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高效课堂

2024-10-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阅读高效课堂(精选8篇)

阅读高效课堂 篇1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培养阅读兴趣,打造高效课堂

【内容摘要】新课标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如何在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保证学习的质量,打造高效课堂就显得至关重要,如何使学生在四十分钟内获得更大的收获,那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阅读给学生的精彩却是无限,阅读让学生在学习上童心飞扬,带给他们美好的童年和快乐,为他们的成长创造了最精彩的天地。

【关键词】高效 阅读 兴趣

随着学校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研究已经开始向纵深发展,我们必须研究新课程的理念如何真正转化为促进学生发展的实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如何才能更好地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呢?应该说具体的方法、方式多种多样,作为引导者的老师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摸索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才能成为成功的课堂教育者。新课标越来越注重素质教育,如何在让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保证学习的质量,打造高效课堂就显得至关重要,如何使学生在四十分钟内获得更大的收获,那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阅读教学又是语文学习的最重要一环,所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对提高课堂的效率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靠长期大量的积累形成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全身心投入阅读,对小学生而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阅读的最主要的内部动力。为了能让学生广泛地阅读,教师必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使读书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成为他们的.一种自觉的生活方式。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呢?

一。激发兴趣,促成阅读。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的,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很多老师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中经常用故事导入新课,故事人人都爱听,一听到老师说要讲故事,个个精神抖擞,双耳立竖,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随着教师声情并茂,被渲染了的故事情节早巳把孩子们带入了一个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令人感动、悬念百出的情感世界里。正当孩子们津津垂听、情感交跌,期待大白结局之际,教师嘎然收声无不动容地告之孩子:故事情节交错复杂,后面的可更精彩呢,欲知后事,请自读原文。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出相关的读物。出示《爱的教育》《一千零一夜》、《鲁宾逊漂流记》等名著推荐给他们,想知道结果就借读这本书里面还有更精彩的故事呢。学生被扣人的故事情节激起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借书,甚至想尽办法买书。这样让听者在享受故事情节所带来的奇妙境界中感受到课外读物的诱惑,主动去进行阅读,这效果恐怕比任何说教都有效。

二。创设浓郁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读书能促进人的成长,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身为教师,应该努力营造热爱读书的良好氛围。要创设浓郁的读书氛围,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我认为可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1.是创设读书的大环境:首先,以书本导读和鼓励学生买书、看书,让学生知识爱书,因为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会发现它是知识的源泉!在课室的墙报中出 “新书推荐”板报。其次,推荐一些漂亮的图书,学生被那色彩缤纷的封面和插图,妙趣横生的内容所深深吸引。因为图画书不是只有给很小的孩子阅读的。为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感受空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使他们通过阅读获取知识、信息,懂得用文字表达情感。有很多的图画书,不但已经上小学的孩子可以阅读,会非常喜欢,甚至中学生、大学生,只要这些书可以到达他们手里,他们照旧会喜爱,爱不释手。在安排课外阅读教学时,可结合一些特殊的节日,特殊的事件,特殊的纪念日等。有计划地开展活动,根据学生已获取的资料,进行各种形式地处理与表达,使学生初步具备集中与扩散相结合的信息处理能力。

2.是减少书面练习,增加阅读作业。中山市优秀班主任孙川老师在讲座中提到,她尽量减少书面作业,让学生阅读大量课外读物。适当的时候,可以开设阅读指导课,着眼最基本的方法、技能的传授,帮助学生选择读物,指点学生科学利用休闲时光读书等。

3.要开展有关活动,如举办书籍交流会,让学生拿出自己心爱的书籍,推荐给对方,同时也从对方的书中找到自己喜爱阅读的书籍,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总之,要提高学生素质,教师须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与书为友。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的是,我们一定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读书氛围,要给学生松绑、减负,给一些读书思考的空间。

三、课内和课外互动,引导学生由课内阅读兴趣向课外阅读延伸。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把阅读当成一种渴求性的自我行为是非常重要的。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会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又符合他们年龄特征的课外读物,积极引导学生由课内阅读走向课外阅读。在教学《最后一头战象》时,趁着大家兴味盎然,我及时向学生介绍著名作家沈石溪,班里掀起一股“动物故事”热潮,好几位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这时开始。

在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之前,备课时发现这单元是认识和了解我国大文豪鲁迅,如是先让他们去查阅有关鲁迅的资料,阅读鲁迅的作品。为学好课文储备了知识基础,课堂教学效果也因此而异常的好。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减缓了阅读的坡度,学生读有目标、读有所获,能使阅读兴致大大提高。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孩子而言,从小就体味到读书是一桩快乐的事情,终生将都能享受到书籍所带来的无穷乐趣。对于我们语文的教学也是一个极大的帮助,他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语感,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措施。

1月

【参考文献】:

《教师教学用书》 人教版五、六年级

阅读高效课堂 篇2

关键词:课程改革,英语阅读,具体要求,教学策略

阅读是一个语言与思维相互作用的过程, 阅读能力的培养在形成学生职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因此对英语阅读教学的研究, 也将是一个永不落伍的课题。

近年来, 各职业学校专业课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开展, 并已在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在此推动下, 文化课的课程改革也已悄然起步, 笔者近年来在英语阅读教学中通过不断质疑、思考和探索, 总结出几点看法。

一、课改背景下对英语阅读教学的具体要求

1. 阅读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新课程的理念, 阅读教学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 通过质疑、探究、交流、尝试等多种方式获得知识并掌握方法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 教师所扮演的仅仅是组织者和帮助者, 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后拓展, 都应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

2. 学生应掌握得当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着重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只有掌握了方法, 学生的学习和阅读才更有效。

3. 阅读教学应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新时期的职业教育坚持以能力为本位, 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中心。英语阅读教学更应考虑到学生的终身发展、就业环境和职业能力, 通过课堂及课后拓展阅读, 使学生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

二、组织有效阅读的教学策略

1. 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使学生自然融入阅读。

要使学生全身心融入阅读, 教师应研究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使自己的教学设计吸引学生、感染学生, 使学生带着积极的动机、愉悦的心情走进课堂。Krashen的“情感过滤”说就指出:学习者的动机越低, 焦虑越高, 自信则越低, 对输入材料的过滤程度就越高, 输入 (input) 转化为摄入 (intake) 的量就越低;反之, 动机越高, 焦虑越低, 自信则越高, 对输入材料的过滤程度就越低, 输入转化为摄入的量就越高。现笔者以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试用教材《英语》 (2005年6月第三版) 的一篇课文“New Traffic Ways in the Future”为例, 谈一谈自己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1) 精心设计导入, 激发阅读兴趣。

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设计导入活动时, 教师需从阅料的内容着手, 特别关注学生的兴趣。本文的话题是“New traffic ways in the future”, 文中介绍了两种新型的交通工具flying car和flying train, 其非凡的功能让人匪夷所思, 但在文章的形式上来看, 它仅仅就是介绍两种交通工具的功能, 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为了在一开始就让学生充满好奇, 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入:

As we all know, there are many convenient traffic ways in our daily life.

