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方法》读后感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方法》读后感(精选10篇)

《论方法》读后感 篇1

凌厉 传播学之晴耕雨读

如果把人文社科的学术圈比作是江湖,那我想《论方法》这本书绝对称得上武林秘籍。对于我这个初涉江湖的菜鸟小白而言,看罢此书有如得到了武侠小说中男主角式的待遇,得遇大师指点迷津,虽不至于马上就能毫无畏惧地闯荡天下,但至少拥有了辨别学术假冒伪劣的能力。《论方法》在多个方面给予我启示,它既有对我曾经遇到过的问题的解答,也有对我未考虑过的问题的指导。读这本书时,我时常想,这本书实在应该成为一本人文社科学子的案头书,要是我能早点看到这本书,该有多好呀。

? 选题

首先是在选题层次。我们在写课程论文或是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最容易被老师质疑的一个问题总是,“你的研究问题是什么”.而研究问题是所有研究的起点,但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即使一开始研究设计里把自己的研究问题写得好好的,但是有时候在写作过程中就会对研究内容产生怀疑,对于研究方向缺乏把握,甚至会怀疑自我,“我研究的是一个问题吗?”、“这是一个现象还是一个问题”.在确定选题之前,潘绥铭提示我们应该从五个方面进行思考,“这是哪个层面的问题;这是生活实践的问题还是信息传播的问题;这是不是一个社会学的问题;这是不是一个学术问题;这是不是一个中国的问题。”(p42-43)从这五个点去反思,我们能够尽量地避免许多由于引用概念失误、混淆现象、不接受已有研究成果、非本土的食洋不化的“伪问题”(p46),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把握那些有学术研究意义的真问题。

黄嘉明《行万里路》

? 问卷设计

其次是在问卷设计上解决了我对方法论的难题和困惑。第一,量化研究何以反映真实。任何社会调查都必须说明此研究是何时何地对那些对象用什么维度和指标进行哪些方面的测量。量化研究的方法好像看起来比较严谨,但其实还是基于“人为预设”这个根本的局限。问卷中设置的每一个选项,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是对其它的排除。在我本科的社会学调查课程中,在问卷设计上老师会问我们,“这些测量指标的设置标准是什么”.我当时只知道搞个人崇拜迷信学术权威,回答说,这是某某学者已经验证过的指标。()那时的我并不清楚,何以这些问题就足以反映整个社会,而这种反映又有多大程度的“真实”.在潘绥铭的书中,他直言,问卷设计者所说的“社会”只是他们心中的那个社会,量化研究的逻辑是“除此之外,皆不真实(p422)”,否则难以设计出面面俱到的研究。这本身就是研究方法的特性而已,不必过分苛责。第二,具体的问卷问题设置如何操作。在《设置“开放题”是一种失误》一节中,我有许多感同身受的经验教训。在以前的调查中,我也曾经自以为是地在封闭题之后设置许多开放题,以为能够获得更多具体的实际鲜活的信息故事,甚至能把定量定性一起做了,但结果却是得不偿失的。一方面是有许多调查对象没有填写,问卷质量大打折扣;另一方面,即使填写了开放题,但是答案也五花八门,我最后还是得对其进行编码归类,不仅吃力不讨好而且很可能也曲解了其原意,而且其最终的用处和提前进行预调查设置选择题的效果是一样的。在此书中,潘绥铭举出了更多否认问卷设计中设置开放题的理由,如“调查主体被倒置”(p71)、“无法进行假设与检验设计(p71)”等原因。对于其他的半开放式题目、“原因提问”他也用他切身的经验教训对我们初学者提出了警示,调查问卷设计绝不能想当然拍脑袋想选项,也不能偷懒妄图在一次调查中同时做定量和定性。这些都是极为宝贵的经验指南。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尉晓榕

? 定性研究

最后对我而言尤为深刻的部分,是此书促使我对定性研究进行反思。主张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初学者似乎总有一种偏向,觉得定性研究需要极高的生活阅历和搜集整合资料的能力,而通过数据说明的定量研究会比较容易又快速地产出“看得到”的实际成果。尤其当定性研究面向的是一个社会问题时,我们害怕去面对那些沉重又多面的理论,我们无从下手,担心自己找不到答案。但是,潘绥铭却告诉我们“生活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答案(p234)”.摒弃急躁和功利之心,慢慢走地去欣赏、观察、体验生活去品味田野本身,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能真正地去接受现实。潘毅在土逗公社的一次线上讲座上(2017年11月21日)讲到她带着80个志愿者去调查富士康工人状况时候的田野经历。一开始她们担心这么多人会引起太多关注,但没想到在几十万人的富士康公司里根本就不起眼,而最容易获得一手资料的场景也是她们之前从来没有想到过的在医院和打点滴的无聊工人随意聊天。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到处都有想象不出的素材,俯首即是,忠诚记录就成,但不走出去你永远也见不到。

我虽然早就知道不论是记者、社会学家抑或是人类学家能带来的改变其实真的很有限,就如很多学者在田野结束后写完书后总不免反思,我写的他们,而他们却不一定看得到、看得懂。这个世界会好吗,我不知道。但我相信“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我们看到潘绥铭在田野的过程中也尝试着用艾滋病知识以及自身经验同访问对象进行信息交换,潘毅推动建立了维护女工权益的NGO组织……虽然能力有限,但学者们的研究与实践并不是无能为力徒劳无功,在观察与记录中,我们抗争我们存在。

张克纯《漂流的人》,陕西,2011

《论方法》读后感 篇2

关键词:筹资,管理,方法

一、资金筹集的类型与管理目标

从不同角度, 可以将资金筹集划分为各种不同的类型, 这些不同类型的资金构成企业不同的筹资组合。

(一) 按所筹资金的权益性质分为权益资金和债务资金

权益资金是企业依法筹集并长期拥有、自主支配的资金。我国企业的权益资本, 属于自有资金, 主要包括资本盈余、资本公积金、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等内容, 可分别划入实收资本 (或股本) 和留存收益两大类。债务资金, 又称借入资金或负债资金, 是企业依法筹措并依约使用、按期偿还的资金, 主要包括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各种借款、应付债券、应付票据等。

