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追星的调查研究
07物本2班陈关庆200729420
5课题名称:初中生追星情况调查
指导老师:刘晓莹
课题组组长:
课题组成员:陈关庆、李中枢、戴广超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追星,在当今社会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追星族”这个名词越来越普遍,尤其是青少年,他们似乎是“追星”的易感人群,在因某个明星而尖叫的人群中,我们看到的更多的往往是那些稚气未脱的学生们的脸。这种现象实在是不能不使人担忧——当然全盘否定未免过于偏激,但追星的害处也同样是有目共睹的。我们现研究一些青少年追星现象及原因,深入探究剖析,最后分析总结。研究讨论这些问题,有助于广大学生正确看待“追星”行为,修正自己的追星观念。
课题研究计划:
1.上网搜查资料,设计调查问卷。
2.发放调查问卷,对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
3.回收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课题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
课题研究内容:
对湛江市第十二中学(分校),共五个班发放问卷进行调查,发放157份问卷,收回15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95.54%。对男、女生进行分类调查,就他(她)们追星的类型、花费、情感偏向、利弊等设计了不同题目进行调查。
一、调查问卷样本:
1请问你的性别是()
A、男(51.3%)B、女(49.7%)
2、请问你有没有偶像?()
A、从来没有(30.7%)B、以前有而现在没有(21.3%)C、一直都有(49.0%)
3、请问你喜欢的明星的性别是()
A、男(48.2%)B、女(51.8%)
4、你喜欢哪一类的明星?()
A、影视明星(70.0%)B、体育明星(18.7%)C、政治明星(4.6%)
D、商业明星(4.0%)E、其他(2.6%)
5、当你发现明星就在你身边,你有什么感受?()
A、不觉得怎么样,因为他们也是普通人(39.3%)
B、适度关注,他们确实是有吸引人的地方(34.7%)
C、极度兴奋,疯狂为他们欢呼(26.0%)
6、你会花费一大笔钱去购买一张演唱会入场券吗?()
A.绝对不会(48.7%)B、会考虑(39.3%)C、一定会(11.3%)
7、对自己喜欢和崇拜的明星的熟悉程度如何?()
A、只是认识,知道名字,看过他们的表演或节目(58.0%)
B、知道他们的基本情况,例如身高,体重,爱好,家庭等等(16.0%)
C、努力地搜集有关他们的一切消息和新闻(19%)
8、下面哪句话更恰当的表达了你对喜欢的明星的情感?()
A、仅仅是喜欢而已,并认为他(她)也是一个普通的人(45.3%)
B、喜欢并愿意了解他的一切(16.0%)
C、崇拜并作为自己的偶像(38.7%)
9、这些明星吸引你的地方有哪些?()
A、漂亮的外表(31.3%)
B、喜欢他们演的角色或者节目,喜欢听他们的歌(66.0%)
C、在台上出色的表演,言语幽默,反应机智(41.3%)
D、他们让你在学习之余放松,休息(26.7%)
E、他们的敬业精神,工作态度都值得我们去学习(32.0%)
F、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取得的成就值得我们敬仰,崇拜(36.7%)
G、其他(22.7%)
10、和其他同学比较起来,你每天花在欣赏明星的歌,电视电影及有关报纸杂志,网页的时间如何?()
A、很少(60.0%)B、差不多(15.3%)C、很多(18.7%)
11、身边的同学朋友疯狂追星,对此你的看法是?()
A、反感,觉得无聊(36.7%)B、觉得没什么打不了(32.3%)C、如果有必要,自己也会去做(32.0%)
12、你觉得心目中有一个偶像,有一个为之努力的目标意义大吗?()
A、意义很大(25.3%)B、有一定意义(53.3%)C、无意义(20.7%)
13、你觉得现代中学生追星现象是利大还是弊大?()
A、利大(28.7%)B、弊大(32.0%)C、利弊相当(39.3%)问答题:如果你以后成为了一位明星,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答:。
二、追星的原因
a发现理想的未来自我。很多少男少女便是如此卷入“追星族”的。少男少女在最爱编织梦幻的季节里编织未来的理想自我的梦,并从所崇拜的“星”们身上,应证他们的梦。他们追星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为断设计勾画理想自我形象,并使这理想的自我逐步成为真实自我的过程。所以,他们为那么与他们心目中理想自我形象相似的“星”们,捧出了少男少女最真挚的感情和最热情、最强烈的崇拜。
b..追求时髦。现代的生活潮流、多彩的社会风景,促使少男少女总想成为多彩社会中独特的一族,现代潮流中腾跃的浪花。这是众多追星少男少女的心态。很多人并没有自己独特的喜好,他们的明星剪贴簿绝对跟着潮流走。社会上流行什么,他们就追什么。哪位歌星走红,他们就追哪一位。今天梳着披肩发,一副陈慧琳的清纯浪漫;明天描了黑眼圈,显示出王菲的忧郁伤感。
c.崇拜心理。中学生们所追的星,男的大多英俊潇洒、风流倜傥,扮演的也多是些义胆冲天、侠骨柔肠的铮铮铁汉;女的则羞花闭月、沉鱼落雁,扮演的也多是些娇媚可人、善良温柔的亭亭玉女;球星也都英姿勃勃、气质逼人,在赛场上更有翻云覆雨、左右全局之势。这些难免让正处在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羡慕、迷恋、崇拜甚至疯狂。
d.从众心理。在中学生中,追星现象很普遍,势力也很大,以致本来没多大心情追星的同学,为了不被看做“落伍”,不被视为“异端”,也自觉不自觉地入了流。
三、追星的利与弊
1、积极意义
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能正确追星和崇拜偶像,并且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没有盲从性,能正确分析偶像的优点和不足:追星是为了追求明星的亮点,学习明星好的东西,并以此树立一个好榜样,以“星”做为自己人生的奋斗目标和奋斗动力;在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自己积极奋进的精神,这样青少年们的发展有了方向,有了目标,这样,就有利于自己身心,使之不会盲目前进;青少年们崇拜明星,并使他们获得了明星成功的“秘诀”及成才的方法,利用这方法,推动着青少年们的前进;追随明星,在明星的成功中发现自己潜藏的素质,逐渐加深对社会对自身的认识,他们从自己崇拜的偶像中悟出他所以成功的原因,总结出他的偶像走向成功的秘诀,并结合自身的条件去实践;或者看到明星有不足之处,就不断地检验自己,发现自身也有相同的不足,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整。这对于他们尽快地发现自己、尽快地成才或者自我认识、自我调整无疑是具有推动作用。
2、消极影响
也有不少青少年,由于他们辨知能力有限,缺乏社会经验,甚至不懂得什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不懂得偶像身上哪些东西才是值得自己仿效的,不能分清是非黑白,只是盲目地跟风模仿,只是一味崇拜,盲目学习,连明星的不良生活习惯等都一概兼容并包。还有人起初模仿起明星的言行举止,穿着打扮,进而发展到模仿其生活方式等等,相互攀比,对学业荒废不顾,憧憬着能像某明星一样被星探发现一夜成名,沉醉于自己的幻想世界中„„结果把自己弄得面目全非,还丢失了自身原本很宝贵的自然、纯朴。
有些青少年为了看明星的演唱会而逃学,整天沉迷在明星的世界里,这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取的。
还有些青少年对于别人对自己明星不好的评价,就坚决拥护自己的明星,不允许他受到任何伤害,所以,对批评偶像的人动手动脚,但不知道在此时,他伤了自己多少的知己,这说明了我们青少年的自制力还比较差,对偶像的过于拥护,容易造成情绪上的波动,他们似乎成为了明星们忠实的奴仆,置于明星忠实走狗的地位。
四、如何正确追星
我们主张热爱明星、学习明星、争当明星,反对盲目崇拜明星、依恋明星、丧失自我。热爱而学习,以明星为榜样,激励自己,与明星同行,既是社会之需,也是个人之求,亦是明星之所愿,如此才有利于社会和人的进步。把明星视为偶
像,盲目崇拜、依恋,从而丧失了自我,则是错误的。明星者,人也,有其长,也有其短,有其超人的天赋、智慧和技能,也有其不如常人之处,不必迷信,无须崇拜。
我们主张人的全面发展,努力提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反对片面追求,伏地生存。对于演艺界、体育界的真正的明星,做出独特贡献的人物,如冼星海、聂耳、刘翔、李宁等等,应当尊敬,更应当学习。对于科技界、教育界、实业界以及军界和政界的人民之星,如钱学森、李四光、陶行知、粟裕等等,也应该尊重和学习。而只知道演艺界的明星,不知道科技界的明星,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只知道场面的热烈,不懂得艺术的品味,则是一种悲哀。所谓伏地生存,指的就是这种长期生活在艺术低层的精神状态。青年就是未来,未来是由成长构成的,没有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成长,就没有未来。多少民族从历史上消失了,又有多少民族正处于灭亡的边缘,他们缺少的正是与时俱进的文化而不是歌舞!