And what kind of traffic way do you want to take to go to school or work?

Have you ever thought of having a marvelous car with two wings which can make it fly when you are stuck in a traffic jam?

这样的导入, 就让学生对即将阅读的文章充满好奇, 并迫切地想通过阅读去了解这种神奇的交通工具的其它情况, 通过导入, 学生的阅读动机和兴趣就被完全激发出来了。

(2) 训练学生略读、细读、讨论及总结阅读策略。

限时略读:在限定的时间内带着问题跳读。让学生借助文章的标题, 只需读第一段和最后一段, 或每一段的主题, 回答1—2个问题:What’s the serious problem on the earth?How to solve the problem?

限时阅读以了解文章结构, 推测内容和情节的发展, 使理解水到渠成。在了解文章结构的同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句子的关键词和段落和主题句, 并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 填补句子之间或段落之间的信息差, 构建文章的主要情节或脉络。

限时细读:在限定的时间内通过呈现问题, 引导学生对所读内容进行分析、比较、推理、综合、归纳和总结, 以使其把握文章的细节内容, 从而作出正确判断。笔者的做法是:先快速浏览, 然后带着任务细读。如:

Read the passage again and try to find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wo new traffic ways to fill in the table:

(3) 以小组形式开展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罗杰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出, “同伴教学”、“分组学习”不仅可以促进学习者对知识的掌握, 而且可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责任心和合作能力, 发展其自主性、创造性和探究精神。因此, 在处理完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之后, 教学活动应扩展到相关领域, 联系学生的生活与学习, 启发学生思考, 使学生对所学课文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对文章进行了限时略读和限时细读后, 笔者提出问题:

Now we have got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ese two marveloustraffic ways, but can you think of some other kinds of traffic ways that can make our life more wonderful and convenient?

讨论后, 各组推荐代表对本组的创新活动进行总结汇报, 一组比一组精彩的汇报演说把课堂推向高潮。

(4) 通过布置作业把阅读活动延伸到课外。

在每组代表逐个介绍完本组创新方案后, 一堂阅读课已近尾声, 但学生仍沉浸在热烈的创新思维活动中, 颇有意犹未尽之感, 这时, 作业的布置尤其关键。本堂课的作业可以建议学生课后上网查询相关资料, 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方案, 并以书面的形式表现出来, 以写促读。

2. 结合专业特点, 有效地利用教材。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试用教材《英语》2005年第三版问世以来, 受到了许多一线教师的认可, 本教材有以下特点:寓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符合语言学习的客观规律;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但在具体的教学中, 教师还是应根据学生的专业、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对教材进行灵活的处理。

(1) 选取一部分常识性的热门篇目进行阅读。

近年来, 中等职业学校在专业课、文化课的课程设置上进行了较大的调整, 这使文化课的教学可以根据具体的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在职一第一学期, 教师可以选取第一册中一些内容浅显、学生感兴趣的热门篇目进行阅读, 如在“Music”这一话题中, 分别有一篇介绍歌星周杰伦和猫王的文章, 学生在阅读和讨论中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 这也对后面的英语学习起到了很大的积极推动作用。

(2) 结合专业特点, 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必要的增删。

试用教材《英语》在使用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所教班级的专业特点, 对其进行合理的增删, 如在第二册“Job Hunting”的教学中, 在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了解了求职前后所需要的准备和相关信息后, 笔者根据所任班级会计专业的特点, 增加了以下两则招聘广告, 让学生在读懂广告的同时, 了解一般招聘广告所包含的内容, 为自己的毕业求职做好铺垫。

Account clerk needed

*excellent opportunity for a school leaver

*Working within a team of six

*A quick learner

*Sending CV to Miss Wang, Nan Fang Computing Ltd., 18Zhonghua Road, Nanjing City 210029 (No agencies, phone call or faxes)

在对招聘广告进行了初步认识之后, 就涉及求职的关键:求职信。关于这一内容, 教材中只是在写作部分提到了求职信的基本格式, 但学生并没有真正看到具体的求职信, 因此, 在阅读部分还应增加一篇通俗易懂的求职信, 供学生阅读, 并加以模仿。笔者在教学中增加了以下一封求职信:

Dear Sir,

If the knowledge of PC, good spoken and written English, knowledge of accounting, are important to you, then I may be the one for an accountant you advertised in Nanfang Daily on October 18.

My working experience is far less than you required, I think, but I can do my best to finish the job well to meet your requirements.I would appreciate the chance to talk to you and to get your opinion on whether my background would be suitable for the job you offer.

I can be reached by telephone at 82233898.

Sincerely yours,

Wang Ping

同样, 在一些篇目的的阅读中, 由于难度偏大, 生词过于密集, 学生会觉得力不从心, 从而失去阅读的兴趣和动机, 所以, 此类文章的处理, 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的不同相对进行删减。

(3) 针对特定专业, 形成系列读物, 尝试编制校本教材。

随着文化课课程改革的启动, 各校文化课的一线教师已经开始了校本教材的探索和开发, 有的已初具规模。事实上, 校本教材的编制, 相对于其它教材, 则更应体现实用性、灵活性, 它不必拘泥于某种形式, 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 形成某个特定专业的系列读物, 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学生初涉职场时对本专业的术语等相关情况一无所知的尴尬局面, 并可以此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

3. 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性阅读。

英语阅读水平的高低, 主要反映的是学生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 即综合阅读能力。进行综合阅读, 也就是要广泛快速地阅读不同题材的文章。通过广泛的阅读, 就会掌握大量的词汇及其用法, 进一步培养阅读兴趣, 提高阅读能力, 把原来的机械、单调、被动的知识输入变为灵活、生动、自然的语言实践。