(二) 按所筹资金的期限分为长期资金和短期资金

长期资金是指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的资金, 它是企业长期、持续、稳定地进行生产经营的前提和保证。长期资金主要通过吸收直接投资、发行股票、发行长期债券、长期银行借款、融资租赁等形式来筹集。短期资金足指使用期限在一年以内的资金, 主要是由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短期性的资金周转需要而引起的。短期资金主要通过短期借款、商业信用、发行融资券等方式来筹集。

(三) 按是否通过金融机构分为直接筹资与间接筹资

直接筹资是指企业不经过银行等金融机构, 用直接面对资金供应者借贷或发行股票、债券等方式所进行的筹资活动。在直接筹资过程中, 资金的供求双方借助于融资手段直接实现资金的转移, 无须通过银行等金融机构。间接筹资是指企业借助于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的筹资。其主要形式为银行借款、非银行金融机构借款、融资租赁等, 它是目前我国企业最为重要的筹资方式, 具有筹资手续简便、费用低而筹资效率高等特点。

二、筹资决策权配置与决策程序

根据财务分层管理思想, 公司筹资须置于公司治理框架下, 遵循决策权、执行权与监督权三分离原则, 由出资者、董事会及经营者、财务部门等分别履行其各自的职权、责任, 以保证筹资决策的正确作出和筹资活动的顺利进行。

(一) 筹资决策权配置

1、出资者。

出资者出于保护其自身产权、监督经营者的目的, 必须对公司重大筹资决策提出审议意见。在公司治理框架下, 出资者不得干预董事会与经营者的日常决策与管理活动, 但对重大决策事项保留剩余控制权。为避免干扰日常经营, 出资者在履行其权利时, 一般须经法定程序, 如以股东大会或股东特别会议形成决议的方式行使对董事会和经营者的约束权力

2、董事会。

作为公司经营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 董事会必须对公司经营管理进行决策, 以保证股东大会决议的实施。就公司筹资决策而言, 董事会有权提出新股发行的方案、有权对公司债券的筹集提出全面计划、有权召集股东大会对有关重大筹资决策进行表决、有权负责公司资本结构的调整、有权对数额较大的银行贷款或其负债业务行使最终决策等。

3、总经理。

作为最高执行当局的总经理, 他必须在董事会决议的基础上, 对公司日常经营与管理作出部署和安排, 以完成其受托责任。就公司筹资而言, 经营者必须按照董事会制定的筹资方针与决议, 负责安排其实施, 对于数额较大的筹资项目 (影响公司资本结构的筹资行为等) 须向董事会提出筹资计划;对数额一般的筹资项目, 有权按照投资需要和有关管理规则, 行使最终决策权。

4、财务部门。

作为具体负责财务日常管理的财务经理及其财务人员, 在总经理 (或财务副总经理、财务总监) 的领导下, 对公司日常财务活动进行筹划与管理。就公司筹资事项, 财务经理与其他财务人员有责任提出筹资初始方案、有责任负责筹资决策的具体落实, 有权处理一般筹资业务, 并协调好与银行等金融机构间的关系。

公司治理结构及其筹资权限、行为安排因企业不同而各异, 但上述分析对公司制企业而言带有普遍意义, 非公司制企业也可职责分工, 结合不同筹资项目对公司经营战略及管理的影响, 公司有必要提出适合不同情况的筹资决策程序与制度。

1、重大筹资项目的决策程序。筹资活动与投资活动相伴而生, 因此依照企业战略投资需要, 对于公司重大筹资项目, 应遵循以下程序:

(1) 由公司董事会提出长期经营方向与投资计划; (2) 由经营者负责投资计划的编制, 并向董事会提出相应的筹资计划方案, 该方案涉及筹资目的、筹资金额与成本计划、筹资方式、筹资时间要求、筹资用途、筹资协议签订方法、该筹资项目对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 以及对后续筹资影响、筹资风险的估计与防范等内容; (3) 由公司董事会决定该筹资方案是否可行, 是否应向股东会 (包括股东大会和特别会议) 提出报告并审议, 对需要由股东会作出审议或决议的筹资项目, 经股东决议通过后, 以董事会形成正式文件, 在对外披露的同时下达给公司经营者遵照执行; (4) 由公司经营人员负责, 会同公司财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 具体落实筹资计划方案; (5) 对在筹资方案落实过程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员应及时协调处理, 并向董事会报告。

上述程序适用于重大筹资项目, 比如公司新股发行、债券发行、对公司经营影响深远且数额很大的借款合同和租赁合同、公司利用项目融资方式进行筹资等。

2、日常筹资项目的决策程序与管理制度。日常筹资项目包括数额较小、对财务风险不产生重大影响、不会引起公司资本结构变动, 以及在重大筹资项目计划之内的程序性筹资等。对于这类筹资项目, 一般由公司财务经理及其财务人员提出筹资计划, 并将该计划向公司经理人员报告, 在经理人员审议决策之后, 下达给财务经理及财务部门具体实施。这类筹资计划可以采用定期计划与审批制度, 也可以采用临时性的非定期计划与审批制度方式。其中, 定期计划与审批制度, 主要适用于年度财务计划, 它是在年度销售计划预测的基础上, 结合公司管理状况提出年度筹资计划, 由经理人员负责审批后下达执行;临时性筹资计划与决策, 则根据经营过程中非经常性的资金需求, 由财务部门提出筹资计划, 由财务经理负责审批后下达执行, 如资金的季节性需求等。

