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产业园区工作报告(精选8篇)
今年以来,园区紧紧围绕县委、政府提出“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把新经济、新业态的培育作为一号产业,把发展实体经济作为一号引擎”经济工作思路,以党的十九大和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导,知难而进,奋力拼搏,园区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xxxx年主要工作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截止xx月底,园区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xx.xx亿元,同比增长xx.x%;完成固定资产投资x.xx亿元,同比下降xx.xx%;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xx.xx亿元,同比增长x.x%。
预计到年底,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xx亿元,同比增长xx.xx%;完成固定资产投资x.x亿元,同比下降xx.x%。
(二)重点项目建设情况
新开工项目:昊晶新材料产业园项目昊晶新材料产业园项目厂房土建工程已经完工,一号、二号厂房设备已进场,正在按照工艺需求,进行设备安装、内部水循环等技术处理。华能光伏发电项目已并网发电,运行正常,每天发电量x-x万千瓦时,预计至年底累计完成发电xxxx万千瓦时。x服装中小企业孵化园已注册企业xx家(服装加工企业xx家,超市x家,餐饮x家,建筑材料公司x家。其中琰钰、金胜康、麦蒙、德仪万方、玺玉龙、姐弟设备已安装完成,并投入生产。其余x家正在订购设备及招工中。)x鲁商产业园双创示范基地项目已完成规划设计,由于土地部门对项目备案名称审核不过,企业不同意更改原有项目名称,正在协商中。
复工项目:研发中心已交付使用,展馆正在加紧内部装修;八条道路工程项目除关明路外的x条道路已基本完成。如意集团x亿米织布项目设备正在订购中。园区污水处理厂、消防队、自来水厂等配套工程运行正常。
(三)招商工作情况
园区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以现代纺织、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主导产业作为园区招商重点内容,采取以商招商、蹲点招商、委托招商等形式,全力开展“走出去、引进来”活动,广泛与区内外企业进行交流,通过介绍园区、项目对接、政策咨询、座谈交流等方式,积极推介园区,让企业对园区深入的了解,为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成果打下基础。先后赴x、x、x、x、x、x、x、x等地对接考察企业xx余次。邀请x省工业园区协会、西部控股集团、x友诚数控科技有限公司、汉能控股集团、中商国能集团有限公司、中节能建筑节能有限公司、x市金融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达利丝绸(x)有限公司、桂香煜形象设计有限公司、毛精纺协会、东华大学等xx余家企业及院校到园区参观考察。
截止目前,围绕纺织新城、特色小镇建设项目,与西部控股、中能建x公司等企业进行对接,就生活配套区医院、学校及康养项目建设达成投资合作意向;园区与东华大学、x如意科技时尚产业有限公司三方签订合作协议,决定成立x纺织研究院,为入园企业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围绕重点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项目,与x云威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签订正式合同;依托x及周边丰富的煤炭、石油资源,与x南安恒丰纸业和x量子金舟无纺技术有限公司签订打造x国际卫生材料高科技园无纺布生产项目的协议。
(四)服务企业工作开展情况
强化服务意识,努力营造“亲商、暖商、富商”良好的投资氛围。一是实行“一对一”全程跟踪服务。继续坚持全程陪同、全程代办的“保姆式”服务模式,协助企业报批项目资料,所有建设项目达到“零违纪”,保证了项目顺利实施。二是依法签订施工合同,实行工程款专用帐户管理,全面实行农民工工资支付“一卡通”,有效保障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支付。三是建立安全生产管理预警机制,做好园区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监管工作,及时排查园区安全隐患和重大安全危险源,督促企业整改消除安全隐患,全年无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五)争项目争资金工作情况
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严峻环境,园区继续协助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人才引进、成果转化等工作,规范整合资金使用,精准扶持,“一业一策”,强化激励,“四两拨千斤”,激发企业发展内生动力。全年累计争取资金xxxx万元。(其中,如意现代纺织产业棉纺化纤技能人才引进培养项目xx万元、做出突出贡献补助、带资金引进科研启动资金配套xx万元、细纱机智能挡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xx万元、工业企业融资租赁项目补贴xxx万元,xx万锭高档多组份纱线项目-如意坊数字化智能绿色工厂xxxx万;xxxx年建设的疏港路、吉祥北路、河西路、河东路、吉祥西路、吉祥北路延伸段、吉祥南路延伸段、观明路x条道路xxxx万元。)
二、存在问题
一是园区热电联产项目迟迟不能开工建设,蒸汽供应不上,已影响如意x亿米服装面料项目和中小服装孵化园项目的推进。二是入驻服装中小企业孵化园的企业融资难问题日益突出,导致后续生产缺乏强有力资金支持。三是服装中小企业孵化园用工缺口在xxxx人,招工难问题依旧突出。加之,公交线路单一、职工宿舍没有,满足不了工人基本生活和工作需求。四是在当前整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招商引资工作困难巨大,落地企业少,开工项目进展缓慢,造成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离既定目标任务尚有差距。五是园区整体竞争力不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六是园区xxxx年审批的财政预算较低,办公经费仅为xxx万元,将面临无米下锅的局面。
三、xxxx年工作思路及主要举措
(一)总体思路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为此,xxxx年我们要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沿黄生态经济带战略机遇,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补齐招商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积极谋划产业项目和配套设施项目扩大有效投资,促进园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目标任务
实现工业总产值xx亿元,同比增长xx%;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xx亿元,同比增长xxx.xx%;
完成招商引资任务xx亿元;
争取资金x.x亿元;
实现用工xxxx人。
(三)主要措施
一是在经济总量上有新扩张。在紧盯如意xx万锭纺纱项目开足马力生产的基础上,全力推进如意x亿米高档衬衣面料项目,力争年底投产。加快办理x国际医卫材料高科技产业园无纺布生产、x热电联产、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等计划新开工项目相关手续,力促早日开工。抓住“准备之冬”有利时机,不断巩固招商成果,对已提出方案、对接洽谈的项目,加大跟踪力度,力促项目早日落地,为xxxx年实现首季开门红打好基础。二是在企业引进上有新突破。紧紧围绕纺织、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三个主导产业进行全产业链招商,继续完善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两条完整的产业链,以新材料和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为突破口,努力实现园区招商引资工作的新跨越。进一步拓宽谋划思路,提升项目构思、编制、包装的能力和水平,采取更广阔、更灵活的融资方式,多渠道、多角度谋划各类项目。继续跟踪对接x南安恒丰纸制品有限公司、中节能建筑节能有限公司、x云威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确保x国际医卫材料高科技产业园无纺布生产项目、热电联产项目、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生产项目顺利实施。三是在基础配套上有新发展。
一、焦化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尚未形成
在焦化工业园区发展中, 炼焦企业强大, 而化工企业弱小是一个普遍现象。而作为炼焦下游产业的化工企业的弱小, 导致焦化产业废弃物利用还处于低水平状态, 煤焦企业在炼焦过程中产生的焦炉煤气、煤焦油、粗苯类等焦化副产品加工利用程度比较低, 处于“只焦不化”的低效率状态。与此同时, 以中水回用、废物综合利用为特征的静脉产业体系尚未形成。这样, 在大多数焦化工业园区产业链延伸不足, 产品上下游链条断开, 企业关联性不强, 不易相互合作, 不能形成企业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产业生态链条, 资源不能循环利用, 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低。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对物质使用成本的选择。在焦化工业园区生产中, 企业发现利用废弃物资源再生产的成本高于利用自然资源生产的成本, 那么利用废弃物的动机就会大大减弱, 从而对使用自然资源的炼焦产业的依赖性更强。二是产业园区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不够。循环经济发展是一个交叉领域建设项目, 需要多方面的技术支持, 包括信息技术、水重复利用技术、能源综合利用技术、回收与再循环技术、替代技术等, 这些技术目前还不够成熟或工业园区不够重视, 由此也限制关联产业的发展, 限制了产业链的延伸。
