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工作经验总结

2025-0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十三五工作经验总结(通用8篇)

十三五工作经验总结 篇1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增进民生福祉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十三五”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在民生领域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取得一系列历史性进展,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书写了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光辉篇章,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 脱贫攻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十三五”以来,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体现在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精神创造乃至人类发展等各个层面。

在生活层面,为绝对贫困人口提供较为健全的生活保障。2016 年以来,我国累计 5000 多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年纯收入由 2015 年的 3416 元增至 2019 年的 9808 元,年均增幅超过 30%。到 2020 年末,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任务将如期实现,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得到历史性彻底解决。

在制度层面,形成了一套中国特色脱贫攻坚制度体系。开对了“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十三五”以来,我国致力于脱真贫、真脱贫的制度建设,保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体制上,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强化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健全东西部协作和各类定点扶贫机制。在制度上,以厚植农村地区发展内生动力为目标,实施“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工程,实现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在长远规划上,实现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逐步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从根基上全面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在精神层面,凝聚起决胜脱贫攻坚强大精神力量。在举全党全国之力消除绝对贫困的波澜壮阔进程中,社会各界展现出磅礴精神力量,赋予中华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以人民为中心、勇于担当、甘于奉献、自立自强、共建共治等精神特质,体现了新时代中华民族价值观念、文化品质等软实力的提升。

在社会发展层面,构筑了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样板工程。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标志着中华民族千年梦想变为现实,而且具有人类文明发展的典范价值。在全球范围内,中国作为首个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被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誉为“减贫领域的世界纪录保持者”;2018 年第 73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关于消除农村贫困的决议,将中国倡导的精准扶贫理

念写入其中。事实证明,中国的脱贫攻坚行动拓展了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的途径,为破解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进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作为一个具有多层次多面向内含的概念,民生既是历史的,又是具体的,不同历史时期民生问题的核心迥然相异。“十三五”以来,我国民生工作实现“从有到优”,不仅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而且生活质量也得到显著改善。

从绝对数量看,城乡居民生活更加宽裕。“十三五”以来,我国连续四年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快于 GDP 增速,2019 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30733 元,比 2015 年增长约 40%。2019 年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降至 28.2%,每百户家庭家用汽车拥有量达 35.3 辆,这表明我国已进入国际公认的人民生活相对宽裕阶段,全体人民共享新发展成果,消费层次持续提升,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得到较好满足。

从收入水平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幅缩小。“十三五”以来,我国连续四年实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2015 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为 2.73∶1,2019 年降至 2.64∶1,部分省区市基本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均等化。

从结构变迁看,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数量和占比是衡量改革成果公平配置和共同富裕实现程度的重要指标。“十三五”以来,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持续上升,以家庭年可支配收入 10 万元至 50 万元为标准,2019 年年底我国已有超过 1.4 亿家庭、4 亿人成为典型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和增速均为世界之最。

从外部保障看,实现了人民生活质量提升与经济转型升级良性循环。“十三五”以来,“抓民生就是抓发展”的理念全面融入学术话语、政策话语和生活话语之中。随着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不断增长,倒逼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升级。民生领域的大量投入开始转化为消费力,促进新兴产业不断兴起、经济动能不断优化。

多层次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经过持续多年的努力,我国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药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居民全覆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在加强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体现中国特色、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其中,2019 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 50%,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

达 10.7 年,教育现代化总体发展水平迈进世界中上行列,其中部分指标已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是每一个劳动者生存的经济基础和基本保障,也是其融入社会、共享发展成果的基本条件。“十三五”以来,我国坚持将就业优先政策摆在宏观政策层面考虑,努力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2016 年至 2019 年,城镇新增就业累计 5378 万人,累计 2209万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累计帮扶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1213万人,实现了比较充分就业。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我国出台一系列扶助政策,居民就业得到良好保障。通过不断完善政府、工会、企业共同参与的协商协调机制,提倡劳模精神、工匠精神和科学家精神,在和谐就业和体面劳动等方面取得新进展。

社会保障是一项具有社会安全网功能的基础性社会保护制度。“十三五”以来,我国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支柱的覆盖全民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成,社会保障体系的兜底保障功能得到有效发挥。以统筹和可持续为目标,不断推进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等方面制度体系建设,推进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推动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2019 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达 39.8 和 48.9平方米。

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十三五”以来,我国坚持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让人民享有公平可及、系统

连续的健康服务,健康中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医改福利正不断筑牢亿万民众幸福生活的健康之基。2019 年我国婴儿死亡率降至 5.6‰,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升至 77.3 岁,居民健康素质总体上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健全。

创造了具有示范意义的新时代民生工作经验 “十三五”以来的民生工作,为新时代更好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提供了重要经验启示。这些启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不断将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民生保障优势。党的领导是一切胜利的根本保证。要善于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民生建设的优势,增强各级党组织在民生建设过程中管方向、管政策、管原则、管干部等方面的能力。

全面准确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刻内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求坚持人民至上的立场,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昭示了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充分调动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上,有效激励人民群众支持、参与和自主创新各项民生保障制度,形成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社会合力。

实现存量改革与增量改革并举并重。随着民生改革不断深入,除了要继续做“皆大欢喜”式的增量改革,更要做深层次的存量改革。既要推进增量改革,从而为存量改革奠定基础;更要以存量改革来推动新的增量改革,实现两者间高水平均衡。

十三五工作经验总结 篇2

1 “十二五”农机化事业亮点纷呈、成效显著

1.1 “十二五”农机化发展主要成效

“十二五”已经画上圆满的句号。 过去的5 年, 浙江全省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围绕高效生态农业强省、特色精品农业大省建设, 勠力同心, 锐意进取, 真抓实干, 全力推动农机化事业发展, 全省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社会化服务水平、安全水平和管理水平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快速提升, 再现了农机化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期。 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农机装备结构优化升级。 5 年来, 全省新增农机装备64.8 万台 (套) , 新建钢架大棚、玻璃温室3 650.9 万m2, 是历史上增速最快的时期。 农机装备产品不断丰富, 装备性能全面提升, 装备结构显著优化, 朝着覆盖领域全产业、产业全过程, 生产作业一体化、复式化, 机械性能自动化、智能化等“三大方向”加速迈进。

(2) 农机作业水平全面提高。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8.6 百分点, 达73.5%, 居南方水稻产区前列。 粮食烘干机保有量增长3.5 倍, 稻麦机烘率达45%, 居全国首位。 茶叶生产基本实现机械化, 大众茶类修剪、采摘机械化率近90%, 名优茶机制率达95%。 冷藏保鲜库容翻了一番, 达250 万m3。 农机应用覆盖面从粮油产业向主导产业、 新兴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全面延伸。

(3) 农机科技创新不断深化。农机产学研推协同创新机制逐步形成, 创新主体不断成长, 一些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创新的重要力量。 农机农艺融合加快推进, 适应机械化作业的良种、良法及适应新品种和新型种养模式的农机装备加快应用, 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高效农机装备不断涌现并得到转化应用。农机科技形成了从科研机构、 科研人员创新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农机制造企业、农机推广机构共同参与创新, 从农机产品创新到农机技术、农机作业标准创新的良好局面。

(4) 农机服务主体有效发育。 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 区域性农机服务中心等服务型主体不断发展壮大, 目前全省拥有1 469 家农机合作社和近5 000 个区域性农机服务中心, 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机服务领域由耕种收为主向产前、产中、产后全程化作业加快拓展。农机购置主体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向农机服务主体逐步转变。