因此,中学生追星应当做到:
1.不盲目追星你所崇拜的应该是真正值得你崇拜的,不应该是徒有其表,更应该有高尚的人品和超凡的气度;不应该仅仅吸引你的目光,更应该能震撼你的心灵;
2.不疯狂追星不要过度花费时间和钱在追星上。因为,“星”的光环不应该罩在你的身上,追星也就没有什么可夸耀的,更不应该成了你生活的全部,我们正处在学习阶段,更应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不应该花多精力在追星上;
3.摒弃狭隘心态同学们所崇拜的偶像有同有异,不能因为偶像的不同,就对别的同学持排斥甚至敌对的态度;
4.善于吸收善于从自己所崇拜的偶像身上吸取积极的人生经验,悟出他之所以成功的原因,总结出偶像走向成功的秘诀,并结合自身条件加以实践。
总之,不要在追星中失去你自己,因为你最终只能成为你自己
五、结论
通过这次调查分析,我们总结出以下结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一种正常的心理表现。因此,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应该把它视作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而应把其视作青少年在这一时期的迷茫的表现。是一种希望通过对偶像的确认达到成长完型的典型的潜意识行为。从青少年的这一心理特征出发,我们应该从科学的角度来理性认识这一问题,理解青少年的心态。
偶像崇拜是青少年对人生追求的体验,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过程,每个时代的青少年都有自己人生的理想,心目中追求的人生目标和偶像,当前的追星也是这样。因此,对追星现象和偶像崇拜既不要一概反对,也不要放任自流出现问题,而要积极引导,使之理性化。
关键词:追星,追星文化,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精神崇拜
当今社会, 追星, 特别是高职院校学生追星已经成为一种“群众”运动和流行文化。在文化多元化的社会, 追星现象作为一种精神崇拜和榜样学习, 它反映了时代的开放多元。一方面它既是对国人精神追求的校正, 也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给我们的社会和时代增添滋养;同时, 明星还是一个时代的文化符号, 人们追崇什么样的明星, 代表了人们乃至国家和民族崇尚什么样的精神和效应。就其实质而言, 追星与英雄崇拜、明星崇拜是一脉相承的, 是一种阶段性的现象。
一、“追星文化”产生的原因
1、从整体上说, 高职院校学生追星是因为他们需要偶像。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自我确定时期, 他们需要一个模式来参照, 完成自我确立的任务。偶像是他们的理想自我的载体。处于好幻想的时期, 当自己的很多想法无法实现时, 就只好借助偶像的崇拜来达到心理的平衡和补偿了。
2、媒体推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形成一促即发追星族的趋势, 和媒体的大肆渲染有关。如今国内的媒介对明星的炒作绝对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3、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变迁。我国开始了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由传统社会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的转型, 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与行动取向。社会价值观念也由崇尚理想向重视利益转变。这种价值观念变化使人们精神世界的偶像类型表现为:从崇拜政治型偶像、道德型偶像向崇拜成就型偶像、个性化偶像的方向转变。
二、“追星文化”的积极影响
尽管世人对少男少女追星现象贬多于褒, 对少男少女的追星行为阻多于导, 但谁也不能否认, 追星还是有其积极的一面。
1、“星”成为少男少女人生的奋斗目标和奋斗动力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伊谢康认为:“少年期最主要的心理现象就是成年感。成年感的主要表现是有了新的抱负水平, 即预料他未来可能达到某种地位。”少男少女在他们心目中所崇拜的偶像身上看到了他们“新的抱负水平。”
不少少男少女所追的“星”自然而然地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楷模、榜样, 他们将追星的意念、热情转化为他们为事业成功而努力奋斗的动力。
2、“追星”过程使高职院校学生获得成功的“秘诀”及成才的方法
几乎每一个高职院校学生都渴望成功, 渴望成为引人注目的人物。他们崇拜明星, 追随明星, 在明星的成功中发现自己潜藏的素质, 逐渐加深对社会对自身的认识, 不断地检验自己, 发现自身的不足, 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整。他们从自己崇拜的偶像中悟出之所以成功的原因, 总结出他的偶像走向成功的秘诀, 并结合自身的条件去实践。这对于他们尽快地发现自己、尽快成才无疑具有推动作用。以这种方式向社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无疑对社会也是一个很大的贡献。
三、“追星文化”的消极作用
哲学家们告诉我们, 一切都是辩证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高职院校学生的追星现象亦如此, 有着很大的消极意义。
1、影响少年的道德品质的形成
高职院校学生期是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乃至人格个性的培养、形成的关键时期, 少年心中的榜样及其对榜样的摹仿、少年期的追求和行为, 对他们整个精神面貌的形成, 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如今, 追星族们因为对明星偶像的崇拜而产生了“光晕效应”, 对他们盲目地摹仿、追求, 这有害于高职院校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
2、让坏人混水摸鱼, 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
港台歌星每次演出, 票价定得很高了, 但由于捧场众多, 供不应求, 导致黑市票价被票贩子们一炒再炒, 高得吓人, 反而给他们开了一条“致富之路”, 这恐怕也是发烧的少男少女们所始虑不及的。因此, 追星要有适度性原则, 若到了超度的地步, 就只有百害而无一利了。
四、解决办法
1、从校园来说, 引导学生理性追星是为师之任, 任重而道远:
首先, 调试好学生的追星心理, 加强学生的自尊教育。当学生有追星的外在言行表现时, 教师要适当介入, 引导学生把握分寸, 正确处理与学习的关系。追星应是学习的动力, 而不能成为学习的阻力。取他山之石, 塑健全人格
2、对于家长而言, 要正确的指导。
父母在学生成长过程中, 起到举足轻重的榜样作用。家长要正确的指导, 用亲情感化, 启发子女面对现实、摈弃幻想, 引导子女珍爱自己, 关爱家人, 更不能对子女的追星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撑, 这只会导致子女从“追星”的幻想中不能自拔, 加速其远离现实的轨道, 无法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
3、对于从高职院校学生自身而言, 健康的心态是为重要的。
(1) 不盲目、疯狂追星。真正值得崇拜的明星, 不是徒有其表, 应该能震撼人的心灵。星的光环不应该罩在你的身上, 追星也没有什么可夸耀的, 更不应该成了你生活的全部。
(2) 摒弃狭隘心态。同学们所崇拜的偶像有同有异, 不能因为偶像的不同, 就对别的同学持排斥甚至敌对的态度。
(3) 善于从自己所崇拜的偶像身上吸取积极的人生经验。总之, 不要在追星中失去你自己, 因为你最终只能成为你自己。
参考文献
[1]http://culture.people.com.cn/GB/22219/5876231.html
[2]金元浦:《文化研究:理论与实践》,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4年。
关于中学生追星的调查报告
高2010级12班 第6课题小组
郑文荣 李文书 郑子文 曲金晓 巩酥酥 田锦凯
指导教师:李守奎 丁乃锟 时间:2011年3月21日
前言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追星”的观念越来越丰富,在物质生活方面许多人以从众心理为主,尤其是有的同学有攀比的心理,追求时尚、潮流,这已成为社会的一种风俗。因此,许多中学生都崇拜明星,“追星”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有些中学生过分迷恋偶像而荒废学业,废寝忘食,用大量金钱购买有关明星的产品,对学习造成极大的影响。所以,我们想借助寒假这个机会,了解了解中学生追星的情况,同时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二、研究目的
A、知识目标:
1、通过活动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对调查数据进行计算、统计、分析、整理,学习处理信息的初步技巧。B、能力目标:
1、培养依据外界因素进行正确判断的能力,锻炼有条理的分析与表达的能力。
2、培养团结合作的精神和勇于发表自己观点的勇气。
3、整合信息技术,掌握多渠道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4、通过调查和方案设计,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C、情感价值目标:
1、通过这次研究活动,了解中学生的追星情况,并希望带动周围的学生,做到适度、合理、健康地追星,使追星成为紧张学习生活的调味剂和促进剂,避免因为盲目追星而影响和荒废学业。
正文
一、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统计法、访谈法、调查法。主要利用网络,辅之以报刊书籍来收集与小组研究角度有关的资料;用一天时间到公共场所完成调查问卷,小组成员合作分析、整理资料,形成结论。然后在写出经过这次活动的感悟。
二、研究内容
1、中学生追星现象的行为;
2、中学生出现追星现象的原因;
3、如何正确对待追星。
三、调查问卷:
“中学生追星”的问卷调查
1、你现在的年龄为多大:
2、你最喜欢的男明星为:
3、你最喜欢的女明星为:
4、你最喜欢的明星是哪种类型? A、体育明星
B、娱乐明星
5、你认为追星和学习成绩之间是否有关系?
A、有
B、没有
6、你曾迷恋于追星的热潮么?
A、有
B、没有
7、你身边的朋友或者家人有盲目追星的吗?
A、有
B、没有
8、你曾因为追星而和家人闹过别扭么?
A、有
B、没有
9、你认为追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A、利大于弊
B、弊大于利
10、你对明星的态度是什么? A、赞赏
B、不屑
四、研究过程
1、根据课题的要求对组员们分工;
2、在网上收集与研究有关资料;
3、随机邀请同学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中学生追星情况;
4、整理资料,组员针对调查结果互相交流、发表意见。
五、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中学生追星现象的行为表现: 先举一个中学生追星的事例:
1994年 杨丽娟突然梦到刘德华,命运从此改变。
1995年 杨丽娟迷恋刘德华,不上学、不工作、不交朋友。1997年 20岁的杨丽娟在父母支持下,花9900元参加了香港旅游团,却未能看见刘德华。2003年,父母为满足女儿追星心愿,连家里房子都卖掉,一家人搬到每月400元租来的房中。
2004年 杨丽娟得知刘德华在甘肃拍《天下无贼》,她每天从早到晚站在8层楼顶,但未见到偶像。
2005年 杨丽娟得知刘德华住所,与父亲再次赴港,但失望而回。
2006年3月 父亲卖肾筹措资金帮杨丽娟赴港追星。4月,杨丽娟再度“爆发”,要见刘德华,并以跳楼自杀威胁父母。
2006年10月 某电视台称只要杨丽娟配合制作节目便可安排她和刘德华的见面,但最后承诺没能兑现。
2007年3月25日,第三次赴港的杨丽娟终于可以与偶像近距离接触,还被安排上台跟刘德华谈话及拍照。
2007年3月26日 杨丽娟68岁的老父在香港跳海自杀。2007年4月5日 杨丽娟赴香港为父亲办理后事。
2007年4月19日 杨丽娟带着父亲的骨灰盒返回兰州。
不同的学生追星的目的不同,追星的心理不同,追星的方式不同,追星的程度也不同。我们针对周围同学追星的特点和共性,进行问卷调查并将数据处理汇总。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共准备了100份问卷,最终回收84份。以下是问卷调查的结果:
在我们的调查中,我们调查的都是处于14-19的青少年学生。对于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你最喜欢的男、女明星是?”约60%的学生喜欢歌手或是演员,出现最多的是周杰伦和刘亦菲。还有约30%生喜欢科比,姚明,刘翔等体育明星。此外的学生,处于一些原因,没有填,或许他们真的没有最喜欢的明星,也有可能是因为都很喜欢,很难作出选择。
对于第四个问题:“你最喜欢的明星是那种类型?”28%的学生喜欢体育明星,72%的学生更喜欢娱乐明星。对于第五个问题:“你认为追星和学习成绩之间是否有关系?”40%的学生认为有关系,60%的学生认为没有。
对于第六个问题:“你曾迷恋过追星的热潮吗?”40%曾经迷恋过,60%没有过。对于第七个问题:“你身边的朋友或者家人又盲目追星的吗?“36%的学生回答有,而64%的学生回答无。
对于第八个问题:“你曾因为追星而和家人闹过矛盾吗?”几乎没有人因此而和家人闹过矛盾。
对于第九个问题:“你认为追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36%的学生认为利大于弊,而64%的学生认为是弊大于利。
对于第十个问题:“你对明星的态度是什么?”76%的学生持赞赏态度,而24%的学生持不屑的态度。下面作简要的分析: 通过网络,我们搜集到以下的材料:
追星的负面影响我们已了解的很多,对于自己所崇拜的明星,有的中学生看他主演的每一部影片,听他唱的每一首歌。不仅如此,他们还疯狂地购买偶像的画册等,收集偶像的一切资料,从身高、体重、兴趣爱好到恋爱情史等等,如数家珍。他们过分沉迷偶像,荒废了学业,影响了学习,也影响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很多青少年因为盲目追星导致与父母关系恶化,导致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导致离家出走,甚至走上不归路。有些青少年应为追星失去了年轻花儿一般的生命,也因为由于一些负面偶像形象的影响,一些青少年也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如港台或国外一些电影当中的“古惑仔”,“黑道老大”当作自己的偶像,自觉不自觉的模仿他们的行为。中学生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不注意及时的引导和疏通,很有可能产生不健全的人格或使他们产生畸形的心理。再如温州一名17岁的中学生因没钱亲眼看到偶像赵薇而服毒自尽;四川13岁的女孩在连看8遍《流星花园》后,离家出走,下落不明。这些都是追星族中走火入魔、不能自拔的典型。至于几天不吃早点,攒钱去看某“星”的演出等等事件,更是屡见不鲜。
