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

2024-08-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解读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精选8篇)

解读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 篇1

在2月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和副主任唐仁健就刚刚公布的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进行了全面解读,并就中国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及农地流转等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中国粮食增产有潜力 进口总量不会大变动

2012年中国粮食进口量创历史新高。包括大豆在内,进口粮食突破7000万吨,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陈锡文说,去年进口的谷物和谷物粉接近1400万吨,进口大豆5838万吨。大豆进口近几年都在5000万吨以上。去年进口较多、引起关注的主要是谷物和谷物粉,主要原因是国际市场价格较低。

陈锡文说,去年进口大米200多万吨,增加较多,但进口大米和国产大米相比不到2%。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适当进口一些国内短缺产品,利于稳定国内价格,对于进出口双方都有利,应当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近年来粮食年年增产,主要原因是依靠科技,单产提高起了80%以上的作用。”陈锡文说,城镇化会占用一部分耕地,但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科技进步,在更少的面积上也可以生产出更多粮食。

唐仁健说,总体来讲三大谷物供求基本平衡,能够实现基本自给。在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粮食进口处于“品种串换、余缺调剂”状态,在总量上不会有很大变动。

食品安全须全程监管 让各个主体负起责任

一号文件强调要提升食品安全水平,在目前以农户为生产经营主体的机制下,如何对农业投入品的使用进行监管,是记者们关心的问题。陈锡文表示,现阶段中国农业大部分还是家庭分散经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种现实很难改变。

陈锡文说,食品安全问题往往是投入品方面出了问题,最重要的是从源头抓起,并进行全程监管和控制,让各个主体负起责任来。同时,要对农民进行科学普及的教育。用药不合理问题,个别农户可能出于纯粹的利益目的,但更多农民还是缺乏科学常识。

“前些日子媒体报道很多的‘速生鸡’事件,其实是两件事:一是45天出栏的鸡能吃吗?二是饲养过程中用抗生素对人体的危害。”陈锡文说,针对第一个问题,要对农民和媒体进行科普,白羽肉鸡45天出栏是正常的,这是科技进步的结果;针对第二个问题,合理用药是正常的,关键是要科学用药,遵守用药量、休药期等规定。

大力保护农民承包地经营权和征地增值收益

一号文件确定,要用5年时间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陈锡文说,2008年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提出,现有承包关系要保持不变并长期稳定。为了切实保障农民的权益,有必要对农民承包的土地进行全面的确权登记颁证,以提供更好的法律依据。

近年来,征地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引起媒体关注。此次一号文件要求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完善征地补偿办法、合理确定补偿标准、严格征地程序。

陈锡文说,土地管理法1984年颁布,1998年和2004年分别进行了修改。每次修改后,对农民的补偿水平都明显提高。在2004年的国务院28号文件中要求,必 1

须保障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不下降,长远生计有保障。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要求,要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比重。

他还指出,现在一些地方积极推行村庄拆并,主要目的是增加城市建设用地,这些做法到底符合不符合法律及未来方向还在探讨之中。一号文件特别强调,村庄撤并必须尊重农民意愿,经村民会议同意。(新华社北京2月1日电)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要守住底线抓住关键 ——学习贯彻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之三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亿万农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是我国农村的基本经营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与时俱进地完善,因地制宜地创新。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大规模、长时间转移,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的趋势明显,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已严峻地摆在我们面前。伴随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蓬勃兴起,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的基础条件日趋成熟。对此,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必须守住一条底线,就是要尊重农户的生产经营主体地位,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真正做到现有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让农民平等参与农业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农业现代化成果。一号文件强调,土地流转不得强迫命令,确保不损害农民权益、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始终明确,农户是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单元,家庭是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层次,农业生产经营体制不管如何创新,都不能脱离这个基本点。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必须抓住两个关键,就是要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着力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既要注重引导一般农户向采用先进适用科技和现代生产要素的方向转变,又要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类型、多元化的农民合作社,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不断提高农户生产经营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的同时,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形成农户、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之间相互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新型生产经营组织形式。为此,一号文件提出,安排部分财政投资项目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引导国家补助项目形成的资产移交合作社管护,增加农民合作社发展资金,逐步扩大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等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完善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在信用评定基础上对示范社开展联合授信。鼓励和引导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种养业,建立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林地、草原)准入制度和监管制度。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机制,既要建好用好“国家队”,也要培育打造“方面军”,形成主体多元化、服务专业化、运行市场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格局,努力为农民提供全方位、低成本、便利高效的生产经营服务,提高农业组织化、社会化程度。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必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是农村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完善,必须积极稳妥地加以推进。要支持地方大胆实践、大胆创新、大胆突破,鼓励基层探索多种形式、多种模式、多种形态。只要有利

于激活农村生产要素潜能、激发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活力、激励农民生产经营热情,就都可以试、可以放、可以闯。现在,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创新,地方积极性很高,实践发展很快,各地也积累了不少经验,需要不断总结、完善、提升和推广。必须明确,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真正的主体还是农民,创新什么、怎么创新、啥时创新,都应该尊重农民的意愿,都要让农民自己作主、自主决策。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大力支持,重点是搞好引导服务、营造良好环境,但绝不能包办代替、强制推动,不能定任务、下指标,更不能强推一个模式、搞一刀切、刮风搞运动。

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 是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内在要求

新华社北京2月4日电(记者董峻)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是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的内在要求。必须健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依法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

对此,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负责人日前表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项重大制度创新。目前,全国有27个省份开展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2.32万个村实施了产权制度改革。其中,有1.66万个村完成了改革,量化资产总额3295亿元,设立集体股东4.9万个、社员个人股东2100万个,累计股金分红达548.7亿元。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农业部于2007年制定下发了《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了产权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目标要求、基本原则以及改革的具体程序,引导有条件的地区推进以股份合作为主要形式,以清产核资、资产量化、股权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利益共享、保护严格、流转规范、监管有力”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

下一步,农业部将按照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鼓励具备条件的地方推进农村集体产权股份合作制改革,探索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界定的具体办法。全面完成农村集体“三资”清理,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示范县创建活动,建设信息化监管平台,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加大农村审计监督力度,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管理。

农民合作组织将获得更多政策支持

新华社北京2月4日电(记者林晖)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发展农民合作社作为建设现代农业、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一项重要措施,农民合作组织将获得更多政策支持。

农民合作社是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一号文件提出,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发展农民合作社,切实提高引领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认为,我国将进一步加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加快构建多部门联合评定示范社机制,分级建立示范社名录,努力做到发展一个、规范一个、提升一个。

同时,农民合作组织将获得多项政策扶持。这位负责人表示,力争在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有新的突破,积极引导涉农项目与合作社有效对接,扩大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等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

解读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 篇2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新概念。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专家指出,发展家庭农场可以解决当前农业经营规模小、效益低的问题,有助于农业生产走向市场化、专业化和规模化,有利于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小耕作难有大效益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负责人解释说,所谓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发展家庭农场,旨在解决中国农村家庭承包存在的分散经营、资源浪费、效益低下等问题。“我国长期历史形成一种家庭的小面积的耕作,这种小面积的耕作形不成大规模的种植效益”,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表示,小面积的小规模种粮经营方式不适应我国未来的发展。所以我国必须走世界上很多国家已经实现的道路,就是种粮方面要实行大规模经营,使很少的人可以种很大面积的粮食。

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与过去生产建设兵团农场和家庭承包相比,家庭农场吸取了二者的优点。袁钢明分析说,家庭农场和过去的建设兵团农场不一样,以家庭为单位,和家庭承包也不一样,因为它有一种企业化或有独立核算的现代化经营体制。所以家庭农场结合了我国家庭承包的优越性和现代经营体制的优越性,集合两种优越性来实现规模经营。