综合性阅读是一种独立性阅读, 但教师应向学生推荐一些适合材料, 如一些英汉对照的简易读物:《简·爱》、《艰难时世》、《傲慢与偏见》等。在阅读此类读物时, 学生可以首先将中文阅读一遍, 对全文的人物、情节发展有大致的了解, 而后正式进入英语阅读阶段。此外, 学生还可以订阅一些杂志或报纸, 如《英语画刊》、《中学生英语》等。选择综合性阅读时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 选择材料的难度要符合自己的实际水平;

(2) 阅读时, 注意力要放在对文章信息的汲取和对文章整体内容的理解;

(3) 阅读时, 切勿用手指单词, 逐字细读和不断回头审视, 或遇到生词就查字典。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几点思考与探索, 有的还停留在摸索阶段, 未能付诸实践, 希望通过进一步的努力与尝试, 能使本专业的英语阅读教学更具趣味性和实用性, 为学生的求职与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高效阅读课堂策略 篇3

(一)阅读教学缺乏针对性

很多语文教师在开展高中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时,通常都会要求学生首先把文章浏览一遍,之后再逐字逐句地分析文章中的每句话甚至每个词语,有时候常常把一篇前后联系很紧密的文章分成了很多碎知识点,而缺乏对文章中重点段落、词句的讲解。这样一来很多学生仅仅理解了文章中的部分词句而并未掌握文章所表达的深层次含义。

(二)过分注重阅读考试

现阶段很多语文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中,一味地注重学生的成绩,将本应充满趣味的阅读课堂变成了枯燥无味,应对考试的课堂。在讲课的过程中仅仅抓住课程标准要求的重点,常常忽略了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素养等方面能力的培养。

(三)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

很多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因为担心学生不能理解教学内容,常常采取满堂灌式的教学方法,从上课到下课全部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说,学生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而阅读课的性质、地位决定了语文阅读教学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观念。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直接决定了语文阅读课堂是否高效。

二、高效阅读的应对策略

(一)积极扩展阅读面,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提升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扩充学生的阅读范围,从而让学生能够学习和了解到更多的知识,让学生能够不断地感受语文阅读带给他们的收获。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结合不同学生的语文基础以及个性特点来引导他们进行课外阅读,为他们推荐适合自己阅读的书籍,让学生尽可能多地接触优秀的课外读物。在课余时间,我还积极鼓励学生多看报刊杂志,在班级里建立了图书角,让学生将自己家里的好书带到学校和同学一起分享,一起体验阅读的乐趣。此外,还要尽可能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掌握正确的语文阅读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和阅读质量,不断提高语文阅读课堂的有效性。

(二)采取自主探究的阅读教学模式

要打造高效阅读教学课堂,我们应该采取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够保证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学生对阅读知识的掌握度。例如我在教《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时,要求学生首先通读一遍文章,然后向学生提问:大家第一次阅读这篇文章有什么感受啊?学生都回答说很美,语言很优美,描述的景色也很优美。然后我用多媒体播放这篇课文的配乐朗诵,让学生去感受荷塘月色的美,随后我告诉学生:朱自清先生所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内,据说原来不过是一塘死水,周围长着几棵杨柳,败叶残花,潦倒其间。随即放出幻灯片,学生看到文章中描绘的优美景色居然在现实中是这样的,都觉得很吃惊,我适时提问:大家知道为什么朱自清先生要这样来描写吗?然后特意给学生留了几分钟的思考、交流时间,让他们充分想象。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都被激发了出来,主动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交流,这样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了,课堂的有效性得到了切实的提升。

(三)深入分析人物形象,让学生理解课文内涵

如果从阅读的角度来说,人物形象的刻画无疑是文章的中心点,作家通常都是以深刻入微的人物塑造来体现出创作观念和美学观点的。比如笔者为学生分析了鲁迅先生作品《祝福》中对祥林嫂的三次描写,首次描写是“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对她的第二次描写是“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的精神了。”当祥林嫂被赶出鲁家而沦为乞丐之后是这样描写的“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如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我再引导学生结合文章所写的背景以及当时的封建制度,学生们由表及里地对祥林嫂三次外貌变化进行了思考,再从封建社会的大背景出发,更加准确的理解“吃人”的封建制度与礼教才让祥林嫂走入绝境,进一步地掌握了这部作品的所表达的主题。我让学生将这一方法用在阅读学习中,学生们都能够较快地理解阅读课文的主旨和内涵,阅读教学活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阅读初中语文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篇4

一、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途径

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着,应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让课堂变得鲜活,有新意。那么让学生的亲身体验中获取知识、领悟思想才是最佳学习方法。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投入的情景,营造学生们乐于接受的学习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促使学生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探寻问题的答案,放手让学生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

1.多媒体教学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情境的创设,从实际出发。多媒体以其形象、生动、音画结合、色彩艳丽等特点,能富有感情色彩烘托学习氛围,激发和吸引学生兴趣和学习主动性。要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技术,是相当必要的。信息时代席卷而来,语文教学需要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和和教学手段,以及丰富的学习资源。应用多媒体,语文教学高效性被凸显出来,同时丰富的教学资源还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兴奋和愉悦,更完美的达成教学目标,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探索精神被充分激起,实现学习高效的目的。多媒体技术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产生了优化的教学效果。同时,资源查阅不受限制,给教师提供了良好备课条件,课件的使用已经遍及原文课堂。让抽象内容具体化,静止内容动态化,枯燥内容形象生动化,学生学习趣味化。如学习古诗文时,我们可以让音画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和渲染学习氛围。几乎每一刻都能在网上搜寻到同步的课件,方便快捷,提高了教学质量。创设情境,把传统的强制学生接受知识,变为轻松获得知识,产生直接的教学效果。

2.用竞争的方式点燃学生学习热情

每一个人都想要获得成功的快乐,竞争中胜出更能激发内在的热情和学习力。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内化,是学生体验和实践的工程中获取的。传统灌输模式使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上,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不起来。学生喜欢在积极的思考过程中、竞争的氛围中以主人的姿态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使知识的接纳更有意义。在课堂上运用竞争的方式,如小组竞争、朗读竞争、课堂知识积累竞争等,都能让学生在知识的舞台上找寻自己的位置,达到深化知识的效果。比如在学一篇新课时,把学生分组,让各组结合教学重难点以讨论的方式,表达本组见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参与意识增高,知识的获得具有主动性,这样学生对书本知识印象深刻、握牢。形式多样的竞争,使学生乐在其中,把被动学习语文变为主动求知效果显著。比如,班级里经常性地进行朗读比赛、定期进行书法比赛、阶段性地进行辩论赛、优秀文章讲读赛等,都能展现学习的多样性。

