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土木工程专业大学排名(精选14篇)
世界土木工程专业大学排名本专业培养掌握各类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含矿井建筑)、道路、隧道、桥梁建筑、水电站、港口及近海结构与设施、给水排水和地基处理等领域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和研究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专业课程:
主要课程: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石力学、地基与基储工程地质学、工程水文学、工程制图、计算机应用、建筑材料、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工程结构、给水排水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
一、世界大学排名对科研的测评
排名离不开评价指标体系, 每一套世界大学排名都伴有根据不同指标及其权重构成的指标体系。从世界主要大学排名版式看, 其信息资料基本上都源于如下三个渠道:第三方来源如政府数据库;高等教育机构;对学生、教职工或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调研数据。然而, 由于具有可共享的跨国比较性资料的局限, 这些国际性大学排名只能从现有的可利用资源中更多地选择对容易量化的科研指标进行评价, 而非高等教育机构的全部学术活动。他们大多利用国际通用的Thomson-ISI或Elsevier-Scopus开发的文献计量 (bibliometric) 和文献引证 (citation) 数据库, 即通过同行评审杂志中的论文数量和科研论文影响因子对科研能力予以评价。如上海交通大学主要强调在世界最权威杂志《自然》和《科学》上发表的论文量和高等教育机构诺贝尔奖获得者和其他国际主要奖获得者数量。在排名体系中, 校友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数量占评价指标的10%, 教师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数量占20%, 高引用科学家人数占20%, 在世界顶级刊物《科学》和《自然》上发表的论文数占20%, 被SCI和SSCI收录的论文数占20%, 人均指标占10%。排名所采用的数据都来自第三方, 如诺贝尔奖和国际数学联合会的官方网站、国际性的论文数据库、各个国家的权威教育统计机构等, 排名不采用任何由学校直接提供的数据[1]。
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特刊QS世界大学排名采取6项指标: (1) 学术界同行评价 (Peer Review) , 主要通过调查学者和专家对各大学的评价, 占总分的40%; (2) 雇主满意度评价 (Employer Review) , 占总分的10%; (3) 师生比例, 占总分的20%; (4) 教师科技论文引用率 (Citations/staff) , 占总分的20%; (5) 国际教资比例, 占总分的5%; (6) 国际学生比例, 占总分比例5%。可以看出, 第一和第四项基本都是对大学科研的评价, 共占60%[2]。
西班牙教育部高等学术研究委员会的Webometrics全球大学排名中测评大学的四个网络指标, 以“网站规模” (即使用谷歌、雅虎等搜索引擎搜索到大学的网页数量) 、“网站搜索能见度” (只用雅虎搜索, 大学网站的全部链接数) 为主。其中网络搜索能见度 (Visibility) 占总分的50%;网站规模 (Size) 占总分的20%;“资料丰富度” (Rich Files) , 即对学术和出版行为评估, 并把网站中不同的文件出现形式也纳入考虑, 占总分的15%;“学者或研究人员” (Scholar) , 即该大学能搜索到的发表文献和被引用的文献, 占总分的15%[3]。在该评价指标体系中, 充分考虑了开放科学的国际化趋势, 即根据高等教育网络呈现的规模对大学科研进行评估, 每一个指标中主要呈现的是科研指标。这套对科研的测评体系主要采用网络计量学方法。
台湾高等教育评估与认证委员会的《研究型大学科技论文绩效排名》所用的指标和权重为:科研能力, 即过去11年的论文数量 (10%) 和当年的论文数量 (10%) ;科研影响度, 即过去11年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总和 (10%) , 过去2年被引用次数总和 (10%) , 过去11年间教师论文平均被引用次数 (10%) ;科研卓越, 即过去2年高引用率 (20%) , 过去10年高引用率论文量 (10%) , 当年高引用率期刊论文量 (10%) , 强势学科数量 (10%) [4]。
由此可见, 在世界大学排名指标体系中, 科研指标权重最大。这说明, 学术研究是衡量世界大学水平的核心指标, 直接影响着大学排名。从数据搜集与分析看, 主要以可量化的科技论文数量和质量 (被引次数) 展开对大学科研定量分析。
二、世界大学排名科研测评的国际影响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其日益增长的市场化导向, 使得学生、家长、雇主、研究机构、政府对大学的声誉、质量、投资回报率等越来越感兴趣。大学排名通过对大学间可比信息的加工处理, 以直观的结果显示出来, 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社会各界对世界大学了解的需求。因此世界大学排名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
1. 引发各国政府对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调整。
世界大学排名指标对科研的强调, 促使许多国家政府对高等教育发展战略做出相应的调整, 通过加强科研能力提升国际学术竞争力, 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于是, 许多国家开始更多地强调在表现卓越的研究型大学投入更多科研资金, 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和博士生教育项目建设。
在世界大学排名中, 美国大学具有明显的优势, 而一些传统上著名的欧洲大学和亚洲国家并不看好, 这就引发了这些国家政府对现行高等教育体制和科研经费投入的反思。牛津大学校长在英国议会科学委员会上就曾提出:“世界大学排名看起来相当可信, 但结果表明欧洲大学所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5]欧盟委员会教育专家简·费格尔 (Jan Figel) 指出, 如果不采取行动, 欧洲大学会被中国和印度的大学所超越。法国教育部门领导和高校校长也普遍认为, 法国大学规模不大, 资源分散, 政府对大学干预过多, 缺乏专项科研投入, 导致了法国大学的国际排名和国际竞争力下降。正如西方著名学者马丁 (Enserink Martin) 所言:“在世界大学排名中, 法国大学表现不佳, 从而引发了法国关于大学体系的全国性辩论, 并于2007年7月出台了新教育法, 赋予了大学更多的自治权。”[6]此外, 德国等多个国家对本国高等教育体系都进行了反思和科研资源配置战略的改革。在我国, 近几年国家强力推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战略以及近期 (2009年12月9日) 中央教科所发表的《中国高等学校绩效评估报告》对我国一批重点大学投入和产出绩效做出的评估, 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对世界大学排名做出的反应。