经营好家庭农场,可以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袁钢明说,农场把土地集中起来后,一般向有种植经验的有能力的农户集中,土地集中规模以后效益就更高,土地规模就更大,使用的人力配置也更加合理有效,所以既能够使土地实现规模经营,而且劳动力的报酬也能实现增长。

据报道,上海松江区几年前就推出了“家庭农场”,一户农民两个劳动力组成的家庭农场,能承包6.67 hm2水稻田,一年纯收入达5万元左右。另据报道,江西南昌安义县种粮大户凌继河承包了1 000 hm2稻田,聘请100多个农民帮他管理,每个农民每月能领到2 500元工资。据悉,目前农业部确定的33个农村土地流转规范化管理和服务试点地区,已有家庭农场6 670多个。

规模经营并非越大越好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指出,适度扩大农业经营规模,可以提高经营效益,但经营规模也并不是越大越好。作为农业的基本经营主体,在一定的投入水平、技术水平、生产条件下,农户的经营规模会受到多方面的限制。经营规模超自身经营能力后,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都可能下降。第2次全国农业普查表明,全国共有农业生产经营户1.98亿户,其中纯农户1.67亿户。如果都大规模经营,其余农户转到哪儿去?我们一方面主张适度规模经营,一方面扶持以农民为主体的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建设社会化服务体系,解决一家一户解决不了、解决起来不经济的问题,而不是换一个经营主体。

业内人士提醒,建设“家庭农场”还要解决好劳动力和土地流转问题。

关键词二:农民合作社新闻核心:农民合作组织将获更多政策支持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发展农民合作社作为建设现代农业、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一项重要措施,农民合作组织将获得更多政策支持。

农民合作社是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基本主体,是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新型实体,是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有效载体。一号文件提出,按照积极发展、逐步规范、强化扶持、提升素质的要求,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发展农民合作社,切实提高引领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有关负责人认为,我国将进一步加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加快构建多部门联合评定示范社机制,分级建立示范社名录,努力做到发展一个、规范一个、提升一个。

同时,农民合作组织将获得多项政策扶持。这位负责人表示,力争在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有新的突破,积极引导涉农项目与合作社有效对接,扩大农村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等涉农项目由合作社承担的规模。

在人才培养方面,将建设合作社带头人人才库和培训基地,大力开展合作社带头人、管理人员、辅导员培训。此外,还要引导合作社以产品和产业为纽带开展合作与联合,推进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和标准化生产,支持合作社发展加工流通业务,引导合作社开展“农社对接”,加强品牌培育和推介,提升合作社发展能力。

关键词三:百姓“菜篮子”新闻核心:确保百姓“菜篮子”供给充足

每到冬季,北方大城市蔬菜供给、菜价涨幅让百姓颇为关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大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实施力度,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

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有关负责人指出,近年来,我国“菜篮子”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显著增强,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城市消费需求增长与城郊生产能力下降的矛盾加剧,加之生产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信息服务水平不强,个别地区部分产品滞销卖难问题屡屡出现。

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扩大园艺作物标准园和畜禽水产品标准化养殖示范场创建规模,统筹规划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布局,健全重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机制,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

这位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要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推动将“菜篮子”产品生产用地保有数量、主要“菜篮子”产品自给率、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等重点指标纳入市长负责制的考核范围。

同时,促进产销衔接,健全全国鲜活农产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及时、统一发布生产、市场和价格信息,合理引导农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重点支持重要农产品集散地、优势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加快推进以城市标准化菜市场、生鲜超市、城乡集贸市场为主体的农产品零售市场建设,健全覆盖农产品收集、加工、运输、销售各环节的冷链物流体系。

此外,我国将进一步强化“菜篮子”质量安全监管,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推动建立健全“菜篮子”产品市场价格调控机制和应急储备制度,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关键词四:农业补贴新闻核心:农业补贴不再“撒芝麻盐”

我国粮食生产已实现“九连增”,在当前形势下,农业持续稳定增长不易,如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如何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如何在连年丰产丰收的高基数上实现新的增长?

粮食安全丝毫不能放松

刚刚过去的一年,我国粮食产量再创新高,实现连续9年增产。农业农村的好形势,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稳”的基础、“进”的亮点。

伴随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正在进入新的阶段。在农产品供求仍然处于“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紧缺”的形势下,人口总量增加、城镇人口比例上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农产品的工业及能源用途拓展等新情况,要求农业必须保持稳定增产、全面增产的态势。

当前,支撑农业生产的各种要素已经绷得很紧,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稍有疏忽大意,粮食产量就可能掉下来,农业基础就可能动摇。农业生产易受自然、经济等多种因素影响,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仍然存在着不可低估的风险和隐患。

为确保农业不出大的闪失,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特别强调,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始终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

把十几亿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把十几亿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关键是保护和调动农民务农种粮、地方重农抓粮的积极性,让种地有奔头、有利可图,使农民愿意种地、用心种好地。

这方面,201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给出了明确答案,提出适应农业进入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发展时期的客观要求,进一步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耕地保护补偿、生态补偿办法,加快让农业获得合理利润、让主产区财力逐步达到全国或全省平均水平。

持续加大农业补贴力度。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落实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政策,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完善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新增补贴要向主产区和优势产区集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目的就是转变“撒芝麻盐”的补贴办法,把补贴发到真正肯种地、能种地、会种地者手中,更好地发挥补贴对激励粮食生产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不断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办法。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让主产区财力逐步达到全国或全省平均水平的要求。实现这一要求,必须在扶持主产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同时,着力提高其财政保障能力,不断增加产粮 (油) 大县奖励资金,继续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研究制定粮食作物制种大县奖励政策,尽快把主产区的财力短板补上来。

防止量增价跌谷贱伤农

近年来,我国全面放开了农产品市场,但这种放决不是一放了之。国家及时出台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 建立了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 通过吞吐调控防止市场大起大落, 避免量增价跌、谷贱伤农, 努力保持农产品市场价格稳步提高, 并快于成本上升幅度。

逐步理顺农产品价格。农业效益好不好, 首先看农产品价格。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2013年将按照生产成本加合理利润的原则, 继续提高小麦、稻谷最低收购价, 为农民种粮给出托底价、吃下定心丸。同时, 将进一步完善玉米、大豆、油菜籽、棉花、食糖和生猪的市场调控机制, 提高临时收储、价格调控的及时性、有效性, 为重要农产品生产搭建能够抵御市场风险的保护网。对城市低收入群体给予补贴, 减少农产品涨价对生活的影响。

逐步理顺价格的同时, 还要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统筹规划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布局, 重点支持重要农产品集散地、优势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 加强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 适时增加新的农产品期货品种, 培育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农产品价格形成和交易中心。

关键词五:城乡一体化新闻核心: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把解决好农业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统筹协调,促进工业、信息、城镇、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推进新农村建设。

“虽然我国经济实力已经明显增强,但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却没有根本性改变。”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三农”问题涉及劳动力、土地、农产品等各个方面,单独的依靠农村自身发展不可能完全解决。发展现代农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都离不开城镇化,只有实现城乡发展一体化,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对于如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李国祥建议, 加快城市社会保障覆盖, 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增加农民土地增值中的收益, 完善城市公共服务, 对城乡发展要有统一规划。还要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农村稀缺要素的市场价值分配更加有利于农民,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和城乡一体化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此外,文件还要求,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驱动力度,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

