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用会计工作职责

2024-10-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费用会计工作职责(共12篇)

费用会计工作职责 篇1

一、直接上级:会计主管

直接下级:无

二、费用会计任职要求

1、认同金源理念,坚持原则、廉洁奉公;

2、中专财会专业(或相关专业)毕业以上文化程度;

3、有助理会计师以上职称,两年以上工作经验;

4、熟悉国家财经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制度,掌握酒店的有关知识;

5、具有独立划清两类资金界限和商品流通费与非商品流通费界限的能力,具有正确地进行会计财务处理、能用电脑操作和调用各项数据的能力。

6、身体健康,能胜任本职工作。

三、费用会计岗位职责

1、熟悉会计制度和财政部门对各

项费用开支的有关规定,在预算范围内,严格掌握费用开支标准,坚持原则,节约费用,不该支付的费用不予报销;

2、认真审核各种费用单据,授权审批人和经手人签字齐全,原始单据数字清楚,业务情况反映明确;

3、收到费用单据及时填制记帐凭证,金额和摘要清楚,按照规定分清各部门和各项费用的小细目,制单和复核手续齐全;

4、每月应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有关费用预结入帐;

5、对各内部营业口的对内服务费用进行分配;负责每月工资的审核;

6、和往来及时进行对帐;

7、对使用年限1年以上,单位价值2000元以上的或价值未到2000但认为有必要做为固定资产进行管理的财产作为固定资产;设置固定资产登记簿,按类别设专栏,正确反映各类固定资产原值的增减变动;定期与使用部门资产管理人员核对,年末必须清点实物,做到帐帐、帐物相符;根据自身经营特点,在规定的折旧年限内,确定折旧年限和折旧方法,折旧年限和方法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

8、月末编制部门费用汇总表,与预算进行对比分析,对每月的费用进行预警,对超当月预算的费用,提请各部门关注;

9、对预算的执行进行总体跟踪和控制,保证在预算控制范围内开支,对异常费用做专项分析,编制相关的管理报表;

10、承办经理或主管交办的其它工作。

一)进行成本预测,参与经营决策,编制成本计划,为企业有计划地进行成本管理提供基本依据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企业应在遵守国家的有关政策、法令和制度的前提下,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正确地组织自己的生产经营活动。为此,企业必须在经营管理中加强预见性和计划性。也就是说,面对市场,企业应在分析过去的基础上,科学地预测未来,周密地对自身的各项经济活动实行计划管理。就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来说,它是一项综合性很强、涉及面很广的管理工作,仅靠财会部门和成本会计工作是难以完成的。但成本会计作为一项综合性很强的价值管理工作,应充分发挥自己的特点,在成本的计划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为了使企业成本管理工作有计划地进行和对费用开支有效地进行控制,成本会计工作应在企业各有关方面的配合下,根据历史成本资料、市场调查情况以及其他有关方面(如生产、技术、财务等)的资料,采用科学的方法来预测成本水平及其发展趋势,拟定各种降低成本的方案,进而进行成本决策,选出最优方案,确定目标成本;然后再根据目标成本编制成本计划,制定成本费用的控制标准以及降低成本应采取的主要措施,以作为对成本实行计划管理,建立成本管理的责任制,开展经济核算和控制费用支出的基矗

(二)严格审核和控制各项费用支出,努力节约开支,不断降低成本 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应贯彻增产节约的原则,加强经济核算,不断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企业的客观要求。在此方面成本会计担负着极为重要的任务。为此,成本会计必须以国家有关成本费用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以及企业的有关计划、预算、规定、定额等为依据,严格控制各项费用的开支,监督企业内部各单位严格按照计划、预算和规定办事,并积极探求节约开支、降低成本的途径和方法.,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三)及时、正确地进行成本核算

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提供有用的信息按照国家有关法规、制度的要求和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及时、正确地进行成本核算,提供真实、有用的成本信息,是成本会计的基本任务。这是因为,成本核算所提供的信息,不仅是企业正确地进行存货计价、正确地确定利润和制定产品价格的依据,同时也是企业进行成本管理的基本依据。在成本管理中,对各项费用的监督与控制主要是在成本核算过程中,利用有关核算资料来进行的;成本预测、决策、计划、考核、分析等也是以成本核算所提供的成本信息为基本依据的。

(四)考核成本计划的完成情况,开展成本分析

费用会计工作职责 篇2

一、新准则中原“两费”取消的原因

1992年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开始接轨,但会计理念倾向收入费用观,这是客观条件,即会计环境所决定的,如今,环境条件已经改变,全球经济一体化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我国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要求建立与我国经济发展进程相适应、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

这次新会计准则的改革引入了资产负债观的理念,全面采纳了资产负债观的观点定义会计要素,资产是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待摊费用直接表现为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企业资产、所有者权益的减少,预期不会给企业带来任何经济利益,因此不能被划入资产范畴。预提费用虽然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但它们并不是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同样不符合新准则对负债的定义。而新准则对费用的定义是指企业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这一定义能很好地包容“两费”的定义,因此,“两费”应隶属于新准则中的费用要素而不是资产或负债要素。

二、新会计准则下原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的会计处理

(一)新会计准则下原待摊费用的会计处理

旧准则中待摊费用核算内容主要有“低值易耗品”、出租出借“包装物”摊销、经营租赁的预付租金、预付报刊费、一次支出数额较大的财产保险费、排污费、技术转让费、广告费、季节性生产企业在停工期内的费用、固定资产修理费用、一次性缴纳数额较大需要分摊的印花税等。