就世界范围看, 在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调整的选择上存在两种模式:第一类是新自由主义模式。该战略模式目标是, 将世界大学排名作为自由市场机制, 将少数精英研究型大学提升为“卓越”级别的研究机构, 从而增强这些大学在世界的学术竞争力。这类模式的代表国家主要有法国、日本、韩国、德国、俄罗斯、中国等, 它们强调通过对“卓越中心”和研究生院的竞争来提升国家科研能力, 从而创建一小批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第二类是社会民主型模式。采取这类模式的国家如澳大利亚、英国、挪威等国。其战略目标主要是建立具有不同类别而非层级的世界级高等教育体系, 而非强调通过“竞争”实现精英化“卓越”。这类战略的典型特征是, 并不依赖精英研究型大学跻身于世界一流之列, 而是强调高等教育体系内部的横向类别和使命差异。如澳大利亚努力通过建立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体制, 使全国所有学生都能在所有高等教育机构获得世界一流教育。再如英国商业、创新和技能部2009年11月发表的《崇高志向:知识经济中的大学未来》 (Higher Ambitions:The Future of Universities in a Knowledge Economy) , 提出了确保英国世界一流高等教育体系, 提升英国大学整体学术竞争力的五项战略构想, 但重点强调大学科技创新能力提升, 如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加强国际科研合作等[7]。
2. 引发各国大学自身战略规划的调整。
一项由经合组织和国际大学协会联合发起的全球大学校长和高级管理人员的调查发现, 大学的管理者经常使用大学排名, 70%的被调查对象希望自己的学校能够排在国内前10%, 71%的被调查对象希望自己的学校能够排在世界前25%;研究还显示, 占63%的被调查者指出, 他们已经在大学发展战略、组织、管理和学术上采取了重大改革, 而仅有8%的被调查者未采取改革行动[8]。世界大学排名也影响到大学学科和课程的优先发展战略, 同时在重新制衡教学与科研、研究生教育和本科教育之间的关系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更多优质科研资源流向科研成果突出的学科领域和研究生教育。
在应对世界大学排名中, 国际上通用的策略是, 一味追求高水平科技论文的产出量。如绝大多数非英语国家高等教育机构激励教师在高影响因子的英语语种刊物或高水平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另外, 由于世界大学排名科研指标通常倾向于具有医学院的传统大型综合性大学的科研产出, 因此大学科研规模就显得尤为重要。相应地, 国际上比较普遍的做法是, 重组和联合大学体系, 特别是在科研领域, 如通过专项投资扩建研究院和研究生院。许多大学也开始通过聘请国际学者, 开发和扩展英语语种科研资源, 加大对高水平论文的奖励力度, 提升英语语种科技论文产出能力。由此, 正在引发新一轮的国际学者与科研声誉的学术竞赛。根据西方学者海泽尔昆 (Hazelkorn, E.) 的研究结果显示, 从国际上看, 不同大学应对世界大学排名的策略选择主要体现在科研产出、科研机构和组织、课程设置、学生、教师和学术服务几个方面 (详见表1) 。
三、世界大学排名科研测评的缺失
从几家影响力较大的世界大学排名及其对国际社会带来的影响可以看出, 科研成为影响世界大学排名和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环节。但随着大量新兴、交叉学科和知识社会分配趋势的出现, 以学科独尊、兴趣驱动、大学为基地的传统科学知识生产方式正在向新兴的跨学科、应用情景、异质性和多样性的科学知识生产方式转型。正如吉本斯等学者于1994年著的《知识新生产:当代社会中的科学与研究动力学》指出的:我们正经历着科学、社会和文化知识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 传统的以理论独尊、试验性科学、学科内部驱动、以大学为核心的知识生产模式 (即Mode-I) , 正在被新知识生产范式, 即Mode-II所取代。这给目前的世界大学排名的科研评价方法论提出了质疑[10]。在以模式II主导的当代大学科学知识生产环境下, 目前的世界大学排名对科研的测评有诸多缺失。
1. 世界大学排名科研测评的知识领域过于狭隘。
由于跨国比较性数据资料的欠缺, 上海交通大学和台湾的大学排名主要运用Thomson-ISI或Elsevier-Scopus开发的文献计量 (bibliometric) 和文献引证 (citation) 数据库的定量资料, 这些标准和数据最能记录医学和生物科学的表现, 这就意味着大学排名不可避免地过分强调传统科研产出, 而艺术和人文社科等领域容易受到伤害, 诸如工程、商学、教育学专业学科没有很强的同行评议出版的传统, 它们也面临着压力。比较上述两套排名体系, 泰晤士QS试图评价更广域的大学学术活动, 将同行评估和调研相结合, 但同行评估主要是对科学研究的声誉进行评定的, 并且仅限于英语国家。毫无疑问, 这些科研评估指标只能是“学科”评价性的, 难以测评跨学科学术研究成果。然而,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下和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断深入的背景下, 跨部门和跨国科研合作日益加强, 如何评价这些合作性科技论文是目前世界大学排名科研指标的一大难题。
另外, 世界大学排名科研指标过分强调传统知识产出, 即强调不同学科的同行评议期刊论文和被引次数, 也就是说, 它们只强调了学术论文在学术同行之间的影响。因此, 这种评价方式仍然体现的是传统科学知识质量监控模式, 即新知识的有效性和合法化都要经过学术共同体认可, 并主要以学科内部相关同行以引证、评论和应用等不同形式的评价进行检验, 主要以学术价值为评价的核心指标。然而, 这种传统评价方式对当前新知识生产方式下的科学知识无能为力。同时, 为提升国家创新能力, 世界各国的科技创新政策普遍强调“科研、创新和商业化的生态系统”建设的发展战略, 而传统学术评价方式显然与之背道而驰。因此, 这不但给世界大学排名科研指标体系带来新的挑战, 同时也给一味地依照世界大学排名对国家高等教育和科技发展战略做出不合时宜的调整提出了反思理由。
2. 世界大学排名科研测评囿于传统基础研究。