聚焦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 篇3

按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的说法,三农问题不外乎是地从何处来,人往何处去,也就是农村土地制度和城镇化过程中农民的公共服务如何解决的问题。

2013年一号文提出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严格保护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为此,一是要全面开展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其中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将在5年内完成,农村宅基地在内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建设用地使用权也要尽快完成。这些工作的经费将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中央财政予以补助。

2013年一号文提出要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确保被征地农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为此,要加快修订土地管理法,尽快出台农村集体所有土地征收补偿条例。完善征地补偿办法,合理确定补偿标准,严格征地程序,约束征地行为,补偿资金不落实的不得批准和实施征地。

对于全国不少地方正在试验中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文件要求“严格规范”,同时规范的还有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流转。对集体非经营性建设用地,文件明确规定不得进入市场。

社科院農发所研究员党国英称,经营性用地是指农村集体经济例如乡镇企业使用的厂房等地块,一旦该集体企业破产,这些地块就可以作为资产流转。而非经营性用地主要是指在农村宅基地上建的房子,这一规定实际上阻止了城市郊区宅基地上兴建的商品房进入交易市场,也就是说,“小产权房”依然是“非法”的。

对于“人往何处去”的问题,2013年一号文提出要把推进人口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为此,要加快改革户籍制度,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落户条件的政策,同时要推动农民工平等享有劳动报酬、子女教育、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住房租购等基本权益,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的全覆盖。

不能强制农民流转承包土地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守住一条底线”,即充分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不能限制或者强制农民流转承包土地。

2012年底,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发证将全面进入收官阶段,让农民像市民一样拿到属于自己的土地证。来自国土资源部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全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确权登记颁证率达到86%。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世元说,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要求首先明晰土地产权,今后要进一步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将土地要素与产业资本、农业企业有效联系起来;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能,探索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有偿使用制度,显化土地资产价值。

不能限制农民流转承包土地的权利容易理解,因为目前我国有2.6亿农民外出打工,家乡的土地一般都让亲戚朋友代种或者租出去,农民也因此可以获得额外一份收益。但为什么不能强制流转农民的土地呢?

其实现实中我国目前呼吁强制农民流转承包土地的声音很大。第一种呼声来自基层政府,他们认为单家农户土地太分散,效率低,难管理。不少农民不愿种田还抛荒,由政府收回出租给种田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等效率更高、收益也更大;第二种呼声来自种粮、种菜、养殖大户,一些目前继续留在农村的种田者土地承包面积不大,留在农村搞农业有点吃不饱,希望多租点地耕种,成为种田大户,但现实往往租不到地。那些外出打工者不种地还能够拿到政府种粮补贴就更显不公平;第三种呼声来自专业合作社,一家一户难以解决小生产大市场,专业合作社让大家组织起来,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但土地分散经营使生产效率低下,如果强制流转于合作社,则有利于规模经营管理;第四种呼声来自农业龙头企业,一些企业想搞全产业链,到农村租地,搞有机农业,搞养殖,搞加工,对农地的需求量很大,但他们往往租不到地,或者目前租的地远远满足不了实际的需求,于是就强力游说地方政府帮助他们拿地。

首提发展家庭农场 鼓励土地转型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家庭农场”概念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引发外界热议。指导未来农业发展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家庭农场”有何深意?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负责人日前解释说,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从生产实践看,家庭农场既坚持了以农户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特性,又扩大了经营规模,解决了家庭经营低、小、散问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表示,纵观世界各国农业生产经营,没有不以农户为主的,家庭经营方式始终难以被替代。但随着农业发展,家庭经营方式暴露出规模过小,成本高、风险大等问题。家庭农场无疑是将两者结合起来的最好方式,既坚持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特性,又通过适度规模经营,以集约化、商品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从经营效果看,家庭农场是培养职业农民、将一批年轻人留在农村务农的有效途径。由于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家庭农场在发展过程中会自动实现代际传承和新老交替。据记者在宁波慈溪采访发现,为了实现收入最大化,当地多个家庭农场中的年轻人没有选择外出务工,而是留在家里务农。家庭农场的规模效应让这些年轻人在务农中获得了可观的收入,而他们身上也初具职业农民的影子。

与此同时,家庭农场的适度规模经营也是对工商资本汹涌“入农”大规模、长时间占用农地的一种矫正。工商资本进入农业在带来资本、技术、管理等优势的同时,也存在规模过大、非粮化经营等问题。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以一个家庭所能顾及的范围为限,可实现规模经营与精细化管理的有机结合,实现收益最大化,避免了规模小而无效、规模大而不精的双重弊病。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家庭农场”的方向已定,但由于刚刚起步,家庭农场的培育发展还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家庭农场的认定标准、登记办法仍有待明确,相关的税收、用地、金融、保险等扶持政策也亟需制定出台。

(本刊记者伍振根据经济日报、经济参考报、深圳特区报等相关报道整理)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解读 篇4

1、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互促共进,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2、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着力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

3、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

大力推进育繁推一体化,提升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保障国家种业安全。深入推进种业领域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改革,探索成果权益分享、转移转化和科研人员分类管理机制。实施现代种业建设工程和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工程。

4、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建设

把农田水利作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到2020年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0亿亩以上,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

5、实施食品安全战略

加快完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到2020年农兽药残留限量指标基本与国际食品法典标准接轨。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实行严格的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实施兽用抗菌药治理行动。创建优质农产品和食品品牌。

6、大规模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建设资金,创新投融资机制,加快建设步伐,到2020年确保建成8亿亩、力争建成10亿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

7、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

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8、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创业和农民工市民化 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落实1亿左右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定居落户的目标,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工与城镇居民有同等权利和义务,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建立健全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9、推动金融资源更多向农村倾斜

加快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村普惠金融,降低融资成本,全面激活农村金融服务链条。进一步改善存取款、支付等基本金融服务。

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稳妥有序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积极发展林权抵押贷款。创设农产品期货品种,开展农产品期权试点。支持涉农企业依托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加大债券市场服务‚三农‛力度。

10、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到2020年基本完成土地等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确权登记颁证、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健全非经营性资产集体统一运营管理机制。加快推进房地一体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所需工作经费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

五大关键词解读: ‚农业现代化‛:连续三年写入标题

回顾近6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2011年至2013年的主题分别是水利、农业科技、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而从2014年至今,则连续三年将‚农业现代化‛写入文件标题。

专家认为,‚农业现代化‛连续三年‚入题‛含义深远。当前,我国农业面临千年未有之变局,迫切需要通过落实新理念,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从根本上提升竞争力,破解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粮棉油、果菜鱼等大宗农产品总量均居世界首位,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但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加剧,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竞争力弱等问题日益凸显。

对此文件提出,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着力强化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

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农业是受自然灾害影响较大的行业,我国现代农业的基础不牢,水利等基础设施欠账较多,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必须在物质技术装备、基础设施方面着力,建立健全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次写进中央一号文件 与当前经济转型升级方向相一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词今年首次写入了中央一号文件。专家指出,尽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文件中仅出现一次,但15000字的文件内容通篇体现出农业供给侧改革思路。

在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方面,文件提出,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基本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农业供给侧改革不是聚焦数量问题,主要是结构和效益问题。‛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认为,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但结构性矛盾问题也十分突出。玉米出现阶段性供过于求,大豆缺口逐年扩大,优质饲草供应不足,有效供给不能适应需求变化。

为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农业部已经决定适当调减非优势区粮食生产,重点是调减东北冷凉区、北方农牧交错区、西北风沙干旱区及西南石漠化区等‚镰刀弯‛地区的玉米种植面积。调减出的耕地将根据市场需求和农牧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地发展青贮玉米、饲草、杂粮杂豆等作物。