(5) 农机安全形势持续向好。 牌证管理、打非治违、隐患查治、平安农机建设等工作扎实开展, 特别是构建起了警农合作治理、 集中严打与日常监管联动治理、平安农机示范单位带动治理的工作机制, 建成了覆盖32 个县、342 个乡镇和305 个农机合作社的平安农机示范辐射网, 不断夯实农机安全生产基础, 实现了农机事故的有效防控。

1.2 “十二五”农机化发展经验

“十二五”农机化发展迈上了新的台阶, 成绩来之不易, 应当倍加珍惜, 经验更是弥足珍贵, 需要认真总结, 主要是“五个始终坚持”。

(1) 始终坚持面向生产、立足需求。 从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群众需求出发, 谋划农机开发推广应用, 谋划农机化工作政策举措, 谋划农业经营主体应用水平提升办法, 实现了农机化发展与农业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

(2) 始终坚持重点突破、整体推进。 聚焦重点区域和重点产业, 紧盯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抓住重点推广机械、重点发展区域、重点应用主体、重点安全隐患, 集中力量克难攻坚, 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农机化水平提升。

(3) 始终坚持改革引领、创新驱动。 持续推进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农机社会化服务机制、农机经营管理机制改革创新完善, 推动农机科技进步与技术模式改进, 为农机化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4) 始终坚持内聚外联、合力推进。 凝聚系统内部力量, 争取党委政府、相关部门、科研单位、生产企业、新闻媒体等各方面支持, 加大政策投入, 健全发展机制, 营造外部环境, 形成推进农机化发展的强大合力。

(5) 始终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领。 在充分尊重市场的主体地位、 保障农民群众的自主权的基础上, 注重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 强化政策支持, 重视项目引导, 有效激发和保护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

这些都是过去多年工作实践中业已证明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是农机化发展的宝贵财富, 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

2 农机化发展当前短板要认真梳理、客观对待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强调, 必须紧紧扭住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存在的短板, 在补齐短板上多用力。干事创业既要善于亮成绩, 更要精于查短板。 查短板就是要发现问题、寻找不足、分析原因、思考对策, 这是坚持问题导向的重要体现, 是增强工作针对性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是提升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方法。 只有既不断总结经验又查找短板, 才能持续推动事业健康发展。 短板是比较的产物。农机化工作的短板, 要从我省农机化发展现状与发达国家和省份的差距中查找, 要从现行农机化发展水平与农业现代化目标的差距中查找, 要从党委政府和农民群众对农机化事业发展要求的差距中查找, 要从农机化工作内部相互比较的差距中查找, 从而把短板找准、找全面、找清楚。客观而言, 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 我省农机化事业持续向前发展和壮大, 实现了由初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的历史性跨越, 但审视现状, 短板仍然不少。 这些短板, 既是制约农机化向更高层次和阶段迈进的症结所在, 也是推动农机化事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空间所在。 归纳梳理这些短板, 主要是“五个跟不上”:

(1) 农机技术进步跟不上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要求。农机产品开发与农业生产不匹配、不适应的问题依然突出, 蔬菜瓜果、畜牧水产等机械化发展明显滞后, 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产品加工等机械开发应用严重不足, 粮食作物栽植、旱粮生产、油菜收获依然是制约粮油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主要瓶颈。 农机化发展层次有待提高, 智能精准、复式作业型农机装备应用面还比较窄, 特别是植保机械较为落后, 仍然以手动喷雾器和机动喷雾机为主, 不仅效率低而且安全性也差。农机科技研发和装备制造水平不高, 先进适用农机装备供给不足, 农机新产品检验鉴定滞后, 一些生产急需的产品难以推广应用, 农业生产“无机可用” “有机难用”的问题比较突出。

(2) 农机社会化服务跟不上农民生产生活改善要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农民群众对改进农业生产劳动手段和方式有了新企盼, 迫切希望通过优质的农机社会化服务, 实现轻松劳动、体面种田、生产增效。从目前看来, 虽然近年来农机社会化服务实现了长足发展, 但仍然存在服务覆盖面不广、服务链条不全、服务能力不强、服务效率不高等问题, 与广大农民群众的多样化、 专业化需求尚有一定差距。 此外, 农机维修行业发展滞后, 农机维修服务特别是大型、高新农机具维修能力比较弱, 农时季节因维修不及时、农机“趴窝”无法作业的现象时有发生, 直接影响了农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经营。

(3) 农机人才队伍跟不上高新农机装备提升要求。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农机从业人员老龄化严重, 文化程度不高, 难以熟练掌握农机新知识、新技术, 制约了高新农机装备的推广应用, 影响了农机使用的效率和效益。 特别是农机驾驶操作、维修保养等专业技术人才比较缺乏, 难以满足高新农机装备发展需求, “有机无人用、用不好”的现象时有发生。而当前农机作业还相对较脏较累, 尚不足以吸引留住青壮年、高素质劳动力。

(4) 农业生产条件跟不上机械化作业要求。一方面, 虽然近年来农村土地流转持续加速, 农业逐步步入规模经营轨道, 但我省山地、丘陵多, 土地分散化、碎片化问题突出, 集中连片种植区还比较少, 机械化作业的高效性难以充分发挥。另一方面, 农机农艺融合还远远不够, 一些作物品种、农作制度、栽植养殖方式不适应机械化作业的要求, 种养标准化程度偏低, 直接影响了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装备的普及应用。 再一方面, 与农机化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 特别是农田机耕道路建设滞后, “有机无路走、 农机下田难”的矛盾日益凸显。

(5) 政策措施力度跟不上农机化事业发展要求。这些年, 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力度不小, 对扩大先进农机装备的推广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民群众从中得到了很多实惠, 但依然存在比较大的局限性, 不少我省有实际需求的高新农机产品, 如设施大棚、农用无人机、农业物联网设备等尚未纳入补贴范围。我省农机化促进工程项目实施力度有限, 高耗能农机报废补偿范围比较窄, 农机科研开发、 新产品引进示范、维修服务等方面的扶持政策比较缺乏。农机库房用地在一些地方难以有效落实, 农机用地难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

这些短板问题, 既有内部的, 也有外部的, 既有阶段性的新问题, 也有长期以来就一直存在的痼疾。而无论是内部问题还是外部问题, 是新疾还是旧患, 都掣肘着农机化的进一步发展。 推动农机化事业再上一层楼, 我们必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 直面问题、克难攻坚, 想方设法拉长短板乃至补齐短板。

3 “十三五”农机化发展务必蓄势而动、乘势而上

农机是劳动工具也是生产设施, 是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载体也是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手段。 发展农机化, 对于农业增产、增效、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伴随农业转型升级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 农机化发展需求日趋旺盛, 物质基础逐步扎实, 农机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十三五”农机化必将迎来新的发展春天。我们必须借机、借力、借势, 培育发展条件, 厚植发展优势, 全面推动“十三五”农机化事业迈上新台阶。重点需要把握三个方面:

3.1 把握发展的目标任务

目标任务是追赶的方向, 是努力的路径, 也是前进的动力。 “十三五”农机化发展重点要实现五大目标: 一是农机应用领域更宽。 农机产品种类更加丰富, 农机装备应用加快向农业的各个产业、产业的各个环节延伸, 向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领域拓展, 农机覆盖率和渗透力明显提高。二是农机使用效率更高。农机质量性能更优, 动力机械配套机具更全, 农机社会化服务覆盖面更广, 人才队伍素质不断提升, 农机的适用性、通用性和共用性明显提高。三是农机安全形势更好。农机安全生产基础不断夯实, 相关责任和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 农机安全事故得到有效防控。四是农机管理能力更强。农机管理的理念改进、方法改变、手段改善, 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实现依法行政、高效管理。五是农机发展环境更优。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不断创新完善, 农机化扶持政策体系更加健全, 财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3.2 把握发展的理念