1.原通过待摊费用核算的会计事项在新准则中有明确规定的。第一,固定资产修理费用。新准则规定,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符合准则规定的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支出只是确保固定资产处于正常工作状态,通常不满足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应在发生时计入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不得采用预提或待摊方式处理。新准则应用指南规定,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如不满足资本化条件,应当直接计入管理费用。企业发生的与专设销售机构相关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直接计入销售费用。第二,季节性生产企业在停工期内的费用。新准则应用指南中规定,企业发生的季节性的停工损失,借记“制造费用”科目,贷记“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银行存款”等科目。第三,低值易耗品和出租出借包装物摊销。对于原制度中的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在新准则中归类到“周转材料”科目核算。新准则应用指南指出,周转材料是指企业能够多次使用、逐渐转移其价值但仍保持原有实物形态不确认为固定资产的材料,如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应当采用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进行摊销;企业(建造承包商)的钢模板、木模板、脚手架和其他周转材料等,可以采用一次转销法、五五摊销法或者分次摊销法进行摊销。“周转材料”科目可按其种类,分别“在库”、“在用”和“摊销”进行明细核算。

采用一次摊销法的,领用时应按其账面价值,借记“管理费用”、“生产成本”、“销售费用”、“工程施工”等科目,贷记“周转材料”科目。周转材料报废时,应按报废周转材料的残料价值,借记“原材料”等科目,贷记“管理费用”、“生产成本”、“销售费用”、“工程施工”等科目。

采用其他摊销法的,领用时应按其账面价值,借记“周转材料———在用”科目,贷记“周转材料———在库”科目;摊销时按应摊销额,借记“管理费用”、“生产成本”、“销售费用”、“工程施工”等科目,贷记“周转材料———摊销”科目。周转材料报废时应补提摊销额,借记“管理费用”、“生产成本”、“销售费用”、“工程施工”等科目,贷记“周转材料———摊销”科目。同时,按报废周转材料的残料价值,借记“原材料”等科目,贷记“管理费用”、“生产成本”、“销售费用”、“工程施工”等科目;并转销全部已提摊销额,借记“周转材料———摊销”科目,贷记“周转材料———在用”科目。

2.除上述几项业务外,原通过“待摊费用”科目核算的经营租赁的预付租金、预付报刊费、一次支出数额较大的财产保险费、排污费、技术转让费、广告费如何进行会计处理,新准则没有明确规定,但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32号———中期财务报告》的规定,企业在会计年度中不均匀发生的费用,应当在发生时予以确认和计量,不应在中期财务报表中预提或者待摊,但会计年度末允许预提或者待摊的除外。金额小的、金额大且在一年以内的“两费”于实际发生直接记入成本费用;金额大的且跨年度的费用,一次性记入成本费用,对当期的利润有较大影响,并且有违背权责发生两制原则和配比原则,可以先记入资产类科目预付账款中,然后再分期摊销。

例如:某企业于2012年12月12日预付2013年上半年房屋租金300 000.00元,其中生产车间240 000元,办公室60 000.00元。会计处理如下:

2012年12月12日预付时:

借:预付账款300 000.00元

贷:银行存款300 000.00元

2013年按6个月期限摊销, 分月将其分配到相关成本费用中

摊销时, 借:生产成本40, 000.00元

管理费用10 000.00元

贷:预付账款50 000.00元

(二)新会计准则下原制度规定的预提费用的会计处理

原制度规定的预提费用是指企业按照规定从成本费用中预先提取但尚未支付的费用,如借款利息、预提的租金、保险费和固定资产修理费等。

1.原预提费用核算会计事项在新准则中有明确规定的。借款利息:新准则应用指南规定,通过设置“应付利息”科目,核算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应支付的利息,包括吸收存款、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长期借款、企业债券等应支付的利息。资产负债表日,应按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费用,借记“利息支出”、“在建工程”、“财务费用”、“研发支出”等科目,按合同利率计算确定的应付未付利息,贷记“应付利息”科目,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长期借款———利息调整”、“吸收存款———利息调整”等科目。实际支付利息时,借记“应付利息”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预提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根据对待摊费用中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的分析可以得知,新准则及其应用指南不再对固定资产的修理费用进行预提,而是在实际发生时根据支出能否资本化分别进行相应的处理。不能资本化的修理费用直接计入当期费用,可以资本化的计入固定资产账面价值。

2.除上述几项业务外,原通过“预提费用”科目核算租金和保险费如何进行会计处理,新准则没有明确规定,但根据上述待摊费用中所提到有关规定,金额小的、或者是金额大的且不确定的费用,在发生时直接记入成本费用;对于金额较大的费用,如果有确凿证据(如已签订租赁合同)证明该项费用一定会发生,并能确定受益期限的, 根据权责发生制和配比原则,建议先计提该费用,计入负债类科目其他应付款中,待需要支付时再冲销。

例如:某企业于2012年与华大物业管理公司签订房屋租赁合同,全年租金为600 000元, 生产车间400 000.00元办公室20 000.00元。会计处理如下:

2012年每月计提房屋租金:

借:生产成本10 000.00元

管理费用5000.00元贷:其他应付款15 000.00元待实际支付时:

借:其他应付款15 000.00元

贷:银行存款15 000.00元

综上所述,原待摊费用及预提费用在新会计准则中会计处理,笔者建议分四种情况处理,第一种情况是在新会计准则中有明确规定的,按新准则规定进行会计处理;第二种情况是新会计准则中未作明确说明的,金额小的、或者是金额大且在一年以内的费用,于发生时直接计入成本费用;第三种情况是金额较大的、跨年度的费用,可先计入预付账款,然后分期摊销;第四种情况是金额大的,有确凿证据证明一定会发生的,并能确定受益期的费用,可先计提,记入其他应付账款中。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制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1.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

试论期间费用与会计控制 篇3

1.根据公司年度经营计划制定相应的费用预算

企业应当根据公司年度经营计划制定相应的期间费用预算。对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和销售费用进行预算编制。管理费用预算的编制可采取按项目反映全年预计水平的方法也可采用将管理费用划分为变动性和固定性两部分费用,对前者再按预算期的变动性管理费用分配率和预计销售业务量进行测算;对销售费用预算,可通过分析销售收入、销售利润和销售费用的关系,利用本量利分析方法,采用变动性销售费用预算和固定性销售费用预算;财务费用预算,是指对预算期企业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等而发生的费用所进行的预计。财务费用的发生主要与企业存、贷款数额和利率变动直接有关,该项预算较难估计,它涉及到企业该年的信贷规模,并牵涉到专门决策预算。所以,首先应进行信贷预算和专门决策预算,在此基础上进行财务费用预算。