文件还提出,树立大食物观,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记者了解到,马铃薯主食开发工作将继续推进,越来越多的马铃薯馒头、马铃薯面条等产品将端上人民群众餐桌。

以‚绿色发展‛保护资源修复生态

我国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资源环境代价,出现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等问题,资源与环境的紧箍咒越绷越紧。

对此文件提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

‚绿色发展本是农业的天然功能,但目前很多追求眼前利益的做法与绿色发展相悖,需要及时纠正。‛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认为,要加快改变农业开发强度过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状况,放弃‚高投入、高产出‛的掠夺经营方式,大力发展循环农业,采用休耕、轮作、种植结构调整等措施修复农业生态环境。

文件还提出,强化食品安全责任制,把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作为衡量党政领导班子政绩的重要考核指标。这意味着‚舌尖上的安全‛或将与领导干部的‚官帽‛紧密联系在一起,督促地方政府把更多精力放在食品安全问题上。

补齐‚短板‛吹响决胜小康冲锋号

‚短板‛一说,源于管理学中的木桶理论: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子。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今后五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农村成为最需要补齐的那块短板。

随着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完善,新农村建设发展势头良好。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重建设轻管护;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难以适应当下农民需求,重硬件轻软件;农村环境存在脏、乱、差现象,重眼前轻规划;农村老龄化、空心化严重,推进市民化过程中重‚面子‛轻‚里子‛。特别是农村仍存在大量贫困人口,亟待脱贫致富。

对此文件提出,把国家财政支持的基础设施重点放在农村,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基础设施,加快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和农民工市民化,实施脱贫攻坚工程,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蒋和平认为,今年一号文件在强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强调不断提高农村学前教育、乡村教师队伍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今后美丽乡村和农民幸福家园建设必将驶入快车道。

‚产业融合‛支撑农民增收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9.5%,2015年农民人均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增幅连续第6年高于GDP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然而,农民收入不高且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随着农产品价格下行和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乏力‚双碰头‛,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难度加大。

对此文件提出,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的独特优势,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让农村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在农业转型发展过程中,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促进‘接二(产)连三(产)’是一个重要方向。‛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李国祥认为,要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

与此同时,农村第三产业发展也被寄予厚望。我国休闲农业近年来已经进入发展快车道,2015年休闲农业吸引游客11亿人次,受益农民达3300万人。

对此,文件提出,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总体解读 以新理念引领农业农村发展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全文约15000字,共分6个部分30条,包括: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推进农村产业融合,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提高新农村建设水平;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指导。

通过文件名字可知,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最重要的为新理念。何为新理念?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做好‚十三五‛农业农村工作,要牢固树立和切实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用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厚植农业农村发展优势,以新理念引领‚三农‛新发展。由此可见,引领农业农村发展的新理念为十三五规划中的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

理念是前进的导航仪,是发展的指挥棒。进入‚十三五‛,乘势而上推进农业现代化,拉长农业这条‚四化同步‛的短腿、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小康‛的短板,最根本的就是以新发展理念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以创新发展激发‚三农‛活力,以协调发展补上‚三农‛短板,以绿色发展转变发展方式,以开放发展拓展‚三农‛空间,以共享发展增进农民福祉,就能不断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实现‚农业强起来、农民富起来、农村美起来‛的新图景。

以新理念引领‚三农‛新发展,就要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让农业成为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能再简单以产量论英雄,而要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上多下功夫。抓住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等工作重点,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推动产业融合和绿色发展,才能提高农产品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稳中有进、提质增效。

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此外,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加快实现行政村宽带全覆盖,创新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推进农村互联网提速降费。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既面临诸多有利条件,又必须加快破解各种难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为农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驱动力。

[原因分析] 在‚互联网+‛行动的庞大体系工程中,农业显然属于重点和难点。一方面源于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另一方面源于其在国家战略中的重要作用。若是没有农业的现代化,也就难以实现国家的现代化。

互联网技术对农业全方位的渗入,为我国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提供了重大的历史机遇。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与前两次工业革命失之交臂,错失了现代化的发展良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农业在机械化、化学化、工业化方面虽有所成就,但总体仍落后于美日欧等发达农业经济体数十年时间。今天,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农业‛,有望成为农业信息化的催化剂,为中国农业搭上以互联网和信息技术为特点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历史列车、赶超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提供了弯道超车的可能。

[问题分析]

目前的一些互联网+农业项目,具有一定的政府色彩、‚盆景‛特征,对于大多数农户而言,把互联网技术植入农业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面临着技术滞后、基础设施缺失、人才匮乏、资金短缺等问题。此外,互联网+农业是以农业信息化、机械化、市场化为前提,目前我国很多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依然较低,整体推广难度有待时日。

[对策措施] 一是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一个中心、三个系统‛(即农业大数据中心、农业物联网应用系统、农业监管与指挥调度系统、农业综合服务系统)为核心,加快‚互联网+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

二是加快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融合发展。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应用示范,打造集物联网应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电子商务、休闲观光农业于一体的‚互联网+农业‛示范区。积极引进国内外电子商务企业进入农业领域,加大对本土农业电子商务企业的扶持,鼓励和引导涉农企业自建农业电商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网络销售。

三是加快推进农业信息服务便捷化、农业生产智能化。以农业大数据中心为重点,整合涉农部门的信息资源,促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灾害预警预报、执法监管、产权交易等方面的应用,加快推进农业管理信息化。

四是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业‛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组建‚互联网+农业‛专家队伍,编制发展总体规划,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建立长效机制。依托科研机构、涉农信息化企业、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建立‚互联网+农业‛发展人才培训基地,建立一批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用供给侧改革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这是新时期指导‚三农‛工作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文件指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围绕市场的需求进行生产,优化农业资源的配置,扩大农产品有效供给,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内涵分析]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升级版,涵盖生产力调整和生产关系变革两个层次,就是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农业的转型升级,优化农产品供给结构,调减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提高农产品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综合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高速发展,粮食产量连年高位增产,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农业生产力实现了质的飞跃。当前,我国农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新经济新常态要求农业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多的动力,另一方面,资源环境的约束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此外,全球化水平的加深使国际农产品市场对我国农业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十三五‛时期,如何进一步提高农业的有效供给,为农业发展提供持续不竭的源动力,统筹农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实现农业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式发展,2016年中央的一号文件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问题与发展相随,也是改革的肇因。‚十二五‛期间,我国农业发展既拥有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粮棉油果菜鱼等大宗农产品总量居世界首位等诸多优势,也面临着国际市场竞争加剧,自身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等现实挑战。近年来,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供求总量基本平衡,但结构性问题日益凸显。比如,玉米阶段性供过于求,大豆缺口逐年扩大,优质饲草供应不足,说明有效供给不能适应需求变化。生产成本过高、资源错配等突出问题,也是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的集中显现。

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找到了制约农业发展的‚病根‛,牵住了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牛鼻子‛。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围绕市场需求进行生产,优化资源配置,扩大有效供给,增强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使农产品供给更加契合消费需求,更加有利于资源优势的发挥,更加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要开拓创新,也要狠抓落实。‚地诚任,不患无财‛,只要我们咬定目标、久久为功,就一定能在深化改革的沃壤中收获丰硕果实,推动我国农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对策措施] 一是要调整优化农业产品结构、生产结构和区域结构。树立大农业、大食物的观念,不能单纯以增加产量论英雄,要念好山海经,唱好林草戏,合理开发更多农业资源。特别是要统筹粮、经、饲发展,为消费者提供品种多样的产品。同时,下大力气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要适应城乡居民食品结构升级的需要,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提高消费者对国内农产品的信任度。