二、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学生是真正的主人。让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发现,体验发现知识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既可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的增强是教师应该关注和适当引导的,让课堂充满自主性和挑战性,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重要的。教学时,教师要善于诱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从中得到探索者的收获,胜利者的喜悦。展示知识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知识本身蕴藏着美的因素,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加以挖掘,充分展示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强烈的探究欲望。同时不断激起认知内驱力,引发学生迫不及待地探究兴趣,应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具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从内心迸发出求知的火花,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状态,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型和谐的语文课堂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否和谐融洽,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课堂气氛和语文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融洽的师生关系重在沟通、理解和关怀。关注不同个性的学生,教师要拿真心赋予,教师要以朋友的身份与中学生交心,给与学生多方面的关注,建立一种平等互助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转换传统的管家形象,事无巨细、面无表情、全班唯我之至上的统治者角色,向师生互敬的平等关系转型。在语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以民主形式与学生交流对话形成和风细雨式的良好师生关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因材施教,不断塑造自身的人格魅力用渊博的知识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引领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重塑教师在学生心中的美好形象。只有改善语文教学中师生关系,才能打开学生情感和思维的大门,形成良好心理氛围,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这样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语文教学成效才更显著。

阅读高效课堂 篇5

阶段性报告

河头小学 李峰云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的重点在‘育’,所谓‘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叶老认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将来离开学校后,才能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断地自学充实,自我修养,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由于小学生的可塑性,在教师指导下,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乐于读书的情趣,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身受用,一个人一旦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可以自我完善‚终身教育‛,就可以不断学习新知识,做到活到老,学到老。《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外阅读总量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面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更应重新认识阅读在语文教育中所处的位置,明确时代赋予它的一些新功能与特点,更应对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进行研究。

一、课题研究从调查研究开始

为了客观地了解学生阅读习惯的现状,较好地消除培养进程中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采用问卷调查、谈话的方法进行了调查。我们对收上来的学生问卷与家长问卷、教师问卷进行整理、归纳,发现我校学生的阅读尚处于一种消极、低效的状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特征:

1、学生自觉阅读的兴趣不浓。从调查中我们发现21%的学生对读书看报感兴趣,每天都读,47%的学生只是偶尔读读,没有计划,没有经常阅读的习惯,他们是因为教师和父母的规定不得不读。究其原因,我们的孩子是在视听的环境中长大的,电视、VCD、电脑游戏等大众媒体的普及对学生的读书兴趣有很大冲击。数据表明更多的学生在电视与书之间更喜欢前者。这种阅读兴趣的丧失,造成了阅读质量少,语言的吸收和积累不够,阅读质量的不高。阅读兴趣的丧失,是学生阅读的最大敌人。

2、学生对阅读方法的掌握不够。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阅读方法尚不能自觉地迁移到课下阅读中来。没有边读边思考,边批注、勾画的习惯,有的该精读的不知怎样精读,草草读过,不求甚解。只需粗读的却迟迟不肯放手,浪费了许多宝贵的时间。86%的学生希望老师在阅读课上引导大家读;95%的家长认为学校有必要开设阅读指导课,希望老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

3、阅读的内容不够丰富。阅读是一切心灵的对话。读一本好书,就如同与一位心灵高尚的人交流。因此,找到合适学生读的课外书尤为重要。然而调查结果却不乐观。46%的学生喜欢读漫画、卡通类,40%的学生喜欢读文学故事类,22% 的学生喜欢读科普类。85%的家长只是偶尔带孩子上书店,家里的孩子读的书有100册以上的只占2%,50册以上的仅占15%。有些学生家长,因没有经验,因而择书时有些盲目,或是书目过于单一,造成阅读面狭窄,或是盲目听从孩子的意见,选择了一些要求过高或过低的书籍,或是干脆放任自流,造成一些有害的书籍也出现在孩子的书桌上。

4、不重积累,良好的阅读习惯仍未养成。很多学生阅读纯粹是‚读‛,不作读书笔记这个帮助记忆的手段,因而虽然读书不少,但仍语感不强,语言不丰富,良好的阅读习惯仍未养成。思考对策:

(一)创设氛围,让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一贯化。

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很难靠一两次强化训练而一劳永逸的。但也不能把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理解为是不厌其烦的反复强调,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机械训练。更为有效的方法是在必要的授之以渔、导之以法的‚教化‛以外,注意创设氛围,进行润物无声的‚默化‚。长期的熏陶与耳濡目染将深化学生对良好阅读习惯重要性的认识。形成以读好书为荣的学校、班级氛围对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大有益处。

(二)循序渐进,让良好的阅读习惯系统化

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的规律,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学习风格的差异,因材施教,分层要求,有计划,有顺序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扎扎实实进行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避免期望值过高,欲速则不达,要求过低,孩子没兴趣,进步不快。

(三)投注情感,让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自觉化。

在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上,多用鼓励法,把微笑和爱心带给学生,避免因强制的命令,消极的惩罚等硬性的手段打消学生的读书积极性,用情感来唤醒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塑造的潜能,使强烈的阅读愿望,浓厚的阅读兴趣,愉快的阅读情绪等非智力因素活跃起来,成为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巨大内驱力,乐意阅读,并去享受阅读。

(四)评价反馈,让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巩固化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认为:‚人生中最深切的禀质,乃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在学生身上,这种渴望赏识和表扬的心理尤为明显。所以不管是教师评价、家长评价,还是学生的互相评价,都要努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建立一种发展性,激励性的评价机制,防止评价中的一刀切,对学生压指标,重短效的行为。

总之,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我们采取刚柔相济,严中有慈,恰当运用以‚尊重、关爱、激励、引导‛为特征的‚柔性‛教育方式,使学生把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过程看作是自我磨练意志,自我超越的过程,让学生最终以良好的阅读习惯为舟,主动阅读高效阅读实现自我创造,自我发展,在知识的海洋中愉快地遨游。

二、塑造教师、打造教育科研的生力军

只有培养出了研究型的教师,才能有质量地开展课题的研究工作。教师是课题研究的生力军,为此,我们的首要工程是塑造教师。

(1)树立教研意识

教师首先要树立实践科研的意识,清醒地意识到自身不是教育教学科研的旁观者,而是要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课题研究工作,通过自己的一个科学研究过程来发现、研究、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2)加强理论学习