参考文献

[1]、注册会计师辅导教材.税法.2008年

论考核方法与教学方法改革 篇3

一、考核方法改革

综合性全程跟踪考核法,把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量化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实现考核方式全程化,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从量变的积累达到质变的飞跃。学生在每一节课,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的表现都与学习成绩的考核有关。综合性全程跟踪考核法用考试这个杠杆来制约、调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何把考核量化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首先需要缜密地设计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案,使考核方案既能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又能考核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和基本素质的提高程度。我在物理专业三个课堂、两门课程中改革了考核方法,实行了综合性全程跟踪考核,收到了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

1.转变了学风,改善了考风

考核方案结束了只凭期末一张试卷定高低的状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了过去学生平时不努力,靠期末临时突击通过考试的现象,转变了学风。时刻督促学生把学习时间放在平时,在一点一滴中下功夫,在知识的积累过程中,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同时也减少了平时不努力,到期末靠投机取巧通过考试的概率,改善了考风。

2.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考核方案中的创意分旨在鼓励学生自主创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考核方案中对课程论文的考核,也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且创意分和课程论文的成绩上不封顶的方案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一个学期的教学改革的实践印证了这一考核方案的设计初衷。学生创新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了,他们敢于对教材、对习题提出质疑;他们写出了有自己见地的论文;他们开始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大自然。 他们被十几年的应试教育磨灭了的科学兴趣和好奇心又重新焕发出来。

3.提高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科学概括能力和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了整合知识、升华知识

考核方案中的5次章总结和1次课程总结,虽然分值不高,1次章总结满分为2分,1次课程总结满分为5分,但这个考核环节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科学概括能力和对知识融会贯通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整合知识,升华知识,大有益处。学生由不会写总结、不得不写总结到写出了有自己见解的总结、爱上了写总结,是一章章的总结的量的积累,使学生发生了这样的质的变化。学生在写总结过程得到的锻炼与提高是其他教学环节所无法替代的。

4.提高了学生课堂听课的效率

考核方案将平时成绩与学生的课堂表现联系起来,这使得学生更加重视课堂的听课状态,学生上课听课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变化,不再是被动地听,而是主动地听、主动地想,思维一直跟着老师,与老师的思路共进退,甚至超前老师的思维。大大减少了学生上课走神,人在课堂,心不在课堂的现象。学生上课专心听讲,基本上在课堂解决当堂所学习的内容,提高了课堂听课效率。

二、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达到教与学的目的而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切方式方法的总和。对传统的考试方式作出了改革,相应地也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例如,课堂要求学生积极发言,首先要求教师能提出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先给学生提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知识载体。教学方法要与考核方法相适应。

1.研究型教学法

高水平的教学是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以创新的教学理念调动各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既是研究型教学法的出发点,又是研究型教学法的落脚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又可以运用不同方式的研究型教学法,如回归式研究型教学法、融入式研究型教学法、辐射式研究型教学法。

(1)融入式研究型教学法

融入式研究型教学法是将研究性课题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挖掘传统教学内容蕴涵的创新性思维的知识载体,将学科的热点、有争议点的研究课题,将教师的科研课题适时地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哪些问题是值得去思考,容易产生新观点的问题,为学生发展创新思维埋下伏笔,为学生产生创新思维提供研究课题。

(2)辐射式研究型教学法

科学是发展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会发现传统内容的错误或陈旧部分,提出或补充正确的、新的内容,使教材更好地符合科学发展的真实过程,是教师的职责,有机地加入新内容是必须的。对于新内容的加入,必须首先经历“寻根”的过程,即要找到前沿内容在基础层次上的“根”。在讲授有关基础内容时,把前沿内容辐射出去。这就是辐射式研究型教学法的内涵。

2.整合教学法

知识点可分为孤立知识点和可整合知识点。整合教学法的要点是对可整合知识点进行整合,打破章与章、节与节的界限,以整合后的知识点为载体,表达一定的思想,特别是研究者的思想、语言和方法,也包括教师的理解。

3.师生互动教学法

师生互动教学法主要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把结论直截了当地呈现给学生,启发学生根据实验事实、实验数据、实验曲线、已知的理论等把结论归纳、总结、概括出来。这种教学方法我几乎在每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都要运用。师生互动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4.反思教学法

《论方法》读后感 篇4

求知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

当你孤独寂寞时,阅读可以消遣。当你高谈阔论时,知识可供装饰。当你处世行事时,正确运用知识意味着力量。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有实际经验的人虽能够办理个别性的事务,但若要综观整体,运筹全局,却唯有掌握知识方能办到。

求知可以改进人和天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实习尝试则可检验修正知识本身的真伪。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不可专为挑剔辩驳去读书,但也不可轻易相信书本。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有的知识只须浅尝,有的知识只要粗知。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

有的书可以请人代读,然后看他的笔记摘要就行了。但这只限于质量粗劣的书。否则一本好书将象已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无味了!

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辩是非,作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

因此,如果一个人还原做笔记,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如果一个人只愿孤独探索,他的头脑就必须格外锐利。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知,他就必定很狡黠,才能掩饰他的无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由此可见,人们应当十分警惕这种感情。因为它不但会使人丧失其他,而且可以使人丧失自己本身。至于其他方面的损失,古诗人早就告诉我们,那追求海伦的人,是放弃了财富和智慧的。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相互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于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用画合成一张最完美的人像。其实象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本人喜欢。美是不能制订规范的,创造它的常常是机遇,而不是公式。有许多脸型,就它的部分看并不优美,但作为整体却非常动人。

论自由读后感 篇5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先总述文章所要讨论的是公民自由或称社会自由,也就是要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第二章论述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的必要性。第三章论述个性与自由的关系及其意义。第四章论述社会凌驾于个人的权威的限度。第五章就几个案例讨论本文教义的应用。

密尔从小深受激进主义阵营的父亲和功利主义阵营的边沁影响,他从功利主义的角度论证自由主义,使二者成功融为一体。作为个人主义的宣言,《论自由》一书被不少人视为与1785年法国大革命、1848年革命并列的自由主义完成的标志。