二、焦化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建设
工业园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在于发展循环经济, 目标是生态工业园区。也就是要在工业生态学和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 按照清洁生产3R原则, 淘汰技术落后、互补性差的产业, 增加技术先进、互补性强的产业, 在园区建立起废物和能量交换的生态产业链, 实现循环式资源利用方式。
(一) 生态产业链的耦合分析
产业生态系统 (IES) 模型构建:按照工业共生关系及共生环境要求, 构建焦化工业园区产业生态系统模型, 作为焦化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参照和标准。模型构建按照产业共生单元、产业共生关系和产业共生环境的顺序递进分析, 最终形成以生态产业链为核心, 生态产业链与环境支持网络相互协调的产业生态系统。首先, 产业共生单元的选择。根据焦化工业园区现有产业, 或未来补链要求的产业, 选择产业共生单元。其中炼焦工业与焦化工业为关键种, 两类产业的企业构成主导产业群落, 即焦化产业群落;配套产业 (比如电力、冶金、建材等) 的企业构成配套产业群落;静脉产业的企业构成静脉产业群落。其次, 产业共生关系分析。产业共生关系反映焦化产业群落、配套产业群落和静脉产业群落之间耦合、结网的对象、路径和方式, 是构建园区生态产业链的必要条件。在分析过程中, 主要根据产业之间的投入产出关系、供求关系和工艺技术关联关系, 分析物质循环产业链、水循环产业链和能量梯级利用产业链中存在的共生关系类型, 形成的条件, 以及稳定因素。而且要把水循环、能量梯级利用作为重点来分析。再次, 产业共生环境的建设。共生环境是产业共生关系赖以存在的外部条件, 含盖了生态产业链以外园区的其他因素, 主要包括基础设施、技术支持中心、信息网络系统、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园区管委会管理与服务体系等。它们承担着园区生产、交换的组织、传输、管理、研发和信息咨询服务等功能, 构成园区的环境支持网络。产业生态系统模型的初步框架 (见图1) 。
(二) 生态产业链的组织制度建设
生态产业链运行的基本调节机制是市场机制, 利润最大化仍然是企业能否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和原则合作生产的关键所在。在自主共生模式的焦化工业园区, 生态产业链上的各个企业分属于不同产业, 并具有独立法人资格。这些企业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标准确定是否加入、何时终止或退出生态产业链, 并通过市场机制确定上下游企业副产品或废弃物的交换价格。即使循环利用资源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但采纳循环技术会增大企业生产成本, 企业也不会有积极性循环利用资源。从产权角度来看, 自主共生型的生态产业链是一种松散的合作关系, 是建立在市场机制调节下的生产组织方式, 这给园区产业链的稳定带来极大的威胁。因而, 在园区生产组织方式上, 要在市场机制调节基础上, 发展企业之间开展合作的契约关系, 形成各种形式的网络组织, 诸如:分包制、企业集团、虚拟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联盟、企业集群等。网络组织的出现和发展, 有助于园区企业之间形成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 使园区的生态产业链更加稳定。
三、焦化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的促进政策
(一) 社会资本嵌入与循环经济观念的培育
焦化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的建设需要园区内各企业形成合作理念, 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因此, 在园区普及循环经济的知识是重要的, 可以通过各种媒体、会议等渠道和方式开展宣传普及, 提高管理者、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迫切性的认识。培育群众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 提高全民环境意识, 既增强园区企业社会责任感。同时, 还要重视提高社会资本水平, 在工业园区产业耦合关系中嵌入良好的社会关系, 节约园区交易成本。这种良好的社会关系主要取决于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和相同的文化背景。按照这种制度的设计, 焦化工业园区不仅是一个生产区域, 更要建设成为一个以生态文明为文化背景的社区, 让园区人都崇尚生态文明, 并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开展正式的、非正式的交流活动, 增进了解和信任。在这样一个社会氛围中, 每个成员都会自觉遵守园区循环经济规则的激励, 以通过获得社会认可、社会信任、社会地位来增进企业的社会资本。
(二) 公共产品提供与生态化技术创新
循环经济所需的技术创新具有投入高、风险大、正外部性强等特点, 因而私人资本一般不愿承担或无力承担, 由此带来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动力不足问题,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循环经济技术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 各级政府要要加大对循环经济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设立专项基金, 用于循环经济的基础科学研究, 并把研究的成果作为公共产品提供给社会。同时, 要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鼓励和扶持企业研发机构对一些关键的资源回收利用技术、生态无害化技术、循环物质性能稳定技术等进行攻关。循环经济技术创新工程项目主要包括:实施节能降耗工程, 开发清洁生产技术;实施生态产业工程, 开发生态产业链工艺、多联产工艺技术;实施废弃物利用工程, 开发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实施装备工程, 开发与上述技术相关的装备生产技术;实施人才开发工程, 培养多层次的实用科技、管理人才和企业家队伍。
(三) 市场监管责任与循环经济法制化
政府对园区循环经济领域的市场监管制度也是为了纠正“社会净边际产品”价值与“私人净边际产品”价值的背离。在监管制度中, 政府主要借助强制性规则迫使园区企业和其他主体实施资源循环利用活动, 通过肯定或否定的方式约束法定的资源循环利用义务主体, 使其行为符合循环经济法中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法》于2009年1月1日开始实行, 与此相关的条例、细则也将陆续研究制定。它是各级政府开展市场监管的重要法律依据。作为园区管理者而言, 就要积极贯彻和宣传循环经济法, 不断强化监管责任意识, 依托政府的强制力, 严格按照循环经济法规开展市场市场监管, 把保障和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责任落到实处。在实际管理中, 应避免为了单纯追求“GDP”指标而忽视环境保护的做法, 也要避免推诿责任的行政不作为现象。
(四) 政府激励机制与园区生态化管理
在工业园区多个主体中, 企业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主体, 在短期企业采用清洁生产3R原则的动力不足;而政府所追求的是大多数公众的利益、经济长远的利益, 因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减少环境污染是其主要责任之一。因此, 在焦化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中, 政府必须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 包括规划制度、财税制度、专项基金制度、信贷制度、价格制度、政府绿色采购制度、产品示范和推广制度, 使废物循环的正外部性损失得到补偿, 使资源综合利用变得有利可图, 从而实现对园区循环经济行为的激励, 逐步使园区向生态工业园区方向发展。主要的政策和措施包括:首先, 在入园项目筛选中, 政府依据生态产业链发展的要求, 通过减免税收等补贴政策吸引补链项目 (精细化工、建材、发电以及以静脉产业) 。其次, 通过政府绿色采购政策、清洁生产扶持政策, 提高园区企业的利润率。再次, 建立生态和环境保护的补偿机制, 探索利用“排污权交易”、“生态补偿”、环境价值核算等政策工具, 逐步完善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
(五) 信息制度与园区管理信息化
以循环经济为目标的焦化工业园区对企业间信息共享有更高要求。这是因为焦化工业园区是各个不同产业的企业生产的耦合系统, 下游企业必须根据上游企业产生的“废弃物”的数量和价格的信息来决策产量和价格。要实现园区物质、能量在各个企业之间顺畅、平稳地流动, 就要求不同企业之间产量与价格决策要协调和匹配, 从而要求信息流是及时的、准确的。而要达到这一目标, 就需要技术支持系统和制度支持系统。一方面, 技术支持系统就是建设园区循环经济信息网络系统, 实现对园区运行状况的动态监测, 为企业和管理部门及时提供产品供求信息、技术与人才交流信息以及相关政策;另一方面, 制度支持系统就是建立园区信息制度, 明确数据库的所有权应归企业, 但企业有按时公开有关信息的义务, 并为这些信息的真实性负责。建立信息制度的目的是避免企业因顾虑利润水平、市场势力以及商业秘密等因素而造成的信息信息缺失和失真。在信息制度的手段方面, 园区管委会可充分利用审计工具展开工作。
参考文献
[1]、黄少鹏.影响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的制约因素分析[J].技术经济, 2006 (4) .
