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孙思邈治病救人的故事(精选4篇)
传说,孙思邈自幼聪颖好学,很小就开始读书,七岁便能够每天背诵上千字的文章。幼年的孙思邈看的书主要有老子、庄子等的百家学说,还喜欢看佛典。孙思邈虽然如此聪明伶俐,然而却在幼年的时候遭遇风寒,体弱多病,经常要找当地的医生看病,几乎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孙思邈觉得生病这么辛苦,便在十八岁成年之时立下志向要学习医学。
二十岁的孙思邈已经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道家学说,也精通佛家的经典著作,可谓神童,当时的人们称孙思邈为“圣童”。
孙思邈少年时便已看完诸多著作,非常博学多才。隋文帝听闻想要让他进朝担任国子博士,然而受道家思想影响颇深的孙思邈却觉得为官太过事故,无法自由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无法潜心研究自己热爱的医学,于是便辞谢了朝廷的封赐。 后来,唐太宗即位,召孙思邈进宫。当时的`孙思邈已经五十多岁了,唐太宗见到的孙思邈却宛若少年一般,容貌非常年轻,步态轻盈,身形一点也不老态,唐太宗觉得非常不可思议。他感叹地说:“有道之人真是值得尊敬啊!修道之人当真是如神仙人物,在这世界上竟然是真实存在的!”唐太宗见孙思邈如此有道,想要授予他官位,然而,孙思邈又拒绝了。
孙思邈的徒弟卢照邻曾问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只有名医才能治愈各种疑难杂症?”
孙思邈说:“一个人若是对天道变化的规律了如指掌,触类旁通,那么对人体的疾病也会有掌控能力。正如道家的阴阳之道,天与人其实是相似的,人的阴阳与自然界其实并没有什么差别。一个人的身体生病了,人体的气血上冲就会发烧,气血不通的话就会感冒,气血蓄结会生出肿瘤,气血奔腾会使人气喘无力,气血枯竭则会导致精神衰竭。人体的各种疾病都会表现出来,人体气血的变化会表现在人体的容貌上。”
救人之心驱使着他, 不能再作犹豫, 他便立刻赶上前去大声问道:“棺材里装的是什么人, 死了多长时间啦?”棺材后边一位送葬的青年农民, 忽然看见有人来问, 便说:“这是我的妻子, 半夜里生孩子, 头一胎遇到难产, 到天明就死了。孩子也没生下来, 还问这干啥!”
孙思邈说:“我从棺材缝里流出的血色来看, 不像死人的血, 你让棺材停一下, 叫我看看情况, 或许还能够把人抢救过来呢!”已经死了, 怎么还能够救活?大家都不相信他的话, 仍然抬着棺材匆匆地向前地走。后来在孙思邈的再三说服下, 青年农民才让抬棺材的人把棺材停在大路旁边。
打开棺盖一看, 那位青年妇女的脸色像黄裱一般, 没有一点血色, 样子显得十分可怕。孙思邈伸出手来, 摸摸她的脉搏, 果然不出所料, 青年妇女的脉搏还在微弱地跳动着。孙思邈很快选好了穴位, 给她扎了几针, 又从药包里取出一点药, 给她灌进了口里。
啬神 啬,有“节省、节俭”之意,这里指珍惜。人有三宝:精、气、神。神以精为根,以气为用。《黄帝内经》认为:“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是指人的生命活动的总称,也指人的精神情志和思维活动。孙氏的“啬神”说告诫人们,一定要注意珍惜保存人的精力,不妄自作劳,以求健身长寿而尽天年。人的生命宛如一盏燃着的油灯,油尽灯灭,生命完结。人生的灯油多少,虽不能改变,但点燃的方式不同,燃烧的时间长短也不同。大炷点燃,发亮时间就短;小炷点燃,发亮时间就长。人生虽有限,如节护适宜,则可延年益寿。