正如密尔在开篇中所说,这篇论文的主题不是所谓意志自由,不是这个与那被误称为哲学必然性的教义不幸相反的东西。这里所要讨论的乃是公民自由或称社会自由,也就是要探讨社会所能合法施用于个人的权力的性质和限度。这一开篇点题式的回答点明了写作的主题,让读者一目了然的清楚本文所要论述的东西。《论自由》一书共有五章,围绕公民自由这个中心,对自由问题在诸多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一章为引论,他指出全书要讨论的是公民自由,或称社会自由,探讨社会对个人合法施用权力的性质和限度。人类之所以有理有权可以各别地或者集体地对其中任何分子的行动自由进行干涉,唯一的目的只是自我防卫。宣布自由是在不剥夺他人自由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道路去追求自己的好处的自由。第二章论述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认为人类应当自由形成意见,自由发表意见,不要试图用权威压制言论自由。第三章阐述个性的自由发展,认为这是人类幸福的首要因素,尽可能的给个性以最自由的发展余地。主张容许不同的人过不同的生活,反对社会习俗的专制。第四章讨论社会对个人自由控制的限度。提出个人对社会的义务源于社会对他的保护。社会成员的行为只要互不损害利益和权利,只要为保卫社会或其成员免受损害与妨碍而承担责任,就不受社会强制。第五章重申两条格言:个人行动只要不涉及他人利害,个人就不必向社会负责交代,他人也不得对之干涉;个人行动若有害于他人利益,个人要向社会负责,并且还应当承受或是社会的或是法律的惩罚。

“国家的价值,从长远看来,归根结底还在组成它的全体个人的价值。一个国家若只围在管理技巧方面或者在事务细节实践上所表现的类似的东西方面稍稍好一些,而竟把全体个人智力的扩展和提高这一基本利益推迟下来,一个国家若只为——即使是为着有益的目的——使人们成为它手中较易驾驭的工具而阻碍他们的发展,那么,他终将看到。小的人不能真正做出大的事;他还将看到,他不惜牺牲一切而求得的机器的完善,由于它为求机器较易使用而宁愿撤去了机器的基本动力,结果将使它一无所用。

这是《论自由》的结尾部分,看到这里,突然觉得前面洋洋洒洒的文字竟然被概括的如此凝练,确有着振聋发聩的作用。

首先清楚了这本书的写作背景。即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后,造就了工业资产阶级及其对立面工业无产阶级。两个全新的阶级自诞生之日起就不约而同的提出要改革现存的政治体制,获得选举权。在1832年的议会改革运动中,两个阶级联合起来声张自己的政治主张,可最终却只有资产阶级获得了选举权,而无产阶级却在“如果民主占优势,必将带来暴民政治,出现专制”这样一种社会思潮和社会心态下被挡在了政治的大门外。再联系到密尔所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尽管此时的英国在经济和综合国力上都达到了鼎盛,但在社会结构、观念、风尚乃至道德上,对个人的个性和独立性的限制却 依然存在。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大背景下,密尔对“自由”开始了思考

《论自由》一书从五方面展开论述,分别为引言、论思想自由和讨论自由、论个性为人类福祉的因素之

一、论社会驾于个人权威的限度以及本文教义的应用。个人认为五个部分在内在逻辑上有着很强的联系:

其实我想说读这本书的过程是痛苦的,那薄薄的书在我刚拿到是时我还在想很快可以啃完它,而直到现在我发现一个好翻译是如此重要。第一次用读课本的方式去看一本书,即使前面看卢梭的书也没这么累,看着那些拗口的、句子结构又超长的译文,即使我反复推敲和理解,一本书看下来,竟也有一半难以理解。其中应该也有我知识浅薄,逻辑跟不上的关系吧。所以请不要见怪,我只能截取一些片段,零星地表达我的感想。

密尔作为一名功利主义、实证主义思想家,他的真理观打上了这一流派的鲜明烙印。他认为真理只不过是在暂时无人能举出反证的情况被假定为真理。尽管密尔未做出进一步的明确而激进的论断,但是无疑他的思想已经接近于20世纪美国的实用主义者们,一种无真理的真理。就如地心说和日心说,现在的我们以历史的角度清晰的发展过程,那不排除随着科技社会的进步,以后的人们也会这样看着我们的发展,我们所认为的真理也变成谬论。

文中提到“在一个人口已经过多或者有人口过多威胁的国度里,若出生为数较多的孩子,结果会因有他们的竞争而降低劳动者的报酬,这对于一切依靠劳动报酬维持生活的人们也是一个严重的侵犯。”我们常说“中国别的不多,就是人多”,我不知道这样的一句话中透着的是自豪还是一种带有戏谑自嘲的无奈,确实,人多,于是我们看到了在面对天灾人祸时的同心同德。人多,于是劳动力也多,从来都是物以稀为贵,所以我们的劳动力如此廉价,因为同样的工作,你不做,有太多人排着队等着。温总理的乘除法说“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数目”。就目前遇到的各种竞争,各种考试,常常希望人越少越好,然而现实是残酷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比较,就有第一名的存在。联系论自由这个主题,我想说自由可以就存在你心里,你有权选择去面对挑战,去证明自己,去做那万里挑一的胜者,也可以选择退缩,半途而废,每年的国考缺考考生如此之多就是一个例子。选择的自由是意志的自由的体现。

密尔在书中讨论的是社会自由,书中谈了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社会和政府的权威对于人们的影响和该有的限度,而我认为书中最精彩的是谈了个性。人类是自谕为高等生物,因为有智慧有语言,同样这也决定了人的思想是不同的,就算是双胞胎,在相同的相貌下藏着的是不一样的心。个性是每一个人不同于其他人的标志。密尔在书中认为如果仅仅为了社会的稳定,人们思想上的懒惰会使很多富有先进意义的观点或人受到排斥,而此时的社会是不健康的,没了数量上支持的优势,那些掌握公权的人受到制约的可能性就会变小,人们会渐渐习惯迷失于现有生活而社会会停滞不前。如中世纪欧洲的黑暗年代,宗教势力一手遮天,如果不是有那么多的英雄觉悟,现在的欧洲不会是如今的样子,但注定反抗是要代价的,我们从小便听说过许多被教会迫害的英雄。