但追星的正面影响并不少见,有相当一部分年轻人追星和崇拜偶像,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没有盲从性,能正确分析偶像的优点和不足,追星是为了追求明星的亮点,学习明星好的东西,并以此为榜样,在学习和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培养自己积极奋进的精神,这种人都能健康成长。我们知道的李连杰现在在国际影坛颇有影响力,他当年也是把李小龙这位把中国功夫带到好莱坞并红遍世界的前辈当作自己的偶像并立志有像他一样,我像李连杰是作到了。还有当今NBA巨星布莱恩特从小就把乔丹当作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幻想着有一天自己也成为篮球明星,能够和乔丹同场竞技。这种朦胧的“追星情结”在其家人和老师的正确的引导和激励下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他从小就刻苦训练球技,这使他终于梦想成真,成了NBA新生代中和奥尼尔齐名的球星。我想因为偶像情结尔同样走上成功道路的明星应该不在少数。
从实际调查的结果分析,总体结果表明,学生对追星问题的处理还是比较洽淡,给我印象最深的没有学生因为追星的问题和家人闹过别扭,我对此感到非常高兴。
(二)中学生出现追星现象的原因
成人们对中学生的追星现象颇为不解,甚至反感,但追星族们对此却振振有词、乐此不彼。这其实与中学生所处的这个年龄段的心理特点有关。追星是青少年从孩童向成人成长过程中生理、心理的反映,此时中学生处于自我发现和自我确立远大理想的黄金时期。他们需要一个模式来参照,而偶像是他们理想自我的载体,中学生又富有幻想和创新,当他们很多想法无法实现时,就只好借助偶像的崇拜来达到心理平衡和补偿。另一个原因,是中学生为了借追星来摆脱孤独。中学生在自我意识萌芽的过程中开始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许多事情埋在心里,而追星能使自己感到自由和安全,精神也有了寄托。具体有一些几种原因:
1、发现理想的未来自我。很多少男少女便是如此卷入“追星族”的。少男少女在最爱编织梦幻的季节里,编织着未来的理想自我的梦,并从所崇拜的“星”们身上,印证他们的梦。他们追星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为勾画理想自我的形象,并使这理想的自我逐步成为真实自我 的过程。所以,他们为那些与他们心目中理想自我形象相似的“星”们,捧出了少男少女最真挚的感情和最热情的崇拜。
2、追求时髦。现代的生活潮流、多彩的社会风景,促使少男少女总想成为社会独特的一族,现代潮流中腾跃的浪花。很多人并没有自己独特喜好,他们只是跟着潮流走。社会上流行什么,他们就追什么。
3、崇拜心理。中学生们所追的星,男的大多为英俊帅气,女的则青春活泼,外形艳丽;球星也都是英姿勃勃,在赛场上更有翻云覆雨之势。这些难免让正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羡慕、迷恋、崇拜甚至疯狂。在心理学上,前一种崇拜形态可谓表层性欣赏,其特点是欣赏偶像人物的特征。它还可能导致对偶像认识的“光环效应”,把偶像一切都看得尽善尽美,即使他(她)有什么缺点,也会被淡化。这就好比在偶像身上镀上一层又一层的金边,使其愈加金光灿烂、光彩照人。
4、从众心理。在中学生当中,追星现象很普遍,势力也很大,以致本来没多大心情追星的同学,为了不被看作“落伍”,也自觉不自觉地入了流。
中学生正处于自我发现和自我确定时期,他们需要一个模式来参照,要不然他们很难完成自我确立的任务。偶像是他们的理想自我的载体。中学生正好处于好幻想的时期,当自己的很多想法无法实现时,就只好借助偶像的崇拜来达到心理的平衡和补偿了。另外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借追星来摆脱孤独。中学生随着自我的萌芽,他们开始关注内部世界,有许多事情他们都不再挂在嘴边上,而是装在心里。他们不愿意把有些事情和家长说,更不愿意把一些事情告诉老师,同学们呢?年龄又太小了,和自己一样没有经验,又沉不住气。这时,他们愿意和远处的人交流,享受着遥远的亲密感,自己不仅感到自由也觉得安全,精神上也可以有所寄托。所以只要没有影响到学生的正常生活,大人倒是没有必要为他们的行为感到大惊小怪的。
(三)中学生追星的理由
1.慕拜心理。中学生们所追的星,男的大多英俊潇洒、风流倜傥,扮演的人也多是些义胆冲天、侠骨柔肠的铮铮铁汉;女的则羞花闭月、沉鱼落雁,扮演的也多是些娇媚可人、善良温柔的亭亭玉女;球星也都英姿勃勃、气质逼人,在赛场上更有翻云覆雨、左右全局之势。这些难免让处于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羡慕、迷恋、崇拜甚至疯狂。
2.从众心理。在中学生中,追星现象很普遍,势力也很大,以致本来没多大心情追星的同学,为了不被看做“落伍”,不被视为“异端”,也自觉不自觉地入了流。
3.时尚心理。“追星”,在不少中学生看来,就是件时髦的事,至于有没有道理、有没有价值,何必管它那么多?只要有“星”可“追”就足够了。所以,追星对中学生来说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表现,但要把握分寸:
A 从中学生自身而言,健康的心态是为重要的。以坚定自己的立场为核心,培养自己哲学的头脑,冷静的思维方式,独特的眼光。
B 从校园来说,是学习的时候就应该认真努力地学习,追星的那股热劲应该用于对学习的执着,不要随波逐流,顺应大众。因为时尚是永远也追求不尽的。
C 从家庭方面而言,家长应该多学习一下教育子女的方法。根据子女的性格加以正确的指导,要塑造子女健康的心理,就必须教会子女,永远不要忽视了周围关心他们的人,多进行与子女的沟通。
D 国家应该对社会上炒作的事件的新闻给以约束,禁止不健康的娱乐流传于社会,产生不良影响,特别是影响到祖国下一代人群的心理塑造。
E不盲目追星。你所崇拜的应该是真正值得你崇拜的,该不是徒有其表,更应该能震撼你的心灵。
F不疯狂追星。不要滥花时间和钱在追星上。因为,星的光环不应该罩在你的身上,追星也没有什么可夸耀的,更不应该成了你生活的全部。
G摒弃狭隘心态。同学们所崇拜的偶像有同有异,不能因为偶像的不同,就对别的同学持排斥甚至敌对的态度。H善于从自己所崇拜的偶像身上吸取积极的人生经验。总之,不要在追星中失去你自己,因为你最终只能成为你自己。
众所周知,没有星星,宇宙将漆黑一片.偶像之所以被称为偶像,是因为他们出类拔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年轻人需要榜样,而偶像肯定是在某个领域获得巨大成功后才成为偶像的.那么,今天的追星族,明天也许就会成为明星!人生需要偶像,孩子更需要偶像,偶像使人的生活变的充实、丰富,偶像会使人的心脏跳动的更加有力,生活的目的更加明确!当一个人临终时,他回首往事,发现自己从未有过偶像,他不遗憾?没有在自己人生的旅程中加入过追星族,是人生的缺憾!慎重选择值得追的星,以他为榜样和偶像,在给你的生活增添色彩的同时,“超过他,也成为明星”的念头回激起你更多的潜能!
正确认识追星现象,正确引导追星情结,让我们的中学生明天都能成为建设国家的栋梁之才和耀眼之星。
通过这项调查研究,我们获得了一次亲身体验和参与的机会。在讨论会上我们都有不同的意见,也曾经因意见不同而争论,但最后,我们也能够得到满意的结论。回想当中的一段段小插曲,其中滋味无法一一道来,但我们很开心,这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种难忘的经验。
(四)中学生追星的影响
1、“追星”的积极意义: 尽管世人对少男少女追星现象贬多于褒,对少男少女的追星行为阻多于导,但谁也不能否认,追星还是有其积极的一面。
“星”成为少男少女人生的奋斗目标和奋斗动力。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伊谢康认为:“少年期最主要的心理现象就是成年感。成年感的主要表现是有了新的抱负水平,即预料他未来可能达到某种地位。”少男少女在他们心目中所崇拜的偶像身上显示了他们“新的抱负水平。”
少男少女正处于“英雄崇拜期”。他们自觉地为自己选择了“英雄”,只要选择准确,这位“英雄”便对他的一生起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这“英雄”成为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和动力。
首先我认为不少少男少女所追的“星”自然而然地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楷模、榜样,他们将追星的意念、热情转化为他们为事业成功而努力奋斗的动力。这种意义上的追星,其实质与“榜样”教育殊途同归。
少年人是需要榜样的,这一点不容置疑。无论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有意识地地其未成年人选择、树立榜样。我们国家历来重视“榜样”的教育作用。然而,传统的榜样教育模式是历来以社会树榜样的,以倡导少年人去学,这种方式有时难免有不尽人意之处,也就是社会树的榜样并非就能得到少年人由衷的敬佩与热爱。少年人也就未能将这种向榜样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内在的意愿,从而使这种学习流于形式。这样的例子很多。学雷锋做好事,便是很普遍的一例。
少男少女们“追星”则不同,“星”是他们自己发现,自己确立的,他们由衷地敬佩、崇拜,心甘情愿地学习去仿效,去努力提高自己以使自己与偶像重合为一。这种学习是自发的,自觉的,时时刻刻都存在的,所以这时候“星”的影响力特别大,感召力也特别强,效果也特别明显。
当今著名歌星蔡国庆,少年时候便崇拜歌唱演员,希望长大了也到舞台上唱歌。偶然一次听李谷一的演唱,一下子佩服得五体投地:原来歌可以这么唱,像谈天一样直唱到人的心里去。于是,少年蔡国庆立志要像李谷一老师那样去唱歌,像李谷一老师那样把歌唱到每一个听众的心里去。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蔡国庆学习着、探索着、琢磨着自己究竟怎样唱才能像李谷一老师那样深受欢迎。最后,蔡国庆终于成功了。如今,他唱红了中国,也唱出了国门,成为第一位赴日本灌制个人音带的中国通俗歌手。
最近当选为美国总统的克林顿,也是少年时受到政治明星肯迪尼的“感召”,而立志像肯尼迪 那样去当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出身贫寒,是从美国偏远小州阿肯色州走向白宫的。小时候的克林顿原想将来当一名医生、记者或做一个音乐家。然而1963年的夏天,一次机会,让他目睹了当时国际政坛明星——美国总统肯尼迪的风采,并为之倾倒。当总统肯尼迪握住这位阿肯色州小男孩双手的时候,他并不知自己的明星风采影响了克林顿的一生,美国总统成了克林顿人生的目标。那年克林顿才17岁。他从华盛顿一回到故乡阿肯色州,见到他母亲第一件事就是打一包,拿出他和总统握手的照片让母亲看。他母亲说:“我看懂了他的表情,他的心思,我知道他日后要干什么。”
是的,17岁的克林顿心中出现了他自己的明星——肯尼迪,这颗星领他看到了自己的未来、自己生存的目标:他要成为这颗星,他要成为美国总统!于是,克林顿拒绝了路易斯安那州提供的音乐学院奖学金(尽管他有出色的音乐才能)。他千里迢迢来到华盛大顿特区乔治城大学。20年后,他终于走入了白宫,成为他少年时代就梦寐以求的那颗星——美利坚合众国总统。
或许,当克林顿明星一样在荧屏、报章飞扬风光的时候,又一颗种子落在了某一个少年人的心田。
20年奋斗有多艰难,唯有克林顿自己最清楚。用20年的时间去实现少年“星”愿,可见“星”的力量多么巨大。
2、追星的消极意义:
(1)盲目崇拜新潮游戏
由于少男少女所处年龄的特殊性,局限了他们认识的水平,使得相当一部分少年对自己的青春偶像缺乏深层次的理解和集训,甚至只是羡慕偶像的外表,甚至仅仅是衣着打扮,使他们的追星行为流为盲目的崇拜与无聊的新潮游戏。(2)丢失自我 空耗青春
一些中学生并不懂得什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不懂得偶像身上哪些东西才是真正值得自己仿效的,而是一味崇拜,盲目学习,结果把自己弄得面目全非,这样的追星不仅浪费了大好时光,还丢失了自身原本很宝贵的自然、纯朴。
(五)中学生追星的社会效应
“追星”热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尤其是作为青年中的一种流行时尚,它的出现与蔓延有其特定的社会基础、文化氛围、价值观念和心理机制等方面的一系列动因。
开放社会里一个明星时代的来临。随着社会环境不断开放,文化氛围逐渐宽松,人们精神需求日趋多样。尤其是由于社会行业类型和职业种类的扩充以及个人发展机会的增多,为各个领域中新星辈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平台。而大众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则为明星们的星光闪烁,制造了独特的“天空”。特别是在影视、音乐、体育等颇具大众文化性质的领域,祖国内地的明星频频诞生,港台的明星争相“登陆”,他们“一朝成名”,家喻户晓,由此形成了比其他领域的明星强大得多的轰动效应和名气资本。总之,一个明星时代的来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群星闪亮登场的基础条件。
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转型效应。世界发展的经验表明,世俗化代表了现代化起飞阶段一个社会文化变迁的主要特征。世俗化的核心内涵可以理解为一种强烈的现世取向,社会心态上表现为充分地肯定当下生活、肯定感官享受、肯定大众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世俗化的影响力促使社会中整个文化格局发生了变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小康社会的来临,随着消费文化正在以多少有些急促的步伐匆匆登上日常生活的前台,世俗化正全面地展开着自身的内涵与形式,于是,就社会文化的整个格局而言,呈现出精英文化、高雅文化、理性文化的领域在逐渐缩小,而大众文化、通俗文化、感性文化的地盘在日益扩大的态势。
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观念变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开始了从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的转型,这种由传统社会结构向现代社会结构的转型,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与行动取向。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这样的深刻变化:从注重集体向关注个体转变,由崇尚理想向重视利益转变,从强调节俭向尊重享受转变某种 价值观念变化使人们精神世界的偶像类型表现为:从崇拜政治型偶像、道德型偶像、神圣型偶像向崇拜成就型偶像、生活型偶像、个性化偶像的方向转变。这正是那些气质迷人、有所成就、富于情趣的明星受到当今青年青睐的重要原因。
传媒社会中大众文化的扩张。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与广泛普及,营造了一种媒体社会,带来了一个传媒时代。大众文化就是借助于大众传媒进行扩张的。大众文化的重要特征就是它的愉悦性、感受性、消费性。而大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产业,其运行机制必然遵循市场规律,商品化则成为大众文化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尤其是当它与高科技媒体相结合的时候,便会更充分地展现出这些特征。大众文化的大行其道往往得益于消费主义的推动,科技创新所带动的传媒发展、尤其是电视的普及所带来的广告攻势,对消费主义的扩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消费主义成为了大众文化的“天然燃料”。