传统上, 莫顿的“科学规范”和“布什范式”将科学研究二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在这种二分法指导下, 大学科研人员不受社会经济利益约束, 具有高度自主的科研空间, 主要从事基础研究, 大学的基础研究的实施不考虑实际结果, 基础科学一旦受命于不成熟的实际应用目标, 就会断送它的创造力;而产业部门主要从事应用研究[11], 结果使得大学与产业之间形成明显的科研鸿沟。而在以技术创新为灵魂的知识经济社会, 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之间的界限日趋消解, 并出现了如斯托克斯所述的“应用引起的基础研究”[12]。尽管基础研究仍然是当代大学科研的根本取向, 但应用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已经成为大学科研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上大学基础研究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科技论文, 而应用性基础研究以及应用研究和强调创新的技术开发等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呈现多样性, 科技论文仅是这些科研成果的表现形式之一, 其他如专利、生物材料等非论文形式的科研成果所占份额不断增加。而当前的世界大学排名科研测评主要以数据库期刊论文作为评价依据, 这就意味着基本上都是对传统基础研究成果的评价, 而对如专利性知识难以测评。另外, 如上海交大采取的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作为评价指标, 也说明这些评价指标主要指向基础科学研究, 因为这些奖励基本上都是基础原创性研究成果。因此, 盲目的以世界大学排名为未来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规划依据, 不可避免地导致重归传统“象牙塔”境遇, 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
3. 世界大学排名科研测评导致片面强调一流大学创建。
我们知道, 世界大学排名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国家发展战略背景下兴起的, 其评价指标自然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世界大学排名的兴趣, 并做出了战略性的回应。与此同时, 世界大学排名就是要通过排名定位世界著名研究型大学, 从而将世界一流大学从世界大学体系中分离出来。然而, 由于各国大学体制、类型和文化传统的不同, 运用一套单一的评价指标和权重对不同国家大学进行比较, 其可信度显然难以保证。另外, 面对世界大学排名, 许多国家政府采取了新自由主义高等教育发展策略, 即重点建设一批精英式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 从而将其与大众化的教学型大学区分开来。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因为, 世界一流的科研并不一定只存在于世界一流大学, 同时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研究者也不一定只存在于世界一流大学。受世界大学排名的影响, 学术界普存在着这样一个误区:如果没有基础科学卓越研究, 如果缺乏在国际刊物上的论文, 就不可能开展可持续性应用研究或产业相关的研究。这种理解表面看似乎合乎逻辑, 然而这显然是传统上的线性创新思维方式, 即20世纪40年代美国万尼瓦尔·布什提出的“由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到技术创新再到生产经营”的基于“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二元分离”的思维模式。另外, 过分强调世界一流大学发展, 可能会削弱国家科研体系对区域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服务能力。因为, 地方或区域大学, 特别是一些行业特色大学, 在区域创新系统建构和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Shanghai Ranking Consultancy.The Academic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EB/OL].http://www.arwu.org/RankingResources.jsp. (2010-01-01) .
[2]Times Higher Education.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EB/OL].http://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uk/story.asp?Storycode=408908. (2009-12-20) .
[3]CSIC.Webometrics Ranking of World Universities[EB/OL].http://www.webometrics.info/about.html.
[4]The Higher Education Evaluation and Accreditation Council of Taiwan (HEEACT) .Ranking of Scientific Papers for World Universities[EB/OL].http://ranking.heeact.edu.tw/en-us/2009/Page/Indicators. (2009-12-20) .
[5]Guardian.Chris Patten’s speech[EB/OL].http://education.guardian.co.uk/students/tuitionfees/. (2009-06-12) .
[6]Enserink Martin.Who Ranks the University Rankers[J].Science, 2007, 317 (5841) :1026-1028.
[7]Department for Business, Innovation and Skills.Higher Ambitions:The Future of Universities in a Knowledge Economy[R].Department for Business, Innovation&Skills, November2009.
[8]Hazelkorn E.The Impact of League Tables and Ranking Systems on Higher Education Decision-Making[J].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Policy, 2007, 19 (02) :87-110.
[9]Hazelkorn E.Rankings and the Battle for World-Class Excellence:Institutional Strategies and Policy Choices[J].Higher Education Management and Policy, 2009, 21 (01) :47-68.
[10]Gibbons M, Limoges C, Nowotony H, Schwartzman S, Scott P and Trow M.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M].London:Sage Publications Ltd, 1994:18.
[11]Bush V.Science:The endless frontier[R].Washington, DC: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 (1945, reprinted in1990) .