[2]、李红祥, 葛察忠等.基于关键种理论的孝义生态产业链的构建[J].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8 (3) .
[3]、闫二旺.区域经济发展的微观机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4]、谭军.循环经济园区:特征、制度变迁与设计[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8 (1) .
[5]、龚双红, 张兴.对产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考[J].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08 (3) .
摘要:宜都市工业园区是一个新兴建设中的工业园区,文章根据“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态模型,从生态的角度对园区的产业链进行设计,分析了生态产业链的构建可行性、建立了生态产业链的设计模型、提出了工业园生态产业链的总链和补链、静脉产业和产业集群建设设计,从而达到对物质和能量的充分利用、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园区各企业和谐共存的效果,使园区走上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工业园;生态模式;生态产业链;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F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14-0001-02
生态工业园主要是一个实践范畴,因此对其理论基础的探究显得格外重要。只有借助工业生态学的有关原理组建生态工业园,才能实现工业化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工业生态学的基础是生态产业链的构建。生态产业链是指依据生态学原理,以恢复和扩大可更新资源存量和改善生态环境为宗旨,为提高资源基本生产率,根据社会需要,模拟生态系统对两种以上产业的链接进行设计,并开创为一种新型的产业系统的系统创新活动,主要通过产品体系规划、元素集成以及数学优化方法,构建材料、产品、副产物及废物的工业生产链,实现物质的最优循环和利用。生态工业园中的企业是通过生态产业链连接起来的,生态产业链是生态工业园的核心。
1 宜都工业园区基本情况
宜都工业园区位于长江中游滨江城市——湖北省宜都市,长江和清江交汇处,素有“楚蜀咽喉”、“三峡门城”之称。湖北宜都工业园区是2000年开始创建的、2003年经宜昌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2006年3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工业园区。截至2009年底,湖北宜都工业园区内规模以上企业已达108家,规模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01.64亿元,累计完成销售产值193.15亿元。宜都工业园产业由化工医药、建筑材料、电子材料、纺织、机械、热电六大产业组成,这六大产业已成为宜都工业园发展速度最快、协调发展最好、科技含量最高、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经济亮点。宜都工业园区按功能分区分为三大板块、六大产业。
2 宜都工业园生态产业链设计
2.1 宜都工业园生态产业链设计模型
宜都工业园工业生态系统的基本单元是现代化工企业、新材料类企业、生物制药类企业和电子类企业。与其他工业生态系统一样,这些成员在功能上也可分为三种类型,资源生产企业相当于自然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主要承担着对各类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工业生产提供初级原料和能源;加工生产企业相当于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将资源生产企业提供的初级资源加工成满足人类生产生活必备的工业品;还原生产企业则将各种副产物再资源化,或进行无害化处理,或加工转化为新的产品。
2.2 工业园区生态产业链总体设计
宜都市工业园区总体工业生态链的设计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指导思想,合理调整和布局产业上下游项目及关联项目,通过共享信息和公共基础设施,将工业园区内各成员构成多种物质能量链接的生态网络结构,参考国内先进的生态工业园区,特别是以生物医药、电子、化工、建材、纺织为特色的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与实践,基于生态模型为宜都市工业园区工业生态系统设计五条工业生态链:
(1)化工、建材综合联产工业生态链:以化工磷肥为核心企业和上游产业,以其副产物磷石膏制造硫酸并联产水泥,硫酸再返回用于生产磷铵,使上一道产品的废弃物成为下一道产品的原料,整个过程没有固体废弃物排出,资源在生产全过程得到高效循环利用。
(2)热电、陶瓷综合联产工业生态链:以热电为核心企业,以其副产物锅炉炉渣用于制作水泥的辅材联产水泥或陶瓷、低砖等其他建筑用材,资源在生产全过程得到高效循环利用。
(3)热电余热利用工业生态链:以热电为核心企业,以其副产物冷却水余热用于建材、机械、纺织等工业辅助供热,能源在生产全过程得到高效利用。
(4)纺织、包装工业生态链:以纺织工业为核心企业,将其副产物植物纤维作为制造纸品的原材料,纸品经过深加工制成包装材料,实现产业链条的高效利用。
(5)污水再生利用工业生态链:以化工工业为核心企业,将其副产物污水净化返回生产过程,实现水资源高效利用。其他废水进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处理后的中水根据其水质状况决定其具体用途。
2.3 “化工生态”产业链设计
主要构建化工企业内部产品生态链,形成企业内部小循环。可以构建四条产品链和四条副产品链。其中,四条产品链为:
硫铁矿→硫酸→磷酸一铵和NPK复合肥
磷矿石→磷酸→磷酸二铵和NPK复合肥
粉煤→合成氨→磷酸一氨和NPK复合肥
粉煤→甲醇→甲醛→季戊四醇和甲酸钠→双季戊四醇
四条副产品链为:
粉煤→煤渣→细煤渣→外售
粉煤→锅炉产汽→发电
硫铁矿→硫酸渣→外售或生产硫酸
磷矿石→磷石膏→外售或生产免烧砖、生产石膏产品
2.4 “化工-建材”产业链设计
园区内磷化工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磷石膏总量将达600万吨左右,对化工生产中产生的可利用物质,主要有园区内新型建材企业生产石膏球、石膏板、石膏砖等。而区内磷石膏产量远超过使用量,且多年来区内磷石膏渣堆存量就达到2000万吨以上,现有企业不能满足循环经济的需要。须继续引进石膏板生产线,给予政策鼓励,直至彻底消化磷石膏废渣,这也是园区循环经济中存在的最大问题。
园区煤化工生产现年产生煤渣10万吨,目前全部用于华新水泥企业生产中作为掺合料使用。园区磷化工生产中采用硫铁矿和硫精砂生产硫酸的企业年产生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废渣约30万吨,一部分用于水泥生产中作为原料使用,一部分通过精洗后用于炼钢厂回收炼钢,基本实施消化到位。工业园区“化工-建材”产业链示意图见图1:
2.5 “能源-建材”产业链设计
到2009年底,60万kW的机组开始发电生产,年需要耗煤138万吨,将产生73万吨的炉底渣和粉煤灰,在项目设计中即已考虑周全,少部分炉底渣用于水泥掺合料生产消化,大部分粉煤灰用于生产粉煤灰免烧砖,可以全部消化,不形成新的固体废弃物。
2.6 “陶瓷-建材”产业链设计
园区引进的安兴矿业等企业,利用硫酸生产后的硫铁矿渣精选铁精粉,每年可为钢铁企业提供10多万吨铁精粉,园区引进的海顺昌新型建材公司利用化工企业的废物磷石膏生产水泥缓凝剂,年消化磷石膏30万吨以上,创造效益近千万元。华新宜昌公司及市内其他水泥生产企业,将炉渣、磷渣、钢渣、粉煤灰、炉底渣、煤矸石等废物作为水泥掺合料,每年可综合利用废渣150万吨,产生综合效益近2亿元。
3 结语
本文提出了以生态学理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为基础的宜都工业园生态产业链设计的生态模型。根据文中提出的宜都工业园生态产业链设计的生态模型对工业园进行了生态产业链的设计。选取园区内宜化集团、东阳光集团等“关键种”企业为核心,其他企业作为补链,构建出宜都工业园生态产业链以及静脉产业链和其他相关企业产业集群,形成宜都工业园特有的生态系统。园区内六大产业存在各种的生产者企业、消费者企业和分解者企业,可以构成“资源-产品-废物-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链条。
本文提出的生态产业链设计推动了园区企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从而达到物质和能量充分利用、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园区各企业和谐共存的效果,使园区走上低碳经济发展的道路,有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
效益。
参考文献
[1] Deog-seong O,Kyung-Bae K,Sook-Young J.Eeo-industrial Park Design:a daedeok Technovalley case stuy. Habitat International,2005.