青春期的偶像崇拜心理与自居作用。在青少年时期,伴随生理发育的日渐成熟,个体的心理和社会性开始趋于成熟,但又处于尚未完全成熟的人生发展阶段。强烈的偶像崇拜心理是这一时期人们的突出特征。偶像崇拜是通过心理上的自居作用来达成的,那些被崇拜的明星,往往被青少年当作他们人生发展的楷模、参照系以及心灵的一种寄托。当代流行文化明星们所表现的特征——靓丽的外表、潇洒的风度、事业的成功、社会知名度、丰厚的收入、优越的生活条件等等,都会强烈地吸引着青春期青少年,明星的作品如歌曲等,能够不同程度地对青少年起到特有的共鸣、宽慰、激励、引导、娱乐乃至宣泄作用,从而形成“爱屋及乌”的效应。
总结
大部分人都有自己崇拜的明星,而将他们作为自己的偶像,大都是因为他们长的帅、漂亮或喜欢听他们的歌,看他们演的戏。有的人说自己很了解自己的偶像,并搜集了许多关于偶像的资料。他们所谓的了解就是知道明星的爱好,喜欢的颜色,喜欢吃什么等等。他们以为了解了这些就称得上是一个超级funs了。而知道这些对自己有什么用呢?这样做无非是在浪费时间做无聊的事。有些人更为可笑,为了自己的偶像居然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记得在一张报纸上曾经看到这样一则报道:“一个女孩因为没买到自己偶像的演唱会门票而起了自杀的的念头。这样做值得吗?要我说,这样的人就太无知了,为了一个和自己不相干的人,居然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人也太傻了。
而另一部分人追星却是有目的的。我也赞同像他们那样的追星族。他们所喜欢的明星不只是因为美和帅,也不只是因为他们会唱歌,会表演,更重要的是,他们所追求的是明星的气质以及他们成功的经历。他们不会经常无聊地去搜集明星的资料,更不会因为某一个明星而放弃自己的生命。因为在他们眼里,自己崇拜的明星是他人生道路上一个榜样,追星是为了帮助自己进步。
许多明星之所以成名,是因为他们付出了许多心血和汗水。他们的人生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许多明星的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比如郑智化,他虽然是残疾人,但他身残志不残,毅然选择了自己所喜爱的事业——演艺。他靠坚强的意志,唱出了许多好听的歌,大家都熟悉的《水手》就足以证实。„„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不值得我们崇拜吗?王杰也是一个有名的歌手,他的成名不是靠运气,而是凭自己的实力取得的,他所走的人生道路是艰辛的。曾被生活所压迫的他,从未向命运低过头,他当过推销员,出租车司机,不管生活多么苦,他总是以微笑来面对,最终走向了成功。难道这样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像这样的明星不胜枚举,这样的明星值得我们崇拜,值得我们敬仰。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阻止同学们盲目追星呢?我们觉得我们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把追星当成一种生活享受。
2、控制好自己的理性,避免盲目追星。
3、明确追星的目的。
4、要根据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考虑追星的经济承受能力。
5、在追星时考虑,有设有侵犯自己的生活和给家庭或朋友带来危害。
6、追星时,“星”能够成为你的奋斗目标和奋斗动力。
附录
一、个人感悟
经过了这次对学生“追星”的问题的研究,我们看到了明星对我们的影响是很大的。正确地“追星”可以让我们树立一个好榜样。但是,如果我们太过于沉迷与“追星”,对于正在求学的我们是百害而无一利。其实,崇拜明星并不是什么坏事,“追星”也是有不同方式的。我们应该学习明星好的一面,学习他们的勤奋,让自己成熟起来,当我们不在需要明星的时候,也许我们已是别人所崇拜的明星了。郑文荣:
通过这次的调查报告,我确实学到了不少:团队协作,整体调节,任务安排,社会交际,统筹兼顾还有一些科学有效的搜集及整理数据的方法。
我认为这一次的社会调查对我的能力既是一次考验,也是一次提升,从中我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在实施调查的过程中努力的改变它,尽力的在实践过程中完善自己。
当初我认为我面对的最大问题是,我从来没有过社会调查的经验,而且这次我又是组长,这更让我有些措手不及,所以为了这次调查的圆满完成,我做了许多工作,首先,我在组织小组活动之前,先在网上搜集了一些做调查报告的经验和具体做法,对这有了一个总体的把握,然后,我又根据本次调查的具体情况对小组活动次序和分工做了一份明细表,把各个任务负责到人,对调查进行了一个整体规划。
在组织同学调查过程中,我又发现了一些新问题,比如计划实施性不强,工作效率过慢等,针对这些问题,我又对计划做出了修改。
在具体的实施时,我也面对了一些突发问题,比如分工过于分散,人员不充足,时间紧等情况,不过在小组同学的帮助下,我们还是一起把这些问题一一解决了,并收到了不下成效。
对于这次的实践,我总结出了几点具体的收获:
首先,工作需要“专心”我为这次实践的顺利进行,我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准备。然后,还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努力完善自己。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什么事都要有尝试,都要有开始,都要有经过,都要有失败。在经历了这次的工作之后,明白了“很多事情看起来简单,但实际上与我们的想象是有很大的差距的”不是让社会来适应自己,只有自己去适应这个社会才行!
在这次的实践中,让我很有感触的还有一点就人际交往方面, 大家都知道社会上际交往非常复杂,但是具体多么复杂,我想也很难说清楚,只有经历了才能了解.才能有深刻的感受,大家为了工作走到一起,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要跟他(她)们处理好关系得需要许多技巧,就看你怎么把握了.我想说的一点就是,在交际中,既然我们不能改变一些东西,那我们就学着适应它.如果还不行,那就改变一下适应它的方法。让我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掌握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就是使我在待人接物、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在这次实践中使我深深体会到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勤于动手慢慢琢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遇到不懂的地方,自己先想方设法解决,实在不行可以虚心请教他人,而没有自学能力的人迟早要被企业和社会所淘汰。
总之,通过这次的调查,不仅了解了有关中学生追星的情况,而且也大大提高了我的社会实践和科学理论能力,我的收获颇丰。李文书:
学校开展的社会调查对我们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社会观察确实有很大帮助,通过这一次的实践,我可以说是收获很大。
首先,我认为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了我们的独立处世的能力。让我们在社会实践过 程中,通过独立生活、独立思考、独立自主的去面对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社会的认识更加清晰。不管在实践过程中遇到挫折还是成功,对我们都是一种收获,明确了优势同时也发现了不足之处,让我们面对社会更加自信。我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因为我是一个比较害羞的女生,但是通过这一次活动,又发传单,又发问卷,还要对别人进行采访,说实话,我一接到是些任务时,我当时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但是又不能不做,这毕竟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而且我是这个小组的一员,没理由不做啊,所以我只好硬着头皮把第一份问卷发了出去,有了第一次就好了,“万事开头难”嘛,有了第一次,以后的就容易多了,我觉着越来越顺手,觉着也不过如此吗,所以我的问卷不一会儿就发完了,我还帮了其他的同学发了一部分呢。
通过这次的调查对我的改变真的很大,让我从一个害羞的女孩渐渐变得开朗起来,让我不自窘与一些自己的想法,开始努力改变自已,与谁会有了新的接触。
这次调查对我有很大的改变,对我的帮助很大。田锦凯:对于这次的社会调查我有以下感悟:
通过本次的研究,对社会实践有了更深的了解.我们应该趁现在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这样即使以后一个人步入社会,面对社会上的一系列的问题,也不至于措手无策。我们不能仅满足于学习知识的程度上,还应扩展积累社会经验。为未来打基础。
这次我的任务主要是搜集资料和整理问卷,通过搜集数据和整理问卷,我学会了怎样得到更科学更准确的数据,怎样更高效、更有条理的整理问卷,这对我以后参加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锻炼了我的能力,培养了我的素质。
通过做社会实践,可以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让我们从实践中发现很多的小问题。学校让我们做这个活动就是为了培养我们的能力,还有从细微的生活琐事中去发现一些问题。没有实践就不会得到真理,很多的真理都是通过实践的来的。
现在我们的学习科目——物理、化学、生物,都要通过很多的实验来得出最终的结果,可以得到我们原先不知道的一些东西。只有做了实践才能得到这些道理,不是吗?1978年,中国共产党说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些都证明,只有真真正正的去实践过,才能的出真道理。
我们现在已经是高中生了,我们应该知道实践的重要性了,在很多时候都需要去实践。希望学校以后多做一些实践活动,以便增强我们的能力。
总之,以后我们应多参加这样的活动,以培养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为我们的未来发展负责。郑子文:
这次的社会调查我的主要任务是负责上网调查并搜集文献,通过上网调查,我学到了不少,首先,谈一下我学到的上网查阅资料的好处:
首先,可以开阔视野,扩展知识面;其次,因特网信息量大,信息交流速率快,中学生可以按照进修的需要,快速的查阅相关信息,并能及时了解世界新闻信息、科学技术动态,不受时空限制,这给中学生的生活、进修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然后,因为收集的虚拟性,中学生在网上与其它人交谈时,不受时空的限制,利便的与其它人交流观念、心患上,可以把日常平凡不易于说的话说出来。从某一方面来讲,教师、学生家长可以在网上更好的了解学生的意见、提议,以及思想环境;可以促进中学生的学业。在网上查阅信息非常利便,学生可以按照进修的需要,找到合适的进修资料,甚或是合适的老师。这可以增长学生进修的动力和效率。
具体我学到的上网查询的好处具有以上四点,但我不仅学到了这些,在调查过程中,我还在与其他同学的协作过程中,深刻认识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兄弟同心,其利断金”只有全体成员一条心,各自做好本职工作,又会主动帮助其他同学,这样的实践才充分体现了团队的重要性。
通过这次调查,我还认识到了实践的重要性。一切认识都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 源说明了亲身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并不排斥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实践的发展不断促进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实践的不断发展,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促使人们去解决这些问题。而随着这些问题的不断解决,与此同步,人的认识能力也就不断地改善和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认识和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但是认识一经产生就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对实践进行指导。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我们不只要学好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还要不断从生活中,实践中学其他知识,不断地从各方面武装自已,才能在竞争中突出自已,表现自已。
无论如何,通过这次研究性学习活动,我学到了不少东西!曲金晓:
这次调查,我学到了很多,尤其是这次调查大大提高了我的社会实践能力,也让我更深一层的认识了社会,体验了生活。
其实我认为对我意义最大的还是发放传单时的一些遭遇和心理。
本组的巩稣酥同学就加大宣传提出了发放传单的想法,得到了我们的一致认同,所以这个任务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在这其中我遭遇了一些人,心里有了一些想法。
发第一张传单时,一位青年以为我是在发广告,接过来顺手就扔到了垃圾桶,我的心情一下子就失落了,不过还好,我以后就记住了要跟人们说这是一次调查,不过我还是遇到一些人,用异样的眼光看我,这让我很难受,不过我还是圆满完成了任务的。
我学会了调整自己的心态,不管遇到什么人什么事都要以最包容的心去对待,在生活中也 许会有很多挫折,会有人无意中伤害到你,只要你用一颗坦然的心去面对,一切都会好起来 的.心怀感恩,你的周边总是充满阳光,也许你不经意间的一句“谢谢”,也许你无意间的 一抹微笑都会照亮在黑暗中徘徊的人.坦然面对挫折,心怀感恩.这是我从中悟到的.虽然这件事已过去,但它永远是我生命航程里的一盏灯.做调查的经历也许大部分人都有,很多东西是书本上学不到的,做社会调查不光是为了锻炼自己,更重要的是看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也许只是令你明白了一句话,也许只是让你领悟了一个道理,可它们都会让你受益终身。巩酥酥:
通过这次研究性学学习活动,我在完成报告的同时也学到了不少东西。
在课题研究中,我主要的工作就是收集数据、分发问卷和总结整理,这样可以加快我们小组研究课题的速度、效率。小组成员通过数据分析、对比,使研究更准确。但由于时间问题等原因,搜集的数据只是大体值,只能大体上估计,难免会有误差。
在调查中,我提出的通过分发传单来扩大宣传的做法得到了同学们的极大赞同,这样,我们便更广阔的获取了信息,更进一步的提升了调查的速度和质量。
在本次课题调研中,小组里的同学都很勤劳,都充分发挥了自己在各方面的优势,确保报告高质量,同学们不怕辛苦,在辛苦中快乐着,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在研究过程中我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发放调查问卷时,有的同学不知道我在做什么,都不太愿意被“陌生人”调查,当我们说出目的之后,许多同学明白了我们的目的之后,都积极的配合我们做调查,我们真的很感谢广大同学和老师的支持!