据悉,QS世界大学排名是世界三大大学排名之一,该排名基于学术界人士评比、雇主评比、教师与学生比例、教师研究报告被引用次数、外籍教师人数及外籍学生比例6项指标。今年该排名调查了33000多名学者和16000名雇主,规模为有史以来最大。
英美大学瓜分前十名
与往年一样,今年排行榜的前十位被英美大学瓜分,其中美国6席,英国4席。剑桥大学力压哈佛,占据第一位,蝉联了最佳大学。第二名至第五名依次为美国哈佛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lT)、美国耶鲁大学和英国牛津大学。
另外,进入前200位的大学最多的国家是美国,有54所,其次是英国(30所)、德国(12所)、荷兰和日本(各11所)、加拿大(9所)。中国大陆有7所大学进入200强。
8所澳大利亚大学跻身100强
澳大利亚院校在此次的排名中也表现不俗,前50位排名中,澳大利亚共有5所大学榜上有名,8所澳大利亚大学跻身100强,23所跻身200强。
澳大利亚在榜单中最靠前的大学是排名第26位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其次是排名第31位的墨尔本大学。排名上升较快的澳大利亚大学有南澳大学(排名上升了25位),昆士兰科技大学(排名上升22位),科廷大学及西澳大学(排名都上升了16位)。
香港大学蝉联亚洲第一
序号 | 学校代码 | 学校名称 | 评选结果 |
1 | 10247 | 同济大学 | A+ |
2 | 10286 | 东南大学 | A+ |
3 | 10003 | 清华大学 | A |
4 | 10005 | 北京工业大学 | A |
5 | 10213 | 哈尔滨工业大学 | A |
6 | 10335 | 浙江大学 | A |
7 | 10056 | 天津大学 | A― |
8 | 10141 | 大连理工大学 | A― |
9 | 10294 | 河海大学 | A― |
10 | 10532 | 湖南大学 | A― |
11 | 10533 | 中南大学 | A― |
12 | 10613 | 西南交通大学 | A― |
13 | 90006 | 解放军理工大学 | A― |
14 | 10004 | 北京交通大学 | B+ |
15 | 10107 | 石家庄铁道大学 | B+ |
同济大学简介
同济大学(Tongji University)简称“同济”,是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高校;入选国家“珠峰计划”、“强基计划”、“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中美“10+10”计划,首批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全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大学合作联盟主席单位,国际设计艺术院校联盟、21世纪学术联盟、卓越大学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欧工程教育平台、中国绿色大学联盟、国际绿色校园联盟、同济―伯克利工程联盟成员。
全国共有20所开设机械工程专业的大学参与了2016机械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其中排名第一的是北京理工大学,排名第二的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排名第三的是清华大学,以下是机械工程专业大学排名2016具体榜单,供大家参考:
机械工程专业大学排名学校名称
1
北京理工大学
2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3
清华大学
4
西安交通大学
5
上海交通大学
6
浙江大学
7
吉林大学
8
东北大学
9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0
北京科技大学
11
上海大学
12
华南理工大学
13
东华大学
14
北京工业大学
15
中国矿业大学(徐州)
16
武汉科技大学
17
北京交通大学
18
郑州大学
19
青岛科技大学
20
1、大气科学 推荐指数: 4.9(312人推荐)
2、应用气象学 推荐指数: 4.7(185人推荐)
3、雷电防护科学与技术 推荐指数: 4.7(125人推荐)
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推荐指数: 4.2(86人推荐)
5、海洋科学 推荐指数: 4.4(77人推荐)
6、电子信息工程 推荐指数: 4.6(41人推荐)
7、通信工程 推荐指数: 4.7(32人推荐)
8、会计学 推荐指数: 4.6(31人推荐)
9、法学 推荐指数: 3.9(30人推荐)
10、国际经济与贸易 推荐指数: 4.3(29人推荐)
11、遥感科学与技术 推荐指数: 4.8(28人推荐)
12、环境科学 推荐指数: 4.4(26人推荐)
13、信息与计算科学 推荐指数: 4.9(24人推荐)
14、信息工程 推荐指数: 4.4(24人推荐)
15、财务管理 推荐指数: 4.7(23人推荐)
16、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推荐指数: 4.4(23人推荐)
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目标之一,衡量其成效如何最简便的方法可能就是考察我国大学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上排名的异动情况,公正、严谨、科学的世界大学排行榜则是一种有效的参考工具。
根据维基百科资料显示,近年来最具影响的三大世界大学排行榜分别是:《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世界最好大学400(World's Best Universities400)”;《泰晤士报》的《高等教育副刊》于2004年起推出的“世界大学排名”;中国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于2003年开始颁布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ARWU)。其中,前面两个机构都是先后与“QS”((Quaquarelli Symonds,一家跨国性质的教育及学术资讯信息公司)合作推出大学排名。2009年前,“QS”与《泰晤士报》合作推出世界大学排名;2009年起,“QS”则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开始合作。《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对放弃原有评价体系采用QS评价体系的官方解释是:“QS拥有世界上最领先的教育网络,他们的排行榜不仅对学术界影响不断增强,而且对政府决策和学生未来规划的影响也愈发重要”。因此,最具影响的世界大学排行榜其实就是“QS”和“ARWU”。本文主要以“QS”的“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与上海交通大学的“ARWU"为对象进行比较分析。
一、“QS”与“ARWU”数据的稳定性分析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大学实力的积累并非一朝一夕,同一指标体系中大学历年的排名不可能跳跃性太大,而应当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QS”与“ARWU”发布数据的稳定性如何可以衡量两套指标体系的质量,也是对两者进一步比较的基础。
通过SPSS17.0对“QS”2010年发布的世界大学前100名数据和2009年数据进行相关分析,[2]结果(见表1)显示:相关系数为0.99,呈高度相关;再对数据的差异性进行检测,结果(见表2)显示:两套数据没有显著性差异,且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通过SPSS17.0对“ARWU”2010年发布的世界大学前100名数据和2009年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3)显示:相关系数为0.99,呈高度相关;再对数据的差异性进行检测,结果(见表4)显示:两套数据没有显著性差异,且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以上为对“QS”与“ARWU”2010和2009两年公布数据的检测,如果采用6年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见图1)。
**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通过SPSS17.0对“QS”2010年排名中的前20所大学及其在2004年~2009年的排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其近6年的数据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相关系数最大的为0.947,最小为0.647,呈高度相关。对近6年的数据做差异性检测,数据没有显著差异,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通过SPSS17.0对“ARWU”2010年排名中的前20所大学及其在2004年~2009年的排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近6年的数据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相关系数最大的为0.998,最小为0.982,呈高度相关。对近6年的数据做差异性检测,数据没有显著差异,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由以上结论可见,尽管大学排行榜自诞生之日起就受到各方面的批评和指责,但两套体系在不断进行调整的同时基本上都坚持了自己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数据稳定性较高,这也有利于下一步对两者的差异性进行研究。
二、“QS”与“ARWU”数据的差异性分析
虽然两个排行榜中名列前茅者都是耳熟能详的世界一流名校,似乎差异不大,但从严格的统计意义上来说,两者是否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呢?
首先,“QS”与“ARWU”的评价体系就大相径庭。两套体系各有6项指标,每项单独计分,最后根据权重得出总分进行排名。其明细和权重(见下页表5)。
从表5可以看出,这两套评价体系中上海交通大学的“ARWU”侧重纯学术类指标,“QS”的纯学术类指标权重为60%,其余可划归为教学类指标。就世界大学排行榜的受众群来看,人们不会去细分两者在评价体系上的具体区别,而是直接寻找所关心的大学在排行榜上的位置,也就是说会直接将其视作大学综合实力排名。那么,就此数据,可以引出以下问题:
[2]两者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同,是否发布的数据之间也同时存在差异呢?