[2] 李锋,沈文星.基于循环经济的黄山市化工园区生态产业链共生模式选择[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3).
[3] 王兆华,尹建华,武春友.生态工业园工业中的生态产业链结构模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10):149-152.
[4] 鲍健强,黄海凤.循环经济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56-62.
[5] 嘉蓉梅.产业结构生态化的有效实现途径——基于一个博弈模型[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2,No.25301:247-250.
作者简介:邓杰(1989—),男,湖北宜昌人,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污染与防治;王海云(1956—),男,河南林洲人,三峡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环境质量评价与污染控制工程。
一、基本情况
(一)园区规划修编
按照“工业城镇上山、保护坝区农田”的发展思路,《工业园区总体规划(2019——2030》的编制工作已完成,并于6月12日通过省、市专家评审,修编后园区规划面积为57.7平方公里。
(二)园区产业布局
1.冶金建材片区(建成区):位于北镇,涉及两个村委会、2个村小组,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优质水泥、建材产业,优质水泥产能计划达到1000万吨,产值50亿元,利税3-5亿元,建成云南省最大水泥建材示范基地。现已入驻企业21家,投产15家。
2.饲料产业基地片区(建成区):位于镇,涉及两个村委会、4个村小组,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集中建设打造云南省最大的饲料生产加工基地,年生产各类饲料200万吨,产值100亿元。已入驻饲料企业22家(其中全国50强12家、上市公司8家、外资企业2家),投产1家。
3.农特产品加工片区(建成区):位于镇,涉及两个村委会、3个村小组,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核桃、板栗、鸭子、乳制品、饮料、蔬菜等农特产品深加工产业,已建成投产企业9家。
4.板材加工片区(在建区):位于镇、乡,涉及两个村委会、3个村小组,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家具板材加工及实木板、夹板、装饰面板、细木工板等装饰配套产业。现有意向投资企业15家。
5.箱板包装片区(在建区):位于镇,涉及1个村委会、1个村小组,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重点引进软包装、纸包装、塑料包装、玻璃包装、金属包装、铝箔包装、木质包装等包装行业。现有意向投资企业8家。
6.机械装备制造片区(拟建区):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重点引进机械、电子、装备制造工业。
7.五金加工片区(拟建区):规划面积3平方公里,重点引进厨卫、水暖器材、量具、电动工具、不锈钢制品、礼品五金等特色产业。
8.木龙万亩特色产业园区(拟建区):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重点引进大型工业项目。
9.市级特色产业园(拟建区):位于营村委会,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承接昆明市“退二进三”企业和老东山片区企业搬迁,集中建设标准化厂房,引进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
10.物流片区(拟建区):重点引进运输、仓储、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平台等行业。
11.综合服务区(拟建区):在工业园区新建一个园区配套服务区,规划面积3000亩。包括管委会办公大楼,一个五星级酒店及5000套商住房、保障性住房。
(三)园区征地情况
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城镇化、城镇山地化、山地生态化”发展原则,园区密切配合县国土局做好土地调规工作,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园区总体规划无缝对接。今年园区完成土地预收储6340亩。
(四)园区发展成果
园区于203月31日挂牌成立,2019年2月25日经省工信委批准,正式纳入省级工业园区管理。2019年以来,园区投资7.4亿元,不断完善 “五通一平”基础设施配套,新增建成区面积5.6平方公里。新宜九公路全线通车,进一步优化了园区投资环境。截止2019年12月,园区累计引进项目58个,协议投资金额77.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3.99亿元。园区现有企业74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8家。主要
有建材、化工、冶金、造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其中主导产业为建材、化工、冶金,主导产业GDP占比81.2%。
园区实施“工业上山、保护坝区农田”的举措成为省国土厅推广的10种山地综合开发利用类型之一。被列为省国土厅工业城镇上山试点县、国土资源部低丘缓坡土地综合利用开发试点县。
今年1—6月,园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610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完成274083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完成7662万元,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3017万元。规模以上万元增加值能耗下降率-17.54,完成目标任务的329.8%。
二、存在问题
1.园区工业总量不大,规模以上企业少;缺乏新型工业和科技含量较高的大中型企业。
2.工业产业弱,导致税源不足,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太慢,财政缺乏支撑力。
3.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4. 资金投入不足,影响园区的开发建设。
三、工作建议
调研组实地查看饲料园区、红狮水泥和板材包装片区,听取工业园区负责人的汇报后,对园区建设提出工作建议:
(一)调结构保增长要处理好6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重经济增长与结构优化的关系。要瞄准绿色经济、低碳经
济、新型产业,推动污染增量向绿色增量转化,产值增量向效益增量转型。通过存量转型拓展增长空间。二是处理好局部突破与整体推进的关系。要选择科学方法,向重点部位率先突破。不能只追求重点突破而忽视整体提高,既要抓重点,也要顾一般。三是处理好近期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既要鼓励企业扩大投资,增加产能,又要支持企业转换机制,研发技术。把近期利益与长远发展结合起来。四是处理好重经济效益与重民生改善的关系。发展经济是为了改善民生,改善民生是发展经济的终级目标,在发展经济时一定要考虑就业容量和提高农民收入两个问题。五是处理好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的关系。在调结构中,市场是基础,企业是主体,要保证调结构不偏离方向、不脱离正轨、不陷入低效。政府部门的任务是找准角色位置,有所为,有所不为,让企业自身在竞争中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市场淘汰落后企业和过剩产能。六是处理好工业发展与配套服务的关系。
(二)重点发展六个产业集群:一是发展建材产业集群。从水泥、管桩、复合墙板、装饰材料、新型管材产品等方面发展。二是发展通用设备制造产业集群。力争把云南CY集团引个分厂到,加上现有的化工铸造升级换代,逐步向高精尖数控机床以及筑路、矿山、冶金、建筑、金属加工等专用设备方向发展。三是发展新材料产业集群。逐步引进金属新材料、光电子材料、化工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四大领域企业。四是发展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以太阳能集热、太阳能光伏、太阳能电池、太阳能、风能发电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五是发展包装产业。六是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产业。
(三)调整好三大产业。现在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28.3 : 27.8 : 43.9,三个产业的结构不尽合理,需要加大调整力度。一是调优一产。发展现代农业,走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路子,在特色产业、优质品种等方面下功夫。二是调强二产。做强做大传统产业,重视培育新兴产业,大力招商引资,强化跟踪服务。三是调活三产。大力发展旅游业,全面带动第三产业,统筹规划,构建高起点的物流平台。
(四)妥善解决好民营企业发展中的几个问题。一是市场准入民营企业不能与国有企业同视。二是社会保障民营企业不能与国有企业同等。三是资源配置民营企业不能与国有企业同享。四是配套服务民营企业不能与国有企业同样。
(五)坚持四个不变。一是把工业作为发展首位的意识不能变。二是县政府每年向园区投入一个亿的决心不能变。三是支持发展工业的政策不能变。四是举全县之力解决工业问题的魄力不能变。
产业园区是在一定地域内科学规划和布局,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招商引资实现产业聚集,形成具有支撑作用的区域经济系统,是发挥生产要素聚集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效方式,其集聚增效、示范带动、整合优化、招商引资、降低成本、促进城镇化和工业化结合等功能,都是其他形式不可替代的。要实现突破发展,构建和谐××,提高区域竞争力,必须注重发展位于县城的县域产业园区,使之成为各县招商引资、引进人才、实施科技立项的核心区域。
一、我市产业园区现状
我市目前仅有××工业园区,成立于20xx年,至20xx年7月底,已完成投资4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约1.3亿元,引入企业48家。但在建设中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投融资体制不健全,资金紧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招商引资硬环境改善缓慢,尤其在土地征用与出让中投入与产出背离,以致出现巨额债务,制约园区发展。二是受区位和硬环境双重劣势影响,建园初,为招来商家,集聚人气,产业规划布局执行不严,入园企业数量少、规模小、门类杂,仅15家建成投产,且投资强度低,工业项目仅占1/3。三是在国家整顿开发区过程中调整了园区土地和规划管理职能,却因衔接不够,调整措施未全面落实,园区在土地和建设规划管理上再无“特”性,丧失了封闭管理的前提,园区管委会实质上由管理机构变成协调机构,却很难承担土地和规划管理等方面协调重任,影响办事效率和建设发展速度。