理念是标杆, 决定着发展的思路和出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 强调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这五大发展理念为新时期农机化工作指明了方向和方法, 也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十三五”期间, 要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 着力以新理念开创农机化工作新局面。

(1) 强化创新发展。 干好事业的根本是务实, 发展事业的关键在创新。改革创新是动力所在, 是农机化发展铸魂添翼之举。 必须始终坚持和弘扬开拓创新的精神, 以创新引领发展, 以创新寻求突破, 以创新铸就亮点。 政策要创新, 进一步完善购机补贴政策、农机报废补偿政策, 针对实际积极创设和完善政策措施, 特别是农机科研开发、新产品引进示范、维修服务、信贷保险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技术要创新, 主要是构建农机作业、维修、服务标准化体系, 农机产品技术体系, 以标准化促进技术进步。管理服务要创新, 管理依据要向依法依规转变, 管理手段要向信息化、智能化转变, 管理对象向新型农机经营服务主体转变, 管理领域向整个行业转变, 提升农机管理服务效能。

(2) 强化协调发展。 农机化全程、全面发展是农机化事业自身的内在要求, 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要。协调发展重点是围绕提升发展的整体性、均衡性, 着力推动机械产品协调、产业应用协调、区域发展协调、行业工作协调。 机械产品协调, 就是要增强产品的匹配性、配套性, 提高整机的效能。 产业应用协调, 就是要缩小蔬菜瓜果、畜牧水产、食用菌等产业与粮油、茶叶产业之间的机械化发展差距。区域发展协调, 就是要缩小丘陵山区与平原地区、一般区块与重点园区、 主导产业产区与水稻主产区之间的机械化发展差距。行业工作协调, 就是要推动农机科研开发、教育培训、生产销售、维修服务等各行各业齐头并进, 为农机化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3) 强化绿色发展。 农机化的绿色发展, 既要提高机械本身的生态属性, 也要发挥农机化技术的生态功能。一方面, 要推广应用符合环保标准的动力机械装备和集多项作业功能于一体的复式作业机械, 加强机具保养和使用管理, 加快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老旧机械, 促进农机节能减排。 另一方面, 要加快推广普及节水灌溉、高效植保、精准施肥、秸秆收集和综合利用、残膜回收、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及粪便处理等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机械化技术, 进一步挖掘节种节肥节药节水潜力, 保护涵养农业生产资源和生态环境。

(4) 强化开放发展。 农机作为农业生产的物质手段, 只有强化对外开放, 才能提高农机的适用性。 首先, 要向农艺开放, 加强与农艺部门的合作, 既适应现行成熟的耕作制度、 品种技术推广适应性强的农机产品, 也适应成熟适用农机产品改进品种和技术模式。其次, 要向大学院校、科研机构、制造企业等开放, 强化产学研推协同创新, 共同推进农机新产品研发、制造和推广, 推动农机科技进步。第三, 要对外开放, 积极引进推广适应我省农业生产需求的国内外先进农机产品, 以及先进适用的管理方法经验, 进而弥补自身的不足。

(5) 强化共享发展。发展农机化的根本目的是武装农业, 服务于农民生产生活。农机领域树立共享发展理念, 一方面要强化农机补贴政策的普惠性, 让更多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享受政策的实惠。 另一方面要强化农机的共用性, 大力发展农机社会化服务, 切实满足农民群众的机械化作业需求, 解决农民群众生产后顾之忧。 再一方面要强化农机的通用性, 注重研发推广动力机械配套机具、一体化复式作业机械及适合于不同农业产业某一环节生产作业的农机装备。

3.3 把握工作的主线

“十三五”农机化工作的主线是稳增长、调结构、提质量。这也是农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内容。“十三五”期间, 要大力提升农机化水平, 重中之重是农业各产业及产业链各环节的机械装备水平的提高。 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针对目标产业和领域无机可用、有机难用的现状, 大力推进农机供给侧改革, 提升农机数量, 提升农机结构, 提升农机质量, 把稳增长、调结构、提质量作为主攻方向。稳增长, 就是要稳定增长农机产品的数量, 稳步增长农机装备的总量, 稳步增长农机应用主体的数量, 稳步增长农机应用的领域。 调结构, 就是要调整农机产品结构, 有针对性地加大主导产业机械、薄弱环节机械、动力机械配套机具的推广应用力度, 加快传统老旧、低质低效农业机械的更新报废, 推动农机装备更加均衡匹配发展, 促进农机装备结构优化升级。 提质量, 就是要提高农机产品质量, 增强生产应用的适应性, 延伸使用周期, 提升生产作业效能。

4 2016年农机化工作必须关注新要求、赢得新突破

当前, 各方面对农机化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农业部对中央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作出重大调整, 省政府办公厅已专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业领域“机器换人”的意见》;信息化加快发展, “互联网+”向各个行业加速渗透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逐步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加快;等等。这些都预示着农机化发展形势和背景的新变化。 各地要切实关注这些新变化、新要求, 扎实采取针对性措施, 争取在新的一年实现新突破, 创造新亮点。

4.1 启动实施农业领域“机器换人”示范工程

农业领域“机器换人”示范工程目的在于加快推动“机器换人”的进展, 实现农机化的跨越式发展。示范工程要注重于示范, 着力创建一批高标准、高水平的示范县、示范乡镇 (园区) 和示范基地, 以此带动全省农机化水平整体提升。 示范县就是要结合区域实际, 选择某几个主要农业产业, 全面扩大产业链各环节农机装备普及应用, 并强化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行业管理, 使县域内农机化整体实现新提高。示范乡镇 (园区) 就是要以“两区”和“一区一镇”为主平台, 选择某一个或几个产业, 推广普及产业链各环节农机装备, 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示范基地就是要以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平台, 鼓励引进农机新产品开展试验示范, 填补关键环节机械化空白, 推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各地要积极争取支持, 大力实施农业领域“机器换人”示范工程, 加大政策项目投入力度, 着力通过布局创建一批可学、可看、可推广的示范样板, 实现全省农机化发展。

4.2 深化农机农艺融合

客观讲, 这几年农机农艺融合喊得比较响, 但步子还迈得不够大、成效也不很明显。 农机与农艺, 从不同角度观察, 都是供给侧, 是个相互适应、相互转变的问题。农机部门要适应新品种应用、农作制度创新和新型种养模式, 推广应用适宜的农机装备;农艺部门应当适应机械作业需要, 进一步推动改进品种选育、农作制度、栽培和养殖模式。 只有这样, 才能加快形成良机良种良法配套、 农机农艺融合的技术体系, 才能真正达到融合的目的。 短板效应明显, 直接影响了农机化新技术新装备的推广普及应用, 直接影响了农机化发展速度和质量。要进一步打破就农机搞农机的传统思维, 唱好主角, 迈开步子, 主动上门, 加强与农艺科研部门的沟通协调和对接合作, 加快建立农机和农艺科技协作攻关机制, 积极开展农机农艺技术集成研究和示范推广。 各地要及时组织开展一次“自我体检”, 看看融合工作协调小组和相关产业专家小组有没有建起来, 主要产业农机农艺技术集成研究有没有开展等, 在此基础上, 确立一些点, 双方合作研究一些实实在在的措施, 并在点上推行。 总之, 在农机农艺融合上必须有具体行动, 有实际成果。

4.3 探索推动“互联网+农机”发展

“互联网+”已经成为产业发展新常态。 我们必须与时俱进, 紧跟“互联网+”时代潮流, 积极探索“互联网+农机”发展新路径, 推进智慧农机建设, 着力提升农机化发展质量与竞争力, 构筑农机化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 一方面要推进互联网+农机装备应用, 积极引导开发、引进和推广农业自动化生产加工流水线、农业物联网设备、农业机器人、无人驾驶农业机械等智能化装备, 争取建设一批智慧农机装备应用示范基地, 逐步推动农业生产由“机器换人”转向“机器人换人”。 另一方面要推进互联网+农机管理服务应用, 积极推行信息化管理技术, 发展远程监控管理、远程技术指导等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服务新模式, 提高农机管理服务效能。