通过SPSS17.0对2010年“QS”和“ARWU”发布的世界大学前100名数据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为0.493,呈中度相关;对两份数据进行差异性检测,结果(见表6)显示,两份数据在0.01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即“QS”和“ARWU”2010年发布的数据不具有一致性,有明显差异。
(2)这种差异是否是由于指标体系结构不同而造成的呢?
上海交通大学的“ARWU”是世界大学的“学术排名”,更加注重的是大学的“学术成就”,那么以上差异是否是因为指标针对性不同而造成的呢?这需要进一步的分析。“QS”的评价指标中关于“学术成就”的有两项指标,分别是占40%权重的“学术领域的同行评价”和占20%权重的“教师文献的引用情况”,把这两项指标及其分值单独挑出,经过处理合成为“QS学术评分”,然后与“AR-WU”的总评分进行分析,结果(见表7)仍然显示两套数据存在显著性差异。即仅从“学术成就”来考虑,两套评价体系仍然存在显著不同。
(3)“QS”与“ARWU”2004年~2010年数据变化的差异性
“QS”与“ARWU”数据的差异性还表现在两者历年来数据变化的情形不同。如对2010年两个排行榜排名前20的大学在2004年~2009年排名中的位置变动情况进行分析,“ARWU”的数据钝性远远超过“QS”的数据:“QS”2010年的数据在与前期数据保持一致性的同时,时间间隔越远,相关性递减明显;而“ARWU”的数据则常年高度相关。仔细研究名单也会发现,“ARWU”中相当一部分大学的排名这7年内位置几乎没有变动或变动极小。
“QS”与“ARWU”的差异除了以上通过数理统计能够得出的整体性结论之外,直接观察数据也能发现一些明显不同。其中容易引起我们关注的是中国两岸四地的大学,这些大学在两份数据中的位置截然不同:如北大、清华、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大学,在“QS”中分别位列46、47、24、41、43,94;而在“ARWU”中则分别位列117、178、243、240、171、109。后者较前者不仅整体位置后移,各大学排名的先后秩序也有些颠倒。
值得一提的是,大学排行榜面向的主要对象是非专业人士,如有求学和深造意向的学生和关心他们的家长、寻求合作伙伴或捐赠对象的工商界人士、拥有资金决策权和政策制定权的政府要员等。在当代社会,排名机构又倾向与权威媒体搭建共同平台,使其影响越来越大,如“QS”先与《泰晤士报》合作,后改弦易辙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合作,这些世界知名媒体的介入和宣传使得大学排行榜更加深入人心。但是,面对两份差异较大的排名,非专业的人士们难免产生诸多疑惑和烦恼:到底哪一份数据更具借鉴性呢?
三、“QS”与“ARWU”数据差异的深度分析
“QS”与“ARWU”大学排名数据的差异不仅仅是由于指标体系的不同,其直接原因在于评价方法的差异。“QS”的数据更富弹性,主观评价地位重要;而“ARWU”的各项数据则属于硬指标,主观评价几乎不做考虑。“QS”与“ARWU”一者青睐“软数据”,另一者青睐“硬数据”,从更深层次来看,这种评价方法的差异源于两者截然不同的评价理念。
(一)学术成就指标中的“软数据”与“硬数据”
“学术质量声誉对于学生今后如何选择一所高校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良好的声誉将帮助毕业生获得一份重要的工作”。[3]“QS”总分中占40%权重的学术同行评价分数(Academic peer review)是根据3年内来自世界各地学者的网上调查而得出,即2010年颁布的有排名结果是2008年至2010年数据的综合考虑。调查从有影响的Mardev机构的国际图书信息服务中提取了不同领域的180,000名学术人员的电子邮箱地址,这其中包括500多名高校领导。受访者根据主观感受对被评价对象的学术概况予以评分,“QS”制定了一些规则如“受访者不得选择自己的学校”、“受访者只对自己熟悉的学术领域发表评价”等。“QS”数据的可靠性受到诸多质疑,而“ARWU”学术评分的方法似乎言之有据得多,不管是诺贝尔奖和菲尔茨奖、《Nature》和《Science》论文发表情况还是引用率等,各项数据的可靠性基本没有多少质疑。其实“ARWU”的评分方法和国内的学术评价方法一致,我们的各项评审(如职称、课题等)都习惯先比数据,虽然看上去客观、公正、易于操作,但是否真的能反映学术水平高低呢?