2.划分期间费用与产品成本的界限

严格划分期间费用与产品成本的界限,按照期间费用的规定范围进行会计核算,是保证企业当期损益真实、合法、正确的关键,也是杜绝利用期间费用人为调节当期损益现象的关键所在。为此我们应当从以下方面加强防控:

正确区分期间费用与产品成本。期间费用和产品成本是两个并行使用的概念,两者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产品成本是针对一定的成本核算对象而言的;期间费用则是针对一定的期间而言的。它们都是企业为达到生产经营目的而发生的支出,体现为企业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并需要由企业生产经营实现的收入来补偿。但两者在资金流转过程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得到的补偿时间不同。期间费用发生后不论企业当期是否有收入其费用都将在当期利润中得到补偿;而产品成本只有在产品销售实现的情况下才能从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若未实现销售收入,产品成本只能以存货的形式在流动资产中显示。由此可见期间费用与产品成本不能正确区分,将对企业利润核算的准确性造成巨大影响。

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二十条规定:“会计核算应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与本会计年度相关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凡支出的效益与几个会计年度相关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我们知道:利润=收入费用。如果一笔应属于资本性的支出,被视为收益性支出即作当期费用处理,必将少报企业的资产价值。费用增加,则利润减少。如果,一笔应属于收益性的支出被视为资本性支出,就会多报企业资产价值,使当期费用减少,从而增加当期的净收益。因此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界限对企业与国家的利益都十分重要。

正确划分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的界限。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虽同属期间费用,都可通过收入得到补偿但它们在企业经营活动中的性质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样。会计核算中必须严格对此加以区分。

3.对管理费用中重点内容严格加以控制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对折旧计提方法在确定后不能随意更改,严格控制折旧计提范围。折旧表现的是固定资产的一种磨损程度,随着折旧的加大固定资产的价值逐渐减少,这种磨损通过企业的经营活动得到了补偿,而不同的折旧方法将会使企业的折旧费用大不相同,由此影响企业的利润及国家的税收。

加强对业务招待费的控制。新税法对招待费的税前扣除采取两头限制的方式,即业务招待费的发生额只允许税前列支60%,同时最高额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业务招待费能够在税前扣除,必须有充分、有效的票据和资料来证明这部分支出的真实性、合理性。

加强存货的管理。按照新准则的相关规定,存货计提跌价准备进入“资产减值准备”账户核算,但存货若有盘盈仍要冲减管理费用,因此对存货的购入发出的管理仍然重要。

对销售费用的控制。企业销售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包括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展览费和广告费,以及为销售本企业商品而专设的销售机构(含销售网点、售后服务网点等)的职工工资及福利费、类似工资性质的费用、业务费等经营费用。商品流通企业在购买商品过程中发生的运输费、装卸费、包装费、保险费、运输途中的合理损耗和入库前的挑选整理费等,也在销售费用中核算。对于上述费用一是控制好人员编制,以免造成人浮于事,二是有计划地减少或降低公关广告、差旅、行政和宴请的数量及价格,同时加强内部促销,利用对社会公益事业的参与,多渠道低成本实施促销方式;让每一名销售人员充分了解到公司的收益与开源节流的重要性,培养销售人员在个人销售成本上的控制意识。

对财务费用的控制。财务费用控制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企业要建立起财务费用的长效机制,坚持从预算、制度、管理、宣传、领导和细节等多方面着手,在整个企业形成财务费用控制的良好氛围。目前,企业为了筹集资金、扩展业务,需要向银行借款或发行债券等等。筹集资金所发生的利息和手续费,在企业各项费用支出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因此,现代企业要通过分级管理、科学预算和制度控制等方法控制财务费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对期间费用截止日期的控制。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是权责发生制。是指以实质取得收到现金的权利或支付现金的责任权责的发生为标志来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及债权和债务。即收入按现金收入及未来现金收入――债权的发生来确认;费用按现金支出及未来现金支出――债务的发生进行确认。而不是以现金的收入与支付来确认收入费用。企业对期间费用截止日期的控制正是在落实权责发生制的核算原则的体现。要观察期间费用在月份内年度内有无异常变化,检查期间费用入账的截止日期,有无提前或推后入账的情况,确定期间费用的结转是否按规定全部转作当期损益,有无计入产品成本或转入下期的情况,杜绝人为调整本期损益的问题发生。

费用会计岗位职责优秀 篇4

2. 预借资金的审核(后续催款催发票)

3. 费用合同的的审核、登记台账、保管;

4. 各项原始单据(发票)的审核;

5. 进项发票的交接(出纳或税务会计进项税认证);

6. 填制记账凭证(能够正确处理进项税的特殊情况);

7. 工资表和分配表的审核和分析;

8. 进行费用的暂估及预提;

9. 对费用标准提出修订意见;

10. 制作多维度的费用预算并与实际发生额进行对比分析;

11. 期末检查科目余额情况;

12. 账龄分析并清理长期款项;

费用会计年度工作总结 篇5

一、相关材料的整理及上报

在上半年的工作中,我在领导的指导下,和同事们合作完成了一些会计的基本工作:我结合日常费用,对公司的费用计划加以总结,协同同事完成了编制中心年度费用计划表的工作;我协助综合部门对中心人员员工每月的工资情况进行审核,完成工资表编制工作以及发放审批;另外,我督促并协同相关人员完成了每月的银行调节表并及时进行了查证以及处理。此外,我每月都按时汇缴职工社保、公积金、个税的上报。

二、资料及资产的管理

在20XX年,我们进行了会计凭证的装订和整理工作,保管好每月的自制凭证并进行了归档处理,完整保留各项资料记录档案,对其进行统一管理。除此之外,我定期核对固定资产的账目,配合固定资产专管员做好资产的管理工作。