如今的社会开始强调人们的个性,希望每个人都勇敢展现自己,发光发亮。创新被认为是一个很优秀的能力,与此相关的知识产权也发展了起来。全球市场的建立为各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不一样的元素,个性的发展拥有了良好的土壤。可以说我们比生活在密尔那个时代的人幸福得多。然而作为大学生的我同样在困惑这样一个问题,刚刚脱离或者说大部分脱离应试制度的我似乎在过去的教育中并没有习得什么,个性似乎并不存在,或者说不明显,而到了大学,个性突然被放在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上,茫然失措是此时的我最好的形容词。大学中老师说要努力发掘自身,是的,我真该好好重新认识自己。好吧,有点偏离主题了,我想说,试问如果社会中的人们都只是服从或没有争论,会多么可怕,所以个性的发展是社会自由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

不知从何时开始,“身不由己”这个词开始频频出现在人们生活中,来自各方的压力开始在无形中侵犯我们,自由的空间也受到了压迫。在密尔看来,有两种主要方式干预了个人自由,一是法律惩罚,二是道德压迫。这涉及到本书最重要的部分,即那条“极其简单的原则”就是“人类之所以有理有权可以个别的或者集体的对其中任何分子的行动自由进行干涉,唯一的目的只是自由防卫。这就是说,对于文明群体中的任何一员,能够施用一种权力以反其意志而不失为正当,唯一的目的只是要防止对他人的危害。”滥用权威会侵犯社会合理的限度,侵犯个人的自由。密尔自由论的核心便是“危害标准”,如果你没有足够的事实说明一种行为危害到其他人,那你就不能用法律或社会道德压力来阻止该行为。大多数的人们受到的应该是道德压迫吧,社会以其特有的方式在影响着每一个人。社会其实就是由人所组成,很奇怪为什么最后会反而受到来自他的压迫。密尔在第四章的标题便是论社会驾于个人权威的限度,事实是我们应该去爱这个社会,也就是适应它,同时也要反抗着。你爱你的家人,所以恒铁不成钢。也许某些人在滥用权威,但这是个别现象,我们需要每个人来帮助这社会变得更美好。

现在看来,《论自由》中最实用的观点似乎都已经过时了,但其中有些一般的概念仍然起着作用,特别是关于自由的基础和原则以及个性自由等观点依然是自由主义中的经典,值得推敲探讨。

论求知读后感 篇6

求知可以改进人和天性,而实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实习尝试则可检验修正知识本身的真伪。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唯聪明者善于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方法乃在书本之外。这是一门技艺。不经实验就不能学到。不可专为挑剔辩驳去读书,但也不可轻易相信书本。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

有的知识只须浅尝,有的知识只要粗知。只有少数专门知识需要深入钻研,仔细揣摩。所以,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有的书可以请人代读,然后看他的笔记摘要就行了。但这只限于质量粗劣的书。否则一本好书将象已被蒸馏过的水,变得淡而无味了!读书使人的头脑充实,讨论使人明辩是非,作笔记则能使知识精确。

因此,如果一个人还原做笔记,他的记忆力就必须强而可靠。如果一个人只愿孤独探索,他的头脑就必须格外锐利。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知,他就必定很狡黠,才能掩饰他的无知。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

论隧道加固施工方法 篇7

小导管超前注浆加固技术是浅埋暗挖隧道在软弱围岩施工中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 小导管不仅起到了超前管棚的作用, 而且通过注浆工艺改善了围岩的自稳能力, 此技术对于隧道开挖防坍、防塌、控制围岩变形及地表沉降明显的作用。本区间工程全线均采用小导管超前加固。

1.1 小导管制作

超前小导管采用Ф32×3.25mm普通水煤气管, 管长3.0~3.5m, 注浆管一端做成尖形, 另一端焊上铁箍, 在距铁箍端0.5~1.0m处开始钻孔, 钻孔沿管壁间隔100~200mm呈梅花形布设, 孔位互成90°, 孔径6~8mm。注浆钢管应沿隧道开挖轮廓线布置, 外插角一般取5°~10°, 处理坍体时可适当加大。纵向前后相邻两排小导管搭接的水平投影长度一般不宜小于1m。注浆小导管环向间距应按设计要求或通过试验确定, 无试验条件时, 视地质条件按0.2~0.4m选用。注浆试验的主要目的是选定注浆压力p、注浆半径r及注浆量。在选定注浆半径r后, 可按两圆相交形成厚度等于30cm确定孔距。

1.2 超前预注浆浆材及配合比选择

粉细砂层颗粒细小, 用普通水泥浆只能进行劈裂注浆。对于无水的粉细砂层, 可考虑使用改性水玻璃浆液;而对含水粉细砂层来说, 应用改性水玻璃效果也不理想。为了应付各种情况, 在浆材选择上准备了几种方案, 开挖后如果无水, 可考虑使用改性水玻璃浆, 如果粉细砂层被水浸泡, 在拱顶部位考虑使用一部分超细水泥、水玻璃浆液;在中下部位置考虑使用普通水泥水玻璃浆液, 并在水泥浆中加少量膨润土, 以增加可灌性。总的原则是浆液要满足固结地层, 防止涌水的需要。

1.2.1 水泥水玻璃浆。

超细水泥浆水灰比:1:1~1.2:1在施工中可依据现场情况适量调节;普通水泥浆水灰比:1:1~1.5:1在施工中可依据现场情况适量调节;膨润土掺入量 (占水泥重量) :5%;水玻璃浆浓度:35Be°;水泥浆与水玻璃浆双液比:1:1~1:0.6施工中可以调节。