爱气 气与精都是神的物质基础。神为人生命活动的体现,而气是生命活动的动力。由此可见,要想健康长寿,自然要谨慎养其气。孙氏援引了晋代医学家葛洪《抱朴子》书中的一个生动比喻:人的整体为一个国家,神即国家的君主,气即国家的生民。“夫爱民所以全其国,惜气所以全其身,民散则国亡,气竭则身死。”比喻妙极。养生一定要爱气。如何爱气呢?孙氏提出要“依时摄养”。天地有四季的变化,人体之气也随之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故季节不同,应以不同的生活方式养其气,此即“依时摄养”。
养形 所谓养形,乃修身之道。形即身形,養形是养生长寿的重要方面。孙氏认为:“虽常服饵而不知养形之术,亦难以长生也。”养形的要旨在于“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强调身体宜保持适度的活动,避免用强力去做力不能及的事。
导引 导引按摩,吐纳调气,是孙氏养生要术的重要内容。前者为健身体操,以动为主;后者为呼吸体操,以静为主。动静结合,缺一不可。坚持导引调气,久而行之,方能延寿。
言论 孙氏认为:慎言语可以防止耗气。言为心声,心正方能言正。故强调“言最不得浮思妄想”,“欲专言善事,不欲先计较钱财”。还要求“莫多言,多言则气乏”;“宜少语”,少语则气得以充养,不致无谓耗散。俗语“吃不言,睡不语”,即是此理。
饮食 强调饮食得宜,才能益寿,失其宜则能致疾。孙氏认为,饮食养生主要是注意淡食,还要注意饮食五味的宜忌调配、进食的时间及数量。如“喜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食量适度,才能充分消化吸收,从而有益于健康。
房事 男女之情乃人伦之常理,既不可强禁,也不可太过,惟贵于节制而已,有节则可得天年。孙氏认为:男女相宜依年龄大小而定频度。他还强调,男女相欢,贵在和谐,更有助于心理和生理健康。
反俗 即反世俗而为之。孙氏提出:“众人大言而我小语,众人多繁而我小记,众人悖暴而我不怒,不以不事累意,不临时俗之仪,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药,天下莫我知也。”他强调反俗有五:一者“于名于利,若存若亡”,宜尽去名利之心;二者节制人之七情,宜“忍怒以全阴,抑喜所养阳”;三者心不为声色而动,宜抑情节欲,远帏幕,疏情欢;四者美味佳肴、山珍海味,口不为之而诱,宜节饮食,薄滋味,食清淡;五者世态炎凉,人情淡薄,志不为之而失,宜淡泊宁志,清净养之,以全神气。
医药 孙氏行医民间80余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养生经验。《千金要方》中所载服药饵方甚多,这些饵方大多采用具有滋补作用的中草药、经过精心制作而成,可长服久服,甚至可以之代粮。当然,必须要知医道、通药性。若滥服药饵,则会反受其害。
禁忌 所谓禁忌,指凡有悖于养生之道的行为,须作出明确的约定,并严格遵守,不可违反。孙氏强调:“善养生者,常须慎于忌讳,勤于服食,则百年之内,不惧于夭伤也。”
养生的目的在于减缓衰老,延长寿命。孙思邈认为造成人体过早衰老的原因有两点:一是先天禀赋不足。先天禀赋的充足与否完全取决于父母的精、气、神是否充足。二是后天失养。情志不遂、饮食不节、起居无常、劳损过度都是造成后天失养的重要因素。孙思邈认为先天禀赋的充足与否是不可控制的,而后天的保养才是养生的关键所在。那么,孙思邈有哪些养生之道呢?
