下来。
2、体会松竹梅的高贵品质,请说出一些其他植物的优秀品质。
八、板书设计
岁寒三友
起因 见梅树著花
松竹并茂
过程
父子问答
结论
岁寒三友:松竹梅
教学反思:
端午三友作文
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最具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於其上。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注意。宝山县有谚语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崇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
江南地区,有的习俗是在端午节饮菖蒲酒,则其药用效能就更为直接。通常是在节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黄,浸入酒中,节日便可饮用。
IPO项目如此长时间的逡巡不前,是董事会的短视行为导致了项目的缓行或夭折?还是该项目缺乏可操作性,原本就是为了上市圈钱画的一个饼?无论哪一种情况,江苏三友董事会都难辞其咎。
作为一家主营服装出口业务的企业,江苏三友董事会正面临着来自投资者的质疑,他们指责江苏三友董事会消极不作为。按照江苏三友的招股说明书,其募投项目应当在两年内完成。即最晚也应当在2007年完成。事实是,截至2008年底,其总体完工进度不足20%,1.5亿元募集资金投资收益共计98.91万元,完全背离了招股说明书中承诺的6577万元的投资回报。
江苏三友的发行申请是2004年4月通过发改委审核,2005年4月经证监会核准。在其对于IPO项目未能达到计划进度和预计的收益进行解释时表示:“染整部分由于土地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对新建项目用地严格控制,同时,购买土地的成本和费用也大幅增加,目前项目用地正在积极申请中。”在2008年年报中,又增加了环保和美国次贷危机因素的影响。
就此解释,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律师付明德认为,“现行的土地法是1998年颁布的,至今未作修改。现行的环保法及其相关法律自2003年至今也未作修改。应当说,有关土地和环保的风险因素是可预期的,但是在该公司披露的招股说明书等文件中,并没有披露土地的取得方式、进展程度及其相关风险。因此存在重大遗漏,不符合有关法律要求。”
显然,江苏三友董事会对于IPO项目被搁置的解释无法站得住脚。提出异议的投资者认为,在长达4年的时间里,江苏三友董事会竟然对此无动于衷让人无法理解。据深交所发布的《中小板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管理细则》第十五条规定,募集资金项目搁置时间超过一年的,上市公司应当对该项目、预计收益等进行检查,决定是否继续实施该项目。董事会必须对不断演进的产业格局有基本的理解,才能向管理层指出最好的方向。然而,作为公司决策机构的江苏三友董事会却未能及时对IPO项目的前景做出前瞻性的判断。就董事会的这种消极不作为,记者几次联系采访江苏三友董秘陈坚,被告知董秘出差在外。
有券商表示,江苏三友暂缓或者终止IPO项目或许是个正确的选择。也许目前看来的确如此,因为其上市过程也难以给自己一个清白的说法——IPO项目如此长时间的逡巡不前,是董事会的短视行为导致了项目的缓行或夭折?还是该项目缺乏可操作性,原本就是为了上市圈钱画的一个饼?无论哪一种情况,江苏三友董事会都难辞其咎。
记者找到了2005年度-2008年度江苏三友独立董事述职报告,其中上一任独董陆德明、魏林、盛昭瀚均发表了自己的述职报告。陆德明表示,自己累积在公司进行现场调查的天数超过10个工作日,对董事会决议执行、业务发展和投资项目等情况进行了核查和监督,并且做出了客观公正的判断,发表了独立意见。其他独董也都表示了相类似的看法。然而,这并没有妨碍一些不同的声音的出现。有专家质疑在公司经营状况发生异常时,江苏三友独立董事对此没有发表独立意见并尽到勤勉责任。
一家优秀的公司需要有一个战略董事会来领导,建立一个独立、有效的董事会是提升公司治理水平的关键。人们对公司董事会的无所作为有太多耳熟能详的记忆,江苏三友此举除了给自己的公众形象减分外,很可能丧失中小股东的信任,因为它丢掉了董事会最重要的责任。
【岁寒三友】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