学习是研究的基础,每个教师只有勤于学习,读专业书、理论书,注重在课题研究中不断获取新的教育理论,提高自身的研究修养,勤于积累,才能厚积薄发,才能有力量做好课题研究工作。

三、课题研究从教学实践中展开

(一)制定目标

低年级良好阅读习惯培养目标:

1、创设愉快的阅读环境,让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有良好的阅读兴趣和正确的阅读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喜欢图书,爱护图书的阅读习惯。

2、每天阅读能坚持十五到二十分钟。

中年级良好阅读习惯培养目标:

1、有一定的课外阅读兴趣,初步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和与同学交流图书的习惯。

2、每天能坚持四十分钟左右的课外阅读。

高年级良好阅读习惯培养目标:

1、具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每天能坚持一小时左右的课外阅读。

(二)指导内容和阅读的基本范围。

根据小学生年龄的特点或配合教材的学习,认真审慎地选取高品位、高质量的读物,开列一个比较适量系统的清单,作为各学段的推荐书目,以利于学生全面提高。

低年级:

1、阅读有注音的报刊,儿童读物。

2、推荐报刊、图书:

报刊杂志:《中国儿童画报》、《好朋友》

图书:(1)、科技知识类:《生活小常识》(注音本)、《告诉我为什么》(低年级版)、《少儿小百科》(注音本)。(2)、文学作品类:《看图学成语》(注音本)、《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儿童学古诗》、《谜语大全》、《阿凡提的故事》、《跟我学儿歌》、《世界童话》、《古诗80首》(其中20首)。(3)、写作指导类:《跟我学写日记》、《看图写话》。

中年级:

1、阅读一般的少儿报刊,内容易懂的科技图书或文学作品,怎样写起步作文一类的指导书。

2、推荐报刊、图书:

报刊杂志:《中国少年报》、《小主人报》、《小学生学习报》(中年级版)、《少年百科知识报》、《少儿智力开发报》 图书:(1)、科技知识类:《少儿百科知识问答》、《新编十万个为什么》、《动植物奥秘》、《飞向太空》、《小实验小制作》、《世界科幻小说精品丛书》、《中国科学小品文》、《100个动物之谜》。(2)、文学作品类:《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成语故事》、《中外历史故事》、《中国革命历史故事》、《西游记》、《名人名言》、《小学生阅读指南》、《鲁宾逊漂流记》、《冰心儿童图书获奖丛书》、《古诗80首》(其中30首)。(3)、写作指导类:《读书笔记摘录》、《片断训练》。

高年级:

1、阅读种类少儿报刊、图书和有关小学生作文指导类书籍及优秀作文。

2、推荐报刊、图书:

报刊杂志:《少年文摘》《、小学生学习报》《、中国少年报》、《小学生学习指导》、《儿童文学》、《少年文艺》。

图书:(1)、科技知识类:《海底两万里》、《凡尔科幻小说》、《中外探险故事》、《中国儿童百科全书》、《中国古代科技发明的故事》、《少年各国知识大博览》、《上下五千年》、《学会在21世纪生存丛书》。(2)、文学作品类:《童年》、《爱的教育》、《三国演义》、《孙子兵法》、《哈利玻特》、《中国儿童短篇小说》、《中外名人故事》、《世界儿童文学丛书》、《水浒》、《福尔摩斯探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古诗80首》(其中30首)(3)、写作指导类:《中外名人书信》、《小学生优秀作文选》、《学写通讯稿》、《板报稿》、《作文向导》。

(三)具体操作

1、采取切实措施,千方百计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环境对一个人兴趣的培养有重要影响。学校是文化陈地,要体现一种浓厚的人文气息,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其中物质环境建设是重中之重。

2、以语文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学习阅读,首先接受的是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还得从课内搭桥。在语文课堂上,经常创设有趣的问题情境,开展朗读、背诵等一些竞赛,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初读课文,低年级让学生借助拼音扫除生字障碍,中年级要求学生通过查找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在这个过程中,督促学生养成正确的读书姿势以及自觉的朗读习惯。精读过程,从低年级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这一些问题可以是老师给的,但更好的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教师帮助归纳的,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带着问题读的习惯的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结合各阶段的阅读要求进行。我们注意教给学生‚动笔‛的方法,只有方法掌握了,才有可能养成动笔的习惯。教给方法之后,再在多次的自觉运用中强化,最终形成学生自觉的行为即习惯。

3、加强课外阅读指导,使良好的阅读习惯得以巩固。

阅读高效课堂 篇6

一、科普文章阅读指要:

1、科普文的类别 A、科学小品

1、概念: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的小品文。它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科学小品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读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2.科学小品的形式。

随着科学小品内容的广泛性,从肉眼看不见的基本粒子、原子,到巨大的地球、太阳;无论是工业、农业方面,还是物理、化学、天文、地质、生物等方面,都可以找到科学小品的题材。所以小品的表现形式必然是多种多样,灵活自如。但归纳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描述式

描,指描写;述,指叙述。这类小品文想象丰富、语言优美、既有形象的描写,又有生

动的叙述;具有文艺性散文的风格,都以介绍科学知识为目的。比如《奇峰异洞话桂林》就是最典型的例证之一。这种描述式便于说古到今,旁征博引、趣味盎然,吸引读者。

(2)自述式

自述式就是把所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用第一人称的拟人化的手法,赋于人的思想、感情、语言、动作,让被说明的事物站出来作自我介绍。比如《灰尘的自述》、《我是电》等题目就是自述式的。

(3)故事式

将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使人们在读故事或听故事时获得科学知识,这种表达形式称故事式。它和自述式不同的是,用第三人称;相同的是,大多采用拟人化的手法。采用这种形式,既要使故事情节能引人入胜,又要注意其合理性。

既然是故事,就应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就是将所述的事物人格化,还要有情节;在表达方式上,一般兼有叙述和描写,语言形象、生动。当然不能强调了故事而忽视了科学知识,喧宾夺主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

(3)谈话式 谈话式也称对话式,就是以问答、对话的方式进行说明。这种方式给人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容易和读者沟通,产生共鸣。同时,这种写法文字更易精练。