三、协调与沟通

作为一名费用会计,我们与各部门的交叉工作比较多,我尽自己最大能力进行沟通,以求能够协调工作,与各部门及时沟通,完成了各项费用的核算工作。在上下级之间,我也耐心沟通,将存在的问题及时向部长汇报,使先关手续能够符合会计工作的规范,努力做到上传下达,协调会计业务工作。

四、费用的核算及报销

费用的核算和报销是最繁琐的一项工作。在20XX年,我和同事们对各部门的费用使用情况进行审核,并且负责中心应收应付往来账的核算及结算工作。

在报销方面,我们严格按照公司内部费用的规范管理制度对费用进行控制,在预算范围内严格掌控费用开支标准,节约费用,控制每一笔报销费用都是有效并且合乎制度。此外,我认真审核费用单据,要求需要报销的项目手续齐全并且反映明确。

在20XX年的工作中,我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角色及作用,努力地做好一个执行者的工作。对于上级安排的工作,我认真地对待,在工作中遇到问题及时反馈,做到上传下达、上行下效;对于自己的本职工作,我严肃认真对待,不放松一点,确保每一项会计工作以及有关资料的真实性,提高会计工作质量。

当然,在过去的一年中,我的工作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会对自己做出计划并实行,完善接下来的工作。首先,有很多会计方面的知识需要我去学习了解,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会努力学习,希望能够学以致用,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在工作中有不懂的问题及时询问或反馈给前辈或者领导,为自己的工作积累经验。

20XX年的工作任务圆满结束,我在工作中学到很多,也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在未来的时间中我会结合自身情况,反思不足,努力做到更好。

★ 简短会计工作总结

★ 会计工作总结202

★ 会计工作总结

★ 会计工作总结范文

★ 会计年终工作总结

★ 费用申请书格式

★ 常用费用申请书

★ 分摊费用范文

★ 费用管理制度

管理费用会计岗位职责 篇6

1.熟悉会计准则,负责公司管理部门,研发部门和MKT部门费用审核及账务处理;

2.协助资金组,负责银行相关管理工作;

3.耐心解答并指导相关部门人员进行财务相关业务;

4.领导安排的其他财务工作;

任职资格:

1. 大专以上学历,财务会计相关专业;

2. 三年以上财务工作经验;

3. 基本了解税法相关知识,对日常业务中涉税方面能进行正确的判断;

4. 熟练操作OFFICE办公软件,尤其是EXCEL方面;

5. 之前工作中使用并熟悉SAP系统;

企业合并费用会计处理比较 篇7

我国的企业合并准则中将企业合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为两种类型: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企业合并费用是指企业合并过程时购买企业所发生的与合并有关的费用。企业合并费用可分为以下两类: (1) 与合并有关的直接费用, 主要包括合并中发生的咨询费、律师费、评估费用、佣金和为合并而发行债券或股票过程中发生的费用等。 (2) 与合并有关的间接费用, 指的是合并中发生的其他费用。

(一) 两种企业合并类型下企业合并费用会计处理的相同点

两种企业合并费用处理的相同点主要有两个方面: (1) 两种企业合并对直接费用中的债券或股票发行的费用会计处理相同。具体会计处理是:以发行债券方式进行的企业合并, 与发行债券相关的佣金、手续费应计入债券的初始计量金额中。如果债券为折价发行的, 该部分费用应增加折价的金额;债券如为溢价发行的, 该部分费用应减少溢价的金额。以发行股票等权益性证券方式进行的企业合并发生的费用, 与所发行权益性证券相关的佣金、手续费均应自所发行权益性证券的发行收入中扣减, 在权益性工具发行有溢价的情况下, 自溢价收入中扣除即从“资本公积”账户中扣除, 在权益性证券发行无溢价或溢价金额不足以扣减的情况下, 应当冲减“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账户。可见, 两种类型下的企业合并会计处理中将合并企业发行债券或股票所发生的手续费、佣金等费用是相同的, 都不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而是调整债券的入账的价值或股票的股本溢价和所有者权益账户, 缓解了合并企业当期的费用压力, 从而有利于提高合并企业进行合并的积极性。 (2) 两种企业合并的间接费用会计处理相同。与合并有关的间接费用, 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会计处理中均作为期间费用的“管理费用”处理。可见, 两种类型下的企业合并中有关的间接费用, 都计入“管理费用”这个相同的账户, 会计处理比较简单易懂。

(二) 两种企业合并类型下企业合并费用会计处理的不同点两

两种企业合并会计处理中对企业合并有关的直接费用 (除上文提到的企业合并中发行债券或股票发生的费用) 的会计处理是不同的, 如对企业合并中发生的咨询费、律师费、评估费用、佣金等直接费用的会计处理是不同的, 具体会计处理的区别为: (1)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直接相关费用的会计处理, (除发行债券或股票发生的费用) , 应于发生时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借记“管理费用”等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2)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直接相关费用的会计处理。 (除发行债券或股票发生的费用) , 应当计入企业合并成本。如在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中, 对这部分合并直接相关费用计入“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中。可见, 在我国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合并费用主要是费用化处理, 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费用主要计入合并成本, 即进行资本化处理。而国际上认为与合并有关的费用并不是资产, 要求企业实现合并过程中发生的成本确认为费用, 即与合并有关的成本 (如中介费, 咨询、法律、会计、估价及其他专业服务费或顾问费等) 均要确认为费用。所以, 国际上对企业合并的合并费用会计处理趋势是进行费用化的处理, 对我国以后在企业合并费用的会计处理发展上也有所启示。

二、企业合并费用的会计处理

同一控制下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费用的会计处理既有相同点, 也有不同点, 下面通过会计实例重点比较同一控制下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费用的会计处理不同。

