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文档(通用2篇)
【教材分析】
正如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遵循着生生不息的规律一样,在领略了“康乾盛世”的繁荣之后,历史又给我们呈现出了一幅沉痛悲壮的晚清夕照图。随着西方大国实力的增长,他们试图打开中国的大门,英国疯狂地向中国走私鸦片。这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也是一个注定要出英雄的时代。林则徐在虎门点燃抗英的烈火。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蓄谋已久的鸦片战争;此后,又纠合法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大清王朝已没有了指点江山的豪情,没有了秋风扫落叶的霸气,像一个垂死的老人,靠药物来维持生命。本节课的重点是虎门销烟;两次鸦片战争及其影响;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约的内容和危害。本节课的难点是鸦片战争的背景。【教学目标】 ⒈知识与能力:
⑴了解19世纪“康乾盛世”后,大清王朝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巨大差异;了解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严重的民族危机;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战争进程。
⑵理解为什么在19世纪中西方之间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从而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3)能够初步地分析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⒉过程与方法:
⑴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及老师提供的相关资料,结合讨论、对比等方法分析本课的知识内容。
⑵识读<<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以及<<沙俄侵占中国领土示意图>>。
⑶分析比较为什么在19世纪中西方之间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反差,从而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学习清朝中后期的历史,可以感受到清王朝的荒淫和腐朽,英法列强“坚船利器”的强大威力,从而让学生领悟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⑵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样的人才是“英雄”、“民族英雄”,认识到为什么林则徐受到后人的崇敬。在当今社会中,怎样做一个“英雄”。【活动方式】小组讨论 【电教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课
(点击课件<<大清官民吸食鸦片图>>)老师可直接提问:这是19世纪的中国众生图,为什么这些图片与以前我们学过的“康乾盛世”相比,有巨大的反差?从今天起,我们就来领略一幅沉痛悲壮的晚清夕照图。从而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两次鸦片战争>>)。
二、认定目标(点击课件<<教学目标>>)。
三、达标教学
(一)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解决:
1、了解19世纪“康乾盛世”后,大清王朝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的巨大差异,了解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严重的民族危机。学生回答。老师点拨。(二)重点点拨
今天我们首先要探究的问题是:
(一)、虎门销烟的过程及对林则徐的评价(板书)
师:先请大家谈一谈鸦片的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危害。生:(回答)师:在中华民族陷入危机的时刻,总会有人挺身而出,救民于水火。请一个同学谈一谈虎门销烟(板书)的过程。生:(回答)师:这里有一段材料,是一位亲眼目睹虎门销烟的外国人写的。(点击课件)一位传教士观看虎门销烟后,这样写道:“我们曾反复考察过销烟的每一个过程。他们在整个工作进行时细心和忠实的程度,远出于我们的臆想,我不能想像再有任何事情比执行这一工作更忠实。在各个方面,看守显然比广州扣留外国人时严密得多。镇口有个穷人,仅因试图拿走身旁的一点鸦片,但一经发觉,几乎立即被依法惩办。即便偷去一点鸦片,也要冒极大的生命危险。目击后,我不得有相信这个事实。
师: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想?大家可以自由发言。学生回答
师:(总结)虎门销烟表现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板书)。
师:大家非常崇敬英雄人物,林则徐就是一位大英雄。大家谈谈他为什么受到后人的景仰。生1:因为当时很多很多的人吸食鸦片,醉生梦死。而林则徐看到了鸦片的危害,反对吸食鸦片。
生2:晚清的社会风气闭塞,林则徐是”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生3:林则徐的敌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英国。清朝统治阶级内部很多人反对查禁鸦片,林则徐主张禁烟,搞不好会掉乌纱帽,甚至丢掉身家性命,危险得很。
生4:但他义无反顾地去做了,这是近代史上最扬眉吐气的一件大事,是晚清夕照图中最光彩的一笔。师:大家谈得很好。
师:英国人得知中国严厉禁烟,决定发动侵华战争来维护可耻的鸦片贸易。下面我们要探究问题是:
(二)、鸦片战争的爆发(板书)师:下面请大家看课本插图<<第一次鸦片战争形势图>>,看一看战争的进程,以及中国军民的英勇抗击。生:(小组学习)师: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宣告结束,双方签定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板书)。下面我们分条来分析一下每一项内容给中国带来的危害。生:(小组学习,发表观点)师:大家谈得很好。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师:但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欲望是永远不会满足的。14年后,他们又发动了一次侵华战争,这就是: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板书)。