谈话式一般分为三种:一问一答式、甲乙对话式、文中对话式。前两种比较常见,也容易把握,后一种是把人物对话组织到具体故事当中去,故事情节的发展主要是由对话内容的变化而推进,对话是文章的主体。

总之,无论采用哪种形式,要依据内容而定,要突出以说明为主线,集叙述、描写、抒情甚至议论为一体,看似散文,实为说明,用文学笔法的感染作用,达到说明的目的,可读性更强。

B、介绍性说明文

介绍性说明文是根据某种特定的需要,介绍某种事物或说明某种事物特点的一种说明文体。它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向别人介绍清楚事物“是怎么样”的,对被介绍对象起解释、阐述的作用。

在传统高考中,纯科技类说明文,如《颅脑与肠脑》;社会科学类说明文,如《铜奔马》;自然科学类说明文,如《沙尘暴》,这些都属于介绍文。传统高考中一般把它们放在第一卷,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侧重考查学生对概念、语句、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以推断的形式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新高考把它放在第二卷实用阅读部分,以主观题形式呈现。

1.介绍性说明文的特点(1)知识性

介绍性说明文以知识的传导作为文章写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读者认识介绍对象是它的责任和义务,这样,知识性便成了介绍文的内涵。介绍文的知识性内涵,建立在写作态度的“客观”“如实”之上。作为文章,介绍文不可能没有见解,不可能不包含着作者的倾向。不过,这种“倾向”是历史的、客观的定论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不能带有作者的偏见。

(2)直接中介性

介绍性说明文是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中介。作者通过介绍文,把知识传授给读者。这种中介,不是通过暗示,不是通过旁敲侧击,不是通过画龙点睛,而是直截了当地把作者想让读者知道的知识展示出来。

2.介绍性说明文基本结构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2)递进式

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主体部分详写说明对象,结尾部分总结说明对象。

3.说明顺序(1)空间顺序

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

(2)时间顺序

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3)逻辑顺序

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具体表现在: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

4.说明方法(1)下定义

用简洁、准确、周密的语言揭示出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本质属性。(2)分类别

把被说明事物按一定标准分成若干类进行说明。(3)列数字,援引有关数据以解说一定事物性状。(4)举例子

列举事实材料来说明事物。,(5)作比较

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或异类事物作比较,通过同点和异点的分析,达到说明事物本质的目的。

(6)作比喻

运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7)设图表

用图画、表格对被说明事物作较直观明晰的说明。

3、科普文阅读要求 在考场短暂的时间内,要做到迅速地阅读说明文,准确解答问题,考生就一定要在考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1)分清类别读懂文本。

拿到说明文要立即分清说明文的类别,注意各自的特点。介绍性的说明文在于让人开阔眼界,增广见闻;记叙性的说明文在于科学地、精确地记录研究对象的变化;文艺性的说明文寓科学性、知识性于趣味性、娱乐性之中;阐释性说明文旨在阐述事理、事因、物因,使人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科技说明文主要是研究自然科学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其内容主要是介绍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等。

(2)考试中应该三读文本。文本就是我们要阅读的文章本身。要做好阅读题,就必须把文本真正读懂,这是答题的必要前提。

一读,快速浏览了解大意。因考场上时间宝贵,不可能像平时那样慢慢地读,快速浏览的目的是把握文本的主要意思。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正确把握文章的思路,知道文章的结构是先总后分,还是先分后总,还是“总一分一总”,是按时间顺,还是空间顺序,还是逻辑顺序,进而准确

地把握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注意,说明实体事物一般以空间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一般以时间为序,阐明事理一般按逻辑顺序,对某事物做单一的说明则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有的说明文综合几种说明顺序。

二读,根据题目细读重点句段。细读不再是全文泛读,而是有针对性地读,这样集中读,不仅速度快而且实用性强。题目问什么或者要求什么,就读什么,重点阅读相关内容。注意那些起限定作用的词语及那些表示各种不同的判断的副词,以更好地体会说明文的语言。如《中国石拱桥》一文,是桥梁专家茅以升的说明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作者先用“大约”、“可能”表示估计,再用“有记载的”限定范围,然后用“最”强调程度,极有分寸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的特点。阅读这篇文章,只有用心揣摩,才能体会出这篇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读,这是对前两次阅读的深化。就是根据全文的意思和题目的要求深入品读,考虑答题思路,确定答案。

a.审清题意把握要求

许多同学轻视了审清题目这一关,从而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如因漏读或错读题目而失分,这是一种过失性的失分,只要细心读题,完全可以避免。有的学生忽略题目中的修饰语而失分,还有的是因为没有真正把握题目的要求,答非所问而失分。仔细审题可以帮助考生提高得分率,尤其是一些难度较大或开放性较强的题目更需要认真审题。有些所谓难题,只要仔细阅读,捕捉到题目所给的信息,就能发现其内在含义,进而攻下难关。捕捉到的“信息”只是一个“毛坯子”,需要根据题意作比较后进行精加工。

b.准确表述灵活回答

前两点如能做好,就已胜利在望,但如果在表述上略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表述要准确,就是将前面通过阅读确定的答案以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要求做到准确、简洁、灵活。准确是答题最重要的要求,语言再漂亮,不准确也绝不会得分。在准确的前提下,还需要简洁。答题的语言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准确和简洁。所谓灵活,就是在答题时不能死板地套用平时的练习或检测,考试中有许多题目会让考生有似曾相识之感,即使这个题目与平时做过的某道题差不多,也要细致分析,灵活回答。

c.掌握方法避免失误

考查的知识点不同,阅读解答方法也不同。解题方法不是绝对的,但要绝对避免容易给解题造成错误的方法。为了节约时间,可以先看题,然后在文中寻找与题意有关的语句。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

一、科普文章的含义

科普文章是一种以科学技术知识为题材,用文艺性笔调写成的文章。它兼有说明文和散文两种文体类型的特征和性质。它方便、灵活、适应面广,可在各学科之间纵横驰骋,甚至将自然科学、现实生活、社会科学合为一体,融说理、抒情于一体,兼有杂文的犀利、论文的深刻、散文的情致、随笔的轻松甚至诗的清醇。

二、科普文章的特点

1、短小性。它篇幅小,然而就其知识容量、主题意义、现实作用又可以很大。它旁征博引,尺幅千里,能及时反映科学上新的事物、思想、方法和动态。

2、知识性。它普及科学知识,把科学的最新信息常州给读者。它常常把握住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事物或现象,用正确的理论,去进行科学的解释,纠正常识错误,从而使读者了解世界万物变化、运动的规律。