数据有时候确实能说明很多问题,中国大学对学术成就的管理也在日益追求数字化、模型化,因为这似乎代表着管理的科学性。但应当明确的是,数据虽然客观、明确,但选择什么数据却是主观的,甚至理由是模糊的。如“AWRU”选择获得诺贝尔奖或者菲尔兹奖的教师人数或校友人数作为指标并赋予了30%的权重,这就是明显带有中国“诺贝尔情结”的主观性指标。这个指标也一直受到质疑,因为“有些支撑起大学排行榜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已经去世将近一个世纪了”;而“北大”、“清华”这两所中国的顶尖学府,也曾是名师荟萃、俊彦云集,他们的辉煌已沉淀在大学深厚的文化底蕴中,但这些成就并不能进入“AWRU”的学术指标。所以“QS”中这两所大学排名分别为46、47,但在“ARWU”中排名则为117、178。北大、清华的实力可以通过“同行评议”感受,但在人为选择的硬指标面前则会逊色一些。
数据处理其实也有其辩证的一面:数据本身虽然精确,但也许并不能充分体现客观事实,因为支配数据的毕竟是主体性极强的人;个人的主观判断可能带有随意性和情感色彩,但若通过科学方法的采集和处理,更加接近客观事实。从常识的角度来讲,比较合理的结果是北大和清华应该在世界大学中名列前100名,在这个意义上说,“QS”学术评价的数据应该更接近大学学术成就的全貌。
(二)教学指标的建构
大学评价应以“软数据”为主,“硬数据”为辅,这种需求在教学类指标中体现得更为明显。“QS”指标体系虽然对学术成就的反映比较贴近真实情况,但对大学教学水平的评估却有些失真。虽然权重只有30%,可也直接导致了最后总排名顺序的一些变化。除了师生比这一项占20%权重的指标理由不够充分外,其中更不合理的是国际教师占总教师数的比例(权重5%)和国际学生占总学生数的比例(权重5%)两项。这对大国非常不公,欧洲各国和一些地区学校则占尽优势(见表8)。如将2010年剑桥大学与哈佛大学的评分相比,在教师与学生的国际性这两项得分上,剑桥要比哈佛多出1.65分,而位居榜首的剑桥总分只比哈佛多出0.8分;同样将中国内地的大学和中国香港地区的大学相比,北京大学在排名上较香港科技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靠后,其中国际教师和国际学生权重分差距分别为7.3分与6.55分,而总分差距却只有2.3分和1.5分。众所周知,欧洲国家远比中国、美国和俄罗斯等大国规模要小,欧盟成员国公民的流动也使其更容易“国际化”,性质特殊的香港地区更是如此。因此这两个项目的设置及其分值权重可以说很不合理。如果剔除这些因素,上述大学的排序将会有所颠倒。
同时,《泰晤士报》新的评价指标在教学评价方面的改进值得借鉴。在这套指标体系中教学水平的权重占30%,其中与教学相关的声誉调查占15%,另外4项硬指标合计占15%(博士学位授予数占6%,师均在册本科生数占4.5%,师均收入占2.25%,博士与学士学位授予比占2.25%)。声誉调查是最为关键的部分,这部分采用“软数据”其实更接近大学现实,那些可量化或不可量化的成就都能通过个体的主观意见反映出来,当调查样本的数量达到一定规模时,这种主观表达就具备了较可靠的客观性。
(三)差异的价值
荷兰移民局从2009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关于高技术移民的新规定:毕业于荷兰高等学院与世界知名大学者均可申请在荷兰居留1年,世界知名大学的界定主要是指根据英国《泰晤士报》(原与“QS”合作)和上海交通大学公布的世界大学排名“ARWU”中的前150名的大学。[4]
任何大学的排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技术缺陷,或者在有意无意之间渗透了其价值取舍和利益关系。然而,作为传递信息的一种有效方式,“QS”与“ARWU”在国际上之所以能获得较高声誉,正是因为两者的数据相对透明、合理,给许多业内外人士的参考简洁明了。而多一种排名方式,又能在更大程度上有效防止遗漏优秀者。如“ARWU”的500强名单遗漏了“出身显赫”但近况有些复杂的“柏林自由大学”,而“QS”将其排在71位,参考两份数据,就能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因为虽然两份名单的数据差异客观存在,但凡是能进入前150名的大学,绝对都不是泛泛之辈。
此外,虽然“ARWU”的数据倾向于用学术数据说话,没有关注大学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但是,不管大学的历史多么悠久,声名多么显赫,躺在功勋簿上终归不是长久之计,所以作为“大学之母”的博洛尼亚大学也只是刚刚进入500强之列。“ARWU”的数据即使不够全面,但切切实实地起到了警示作用,因为在国际化的大潮中,大学也是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总的来说,“QS”与“ARWU”的数据确实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也会给公众造成一些疑惑,但同时必须强调差异的积极意义。任何独树一帜的评价方法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多元的评价体系为大学发展和公众选择提供了多角度的参考工具,也将在客观上促进大学排名体系本身的发展和进步。这也是“QS”与“ARWU”越来越为人们所接受的重要原因。
四、结语
大学排行榜从诞生之日起便饱受批评和指责,但却在各种不信任中茁壮成长。今天,世界范围、地区范围、国家范围的或者各个专业领域的大学排行榜如雨后春笋般冒出。“信息时代”衍生出“榜时代”,这符合了大众需求,因为我们需要专业人士为我们“提纯”信息。[5]
“QS”和“AWRU”之所以能获得较高声望,重要原因即是因其以比较令人信赖的专业背景和稳定、互补的评价体系,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当代大学的真正实力。
大学对自身在排行榜的位置其实也颇为在意,因为声誉是大学的通用货币,是大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大学的声誉广泛影响着学者和学生的选择,改变着投资者的取舍。“国际性排行榜在国际学术市场承担着质量保证的角色”,[6]建立在公正基础上、有着严格统计学意义的大学排行榜是时代的需求。“QS”和“AWRU”正在这个方面发挥了正面作用,即使两者在技术层面也许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但在道德和诚意方面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信任。当然,这种信任也要求发布机构能严格自律和不断改进,因为其中承载了一份社会公信的义务。
摘要:“QS”世界大学排名和上海交大的“ARWU”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是影响最大的世界大学排行榜。通过统计分析发现,两项排名的历年数据稳定性均表现较好,但两项排名的结果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差异存在的浅层次原因是由于评价体系的不同,深层次原因则是源于评价方法和评价理念上的区别,这种差异显示两者都有可以改进之处。同时,两者差异的存在也有其积极意义,多元评价体系为大学发展和公众选择提供了多角度的参考工具。
关键词:QS,ARWU,世界大学排名榜,学术排名
参考文献
[1][摩洛哥]杰米尔·萨尔米,[加]阿勒诺什·萨拉杨.作为政策工具的大学排行榜[J].教育研究,2010,(1):60
[2](1)本文关于“QS”大学排名数据及其说明均来自QS门户网站http://www.topuniversities.com/;(2)本文关于《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大学排名数据及其说明均来自其门户网站http://www.usnews.com/education/worlds-bestuniversities-rankings;(3)本文关于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ARWU”数据及其说明均来自其门户网站http:/www.arwu.org/Chinese/ARWU2010.jsp;(4)本文关于《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大学排名数据及其说明均来自其门户网站http://www.timeshighereducation.co.uk/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10-2011/top-200.html.