下面大家根据第7页<<第二次鸦片战争形势图>>,看一看战争的进程。(生看书)师:这次战争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进程有一个非常大的不同,大家看是什么? 生:这次英法联军直接打进了清政府统治的心脏--北京城。
生:并且他们闯进了圆明园,恣意烧杀抢掠,最后纵火焚烧了这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犯下了可耻的战争罪行。
师: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更多的权益,充分暴露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在这期间,中国北方的一个列强,趁火打劫。下面我们看下一个问题:(四)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板书)师: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对照课本第9页的表格和地图,看一看沙俄割占了中国的哪些领土。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列强对中国的步步侵略,但是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是不甘心被列强欺凌的,他们前赴后继,掀起了一次次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下面我们来学习农民阶级的一次抗争:
(五)太平天国运动(板书)。师:(点击课件<<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人、起义地点、都城、起义军大败洋枪队>>等图片,让学生对本框内容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它沉重打击了腐朽的清王朝,沉重打击了列强的侵华行径。
四、小结
一、专题的选择———教学目标的方向性
从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看, “社会转型”一直是命题者比较重视的内容。然而, “社会转型”内容则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难点之一, 因而“社会转型”的问题就是高三复习的重要专题之一。对于中国史而言, 鸦片战争时期是中国的一次重要的转型时期, 中国传统的农业社会受到了近代工业社会的冲击, 中国开始被动地做出了一些改变, 适应资本主义的冲击。在今年的高考中, 据不完全统计有以下5道考查鸦片战争前后的社会转型这一专题的主观题:广东卷第39题、天津卷第13题、四川卷第37题、山东卷第28题、全国卷第41题。学生掌握分析某一阶段的社会转型后, 可以按同样方法分析其他时期的社会转型, 以此为选题思路, 笔者在2012年湖北省历史教学年会上执教了《从落日的余晖到痛苦的初变———两次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一课, 请各位同仁探讨。
二、问题的设计———教学程序的合理性
两次鸦片战争这一历史时期, 从阶段特征上来说, 一是具有转折性,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二是具有发展性, 中国在阵痛中转型, 开始走上近代化发展道路;三是具有世界性,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以此为基本思路, 设计四个环节。1.由于是复习课, 基础知识部分可由学生自主完成。因此先由学生思考:学习两次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 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并要求说明理由。2.选择三个角度进行探讨, 一是从理藩院到总理衙门, 二是从十三行到开埠通商, 三是从天朝上国到师夷长技。3.讨论升华:如何理解“从短期上讲, (鸦片战争) 负面作用大于正面效应, 而从长期来看, 负面作用在不断隐退, 正面效应在逐渐生长”。4.布置课后作业:“有人用孵小鸡来比喻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如果说传统社会孕育的新的经济和思想因素是鸡蛋里的胚胎, 而传统社会和传统思想是鸡蛋的外壳的话, 将有三种可能:第一不需要任何外力, 胚胎自然发育成熟, 破壳而出;第二蛋壳太厚了, 必须要有外力帮助才能破壳;第三胚胎太弱了, 无法发育成小鸡, 需要一枚新的鸡蛋。”你认为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属于哪一种?为什么?
在历史课程改革推进的过程中, 课堂教学在一种全新的理念与愿景氛围下, 似乎形成了一种令人眩晕的教学场景———不知所云的互动、游移离散的辩论、华丽彩排的包装、眼花缭乱的手段等等。这些都脱离了历史教学的魂魄———鲜活的学科知识以及学科体系之内所潜藏的厚重、深刻、哲理。专题化教学恰恰可以从历史教科书入手, 整合教科书内容, 挖掘史料的思想性, 提炼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探究性问题。
三、史料的运用———教学材料的合理性
一方面, 一定意义上“历史学即史料学”, 见微知著、史由证来、论从史出, 要让学生理解历史必须介绍史料;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强调在阅读史料的过程中体现历史思维, 即“联系”、“质疑”、“批判”、“推理”、“反思”等思维能力。在第二环节中, 用三组精心选择的材料让学生探讨鸦片战争前后的变化。继而设计问题:为什么说鸦片战争的正面效应在逐渐增长?通过讨论, 形成对学生旧有的“鸦片战争是英国的侵华战争, 使中国开始跌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这一观念的强烈冲击, 形成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思维。
1. 从理藩院到总理衙门。
清初崇德元年设蒙古衙门, 崇德三年改为理藩院。顺治十八年, 设录勋、宾客、柔远、理刑四司。乾隆二十六年增设徕远司, 是清朝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 也负责处理对俄罗斯的外交事务。其他国家由礼部接待。清政府认为“理藩而已, 无所谓外交也”。
1861年咸丰帝准设“总理各国通商事务衙门”, 下辖英国股、法国股、俄国股、美国股、海防股、司务厅、清档房、京师同文馆、海关税务司、南洋通商大臣、北洋通商大臣等, 管理一切涉外事务, 因此也称为“洋务内阁”。
1862年, 总理衙门设京师同文馆, 招收学生研习外交及夷务课程, 培养、储备翻译人才。1866年、1868年、1870年先后三次临时性遣使访问欧洲。1875年, 派郭嵩焘为首任驻外公使, 1877年在英国伦敦建立中国第一个驻外使馆。
说明清政府开始从封建王朝的朝贡外交转向接受近代外交观。
2. 从十三行到开埠通商。
乾隆二十二年十一月初十奉上谕:“已有旨传谕杨应琚, 令以己意晓谕番商, 将来只许在广东收泊交易, 不得再赴宁波。如或再来, 必押令原船返掉至广。不准入浙江海口。如此办理, 则来浙番船永远禁绝。”在广州港口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称为十三行。