1.2.2 改性水玻璃浆。

水玻璃原浆浓度:35Be°;改性剂的浓度:20%;改性水玻璃浆的酸碱度:PH=3~4。

1.3 注浆。

1.3.1钻孔、打小导管。1.3.2注浆:注浆前先挂网喷混凝土封闭掌子面以防漏浆, 对于强行打入的钢管应先冲净管内积物, 然后再注浆, 注浆顺序由下向上, 浆液用搅拌桶搅拌。注浆时将两种不同的浆液分别放在两个容器内, 使用双液注浆泵按配合比分别吸入两种浆液, 两种浆液在混合器混合后注入地层。初凝时间可用不同配合比和少量磷酸氢二钠来控制。

2 回填注浆技术

隧道的回填注浆具有堵水、加固结构、改善结构受力条件和控制地层沉降等多重作用。根据回填作用部位和目的不同, 回填注浆又可分为初期支护回填注浆和二次衬砌背后回填注浆, 由于注浆工艺、注浆机具和注浆目的等内容都较为一致, 因此对回填注浆技术统一叙述如下:

2.1 回填注浆孔的布置

2.1.1 注浆孔布置于拱顶, 初期支护背后注浆孔孔距3~5m/组, 二次衬砌背后注浆孔孔距6m/组, 每组3个, 梅花形布置, 布孔以避开环向施工缝为宜。2.1.2注浆管采用φ42 (或φ25) 普通焊接钢管, 均采用预埋方式布管。2.1.3 将注浆孔编号, 先注奇数孔, 后注偶数孔, 这样可使各孔注浆达到互补作用, 提高注浆效果。

2.2 注浆浆液配制

根据既有工程经验, 选择水泥浆液或高标号水泥砂浆作为背后回填浆液较为适宜。

水泥浆水灰比宜为1:1~1:1.5, 水泥选用425#硅酸盐水泥, 内掺水泥用量9%的Fs-1防水剂及聚丙稀酰胺 (水用量的0.5~1‰, 拌浆前先溶于水) , 或内掺高强无收缩外加剂XPM。

2.3 注浆压力

回填注浆压力不宜过高, 只要能克服管道阻力和二衬与初期支护防水板之间空隙阻力即可, 压力过高易引起初期支护或衬砌变形。采用注浆泵注浆时, 紧接在拱顶注浆处的压力宜控制在0.2~0.6Mpa, 不得超过0.6Mpa。

2.4 注浆施工

2.4.1 注浆之前, 清理注浆孔, 检查注浆泵及压力表, 安装好注浆管, 保证其畅通, 必要时应进行压水试验。2.4.2注浆必须连续作业, 不得任意停泵, 以防浆液沉淀, 堵塞管路, 影响注浆效果。2.4.3注浆顺序。注浆应由低处向高处, 由无水处向有水处依次压注, 以利充填密实, 避免浆液被水稀释离析。当漏水量较大, 则应分段留排水孔, 以免高水压抵消部分注浆压力, 最后处理排水孔。2.4.4注浆时, 必须严格控制注浆压力, 以防大量跑浆和使结构产生裂缝。2.4.5在注浆过程中, 如发现从施工缝、混凝土裂缝少量跑浆可以采用快凝砂浆勾缝后继续注浆, 当冒浆或跑浆严重时, 应关泵停压, 待一、二天后进行第二次注浆。2.4.6注浆结束标准。当注浆压力稳定上升, 达到设计压力并持续稳定10分钟 (土层中要适当延长时间) 后, 不进浆或进浆量很少时, 即可停止注浆, 进行封孔作业。2.4.7停浆后, 立即关闭孔口阀门, 然后拆除和清洗管路, 待浆液初凝后, 再拆卸注浆管, 并用高标号水泥砂浆将注浆孔填满捣实。2.4.8注浆管理。a.为了确实地获取注入浆液质量和数量, 必须保管好全部证明书及测量数据等。b.施工中应经常监视注入量、注浆压力及二衬结构状况, 必要时应变换注浆参数。c.根据注浆情况, 事先应计算出注浆量, 并与实际注浆量进行对照, 及时跟踪、变更施工参数

3 湿喷混凝土施工技术

3.1 湿喷混凝土施工具有粉尘少、回弹少、水灰比可控、一次喷射混凝土较厚等优点。

3.2 湿喷混凝土施工方法

3.2.1 喷射机械安设调整好后, 先注水、通风, 清除管道内杂物, 清扫施喷面松散土体。3.2.2喷射混凝土大堆料要储放于储料棚内, 避免露天堆放淋雨及环境污染和倒运材料而引起的泥污染集料, 引起堵管和强度降低等现象。3.2.3喷射前, 先开速凝剂阀门, 后开风, 再送料, 以易粘结、回弹小、表面湿润光泽为准。严禁随意增加速凝剂掺量, 尽量用新鲜的水泥, 存放较长时间的水泥将会影响喷射混凝土的凝结时间。3.2.4喷射机的工作风压严格控制在0.3~0.4Mpa范围内。严格控制好喷嘴与受喷面的距离和角度。喷嘴与受喷面垂直, 有钢筋时角度适当放偏30°左右, 喷嘴与受喷面距离控制在1.0~1.2m范围内。喷射顺序自下而上, 料束呈旋转轨迹运动, 一圈压半圈, 纵向按蛇形状, 每次蛇形长度3~4m。3.2.5喷射混凝土由专人喷水养护, 以减少由于水化热引起的开裂, 发现裂纹用红油漆作上标识, 进行观察和监测, 确定其是否继续发展并找出原因进行处理。对不再发展的裂纹, 采取在其附近加设土钉或加喷一层混凝土的处理办法处理, 以策安全。3.2.6用预埋检测桩法测设喷射混凝土厚度, 不够设计厚度的重新加喷补够。3.2.7试验室负责优选喷射混凝土配合比和施工控制。施工中按配合比称料拌合, 严格控制外加剂的掺量, 确保喷射混凝土强度符合设计要求。