[3]Robert J.Morse.《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大学排名经验及美国高等教育政策[J].评价与管理,2010,(4):7.
[4]荷兰移民法新规定,荷兰在线.http://www.rnw.nl/chinese/article/344600.
[5]张静.拿什么拯救排行榜[J].人民文摘,2005,(6):28.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 & World Report)周刊近日发布了2017年美国综合大学排名。此项排名综合考察全美超过1900所大学的学术声誉、学生保持率与招生选拔、师资力量、经费保障、学生就业率和薪金水平、校友捐赠率、校园犯罪率、联邦贷款违约率等指标后得出。
在该排名中,位列美国高校工程研究院排名前10的大学分别为(按首字母排序):加州理工学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卡内基梅隆大学(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e of Technology)、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普渡大学西拉法叶校区(Purdue University West Lafayette)、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得克萨斯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科克雷尔)(University of Texas-Austin)。
(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教育组张帅供稿)
学校代码
学校名称
评选结果
1
10491
中国地质大学
A+
2
11414
中国石油大学
A+
3
10290
中国矿业大学
A-
4
10183
吉林大学
B+
5
10533
中南大学
B+
6
10616
成都理工大学
B+
7
10710
长安大学
B+
8
10247
同济大学
B
9
10284
南京大学
B
10
10615
西南石油大学
B
11
10697
西北大学
B
12
10220
东北石油大学
B-
13
10294
河海大学
B-
14
10424
山东科技大学
B-
15
10489
长江大学
B-
16
10078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C+
17
10460
河南理工大学
C+
18
10613
西南交通大学
C+
19
10704
西安科技大学
C+
20
10405
东华理工大学
C
21
10596
桂林理工大学
C
22
10674
昆明理工大学
C
23
10112
太原理工大学
C-
24
10145
东北大学
C-
25
10361
安徽理工大学
C-
26
10423
中国海洋大学
1、南京大学
2、清华大学
3、复旦大学
4、武汉大学
5、浙江大学
6、上海交通大学
7、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8、中山大学
9、华中科技大学
10、哈尔滨工业大学
11、陕西师范大学
12、吉林大学
13、东北师范大学
14、北京师范大学
1、南京大学
2、清华大学
3、复旦大学
4、武汉大学
5、浙江大学
6、上海交通大学
7、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8、中山大学
9、华中科技大学
10、哈尔滨工业大学
11、陕西师范大学
12、吉林大学
13、东北师范大学
14、北京师范大学
其他院校该专业较强的有:
数据显示,美国、英国在该排名中仍位居最高席位,但呈现出令人堪忧的衰落趋势,其中,英国3所高校掉出世界高校前200强,5所高校掉出世界高校前500强;而中国、中国香港、韩国高校的总体排名情况则有明显提升,德国进入前200强的高校数量也有所增加。
有专家指出,此次“权力转移”的一个很明显的原因是英国、美国的许多高校在政府财政资助方面一直处于“饥饿”状态,这些高校在面临财政困境的情况下还必须努力与世界其他高校竞争,质量下降情有可原。
报告也显示因公立高校财政情况紧张,60%的美国高校排名有所下降,平均下降5位。相比较而言,2014年对于远东国家来说则是成绩显著的一年。与去年仅有20所亚洲高校进入世界前200强相比,今年有24所亚洲高校跻身前200名,包括并列排在第25位的东京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
该排名负责人菲尔·贝蒂说:“许多西方大学都面临着公共财政资助紧缺的问题,这也是其排名下降的原因。毫无疑问,一些东亚国家在世界高等教育及科学研究方面开始崛起,而英国、加拿大、美国等西方国家在知识经济国际化进程中则面临着丧失其强国地位的威胁。”
科罗拉多矿学院 [Colorado School of Mines] 综合排名:第75名
科罗拉多州立大学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综合排名:第124名
哈佛大学 [Harvard University] 综合排名:第2名
加州大学欧文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Irvine] 综合排名:第44名
马萨诸塞大学Amherst校区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Amherst] 综合排名:第96名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Louis] 综合排名:第12名 38 哥伦比亚大学 [Columbia University] 综合排名:第9名
密歇根州立大学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综合排名:第71名
俄勒冈州州立大学 [Oregon State University] 三级国家大学
伦斯勒理工学院 [Rensselaer Polytechnic Institute] 综合排名:第44名
加州大学河滨分校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Riverside] 综合排名:第96名 44 俄亥俄州立大学哥伦布分校 [Ohio State University–Columbus] 综合排名:第57名
罗格斯大学新伯朗士威校区 [Rutgers, the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Jersey–New Brunswick] 综合排名:第59名
德雷塞尔大学 [Drexel University] 综合排名:第108名
塔夫斯大学 [Tufts University] 综合排名:第28名
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 [University at Buffalo–SUNY] 综合排名:第118名 47 康涅狄格大学 [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综合排名:第64名
德拉华大学 [University of Delaware] 综合排名:第71名
德州农工大学 [Texas A&M University–College Station] 综合排名:第62名 52 南加州大学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综合排名:第27名
范德堡大学 [Vanderbilt University] 综合排名:第19名
匹兹堡大学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综合排名:第59名
利哈伊大学 [Lehigh University] 综合排名:第31名
质量管理工程专业大学排名
排 名 | 高校名称 | 开此专业学校数 |
1 | 中国计量大学 | 22 |
2 | 昆明理工大学 | 22 |
3 | 南宁学院 | 22 |
4 | 南京财经大学 | 22 |
5 | 安徽科技学院 | 22 |
6 | 河南工程学院 | 22 |
7 | 北京物资学院 | 22 |
8 | 上海电机学院 | 22 |
9 | 河北大学 | 22 |
10 |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 | 22 |
11 |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 22 |
培养目标
本专业紧紧围绕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领域所急需的应用型质量管理工程人才应具备的知识体系与能力体系的要求,以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的形成、质量安全关键技术的突破和质量科学理论的实践为中心,培养具有扎实的管理学、经济学基础理论,掌握现代质量管理工程领域的技术和方法,能对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和服务质量领域内的技术经济问题进行计测分析、评价、优化与创新,充分发挥标准的社会学和经济学效应,保护消费者权益,培养促进社会经济和谐高效发展的质量管理高级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质量管理工程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受到专业技能的训练,具有从事有关质量管理工程项目的决策和管理的基本能力。
知识技能
1.掌握质量管理工程方面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2.具有质量管理工程和服务等的标准化体系建设能力;
3.具有常规标准制订及标准文件起草能力;
4.了解质量管理工程的前沿动态;
工程管理专业是申请的热门专业,前面明德立人已经给大家分享过美国工程管理专业解析,本文继续为大家介绍美国留学工程管理专业的美国大学。