4.4 提升壮大农机社会化服务

随着农业分工分业的细化, 以及农业经营主体情况的变化, 客观上对农机社会化服务的需求更加紧迫和强烈。 一要按照总量适宜、布局合理、高质高效的要求, 继续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及作业、维修、流通企业等服务主体, 大力推进集农机作业、维修、培训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农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 创造条件培育农机租赁服务等新业态, 进一步完善新型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 二要按照专业化、产业化、品牌化的要求, 引导农机服务主体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延伸服务链条, 打造服务品牌, 提高服务效能和效益。鼓励有条件的主体推行“全产业链”服务模式, 开展全程机械化作业、产加销一体化服务。三要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机制, 比如农机高技能人才培训、灾害天气粮食机收机烘作业、 农机安全免费实地检验等, 争取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

4.5 毫不松懈抓好农机安全监管

安全问题大于天, 不能有丝毫松懈。 近年来, 农机安全事故逐步发生一些变化, 上道路拖拉机事故逐年下降, 而农田作业机械事故伴随机械总量的快速增长有所上升。 各地要适应农机安全生产新的变化和要求, 抓严抓实农机安全各项工作, 严防农机安全事故发生。一要严格责任落实, 省与市、市与县、县与乡镇及农机主体, 都要层层签订责任书, 明确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二要创新管理机制, 在完善落实警农协作执法机制的基础上, 适应农田作业机械快速增长的实际, 加快探索建立道路外农机安全巡查制度, 推进危及人身财产安全农业机械登记和免费实地检验, 不断完善农机安全事故防范创新体系。 三要做实做细工作, 及时发文部署农机安全生产工作, 定期研究分析农机安全生产形势, 经常性组织开展农机安全生产检查、培训和宣传, 加强农机监理和作业管理, 完善事故应急预案并加强演练, 确保各项工作不变通、不走样、做到位, 不断提高农机安全生产水平。

4.6 切实抓好政策的落实

十三五工作经验总结 篇3

一、“十二五”时期民营书业实力显著增长

“十二五”时期,是中国民营书业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五年,民营书业有忧伤,也有欢乐,经历过风雨,也见到了彩虹。总体来看,可以说宏观政策不断优化,微观环境不断改善,整体规模不断扩大,个体的实力显著增强。

1.民营书业政策环境明显优化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对非公经济,包括非公文化发展给予前所未有的重视,推出了一大批扩大非公有制企业市场准入、平等发展的改革举措,形成了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包括《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企业发展的规定》《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和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对外文化贸易的意见》《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这些决定、政策、措施,一是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作用的认识,前所未有。中央提出两个“毫不动摇”: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二是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决心前所未有。包括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具体办法,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鼓励有条件的私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三是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参与文化体制改革,特别是参与出版改革发展的政策,前所未有。包括降低社会资本进入门槛,允许参与对外出版、网络出版。在坚持出版权、播出权特许经营前提下,允许制作和出版、制作和播出分开。建立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源相结合。

财政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包括原新闻出版总署)等政府部门,“十二五”期间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营书业的政策措施。

在财税政策方面,逐渐同等待遇。2011年12月,财政部、国税总局发布《关于继续执行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对出版物在出版环节继续执行先征后退的优惠政策。2013年12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延续宣传文化增值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的通知》指出,“自2013年1月1日起至2017年12月31日,免征图书批发、零售环节增值税”。这两项政策使民营书业真正得到了实惠。在资金扶持方面,财政部、总局2013年启动实体书店扶持试点工作,目前奖励资金范围已扩大到了16个省市,奖励资金总计超过3个亿,并带动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扶持政策,在全国支持了一批重点实体书店实现转型升级。

在出版政策方面,从发行到逐渐授予专门出版权,参与出版环节。2012年6月,原新闻出版总署根据201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制定了《关于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出版经营活动的实施细则》,支持民营资本继续从事印刷复制、出版物发行、数字出版等领域,支持民间资本投资设立的文化企业,以选题策划、内容提供、项目合作、作为国有出版企业一个部门等方式,参与科技、财经、教辅、音乐艺术、少儿读物等专业图书出版经营活动。允许民间资本设立的文化企业申请国家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在出版产业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中给予一定的国民待遇等。

2014年10月,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参与对外专项出版业务试点办法》。允许非公文化企业与国有出版单位共同投资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允许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绝对控股,给予新设立公司从事对外出版的专项出版权。目前北京华语联合出版有限责任公司已获得此权限,预计2016年还会有更多民营书企申报。

在推动数字出版方面,总局2014年印发《关于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推动设立“网络文学精品工程”,加大对网络文学企业在选题立项、评奖、推广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提出要对导向正确、核心竞争力强的民营文化企业授予网络文学出版资质,完善相关出版基金和专项资金的支持方式等等。

可以说,在“十二五”期间,民营企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关注,民营书企的身影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出版行业的舞台上。

2.民营书业整体实力显著增强

“十二五”时期,民营书业通过转型升级、多元经营、并购重组等,企业数量、经营规模、产值利润等都有大幅度攀升。

根据总局发布的2010年至2014年5年的新闻出版产业分析报告显示,“十二五”期间民营书业在新闻出版产业中继续占据较大份额,并保持增长势头。2014年在全国14.88万家新闻出版企业法人单位中,民营企业12.24万家,与2010年相比,民营企业数量增长22%,在全国的比重超过80%,比2010年提高7.1个百分点。这说明民营书企队伍越来越壮大,且在全国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民营印刷复制企业蓬勃发展,增势显著。2014年民营印刷复制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与2010年相比,增幅超过50%;占全国的87.5%,较2010年提高1.3个百分点。利润总额715亿元,增幅超过46%;占全国的87.8%,较2010年提高3.2个百分点。纳税总额540亿元,与2010年相比,增幅超过40%;占全国的88.1%,较2010年提高4个百分点。可以看出,“十二五”期间民营印刷复制企业在全国继续占主导地位,纳税贡献十分可观。

受社会形势影响,“十二五”期间,整个出版发行业都不是太景气。随着最近两年全民阅读深入开展和实体书店回暖,民营发行企业有了较大的发展。2014年民营发行企业营业收入1975亿元,较2010年增长68%;占全国比例为65.3%,较2010年提高3.5个百分点。利润总额175.6亿元,较2010年增长28.7%;占全国的66.1%,较2010年提高0.1个百分点。纳税总额65.18亿元,较2010年增长23.13%;占全国的78.5%,较2010年提高4.7个百分点。

关于乡镇“十三五”工作总结 篇4

xxxx年以来,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神为引领,大力弘扬“马上就办、真抓实干”优良传统,紧紧围绕“生态立镇、产业兴镇”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以“绿色长龙、生态崛起”为目标,以发展社会经济为主线,以打赢脱贫攻坚战、落实民生政策统揽农村工作全局,努力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任务,全镇呈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加大产业扶持力度,通过创建省级农民创业园和市、县现代茶产业园等工作,重点扶持茶叶龙头企业发展,长龙第一茶厂茗优茶叶加工基地等x个项目申报省级农民创业园专项资金补助项目,连江县长龙天峰绿茶厂申报茶厂升级改造及清洁化生产设备项目等x个项目申请市级现代茶叶产业园专项资金补助项目,长龙花茶总厂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项目等x个项目申报连江现代茶叶产业园专项资金项目,长龙畲峰茶厂等x家茶企先后通过了SC生产许可认证,成功举办了两届“长龙茶山文化节”和中华一家亲·xxxx海峡两岸少数民族茶产业振兴交流暨第五届x省少数民族名优茶评选活动,茶叶销量较往年明显提高。