3、文学性。它要以优美文字、形象手法,来表达科学内容。它常采用比喻、拟人等文学手法和故事、对话、散文等形式及通俗、形象、幽默等语言,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地介绍科学知识。

4、思想性。它往往以具体细小的事物,阐发一点耐人寻味的哲学道理,给人起启示,发人深省。阅读科普文章,要注意把握好两个层面的目标和要求:

一是科学与人文的层面。也可以说是科学的人文性。从科学中吸取智慧与力量,体会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另一个是知识和能力的层面。要根据科学小品这一体裁的特点,学会筛选并整合文中有用信息,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重点研习将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

三、科普文章阅读的基本要求 首先把它作为科技说明文来看待:

1、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并记住说明文常使用的说明顺序。主要有空间、时间、逻辑顺序。逻辑顺序又包含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从总说到分说、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等。在段落中尽量找到表示说明顺序的显著的语言标志。

2、掌握结构特点。说明文的总体结构通常分为三部分,即引出说明对象、详细解说对象(主体部分)、总结说明对象。其结构顺序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横式结构,二是纵式结构,三是纵横结合式。说明文主体部分的段落、层次之间的结构形式一般又有:并列式、承接式、递进式、总分式等。

3、分析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一些:

第一,定义说明与诠释说明。定义说明是运用简洁、准确、周密的语言,揭示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本质属性的说明方法;诠释说明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说明方法。

第二,举例说明与引用说明。举例说明是在同类事物现象中,举出有代表性的具体实例来说明这类事物或现象的方法;而引用说明,则是引出有关的科学道理、文献资料、故事传说、诗文名句、俗语谚语等作为依据进行说明的方法。

第三,分类说明与图表说明。分类说明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把要说明的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类说明的方法;而图表说明,则是借用画图表来说明事物的特征的方法。

第四,比较说明与比喻说明。比较说明是在同别的事物比较中,显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的说明方法;而比喻说明,则是借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此事物比作彼事物的说明方法。

第五,数字说明与描写说明。数字说明是通过列举数字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描写说明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具体描绘事物特征的说明方法。

4、把握说明对象特征。所谓特征,就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而事物的特征又有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之分:一般特征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标志,而本质特征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重要依据。要抓住说明的要点,其要点,往往就是说明对象的特征。还要学会提取科技信息。提取科技信息常有两种方法:一是组合重点段落,有些科普文中的科技信息相对集中,只要将有关段落加以组合就可以了;二是分散摘录信息,有一些说明文,科技信息犹如满天星斗点缀在文中,这就要分散摘录,摘录时注意不摘录穿插的故事,不摘录形象的描述,不摘录生动的阐释,不摘录抒发的感受,不摘录作者的设想,不摘录没有知识含量的首尾与过渡。

其次,再将科普文章当作散文类的文学作品来阅读。

由于科学小品在不同程度上使用文学的笔法和手段,写作手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它不必墨守成规地恪守说明文的写法,如说明文的写作强调客观性,尽量排除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而科普文则不必受此拘束。它不仅可以加入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还可以运用文学的拟人、比喻、夸张等手法,甚至还可以编织虚构的故事情节,使作品达到引人入胜的境地。由此,阅读科普文,还要:

1、揣摩写作技巧。科普文的整体布局有漫话式、试问式、穿插式、拟人式、问答式等多种形式;局部安排一般有引用材料、讲述故事、设置悬念、留下问题等。

2、品析文章语言。一是感受语言的整体风格,或概括,或具体;或精炼,或详尽;或雅致,或通俗。二是品析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抓住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描述句、议论句、抒情句等,从语言的形象、语言的情感、语言的趣味等各方面涵泳鉴赏。科普文章的语言除了准确、简明之外,还具有生动活泼的特点。

主题阅读使课堂更高效 篇7

从现行语文教材出发, 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学习课文后,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原本12课时左右完成的一个单元教学任务, 压缩到8课时左右, 剩余时间进行同步拓展阅读。教师改变了单篇阅读教学的习惯, 整体把握单元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效率, 辐射大量有针对性的阅读材料, 力图形成以主题为圆心, 以阅读实践为半径的大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从多样化的文本中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

让我们走进课堂, 品读文本, 去欣赏这一朵朵实践之花吧!

一、以“情”串文, 净化心灵

李老师执教的《花瓣飘香》讲述了一个小女孩给生病的妈妈送花的故事, 表明了她是一个敬重父母的懂事的孩子。

初读课文后, 李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文中的主人翁是一个怎样的女孩呢?继而又提问:你是从文中的哪些语句看出小女孩很懂事的?并用笔画下来。

在学生回答中, 李老师抓住人物的心理变化:惶恐—不好意思—闪着泪花。让学生领悟到小女孩想把最美的东西送给生病的妈妈;为了不影响别人赏花, 不忍心把整朵花都摘了;因思念爸爸, 忍不住流泪。小女孩感情的变化足以让学生感受她的懂事、孝顺。

品读完课文, 李老师与学生共同阅读了《妈妈喜欢吃鱼头》。在教师配乐朗读时, 学生一边听一边找文中作者共几次写到“妈妈喜欢吃鱼头”, 接着提问这几句话中的“妈妈”是同一个人吗?怎么天下的妈妈都喜欢吃鱼头?从而让学生知道:所有的母亲都希望把最好的留给孩子, 其实我们细细想来, 妈妈的爱就藏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一组母爱图片中, 学生重温了似曾相识的画面。此时, 李老师恰到好处地提出:“此时的你想对母亲说些什么?想为她做些什么呢?用你的笔把此刻的想法写下来!”情感的涟漪让纯真的孩子切身感受到母爱的温暖, 流畅的笔头表达的是对母亲绵绵的感激!