[例]A公司于2009年3月31日以有关资产作为对价对B公司进行合并, 取得了B公司100%的股权, 其后A与B均维持独立法人资格。假设A公司与B公司合并前后均处于同一控制下。合并中, A公司支付对价的有关资产, 在合并日的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如下表所示。合并中, A公司为核实B公司的资产价值, 聘请有关机构对该项合并进行咨询, 用银行存款支付咨询费用100万元。

要求: (1) 做出2009年3月31日A公司支付咨询费用的会计处理。 (2) 若假设A公司与B公司合并前不处于同一控制下, 其他情况不变, 做出2009年3月31日A公司支付咨询费用的会计处理。

(1) 由于A公司与B公司合并前后均处于同一控制下, 合并后A与B均维持独立法人资格。所以A公司和B公司的合并属于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的控股合并。咨询费用属于合并中的直接相关费用, 依照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对合并中直接相关费用的会计处理原则, A公司对支付的咨询费用的会计处理为: (单位:万元)

(2) 根据假设, 因为A公司与B公司合并前不处于同一控制下, 所以A公司与B公司的合并属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 依照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对合并直接费用的会计处理原则, 企业合并中发生的咨询费用应计入合并成本, A公司对这部分支付的咨询费用的会计处理为:

对于企业合并中发生的各种合并费用, 要分析合并费用的具体内容, 要根据企业合并的类型, 依据在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和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中对合并费用各自处理的规定, 通过分析比较做出正确的会计处理。

参考文献

论新准则对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 篇8

[关键词]研发费用 资本化 有条件资本化

知识经济下,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所在。我国2006年通过的“十一五规划”明确要求把提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这表明,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将在研发方面大力投入,而在会计核算中如何处理由此产生的费用将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业绩及经营者的信心。因此,对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历史回顾

国际上,研发费用会计处理主要有全部费用化、全部资本化和部分资本化三种方法。在我国,研发费用会计处理也经历了这三个阶段,其历史沿革表现如下:

1.资本化阶段。我国1993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企业财务通则》第27条规定:“在会计核算上,购入或按法律程序取得的无形资产支出通常都予以本金化,在企业的各受益期内进行分摊”。因此,此阶段我国对研发支出采取的是一种资本化的会计处理方式。

2.全部费用化阶段。我国2001年1月1日生效的《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规定:“企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为基础进行确认;在研发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用、直接参与开发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租金、借款费用等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已经计入各期费用的研发费用,在该无形资产获得成功并依法申请取得专利权时,不得再将原已计入费用的研发费用资本化”。由此可见,在这一阶段,研发费用被全部计入当期损益。

3.部分资本化费用阶段。2006年2月25日颁布的新《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阶段的支出,能够证明符合相关条件时,可进行资本化处理,应当确认为无形资产”。可知,新准则对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采纳的是有条件资本化方法。

二、新准则研发费用会计处理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新准则对研发费用处理较以前的费用化处理方式更严谨、科学。其优点体现如下:

1.符合真实性原则。这种方法将资本化的开发费用列入账簿,并在资产负债表中列报,可以使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企业在研发方面的投资力度及研发项目预期收益等真实信息,客观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有利于投资者做出恰当的投资决策。

2.体现谨慎性原则。新会计准则将企业的研发活动分为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开发活动的实质在于它是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经过可行性分析,能够确定其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当这种经济利益可以可靠计量时,就可以确认为一项资产。这种做法充分考虑了研发投资活力的风险性,体现了谨慎性原则。

3.有利于克服企业的短期行为,增强企业竞争力。将开发费用支出资本化,可避免将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而导致的企业经营业绩减少的现象。这样,经营者才有积极性通过新产品开发和旧产品的升级换代来保持企业的竞争优势。

4.遵循了配比原则。成功的研究和开发项目在授予专利权、商标权等后,往往会持续若干会计期间为企业带来收益。而将开发支出作为企业自创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在未来收益期间分期摊销恰恰体现了收入与支出相配比的原则。

但是,该方法也存在一些缺陷。

首先,其操作难度大。由于正确划分研究与开发阶段费用支出的界限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将给企业利用研发费用资本化进行盈余操纵提供可乘之机;其次,对研发费用会计处理不符合一贯性原则。这是因为,研发活动往往跨年度,如果开发成功的项目仅以当年开发支出计入资产,则其无形资产价值反映不全面。研究活动成果不能在资产负债表上得到反映,报表使用者将很难从会计报表中了解企业在研究开发方面的投入情况。如果对以前年度发生的研发费用重新计算,并将己费用化的支出对以前年度利润的影响进行追溯调整,此时,又会增加企业会计核算的工作量。因此,新会计准则对研发费用的处理不符合一贯性原则。最后,它未能体现重要性原则,不便于考核无形资产研究开发的投资效益。根据重要性原则,只有研发费用达到一定比例或金额才可资本化,否则将其列入当期费用。

三、对研发费用有条件的资本化会计处理的设想

鉴于新准则对研发支出处理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限制这种方法的使用。具体而言,对企业研发费用可采取“费用化并有条件转回”的方法。

当开展一项研发活动时,若对其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预期价值为负,其支出在发生期间应予以费用化。如果该研发项目以后获得成功并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应将原已计入费用的研发费用资本化。资本化过程应将生产成本减去费用化到资本化的这段期间的累计摊销额,作为以前费用化的成本进行转回,转回的费用应当控制在历史成本金额以内。另外,为转回以前费用化的成本,企业在其会计记录中应该已存在一项研发费用支出的记录。当然,鉴于研发项目未来收益的不确定程度大,研发费用发生时只能费用化而非资本化。而当这项事先记录的研发项目开发成功并加总到潜在研发形成的资本的组合当中去时,企业才能将满足确认条件的、已经费用化的成本予以资本化。由此来减少新准则下企业通过研发费用的处理而进行盈余管理或操纵的可能性。