闭关锁国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上海开埠后, “松 (江) 太 (仓) 利在梭布, 较稻田倍蓰。……近日洋布大行, 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 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 消减大半。去年 (按即1845年) 棉花客大都折本, 则木棉亦不可恃”。
1843年协定关税前后主要进口货物新旧税率水准:棉花每担税率由24.19%降至5.56%, 白洋布由每匹税率29.93降至6.95%, 降幅都在70%以上。
洋棉每百斤需洋三十三元, 印度棉亦在三十元内外, 而华棉每百斤仅需十二三元, 多至十七八元而止。故近年洋船回国, 多购中国棉花, 压载出口。
开埠通商后, 关税降低, 西方列强对华倾销商品, 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西方列强低价、大量收购农产品 (掠夺原料) , 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外国资本在中国设立的第一个缫丝厂是英国怡和洋行在上海设立的怡和纺织局, 最初有缫丝车100部, 1863年扩充为200部。
1863年, 俄国人在汉口设立顺丰砖茶厂, 是中国第一家使用蒸汽机制茶的工厂。1863年, 英国资本在上海开设的得利火轮磨坊, 是外国人在中国开设的第一家机器面粉厂。其他如酿酒、制皂、火柴、榨油、卷烟等工厂也相继在广州、上海等通商口岸出现。
开埠后, 外国人在通商口岸设厂, 使用机器生产, 促进了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3. 从天朝上国到师夷长技。
1793年, 英国马嘎尔尼使团访华, 给乾隆皇帝一份厚礼:蒸汽机、织布机、地球仪、战舰模型、望远镜、榴弹炮、卡宾枪、秒表……乾隆皇帝颇有大国风范地指着这些礼品笑着对大臣们说:“这些可以给小孩子当玩具。”之后乾隆给乔治三世的信中说:“天朝德威远被, 万国来朝, 种种贵重之物, 梯航毕集, 无所不有, 然从不贵奇巧。”
魏源在《海国图志·序》中说:“何以异于昔人海图之书……曰:为以夷攻夷而作, 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冯桂芬, 1863年—1865年在上海避居战乱, 写出《校邠庐抗议》, 明确提出了“制洋器”、“采西学”、改革弊政、以求富强的主张。容闳, 近代中国第一个留美学生, 1860年向太平天国提出加强武备、创立新式学校、建立善良政府、聘请外国顾问、设置银行等建议。由于太平天国“全不足持”而改投曾国藩。
开埠后中国人对西学的态度由轻视转而向西方学习。
如果没有史料, 历史教学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史料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了支撑的作用。高三历史课尤其要注重以丰富的史料为依托, “多提供些史料, 少填鸭些结论”。通过大量材料和细节的展示, 让学生在互证、理解、联想的前提下, 触摸历史、神入历史、总结历史, 进而反思历史。
4. 史观的培养———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后来的历史说明, 西方的大潮冲击了中国的旧模式……致使中国在毫无准备和防备的情况下仓促开放。这对中国有不利的一面, 但在客观上为中国提供了摆脱循环的新途径。从短期上讲, 负面作用大于正面效应, 而从长期来看, 负面作用在不断隐退, 正面效应在逐渐生长。———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低头思考, 抬头走路。只有走进鸦片战争, 才能还原历史的真实;只有走出鸦片战争, 才能客观评价鸦片战争, 形成这一“社会转型”时期中国与世界的纵横联系。通过史学家茅海建的观点激发学生的讨论, 基于史实, 全面而深刻地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负面作用和正面效应。
就中学历史教学而言, 通过对某一历史阶段的相关内容的重新整合和抽象, 形成质量更高、结构更强的知识系统。史学的发展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 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是在认知结构的“平衡”到“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的递进过程中螺旋上升的。学生理想的学习状态发自学生内在的思维碰撞。当学生面对史料开始思考“为什么”, 对教科书或教师的叙述提出质疑的时候, 他们的潜在能力开始孕育。但是, 要使这颗思想的种子茁壮成长还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克服高中生思维中的片面性、表面性, 使他们的思维角度更加全面, 思维内容更加深刻, 思维方式更加科学, 思维策略更趋合理, 思维品质得到提升, 学会真正的理性思辨。
历史学习是一种思想感悟, 教学专题是历史感悟的内涵, 是历史体验的根基。科学的教学专题设计, 决定着教学目标的方向性, 教学程序的科学性, 教学材料选择的合理性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性。在“新课程、新高考、新教育”的背景下,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应该通过精选的史料, 精心设计的探究问题,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摘要:在“新课程、新高考、新教育”的背景下,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化课堂教学必须注重教学目标的方向性, 教学程序的科学性, 教学材料选择的合理性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性,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关键词:高三历史,专题化,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李惠君.我思、我行, 故我在.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06 (4) .
【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文档】推荐阅读:
鸦片战争的教学反思07-17
八年级历史上 第1课 鸦片战争 教学设计06-01
鸦片战争论文11-25
鸦片战争的意义06-10
历史细节与鸦片战争07-01
第二次鸦片战争教案06-04
八上第1课鸦片战争02-09
八年级第1课鸦片战争06-04
鸦片战争实录的读后感10-08
电影鸦片战争观后感作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