各县在发展产业园区上也作了很多努力,但受20xx年清理整顿开发区影响,各县总体上尚无一个地域清晰、规划与产业布局明确、管理独立科学、基础设施配套、组织架构健全的.产业园区。因此,发展产业园区,对以“工业强市”推动突破发展是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一定要在深化市情、县情认识基础上尽快行动起来。
二、发展产业园区措施
要使产业园区健康快速发展,必须因地制宜,找准切入点。
一要树立新理念。要充分认识发展产业园区有利于提高产业集聚度,发挥集聚效应,形成产业优势;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形成产业集团,发展规模经济;有利于实现道路、水电、排污等基础设施和生产要素资源共享,降低企业中间投入;有利于治理环境污染,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要把产业园区作为发展工业的主战场,全力以赴,全面推进。
二要高标准规划。园区规划要有前瞻性和长效性,要从培育区域优势产业、完善产业链入手,把园区规划与提升城市功能结合起来,准确定位、合理布局、分类实施。规划要突出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将资源、市场和技术等要素有机整合,并保持其严肃性和连续性;产业布局要密切结合自然禀赋,紧紧抓住绿色能源、××丝绸、富硒食品、金州矿产、秦巴医药五大支柱产业,根据各地最大优势进行产业区划,明确主攻方向,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
三要企业化运作。产业园区建设关键在融资。我市财力匮乏,无法承担园区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必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破解融资难题。可在园区管委会下设立投资建设公司,作为投资主体向金融部门贷款,或吸收社会资金进行股份合作,也可引入外资或民间资本,并应大胆探索发行建设债券、bot、bt和基础设施收益资产证券化等全新融资方式。无论何种方式,启动初期必须运作好土地资源,严格执行投入和产出最低标准,减少土地开发成本,实行滚动发展。
四要大力度招商。要创新招商方式,优化投资软环境,营造积极有为、亲商护商的投资氛围,实行一站式、代办式服务,以“投感情、低成本、高效益、无障碍”吸引人才、资金和技术入园。党委和政府应把招商引资作为重点,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发展、发展依靠项目的理念,明确招商引资任务和责任。要大力引进产值规模较大的“短、平、快”项目和能加强优势产业、提高竞争力、具有支撑作用的大项目,同时高度重视环境保护,限制高能耗、粗加工、投资强度小的项目入园。当前特别要抓好两个大型火电、铅锌选矿、大型水泥、生物能源、食品及饮料深加工和载能工业等项目。
五要全方位扶持。园区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扶持是十分必要的。政府要明确“企业唱主角,政府造环境”的定位,既不能撒手不管,更不能事事都管,要恪守制定政策、吸引生产要素集聚以及加强信贷、税收、管理和服务等方面调控和指导的本分,努力创造开放、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三、克服发展产业园区的误区
我国产业园区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为促进生产力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我们要认真吸收和借鉴这些经验和教训,避免如下误区:
一是园区建设不是“跑马圈地”。园区建设不圈地不行,光圈地无企业入住更不行。随着经济发展,各地招商引资越来越难,就在于工业园区过多,产业雷同,而各地形形色色的招商优惠政策又被取消,缺少了吸引力,企业主要转向资金和技术密集或成本低廉地区,广大农业地区除了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低廉外再无优势,只有依靠资源禀赋明确产业定位,以优势资源吸引产业集聚。
二是产业园区不是各类企业“大杂烩”。有人认为园区就是企业的空间集聚。虽然“大杂烩”也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约基础设施投入,但主导产业不强、特色不鲜明,缺乏对外部资本和项目的吸引力,没有发展潜力。很多地方的综合性工业园未能生存下来,原因就在于此。产业园区建设要重视企业间互补和内在关联性,将关联度高的企业组织在一起,实行专业园或一区多园。
近年来,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获得了快速发展,市场主体不断壮大,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特色文化园区已发展成为文化产业的重要载体,催生出一批有较强实力、竞争力、影响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为全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树立了标杆、做出了示范。影响力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为代表的企业,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领航者、先行者和探索者。
特色文化示范基地创作的文化精品不断,作为生产精神文化产品的重要渠道,特色文化园区基地为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做出了积极贡献,发挥出显著的社会效益。文化的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推动了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优秀企业。
一、特色文化产业示范(试验)园区建设情况
为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向规模化、集聚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加快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文化部自以来,本着少而精的原则,共命名了8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7家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旨在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典型示范,带动引领全国文化产业快速发展。通过强化管理,引导地方政府完善政策服务,特色文化产业园区获得了快速发展,产业规模化、集聚化水平大幅提升,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
(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聚集效应凸显
特色文化产业园区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聚集和培育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群,逐步成为地区经济的重要支撑和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
(二)、园区品牌效益突出、核心竞争力日益增强
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在发展的过程中,根据各自的地理位置、文化资源等要素,合理规划、科学布局,逐步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运营模式,产业政策不断完善。特色文化园区管理机构通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举办专业展览、制作宣传网站及手册等方式,加强园区品牌建设,使园区品牌价值不断提升。均已成为知名度较高的文化品牌,在招商引资、聚集人才、壮大产业等方面的竞争力得到大幅提高。
(三)、企业孵化能力逐步增强、产业链不断完善
特色文化产业园区积极争取各方面资源,努力搭建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体系,不断完善园区孵化功能,成为聚集和培育文化企业特别是中小初创型文化企业的重要载体。成为活跃文化市场、壮大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同时,园区通过引进创意策划、人才培训、行业中介、投融资机构、传统制造业等相关机构,逐步完善文化产业链和配套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对传统产业的引领带动和相互促进作用,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四)、人才聚集和培育能力不断增强
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对于专业人才的汇聚作用日益突出。吸引了创意策划、经营管理以及非遗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等一大批高端人才逐步向园区聚集,同时,园区通过建设培训学校、引入专业培训机构等方式加强后备人才和专业人员的培训,为文化产业园区进一步发展夯实了基础。
(五)、特色文化园区扩大文化消费,促进经济转型
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同时,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为基本出发点,努力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园区通过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和创新开发,加强文化市场培育力度,不断扩大文化消费,以种类更多、内涵更丰富、质量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随着文化产业园区的进一步发展,产业进一步聚集,文化产业逐步成为推动地方经济转型升级、带动就业和劳动人口转移的重要支柱性产业。
二、特色文化产业园区规划
(一)概述
“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是执行城市产业职能的重要空间形态,园区在改善区域投资环境、引进外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经济等方面发挥积极的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成为城市经济腾飞的助推器。随着产业园区的主导产业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不断的转型,也是未来特色文化产业园区规划和发展中需要注意的内容。
大多数大城市在实现工业化后,都把发展创意产业作为催化经济转型的重要战略举措。创意产业已不仅是一个发展的理念,而是有着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实。只有促进创意成果转化为经营资源,通过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和产业链的整合与延伸,进行深度开发,才能充分获取创意产业的效益。