二、项目带动成效明显,经济形势平稳发展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落地了x凯艺茶叶发展有限公司、连江县苏源休闲农业开发有限公司、x省桂芳餐饮管理有限公司、x苏山科技发展有限公司、x省智慧长龙生科实业有限公司、佳杰农业等企业,着力建设嘉贤里公园、畲族风情园、茶树培育及精深加工项目等项目,构建了以生态休闲农业、现代农业产业为主体的经济体系。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建设镇区景观提升整治工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明洋里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大樟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西门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过岭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苏山村排水护坡工程、门前溪水土保持项目、xx镇洪峰苏山岚下真茹通村道路改造和xx镇污水管网及侨鹿旅游公路工程、坵祠村进村公路以及苏山、岚下、真茹供水工程等农村基础设施,以创建xxxx年省级水土保持生态村为依托,建成xx镇建庄村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切实改善农村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增效。

三、人居环境美化亮化,乡村振兴加快推进

开展建庄村、下洋村、岚下村乡村振兴试点村创建,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全镇乡村振兴发展。着力实施岚下、下洋、坵祠、建庄、苏山、洪峰村村美丽乡村创建,按照“环境优美、设施齐全、乡风文明、群众满意”的要求,以村庄规划为引领,围绕环境治理、设施建设、便民服务和长效机制等x大类xx项标准,把握x个基本要求,抓好“垃圾有效处理、污水有效治理、实施厕所革命、裸房整治示范、拆违拆旧及房前屋后绿化”等整治任务,充分落实“三整治、三提升”建设标准,全面提升村庄景观面貌。建庄村获评国家森林乡村。全面完成农村产权制度改革,x个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达x万元以上,其中x个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达xx万元以上。同时,有序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土地确权颁证、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平安农机”创建等各项农口工作,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

四、民生保障全面落实,人民福祉持续增进

全面落实各项补助政策,全年累计发放农业补贴等涉农资金xxx.xx万元,发放低保金、“五保”金、灾害救济金、临时困难补助金等共xxx万元,真正让惠农政策得人心,广大群众得实惠。大力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镇参保率达xx.xx%,共xx岁以上老人xxxx人次领取了社会养老保险金。加大医疗卫生投入,完成长龙卫生院综合楼建设,更新配套相应医疗设施,不断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稳步推进医疗保险工作,参合率达xx.xx%。强化精准扶贫工作,落实小额信贷、产业帮扶等政策措施,推动企业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助推xx户xxx人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脱贫。坚决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构建联防联控、群防群治防控体系,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五、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社会管理规范有序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投资xxxx多万元完善长龙中心幼儿园、长龙中心校、长龙学校等教育基础设施,切实提升教学条件。持续开展奖学助教活动,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努力推进镇区新文化站建设,成功举办了xxxx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暨文化服务“百千万”工程、xx县xxxx年“醉美茶园”半程马拉松邀请赛、xxxx年和xxxx年环x·永泰国际公路自行车赛连江赛段、“喜迎十九大”文化惠民活动等文体活动。加大矛盾纠纷调处力度,健全小微矛盾纠纷快调快处体系,充分发挥群众调解员队伍作用,迅速化解小矛盾、小摩擦。加强平安宣传,组织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平安建设,稳步提升综治“三率”。全力落实扫黑除恶、反恐、反邪教和禁毒整治等工作部署,切实保障社会稳定。全面落实房屋结构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专项行动,摸排房屋xxxx栋,摸排率达xxx%,其中隐患房屋xx栋,拆除xx栋,隐患整治率xxx%。狠抓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全年安全形势平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同时,侨务、民族宗教等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民兵预备役、双拥、防灾减灾、爱国卫生、青年妇女儿童、档案、老龄、老区等各项工作也取得新成绩。

六、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服务效能逐步提高

十三五期间人社工作总结 篇5

(一)切实做好就业扶贫工作。依托“一库五名单”动态管理,结合“六有”平台,完成了全县25个乡镇55个重点贫困村4419个贫困劳动力的基础信息。共举办创业培训、品牌培训及其它职业技能等培训93期,培训城乡劳动力4790人次(培训农村贫困劳动力1033人)。农村劳动力转移7万人次(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8454人次)。整合全县各部门资源,开发与安置七类公益性岗位1.275个,其中安置农村贫困劳动力7768人次。搭建就业平台,携手浙江台州临海市、黄岩区、成都大邑县共开展就业扶贫现场招聘会5场,开展线上招聘会2场,提供岗位信息3万余条。

(二)深入推进就业创业工作。2016年以来,城镇新增就业3191人次,城镇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组织实施青年见习计划,开展就业见习基地认定,提升就业见习水平,安置见习生131人次;

共收存流动人员人事档案37份,转出3份,现存34份;

失业保险待遇发放282人次,失业保险金支出242.39万元;

医疗保险待遇发放243人次,医疗保险待遇支出78.02万元;

价格补贴288人次,补贴支出3.19万元,技能提升补贴1人,补贴项目支出0.1万元,失业补助金发放21人,补贴支出10.72万元。

二、社会保障工作

(一)全力做好社会保障工作。社会保险事业工作,是社会的“调压器”与“稳定器”,涉及全县7.5万人、168个机关事业单位、366家企业、1283名个体参保人员、1429余名机关、事业、企业、个休退休人员的切身利益,坚持以切实维护好干部群众根本利益为第一要务,密切结合县情实际,积极探索,创新思路,顺利推进社会保障事业健康发展。同时,采取分步实施方式,逐步对全县机关事业单位及企业退休人员实现社会保障卡发放养老金,加大宣传力度,着力推进各项工作,确保定期超额完成州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城镇职工基本养老覆盖率,失业保险覆盖率,工伤保险覆盖率,生育保险覆盖率,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率93%。

三、和谐劳动关系

(一)落实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2016-2020年期间全县共有425个新开工项目缴纳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共计现金6337.19万元,保函3315.14万元。

(二)强化劳动保障案件查处力度。2016-2020年期间劳动监察案件立案数57件,结案数57件,结案率100%,为850名农民工追回工资1267.6万元,有效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༯span>

(三)日常巡查、季度排查和专项检查常态化。2016-2020年期间组织开展了农民工工资清欠、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禁止使用童工等专项执法检查活动,劳动者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维护。累计检查用人单位932户,涉及劳动者2.6万人,(四)大力推进实施劳动合同制度。2016-2020年期间我县劳动合同签订率达96.8%。

(五)加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调解工作。2016-2020期间共受理劳动调解仲裁案件66件,其中仲裁案件25件,仲裁裁决25件;

调解案件41件,调解成功41件,成功率100%。

四、存在问题

十三五工作经验总结 篇6

十三五期间,我局按照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解放思想、精心谋划、真抓实干,积极开展“招大商、大招商”活动,使我区招商引资工作提质升级。现将工作情况简要总结如下:

一、主要成效

1.对照目标任务,主动作为

①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累计127次外出招商,均完成年度任务数。②全区新签约项目123个,占总成任务数100个的123%。③已签约123个项目,超亿元项目83个,完成任务数65个的127%。④83个项目中,10亿元项目9个,占总任务数6个的150%。⑤外资项目引进数为3个。⑥123个项目计划总投资398亿元,占总任务数351亿元的113.39%。⑦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412.63亿元,占市下达任务358亿元的115.25%。