二是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把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休闲旅游融合起来,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更好地满足全社会对农业多样化的需求。

三是要进一步巩固和提升粮食的生产能力。粮食生产要尊重市场规律,要顺应供求变化,要实时调整粮食种植结构,特别是玉米非优势产区要把产量压下来,要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真正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力度,进一步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的积极性。

发展绿色农业 保护资源修复生态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我国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资源环境代价,出现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等问题,资源与环境的紧箍咒越绷越紧。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观念,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将‚发展绿色农业‛与‚保护生态‛高度衔接,成为一大亮点。

[问题分析] 耕地质量是发展绿色农业的基础,而森林、湿地、草原则是农业生产的生态保障。近年来,我国在保护耕地、森林、湿地、草原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我国农业生态问题仍较严峻。过去10年来,我国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自2004年出现缩减以来,已经连续10年保持了双缩减,但是沙区无序开发建设现象严重。沙区开垦、超载放牧、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等问题非常突出。过去的5年间,沙区耕地和沙化耕地面积分别增加了3.60%和8.76%。与此同时,内陆湖泊面积不断萎缩,河流断流现象时有发生,地下水位也逐年下降。

[对策措施] 一是要从根本上改变开发强度过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状况,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划定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保护红线。

二是要加快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加强农业生态保护和修复,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扩大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规模,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制度,加强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和自然灾害损毁土地复垦利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补齐三农问题‚短板‛

2016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必须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城乡要素平等交换,稳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未来5年,能否实现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能否拉长农业这条‚四化同步‛的短腿、补齐农村这块全面小康的短板,将直接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比如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公共服务水平较低、人居环境差、贫困人口较多等等,加快补齐这些短板,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补齐发展短板、厚植发展优势,定能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受尊重的职业,让全面小康的阳光普照农村大地。

[问题分析] 随着中央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不断完善,新农村建设发展势头良好。但不可否认的是,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重建设轻管护;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难以适应当下农民需求,重硬件轻软件;农村环境存在脏、乱、差现象,重眼前轻规划;农村老龄化、空心化严重,推进市民化过程中重‚面子‛轻‚里子‛。特别是农村仍存在大量贫困人口,亟待脱贫致富。

农业农村的短板,最直观地体现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历史形成的城乡反差,虽然近些年有了很大改观,但‚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现象仍在一些地方存在,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基本公共服务难以适应农民需求,老龄化、空心化等问题日益凸显。

农业农村的短板,最突出地体现在生态环境方面。农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资源环境代价,出现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农业面源污染加重等问题。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业农村最短的短板就是脱贫。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这既是发展目标,更是向人民立下的军令状。[对策措施] 补农村基础设施的短板。把国家财政支持的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基础设施,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在‚水‛方面,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在‚电‛方面,加快实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开展农村‚低电压‛综合治理。在‚路‛方面,加快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通硬化路、通班车,推动一定人口规模的自然村通公路。在‚气‛方面,发展农村规模化沼气。在‚房‛方面,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通过贷款贴息、集中建设公租房等方式,加快解决农村困难家庭的住房安全问题。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5年专项行动,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改厕,全面启动村庄绿化工程。

补农村社会事业的短板。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加快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推进农村基层综合公共服务资源优化整合。在教育方面,建立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卫生方面,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适当提高政府补助、个人缴费和受益水平,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在社保方面,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缴费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参保人员选择较高档次缴费。改进农村低保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查机制,实现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关爱服务体系。在文化方面,全面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文化惠民项目。

补农村扶贫开发的短板。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因人因地施策,分类扶持贫困家庭,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有保障,确保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产业融合‛支撑农民增收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必须充分发挥农村的独特优势,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让农村成为可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内涵]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根本上属于产业融合。所谓产业融合,是基于技术创新或制度创新形成的产业边界模糊化和产业发展一体化现象。当今世界,产业融合已经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它通过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等,激发产业链、价值链的分解、重构和功能升级,引发产业功能、形态、组织方式和商业模式的重大变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农村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为路径,以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拓展和产业功能转型为表征,以产业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为结果,通过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带动资源、要素、技术、市场需求在农村的整合集成和优化重组,甚至农村产业空间布局的调整。

[综合分析] 十二五‛期间,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9.5%,2015年农民人均收入突破万元大关,增幅连续第6年高于GDP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然而,农民收入不高且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随着农产品价格下行和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乏力‚双碰头‛,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难度加大。

‚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附加值,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对增强我国农村经济活力、增加农业效益、提升农民收入有重要意义。投入的高成本,必然要求产品的高价格。通过加工增值实现高价格将必然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选择,因而我国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延长产业链。只有这样,第一产业的经营者才能分享到第二、三产业的高利润,才能提高农业经营者的收入。只有延长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提高经营者的收入,才能吸引优秀人才,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对策措施] 一是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促进农产品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提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附加值,增强对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

二是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健全统一开放、布局合理、竞争有序的现代农产品市场体系,在搞活流通中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完善流通骨干网络,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建设。深入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加大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力度。

三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依托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使之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解读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 篇5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

(2016年12月31日)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农业的主要矛盾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阶段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近几年,我国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为进一步推进农业转型升级打下一定基础,但农产品供求结构失衡、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环境压力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等问题仍很突出,增加产量与提升品质、成本攀升与价格低迷、库存高企与销售不畅、小生产与大市场、国内外价格倒挂等矛盾亟待破解。必须顺应新形势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调整工作重心,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变化,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协调好各方面利益,面临许多重大考验。必须直面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勇于承受改革阵痛,尽力降低改革成本,积极防范改革风险,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2017年农业农村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持新发展理念,协调推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加强科技创新引领,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力争农村全面小康建设迈出更大步伐。

一、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

1.统筹调整粮经饲种植结构。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加快构建粮经饲协调发展的三元种植结构。粮食作物要稳定水稻、小麦生产,确保口粮绝对安全,重点发展优质稻米和强筋弱筋小麦,继续调减非优势区籽粒玉米,增加优质食用大豆、薯类、杂粮杂豆等。经济作物要优化品种品质和区域布局,巩固主产区棉花、油料、糖料生产,促进园艺作物增值增效。饲料作物要扩大种植面积,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牧草,大力培育现代饲草料产业体系。加快北方农牧交错带结构调整,形成以养带种、牧林农复合、草果菜结合的种植结构。继续开展粮改饲、粮改豆补贴试点。

2.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稳定生猪生产,优化南方水网地区生猪养殖区域布局,引导产能向环境容量大的地区和玉米主产区转移。加快品种改良,大力发展牛羊等草食畜牧业。全面振兴奶业,重点支持适度规模的家庭牧场,引导扩大生鲜乳消费,严格执行复原乳标识制度,培育国产优质品牌。合理确定湖泊水库等内陆水域养殖规模,推动水产养殖减量增效。推进稻田综合种养和低洼盐碱地养殖。完善江河湖海限捕、禁捕时限和区域,率先在长江流域水生生物保护区实现全面禁捕。科学有序开发滩涂资源。支持集约化海水健康养殖,发展现代化海洋牧场,加强区域协同保护,合理控制近海捕捞。积极发展远洋渔业。建立海洋渔业资源总量管理制度,规范各类渔业用海活动,支持渔民减船转产。

3.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促进杂粮杂豆、蔬菜瓜果、茶叶蚕桑、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药材和特色养殖等产业提档升级,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大力发展木本粮油等特色经济林、珍贵树种用材林、花卉竹藤、森林食品等绿色产业。实施森林生态标志产品建设工程。开展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建设一批地理标志农产品和原产地保护基地。推进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支持地方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提升传统名优品牌。