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是产业集聚的载体,其主要构成应有相关文化创意设计方面的企业,有提供高科技技术支持(如数字网络技术)的企业,有国际化的策划推广和信息咨询等中介机构;还有从事文化创意产品生产的企业和在文化经营方面富有经验的经纪公司等。这种相互接驳的企业集群,构成立体的多重交织的产业链环,对提高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都具有实际意义。而目前以行政区域划分或行业分割方式构建的创意产业园区,毕竟会受到传统利益格局和资源配置的影响,难以达到理想的要素组合和产业的深化。
特色文化园区规划是园区建设的龙头,规划决定园区建设规模、方向和品位,所以园区在基础建设过程中也始终坚持“规划先行”的指导原则。中商情报网通过整合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要素,以前瞻的眼光、科学的理论、客观的实践和详实的数据,对产业项目作宏观的、方向性的计划、筹划和谋划。
(二)服务领域
(1)特色文化园区发展战略规划
为不同类型产业园区“战略转型、功能扩展、环境优化、产业升级”提供咨询研究,突破发展瓶颈,捕捉发展机遇,提升发展能级。
(2)特色文化园区产业发展规划
针对特色文化产业园区特定产业发展问题,系统探讨“产业链条、细分门类、产业布局、发展策略”等问题,形成有竞争力、可持续的产业链经济规划。
(3)特色文化园区项目开发策划
为特色产业园、专业园区或高科技园区的开发或拓展提供定位策划、产业规划和开发模式、招商策略研究服务,指导小园区开发建设和招商运营。
(三)服务内容
◆特色文化园区和开发区
产业园区以其规模优势和资源配置优势成为重要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和产业经济集聚区,也可能成为最严重的环境污染区和资源耗费区。随着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的日益加剧,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经济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突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因此,要积极寻求产业园区定位的突破,设计低碳、循环的生态发展理论,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良性统筹,促进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在产业园区的生成期,政府的主观作用机制比市场的自由调节机制具有更高的效用,适宜的产业定位是吸引企业入驻、形成产业园区集聚优势、发挥产业园区扩散效应的基础和出发点。本研究以中俄科技信息产业经济园区为分析对象,如何实现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同统一?如何培育适宜的、完整的生产者功能企业、消费者功能企业和分解者功能企业结构布局?如何塑造“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产业园区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体系?中俄科技信息产业经济园区的生态定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环节,也是本研究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的基点。
二、国内外生态产业园区的发展与启示
1. 国内外生态产业园区的发展现状。
目前,全球在建生态产业园项目100余个,在废弃物交换、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等一体化产业组织形态构建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
第一,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采用面向共生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把不同的企业通过资源共享、副产品互换联结起来,使一个企业的废弃物成为另一企业原料或能量,在区域范围内实现物料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产业共生组合。卡伦生态工业园区以炼油厂、燃煤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为核心企业,以发电厂、硫酸厂、水泥厂、种植业、养殖业、园艺业等企业形成了社会-经济-生态复合产业系统,通过贸易的方式把其他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本企业的生产原料,建立产业工生的生态链网,极大地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和环境污染。
第二,日本北九州生态工业园。北九州生态工业园是日本的重化工业基地,由于主导产业衰退、环境污染严重,政府将产业振兴和环境保护有机结合,通过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实现了成功转型。北九州生态工业园包括中心区、环保企业聚集区、响滩再生利用区和环保研发中心四个功能区,中心区以开展环保知识、环保技术讲座和推广等环境教育为主要职能;环保企业聚集区是环保产业化项目的研发区域,通过企业间关联合作,形成区域内零排放和资源循环的复合区域;响滩再生利用区由汽车再生区域和新技术开发区构成,是扶持中小环保企业的专用区域;环保研发中心是企业、政府、高校联合开展废物处理、再生利用技术和污染物质控制的研发区域。
第三,天津子牙环保产业园。天津子牙环保产业园是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国家级废旧电子信息产品回收拆解处理示范基地。重点发展废旧机电产品拆解加工业、废旧电子信息产品拆解加工业、报废汽车拆解加工业、废旧轮胎及塑料再生利用业四大主导产业,形成了集科研服务中心(一心),林下经济发展带和子牙河生态环保带(二带),黑龙港河景观发展轴、高常快速路综合发展轴和新津涞公路产业发展轴(三轴),产业功能区、科研服务功能区和居住功能区(三区)的专业化生态园区,以“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和社会大循环”的生产方式,形成了“高利用、低排放、高产出、低污染”的低碳和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区。
2. 国内外生态产业园区发展的启示。
通过对国内外生态产业园区的典型案例分析,产业园区的定位均是建立在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理论之上,生产者功能企业、消费者功能企业和分解者功能企业融产品、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资源的有机联结和协同共享而形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产业链网。在产业链网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个或多个生态关键种企业,承接废弃物再生、能量传递、信息流动的功能,以实现产业链网的横向联结和纵向整合,进而促进产业园区链网结构的零排放。因此,产业园区的定位不仅是传统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的发展规划和布局,更重要的是保证生产者功能企业、消费者功能企业和分解者功能企业的完整性和作用性,确保生态产业链网的综合性、系统性和整体性。
生态产业园区是不同地区实现区域产业生态化的主要途径和未来工业园区改造和发展的主要方向。根据现代生态学的基本理论,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所固定的物质和能量,通过一系列的取食和被食关系依次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关系而排列成多维的产业链网,即食物链。在产业生态系统中,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类似于生物间的共生、寄生或伴生等依存关系,这种关系使不同企业的生产工序相互衔接,形成高效的产业生态链。产业园区定位要遵循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理论和产业生态学原理,确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基础产业,及其主产品、副产品、废弃物输出类型和输出总量,使不同企业的生产工序、原料需求等紧密衔接,形成“零污染、零排放”的资源高效共享、副产品流动互换的产业共生网络。
因此,生态产业园区的形成是政府战略引导和市场自由调节的重要体现,是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的必要结果。地方政府根据地区的经济发展结构、资源禀赋等手段,调整地区产业布局、优化区域产业结构、理清产业功能定位,实现区域社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进而推动地区产业健康、低碳、持续、稳固发展。
三、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发展环境分析
1. 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的发展规划。
根据国家和黑龙江省对俄经贸科技合作的战略部署,牡丹江市紧跟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决策,立足绥满经济带、面向东北亚地区,充分利用中俄两域资源、两个市场,努力构建区域领先的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并不断提升产业集聚水平和产业竞争实力,以推动牡丹江市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动信息化、高端化和创新型产业的快速发展。
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是经中俄两国政府合作签署的国家级项目,构建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体、以东北特色文化产业和高端服务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产业体系,包括哈尔滨园区、牡丹江园区和远东园区三个区划。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的电子信息产业包括物联网设备制造业、汽车电子产品产业、医疗电子产品产业、消费电子产品产业、通信网络物理连接设备制造业等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物联网信息服务业、云计算产业、服务外包产业等信息服务业。文化产业包括文化创意产业、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和新型都市产业等,以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和文化艺术等,提升区域文化软实力。高端服务业包括技术开发服务、检验检测服务、供应链管理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等科技服务业,现代金融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产业项目,以提升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率与推广度,增强重点产业的融资能力和金融服务活力等。