保精神 孙思邈非常重视保养精神。他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就像一个国家的皇帝或元首一样重要。因此他主张无论是喜怒哀乐,均须适度,尤其要戒大喜、大怒、大忧、大悲、大恐、大惊,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注意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精神状态。
护元气 中医认为元气是生命之本。人体的元气充足则健康;元气受损则生病;元气耗尽则死亡。在元气充足的情况下,人体的气血运行就会十分顺畅,各个脏腑器官均可得到充分的滋养,生命力就会很旺盛。因此孙思邈认为,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以不伤元气为基本原则。
养形体 孙思邈曾多次拒绝到京城做官,始终坚持规律的起居生活。他清晨进山采药,傍晚在田间散步,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强调“起居有常,不妄劳作”。
常导引 从字面上来看,这里导引一词似乎是专指气功导引,实际上它指的是体育锻炼。孙思邈在《千金方》中写道:“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所不能堪耳”,意思是养生之道,在于坚持运动锻炼,但应注意量力而行。另外,孙思邈认为:“每日必须调气补泻,按摩导引为佳。调气补泻是静,静中寓有动;按摩导引为动,又以安神静志为前提,动中寓有静”,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为用。
慎言论 言论即指说话。孙思邈认为说话不要过多,更不宜大声说话,而应轻言细语。因为“多语则气乏”。另外,他认为人们不可以说“恶语”和污言秽语,应做到“善言不离口”。因为经常说好话,别人同样也会以善言相回答,可使对话双方心情愉悦;若经常用恶语刺激别人,别人亦会以恶语刺伤你,使你心情败坏、气机不畅,无益于养生。
合理饮食 孙思邈认为,饮食不当最易损伤人的精气神,并引用葛洪的话说:“五味不欲偏多,酸多则伤脾,苦多则伤肺,辛多则伤肝,咸多则伤心,甘多则伤肾。人非金石,既不调理,必生疾病”。孙思邈主张饮食,果蔬菜肴应多样化。孙思邈常吃的主食有大米、小米、小麦、玉米、豆类等七八种之多,经常变换着吃。另外,他反对暴饮暴食,主张吃饭时应细嚼慢咽。
节欲护精 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指出:“人生大限百年,若加以节护则可更长,如膏用小炷之与大炷,小炷焚膏燃烧持久,大炷焚膏熄灭必速,故人之寿夭在于撙节”。孙思邈认为房事既不可压抑,也不可放纵。曾有人问孙思邈:“年近古稀应当禁绝房事否”,孙思邈答曰:“不然。男不可无女,女不可无男,无女则意动,意动则神劳,神劳则损寿”。说明老年人如果有性欲却故意加以抑制,反而会减损寿命。至于体弱多病的老年人,则应节制房事,否则会使精气虚亏,使病情加重。孙思邈亦反对纵情恣欲,他曾说:“纵情恣欲,心所欲得,则更为之……无所不作,自言适性,不知过后……皆为病本”。此话的意思是,放纵情欲为致病之本,少年时的放纵往往是年老后虚衰的原因。故孙思邈认为人们在少年时就应节制欲望。
适当服食药饵 孙思邈肯定服食药饵在养生中的积极作用,他认为根据不同的季节服用预防风疾、祛暑、补气、暖身之药饵是很必要的。同时,孙思邈对服食药饵的态度是慎重的,他强调应根据个人的年龄、身体等具体情况加以判定,并遵守一定的规律,提出“人体平和,勿妄服药”的观点。另外,孙思邈十分赞同“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观点。他主张在生病时最好先用食物治疗,万不得已时再使用药物治疗。在用药方面,他主张用药剂量不可过大,应先使用小剂量进行治疗,在没有效果的情况下再加大剂量,病愈后应立即停止服药,哪怕是补药,也不应过多地服用。
慎重选择居所 孙思邈认为居住的坏境对于养生来说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山林深远,固是佳境”,但若太过于注重环境的优美,空气的清新,而选择独居深山老林,脱离社会群体,那么亦会给生活上带来许多的不便。孙思邈强调,选择居所不仅要考虑自然因素,也应把社会因素估计在内。因此,他认为在居所的选择上应满足以下条件:“必在人野相近,心远地偏,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如此得十亩平坦处,便可构居。”
此外,孙思邈还认为人们若想长寿,就一定要遵循天道,因此,有许多的“禁忌”是不能违反的。在他的著作《千金翼方》中,有两卷是专门论述“禁忌”的。书中大部分“禁忌”的内容在今天看来,也是对养生很有帮助的,如“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等。
【药王孙思邈治病救人的故事】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