摘要:针对隧道加固施工方法进行了论述。

论中学德育管理方法 篇8

关键词:中学德育管理 常用方法

【分类号】G631

我们认识中学德育管理规律并制定管理原则,只是从指导思想上解决德育管理过程应该如何进行的问题,要真正在现实中将这些思想用于指导实践,还必须选择和运用一定的管理手段。中学德育管理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管理目标,实现德育管理职能所应遵守的活动方式,是取得德育成效的工具和手段。正如毛泽东同志曾比喻过的,方法好比是桥或船,没有桥或船,过河就是一句空话。

德育管理得以运行的具体常用方法有:

—、行政方法

行政方法是指依靠德育组织中的领导者、管理者的权威,采用命令、指令、决定、决议、通告、通报、报告等措施手段,通过德育管理组织自上而下的行政层次的过程执行,直接进行组织、指挥和调节德育管理对象的管理方法。党支部、共青团、社团、都不能行使这种方法。这种方法还会表现出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它的强制性,为了行政部门或领导人的指示、命令的贯彻实行,必须强调纪律,决不允许对抗行为的产生;二是它的纵向性,行政方法的实施强调垂直纵向并形成系统,上级领导下级,下级服从上级,也就是说上级利用权力向下级发指示、下命令,下级必须服从。行政方法是否有效,是否得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拥护,主要取决于行政负责人的权威,而行政负责人的权威,又取决于他自身的素质。

二、法规方法

法规方法是指管理者以法律规范以及各种具有规范性质的行为规则为管理手段,调节组织内外各种关系的一种管理方法。正确运用法规方法实施德育必须遵循以下要求:

1、方向正确,符合规律

如果在执行法规过程中方向不明,违背德育规律,不仅不能对德育管理起促进和推动作用,反而会对德育系统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2、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德育法规的内容和要求,不脱离现时的思想道德标准和当代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又要面向未来,超越现实。

3、法规的相对稳定性

符合德育规律的法律是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因此法规的贯彻执行要一以贯之,不能朝令夕改,随意变更。否则就会失去权威性,使执行者无所适从。

4、系列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法规的实施在原则问题上应该坚持,但在具体问题上要讲究策略,要有一定的灵活性,以提高法规的实际适应性。讲究策略。不是为策略而策略,讲究策略的目的是最终达到坚持原则。无原则的灵活是错误的,无灵活的原则也是不行的。同时,运用法规方法管理德育,德育管理者要以身作则,率先示范,要提高师生员工执法守法的自觉性,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提高法规方法的管理效应。

三、具体指导方法

具体指导方法是指管理者亲临现场,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指挥、指点和引导,使学校德育按既定目标健康运行,并随时进行督导和检查,以保证德育工作收到预期效果的方法。具体指导方法的方式有:1、帮助下属掌握好主要工作环节,帮助他们善于了解和研究学生,会做个别学生的教育工作,会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会捕捉学生的积极因素,并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运用心理学知识开展心理咨询;2、帮助下属研究工作方法,不断创新改进工作方法,以提高德育工作实效;3、帮助下属分析情况,抓住工作的主要矛盾,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树立信心,克服德育工作中的困难;4、帮助下属正确评估自己的成绩和对待自己工作中的问题,保持稳定的情绪,使其对待教育工作精益求精,不断努力,不时针对下属工作的实际情况,给予及时明确的指点,并根据不同情况的教师或学生给予不同的指导。同时管理者还应不时与上级沟通信息,了解上级精神,学习同类学校的经验。

四、控制舆论方法

它是指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搞好德育管理的方法。舆论具有很高的德育管理价值,符合德育管理目标的舆论是一种力量和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是一种正确的导向,能把错误的思想和行为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把消极的思想和情绪引导到健康向上的追求上来。因此,控制舆论是教育管理的有效方法之一。

舆论控制需要通过一定的渠道,首先是把握学校的舆论阵地,学校广播站、黑板报、橱窗、电视、录音、录像、网站、校报、简讯等,都要牢牢地把握在学校德育管理职能部门,并由专人负责,传播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各种信息,传播德育管理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及好人好事。其次是统一布置德育工作,学年的设想,学期的安排,以及重大活动,重要教育内容的组织和布置,都应做到双向沟通,这样就统一思想、统一行动、统一步调,有利于学校教育工作的落实,形成统一的德育力量,提高德育管理工作效率。其三,根据德育目标和某活动目的要求,宣传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掀起比学赶帮的学习热潮,增强激励机制,提高德育管理效率。同时,还应统一检查,及时纠偏,才能优化学校德育环境。

五、参与管理方法

这是广大教职员工通过教代会、校务委员会、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社团协会等组织,参与学校德育管理的方法。参与管理方法是德育过程中民主管理原则的具体体现。在学校德育管理过程中,被管理者师生员工既是管理的客体,又是管理的主体,他们都具有主观能动性,具有参与意识。管理者应吸收他们参与学校德育组织目标、计划的制定,参与决策,参与管理。有效的学校德育管理,不仅有管理者的积极性,而且有被管理者的积极性,只有使管理者與被管理者二者积极性结合,才能使师生员工意识到学校领导和群众之间的平等地位,从而把学校德育管理看成大家的事。同时,能使他们意识到领导和组织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保证管理目标的落实和实现。

参与管理方法的具体形式很多。从组织形式上说,通常是通过学校的各种群众组组共同讨论德育及德育管理问题,如行政领导层中有校务委员会,教师群众中有教代会,教职工的群众组织——工会,学生的群众组织——学生会等。学校的德育及德育管理的重大问题,都要提交这些组织计论,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让广大教职工共同管理学校德育大事。