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的建设以2012-2015年为起步发展阶段,以2016-2020年为质量提升阶段,力争在黑龙江沿边开放和东北亚经贸合作中发展重要的示范作用和引领作用。其通过管理模式创新、园区用地合理保障、融资渠道拓宽、载体功能增强、招商力度提升、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不断加快产业园区建设进程,不断发挥产业经济园区的区域影响力与辐射力。
2. 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发展的SWOT分析。
第一,发展优势。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地处东北亚区域中心,是哈牡绥东对外贸易加工区的终端枢纽,具有独特的区位交通条件;牡丹江地区具有丰富的水资源、电力能源和大规模的高素质职业技术人才、对俄贸易人才,有助于降低入园企业的投资成本和经营支出;牡丹江地区形成了以木材加工、石油化工、机械制造、非金属矿物制品等为支柱的工业体系,为产业园区发展提供了齐全的配套服务和人才技术支撑;牡丹江市对外贸易与合作呈现良好发展势头,也为中俄信息产业园区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作为中俄两国政府合作的国家级项目,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充分享受了国家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相关产业核心政策,并在地方财税、土地、设备和人才引进等方面得到了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形成了相当的政策叠加优势。
第二,发展劣势。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的科技创新能力需要加强,园区技术创新的基础设施仍不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还不健全,集聚高级科技、人才资源的能力较弱,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确立,自主创新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数量不多,对园区发展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有待提高。产业园区各企业主体的协同关系、共生链条设计缺位,产业园区的碳减排和碳管理机制缺乏顶层规划等,产业园区绿色发展、低碳经济与循环发展理念的实践深度有限等。从入园的永昌纸业烟用接装纸项目、中俄玉石加工基地项目、牡丹江新兴科技有限公司项目、低温等离子体灭菌项目、双金属材料项目、硕华机械加工厂项目等来看,项目以中俄资源合作开发、高新技术产业和机械加工业等为主,必然会产生废水、废料、废气等污染物。在五位一体的现代建设格局下,在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理论指导下,这种单向线性的物质和能量流动产业组织构成显然是不科学的和低效的。
第三,发展机遇。国际经济格局变化、东北亚区域合作深化、中俄战略合作关系不断升级,为中俄科技信息产粮园区发展带来新机遇;国内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区域政策的变化拓展了产业园区的发展空间,《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2009-2018)》、《东北地区“十二五”振兴规划》等政策深入贯彻实施,多层次政策叠加效应成为产业园区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国家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动包括文化产业在内的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为园区发展电子信息、文化创意等主导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第四,发展威胁。受各种因素制约,中俄信息产业园俄罗斯远东园区建设进展较为缓慢,对境内产业园区协同发展形成制约;同时,东北亚地区日韩等国对俄贸易急剧扩张,周边各地区发展势头强劲、市场、资源、人才、技术竞争更加激烈,产业园区发展面临的竞争压力不断加大。中俄合作建设产业园区是一种崭新的发展模式,不能沿袭传统的发展路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园区建设、园区管理、公共服务新形式;且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目前园区内道路、给排水、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还不完善,拆迁成本增加等因素对园区建设存在一定影响。
四、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的生态定位
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具有较高的人才优势、区域优势与政策优势,多层次政策叠加为产业园区发展提供了重要发展机遇,但产业园区发展也存在碳减排、碳管理等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缺陷,难以符合“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整体格局的需要,难以推动产业园区的健康、绿色、有序发展。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了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的生态定位,以降低产业园区的发展劣势、规避产业园区的发展威胁。
1. 企业间的互利共生性定位。
园区企业的互利共生关系,使其形成了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多元经济组织;互利共生关系促进园区企业由资源利用性竞争、资源利用孤立向资源利用合作、资源利用互补转型,由单一的企业区域集聚向多维的功能、结构、空间协同聚合转型,由物质、能量、信息单向线性传递向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网络链式转型。在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中,造纸业产生的大量废水可用于宝石加工、园区供热和机械加工;宝石加工和供热厂的废渣可用于建设施工、水泥加工;服务业和绿色食品业产生的废料可用于饲料生产、养殖业等。产业园区企业间互利共生关系,使企业废弃物成为其他企业的原材料,最大限度地降低工业三废的排放量。因此,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要引进废弃物综合利用企业、中间产品承接企业等,以维持生产者企业、消费者企业和分解者企业的适宜比例,促进企业间健康、有序的联结和互动,使三大功能企业形成一个有机的、系统的共生体。
2. 产业资源的适宜性定位。
在产业园区生成过程中,自然资源、人力、技术、资金、信息是产业发展的基础,自然资源优势、人力资本存量、技术创新能力、资金投入总量和信息资源流量是产业定位的根本导向。资源优势弱化的区域难以培育和形成资源依赖型的产业主体,资金、技术和人才丰富的区域在发展信息产业、技术产业、创意产业或服务型产业时具备雄厚的产业基础和有序的投资环境,也易于形成产业园区的协同集聚效应。但在产业园区项目引进和发展规划中,片面地追求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忽视加工制造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的阶段性发展优势将不利于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主体。中俄信息产业园区以发展“信息化、高端化和创新型产业”为主体,这是产业园区发展的根本思想。因此,中俄信息产业园区的生成和发展要综合考量牡丹江市的优势资源和产业基础,制定适宜性的产业发展定位、寻找适应性的产业发展项目,避免因园区定位错位而产生产能过剩、资源浪费、风险过高等不利局面。在现阶段,中俄信息产业园区可选择技术较高和附加值较高的,符合自身资源优势的产业项目,并通过不断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逐渐向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产业方向演进。牡丹江市也可通过积极的人力资源质量提升、资金投入引进、技术水平提升和信息交流共享等提高其非自然资源优势,提升高技术、信息化、高端化等高附加值产业的资源适宜性。
3. 绿色生态项目的优先性定位。
产业项目的清洁生产机制、发展理念的低碳循环指导、绿色生态产品需求扩大,高效能、低排放的产业项目在园区项目引进中应具有相当的优先级。政府在制定园区发展优惠政策、完善园区基础设施、优化产业体制环境给予过高的关注,但更重要的是对高污染、高耗散的产业项目设置较高的进入壁垒。因此,中俄信息产业园区要以绿色生态项目优先,对高污染和高耗散企业不予引入,或设置高进入壁垒,或加大对其废弃物处理的监管等;对环保企业、生态技术研发企业、绿色食品企业、低排放企业等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税收优惠。绿色生态项目的优先性定位,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的人力和资金等资源的投入,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和生产工艺的改造、完善或革新,有利于提高企业产品附加值和产品的生态属性。
4. 知识创新型环境的支撑性定位。
高科技信息产业园区不仅需要交通、厂房、水电供应等硬件环境,还需要技术、人才和信息等软环境的支撑。在技术研发中,要搭建产、学、研三位一体的技术创新平台,促进环保、低碳等高端专利技术的实践性转化,为园区科技层级和企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创造条件;在人才供给中,要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机制,鼓励高精尖技术型人才向产业园区流动,要建立各层次人才和各专业技能人才的培训基地,满足企业发展中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在信息交流中,要构建网络化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平台、优质规范的企业商务平台。知识型和创新型园区环境的完善,将积极地促进产业园区的健康、稳固发展和产业园区软实力的高效提升。
五、结论