2.国家的财会法规中应对初次采用新准则的处理方法运用未来适用法。这样不会加大会计核算工作量,并保持将来会计核算口径的一致性。

3.为保证企业研发费用有条件资本化符合重要性原则,可以按各企业情况规定其具体的指标。如规定某企业在连续三年内,每年的研发费用占当年营业收入的5%以上方可资本化。

参考文献:

[1]刘玉晗:研发费用中外之比较[J].财会月刊,2006(12)

[2]黄道利:再析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J] .商场现代化,2005(30)

[3]裘宗舜杜志强:研究与开发应正确地确认为无形资产[J].会计之友,2006(2)下

[4]凌辉贤:新旧准则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比较及其账务处理[J].会计之友,2006(9)下

费用会计工作职责 篇9

对于预付保险费、经营租赁的预付租金、预付报刊杂志费的处理,按预付的金额分别计入有关成本或损益类科目。属于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发生的计入管理费用;属于企业生产车间(部门)为生产产品或者提供劳务而发生的计入制造费用;属于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过程中发生的计入销售费用。预付上述款项时,借记“管理费用”、“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季节性生产企业在停工期内的费用

新准则应用指南中规定,企业发生的季节性的停工损失,借记“制造费用”科目,贷“原材料”、“应付职工薪酬”、“银行存款”等科目。

一次交纳数额较大、需分摊的印花税

对于一次交纳数额较大、需分摊的印花税的处理,新准则应用指南规定,企业按规定计算确定的应交矿产资源补偿费、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借记“管理费用”科目,贷记“应交税费”科目。

固定资产修理费用

新准则规定,与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符合准则规定的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计入固定资产成本,不符合固定资产确认条件的,应当在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支出只是确保固定资产处于正常工作状态,通常不满足固定资产的确认条件,应在发生时计入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不得采用预提或待摊方式处理。新准则应用指南规定,企业生产车间(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等发生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如不满足资本化条件,应当直接计入管理费用。企业发生的与专设销售机构相关的固定资产修理费用等后续支出,直接计入销售费用。

会议费用会计与税务处理 篇10

2014-4-9 12:51:25来源:中国会计网作者:【大中小】

1)有的企业租用综合性酒店,即住宿、就餐、会议均在一个酒店,会议结束由酒店统一开具会议费发票;

会计处理:管理费用——会议费“或”销售费用——会议费“核算。税务处理:一般可以全额扣除。

2)有的企业有自己的会议厅,开会在本企业进行,与会人员的住宿与餐费由宾馆承担,会议结束,宾馆开具住宿费发票,饭店开具餐费发票;

会计处理:

住宿费:管理费用——差旅费“或”销售费用——差旅费“核算。餐费:管理费用—业务招待费

税务处理:分别按差旅费和业务招待费规定扣除。

3)有的企业的会议室、职工住宿、职工就餐分不同地点,分别取得会议费、住宿费、餐费发票。

会计处理:

会议费:管理费用——会议费“或”销售费用——会议费“核算

住宿费:管理费用——差旅费“或”销售费用——差旅费“核算。餐费:管理费用—业务招待费

费用会计工作职责 篇11

【关键词】企业 研发费用 会计处理方法 选择

一、前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宣告了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部门主导科技创新时代的终结,企业逐渐发展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但在企业加大科研力度的同时,也必然导致企业各项投入的增加。近年来,企业用于研究和开发的费用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使企业的财务管理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因此,选择科学合理的企业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已经迫在眉睫。

二、企业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及特点

企业的研发费用是指企业在进行产品的技术革新以及工艺、材料、标准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产生的所有耗费的总和。目前,国际上使用的企业研发费用会计處理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费用化会计处理

费用化会计处理,即不论费用是在研究阶段产生还是在开发阶段产生,都全部计入企业的当期损益中。研究开发的成果具有未知性,加大了研究开发费用的不确定性。费用化会计处理将研究开发产生的费用全部计入当期损益,不仅可以将会计工作简单化、便捷化,还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对企业经济效益造成的影响,属于比较谨慎的会计处理方法。但与此同时,费用化会计处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费用化会计处理难以进行科研费用的调整和费用分摊,不能体现研究项目的经济效益与研究项目的研究费用支出情况的配比,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会对企业当前的经济效益造成一定的影响[1]。

(二)资本化会计处理

资本化会计处理,即将企业在创新研发的过程中产生的一切耗费归集统计,等到研究与开发成果取得成功,真正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时,再将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费用进行摊销。资本化会计处理有利于减少企业的短期战略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有利于企业实现研究项目的研究费用与研究项目的经济效益的合理配置。但企业研发费用资本化处理也存在着一些缺点,首先,基于研究成果的未知性和研发项目经济效益的不确定性,资本化会计处理将研发费用作为企业的资本性支出,若项目研发失败,则会给企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2]。其次,资本化会计处理的资产总额和利润总额较费用化会计处理的高,常常会诱发企业研究与开发的冲动,不利于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因此,使用资本化会计处理研发费用,会给企业的运转带来一定的风险。

(三)有条件的资本化会计处理

有条件的资本化会计处理,即将企业在创新研发过程中产生的所有研发耗费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统计,将研究阶段产生的研发费用计入企业的当期损益做费用化处理,开发阶段产生的研发费用若符合资本化条件则将其列入无形资产中做资本化处理。有条件的资本化会计处理方法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为企业投资者制定投资方案提供可靠性依据,而且有条件的资本化会计处理方法可以有效地缓解短期行为对企业造成的影响,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但是,有条件的资本化会计处理方法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首先,资本化条件缺乏明显的界线,在判断时加入了人为因素,增大了会计处理的操作难度。其次,新准则没有明确规定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导致一些企业擅自调整利润,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失真。

二、企业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

综上所述,费用化会计处理、资本化会计处理和有条件的资本化会计处理都各有优缺点,因此,学习和借鉴国际上关于企业研发费用处理的具体办法和操作经验,结合我国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我国企业发展的企业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按照科技创新的类型可将我国企业分为以下三种:研发项目较少的企业、一般高新技术企业和以科技创新为主的企业。应根据企业的特点,选用相应的会计处理方法处理企业的研发费用。