二、品“诗”吟读, 积累语言

“汉语是诗的语言。”一位学者曾这样说过。诗歌教学在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中有着不可忽视的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褚老师《大海》组诗的教学, 让学生感受到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 同时更让学生领略到大海豪情、深沉、宽广、富足。

课前一曲《大海啊, 故乡》, 配上滚动播放大海图片 (海上日出、日落、风平浪静、波涛汹涌……) , 使学生很快走入教学情境。新课标指出, 要强化朗读感悟, 注重阅读方法的个性化;要提倡多角度、有创意地朗读;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在褚老师的课上, 有学生大声读, 低声吟, 同桌对读, 男女声互读, 配乐读……多样化的朗读, 让学生读出了画面, 读出了诗情, 读出了诗味。

在重点指导《我们去看海》后, 用迁移法完成拓展诗《海水》的学习。步骤: (1) 初读知诗意; (2) 再读想画面; (3) 三读悟诗情。简洁、凝练的语言朗朗上口, 蔚蓝、深沉的画面跃然纸上。学生不仅感受到了大海的气魄, 更牢牢记住了诗化的语言, 受益匪浅。

三、用“文”引路, 勤于练笔

阅读文本, 学生除了要吸取和积累大量的规范而优美的语言, 还要学习文章构思, 遣词造句等方面学习文章的写法, 同时加强小练笔训练。

《音乐之都维也纳》一文采用“总—分”的结构, 脉络清晰。在第二部分从三个方面具体叙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原因:“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杨老师在执教本课时, 首先围绕“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这句让学生找出课文选择了哪几个方面来叙述?

然后围绕“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 引读:“先讲……接着讲……最后讲……”从而理解这样的表达顺序不能调整、改变;同时引导学生从文章的一些字眼中发现语意的递进 (到处……许多、多……就连、也……) 。

作者不仅从多角度选择素材, 而且组织材料时心思缜密, 从城市的寻常建筑到王室的花园, 语义层层递进,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维也纳的一山一水、一砖一瓦, 一草一木, 都深深烙上音乐的印记。

杨老师适时让学生练笔, 分析校园的布局, 介绍校园。可以抓重点建筑:育才楼—励志楼—仁爱楼—求真楼;也可以按方位顺序:香樟大道—运动场—构骨操场。这样有针对性地练习可以巩固学生从文中学习的表达方法, 提高学习效率。

阅读一篇文章, 如果在思想上有所悟, 情感上有所动, 心灵上有所净化, 这是阅读课的实效之一;如果在语言上有所积累, 这是阅读课的实效之二;如果学到一点写作方法, 懂得作文必须“情动而辞发”, 这就是阅读课的实效之三。

打造扎实高效的阅读课堂 篇8

一、 抓住细节,深挖教材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有很强的文本阅读能力,能深入文本,抓住细节,深挖教材,于细微处发现别人所察不到的,并有自己的见解,方能浅出于文本,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我曾听过一位教师执教的苏教版《第一次抱母亲》一课,本课的教学重点就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细节,细细品味人物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从中去体会伟大的母爱及儿子对母亲的拳拳孝心。教师在充分挖掘教材已有的内涵上,又对文本进行了独具匠心的再创造,在真切的对话中把学生带入“情境场”——画面中,由画面引出话题,使学生全身心沉浸在对话之中,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欣赏和评判,实现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和自我的超越。因此,教师要想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必须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标点符号中品味文章的思想内涵,明白“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于细微之中见真情。

二、 “读”占鳌头,贯穿课堂

读书是整合语文“三维目标”的根本措施,是阅读教学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在语文课上,学生应该“读”占鳌头,以读为本。离开了读书,学生就难以去直接感受、体验文本,提升其语文素养。在苏教版小语教材中,有许多描写中华名胜和祖国大好河山的文章。学习这些课文无须过多的讲解,只要反复诵读品味,就能领略那瑰丽的风光。在平时的教学管理中,我要求教师要特别重视学生的诵读。如《烟台的海》一文,贯穿整堂课的教学方式应该是读。第一步是读通读顺课文,交流烟台的海给自己留下的印象;第二步精读品味,通过教师的范读、自由朗读、学生评读、齐读、默读、朗读比赛等,直至最后熟读成诵。整堂课上,不需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去讲解,而是要通过引导学生沿着“海”与“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这两条线充分朗读感悟,把学生带进美妙的意境,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受,去做心灵的远游。新“课标”也强调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就要求我们的阅读教学返璞归真,让琅琅的书声回到教室。

三、 巧添花絮,激活课堂

读书是阅读课的主旋律,读悟结合,为孩子自主、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提供了空间和方法指导。而读、演、唱、画集读、思、玩、记为一体,将知识积累和能力训练相结合,通过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领悟、体验、揣摩、探索,才能发现文章的真谛。若在以读为主的阅读课上巧添花絮,更能激活课堂,使课堂充满魅力。

1. 以“唱”助读。“简简单单教语文,平平实实更有歌”。在阅读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音乐,或配乐朗诵,或让学生唱一些与课文有关的歌曲,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还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从优美的乐曲中体会课文的内涵。例如:在教学《长江之歌》《水乡歌》等一组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课文时,教师若播放歌曲《长江之歌》及有关赞美水乡的歌曲,会让学生在优美、轻松活泼的音乐声中更加深切地感受到课文所描述的情景。阅读课中音乐的添加运用,绝不是单纯、浅层次的“活跃气氛”,而更是为营造文本情境、深化文本主题、丰富情感体验服务。

2. 以“演”研读。小学生天性好动、好奇、喜欢创新。课堂表演迎合了学生的天性,教师的适当指导使学生喜好模仿、表演的个性得到张扬,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兴趣盎然。一位语文教师执教《半截蜡烛》一课,他是这样引导学生训练的:首先,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反复感知,使其对整个故事情节达到能复述的程度;然后出示半成品剧本,让学生研读文本、加工改编,超越自己;最后指导学生表演。

3. 以“画”促读。 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美术却是直观的艺术形式,它在启发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其独到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绘画,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例如:《西湖》一文,第3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部分,具体描绘了西湖的主要景点,先写湖的四周,是树木织成的“绿色镶边”;再写湖中,有“葱绿”的孤山,有如“绸带”漂浮在碧水之上的白堤和苏堤,有湖心三个小岛“掩映”在绿树丛中,其倒影与白云的倒影一起在湖中“晃动”,给人以蒙眬的感觉,“仿佛仙境一般”。学生对这些抽象的语言文字很难有整体的把握。教学时,可设计让学生把这些景点用不同的水彩笔勾勒出来,形成一幅优美的山水画。这样,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氛围中,尽情发挥想象,把课文中的文字转化为直观的绘画,就会如亲临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令人“心旷神怡”的。

总之,只有让孩子们“活”起来、“动”起来,努力打造扎实、高效的和谐课堂,才能使语文阅读课堂精彩纷呈,散发出迷人的魅力。

上一篇:电梯检验技术标准下一篇:交通工程概论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