2.创新招商模式,招大引强

十三五期间,我局抓牢一带一路、承接产业转移历史重大机遇,积极创新招商模式,招大引强。

一是突出多元化招商

重点与商会协会、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探索专题招商、以商招商等灵活多样的招商方式,扩大了招商新领域,提高招商引资的实效性。二是突出招大引强与招新引高相结合围绕我区产业特点,瞄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省市,紧盯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国内民营500强,先后引进了3个中国500强企业和独角兽企业。

三是突出产业链招商

我局以“建链”“补链”“强链”为抓手,着力抓龙头、引总部、聚相关,重点引进重大项目,形成上中下游配套的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新动力。

二、主要存在问题

十三五期间,我局在招商引资上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与区委、区政府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影响因素仍然突出:一是项目用地困难重重,影响了项目签约、开工及扩大产能,对承接新兴产业转移带来不利因素。二是辖区企业的投资额减少,影响了开工率和到位资金。三是招商投诉中心能职未能正常运转。同时在激励招商干部的机制缺乏,不利于激活干部职工的积极性等。

三、“十四五”工作建议

十四五期间,我局按照“强龙头、聚集群、补链条”的招商引资指导方针,结合上级下达的招商引资工作目标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全力实施“招大商、大招商”活动,实现招商引资量增质优。

(一)解放思想、强化规划,抓好顶层设计

十四五期间,我局将进一步解放思想,结合我区产业招商特点和产业发展要求,认真部署谋划每一年的招商引资工作。抓住国家、自治区层面实施的战略部署,主动积极向区委、区政府完善实施招商引资规划工作,强化招商工作的顶层设计工作,推动十四五期间招商引资工作提质增量。

(二)科学统筹、压实责任,抓牢发展机遇

对照上级下达的招商引资任务,认真分析研判,科学统筹全年工作目标任务,进一步细化招商目标任务,建立完善招商引资可落实、可检查、可考评的机制,形成全区通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的强大合力,压实招商主体责任。全力实施产业大招商攻关突破年活动,聚焦新能源电动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大健康、大物流等新兴产业项目的招商力度,着力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优化我区区域产业结构,确保完成上级下达的招商引资到位资金。

(三)积极创新、不断探索,拓宽招商模式

充分利用《招商引资激励办法》等政策激励机制,积极创新,不断探索招商引资的新模式,重点加强以商会、企业的合作,完善以商招商、委托招商、专题招商工作机制,持续深入对接优质资源,集中突破承接落地,进一步强化产业链招商、驻点招商等。建立专业招商队伍,在招大引强、招新引高、招才引智实现新突破,不断提高招商成功率,并形成长效机制,为全区招商引资提供内生动力。

(四)补齐短板、强大链条,加快产业发展

继续深化“产业大招商”活动,重点抓好新能源电动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三篇产业围绕重点产业、重点企业进行产业链细分,研判区内外正在转移的且适合本地发展部分,以“建链”“补链”“强链”为抓手,着力抓龙头、引总部、聚相关,形成上中下游配套的产业集群,实现链条更加完善、项目更加集聚,不断培育发展新动力,加快建设以高科技、高成长性、高附加值为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引进新能源电动车整车、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核心零部件等产业,全力突破新能源电动车核心零部件及配套技术,有力地促进新能源电动车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与传统产业结合,优化新能源电动车产业结构。壮大电子电器产业链条。以赛尔康电子生产基地项目为引领,借助广东电子信息产业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引进发展变压器、塑料注塑、金属部件、电子元件、包装材料、家用视听产品、个人电子产品、车载电子产品、智能家电产品等生产链和供应链,不断发展壮大电子信息产业。积极开展药物研发、临床试验、药物提取、深加工等领域上的招商,并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链条形成,配套建设种植药材示范园、交易展示平台、药材物流平台等,环节延伸,补全产业链。深入开展现代物流专题招商工作,引入第三方物流、冷链物流、电子商务、智能物流技术等产业项目,努力完善我区物流体系发展,加快由“中转”变“直通”的进度。

(五)完善职能、强化服务,优化营商环境

争取区委、区政府的支持,落实编制与人员,组建我局招商投诉中心,积极畅通与投资客商的沟通渠道。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好我区三个招商小分队,继续完善对每个在谈和签约的项目,建立项目跟踪责任制,实行专人负责、专人服务、专案推进的“三专”工作法,建立项目进度表,实施“挂图作战”。对重大项目落实局领导负责制,完善重点项目协调服务机制,增强服务意识,解决服务项目建设“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确保项目签约快、落地快、建设快,增强企业投资发展信心,加快项目的投资率和开工率。

2020年“十三五”期间主要工作总结二篇2

一、“十三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回顾

——社会福利事业长足发展

“十三五”期间累计发行福利彩票4.68亿元,筹集本级福利彩票公益金4779.5万元用于发展社会福利事业。一是残疾人保障体系和老年人福利制度全面建立。2019年全市保障生活困难残疾人和重度残疾人服务对象6478人,发放补助资金468.8万元;发放高龄津贴1.15万人,资金425.63万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为城区287名居家困难低收入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发放困难老年人养老服务补贴2880人共386.1万元;二是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持续推进。全市现有各类养老床位3842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44张,城乡养老服务“三级中心”覆盖率将达到70%以上。三是养老服务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共发布27项省民政地方标准,其中养老机构危险源识别与控制规范、养老机构修养人员心理护理规范作为全国行业标准立项,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市社会福利院改革改制工作和乡镇敬老院转型升级、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等持续推进,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市社会福利院提升工程已进入具体实施阶段,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社会救助体系逐步完善

一是城乡低保全面统筹。2017年7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城乡低保认定条件、申请审定程序、管理制度、保障标准等方面全面统筹并轨。2018年3月,我市在全国率先开展城乡低保专项治理,并购买第三方服务开展低保核查,实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低保规范化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建立城乡低保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保障标准逐年增加。截止2019年12月,全市城乡低保对象6229户7985人,保障标准为月人均590元,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累计发放低保金1.63亿元。二是规范特困人员供养。对城乡特困供养对象实行系统平台信息化管理,规范特困人员审核审批,加强特困人员生活自理能力动态管理,开展特困人员清理核查,切实保障特困供养人员合法权益,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建立特困人员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保障标准逐年增加。截止2019年12月,全市城乡特困供养对象2117人,城市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为1055元/月人,农村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为878元/月·人,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累计发放生活救助金6933.2万元。三是临时救助力度进一步加大。加大资金投入,科学确定救助标准,优化简化审核审批程序,明确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要求,将家庭成员因病、遭遇突发事件等原因造成其家庭基本生活困难的家庭,纳入救助范围。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实施临时生活救助5201户次,发放救助金529.55万元。

四是核对机制全面建立。2016年9月,市民政局整合人社、税务、工商、公安、民政等部门的数据,建立了市居民家庭经济情况核对信息系统。我市成立了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全面开展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保障各类社会救助对象准确、高效、公正认定。平台建立至2019年12月,共核对各类申请救助对象57914户次132096人次。

——地名管理不断加强

积极开展地名设标工作,为城区55个老旧小区和103条背街小巷设置了199块地名标牌,为19个乡镇(街道)、102个村设置了107块村镇地名标牌,在全市63个村设置了5万余块农村住户门牌。开展城乡地名标牌专项整治,对26条道路52块不规范地名标牌进行了整改、对51条没有地名标牌的道路增设了143块地名标志。圆满完成了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全市共采集11大类64个子类各类地名信息6182条,全部录入国家地名数据库并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大力开展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工作,编制出版了《行政区划图》《地名文化集锦》,编制的《标准地名录》正在审核中,即将正式出版。完成了边界线联合检查工作,积极开展平安边界建设,加大边界纠纷调处力度,有力维护了边界地区社会稳定。