4.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以主体功能区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为依托,科学合理划定稻谷、小麦、玉米粮食生产功能区和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胶等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功能区和保护区内地块全部建档立册、上图入库,实现信息化精准化管理。抓紧研究制定功能区和保护区建设标准,完善激励机制和支持政策,层层落实建设管护主体责任。制定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建立评价标准和技术支撑体系,鼓励各地争创园艺产品、畜产品、水产品、林特产品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5.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坚持质量兴农,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突出优质、安全、绿色导向,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请“三品一标”认证,推进农产品商标注册便利化,强化品牌保护。引导企业争取国际有机农产品认证,加快提升国内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切实加强产地环境保护和源头治理,推行农业良好生产规范,推广生产记录台账制度,严格执行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使用有关规定。深入开展农兽药残留超标特别是养殖业滥用抗生素治理,严厉打击违禁超限量使用农兽药、非法添加和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等行为。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强化风险分级管理和属地责任,加大抽检监测力度。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联共享的追溯监管综合服务平台。鼓励生产经营主体投保食品安全责任险。抓紧修订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6.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规模经营。积极引导农民在自愿基础上,通过村组内互换并地等方式,实现按户连片耕种。完善家庭农场认定办法,扶持规模适度的家庭农场。加强农民合作社规范化建设,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总结推广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经验,扶持培育农机作业、农田灌排、统防统治、烘干仓储等经营性服务组织。支持供销、邮政、农机等系统发挥为农服务综合平台作用,促进传统农资流通网点向现代农资综合服务商转型。鼓励地方探索土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研究建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评价指标体系,引导规模经营健康发展。

7.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发挥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科学制定产业园规划,统筹布局生产、加工、物流、研发、示范、服务等功能板块。鼓励地方统筹使用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等相关项目资金,集中建设产业园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吸引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建设运营产业园,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精深加工、现代营销,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户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推动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鼓励农户和返乡下乡人员通过订单农业、股份合作、入园创业就业等多种方式,参与建设,分享收益。

8.创造良好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统筹利用国际市场,优化国内农产品供给结构,健全公平竞争的农产品进口市场环境。健全农产品贸易反补贴、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法律法规,依法对进口农产品开展贸易救济调查。鼓励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加大海外推介力度。加强农业对外合作,推动农业走出去。以“一带一路”沿线及周边国家和地区为重点,支持农业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建立境外生产基地和加工、仓储物流设施,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和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推进农产品认证结果互认工作。深入开展农产品反走私综合治理,实施专项打击行动。

二、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9.推进农业清洁生产。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建立健全化肥农药行业生产监管及产品追溯系统,严格行业准入管理。大力推行高效生态循环的种养模式,加快畜禽粪便集中处理,推动规模化大型沼气健康发展。以县为单位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探索建立可持续运营管理机制。鼓励各地加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支持力度,健全秸秆多元化利用补贴机制。继续开展地膜清洁生产试点示范。推进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创建。

10.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加快完善国家支持农业节水政策体系。加大大中型灌排骨干工程节水改造与建设力度,同步完善田间节水设施,建设现代化灌区。大力实施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集中建成一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稳步推进牧区高效节水灌溉饲草料地建设,严格限制生态脆弱地区抽取地下水灌溉人工草场。建立健全农业节水技术产品标准体系。加快开发种类齐全、系列配套、性能可靠的节水灌溉技术和产品,大力普及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加大水肥一体化等农艺节水推广力度。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加快建立合理水价形成机制和节水激励机制。全面推行用水定额管理,开展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考核。实施第三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11.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实施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继续开展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种植结构调整试点。扩大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范围。加大东北黑土地保护支持力度。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合理设定补助标准。支持地方重点开展设施农业土壤改良,增加土壤有机质。扩大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范围。加快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进度。上一轮退耕还林补助政策期满后,将符合条件的退耕还生态林分别纳入中央和地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继续实施退牧还草工程。推进北方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

12.加强重大生态工程建设。推进山水林田湖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加快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全面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启动长江经济带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把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落到实处。继续实施林业重点生态工程,推动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建设。完善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补助政策。加快推进国家公园建设。加强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推进沙化土地封禁与修复治理。加大野生动植物和珍稀种质资源保护力度,推进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性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加强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和水生态修复治理,继续开展江河湖库水系连通工程建设。

三、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 13.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充分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打造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发展富有乡村特色的民宿和养生养老基地。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创办乡村旅游合作社,或与社会资本联办乡村旅游企业。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大力改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康养公共服务设施条件,在重点村优先实现宽带全覆盖。完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行业标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规范。支持传统村落保护,维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整体风貌,有条件的地区实行连片保护和适度开发。

14.推进农村电商发展。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标准体系。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推动商贸、供销、邮政、电商互联互通,加强从村到乡镇的物流体系建设,实施快递下乡工程。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鼓励地方规范发展电商产业园,聚集品牌推广、物流集散、人才培养、技术支持、质量安全等功能服务。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开展整省推进示范。完善全国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加快构建公益性农产品市场体系,加强农产品产地预冷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完善鲜活农产品直供直销体系。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

15.加快发展现代食品产业。引导加工企业向主产区、优势产区、产业园区集中,在优势农产品产地打造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加大食品加工业技术改造支持力度,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加工设备。鼓励食品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围绕“原字号”开发市场适销对路的新产品。实施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积极推进传统主食工业化、规模化生产,大力发展方便食品、休闲食品、速冻食品、马铃薯主食产品。加强新食品原料、药食同源食品开发和应用。大力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生产基地+加工企业+商超销售”等产销模式。加强现代生物和营养强化技术研究,挖掘开发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健全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注册备案制度。完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16.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支持各地加强特色村镇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环境风貌等建设。打造“一村一品”升级版,发展各具特色的专业村。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支持建设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

四、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17.加强农业科技研发。适应农业转方式调结构新要求,调整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立一批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推进资源开放共享与服务平台基地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基础前沿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加大实施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工程和主要农作物良种联合攻关力度,加快适宜机械化生产、优质高产多抗广适新品种选育。加强中低产田改良、经济作物、草食畜牧业、海洋牧场、智慧农业、农林产品精深加工、仓储物流等科技研发。加快研发适宜丘陵山区、设施农业、畜禽水产养殖的农机装备,提升农机核心零部件自主研发能力。支持地方开展特色优势产业技术研发。

18.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创新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方式,引入项目管理机制,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各类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业科技推广。鼓励地方建立农科教产学研一体化农业技术推广联盟,支持农技推广人员与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开展技术合作。深入推进绿色高产高效创建,重点推广优质专用品种和节本降耗、循环利用技术模式。实施智慧农业工程,推进农业物联网试验示范和农业装备智能化。发展智慧气象,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水平。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打造一批“星创天地”。加强农村科普公共服务建设。

19.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快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员兼职取酬等制度规定。通过“后补助”等方式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深入推进科研成果权益改革试点。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农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机构。完善符合农业科技创新规律的基础研究支持方式,建立差别化农业科技评价制度。加强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20.提升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科学制定园区规划,突出科技创新、研发应用、试验示范、科技服务与培训等功能,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科技人员创业平台、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基地,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支持园区产学研合作建立各类研发机构、测试检测中心、院士专家工作站、技术交易机构等科研和服务平台。支持园区企业和科研机构结合区域实际,开展特色优势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推广。完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和监测评价机制。

21.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重点围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资源,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的培训机制。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办法,发挥企业培训主体作用,提高农民工技能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优化农业从业者结构,深入推进现代青年农场主、林场主培养计划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探索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新农民。鼓励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设乡村规划建设、乡村住宅设计等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一批专业人才,扶持一批乡村工匠。