通过调查,让我明白了追星的利与弊,在锻炼自我的方面也得到了提高,在培养我的社会能力方面也有很大帮助,这次的社会调查,培养了我的团队协作意识,提高了我的综合实践能力,相信在以后的路上,这种感受定会伴我更好地帮助自己发展!
通过这次的调查,我也深刻认识到了追星的利弊抉择。在此,我也想给同学们提个醒,明星,在闪耀的光环背后是无限的汗水与付出。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回崇拜,会追随,但无 论如何都要把握好分寸,做到心中有“度”,追星固然时髦,但过度追星,也会使学习成绩下滑,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问题。我们应提高自己的自制力,权衡追星的利与弊,相信同学们对待追星问题的做法上会越来越好的!
二、参考文献
1、百度问答——《中学生追星的表现有哪些》(林华清)网页: 2011-1-30
一、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五四”以后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中国电影业的兴起,追星现象开始萌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种现象在中途消失。直到20世纪70年代,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西方文化迅速在我国迅速传播,再加上信息技术和现代传媒技术的飞速进步,使得娱乐产业在我国呈井喷式发展。娱乐产业的发展导致各种经过精心包装的娱乐明星、体育明星等大量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追星现象也在现代社会中成为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
追星群体主要集中在青少年阶段的人群,但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追星群体逐渐呈现更加低龄化的趋势,小学生成为追星的主要人群之一。他们的认识水平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是有限的,往往只是被明星精致华丽的外表所吸引,盲目模仿他们崇拜的明星会对他们的产生不好的影响。但另一方面,偶像的正面行为也会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影响,成为激励他们成长的重要因素。所以,如何引导小学生正确理智的追星就成为了一个重要话题。
(二)研究问题及范围界定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虽然小学生追星现象是极为普遍的,但是大部分教师和家长对小学生的追星行为是不知道该如何教育的。尤其是高年级小学生,他们刚刚进入青春期,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对他们的成长造成极为恶劣的影响。追星的表现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着,所以我们首先需要了解高年级小学生追星的现状,才能针对现状提出正确的应对策略。
本文以高年级小学生,也就是五、六年级的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这里的少年儿童指的是10到13岁的处在五、六年级的小学生。本文的偶像不是传统意义上盲目崇拜的对象,而是现代意义上的一个人尊敬、仰慕和欣赏的对象,这个对象可以是各个行业的杰出人物、英雄人物、虚拟的人物,也可以是自己的家人、朋友、老师等。在追星这个特殊的范围中,偶像指的是歌星、影星、体育明星,也可以是其他活跃在大众传媒和网络平台的在某一方面比较突出的人物。
(三)研究意义
1. 了解小学生追星现状,可以为提出引导策略提供现实依据。
2. 为小学生追星行为提供正确的指导,使他们认识到追星的利弊,理智的追星,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3. 有利于家长和教师了解小学生追星现状,为他们对小学生追星问题的教育提供正确的指导。
4. 对改善学校榜样教育提供建议,学校可以采取相关策略,利用追星的积极影响促进小学生的发展。
5. 对大众传媒和娱乐行业发展的方向提供建议,使其能够为小学生追星提供一个有利于其自身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1. 追星
追星一词来源于红极一时的小虎队。1989年小虎队开始巡回演出,当他们从台北巡演到高雄时,疯狂的粉丝们成群结队的骑着自行车一路追踪,大呼其名,这种跟在明星后面追明星的现象被当时的报纸称为“追星”也正是从那时起人们开始用追星一词来形容粉丝对明星的崇拜行为,是指因为对明星的羡慕、敬佩、赞美、欣赏的情感而产生的种种偶像崇拜的行为。
本文的追星是崇拜影星、歌星、体育明星等通过大众媒介产生的各类明星人物的行为,崇拜的人物还可以是活跃在大众传媒和网络平台的其他杰出人物。追星是狭义范围的一种偶像崇拜。追星的表现是粉丝通过网络了解明星动态,购买明星的周边产品,模仿喜欢的明星的行为,加入粉丝团体参加明星的相关活动。2. 策略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策略”的解释是根据形势发展而制定的行动方针和斗争方法。在本文特指针对高年级小学生追星现象而提出的相应的应对方式、管理建议。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这一部分大部分是摘抄,划线部分是自创部分)
由于国内外针对小学生追星问题研究的文章不是很多,我将搜索关键字定位更广泛意义上的“偶像崇拜”。国内外针对偶像崇拜问题的研究有很多,各学科均有偶像崇拜问题的研究。1.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偶像崇拜的研究较多,很多领域都有,根据笔者搜集到的资料归纳如下:(1)偶像崇拜的对象
姚计海(2003)梁旗(2005)等人的调查指出,青少年普遍存在偶像崇拜的现象。关于青少年崇拜的对象,有些专家学者根据不同的标准做了一些分类,如根据崇拜的对象,有人认为偶像崇拜一般包括政治崇拜、宗教偶像崇拜、名人崇拜。有学者把偶像崇拜分为社会英模崇拜和明星崇拜。根据崇拜层次,香港学者岳晓东提出两种偶像崇拜模式:表层形偶像崇拜和实质性偶像崇拜。有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青年偶像崇拜是“:英模崇拜一领袖崇拜一三星崇拜一平民偶像崇拜”的变迁过程。
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具有显著特征。陈峰认为,中学生偶像崇拜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具有现实性、离散性、理想化、阶段性、可导性等特点。闵丽认为,这一行为特点有消费社会对文化领域的渗透、缺少秩序和统一性的异质共存及通俗化的力量消除了边界和分层等方面。郝玉章、风笑天认为,中学生偶像崇拜行为感性的成分多,理性的成分少;认同式依恋多,浪漫式依恋少;女性多,男性少;经济发达的地区多,落后的地区少四个特点。苏春雪指出,这一行为具有认知特征、情感特征、行为特征及性格特征。
也有很多人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现状做了调查,如石晓辉对 726 名南京的中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明星(包括影视歌和体育明星)、身边人物、政治人物和文学家是中学生偶像崇拜的主要类型。杨化峰在其硕士论文中指出,城市中学生偶像崇拜行为特征有:行为具有普遍性、崇拜对象呈现多样性、偶像崇拜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媒介成为主要的了解途径以及行为表现呈现理智性趋势等五个方面。很多调查的结果显示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的对象呈多样性,明星占很大比例。
综上述,有关偶像及偶像崇拜的行为的分类有很多,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分类标准。相关研究表明青少年普遍存在偶像崇拜现象,崇拜的对象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样的,即主要集中在演艺明星、体育明星、政治领袖、科学家、文艺界名人及英雄模范身上。较以往单纯理论分析多的特点不同,现今对中学生偶像崇拜行为特征的研究更多的结合了实证分析,使理论信息更具有真实可靠性。现在,较多关于偶像崇拜的研究是关于青少年群体的,而且调查对象多为城市中学生,几乎没有研究涉及小学生群体。(2)偶像崇拜的原因
偶像崇拜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a.偶像的魅力。雷开春等人的研究表明,中学生崇拜其偶像的原因主要有:偶像具有的优秀品质(勇于进取、坚持不懈等);能力(技艺高、球技精湛等);成就贡献(为国家或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有才华等);其它(歌曲好听,外貌酷、帅、漂亮、高等)。以上显示,中学生选择偶像并非完全盲目追求时尚,而是在意识上有一定的独立性和理智性,崇拜影视明星多关注其外在,崇拜其他有成就的人倾向其内在品质。
b.中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许多研究人员分析了青少年偶像崇拜心理因素方面的原因,如梁悦(2009)指出:青少年的偶像崇拜的心理原因是:自我确认的需求、归属、补偿、从众和爱恋心理。青少年大多崇拜能够满足人们娱乐、休闲要求的影视歌明星、运动员等,此类人物大都英俊潇洒、美丽大方、有魅力。这表明中学生对偶像的崇拜带有较多的浪漫性和情感化色彩,而且此类偶像比起其他偶像类型更能贴近中学生的心理需求,满足其社会认知和情感依托的需要。
c.外界的影响。张碧婷认为青少年偶像崇拜的产生除了心理方面的因素,还有家庭、社会方面的原因:父母过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对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需要和情感需求关心的不够,给孩子的压力太大,孩子需要有一种渠道去发泄。另外一方面越来越多元化的社会对青少年的文化和思想有重要影响,加之社会目前缺失信仰。学校教育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有人指出学校的应试教育学生造成太大的压力加之榜样教育的不当导致了学生偶像崇拜现象的普遍。
还有人专门研究了大众媒体在青少年偶像崇拜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如关于网络对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影响,耿柳娜指出网络从两个方面对青少年偶像崇拜产生影响:首先,网络可以给予青少年认同和归属感;其次,网络加强了青少年与偶像之间的联系,网络上不仅有偶像的丰富信息,与其他媒体相比网络还有与偶像直接互动的亲密感,这种感觉对青少年偶像崇拜也有一定的冲击作用。李凡卓认为偶像崇拜,正在受到当代媒体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文化特质和价值取向,媒体的多样化拓宽了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的途径,扩展了其偶像选择的空间;媒介丰富的图像增强了青少年关于偶像的真实感和亲近性;媒介信息的商业化增加了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消费。何小忠将原因归结为:青少年期生理和心理发展中自然、普遍的现象;价值观转型和社会心态流变的符号表征;转型期文化变迁的直接效应。
综上,中学生偶像崇拜行为是社会各个层面综合影响的结果,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青少年自身的身心发展特点、自身的理想、课业压力过大以及一定从众心理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如偶像魅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不足,开放的社会环境、大众传媒体、网络等很多影响因素。尤其是现今我国评价标准仍处于考试成绩的制度下,紧张、枯燥的学习压力再所难免,大部分中学生是用崇拜偶像作为一种释压方式,以上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了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普遍性。然而,由于偶像崇拜原因的标准划分不同,导致研究结果中不同原因重要性不同;有些原因出现交叉、重复,有些丢失、缺少,造成研究结果的偏差。(3)偶像崇拜的影响
梁旗(2007)调查指出,有偶像与无偶像的初中学生的学业成绩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而偶像崇拜类型和崇拜的程度与学业成绩有关。姚计海(2003)研究发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有偶像与无偶像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在各种偶像类型之间也没有显著差异,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年级差异与他们的偶像崇拜行为无关。因为崇拜的程度和方式不同,偶像崇拜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消极影响主要有沉醉于“追星”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和绝对化地看待偶像而出现盲目的追随或迷信。南钢等人研究指出,正确的偶像崇拜有助于促进青少年儿童的社会化进程;有助于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有助于形成一种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社会风气。