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提升了中俄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了中俄经济领域的广泛合作、推动了产业园区管理模式的探索创新,有助于充分发挥牡丹江地区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区域优势,有助于黑龙江省沿边开放与东北亚经贸合作的持续运行。通过对中俄科技信息产业经济园区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分析,提出了企业间的互利共生性定位、产业资源的适宜性定位、绿色生态项目的优先性定位、知识创新型环境的支撑性定位等,以消除或规避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发展中的劣势与威胁,以推动产业园区的生态化建设进程,实现产业园区的健康、绿色、有序、协同发展。
摘要:生态产业园区是废弃物交换、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的一体化产业组织形态,是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通过对国内外生态产业园区建设经验的梳理,对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发展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的分析,提出了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生态定位的发展思路;以企业间的互利共生性定位、产业资源的适宜性定位、绿色生态项目的优先性定位、知识创新型环境的支撑性定位推动中俄科技信息产业园区的生态化建设,实现产业园区的健康、绿色、有序与协同发展等。
【关键词】生态工业园;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家园
自1999年以来,原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率先进行了推进生态工业、促进区域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的探索。截止到2013年4月,已通过验收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0个,批准建设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56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是生态文明建设在工业生产领域或者说发展工业经济领域的具体实践,对于全国推动传统工业生态化转型、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有着举足轻重的引领和先导作用[1]。马鞍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95年设立的省级开发区,2010年3月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制造、食品及乳制品、机械深加工及成套设备制造、新材料及环保产业等特色产业群体。在创建生态工业园区的同时,如何将生态文明深入到园区各个方面将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通过借鉴我国现有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情况,为马鞍山市基于生态文明全面创建生态示范园,特别是建设生态文明家园提出几点建议。
一、生态文明、生态工业园和生态文明家园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经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后,超越工业文明的更高层次文明境界,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积极推动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形态。[1]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清洁生产要求、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设的一种新型工业园区,它通过物流、能量传递方式,把不同工厂或企业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模拟自然系统,寻求物质闭环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和废物产生最小化[2]。建设生态工业园区的主要目标是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同时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二、生态工业园优势分析
生态工业园区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实现形式。对于减少城市环境污染、美化生态景观、创造优质的人居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减少环境污染,保证优美环境
园区内各企业通过副产品交换,上游企业的废弃物可以成为下游企业的原材料,不仅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大大减少了环境成本,避免了对环境污染,为园区优美的生态环境提供了保障。
2、解决区内居民就业,保障居民生活
园区企业需要大量劳动力,为区内居民提高了较多的工作岗位,保证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为园区和谐社会提供了保障。
3、完善基础设施,保证生活质量
园区配套有完善的生产、生活基础设施,污废水和垃圾均能得到有效处理处置。园区配套的生活服务设施,可满足园区居民、企业员工生活需求,为园区内生活水平提高提供了保障。
4、改善人居环境,保障居住水平
园区开发区域一般位于郊区,原有居民分布较为分散,环境“脏乱差”现象突出。园区建设统一布局后,将居民集中布置,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将得到大大改善。
三、全面创建生态工业园的建议
1、依托绿色工业
绿色工业是落实生态文明强有力的保障,要确保园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产业结构。一是做好绿色招商,有的放矢,引进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环保节能型项目入区;二是严把环保准入关,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高耗水”项目入区;三是鼓励入区企业开展IOS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清洁生产审核;四是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利用现代高新技术、现代管理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
2、紧抓绿色教育
绿色教育涉及绿色校园构建、生态环境教育等多个方面,重点培养学生整合绿色环保、自然生态信息和处理的能力,使环境知识与环保行为有机融合。一是高标准高起点建设学校生态绿化,精心打造校园生态文明;二是开设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课程等有关环境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相关知识;三是积极开展各项社会实践和环保宣传活动,如校企结对手拉手开展环境教育;四是倡导绿色、文明、健康的消费意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3、推广绿色建筑
建设绿色建筑不仅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减少或消除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而且可提升城市生态景观,增加环境舒适度。一是制定奖励办法和行动方案,激励与促进园区内绿色建筑的建设;二是建设一批绿色低碳小区、绿色节能建筑等示范项目,以点带面全面展开;三是关注绿色建筑发展的最新动态,高水平高标准建设绿色建筑。
4、建设绿色社区
绿色社区主要标志是健全的环境监督管理体系、完备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健康优良的生态环境和良好的环境文化氛围,居民整体环境意识较高[4]。一是做好社区环境卫生长效化、精细化、规范化管理,确保社区环境整洁干净;二是做好垃圾分类,提高废物利用,提升公众环保意识;三是做好社区绿化,点线面相结合,打造具有优美生态环境的宜居社区;四是创建信息交流平台,提倡废旧物品再利用。
四、建设生态文明家园的保障措施建议
1、加强领导和管理
建设生态文明家园需要园区高度重视、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建议园区成立专门的生态文明创建和工作小组,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好家园提供政策、资金和制度支持。
2、做好全面规划
生态工业园区不仅只考虑工业部分,还涉及整个区域的生态衡量。建议园区在生态工业的基础上要做好区域生态文明规划,将生态工业和生态文明家园有效结合起来,指导生态工业园区科学、有序创建生态文明家园。
3、引导全员参与
生态文明家园涉及区内每个居民的切身利益,必须争取公众广泛支持与参与,为推进生态文明家园建设提供强大的群众基础。建议采取生态环境信息公开、居民听证、媒体监督等多种形式,提高公众的决策参与度,充分调动公众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4、强化生态文明宣传
建议运用电视、报纸、网络等主要媒体,采用专栏、专题节目、专题活动、新闻报道、标语口号等多种形式,在园区内机关、学校、企业、社区等各个社会层面,对居民、企业员工开展全方位的生动、深入、持久的宣傳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民众生态文明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陆佳.循环经济理念下的生态工业园规划实践[J].城市规划学刊,2007,(3):66-71
[2]赵英民.积极创建生态工业示范园区[N].中国环境报,2012.03.24
[3]让生态文明建设深入人心[M].共产党员:上半月,2013年第3期,9
【生态产业园区工作报告】推荐阅读:
《2013中国产业园区发展研究报告》06-13
产业园区筹备方案07-09
产业园区调查问卷12-18
产业园区相关扶持政策09-30
文化产业园区的建设10-17
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简介11-15
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园区11-24
浙江省文化产业园区10-23
深圳文化产业园区动态评估研究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