——社会组织管理不断规范

全市累计登记各类社会组织355家,通过不断健全规章政策、转变政府职能、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方法等措施,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明确、政策完善的社会组织发展新格局。

——社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一是服务设施更加完善。社区综合服务能力设施逐步完善,全市102个村、18个社区全部建成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100%,每百户居民拥有综合服务设施面积达32平方米。二是服务内容逐步丰富。通过“试点先行,逐步推开”的方式,打造了一批高标准的“一站式服务大厅”,增设各类便民服务设施,加强服务体系建设,规范办事流程,提升为民服务能力和水。社区公共服务扩大覆盖,便民利民服务和志愿服务蓬勃开展。三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每年举办社区工作者职业资格考试考前培训班,鼓励社区工作者参加全国职业水平考试,按照初级100元/月、中级200元/月、高级300元/月标准予以职业津,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专业社工人才及社区志愿者数量不断增长。四是信息共享正在形成。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逐步普及,信息化与社区服务深度融合,提高了公共服务便捷性和群众办事满意度。

二、民政事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十三五”期间,民政部门在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实践中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民政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也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层服务力量不足。民政工作是一项关乎困难群众根本利益的基础性工作。近几年来,工作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不断增多,民政工作已由传统的十余项职责增加到三十多项,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而基层民政工作人员编制却未增加。救助对象核查、走访联系制度、救急难制度等工作都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基层工作人员负担重、压力大。二是基础服务设施比较薄弱。不论是我市的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还是城乡社区服务、未成年人保护等民政公共服务设施,离群众的需求都有很大差距。三是民政对象需求不断增长给民政工作带来了新的压力。民政工作对象的需求不断增长,且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趋势,给民政工作带来诸多困难和矛盾。

三、“十四五”民政事业发展的任务

(一)加快社会福利事业发展

1、加强养老服务设施功能建设

根据养老市场需求,统筹做好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实现每千人拥有养老床位45张;加强养老机构医疗护理能力建设,实现标准化医务室100%全覆盖,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50%以上,并建立健全养老机构医疗护理补贴制度;加快城乡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建设,实现城市社区100%全覆盖,每个乡镇覆盖2-3个村;建立健全养老服务设施运营管理和政府补贴制度,鼓励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对社区养老服务统一打包,交由社会力量运营,争取实现区域内的社区养老服务统一标准、统一运营。

2、加快社会福利社会化进程

稳步推进市社会福利院公司化运营改革,逐步探索发展医养结合、社区养老及居家养老等业务;实现80%以上的农村敬老院实现公建民营管理,在提升服务质量和保障水平的同时,满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服务需求;建立政府购买服务和养老服务需求评估机制,培育养老服务产业集群和知名品牌,“十四五”期间力争打造一个智慧养老试点示范工程、建设一家省级示范智慧养老机构和一家省级智慧社区示范养老服务示范项目;继续实施困难老年人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扩大保障范围,实现“应保尽保”,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适时调整保障标准。

3、健全养老服务管理机制

建设全市养老机构监管平台,加强养老机构和城乡养老服务“三级中心”的日常监管力度;建立星等级与运营补贴挂钩制度和运营补贴绩效管理制度,有效提升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定期组织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培训,提升养老服务管理水平,全市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培训率达到100%,养老机构消防安全员持证上岗率100%;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出台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待遇保障制度,切实提高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完善养老服务社会组织扶持政策,逐步建立志愿服务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推行集约化运作、项目化服务,促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建设。

4、补齐养老服务体系短板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养老服务倾斜,完成乡镇(街道)敬老院扩建、迁建工作;建设特困失能人员集中供养中心100张床位,失能失智人员特困供养人员集中供养率达到100%;加大养老项目招引力度,引进全国知名养老、医护等机构,围绕健康养生、医疗保健、休闲度假等产业功能布局,实现养老服务业全面发展。

5、加快推进残疾人福利工作

全面运行全国残疾人两项补贴信息系统,规范实施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确保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建立起家庭善尽义务、社会积极扶助、政府积极保障的责任共担格局。

(二)提升社会救助水平

1、完善救助政策

探索完善社会救助标准量化确定机制,建立有利于保障不同困难人群的救助标准,不断提高困难群体的生活水平;持续推进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完善各项救助政策,探索制定与家庭规模、结构相对应的救助标准和与促进就业政策联动的救助工作机制;不断拓展医疗、教育、住房等单项救助政策的范围,逐步体现救助政策的“梯度效应”,完善核对平台系统数据,健全救助申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实现“凡救助、必核对”要求,体现公平正义的救助理念;注重做好救助与其他保障政策之间的有机衔接。

2、改进救助手段

建立困难群众基本信息数据库,完善社会救助综合信息平台,整合民政、应急、医保、教体、住建、人社、工会等相关部门的救助资源,探索跨部门信息共享的办法措施,建立完善社会救助工作协调联动机制,推进“互联网+救助”,使困难群体公平享受救助待遇。不断推进和深化社会救助规范化管理,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救助服务深入实施,探索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的具体办法和措施。

(三)加强区划地名管理

适应城乡规划体系布局要求,科学、合理、适时调整行政区划,促进城乡规划与行政区划相协调。加大力度,全面完成乡镇地名标牌和农村住户门牌的设置工作。深入开展平安边界创建活动,加强边界线联合检查力度,实现对行政区域界线的长效动态管理。加快地名普查成果转化,适时编制出版标准地名词典、标准地名志等地名成果资料。

(四)推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1、大力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

进一步培育发展居民服务类、文体活动类、公益慈善类、参与基层治理类社区社会组织,加快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社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等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力争“十四五”末,城市社区平均拥有不少于30个社区社会组织,农村社区平均拥有不少于10个社区社会组织,有效发挥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的作用。

2、创新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

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由“有形”向“有效”转变,加强社会组织“党建+公益”服务品牌建设。探索采取居民点单、民政局派单、社会组织接单、群众评单的“四单”服务模式,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志愿服务和关爱帮扶活动。着力破解为困难群众服务供需脱节的难题,实现社会组织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上与服务对象的无缝对接,增强志愿服务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

3、不断加强社会组织综合监管

进一步压实社会组织双重管理的监管职责,不断规范社会组织年度检查工作,力争“十四五”末,90%的社会组织每年年检前进行专业审计。持续开展社会组织抽查审计、不规范问题集中排查整改、整治非法社会组织专项行动等工作,加大行政执法力度,依法查处社会组织违法违规行为,推进社会组织信用体系建设,探索多种方式不断加强社会组织综合监管。

4、推动社会组织有效发挥作用

以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为依托,注重社会组织孵化、赋能作用,不断引领全市社会组织规范化、职业化建设。推动落实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政策,力争将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项目进行归口管理,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增强社会组织的活力,不断提高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意愿和能力。

(五)加强社会事务管理

1、不断深化殡葬改革

一是全面推进惠民殡葬,惠民政策覆盖面达到100%。二是加强殡葬管理,规范殡葬车辆服务行为,进一步提升我市殡葬服务能力水平。三是持续推进新增骨灰集中安葬工作,新增骨灰公墓集中安装率达到100%。四是大力开展殡葬领域移风易俗工作,引导群众丧事简办、文明治丧。

2、加强婚姻登记管理

坚持“依法行政、为民服务”宗旨,以创建文明窗口为载体,以优质文明服务为目标,规范执法程序,为当事人提供优质服务;规范内部管理,确保婚姻登记工作有序透明;完善办公设施,提升婚姻登记服务水平;加强登记管理队伍建设,树立婚姻登记机关良好形象。