综上,有无偶像对中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心理健康并无太大影响,但是偶像崇拜的类型和程度对中学生的影响较大,因此在偶像崇拜的教育中应指导学生进行合理正确的偶像崇拜,不过分沉溺其中,最大限度的发挥偶像崇拜的积极作用。(4)偶像崇拜的引导策略
李芳(2008)对北京市的一百多名中学生做了调查和访谈后,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正确定位中学生的偶像崇拜行为,不必谈“星”色变,谈“秀”即止;第二,家长、老师引导中学生在肯定自我的同时正视自身的不足;第三,家长、教师多层次多维度地关注中学生的身心成长,注重与孩子心灵上的对话、交流。
刘桂军(2008)认为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本质上不是单纯道德行为,而是同道德品质、个性行为有关系的一种发展心理行为,要基于青少年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当而有效的策略,一要重塑精神偶像,把偶像和榜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发挥教育价值;二,采用介入式引导,教育者要在实际生活中发现和了解青少年偶像崇拜行为的目的、动机和程度,给予他们积极的“介入式”引导;三,实习体验教育,组织和引导青少年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
南钢等人研究指出,应对青少年儿童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教师和家长应努力发挥自己作为青少年儿童互动性“重要他人”的优势教育资源,通过多种互动途径,包括沟通交流、榜样示范等引导、提升青少年儿童对偶像的正确认知;教师和家长应帮助青少年儿童及时调整偶像崇拜目标,端正其偶像崇拜行为;教师和家长应引导青少年儿童的偶像崇拜目标;教师和家长应从小培养青少年儿童的自主意识和自我分析能力提高他们的批判选择能力。
综上述,要想让偶像崇拜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产生更多有利的影响,社会、学校和家长既不能粗暴干预,也不能无原则的放纵,而应适当地引导,概括起来有三方面:一是引导青少年崇拜德艺双馨的影视歌明星和对社会有贡献且品德高尚的人;二是引导青少年学会辨别偶像的好坏,不盲目崇拜,使其由表层性崇拜向实质性崇拜转变;三是引导青少年将喜欢、崇拜偶像的心理转变成向偶像学习的实际行动。已有专家学者的研究大多从一个角度或者一个层面来研究偶像崇拜,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相对比较零散。这些研究以理论研究为主,实证研究数量较少,而较少的实证研究又将重心放在中学生这一群体上,对小学生的研究甚少。本文以高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以崇拜明星为主的偶像崇拜问题,侧重实证研究,在搜集第一手事实资料的基础上阐述小学生追星的现状并进行特点、原因分析,根据原因提出引导策略。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很多流派的心理学家对偶像崇拜做了解释:
弗洛伊德(Freud,1925)认为偶像崇拜是青少年性发展的标准方向,因为青少年增强的欲望不能只指向父母和同辈人,也需要指向较远的偶像这类人。埃里克森(Erickson,1968)将偶像崇拜理解为个体将儿童时期对父母的养育式依恋转移到青少年时期对异性的浪漫式依恋的一种表现。埃里克森认为偶像崇拜对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荣格认为对偶像的崇拜就是对自己的崇拜。弗卢姆(Fromm,1967)认为偶像崇拜是一种对幻想中杰出人物的依恋,这种幻想常被过分的强化或理想化了。班杜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偶像崇拜可以使青少年学到社会所认同的价值取向和一定的交往技巧。马斯洛认为:偶像崇拜是人们为达到内心的平静,在不能满足需要时的一种替代。
综合以上学者的观点,从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角度来看,青少年偶像崇拜是其发展自我价值观和寻找自我认同的过程;青少年在在学习、人际的压力等超负荷的心理负担中,“偶像”成为了他们的精神支柱,他们从对偶像的崇拜中取得情感寄托。此外还有一些专家学者做了实证调查研究,得出了一些结论如下:在崇拜对象方面,Emanuel(1990)的调查显示,美国年轻人崇拜的偶像主要为影星。还有许多青年人把摇滚歌星视作自己的“绝对英雄”。
关于偶像崇拜对青少年的影响,Cheng 在 1997 年调查对比了影迷和非影迷俱乐部的学生,得出:加入影迷俱乐部可为他们提供相对稳定的同伴关系、地位的尊重和价值的参考,这样有助于提升其自我价值感。
关于崇拜的原因,Teigen 等人通过对 2700 名挪威高中学生的调查说明,外貌和才能是挪威高中生偶像崇拜的主要原因,男生往往更青睐偶像的才能,而女生更喜欢偶像英俊的外表。SusanD.Boon 与 ChristinaD.Lomore 在2001 年的研究发现,尽管大多数青年被试自认为偶像对自己的影响力小,但在影响个体变化的项目中可以看出,偶像的影响力是非凡的,尤其是在态度和个人价值观方面(特别是职业伦理和道德)存在显著的影响。
综上所述,明星是青少年偶像崇拜的主要对象,也就造成了本文要研究的追星问题的产生。男女生对偶像的关注点不同,偶像崇拜对青少年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三)对已有研究的总结与评述
基于对上研究成果的分析,总结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概念模糊,没有形成为共识的概念。当代青少年的偶像崇拜有别于传统的偶像崇拜或榜样学习,但大部分学者在做调查时有的以“所有崇拜的对象”为概念研究,有的则专以“崇拜的明星”为概念研究,有的还以“偶像崇拜”做宗教研究,即如何小忠所说:“作为能指符号的所指并不一致,这些都会影响研究的真实性。”本文研究的追星问题是以“崇拜明星”为概念的研究。
2.研究视野不够开阔。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产生的原因极其复杂,不能仅局限于偶像崇拜自身,这样难以多维度阐释偶像崇拜现象,要置于整个社会环境中来研究,从而思考偶像崇拜教育的引导措施。
3.研究的范围的局限性。大部分研究都是针对中学生的,研究小学生追星问题的却是少之又少。高年级小学生刚开始进入青春期,这一时期正确的引导对其自身的发展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天津市部分高年级小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小学生追星的现状,找出小学生追星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研究、现状调查分析小学生追星的原因,针对追星产生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应对策略。
(二)研究内容
调查高年级小学生追星的原因、追星的渠道、追星的行为以及追星对他们自身的影响。还要对高年级小学生家长、老师等身边的人的态度进行调查。了解小学生追星的现状后,针对现状提出引导高年级小学生正确追星的策略。
(三)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天津市各区的几所小学的五六年级小学生,大概年龄在10到13岁之间。2. 研究工具
调查问卷、录音笔
3. 研究的具体方法和技术路线
(1)文献研究法:搜集各学科关于追星和偶像崇拜的文献,为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
(2)调查法:以现实为基础,设计高年级小学生追星问卷,发放到他们手中,收集到比较真实可靠的信息以便于分析。
(3)访谈法:与学生、老师或者家长进行访谈了解小学生追星现状和他们的态度。(4)统计法:把问卷的结果进行系统的统计分析。4. 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根据现实情况设计高年级小学生追星的调查问卷,发放到天津市各区的几所小学的小学生手中,在排除教师和家长干扰的情况下,做出真实的回答。随后我们将会对问卷进行回收。问卷回收后,我们会对每道题的答案做出统计,根据统计的数据与相关的文献研究进行分析。
(四)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本次研究以调查高年级小学生追星现状和提出其引导策略为重点。难点在于能否紧贴现实情况全面而具体的设计出问卷,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小学生能否完全依据真实情况作答也是一个问题。
本次研究的创新点在于研究范围及研究对象,以往研究偶像崇拜的较多,而专门真对追星问题的研究是比较少的。而研究追星问题也主要是针对中学生以及大学生的,而本文主要将目光放到了处于青春期开始阶段的高年级小学生。
四、研究进度安排
首先,通过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相关学科知识,了解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追星对小学生的影响等,查阅相关文件,对小学生追星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其次,采用问卷和访谈法对所选的小学进行调查。然后对调查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对小学生追星现状有大体的认识。
最后,根据所调查的数据结果,分析小学生追星现状的原因,根据原因来研究如何通过小学生自我教育、家庭、学校、社会来引导小学生正确追星,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2、追星可以丰富阅读,看娱乐新闻的同时,也会看看国际消息。
3、追星可以提高社交能力,结交外地粉丝,而且,去买明星演唱会票的时候,跟别人砍价。
4、追星可以提高学习成绩,只要有目标,就会朝着目标努力,向自己的偶像学习,很努力地学习。
5、追星可以长命,因为追星是广大青少年心理的需求和情感宣泄的需要。情感得到发泄,心情愉悦,便可长命。
6、追星可以放松学习压力,充实课外生活,才艺水平大大提高 “星”不一定是娱乐明星,成功人士,在自己的岗位上出色出众的人也是行业明星。“追”不一顶是指盲目崇拜外在的相貌,可以是对才能的欣赏,对他为成功付出的努力的崇拜与学习,对他人品的仰慕。
“追星族”这个词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现在的明星越来越多了,追星也随之愈演愈烈。追星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个姑且不说,但作为学生,我认为追星应该有目的的追,不能盲目地追。
大部分人都有自己崇拜的明星,而将他们作为自己的偶像,大都是因为他们长的帅、漂亮或喜欢听他们的歌,看他们演的戏。有的人说自己很了解自己的偶像,并搜集了许多关于偶像的资料。他们所谓的了解就是知道明星的爱好,喜欢的颜色,喜欢吃什么等等。他们以为了解了这些就称得上是一个超级funs了。而知道这些对自己有什么用呢?这样做无非是在浪费时间做无聊的事。有些人更为可笑,为了自己的偶像居然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记得在一张报纸上曾经看到这样一则报道:“一个女孩因为没买到自己偶像的演唱会门票而起了自杀的的念头。这样做值得吗?要我说,这样的人就太无知了,为了一个和自己不相干的人,居然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人也太傻了。
而另一部分人追星却是有目的的。我也赞同像他们那样的追星族。他们所喜欢的明星不只是因为美和帅,也不只是因为他们会唱歌,会表演,更重要的是,他们所追求的是明星的气质以及他们成功的经历。他们不会经常无聊地去搜集明星的资料,更不会因为某一个明星而放弃自己的生命。因为在他们眼里,自己崇拜的明星是他人生道路上一个榜样,追星是为了帮助自己进步。
许多明星之所以成名,是因为他们付出了许多心血和汗水。他们的人生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许多明星的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比如郑智化,他虽然是残疾人,但他身残志不残,毅然选择了自己所喜爱的事业——演艺。他靠坚强的意志,唱出了许多好听的歌,大家都熟悉的《水手》就足以证明。……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不值得我们崇拜吗?王杰也是一个有名的歌手,他的成名不是靠运气,而是凭自己的实力取得的,他所走的人生道路是艰辛的。曾被生活所压迫的他,从未向命运低过头,他当过推销员,出租车司机,不管生活多么苦,他总是以微笑来面对,最终走向了成功。难道这样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像这样的明星不胜枚举,这样的明星值得我们崇拜,值得我们敬仰。