五、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

22.持续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严守耕地红线,保护优化粮食产能。全面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政策措施,实施耕地质量保护和提升行动,持续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建设质量。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晒场、烘干、机具库棚、有机肥积造等配套设施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引导金融机构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信贷支持。允许通过土地整治增加的耕地作为占补平衡补充耕地的指标在省域内调剂,按规定或合同约定取得指标调剂收益。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抓紧修复水毁灾损农业设施和水利工程,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和“五小水利”工程建设。因地制宜推进平原地区农村机井油改电。23.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行动,促进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选择适宜模式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大力度支持农村环境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和改厕。开展城乡垃圾乱排乱放集中排查整治行动。实施农村新能源行动,推进光伏发电,逐步扩大农村电力、燃气和清洁型煤供给。加快修订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大力推进县域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推动建筑设计下乡,开展田园建筑示范。深入开展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农村公路工作,深化农村公路管养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和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完善农村危房改造政策,提高补助标准,集中支持建档立卡贫困户、低保户、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贫困残疾人家庭等重点对象。开展农村地区枯井、河塘、饮用水、自建房、客运和校车等方面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推进光纤到村建设,加快实现4G网络农村全覆盖。推进建制村直接通邮。开展农村人居环境和美丽宜居乡村示范创建。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统筹实施重点文化惠民项目,完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设施,在农村地区深入开展送地方戏活动。支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

24.提升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全面落实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继续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筹资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推进基本医保全国联网和异地就医结算。加强农村基层卫生人才培养。完善农村低保对象认定办法,科学合理确定农村低保标准。扎实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做好农村低保兜底工作。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筹资和保障机制。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

25.扎实推进脱贫攻坚。进一步推进精准扶贫各项政策措施落地生根,确保2017年再脱贫1000万人以上。深入推进重大扶贫工程,强化脱贫攻坚支撑保障体系,统筹安排使用扶贫资源,注重提高脱贫质量,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积极性主动性,建立健全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加强扶贫资金监督管理,在所有贫困县开展涉农资金整合。严格执行脱贫攻坚考核监督和督查巡查等制度,全面落实责任。坚决制止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做法,不搞层层加码,严禁弄虚作假,务求脱贫攻坚取得实效。

六、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

中央一号文件历年解读 篇6

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7、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即第七个 “一号文件”。文件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把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科中央财政“三农”支出情况 技进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8、200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即第八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9、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九个一号文件。文件要求,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2

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10、200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下发,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央第十个一号文件。包括:加快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切实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突出抓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强化农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基本支撑;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和改善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11、2009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做好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在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本次文件一共提出了28点措施促进农业稳定发展与农民持续增收,其中包括进一步增加农业农村投入、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增强农村金融服务能力等。12、2010年中央1号文件要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 3

基本思路,毫不松懈地抓好农业农村工作,继续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出新的贡献。13、2011年1月2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是新世纪以来中央关注“三农”的第八个“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央文件首次对水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以及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工作重点和政策举措。14、2012年2月1日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9个中央一号文件。一号文件突出强调要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奋力夺取农业好收成,合力促进农民较快增收,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15、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落实“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按照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工作目标,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政策扶持力度、科技驱动力度,围绕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着力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大好形势。特别提出要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16、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深

解读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 篇7

◎张蓝水

中共十八大报告是规划中国未来发展的纲领性文献, 重在讲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 对各行各业不可能面面俱到。涉及“机械化”的文字, 仅对“军队现代化”提到“加紧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双重历史任务, 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而对农业机械化, 不说十八大报告, 即使是专门谈农业问题的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 也只在2处提到“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 推进农机以旧换新试点”、“加快粮棉油糖等农机装备……研发”等具体安排, 通篇没有出现“农业机械化”字样。这与往年中央一号文件大多用相当文字论述农业机械化形成很大反差。对此, 令“农机人”感到茫然。那么, 农业机械化的位置在哪里?这是我们学习十八大报告和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 不由得不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逐步缩小城乡差距, 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 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 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新世纪以来第10个即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 是仍然聚焦“三农”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文件提出:“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必须统筹协调, 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着力强化现代农业基础支撑, 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强化农业物质技术支撑。”、“强化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加快粮棉油糖等农机装备……研发。”、“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 推进农机以旧换新试点。”“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 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 加快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

十八大报告从党和国家大政方针上, 提出了“四化同步”发展的重大问题, 把它作为中国特色的新型道路。众所周知, 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错过了欧美国家工业革命的历史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 即确立了国家工业化的方针。但因“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种种干扰, 国家工业化进展缓慢, 我国尚未走出农业社会。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赶超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工业化历程, 以实现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改革开放是我们实现社会转型的强大动力。30多年来, 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取得飞快发展, 而且遇上了世界信息化时期。依靠与新兴的信息化技术的有机结合, 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如虎添翼。我国工业化已经进入发展中期, 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同时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发展中, 以机械化为核心的农业现代化也突飞猛进, 极大地推进了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按照十八大报告精神提出:“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城乡发展一体化”是对国家科学地全面地发展的准确定位, 是科学发展观在国家发展上的具体体现, 是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新方略和新举措。城乡发展一体化就是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同步、协调、全面发展。城镇化是国家工业化的产物。城镇化的根本动因是农村人口, 首先是农村劳动力向工商业转移, 发展中小城镇, 从而使城镇数量、城镇规模、城镇人口提升。一个社会中, 城乡是相互依赖的共同体“连体人”。任何一方的超前运动, 都会受到另一方的制约。这其中, 起链接作用的是机械化。为了保持农村人口转移过程中城镇与农业的均衡、健康发展, 必须有农业机械化的支撑。没有农业机械化保证农业向现代化转变, 就不可能满足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产品的巨大需求。同样, 没有农业机械化推进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 来释放农村劳动力, 就不可能有充足的农村人口源源不断地向工商业和城镇的供给。显然, 机械化是城乡间的桥梁和纽带, 是城镇化的命脉。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把推进人口城镇化特别是农民工在城镇落户作为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这是当前我国城市化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 即由所谓“半城市化”走向“全城市化”的关键。“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将使这部分人返乡务农欲望消失, 并带着家眷进入城镇。其带来的另一个社会效果, 将是农业对机械化的依赖更加刚性化。

从本源上说, 工业化是机器革命的产物。手工业生产出最初的机器, 原始机器再生产出高一等的机器。最终, 人类生产出动力机器, 直到瓦特发明蒸汽机。蒸汽机在车辆和农业器具上的应用, 欧洲最初的工业革命开始了。

工业化是在城市和农村用机器建设工厂, 用机器生产社会所需物品, 把整个国家转向大规模机械化生产。当然不止是工业产品的生产, 而且也必须包括农业产品的生产。后者就是工厂生产出农业机械“母机”, 然后农民用之经营农业, 生产全社会人口所需要的农产品, 即是农业的机械化。农村的工业化除了在农村建设工厂外, 更主要的是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机械化是工业化的基础和核心。没有机械何来大工业?而农业机械化则是工业化的产物。农业依靠工业化来为自己提供工作母机, 没有工业化也就不可能有农业机械化。改革开放使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 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兴旺, 推进了城市化快速提升。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上迅速发展而方兴未艾的现代化传播和控制手段。从本质上说, 信息化是工业化发展到高级阶段“塔尖”的必然结果。它是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产物。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 赶上了世界信息化潮流, 为我国工业化提供了极好机遇。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有机结合和深度融合, 使得我们的工业产品智能化水平空前提高, 极大地提升了社会生产力, 推动着社会进步的速率, 使我国工业化在较短的时间内即进入中期阶段。