美国大学Top50中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院校名单
1、Stanford University,斯坦福大学
2、University of Illinois-Urbana-Champaign,伊利诺伊大学厄本那-香槟分校
3、Purdue University-West Lafayette,普渡大学西拉法叶校区
4、University of Michigan-Ann Arbor,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
5、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加州理工学院
6、Cornell University,康奈尔大学
7、University of Texas-Austin,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8、Texas A&M University-College Station,德州农工大学
9、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
10、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University Park,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
11、Columbia University,哥伦比亚大学
12、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Barbara,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
13、University of Florida,佛罗里达大学
14、University of Minnesota-Twin Cities,明尼苏达大学双子城分校
明德立人留学咨询官网:
15、Duke University,杜克大学
16、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宾夕法尼亚大学
17、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
18、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Louis,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
19、Case Western Reserve University,凯斯西储大学 20、Iowa State University,爱荷华州立大学
21、Brown University,布朗大学
22、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密歇根州立大学
并不是所有都设有工程管理这个专业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即使有学院设置该专业,也并不是针对研究生。
MIT的工程管理就是一个开放式课程;
UC-Berkeley是个由工程学院,商学院,信息学院联合开设认证课程;UIUC所设的就是一个在线课程;Purdue U的工程管理课程只有一个星期,是针对有非常丰富的工作经验人士;Cal tech的工程管理是一门专科课程。
美国留学工程管理专业推荐学校:
工程管理硕士项目联盟成员
明德立人留学咨询官网: 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 College);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
联盟宗旨:通过分享最佳实践,课程创新,基准研究,工业调查以及学生问卷,保持优秀的,工业相关学术研究。
美国工程管理专业最好的大学 1.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 现在研究的项目是由一些企业巨头赞助的,所以会有相应的课程提供。如其中一个项目Analysis of Routing and Scheduling Operations是百事可乐公司赞助的,课程的侧重点就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基于序类分析的流程,并结合GIS技术,使利润最大化。
2.德克萨斯A&M大学Texas A&M University 是专门针对建筑工程等方向的,课程是针对建筑项目的,就会外加如concurrent engineering,use and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ve construction materials等的课程。该学校的多数项目是与运输业有关的,设置有相应的公路运输等的课程。State Highway Transportation Officials,National Cooperative Highway Research Program 等赞助。值得注意的是该学校也有关
明德立人留学咨询官网: 于航空类的项目正在研究,有兴趣的申请者可以着重申请。
3.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是在线课程,有Oil and Gas Engineering Management和Mineral Engineering Management 两类,顾名思义,就是针对石油,天然气和采矿类的工程课程。
4.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Santa Barbara 有个方向的program很有特色,是关于生命科学和卫生保健方向的工程管理专业,侧重领域是研究生物医学产品,诊断和生物工程/制药产品开发。
5.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 有两个方向的工程管理专业。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centration 和 Management of Technology Concentration。前者的课程就设有生物材料和生物医学等课程,后者会更多地侧重现实生活中的工程,如建筑,制药工程等。
6、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North Carolina State University 同德州农工大学一样,也是侧重建筑类方向的工程管理。从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看来,侧重点是放在现场施工的管理。如:Materials Management in Construction,Engr.Princ.of Solid Waste Management,Theory of Concrete Mixtures,Asphalt and Bituminous Materials等等。
明德立人留学咨询官网:
7、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St.Louis)WUSTL的侧重方向有三个,分别是:Comprehensive Engineering Management,Operations Management和Project Management。这里它将三者做了比较详细的阐述。Comprehensive Engineering Management主要是要培养工程,制造业,咨询和其他技术组织的高级工程师。了解的范围有商业的方方面面,如金融,商业策略,人力资源管理,市场和领导才能。而Operations Management指的是生产过程中,在供应链的包括采购,存货,设备,后勤和分配的所有步骤。Project Management就是通过对工程项目施工活动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计划、组织、控制和协调,使工程项目在约定的时间和批准的预算内,按照要求的质量,实现最终的建筑产品。
在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其实每间学校都是大同小异,学习的都是基础性课程,建议申请者不能只浏览学校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而是应该多查找学校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和教授研究的内容。举个例子,如果申请者在从事道路运输方面的工作,那Cornell U, Texas A&M U, Columbia U, North Carolina State U, Michigan State U将会是他的首选。所以申请者应该将学校进行归类,这样才能选择出适合自己的学校。
相关申请案例
【明德立人工程管理专业成功案例1】 学生姓名:绍同学
录取院校:杜克大学,达特茅斯学院
明德立人留学咨询官网: 录取专业:工程管理专业 学生背景:复旦大学环境工程;
学习成绩:GPA3.69, GRE 324, TOEFL 109 相关经历: 科研丰富
【明德立人工程管理专业成功案例2】 学生姓名:赵同学 录取院校:西北大学 录取专业:工程管理专业 学生背景:清华大学建筑管理;
学习成绩:GPA 3.4, GRE 324, TOEFL 105
【世界土木工程专业大学排名】推荐阅读:
土木工程专业最好的大学排名01-07
times世界大学排名11-23
伦敦艺术大学世界排名01-31
布鲁内尔大学世界排名02-22
2019莫纳什大学世界排名09-08
世界排名的医科大学10-06
温哥华岛大学世界排名06-30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世界排名怎么样?06-08
桂林理工大学函授本科土木工程专业06-17
土木专业大学生的自我介绍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