不管你是多么的抱怨命运的不公,还是遇到多么大的困难,你都没有理由说放弃,只要你确定自己的目标,并且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奋斗,只要你不说放弃,那么你一定会成功。
愿真正的追星族越来越多,让追星不仅仅成为一种时髦,更多的是成为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动力。
“星”成为青少年人生的奋斗目标和奋斗动力。青少年是需要榜样的,这一点不容置疑。然而,传统的榜样教育模式历来是以社会树榜样的,这种方式有时难免有不尽人意之处,也就是说社会树的榜样并非就能得到青少年由衷的敬佩与热爱。而青少年们“追星”则不同,“星”是他们自己发现、自己确立的,他们由衷地敬佩、崇拜,心甘情愿地去学习去仿效,去努力提高自己以使自己与偶像重合为一。这种学习是自发的,自觉的,时时刻刻都存在的,这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对他们将来走向社会以及对事业的成功都是很有益处的。
“追星”过程使青少年获得了成功的“秘诀”及成才的方法。几乎每一个青少年都渴望成功,渴望成为引人注目的人物。他们崇拜明星,追随明星,在明星的成功中发现自己潜藏的素质,逐渐加深对社会对自身的认识,不断地检验自己,发现自身的不足,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整。他们从自己崇拜的偶像中悟出他所以成功的原因,总结出他的偶像走向成功的秘诀,并结合自身的条件去实践。这对于他们尽快地发现自己、尽快成才无疑具有推动作用。以这种方式向社会展示自己的才华,无疑对社会也是一个贡献。
“星”成为少男少女人生的奋斗目标和奋斗动力。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伊谢康认为:“少年期最主要的心理现象就是成年感。成年感的主要表现是有了新的抱负水平,即预料他未来可能达到某种地位。”少男少女在他们心目中所崇拜的偶像身上显示了他们“新的抱负水平。”
少男少女正处于“英雄崇拜期”。他们自觉地为自己选择了“英雄”,只要选择准确,这位“英雄”便对他的一生起着无与伦比的重要作用,这“英雄”成为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和动力。
首先我认为不少少男少女所追的“星”自然而然地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楷模、榜样,他们将追星的意念、热情转化为他们为事业成功而努力奋斗的动力。这种意义上的追星,其实质与“榜样”教育殊途同归。
少年人是需要榜样的,这一点不容置疑。无论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有意识地地其未成年人选择、树立榜样。我们国家历来重视“榜样”的教育作用。然而,传统的榜样教育模式是历来以社会树榜样的,以倡导少年人去学,这种方式有时难免有不尽人意之处,也就是社会树的榜样并非就能得到少年人由衷的敬佩与热爱。少年人也就未能将这种向榜样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内在的意愿,从而使这种学习流于形式。这样的例子很多。学雷锋做好事,便是很普遍的一例。
少男少女们“追星”则不同,“星”是他们自己发现,自己确立的,他们由衷地敬佩、崇拜,心甘情愿地学习去仿效,去努力提高自己以使自己与偶像重合为一。这种学习是自发的,自觉的,时时刻刻都存在的,所以这时候“星”的影响力特别大,感召力也特别强,效果也特别明显。
最近当选为美国总统的克林顿,也是少年时受到政治明星肯迪尼的“感召”,而立志像肯尼迪那样去当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出身贫寒,是从美国偏远小州阿肯色州走向白宫的。小时候的克林顿原想将来当一名医生、记者或做一个音乐家。然而1963年的夏天,一次机会,让他目睹了当时国际政坛明星——美国总统肯尼迪的风采,并为之倾倒。当总统肯尼迪握住这位阿肯色州小男孩双手的时候,他并不知自己的明星风采影响了克林顿的一生,美国总统成了克林顿人生的目标。那年克林顿才17岁。他从华盛顿一回到故乡阿肯色州,见到他母亲第一件事就是打一包,拿出他和总统握手的照片让母亲看。他母亲说:“我看懂了他的表情,他的心思,我知道他日后要干什么。”
是的,17岁的克林顿心中出现了他自己的明星——肯尼迪,这颗星领他看到了自己的未来、自己生存的目标:他要成为这颗星,他要成为美国总统!于是,克林顿拒绝了路易斯安那州提供的音乐学院奖学金(尽管他有出色的音乐才能)。他千里迢迢来到华盛大顿特区乔治城大学。20年后,他终于走入了白宫,成为他少年时代就梦寐以求的那颗星——美利坚合众国总统。
或许,当克林顿明星一样在荧屏、报章飞扬风光的时候,又一颗种子落在了某一个少年人的心田。
20年奋斗有多艰难,唯有克林顿自己最清楚。用20年的时间去实现少年“星”愿,可见“星”的力量多么巨大。
诸如此类的例子举不胜举。一位著名的记者曾对我说:她上中学时最崇拜法拉奇,就是因为这个崇拜,她放弃物理,改学文科,狠伤了常给她吃小灶的老师的心。她有一张大学同学的合影,四位风华正茂的纯情少女笑逐颜开,且照片上题有字:未来的法拉奇。如今,这中位女性虽没有像法拉奇一样遍访世界风云人物,名扬全球,却也在各自领域干得格外地如火如荼,大有新闻界“数风流人物还看我辈”之势,令人刮目相看。
少男少女的“追星”现象,表明他们在为自己寻找、确立偶像,这种偶像在一定程度上正展示了他们“新的抱负水平”。在这个年龄段,少男少女开始有自己的思想和追求目标。并自觉地为自己树立一个追求的典范,并抱以极大的热情和毅力去追求、去拼搏,这对少男少女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对他们将来走向社会以及对事业的成功是很有益处的。
B——2 “追星”过程使少男少女获得了成功的“秘诀”及成才的方法。
有一位歌星的故事是许多人熟悉的。那时候,歌迷们几乎都知道她的名字,喜欢她的歌。然而,最早她并不唱歌,练的是二胡。她从小习琴,冬练九寒,夏练三伏,练得一往情深。那时候社会风靡港台歌曲,特别是邓丽君的歌。那么委婉,甜蜜,柔情似水。这歌声如甘露一般,滋润了笼罩在“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就是好”的吼声中长达十年的人民的心。邓丽君成了明星,她的歌带一辑一辑地出,仍然供不应求。练二胡的小女孩也跨入了“追星”的行列,她喜欢歌、喜欢唱,但她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放弃二胡去当歌星。邓丽君给了她机会和信心。首先是周围的人发现了她,16岁的她被推上舞台,观众们一下接受了她,她的歌带也成了歌迷们的抢手带。她最初被人称为大陆的“小邓丽君”。慢慢地,人们发现她有了自己的风格。她一如邓丽君那样令观众感到亲切、温暖,但她更有少女的纯情,更有逼人的青春气息。她活泼、爽朗、清纯、质朴、宛如海边吹来的一缕凉爽的风,海底闪烁的一枚五彩的贝壳。从学习邓丽君开始,到成为具有独特风格的歌星,她走了一条成功的捷径。她在邓丽君的歌里发现了自己潜藏的素质,她在“追星”的过程中丰富发展了这种潜藏的素质,最终向社会呈现一个独特的成功的自我。
几乎每一个少男少女都渴望成功,渴望在为引人注目的人物。他们崇拜明星,追随明星,在明星的成功中发现自己潜藏的素质,逐渐加深对社会对自身的认识,不断地检验自己,发现自身的不足,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整。他们从自己崇拜的偶像中悟出他所以成功的原因,总结出他的偶像走向成功的秘诀,并结合自身的条件去实践。这对于他们尽快地发现自己、尽快成才无疑具有推动作用。以这种方式向社会展示自己的才华,无疑对社会也是一个很大的贡献。
B——3 为社会发现人才 向社会推出明星
一群少男少女在班上传抄一本手抄诗集,这本手抄诗集最后突破发行百万册的大关。一位女孩精心制作的“明星簿”,向社会推出了文坛明星。
人们一定还记得风靡一时的汪国真热,记得汪国真《年轻的潇洒》、《年轻的思绪》、《年轻的风》。那时候,汪国真的诗集出现在每个书摊,在每个少男少女的手中流传;那时候汪国真的诗集出现了九个盗版本;那时候,汪国真应邀南来北往,去各地签名售书。汪国真每到一处售书,就会出现一次汪国真热。人们排起长龙,心急的少男少女拥挤着,叫喊着,唯恐买不到汪国真签名的书。汪国真那十分质朴的脸也因这种种热潮漾起了兴奋的红潮。他不想流露得意的神情,然而谈起这种种签名售书的场面,依然掩饰不住内心的骄傲。1991年7月,我曾去浙江宁波采访,看见满街都是汪国真前来角城签名售书的招贴广告。我随便问了街边一个小青年:“汪国真也来你们宁波了!”小伙子点头:“是呀!我也买到一本。”小伙子眉飞色舞地给我描述当时的情景,告诉我天有多热、人有多多,连警察都出动了,但最后还是挤翻了桌子,挤碎了玻璃,汪国真挥汗如雨,手酸臂疼,一上午签了5000多册书!书卖光了,热情的追星族员们又追至汪国真住的饭店,要求一睹汪国真的“芳容”,聆听汪国真的“教诲”,握一握汪国真的手,留一个和汪国真的合影。
实际上这位被全国少男少女热情追随的诗坛新星就是他们自己发现的,他们自己推出来的。汪国真上大学时开始学写诗,一直很勤奋。但是,除了最初两首打油诗毫不费力地刊登在《中国青年报》上之外,汪国真的很多诗作都长时间地搁在写字台的抽屉里。汪国真毫不气馁,不停地写,不停要寄,不停的接到退稿,不停要改寄别的报刊。后来,在一些地方报、地方刊物的夹页里,报缝中,慢慢出现了汪国真的小诗。然而就是这些被编辑们出于填补版面空白而随意刊出的小诗,却在少男少女的心中激起了浪花。在很多不被人留意的小报小刊间,少男少女们发现了汪国真,并且不因大刊物大编辑的“轻视”而小看了汪国真,他们视他为自己的明星。于是,有了《汪国真诗集》的手抄本。手抄本在中学课堂里流传。
出版界被感动了,被这群“小上帝”感动了。终于,中学生们课堂上流传达室的抄写本问世了,小女孩精心编辑的诗集也出版了。《年轻的思绪》、《年轻的风》、《年轻的潇洒》、《年轻的歌》,汪国真的诗集走俏全国,掀起一场令人目瞪口呆的“汪国真”热。
汪国真诗中的热情、诗中的哲理、诗中的温情、诗中勃勃向上的青春活力,一下子深深地迷住了少男少女们。我曾在那时收到一群中学生的信。他们在一次集体过17岁生日时讨论起一个话题:怎样做一个大写的“人”?什么叫大写的“人”?我就这群17岁少男少女过生日的所思所想编了一组节目,并将这个节目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建议少男少女们讨论。一时间,全国各地的呼和中学生朋友纷纷寄来稿件。在很多的稿件中,我都发现了汪国真诗,其中引用最多的就是那首《热爱生命》。
当然,讨论汪国真诗的优劣不是本文作者的初衷。作者肯定汪国真的诗有其明显的不足,然而,他的诗的确给少男少女以鼓励、以美感、以热爱生命以及积极进取的动力。少男少女们自然而然地以汪国真的诗激励自己,以汪国真的诗传达自己对生命、对友情、对爱情的理解与向往。
少男少女们以自己的内心渴望在万马奔驰的文坛中找出了“千里马”汪国真,以自己的热情追随向社会推荐了汪国真,在寂寞的诗坛刮起一股青春的风。这也该算是追星一族对社会的贡献吧。
可见,少男少女的追星现象的确有其积极的因素。除上所述之外,“追星”过程也的确丰富了少男少女的精神生活与业余生活,丰富了他们的内心世界,给平淡的校园生活增添了新鲜浪漫的色彩。
许多明星之所以成名,是因为他们付出了许多心血和汗水。他们的人生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许多明星的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比如郑智化,他虽然是残疾人,但他身残志不残,毅然选择了自己所喜爱的事业——演艺。他靠坚强的意志,唱出了许多好听的歌,大家都熟悉的《水手》就足以证明。……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不值得我们崇拜吗?王杰也是一个有名的歌手,他的成名不是靠运气,而是凭自己的实力取得的,他所走的人生道路是艰辛的。曾被生活所压迫的他,从未向命运低过头,他当过推销员,出租车司机,不管生活多么苦,他总是以微笑来面对,最终走向了成功。难道这样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像这样的明星不胜枚举,这样的明星值得我们崇拜,值得我们敬仰。
不管你是多么的抱怨命运的不公,还是遇到多么大的困难,你都没有理由说放弃,只要你确定自己的目标,并且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奋斗,只要你不说放弃,那么你一定会成功。
愿真正的追星族越来越多,让追星不仅仅成为一种时髦,更多的是成为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动力。
1.时刻注意明星动向,充实了业余生活;2.学会了整理资料,制作网页等;
3.扩充了朋友圈子,认识了外地粉丝;
4.以明星为榜样,处处注意自身形象和气质,自信程度大大提高;
5.了解了明星奋斗历程,生活有了方向和目标,有了积极的人生态度;6.才艺水平大大提高,活跃了班级气氛;
是辩论会吗?我们这刚刚辩了一场,辩题是一样的,顺便给一下二辩的话好了:
任何事物都定有它存在的意义,原因以及一定的好处,“追星”也是如此。
追星是青少年对人生追求的体验,是人生的一个重要过程。而明星之所以被称为“明星”,一定有他们的“闪光点”,他们的过人之处,他们的才华、能力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同时,明星的人生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们也付出了许多心血和汗水。追星未必就是难道他们的勇气,他们的精神,他们的品质就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况且,真正的追星是有个性有思想的,那些单纯迷恋明星的外在的举动,难道不是盲目而幼稚的行为吗?
青少年是需要榜样的,而追的“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我们由衷地敬佩、崇拜,并心甘情愿地去学习。这种学习是自发的,自觉的,时时刻刻的,这,难道不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吗?不是在促进我们培养良好的性格,奋发向上的精神吗?这与“榜样”教育难道不是殊途同归吗?