3、进一步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

建立健全由政府领导,民政牵头,教育、公安、卫健、司法、财政等部门和群团组织参加的困境儿童保障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领导机制。牵头协调、监督管理,组织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开展业务培训,开展全市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摸排走访建档工作,加强困境儿童基本生活保障,切实履行民政部门监护兜底职责。

4、推进未成年人保护机构转型升级

在做好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基础上,强化救助管理站未成年人保护中心职能,加强未成年人关爱保护工作,对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遭受监护侵害、暂时无人监护等未成年人实施救助,承担临时监护责任;协调开通未成年人保护专线,组织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未成年人保护政策宣传。

(六)创新城乡社区服务实效

1、推动形成互联、互动、互补的治理格局

深入推进政治、德治、法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促进基层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村(居)民自治充满活力,群众自治组织和各类社会组织规范发展,专业社会工作队伍逐步壮大,政府行政功能与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与社会调节力量互动,促进社会安定有序。

2、加快构建多元、多层、多样的服务网络

社区服务日益完善,建设一批服务大众、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社会服务和福利设施,健全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形成覆盖全体社区居民、内容完备、机制灵活、方便快捷的社区服务体系。

3、全面打造安全、便捷、宜居的新型社区

在总结全省及我市智慧社区试点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广科学、实用、高效的智慧社区建设模式。通过社区服务综合信息平台与健康、卫生、体育、教育等其他智慧系统互联互通,力争社区所有公共服务进入社区事务一口式办理平台,同时在养老、家政、生活服务等领域与线下实体对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商业服务体系建设,推出多种品牌社区服务。

4、基本健全协调、协作、协同的民政工作机制

增强民政工作的开放性、融合性、科学性,提高民政综合统筹能力,形成综合协调有序、部门协作有力、社会协同有效的工作局面。

5、基层社会管理类指标

社区居委会直接选举率达100%以上;村(居)委会办公及综合活动用房达标准化要求;社会组织作用和能力明显增强,全市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量达6个以上;社会工作者数量达600人以上;社区志愿者人数达2万人以上。

6、基本公共服务类指标

十三五工作经验总结 篇7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是全国建材行业唯一一家专门从事建材产业发展战略咨询、规划咨询、工程咨询、信息咨询和管理咨询等综合性产业咨询机构, 具有品牌、技术、人才、研究等综合优势。目前, 该院主要从事建材行业全国、地区和企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的编制, 建材工业发展战略、产业政策、生产力布局、技术经济政策和行业重大经济问题研究。

据悉, 根据工信部原材料司的有关要求,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此次将组织业内专家, 面对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成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等重大任务, 立足建材工业实际, 把握建材工业发展态势, 分析建材工业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以及新任务、新要求。

除此之外, 重大问题研究还要围绕统筹建材工业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生产服务业发展, 聚焦绿色建材、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非金属矿深加工和节能减排、两化融合、技术创新、结构调整及安全生产等领域组织相关专家展开讨论。

此次前期工作的展开将会形成强化建材工业的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 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凝练建材工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 研究提出建材工业总体与重点产业、重点领域之间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相互衔接的研究报告, 为建材工业“十三五”规划编制提供有效的支撑。

十三五工作经验总结 篇8

准确把握好“四个没有变”的大势

王忠林主任在报告中指出,要深入分析、科学研判,准确把握经济运行新特征。上半年,全省经济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特征更加明显,呈现出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态势,经济保持平稳增长,运行处在合理区间;积极因素不断集聚,发展动力转换有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供给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改革举措加快落地,市场活力持续释放;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王忠林主任在报告中强调,要抢抓机遇、直面挑战,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趋势。对当前形势和下步走势的认识判断,应该从挑战、机遇两个方面辩证分析。要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分析影响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因素有哪些?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尚未消除,世界经济仍处在深度调整之中,总体处于弱复苏状态。从国内看,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凸显,经济持续惯性回落依然是最大的风险。从我省看,经济运行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较多,扩大民间投资的压力较大、供给升级的任务依然艰巨、新旧动能接续比较艰难、投资边际效益有所下降、“三农”工作面临不少挑战、风险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等,经济企稳回升的势头尚不稳固,转型升级仍处在阵痛期。

要增强发展定力,深入分析支撑我省经济增长的动力在哪里?王忠林主任认为,我省与全国经济形势基本一致,要准确把握好“四个没有变”的大势:一是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我省经济处于通胀“天花板”和就业“底板”之间的合理区间,具有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大格局。二是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是指我省建立起了较为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形成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潜力足是指我省有着庞大的内需市场和投资前景,蕴藏着巨大的投资和需求潜力。回旋空间大是指我省地域面积广、区域差异大、消费层次多,随着“两区一圈一带”区域战略纵深推进,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京津冀、长江经济带和环渤海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三是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主要有重大工程项目、城乡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建设、服务业发展等支撑。四是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我省部分行业和地区转型发展已经见到了成效,只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一定能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综合分析,没有一个非常负面的力量再让我省经济增长明显回落,也没有一个足够大的力量能够给我省带来明显回升,下半年平稳的运行态势将会得以延续,能够实现年初预期增长目标。

突出重点,真抓实干,重点抓好九个方面工作

王忠林主任在报告中要求,要突出重点、真抓实干,准确把握发改工作新任务。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保持战略定力不动摇,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积极引导发展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增强工作前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奠定坚实基础。重点抓好九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以政策落实为重点,有力有度有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力抓好“三去一降一补”,以落实我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意见为抓手,促进27项重点任务和40条政策措施全面落地,确保见到实实在在的成效。二是以扩大有效投资为重点,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把抓好重大项目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积极适应引领消费升级。三是以创新驱动为重点,激发发展内生动力。重点强化科技创新、模式创新、科技体制创新和人才引进创新。四是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制造业强省建设,加快促进服务业发展。五是以激发活力为重点,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着力做好牵头推进的改革事项,大力推进投融资体制、事业单位、电力体制、医药卫生体制、公车制度和价格改革。六是以加强经贸合作为重点,增创对外开放新优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外贸优进优出,加强国际产能合作。七是以融合互动为重点,促进统筹协调发展。充分释放“两区一圈一带”等区域发展战略红利,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大力提升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积极推进军民融合互动发展,加强东西扶贫协作。八是以增进福祉为重点,切实加强社会民生建设。抓好精准扶贫脱贫,稳定扩大就业,办好民生实事,强化环境保护,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增强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九是以打造良好营商环境为重点,着力提振市场信心。大力推进政策落实,持续深化简政放权,抓好投资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信用体系和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王忠林主任在报告中明确,要定位转型、从严从实,准确把握系统建设新要求。以“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树一流业绩”为目标,以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强大动力,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持续深入推进机关定位转型,切实加强全系统能力建设,重点提高谋划全局、综合协调、推动落实、高效服务和拒腐防变“五种能力”。

李关宾主任在总结讲话中指出,王忠林主任的报告站位高、视野宽、判断准、任务明、举措实,牵住了发展改革工作的“牛鼻子”,点到了做好工作的“要穴”,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操作性,对做好下半年的发展改革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全省发展改革系统要贯彻落实好这次研究班精神,重点抓好三个方面:一是统一思想,增强定力,进一步坚定做好发展改革工作的信心。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的分析判断上来,统一到王忠林主任的报告精神上来,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砥砺前行,坚定做好新常态下发展改革工作的信心和决心。二是抢抓机遇,直面困难,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抓好工作落实。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关键环节和突出短板抓落实,妥善应对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推动全省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健康发展。三是主动服务,勇于担当,以更加积极有为的状态做好发展改革工作。加强调研服务决策、转变职能优化服务、上下联动形成合力,以更大力度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上一篇:2022企业年终总结报告下一篇:图画书阅读活动