(一)研发项目较少的企业采用全部费用化处理法

研发项目较少的企业,用于研发的经费占企业总支出的比重较小,研发费用对企业的发展无决定性作用。此时应将项目研究和开发的一切支出都计入企业的当期损益,采用全部费用化处理研发费用,降低企业研发造成的经济风险,有助于实现企业投资费用的尽早回收,减少人为操控因素对企业经济造成的影响[3]。

(二)一般高新技术企业采用有条件的资本化处理法

首先,高新技术企业在科研创新中处于较为活跃的状态,其长期从事科研创新项目研究,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其研发技术较研发项目较少的企业强,研发产品一般能满足市场需求。其次,一般高新技术企业由于长期活跃于科研创新中,科研创新产生的费用一般较多,科研项目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企业经济效益,关系着企业的运转和经营。再次,一般高新技术企业的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都较高,其判断资本化条件、资本化后摊销年限的能力较强。因此,将一般高新技术企业的在研究阶段产生的全部费用归入企业当期损益,实行费用化会计处理;将开发阶段产生的费用中符合资本化条件的部分费用采用资本化会计处理方法处理,其他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开发阶段费用采用费用化会计处理,计入企业当期损益[4]。采用有条件的资本化会计处理法处理一般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费用,可以减少企业研发失败对企业造成的经济损害,降低企业运行风险。

(三)以科技创新为主的企业采用全部资本化处理法

以科技创新为主的企业主要活动于科学技术和科学发明的新领域,长期进行研究开发与技术成果的转化工作,具有企业规模大、研究开发项目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强等特点。首先,科研项目产生的经济利益就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企业实现正常运转的根本经济来源,科研项目在以科技创新为主的企业中所起的作用,跟生产材料在制造企业中所起的作用是一样的,科研项目的支出就是以科技创新为主的企业生产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以科技创新为主的企业具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其研发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适应性,大部分研发产品都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润,这类企业一般有足够的技术、经济实力和其他资源支持研发项目。因此,以科技创新为主的企业进行项目研发时产生的所有研发费用全部资本化处理[5]。采用全部资本化会计处理法处理以科技创新为主的企业的研发费用,不仅可以合理地控制企业研发支出与研发项目经济效益的配比,还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的短期行为对企业经济发展造成的影响,激发企业研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企业科研项目的成功率,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三、结束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加大科研力度,充分利用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经济效益。同时,企业在进行科研项目的投资决策时,要充分考虑科研项目周期长、投资大、经济效益不确定等特点,并结合企业自身发展情况,选择适合的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科学合理的研发费用会计处理方法,有利于实现企业经济效益与科研投入的合理配置,对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江桂林.浅议企业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改进[J].财经界(学术版),2011,3(03):102-103.

[2]闵代军.企业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方法探究——以煤炭企业为例[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1,5(05):81-82.

[3]孔庆林,朱琳.研发费用会计处理国际比较下的优化方法浅析[J].商业会计,2012,12(02):69-70.

[4]刘洪磊.新准则下研究与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及优缺点探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0,8(03):51-42.

[5]于强.无形资产管理引发的服务外包企业财务风险研究——基于后金融危机时代的视角[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11(07):95-96.

略论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 篇12

企业研发费用, 就是指企业在产品、技术、材料、工艺、标准的研究和开发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费用。

目前, 研发费用包括哪些内容, 认识并不一致。归纳起来, 主要有以下观点:

1、《国际会计准则第9号——研究与开发费用》中规定, 研发费用应包括可直接计入研究与开发活动或以一个合理的基础分配既然这些活动的所有费用。具体包括: (1) 从事研究与开发活动人员的薪金、工资和其他与聘用人员有关的费用; (2) 研究与开发活动中消耗的材料和劳务费用; (3) 用于研究与开发的固定资产折旧费用; (4) 与研究开发有关的间接费用 (不包括一般管理费用) 。这些费用的分配方法与存货间接费用的分配方法相似。销售费用不包括在研发费用中。借款费用是否包括在研发费用中, 应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第23号——借款费用》中可供选择的处理方法确定。

2、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第2号公告——研究与开发费用》对研发费用作出的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有相似之处, 具体与研发活动相符的成本要素包括几个方面: (1) 材料、设备和设施。材料 (无论来自企业的日常存货还是为研发活动而特意订购的) 成本和为研发活动而外购或自建的以及以备将来适用的设备或设施的成本, 应在外购或自建时以有形资产的形式予以资本化。这些在研发活动中消耗材料的成本以及这些用于研发活动的设备或设施的折旧就是研发成本。然而用于特定研究开发项目且将来不会有别的用途, 因而没有独立经济价值的外购或自制的材料、设备和设施的成本在这些费用实际发生时列为研发费用; (2) 职工薪酬。年薪、周薪和其他从事研究开发活动人员有关的成本应归入研发费用; (3) 从外部购入的无形资产。从外部购入的用于研究开发活动的无形资产应予以资本化, 其摊销额构成研发费用; (4) 劳务成本。由外部提供对与企业研究开发活动有关的劳务成本, 包括为了该企业的利益而由外部执行的研究开发活动, 应该归入研发费用; (5) 间接成本。研发费用应包含一个合理的间接成本分配额。然而管理费用与研究开发活动不是息息相关, 不应归入研发费用。

3、我国关于研发费用没有专门的准则, 只是规定:“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 其入账价值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律师费等费用确定, 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发费用, 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按照这个规定, 所以可以直接归属于该研发活动产生的费用, 除注册费和律师费以外, 都在研发费用中归集。而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的支出, 应当区分研究阶段支出与开发阶段支出”, 没有具体说明哪些属于研发支出。研发费用是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必然形成的一项支出, 会计上如何处理研发费用将会影响到企业关于自主创新的政策规定。