君主论读后感 篇9

2.君主应当经常做弱小邻邦的保护者,但不要增加他们的力量

3.君主必须懂得如何运用人性和兽性(“狮子与狐狸的理论”)

4.必须保护公民的私人财产

5.必须重视法律和军队的作用

6.君主应当使人民畏惧,但不应当使人民憎恨

7.列奥·斯特劳斯认为:“马基雅维利的著述《君主论》使政治哲学与古希腊罗马传统发生了决裂,特别是与亚里士多德发生了决裂,它表现出一种全新的特性。”马克思也曾指出“马基雅维利在书中的阐述使政治的理论观点摆脱了道德,而把权力作为法的基础,从而将政治学的基础由道德转向了权力。”这在人类政治思想史上是空前的。

8.要了解马基雅维利及其著作《君主论》的思想,必须结合他当时的历史时代来看。15世纪的意大利,经济上开始衰退,政治上四分五裂,各个诸侯国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长期处于敌对状态。罗马教会既无能力去统一意大利,又不让其他势力来完成统一大业,这使得意大利成为邻国任意宰割的羔羊。马基雅维利是统一的中

9.民族国家的坚决倡导者。他认为,由于教皇和教会的存在、各城邦国家的彼此嫉妒和相互蔑视,使意大利丧失了中世纪时期在商业和贸易方面的领先地位,而且因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而备受西班牙、法国和德国的蹂躏。面对意大利长期政治分裂造成的内忧外患,马基雅维利认为只有建立起一个统一的集权政治,才能抵御外侮消除内乱。虽然他本人衷心地向往崇尚共和制度,但同时也主张只要国王能够运用手中的权力,动用一切公开或隐蔽的手段拯救意大利于水深火热之中,实行君王制也是一件令人向往的事。

10.《君主论》是马基雅维利14年政治生涯,特别是外交经历总结探索的结果。综观《君主论》,讲的是君主的治国之道和兴邦之术,主旨是君主或其他类型的专制统治,如何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中心问题不外政治手段和军事措施这两个方面。书里推崇的是强力而独裁的君王制度,深刻而鲜明地体现了作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思想特点。在《君主论》问世的年代,几乎一切引人注目的成功都是与各种卑鄙手段相联系的。那些建立丰功伟绩的君王们大都施阴谋、用诡计,甚至无耻地戏耍那些恪守信义的人们。

11.《君主论》是一本名副其实的惊世骇俗之书,对整个世界的政治思想和学术领域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它作为第一部政治禁书而为世人瞩目。在人类思想史上,还从来没有哪部著作像《君主论》这样,一面受着无情的诋毁和禁忌,另一面却获得了空前的声誉。有人说它像一本“恶棍手册”,因为它触及了道德信念在政治思考中的位置,在很长时期内受到了猛烈的攻击。马基雅维利大胆地点出人类许多劣根性,正好作为统治者利

用之处。他对人性的假设无法容于基督教文化下的社会。然而无论我们喜欢或不喜欢,他所提到的内容都是切实存在的。直到20世纪后期,人们才开始以科学态度对待它。在西方,《君主论》被列为最有影响和最畅销的世界十大名著之一,是人类有史以来对政治斗争技巧的最独到、最精辟、最诚实的剖析。作者本人也被称为第一位将政治和伦理学分家的政治思想家。

《政府论》读后感 篇10

任何作品必将打上时代的烙印,看《政府论》,有必要先将英国在近代初期的历史温习一遍,洛克是经验主义的开创者,分权理论的发明者,以及第一位全面阐述宪政民主思想的哲学家。其政治思想影响深远,下篇主要是阐释“另一种关于政府的产生、关于政治权力的起源和关于用来安排和明确谁享有这种权力的方法的说法”。

我看《政府论》的下篇,感悟最深的有几个词——“自然状态”、“自然法”、“契约”、“财产”、和“分权学说”。似乎整个下篇十九章内容都是围绕着以这几个词为线索展开的,而恰恰这几个词恰恰也就是洛克政治学说的核心内容。

洛克认为人类原始的自然状态是一种和平与完美无缺的自由状态,人生来就享有自然给予的一切。但是这种自然状态又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点,比如说缺乏一个共同约束行为体的准则或者说是确定的法律。并且这里也缺少一个公正的裁判者和一个执行法律的公共权力。为了克服这种在自然状态下不可避免的漏洞和不便,政府就应运而生了。

在我看来,政府最初的作用就是从裁决者而来,就像两个人闹了矛盾,这时就必须出现第三者进行调和与评判。中国古代的衙门一直有着断案的传统惯例而且这也基本上是他们的主要任务,从中就可以看出裁决对于政府存在的重要意义。人类社会在生活与交往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共有的价值准则和伦理规范,但这些规范本身并不能直接约束人们的行为,而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去强制执行形成的规则(后来演进为法律)。

政府存在的目的是为了保障生命财产和自由。但是作为政府,从洛克的定义上来说,就应当保证这个知识分子发表言论的自由。言论自由,是一种基本人权。只要是一个人,就有表达自己思想的权利。这跟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都没有关系。这跟表达的内容是真理还是谬误也没有关系。我们的政府应当保障人民应该享有的自由进而建设一个文明的国度。自由本是中国文化中所缺少的一类东西,更应该被细心呵护而不是被无情打压。

诚信是个人的品质,也是政府的品质,在洛克看来,政府一旦违背契约和不守信用,人民可以起来重建政府。未来的社会是一个讲求规则的社会,中国自古多例外却少规则。记得龙永图曾经说过:“入世最大的风险不是开放,而是我们不熟悉规则”。这也就间接要求我们的政府应当提高自身的信用能力。比如说政府的承诺应该完成多少才算信用的合理。当然,就入世来说,政府也应当提高对外的信用能力,在当代国际社会的纷争之后总,政府的信用问题也就是政府的生命线之一。

上一篇:“教师阅读”读后感下一篇:修建自来水的申请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