信息化是以微电子技术为主导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其本身以电子、机器、设备、装置、仪器等机械类物件为依托。不但这些物件本身有的就是复杂的机器, 而且生产这些物件更需要专业机器, 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要依附在机器上才能发挥它的更大社会效能。信息化本身就包含着机械化, 而且以机械化为自己的“寄生树”。

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 社会上、学术界有各种各样的见解。有的说, 用工业化方式经营农业谓之农业现代化;有的说, 农业现代化包括理念、管理、装备、科技、经营方式等多种元素。无论如何, 生产方式的现代化是最根本的、主导的方面。只要仍然采用落后的生产方式, 即使其他元素都现代化了, 也不能说农业就现代化了。而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就是工业化方式, 即机械化方式。减轻人的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 是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方向。因此机械化就是衡量现代化的重要尺度。

从农业生产的土壤、种子、淡水、肥料、除害、机器等6个物质技术要素来说, 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 机器是统领和扶助其余5个要素的关键要素。土壤的疏松、种子的播种、淡水的灌排、肥料的施撒、灾害的防治, 现代农业哪一样也需要机器来实施、实现。对农业生产过程来说还有田间管理、收获、运输等环节也要依靠机器来完成, 才构成完整的农业现代化系统。农业现代化最直观的物质技术就是装备运行和机器作业。现代农业离开机器和装备可以说无法进行, 难以称为现代化。如果论现代农业不论及机器, 就如同兵士在战场上没有枪弹。当然, 其他5个要素也必须同时实现现代化。

综上所述, “四化”都内含机械化, 且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基础和核心地位。因此, 可以说机械化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最大公约数。“四化同步”必须依靠机械化这棵柱石的刚度和强度。离开了机械化, “四化”就会成为徒有虚名的空壳。

十八大报告和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 虽然没有使用“农业机械化”的提法, 但是“四化”时时处处都含着机械化。农业现代化是在农业机械化为核心基础上, 概念的外延和扩大。可以这样认为, 谈农业现代化就是在谈农业机械化。现代农业的所有领域都是我们光荣职责和驰骋的战场。从2004年起新一轮关于“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 对农业机械化文字颇多的论述, 大多是针对一个时期具有长远意义的政策, 是我们长期的指导方针。在提出全国经济“平稳较快”总方针时, 中央一号文件对农业机械化发出的却是“加快发展”的号令。这始终是我们前进的号角。

解读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 篇8

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不断迈上新台阶,与此同时,进口不断增加。陈锡文说,进口增加最主要的是大豆。我国前年进口的粮食总量是8024万吨,其中大豆占了5838万吨。去年进口的粮食估计在9000万吨以上,大豆占6300多万吨。

一号文件中明确,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陈锡文解释说,国际上讲谷物就是小麦、稻谷和玉米,中国的粮食统计口径,除了这三大谷物之外,还把大豆和薯类算在粮食里面,如果把大豆拿出来单算的话,中国进口的谷物数量并不大。

“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12000亿斤以上,进口谷物相当于国内生产谷物的比重不到2.7%,谷物基本自给的要求与现状吻合。”他说,“对于口粮绝对安全,我国2亿多吨玉米产量中真正作为主食吃的比重不到20%。口粮要绝对安全,强调的是小麦和大米,小麦和大米进口比重大概在2.5%到2.6%之间,而且进口也并不是说国内不够,而是因为品种调剂和价格因素。”

陈锡文说,今后一方面要适度增加大豆进口,另一方面要强调中国人的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主要装中国产的小麦和大米。玉米进口数量可能也会适度增长,因此讲到谷物基本自给是考虑到玉米因素,讲口粮的绝对安全主要是讲小麦和大米。

粮食“十连增”后让土地休养生息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一个突出亮点是,提出要让过度开发的农业资源得到休养生息。”唐仁健说,我国粮食已经“十连增”了,成效很大,但生态和环境的代价也非常大。我国人均耕地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不到一半,人均水资源数字逐年下降。我国化肥使用量世界最高,亩均使用量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农药约180万吨、农膜240万吨,都造成土地污染和地力下降。

陈锡文说,如何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让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非常突出的问题。从今年开始,将在5个方面推进受损害土地休养生息。

——对重金属超标的土地将采取物理、化学、生物手段进行处理。对于生产出重金属超标、影响人体健康的农产品的土地,必须退出食用农产品的生产。

——25度以上陡坡耕地要进行退耕还林。我国有6000多万亩是一般的坡地,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甚至地质灾害。

——开垦了不该开垦的湿地,应逐步退耕还湿。

——饮用水源上游进行农业生产的也要退出。

——全国2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由于超采地下水形成了“漏斗”,对这些地方要严格限制超采地下水,对地下水要进行补给。

重要农产品补贴“试水”目标价格制

陈锡文说,多年来我国的粮价决定机制,主要是通过政府制定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价决定,在保障种粮农民利益的同时,国内国际粮价倒挂、进口增加等问题凸显。

“中央将对粮食价格的形成机制进行改革,改革的方向就是从单纯的制定最低价格和实行粮食的临时收储转向逐步实行目标价格。”陈锡文表示。

今年我国将对新疆的棉花和东北、内蒙古的大豆实行目标价格试点,其他根据试点的情况进一步推进。播种之前由政府公布供求情况和预测的价格水平。实际生产结果出来之后,如果价格高于目标价格,政府对城镇的低收入消费者进行适当补贴;当实际市场价格低于政府公布的目标价格时,由政府对农民进行补贴。

陈锡文表示,制定目标价格要综合考虑农民的成本和获利情况、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价格比较差,还有国内外各个不同品种的比重。比如大豆,80%以上来自国际市场,可能就会更多考虑国际市场的因素。

中国转基因科研不能落后

陈锡文说,分子育种是全球生命科学的前沿技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不能落后,科学研究必须努力赶上世界前沿。而转基因育种能否上市销售,必须经过极其严格的审核,并要让消费者有充分的知情权。

据陈锡文介绍,国内市场真正推出的转基因食用农产品非常少。我国是转基因农产品播种面积较大的国家,但主要是转基因棉花,食用的农产品中只有木瓜这一个品种。小西红柿、彩椒等都不是转基因品种。

“目前全球的转基因作物,真正为了提高产量的还不多,主要是增强抗病虫害能力,这样可以减少农药使用量。”他说,“在销售的转基因农产品中,如果含有转基因成分,必须进行标注,由消费者自主决定,这个基本原则会长期坚持。”

涉及农村土地的法律法规政策将有所调整

此次一号文件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到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作出了具体安排。对此,陈锡文指出,推进土地制度改革会涉及现行法律法规政策的调整。从三中全会提出的要求看有三方面: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允许进入市场,和国有土地同权同价;农村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的问题;农民住房财产权的抵押、担保和转让。

“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分三类,有宅基地、公共设施和公益性用地,还有经营性用地,就是乡镇企业用地。只有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土地,比如乡镇企业用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这部分土地才可以直接进入市场。”陈锡文说。

他还指出,决定里讲到住房财产权,没有涉及地,但是地和房是不可分的,房屋产权证一定包括土地使用权在里面,农民住房财产权到底是不是包括批准给农民使用的宅基地使用权?需要进一步探讨。

陈锡文表示,这些政策将逐步理清,定出规矩。今年要做的很大工作就是这方面。一方面要鼓励,土地作为生产要素要流动,这样才能激发活力,但流动要有规矩、底线。

上一篇:资源市场分析报告下一篇:老婆写给老公最感动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