但是, 我国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扣除管理办法 (试行) 》的通知中, 则对企业从事《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公布的《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 (2007年度) 》规定项目的研究开发活动, 其在一个纳税年度中, 允许税前扣除实际发生的研发费用, 作出具体规定:即“ (一) 新产品设计费、新工艺规程制定费以及与研发活动直接相关的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 (二) 从事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的材料、燃料和动力费用。 (三) 在职直接从事研发活动人员的工资、薪金、奖金、津贴、补贴。 (四) 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仪器、设备的折旧费或租赁费。 (五) 专门用于研发活动的软件、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 (六) 专门用于中间试验和产品试制的模具、工艺装备开发及制造费。 (七) 勘探开发技术的现场试验费。 (八) 研发成果的论证、评审、验收费用"

二、研发费用会计处理的比较分析

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主要有三种方式: (1) 研究与开发费用在发生时全部确认为费用, 计入当期损益; (2) 发生时全部资本化; (3) 有选择的资本化; (4) 研发费用先归集, 后选择费用化或资本化。

(一) 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

研发费用全部费用化就是指研究与开发费用在发生时全部确认为费用, 计入当期损益。这种处理方法主要以美国为代表, 考虑研发费用所带来的未来收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如将其资本化则不符合谨慎性要求。这种方法将支出直接计入费用减少了企业当期利润, 从而递延了企业的税款上交, 并且能及时收回投资, 核算起来也非常简单。但在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研发投入越来越大, 而外购无形资产与自行开发无形资产的入账差异及无法真实反映企业资产的价值, 均违背了可比性要求;这种处理用于造成单纯为了提高眼前利润而减少研发投入的短期行为;研发支出的费用化使得研发阶段的利润降低, 从而导致企业在市场无法顺利融资。新准则实施前我国曾经采用这种处理方法。

(二) 研发费用全部资本化

研发费用全部资本化就是指研究与开发费用在发生时全部归集起来, 待开发成功并投入使用时列作无形资产, 在收益期分期摊销, 而不计入当期损益。这种处理方法以荷兰为代表, 这种方法核算简单, 便于操作,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企业的短期行为, 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但由于费用资本化会增加资产总额和利润总额, 企业会盲目投入研发活动, 不再谨慎考虑是否可行。此外, 也增加了盈余管理的机会, 企业将会把大量的其他费用故意与研发费用相混淆, 以制造调节报表的机会。

(三) 研发费用有选择的资本化

研发费用有选择的资本化, 就是指研发费用一定条件下的资本化, 这种处理方法以国际会计准则和英国会计准则为代表, 就是要求研究费用在其发生的当期确认费用, 开发费用只有在满足特定条件, 即表明这些费用很可能产生未来经济利益, 应确认为资产, 即资本化。这种方法符合谨慎性要求和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 企业的研究活动属于初步性的分析与调查阶段, 其未来是否会带来经济效益是非常不确定的, 将其费用化既保证了企业当年就可以收回用于研发的部分资金, 又不至于使得当年的净利润大幅下降;而企业开发活动是将技术应用与实践, 并产生实践性的改进, 不确定程度较低, 并且受益对象是特定的产品, 可将其资本化。

(四) 研发费用先归集, 后选择费用化或资本化

研发费用先归集, 后选择费用化或资本化, 就是指在特殊项目中进行归集, 即未来收益是否存在还没确定之前, 将所有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归集在不同于资产和费用的特殊项目中, 如果未来收益可以合理地确定就将其相应支出转换为资产, 如果能够合理确定不会产生显著的未来收益就将其记入费用。

三、研发费用的会计处理

我国新会计准则对研发费用采取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会计处理方法, 适合我国现有的国情。

由于自创无形资产过程一般分两个阶段: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研究是指为获取并理解新的科学或技术知识而进行的独创性的有计划调查;开发是指在进行商业性生产或使用前, 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或设计, 以生产出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进的材料、装置、产品等。我国原无形资产准则对研究、开发两个阶段发生的研发费用, 要求计入当期损益。而新无形资产准则则不然, 新无形资产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要求“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研究阶段的支出, 应当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同时, 要求“企业内部研究开发项目开发阶段的支出”, 甚至是“取得的已作为无形资产确认的正在进行中的研究开发项目, 在取得后发生的支出”也应该计入当期损益, 除非这些支出发生时能够同时满足五个条件:“ (一) 完成该无形资产以使其能够使用或出售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 (二) 具有完成该无形资产并使用或出售的意图; (三) 无形资产产生经济利益的方式, 包括能够证明运用该无形资产生产的产品存在市场或无形资产自身存在市场, 无形资产将在内部使用的, 应当证明其有用性; (四) 有足够的技术、财务资源和其他资源支持, 以完成该无形资产的开发, 并有能力使用或出售该无形资产; (五) 归属于该无形资产开发阶段的支出能够可靠地计量。”

通俗讲, 我国会计准则规定, 研究开发费用的会计处理分为两大部分:1.企业研究阶段的支出全部费用化, 计入当期损益 (“管理费用”账户) ;2.开发阶段的支出符合条件的才能资本化 (计入“无形资产”账户) , 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计入当期损益 (首先在研究开发支出中归集, 期末结转“管理费用”账户) 。

【例题】某企业自行研究开发一项新产品专利技术, 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共发生材料费4000万元、人工工资1000万元, 以及其他费用3000万元, 总计8000万元, 其中, 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支出为5000万元, 期末, 该专利技术已经达到预定用途。会计处理如下:

借:研发支出

——费用化支出30 000 000

——资本化支出50 000 000

贷:原材料40 000 000

应付职工薪酬10 000 000

银行存款30 000 000

期末:

借:管理费用30 000 000

无形资产50 000 000

贷:研发支出

——费用化支出30 000 000

——资本化支出50 000 000

期末, 企业应及时就无形资产研究开发过程中归集的研发费用予以披露:当期进行研究开发项目发生的研究开发支出总额, 并说明其中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及资本化计入无形资产成本的金额。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讲解/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4;

[2]、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6.10;

上一篇:优秀电工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别样的狼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