青少年崇拜明星,追随明星,在明星的成功中发现自己潜藏的素质,不断地检验自己,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这对青少年成才难道不是一种推动作用,对社会又难道不是一种贡献吗? 就如同乘坐交通工具一样,“追星”也难免会发生一些“意外”,但是很显然,车祸发生后,我们总不能就此不再乘坐交通工具了吧?这和因噎废食,是同一个道理,都是不可行而且不实际的。难道仅仅因为一些过度的例子,我们就要失去一个开拓自己的视野,推动自己学习,丰富日常生活的的机会吗?
最后,我还想问一问对方辩友:你们追星吗?若有,那么你们一定没有受到追星的影响,否则你们的成绩怎么还一如既往地优秀?若是没有,那么既然你们没有切身经历过,仅凭那些网络上的传闻或是舆论,又怎能说追星不好呢?你们能举出一个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由于追星影响了日常生活的例子吗?
“追星族”这个词对于大家来说并不陌生,现在的明星越来越多了,追星也随之愈演愈烈。追星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个姑且不说,但作为学生,我认为追星应该有目的的追,不能盲目地追。
大部分人都有自己崇拜的明星,而将他们作为自己的偶像,大都是因为他们长的帅、漂亮或喜欢听他们的歌,看他们演的戏。有的人说自己很了解自己的偶像,并搜集了许多关于偶像的资料。他们所谓的了解就是知道明星的爱好,喜欢的颜色,喜欢吃什么等等。他们以为了解了这些就称得上是一个超级funs了。而知道这些对自己有什么用呢?这样做无非是在浪费时间做无聊的事。有些人更为可笑,为了自己的偶像居然可以放弃自己的生命,记得在一张报纸上曾经看到这样一则报道:“一个女孩因为没买到自己偶像的演唱会门票而起了自杀的的念头。这样做值得吗?要我说,这样的人就太无知了,为了一个和自己不相干的人,居然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人也太傻了。
而另一部分人追星却是有目的的。我也赞同像他们那样的追星族。他们所喜欢的明星不只是因为美和帅,也不只是因为他们会唱歌,会表演,更重要的是,他们所追求的是明星的气质以及他们成功的经历。他们不会经常无聊地去搜集明星的资料,更不会因为某一个明星而放弃自己的生命。因为在他们眼里,自己崇拜的明星是他人生道路上一个榜样,追星是为了帮助自己进步。
许多明星之所以成名,是因为他们付出了许多心血和汗水。他们的人生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许多明星的品质都值得我们学习。比如郑智化,他虽然是残疾人,但他身残志不残,毅然选择了自己所喜爱的事业——演艺。他靠坚强的意志,唱出了许多好听的歌,大家都熟悉的《水手》就足以证明。……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不值得我们崇拜吗?王杰也是一个有名的歌手,他的成名不是靠运气,而是凭自己的实力取得的,他所走的人生道路是艰辛的。曾被生活所压迫的他,从未向命运低过头,他当过推销员,出租车司机,不管生活多么苦,他总是以微笑来面对,最终走向了成功。难道这样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像这样的明星不胜枚举,这样的明星值得我们崇拜,值得我们敬仰。
不管你是多么的抱怨命运的不公,还是遇到多么大的困难,你都没有理由说放弃,只要你确定自己的目标,并且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奋斗,只要你不说放弃,那么你一定会成功。
愿真正的追星族越来越多,让追星不仅仅成为一种时髦,更多的是成为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动力。、我觉得 任何思想上的行为 都是具有一定主观性的 不是说可以从好坏衡量的 我想说的是 一个人 一个完整的人 他需要信仰 我们现在的社会 无非就几种 第一 信教 但这对大多数人来说 不现实 第二 拜金 难听话我不多说 你自己想 第三 信自己 这种人太可怕了 还是别做得好 第四 追星 其实很多长辈会觉得年轻人追星是很幼稚的行为 但他们为什么不想想 什么造成了这个结果 还不是他们的淡漠 造势者 或说 罪魁祸首 现在 却又在反对我们做这做那 好像 并没有资格
……
“星”成为青少年人生的奋斗目标和奋斗动力。青少年是需要榜样的,这一点不容置疑。然而,传统的榜样教育模式历来是以社会树榜样的,这种方式有时难免有不尽人意之处,也就是说社会树的榜样并非就能得到青少年由衷的敬佩与热爱。而青少年们“追星”则不同,“星”是他们自己发现、自己确立的,他们由衷地敬佩、崇拜,心甘情愿地去学习去仿效,去努力提高自己以使自己与偶像重合为一。这种学习是自发的,自觉的,时时刻刻都存在的,这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对他们将来走向社会以及对事业的成功都是很有益处的。
“追星”过程使青少年获得了成功的“秘诀”及成才的方法。几乎每一个青少年都渴望成功,渴望成为引人注目的人物。他们崇拜明星,追随明星,在明星的成功中发现自己潜藏的素质,逐渐加深对社会对自身的认识,不断地检验自己,发现自身的不足,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整。他们从自己崇拜的偶像中悟出他所以成功的原因,总结出他的偶像走向成功的秘诀,并结合自身的条件去实践。这对于他们尽快地发现自己、尽快成才无疑具有推动作用。以这种方式向社会展示自己的才华,无疑对社会也是一个贡献。
为社会发现人才向社会推出明星。人们一定还记得风靡一时的“汪国真热”。当时就是汪国真的一些被编辑们出于填补版面空白而随意刊出的小诗,却在青少年的心中激起了浪花。他的诗深深地迷住了青少年,把他视为自己的明星。于是,才有了《汪国真诗集》的手抄本,才有了后来的《汪国真诗集》,最后掀起一场 “汪国真热”。可以说,是他们以自己的热情追随,向社会推荐了汪国真,在寂寞的诗坛刮起一股青春的风。这也该算是追星一族对社会的贡献吧。
二、“追星热”的消极性
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青少年追星现象亦如此,而且犹如它的积极意义一样,它的消极意义也一样让人一目了然。
盲目崇拜,新潮游戏。由于青少年所处年龄的特殊性,局限了他们认识的水平,使得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对自己的青春偶像缺乏深层次的理解。一些青少年甚至不懂得什么是自己真正需要的,不懂得偶像身上哪些东西才是值得自己仿效的,只是一味崇拜,盲目学习,结果把自己弄得面目全非,还丢失了自身原本很宝贵的自然、纯朴。这样的追星不仅浪费了大好时光,而且也使他们的追星行为流为盲目的崇拜与无聊的新潮游戏。
丢失自我,空耗青春。听一位朋友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女孩因为听了一场摇滚音乐会,便对摇滚歌星有了一种全新的感觉。她收集所有的歌带,把偶像的照片贴满整个房间。她疯了一样到处赶场,最后放弃所有的一切追随偶像去了。当她被偶像拒绝、被偶像的朋友送回家后说:完了,我觉得自己的生命随着偶像对自己的拒绝一起消失了。其实,每个人都有属于你的个性,你的美丽,你不必依附明星,不必借助星的光辉照亮你的生命。为一个遥远的“星”浪费自己的精力,空耗生命中只有一回的青春,实在太不值得了。
干扰明星的正常生活。一位颇受欢迎的女歌星曾讲述了“追星族”们对她的厚爱:她家的门铃一个月之中被按坏了7个,她家的电话没有不呼的时候。其实追星族们不知道,明星们喜爱追星族,因为是追星族使他们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但明星们也害怕追星族,因为很多过分热情、近乎疯狂的追星族成员几乎侵犯了他们的私生活,干扰了他们的正常生活。
宠坏明星。常听人说某某原先是个很不错的人,如今派大了,气儿粗了,一不小心不知哪儿得罪了人家,人家说不干就不干,说走人就走人,让你干着急去。这怕是大多追星族难以想到的,也不愿承认的,而事实上这样的事很多。明星要自爱,这得靠自己;但追星族们一味地崇拜、盲目地追逐,委实令他们轻飘飘而不知天高地厚。所以,不要一厢情愿地以为“追星”只是个人的事,别人不必干预。
三、如何面对青少年的“追星热” 明星崇拜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的必然阶段。人类的最初阶段崇拜大自然,人的少年时代崇拜英雄,这是人由自然人走向社会人所必须经历的过程。青少年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印证自己的想象,需要寻找一个可以效仿的活生生的人物,于是“明星”便是这种社会需要、身心需要应运而生的。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少年心目中的明星,将不再具有当年明星那么强烈的对时代的影响力,不再具有那种万众崇拜一星的模式。但是,对青少年的个人发展而言,这种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明星崇拜特别需要尊重和引导。青少年追星,这是他们的权利,应当尊重,不可一味地阻止,一味地阻挠,那样只会适得其反。然而,什么是他们真正应该追随的明星,则需要父母、老师的引导。为此,一要尊重青少年心目中的偶像。无论你多么地不能接受、多么地不喜欢,但青少年崇拜“他”或“她”,总有他们的原因。你一定要从青少年的视角去发现这些“明星”的可爱之处,这是你和青少年沟通的起点。二要有良好的沟通方式。要运用你的智慧,和青少年讨论(而不是训导)偶像,讨论青少年自身,帮助青少年学会用批判的态度,用批判的眼睛去看待他心目中的偶像,从而超越自己,超越对方,真正地做一个大写的人。
一、追星路上我与学生零距离
为了更多地了解青少年追星的复杂心理,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我在教学生活中比较多地留意追星现象, 甚至把自己也拉进了追星族, 我发现青少年崇拜的明星偶像有三类:第一类也是最多的一类, 是演艺界娱乐明星, 如港台的周杰伦、谢霆锋、张柏芝等人, 有大陆的李宇春、何洁、刘亦菲, 另有日韩明星张娜拉等;第二类是体育明星, 如姚明、刘翔、田亮等;第三类是科技和致富明星, 如美国的比尔盖茨、我国的航天英雄杨利伟等。追星中发现学生敢对你讲真话讲实话, 甚至无所不谈了。继而学生把你当成知心朋友, 这时你会发现一颗颗金子般的心。他们最大的追求是时尚, 不落人后, 敢于赶潮流, 他们是想从明星身上找到前进的动力和方向。这样在思想品德上就能因势利导, 使学生明白:只有立志成才, 全面发展, 才能成为真正的明星。
二、心语星愿, 让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动起来
利用明星效应, 我在思想品德课上更多地引用明星的轶事或名言, 如在讲到维护人格尊严的时候, 举例李宇春怒斥侵犯隐私权、刘翔为侵犯肖像权打一元钱官司, 讲到“一国两制”统一中国时, 举例台湾的绝大多数明星如周杰伦、苏有朋、齐秦等都承认一个中国, 学生把她们作为偶像, 从中央到地方你会发现我们的学生其实很是爱憎分明, 在大是大非面前绝不含糊。
当然, 类似的事例随处可见, 因此同学们在我的课堂上大胆发言, 积极踊跃, 有的还把书本上的知识点与相应的明星联系起来记忆, 有的甚至把知识点编成流行歌曲来唱, 学习积极性真正被调动起来。有一次我生病请假, 病好回来上课, 迎接我的是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唱起的《喜唰唰》, 以此表达对思想品德课的喜爱之情。
三、我型我秀, 思想品德课上炫出阳光少年
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都认识到对追星现象的因势利导, 2005年泰州市中考试题, 就有“说出你崇拜某位偶像的理由”这样的试题, 南通市中考题中的辨析题, 把刘翔获得110米栏世界冠军作为背景材料, 还有的提到日潮韩流等。因此我更加大胆地把明星作切入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甚至把一些明星选秀类型的节目形式搬进课堂, 让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做一回明星。如举行小品表演、歌曲演唱、知识擂台赛、竞选活动等。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 甚至鼓励他们走向生活, 走向社会, 在实际生活中关注国家大事, 锻炼能力, 提高道德情感。
【中学生追星的调查研究】推荐阅读:
中学生的消费状况调查问卷10-24
关于中学生健康的调查报告10-20
有关中学生消费的问卷调查10-28
关于中学生使用博客的研究结题报告06-25
关于中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报告09-21
关于中学生读书状况的调查报告11-22
关于农村中学生消费的调查报告12-01
关于德育中学生个性发展问题的研究01-11
关于中学生消费观的调查报告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